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决算审计程序范文

财务决算审计程序精选(九篇)

财务决算审计程序

第1篇:财务决算审计程序范文

一、从思想上重视企业内部监督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建设,是会计工作依法进行的有效保障。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实行会计监督必须要有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做保障,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的质量难以保证。会计监督如果脱离了会计核算过程,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应当将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中,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紧迫性,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业务的程序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在机制上、制度上达到规范行为、控制风险、防范舞弊、纠正差错的效果,切实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二、实施全过程控制的财务管理

财务与会计是属于两种不同层次的活动,它们应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财务管理就是组织单位资金运动、处理资金运动中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一)以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为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财务管理的重点由资金管理转向财务会计监督,进而转向以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为主形成的控制系统。通过对经济活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确保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促使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实施对资金运动过程的监控

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施对经营资金运动过程中的监控,包括有计划地筹集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参与经营决策,实行事前控制,对生产经营活动实行财务监督,按照规定正确处理好投资者、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关系等。

(三)抓好一系列相关的基本环节

实现财务管理任务的关键是要抓好一系列相关的基本环节,包括进行财务预测、制订财务计划、组织财务控制、开展财务分析和财务信息反馈、实行财务考核等等,保证各环节的衔接,保证经济活动的连续性。

(四)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主管人员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有合格的总会计师、财务科长等财务主管人员,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财务主管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应做好对财务主管人员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业务理论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考核和培养,使他们具有综合性的素质。

三、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合理的会计制度

企业必须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即“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具体要求是:第一,经济业务事项、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记账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做到职权明确,程序规范,责任清楚,避免因职责不清相互扯皮、推诿,甚至越权行事,造成管理失控。第二,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要实行职务分离;同时,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之间也要实行职务分离。职务分离是内部监督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防止因权限集中、职务重叠而造成的贪污、舞弊和决策失误。第三,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应当相互制约。

(二)会计机构内部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

会计机构内部稽核制度的内容,按照财政部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包括: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审核会计凭证和复核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方法等。会计机构内部牵制制度,也称钱账分管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要求,凡是涉及款项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办理。如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支付,应由会计主管人员或其授权的人审核批准,出纳人员付款,记账人员记账。再如单位发放工资,应当由工资核算人员编制工资单,出纳人员向银行提取现金和分发工资,记账人员记账。银行票据的签发印鉴,必须有两人分别掌管;不相容会计工作岗位应当相互分离,出纳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应收账款的总账和顾客明细账应由不同的人来记录,而记录现金收入和支出的人员不应负责调节银行账户。

(三)明确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

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等经济业务事项,即各单位重大的经济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财务管理问题。决策和执行的程序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不仅影响国家、单位和社会公众利益,也会削弱财务会计管理职能,并影响会计秩序和会计信息质量。所以,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决策和执行程序中应当体现决策人员与执行人员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既要防止权限过于集中,也要防止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如在公司制企业中,董事会拟订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等计划或方案;股东会审核、批准,形成决议;以总经理为首的经营者执行股东会决议;监事会对经营者执行股东会决议情况进行监督。

(四)进行财产清查

各单位不仅要建立财产清查制度,而且要明确规定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组织程序。如在编报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之前,必须进行财产清查,对账实不符的问题根据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以保证会计数据真实、完整。财产清查既可定期也可不定期进行,清查时根据单位实际情况,既可全面也可部分进行。清查的范围和方法:对财产物资实行实地盘点,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债务进行清查核对。

(五)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的政策和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单位的目标是否达到。内部财务审计是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实行控制和再监督。在单位内部应当有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以外的专门机构或人员对会计资料进行再监督,有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的单位,该项工作应当由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的单位,也可以由其他负责监督的机构、人员进行,如公司制企业的监事会等。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应当制度化、程序化。

(六)明确在人事任免中的利害关系回避制度

如单位领导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单位财会机构负责人和财务主管;财会机构负责人、财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担任出纳工作。

第2篇:财务决算审计程序范文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水利工程建设秩序依然存在一些混乱的状况,如截留、挤占和挪用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擅自变更投资计划和基本建设支出预算,改变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等。财政部先后制定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试行)》,为促进水利工程的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现就水利工程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项目法人要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对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负总责

《会计法》要求单位负责人作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有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是保证会计有效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重要举措,而作为会计监督重要基础的内部控制,特别是与会计监督直接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又是会计控制得以最终实现的前提。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试行)》中也明确规定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项目法人应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化“一枝笔”控制为“多枝笔”控制,财政部、水利部颁布实施《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财基[1999]139号)对工程价款结算的手续及程序作了规定:建设单位的财会部门支付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时,必须符合下列程序:(1)经办人审查。经办人对支付凭证的真实性、手续的完备性和金额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实行工程监理制的项目须监理工程师签字;(2)有关业务部门审核。经办人审核无误后,应送有关部门和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核;(3)单位领导核准签字。

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建设财务管理职能,确保水利工程项目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建设单位应当制定水利工程项目业务流程,明确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价款支付、竣工决算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并设置相应的记录和凭证,如实记载各环节业务的开展情况,确保水利工程项目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项目决策环节,财会人员应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完整性、客观性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评审,出具评审意见;参与项目决策,会签相关决策决议。

概预算控制环节,财会人员应对编制的概预算进行审核,重点审查编制依据、项目内容、工程量的计算、定额套用等是否真实、完整、准确。

价款支付控制环节,财会人员应对工程合同约定的价款支付方式、有关部门提交的价款支付申请及凭证、审批人的批准意见等进行审查和复核。复核无误后方可办理价款支付手续。财会人员在办理价款地支付业务过程中发现拟支付的价款与合同约定的价款支付方式及金额不符,或与工程实际完工情况不符等异常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因工程变更等原因造成价款支付方式及金额发生变动的应提供完整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相关资料。财会人员应对工程变更价款支付业务进行审核。

竣工决算控制环节,财会人员应对竣工决算进行审核,重点审查决算依据是否完备,相关文件资料是否齐全,竣工清理是否完成,决算编制是否正确。

三、抓住关键控制点,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是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的核心

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多,涉及单位和部门多,参与的人员多。建设单位应当根据水利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紧紧围绕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的四个中心环节,找准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关键控制点要讲究实效,过多会使内部会计控制缺乏活力,易挫伤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过少则会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实现。

水利建设单位的各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要确保办理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业务不相容岗位一般包括: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竣工审计。对水利工程项目相关业务要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及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另外,定岗时还需要考虑业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考虑人事利害关系等因素。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审计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都证明了权力要受到制约,失去控制的权力是产生违法违纪行为的温床。

四、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不断完善基建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水利建设单位应当建立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监(下转第41页)(上接第46页)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内部审计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中占据特殊地位,建设单位要根据投资规模大小和工期长短,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配备相关专业的内审人员,直接向建设单位负责人报告工作。

过去的内部审计侧重于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而现在的内部审计还将内部会计控制的运行成效作为重要审计内容,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再监督负有重要责任。水利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1)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2)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要业务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3)工程项目决策责任制的建立及执行情况。重点检查责任制度是否健全,奖惩措施是否落实到位。(4)概预算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概预算编制的依据是否真实,是否按规定对概预算进行审核。(5)各类款项支付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工程款、建设单位管理费及其他费用的支付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制度和合同的要求,有无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6)竣工决算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是否按规定办理竣工决算、实施决算审计。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水利工程项目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应当采取措施,及时加以纠正和完善。

