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

一对一数学教育精选(九篇)

一对一数学教育

第1篇: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

随着《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的颁布,数学教育领域迅速展开了专家引领,理念先行的各种培训。培训中明显地感到大家首先关注的还是“2011版”与“实验稿”对比后变化的部分,然而“2011版”的课程基本理念在表述上虽然有了变化,但在理解与落实中我们是否应该更积极地思考没有变化的是什么,也就是我们一直在坚持的是什么。

理念都是经过实践不断完善,融合实际不断磨砺,一旦形成是极具引领作用的。所以,我们只有处理好课程基本理念中隐含的几对不变的关系,才能让我们的数学教育寻求到一对“隐形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一、坚持面向全体与个性发展,要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2011版”课程基本理念更为简洁精准地坚持:要面向全体又要适应个性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绝不是一句口号,实践中大多教师还是宁可采取一般化的过度教学,也不愿承担个性化带来的误解,背负着不负责任的教育缺失的罪名。课程改革多年,涌现出很多精彩的优质课例,但是学生害怕考试厌学现象依然严重。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对一线教师来说数学教育面对的是一个班级,而不仅仅是一节课。所以,我们要解决的不是一节优质课的问题,而是在课程基本理念下如何坚持对学生能力与思维的培养问题。公开课具有个性化,不具备一般化的普及性。

那么,要坚持面向全体与个性发展,就要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1. 协调一般与特殊,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的课程基本理念是要为培养合格公民作准备,通过数学教育目的是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我国著名数学科普作家谈祥柏曾指出:“教养,我们做得不错;素养就有差距了。中国的奥数应该说对数学素养的培养很有好处,可惜许多奥数选手只是拿这个成绩当做升学的敲门砖,一进高校就抛弃了,没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素养。”学习奥数的过程其实是在学习奥林匹克的精神,但奥数对那些对数学有兴趣的,基础好的学生才有意义,反之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负担。数学教育中可以允许奥数的存在,但绝对不可以对学生普及奥数教育。数学教育强调的是学会独立思考运用数学方法来交流,而奥数中的一些技巧,对小学生来说不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我们只有协调好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才能让不同的学生的数学素养有不同的提高,让所有学生的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

2. 兼顾一般与特殊,形成文化熏陶。

数学是抽象的,却造就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创造了更美好的物质生活空间。数学有独特的文化,我们只有让不同的学生理解到数学的精神实质、思想方法,无论怎样的学生都理解到看似枯燥的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和人类的科学发展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它是改造世界的源泉之一,学生才会体验到数学哲学的魅力,自觉地受到文化的熏染。

3. 针对一般与特殊,创造性应用模式。

据统计,目前国内得到认可的模式已经有600余种,我们不否认必须有模式的推动,但目前模式的一般性与过强的一致性,缺乏明显的个性或特殊性。模式应有学科的特点,但不能将模式不加选择地运用到所有学科。所有的课堂,即使都是建立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比如:据观察实践证明,小学数学学科并不适合进行预习。无论怎样的学生,都是要通过好奇心来引发兴趣的,预习就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好奇的新鲜感,没有自己原始化的思考,不利于落实三维目标,课堂生成的精彩必大打折扣。在杜郎口中学掀起导学案热后,现在却逐渐取消,也是最好的证明:模式的推动应该是创造性的运用,凸显个性化,一定要防止过犹不及的一般化。所以说模式化的思维不是数学思维真正的核心意义所在。

二、 坚持注重结果与过程并重,要处理好经验与创新的关系

“2011版”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还坚持:“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值得思考的是数学教育中所希望的究竟是一种积累性的智慧还是建立在自觉反思上的智慧?无论过程与结果都要经历数学活动,只有活动中经验的积累才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但这种经验是学生通过独立反思后的结果,不是割裂开分开谈的“过程”和“结果”。

因此,坚持注重结果与过程并重,就要处理好经验与创新的关系。

1. 利用隐性经验,转化创新。

我们已经达成共识的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在于我们要利用好经验积累这一隐性的东西,将数学悟出来、想出来,而不是教出来的。而数学活动经验是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其核心是思维的经验和实践的经验,不只是解题的经验,是各种经验的综合,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经验的积累就是在不断循环往复的连续思考过程中来实现经验的创造、领悟与转化,这个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2.建构已有经验,奠基创新。

人生0~6岁是关键期,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接受了千差万别的家庭教育,因此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所以说学习是基于经验而且还超越了经验。经验在任何时候都是宝贵的,但经验必须经历积累。其实所有的创新都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才可能诞生的。课堂上教师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创新的生成才可能被激发。所以,经验是创新的奠基石。

3.继承传统经验,发展创新。

“实验稿”实施初期,提到“传统”一词似乎就是应该批判摒弃的。传统经验并不完全都是错误的,我们不是以前所有的理念,而是继承和发展。在新课程中以前的应用题教学与其他领域进行了整合,分散在各个领域,变成了解决问题。很多教师困惑,要不要讲数量关系的分析?突出数量关系,是有效构建数学模型的具体方法,在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加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在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节课就是“解决问题”,二年级的小学生对理清解题思路并有序地进行表达能力还很欠缺,而且学生也往往不听别人的方法。课堂中学生往往是会列式计算不会说清道理。要想突破这一点,就要继承传统经验以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注重课堂练习和基本训练。

三、坚持角色转变与学生主体,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2011版”的理念中回归在关键点上必须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坚持教师的角色仍然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还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没有改变。“实验稿”和“2011版”都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因而,坚持角色转变与学生主体,就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1.缺失主导发挥不了主体作用。

据资料表明: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对概念进行运算,但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旁观者赋予解释为数学。动手操作是新课程以来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是会操作不等于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老师们总是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小组研究。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了初步预习的能力,这样的课大多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理解大部分内容,不是学生自己真正想出来的,不外乎研究出拼、剪、折那么几种方法,表演性地展示。假的主体发挥缺失了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此操作中教师的角色并没有发生改变,学生的研究操作没有自主的意义所在,也就达不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2.过度主导限制主体的发挥。

会解题不等于会学习。张景中院士曾指出:“把数学问题分门别类,寻求可以机械执行的方法,即算法……这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特点和优秀传统。”所以,我们一直在提倡要培养学生的整理复习的思想意识,但往往这类课都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被动地学习,复习变成了练习,大量的解题限制了主体的发挥。而总结性的解题和创造性并不冲突,只要我们能引导学生自我整理,提高归纳能力,题海战术就不会有用武之地了。

