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年会创意节目范文

年会创意节目精选(九篇)

年会创意节目

第1篇:年会创意节目范文

《喜乐街》对央视来说有着特殊意义,它是央视制播分离迈出的实质性一步,是成立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央视创造”)和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央视纪录”)两家全资子公司后,由央视创造打造的首部作品。

2013年10月央视创造成立,其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为尝试制播分离模式共同注资5000万元成立的二级子公司,主要负责电视节目的制作与发行。央视创造CEO由央视一套节目部副主任过彤担任,他曾是央视综合频道《正大综艺》《谢天谢地,你来啦》等节目的制片人。

与以往央视的节目不同,《喜乐街》以央视创造为运作主体,遵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在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央视创造强调经营意识、利润导向意识、创新意识、成本控制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

过彤表示,“台里对我们的期望是,三至五年内,成为行业领先的制作公司。”

全新运营模式

央视创造成立后,公司一直承担央视综合频道在播的一些大型栏目、节目的制作,如《谢天谢地,你来啦》《吉尼斯中国之夜》等,而《喜乐街》的推出正好赶上央视对央视创造公司机制改革路径逐渐清晰的契机,所以,《喜乐街》成为了央视创造的第一个项目。

《喜乐街》原版模式《席勒街》最早出现在德国,是一档完全由喜剧明星即兴表演的生活剧、连续剧,推出后曾风靡欧洲,在英美意法等十几个国家先后制作了500多集,赢得了很多电视喜剧节目奖项。

和以往央视节目相比,《喜乐街》在运营模式上做了新尝试,在保证央视节目导向正确、屏幕效果和广告收益实现最大化的前提下,基本上是全额引入民营资本,而并非靠台内拨款制作。《喜乐街》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项目投资方梦想云文化产业基金,其是一家专注于影视剧投资的基金,此前曾投资发行央视一套20:00档电视剧《聂荣臻》,以及《康熙微服私访记系列》等。

过彤表示,“虽然类似的运营模式在市场上已有很多,但我们还是第一次尝试。其实社会上可用于节目制作的优秀资源有很多,不仅仅是资本,为了给观众奉献更优质的内容,我们愿意尝试各种方式将优秀的社会资源引入电视节目生产中,丰富央视荧屏。”

央视创造以央视综合频道为依托,以正大综艺团队为核心制作力量,现共拥有《喜乐街》《谢天谢地,你来啦》《正大综艺墙来啦》《博乐先生微逗秀》《吉尼斯中国之夜》《世界大力士中国争霸赛》《正大综艺宝宝来啦》7个节目制作团队。

据介绍,《喜乐街》导演的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而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群年轻人?过彤表示,电视节目一线从业人员年龄越来越年轻,这是一个趋势,央视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年轻团队有梦想,有激情,不惜力,有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同时他们不怕失败,《喜乐街》的目标观众定位是年轻人,年轻人最了解年轻人的口味,所以我们大胆尝试用年轻团队来做《喜乐街》。

“当然,在剧本创作层面以及对节目的整体把控上,还需要老同志的智慧和经验。如制片人王雪纯对剧本的把控是项目的关键环节,这里面有创作经验的积累,也有节目格调的把握,这些门槛都很高。”

《喜乐街》除了在央视的电视平台上播出,还在优酷土豆、腾讯、搜狐、爱奇艺PPS、CNTV等新媒体平台上播放。过彤表示,“在新媒体平台的投放虽然是版权销售,但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节目影响力,竖立品牌,最终促进节目在传统平台的播出效果。”

全品类内容公司

制播分离是未来电视发展的潮流,央视创造是央视体制内率先实现制播分离的单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央视创造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下设战略投资与经营管理委员会和创意创新委员会两个机构,负责公司的战略规划编制管理与创意企划咨询。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公司内部设7个部,分别是人事部、财务部、行政部、市场业务部、制作业务(一)部、制作业务(二)部和研发业务部。

虽然央视创造是公司性质,但是却并不享有节目的自主选择权。过彤表示,“央视创造是台里的全资子公司,公司治理结构是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公司在节目孵化生产过程中的任何重大决策肯定要经过董事会批准,我们有建议权,但拍板大项目肯定还是台里说了算。”

没有完全的自主决策权,但央视创造一样承担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重任。今年国内电视综艺市场延续了去年的火爆,又赶上多档喜剧类节目的“围剿”,《喜乐街》的推出确实不轻松。为提升节目质量,央视创造必须贯彻创新的制作理念。“我们正版引进,为的就是虚心向国外电视同行学习先进的电视即兴喜剧节目制作理念,但学习并不等同于照搬,剧类电视节目最大的障碍是你无法把整个国外的故事移植到中国节目里来,它是彻头彻尾的创作型节目,而创作创意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东西。”过彤说。

另外,《喜乐街》还有一个新角色的设定,也为节目增加了一个视角,这个角色就是主持人王雪纯担任的“万能导演、上帝编剧”这样一个角色。她通过耳机给每一位演员下达指令,是节目的推进器。“上帝导演”这个角色,既参与节目之中又游离表演之外,给观众提供一个第三方的观察视角。

第2篇:年会创意节目范文

2013年被电视业界人士称为“模式年”——几十档模式节目在今年扎堆上档,令电视荧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模式”在迅速提升国内电视生产水平的同时,也引发了电视人对于原创力的思考。电视人是被其激发了灵感,还是由此产生了惰性?如今中国电视原创能力如何?这成为“四川电视节·世熙奖”设立的行业背景。

四川电视节自1991年创办至今,贴近国际国内行业发展动态,不断创新,不断增加新主题、新內容、新服务,致力为国内外影视同仁搭建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2011年,“模式”这一概念在国内电视圈还处于萌芽阶段之时,第十一届四川电视节就前瞻性地举办了国际节目模式主题活动(Format Day),邀请了26家国内外模式公司与制作机构参与,给国内第一批专注于模式研究的电视人提供了交流平台,并开始酝酿原创模式活动。2012年底,四川电视节与美国佛罗里达媒体交易会(Florida Media Market)、美国LGMA公司,共同举办了“FMM-SCTVF国际电视节目模式大赛”,中文赛区共收到国内各电视台、制作公司、高校及个人选送的98部作品,最终天津电视台卫视频道选送的《非你莫属》获得“中国赛区节目模式大奖”。

在“FMM-SCTVF国际电视节目模式大赛”中国赛区的最终评选中,四川电视节办公室负责人天波在与评委、世熙传媒总裁刘熙晨交流之时,感受到了国内电视人对于模式的热情,四川电视节与世熙传媒在模式的理解与推广理念上不谋而合。为了给电视同行们提供一个创意研发与创意输出的平台,双方决定在2013年四川电视节上举办一次国内电视节目模式大赛。

“首届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大赛将遵循国际化评选标准、市场化运作规律,最大限度鼓励中国电视人的原创力。”刘熙晨说。

据悉,此次四川电视节与世熙传媒将参照国际一流影视节展的模式评比流程,除了在初评阶段设立严格筛选标准外,所有入围决赛的节目创意将在四川电视节上进行现场评比,进入决赛的节目方案都会在世熙传媒的帮助下制作节目概念片,最后由四川电视节办公室、业界专家、卫视频道总监等构成的评委阵容将对节目创意的概念宣传片与现场陈述打分,得分最高者将获得100万元奖金,用于样片制作。

