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估值方法范文

财务估值方法精选(九篇)

财务估值方法

第1篇:财务估值方法范文

【关键词】 价值评估; 财务稳定; 现金流量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5-0093-03

一、财务稳定性理论概述

财务稳定性又称会计稳健性,在会计学上表现为不得高估企业的收入、资产,同时不得低估企业的经营费用和折旧损失。财务稳健要求企业的经营遵循谨慎性原则,即企业的经营者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以实现企业价值提高时,要对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和企业内部风险进行综合考量。此外,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进行会计方法选择和财务处理上,在不影响其正确性、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的前提下,要选取对股东权益影响最小、最稳妥的方法来进行会计实务处理。综上所述,财务稳定是指企业能够谨慎披露财产与收益,及时准确地确认企业的成本和损失。

财务稳定性对会计信息的影响:(1)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首先稳定性是可靠性的一方面,其次财务稳健对企业的收益、损失、权益、负债的确认施加了约束条件,强化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2)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础上,会计信息之间的相关性会得到强化;(3)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财务稳定性使得企业决策者能够及时、可靠地获悉企业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增强信息之间的可比性。

二、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一)企业价值评估概述

所谓企业价值是指企业在所处环境中的公共市场价值。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价值投资”理念逐渐得到众多投资者的认可。因此如何正确、有效地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是投资者、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重要命题。企业价值的“评估”不能等同于“计算”,并不完全是精确性的。企业价值评估一方面要求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另一方面其评估过程中,会使用一些估计数据,并且依赖评估人员的能力、经验,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有一定的评估风险。企业价值评估的对象是企业的实体价值、持续经营价值、股权价值等,本文所讨论的重点是企业持续经营的整体价值。

(二)企业价值评估模型概述

对企业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需要遵循两个合理假设前提:企业可持续经营和遵循公允价值。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成本法、市场法、收入法、EVA法等。国际上通用的是成本法、市场法、收入法。我国企业价值评估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采用成本法,收入法在上市公司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多。本文将具体介绍成本法、市场法、收入法。

1.成本法

成本法以企业资产负债表项目为基础,调整企业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加总得到企业的整体价值。成本法充分考虑到社会通货膨胀水平、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和重置成本等因素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因此成本法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但是成本法基于过去的经验和数据,并没有考虑到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只是对企业现有资产的合理加总;另外成本法也没有考虑到企业现有资产的组合获利能力、企业的整体获利能力和商誉,因此成本法是对企业过去价值的评估。此方法适用于新成立的企业、破产清算、公用事业等,不太适合于成长性行业的公司。

2.市场法

市场法又称目标企业可比法,通过寻找市场上与目标企业经营规模、产品分布、市场占有率、未来获利能力相近的企业,依据相关指标的修正,计算出目标企业的评估价值。主要有市价/净收益模型、市价/净资产模型、市价/收入模型。市场法简单、灵活,利用真实的市场数据来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价值,具有科学性,说服力强。但在选择可比企业的过程中具有很多主观性,由于每个企业的经营策略的不确定性,企业产品风格的差异性等会导致评估结果具有比较大的风险性。市价/净资产模型计算目标企业每股价值公式如下:

目标企业每股价值=可比企业平均市净率×目标企业每股收益 (1)

3.收入法

收入法又称现金流量折现法,通过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收益,并折现成企业当前价值的方法。目前运用最广泛、认可度最高的就是现金流量折现法。通过不同的角度来预测企业的未来收益,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模型方法: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股利贴现模型、剩余收益模型。

(1)现金流量折现模型

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理论最完善的方法就是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它基于管理用财务报表,将企业经营活动区分为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具体分为实体现金流量模型、股权现金流量模型和债务现金流量模型,并且实体现金流量=股权现金流量+债务现金流量。公式如下:

V实=■∑■■■ (2)

V股=■∑■■■ (3)

V债=∑■■■ (4)

(2)股利贴现模型(DDM)

股利贴现模型通过将企业的预期股利按照股票资本成本进行折现实现对企业的价值评估,主要针对上市公司,但同时也是其他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基础。具体模型如下:

V=∑■■■ (5)

其中V表示企业的价值,Dt是企业t期发放的股利,k是股票的资本成本。

(3)剩余收益模型

剩余收益模型的前提条件:只有企业实现了超过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剩余收益时才算是实现了价值。剩余收益模型利用企业权益的账面价值加上预期剩余收益现值来评估企业当前价值,它以股利贴现模型为基础,其具体模型如下:

Vt=BV0+∑t=1RIt×(1+r)-t (6)

RIt=NIt-rVt-1 (7)

NIt=ROEt×Vt-1 (8)

其中:BV是企业当前股权账面价值;RI是企业超额收益;rV是股东要求报酬率;NI是企业净收益;ROE是净资产收益率,用来计算预期净收益。

三、上市公司财务稳健性对企业价值评估影响研究

(一)基于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的影响情况分析

财务稳健性与企业价值评估的风险成反比,即披露的财务信息越稳健,企业价值评估风险越小。下文将基于企业价值评估模型,探讨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模型中的贡献因子与财务稳定的联系。

1.成本法下影响分析

如前所述,成本法是基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综合考虑可能影响资产价值的各种因素,并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合理评估企业价值的方法。通过财务稳定性的约束,评估人员对资产价值的评估遵循谨慎性原则。一方面,对于一些未来收益能力不确定的资产一般以调整过的账面价值作为评估基础;另一方面,成本法及时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折旧等,将企业不能获利的资产及时确认,这也就降低了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以稳健的财务信息为基础估计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具有可靠性,这也提高了评估结果的真实性、科学性。因此成本法下,财务稳定性与上市公司价值评估风险性成负相关性。

2.市场法下影响研究

本文以市价/净资产比率模型进行详细的阐述。如公式(1)所示,企业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大小受到可比企业平均市净率和目标企业每股净资产的影响。虽无法确认这两项因素对企业价值评估具体影响的大小,但基于财务稳定性的约束将使得可比企业平均市净率更具客观性和可比性。以下将具体分析目标企业每股净资产的影响情况。

每股净资产=普通股股东权益/流通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9)

由公式(9)所示,受到财务稳定性要求影响的是股东权益。普通股股东权益由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组成。财务稳定性一般影响的是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出于会计稳健性的要求,企业会谨慎地确认净利润,导致当期净利润偏低,进而导致当期股东权益偏低;另一方面,企业也会偏向于谨慎地分配股利,适当增加企业留存收益,导致股东权益增加。所以如果企业存在财务稳健性,并长期存在,则对净利润的估计影响较小,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留存收益。因此,长期来看,财务稳健性会使得普通股股东权益计量偏高。

3.收入法下影响分析

下文将以收入法下几个模型为基础,探讨财务稳定对计量模型相关变量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分析其对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影响。

(1)现金流量折现模型

现金流量的估计是基于对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预测,出于会计稳健性的要求,评估人员的预测值会低于非稳健条件下的预测值,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评估结果,企业的评估风险也会相应降低。在财务稳健的约束下,企业出具的会计报告更加客观、中立,信息披露更加真实、有效。企业外投资者获取的信息及时、真实和完整,会更加信任企业,另外企业的经营者也会偏向于稳定的现金股利支出,所以外部投资者的新增股权成本就会降低。企业的债务成本在财务稳定存在的情况下,也会偏向于降低。因为企业管理层可以有效地监管企业的经营状态,可以减少债权人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降低成本,从而降低债务成本。

(2)股利贴现模型

一般处于高成长下的企业的股利分配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意性,通过财务稳定可以降低企业价值评估风险,但有可能低估企业价值;处于稳定成长期的企业,股利分配政策稳定,在财务稳定作用下,企业未来分配的股利和股东报酬率都具有可预测性,企业的评估结果更趋向于内在价值,企业价值评估风险降低;处于低成长期的企业,在财务稳定作用下,其评估结果同样有可能低估,但评估风险也会降低。所以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不管是通过固定股利增长模型还是股利贴现模型,都有可能导致低估企业价值,但也都会使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性降低,更具客观性。

(3)剩余收益模型

剩余收益模型变量包括股权账面价值和超额收益现值,比股利贴现模型更客观,但其基础仍是股权价值的评估,其模型本身就反映了财务稳定性。在财务稳定的约束下,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产负债率较为保守,因此股权成本会处在一个比较高且稳定的水平,在预期超额收益未来不变的情况下,企业价值评估的结果会偏大。另外财务稳定性会通过影响会计盈余来影响模型的精确度,因为在剩余收益模型中,会计数据不仅会影响企业股权账面价值,也会影响到超额收益的预测。在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中,在财务稳定作用下,财务信息对股价变动更具有解释力,评估结果更具客观性、科学性。

(二)基于财务稳定性视角的企业价值评估相关财务建议

1.基于市净率模型的企业价值评估相关财务建议

上文分析可知,在市净率模型中,现金流量与新增投资增量比与财务稳定性具有正相关性。其模型中的分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就相当于净收益的收益质量。一方面与经营活动有关的净收益才有持续性,另一方面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净收益才是企业的真实收益,是经营活动的保障。现金流量和新增投资增量这两个指标将企业的投资、融资、经营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因为市场法基于可比企业的市净率,对相关企业的选取较依赖主观意见,因此在选取可比企业时,不妨考虑现金流量与新增投资增量比这个指标。如果与目标企业这个指标相似,就确定其作为可比企业。

2.基于股利贴现模型的企业价值评估相关财务建议

股利贴现模型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相关变量包括股权成本、债务成本和未来现金流量。当未来现金流量预期保持不变时,加权资本成本越小,企业价值越大。在财务报表分析中,长期资产与长期资本比代表了企业的长期财务政策,此指标与加权资本成本呈负相关关系,即此指标越小,企业价值越大;而易变现率则是企业的短期财务政策,易变现率越大,企业短期资金越充沛,其与加权资本成本成正比,即易变现率越大,企业价值越大。上述分析可知,企业加权资本成本不仅受到股权成本、资本成本、资本结构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企业长期和短期财务政策的影响。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长期资产的来源都应来自长期资本,短期资产尽量来自短期资本,这样既能维持财务稳定性,也能增加企业价值。

3.基于剩余模型的企业价值评估相关财务建议

在剩余模型中,与权益净利率相关性较为显著的是经营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这个比率衡量的是企业长期投资效果的稳健性,是企业长期经营所获收益质量的体现。权益净利率与企业投资活动获取收益的稳健性成正比,权益净利率高代表企业运用自身资产能够进行合理有效的投资,增加企业的价值。所以,采用基于权益净利率的剩余收益模型更能解释企业价值形成过程,评估体系更加完善。

四、结束语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财务稳定性的视角去探讨企业价值评估。由于财务稳定性使得评估人员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相关会计信息,进而结合财务稳定和企业价值评估相关模型的具体变量深入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影响情况。通过理论分析,在财务稳定作用下,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采用适当的模型不仅能够降低企业价值评估风险,还会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最后,笔者综合考虑财务稳定性的作用,针对不同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使企业价值评估的结果更具合理性、客观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燕.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对企业价值评估的影响研究[J].证券法苑,2012(6):135-167.

