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范文

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精选(九篇)

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

第1篇: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范文

    要从根本上整顿我国会计信息市场,保护投资者利益,规范资本市场,稳妥地加速会计国际化进程,除了健全法制、规范市场、加强监督等措施外,重构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是必不可少的

    构建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势在必行

    风行世界,无奈尚需完善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CF)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6年12月2日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等3个文件中。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为了规范公众公司的会计行为、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出台了一系列会计准则,但事后人们发现各项准则在概念运用、处理程序与方法上缺乏协调性,甚至相互矛盾,为此,人们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制定一个概念框架以统一概念、协调矛盾和指引方向。FASB于1976年率先提出了“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的研究计划,并将其研究成果陆续以“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等文件形式予以,到2000年已经了《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非营利机构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等七个文件。随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IASC也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198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公布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报告,对国际会计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谓概念框架,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它是一个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相互关联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体系。这个体系能指导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也就是说,概念结构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组成的协调一致的系统,是用来指导并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

    FASB在发表的第二号概念框架公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前言中写道:概念框架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美国FASB的概念结构,所讨论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会计目标、信息质量、要素的定义与特征、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了一份名为“财务报表概念”的文告,认为财务报表概念框架的目的是描述那些指导建立和使用通用目的会计原则的概念。它所讨论的概念主要有财务报表的目标、效益与成本约束、重大性、信息质量、财务报表要素、确认标准、计量、公认会计原则。英国的“原则报告”指出,确立指导对外财务报表编报的概念,主要目的是为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与审查会计准则提供一个内在一致的参考框架。它还可在特殊情况下为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提供依据,所讨论的概念分别是财务报表的目标、信息质量、报表要素、确认、计量、财务信息提供、报告主体。澳大利亚的“会计概念报告”中明确说明:会计概念报告确定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编报所必须遵守的基本概念,即它们直接被财务报告实务所遵守,而不象其他国家,概念公告只是理论,通过评估、指引会计准则来间接影响会计实务。这份概念报告讨论的内容包括财务报告的目标、信息质量、要素的定义与确认、计量、财务信息的列报。葛家澍,刘峰综合其他国家研究的概念框架,认为财务框架概念结构实质上是由一些财务会计最为基本的概念所组成,它们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目的在于指导框架准则的制定或应用。

    一般认为美国FASB的SFACs最能代表概念框架项目。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理事会(ASB)、加拿大注册会计师会(CICA)和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也都了各自的概念框架,只是名称不完全相同:

    1、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概念框架称为《财务报表的编报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IASB Framework) .

    2、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概念框架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3、加拿大注册会计师会(CICA)称为“一般会计”(General Accounting),分为:“财务会计概念”(Financial Statement Concepts)61段和“财务报表编制的一般准则”(General Standards of Financial Statement Presentation)12段两部分。

    4、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称为《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s of Accounting Concepts, SACs)共4份,但也简称为“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虽然各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名称不尽一致,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是对财务会计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借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会计实务,为其提供一个更一致的概念基础,并作为评估既有会计准则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指导发展新会计准则。具体而言,这些概念框架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性。

    第一,在概念框架的名称上,美国等国家把概念框架称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加拿大称其为“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称其为“编报财务报表概念框架”,英国则称其为“财务报告概念”。名称虽然不同,但这些概念框架都与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有关。

    第二,各国会计界对财务信息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问题的认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大部分国家或会计组织都把投资者、债权人及其投资、信贷决策的信息需要作为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

    第三,在“安然事件”之前,似乎愈来愈多的国家或会计组织对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从“真实性”的“公允性”转向“决策有用性”。这一概念的转变将导致对传统单一的会计模式进行修正。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不同的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可能互相结合。

    第四,许多国家和会计组织都把概念框架作为一份(或一系列)单独的会计文件而与会计准则分开。概念框架主要评价现有的准则并指导新准则的制定。在一般情况下,它并不用来直接规范会计实务。因此,绝大部分国家或会计组织都把概念框架置于会计准则体系之外,以便在发挥对会计准则的指导作用时,保持概念框架本身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然而必须承认,迄今为止,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份权威的概念框架能够充分地指导财务会计和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的制定工作,许多会计与财务信息披露问题只能就事论事地加以解决。人们往往依据自己的概念框架对有关会计问题进行评论,而无法就许多基本问题达成共识。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所有的概念框架虽然都列示了许多现有的和潜在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但对于财务会计报告应满足哪些特定使用者的需要或哪些方面的信息需要,还未达成一致意见。有关会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等也悬而未决。总之,概念框架虽然在指导会计准则制定、促进财务报告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发展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它本身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步履蹒跚,不减世人美誉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若干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一般认为,西方各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的70年代。在此之前,无论是美国还是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制定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会计职业团体及一些着名会计学家的有关专题研究报告。然而,进入70年代以后,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原因是:

第2篇: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目标;会计要素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成为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旋律,并对会计准则的制订和修订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在引进国际会计惯例的同时,也借鉴西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针对我国当时的国情,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企业会计准则。本文就当前在我国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涵义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CF),是一套把目标和有关联的基本概念联结起来的凝固体系,是用来指导并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目的在于指导会计准则的制订与应用。其专门术语最早出现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6年12月2日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涵义》等三个文件中。

二、国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现状

目前,各个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在研究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按照FASB的解释:概念结构一项章程,是一个具有相互联系的目标和基本原则的首尾一贯的体系,它应导致相互一致的会计准则的产生,并规定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性质、功能及范围。其内容主要包括:(1)确认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目标;(2)对财务报表要素作出定义;(3)评估财务会计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4)解决如何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5)分析某些重大财务会计问题。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了一份名为“财务报表概念”的文告。该文告认为,财务报表概念的目的是描述那些指导建立和使用通用目的会计原则的概念。它所讨论的概念主要有财务报表的目标、效益与成本约束、重大性、信息质量、财务报表要素、确认标准、计量、公认会计原则等。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原则报告”与美国FASB相类似。该报告的第一段作如下界定:原则报告确立了指导对外财务报表编报的概念,其主要目的是为会计准则委员会制订与审查会计准则,提供一个内在一致的参考框架。它还可在特殊情况下为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提供依据。

