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企业的经济效应精选(九篇)

企业的经济效应

第1篇: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港口企业;优化措施

财务管理是企业以原定的目标为基础,从而进行的一系列投资、运营、利润分配等管理活动。企业财务管理涉及的范围很广,内部所有管理活动都离不开财务管理工作的支持。财务管理在一定规章制度要求下,需要不断落实财务管理职责,并以当前的市场环境和行业发展为背景,做到对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动态掌握。

一、财务管理原则

(一)风险报酬相匹配原则

随着每个区域之间经济交往不断深入,区域中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也越来越激烈,对企业的发展会造成影响的因素也愈发复杂,因此企业的管理工作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就会因为各种因素的作用,而受到较多的推行阻碍。企业想要得到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仍然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对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具备管控能力,以此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在当前“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港口企业也在逐步构建多元化发展格局以应对风险,尝试新的经营模式和开展新兴业务,这对于港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必须要对风险和报酬之间的关系作出合理分析与判断。如果企业经营的项目能够获得较高的利益,那么就要尽力将风险降低到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以此提升企业效益,如果在追求收益的过程中忽略了风险的控制,就会对自身的财务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重点事项管理原则

大型港口集团为培育核心竞争力,掌握市场话语权,通常通过加强港口、航运、物流等板块的紧密衔接,互为补给,形成有效引流,集团内部业务会涵盖水陆客货运、工程建设、信息及商业服务、类金融等多元化产业,对于不同企业而言,其自身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同一企业内,不同的投资项目财务管理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根据每个企业、每个项目不同的特征,将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特定项目,做好分析、评估,从而更加细致地划分出财务管理应当完成的工作,之后再根据财务处理的重要程度来排序,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开展。

(三)前瞻性原则

任何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都要以自身的战略目标和经营项目为基础来进行,通过对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变化动态的分析,深入对市场、项目的了解和参与,分析企业经营的数据,做到能够对经营现状的分析,此外,还能以现有的数据为根据,来对未来的经营目标作出预判和评估。企业的管理者能从财务管理的预估中获取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从而对已制定的战略目标进行修改和更新,以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能力。

二、财务管理提升港口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分析

在国家战略部署下,港口企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就当前港口企业的发展重心来看,许多企业除了扩大自身的规模拓展市场,也在构建多元化格局以实现内生增长、外延发展。由于港口企业的发展一直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再加上整个项目的建设周期也比较长,投资回收的时间也不短,这些因素都让港口企业的未来发展受到了限制。如果港口企业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还不能引起重视,就会严重阻碍其未来的发展。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港口企业就需要从完善财务管理的目的出发,采用优化财务管理的方式来全面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而言,财务管理在提升企业利益的方面会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落实预算管理内容

对于推行财务管理工作的企业来说,预算管理一直是财务管理工作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也是帮助企业顺利完成战略发展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做好了预算管理,就相当于完善了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促进了企业业务的经营,使其能获得源源不断地发展动力。对于港口企业而言,如果想在较少投入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获取经济收益,就需要发挥出预算管理的作用。但是实际上许多港口企业很难做到预算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针对预算管理所制定的制度往往是“摆设”,很多预算管理工作仅仅能做到对于企业成本的总结,预算管理在项目事前和事中的作用都没能发挥出来。基于此,为了能让港口企业将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减少原本的资源浪费情况,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提升资源管理能力。港口企业可以在分析战略目标的背景下,于项目开展之前就做好资源的全面规划,从而编制出有效的成本预算。当经营项目实施时,要以预算要求为基准来降低成本支出,同时挖掘出企业能够减少开支的潜力,保证预算管理工作可以良好落实,从而保证港口企业的经济效益呈现上升状态。

(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资金是任何一个企业运行的重要支撑和动力,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是否能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对于港口企业来说,充足的资金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本身比其他企业在项目投资上的金额就更大,投资回收的时间也更长,所以强化资金管理,将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提升,是港口企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在资金有效利用的前提下,资金管理工作就能保持高效性。具体而言,港口企业想要强化资金管理,需要建立起相关制度进行保证,让资金管理方式能够符合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并且将原先制定的预算规划进行执行,让投资项目与预算安排时间保持一致,也让企业实际投资金额与预算资金之间保持平衡,减少预算闲置的情况产生。

(三)降低经营过程风险

港口企业的运营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政策到市场再到同类企业的竞争,都会让企业的经营过程面临一定的风险。如果港口企业不能将运营过程中的风险予以识别,从而给出应对风险之策,就会让其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港口企业重视起风险管理工作,不仅能让风险得到降低,还可以提升运营效率,实现原定的战略发展目标。具体而言,港口企业在分析自身所处经营环境的前提下,树立起良好的风险意识,并且将企业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厘清,配合业务部门,做好业务动态跟踪,发挥财务管理者的参谋作用,对涉及财务相关的内容,从风险把控方面提出建议,从而制定出符合自身需要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及不断完善配套的管理制度,采取风险应对和监控的手段,来帮助企业能够随时应对各类风险。港口企业在有效应对风险的情况之下,能够将相关的适应能力进行提升。

三、优化港口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以提升管理意识为基础,强化资金监督管理

我国港口企业的资金比较庞大,因而创造出的经营价值也会比较高。港口企业一定要对资金进行合理管理,这样才能有效控制企业的经营成本,不断提升经济效益。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随着港口企业的发展正在越来越明显,企业做好财务管理不仅是相关管理工作所提出的要求,更加能帮助企业快速解决相关问题,提高资产的回报率,这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的就是从提升管理意识入手,为企业营造起良好的内部管理氛围,从而保证企业在财务管控的背景下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第一,港口企业应当健全内部监督约束机制,保证资金运营安全,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与综合调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为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关系着企业的未来。所以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就是提升财务管理能力,可以有效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由于港口企业行业比较特殊,所以每年涉及资金量都比较大,回报期限也相对较长。港口企业可以增加现金流量预测,通过增加预测次数,来掌握现金流的真实情况,进而做到资金的高效分配。同时,还可以落实现金流量的考核体系,将下属公司应当履行的经济工作进行确认,强化港口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灵活性。第二,加强资产管理工作,夯实资产台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促进实物资产全员、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配合资产管理部门定期清理低效无效资产,分析低效原因,寻找解决办法,盘活闲置资产,优化库存管理,降低备货成本,规范资产处置流程,提升资产运营质量。第三,完善应收款制度,加快资金回笼。一方面,港口企业在实施应收账款之前,可以对客户的信息进行详尽的了解,做好客户信用评级,同时通过对业务合同执行、计费、开票、应收账款流程的核查,审核业务流程的严密性、准确性及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应收账款在发生期间,需要对客户的情况进行实时追踪,并对逾期应收账款提出风险预警,这样才能与客户就应收账款的情况进行核实,加快资金回笼,从而减少坏账风险,最大化保证企业的利益实现。

(二)以构建共享平台为手段,规范财务相关信息

港口企业随着港口的建设正在不断发展,其财务管理工作对于财务信息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信息科技的发展也为财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为了向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建立起完善的财务信息化平台,是势在必行的。在构建财务信息共享平台方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将财务信息平台进行完善。港口企业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大型的集团企业,其下属公司涉及的业务种类非常丰富。要想对港口企业进行财务信息化架构的建设,就要从了解集团和下属公司的方面入手,对其沟通和交流情况进行了解。港口企业除了要与主要经营业务保持紧密联系,还要对下属公司的经营情况和组织架构等基本信息进行全面了解。这样建立起来的财务信息化平台才能发挥出最有效的作用。港口企业内部要建立起统一的数据模型,让下属企业的账务能与本部之间形成一本账的模式,让本部能够随时掌握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并且推进财务集中化管理的进程。此外,港口企业要将资金信息管理工作作为财务信息化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在资金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下,本部企业与下属企业之间能及时进行资金的上报与核对,让集团公司做到对资金的统一管理。另一方面,港口企业要加快对财务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储备。港口企业会涉及许多复杂的业务,所以财务管理工作一定要储备专业的人员才能保证管理质量。集团企业可以从现有的人员队伍入手,将队伍中专业能力强的人员抽取一部分,促成财务管理的专业团队,再通过专门的培养,使其成为能够高效处理财务管理工作的团体。企业只有具备了专业的财务信息管理队伍,为港口不断输送技术人员,才能将财务信息化平台高效地建立起来。