[2] 刘红霞.会计稳健性、投资效率与企业价值[J]管理科学,2011(5):23-28.

[3] 朱明.会计稳健性对权益价值评估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2(4):28-34.

[4] 何璐.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研究[J].管理科学,2013(3):36-42.

第2篇:财务估值方法范文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各大企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在企业资产评估过程中,便难以避免财务会计方面的问题。为了规避企业在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从而保证企业处于正常运转状态,进而为企业节约更多的成本,如何判断企业在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及问题类型成了重中之重。本文针对此类问题进行简单概述,就如何分析此类问题相关及处理措施进行了探究,希望以此为企业资产评估工作的优化以及财务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

资产评估;财务;问题

社会发展带动科技发展,但从企业发展过程中看,判断企业在资产评估中所面临的问题类型及处理措施是具有非常显著的应用价值。例如:资产评估便是维系企业一部分正常发展活动的一种技术手段,无论是从企业评估收购还是在加强财务人员能力上,资产评估都具备一定地位。从使用条件及范围来看,我国一般资产评估主要为以下四类方法,其一收益现值法;其二清算价格法;其三现行市场价法;其四资本重置法。其工作机理为:通过专业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坚持公开公平、科学严谨的原则,采取客观合理的估算计量方法对企业的资产状况进行评估估值的服务。为此,如何判断在企业资产评估中所面临的问题类型及相关问题处理措施均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点问题。然而,从我国目前在企业资产评估技术手段来看,因受传统思想较为严重,从而使资产评估技术手段方法没有获得及时有效的更新,这样不仅使企业在评估收购过程中存在一定盲目性,还使企业投入的人力及资金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增加了成本。从企业的发展角度考虑,本文对“企业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意义重大。

一、资产评估相关内容概述

资产评估指针对企业资产价值的一种估值计量行为;而企业资产评估则指通过专业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坚持公开公平、科学研究的原则,采取客观合理的估算计量方法对企业的资产状况进行评估估值的服务。从使用条件及范围来看,我国一般资产评估主要为以下四类方法,其一收益现值法;其二清算价格法;其三现行市场价法;其四资本重置法。因我国针对于企业资产评估工作发展较为缓慢,所以,我国在处理企业资产评估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财务会计问题,均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点问题。例如:在企业进行收购过程中,收购方无法针对被收购方企业进行合理化价值估算,双方因收购价格无法达成统一,而造成交易无法正常进行,此时即需要第三方坚持公开公平、透明化等原则对被收购方企业进行合理准确的资产估算,最终促使双方交易正常进行。因我国目前资产评估手段较为单一,如何有效评估,如何使评估结果精确度高,使最终评估价格交易双方都易于接受,完善完整的被评估方企业的会计信息及财务报表信息均为在实践评估工作中做出了有力地技术数据支持。企业资产评估离不开企业财务会计数据支持,企业财务会计也离不开企业财产评估的监测,两者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联系。

二、企业资产评估中财务会计面临的问题分析

企业科学合理地进行资产评估,能极大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在我国的企业资产评估中,存在着诸多沉珂弊病,资产评估环节较多,且只有正确认识资产评估对企业效用的认知,提供完整客观的企业会计信息,才能进行高质量的公正资产评估。正确认识分析我国企业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是做好企业资产评估的第一步。

1.财务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分析首先,在企业资产评估过程中,如何进行真实、有效地评估,使评估结果精确度高,最终使双方交易顺利进行,完整完善的被评估方企业的会计信息及财务报表信息均是此项评估过程中的重要数据支持。其中被评估方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是进行企业资产评估的数据库,企业资产评估是以此为基准而进行估算价格上的调整。而虚假或误差的财务报表数据则影响了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对于企业资产的正常判断。例如:在企业进行收购过程中,被收购方企业会计计价数据出现误差或错误,评估机构或评估人无法针对错误或误差计价数据进行资产评估,而使双方交易失败,或无法使收购方企业规避所造成的收购风险等。所以确保财务会计部门提供正确有效的财务会计信息,不仅仅能促使企业资产评估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约束了财务会计部门的投机取巧。总而言之,财务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突出,且此问题会大大约束企业资产评估工作的优化及完善。因此,有必要及时解决此类问题。

2.评估意识建立及评估资本投入问题分析结合相关资料发现,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前期评估意识建立不强,缺乏针对企业在资产评估上的认识。特别是我国部分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企业的财务会计部门人员,因受传统思想影响较为严重,错误地认为资产评估手段对于企业发展毫无作用,认为此类资金投入根本没有必要,此类资本也无法促进企业发展,反而增加了成本。例如:在企业自主进行资产评估过程中,部分财务会计部门人员或具体经办人员,因前期评估意识不强所造成工作上态度敷衍、“走过场”及信息马虎,最终都将影响企业进行自主资产评估的进度,也不利于企业整体财务会计水平及风气改善。所以,便有必要及时有效地解决评估资本投入等方面的问题。

3.评估系统健全性问题分析目前,针对我国资产评估过程中手段单一、评估系统不健全及评估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建立健全规范的资产评估系统内,尤其针对部分企业改组、重组过程后,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现有资产评估体系,是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例如:某国企在进行企业兼并和重组过程中,促进中小发展劣势企业向龙头企业转移,小到企业间资产评估标准的不统一,大到企业间财务管理制度不平衡,甚至企业间所有制的转化问题,均可能是企业已面临或即将面临的矛盾。重视企业在转型时期,对于企业资产的评估工作。从资产结构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有形资产;其二无形资产。最后,准确客观的评估企业资产的价值,建立健全规范的评估系统及核定标准,为企业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企业资产评估中财务会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对企业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之后,发现了三个较为主要的问题,都是在与企业对资产评估认知与其评估标准上的问题,这类产业虽然在逐渐兴起,但是仍然没有统一的准则,未形成一套合理完善的企业资产评估体系,就此思路,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解决措施:

1.加强会计信息质量建设鉴于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基础性和重要性,需要从两方面来对信息的科学性进行提升。一方面,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个人专业素养提升培训,加深其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个人对于企业资产评估所需信息的敏感度和综合鉴定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评估人员应敏锐地鉴别出企业提交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确保所掌握信息的真实客观性,通过咨询查证牢牢掌控住企业真实运营经济状况,继而对企业进行专业客观的评估裁定,依据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解读,赖帮助企业进行下一步的发展。

2.提高企业资产评估的财务管理水平加强企业资产评估的推广传播,促进企业的正确认知,让管理人员充分意识企业资产评估对于企业长期良性的重要性,认识到财务会计和资产评估人员的对于资产评估的重要性,将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前提。评估人员对于有形无形资产划分认知的标准,对于企业运营状况的正确解读,对于企业发展风险的正确预知,是一个合理的资产评估方案应有的科学有效性的体现,企业对于评估人员的这些能力应该进行着重的培养。

3.制定企业合理资产评估标准在对资产的评估对比中,应建立统一合理的资产评估标准,对于能够纳入资产评估的类别和评定的标准,依据企业差异进行详细明确的阐述,以书面条文的形式颁布出来。在处理企业兼并的资产评估问题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重置成本的方法为主,辅以收益现值法进行客观评估,当然,企业的无形资产无法折算为成本,需要采取其他的策略进行估定。

4.完善企业资产评估的法律监督体系我国企业资产评估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与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企业资产评估法律监督体系有很大的关系。企业资产评估,首先得保障公平公正公开,在评估过程中不应该有弄虚作假的情况存在,评估人员也应秉着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避免发生企业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资产评估法律监督体系的建立,将能有效预防资产评估不合理的情况,保障企业资产评估的公平准确性。

四、结语

企业资产评估,本身便是为了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性的公益服务项目,能够正确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对于企业克服自身财务管理弊病,提升整体财务管理水平,正确评估公司现有资产和未来预期资产,作出正确的管理决策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保障企业能在和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中稳定快步的进行可持续发展。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企业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较为突出,总结起来包括:(1)财务会计信息质量问题;(2)评估意识建立及评估资本投入问题;(3)评估系统健全性问题。针对以上三大问题,便需要采取有效解决措施,本次研究中提到的具体措施包括:其一,加强会计信息质量建设;其二,提高企业资产评估的财务管理水平;其三,制定企业合理资产评估标准;其四,完善企业资产评估的法律监督体系。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企业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将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为促进企业全面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旖旎.资产评估方法在财务会计公允价值确定上的应用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2:26-27.

[2]黄晶.国营企业财务会计现存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中国外资,2012,04:109-110.

[3]刘晓静,王慧彦,李志伟,王立卫,孟凡超.工业企业大震灾害下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研究--基于财务会计资产项目[J].自然灾害学报,2012,04:125-131.

[4]孙进安.浅析国企改制资产评估的相关会计问题[J].科技经济市场,2014,03:113.

[5]张新民.资产负债表:从要素到战略[J].会计研究,2014,05:19-28.

[6]王亮.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财务及会计问题分析[J].进出口经理人,2014,S1:92.

[7]单颖华.关于企业财务会计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外资,2013,02:44-46.

[8]李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与思考[J].商业经济,2013,03:103-105.

[9]李佳威,高兵.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7:150-152.

[10]刘新香.有关企业资产重组中问题的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5,18:123.

[11]王小荣,陈慧娴.企业并购重组中评估定价与成交价,谁被资本市场接受?--来自2007-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9:55-62.

