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研修总结范文

劳动教育研修总结精选(九篇)

劳动教育研修总结

第1篇:劳动教育研修总结范文

会议认为,“十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九年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新阶段,高中阶段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显著扩大、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农村教育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得到高度重视并在逐步解决。教育发展为我国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应当看到,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仍然不高,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明显不足,杰出人才缺乏,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均衡,教育投入不足,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会议强调,各级政府必须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要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会议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巩固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区域发展趋于协调,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国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二)以中西部农村地区为重点,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坚持新增教育经费和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四)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现代教师管理制度,改进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管理体制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会议认为,为统一税政、简化税制,有必要对现行《车船使用牌照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进行修改合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 *

12月30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

会议指出,为进一步发挥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于加强宏观调控的作用,公平税负,促进平等竞争,有必要适当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并统一适用于内外资企业。会议决定,对198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作适当修改,由国务院重新公布施行。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 *

1月10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同意进一步扩大香港人民币业务。

会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就业比较充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制定并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劳动者就业、农村富余劳动者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但是,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将长期存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够规范、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的问题还比较普遍。为了促进就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有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专门法律,将国家促进就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制度化和具体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对促进就业的原则、工作机制、政府职责和政策支持体系,以及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秩序、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会议决定,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同意将为香港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提供平盘及清算安排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筹集的资金,具体工作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组织实施。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1月17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修订草案)》,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案)》,批准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和人选。

会议认为,修订1998年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对于加强动物防疫管理,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防疫工作面临更高的要求,有必要认真总结近年来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工作经验,进一步明确饲养者、经营者的防疫责任,强化各级政府在动物防疫方面的职能,加强动物疫情防控措施,完善动物防疫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修订草案)》重点对免疫、检疫、疫情报告和处理等制度作了修改和完善,增加了疫情预警、疫情认定、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执业兽医管理、动物防疫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内容。会议决定,修订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认为,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更好地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案)》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主体、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会议决定,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效率和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

第2篇:劳动教育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 广东 经济增长率 贡献

高等教育不仅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贡献,而且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达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测算广东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于处理好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计算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选择

在定量分析中,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是国内外众多估算方法的基础,本文也主要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教育投入和经济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

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是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研究二十世纪处在研究美国制造业劳动和资本对产出的作用时得出一个生产函数,即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

Y=AKαLβ (1)

这个生产函数可以表述为:假设土地数量没有变化,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抽象为资本K、劳动L和技术进步率A,K、L可以相互替代,且能以可变的比例组合,又假设经济发展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都以其边际产品作为报酬,规模报酬保持不变,那么在时间t范围内变化的中性技术进步的产出增长模型可以被构造为:Yt=At KtαLtβ (2)

其中,Yt是第t期经济产出量,用GDP表示; At为第t期技术水平,一般作为常数;Kt为第t期的物质资本存量;Lt为第t期人力资本存量;α是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β是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而且α0,β0,αβ=1 。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也就等于使初始劳动力投入量成倍增加,因此可以将劳动投入量细化为初始劳动力L0与教育投入E的乘积,于是公式(1)就可以转化为: Yt=AtKαt(L0tEt)β (3)

这同时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卢卡斯(Robert E Lucas)于1988年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Y=Kα(Hl)1-α的思想基本一致(《经济增长导论》,2002)对公式(3)两边取自然对数后再求时间t的全导数,然后再用差分方程近似代替微分方程得到方程:y=a+αk+βl0+βe(4)

其中,y表示一定时期内经济的年均增长率,a为社会技术进步的水平增长率,α表示产出的资本投入弹性,K为资本投入的年均增长率,β表示产出的劳动投入弹性,l0代表初始劳动投入的年均增长率,e代表教育投入的年均增长率。因此,估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可表示为:

Re=(ye/y)×100%=(βe/y)×100% (5)

公式(5)是目前国际广泛采用的计算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它表示教育这个要素投入所带来的那部分国民产值的增长率占国民产值总增长率的比率。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教育投入的年均增长率e也可以表示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求出广东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β的测算

在本文的模型中,β的系数值对模型的影响较大。本文主要根据广东省2000~2009年的统计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回归分析的方法,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t=AtKtαLtβ 的基础上 ,通过 两边取自然对数构造线形回归模型:lnYt=lnAt+αlnKt+βlnLt,设α+β=1。为避免出现序列自相关和多重共线形问题,在上述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构造一阶差分方程: lnYt- lnYt-1=C0+α(lnKt-lnKt-1)+β(lnLt-lnLt-1)+θ,设α+β=1。这里θ为随机误差项,假设其均值为0,且自变量的一阶差分与随机误差项无关。

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78=1),实际投资额(1978价格),实际资本存量(1978年价格)来自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P42-43

2001-200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78=1),实际投资额(1978年价格),实际资本存量(1978年价格):根据张军等(2004)采用的方法计算得出。

运用SPSS软件求出β的值,其中,Y表示广东省2000-2009年实际GDP,参见表1;K表示广东2000-2008年折旧后的资本存量,参见表2;L表示广东省2000-2009年从业人数,参见表3。