(三)以完善成本控制为目标,合理控制支出成本

港口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有着良好的机遇,也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多方竞争。港口行业自身的经营特点,让其在成本支出方面会产生较大的差额。所以,港口企业要保证自身的地位不被动摇和取代,就要做好成本管理工作。港口企业通过将不必要的支出进行控制,达到成本费用合理化使用的目的。具体而言,港口企业想要控制成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港口企业要将过去的成本管理理念进行转变。港口企业通过转变内部人员的成本管理思想,将其成本管理意识不断进行加强。对于管理人员而言,更应该做到对旧的成本管理思想的摒弃,让企业成本与投入之间形成平衡关系,从而将成本管理模式彻底扭转。其次,完善预算管理工作,按照预算编制原则和目标要求,认真梳理各项费用开支明细,持续压缩可控费用空间,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功能,挖掘经营潜力,细化会计核算,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管控及时对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预算分析,对异常项目追查原因、及时反馈,为各环节增收节支、提质增效提供财务支持。此外,还要建立起相关制度,让成本控制能够真正落实。再次,要强化成本管理的内部监督工作。港口企业与下属公司之间形成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让成本管理的核算和监督工作能有专门的小组进行负责。最后,港口企业的项目之间如果存在成本挪用或者是账目不符的情况,就要及时解决。企业要在一定时间内对下属企业的成本使用进行抽查,分析成本的使用情况,让成本经济指标得到厘清,之后以该指标为基础,顺利实现对企业成本的控制。

(四)重视融资工具利用,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国家金融改革深化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资本市场所集聚的社会资本等已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财务管理者应当高度重视融资工具利用,充分发挥上市公司作用,做强做大上市公司市值,提升港口资产证券化水平。根据战略需求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考虑融资的成本、规模、结构、时机、风险,进行合理配置,优化债务结构,在保证重点投资项目的同时,节约财务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五)密切关注财税政策动向,充分利用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肺炎疫情期间,政府出台多项财税社保政策,大力扶持企业发展,财务管理者应当认真研究财税优惠政策,积极进行税务筹划,最大限度减轻公司税负,落实用好用足政策,不断提升盈利水平。

结语

港口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内部整体管理,而企业管理的重心又是财务管理工作,所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保证财务管理质量实际上就是在保证企业的整体管理质量。如今,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港口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未来发展之路,一直将财务管理作为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通过实施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展并强化财务战略服务、决策支持、绩效引领、价值创造和风险管控职能,提高财务管理的整体能力,促进财务管理作用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不断发挥,从而推动传统港口企业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超越。

参考文献

[1]刘鑫.港口企业基于业财一体化的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研究[J].交通财会,2021(03):50–52+61.

第2篇: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民贸民品优惠政策中的优惠贷款利差补贴机制相当于降低了民贸民品企业的经营成本,刺激了民贸民品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并且解决了大多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使得部分民贸民品企业具有扩大规模的能力。另外,优惠政策中还包括网点建设以及技术改造等方面的专项投资,引导民贸民品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建立了像恩施富硒绿色食品以及长阳土家族特色食品这样的民族地区的特色产品行业。近年来湖北省现有的民贸民品企业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不断的发展壮大,也树立了不少民族地区的特色品牌,创建了如八峰药化、九洲牧业这样的典型,将民族地区特色的品牌推向了市场,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一、帮助民族特色产业的建立

民贸民品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有一个很明显的特性——民族性。民族特色可以说是民贸民品企业一项潜在的无形资产,通过将民族特色融合在产业中可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通过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民贸民品企业可以根据民族地区特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品牌战略。

例如,恩施州享有“世界硒都”的美誉,其粮食、蔬菜、水果等含有丰富的硒元素。并且富硒绿色食品是一种高营养价值的绿色食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都拥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因此恩施州应该充分利用该民族地区的特色,大力发展富硒绿色特色食品产业。[1]然而恩施市富硒绿色食品产业2006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规模以上富硒绿色食品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527.2万元,通过和下图比较不难发现富硒绿色食品特色产业的总产值只占恩施州生产总值的0.6%。并且恩施市富硒绿色食品特色产业不仅整体规模过小,其发展速度也远远低于矿产、建筑以及能源行业,可以说恩施市富硒绿色食品特色产业发展相对落后(见图1)。

为了加快恩施市富硒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建立特色产业,湖北省政府给予生产富硒绿色食品的企业专项资金、技术改造补贴、以及贷款优惠利率的扶持,将发展富硒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来对待,并且恩施州政府每年拨款20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扶持富硒绿色食品企业。通过近年来各优惠政策对富硒绿色食品产业的扶持以及倾斜,富硒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猛,为恩施州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极大的推动了恩施州的经济发展,并且成为了恩施州第三大支柱产业。截止到2008年10月,恩施市从事富硒绿色产业的企业高达400多家,其年总产值已超过8亿元人民币,与图中的数据对比不难看出富硒绿色食品特色产业的总产值达到了恩施州生产总值的3%,与2006年的0.6%相比翻了5倍,由此可见民贸民品优惠政策的经济效应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另外,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内的民贸民品企业也是充分利用了优惠政策来发展土家族各项传统工艺来生产和加工土家特色食品。地处湖北长阳经济开发区的长阳土家嫂特色食品有限公司是国家认定的民族特许用品生产企业,据统计该公司2009年贷款规模达300万元,而享受贷款优惠金额超过10万元。在优惠政策的帮助下该企业不断扩大规模,不断开发新产品,推出了“木瓜醋”系列的产品,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可以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嫂特色食品有限公司的发展和民贸民品的优惠政策是分不开的(见表1)。

二、壮大民贸民品企业队伍

民贸民品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优惠利差的补贴资金按季足额补贴到位则缓解了其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同时国家给予民贸企业网点建设和民品企业技术改造的专项资金,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贸民品企业的队伍的壮大。

例如,恩施州八峰药化2006年面临资金问题导致公司发展陷入瓶颈,在八峰药化最困难的时候,恩施州政府同意拨付其工业项目专项资金200万元。正是由于这200万的专项资金的注入,八峰药化才有足够的资金进行L-丝氨酸的研究开发,L-丝氨酸投产后填补了国内生产空白,并实现了出口创汇。现如今,八峰药化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净利润2亿元左右,成为了中国氨基酸行业的领头羊。可以说民贸民品企业队伍的壮大和民贸民品的优惠政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下表可以看到不少行业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享受的民贸民品优惠政策(见表2)。

三、促进了民贸民品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民贸民品企业根据生产内容的不同分为食品、纺织、医药、茶叶、农业开发、建筑及装饰、运输以及旅游开发等种类。国家给予民贸民品企业的优惠政策近年来给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带来了改变,实质上这是因为将优惠政策中的各项补贴以及专项资金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形成的。

例如恩施州农业资源优势明显,民贸民品的优惠政策重心被转移到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方面,具体倾向于特色林果产业以及特色蔬菜产业等。通过下表不难看恩施州农业总产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在不断的增加(见表3)。

同时,恩施州的茶叶行业也具有比较优势,其中最具有竞争力的就是富硒有机茶,多年来优惠政策在扶持茶叶行业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茶叶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壮大,占据了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位置。边销茶作为重点扶持对象,近年来也得到了有利的资助。2009年湖北省边销茶企业享受了177.6万的储备贴息,而民族贸易企业中的大小茶叶公司也享受到了33万元的贷款贴息。

此外,恩施州的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拥有3处部级自然保护区以及1处部级森林公园、传统的民间文化以及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抗战遗存,可以说恩施州的旅游开发产业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应该将民贸民品优惠政策更多的用于旅游开发相关的产业,这样不仅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还带动了民族地区工程建设产业、交通运输产业以及配套服务行业的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恩施州归为民族贸易企业中食品行业的总产值达4.8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363.6万;医药行业的总产值约为4.4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112.7万;茶叶类企业的生产总值约1.2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24.3万;农业开发企业生产总值约1.4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21.3万。而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恩施州归为民族贸易企业中食品行业的总产值约达5.6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386.6万;医药行业的总产值约为4.6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134.7万;茶叶类企业的生产总值约1.5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33.3万;农业开发企业生产总值约1.6亿,享受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33.5万。民贸民品优惠政策自实施以来确实起到了调整产业结构的左右,通过下面2个图形可以更清晰的反映民贸民品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幅度(见图2、图3)。

对比2个图像不难看出恩施州民贸民品企业产业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食品行业、农林业开发业、旅游开发产业以及纺织行业的规模较2008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虽然幅度并不大,但是可以说明随着相关政策的扶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湖北省民族贸易县内的产业正向着特色食品、旅游开发的相关行业在偏向