五、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积极适应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

第3篇:财务决算审计程序范文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内部审计的变化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赋予了高校内部审计更多的内容和任务,对高校内部审计时间、业务类、职能范围、方式手段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高校内部审计的诸多变化:

(一)高校内部审计时间全程化 在分散式财政支付模式下,高校内部审计,主要是以“资金管理”审计为重点的“事后审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以后,高校不需要“争资金”,是否发生财务支出,主要取决于年度预算和用款计划。只有符合用款计划、纳入了年度预算范围内的支出才能获得财政支付,高校财务管理的重心也就由“资金管理”转向“预算管理”,而“预算管理”是包括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的全过程管理,客观上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实施全过程监控,内部审计也由强调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并重转变。在事前审计中,内部审计部门要强化对尚未发生的经济活动、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在事中审计中,内部审计部门要强化对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监督,避免预算执行中出现重大疏漏、偏差或错误,提高财政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多样化 在分散式财政支付模式下,财政资金直接拨付至各高校在银行开立的存款帐户上,在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公共财政资金被挤占、挪用、截留情况时有发生,教育腐败屡禁不止,“纠错、防弊”也就成为高校内部审计的首要任务,而对资金是否应该投入,以及投入后的使用效率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各高校不再直接管理资金,所有经济活动必须首先纳入预算范畴、获得主管部门批准,再由国库集中支付,降低了高校内部审计在财务领域的工作难度,为内部审计部门开展非财务领域工作提供了条件。这是,高校内部审计更多地承担了咨询服务、风险管理功能,内部审计业务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三)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多元化 在分散式财政支付模式下,由于外部监督制度缺失,一些高校内部财务管理较为混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内部审计监督的难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对高校财务活动的外部监督明显加强,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越来越规范,高校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弱化,而咨询服务、风险管理职能不断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监督学校财务运转的同时,要随时准备着为学校领导和预算单位提供效益评价、风险评估等咨询服务,并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意见,以降低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风险性。

(四)高校内部审计方式现代化 在分散式财政支付模式下,由于外部监督和内部财务机制不健全,各种违法违规操作屡有发生,内部审计工作异常复杂,管理审计、风险审计、绩效审计流于形式,财务管理的关键是资金管理,内部审计以手工审计为主,审计的重点,是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等原始凭证。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财务制度不断规范,管理审计、风险审计、绩效审计逐渐成为审计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手工审计越来越难以满足审计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引入现代审计软件和计算机信息手段,创新审计方式,采用诸如实地考察、市场调查等非财务审计措施,拓展审计功能,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在赋予内部审计更多职能、任务和目标的同时,使得高校内部审计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可以从内部控制审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人才素质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内部控制审计所面临的挑战 高校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一方面,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基础和依据。作为内部控制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内部审计职能如果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审计风险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内部控制质量也就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健全的内部审计,是强化高校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严格的内部审计,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取理能力,不断提高监督、评价效率,及时发挥高校管理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才能提高学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然而,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来,高校内部审计将面临以下挑战:一是控制能力不强:在内部控制能力方面,由于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一些高校管理者缺乏市场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加上制度设计和内部治结构方面的缺陷,削弱了高校内部控制能力;在会计控制能力方面,多以财务领域的资金管理和事后核算为主,缺乏投资管理理念,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不足;二是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以及高校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一些高校不惜大兴土木、大量置办产业,不顾管理能力和资金约束,盲目追求学校规模扩张,缺乏对学校规模扩张风险的重视;三是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不畅通。信息沟通、交流渠道畅通与否,决定着高校办公效率和管理能力的高低。尽管目前多数高校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但由于网络系统功能不强,多数停留于简单的业务处理,信息共享、传递机制不强,难以发挥综合分析和决策功能;四是监督检查功能不强。一方面,从内部监督来看,内部审计主要是事后审计,时效性不强,独立性较弱,一些被查出来的问题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另一方面,从外部监督来看,政府审计主要采取定期抽查方式,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这种审计监督模式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查出问题,监督作用和力度有限。

(二)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所面临的挑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以后,高校财务管理的重心由“资金管理”转向“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决算三个阶段。首先是对预算编制管理的影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要求所有支出严格按预算计划进行。也就是说,国库集中支付制下的财政资金支付,是以科学、细化的编制预算为基础的。然而,由于对预算编制缺乏统筹规划,预算程序失控、预算编制不当、预算计划随意修改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国库集中支付制下高校预算编制的原则性、合法性和严肃性。其次是对预算执行管理的影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要求财政资金支付与预算执行相对应。但是,实践中预算执行审计把关不严,支出核算不正确,资金被挪用,或支出不真实、不合法等问题时有发生,致使预算执行与财政资金支出不匹配,或者支付被退回等问题,不仅加大了高校财务审计的难度,影响高校下一财政年度的财务预算,还可能影响国库集中支付的效率,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再次,从预算决算来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要求对学校资产负债情况及各项经济活动的收支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客观评价,并根据年度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对学校年度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增加了高校预算决算的审计难度。

(三)高校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其他挑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以来,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逐渐彰显,不仅加大了内部控制审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的难度,还暴露了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客观性不强、审计机构人才短缺等问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要求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但一些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却相对较弱,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机构设置上,多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没有单独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必然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其次是高校领导层认识、重视程度的欠缺: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属于校内职工,审计机构负责人多由学校领导委任,审计机构与各职能部门有着较为复杂的关系,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再次是缺乏学校领导层的重视:有的学校领导忽视审计意见和建议,审计报告形同一纸空文;有的学校领导出于学校稳定等因素的考虑,对审计过程中发挥的问题采取搁置、低调处理的态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影响了内部审计功能的充分发挥。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在对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客观性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对内部审计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审计人员大多不具备审计专业背景,多数从业人员是财务、纪检、监察、基建等部门分流出来的,审计队伍整体专业知识不强、知识面相对较窄、与其它部门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难以胜任内部审计工作的素质要求。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以后,审计程序、方法和要求不断调整,审计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在继续教育无法及时跟进的情况下,审计人员素质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内部审计的对策

针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内部审计的新变化,以及对高校内部审计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