3.正确发挥主导顺应主体。

“2011版”还坚持了学生应具备的学习方式,即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所以,传统不等于陈旧,只有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学生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教师不应该一味地强调“学生对活动的参与”,而应当注意分析这些活动的数学涵义,并要通过自己的教学顺应学生主体,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也十分清楚明白。正确发挥主导顺应主体,牵引学生朝着预定的目标迈进。

四、 坚持多元评价与情感注重,要处理好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数学中的公式、概念、计算等教学,其实都是在经历过程中,帮助学生持有客观、严谨的研究态度,不断追求真理,这也是数学学科的德育渗透点。“2011版”仍然坚持:“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那么,坚持多元评价与情感注重,就要处理好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1.根据学科特点避免教条的肯定与否定的鉴别。

数学教学中有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都离不开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对比优化和有序思维的培养。虽然新课程以来,开放思维受到很大推崇,实践中我们大量地尝试了发散题型的训练,但最后我们的目的都是要总结出规律,培养对比优化的思想。所以一定要避免出现有争议的习题,避免教条的肯定与否定的鉴别把学生带进一个思维怪圈。

2.根据心理特点正确理解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情感态度方面的评价不好量化,不容易操作。特别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的评价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情趣。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用一生研究总结出:“……如果学生被称赞聪明,他可能不大愿意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因为学生不想冒险而失去高分。”所以,肯定有时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有时称赞就要有一定的标准,须小心谨慎。我们只有真诚地帮助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以及他们真实现状作以尊重的描述,这些都将成鼓励学生学好数学的精神基石。

五、坚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处理好形式与实效的关系

数学和很多学科实质相通,那么数学科学的本体与自然的知识是浑然一体的。“2011版”坚持了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带来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以来,一直要与所有的学科进行着整合。坚持这一点就必须处理好形式与实效的关系。

第2篇: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四位一体”教育模式;蒙东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C-0005-02

“四位一体”教育模式在蒙东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完成由过去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不联不通、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到形成教育体系转变,以及在实行“四位一体”教育模式中该掌握哪些原则,需要进行探讨。

一、实行“四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实行“四位一体”教育模式是破解蒙东地方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成体系问题的关键手段,其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三点:

1.实行“四位一体”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扭转蒙东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学生、家庭、学校、社会之间脱节的现象。通过对当前蒙东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析,从学习、领悟及践行各方面讲,蒙东地区学生、家庭、学校及社会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主体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该现象主要由四者的理解层面、作用手段、推动力度、积极性不一致所致。社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承载体,其宣传及践行行为以宏观层面为主;学校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场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带有灌输性,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亦与社会及家庭相对脱节;家庭素质的参差不齐决定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程度与教育程度不尽相同,无法承担培育少数民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

2.实行“四位一体”教育模式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规约作用发挥到最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中央提出的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需要各个层面及群体践行,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模式达成统一,激发蒙东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践行思想,形成共鸣、产生共振、聚成合力,蒙东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才能更好地形成心中认同及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在教育引导和主动接受之间搭建桥梁,建立纽带”。

3.实行“四位一体”教育模式能够在引导蒙东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流价值观,但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群体及个体采取不同模式,精准发力。“四位一体”教育模式依托于蒙东各地的具体问题进行推广,既是统筹协调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效能的平台,也是引导蒙东地区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农牧区少数民族学生的有效手段。

二、“四位一体”教育模式需完成两个转变

“四位一体”教育模式针对蒙东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具体情况需要两个系统的转变,即以整合蒙东地区教育资源为目的的第一阶段和发挥“四位一体”教育模式效能有效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由单向联系向双向协调联系转变阶段。在“四位一体”教育模式实行初期,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形式需要做到由单向联系或不联系向四方双向协调联系转变。由于在初期阶段无法实现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三方的直接联动,在转变过程中,学校要充当各方双向联系的节点,即家庭向学校反馈,学校向社会反馈,社会向学校传达,学校引导家庭,家庭引导学生,学校教育学生的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蒙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水平迅速提升,社会基础教育资源逐渐增多。在整合蒙东地区社会及学校的教育资源方面,要求学校主动与家庭、社会联系,并充分利用同家庭联系密切的便利条件,实施家校合作,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第二阶段:由双向协调联系向四方互联互动转变阶段。在第一阶段的目标实现后,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者之间的关系将发展为双向协调联系,学校作为连接点的模式向四方能够互相联系、互相反馈的模式转变,“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最终形成。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学校发挥应有的连接点作用,使学生、家庭、学校及社会四者之间在大的循环中形成联系;其次,要使家庭的教育环境得到改善、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和资源得到整合及优化;再次,变学生被动参加为主动参与,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最后,由学校作为发起人,将学生、家庭与社会进行直接联系,将蒙东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植入到原有的家庭与社会联系中,将该问题变为家庭与社会联系中常抓不懈的主要问题与实时沟通的基本问题。在这种联动机制下,蒙东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则能反向引导家庭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学生为主体、家庭为基础、学校为引导、社会为平台的蒙东地区“四位一体”教育模式。

三、“四位一体”教育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落实“四位一体”教育模式需要掌握三个具体原则,即:注重系统性、讲求实效性和形成制度化。

1.注重“四位一体”教育模式在蒙东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系统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创新”,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重要基础。同时,家庭、学校、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扬与实践,并为蒙东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条件与平台。

2.注重“四位一体”教育模式中家庭环节的基础性、社会层面的引导性与学校教育的实效性。在“四位一体”教育体系中,“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者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区别的,四者之间需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蒙东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以期实现知行统一”。家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中需要体现出基础性作用,担负教育引导学生言行举止、把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的重任;社会作为广义上的生活环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践行统筹者,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与适当鼓励;学校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地方,其理念必须做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纲领高度一致,“但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章节体系,向学生灌输一个又一个结论或规律,就会让政治课变成催眠课”。

3.注重“四位一体”教育模式在蒙东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形成制度化。“四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制度化是系统性的升华,是对蒙东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期着眼。形成“四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制度化需要发挥学校层面的带头作用,促使学生、家庭与社会层面长期联动。一定意义上讲,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存在着逻辑上与现实中的联系。在蒙东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上,学校需要做到经常与家庭、社会联系,定期反馈,组织有益的教育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将“四位一体”教育模式深入地、长期地运用到蒙东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中来,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三管齐下。只有家庭发挥好基础作用,学校开展实效教育、社会发挥引导作用、少数民族学生主体作用,蒙东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才有所改善,“四位一体”教育模式才能在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最强效应。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基地项目,批准号(2015JDB016)。

参考文献:

第3篇: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数学观;数学教育观;数学知识观;数学本质观;数学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素质数学教师的要求,数学教师的数学教育观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也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众所周知,观念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中学数学教师作为中学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数学教师树立什么样的数学观教育观,决定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和培养什么样的数学人才,也是中学数学教师职业化,的必然要求。数学教师贾作为《数学课程标准》的最终执行者,在《数学课程标准》下有必要探析中学数学教师的数学教育观,作为中学数学教师素养结构的先导性成分,中学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对其教学教育观有重要的最影响。

一、数学教师的数学观

数学观是人们对数学本质、规律和活动的各种认识的总和[1],数学观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形成、发展变化的,与数学知识的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反映了人们对当时社会数学性质和特征的见解,所以中学数学教师的数学观是数学教师特定时期对数学的基本看法和总和,历来很多学者对数学观进行过研究,对数学观的看法也各有不同,笔者认为数学教师的数学观主要包括数学知识观、数学本质观及数学价值观[2]。

(一)数学知识观

黄秦安教授指出:“数学知识观既是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师素质的基础,也是其数学观的构成基础”。数学知识观是数学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数学教育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方面的看法,是数学教师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及其观念以及其他科学方面的知识构成了数学教师整体数学结构。笔者认为,数学教师的知识观包括对数学学科知识与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教学方法相关的教学知识外,还包括各学科的综合知识等。除此之外,作为数学教师的还要关注数学未来的发展,与时俱进的学习数学知识。因此,作为中学数学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而应结合自己的工作状况,不断学习基本知识以外的这个数学教育科学知识与一般文化科学知识,真正做到教到老,学到老。

(二)数学本质观

数学本质观是人们对数学本体的认识,比如数学是静止的,还是发展变化的,数学是真理的集合,还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数学是否与日常生活有联系等等。由于数学悠久的历史演变,加之数学与其他各种哲学观念的复杂的历史渊源,呈现出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特点。在各种数学观念中,有些只是对数学在某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定认识,英国学者Paul Ernest对于教师所具有的数学观,分出三种不同的类型:(1)动态的、易缪主义的数学观,把数学看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处于探索发展的过程的知识,它一定包含有错误、尝试改正与改进的过程;(2)静态的、绝对主义的数学观:把数学看成是一种静态的永恒不变且无可怀疑的科学,认为数学是一个精心组织起来的十分严谨的逻辑体系;(3)工具主义的数学观。把数学看着是一系列定义、公式、法规、定律、定理等构成的汇集,数学教学就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些真理,因此数学不能被看成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整体,这些数学观都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本质观决定着数学观,有什么样的数学观便会有相应的数学教育观。面对各种不同的数学观面前,中学教师应正确认识各种数学观之间联系。以科学、社会、历史、文化的视角弥补和克服片面的数学观的不足和弊端,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

(三)数学价值观

数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体系完整应用广泛而又处于不断发展中的科学,它的价值是无可比拟的。一般认为,数学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价值。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及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相对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2)运用价值包括语言、工具、技术价值等,既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也是解决高新技术问题的关键技术;(3)思维价值。是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个平台,在人类理性思维形成和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文化价值。是人类文明进步而成的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数学价值观影响着数学教育实践,从教学目标到课堂教学,教材到试卷,都体现着数学教师的数学价值观,并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体现数学价值的侧重面也不同。因此,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该用科学的数学价值观指导教学,才能真正使数学教学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符合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发展。

二、数学教师的数学教育观

数学教育观是人们关于数学教育本质认识的集中体现[4],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的影响下形成对数学教育的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这些认识和看法的集中体现就形成特定的数学教育观,数学教育观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数学教育各方面,是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认识、感知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对数学教育及其相关关系的根本看法。

(一)数学教育观的流派

对于数学教育观有两大足坛主流,(1)与古希腊数学及其精神的人文主义教育观;(2)源于现代数学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的科学主义教育观。人文主义教育观重视纯数学,把数学逻辑的严谨性和语言的抽象性及表达能力的优美性等奉为圭泉,认为数学是一种理性精神,是人类文化的核心,忽视甚至反对数学的应用,倡导学生学“纯真的数学”。而科学主义教育观中是应用数学问题、问题的解决、活动探究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反对形式化的数学,认为学习数学的意义在于找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与实现无关的数学教育观是无意义的。

三、结语

“数学是一门科学的简洁的、美的学问”。为了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对高素质教师的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数学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中学数学教师要加深关于数学知识观、数学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清楚数学观对于数学教育观的重大影响,从传统的、畸形的教育数学观将先进的、与时俱进的数学观转变,基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化,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今后有必要继续对中学数学教师的数学教育教学观、学习观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曾一鸣,张生春.数学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黄秦安.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J].数学教育学报,2014,13(4),24-27

[3]Pual ernest[英].数学教育哲学[M].齐建华,张松技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黄秦安,“逻各斯”的神话与理性主义的建议及重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

[5]梁好翠.论数学教育观及其影响因素[J].广西社会科学,2008(6);215-217.

第4篇: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高职;数学课程体系;衔接模式;分析

在中职高职的数学教育体系中,进行对应衔接的环节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无论是教育体系还是对于学生学习上都会起到一定的影响。在高职的数学教育课程中,相较于中职的数学教育课程的难度性有着一定的提升,无论是学习理解还是课程讲解都需要相对较多的时间,所以说如果对中职数学教育与高职教育不进行完善的衔接工作,那么就会使学习对数学教育课程上的知识难以理解,从而影响学生在整个高职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因此,必须对中、高职数学教育体系的衔接做好对应的工作准备,提升不同层次教育的对接过程,从而避免衔接工作出现失误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

一、中职与高职数学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1.安排课程上存在不合理

在中职课程的教育中,一般都是三年的教学制度,在第一年中教育课程中学习基本的文化课知识,针对课程的全面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第二年学习相对专业性的课堂,针对数学课程进行单独的讲解。第三年进行实习,针对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对应的实践工作。因此在这种安排的课程中,只有一年的时间可以接触数学,在后两年的中职教育中会针对数学知识造成对应的空白阶段。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来说,空白的两年时间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同时不只是针对数学的课程知识,就连先前一年内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也会受到影响。在这种前提下进入高职数学教育课堂会出现的现象可想而知,在没有对知识的基础和铺垫下,自然会对教学本身造成严重的影响。

2.课程缺少清晰度重复率相对较多

在中职的数学教育课程中,虽然是以高等数学为前提的基础知识为主开设的对应教材,但教材内的知识仍旧包括了大量的中职数学课程内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重复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不仅对时间上产生了浪费,对于高职数学教育的基础也没有进行有效的铺垫。因此在中职的数学教学中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对中职本身的数学教育进行学习,还应对高职数学教育内容进行对应的铺垫。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数学教育课程的整体提供帮助,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做出适当的提升。