(作者单位: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第3篇: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是指把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多项指标信息进行汇总,从整体上分析对象的好坏。其基本思想是将多个单项指标组合起来以便能够反映一个对象的整体,反映到数学统计分析的理论层面,就是把多维空间的样本投影并拟合到一维直线上,借助投影点研究样本的规律。本文对这种方法进行了一定的优化,使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实现对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既保留了原始变量的信息,又使得各主成分之间互不干扰,确保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真实性。

一、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中的应用

综合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工具有很多,多元统计分析作为重要工具,可以把多维度的复杂问题映射到单一维度,再通过加权平均、模糊决策综合评价法等技术方法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得到综合性的评价结果。多元统计方法常见的有四种:1.聚类分析。聚类分析也称为群分析,是一种基于数据分类的分析方法,它的核心是将相似元素集合为一类,然后根据样本间的相似程度合并,依次合并减少分类,直到所有样本都合并为一类为止;2.判别分析。判别分析也是一种分类分析,与聚类分析不同,判别分析是已知样本类型和判别规则,然后对未知类型的样本进行判别分析的多元分析方法;3.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是将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原指标重新组合、分解,形成一组新的无关联的综合指标,以尽可能小的数据损失,反映尽可能多的指标信息;4.因子分析。它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区别在于它能够将随机的错综复杂的变量综合为主要的少数几个变量, 并以有限数量的变量(或因子)反映出原始数据的内在结构,减少了数据丢失,使评价分析更接近数据本身。本文主要运用的是主成分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评价,以体现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实际应用。

二、应用分析

(一)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分析

经济效益是企业在定量劳动消耗中产生的劳动成果。由于企业投入生产要素和劳动成果的不同形态,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有四个,分别是:周转性、报酬性、效果性和效率性。企业的周转性指标反映的是企业资金活动的效率,包含了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周转率。报酬性指标对应的是企业的资本收益能力,包括资产报酬率和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效果性指标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设计生产的收益水平,有销售收入、产值、成本费用、人均利税率;效率性指标反映企业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有人均产值、固定资产产值率和资金产值率。以上这11个指标共同构成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分别设定为x1,x2 ,..., x11。

(二)构建评价体系

为更好地构建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把企业作为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对象,可以把其上一年的截面数据作为数据样本,通过计算机统计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求其相关矩阵R,再求R的特征根及特征向量。同时,依据统计分析理论得出主成分及贡献率,并选择贡献率最高的四个作为主成分因子来构成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组合指标。这四个因子包含了所有指标最多的信息量,分别设为F1、F2、F3、F4。第1主因子F1直接反映了企业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设置为企业的要素效益系数;F2能够反映出企业的要素效率,设置为企业的要素效率系数;F3能够反映企业的报酬率,设置为企业的资产报酬系数;F4能够反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报酬率,设置为所有者报酬系数。经过以上分析,四个主因子便构成了企业综合评价体系。

(三)企业经济效益的因子评价方法

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重要方法,在主成分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因子的得分模型,即将通过正交因子解转置矩阵乘以R系数矩阵得出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系数矩阵,进而得出因子得分模型和该分析样本的主因子得分结果,并对其结果进行了排列。根据各个因子的得分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要素效益因子F1可以用来衡量企业投人生产要素的获利能力,从主因子分析得知在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市场销售份额可以影响企业的收益水平;要素效率因子F2反映企业资本和人力运用的效果和协调程度,通过主因子反映可以知道,通过资源配置的优化、运行等手段能够较好的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资产报酬因子F3越高,说明资源配置和占用比较合理;所有者权益因子F4得分越高说明企业资产构成比例合理。

三、企业效益的综合评价

为此,我们可以把以上四个主成分因子特征值及贡献率作为权重来计算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总得分。经过计算和分析,将企业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序。综合得分较高、排名靠前的公司的主因子单项得分基本也是较高的,说明这些公司在资产运用、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做得较好,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也较好。主因子得分较低的企业,说明它们的综合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较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足。另外,从因子特征值、贡献率来分析经济效益的综合得分,可以根据主因子的单项得分来分析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优势和劣势。

第4篇: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经济;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成本控制分析是建筑工程经济中核心的组成部分,它涉及到设计、招标及合同、施工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和技术政策以及建筑企业的经营效果等各个阶段和层面,在进行成本控制分析中,要充分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达到用最少的成本投人取得最多最好的经济效益,以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而随着建筑市场日趋完成熟,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越来越完善,建筑工程更应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在进行建筑成本控制分析时更应该加强与建筑工程经济学紧密联系。本文试图采用建筑工程经济理论,研究建筑工程自身的内在经济规律,为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管理提供参考借鉴。

一、建筑工程经济的成本控制特点

1.1 建筑产品生产的单件性

在工程建筑生产中,任何一个建筑产品都具有单件性,他们都有各自的用途,根据不同的结构和造型以及个自不同的施工方法进行生产,采用的材料和设备也都是不同的。依据使用性质和年限以及防震要求的不同,划分的耐用等级和防震等级也不同。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新的建筑结构相继涌现,建筑的艺术形式也不断的进行更新,即便是有些建筑产品的用途是相同的,但由于建筑的时期不同,其材料结构形式等也都不尽相同。

1.2 建筑生产的动态性

由于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和严谨的施工程序,就决定了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动态的、流动的。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和生产工具不定期的流动,从这个施工阶段流动到那个施工阶段,在工程竣工后还要从一处施工地段流动到下一处施工地段。由于设备和原料都要随着工人的流动而搬运迁移,因此会增加一定的费用,如果到偏远地区去施工,还要产生大量的远征工程费用。

1.3 建筑产品的综合性生产流程

由于施工单位在生产过程中,要与业主、银行、材料供应商以及劳务公司进行沟通合作,而这些沟通交流过程是复杂的、特殊的生产环节,所以,就注定了建筑产品的生产流程是综合性相当强的。

1.4 气候条件等对建筑产品的影响

在建筑产品的建成过程中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在施工中图纸的临时更改,建筑资金和原材料的投入,施工现场交通状况等等,建筑产品形成的很重要影响因素是天气的变化情况,雨雪灾害,酷日严寒等对建筑施工的影响是非常严重又不可避免的。

1.5 建筑施工过程要求延续性

我们都知道的,一个建筑从准备投入施工到工程竣工,是一个漫长的不间断的过程,只有工程竣工了才算是个有价值的建筑,所以,就要求建筑中不能间断,每个环节都要和好的衔接,组织管理也不能脱节,无论时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要求充分的衔接起来,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完成。

二、建筑工程经济的成本预测及控制措施

2.1 项目成本预测

工程项目的中标价是本工程造价的上限,无特殊情况,不得突破此限制。①确定人工费:人工费=实际工日单价×实际消耗定额。②确定材料费:材料的价格随市场的供求上下波动,投标单价应及时掌握材料的市场价格行情,确定合理的材料价格,材料费=现行的材料市场价格×材料消耗量。③确定机械费:一是根据自己的施工生产特点,向公司或项目经理部申请配备必须的施工机械。二是严格机械设备利用定额和油料消耗定额。三是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日常性管理工作,平时编制好机械设备运转、维修、保养计划,做好设备管理保养工作。④现场管理费:现场管理费计算无固定的公式。它的确定与施工的实际情况有关,如现场环境情况、气候情况、族工工艺的难度、施工管理人员的水平等一般为人工、材料、机械等费用总和的6%一8%,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超出此限。⑤项目部管理成本:项目部管理成本主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大小,项目部的人员组成情况综合考虑。目前一般是采取“按实计算,总价控制”的原则,管理费用为工程总造价的2%-3%。项目部要严格审定开支项目,一般情况下不得突破。⑥税金:税金按照工程总造价为基数计算。项目成本预测值将作为成本考核的指标,应尽量准确、详细、合理。

2.2 建筑工程经济的成本控制措施

(1)建筑工程经济的投资决策阶段

在建筑施工到完成的过程中,建筑工程的建设规模、建筑物选址、建筑产品所用的建筑材料、建筑过程中的技术方案的敲定等都是对工程成本造价有要求的,每个决策都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所以,在建筑产品决定投资之前一定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要科学合理的确定建设的规模和范围,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建筑物建立位置,制定严谨可行的实施方案,对设计的建设方案进行分析论证,确保工程建筑的可实施行,要编制合理的目标成本预算,确保工程实施的每个环节的成本都在预算范围内。