更重要的一点是,首届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大赛所有决赛选手的模式创意版权以及后续开发版权都归属其本人、团队或团队认可的单位。刘熙晨说,这样的规定不仅符合国际惯例,也能给创意人员市场动力,让真正优秀的节目创意者获得应有回报,让市场的手推动中国电视发展。

“中国电视节目在创意能力和制作水平上均低于国际水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市场化机制。”刘熙晨说,长期依靠“无偿使用”“借鉴”等借口低质抄袭国外创意,虽然在短时间内能给电视台带来一些效益,但长远来看,却是阻碍了中国电视前进的脚步。

“模式引进”是近几年中国电视人探索市场化生产的途径之一。刘熙晨认为,今年30多档模式节目对于数以百计的中国电视频道来说,并不算是“井喷”的数字,而是市场化生产的起步。“只有大家都开始购买模式,才会让从业者尊重创意,营造出研发模式的市场氛围。”

从2006年(中国第一档引进模式节目《舞动奇迹》播出)至2012年,刘熙晨将其“断代”为中国模式节目的“启蒙阶段”。

2012年,《中国好声音》首播的轰动效应让电视人看到了“模式”的巨大潜力。随着Idol,X Factor等国际一流模式在今年“落地”国内,中国电视也渐渐开始从模仿节目内容成长至自觉学习国际先进制作技术。

经过今年的模式引进热潮,国内电视行业初步建立起了模式引进市场机制。“但目前有部分电视台依然存在抄袭创意、复制核心环节的做法,这种做法满足了一时之利、一台之利,却是严重破坏了中国电视创意的市场机制,没有担当起中国电视人应有的社会责任。”刘熙晨说。

中国电视节目要从“模式引进”走向“自主研发”再到“模式输出”,需要一定过程。刘熙晨坦言,首次举办电视节目模式大赛就能选拔出一流节目模式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希望此类活动能够给国内电视人传递尊重市场规则的理念,改善急功近利的创作态度。“我们知道这样做是对的,所以就按照这样的步伐来走;至于能做到哪一步,还需要多方面的条件配合。”

世熙传媒开展与模式相关的工作已经有近八年的时间,孵化中国原创模式是世熙目前的核心业务之一。2012年10月“人大-世熙电视及多媒体创新研究中心”成立,开始邀请国际著名电视人来华授课,开展针对业内人士的中、短期业务培训班,分享对电视及多媒体节目的创意和制作方法;刘熙晨表示,到2013年世熙与四川电视节共同举办首届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大赛,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此次大赛,世熙传媒拿出100万元设立“世熙奖”,用于金奖节目方案的样片制作;同时也将为入围决赛的节目方案进行模式化,并进行国际化行销。刘熙晨认为,创作市场需要必要的投入,虽然这种投资的市场回报周期较长,但他愿意为之努力。

第3篇:年会创意节目范文

在2011年省级卫视广告招标会上,品牌节目和创新节目让强势卫视频道赚得盆满钵溢。谁在节目创新中更胜一筹,谁就站到了影响力的制高点。在这轮节目创新大战中,节目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创新节目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向。

一、省级卫视掀起节目“上新”潮

各大省级卫视2011年节目创新不断。湖南卫视连推十余档创新节目,浙江卫视、江苏卫视也不甘示弱,连推4、5档新节目,四川卫视、东方卫视、天津卫视、河南卫视等也推出多档创新节目,省级卫视掀起了一股节目创新热潮。

从上表可见,湖南卫视节目创新数量位居省级卫视之首,连推十余档创新栏目,以综艺节目为主;江苏卫视主打“幸福”,推出日播节目带;浙江卫视以“爱在中国蓝”主题聚合资源,新推四档新节目,其中综艺节目《mr.j频道》投入五千万元重点打造,目标直指综艺劲敌《快乐大本营》。

不仅收视第一阵营硝烟弥漫,省级卫视二三阵营的竞争也波涛涌动。辽宁卫视连推多档综艺节目,天津卫视推出三档新节目,《非你莫属》是国内首创的另类大型职场招聘真人秀,河南卫视连推四档新节目,全面开发年轻受众群,四川卫视推出五档新节目,湖北卫视全面转型做娱乐,宁夏卫视全新改版做财富。省级卫视几乎全体行动,积极参与到新一轮的节目竞争中。这次节目创新潮,题材上范围广泛,质量也有很大提升。节目主题更多关注人性、健康、幸福,体现了节目向人文化、人性化的回归。

在活动创新上,省级卫视也暗战不断,2011年的跨年晚会成为竞争的热点。安徽卫视与新浪网联合举办《2010国剧盛典》,浙江卫视举办“2010风尚盛典”,湖南卫视移师广州,把跨年晚会放在亚运会用过的场馆。东方、江苏、深圳、安徽、云南、河南、青海等10家卫视都办了跨年演唱会,央视也首次加入跨年大战。

二、省级卫视节目创新五大变化

在这轮省级卫视的节目创新大潮中,节目创新方式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逐渐从自主创新走向开放型创新。

(一)从山寨抄袭到版权引进

节目模式是创新的核心。长期以来,国内节目模式的发展,走的是借鉴、抄袭之路,出现了山寨现象,节目同质化严重。近两年,国内卫视开始和国际一流的模式公司合作,或引进版权,或直接定制,形成垄断资源。江苏卫视新推的《欢喜冤家》和《老公看你的》,不再单纯拿来,而是让德国、荷兰创意团队直接介入节目研发,为其定制节目。东方卫视不仅购买《英国达人》的版权,节目实际操作也全程接受版权方指导,从湖南卫视引进荷兰《以一敌百》版权到东方卫视引进《英国达人》节目版权,再到江苏卫视与德国、荷兰的媒体公司联合开发节目,国内的卫视节目创新从单纯的复制到引进,如今已到了新的阶段——直接定制,联合开发。

(二)从普遍撒网到量身定制

理念是节目创新的原点,最近的节目创新不再是单纯的栏目创新,而是把中心转向了人。为名人量身打造节目,成为节目创新的一个新方式。东方卫视直接邀请“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打造《壹周立波秀》,颇类国外经典脱口秀明星节目,在2009年春节一经推出,就创造了收视奇迹。江苏卫视《老公看你的》是根据乐嘉的性格特质打造的一档新节目,湖南卫视《谱天下》是专门为汪涵量身定制的节目。

(三)从引进精英到引进团队

人才是节目创新的活力来源。目前,省级卫视的竞争已经从最初的主持人之争转变为整个制作团队的竞争。安徽卫视在2009年6月,引进李静及其制作团队,拓荒零点,推出全明星互动的访谈节目《非常静距离》,2011年浙江卫视也将引进周杰伦的节目《mr.j频道》。这档节目现在台湾中天娱乐台播出,节目制作团队也将到浙江卫视参与全程制作。引进制作团队成为节目收视成功的保证。