澳大利亚的类似文件称为“会计概念报告”。与上述国家的概念结构不同之处在于,澳大利亚的这份文告在其前言部分明确说明;会计概念报告确定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编报所必需遵守的基本概念。即:它们直接被财务报告实务所遵守,而不像上述国家那样,通过影响会计准则来间接影响会计实务。当然,澳大利亚的这份文告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强调会计准则是概念报告的补充,在特殊的情况下,准则可改变概念报告的要求,当准则与概念报告发生冲突时,准则具有优先权。

综观西方各国现有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准则的制订者、会计报表的编制者和使用者以及审计人员等,无疑是一份十分有意义的文件。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不是万能的:一方面它不能解决所有的会计问题,因为概念本身必然要受到理解力的影响,环境因素有时也影响特定的某项具体会计准则,而且概念本身也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本身也不是尽善尽美,仍存在不少缺陷。

三、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设想

(一)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原因

我国关于会计准则的广泛介绍和普遍争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的公布和实施,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在重大方面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一致或协调。尽管如此,我认为目前我国已经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存在尚未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缺乏广泛的适用性、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功能混用等问题,还不能承担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功能责任,而且也不符合国际上一般将概念框架单独制定公布的通行做法。为此,我国有必要将会计的基本概念从准则或制度中分离出来,独立地制定并公布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二)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原则

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关系到我国会计未来基本走向以及其经济功能发挥好坏的大事,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总体性原则。即事先上要有一个总体设想,包括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成内容和层次关系,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的组织、程序、日程安排以及预期达到的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

2.一致性原则。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各部分之间应保持严密的逻辑性、协调性、统一性,避免概念上的矛盾,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概念系统。

3.立场中立原则。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坚持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性,不偏向任何一方利益集团。

4.超前性原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要为今后发展会计准则提供指南,其本身必然在对目前和未来一定时期的会计环境的客观把握的基础上保持适当的超前性,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变化的初级阶段,更是如此。

5.国际化原则。会计国际化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为实现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应体现会计国际化的趋势,尽量在基本概念、原则上与国际会计保持一致。

(三)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层次和基本内容

结合我国国情,我认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三项内容;第二层次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第三层次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财务报告四部分内容。

所以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绪论。具体包括制订 宗旨、适用背景和范围,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与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等。(2)财务会计基本假设和核算原则。(3)财务会计要素的定义。(4)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5)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6)财务报告。

(四)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名称

建立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是必要的,但名称是否有必要也叫“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还是仍然沿用原来的“基本会计准则”?我认为两者都不合适,原因是:(1)“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名称不适合我国国情,对多数国人来说其含义太深奥。(2)“基本会计准则”的名称含义太含混,不利于人们理解其内在的功能和性质,人们很容易混淆它与具体会计准则的关系。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称呼应该既通俗易懂,又能反映出它的本质,比如可以称其为“会计准则理论”、“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会计准则的框架理论”等,这类的称呼有三个特点:(1)浅显易懂;(2)能反映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本质:一种理论;(3)能揭示它与会计准则的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基于上述,我个人提出了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一些想法,至于是否可行,尚需经过实践的检验。(作者单位:凤庆县审计局)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理论和方法的若干基本观点”,财会月刊1995,(2)

[2]李心合 关于制定中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若干问题[J] 会计研究 1996,(12)

第3篇: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范文

项目是在1976年由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

的。在此之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也陆续

了CF性质的公告。本文主要对美国的财务会

计概念框架进行研究,着力阐述美国财务会计

概念公告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得出在我国财

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中可资借鉴的内容。

关键词:概念框架;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

forFinancialAccounting,CF)作为一个专门术

语,最初出现于1976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

则委员会(FASB)公布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

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但系统地对财务

会计概念框架进行研究,始于1961年成立并

开始公开出版其研究成果———会计研究系列

的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会计研究部。概念框架

是由若干会计的基本概念组成的一个体系,为

了突出这一体系是属于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

突出在诸多基本概念中目标这一概念的重要

地位,CF经常被称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中

以目标为导向、以目标同与它相关联的若干会

计概念共同组成的理论体系。

综观目前各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准则制

定机构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美国的CF

更具代表性。所以,本文以美国财务会计概念

框架为主线,通过比较得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

框架制定中可资借鉴的内容。

一、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一)美国CF概述。美国于1974年6月首

先发表了一份讨论备忘录《财务会计和报告的

概念框架:对财务报表目录研究小组报告的思

考》,这份文件第一次使用概念框架的术语,在

此后的1978年~2000年间,美国陆续共发表

了7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SFACNo.1:《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

(1978年11月),介绍了会计目的效用。

SFAC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1980

年5月),考察了能使会计信息有用的质量特

征。

SFACNo.3:《企业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

(1980年12月),对诸如资产、负债、收入和费

用之类的财务报表中的项目作了定义。

SFACNo.4:《非盈利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

目的》(1980年12月),后为SFACNo.6所代

替。

SFACNo.5:《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与

计量》(1984年12月),提出了五个基本的确认

和计量标准,对哪些信息应正式的包括在财务

报表中提出了指导。

SFACNo.6:《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1985

年12月),它取代了SFACNo.3,并将SFAC

No.4也包括在内。

SFAC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

信息和现值》(2002年2月),它是对前6辑

SFAC中存在的缺陷的弥补。

以上前6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标志着美

国CF体系基本形成。第7份概念公告标志着

会计理论从此真正走上了实现财务会计“价值

计量”之路。从这7份概念公告可以看出:1、企

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投资人、债权人和

其他类似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

信息。2、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

与可靠性;次要质量特征:可比性与中立性。3、

企业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是:资产、负债、所有

者权益、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全面收益、收

入、费用、利得、损失。4、会计确认的基本标准

是: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盈利

确认的补充指南:①收入:已赚得、已实现或可

实现;②费用:报告期内经济利益的消耗(耗

用)或发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损失。5、计量单位

按名义美元计量属性。在财务报表中表述多种

项目,视项目的性质、计量属性的相关性与可

靠性而采用下列不同属性:①历史成本;②现

行成本;③现行市价;④可实现净值;⑤公允价

值。

(二)美国CF的主要贡献。在美国,通过

CF逐步确立了会计的科学化和会计准则制定

的科学化思想。美国SFAC主要的特点及贡献

在于:

1、以目标为制定CF的起点,并提出了财

务报告的目标。FASB的这一做法,几乎影响世界后来的所有的CF制定者,在所有的CF文

献中,基本假设概念几乎不再出现在正文中;

SFAC提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经济决策

有用的信息,人们简称为决策有用性,对世界

各国会计目标的建立影响深远。

2、提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经济决

策有用的信息,人们简称为“决策有用性”。

3、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完整框架及

其层次联系。FASB把相关性和可靠性列为主

要质量,这一点也为其他国家CF所效仿。

4、给出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定义并影响

了其他CF制定者。仅就适用企业的报表看,

FASB提出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业主投

资、派给业主款、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和

损失等共10项要素。同时,对比美国和其他国

家以前的文献,FASB在要素的定义上有重要

的突破:对要素下定义的目的很明确,即为了

在记录上和报表中确认各要素提供一项最基

本的标准;要素定义是由要素的若干特点合成

的。

5、在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方面有重要

创新。在确认方面,提出四项基本标准:可定义

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同时补充了对

盈利构成内容确认的补充指南。在计量方面,

FASB仍主张各种计量属性同时并用,但SFAC

No.7则鲜明地倾向于采用公允价值。

(三)美国CF的不足之处。美国的概念框

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完整、内在不一致以及

含混等问题。这主要体现在:

1、概念框架的内容过于详细,犯有与其制

定的财务准则同样的毛病,那就是面面俱到,

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且论述重复甚至有明

显的矛盾。

2、在其研究项目中缺少“财务报表的列报

和财务报表其他手段的披露”。

3、FASB七份概念公告中存在不少矛盾和

含糊不清之处。例如,第6号概念公告中第

168段曾强调指出:要使某一项目成为资产,

必须符合含有未来的经济利益、该利益为主体

所获得、交易和事项已经发生共3个基本特

征。同时,它又在第172段强调未来经济利益

是资产的本质。人们不禁要问:作为资产的本

质和作为资产的三个基本特征有何区别?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经验对我国的

启示

(一)我国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

性。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

的理论依据。概念框架是会计理论与实务有机

结合的一个典范。一方面概念框架的许多内容

来源于对实践的归纳、总结,对实践具有指导

作用;另一方面对会计理论来说,概念框架比

较具体,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成为理论

与实践的连结点。在国际会计趋同的今天,各

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奠定在大致相同的概

念基础之上,否则概念基础不一致将给会计准

则和会计的国际化带来诸多障碍,因此,尽快

构建和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乃当务

之急。

1、概念框架的构建是我国会计理论和实

务的内在要求。会计理论应该具备一个包括目

标、原则、要素和要求在内的逻辑一致的核心

子系统。它反映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并指导

会计实践,应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2、会计准则存在缺陷要求我们尽快构建

概念框架。起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用的基本

会计准则是1992年制定的,与16项具体会计

准则所运用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不协调。因此,

将基本的概念、原则等纳入财务会计概念框

架,保证其相对稳定性,并在制定具体准则时

与之保持一致是更好的选择。

3、概念框架的构建符合国际化标准趋同

的大趋势。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作为财

务会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等应该与国际

惯例相协调。

(二)启示

1、在财务会计目标方面,目前具有代表性

的观点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美国采用

的是决策有用观,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

采用的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我

国应该遵循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一方面受托责任是两权分离下会计的原始目

标,而且在国内外会计丑闻频发的时代,我们

不得不吸取教训,重视受托责任的履行;另一

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逐渐呈现多元化。为了保证CF的前瞻性,目前

应定位为以受托责任观为基础的两者的融合。

2、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美国的财务

会计概念框架把相关性列在可靠性之前。虽然

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十分严重,当务之

急是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不能由此断

言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因为问题的缓急并不等

同于问题的轻重。就我国的会计现状来看,可

靠性问题更加突出,迫切需要解决。但绝不能

由此忽视相关性。从根本上说,相关性是比可

靠性更为重要的一项质量特征。

3、在财务报表要素方面,我国目前是6要

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

润。其中,有关收益要素的定义和分类分歧最

大。而我国利润要素的定义值得探讨。首先,既

然资产是企业获利的资源,那么利润也由资产

而生,即依附于资产。因此,其定义应揭示其本

质,采用资产负债观。其次,如果按照我国“收

入-费用=利润”,即收入费用观,实际上没有必

要将利润单独列为一项要素。因为它只反映了

一种数量关系,并未揭示三者交易与事项的内

在联系。因此,可以借鉴美国全面收益的定义,

即从权益所有者之外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净

资产的增加。这样就不仅仅是收入和费用数量

上的差额了,而通过交易和事项(收入、费用的

产生过程),最终体现为净资产(回归到资产)。

这个定义揭示了其本质,将流量要素与存量要

素联系起来,揭示了资金静态运动和动态运动

的内在关系。

4、在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方面,确

认应该包括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

如购买固定资产交易发生后将其作为固定资

产记入报表的过程;而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和

减值则属于后续确认;固定资产报废从报表上

删除则属于终止确认。而从一个项目的确认阶

段来看,可以分为初始确认和再确认。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几个问

题.中国农业会计,2006.7:4-5.

[2]苏正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兰州理工

大学,2007.6-9.

[3]葛家澍,叶丰滢,陈秧秧,徐跃.如何评价美

国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

2005.4:82-85.

[4]葛家澍.论美国的会计概念框架与我国的

基本会计准则.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6.4:5-11.

[5]袁国红.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具雏

形———兼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比较.会

计之友,2006.10:16-17.