(2)建筑工程经济的设计阶段

建筑工程经济的设计阶段是对投资准备阶段的二次审核,上的双重保险,目的是对投入成本的有效控制。设计阶段对投资阶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改进,进一步对建筑工程的成本造价进行控制。对建筑的成本和功能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优化策略,使工程建筑经济的设计阶段成本在目标成本的控制范围内。

(3)建筑工程经济的招标及合同阶段

在投招标过程中,要合理的选择信誉高的承包商,确保承包商能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程项目,还要能够保证建筑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在确定好了承包商后还要加强对签订合同的科学管理,避免因为合同中存在的缺陷而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4)建筑工程经济的施工阶段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对成本的控制是靠控制承包商的行为来实现的。依据对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确定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造价。控制在施工阶段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对施工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监测,避免因为疏忽而造成成本浪费。

(5)建筑工程的运营和维护阶段

在建筑工程完成后,进入到即将使用阶段前,要建立健全的运营网络管理体系,控制能源、水资源的使用,检测运营环境状况,目的是为了确保建筑产品在健康的运营环境下投入使用,加强建筑产品的物业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建立建筑原料管理体系,尽量多引进、使用绿色环保能源,减少落后原料的投入,以避免产生过多的建筑垃圾,扩大绿色建材的使用规模,使建筑产品成为人们所喜爱,而又受欢迎的绿色环保建筑产品。

(6)建筑工程的拆除与翻新阶段

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材料成本的浪费。对工程项目拆除后的废物进行处理、回收以及对这些废物的循环利用就是工程建筑拆除与翻新阶段要做的工作内容。在这一过程中的环境损害成本则是指项目工程在拆除过程中或拆除后产生的废物对环境造成了危害,为了修复这些危害所要投入的成本费用。

结束语

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好,要想在建筑行业中站稳脚跟,谋取更多的利益,就需要采取一切可行性策略,制定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有效控制成本标准。有效的成本控制可以为工程项目节省一定的开支,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投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企业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芮锐.建筑经济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探析[J].企业研究,2010,21(24):113~115.

[2]杨季美,陈晓新.建筑工程市场经济结构分析探讨[J] .基建优化,2008,21(05):31~34.

第5篇: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 目标成本管理方法 意义 策略

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方法,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和做大做强,必须大力加强经济管理特别是目标成本管理,最大限度的控制企业经营成本,着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对企业经济管理有效应用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推动管理创新,真正使目标成本管理发挥最大效用。

一、企业经济管理有效应用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所谓的目标成本就是企业以预算的方式进行制定的相应计划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内完成的产品成本。目标成本一般用于企业成本管理中,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完整方法,也就是目标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必须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来进行,全面做好人力资源、产品材料、生产设备、日常维护等一切成本的预测、分析、决策、考核、评价、奖惩等工作,加强日常管理是重要基础,降低企业成本是重要目标,实施有效控制是重要措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有效应用目标成本管理方法,能够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之前对成本进行有效预测、决策、执行和考核,最大限度的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施。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对于企业生存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说,企业的目标成本属于企业的收益性成本,必须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一方面要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进行广泛调查,另一方面要对企业内部经营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进而确定一定时期内的成本控制目标。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有效应用目标成本管理方法,能够通过对企业单位产品生产消耗的精确计算,并以此为目标成本标准实施有效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目标成本管理必须强化企业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各个部门进行目标成本管理,实现“全员节约”的目标,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党的十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表明我国将大力实施新一轮以“市场化”为重点的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目标成本管理是以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一种管理方法,是涉及到企业价值链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管理,不仅关乎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以及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更关系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目标成本管理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通过提高企业成本竞争力还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经济管理有效应用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措施

(一)明确目标成本管理原则

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目标,明确目标成本管理原则。企业在实施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强化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关注客户和消费需求;必须坚持“全程管理”原则,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管理;必须坚持“协调配合”原则,强化企业内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的协调配合;必须坚持“制度保障”原则,着力提高企业的执行力。

(二)建立目标成本管理系统

创新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必须建立科学、完善、规范的目标成本管理系统,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成本管理的所有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建立目标成本管理数据库,目标成本管理系统要涵盖企业人力资源、生产材料、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服务以及企业外部的竞争者、消费者、经销商等信息,为有效应用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奠定重要基础。

(三)完善目标成本管理制度

制度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加强企业目标成本管理,不仅要明确管理原则、建立管理系统、创新管理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和完善目标成本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强化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强化成本管理执行力。因此,企业要着眼于提高目标成本管理执行,建立目标成本管理制度、规范流程、合作机制和奖惩措施,确保目标成本管理方法落实到位。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特别是目标成本管理越来越成为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必须加深对目标成本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目标成本管理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魏立宝.浅析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外资,2012(04)

[2]李萌.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目标成本管理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

[3]华钦.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07)

第6篇: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日常财务工作围绕的中心。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应当是什么赚的说是“股东财富最大化”,有的说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笔者认为两者均不适合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理由是:

(-)忽视甚至损害企业员工利益。“股东财富最大化”显然只考虑所有者利益,而忽视员工利益。“企业价值最大化”,虽声称其内容包括“关心本企业职工利益,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但结合实际,它也不包含员工利益在内。企业的资产属于投资者,员工既不能参与利润分配,也无权从企业资产出售中分得一部分。企业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所有者带来未来报酬,包括获得胜利和出售其股权换取现金。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实质上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了,员工的收益并不就随着最大化了。相反,股东财富、企业价值的增加往往是建立在剥削、损害劳动者利益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揭露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实质。现时我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私营和个体雇工户、为了牟取利润而侵害雇工合法权益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及公有制企业的主人,共产党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的财务管理岂能只追求所有者利益最大化,而把劳动者利益抛在脑后?财务管理也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千万不能忘了员工的利益。再说,员工利益与所有者利益也不是绝对对立的。资金不投入生产经营是不会增值的,但企业的生产经营是由员工们进行的,忽视员工利益,员工们会有积极性吗?所有者的财富能最大化吗?

(二)忽视债权人利益。有人认为: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是和债权人的利益相一致的。如果一个企业追求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债权人就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债权实现的需要。但在实际生活中,所有者与债权人的利益往往是矛盾的。借入资金到了企业手中,股东可以通过经营者为自身利益而伤害债权人利益,如不经债权人同意投资于比债权人预期风险要高的项目,或发行新债使旧债权人蒙受损失等。当企业经营不善行将破产倒闭时,所有者也常常会采取抽逃、转移资金等手段使债权人受损。

(三)忽视政府、社会的利益。只强调股东财富、企业价值最大化,会促使企业千方百计地偷税漏税、合法避税,损害社会的利益。

(四)不能回避风险。人们认为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风险,于是提出了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但这两个目标并不能回避风险。计算企业价值采用的收益折现法中包含的风险报酬率是由企业主观估计出来的,债权人无法从它的大小看出企业偿债能力的大小,不能由此回避坏帐风险。

(五)助长股市上的人为操纵炒作。股东财富最大化说到底是股票价格最大化,而股价的高低常常是人为炒作所为。如果把股票价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会促使企业高层管理者与庄家相互勾结,人为抬高股价。类此上市公司的案例已不鲜见。

(六)无法实施、操作。企业价值一般用收益现值法计算,但公司未来各年的收益额、收益年限都是不确定的,其预测值有很大的主观性,把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并不合适。企业价值通常没有分部目标,不能层层分解落实。

二、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应当是“经济效益最优化”。

把“经济效益最优化”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可以克服上述两个最大化只顾所有者利益的片面性,真正满足所有者、员工、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要求,并且切实可行。

(一)能更好地满足所有者利益上的要求。它有许多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如资本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等,还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等考核所有者财富的增加。这些指标对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都适用,能促使企业通过提高业绩来提升公司的股价,排除炒作的泡沫。

(二)可以保障债权人的利益。经济效益指标中有企业偿债能力指标,债权人通过这些指标可以了解企业的债偿能力,判断自己的债权是否安全。

(三)能满足经营者利益上的要求。它能从产量、销售、资金周转速度、成本费用利润率、每股收益等指标中看出经营者的业绩,从而使所有者能通过业绩评价确定给经营者的报酬。

(四)可以满足政府、社会利益上的要求。经济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在内,以“经济效益最优化”为目标,有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顾客满意率等考核指标,有利于促使企业注重社会效益。

(五)可以满足员工利益上的要求。现行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有一个缺陷,就是没有考核企业为员工谋利益的指标。只要补充上这方面的指标,就可以把这个缺陷弥补上。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指标:

1.年平均工资=全年工资总额/年内加权平均职工人数,月平均工资=年平均工资/12。将一个企业的月(年)平均工资与同期本市(县)本行业平均水平比,看它是处于上游、中游还是下游。

2.工资增长率=〔报告期月(年)平均工资-基期月(年)平均工资〕/基期月(年)平均工资

3.工资发放指标:工资拖欠率=工资拖欠额/应付工资;工资发放率=实发工资/应付工资

4.员工社会保障的保障率=实际缴纳(投保)的各种社会保障基金/应缴纳(投保)的各种社会保障基金

5.员工权益与所有者权益同步增长率=员工工资、福利、社会保障增长率/所有者权益增长率

第7篇: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一、背景

华电能源牡丹江第二发电厂5号汽轮机为上世纪80年代苏联列宁格勒金属工厂生产的K―215―130―1型一次中间再热单轴三缸两排汽凝汽式汽轮机机组。1990年投产后已运行20余年,受当时苏产机组设计理念和多年来运行老化等方面的影响,机组经济与目前运行的国产200MW机组相差较大,主要体现在汽轮机本体和热力系统运行方面。为进一步推进华电集团公司发电机组200MW机组的节能减排降耗工作,根据“华电能源公司火电机组优化工作实施规划”要求,2011年末利用机组大修机会,对机组实施汽轮机节能优化改造,全部改造与试验于2012年6月份全部完成。

汽轮机主要技术规范

制造厂:列宁格勒金属工厂

型 号:K―215―130―1型

形 式:一次中间再热单轴三缸两排汽凝汽式汽轮机

额定功率:215MW

最大功率:220MW

新蒸汽压力:12.75MPa

新蒸汽温度:540℃

再热蒸汽压力:2.44MPa

再热蒸汽温度:540℃

额定功率汽耗量:646t/h

汽轮机最大通流量:670t/h

热耗:8270kJ/(kW・h)

二、机组改造前状况

华电能源牡丹江第二发电厂5号汽轮机计划于2011年9月进行大修,为查找机组及热力系统存在问题,取得机组各项实际经济指标,为机组优化改造提供技术参考,委托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进行优化改造修前热力性能试验。通过试验发现机组热耗率和缸效率明显偏离设计值,表明机组通过大修进行优化改造是十分必要的。

(一)热耗率及煤耗率试验结果

5号机组2次3VWO试验工况下,修正热耗率平均值为8467.70kJ/(kW・h),比设计工况下热耗率8270kJ/(kW・h)高出197.7kJ/(kW・h),即高出设计值2.39%。发电煤耗值为317.22g/(kW・h)比设计值309.8g/(kW・h)高出7.41g/(kW・h),供电煤耗为349.01g/(kW・h)(管道效率系数取99%,锅炉效率取92%)。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5号机组优化改造前3VWO工况同THA工况的对比,机组热耗值偏离设计值较为明显。

(二)缸效率试验结果

机组优化改造前2次3VWO工况的高压缸效率(表3)平均值为77.89%,比设计值80.81%低2.92%。中压缸效率平均值为88.70%,比设计值91.5%低2.8%;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5号机组优化改造前3VWO工况同THA工况的对比,机组高、中压缸效率均偏离设计值。

三、大修中开展前汽轮机节能优化改造工作

根据机组诊断试验结果,结合不同电厂同类型机组普遍存在的问题,按照机组实际设备、系统设计、安装、现场布置,吸收不同电力设计院设计特点,以及国外同类型机组的先进技术和国内同类型机组已使用过且经运行考验成功的技术和经验,重点解决机组运行中所发现的或隐藏的问题,在机组安全运行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来提高机组的运行经济性,对设备及系统进行完善改进和优化。

(一)汽轮机本体部分改造

1.机组原汽封采用传统的梳齿式汽封,汽封型式比较落后,间隙比较大,为了减少汽封漏汽,提高缸效,特进行汽封优化改造。结合国内几十台机组的汽封改造经验,根据各种新型汽封在汽轮机各部位的优点和劣势,本次汽封改造,采用布莱登汽封和侧齿汽封组合使用的方式,在保证机组的安全性的同时提高高中低压缸效率。

传统的梳齿式结构,该结构又可细分为迷宫式(见图1)、斜平齿式(见图2)、叶顶镶片式(见图3)及转子镶片式(见图4)等。

图1 迷宫式汽封结构图 图2 斜平齿式汽封结构图

图3 叶顶镶片式汽封结构 图4 转子镶片式汽封结构

侧齿汽封在传统梳齿基础上在长齿和长短齿之间的加工了比较小的侧齿和低齿,从而增加了汽流的涡流,增加了阻尼效果,见图5、图6。

图5 传统汽封与侧齿汽封工作原理图 图6 浮动侧齿汽封外形图

2.高压前汽封内圈、高压隔板更换22圈布莱登汽封,布莱登汽封的优点是即随着机组启动运行工况的变化,汽封间隙是自动进行调整的,始终保持在最佳间隙状态,因此可以明显提高汽轮机在启动使得安全可靠和经济性。莱登汽封如下图:

图7 布莱登汽封

3.高压前汽封中圈、外圈以及中压汽封、隔板更换75圈侧齿汽封。侧齿汽封的优点一是可与原梳齿汽封同种材质、相同外型尺寸、可以继承原梳齿型汽封的安全性;二是不改变原汽封的基本结构,获得显著的减少漏汽量的成效;三是避免环向振动,减少汽流激振力,保护机组安全。

4.对部分阻汽片进行更换并调整:一是准确测量转子各级动叶叶围带外径尺寸以及加工调整后的隔板阻汽片内径尺寸,计算并确认各级叶顶阻汽片径向间隙在规定范围内;二是更换调整后的新阻汽片顶端进行修尖;三是调整洼窝中心调整正确保持与转子同心,在全实缸紧固螺栓的情况下,进行隔板阻汽片上、下、坐、右、45度等方位圆周径向间隙测量,间隙均匀。

5.高、中压缸喷嘴经过长时间运行,喷嘴损坏比较严重,为提高调节级效率,大修优化中将高、中压缸喷嘴拆除后返回哈汽厂进行修复。

汽轮机由于受到长时间颗粒冲刷和结垢,通流部分叶栅的光洁和清洁程度对汽轮机的出力能力和缸效率有很大的影响,机组通流部分的隔板之间和叶轮之间的轴向距离小,无法采用人工方法对表面进行处理,大修中对采用喷珠法工艺对汽轮机动静叶片进行除垢。

(二)汽轮机热力系统优化

1.进行热力系统疏水合并

机组热力系统设计庞大,冗余系统多,疏放水系统复杂,汽轮机本体疏水、主再热蒸汽疏水阀门内漏频繁发生,高、低压加热器部分放水门、危急疏水门泄漏,还存在汽泵最小流量阀内漏、减温水阀门内漏等情况;部分阀门泄漏导致设备及系统无法隔离,影响机组安全性。疏水阀不严造成大量蒸汽短路进入凝汽器,使凝汽器热负荷增加,影响真空,又造成有效能的大量损失,系统缺陷严重影响机组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因此在热力系统优化中对电动主闸门前疏水及主汽联通管疏水、高压调速汽门座疏水、中压自动主汽门前疏水,中压自动主汽门前排大汽管路疏水及疏减器电动门门前疏水、中压导管疏水进行合并,合并后设手动球阀,取消的支管对应的高压扩容器侧接口。

2.四段抽汽至除氧器管路改造

四段抽汽至除氧器管路设有两个逆止门,靠近除氧器的逆止门侧容易积水,造成管道较大振动,对机组安全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增加了检修维护量。现将该逆止门上移,并将四段抽汽至除氧器管路加高,更换相关三通,使得除氧器侧水无法进入抽汽管道,避免出现管道振动现象。具体改造情况如下图所示:

3.消除内漏阀门,解决热力系统漏泄量偏大问题

阀门的泄漏是影响机组热耗的重要因素。目前高压阀门存在内漏现象较多,影响机组的经济性。部分疏放水直接进入凝汽器,增加了凝汽器热负荷,降低了循环热效率。阀门的泄漏是影响机组热耗的重要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重点进行处理。利用修前的热力系统检查,对汽水系统阀门进行彻底的普查,掌握阀门的泄漏情况,为大修中阀门检修和更换提供依据。重点对修前内漏严重的阀门要重点安排给检修技能较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修,对密封面进行研磨。主要内漏阀门增设手动门或改为进口高压球阀。