3.中、高职教育数学课堂体系不完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中职和高职的数学教育课程并不完善。而且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学习性相对专业课程来说积极性不高,这些因素都严重的影响着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在中高职的数学教育体系中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另外还存在着教育课程不准确、内容不全面、教学计划不明确等多个不利因素。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无法按照具有缺陷性的数学教材制定对应的学习计划,由于教学内容的知识重点分布相对不均,无法起到承上启下的关联作用,从而给教学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长期下去,不只是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失去信心,就连教师都会对数学的教育体系产生质疑。

二、中、高职数学课程体系衔接的建议

1.中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针对中职三制度的数学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在三年的课程教育时间内,将数学课程平均分布,数学课程的课时不得少于相关规定的标准课时。据目前中职教育的数学课时报告证明,众多的中职教育学校均以专业课程为主,而忽略对于数学课程的教育。而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也只是一专业知识为主,对于数学以及其他基础课程并不在意,这样的教学体系无法对学生全面能力进行提升,从而出现在学习中严重偏科的现象。因此课时分布不均的情况,对中职学校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在对专业知识进行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教学,严格的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课时规定,对数学的课时进行重新规划。使学生在三年的接受教育时间能对全面知识内容整体进行提升,从而保障步入高职数学教育中的学习能力,对数学专业的教学进行一个很好的衔接过程。

2.利用高校的学分制应用于中、高职学校的教育

学分制在高校的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具有着较强的约束能力。在中、高职教育体系中,同样也可以利用学分制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帮助,还有对应的约束能力,都能够有效的对中职高职数学家学体系带来正面的影响。利用学分制的约束能力,能够有效的是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根据自己不同的学习程度以及学习需求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同时学分制的教学模式有着相对程度的灵活性,使中职三年的教育课程模式改变传统乏味的教学模式。针对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一一改良,利用有效的手段实现中职与高职教学模式进行对接,从而对学生的教学效率进行提升。

3.加强中高职现有的衔接模式进行创新

现有的衔接模式不仅不完善,还存在着诸多弊端。首先中职数学的教育模式并不完整,在后两年的数学课程教育中存在的空白阶段。而高职数学教育起点^高,导致无法与中职教育进行完整的对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针对衔接部分,应该制定完善且准确的衔接模式;利用中职数学教育的模式的完整性,以及在结尾阶段对高职数学知识进行一定的介绍,从而为高职数学教育课程提供一个稳定有效的跳板。使中职与高职之间数学教育的衔接过程相对完整,能够有效的对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中、高职数学教育的衔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无论对与数学教育本身还是学生学习本身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基于过去衔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其制定对应的解决措施,为学生能够正确有效的面对中、高职数学知识进行获取,提供一个完整健全的学习体系,从正面提升我国中、高职学生面对数学教育的学习效率和教育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银幕. 中职与高职数学课程体系衔接模式的构建[J]. 广西教育, 2015(47):61-62.

第5篇: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学教育;课程体系

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1.以数学专业理论知识为主,轻视数学教育理论和教师技能的训练

在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中,数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数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主,除了各个学校根据自身教学的特点稍微做出了一些改动之外,几乎所有的学校在数学教育专业教学课程上的安排都是一样的,都是以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等学科为主,这些数学学科专业知识涵盖了三大数学方法。同时,高职院校还在借鉴传统师范院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办了初等教学研究课程,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在保证毕业生将来可以掌握教学内容所必需的扎实的数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思想的同时,还能够掌握在中小学教育内容中涉及的初等数学知识,这种做法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缩小小学数学教学在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差距。

但是,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数学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中主要表现在数学教育理论和数学教学技能两个方面。在高职院校中虽然也开设了与数学教育理论和数学教学技能有关的课程,但还是比较少,基本上只有中小学数学教材教法、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见习实习等内容,这与院校对数学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相比是远远不足的。由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与数学的联系不是非常紧密,所以心理学、教育学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往往只能从教育学的角度对数学教育理论和实际进行教学,并没有对它们进行现代数学教育学、数学教育心理学等更细致的学科划分,再加上学时有限、教育资源硬件缺乏等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不能满足学生今后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2.数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措施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对自身进行了教学方面的建设和改革,使自身的特点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编排新颖的数学教学的课件内容,充分利用微格教学等一系列的现代教学技能培养方式、加强对未来教师在计算机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等。在这些改革和建设措施上,院校充分考虑了社会对数学教师岗位和职业能力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在将来能够更顺利地适应数学教师的职位。

但是,高职院校的改革措施大都是针对社会对中小学数学教师的需求,这些措施本身就脱离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例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子项目规定中重点强调的一项就是关于对将来数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然而,在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并没有专门针对数学教师职业道德能力的课程,由此可见数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

二、改进我国高职院校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措施

通过以上对高职院校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进行改进:

1.加强对数学教育理论课程和数学教学技能两方面的重视

为了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今后从事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充分结合,在教学课程中要加大在数学教育理论和数学教学技能两方面的教学内容,比如,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育手段、数学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小学生思想、心理和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训练等。可以开设的课程有:《数学教育学》《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史》《数学思维与心理》《数学方法论》《现代教育技术》《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等。

2.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的一致性

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时刻保持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的一致性,首先,在教学课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着眼于为地方教育服务的特色;其次,还要满足德育子项目。除此之外,还要保证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性、集中性和可依据性。

根据全国各地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的不同,高职院校在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所有的高职院校在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都要根据该地区的社会需要,并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充分发挥院校自身的优势,努力改进和完善本院校的数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第6篇: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

一、大数据时代的产生与发展背景

20世纪70年代,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就已经预测,“人工编码信息”在未来的社会中将大量存在,在人们的生活中代替自然信息。从今天的社会情况来看,这一预测显然已经来临。2008年9月,“大数据”一词被美国《自然》杂志正式提出。2012年,我国出版了《大数据》一书,作者为我国著名信息管理专家涂子沛先生。同年,美国学者舍恩伯格在自己的书籍《大数据时代》中指出,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重大的时代转型正在开启。舍恩伯格认为,2013年将是大数据时代元年,大数据这一颠覆性技术革命,连同云计算、物联网等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类的生活及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对于很多新发明与新服务来说,大数据是源泉与基础性存在,世界各国专家学者都对大数据的研究与应用保持着高度关注,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