第3篇:财务估值方法范文

一、估值的方法论意义大于数量结果

公司价值是上市公司股价形成的基础,估值是对上市公司价值形成的认识。估值,既是寻找股票合理价位的过程,是对各种因素进行模拟量化的过程,也是了解公司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测量风险的过程。这的确是一件费时耗神的事情。

估值的结果可能会因研究员对参数的选择、判断有所不同,但是估值的过程基本上是一样的,它为研究员提供的是一个严谨的分析框架,系统地考虑影响公司价值的每一个因素,最终评估一个公司的投资价值。对中国市场而言,这种方法意义更为迫切而实际,或许比数量结果本身更重要。

1、估值为理解公司战略提供严谨的框架。在分析公司的投资价值过程中,财务报表只提供一半的信息。分析一个公司的基本面,既要考虑财务状况、产品结构、业务结构,同时也需要考虑行业的发展和公司的战略,这种全面的视野应该是估值的一大要义所在。在中国市场上,有些公司业绩变脸快,产业周期短且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估值所提供的全面思维的视野尤为重要。

以现金流贴现模型为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评估公司还是评估股权,其依据是公司财务杠杆。如果负债率比较高,则负债成本对公司价值影响大,宜采用评价公司的方法,反之用评估股权的方法。预测投资收益和测算盈利增长率是估值的另一核心。投资收益结构如何?是始终按现有的速度增长,还是依产业的发展速度有所变化?预测得合理与否,将建立在研究员对产业发展和公司竞争力把握的基础之上。

要做好一个现金流贴现估值,仅从财务报表中得出数据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行业发展和公司战略有清晰的了解。这里所说的战略包括公司产业领域的选择、产品的选择和生产流程的选择。要依据这些战略,对模型参数进行修正,提高估值的准确性。

估值方法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方法论框架,逼着研究员去判断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相对不重要,以期对上市公司形成立体和全面的认识。据此对公司的里里外外作一番透彻的分析之后,对其投资价值已经有八、九分成数,具体的数量结果反而是次要的。也就是说,方法论的意义可能更甚于数量结果本身。

2、估值促进对特定公司的信息挖掘。我国现行规定中,不要求资源类上市公司披露矿藏储量,因此对这类公司的估值多以产量为依据,与其他类型公司的估值方法差别不大,无法体现这类公司价值来源的特殊性。事实是,资源类公司对矿藏资源的拥有情况,是产量形成的依据,它比产量更能反映公司的价值。例如,在定价驰宏锌锗的时候,如果采用期权定价模型,就要求研究员获取该公司矿石储量的数据,了解矿藏开发寿命,以及开发成本等,再根据伦敦金属交易所或我国行业协会的历史信息,计算价格波动程度,将这些要素一一量化,运用Black-Scholes模型计算出这些矿藏的期权价值,结合公司的其他资产的收益状况,测算出该公司的内在投资价值。

如果不采用期权定价模型,人们就不大可能深究矿藏情况,而仅仅凭产量来判断公司的投资价值,显然漏掉了该公司拥有超大特富型铅锌金属矿床这一影响公司价值的特有信息。

3、估值有助于识别公司财务舞弊。财务舞弊是股票市场的通病。运用股权现金流贴现模型,对公司财务舞弊进行"复盘",我们可以找出一些股价与股权价值严重背离的关系。以蓝田股份为例,采用的股权自由现金流,我们可以发现该公司的财务有问题,得出基本面不能支持飚升股价的结论。因为1998、1999和2000年,该公司连续三年股权自由现金流为负值,其含义是蓝田股份的现金流不能维持该公司正常营运要求,在估值方面要比同类公司打更大的折扣,至少不能进入投资组合。

二、不同的估值模型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财务状况的公司

估值对中国市场的意义,还表现在对不同估值模型的认识上。因为每一种模型都有其适用性和缺陷,对于不同行业、不同财务状况的公司,需要采用不同的估值模型,甚至多种模型综合评估。

以市盈率法为例,市盈率法以其简单、直观,为各国投资界所惯用,也是我国应用最普遍的估值法。但是这种方法有明显的不足,除了难以寻找可比性很强的公司这一共同缺陷外,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比较普遍、产业转型频繁也为采用这一方法增加了不少难度。

亏损公司无法用市盈率法进行估值,可以用市净率法。这种方法对银行、保险和其他流动资产比例高的公司的估值比较有效。此外,对ST、PT公司来说,用市净率法分析一些流通量比较大的公司也比较有效。

现金流贴现模型同样有局限。该模型的准确性受贴现率的影响很大,宜用比较保守的贴现率,并在最后作敏感性分析。在现金流贴现的各种模型中,红利贴现模型对处于防御性行业、分红稳定的公司比较适用。在运用各种现金流贴现模型中,要求剔除非经常损益,以保证获得正常的现金流。

企业倍数法是也是比较通用的估值法,但是结果依行业、资产结构的不同而呈现很大的波动性,甚至缺乏可比性。在同等条件下,用这一估值方法的结果,路桥、机场和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企业股票会显得便宜,而金融、商贸和旅游类股票会显得贵,要加以区分。

股价现金流,即股价与经营性现金流或自由现金流的比率,也称为现金流量乘数。这是一种比较保守、稳健的分析方法,对固定资产较多、经营杠杆较高以及亏损企业比较适用。

期权定价法可以用来对资源性公司进行估值,笔者曾经利用这个方法,对几家加拿大石油类、采矿类公司做了估值,效果比较理想。

三、财务分析是估值分析的职业平台

我国市场还不够成熟、规范,财务分析的有效性不能跟成熟市场简单类比,但是这不能成为削弱财务分析的理由。因为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毕竟是广大投资者最主要的信息来源,财务分析是分析上市公司价值、识别个股风险的有力工具。

研究员首先要对不同行业财务特征有清晰的认识。例如,越是在产业链条的上端,竞争越少,利润越高,越往下游竞争越激烈,利润越低。在重化工业中,上游的氧化铝毛利率最高可达300%,下面的电解铝只有18%.

财务报表并不一定完全反映公司所运用的资产状况,当然也就不能反映所有的负债和经营风险。对于这类行业或公司,要格外注意分析。以海南航空为例。在该公司拥有的数十架飞机中,相当一部分为融资租赁租入,并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要从会计附注中找出。不论是租赁来的还是购入的飞机,都构成了海航的运营资产。对运营资产的正确计算,是估值的基础。

财务知识之所以在公司估值中显得重要,还因为公司所公布的财务报表并不必定完全反映公司的价值。最直接的例子是,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和财务杠杆,可能会对估值结果有截然相反的解释:因为收益增长可以为非经济因素所创造,所以较高的预期收益增长并不意味着企业有较高的价值;因为会计方法可以制造一个偏高的盈利能力,所以并不意味着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时,投资越多,价值就增加越多;因为保守的会计方法可以压低资产价值,提高资产周转率,所以高的资产周转率并不意味着企业的销售真的十分有效率。

在财务分析的诸多技巧中,现金流量法值得一提。由于现金流量比较难操纵,财务舞弊困难,因此现金流量法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对于有问题的公司,借助现金流量分析,通常可以发现很多矛盾的地方,向上市公司核实质询后,如果这些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那么剩下的结论可能就是财务舞弊,这样的公司隐含较高的风险,应该远离。

第4篇:财务估值方法范文

目前在非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评估实务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找出几个具有可比性的上市公司,利用专业软件查询到这些上市公司的β值,然后经过简单算术平均得到所评估企业的β值。在实务中选择可比上市公司时,往往只考虑行业及业务类型相似即可,而忽略了时间因素,此外,这种简单算术平均计算的方式,也忽视了可能影响β值的财务杠杆、经营杠杆等因素,这样估算出的β值就不够准确。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具体分析了在利用可比上市公司β值时需要关注的四大因素,然后针对这四大因素,提出了一种估算非上市公司β值的具体方法。通过实证分析,把实务中的做法与本文所讲方法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本文所采用方法的合理之处。

一、β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β系数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计算出来的,每个企业的情况不一样,所计算出来的β值也不一样,在利用上市公司的β系数时,必须弄清楚影响β系数的主要因素,然后找出所评估企业与可比上市公司之间的差异因素,并对这些差异因素进行调整。这里将影响β值的差异因素概括为时间因素、行业及业务类型、财务杠杆、经营杠杆四大类。

1.时间因素。在计算上市公司的β值时,所采用的收益率指标因为计算周期和时间范围的不同而不同,计算周期主要有日收益率、月收益率、季度收益率和年度收益率四种类型;时间范围有时点数据和年度数据,还有日滚动变化和月滚动变化。采用不同的收益率指标,得到的β值不同。因此,在使用上市公司的β值时,要注意选取时间因素趋同的β值,或者对β值进行时间差异的调整。

基于现金流的企业价值评估使用的现金流量数据是面向未来的,而计算折现率使用的β值,不管是从数据公司获取的可比上市公司的β值,还是根据可比上市公司的β值经过调整之后得到的待评估企业的β值,都是历史的,所以时间基础不一致。如果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业务与过去有本质的或重要的区别,则历史的β值是不可靠的,需要进行具体的调整。

2.业务类型因素。企业所处的行业类型及经营的业务类型不同,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同。如在周期性较强的行业,公司的β值往往较高。同时,如果一家公司经营领域涉及的业务类型不同,其面临的风险水平也不同:有的只经营一项业务,有的存在多项业务,既有可能因为多元化发展而化解掉了一部分风险,也有可能因所经营的业务全是高风险业务,而导致风险水平较高;此外,各项业务所占的权重不同,风险也不一样。所以在选择可比上市公司的β值时,需要关注企业所处的行业类型和经营的业务类型,使其行业和业务类型尽量趋同,如果差异较大,还需要进行调整。

3.财务杠杆因素。财务杠杆比率通常定义为企业付息债务资本市场价值与权益资本市场价值的比值。在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中,债务利息或优先股股息这类固定性融资成本是基本因素,固定性融资成本的增加将导致净收益波动性增大,财务风险也会随之上升;反之,固定性融资成本减少,则企业的净收益波动也变小,财务风险下降。如果企业不存在固定性融资成本,则不会引起企业净收益的波动,也就不存在财务风险。因此,企业的债务资本结构,即财务杠杆,被认为是影响企业β值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财务杠杆比率会导致不同的β值。一般来说,财务杠杆越大,消除其影响后的β值越小。