转贴于

(四)从自产自销到与公司合作

运作方式是节目创新的保证。现在,电视台的节目创新开始从自产自销向与公司合作过渡。一是委托制作。这种模式在欧美国家很常见,在我国也称之为定制。二是外部采购。采购的内容主要分为两种:购买节目样式,购买节目成品。三是联合制作。节目运作费用日益趋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节目,特别是大型活动难以独家投资制作,电台电视台往往采取联合制作的方式。

东方卫视和上海唯众传媒公司合作,推出了名牌节目《波士堂》,跨地联合香港TVB、台湾TVB共同创制强档大型综艺娱乐节目《华人大综艺》,成为借力借脑发展的代表。浙江卫视新推出的《健康最重要》也是一档委托制作的节目。这种与公司合作的方式,将在未来制播分离的过程中愈加常见。

(五)从节目竞争到管理变革

机制是节目创新的保证。卫视节目生产已经从单纯的节目竞争,转变为管理的竞争,高端管理层抓节目创新成为节目生产变革的一个新特点。2010年5月,湖南卫视与青海卫视的深入合作正式启幕,共同合资组建新公司,合作运营青海卫视,湖南广电抽调出来的一组精干人马全面负责青海卫视运营,青海台占新公司股份的51%,但管理层以湖南方面为主。2010年打造的全民选秀节目“花儿朵朵”成为这次合作的最大成果。2010年10月,宁夏卫视结盟第一财经,推出《股市天天向上》、《财判》、《千股千询》、《道梦空间》等多档新节目,这表明,卫视节目竞争已经上升到机制和管理变革的层面。与强势卫视频道的资源和团队进行合作,全面改版创新,成为一些卫视的大胆尝试。

三、2011年卫视创新节目新趋势

(一)综艺娱乐节目成黄金档竞争焦点

2011年,综艺娱乐节目仍是竞争利器。湖南卫视在黄金档连推5档娱乐类新节目,显示了其缔造综艺霸主的决心和魄力,浙江卫视、江苏卫视也不甘示弱,分别推出《婚姻保卫战》、《谁是创意王》等真人秀节目。湖南卫视原定推出的《婚姻保卫战》因与浙江卫视节目撞车,被迫改名为《为她而战》。浙江卫视推出《mr.j频道》矛头直指《快乐大本营》,可见竞争之激烈。辽宁卫视、广东卫视、湖北卫视也加入了综艺娱乐节目的竞争阵营,一系列创新节目值得期待。

(二)婚恋类节目持续走热

延续2010年婚恋题材热,2011年此类节目仍然火爆。湖南卫视《为她而战》、《完美新娘》,江苏卫视的《老公看你的》、《欢喜冤家》,天津卫视的《爱情保卫战》,浙江卫视的《婚姻保卫战》、《爱情连连看》,河南卫视的《何乐不为》均属此类。婚恋类节目仍将占据2011年电视荧屏的主流市场,此类节目不局限于婚恋话题,而是成为了社会话题的展示平台。

(三)创意类节目成创新蓝海

2011年,创意类节目开始受到各大卫视的垂青,江苏卫视全新推出《谁是创意王》,广东卫视《呼唤创意》开始大肆宣传,并面向全国招聘主持人,河南卫视推出《创意时代》联手威客网面向全国征集创意。创意类节目将成为2011年收视的新亮点。

(四)健康类节目形态实现新突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类节目收视日渐走高,2011年,健康类节目已经突破原有的节目模式,采用了脱口秀、栏目剧等多种更具贴近性的形式。浙江卫视新推出的《健康最重要》首创脱口秀说健康先河,节目主持人梁冬传递老百姓听得懂用得上的养生科学。宁夏卫视的《道梦空间》从解梦入手,开创国内第一档职场健康危机预警类节目的先河。健康类节目形态的创新有望再铸收视辉煌。

(五)创新节目呈现季播化趋向

与往年相比,2011年推出的创新节目呈现季播化趋向,显得更加灵活、机动。湖南卫视推出的十余档节目中,近一半采取季播的形式。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采取季播赛制。四川卫视的《第二次握手》、《笑星大擂台》等也是用季播形式。季播能为客户提供长线、中线、短线的不同传播资源,这是电视媒体回归传播规律的体现。

(六)卫视创新节目将成常态

第4篇:年会创意节目范文

一、对广播创优的理性认识

创优,顾名思义即创作优秀的节目。“创优是创新的结果,是超越,超越自我,超越对手。”①现代传媒的竞争本质上是传播质量的竞争。广播媒体要想在残酷激烈的传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注重传播质量,因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广播的生存和发展靠的是广告创收,而广告创收的多少则取决于广播受众市场的份额,受众市场份额的多少则由节目质量的高低优劣决定。因此,广播创优的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取决于受众的市场认同度,而不是专家价值或政治价值判断下的某一张获奖证书。当我们放弃受众而单纯为了获奖时,受众就变成了广播的附庸,而不是广播效率的主体。应该说,创优并不仅仅是为了在各类评奖活动中获得好的成绩,其终极目标应该是通过打造品牌节目,扩大广播媒体在听众中的注意力和影响力,增强广播媒体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果,使广播媒体的竞争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广播创优与节目品牌。物质产品讲究品牌效应,作为精神消费产品的广播节目也应该精心打造自己的品牌。那么,怎样理解节目品牌的意义和价值呢?业内人士认为,节目品牌“是优秀作品在不断积累叠加和延伸扩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高度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经济内涵与价值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是优秀作品的高级发展阶段,是精品的高度概括和提升。”②对听众来说,节目品牌是优质的标志,是可听性的代名词;对广播媒体来说,节目品牌是竞争的武器,是制胜的法宝。节目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受到广大听众的关注和信赖,就会成为听众的惯性选择。广播媒体拥有自己的节目品牌就意味着拥有了较高的收听率和满意度,意味着在残酷激烈的传媒竞争中抢占了一个制高点。品牌的形成关键在于节目创优,同时也要求创优以打造品牌节目为着眼点和出发点,将节目创优与节目品牌的打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

广播创优与日常节目。听众对品牌节目的信任是在长期的收听实践中,对节目不断进行选择、比较和筛选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的。他之所以对这个节目情有独钟,是因为节目对他有吸引力,符合他的欣赏需求,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收听习惯。电台只有每天都生产出听众喜闻乐见、欲罢不能的优秀节目,才能让听众锁定频率,别无他求。但是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在保证日常节目正常播出的情况下积极创优,将广播创优与日常播出的节目截然分开,是功利主义和投机主义在作怪。它损害了受众的利益和广播的传播规律,所以认为创优与日常播出的节目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不只是认识问题。实际上,创优与日常节目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广播从业者应该以听众需求为依据坚持天天创优、月月创优、年年创优,以创优的精神和态度对待日常播出的每一个具体的节目;将创优与受众认同构成严格的因果关系,获奖的节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节目。