第4篇: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准则;会计要素;比较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CF)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最初出现于1976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中。概念框架是由若干会计的基本概念组成的一个体系,为了突出这一体系是属于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突出在诸多基本概念中目标这一概念的重要地位,CF经常被称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中以目标为导向、以目标同与它相关联的若干会计概念共同组成的理论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从1978年~2000年间,美国陆续共发表了7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2006年以前我国虽然颁布了不少会计规范文件,但并未有对会计基本理论进行规范的指导性文件。2003年下半年,财政部启动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可以说就是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一、中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比较

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三个阶段。其中会计程序委员会(CAP)最不重视会计理论的研究;而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实行了双轨制,即一方面成立会计研究部研究会计理论,另一方面利用会计理论指导制定会计准则,但其研究很多未被认可。而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完全取代了以往的会计原则委员会。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1978起开始建立财务概念框架。从1978年至1985年陆续公布了6个概念公告(其中第3号被第6号取代),时隔15年后,又于2000年了第7号概念公告,实际生效6个概念公告。

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了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厦门大学葛家澍教授随后在中国财经报发表评论指出:修订的基本准则就是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指出,这是一份趋同与创新相结合的准则(或框架)。而在2006年以前我国并没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下是对两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的列示:

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SFAC1《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

SFAC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SFAC4《非营利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

SFAC5《企业财务报告项目的确认和计量》

SFAC6《财务报表的要素》

SFAC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三章 资产

第四章 负债

第五章 所有者权益

第六章 收入

第七章 费用

第八章 利润

第九章 会计计量

第十章 财务报告

从两国在名称和构成上可以看出,美国的财务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独立的文件组成的;而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未直接冠名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而仍采用准则的称呼,其目的是为保持我国会计规范的连续性,提高框架的可接受性。结构上仍采用我国惯用的“章节加条例”的形式。

二、中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容比较

虽然各国对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名称不尽一致,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是对财务会计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借以更好的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会计实务,因此其基本内容大致都包括财务报告的目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告的各种要素,以下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对中美会计框架构成内容进行比较。

1.财务报告的目的

美国财务报告的目的为应该提供对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

该目标又具体化为三个方面:一是提供对投资和信贷决策有用的信息;二是提供对评价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三是提供关于企业资源及其权利以及它们变动情况的信息。其中在第三个具体化目标中FASB专门指出:“编制财务报告,应提供信息,表明企业的管理当局是怎样利用其受托使用的企业资源,向业主(股东)尽其经管责任的。”由此可见,FASB在论述财务报告的目标时,虽然也简短的谈到了受托责任问题,但将“决策有用观”放在了首要的位置。

我国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从我国财务报告的目的可以看出我国是“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并重。

美国与我国在财务报告目的上的不同侧重,主要是由两国经济环境的不同造成的。美国市场经济的主要融资方式是通过资本市场按股份公开募集资金,因此财务报告总的来说是以为投资、信贷和其他类似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的。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FASB在的第2号概念结构公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将信息对决策有用界定为两个主要质量:相关性和可靠性,并将相关性排列在可靠性之前,这与其相应的法律制度环境能有效保障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有关。而我国并未对信息特征进行层次的划分。下表是对我国与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美国 最高质量特征:决策有用性、可理解性

主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靠性

次要质量特征:可比性、一致性

提供信息限制条件:成本效益关系、重要性

中国 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与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比较,就各项质量特征的相互关系而言,美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隶属关系明确的质量特征体系;而我国基本准则所述的八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更多地表现为彼此独立、平行并列的关系,尚不能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层次结构体。

3.财务报表要素的组成

美国的财务报表要素包括10项:资产、负债、权益(净资产)、业主投资、分派业主款、综合收益、营业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

我国的财务报表要素包括6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从会计要素设置可以看出,两国在会计要素设置上的不同之一是“业主投资”与“向业主分配”。由于美国的证券市场较发达,企业可通过发行权益证券和债务证券在社会上公开筹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权益项目不仅数量多而且变化复杂,报表使用者需要了解权益变动情况,因此设立了“业主投资”和“向业主分配”科目。而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权益易发生频率少,故未曾设置。

此外可看出美国所持的收益观为“资产-负债观”,而我国是“收入-费用观”。按照我国“收入一费用=利润”,即收入费用观,实际上没有必要将利润单独列为一项要素。因为它只反映了一种数量关系,并未揭示三者交易与事项的内在联系。因此,可以借鉴美国全面收益的定义,即从权益所有者之外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净资产的增加。这样就不仅仅是收入和费用数量上的差额了,而通过交易和事项,最终体现为净资产。

总之,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其同样存在着不足,比如美国概念框架过于详细,重点不突出,且论述重复甚至有明显的矛盾.我国基本准则作为概念框架内容很简练,主要是概念框架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更要体现一定的精炼性,所以,浓缩在一份文件中,比分散于多份独立的文件中,必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论美国的会计概念框架与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J].厦门大学学报,2006(4).

第5篇: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收益;全面收益;全面收益表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08-02

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国家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受到严重挑战,传统的收益表越来越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此时,人们从决策有用观出发,认为“当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发生矛盾时,宁愿牺牲一点可靠性而增加相关性。”学术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收益理论。

1980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3号《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首次提出全面收益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包括企业在报告期内除去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一切权益的变动。”

(一)全面收益的研究发展历程

193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就提出要建立综合收益报告。1976年7月,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公布了一份关于改进企业经营业绩信息的讨论稿《公司报告》。1991年6月,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和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icas)联合发表了一份题为《财务报告的未来模型》的研究报告,提出在传统的损益表之外增加一个“利得表”(gains statement)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1992年10月,在icaew和icas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了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frs3)《报告财务业绩》,要求企业将“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作为对外编报的主要财务报表和损益表一起共同表述报告主体的全部财务业绩。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3)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收益的概念。后于1984年12月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5)中指出,“报告期的整套财务报表应当包括全面收益及其组成的报告”。其后在参考英国经验的基础上,于1997年6月正式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 130)《报告全面收益》,要求企业在收益表之外报告全面收益。1997年8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表述》进行了重大修订,要求补充编制“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或在业主权益变动表中详细披露已确认的未实现利得(损失),并提供了相应表式。2003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提出取消净收益,采用单一、矩阵式的报表格式报告全面收益。

截至目前,全面收益在国外的发展较为成熟,形成了一个以全面收益表作为组成部分的较完善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因此,自西方主要会计机构对收益报告进行改革以来,全面收益报告的研究和发展始终是以全面收益理念为指导的,全面收益理念是全面收益会计研究的中心,也是全面收益报告改革的方向和动力。