由于可比上市企业和待评估企业具有不同的财务杠杆,所以,必须按照企业的资本债务结构,对所选用的可比上市公司β值以及待评估企业的β值进行财务杠杆的调整,以使待评估企业的β值与其财务杠杆所产生的风险水平相匹配。

4.经营杠杆因素。经营杠杆比率通常定义为企业固定性经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在影响经营风险的诸多因素中,固定性经营成本的影响是一个基本因素。在一定的营业收入范围内,固定成本总额是不变的,随着营业收入的增加,单位固定成本就会下降,从而单位产品的利润提高,营业利润的增长率将大于营业收入的增长率;相反,营业收入的下降会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升高,从而单位产品的利润减少,营业利润的下降率将大于营业收入的下降率。如果企业不存在固定成本,则营业利润的变动率将与营业收入的变动率保持一致。因此,企业的经营风险受到企业固定性经营成本即经营杠杆的较大影响。一般来说,企业的经营杠杆比率越高,风险就越大,β值就越高,消除其影响后的β值就越小。不同的经营杠杆所对应的β值不一样。

因此,在评估非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时,由于可比上市公司和待评估企业具有不同的经营杠杆,在应用可比上市公司的β值时,需要进行经营杠杆的调整,以使其与待评估企业的经营杠杆所产生的风险水平相匹配。

二、估算非上市公司β值的新方法

鉴于上面的因素分析,我们在进行非上市公司β系数的估算时,就要采取合理的步骤: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可比上市公司,以初步消除时间因素和行业、业务类型因素的影响。接下来的调整过程是:先对各可比公司包含财务杠杆、经营杠杆因素的β值调整成无杠杆因素的β值;其次将选择的多家可比上市公司的无杠杆因素的β值进行统计,取其算术平均值;然后附加所评估企业的财务杠杆、经营杠杆,将此无杠杆的β值调整为所评估企业受杠杆影响的β值;最后将得到的历史β值调整为未来的β值。具体调整方法如下:

1. 选择合适的可比上市公司

在选择可比上市公司时需要关注两点:一是时间因素趋同。在选取β值时,应使其计算周期和时间范围尽可能与所评估企业所选用的其他参数一致或相近。例如在计算社会平均报酬率时采用的是年度净资产收益率,则所选取的β值也应是计算周期为年度的数据;时间范围上,也应与计算无风险报酬率时所选取的长期国债的时间范围尽可能保持一致。 二是行业及业务类型趋同。在所评估企业只有单一业务的情况下,应选择具有相同业务类型的上市公司β值。对于包含多种经营业务的企业,既可以选择包含类似多种经营业务上市公司的β值作为计算依据,也可以选择具有相同单一业务的公司,然后进行加权平均处理。

3.  求取算术平均值

对消除杠杆影响的多家可比上市公司的β值进行统计,取其算术平均值,得到行业平均β值。在此需要注意,如果待评估企业包含多项主营业务类型,则应将其不同类型的经营业务分开,分别寻找具有类似经营业务的上市公司,求出不同业务类型的上市公司的行业平均β值,然后按照不同业务在待评估企业中所占的权重,对不同业务类型的可比上市公司的β值进行加权处理,以消除多项业务的影响。

三、非上市公司β值估算的实证分析

为了更具有针对性和便于理解,我们选择了一个实例:XX啤酒公司属于非上市公司,主营啤酒生产与销售,财务杠杆比率为1.0961,经营杠杆比率为3.4384,求此企业的β值。

2. 新方法对β值的估算

第一步,选择合适的可比上市公司。待评估企业主营业务是啤酒生产与销售,国内同行业上市公司共有11家,但莫高股份的主营业务是啤酒原料(大麦芽)的生产与销售;华润创业和金威啤酒属于港股,可比性较差;惠泉啤酒没有获取到相关财务指标,因此将这4家企业排除,选取7家国内A股上市啤酒企业作为可比上市公司。此外,β值选取的是日收益——年度收益率指标,这与所选取的社会平均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等参数的时间因素一致。

第二步,消除杠杆因素对可比上市公司β值的影响。按照本文中述及的方法,得到以下结果:

第三步,对去掉杠杆影响的多家可比上市公司的β值进行统计,取其算术平均值。即:βu =(0.0923+0.2384+0.2176+0.0515+0.1825+0.1550+0.0681)/7=0.1436

第四步,附加杠杆因素对待评估企业β值的影响。(1)附加待评估企业财务杠杆的影响βL =βu ×[1+(1-T)×( D/E )]=0.2617:(2)附加待评估企业经营杠杆影响: βV =βL ×[ 1+(FC / VC)]=1.1616

第五步,如果企业在未来可能发生较大变动,而且所采用的自由现金流为有限年期,我们可以套用公式(6)把历史β值调整为未来的β值。在此案例中,因为待评估企业经营情况良好,预期可以永续发展,所以先不计算未来的β值。

四、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可见,运用新方法与当前实务中的估算方法得到的β值,相差是较大的(β'=β2 -β1 =1.1616-0.9416=0.22),产生不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前实务中的方法没有考虑到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对β值的影响。如果忽视这些因素影响的β值,就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风险水平,也就不能用此β值来准确计算企业的折现率。新方法充分考虑了导致β值差异的四大主要因素,调整过程步步衔接,尽最大可能地消除了差异因素对β值的影响,所估算出的β值相对准确地反映了企业的风险水平,因此能更好的用于非上市公司企业价值评估中折现率的计算。

参考文献:

[1]张先治,池国华.企业价值评估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78~81.

[2]王伟.β系数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综述 [J].商场现代化,2009年2月.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14~119,267~272.

[4]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8~60.

[5]郜志宇,冯连胜,沈琦.收益法价值评估中贝塔系数(β)的理论及其应用 [J].中国资产评估,2007年03期.

第5篇:财务估值方法范文

关键词:评估准则 企业价值评估 中国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028-02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预示了中国评估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趋势,然而中国资产评估起步较晚,直到2007年11月才召开了“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会”,准则体系发展尚未成熟。2005年4月中国正式实施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在准则体系初步确立之际,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本文借鉴《国际评估准则》(IVS)中的企业价值评估准则部分,从框架结构、内容等几方面进行国内外比较。其中,国际评估准则参照2005年颁布第七版中的指南6――企业价值评估指南。

一、 框架的比较

《国际评估指南第6号――企业价值评估(2005修订)》于2004年11月30日,中国《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于2004年12月30日,从日期上看几乎一致,经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评估指导意见与国际评估指南的相同点:(1)都要求根据评估目的选择适当的价值类型(市场价值与非市场价值)。(2)都要求确信信息来源的可靠和适当性;对所利用的别的专家的工作,要采取必要措施确信其合理性。(3)都指出了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明确的事项以及应当考虑的因素。(4)都指出了财务报表调整的必要性及相关要求。(5)都要求正确运用资产基础法(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三种基本评估方法,对各种评估方法得出的结论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可信的评估意见。

异同点:

1.应用导向的明确性。国际指南明确地将其目标导向定位于服务于财务会计报告,表现在:在引言中指出评估指南的服务对象是“财务报表使用者以及企业价值评估结论使用者”特别是点明了“财务报表使用者”是评估指南的服务对象;专设与会计准则的关系部分,对企业价值评估与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将这种联系建立于评估与财务报表的普遍联系之上。相比之下,中国指导意见在这方面显得较为单薄,原因是中国尚未将财务报告目的作为评估的应用导向,在引言中将服务对象定位于“社会公众”和“资产评估各方当事人”,较之国际指南,这种界定显得较为含糊,特别是没有明确评估结论被使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财务会计报表;没有明确企业价值评估与会计报表之间的关系。

2.理论基础的科学严谨性国际指南非常重视评估的一般原理在企业价值评估领域运用的正确性,为此专设定义这一部分,对评估的一般概念、程序、方法等的术语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具体含义进行了详细解释与界定。这些术语共达数十项,包括调整后的账面价值、资本化、控制权缺乏折扣、经济寿命、持续经营、股份公司、收益资本化法、多数股权、净资产、营业公司、回报率、评估途径(方法)、营运资本等。中国指导意见直接使用国际指南中上述这些术语,并未针对企业价值评估业务进行专门的定义。

3.可理解性和可执行性方面,准则的可理解性和可执行性基于理论基础的科学严谨性。国际指南的突出特点是虽然以原则为主,但条文较为详细和实用。如在指导意见中较为全面而细致地阐述了财务信息及财务报表的用途、财务报表分析和调整的目的以及方法。中国指导意见的细致程度不及国际指南,这可能会对其理解和使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评估要求与评估方法中提到了财务报表调整的必要性以及基本要点,但过于简略;对财务报表调整的目的――进行财务分析以获取评估相关信息,并未强调。

4.框架的合理性。IVSC由于有专门的IVS3评估报告准则,所以没有再在《国际评估指南第6号――企业价值评估(2005年修订)》中对评估结果的报告进行大篇幅赘述。而中国目前准则体系中尚未建立专门的评估报告准则,所以在本指导意见中专设评估披露部分对评估结果的披露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规范;这一部分以后如果被整合入中国的评估报告准则将会优化指导意见的框架。

二、内容的比较

1.国际评估准则体系:国际评估准则体系主要由六部分组成,其中评估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提供了作为评估及评估准则基础的基本法律、经济概念框架的说明,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原则对正确理解评估和运用评估准则有重要意义。这些概念和原则主要包括:土地、财产、不动产、资产、价格、成本、市场、价值、市场价值、最佳用途、效用、公允价值、非市场价值、评估途径(方法)等。行为守则对评估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要求,确保评估结论的可靠、一致和无偏性。准则是较应用指南和评估指南更为基础和稳定的部分,包括了三条具体准则:市场价值基础评估和非市场价值评估是应用指南的基础;评估报告是由以前分散在准则体系中的有关评估披露的方面总结而成。应用指南包括从评估目的角度制定的两条指南。评估指南是对准则和应用指南的补充与拓展,是针对评估过程中以及评估结论使用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的,包括十四条具体指南。