二、为创优而创优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创优内涵与目标的分析,我们已清楚地认识到,为创优而创优的做法是对创优本质属性的误解。试想,如果创优仅仅是为了满足几个评委的喜好,而无视广大听众的存在,那么创优的意义和价值到底有多大呢?笔者以为,为创优而创优的做法不仅没有丝毫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对广播的生存与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首先,为创优而创优容易生产出一些“叫好不叫座”的节目。目前,在广播的各类评奖活动中,评委的组成人员往往是业界资深的专家以及对广播节目创作有独立见解的教授、学者。他们普遍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认识能力,思考问题尖锐而深刻。审美需求、审美趣味与一般的听众存在着很大差别,价值标准和审美观念与一般的听众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因此,尽管每类评奖活动都有一套完整的细则和标准,但是经过他们评定出来的获奖的优秀节目总以“阳春白雪”居多。应该说,这些节目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具有高水平、高质量、高品位的特点,堪称精品节目,但是与一般听众接受要求却有比较大的距离,所以这些获奖的节目在一般的听众那里会因曲高和寡而难觅知音。近年来,“中国广播文艺奖”获奖节目越来越倾向于专题化、专家化,就非常值得我们深思。每年的评奖通知对参评节目的要求并不是仅仅局限在专题节目,而且各家电台日常节目播出专题节目的几率也是少而又少。可是在“中国广播文艺奖”评选活动中,即使像音乐、综艺这样以欣赏性、娱乐性见长的节目也多是录播的专题节目获奖,直播化的板块节目几乎不见踪影。

其次,为创优而创优容易忽视日常播出的节目。之所以会出现为创优而创优的现象,是因为一些电台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将获奖看得过于重要,唯恐在获奖的数量和等级上落后兄弟电台。为了在评奖活动中拔得头筹,他们自然要采取各种措施,比如将获奖作为职称评定、年度考核、利益分配、升迁提拔的重要尺度,鼓励一线的编辑、记者和节目主持人朝着大奖的方向努力。这就意味着你的节目一旦获得大奖,你将可能会拥有一切。其结果是编辑、记者和节目主持人越来越注重参评节目而忽视和冷落日常播出的节目。笔者曾在电台与广播朝夕相处十多年,亲身体验和感受这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许多编辑、记者和节目主持人为了自己的节目能够在各类评奖活动中获得好的成绩,在选题、立意、形式设计和结构安排等每个环节都会绞尽脑汁,文本写作也是仔细推敲、反复修改。演播与制作环节更是精雕细刻,马虎不得。一个节目可能需要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日常播出的大部分节目则往往是靠一把剪刀、一瓶糨糊,或从报纸剪取素材,或从网络中下载资料,将这些素材和资料往稿纸上一贴,几十分钟的节目就算编辑完成了。久而久之,参评节目获奖了,日常节目的收听率和满意度却下降了。如果将参评节目的精力和工夫用在日常播出的节目上,情况肯定会好得多,而且意义和价值也会更大。

为创优而创优的现象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从今年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将对中国广播电视政府奖立项进行调整。调整的原则是,强化品牌价值,树立政府奖的权威性;将收听率与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评奖前后进行公示;增设“创新奖”,鼓励创作群众喜闻乐听的节目。调整方案除了体现符合一线实际和接受群众检查的总体精神外,在增大评奖的公开性、透明度,改善评委结构,推广评优成果,处罚违规作品方面也作了具体的规定。无疑,这一举措对抵制和遏制当前盛行的为创优而创优的不良风气将会有一定的作用。不过,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电台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对广播的发展态势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创优的本质属性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广播媒体应该始终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内容为王、质量为本”的理念对待日常播出的每一个节目,将创优的思想和意识融入到日常节目的采、编、播、制等每一个环节中。

注释:

①杨明品、贺筱玲:《广播新闻报道创优新论》,《中国广播》2002(7)。

②王春莉:《广播创优与理念变革》,《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11)。

第5篇:年会创意节目范文

一、关于传统文化融入电视节目的重要性

1.弘扬传统文化是大势所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从山东曲阜孔子故里,到参观孔子研究院和孔子学校;从多次出访展现海外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融合,到多地倡导传统文化的用典;从集体学习传统文化精髓与提升国家软实力,到高校考察时多次倡导古为今用的重要意义。国家领导人多次倡导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历史影响,赋予传统文化其新的时代内涵,并在不同地方都传播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如今,一些电视真人秀的节目背道而驰,不同程度地出现同质化、商业化和过度娱乐等问题,缺少传统文化内涵,导致节目整体质量不高。因而,在电视行业,传统文化需要被重视,亟待培育传统文化平台,增强媒体人的传统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传播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特色文化。

2.传播文化是媒体责无旁贷的使命

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让传统文化流淌于电视节目的脉搏中,以文化软实力的方式展示我国的当代形象,是所有电视媒体人应尽的责任。深厚文化渊源的传统文化是中华的精神命脉,这也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礼仪、民俗和饮食等文化的结晶,为大众传播媒体提供了无价的媒介资源,电视媒体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创作出优秀的电视节目,大力开办原创文化节目,体现现代中国的价值观念。

媒体应担当起文化传承、文化服务和文化宣传等责任,促使文化价值体系在宣传中更好地构建,从而提高电视人的文化素养和品性。电视节目制作人可以利用传统文化,突破旧思维藩篱,通过综艺化、新闻化、故事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呈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原汁原味,挖掘各地特色文化,推广地方色彩的传统文化,地方台的电视节目可通过本土气息的文化传播,让节目更贴近群众、服务群众。

3.传统文化助推节目创新

传统文化是电视节目不断创新的富矿,灵活运用文化元素,在节目制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让电视节目更具竞争和挑战。传统文化是独特符号价值的资源,为电视节目创新提供了大量素材,在节目建设上应以更大的创新力度,通过传统文化,在电视节目中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和创新类型,不断完善,拓展丰富节目类型,推进节目内容升级,打造核心竞争力。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都可以创新运用在内容和形式上,其中在电视节目内容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文化重要内容,向电视观众最软弱、最敏感的情感深处切入。在节目内容形式上,传统文化提供了不少的资源,其中有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和歇后语等等,这些文化表现形式,独立运用或者相互串联,可以提高节目的鉴赏力,以及节目组的创新策划能力。

二、传统文化融入节目创新的具体实践

1.从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节目创新点在传统民族文化中,寻找与节目元素相互匹配的文化资源,增强节目原创性和生动性,从而提升原创节目的竞争力。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积累下大量的文化知识,掺杂很广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传统文化的核心八德,有呈现文化形态的元素,比如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漆器、汉代竹简、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筷子、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等。运用文化元素,已经见成效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用汉字作为主要元素的创新电视节目《汉字英雄》;用戏曲文化为主要元素的创新电视节目《梨园春》;用武术文化为主要元素的创新电视节目《武林风》;还有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文化电视节目《中国成语大会》,它抓住传统文化优质资源中的成语,深做文章,以独特多元的游戏形式构成多场紧张精彩的比赛,向大众传递成语之美,节目获得观众热捧,让成语成为电视节目的文化热点,晋级比赛的优秀选手有90%是年龄在20~30岁间的年轻人。

2.从受众兴趣出发,定位传统文化与节目融合的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到如今,电视节目制作的出发点在变化,不再是围绕制作者为中心,而是转向围绕受众开展节目制作,从而称为受众本位思想,因此,电视节目的创新,应该精确受众,根据受众年龄段,去融入不同层次的传统文化,简单通俗化,抑或是深入研究,从而定位传统节日文化电视节目。