与一般意义的“数据”相比,大数据其实是一种巨量资料。大数据在信息的撷取、处理、分析、管理等方面不仅是与一个数字相关的综合描述,还涵盖了整个交易和交互数据集等所有数据集。关于大数据的定义,美国互联网中心认为,大数据作为一种技术架构,其从大容量数据中对价值的获取,主要依靠高速地捕捉、发现和分析。大数据是一种信息资产,该种信息资产的形成是立足于容量、价值的更大化、多样性的更高化以及生成速度的更快化。从这点可以看出,大数据不仅种类多,还呈现出速度快、容量大等特点。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感知和采集终端可谓无处不在,海量的数据在这些终端协助下得以采集。为了推动信息最大化采集,云计算这种更加强大的计算能力作为计算技术不断进步的结果迅速进入到人们生活中。云计算的出现,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数字世界,这个数字世界的中心为个人及组织,是与物质世界平行的世界。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在这个数字世界的到来下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即数据分析成为人们决策行为日渐不可或缺的基础,转变了更多对经验和直接的依赖。继云计算后,大数据这一技术革命,又颠覆了IT行业和人类社会。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大数据技术下,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很快便认识到,通过开放、整合和分析数据,有利于新知识的发现与新价值的创造,对社会大进步与大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到目前为止,在公共卫生、商业领域中都已经能够见到大数据的身影,这个世界正在被一场基于大数据思维和技术的工作、生活、思维大变革改变。大数据理念在教育领域中也在迅速渗透,给教育领域带来较大的影响和冲击,成人教育亦不例外。大数据在成人教育领域的深入,能够帮助学生对个人学习行为和学习程度更全面地掌握,通过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指导,同时在存储、管理及分析教育数据方面也给成人教育领域带来很大挑战。在大数据时代,科学合理地看待和利用大数据技术与思维,必将促进成人教育管理与发展的优化,促进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成人教育服务社会效能的提髙。

二、大数据时代对成人教育管理与发展的影响

(一)大数据时代对成人教育的积极影响

1.开拓成人教育的发展前景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丰富了当今科研、网络及感知数据,相比以前任何时期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都更快,终身学习的观念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共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心在大数据时代正在转移,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数据一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下已经逐渐联合,人类社会发展在大数据时代下开始迈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处于经济发展转型重要时期的我国,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也开始紧跟时代潮流,加大对成人教育活动的投人,极大地开拓了成人教育的发展前景。

2.为成人教育个性化教育管理提供可能

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的社交平台日渐多样化,微信、微博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信息与数据。通过数据集的方式,人们的动态信息被搜集、汇总、分类和分析,个性化推荐、预测及建议得以提供给不同的人。在大数据时代下,成人教育也可利用大数据的这一功能,根据成人教育学生的不同特点与教学内容的不同,对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设计,对成人教育效果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利用大数据技术,成人教育在管理中可动态地捕捉分析成人学生的关注点,对大数据的信息跟踪与预测功能充分发挥,通过个人数据档案的建立,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对自身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更加及时和全面的了解,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方便的同时,有利于教师的个性化教育,从而为成人教育个性化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3.扩充成人教育的教育资源

我国成人教育事业近年来取得较大进步,成人教育机构数量与教学条件均得到很大改善,这些都给成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受教育者拥有更加丰富多样化的专业选择,给成人教育提供了更多生源可能性。尤其是进入大数据时代后,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在高新技术的发展下获得较大改善,远程网络教育、电视大学等线上教育在成人教育中日渐普及,为成人教育提供了更多传授知识的平台。在大数据时代,不但能够转变成人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的形式,而且能够极大地改善成人教育教学资源。教师通过互联网能够搜集到各种最新的教学信息,将其应用于成人教育课堂中,促进成人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大数据时代给成人教育提出的挑战

1.成人教育的地位亟须提升

在大数据时代,世界各国纷纷提高对成人教育的重视程度,看准了成人教育在提高自身教育竞争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发达国家,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通常被放在同等教育的地位。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和终身教育方面,成人教育有着巨大作用。成人教育不但能够促进知识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变,而且比普通教育见效时间更快,具有更高的效率。我国对于成人教育的认识,远远不如发达国家。进入大数据时代后,成人教育的低效率、见效慢的问题更加凸显。面对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知识爆炸背景,转变我国成人教育地位,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是我国成人教育面临的挑战。

2.成人教育的学习效率有待提高

知识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趋势与更新速度,给成人教育学习效率的提升带来很大挑战。信息总量在大数据时代增长迅猛,不断更新普通大众知识技能成为科学技术的主要趋势,但传统成人教育一次性教育对这种需求已经无法满足。在大数据时代,在与现代高新技术之间的互动方面,成人教育正在不断增强,如何使成人教育“短”“频”“快”的特点和作用通过新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促进成人教育学习效率的提高,是成人教育当前管理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3.成人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有待加强

现代生活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大数据时代,对成人教育发展模式及教育内容的创新提出更多的挑战。大数据时代下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在大众的基本生活技能中,又加人了掌握计算机技能的能力。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当前,大数据时代下对社会大众的素质提升有了更高要求,成人教育面临更加现实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中国梦”的实现中不可或缺,是对中国人才进行全面培养的摇篮。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依托,大数据时代下充分发挥成人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是其重要任务,而如何优化大数据时代中的教育资源并合理利用,提高成人教育效率,对成人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及中国教育梦想的更快实现有重要意义。

三、大数据时代下成人教育管理与发展的创新对策

(一)成人教育发展规划不断完善,向终身教育发展

进入大数据时代后,终身教育的全民性要求,对成人教育的发展提出更多要求。我国应通过对大数据优势的借助,从我国成人教育的实际情况入手,对各种数据信息尽可能地搜集、整合与分析,不断地完善我国成人教育发展规划。我国成人教育规划,应将立足点设立在人才发展规划与教育发展规划方面,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指明道路。因为成人教育是一项非生活必需性事业,所以在对成人教育发展规划进行制定的过程中,国家可利用大数据对特定地区的成人教育发展潜力充分地分析,与特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结合起来,完善该地区的成人教育法律法规与发展规划。高校在对成人教育发展时,可利用大数据的平台,将更实用、快捷、有效的知识技能提供给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使更多的群众被吸引和调动起来,提高全面参与终身教育的积极性,使更多的人接受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研究者应对最新的知识技能形态加以研究和掌握,对优秀的成人教育办学经验积极借鉴,促进成人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以使成人教育得到更加深度的发展,让成人教育朝着终身教育的正确方向进发。