2.中国评估准则体系:从准则建设的历程上看,最早颁布的是无形资产准则,而非基本准则,这反映了早期的准则建设缺乏整体性思路。2004年财政部了两项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初步建立,目前已经的资产评估准则与指导意见数量较少,共七项,其中,《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是中国评估准则体系的一大特点,是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各种资产类型、各种评估目的资产评估的基本规范。目前中国的评估准则体系很不健全,缺少专门性的具体准则,因此对一些专门事项进行规范和指导的任务都只能全部由《基本准则》承担。所以《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在中国目前的评估准则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另一基本准则《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与行为守则功能类似。总的来看,目前中国的评估准则体系尚未成形。在企业价值评估准则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准则体系的进一步比较,中国与国际准则的差距凸显:虽然中国评估准则已经积极地迈出了向国际准则靠拢的步伐,但相对于后者完备的体系,中国的准则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中国评估准则的制定已经接近了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方向,但从目前看来,离实现趋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中国评估准则尚待完善的空间

1.准则的导向。国际评估准则以财务报告目的为导向,中国评估准则尚未体现出明显的专业定位,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应当明确地对财务报告目的评估以及其他目的评估进行规范与指导。在相关的具体准则中,适当增加对该项评估业务与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说明。

2.理论基础。国际评估准则很重视理论对实务的指导作用,整个评估体系中贯穿了评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相比之下中国在这方面尚有欠缺,因此,中国应学习国际评估准则的这一体系理念,重视评估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有效的运用到实务中。

3.框架体系。国际评估准则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框架体系,而中国评估体系尚不清晰,中国可以借鉴国际评估准则的框架体系形成适用于中国的一套评估体系。

4.可执行性。评估准则不是实务操作手册,不应当像操作手册那样事无巨细。但适当和必要的细化条文,对理解和执行准则是有帮助的。

5.与会计的关系。国际注重与会计准则关系的协调,而中国评估准则却显得与会计分开而立,在经济社会中会计信息是任何一项经济行为的基础,因此中国评估准则应重视评估与会计准则的协调关系。

参考文献:

[1]刘玉平.企业价值评估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资产评估,2006,(1).

[2]刘春茹.企业整体价值评估漫笔[J].中国资产评估,2006,(1).

[3]徐淑.对企业价值评估的几点认识[J].中国资产评估,2005,(3).

[4]魏洁.中国企业价值评估准则与国际评估准则的趋同现状及进程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8).

第6篇:财务估值方法范文

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

1.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含义

广义上来讲,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是一项系统性风险,由于并购活动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使得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的财务目标存在差异的可能性。狭义上指对目标企业定价、筹资、支付、偿债、资金营运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可能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是贯穿企业跨国并购全过程的不确定性因素对预期价值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影响。本文主要采用狭义的概念对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对策。

2.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内容

依据国际上对跨国并购成功率统计的口径和并购活动各项内容,可将跨国并购分为并购前期、并购中期和并购后期三个阶段。并购前期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中期主要是融资支付风险,后期是财务整合风险,每一时期的财务风险又包含很多具体的风险内容。每个跨国并购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企业选择并购战略、锁定目标企业、对目标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磋商、谈判、实施并购,最后是并购后的整合,一项并购活动的成功标志是并购后企业营运并盈利。图1能很直接地将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体现出来。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并购前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成因分析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是指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预测不当而得到不准确评估结果的可能性。在跨国并购中,成交价格是双方关注的核心问题。目标企业是否存在并购价值、价值多少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后续行动。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评估风险的最根本原因。财务报表的局限性、评估方法及技术的不恰当使用也都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低估目标企业价值而出价过低导致交易失败;另一种是对于未来收益及回收时间估计过于乐观,从而出价过高导致未来偿债困难。影响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投资者风险偏好。投资者风险偏好是指为实现目标,投资者在承担风险的种类、大小等方面的基本态度,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影响其承受风险的程度。主要表现为,投资者在制定跨国并购战略时,因为风险偏好的差异,使得投资者在不同并购方案间选择与其风险偏好相一致的并购战略。

(2)评估人员及机构风险。总体来看,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专业人才的稀缺,国内中介机构的严重缺位,都增加了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风险。而且我国企业对中介机构及所起作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例如TCL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时跳过了向专业机构咨询的环节,虽然节省几百万欧元,但整合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给其经营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损失远远大于省去的咨询费。

(3)财务报表局限性风险。财务报表是并购方对目标企业评估的客观依据之一,但是其自身也具有局限性。财务报表一般不能反映或有事项与期后事项,例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准备金系数的确定都是以经验为基础。这可能使一些重要的或有损失、期后事项被忽略或刻意隐瞒。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三菱地产在收购美国的洛克菲勒中心时就因为忽略了这一点而造成日后13亿美元的损失。

(4)价值评估方法使用风险。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所使用的方法直接决定了最终的评估结果,也是成交价格的决定依据。对于目标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所使用的评估方法和运用的指标体系应科学客观,因为彼此相互影响,所以应综合考虑,得出客观结果。

(二)并购中期融资支付风险成因分析

定价是融资支付的依据,而融资是支付的前提。因此,对融资支付风险的分析和研究是对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又一关键环节。融资支付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筹集资金和选择的支付方式方面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并购方出现财务损失的不确定性。作为一项产权交易活动,跨国并购涉及资金的筹集与支付,融资支付方式的选择会以交易成本的形式给企业跨国并购的结果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1.融资风险成因分析

融资风险主要分为资金供应风险和资本结构风险。资金供应风险主要源自三方面:融资超前、融资滞后和融资不足。融资超前可能会导致并购企业多付利息,增加企业的并购成本。融资滞后的结果则会阻碍企业整个海外并购的进程,有可能使企业错失并购良机。融资不足则可能直接导致跨国并购的失败。资本结构风险也来源于自有资本融资、债务资本融资和股权融资三方面。

自有资本融资可能会使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增加发展机会成本或是造成并购后企业由于流动性产生的财务危机。债务资本融资风险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利息支付和按期还本的压力。股权融资则可能会因并购后经营业绩跟不上股本扩张,导致每股收益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形象。融资风险来源可以简化为图2所示。

2.支付风险成因分析

支付风险主要是由不同的支付方式决定的,其来源主要有五方面。

一是现金支付造成的风险。现金支付容易因招致高息债务而给并购企业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同时也容易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以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为例,中海油以总价186亿美元全现金支付方式向优尼科发出要约,但此要约价远远超出其资金实力,是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净利润的6.8倍与9.6倍,这会使企业并购后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二是股票交换风险。股票交换时,新股的发行成本较高,同时耗费的时间也较长、手续繁琐,加之容易招致投机套利,因此在我国运用换股筹资方式的企业还不是很多。

三是债券支付风险。当目标企业接受债券支付时,历史经验表明多存在陷阱:获利不清、急于脱手等情况较为常见,所以风险相对较高。

四是可转换债券风险。因为可转换债券的发行预示着将来要增发股票,稀释原有股东的所有权与每股收益,导致股东权益的改变。

五是汇率风险。这也是跨国并购比国内企业间的并购复杂的原因之一。跨国并购是到他国并购,通常会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货币交易。跨国并购从价值评估到交割完成通常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当国际汇率变动时,目标企业的价值也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动,所以也增加了目标企业价值评估、融资、支付风险。

(三)并购后期整合阶段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企业实施跨国并购后就进入到并购整合期。本文重点研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整合期的内因型财务风险,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整合期内,由于中外企业财务组织制度的差异和财务运作的缺失,从而导致并购企业出现财务损失的不确定性。影响财务整合期财务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财务组织机制风险。在整合期内,由于目标企业与并购企业的财务体系不匹配,有关的财务机构设置,财务人员的职能、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组织的更新、报送及披露制度不一致等因素导致并购方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收益相背离,致使并购企业出现财务损失的不确定性。

(2)财务实施风险。财务实施风险是指企业在跨国并购整合期内,由于财务运作缺陷和财务行为不当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整合期内,应对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盈利等财务职能,按照协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实施财务整合,以实现企业跨国并购目的。

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风险是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活动的本质属性之一,高收益的伴随者之一就是高风险。财务风险的防范应在风险尚未实际发生之前,事先针对企业的跨国并购进行防范设计,减少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概率。因此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要对症下药,推进并购效益的实现与企业财务目标的完成。

(一)对并购初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财务风险的防范

1.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

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是产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并购企业应尽量避免恶意收购,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捕捉目标企业并且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能力做出合理的预期。在此基础上做出的目标企业估价较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有利于降低估值风险。

2.克服投资者风险偏好差异,合理确定投资战略

企业如果希望通过并购来壮大实力,必须克服投资者风险偏好,分析企业资源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外部环境的好与坏,从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和财务战略两个角度来确定企业并购的动机。富有远见、能够与企业有效融合的并购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协同效应,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明确企业进行并购的目的并根据并购目的来明确企业并购后的发展方向,是企业避免并购风险,实现并购战略的有效措施。

3.借助专业人才或中介机构,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准确地调查和评估

目前我国专业评估人才严重匮乏,企业应加强和高校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跨国并购涉及的专业中介机构包括收购调查公司、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我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除了企业本身要进行调查评估,还应聘请目标企业所在国或者是国际知名的中介公司参与进来,降低评估风险。例如上汽集团在投资英国罗孚汽车时聘请了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对目标企业进行详细调查,发现其破产可能性及由此带来的风险远远超过已经了解到的情况。随后罗孚宣布破产,上汽集团由此避免了因为收购可能造成的巨额损失和难以摆脱的人事负担。

4.拓展信息渠道,提高信息质量

目标企业确定后,并购企业应通过各种渠道对其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具体内容除财务信息外,还应包括:产业环境信息、经营能力信息、高管人员信息等。上述信息虽非直接的财务信息,但直接影响目标企业并购后的整体价值,其意义不容忽视。

5.选择科学的价值评估方法

准确的估值结果离不开科学的方法,所以在进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时应根据不同的评估内容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有形资产需选取账面价值法、重置价值法、清算价值法等。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应根据企业未来盈利的能力,而不是这个企业资产本身的价值,即在进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时应注重未来盈利能力的衡量。

(二)对并购中期融资支付财务风险的防范

1.确定合理的跨国并购融资方式

采用合理且有效的融资方式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并购成本还可以降低并购的财务风险。企业可使用资金有内部和外部两种渠道。内部资金与外部资金的使用比例取决于企业的自身状况,以及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目的。如企业以短期持有为目的,则需要大量的短期资金投入,企业需要资金成本相对比较低的短期借款。如果并购企业以长期持有为目的,则需考虑目标企业资本结构和持续经营的需要,决定资金的筹集方式。并购方要根据目标企业负债偿还期限和正常经营所用营运资金的数额等来确定回收期及借款种类的搭配,安排资本结构。