2006年

(三)全面收益理念在国内的应用情况

第6篇: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小企业会计准则; IASB; ASB

一、引言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表的《概念框架项目的范围与涵义》,其认为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和相互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协调一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目前,各个国家从分析、评估、指导现实会计准则的角度出发,都在大力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期构建一套系统、协调、严谨的结构来规范实务中的处理方法。依照国际会计惯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应涉及财务报告的目标、报告主体、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划分、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的内容。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虽然名义上不是概念框架,但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起着指导作用。

2011年10月我国财政部了《小企业会计准则》,意在深化小企业会计改革,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保持一致,但是部分内容及表现形式有所调整。纵观各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不难发现小企业会计准则始终是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导下进行修订和完善的。由此,我们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度对国际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英国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进行参照比较,以分析我国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的比较

(一)财务报告目标

我国新《小企业会计准则》沿用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财务报告目标,即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同时,反映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可见,我国小企业的会计目标立足于兼顾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并且着重强调受托责任。IASB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兼顾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两个方面,并将决策有用划分为主要目标,受托责任则作为次要目标。英国ASB也将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其认为财务报告目标既要为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提供信息,同时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且两个目标并不矛盾,投资者对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进行考核就是为了做出更好的经济决策。

综上所述,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同国际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英国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的规定大同小异,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将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不同之处在于IASB与ASB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作为首要目标。究其原因,我国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层普遍存在自利行为,会计造假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以利于报告使用者决策成为财务报告目标的首要考虑因素。为改善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账目混乱现象,新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做出了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共存,且以受托责任为主要目标的规定。相较之下,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目标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目标的实质性趋同,在具体规定上又突出了我国特色,因而对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健全和完善财务报告制度,促进小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大有裨益。

(二)报告主体

《小企业会计准则》将小企业从大中型企业中独立出来,实行差别会计报告,既体现了与国际准则的接轨,又结合了我国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准则适用的范围必须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要求且不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二是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三是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小企业界定为不负有公共受托责任,并且向外部使用者公布通用的财务报告。英国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从量化的角度对小企业主体进行界定,其中涉及了对营业额、资产总额和雇员人数的规范。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三个准则对小企业主体的界定不尽相同,但体现的实质极其相似。我国对小企业的界定采用了定量和定性两项标准,既借鉴了诸如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概念框架中关于小企业主体量化式划型的理论,通过《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从营业收入、资产总额、从业人员三个主要维度划分中型、小型、微型企业,又对公开交易股票、债券,具备金融性质的企业予以排除。我国没有采用英国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中单一定量模式对小企业主体进行规范,有其现实合理性。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标准正是基于对我国小企业数量多、涉及行业广泛、差异较大特性的考虑。若仅以定性标准进行主体界定会含有过多的主观成分,造成实践中难以操作;若依靠若干数量指标衡量企业规模的大小,则不足以保证准则界定的准确性。所以,采用针对性强、易于实务操作的主体规范方式,是现行条件下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三)财务信息质量特征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继承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关于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将会计信息质量划分为八个具体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其中着重强调可靠性。IASB概念框架指出,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应包含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在内的主要质量特征以及重要性、如实反映、中立性、完整性等其他质量特征。英国ASB则清晰地划分了质量特征的结构层次,形成了以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为首要特征,预测价值、验证价值、如实反映、避免重大错误等对应于主要特征的质量要求为次级特征的概念框架。

由于我国小企业资本结构简单,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少,其会计信息的需求主要限于税务、银行、企业内部三个方面,加之小企业资金、人员的固有制约,因此小企业会计信息供给的承载力较低。较低的信息承载力决定了会计准则需充分关注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供给能力,避免因过多的信息质量要求带来的企业“逆向选择”,即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完成任务。此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本身具有逻辑一致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既离不开总体会计环境的影响,也无法脱离成本效益的约束。重新建立我国小企业信息质量概念框架,势必会增加准则的制定成本,也给小企业带来沉重的执行成本,同时会增加会计信息使用者在比较不同信息概念框架时的成本。基于以上考虑,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以《企业会计准则》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为标杆,将制定目标的导向聚焦于股东之外的银行、税务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实行两套准则共用一个概念基础,以减轻小企业信息供给负担,加强信息质量的内在联系,并保持与国际趋势高度一致。

(四)会计计量

现阶段,我国小企业存在规模小、业务相对简单、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比较单一等问题,因而在会计计量方式的选择上必须侧重简单、务实的原则。与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简化了会计计量方式,并废弃了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计量属性,确立了以历史成本为标准的唯一计量模式,对国际会计惯例中多种计量属性并存使用的情况进行了变革,因而具有明显的“中国会计计量”特色。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放弃较为复杂的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历史成本作为单一的计量属性,无疑有其现实意义。虽然公允价值计量突破了财务会计历史成本的局限性,解决了历史成本法下计量的账面价值与实际市价背离的问题,但我国小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差甚远。长期以来,我国小企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缺乏规范的管理,账务不健全,经济业务繁杂且生产商品带有随意性,国内尚未成熟的市场条件无法满足直接获取市价的需要,强行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不仅无助于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反而会成为小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其次,公允价值的应用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且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与我国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必要的公允价值应用技能的现状相背离。回归历史成本法下的传统计量模式,无疑将回避会计估计的问题,从而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再者,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符合税收征管的要求。以历史成本作为单一计量属性,有利于消除小企业会计所得与纳税所得额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减少小企业纳税申报时繁杂的调整事项,促进准则与税法的协调。

(五)会计核算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分为总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外币业务、财务报表、附则,共计十章九十条。新准则在原有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调整、删减了小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中较少涉及的会计核算内容,力求最大程度规范小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核算与处理,方便小企业实务操作。与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涉及交易事项的规定明显偏少,诸如投资性房地产、或有事项、政府补助等核算内容均未在准则中提及,而需要参考《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在具体核算方法上,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其他两个准则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例如,对长期股权投资的适用方法有权益法和成本法,而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只允许采用成本法。在资产减值方面,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较之其他两个准则不计提任何资产减值准备。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我国明确规定了除特殊情况外,小企业应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而其他两个准则皆鼓励适用主体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计提折旧。整体来看,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简化程度与可操作性已大大超过其他两个准则,在会计核算方面具有鲜明特点。简化会计核算要求,优化实务操作,符合我国小企业会计基础薄弱的现状,有利于小企业减少会计职业判断的应用,并对日常交易或事项进行有效核算,因而有力保障了小企业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六)财务报表的呈报