为吸引中老年观众,一些电视台用戏剧、交响乐、中华书法等传统文化艺术,比如,央视戏曲访谈节目《戏苑百家》、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通过戏剧比拼、打擂,各种才艺、各地民俗的展示,充分发挥电视可视可听的功能。山东卫视推出的《金声玉振》,传统戏剧文化,节目融汇了戏曲知识、名家访谈、戏剧人物故事等内容,获得许多中老年观众的喜欢。央视戏曲频道的《海峡梨园情中秋京昆交响音乐会》节目,展现了京剧、昆曲、交响乐、中华书法等传统艺术。为了吸引中年观众,用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作为电视节目创新手段,在中央电视台的端午节《五月五日天晴端午诗会》中,大胆采用传统文化诗词,通过诗词朗诵、诗词解读等环节,获得了中年受众共鸣,划分出时代意义。

为了吸引青少年,把文化和趣味综艺融为一体,一些电视栏目用汉字做综艺节目,创意无穷无尽,富有与时俱进的表现。河南卫视与爱奇艺共同推出的《汉字英雄》,把汉字作为载体,让青少年体会文化传承的丰富意义,融入青少年选手的平时生活趣事,凸显了青少年的个性,不仅给老百姓传播了汉字的魅力,同时还获得高收视率。为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还向广电系统发出了学习借鉴相关栏目节目的通知,要求学习《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优秀形式,努力创作出能弘扬传统文化的原创节目

3.从节目内容和形式上,盘活传统文化资源,加强互动性和趣味性如今,许多电视台都在策划研发原创文化节目,一些王牌栏目是将内容作为创新重点,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制作理念中,盘活深沉严肃的传统文化资源。因而,电视人多学习并挖掘传统文化,通过多种视角来理解以及深度的研究之后,匹配当下观众所能接受和热爱的表现形式,促进节目内容源源不断创新。在内容上,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时代的发展必然会淘汰一批跟不上时展的文化传统,增加了赏花暮春、清明节踏青和多元化庙会等新民俗,因而在节目中,对文化不断挖掘,给观众耳目一新,比如中国情人节的来历,除了一年一次的相逢,还要关注背后具有文化特色词汇的来由、故事以及相关含义。逐渐消失在普通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具有相当优美的文化历史要通过各种通俗易懂的节目形式来发扬光大。

第6篇:年会创意节目范文

在雍和园,这样的创意活动仅仅是一个点,层出不穷的创意活动和不断涌现的优秀创意项目,已经使雍和园成为汇聚创意智慧的摇篮。

文化艺术节开启绿色文明

记者了解到,“创意雍和”文化艺术节从2008年5月启动,将一直延续到2008年12月份。艺术节主要活动有三项:一是艺术节启动活动,主要包括艺术节开幕式、“环保活动日”及“街道是我们?大家的”国际巡展北京站展览;二是9月份开始的Art Beijing 2008・亚洲当代艺术探索之旅,主要包括“艺术经济论坛”和东城文化感受活动,其览会展览将在农展馆5万平米展厅举办;三是在当代MOMA举办的“艺术电影节”活动,将于10月份举办。

雍和园管委会主任彭湘在发言中谈到,“创意雍和”文化艺术节是立足于雍和园的产业基础,依托东城文化强区的各项有利条件与优势,对园区资源进行统一而有效的整合。目前,园区内创意精英纷纷汇集,创意活动空前活跃,创意氛围日渐浓厚,高端人才、优秀项目不断涌现,知识产权和数字内容等产业异军突起,产业特色独特而鲜明,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刚刚成立两年的雍和园已经成为各方人士展示才华的舞台。受邀参加开幕式的北京国际创意联盟秘书长王昱东及知名策展人董梦阳、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就是其中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开幕式的发言中表示,雍和科技园以完善的服务、北京市中心城区良好的商务氛围和便捷的交通等投资环境,为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和动力。

东城区政府王佩立副区长在开幕上称,东城区提出的文化强区战略是以雍和科技园作为依托,将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把东城区建设成为首都文化中心区。

为助阵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精神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传达给大众。在“创意雍和”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组委会还特意向园区企业发放了废旧电池回收箱,倡导企业进行垃圾分类;向来宾派发了环保购物袋,号召大家拒绝使用塑料袋,养成使用环保购物袋的良好购物习惯;向参会人事派发公交卡,建议大家响应减少私家车驾驶,还首都蓝天的号召,减少碳足迹,增加碳补偿,多坐公交车,提倡绿色出行。

在“创意雍和”文化艺术节举办前夕,四川遭受了强烈地震,本次艺术节为此特别举办了“绿色、生长、原创“和“重建、梦想、兴邦”绘画活动支援灾区人民。多位艺术家联合构思,在长卷上书画希望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再筑梦想的心愿,同时表达了雍和园将用创意之手与灾区人民携手共进的愿望。艺术节开幕式上,园区众多企业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支持灾区。

雍和科技园催生原创之“树”

翻开雍和园的地图,你会发现这是一幅由胡同构成的北京历史文化宝藏。

当你徜徉在这些胡同里,细细品味国学书香、领略古都风貌时,或许不经意就会撞到一个个时尚创意工厂,它们或许是一流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或许是欣欣发展的环保企业、还或许是打造益智类游戏的新锐数字科技公司??

雍和科技园的胡同创意工厂已经成为北京创意产业的一大特色。一大批创意企业通过改造胡同里的旧工厂发展壮大起来。而东城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区域,其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沉淀已经成为雍和园发展本土创意产业的肥沃土壤,原创之树在此茁壮成长。

成立两年来,雍和园优秀创意项目不断涌现,创意活动日益频繁。短短两年时间共举行上千场活动,形式多样,包罗万象。包括有论坛、对话、展览、拍卖、时尚秀、读书节、会等,成为北京创意活动高密度区域。

世界创意产业之父、英国著名文化创意产业专家约翰・霍金斯先生曾三次莅临雍和园为北京创意产业发展建言。澳大利亚研究协会创意产业与创新国家重点研究中心教授金・麦克先生、荷兰阿姆斯特丹Westergasfabriek负责人Evert Verhagen 先生、香港寰亚电影公司副总裁施南生女士及伦敦市长办公室“设计伦敦”团队的Eleanor Fawcett女士??多位世界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知名人士纷纷到访,为雍和园带来了诸多创意理念和创意财富,更使园区成为创意产业领域进行学术交流的高端对话平台。

让我们来认识几家雍和园胡同里的典型创意工厂吧:

青龙胡同1号――歌华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是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的核心示范项目,位于雍和园内青龙胡同1号。在原北京美术公司分公司的破旧楼房之上建设的歌华大厦,占地近1.4万平方米,建设规模11万平方米,北依二环,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央视动画、悠视、奥运票务等68家企业在这里实现创意梦想。产业中心以优越的经营环境、先进的技术平台和超强的辐射功能为北京创意产业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和平里东街11号――光线电视传媒有限公司:

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1号曾是一座破旧不堪的厂房,目前它已被中国最大的民营传媒娱乐集团光线传媒改造成面积达到近7000平米,集影棚、采编、办公于一体的娱乐星闻工厂,被称为中国最具观赏价值的娱乐集团办公总部。