(一)强化高校内部控制审计 针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内部控制审计提出的更高要求,各高校要立足内部审计资源的现状,在综合考虑“成本-收益”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内部控制审计的质量。一是优化内部控制审计程序。内部控制审计程序主要包括内部控制情况了解、内部控制初评、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内部控制实质性测试等四个阶段。内部控制初评主要是检测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健全性,分析内部控制的缺陷和不足;符合性测试包括控制设计测试(评价内部控制在设计上存在的缺陷)和控制执行测试(评价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实质性测试主要包括有形资产账目记载与实物盘点检测,帐簿记录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检查,财务计算结构复核、帐户余额复核,等等。二是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审计。主要审计学校管理层的经营管理理念(包括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经营治理目标是否明确、对重大财务违规行为处理态度的审计,等等),内部治理结构(包括对权力机构行政能力和决策能力、职工代表大会对重大问题表决权、财务管理机构的监督权力等问题的审计)及职责划分与授权情况(包括对财务审批程序的合法合规性、不相容职务分离情况、财务人员职业素养、内部稽核人员定期审核情况等问题的审计)。三是强化对控制活动的审计。主要包括货币资金收支管理控制审计(主要审计各项收入是否纳入财务管理和核算体系、票据和手续的真实性与合规性、不相容职务是否合理分离等)、实物资产管理控制审计(主要审计物资管理岗位职责划分、是否账实相符、大额物资采购是否公开招标、财产物资交易是否及时入账等)、经济合同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审计经济合同签订程序是否合法、是否严格履行、合作主体是否具备履约资质、合同变更及违约责任处理等)、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包括预算编制是否合规、是否存在赤字预算、是否存在预算外收支的审计,以及预算调整必要性、合规性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审计电算化软件的合规性、电算化系统的输出输入控制、安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几个方面。四是加强信息管理审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对高校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重要信息真实有效、还要求信息及时传递,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信息管理审计主要评价高校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包括信息获取是否及时有效、信息传递渠道是否畅通无阻、信息管理系统是否安全可靠,等等。

(二)加强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 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3章第57条的规定:“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做到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相结合。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在预算编制阶段事前介入,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进行严格审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要求进一步做好预算编制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和预算决算审计:一是要强化预算编制审计。预算编制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的第一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赋予了预算编制审计更加重要的意义。强化预算编制审计,要坚持合理合法原则、真实全面原则、量入为出和收支平衡原则;强化预算编制审计,就是要通过严格审查和科学论证,优化预算方案,优化资源配置。审计部门要从宏观层面出发,统筹兼顾,确保各项预算计划的必要性、合法性,以及预算的协调性、效益性,提高预算编制的计划功能、管理功能和约束功能。二是要强化预算执行审计。一方面,要提高预算执行的客观性,重点关注预算执行是否全面真实、预算执行的分类是否科学准确、预算执行是否合理合法;另一方面,要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益性,重点处理好整体与分类、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长期与短期的关系。同时,要做好政策、制度和资质层面的审计评价工作。三是要强化预算决算审计。预算决算审计属于事后审计范畴,主要审查高校资金、资产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效益性。做好预算决算审计,首先要结合广泛的市场调查,全面收集、审查相关经济资料,满足审计对真实数据的需求;其次,要做好资金、资产的跟踪审计,结合事前审计、事中审计的数据,提高事后审计的效率,节约审计资源;再次,要强化事后审计的监督检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三)优化审计机构设置、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对审计机构设置、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一是要改革审计机构设置模式。要从机构设置这一源头上,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必须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避免审计机构、审计人员与其它机构(如纪检、财务、人事等部门)的相互隶属,避免审计工作受其它部门干扰;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应由学校最高领导层经过法定程序选聘、任命,直接对最高领导层负责,而不受其它部门的影响。二是要加强审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首先,要严格从业准入制度,实施严格的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的进入门槛;其次,要针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所带来的新要求,以及审计准则、审计方法的新变化,加大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及时更新审计从业者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审计工作能力;再次,要加强与外部的学习交流,主要是加强与社会审计机构、政府审计机构及其它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经验交流、合作学习及信息沟通;最后,要完善内部审计考评机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优化内部审计从业队伍的人员结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第4篇:财务决算审计程序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渖计理念;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程序

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曾说,在网络经济时代,如果不搞计算机审计,将会失去审计资格。不懂得电脑的审计人员因审计数据的异化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审计,不懂得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和风险就不能识别和审查其内部控制,不懂得使用计算机,就无法对计算机内存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知识,而且还要掌握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计算机审计技能。计算机审计系统的创新包括审计理论创新、审计技术的创新等,其核心是审计观念、审计思维方式的创新。

一、审计理念的创新

(一)培养前瞻性的思维观念

审计工作的创新,在于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创新的根本在于审计理念的更新。审计人员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用超前的眼光把握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从中产生新的思想,发现新规律,寻求新办法,拓宽思维空间,把审计监督寓于管理和服务之中。

(二)强化审计监督理念

经济的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使得网上交易非常普遍,且经济交易、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在客观上也要求对这些无形化的网络会计实体进行适时监督。通过网络审计可改变事后审计而成为事前、事中、事后紧密结合一体的审计方式,变静态监督为动态监督,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大大增强审计的及时性。审计人员借助强大的网络系统,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和电子报表实施远程的在线的审计抽样和审计测试,保证审计监督作业的即时性、连续性和经常性。加强审计监督的力度,以制度来约束企业的管理者和各个岗位。

(三)树立“审出效益,审出水平”的审计新理念

计算机系统下的审计工作,不是仅限于财务,还有销售、采购、存货、人力资源等各子系统,而上述各子系统之间紧密相连。只有树立全面审计的观念,才能真正做好计算机系统下的审计工作。通过对会计电子系统的查漏补缺,从而推动企业经营的其他环节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在财务收支方面不固守于“审会计”,而是“审效益”的创新审计理念,充分关注财务部门每一项财务收支及其活动在经济上的节约,投入产出的效率和达到预期目标的效果,通过审计,审出效益,审出水平。

(四)对审计权利的依法设定

审计监督权必须依法设定,审计监督权的边界由法律确定,这是法治的必然要求。不能因为行使审计监督权而侵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市场主体的合法权利。权力容易导致腐败,必须接受监督,所以,审计署党组决定在审计系统自我检查的基础上引入外部检查是英明之举。

二、审计队伍自身修养的创新

(一)多种途径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才

审计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和加快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以适应审计发展的要求,由于计算机审计涉及到多学科,大多数企业的现有人员仅仅具备的是某一方面的技能,缺乏综合运用的能力。开展计算机审计需要一批既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又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目前审计署干部培训中心开展的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堵养及与之相关的在审计人员中进行的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工作,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现实需要。由于计算机系统和会计准则也在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审计部门应该通过内部交流,外部培训,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审计人才。

(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在手工会计核算情况下,审计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各种审核检的方法,就可达到目的。然而在会计计算机信息系统下,由于审计线索、内容和审计技术的改变,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审计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通讯、电子商务知识与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来达到审计目的,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和系统评审技术,对会计信息核算系统可能出现的错误及舞弊要有敏锐性,只有具有专业素质和多学科背景的人才,才能真正做好审计工作。

三、审计内容的创新

(一)了解计算机审计内容

1993年9月1日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9号《审计署关于计算机审计的暂行规定》第二、三条明确指出:凡使用计算机处理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被审计单位,审计机关有权使用计算机技术,依法独立对其计算机财务系统进行审计监督。计算机审计的内容包括:第一,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管理制度和软件控制技术;第二,记录在各载体上的数据资料,包括纸性、电磁性的凭证、账簿、报表等;第三,应用软件及其技术档案,包括各种管理财政、财务及其有关经济活动信息的计算机应用软件。

由于审计的目的不同,审计的内容也不相同。网络技术的应用给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挑战,网络时代审计的创新远远不应局限于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审计业务上,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除以上内容外,还包括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系统开发审计、应用程序审计、数据文件审计等。