《小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我国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编报期采用月报和年报的方式。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未将财务报表呈报的相关内容列入准则之中。英国ASB颁布的《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规定,财务报表应包括主要财务报表以及支持性附注,其中主要财务报表由财务业绩表、财务状况表和现金流量表组成。财务业绩表的呈报针对业绩的组成和项目特征,财务状况表的呈报针对持有资产与负债的类型以及两者间的关系,现金流量表的呈报则重点关注不同活动产生的现金以及用途。

可见,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呈报的描述较为完整、全面,这与英国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相关规定是实质性趋同的。实现小企业财务报表的国际趋同,是我国会计准则适应国际形势变化的一大举措,有利于促进我国小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规范其报告行为,对于完善我国持续全面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吸取了IASB在构建财务报表概念框架时的经验教训,增加了对财务报表呈报内容的规定,将财务信息的列报纳入小企业准则中,确保了我国小企业财务报表呈报的常态化、规范化,同时有助于税务部门查账征税,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实现公平税负。

三、总结

本文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度将《小企业会计准则》与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进行比较,发现新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在财务报告目标、主体界定、信息质量、会计计量、会计核算、报表呈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趋同和简化的特点,既符合国际趋同背景下与国际准则接轨的要求,又结合我国国情,有助于提高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我国小企业具有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寿命短、技术装备差等特点,在发展过程中明显有别于发达国家的小企业,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必须立足于我国小企业现实状况,以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为目标,促进小企业的发展。会计主体界定的独特性,有利于实现差别会计报告,方便政府部门对小企业的监管。财务报告目标注重受托责任,强调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有助于改善小企业会计造假现象,减轻会计信息负载,满足成本效益质量约束条件。采用单一历史成本计量,简化会计处理,有利于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实现与税法的协调,减轻纳税调整负担。财务报表呈报的完整性,有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如实反映。

【参考文献】

[1]时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2011(10):26.

[2]小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小企业会计准则[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

[3]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任永平,毛丽娟.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国际现状与经验启示[J].会计之友,2011(7):19.

[5]傅宏宇.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中小主体财务报告准则》差异的原因分析[N].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6).

第7篇: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范文

1980年,FASB将概念框架定义为是由目标和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是相互联系的,组成的导致前后一致的连贯的理论体系。2010年,IASB认为概念框架应是为未来财务报告准则提供指南,并且可以解决会计准则或报告准则中没有直接表述的问题。从上述的定义和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概念框架是一套理论体系,它首先为会计的存在指明了目标,然后规定了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进而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和为具体准则没有规定的部分的处理方式提供指导性的意见,或是具体准则之间存在冲突或同一准则理解存在偏差给出指导,同时也是对具体准则制定和应用的约束。这说明概念框架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地位是统驭全局的。

但在涉及我国的会计理论时,很多学者都指出概念框架作为会计理论,并不属于会计准则的范畴。陈少华认为,概念框架是财务会计理论的一部分,但其自身不属于会计准则。这就需要从我国基本准则的角度出发,通过探讨基本准则在我国会计理论中的地位,及基本准则的作用,概念框架的内容和基本准则的内容的差异,解决我国是否有必要构建概念框架,是否能用基本准则替代概念框架等问题。

二、基本准则在会计理论中的地位

我国基本准则中也有直接规定,其第三条指出,“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都应当遵循本准则”。基本准则作为具体准则的指导,统驭着它的制定。此外,对于一些新的交易,其会计核算未在具体准则中给出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要严格遵守基本准则的规定。

从上述规定及其作用中,不难看出基本准则对于具体准则制定的统驭和指导作用,相当于概念框架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指导,虽然有很多的学者以概念框架不属于准则的范畴为由,指出我国应构建自己的概念框架,但概念框架和基本准则都属于会计理论的范畴,在会计理论中具有统驭性的地位。从其实质作用出发,而不从表象出发,基本准则可以替代概念框架的存在

三、概念框架与基本准则的内容比较

IASB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2010》,其内容主要包括: 财务报告的目标、有用的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报告主体、构成财务报表的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资本概念和资本保全。

由此看出,概念框架是沿着进行的:目标-(报告主体)-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报表中)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基本准则》中规定了财务会计的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和财务会计报告。基本准则的脉络是: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主体)--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确认及其计量-财务会计报告。

从其脉络来看,两者很相近,但我国基本准则规定了会计假设和财务会计报告。对于会计假设而言,IASC在概念框架中对会计主体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同时,提出了权责发生制和持续经营两项基础性假定。这与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分期计量,权责发生制-是基本一致的。对于我国多规定的“财务报告”而言,是因为我国的会计理论体系是从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延续的,但国际的概念框架是由报告为导向,进而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进行规定的,所以基本准则最后强调财务会计的报告,而概念框架对于报告的强调贯穿于框架的脉络中,并不用单独指出说明。

就具体内容而言。两者对于同一项目的规定也不近相同。对于目标而言,概念框架指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基于决策有用性,更倾向于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负责,所以整个会计理论和概念框架都是以财务会计报告为导向,这也是会计的目标决定的。而我国基本准则指出,会计的目标是基于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既强调对外部的使用者负责,也强调对股东等内部使用者负责,在目标不同,也导致之后基本准则与概念框架的差别。但随着国际大环境更强调对外部使用者的保护,和我国进行国际趋同的策略,我国基本准则中是否有必要修改财务会计的目标还需进一步探讨。

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IASB认为质量特征是基于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忠实性表达、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之前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还存在可靠性的表述,其中可靠性包括会计信息的稳健性,但之后的公告中不见了可靠性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忠实性表达。IASB做出的解释是,会计稳健性不符合投资者保护的要求,没有做到信息的不偏不倚,妨碍了会计信息的中立性原则。但在我国,会计稳健性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这一点也引起国内很多学者的讨论,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去证实会计稳健性在我国存在的必要性,并指出会计稳健性是有利于对利益相关者的保护的。