成立于1998年的光线传媒,作为中国最大的电视节目制作和发行商,每天制作超过4小时的娱乐资讯、音乐、时尚和真人秀节目;拥有国内最大的地面节目播出网络,电视节目在全国620家电视频道播出,覆盖全国所有地区;同时合作运营一个全国性数字付费电视频道。

方家胡同46号――创意街坊:

方家胡同是北二环国子监南边的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西起安定门大街,东至雍和宫大街。这里不仅拥有民风独特、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更蕴涵着一种独特的人文气质。方家胡同46号占地9000平米,建筑面积13000平米,原是中国机床总公司的部分厂区,这里的建筑形态包括了五十年代至今不同时期的礼堂、恒温车间、办公楼、锅炉房等,内空间高度4至8米不等,即将成为北京内城中极为罕见的创意产业基地。

第7篇:年会创意节目范文

一、树立精品意识,是抓好精品节目的前提

对于广播电视工作者来说,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制作出优秀的精品节目,以满足和丰富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就是广播电视工作者应具备的精品意识。只有在思想上认识精品节目,才能在组织和措施上付诸行动。

近年来,地方电视台越来越重视精品节目创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仍有不少地方电视台在抓精品创作问题上缺乏正确的认识。比如,有的只求节目的正常播出,不顾节目的品位高低,对精品创作极少考虑;有的只强调客观因素,忽视自身的优势,对精品创作望洋兴叹;还有的认为,精品创作是上级大台的事,与地方台无缘,对精品创作望而止步。

电视台节目经营大体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节目的日常制作,二是节目的精品产生。前者是节目正常播出的保证,后者是节目品位高低的标志,必须两手抓才行。只抓一面,顾此失彼的做法是片面的。面对当前媒体激烈竞争,受众对电视节目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当好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就要多生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精品节目来丰富荧屏。加强精品节目创作,也是促进地方电视台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一个电视台的节目质量上不了档次,社会影响力就会减弱,也就不能赢得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电视台自身发展就无从谈起。

吉林省延吉电视台把精品创作贯穿于电视宣传工作的过程中,坚持做到日常节目制作与精品节目创作相结合,部门节目创优与全台节目创优相结合,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即节目生产与节目提高的关系、当地宣传与对上供稿的关系、精品创作与广告创收的关系。近年来,由于思想明确,措施到位,使精品创作取得了较好成果,上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稿件逐年增加,每年都有不少作品在国家、省、州等评奖中获得较高奖项。如《金奶奶,请收下四川人民送您的戒指》获得了吉林省电视新闻一等奖、第十四届全国朝鲜语广播电视优秀作品一等奖;《大爱铸丰碑》、《可怜17棵小树招致灭顶之灾》、《铲车飞落居民区》、《7旬阿迈入党》等多篇作品,今年荣获吉林省(朝鲜语)电视新闻一等奖。

二、突出地方特色,是抓好精品节目的关键

地方电视台靠近基层,能够近距离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民生、民风、民俗,身在其中,占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地方电视台只有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因地制宜,反映地方特色和个性,才能不断发掘精品生产的潜力和拓展精品生产的发展空间。然而,在日常实践中,一些地方电视台往往忽视自身的优势,盲目照搬他人的做法,使精品生产陷入困惑。过去,我们曾效仿省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做法,只抓大题材,忽视小题目,结果精品创作老是上不去。后来,我们总结经验教训,突出地方特色,把注意力瞄准了当地的人和事,研究本地特色题材,并以“立足小题目,做好小文章,以小见大”为精品创作的主攻方向,积极探索研究地方选题特点,从而使节目质量不断提高,精品节目逐渐增多。延吉电视台获得的国家和省级奖项中,几乎都是反映本土题材,突出地方特色的作品。如:《金奶奶,请收下四川人民送您的戒指》,讲述了延吉市北山街道老年雷锋班班长,74岁的朝鲜族老人金凤淑,卖掉珍贵的戒指捐款支援地震灾区的事。作为一位无亲无故没有经济来源的残疾人,金凤淑老人却在汶川地震后把丈夫遗留下来的惟一信物――一枚戒指卖掉,将1000元钱捐给地震灾区。四川卫视“大爱无疆”摄制组专程赶到延吉,对金凤淑老人进行采访。摄制组被老人的思想境界深深感动,特意给她戴上了一枚玛瑙戒指。金奶奶作为一个孤寡老人,把饱含情感和所有财富的金戒指卖出去,戒指可能没了,但我们看到的是金奶奶金子般的心,她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大爱。这篇报道获得了吉林省电视新闻一等奖,第十四届全国朝鲜语广播电视优秀作品一等奖。

又如《牌匾上的字,你写对了吗》,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牌匾使用朝汉双语不规范及牌匾错别字问题,以一个个不起眼儿的错别字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引发争议和思考,最后请专家解答。节目不仅给人以知识和启迪,同时也为塑造和提高城市文明形象营造了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这篇报道获得州二等奖。

三、创新表现形式,是抓好精品节目的良策

许多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之所以被广大受众喜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表现形式上有创新。地方电视台由于地域局限,有些题材在内容上无法突破,就更需要在形式上有所创新,这不失为抓好精品节目的良策。

表现形式的创新,关键在于角度的选择。要善于选取新的角度,在“新”字上做文章。角度新颖的节目,能让受众耳目一新,提高节目的竞争力。比如,针对当前的学生教育问题,我们制作了专题节目《陆壹堂》,通过“六一幼儿园”的孩子们,将古时朝鲜族孩子在学堂学习的情景再现,那时非常严厉甚至近乎苛刻的教育学习方式同现代孩童的教育学习相映衬,形成了强烈对比。非常新颖的形式,别具一格的再现,使话题老生常谈的节目显得很精彩,并且其中不乏深刻的寓意。新颖的表现手法,为节目增色不少。这个节目荣获吉林省电视社教专题类评比一等奖。又如,《童心向往和谐世界》,节目改变以往的角度,没有描写绘画儿童如何刻苦如何天才如何勤奋,而是通过一幅颇具创意的获奖绘画作品,表达了孩子对和谐社会的期盼和向往,写出了孩子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扣住时代主题,提炼出深刻的现实意义。这个节目获得吉林省电视社教专题类评比二等奖。

四、建立创优机制,是抓好精品节目的保障

地方电视台除了受地域资金等客观条件制约外,很大程度在主观条件上缺乏主动。如果缺乏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等,就没有动力。因此,建立创优机制非常重要,这是抓好精品节目的保障。要根据精品节目的目标要求,建立能够协调关系,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工作制度和运作方式。建立创优机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我们的做法是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理顺台内部门关系;二是制定精品创作规划,包括创优目标、选题计划等;三是建立人才培训制度;四是建立创优奖励制度,特别是对能够反映出社会热点和时代主题的节目加以鼓励。《感恩亲情励志成长》,记录了本地一所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的一次特殊的主题中队会。因为感恩亲情励志成长的特殊主体、因为孩子们发自肺腑的真情表白和父亲朴实的心声,使得这组节目很感人。节目通过一个小小的主题中队会,既颂扬了感恩教育社会主旋律,又反映了农民工子女的公平教育问题,这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节目播出后得到受众的好评,我们在节目评析会上把它作为一个典型点评,并给予鼓励。