(二)合理设置课程,改革教学、考核手段,发展个性化成人教育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不但能够对学习者的需求精细地分析,而且可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对学习者实施区别化教育。成人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就应对个性化教育的目标充分地考虑,将传统成人课程设置模式加以改革,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对成人教育课程进行定制,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成人教育个性化教育的要求。大数据时代的成人教育,已经可以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成人教育者应摒弃传统教育的束缚观念,坚持成人教育开放教学理念,合理地变革成人教育教学与考核手段。对于一些因为工作等原因无法现场学习的学生,成人教育可组织网络班级,通过互联网实施远程教学和考核。在考核的时间地点方面,成人教育应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和学习平台,尽可能地为成人教育学习者创造条件。在考核方式上,成人教育则可对全国统一网络考试模式加以尝试,在各地区对大小远程考试中心进行设立,给学习者提供考核预约机会,灵活安排成人教育考核。相比普通教育来说,成人教育的对象比较独特,所以成人教育可通过大数据时代特点的借助,将富有成人教育教学特色的课程、教学、考核手段从海量的知识信息中选取出来,为成人教育学生定制合适个性化的成人教育规划,打造个性化成人教育品牌。

(三)有效整合各种资源,规范和创新成人教育学习平台

在信息化时代和大数据时代,成人教育教学资源空前丰富,成人教育应对这些资源实施有效整合,使其能够科学地应用到成人教育教学中。目前,我国很多成人教育机构都自己的学习平台,在这些学习平台中都包含成人教育机构独立的教学资源,很多时候需要登录密码才能登录这些平台,造成了成人教育资源的重复和浪费。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就是数据和资源的共享,成人教育应根据教育标准,对各个学习平台进行规范和统一,利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对各类教学资源去粗取精,规范和创新成人教育学习平台,使其与大数据时代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在智能化便携设备不断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的主要阵地逐渐为智能手机、网络电视及平板电脑等所取代。对于网络终端的变革,成人教育应时刻保持清醒,对新的教学模式加以应用,通过多个平台对学习者的零碎时间进行整合,推动成人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四)健全大数据资源共享与监管机制,将责任与自由结合起来

第7篇: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

教育隐喻起源于人们对教学语言的研究,原因在于教育隐喻是教育语言的一种。由于研究的转向,教育隐喻曾经历过一段低迷的时期。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教育隐喻慢慢恢复了它应有的地位。教育隐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是指关于教育的隐喻,具体而言是人们运用隐喻性思维解释教育事实,描绘教育理想的认知活动与语言现象,而后者则指在一切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开展的隐喻认知与所使用的隐喻语言现在的学者研究教育隐喻一般采用广义的定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学校隐喻、教师隐喻、课程隐喻、教学隐喻。学校隐喻是指学校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师隐喻是指作为教育者,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一维;课程隐喻是指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实现,所必须的媒介;教学隐喻是指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以上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教育隐喻的主体。少数民族教育隐喻是教育隐喻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教育又可称为民族教育,指的是我国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活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等。少数民族教育因其在我国教育界的特殊地位而备受关注。少数民族教育隐喻是民族教育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目前专门研究少数民族教育隐喻的成果仍然较少。从近些年已经出版的成果来看,我国学界对国内少数民族教育的隐喻尤其是对国内少数民族教育与主体民族汉族教育的关系的隐喻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多元一体”喻。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有言,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十二个字概括,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的这种思想影响了一大批民族工作者,这其中就包括民族教育学家。我国的民族教育学家吸收了费孝通先生的思想理论,认为我国的民族教育与主体民族教育应当是“多元一体”的格局。他们用“多元一体”来隐喻我国当下的民族教育。他们认为我国各个民族的教育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互相依赖,不可分割。

“百花齐放”喻。我国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国内目前的民族教育应当比作“百花齐放”。他们认为,随着国家对民族工作的重视,民族教育享有了越来越高的地位。他们坚持认为每个民族都应当有自己独立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论。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扬少数民族教育思想,保有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传承。也就是说这些学者认为,每个民族的都应当独立把自己民族的教育理论教育体系发扬光大。每个民族的教育不是盘根错节的关系,而是各树一帜,独立发展,互相媲美的关系。“主仆”喻。我国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民族教育和主体汉民族的教育应当是一种“主仆”关系,也即主辅关系。他们中间又分为两个派别,一类认为应当以汉族教育为主,民族教育为辅。这类学者认为,汉族教育历史悠久,发展充分,民族教育则相对落后,体系缺乏,所以在民族教育中,应当以汉族教育为主,民族教育为辅;另一类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民族教育应当体现民族特色,所以理应把民族教育看做主,而汉族教育看做仆。以上是当下我国民族教育学界对民族教育思想的隐喻。这三种隐喻性的说法反映了当下民族教育思想的现实。由于我国民族教育理论研究仍然不充分,所以学界对以上三种隐喻,各持一端,互不相让。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尤其是民族教育研究的进步,这种纷争局面或许会走向统一。就目前来看,学界较为支持第一种民族教育隐喻。

二、少数民族教育中隐喻的价值及其意义

隐喻在少数民族教育中的使用意义重大,其不仅富有理论价值,同时富有实践价值。首先,少数民族教育隐喻的使用有利于少数民族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反思,从而改进少数民族教学。其次,少数民族教育隐喻的使用有利于丰富少数民族教育语言,彰显教育学的学科特征。再次,隐喻是人类精神存在的方式,是人文理解的重要途径,对少数民族教育隐喻的使用可以深层次的理解少数民族的精神思维,从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最后,少数民族教育隐喻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创造精神。具体分析如下:

1.有利于少数民族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反思,从而改进少数民族教学少数民族教育隐喻是对教育工作者、教学单位、教育场所、教育课程等的隐喻性认知。隐喻本身就是一种认知方式,是通过一种事物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方法途径。例如,大家熟知的“学生是花朵,教师是园丁”,“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通过“园丁”“工程师”等隐喻可以认识人们对教育工作者的理解和尊重。而我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教师的隐喻,如“臭老九”等则反映了那一时代人们对教育的错误认识。同样,人们可以从少数民族教育中的隐喻来认识少数民族的教育理念,从而改进少数民族教学。

2.有利于丰富少数民族教育语言,彰显教育学的学科特征教育隐喻本身就属于教育语言,教育隐喻起源于教育语言,是对教育语言的深化。“教育作为面向心灵成长的活动,是师生之间在精神层面的交流与沟通,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作为一个‘价值生成’的过程,我们不可能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述,更不可能用量化的语言来理解。因此,教育隐喻的存在弥补了这一不足,使我们对教育的言说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思考空间。”少数民族教育词汇本身就很缺乏,通过隐喻的方式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比如,当下民族教育研究中出现的“主仆”说。就是形象运用了我国封建社会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来说明了当下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者对少数民族教育和主体汉民族教育的关系的认识。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在民族教育中也必须借助隐喻性的语言来完成教育过程。在少数民族课堂教学中,常常使用双语教学,这时教师就必须借助双方共同熟悉的语言和事物,并采用隐喻的方式以到达让学生理解的目的。