2.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在防范跨国并购中的汇率风险时,金融衍生工具和其他工具的使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用于防范外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远期外汇买卖合同、外汇期货合约、外汇期权合约和金融互换等。以上四种均为合约性套期保值,并购双方可以预先约定两种货币的汇率,届时无论汇率浮动如何,都将采用约定汇率办理交割,以此避免汇率的变动所带来的风险。除此之外,并购企业还可选用其他方法。一种是并购企业根据合同中计价货币与有关货币汇率变动状况,决定提前支付或是推后支付。还有一种是安排同种外汇资金在相同时间流进或者流出企业。

(三)对并购后期财务整合风险的防范

1.建立新财务管理体系,完善各项财务机制

企业管理体系的中枢神经系统之一就是财务管理,并购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否以及目标企业在日后能否被有效控制都与财务管理息息相关。因此并购后需进行及时有效的财务整合,整合内容有:财务目标导向、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核算体系、现金流转、存量资产、业绩考核、内部控制等。力争以最快的速度将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的财务体系融为一体,依靠有效的机制加以运行。

2.有效防范并购整合期内财务风险

第7篇:财务估值方法范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上市公司全流通后,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并购会异常活跃。目前在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仍然存在不顾并购效益,贪大求全而导致无效并购的现象,因此如何指导企业通过并购增加企业价值,注重并购财务效益是当前企业并购中极为迫切的问题。

企业是追求企业价值或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经济实体,企业既可通过产品经营也可通过资本运营即企业并购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一个成功的并购,应当是给并购双方能带来经济利益或价值的并购,只有这样并购方企业才有动力去实施并购,而被并购方企业才可能乐于接受并购。因此,在财务上企业并购要存在价值创造即并购增值,并购才是可行的。为了使企业并购能产生最大的并购增值,以并购增值最大化作为企业并购的财务目标,围绕这一并购财务目标制定并购财务战略、寻找并评估目标企业、确定并购融资需要量以及支付方式,进行税务安排,决定采用适当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及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并进行披露。每个环节都以价值创造为标准,按并购业务进行单项和综合评价,从而确保并购增值的最大化。从企业并购从所涉及的财务管理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内容:一是并购财务目标与财务战略的制定;二是企业并购财务运作主要包括并购价值评估、并购融资、并购支付和并购税务安排;三是并购会计处理。

一、并购财务目标与战略

企业并购首先就是要确定并购财务目标,制定并购财务战略。企业并购是企业战略调整的重要手段,企业并购的财务运作也就需要财务目标和战略的指导,在并购财务目标和战略框架下展开并购财务活动。

(一)并购财务目标

企业财务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并购能产生增值即两家企业并购后权益价值(或企业价值)超出并购前两家单独存在时的权益价值(或企业价值)之和,超出部分称为并购增值。只有并购增值,并购在财务上才是可行的。参与并购的双方股东对并购增值进行分配,被并购方企业股东得到的支付溢价部分实质上是并购增值分配给被并购企业股东的部分,剩余部分由并购后企业全体股东享有。可见并购增值越大对双方企业越有利,越有利于并购的实施完成。因此并购增值最大化可以作为并购财务目标以指导并购财务管理与运作。

(二)并购财务战略

为了实现并购增值最大化,在企业实施并购活动中需要制定并购财务方略和规划以指导并购活动。目前可以选择的有,提高每股收益的财务战略、低成本扩张的财务战略和分散经营风险或降低资本成本率的财务战略等战略类型。

提高每股收益的财务战略就是通过并购以提高企业的每股收益为导向。每股收益的提高,如果市盈率即每股市价与其每股收益的比率仍保持不变,则企业股票市值即企业权益价值将大幅提高。低成本扩张的财务战略是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或以降低交易成本为导向、以较低的并购成本快速进行并购扩张的财务战略。只要并购活动能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或能降低交易成本,或能获取管理协同效应,而并购方企业支付的并购成本低廉,那么并购活动都是得当的。分散经营风险或降低资本成本率的财务战略是以分散并购方企业经营风险或降低资本成本为导向的并购财务战略。通过并购分散经营风险能使企业经营更加稳健,外部投资者也更乐于投资,从而增加了企业价值。这种战略就是利用分散经营风险降低企业总体风险,从而降低企业资本成本率,增加企业价值。

二、并购财务运作

企业并购的财务运作就是在企业并购财务战略指导下,以并购增值最大化为目标,展开并购财务活动。它是并购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并购价值评估

并购价值评估主要确定有关企业的价值以及并购增值,是企业并购中制定并购策略,评价并购方案,分析并购增值来源,确定并购支付成本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价值评估在并购财务操作上是企业并购的中心环节,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企业价值评估主要是确定四个方面的价值:目标企业权益价值(或企业价值)、并购方企业权益价值(或企业价值)、并购后整体企业权益价值(或企业价值)和并购(权益)增值。在实际并购操作中,这四个方面的价值评估并不是所必需的,但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是绝对必要的。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最常用的是现金流量折现法(dcf法)。现金流量折现法就是以某一折现率折现评估对象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现金流量折现法所评估的资产价值是资产未来运作效果的综合体现,是管理价值,因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状况与资产过去关联不大,主要取决于未来资产管理与决策的水平。现金流量折现法从理论上而言是最科学的,已成为企业并购活动中价值评估的主流方法,尽管其操作不当有时会出现很大的偏差。根据未来现金流量的内涵可以把现金流量折现法分成两大类,即折现自由现金流量与折现非正常收益为基础的评估技术;同时根据未来收益享有主体的不同各自又分为企业与股东收益两类。

另外,我国企业价值评估还可以采用其他资产评估方法如市场比较法和重置成本法。市场比较法又称现行市价法和市场法,就是指比照与评估对象相同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经过必要的因素调整,据此确定评估对象评估价值的一种方法。其理论依据是市场价格反映资产价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一规律。市场比较法利用了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代替我们做了一部分评估工作,因此市场比较法具有简单易行、直观易懂的特点,在资产评估实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重置成本法又称成本法,是指在当前条件下完全重新购建相同的评估对象所需的重置成本扣减评估对象已损耗的价值,据此确定评估价值的方法。重置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是资产的原始成本越高,其价值也越大;资产损耗越多,其价值越低。从这个意义上说,重置成本法所评估的价值是以当前重置成本以及历史损耗为依据的,其本质还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与资产的未来运用效率无关,因此重置成本法评估的价值是会计价值。重置成本还不完全是会计上的成本,它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不仅包含重置时必要的材料、物料、人工、利息及税费消耗,而且包含投资利润,即消耗的会计成本中应创造的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说,重置成本是价格的含义。资产的定价是依据资产所消耗的社会平均重新建造成本加上一定的合理利润。重置成本法考虑的是资产的过去而不是未来,而资产未来所能带来的收益才是价值的源泉,因此该方法的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

(二)并购融资

企业并购融资就是解决企业并购资本的来源问题,是企业并购的重要环节。企业并购需要大量的资本,这迫使并购方企业想方设法筹措足够的并购资本,细心调整资本结构,进行融资策划。并购融资主要内容有:首先确定融资需要量。并购方企业要根据支付成本的大小确定融资需要量,而支付成本的大小又与目标企业的权益价值、讨价还价能力以及支付方式有关。其次确定融资方式。融资方式的选择与支付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是以股票作为支付对价的,并购方企业(也可能是并购后的企业)肯定要发行股票,其融资方式的选取只能是发行股票的融资方式;如果是以现金作为支付对价的,其融资方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放行股票、发行债券也可以银行借款等等方式筹措资金。并购融资方式多种多样的,企业在实际操作中的选择原则:一是选取资本成本较低的融资方式,同类型的融资方式中选取以其资本成本较低者;二是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尽量使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在融资当中合理匹配权益融资与债务融资比例。

(三)并购支付

企业并购支付主要解决企业并购支付方式以及并购成本。企业并购涉及的支付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现金支付;二是股票支付。考虑并购的具体对象是资产还是股票(股权),可以把支付方式进一步细分为:以现金收购资产、以现金收购股票、以股票收购资产和以股票收购股票等四种方式。在现实的并购活动中,几种支付方式可能混合使用,如一部分用现金收购,另一部分用股票交换。

并购支付成本是指并购方企业为完成收购被并购方企业所付出的代价,即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购买日并购方企业为取得被并购方企业的控制权而放弃的其他有关资产项目或有价证券的公允价值加上可直接归入并购支付成本的有关并购直接费用。不同的支付方式并购支付成本的确定方式也有所不同。

(四)并购税务安排

企业并购属于产权重组。在我国一般不征收营业税、增值税等流转税,对于印花税、契税等财产税也有许多优惠政策。因此,企业并购税务安排实质是指企业所得税的筹划安排。

企业并购方式以及支付方式都会影响到并购方和被并购企业以及股东的纳税,并购税务安排就是要根据并购双方的具体财务状况和纳税条件作最佳纳税选择使并购双方达到共赢。

在兼并合并方式下有两种税务安排:一是被并购企业解散并作清算处理。这种安排是被并购方企业按公允价值转让净资产,并确认转让所得;而并购方企业取得的净资产按公允价值入账,并可按公允价值核算成本、计提折旧。二是被并购企业被解散但不作清算处理。对于通过交换股票(股权)而完成并购的或支付的现金不超过支付股票(股权)面值20%的,被并购方企业可以被解散但不作清算处理,不确认净资产的转让所得;而并购方企业取得的净资产按原账面价值入账,被并购方企业存有未弥补亏损的,可以在并购方企业中继续抵补。在控股收购方式下,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主体和法律主体,母、子公司组成一个集团,母子公司都是独立的纳税主体,通常需要分别进行纳税,母子之间的盈利与亏损一般不能相互抵补。因此控股收购方式下的税务安排通常主要是对子公司投资收益的安排以及子公司亏损如何通过转移价格加以利用。

三、并购会计处理

并购会计处理主要解决选用并购会计处理方法、确定并购商誉和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等三个主要内容。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并购采用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并购采用购买法。市场化的企业并购一般都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并购,因此可以预见今后我国出现的企业并购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是大势所趋。