(二)不断完善审计内容

在计算机审计软件应用下,随着凭证、账簿等纸质载体的消失,以及计算机系统本身强大的核对、检查和内部控制功能,除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还需要由人来监盘实物库存、实地观察物资的流动及其记录外,传统意义上的查账已无存在的必要。

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使得计算机系统的组织管理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制度、计算机操作制度、硬软件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文档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的控制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来确定对计算会计信息系统结果的信赖程度,即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损益、现金流情况的分析和主要财务、业务指标的计算分析,看计算机会计信息系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理的审核等,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的舞弊;对系统开发的审计是事前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一方面要检查系统的开发活动是否可行与恰当,系统的开发方法是否科学先进

和合理;另一方面还要检查开发过程中是否产生了必要的审计线索,以及这些审计线索是否规范;对系统应用程序进行审计,一是要对嵌入应用程序中的控制措施进行测试,看其是否按设计要求在系统运行中起作用,即测试应用控制系统的符合性;二是通过检查程序运算和逻辑的正确性达到实质性测试的目的;对系统数据文件进行审计,一方面是对数据文件进行实质性测试,即对各会计账户余额、发生额直接进行检查,同时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审核,另一方面是通过对系统数据文件的审计,测试一般控制措施和应用控制措施的符合性。再者,审计人员可利用计算机方便地获取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文件,通过必要的数据转换,使其成为审计人员可识别的数据文件形式,再进行各种数据的重新组合和处理,以达到审计目的。

四、审计方法的创新

审计方法的采用主要取决于审计的内容,对不同的审计内容可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由于审计对象的多样化,计算机信息系统各成体系,审计方法也应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最常用的审计方法有筛选法:如按某关键字查、按满足逻辑条件查、按设定的金额条件查、按时间条件查等,计算机会很快将符合条件的信息筛选出来;比较法:审计人员可以利用数据之间本身具有的关联性,对被审计单位不同性质的关联数据进行比较;计算法:有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不能够直接比对,但可以用一定的计算关系式、借助于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来审核其真实、合规性;分析法:审计人员只需要提出思路,编写适当程序,就可以对电子数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透视分析以及编程判断法等。审计方法从会计电算化角度考虑主要有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审计和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审计。

在审计过程中,既有计算机数据,也有纸质的账册、凭证。内审时,由于经营情况比较熟悉,可以采用计算机抽样或者建立数据模型来辅助审计,找到审计的关键点和线索。通过计算机的海量搜寻,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延伸审计范围,从而可以抽取足够多的样本。还可以充分运用数学方法、统计方法、会计方法、控制方法等多学科来交叉进行,从而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审计程序的创新

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审计程序设计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计算机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审计程序主要审计会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软件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

(一)计算机条件下的审计程序

计算机条件下的审计程序按照《审计法》的规定,一般审计程序可分为4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是调查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状况并拟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计算机审计的核心。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主要是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惯生发表意见,做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审计报告完成后,先要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并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审计报告一经审定,所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需通知并监督被审单位执行;异议和复审阶段,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若有异议,可提出复审要求,审计部门可组织复审并作出复审结论和决定。特别是被审单位计算机系统有了新的改进时,还需组织后续审计。

第5篇:财务决算审计程序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渖计理念;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程序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0)02―0069―03

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曾说,在网络经济时代,如果不搞计算机审计,将会失去审计资格。不懂得电脑的审计人员因审计数据的异化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审计,不懂得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和风险就不能识别和审查其内部控制,不懂得使用计算机,就无法对计算机内存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知识,而且还要掌握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计算机审计技能。计算机审计系统的创新包括审计理论创新、审计技术的创新等,其核心是审计观念、审计思维方式的创新。

一、审计理念的创新

(一)培养前瞻性的思维观念

审计工作的创新,在于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创新的根本在于审计理念的更新。审计人员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用超前的眼光把握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从中产生新的思想,发现新规律,寻求新办法,拓宽思维空间,把审计监督寓于管理和服务之中。

(二)强化审计监督理念

经济的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使得网上交易非常普遍,且经济交易、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在客观上也要求对这些无形化的网络会计实体进行适时监督。通过网络审计可改变事后审计而成为事前、事中、事后紧密结合一体的审计方式,变静态监督为动态监督,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大大增强审计的及时性。审计人员借助强大的网络系统,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和电子报表实施远程的在线的审计抽样和审计测试,保证审计监督作业的即时性、连续性和经常性。加强审计监督的力度,以制度来约束企业的管理者和各个岗位。

(三)树立“审出效益,审出水平”的审计新理念

计算机系统下的审计工作,不是仅限于财务,还有销售、采购、存货、人力资源等各子系统,而上述各子系统之间紧密相连。只有树立全面审计的观念,才能真正做好计算机系统下的审计工作。通过对会计电子系统的查漏补缺,从而推动企业经营的其他环节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在财务收支方面不固守于“审会计”,而是“审效益”的创新审计理念,充分关注财务部门每一项财务收支及其活动在经济上的节约,投入产出的效率和达到预期目标的效果,通过审计,审出效益,审出水平。

(四)对审计权利的依法设定

审计监督权必须依法设定,审计监督权的边界由法律确定,这是法治的必然要求。不能因为行使审计监督权而侵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市场主体的合法权利。权力容易导致腐败,必须接受监督,所以,审计署党组决定在审计系统自我检查的基础上引入外部检查是英明之举。

二、审计队伍自身修养的创新

(一)多种途径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才

审计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和加快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以适应审计发展的要求,由于计算机审计涉及到多学科,大多数企业的现有人员仅仅具备的是某一方面的技能,缺乏综合运用的能力。开展计算机审计需要一批既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又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目前审计署干部培训中心开展的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堵养及与之相关的在审计人员中进行的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工作,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现实需要。由于计算机系统和会计准则也在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审计部门应该通过内部交流,外部培训,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审计人才。

(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在手工会计核算情况下,审计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各种审核检查的方法,就可达到目的。然而在会计计算机信息系统下,由于审计线索、内容和审计技术的改变,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审计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通讯、电子商务知识与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来达到审计目的,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和系统评审技术,对会计信息核算系统可能出现的错误及舞弊要有敏锐性,只有具有专业素质和多学科背景的人才,才能真正做好审计工作。

三、审计内容的创新

(一)了解计算机审计内容

1993年9月1日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9号《审计署关于计算机审计的暂行规定》第二、三条明确指出:凡使用计算机处理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被审计单位,审计机关有权使用计算机技术,依法独立对其计算机财务系统进行审计监督。计算机审计的内容包括:第一,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管理制度和软件控制技术;第二,记录在各载体上的数据资料,包括纸性、电磁性的凭证、账簿、报表等;第三,应用软件及其技术档案,包括各种管理财政、财务及其有关经济活动信息的计算机应用软件。

由于审计的目的不同,审计的内容也不相同。网络技术的应用给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挑战,网络时代审计的创新远远不应局限于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审计业务上,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除以上内容外,还包括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系统开发审计、应用程序审计、数据文件审计等。

(二)不断完善审计内容

在计算机审计软件应用下,随着凭证、账簿等纸质载体的消失,以及计算机系统本身强大的核对、检查和内部控制功能,除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还需要由人来监盘实物库存、实地观察物资的流动及其记录外,传统意义上的查账已无存在的必要。