3.可以深层次的理解少数民族的精神思维,从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隐喻说到底是对语言的运用,是理解事物的认知方式。从这方面讲,隐喻与思维密切相关,是人类精神存在的方式。思维可以折射文化,因此隐喻又是人文理解的重要途径。通过少数民族教育中隐喻的认识,可以深层次的理解少数民族认识事物的方式,从而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例如,“临时抱佛脚”在汉语中用来喻指做事情到了紧急关头,才匆忙下决定或想起一个重要的人或事物。而在维吾尔族教学中讲到“临时抱佛脚”时,就得改换成民族思维,否则便不利于民族教学。因为维吾尔族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他们不理解“佛脚”的概念。

4.可以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创造精神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投射,它是架构人们认知事物的桥梁。在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中,可以达到一个以简驭繁的目的。另外,鼓励学生使用隐喻可以激发学生使用语言的兴趣,进而达到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目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对隐喻的使用多集中在母语使用上。教师应当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对双语隐喻的使用,这不仅可以激发少数民族使用语言的兴趣,同时也便于少数民族学生对双语文化的理解。

三、少数民族教育中隐喻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少数民族教育隐喻的研究和实践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未能形成系统,过分依赖汉族教育隐喻,民族教育隐喻存在复杂性,民族教育隐喻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少数民族教育隐喻研究未能形成系统。从目前来看少数民族隐喻尚未形成严格的系统。少数民族隐喻在多数情况下集中在教育理论隐喻方面,在教育工作者隐喻、教学场所隐喻、教学活动隐喻等多个方面仍显欠缺,从而未能形成严格的系统。少数民族教育隐喻过分依赖汉族教育隐喻。国内对少数民族教育理论的研究较晚,这在少数民族教育隐喻研究方面也有所体现。例如在常见的学校隐喻、教师隐喻、课程隐喻和教学隐喻等方面的少数民族教育隐喻都广泛借鉴并依赖汉族隐喻。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少数民族教育隐喻的发展。少数民族教育隐喻存在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民族融合越来越剧烈,这种情况给少数民族教育隐喻带来了复杂性。这不仅体现在少数民族教育隐喻的理论研究上,同时也体现在少数民族教育隐喻的实践方面。从理论研究上看,各个少数民族都极力研究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教育理论,这难免会造成不一致的地方,结果就是理论复杂多样。从实践方面看,我国民族众多,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多样,因此教育隐喻的实践要依据本民族的特色实行,这种情况就给少数民族教育隐喻的实践带来了复杂多变的可能。少数民族教育隐喻本土化问题。研究少数民族教育隐喻尤其要注重其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一致性关系。少数民族教育隐喻归根到底是要服务于少数民族的教育。而少数民族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保有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再者,隐喻与民族思维密切相关,是民族文化中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因此隐喻与文化密切相关。

第8篇: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德育渗透;教学;策略分析

对正在学校读书的孩子们而言,数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能够让他们对数学数字、运算和基本原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根据目前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如此一来,我们的学生于无形无声之中不仅学到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并且接受了德育教育,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就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下面我们主要论述各个学段、各类学校数学中德育渗透教学问题。数学教学不管在哪一学段的所有学科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各个教学阶段的德育工作是伟大的必行工程,当代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不能只依赖道德课程教师,我们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一线的数学教师更要将学生的德育工作细化落实到日常的课程的教学之中,各个学段、各类学校的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学势在必行。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和探索科学精神、辩证唯物思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我们各个学段、各类学校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和改善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育人方法和育人手段,将我们的日常教学和育人活动紧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1课程思政背景下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教材中的德育的素材有待被深层次开发

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各个学段、各类学校的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教学能够培养我们的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和探索科地的学精神、辩证唯物思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当今数学教材开发中编者也考虑到了这些问题,我们的各个学段、各类学校的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学生德育的教育方面的素材。当然,这些素材和知识点的出现也许并非是考试的重点。这些能够利用为德育教育的素材并未引起各个学段、各类学校的数学教师的重视。当然,有些数学老师意识到了要在教材开发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素材,但是只能挖掘教材中一些具有明显教育意义的素材来对各学段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而我们各个学段、各类学校数学教材中还有一些隐性的德育教材并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来发,大多数的数学教师比较重视教材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我们各学段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的素材有待被深层次开发。

1.2教材中德育渗透内容与学生认知不相符合

根据教育心理学知识可知我们的学生正处在认知高速发展和学习能力飞增的阶段,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并不深入和全面。一线的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造成了一线各个学段、各类学校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相符合。由于各个学段、各类学校数学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正确和准确的把握,造成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我们的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学时不能够做到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我们各个学段、各类学校学生的德育渗透教育不能有效地进行。

1.3教材中德育渗透不利于学生好习惯的培养

在各个学段、各类学校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德育渗透,我们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我们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行为方式,好习惯的养成学生会终身受益。然而,在我们现行的数学课堂上,老师比较重视的还是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并没有引起各个学段、各类学校数学教师的重视,各学段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缺少对学生的良好习惯教育。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各个学段、各类学校的数学教师从不能仅从表面上对我们的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渗透,我们的数学教师群体还要关注学生的平时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帮助我们的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不管他们的学习成绩如何,他以后定能够成为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

2课程思政背景下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原因分析

2.1成绩至上的数学教学观念

各个学段、各类学校的数学教师教学效果的表现之一就是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与数学教师的利益相关联,学校、家长、学生对教师考核与评价时最重要的一条参要指标和依据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在平时的各个学段、各类学校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是怎样教学的,各学段数学教师通过的是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没有考虑到对各个学段、各类学校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这个数学教师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有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方式等,这些都不会考核和参与评审,大家最先并且能够直观看到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各个学段、各类学校数学教学中成绩至上的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力等的更新和提高,各个学段、各类学校数学教学的教育性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2.2教师德育渗透能力不足

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要求教师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新的教学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各个学段、各类学校的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学。而在现实各个学段、各类学校的数学教学中,各个学段、各类学校的很多数学教师并不能够探索出能够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德育渗透的教学方式,不能够灵活的把握教育的时机和方法。究其原因,一线各个学段、各类学校的数学教师德育渗透能力不足,一线数学教师缺乏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和技巧,德育渗透能力有待提升。现在各个学段、各类学校数学课实行的数学教材开放性非常的强、内容相当的丰富、题材也多种多样,给一线各个学段、各类学校的数学教师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但是,由于德育渗透能力的原因,教材中很多隐性的德育素材并不能被一线各个学段、各类学校的数学教师所开发。