为提高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延吉电视台除了制定参评优秀节目奖励办法外,还对潜藏参评价值的特殊节目给予适当鼓励。《再见,青年湖》就是一个例子。延吉市的青年湖由一汪碧水变成钢筋水泥地面一事,为广大市民所关注,引发很多争议。我们抓住当时这一热点话题,适时对此进行报道。节目不站在任何一方,而是让那些留恋青年湖的老人和建设青年湖的年轻当事人,把对青年湖填埋改建不同的意见都发表出来,形成碰撞,然后整合观点。通过报道,使人感到建设方说出的缘由很客观,比较容易让人接受,从而消除了矛盾和怨气,为维护和谐社会环境发挥了新闻媒体的作用。因此项工程当年未完工,为了使节目参赛更具完整性,所以决定等工程来年完全竣工后,再补充拍摄制作,参加下一年度的评比,同时也给受众展现一个内容比较完整的电视节目。

近几年,我们每年都组织大批人员参加韩国KBS电视台专家来华讲课培训,邀请州广电协会的专家进行讲学活动,举办专题讲座、专题讨论会、作品评析会和创作培训班等,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提高创作人员素质。

第8篇:年会创意节目范文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创意

据说在美国,从硅谷到华尔街,有一句流行语:“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在我国,近年来,创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首次正式采用了“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那么,究竟如何理解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呢?

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韩和我国港台地区对创意产业的通常定义是:那些依个人创意、技能和天才,通过挖掘和开发智力财产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文化产业的概念在20世纪40年代国外就已经提出,但一直没有统一的内涵标准。本世纪初,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我国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2004年4月,国家统计局还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三个层面,其中,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

文化创意产业从字面上看似乎就是把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二者合并在一起,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二者的简单叠加。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应当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交集而不是并集”。①至于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解释,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至今都还没有达成共识,倒是百度百科给出的一个定义似乎更通俗,也更容易让人理解。百度百科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

我们认为,不管对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定义,只要抓住文化、创意和产业这三个关键词,也就把握了这一概念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

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基础内涵。那些不属于文化范畴的产业,即使有创意,也不能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能够出奇制胜的核心要素。“创意,就是平凡的东西上加点不平凡的东西,让人觉得耳目一新。”②文化更多的是积累,是沉淀,是传承,但如果仅仅局限于此,就根本谈不上发展。只有在积累、沉淀和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地“加点不平凡的东西”,才能不断地“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并由此而发展繁荣。

产业,规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属性。把文化创意归属于产业就是向社会宣示,必须按照产业的要求来对待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国内外关于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存在分歧,但有一点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广播电视归属于文化创意产业。

二、广东电台广播改革的成功要诀在创意

广播,本来就是创意的产物。广播发展的兴衰起伏,也都与创意密切相关。只是在创意这一概念正式提出之前,人们没有意识到那些曾经也“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的东西就是创意。广东电台广播改革的历程就是很有力的证明。

与新中国同龄的广东电台,凭着电子传媒在当时的绝对优势,曾鼎盛一时。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广东电台也跟全国广播同行一样面临着种种困境,而最大的困境就是节目内容单一、形式呆板。因此,在一段时间里,广州和珠三角地区许多听众收听的是形式活泼、风格亲切的香港广播。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广东电台乘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吹起的改革开放的春风,拉开了广播改革的序幕:

1978年底,在国内率先推行新闻的整点播出;

1979年底,率先建立了全国第一家调频立体声广播电台;

1980年,在社教节目中开始“节目主持人”的试验,诞生了我国最早一批主持人;

1986年底,创办了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在我国内地首先推行以“大板块”为节目结构、以节目主持人直播为主要播出形式的新的广播模式。

这一系列的改革引起了极大轰动,不仅很快使广东电台与香港各电台的收听率比从原来3:7扭转为7.8:2.2,更由此而确立了中国广播改革的“珠江模式”,掀起了中国内地广播改革的滚滚热潮。

广东电台当初的改革实际上就是在原来广播节目“平凡的东西上加点不平凡的东西”,于是就变得贴近听众,贴近生活,服务意识强,就“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现在看来,这就是创意,就是广东电台改革成功的要诀。

站立在改革潮头,把握着成功要诀的广东电台从此坚持改革,创意不断。

第9篇:年会创意节目范文

从1958到1966年的八年时间里,尽管由于技术条件和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制约,电视文艺的创作手法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在传播社会主义新价值观念,引领社会思想建设风潮、整合新生社会文化秩序上,这个时期的电视文艺节目仍然取得了不容忽视的历史成绩与宝贵经验。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时期的中国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这些节目虽然在艺术性和娱乐性上还很幼稚,但在彰显时代气息和承担社会责任上,却呈现出强烈的建设热情与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中国电视文艺创作的独特特征。这个时期的电视文艺作品不仅配合着新中国政治秩序的建构与巩固,也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的复兴奠定了基本的影像形态和思想基调。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播出的《岭上人家》《家庭问题》《海螺》《焦裕禄》,上海电视台播出的《红色的火焰》《姊弟血》,广东电视台播出的《长征路上》《杨柳春风》等文艺节目,都充满了新中国建设初期昂扬向上、清朗爽快的特有朝气。①这些节目所彰显出的中国早期电视文艺创作的刚强气质与坚韧精神,不但折射着中国电视文艺工作者的牺牲精神与责任意识,也彰显着中国电视发展初期电视文艺工作者在突出个性风采与在建树社会群体形象上所做出的积极探索。

“”十年中的电视文艺创作在极“左”路线的干扰下,面面俱到的创作指令和苛刻的政治要求,严重限制了电视文艺创作发展的艺术空间和想象力,导致整个中国电视文艺陷入概念化、平面化、人物形象脸谱化的泥淖。在电视文艺领域,除去《考场上的战斗》《神圣的职责》等少数几部作品之外,几乎一片荒芜。“”十年电视文艺创作与宣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与失误,也警示我们在政治宣传和社会价值传播中,忽视艺术本身规律所必然带来的事与愿违的后果,既会毁灭电视艺术本身,也会失去最宝贵的观众信任。