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使得计算机系统的组织管理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制度、计算机操作制度、硬软件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文档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的控制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来确定对计算会计信息系统结果的信赖程度,即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损益、现金流情况的分析和主要财务、业务指标的计算分析,看计算机会计信息系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理的审核等,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的舞弊;对系统开发的审计是事前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一方面要检查系统的开发活动是否可行与恰当,系统的开发方法是否科学先进

和合理;另一方面还要检查开发过程中是否产生了必要的审计线索,以及这些审计线索是否规范;对系统应用程序进行审计,一是要对嵌入应用程序中的控制措施进行测试,看其是否按设计要求在系统运行中起作用,即测试应用控制系统的符合性;二是通过检查程序运算和逻辑的正确性达到实质性测试的目的;对系统数据文件进行审计,一方面是对数据文件进行实质性测试,即对各会计账户余额、发生额直接进行检查,同时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审核,另一方面是通过对系统数据文件的审计,测试一般控制措施和应用控制措施的符合性。再者,审计人员可利用计算机方便地获取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文件,通过必要的数据转换,使其成为审计人员可识别的数据文件形式,再进行各种数据的重新组合和处理,以达到审计目的。

四、审计方法的创新

审计方法的采用主要取决于审计的内容,对不同的审计内容可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由于审计对象的多样化,计算机信息系统各成体系,审计方法也应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最常用的审计方法有筛选法:如按某关键字查、按满足逻辑条件查、按设定的金额条件查、按时间条件查等,计算机会很快将符合条件的信息筛选出来;比较法:审计人员可以利用数据之间本身具有的关联性,对被审计单位不同性质的关联数据进行比较;计算法:有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不能够直接比对,但可以用一定的计算关系式、借助于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来审核其真实、合规性;分析法:审计人员只需要提出思路,编写适当程序,就可以对电子数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透视分析以及编程判断法等。审计方法从会计电算化角度考虑主要有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审计和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审计。

在审计过程中,既有计算机数据,也有纸质的账册、凭证。内审时,由于经营情况比较熟悉,可以采用计算机抽样或者建立数据模型来辅助审计,找到审计的关键点和线索。通过计算机的海量搜寻,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延伸审计范围,从而可以抽取足够多的样本。还可以充分运用数学方法、统计方法、会计方法、控制方法等多学科来交叉进行,从而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审计程序的创新

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审计程序设计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计算机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审计程序主要审计会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软件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

(一)计算机条件下的审计程序

计算机条件下的审计程序按照《审计法》的规定,一般审计程序可分为4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是调查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状况并拟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计算机审计的核心。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主要是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惯生发表意见,做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审计报告完成后,先要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并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审计报告一经审定,所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需通知并监督被审单位执行;异议和复审阶段,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若有异议,可提出复审要求,审计部门可组织复审并作出复审结论和决定。特别是被审单位计算机系统有了新的改进时,还需组织后续审计。

第6篇:财务决算审计程序范文

摘要:企业基于会计事项的权限管理与风险控制多体现在财务控制管理方面,因此,文章以国有企业为研究方向,对目前我国企业财务授权审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展开分析,以期强化企业的财务控制能力,防范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 :国有企业;会计事项;权限管理;风险控制

一、国有企业会计事项的权限管理概述

将“权限管理”理念应用于国有企业的会计事项管理中,主要是指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考虑,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在企业涉及财务开支的各项业务活动中,进行权利的配置与优化,将所授予的权利加以控制,以防范国有企业发生授权不当、滥用职权、用权过度的风险问题。基于国有企业的发展特点分析,会计事项的权限管理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⑴财务授权审批体系。从当前形势来看,国有企业的财务授权审批体系,主要包括有财务授权审批的范围、审批层次、审批责任以及财授权审批的四点内容;⑵财务授权审批程序。财务授权审批的程序,主要是指国有企业根据一定的原则,规定每一类会计事项的先后审批程序,使企业的财务人员,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先后办理审批,以此来规避违规审批、越级审批的问题发生。

二、分析影响国有企业会计事项权限管理的关键因素

1.组织架构因素。组织架构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有序化进行的重要支撑体系,国有企业中,最常见的组织架构形式包括分权制、中央集权制、直线式、矩阵式等几类。但不论国有企业在发展中选择哪种组织架构形式,其中都包括有内部职能部门设置、治理结构。其中,会对国有企业会计事项权限管理造成直接影响的,主要体现在内部职能部门设置这一层面。国有企业为了促进长效发展,提高财务审批的效率,多会从资源分配、管理层次设置、决策程度和部门间关系等多个方面,对企业内部职能部门设置进行改革优化。但若是国有企业的组织架构不完善,导致内部职能部门设置不合理,未能完善其他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最终会引起国有企业财务审批工作的风险问题。

2.业务性质因素。我国各国有企业主要是依据业务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性质的业务划分。虽然国有企业性质的不同,业务也会有所区别,但基本业务都是一致的。国有企业为了方便业务管理,也多会根据业务发生的频率、范围对不同性质的业务进行划分。若国有企业将业务划分成为特殊业务与常规业务两大类,则会对企业的财务审批权配置及控制工作造成直接的影响。若是依照企业的业务内容来划分业务性质,将会决定企业会计事项审批权归属的职能部门以及具体审批程序;而若是依照企业的业务发生频率、业务范围来划分业务性质,便会决定国有企业财务授权审批方式的是属于特殊授权,还是属于一般授权,同时也能直接决定企业财务授权控制管理的方式。

3.职责分工因素。国有企业的职责分工,主要是指国有企业基于内部职能机构设置的原则,对各个岗位的职能予以分解,明确企业具体岗位的名称、岗位工作要求、相关的任职条件等等内容,从而进一步明确各个岗位的所拥有权限、职责以及岗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国有企业进行职责分工,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对组织架构的职能部门设置,同时解决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目的。纵观国有企业内部职务设置情况,主要的不相容职务体现在业务经办职务、授权审批职务、审核监督职务、会计记录职务、财产保管职务这五大职务方面,为了保证各职务的正确,需特别注意,将这五种职务进行两两间相互分离。

三、基于会计事项权限管理的风险控制措施

基于国有企业会计事项权限管理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⑴制度风险与控制。企业存在的制度风险,主要是因制度缺失、制度缺陷所造成的,为规避制度风险对企业会计事项权限管理造成的影响,应该从如下几点加强风险控制。其一,国有企业根据业务性质与岗位职责,将授权审批内容落实情况与审批责任相联系,明确审批责任的具体要求;其二,企业需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审批体系,明确财务审批的范围及审批权限,以防范制度风险的发生;其三,国有企业通过对授权体系、业务特点以及业务风险的综合分析,对每一类会计事项,制定出规范、统一、系统的审批流程,由此来明确审批流程各节点的顺序。⑵道德风险与控制。道德风险主要是指在国有企业会计事项权限管理中,与授权审批人员品德素质相关的风险。