购买法要求并购方企业在购买日将被并购方企业的净资产按公允价值计价,支付成本超过被并购方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可辨认资产减去可辨认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差额列作商誉,可以称之为并购商誉。可辨认资产包括被并购方的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但不含被并购方企业的自创商誉。对被并购方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是一项重要内容,一是因为被并购企业的无形资产需要逐一辨认和评估,难度大;二是被并购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大小与合理程度直接关系到并购商誉的计量,从而影响并购以后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绩效。因此必须把被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纳入并购财务管理的内容范畴。我国《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商誉不予摊销,但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时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发生减值则计提商誉价值准备且以后期间该商誉无论价值是否恢复都不得转回已经计提的商誉减值损失。

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是企业并购不可或缺的一环。合并会计报表要解决三个时点报表的合并问题。

一是并购生效日(亦称并购完成日或简称并购日)的合并会计报表。无论对于兼并合并还是控股收购形式都是必须编制和披露的。

第8篇:财务估值方法范文

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就是企业价值评估,这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想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实现企业战略就要对企业的价值进行充分的评估和报价。因为企业价值不仅反映了其从生产到现在所累积的社会劳动时间,也是可以反映企业的现有资源以及这些资源所产生的未来价值。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讲,企业的价值由投入企业的全部资源构成,从市场资源配置来看,提示了企业未来经济收益能力。

一、企业价值评估的意义

(一)会计提供的财务报表显示的是静态的财务状况,对未来潜在财务风险和信息却忽视了,这样的财务信息就不完善。通过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不仅有了对价值量化有了确定的方法更是对财务表外的资产和负债等情况寻找出到了有效的计量手段,隐藏与财务报表下的资源配置有了体现,对企业未来的决策和收益都有充分的判断。

(二)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后,就需要考虑如何激励企业的管理者来让企业价值增值,企业价值增值情况目前已经成为激励和考核企业的管理者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大大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制度的日益完善,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层加强了公司的监管和治理,即将迎来的是价值投资时代,对上司公司的内在价值进行正确 的评估成为影响管理者和和市场的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的正确因素。

二、价值评估方法选择的原则

(一)成本效率的原则。在选择评估方法的同时,要在法律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并满足委托企业评估的要求,不但要考虑各种评估方法所消耗的物资、时间和人力,还要力求效率 ,节约成本,这样委托企业和评估机构方可发展成双赢模式,评估机构也大大增强了自身的实力,提高了服务水平。

(二)风险防范的原则

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存在的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是指评估机构之外的从客观因素上阻碍和干扰评估人员进行正常评估的过程中而产生的风险,内部风险是指评估机构对企业的价值多不当或者错误的意见时而产生的风险。这些风险的产生都可能是价值评估选择方法的不当引起的。所以,在企业价值评估 方法的选择时,要有很强的风险防范意识,系统的考虑各种因素,分析可能会产生的风险,进而做出客观、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三、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的比较分析

要对企业价值正确评估,就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只有对各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明确期间的差异性,方可正确评估。常用的评估方法如下图1所示,由于篇幅有限,下面就前三者方法进行详细的比较和分析。

(一)三种方法的原理。成本法最基本的原理就要重置或者重建评估对象,如果条件允许,作为一个潜在的精明的投资者,在购置一项资产所付出的价格不超过有同样用途的替代品所需要的成本。从常识和经济理论上来说,市场法都是认同的,类似的资产应有类似交易价格,如果在交易价格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市场上就会出现套利交易的情况,基于该理论市场法得以应用。

(二)三种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相对于市场法和收益法而言,成本法是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这就注定其评估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对于一个仅进行投资或者拥有不动产的控股企业而言,由于其是非持续经营的,所以采用成本法进行评估是非常适宜的,但是成本法也有自身的缺陷,其不能衡量各个单项资产的工艺匹配和一些有机因素组合而成的整合效益,对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无法把握其整体性,所以在假设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单独采用成本法来进行价值评估是不合适的。

简单、直观、运用灵活是市场法最大的有点,由于其收到限制较小,当目标弓虽 对未来的收益难以作出预测的时候,收益法的价值评估就会收到限制,这时市场法就凸现其优势,同时还可以验证其他评估方法获得评估效果作为参考。但是市场法的局限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其评估对象和参考的企业都是唯一的,在不同的时间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都是不相同的,所以要参考相同的或者类似的评估对象几乎是不可能的。除此之外,运用是市场法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对价值比率 的调整,这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技术能力的评估师才可以做到。收益法由于是以预期的收益和折现率为基础的,所以 运用于成长型的或者是成熟型的企业比较合适,因为其收益一般为正值且具有持续性,对其受益期内的折现率可以有效评估。

四、评估方法的综合比较和选择

任何一种价值评估方法都不是绝对的合理,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缺陷,采取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也都有所不同,另外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在进行价值评估的时候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公司估价时,要根据被估价的对象特征,综合运用 各种信息状况,选择合理的财务估价方法,以获得最准确的被估价对象。每种方法估价的结果之间或许会出现差异,只有对其间的差异进行客观的分析,才能真实的反应公司价值的均衡点,作为最终的评估结果。后者直接对不同方法下评估参照的依据、数据或者原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获得评估效果。总之,不同理念就会形成不同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各种方法之所以存在必由其中道理,其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印证,我们可以根据价值评估的目的选择某一种方法也可以对一个项目采取不同方法的评估,对其结果进行相互证实或者纠偏。

五、结束语

(―)不同的评估方法是用不同的具体形式和技术 手段来实现不同的评估目的的,所以一种评估方法不可能 适用于所有的企业项目,要选择评估标准和评估目的相适应的方法。除此之外,企业的价值评估是一项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获得准确数据的难易和处理的深刻与否都有关系,这些因素都是影响评估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

(二)不可忽视企业“软件”的评估。企业的实物资产都是看的见的,属于“硬件”,但是企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产为企业的未来创造效益就要看企业的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和市场竞争力等这些“软件”因素,这些对企业价值的大小影响更大。所以,企业在进行价值评估的时候,要“硬件”和“软件”兼施。

(三)企业在不断的运营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非常的多,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价值量,所以说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内的评估出的企业价值也只能作为企业相关利益者在进行决策时候的参考 ,因为企业的价值也是动态的。

第9篇:财务估值方法范文

本文以审计准则1321号—会计估计(包括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和相关披露为基础,从审计的视角探讨了会计估计的主要特征及会计估计与重大错报风险之间的关系,并对会计估计的合理性及其披露的妥当性进行了归纳分析,对会计估计审计特征及会计估计适当性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

关键词:

估计不确定性;重大错报风险;管理者偏向;计量方法

近年来,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断变化,财务报表中的存在着许多会计估计项目,会计估计项目在计量前提假定条件、计算和计量方法上易于受到管理层主观判断的影响,其计量金额存在客观性缺少的可能。与财务报表上确定项目相比,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估计审计客观性很难做出判断,会计估计审计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复杂。

一、基于1321号审计准则视角的会计估计特征

(一)会计估计与重大错报风险由于经营活动具有内在不确定性,财务报表中的某些项目不是精确的计量得到,只能进行估计得到。我国审计准则1321号对会计估计的定义为:是指在缺乏精确计量手段的情况下采用的某项金额的近似值。会计估计一般包括存在估计不确定性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额以及其他需要估计的金额。管理者对财务报表的有关项目的金额只能进行估算,此时管理者因估计项目的不同,需要估算的有关信息的性质和可靠性程度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决定了会计估计计量的不确定性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在作出会计估计时运用某些假设的合理变化可能对会计估计的计量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假设则被视为重大假设。存在重大假设的会计估计往往也表明存在高度估计不确定性,并由此可能产生特别风险。估计不确定性,是指不能正确地进行会计估计及其披露的程度。估计的不确定性,实质上是指财务报表的某些项目受经营等特殊因素的影响不能准确计量、不能在财务报表中正确披露的一种状态。会计估计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如果这种不确定性是由管理者偏见所导致并且重大的情况下,那么,会计估计的不确定性就变得与重大错报风险密切相关。管理层偏向,是指管理层在编制和列报信息时缺乏中立性(审计准则1321号)。由此可见,会计估计是推算确认的金额,其不确定性是内在的,管理层偏向也可能夹杂在其中,管理层偏向不论管理层是否有意而为之,只要是管理层在财务报表确认时缺少中立性,就会对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列报结果产生影响。存在重大假设的会计估计往往也表明存在高度估计不确定性,容易诱发管理层偏向,并由此可能增大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准则1321号应用指南列示了除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外,其他可能需要作出会计估计的例子,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产品质量保证义务、折旧方法或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如果投资的可收回性存在不确定性,对其账而价值计提的减值准备、长期合约的结果以及由于了结诉讼或判决产生的成本。上述例子均存在不确定要素,容易影响管理层所做出的假定、计量,导致估计不确定性和管理层偏向。

(二)会计估计不确定性与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准则1321号定义的会计估计不确定性,是指会计估计和相关披露在计量方面对固有不精确性的敏感度。应用指南中指出估计不确定性的程度取决于下列三个因素:会计估计的性质;作出会计估计所使用的方法或模型被普遍认可的程度;作出会计估计所使用假设的主观程度。在某些情况下,与某项会计估计相关的估计不确定性可能太大,以致无法满足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规定的确认标准,因而难以作出会计估计。会计估计性质与使用假定的主观程度两者是表里一致的关系。审计准则1321号第三条对会计估计性质的解释是:管理层可获得的用以支持作出会计估计信息的性质和可靠性差别很大,并因此影响与会计估计相关的估计不确定性程度。估计不确定性的程度进而影响与会计估计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会计估计对有意或无意的管理层偏向的敏感性。即会计估计的性质越抽象,其性质越不能在外部进行整齐划一地表示,会计估计在财务报表编制时,管理层只能是主观地把握估计的性质。管理层主观把握的结果表现为关于财务报表项目确认金额的计量和计算方法等假定上。因此,管理层所使用的假定,就可能明显带有管理层的主观判断的色彩。管理层的主观判断与管理层是否存在主观意图无关,但容易裹挟管理层的偏向,一般会增加不确定性程度。另外,估计方法和模型越是一般模型,会计估计不确定性程度就表现为越低,为适用一般估计方法和模型,就必须使得日常作业定额化、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机能,因此,虽是会计估计但大大缩小了管理层加入其主观的余地。由此可见,会计估计的性质、使用假定的主观程度与会计估计不确定性具有正向相关关系,一般为人们广泛了解的会计估计方法或模型与会计估计不确定性具有负相关关系。管理层是基于估计的不确定性及其内在的管理层偏向进行会计报表会计估计确认。根据会计报表中的会计估计的不确定程度,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估计不确定性相对较低,重大错报风险也较低;二是估计不确定性相对较高,重大错报风险也相对较高。