四、效益评价

(一)机组优化改造后热耗率、煤耗率情况对比

3VWO工况下经修正后热耗率为8380.90kJ/(kW・h),比THA 设计热耗率8270.0kJ/(kW・h)高出110.90kJ/(kW・h),比优化改造前试验热耗率8467.71kJ/(kW・h)降低86.81kJ/(kW・h)。修正后发电煤耗313.99g/(kW・h)比THA工况设计值309.80g/(kW・h)高出4.19g/(kW・h),比大修改造前试验发电煤耗317.21g/(kW・h)低3.22g/(kW・h)。

“两常工况”既80%工况170MW下修正后热耗率为8483.16kJ/(kW・h),比改造前试验热耗率8622.83kJ/(kW・h)低139.67kJ/(kW・h);修正后发电煤耗率为317.82g/(kW・h)比该工况下改造前323.03g/(kW・h)低5.21g/(kW・h),修正后供电煤耗率为353.13g/(kW・h)比该工况下改造前359.25g/(kW・h)低6.12g/(kW・h)。

(二)高、中缸效率情况对比

3VWO工况下高压缸效率为79.57%比THA 设计值80.81%低1.24%,比改造前试验高压缸效率77.90%高出1.67%;中压缸效率为89.81%,比设计值91.51%低1.70%,比改造前试验中压缸效率88.70%高出1.11%。

“两常工况”既80%工况170MW 下,高压缸效率为76.32%比改造前75.63%高出0.69%;中压缸效率为90.93%,比改造前86.51%高出4.42%。

五、结尾

第8篇: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企业异质性

一、 前言与文献综述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企业所有制形成多元化。除了国有企业外,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出现了迅猛发展。国有企业从2000年的23.53%工业总产值份额降至2010年的8.16%,而私营企业从2000年的6.09%升至2010年的30.54%,外资企业从2000年的15.06%升至17.83%。这种变化是我国所有制改革中“国退民进”博弈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探索过程的结果。这些结果对我国经济增长腾飞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对国有、私营和外资企业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也精彩纷呈。

异质性企业是指企业在产权结构、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导致对经济、企业自身的影响各异。异质性企业能通过集聚效应和自我选择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与资源重置效应、技术和知识溢出效应来提高区域生产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刘乃全、李颖,2011)。目前,对于国有、私营和外资企业基于异质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只有充分认识企业间的异质性,才能够更好的了解不同所有制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企制宜的制定出合理的政策。产权结构和组织制度是导致我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刘小玄,1995)。平新乔等(2003)、李寿喜(2007)指出成本是影响所有制企业效率的重要原因。而孙健等(2007)从人才聚集模式角度来阐述国有、私营和外资企业之间的人才差异。王争等(2008)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企业微观数据研究中国私营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对吸收外资溢出的影响得出,私营企业存在着吸收外资水平溢出和后向溢出的生产率“门槛”效应。李东升、王立成(2012)指出我国多数私营企业尚处于家族制经营,而国有企业则逐步推行市场化激励机制,但是国有企业又存在控制权过度授予与激励问题。

企业的异质性缘故,导致企业的效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刘小玄利用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的数据发现不同的所有制结构中,私营个体企业的效率最高,外资企业其次,股份和集体企业再次,国有企业效率最低。姚洋(1998)、谢千里等(2001)也得出类似结论,非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高于国有企业。有学者认为国有企业存在存在双重效率损失,即具有“增长拖累”和软预算约束的存在(刘瑞明、石磊,2010),导致国有企业效率低下;而私营企业虽然有较高的效率,但面临着多种形式的预算软约束问题(陈俊龙、汤吉军,2012);外资企业则不仅推动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还促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江小涓,2002),并且区域间外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马太效应”(张建波、张丽,2012)。

随着国企改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显著提高。特别是2000年以来,国有企业的亏损企业从2000年的36.36%降低至2010年的24.42%。学者对国有企业的研究结果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王莲莲、蒋毅一(2009)通过比较中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私营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各项效率指标,发现国有企业进过改制,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阶段,但是综合效率水平仍低于外资企业,资本的使用效率较低。李金荣(2012)研究1998年~2009年的国有工业企业和私营工业企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得出,2002年后,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反超私营企业,这是因为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私营企业技术研发的滞后、不健全的用人机制和不合理的行业分布等因素导致了这种变化。陶虎等(2012)也得出相似结论,指出新时期国有企业运行效率已经摆脱“低效论”,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治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有企业成为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较强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新型国有企业。我国国有企业已摆脱效率低下和软预算约束,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洪功翔,2010)。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这三种企业的工业企业效率差异分析等方面,尚缺乏有针对性的对这三种企业所有制对经济增长的对比分析,由此也缺乏所有制结构改革中的政策依据。并且国有企业的效率损失也存在分歧,外资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效应的分歧更大。以及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已经出现较大的转变,而这需要对国有企业有个重新的认识。这些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造、所有制结构调整以及改革开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必要和拓展的空间。

二、 计量模型、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1. 计量模型。本文运用省际面板数据来分析国有、私营、外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考察三种所有制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求深入分析不同所有制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此,重点考察解释变量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sovigr、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pevigr、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fcevigr对被解释变量地区经济增长率regdp的影响。

我们提出如下的计量模型:

regdpi,t=C+?茁1regdpi,t-1+?茁2sovigri,t+?茁3pevigri,t+?茁4fcevigri,t+■?琢jControli,t+?姿1+?滋i,t(1)

其中,regdpi,t是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regdpi,t-1表示regdpi,t的滞后一阶,sovigri,t、pevigri,t、fcevigri,t为主要解释变量(分别为国有、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Controli,t为一系列控制变量(主要包括政府作用gov、外商直接投资水平fdi、投资增长率far、开发程度open、宏观经济波动指数gdp和产业结构inst);?茁1、?茁2、?茁3、?茁4、?琢j为回归系数,下标i和t(t=2000,…,2010)分别代表第i个省份和第t年,?姿1为不可能观测的省际效应,?滋i,t为残差项。

由于(1)式中存在不能观测的省际效应,同时变量间可能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以及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从而回归结果可能出现较大偏差,导致回归参数失效。因此我们采用动态模板GMM来解决内生性和结果偏差问题,GMM不仅能够通过差分或者工具变量来控制未观察到的时间效应和个体效应,而且能使用工具变量来解决内生性问题。为了确保回归的准确性,对(1)式差分得:

regdpi,t-regdpi,t-1=?茁1(regdpi,t-1-regdpi,t-2)+?茁2(sovigri,t-sovigri,t-1)+?茁3(pevigri,t-pevigri,t-1)+?茁4(fcevigri,t-fcevigri,t-1)+■?琢j(Controli,t-Controli,t-1)+(?滋i,t-?滋i,t-1)(2)

即:

Dregdpi,t=?茁1Dregdpi,t-1+?茁2Dsovigri,t+?茁3Dpe-vigri,t+?茁4Dfcevigri,t+■?琢jDControli,t+?着i,t(3)

(3)式中,D为差分符,?着i,t为新的残差项。

2. 变量选取。本文选取2000年~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国有、私营和外资企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经网。基于经济增长还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将这些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变量选取情况如下。

(1)被解释变量。地区GDP增长率(Regdp):选取各地区GDP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然后用计算公式“地区GDP/上年地区GDP-1”来度量。

(2)主要解释变量。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Sovigr):该指标用以反映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增长状况。通过计算公式“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上年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1”来度量。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Pevigr):用以反映地区私营企业经济增长状况。以公式“地区私营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上年地区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1”来度量。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Pevigr):用以反映地区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经济增长状况。以“地区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增加值/上年地区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1”来度量。

(3)控制变量。政府作用(Gov):根据发展战略论(林毅夫等,2003),政府行为影响着经济增长,用“地区政府消费额/地区GDP”来衡量政府在经济中的干预程度。外商直接投资水平(Fdi):以“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地区GDP”来度量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水平。投资增长率(Far):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和手段。以“地区当年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地区上年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1”来度量地区投资增长情况。开放程度(Open):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按照文献普遍做法,计算“地区进出口总额/地区GDP”用来度量开放程度。宏观经济波动指数(Gdp):宏观经济形势会影响到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态势,因此通过计算“全国GDP指数/100-1”来衡量宏观经济波动。产业结构(Inst):根据结构变化论,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地区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经济增长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选取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地区GDP的比值来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 实证检验