四、企业会计事项权限管理与风险控制的优化方案

1.建立健全事前审批流程。国有企业需在事前审批环节设置各分管业务领导的审核权或是审批权,以便能在经办人提出相应的业务申请后,根据业务事项发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管领导作出科学、合理、客观的审批。此外,国有企业还应该完善财务授权审批分级模式,并基于全面预算管理内容的考虑,根据经济业务类型的不同,进行不同级次的审批,以便能有效优化、简化审批环节,促进会计事项的权限管理效率。

2.加大会计事项授权力度。基于国有企业的发展特点考虑,加大会计事项授权力度应该从如下几点进行:其一,结合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对性质特殊、数额较大或非定额项目,由企业财务负责人、最高管理者进行审批;对性质明确、数额较小的项目或定额项目,由部门负责人直接审批转付。其二,国有企业还可将会计事项的权限管理根据职能组织模式,分别授予职能部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分管财务副总经理、最高管理者相应程度的财务审批权限。通过对会计事项授权力度的强化,规避基于会计事项财务审批权分级后的权力失控风险。

3.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企业内部预算管理工作均经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进行处理,全权负责全面预算管理的决策与控制,促进全面预算管理效果;二是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合理的预算管理指标,同时根据企业内部经济业务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补充、调整与改进;三是建立全面预算考核机制。国有企业根据实际的预算情况,制定全面预算考核机制,定期对预算指标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施相应的奖惩,以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能力。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会计事项权限管理风险在每个环节都是客观存在的,风险的发生对企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虽然会计风险无法完全消除,但可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规避。国有企业应该建立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体制,才能有效促进会计事项的权限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福萍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框架研究[J].时代经济,2012,14(14):100.

第7篇:财务决算审计程序范文

一、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建单位内部控制不健全,财务监管乏力

事业单位未能制定行之有效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资金拨付和工程结算程序等,日常的基建项目财务工作只是核算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督职能,致使许多财务行为不规范,手续不完备,基建工程管理质量大打折扣。

(二)基建计划的变更带来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往往会遭遇为了争项目赶时间出现编制的可行性计划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项目设计方案不合理致工程变更频繁等状况,造成投资失控与资金支付风险。

(三)工程结算存在高估冒算

施工单位在工程结算上存在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多计材料、设备价格和数量,设计变更增加部分通过现场签证重新计入,而变更减少部分未作调整的重复计算、多计费用等高估冒算问题。

(四)财务管理人员停留在会计核算角色,基建财务管理工作薄弱

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往往局限于基本建设的会计核算、票据报销的一般性审核,不熟悉基本建设程序和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工程建设的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经验,且财务知识与生产工艺的差异性甚大,导致财务管理与工程管理脱节,难以做到建设资金使用管理的科学化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淡化了基建过程中财务在管理与监督应发挥的作用。

二、完善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内控保障机制

在组织机构方面,事业单位内部机构的设置和分工,合理实行领导层、各职能部门及各环节之间的相互牵制,互相制约。

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健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落实项目责任人和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实施职能化分工和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制定工程价款结算业务流程,规范会计核算程序。

在关键业务环节方面,一是对基建的重大业务事项应实行联签方式和集体决策方式,避免个人单独决策;二是成立招标领导小组、建立招标专家库等措施实现项目决策的公正、合理、透明;三是加强工程价款的监督和管理,建设资金按照批准的概预算控制实行专款专用,对工程价款结算的审核做到手续完备、审批程序规范,结算凭证合法真实,特别是财务人员要关注报量项目中定额套用是否有大额高套现象,准确及时掌握工程进度,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和施工方所提供的经过甲方、监理和施工单位三方签章认同的工程进度清单才能进行财务的拨款,防止高估冒算和虚报冒领;四是项目变更应履行有关审核和报批程序,严格审批工程变更价款的支付,变更文件必须齐备,变更工程量的计算必须经过监理机构复核并签字确认,防止施工单位虚列工程费用;五是工程竣工后要按照规定时限及时编制竣工决算,其中在审查决算时须关注是否包括已结算或由其他单位负责施工的单项工程,以防止施工单位虚报或重报工程量,工程完建后抓紧进行项目合同、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账目等竣工财务清理。

(二)加强基本建设项目的监督考核

事业单位按照制定的各项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建设项目的资金管理、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进行监督检查。对资金管理的监督检查,要自查和委托审查相结合,克服内部审计的不足,及时纠正问题,确保资金合法使用。此外,制定相关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加强人员的责任感,把好基建项目每道关卡。

(三)运用网络信息化工程提高基建财务管理监督水平

日趋成熟的网络电子技术为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监督提供了技术支持。结合基本建设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特点开发合同财务管理系统,存储、统计、查询基建项目的基本信息、资金安排和合同状况,在此数据库基础上进行工程价款的在线申报审批,实现工程价款从申请、审批、办理到办结的网络化处理,不仅能提高资金支付效率,也使得各个环节的执行情况都留下痕迹,增强合同执行的透明度,减少人为操作因素,预防廉政风险。

(四)增强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水平

基建财务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基建财务管理规定和相关会计制度,精通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的会计处理与账务核算,更需要全面了解基本建设程序、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包括工程的可研、招投标、建造、预决算、竣工审计等,特别是对基本建设定额管理、工程造价、决算额度、取费标准等具备基本判断能力,为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奠定基础。

第8篇:财务决算审计程序范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竞争的激化,内部控制已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人们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存在与发展并非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意愿,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是审计工作的基础,而且是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

(一)FMIS的设计

结合国家电力公司“公司制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改革框架要求,江苏省电力公司从企业内部管理创新出发,坚持“企业管理以经营管理为中心,经营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组织了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以会计专业为主的管理人员,针对各部门提出的管理要求,进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形成了公司本部和所属供电分公司、发电厂自己的《财务手册》,规范企业的各项具体经营活动,形成财务信息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并针对各自的管理重心和经营特点,对各业务的具体流程加以规范。其核心是将企业的财务活动划分为预算管理、合同管理和会计实务三大类型,并且针对每种业务的特点从会计政策、标准流程、部门职责、金额权限、会计科目和标准文档六个方面加以界定。我们称之为“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会计核算三位一体的内部控制系统”(具体流程见下图)。

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会计核算三位一体内部控制系统

(二)FMIS的执行

江苏省电力公司在各单位完善《财务手册》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化的计算机程序支持,将其规范的流程和相关业务部门的职权加以固化,并完善自动会计核算功能,构建了FMIS。经多年努力,总体上达到了“管理先进、技术可靠”的要求。至2000年5月,谏壁发电厂已投入运行,扬州供电局、镇江供电局等单位正处于正式运行阶段。

(三)FMIS的内部控制程序

FMIS的内部控制程序在原核算型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按《财务手册》规定的内容,将预算管理和作业控制的内容纳入FMIS,建立以预算管理为核心、与其他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充分集成、信息共享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基本控制程序包括控制单元、核算单元和辅助决策单元三个部分。

L、控制单元是江苏省电力公司FMIS的核心组成部分,具体由预算中心和业务处理中心组成。前者根据财务手册预算管理部分的制度规定,负责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及考评;后者与财务手册的合同管理和会计实务部分规定的业务处理流程、职责、权限相对应,根据其设定的业务标准流程进行各种财务活动的流程控制,并与合同管理等工作相衔接。