在对比了概念框架和会计基本准则的内容后,不难发现两者的内容很相近,而其存在的不同之处,多是源于我国的财务会计的目标与国际财务会计的目标的不完全一致。但因为各国的环境都有其特殊性,所以是否要修改基本准则的内容,使其与概念框架一致,还需要具体结合我国的情况做深入讨论。

第8篇: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概念框架 内在逻辑 逻辑起点

一、系统构架的逻辑

系统构架是指在实践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后,对其进行加工制作,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再把这种理性认识利用一定的逻辑进行梳理,形成一个具有条理性的体系。系统构架的内在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所谓的逻辑链条,系统构架的形成往往需要从具体层面的要素开始,不断寻求要素形成的基本前提,不断追寻基本问题,从而使得逻辑链条可以不断的从具体向抽象的方向进行延伸,直到基本问题得到解决,才能找到逻辑链条的前端,真正完成对系统的构建。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在逻辑性

(1)FASB于2010年3月了关于报告主体的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指出,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关于报告主体的、有助于决策是否需要向企业提供资源和这些资源能否被管理层有效利用的财务信息,而报告主体的概念有助于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确定到底哪些具体内容适合作为通用财务报告的对象,以至于某一特定的财务报告对象只有在满足报告主体的定义条件下才能在财务报告中列报,如果没有这种限制,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便会随意选择财务报告对象,从而不利于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如果对报告主体的定义过于严格,也同样很可能会导致财务报告目标的失败,比如,要求报告主体必须具备调度资源的能力,则在一些特殊目的下,企业一般是先有财务和经营政策,但是调度资源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限,此时,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出资人需要描述关于他们对资源需求的信息。因此,报告主体的概念也是为了实现通用财务报告目标服务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报告主体是为财务报告目标服务的。

(2)第八号公告的第一章中目标7指出,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的设定不是为了表示报告主体的价值(当前价值),而是为现有或者潜在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提供信息来评估报告主体的价值。以往的报表使用者总是希望试图从会计的财务报告中了解一个主体的价值,因为他们关心的是报告主体当前拥有的财富是多少从而据此进行对未来的预测,第八号公告中却明确指出财务报告并不企图做到这一点。这才是所谓的“如实反映”,因为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主体持有具有不同用途和特点的资源,对于他们的计量,需要当前计量以及非当前计量同时并用,财务报告就不再单纯的反映主体的历史价值或者现时价值。正如这一目标指出的,财务报告使用者可以利用财务报告的信息来评价企业的“价值”,这是一个相当聪明的说法,这样可以绕开人们一直以来的一个争论――财务会计与报告能否反映企业价值,因为所谓“评价”,则不能百分百保证可靠与准确。基于这样的通用财务报告目标,在2011 年关于计量部分的征求意见稿中才会出现“过去的入账价格”、“过去的脱手价格”、“修正后的过去金额”、“现行入账价格”、“现行脱手价格”、“现行平均价格”、“在用的价值”、“未来的入账价格”以及“未来的脱手价格”这些备选的计量方法,所以“计量”这一要素也是以设定的“通用财务报告目标”为基础而进行修正的。

(3)关于列报和披露的讨论稿已经得到了初步的观点:基本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关于确认的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权益变动以及现金流量的汇总信息,这些项目的分类和金额汇总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是否向主体提供资源的决定;财务报表附注的目标是提供有关基本财务报表的额外有用信息,以补充基本财务报表的信息。显然。列报和披露的目标是与通用财务报表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由此,通用财务报告目标部分为列报和披露这两个部分提供了大方向上的指导。

(4)第八号概念公告的第二部分是关于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内容,这一章中讨论的有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指出了对于潜在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务人以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信息为基础对报告主体做出决策的可能有用的信息的类型。在八号公告中对于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界定仍然是为通用财务报告目标服务的,因为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现有或者潜在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提供信息来评估报告主体的价值,基于通用财务报告目标,才会产生关于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界定,有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便是关于通用财务报告目标中“信息”具备特征的具体说明。新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大变化从过去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变化为“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这也主要是因为受通用财务报告目标变化的影响,通用财务报告目标更强调决策有用性,这才产生了关于财务信息质量方面侧重点的变化,所以质量特征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

(5)财务报表要素可以理解为会计处理对象的具体化,即把会计对象用计特有语言加以表述;确认包括三方面的含义:首先,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两个步骤;其次,确认不一定一次完成,它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来形成,甚至多次才能完成;最后,确认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进入财务报表。财务报表要素是财务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要有利于指引选择计量属性;而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是为了保证财务报表信息的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第9篇: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范文

财政部最近颁发《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较诸《企业会计准则》(1992)有巨大进步,但仍然有些原则问题需要探讨。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

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是涉及财务会计目标的重大问题。《基本准则》第四条“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样明确,很有必要。它兼具决策有用观和经管责任观的优点。该条接着规定:“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笔者认为此项规定不够全面。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在会计界流行着决策有用观和经管责任观。经管责任观的提出者井尻雄士认为:1.决策有用观以决策者,即会计信息使用者为中心,而把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意愿置之度外。经管责任观注重的是委托者和受托者,即会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会计人员服务于委托者的需要,但并非委托者的仆从,应注意协调两者间的利害关系。2.根据决策有用观,会计人员向决策者提供的信息是多多益善。根据经管责任观,会计人员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客观的信息上,既不损害委托者,也不损害受托者。3.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首要目标是提供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经管责任观认为会计的首要目标是计量受托业绩。会计人员利用记录与报告两种工具来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报告是汇总的记录,记录是报告的基础。委托者有权获得报告,并在必要时对记录进行核查。记录使受托者对其行为负责,并实现了委托者的大部分利益。重要的是会计系统的整体有用性。井尻认为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与明确经管责任实质上是鸡与蛋的关系,但不能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决策有用观和经管责任观只是侧重点不同,两者共同的而且是谁也不能否定的地方是:财务会计报告服务的对象,不仅是有关各方的经济管理,而且应有本企业的经济决策和管理。明确经管责任的主要内容是业绩评估,而业绩评估旨在为决策提供依据。两者是互相关联的会计目标,确定经管责任构成决策作用的一部分。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78年发表的《论财务会计概念》(SFAC)第一辑《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第24段指出:“许多人根据他们对企业的关系,根据他们所了解的企业情况作出经济决策,所以他们都是编制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潜在用户,其中有业主、贷款者、供应者、潜在的投资人和贷款者、职工、管理人员、董事、客户、财务分析和咨询人员、经纪人……”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认为“会计的首要目的是向管理当局提供控制信息或报告受托责任的信息。”