为了增强实证结果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我们分别使用两步差分GMM和两步系统GMM对(3)式进行估计,stata11.0的估计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1)~(4)的计量结果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和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系数均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水平。通过两步差分GMM和两步系统GMM以及添加控制变量,系数的数值基本保持一致,这说明核心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力度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国有、私营和外资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相差较大,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相差不大,但相比之下,外资企业贡献力度甚微。另外,还可以看出,滞后一期的经济增长对经济增长起到较大的抑制作用,添加控制变量后,系数的数值变化较大,但是均显示,滞后一期的经济增长具有经济拖累现象。政府作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巨大,不管是差分GMM还是系统GMM,政府消费都对经济增长起着显著的正效应,这说明我国过高的政府消费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说明我国经济受制于政府,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变化(增长拖累和软预算约束到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的转变)也是由于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外商直接投资水平fdi和投资增长率far对经济增长具有较为显著的正效应,说明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但是开放程度和宏观经济波动指数在(2)(4)中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均为负,说明2000年~2010年这期间国内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不理想,这与国内经济过速增长后出现的通货膨胀、经济过热以及国外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冲击是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起到正效应较大,但是并不显著。

仅从实证结果中所考察的核心解释变量而言,国有企业在2000年~2010年期间不存在刘瑞明、石磊(2010)所提出双重效率损失的假说,与王莲莲、蒋毅一(2009)、洪功翔(2010)、陶虎等(2012)所得出结论一致,这说明近十多年政府的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私营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学术界的看法一致,私营企业对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起到较好的提升作用,私营企业改变了市场运行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实证结果验证了私营能够较好的促进经济增长,其贡献度约7%~8%。外资企业被认为是具有技术溢出效应,具有较好的管理模式能够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一度出现“三资企业化”过程,对我国的经济影响深远。但是实证中并未出现外资企业显著的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而外商直接投资fdi却发挥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国有、私营和外资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可比性,接下来将分东、中、西部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私营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其次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最差。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相对较发达,现代企业制度相对完善,因此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能够较好的发展空间。中部地区也是私营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外资企业,而国有企业去经济增长起着抑制作用。西部地区同样是私营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国有企业,而外资企业的正效应较弱。综合看,国有企业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形成u型,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正向效应,而中部地区为负向效应;私营企业形成n型,中部地区的私营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正效应显著,相对国有和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对三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正向效应也是最大的;外资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东部、中部、西部的递减,东部和中部地区外资企业促进效应较为显著,而西部地区的外资企业对经济的影响甚微。

四、 结论

通过对三种不同所有制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整体上摆脱了双重效率损失,对经济增长起着正向效应,并未出现“增长拖累”,私营企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外资企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甚微。国有企业在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存在正向效应,但在中部地区却存在“增长拖累”,私营企业不管东部,还是中、西部均对经济增长起着显著的正效应,而外资企业在东、中部地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显著,而西部地区的效应甚微。东部地区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起着促进效应,是因为东部地区市场竞争激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经济基础好,与国外经济联系密切,这也说明为什么东部地区外资企业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是最大的。而中部地区国有企业存在负向效应,是因为国有企业存在“锁定效应”,当经济增长过程中需要破解这种效应的时候,国有企业就会阻碍经济增长,抑制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国有企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国企改革,私营企业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外资企业主要建立在东、中部,并且外商直接投资也是绝大部分资金投向东、中部,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外资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的作用还待进一步提升。

三种产权不同的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各异,对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国有企业随着经济发展将从正效应——负效应——正效应的转化,而私营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对于外资企业,经济越发达越开放地区的外资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反之则效应微弱。

参考文献:

1. 刘乃全,李颖.企业异质性与区域发展差异的关系机理研究综述.经济体制改革,2011,(4):95-99.

2. 刘小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对效率的影响.经济研究,1995,(7):11-20.

3. 平新乔,范瑛,郝朝艳.中国国有企业成本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3,(11).

4. 李寿喜.产权、成本和效率.经济研究,2007,(1).

5. 孙健,徐辉,张文静.国有、民营、外资企业人才集聚模式比较研究.软科学,2007,21(3):137-141.

6. 王争,孙柳媚,史晋川.外资溢出对中国私营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来自普查数据的证据.经济学(季刊),2008,8(1):129-157.

7. 李东升,王立成.中国国有与私营企业经营者激励模式的比较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2,(1):34-36.

8. 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1995年全国工业企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0,(2).

9. 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经济研究,1998,(12):29-3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外包影响产业技术创新的机制与路径:理论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实证研究”(项目号:71263010),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垂直专业化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项目号:12YJC790025)。

第9篇:企业的经济效应范文

[摘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审计活动,目的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从企业内部审计实务需要出发,重点对审计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探讨,以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已成为企业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关注重点,坐在受托责任位置上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更是时时感到维持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巨大压力。面对这种形势,企业内部审计实现全面转型和发展,通过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促进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不仅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和企业内部审计责无旁贷的工作使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在授权审计范围内,以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的审计行为。国家审计署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高度重视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2006年审计工作安排及审计理论研讨等方面都把经济效益审计摆在了重要位置。本文从企业内部审计实务需要出发,重点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和方法进行研究,以求获取开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大门的钥匙,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有效深入的开展。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

研究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离不开对企业经济效益内涵及企业内部审计一般模式的认识。企业经济效益结果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一系列财务数据,如利润额、投资回报率、资产回报率等等,但是财务结果是企业进行战略和投资决策,完成生产经营循环后产生的,因此企业经济效益的产生过程覆盖了企业运作管理的全过程,与企业的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均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国外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普遍表述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通常所说的3E审计。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只是对使用资源的效益情况从不侧面的观察结果,三者即有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其总体的本质与我们所说的经济效益并无区别。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所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不同管理层次的经济活动都同经济效益有关;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关注的信息是动态的是相互关联并具有传递性、循环性的,需要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审核分析的数据不仅仅是财务数据,而且还需要综合业务数据、管理数据等非财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才能洞察经济效益变化的内在原因;经济效益审计有时是直接的,突出经济效益的主题,有时又是间接的,通过完善公司治理,优化管理流程,最终达到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只有深入了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以上诸多方面的特点,才能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有全面的认识。

(一)不同管理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

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在委托理论基础上,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尽管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对权责、利益的划分、制衡存在差别,但从企业运作的全过程看,都可以划分为决策、管理、作业三个管理层次。不同的管理层次职能不同,在实现经济效益过程中的作用、贡献不同,经济效益审计把不同的管理层次作为审计对象,自然在审计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区别。

1、决策层次

现代企业的决策包括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生产经营规模、公司管理体制、管理制度以及生产经营规划、计划、预算等等。重大战略决策权控制在股东、董事会及经营管理班子手中。实践证明,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坏同企业的重大决策是否正确有着至关重要的深远联系,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应避开的领域。虽然理论上、法规上没有作出限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直接对决策层次进行审计的环境和条件还不够成熟。内部审计同企业决策过程还存在较大的距离,掌握的决策层次信息也是滞后和不对称的,这种状态自然成为开展决策层次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障碍。然而,也不是说决策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就无所作为了,事实上企业内部审计也可以在检查决策是否遵循既定的决策程序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审计如果发现属于决策错误产生的不良后果,也可以提出建议引起决策层的重视,研究有关决策的适当调整。此外,在多层级的大型企业组织中,内部审计对下属企业是否存在违规决策事项及授权范围内的经营决策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是完全可以审计的。

2、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是把企业战略决策和制度、计划变为现实的纽带和桥梁。在大型企业组织中,管理层次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总部各职能部门的经营管控和下属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人、财、物等资源系统和信息系统主要是由管理层次掌握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离不开各级管理层的智慧和艰辛、精细的日常管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对管理层次的审计中会涉及检查公司规章制度是否有效执行;资源配置和经营决策是否体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是否存在和有效防范。

3、作业层次

企业经常性经济效益必须经过生产经营作业循环后才能产生。作业层次体现了广大劳动者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贡献。作业层次的活动同样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考量,并且会直接影响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的经济效益结果。企业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优化业务管理流程达到增加效益的目标也主要是优化作业层次实现的。因此,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许多深入细致的检查都同作业层次相关。通过对作业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去发现存在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和内部控制的薄弱漏洞问题,促进完善企业的作业流程,降低作业的资源消耗,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率,经济效益状况就会得到明显改善。

(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经济效益审计

既然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和全过程的,那么对它的审计也是必须涉及多方面和全过程的,仅有事后审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