2.核算中心主要由总账中心和财务报告中心组成,其中,总账中心主要负责账簿登记等以会计核算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工作;后者主要负责报表的汇总上报等财务管理工作。

3、辅助决策单元包括系统设置、查询分析和专项处理等。系统设置用以明确财务手册中各部门职责权限和业务流转程序,包括预算管理、责任单位会计核算各种标准代码体系;查询分析是用来提供企业内部管理所需的信息,包括预算、合同、资产及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专项处理主要包括实现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对固定资产卡片、工程、物资采购等进行专项管理。各职能部门根据本部门业务特点建立各项管理报告制度。如省公司预算执行报告制度、审计工作向职代会报告制度等都已得到很好贯彻,并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江苏电力企业FMIS信息高度集中的特点。

(四)FMIS的内部控制方法

1、预算控制方法。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为企业所有职能的执行立下一个明确的企业目标,内部控制只能在一个严格制定计划的单位得到执行。江苏省电力公司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每年由财务、计划等部门对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等方面制定可行的预算,经有关部门会审,报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后下发执行,所属各单位在分目标利润的基础上,建立各自的分预算。“只有纳入预算范围,履行必需的审批手续和传递程序的经济业务,FMIS才能处理”的固化软件程序做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自动”控制和“自我”评价。

2.授权控制方法。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要有授权批准制度,以确立完善的工作程序。也就是说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必须获得批准和授权才能执行正常的经济业务。江苏省电力公司一是根据国家电力公司的授权管理和经营范围制定有关《分级授权管理方法》,并在《授权经营书》上明确规定了经理、厂长的经营决策权、资金使用权等。二是根据国际一流电力公司的标准制定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岗位工作标准》,对各岗位人员的权、责进行了明确的分工。FMIS固化的权限管理功能对之进行“自动”评价,超越权限的经济业务将被拒绝,企业财产的安全得到了保证,舞弊行为得到了控制。

3、措施控制方法。

(l)为控制财务风险,避免资金的分散浪费,公司采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控制方法,实现了对资金流的统一集中管理和协调安排,降低了资金占用成本,提高了资金的流转速度,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2)在实物流方面,围绕物资采购和生产成本费用的发生实现对实物流转的综合控制。根据授权采购的原则,公司总部成立物资公司及招投标管理中心,对本部及所属各单位的大宗物资采购进行统一招标管理,合理配置资源,降低了库存材料的呆滞积压。所属各单位在授权经营范围内,对所需零星材料、配品配件、办公用品实行一次招标。公司总部财务部、审计部、法律事务部对所属单位标的超过100万元以上的项目进行审查。使用部门根据预算按实领用。财务、审计部门进行检查时,只需通过FMIS系统调用有关材料数据,抽样实地盘点,无需再进行原材料库存盘点,计算账实差异,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相关控制系统的创新与实践

从理论上来说,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与有效有赖于以下四个层次的贯彻落实:以条文形式规定各项经济业务及会计处理的制度、目标、职责分工和各种行为规范,它构成对业务的制度控制层次;建立操作性很强的各种经济业务及会计处理的办事程序,对业务的过程控制加以落实,形成程序控制层次;会计人员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直接审核及处理,它构成了对经济业务的结果控制层次;内部审计人员的在线管理和离线监督构成了监督控制层次。

从“全面控制论”的观念来看,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包括企业的所有活动,且必须能自动完成“建设一评价一再生”这样一个闭环控制过程。FMIS通过网络化的管理,使前二个层次得到了“自动”控制,总的来说还只是对经济业务的过程控制,体现了部分控制论,“内部控制只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与现代企业应实现全面控制的理论相对照,还显得不完善,为此,江苏省电力公司又对其它相关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组织控制

组织控制是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控制。组织控制的核心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总体组织机构设置的控制、会计和财务的组织控制。

一是从决策层着手。公司成立了总经理领导下的经营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前期及筹建委员会、本部工作委员会、监审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使公司总部的各项工作程序化、公开化。

二是结合省公司系统多年的工作实际,组织专门人员设计了省公司本部、各供电企业及发电厂的总体组织机构,并按照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的原则规定了部门的岗位,至1999年底,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已全部完成。统一设置有利于归口管理,协调一致,既有效避免了机构的重复设置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对企业的财务和审计管理进行了创新,对公司所属各单位财务负责人实施派驻制、对审计人员实施分片委派制,充分发挥审计和财务监督的闸口作用。财务派驻制杜绝了企业领导人指使财务人员随意调账现象,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保障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降低审计风险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审计人员分片委派制提高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和审计效率。

(二)人员素质控制

企业内控制度的成效取决于职工素质的高低,职工的素质控制是内控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司明确规定新进公司本部人员必须在全省电力系统范围内进行公开招聘,且应具备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公司人力资源部编制的《员工培训手册》和《员工岗位标准》,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与作业标准,使每一个员工都知道应遵循的行为要求,用作考核评价职工行为的依据,并实施末尾淘汰制、投诉查实待岗、换岗制。同时,省公司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的报酬以及良好的劳资关系也是促进职工诚实和努力的保证。

(三)内部审计控制

l、审计制度创新。从制度建设全面控制理论“建设——评价——再建设——再评价”的循环链可以看出评价的重要性,虽然制度的评价是整个企业共同的责任,但内部审计人员在线管理的参与权和离线监督独立性所构成的监督控制层次是内控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特殊组成部分,它既是企业内控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监督部门。内部审计在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健全性、符合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同时其本身也应有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可以分为内审组织控制、内审依据控制、内审准则控制、内审过程控制等四个方面。

内审组织控制是内审工作开展的基础。公司及所属各单位均建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按规定配备了合格的内审人员,保证了审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内审依据接来源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外部审计依据是国家法律、经济法规、政策法令、会计审计准则等;内部依据是企业范围内的各种规章制度、计划、指标和细则等。审计部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建立了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并以外部依据和本企业制度为准绳建立了具体实施细则作为审计依据,保证了内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内审准则是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为了规范内审人员的工作,审计部根据审计署“八不准”条例,制定系列内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保证了内审工作的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

内审过程控制是保证内审工作质量的基础。审计部在《江苏省电力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准则》中明确规定了审计部门订立审计项目的计划和步骤:对被审人员的范围和目标做背景调查;确定项目总的范围和目标;确定每一步骤所需时间,使其符合审计时间的总体安排;实施初步调查,明确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优缺点;缩小审计范围及目标确定必要的抽样范围;实施必要的审计步骤来评估审计目标;复查审计项目并予以修正;征求被审部门意见;提交审计报告。

2.《审计手册》的创新。审计部在原有内部审计控制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审计工作经验,正组织人员建立包括《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手册》在内的各项专业审计手册,规范内审人员的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同时为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提供前期需求设计。

3、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创新。审计部通过财务与审计的数据接口,按授权控制的原则登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设计FMIS中加入职业判断模块,对经济业务处理的遵循性进行计算机和远程审计,同时通过审计网页建设达到内部审计资源共享。