审计准则1321号应用指南对会计估计不确定性程度的分类包括二个方面:一方面,会计估计涉及相对较低的估计不确定性,并可能导致较低的重大错报风险。具体内容包括:一是从事不复杂的经营活动的实体作出的会计估计;二是因与常规交易相关而经常作出并更新的会计估计;三是从较易获得的数据(如公布的利率或证券交易价格)中得出的会计估计。这些数据在公允价值会计估计中可能被称为“可观察到的”;四是在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规定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简单且容易使用的情况下,对需要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作出的公允价值会计估计;五是在模型的假设或输入数据可观察到的情况下,采用广为人知或被普遍认可的计量模型作出的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另一方面,会计估计可能存在相对较高的估计不确定性,尤其是当这些会计估计以重大假设为基础。具体内容包括:一是与诉讼结果相关的会计估计;二是非公开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会计估计;三是采用高度专业化的、由被审计单位自主开发的模型,或采用难以在市场上观察到的假设或输入数据作出的公允价值会计估计。会计估计涉及相对较低的估计不确定性,并可能导致较低的重大错报风险的部分属于不复杂的经营活动及常规交易,公允价值的估计方法、管理层的假定都不复杂,所以认为其估计也较为容易,这些项目固有的风险及其控制风险均较低。但是,会计估计可能存在相对较高的估计不确定性,尤其是当这些会计估计以重大假设为基础部分,其计量需要重要的假定为基础,其估计也存在着较多困难。

二、以会计估计合理性为基础的会计估计审计

(一)会计估计及其列示的合理性财务报表中列示的金额如果是会计估计计量的结果,可能存在着列示的金额与市场并不吻和,这不能说明这一结果不具有客观性,只能表明有许多缺少审计的可验证性。依据重要的假设条件进行的会计估计,估计的不确定性相对较高。因此,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估计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审计。一是关于财务报表中编制或列示的会计估计是否合理;二是财务报表披露是否充分。(1)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会计估计的合理性,是指在会计估计的计量过程中存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管理层的会计估计是否恰当地反映了财务报告构成事项的要求;二是会计估计方法是否适当且能够继续适用,会计估计及其方法是否与上年度有变化,是否适应了相应的变化。对于第一个方面,会计估计是基于财务报表编制时能够获得的信息,依据管理层的判断做出的,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对于估计时点上的不确定事项是根据某一假设做出的估计。此时的管理层所做出的判断所依据的假定是什么,涉及到会计估计的性质和作出会计估计所使用假设的主观程度,是估计不确定性较高的会计估计,因此,可以认为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对于第二个方面,容易表现出会计估计本身和估计方法的变更中加入管理层的任意性,发生会计变更除降低会计期间可比性外,管理层的主张会得到加强,会出现新的管理层偏向,会带来财务报表的虚假列示和披露的透明程度。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关注会计估计及其方法与以前年度是否有变更。审计准则1321号第十三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用以作出会计估计的方法是否已经发生或应当发生不同于前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针对管理层因企业及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更会计估计和会计估计方法的变化,是否承认管理层主张理由的合理性和所做出的会计估计及估计方法变更依据理由是否正当,注册会计师应做出慎重的判断。(2)会计估计列示的合理性。注册会计师必须取得充分而确切的审计证据,证明会计估计是否按照财务报告结构的要求进行了列示。要求列示的内容包括:使用的假设、使用的预测方法或模型、估计方法变更而产生的以前年度的变更影响以及估计不确定性的原因和影响。上述列示项目包含了管理层为会计估计所进行的假定以及由此产生的会计估计不确定性、估计的计量方法、估计方法变更所带来的以前年度调整等内容,有助于报表的使用者对会计估计的理解。

(二)会计估计的审计程序(1)会计估计审计程序的特征。按照审计准则1321号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考虑到会计估计性质的同时,为确认会计估计合理性实施的审计过程,主要实施包括对以下一项或多项的审计过程:其一是否提供了审计报告出具日前产生的会计估计事项的审计证据;其二对管理层进行会计估计的方法和估计的基础资料分析。在此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必须对管理层使用的计量方法是否适应实际情况以及管理层使用的假定是否适合财务报告构成中的计量目的的要求等事项作出评价;其三关于实证过程准确性以及管理层进行会计估计方法的内部控制运用情况进行评价;其四为了对管理层所做出的估计值进行评价,而设定注册会计师的估计值或者允许范围,为此,必须实施下列工作: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层采用不同的假定或方法时,必须事先输入关于估计值或者是允许范围相关的参数,为准确评价与管理层估计值的重要差异,对管理层使用的假设和方法必须充分的了解。注册会计师对使用的允许范围的准确性进行判断时,应以可利用的审计证据为基础,只有确保允许范围的全部结果是合理的情况下才能确定该允许范围。上述审计过程二至四项的共同点是,都不追求以会计记录的正确与否或者是其恰当与否作为审计证据,但是,又具有相同性和差异性。关于管理层进行的估计方法和由此计算得到的金额的合理性审计过程,均属于注册会计师的自由心证过程,即注册会计师自身对估计金额和理性审计检验过程。对管理层进行会计估计的方法和估计的基础资料的分析,是指对管理层进行会计估计所使用的计量方法的适当性以及对管理层所设定假定的合理性审计。关于实证过程准确性以及管理层进行会计估计方法的内部控制运用情况进行评价,实际上与会计估计的性质以及管理层进行会计估计时所使用的假设主观程度的验证,因此,这也就是对管理层偏向程度的检验,管理层的主观性是否属于注册会计师所能容许的范围问题,属于注册会计师的心证过程。为了对管理层所做出的估计值进行评价,而设定注册会计师的估计值或者允许范围,实际上是利用注册会计师自己所设定的估计值和容许范围代替了对管理层所进行的计量方法和理性的验证。在注册会计师有足够证据的条件下,利用所获得的证据资料计算得到的估计值与管理层的估计值之间的差额作为虚假列示的金额。另外,如果管理层依据没有足够的证据的估计值超过了注册会计师有足够证据的条件下所设定的容许范围,其超过部分就作为虚假列示的金额。综上所述,会计估计审计的最大特点是对估计金额和假设的验证过程,可以分为关于计量方法的合理性和假定合理性两个方面的审计。(2)会计估计审计及其合理性测试的比较。注册会计师为了对管理层所做出的估计值进行评价而设定的估计值或者允许范围,这样的审计方法与分析过程中的合理性测试思考方法具有相同之处。在合理性测试时,是注册会计师利用管理层所设定的条件和适当的信息对管理层的估计值进行自我重新试算和比较的过程。注册会计师进行试算的估计值,尽管是依据适当信息进行的计算,但是没有特殊的计算方法,与管理层的估计过程相比没有本质变化,依然是对管理层估计值在一定容许范围内的比较。如果管理层的估计值在容许的范围内,就认为其估计值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没有落在容许的范围内,若要判定管理层的估计不合理还需要符合详细的实证过程,需要追加审计证据。另外,会计估计审计与合理性测试之间又具有差异之处。其差异之处可以从管理层的估计值没有收敛于注册会计师允许范围内时的处理上得到验证。在会计估计审计过程中,若注册会计师依据审计证据得到的估计值,管理层的估计值与注册会计师容许范围内的差额认为属于虚假列示。但是,合理性测试时,管理层计量的金额没有收敛于注册会计师设定容许范围内的差额,就不能直接认定为虚假列示,需要进一步实施详细的实证过程。其理由在于合理测试的结果,只是注册会计师的一个试算值,一般情况下并不存在审计证据。另外,即使是相当精确的合理性测试,也只不过是对适用的对象是否存在着重大矛盾或者是否存在异常变动等方面进行检验的过程,它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为实施更加详细的实证寻找突破口。上述两点理由不仅是合理性测试的特征,也是分析过程的特征,具体测试过程如图1所示。

三、会计估计审计及会计估计的适当性

(一)会计估计审计的特征由于商业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许多财务报表中的项目不能精确地计量,而只能加以估计。估计涉及以最近可利用的、可靠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在现行财务会计报表中存在着相当多的会计估计项目,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带来了很多困难。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目的,就是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审计职业者,按照公证恰当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发表独立的审计意见。财务信息主要以货币金额来表示,因此,审计人员的监查对象是以金额为中心的,因此,其金额应是可验证的。依据会计估计所确认的财务数据,是以发生或者是预计可能发生的事项为假定条件,因此,会计估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管理层主观判断的成分。依据主观假定的计量假定条件,再依次确定计算或计量方法,归根结蒂都是基于管理层的主观判断,会计估计审计不具有其他项目审计那样可供利用的客观审计依据,这是会计估计审计的最大特征。

(二)会计估计的合理性审计难以获得关于其金额的客观审计证据,因此,必须获得例如会计估计的审计程序中的证据,在进行审计过程中为获得客观的证据,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关于实施对会计估计方法的内部控制的评价。我国审计准则1321号第13条第3项第2款规定了管理层做出会计估计的方法和依据均包括相关控制。其方法和依据主要是对企业进行会计估计所采用的组织形式、确认的认知程度以及采取的验证体系等做出评价。审计人员应当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评价,应对审计对象审计期间内的内部控制所运用的方法、运用的程度以及运用的连续性和适当性进行验证,对内部控制实施者的业务状况和相关责任人所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状况进行验证。对管理层过去的会计估计的适当性验证。第二,对管理层过去估计的恰当性分析是通过与其事后的实际发生额进行对比的差异来确定的,利用差异结果来检验其估计的适当性好坏。如果过去的估计值与实际比较相近的次数越多,则对管理层所做的估计值信赖程度越高。如果过去的会计估计值与实际值相差很大,则必须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将得到的原因反映到管理层的本期估计值。第三,企业及企业环境变化与管理层估计关系的检验。对企业及企业环境在本期是否发生重大变化进行检验,如果发生了重大变化,应反映在管理层估计中。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