1988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跨国公司委员会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提出《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与概念》,认为编送公司报告的首要目标,是披露有关经营、资源和义务等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以帮助使用者控制公司,作出有关该公司的经济和社会决策。这里,信息“使用者控制公司”,最直接的应当是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这样说,并不否定“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问题在于不应当否定直接“控制公司”的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他们是最初的使用者。

很明显,我国的新《基本准则》主要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正式公布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该《框架》第9段“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关和公众。”还必须注意该《框架》第11段“管理层关心财务报表中包括的信息,尽管它能够取得有助于执行计划、决策和控制职责的额外的管理和财务资料。……公开的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是,管理层使用的关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这里,充分说明《框架》明确提出管理层“关心”并“使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从我国的实际看,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有三分之二来自于会计,已是众人皆知的常识。管理层提供信息和利用信息的统一构成了会计的具体目标,怎能否定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是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呢!

IASB的突破之处:一是目标的服务对象不只限于外部;二是明确指出企业管理当局使用财务报表信息,可惜未能将其明确列入使用者的范围。

从会计目标服务对象的重要性来看,把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列在前面,完全正确。但从会计工作的角度看,企业决策管理当局和会计部门首先要运用会计信息,加强经济管理。这正是当前和今后深化会计改革、建立管理型会计的迫切需要。将财务会计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包括财会部门)列入使用者,有利于指导他们更好地强化会计核算与管理,尽快实现核算型会计向核算管理型转化。

原《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一条“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前两者与新准则略同,主要差异在于财务会计报告是否应当“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或者说,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应当属于使用者,是相当重要的、首先使用报告的使用者。

二、关于会计要素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指什么?一般认为会计指会计工作,如会计准则、会计报告、会计期间、会计理论等,这里的会计都是会计工作的简称。但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显然不能构成会计工作的要素。

国外文献经常使用“财务报表要素”概念,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财务报表的要素”第47段指出,“财务报表揭示交易和其他事项的财务影响,是根据交易和其他事项的经济特性,把它们分成大类。这些大类称作财务报表的要素。与资产负债表内财务状况的计量直接联系的要素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与收益表内经营业绩的计量直接联系的要素是收益和费用。”FASB认为“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是构筑财务报表的材料――财务报表所包含的各类项目。”IASB五要素和我国的六要素可以概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要素。英国的七要素和美国的十要素由于增设业主投资和业主派得,还可以概括业主(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但是,这些都不能直接概括现金流量表的要素,因而“财务报表要素”有其不够准确之处,也引起了是否设置现金流量表要素的争议。

我国前没有“会计要素”的概念。财政部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准则(草案)提纲(讨论稿)》于1990年11月公开发表,首次正式采用会计要素概念。娄尔行教授较早提出“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所谓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通常所含有的大类项目,是构建会计报表最根本的组件。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的要素。”认为会计要素与会计报表要素是相同的。葛家澍、余绪缨教授也指出:“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我国对会计要素的研究源于建立会计准则框架,比国外“财务报表要素”概念在逻辑顺序上提升了一个理论层次,并“解决了‘财务报表要素’不能涵盖资金运动全部内容的问题。”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和会计理论,笔者认为,使用“会计对象要素”概念更为科学。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按照经济内容对会计对象所作的基本分类,是财务会计报表的框架,是会计报表最基本的项目及其概括,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都是会计对象要素的具体化,会计报表项目具体化为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四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三、关于日常活动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条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把收入定义为“日常活动”,给人以内涵过宽之感。原收入准则《指南》基本要求(一):“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所有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它活动。”其内涵之宽,溢于言表。对工商企业来说,投资活动、旧设备处置等等,都可以理解为日常活动,但都属于利得范畴,不属于收入要素。由于企业收入以营利为目的,核算企业经常的营业活动应将“日常活动”改为“营业活动”。这样,将更为准确和明确。营业收入、营业利润概念亦可作此佐证。查“日常活动”来目IASC《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的收益概念,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我国的收入只是它的一部分,不应简单套用。而且1AS18收入准则新译文的第7段定义为:“收入,指主体在正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已将“日常活动”改正。对收入来说,“营业活动”或“经营活动”都比“日常活动”贴切。

同理,第三十三条费用定义中的“日常活动”也应改为“营业活动”或“经营活动”。

四、关于经营成果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第四十六条“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需要商榷。

原《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修订本)》第5条:“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会计词典(增订本)》:经营成果“在一定时期内各个或全部经营过程中获致的成果。”所以经营成果是经营过程或经营活动获得的成果,营业利润或称经营利润准确地概括这一关系,即:收入-费用=营业利润(经营利润)。《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准确规定:“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即:利润=经营利润+利得-损失。“利润”来自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还受非常活动的影响,而不能仅限于经营活动。

利润账户反映利润要素。在账户分类上,会计界一直把利润账户称作财务成果计算账户。《现代汉语词典》对财务的解释为:“机关、企业、团体等单位中,有关财产的管理或经营以及现金的出纳、保管等事务。”或曰:“经济组织中,有关资金的筹集、调拨、使用、分配、偿还等方面的经济业务。”财务成果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营过程在财务上获致的成果。”这个定义的不确切处在于财务成果不仅由经营过程中获得,还可以在非经营过程中获得,即利得-损失。查《辞海》:“财务成果是企业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它包括销售(或营业)损益和销售外(或营业外)损益。”财务成果即“利润或亏损”。

财务活动能够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如果把“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后四字改为“财务成果”,显然要好得多。但仍然不完全准确。

从严格的字面意义看,财务成果似乎不能包括非常活动。法国把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称作财务活动,营业损益+财务损益=正常损益,不包括非常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