企业经济活动在事前、事中、事后表现的内容各不相同,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也具有不同的形态。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性基建投资项目为例:这种基建项目的立项,规模控制是否基于生产经营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预测,基建项目的具体设计和投资计划是否具有经济性,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当关注的重点。在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经济效益审计应当检查基建项目招投标程序是否合规,是否有效降低控制了基建成本,尤其是在基建项目实施、结算过程中,对工程变更项目造成的基建投资增减变化更需要严格审查,帮助企业在基建结算中核减投资成本;在基建项目完工投产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跟踪审计基建投资的经济效益,检查项目投产后实际的市场反映和具体产出效果,看看项目的投入产出是否和计划的预期一致,具体分析影响效益结果主要因素变化,提出改善经济效益的建议。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迈向全过程的审计。例如交通运输行业中,一些企业积极开展了修造船项目、仓储、房地产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审计,有效核减了工程造价、项目投资;有的直接开展了基建项目的营运效益审计,有的把基建项目完工后的效果审计称为“项目后评估,”作为制度性安排进行例行的基建项目事后审计。

当然,企业经济效益的全过程审计并不局限于基建项目,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更是具有普遍性,一项生产经营业务的计划、实施,一个业务流程的改造、调整,都会有一个资源是否合理配置,预期效果能否实现的问题。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传递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有效运作,最终会影响到经济效益结果。即使是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也同传统的事后审计有很大区别。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可以鉴定评价业绩效果,可以对经济效益变化的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与历史水平、先进水平及本期计划进行比较,寻找挖掘进一步改进的关键环节,使下一轮作业循环时有针对性地改善薄弱环节,达到提高经济效益水平的目的。

(三)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结合的经济效益审计

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以财务数据为审计证据,以规章制度为衡量准绳,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合规性审计模式。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需要财务数据作为审计证据,而且也需要大量非财务数据作为审计证据。非财务数据来源于市场客户情况,产品质量情况,生产技术情况,人力资源情况及生产销售过程。这些非财务情况,会直接间接地影响财务数据的变化,影响经济效益的结果。经济效益审计不可忽视非财务数据的意义,而应该研究哪些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具有密切关系及其影响趋势和影响程度。例如:企业要获得更多的经营收入,一般都需要扩大业务量,业务量的扩大同稳定、增长的客户群相关,而客户的增长又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分不开,产品服务质量又同员工的素质、生产技术关系密切等等,如此相关性的因果分析会发现许多非财务性因素。可以量化的非财务因素产生的非财务数据会提供更多的分析便利,方便经济效益审计研究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之间的变量关系。充分重视和大量使用非财务数据进行企业经济效益分析评价,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审计应当不断探索不同行业、不同环境下如何选取非财务数据的规律,逐步建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相结合的系统规范。

对于难以量化的非财务因素,只要能证明与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密切关系,也应在经济效益审计得到重视,因为这些因素的改善,最终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四)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虽然说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同经济效益有关,但毕竟还有重要、次要之分,有直接、间接之分。相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存在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我们通常把冠以“经济效益审计”名称的审计项目及通过审计可以直接量化促进经济效益改善的审计项目归类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他同改善的经济效益有关,但不直接产生作用或难以量化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审计项目可以作为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例如,我们对亏损企业或利润出现大幅下滑的企业可以直接进行分析,帮助企业寻找扭亏增盈的措施;投资项目在进入正常经营阶段后也应当进行营运经济效益的审计,评价新增投资的效益性;对基建项目成本的审计,对营运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审计,对营销收入的审计等等可以有明确的量化评价,会直接对经济效益产生影响,也应当被看作是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反之,我们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业务管理流程进行的审计,虽然最终会有利于经济效益,但直接的审计结果还是加强和完善内控管理,可以作为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当以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为主,达到主题突出,重点突出,对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的效果,这对内部审计发挥增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也不容忽视,通过审计促进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对企业持续稳定保持良好经济效益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以上几方面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特点的讨论,我们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可以引出几点结论:

1、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是在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下,根据内部审计授权范围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

2、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是对企业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高度关联性的审计。

3、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以直接经济效益审计为主,间接经济效益审计为辅,保持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关注。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与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不同,其审计方法也必须与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特点相适应。没有适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就象河上没有桥和船,光有过河的愿望也是无法成功到达彼岸的。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研究中,我们认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如何立项,传统审计方法如何改革创新,一些现代管理工具如何运用等问题是值得重点研究关注的。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立项方法

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如何选择确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是审计实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年度中实施的审计项目绝大部分是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中安排的,是经企业权力机构或管理层批准后执行的。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安排也不能例外,也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到常规的审计工作计划中安排。

在年度审计计划中考虑安排经济效益审计项目需要综合平衡三方面因素:其一是现有企业中经济效益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尤其要抓住本企业核心业务发展过程中对经济效益影响大的薄弱环节;其二是企业年度重点工作中需要审计工作配合的内容;其三是可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资源,即能够胜任经济效益审计任务的审计人员力量。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有时还需要相关的工程技术专业力量参与。因此量力而行,注重审计效果,结合企业迫切需要选择的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才有利达到切实帮助企业改善经济效益的目的。

经济效益审计立项时还应注意突出重点。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次审计不宜面面俱到,可以选择当前最重要的某一方面,某一环节,这样审计也会更加深入细致。经济效益审计具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可以逐步实现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化,即对常规性经济效益审计作出制度安排,如基建决算审计、投资效益审计、利润异常状况审计等等。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创新审计方法的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具有成长性的业务之一,目前,缺乏系统成熟的经验和方法是现实。但人们普遍认识到传统的财务数据审核审计方法已不能满足经济效益审计的需要,必须运用创新的审计方法才能完成经济效益审计的重任。围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运用创新审计方法是多方面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也需要长时间审计实践的摸索和积累,我们仅从大的方面强调以下几点:

1、注重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

由于经济效益审计涉及面宽,时时处于动态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有限的审计资源如按部就班,事无巨细地检查每一个细节,不仅难以操作而且事倍功半。现代审计倡导的风险审计方法正适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首先,审计应在了解企业基本业务和管理状况的基础上,把企业管理薄弱环节和对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的环节作为查找风险的重点范围;其次要善于捕捉市场变化,政策变化以及企业内部重大人事、管理体制、制度变化可能给经济效益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经济效益面临的风险及时受到重视和应对,经济效益审计也就更具有风险防范的预见性和预警性。例如,运输行业中由于燃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会大大增加运营成本,缩小原有的利润空间,如何节约燃油消耗,控制成本上升就成为突出的经营风险。审计不仅要掌握分析相关的财务数据,而且应了解业务经营策略、生产管理、降低油耗的技术手段等方面可能采取的措施,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企业控制油价上涨带来的经营风险。

2、广泛使用经济效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因素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就像枝叶和树干的相关、鱼刺鱼骨的相关一样,也是有脉络可寻。

审计通常采用逆向检查分析的方法,先从经济效益的最终财务结果检查分析入手。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财务因素是从收入与成本两大类,收入中又有产品价格、产品结构、客户结构、营销方式等关键因素的影响,成本也可划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每类成本又有许多明细项目。审计可以从财务因素的变化中找出主要矛盾,然后顺藤摸瓜去了解财务信息背后的业务和管理情况变化,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内在原因。

对于当前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一般素质而言,相关因素分析中最具挑战的还是能否了解和熟悉企业业务运作的流程,商业模式的特点以及各方面管理的细节。只有充分了解认识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正确把握其内在的关系,真正成为“内行”,才能准确地把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联系起来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相对而言,内部审计又比一般外部审计更容易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长期在企业中耳濡目染,内部审计与经营管理有天然的联系,而相关因素的分析是需要在一般了解的基础上更加精细化,达到可计量、可推算的程度。

3、探索现代企业管理工具的运用

近年来,在企业管理学术界和实务中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现代管理工具,这些管理工具的运用对推动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挥了作用。内部审计也应积极探索适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的现代管理工具的运用。

平衡记分卡是一种绩效管理工具。它根据学习与成长,内部业务流程、客户关系、财务结果四方面因果关系,及为企业增值的贡献路径,制定各层面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推动企业各层级协同努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平衡记分卡的理念,尤其是其各关键因素的相互关系与经济效益审计的相关因素分析是相通的,如果企业实施了平衡记分卡管理系统,就会为经济效益审计提供更好的检查评价平台,针对既定的各关键因素指标,检查实际完成的效果,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为制定新一轮的各层级工作目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