2.3学校学科德育渗透相关制度不健全

日常教学中造成各个学段、各类学校数学教师德育渗透不能连续性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学科德育渗透相关制度不健全。众所周知,制度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约束师生的一些不当甚至错误的行为,参与日常的实践活动指导,这样才能保障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但是,现存的各类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的相关制度并不健全,一线各个学段、各类学校的学数学教师在他们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没有明确的德育渗透方向。目前,各个学段、各类学校数学教师的德育渗透工作和他们日常的教学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评价。相关制度的制定与数学学科德育渗透的需要不能相符合,两者不能相得益彰的和谐发展。

3课程思政背景下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建议

3.1提高教师素质

各个学段、各类学校、各类学校的教师在学生的心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是学生的示范者,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各个学段、各类学校的数学教学都非常重要,数学教师是教学中德育渗透教学的主导是教师,提高各个学段、各类学校数学教师的整体素质的关键。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教师工作是教书育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祖国的未来和建设者,各个学段、各类学校的数学教师要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我们各个学段、各类学校的数学教师只有改变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固化观念,努力提高自己在德育教学中的能力,才能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不断地创新,才能够挖掘出教材中和生活中德育素材,真正地把教学和德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所以说,问题的关键还在各个学段、各类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能力。

3.2健全学校德育渗透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可以阻断日常教学中的一些不公。在各个学段、各类学校数学学科德育渗透的路上,学校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学校可以把数学德育渗透工作纳入教师的学期考核,学年总结和职称晋级的考核之中。只有与各个学段、各类学校教师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才会引起各学段教师的重视。在此路途上,学校无疑是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转变的催化剂。只有制度还是不够的,制度的正常有序执行需要监管,只有有效的监管才能保障制度的有序和有效的实施。除了有效有序的监督制度,学校还应建立有序的教师教学德育渗透的学习制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哪一个学科教师也不能够闭门造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更需要我们各个学段、各类学校数学教师多多交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不断地提高自己。学校应当把教师学习培训纳入教师进步发展的考核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3.3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学生正处在行为塑造、性格养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他们将终身受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生在数学课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主导因素还是我们的数学教师。各个学段、各类学校的数学老师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最先要做到的就是言传身教,各个学段、各类学校的数学教师才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数学使人严谨,如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能够认真、严谨、仔细的从事教学活动,我们的学生也会学习到教师身上的优秀品格和精神,他们也会养成认真、严谨、仔细的良好做事习惯。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示范者,我们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在平时的言行和小事上,甚至体现在课下的批改作业和处理学生关系上。作为教师,我们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4结束语

课程思政的背景之下“立德树人”是我国当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各个学段、各类学校的数学是重要的主修学科,数学在教育系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数学教学为例针对教学中德育渗透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并提出建议和策略,希望能给一线各个学段、各类学校的数学教师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学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田景正,刘黎明.中外教育名家思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权昆丽.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渗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3]张恩产.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的思考[J].教育论坛,2019,(16).

[4]马春虎.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德育研究,2019.

[5]李芙蓉.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

第9篇: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

一、小学数学学科与德育教育在内容上的结合点

小学数学教学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具体的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着大量与爱国主义教育有关的德育教育素材,例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国家建设取得成果的相关数据,尤其是很多应用题中有很多与国家、社会发展相关的数据材料,例如在小学“大数”的学习过程中,会看到“我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超过130000公里、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744127亿元”等等,这些内容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家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爱国情怀的激发。其次,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十分重要的理学学科,具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矛盾,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等这些都是科学,这些科学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这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在人们的生活实践应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数的四则运算”、“克与千克”、“图形面积”等等,这些都在实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实践应用相关进行教育,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在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小学数学德育教育。

二、小学数学学科与德育教育结合的途径和措施建议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小学数学学科与德育教育有着紧密、多元的联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小学数学学科与德育教育的结合教学工作。

(一)以身作则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

“润物细无声”是针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行为示范等都会对小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建议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和素质对小学生进行正面的影响。例如教师在课堂组织的时候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条理性。在教学应用题的时候,要做到逐字逐句、认真审题等等,培养学生的认真态度。同时,小学教师还要通过“以身作则”对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行培养,例如在板书的时候要做到整洁、对其,计算的时候要进行验算等等,通过教师的行为影响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注重小学数学教材中美育元素的挖掘

美育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学科中有很多内容都充满着“美”,如图形的对称美、比例的黄金分割、数字的形式美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挖掘教材内容所代表的“美育”元素,引导小学生认知数学的美、感悟数学的美。例如在“图形对称”的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小学生对对称美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进行寻找,通过引导,小学生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如我们教学应用的课本、家里的窗户以及著名的中外建筑等等都运用到了对称,让小学生在这些实际的事物中感受“对称”美。类似于这样的美育元素在数学教材中是很多的,建议小学数学教师要做好相关的德育教育元素的挖掘和分析工作,从而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开展“数学特色”的德育教育。

(三)开展爱国主义情怀教育

上文分析中我们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怀德育教育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这些内容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内容,从而对小學生的民族信心和自豪感进行有效的培养。例如我国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关于数学知识发明的研究和发现,如圆周率、勾股定理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入相关“数学史”的内容,如在学习圆周率π的时候,就可以为小学生介绍公元前100多年的《周髀算经》中祖冲之将精确算出π的相关内容,这比欧洲人早一千年的发明能够极大的激发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够对小学生的探索精神进行一定的激发。

(四)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开展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对小学生的全面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科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方面,建议小学数学教师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让小学生在课外活动的实践中运用多维角度来分析和思考问题。在数学课外活动组织方面,应当以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例如在学习了“千克”的相关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开展这样的课外教学实践:“统计一下家人的体重,并且绘制出表格”,小学生对这种与自身实际相关的活动内容是十分感兴趣的,会积极的参与到这个活动实践中,为了增加趣味度,进一步深化德育效果,教师还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一张“标准体重参考”,让小学生对某个身高的所对应的标准体重进行了解,然后对比自身绘制的家人的体重表格,看看哪一个家庭成员出现了“超重”现象,然后让小学生与家长一起参加积极的锻炼,保持健康。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的“数大小的比较”相关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并且拉近了小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很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学科与德育教育的结合,是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改革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开展全面有效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示范,通过挖掘德育元素、组织课外实践等途径开展德育教育,切实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高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与重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2,(4):43-44.

[2]常艳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2,(29):33.

[3]王彩凤.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7,(8):118+122.

[4]张永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OL].学周刊,2017(14).

[5]高绍姣.小学数学教学与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5,(3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