三、内部控制制度评价

1、事前评审保质量。审计人员一方面对公司重大制度的出台采取全过程参与的方式,实施在线管理;另一方面内审人员虽然不参与内控制度中其它专业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具体执行,但在制度送审时,内审人员把关和审计部门负责人负责签署有关内部管理的制度和文件时的离线监督,使审计的审查权和参与决策权在决议的实施前起到了对制度的评价作用。通过在线管理和离线监督,非职业判断的因素固化人FMIS软件程式,内部控制制度与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的相容性、企业内部各部门内控制度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符合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审计人员的初步认可,实施审计时减轻了工作量,节约了审计时间。

2、事中评审促创新。首先,内审人员通过在日常审计工作中发现的管理制度中错弊,向公司决策或管理层提出管理建议书,对存在错弊的内控制度进行修正或补充。其次,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企业、企业内各部门及内审人员进行了解,加强内审部门与其它部门的沟通,使内审人员更加了解企业及部门的目标,也使他们的活动更加有效、合理。内部问卷调查能发现制度制订的问题,重点调查的方面有:制度订立的健全性、管理监督的恰当性、执行的偏差度及导致错误和弊端的发生而无法控制的例外事项等。第三,内审部门根据问卷调查的具体情况,邀请制度的制订者与执行者参与制度的补充修订与完善。这是减少失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内部审计人员通过与其它部门的精诚合作,将使工作关系更加融洽,更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第9篇:财务决算审计程序范文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化过程中,乡镇担负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审计对其所管理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监督职能愈显重要。本文从明确审计目标、整合审计资源以及深化审计内容几个方面入手,就新常态下如何做好乡镇财政财务审计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常态;财政财务审计;审计目标;审计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具有四个显著特征:调增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最近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要遵循引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认识新常态三大规律。乡镇审计是促进乡镇防范潜在风险、深化乡镇财政管理改革、强化领导干部权力制约、促进乡镇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必要措施,审计过程也必须充分考虑新常态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一、以新常态特征为指引明确审计目标

新常态是一个平稳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乡镇政府最明显的影响就是不能再以经济发展速度为唯一考核指标,在均衡发展的同时要强调环境保护、着力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结构优化、防范债务风险,审计目标的制定要以新常态的主要特征作为基础依据。

(一)强化乡镇财政决算审计,提升预算的科学性。重点审核预算编制程序的合规性、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推进部门预算、零基预算等现代管理体制在乡镇的实施,为提升乡镇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发挥作用。

(二)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审计,提升收入的完整性。重点审核非税收入收取的合规、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提升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完整性,为乡镇财力的集中发挥作用。

(三)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审计,提升管理的全面性。重点审核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职能发挥的充分性,履行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性,为乡镇从资金管理向资产资产全面管理发挥作用。

(四)强化重大项目建设程序管理审计,提升运行的规范性。重点审核重大项目的立项、招投标、竣工验收等建设程序的合规性,为促进乡镇重大项目建设的良性运行发挥审计作用。

二、以发挥最佳效果为目的整合审计资源

乡镇财政财务审计作为一级政府审计,必须整合审计资源,在创新审计方式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一是注重将将乡镇财政审计与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制度相结合。还要把政府现金收入、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统一规划到审计监督之内,其中,公共财政预算资金、归政府管理的财政资金、上级拨款也要列入审计监督范围之内,还要提高完善乡镇政府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尤其是对乡镇财务预算管理、财政拨款、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产权使用等方面的审计审查力度增加,审计审查力度要有高效性、针对性,对国有固定资产要进行保值管理,保护资产被破坏,确保国有资产受到损失。二是在审计乡镇财务状况时要根据乡镇领导干部管理职责进行审计。制定新的立项时,要积极向县委组织部进行汇报,将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查与乡镇财务审查统一进行。审查审计不仅要对乡镇财务收支状况进行常规检查,还要对全部乡镇领导干部任期内决策部署权、资产管理权、履行经济职权以及内部管理制和自身的清正廉洁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审计,要根据乡镇财务的审计情况,制定出乡镇财务决预算审计于与乡镇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两个报告,分别执行提高效率。三是要对涉农资金进行审计。要重点审计农民增收开发项目、植树造林、农畜牧业养殖、土地补偿款等相关涉农资金。在审计乡镇财务涉农资金时,审计人员要深入农村进行核实调查,落实农民是否有相关项目的开发,农民是否得到乡镇资金补贴,相关资金是否被截留占用。充分发挥乡镇审计在专项资金审计中的作用。

三、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审计重点

(一)乡镇财政审计。

乡镇多存在预算编制执行不严肃、决算反映不真实、预算外资金记录不符等问题,乡镇财政审计应集中关注这些方面。乡镇财政支出预算审计重点:主要是审计预算收入进展、出库与入库、预算变化和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审计预算支出的合法性与正规性。乡镇财政决算审计重点:审计本年度的税收进展情况,有没有违规的税收优惠情况,相关税务部门是否按要求进行费用提取,相关税收税款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上交财政。乡镇财政预算外审计重点:审查预算外的资金收支情况,审查预算外资金是否按照规定管理,审查预算为最近是否按照规定的收入与支出进行下帐。

(二)村级财务审计。

部分乡村会计业务水平较低,一些入账票据达不到规定要求。乡镇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执行不到位,出现一些不合格发票入账会引起官员的腐败问题发生,丧失了乡镇财务审计工作的真实性。主要通过对村级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内部监控制度的完备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来监督村级财务。如何针对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定期审计:主要是审查财务账本、发票、相关报表,在进行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时,要有针对性的对村级财务状况中出现的不符合规定的财务报表、会计行为是否按照规定来入账,是否具有真实性。

(三)乡镇政府债务审计。

财务审计人员要根据会计账目、相关发票、相关资料来进行审计审查,用事实说话,将查处的违法违纪财务问题进行上报。审计发现,乡镇普遍存在债权、债务清理不及时,挂账数额过大、时间过长的问题。村级内部监控制度的完整性和高效性审计:审查村级会计人员的工作安排,并对村级财务人员进行会计行为的集中审查,审查其职务是否与工作相关,是否违背内控管理制度,是否违规使用会计权利。

(四)涉农专项资金审计。

大多数乡镇财务专项资金都是县级以上多个相关部门拨款而组成的。通过审计发现很多没有按照规定来执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上下级财务部门沟通不协调,资金拨付不到位;一些乡镇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没有落实到位,存在一些不符合规定的专项资金申请费用,造成了国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及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对专项资金的审查的审计,主要是审查审计专项资金是否做到专款专用,是否存在违规使用的问题。一旦出现违法使用、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违法违纪行为,必须将相关责任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五)政府投资审计。

近年来,基层乡镇政府,特别是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乡镇政府加大了对本辖区范围内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及民生工程的投资力度。这些投资极大地提升了乡镇政府的便民服务水平。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项目投资还存在着诸如招投标流于形式,管理督查不到位,建设程序不严格,成本核算不规范,规划不科学盲目投资、重复投资,劳民伤财标新立异,因此加强乡镇政府投资审计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刘和涛.刍议乡镇年度决算审计.金融财会,2012(7):150.

[2]周桂君,任艳芬.浅议如何加强乡镇政府投资审计.中国集体经济,2011(下)(2):200-201.

[3]钟大生.乡镇审计审什么.审计与理财,201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