从“”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整个电视文艺节目应和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导向,形成了积极的呼应与传播形势,这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思想的肃清与批判上。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政策得到调整,中国电视文艺创作和宣传事业在经历了十年冰冻时期之后,也开始全面复苏,逐步将选题视野融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来。与这一时代主题相对应,以《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为代表的伤痕题材创作,以《乔厂长上任记》《新闻启示录》为代表的改革题材创作,以《凡人小事》《燃烧的心》为代表的歌颂优秀共产党员的创作,以《生命的故事》《赤橙黄绿青蓝紫》为代表的反映新一代青年精神面貌的创作,以《家风》《冠军从这里起飞》《矿长》等弘扬优秀民族美德和拼搏精神为主题的创作,以及《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等优秀剧作,都集中显示出了这一时期中国电视文艺在积极介入并建构社会生活主流价值观中的巨大作用。同时,以《太阳岛上》《北国音画》《人参姑娘》《墨舞》《黄河魂》《朝阳和夕阳的对话》为代表的综艺作品和以《外国文艺》《大观园》《大世界》《百花园》等为代表的综艺栏目,也都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想气质。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精英思想主导的文化反思浪潮之后,中国电视文艺创作在90年代进入到栏目和种类急剧变化的新发展时期。开放的市场观念、经营的模式转变、全球化传播浪潮的席卷,引发着观众审美心理的历史性变革,大众文化取代了80年代的精英文化成为主宰电视文艺创作流向的主导思想。在这样的情势下,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带来了荧屏的繁荣,也带来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在电视文艺娱乐节目中的滋生和蔓延。为了矫正这种偏差,引导电视文艺向健康良性运作的道路上发展,加强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创作,1996年,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了专门针对文艺创作的重要的讲话。这次讲话明确提出了“文艺要讴歌英雄的时代,反映波澜壮阔的现实,深刻生动地表现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创作要求,并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在自己的作品和表演中,“灌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崇高精神,鞭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②这一重要讲话所倡导的文艺创作精神,成为20世纪末以来中国电视文艺创作的指导纲领和重要路标。

在1996年文艺创作精神的指导下,正面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程、弘扬时代主旋律、讴歌社会进步、重树爱国主义精神旗帜的电视文艺作品开始大量涌现。《大潮汐》《情满珠江》《孔繁森》《英雄无悔》《党员二愣妈》《突出重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一系列优秀电视剧作,《东西南北中》《艺苑风景线》《音乐桥》《绝缘人生丰子恺》《电影百年》《漫话艺德》等一系列电视文艺栏目和节目精品,《回归颂》《千里共婵娟》《抗洪精神颂》《风雨同舟楚天情》等众多优秀的大型电视文艺晚会陆续涌现,表现出昂扬的时代风貌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构上,这些作品或节目融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和传统美德于一体,使得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在作品中得以自然流淌、彰显。

电视文艺节目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中的现实成绩

首先,平民故事、家国情感与时代图景的相互融合。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文艺在多样化的道路上继续深化发展,运行机制更趋多元,在个性化、娱乐化、时尚化成为主要创作潮流的同时,贴近社会发展现实、反映人民生活主体地位、能给人以思考和启迪的作品不断问世。在电视剧创作领域,现实题材剧数量持续攀升,继2006年占60%的比例之后,2007年现实题材剧数量进一步攀升至388部10394集,占到该年度电视剧年生产总量的70%以上。③这些剧作或以琐事中的脉脉温情为主导,或以平凡年代中的真诚成长为主题,或以喜闻乐见的乡间趣事为内容,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关切、体察和对平凡人生的默默礼敬。以《士兵突击》《戈壁母亲》《金婚》《闯关东》《喜耕田的故事》等剧作为代表,中国电视剧在秉承“三贴近”创作原则、弘扬时代主旋律精神的指导方针下,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讲究时代传播艺术的特色渐次加强。在多维探索、深入挖掘中,以人性与情感的真实为基础来架构故事,以形象和题材的丰满来表达思想,将平民故事、时代图景和家国情感融合对接。这种创作思路上的改变和表现理念上的成熟,不但彰显着中国电视艺术本身的发展和完善,也表明着中国电视文艺节目在表情达意功能上对传统宣教窠臼的时代性突破与创新。

其次,直面现实的创作勇气与立正纠偏的大局意识。作为中国电视文艺节目中占据最大比重的电视剧创作,所显示出来的宣传理念的进步,以及在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秩序中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再次表明了电视文艺节目在创作中直面现实、关注现实的重要性。在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的宣传中,回避矛盾、刻意拔高或贬低某种理念的做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电视受众的审美需要和接受心理。在受众文化层次和鉴别心理都不断提高的新情势下,只有不断提高节目本身的艺术水平,持续强化作品的精品意识,才能最终留住受众,并且才可能最终达到价值普及和文化聚合的传播功能。新世纪之初的《抉择》《至高利益》《民工》《任长霞》等电视剧之所以能够引起巨大的社会轰动效应,就因为它们无一例外地对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做了不回避、不隐讳地真实展现和深刻剖析。也恰恰由于这个原因,它们也同时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充分理解和丰厚的收视回报。在这样的作品中,真诚地正视、勇敢地面对不但不会带来人们信心的失落,反而会起到纠偏立正、凝聚人心的文化价值观建构功能。这也是中国电视文艺创作者和管理者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过程中长期积累并形成的宝贵经验之一。这既是电视文艺作品“移情塑性”本质力量的展示,也是树立、弘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文化体现。

电视文艺节目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美形态的窄化与低俗。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制度性变革,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审美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担当与道义坚守,越来越多地让位于休闲娱乐和轻松消费。在这个过程中,电视文艺节目的娱乐精神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继湖南电视台《快乐大本营》之后,淡化节目导向功能、大力迎合自我展示需要的节目纷纷涌现,以强调“快乐”和“欢乐”为宗旨的《欢乐总动员》《假日总动员》《超级大赢家》《第一次心动》《美丽梦工场》等节目纷纷出笼,这些节目在开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新时代的同时,也对中国电视文艺节目传统的审美标准进行了颠覆和解构。中国电视文艺节目长期浸淫在中国传统文化范式中所形成的“以国为家、家国同构”的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越来越多地让渡给个性、时尚和本位主义的表达。在电视剧领域,表现宫廷斗争尔虞我诈、斗狠使忿的作品,戏说历史、调侃名著的作品,展示富家子弟豪奢淫逸、无病的作品也层出不穷。这些节目和作品缺乏深沉厚重的文化情怀和历史使命感,不仅严重阻碍了受众审美视野的开阔,也抹消了电视文艺作品所应担负的社会认知和价值建构功能。不但在总体上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也对电视文艺的整体形象和核心价值观建设造成了消极影响。

二、创作路径的同质化与模式化。在现有的情况下,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电视媒体来说,节目运营产业链尚未发展完善,这也导致了电视文艺作品和栏目互相抄袭、同质化和模式化弊端现象的出现。尽管电视媒体的产业经营之路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是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处于电视产业链上游的节目制作,还是处于电视产业链下游的节目资源后继开发(包括书籍出版、光碟发行、各种策划活动及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和经营),都还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发展路径,它们在整个电视产业链中所应该具有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也都无法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电视文艺节目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社会功能、节目形态、编播形式、制作方式、运行机制等都被市场经济和商业逻辑所渗透。加强电视节目内容和媒体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避免无代价的模仿和复制,为电视文艺作品的创作主体和主流价值观传播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引起相关管理部门和电视媒体的足够关注。

考察结语

从对中国电视文艺节目的历史梳理和现状分析上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就艺术水平的提高,还是就时代精神的引领与把握,电视文艺作品集导向性、现实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特质,都是它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也无法抛舍的功能、使命与责任。站在电视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角度上衡量,电视文艺在建树社会时代精神,建构社会文明秩序的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印证了一个不变的逻辑和真理,即电视文艺是一个集多重属性和功能于一体的统一体,任何偏废与妄持都会从根本上背离电视文艺的发展规律和社会职能的正常发挥。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

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

①黄会林主编:《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