将广东省历年GDP对数的一阶差分lnYt- lnYt-1、实际资本存量对数的一阶差分lnKt-lnKt-1、从业人数对数的一阶差分lnLt-lnLt-1,代入一阶差分方程:lnYt- lnYt-1=C0+α(lnKt-lnKt-1)+β(lnLt-lnLt-1),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由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建立的广东省劳动投入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回归模型是成立的。从回归结果得到广东省的的劳动的投入弹性β为0.636。

三、 计算广东教育投入的年均增长率e和高等教育的年均增长率eh

第1步,分别计算2000年、2008年广东从业人员的人均教育综合指数

(一)用教育综合指数代表由于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带来的劳动投入量,需要确定劳动简化率

关于劳动简化率的确定是个复杂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法:西方的丹尼森和麦迪逊的“工资收入法”(又称“丹尼森系数法”)、前苏联的“复杂劳动简化法”(又称“劳动质量修正法”)以及中国学者的“修正的劳动简化法”。各种方法测算的结果差距比较大,仅中国学者在采用修正的额劳动简化法时就计算出四种(分别根据工资法、教育年限法、工作年总课时数法和劳动生产率法)等不同结果。

丹尼森“工资收入法”在中国使用时,学者们一般是部分地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文化程度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收入差别确定不同文化程度的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然后与经验值相结合做不同程度的折算,得到的结果虽然有差别,但波动范围不大,崔玉平(1999)按三级(初等、中等和高等)得到劳动简化系数为:1、1.4、2;李洪天(2001)按四级(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计算得到劳动简化率分别为:1、1.2、1.4和2;杭永宝(2007)按五级(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以上高等教育)得到劳动简化系数为1、1.28、1.38、1.81、2.2。由于目前广东的研究生所占比例还比较小,可以把他们归入本科学历,所以本文根据综合考虑采用杭永宝的劳动简化系数。

(二)计算2000年、2008年广东省人均受教育年限数据

根据模型Re=ye/y×100%=βe/y×100%的要求,需要用一定时间段内的数据来反映增长率,又依据“教育综合指数”的内涵,需要人均受各级教育年数来计算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考虑到数据的权威性和可获取性以及可比较性,本人选取《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中的数据。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根据《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全省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各行业人口》(P3046-3053)中的数据整理、计算得出2008年数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编,《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2009年,P77。

计算公式:Pi=Ni∑Xi,其中, Xi是各级文化程度分布比例,I={(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大学本科以上)};Ni是各级教育规定年限(假设小学受教育年限为6年;假设初中受教育年限为3年,高中包括中专受教育年限为3年,并且把这3种教育统归为中等教育;假设大专受教育年限为3年,大本以上受教育年限为4年,且把这良两种教育统归为高等教育。前面介绍过由于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从业人员相对较少,本文把这部分从业人员归为受过高等教育)。

2000年广东省15岁―64岁劳动力人口人均受各级教育年数计算如下:

人均受小学教育年数:S小=(25.9+49.9+16.8+3.6+1.5+0.15)*6/100=5.871

人均受初中教育年数:S初=(49.9+16.8+3.6+1.5+0.15)*3/100=2.159

人均受高中教育年数:S高=(16.8+3.6+1.5+0.15)*3/100=0.66

人均受大学专科教育年数:S专=3.6*3/100=0.108

人均受大学本科教育年数:S本=(1.5+0.15)*4/100=0.066

则2000年广东省就业人口人均受各级教育年数总数是5.871+2.159+0.66+0.108+0.066+=8.9135。同理可以计算出2008年广东省就业人员人均受各级教育年数依次为:5.923、2.37、0.8133、0.162、0.1364,人均受教育年数总数为9.4047。

(三)2000―2008年广东省就业人口的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e

计算公式:e=∑PiSi,其中,Pi是各级劳动简化系数,Si是人均受各级教育年数,i=(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

2000年广东省就业人员的教育综合指数为:

E0=5.871+2.159×1.28+0.66×1.38+0.108×1.81+0.066×2.2=9.881

2008年广东省就业人员的教育综合指数为:

E1=5.923+2.37×1.28+0.81×1.38+0.162×1.81+0.1364×2.2=10.668

2000年―2009年间广东省就业人口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采用几何平均法:e′={(E1/ E0)1/n-1}×100%={(10.668÷9.881)1/8-1}×100%=0.97%

同理2000年-2009年间广东省就业人口高等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 eh′={(0.162×1.81+0.1364×2.2)÷(0.108×1.81+0.066×2.2)}1/8-1=6.21%

由于工资的差别进而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个人的禀赋素质、家庭背景、勤奋努力程度等都会导致工资收入的差别,只有一部分差别可以归因于所受正规教育的不同,而且,劳动力质量、素质、技能的提高也不能完全归因于正规教育,因此,按照丹尼森等西方学者通行的算法,对于依照工资差别而计算出的教育综合指数的增长率(即由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带来的劳动量的增长率)用0.6做折算,于是得到广东省教育综合指数年平均增长率的修正值:e=0.97%×0.6=0.582%。广东省高等教育综合指数年平均增长率的修正值:eh=6.21%×0.6=3.726%

第2步,计算广东省2000-2009年间高等教育在全期年均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率中的比率(Eh)。排除高等教育后,2000-2009年间广东省高等教育综合指数的平均增长率为={(5.923+2.37×1.28+0.81×1.38)÷(5.87+2.159×1.28+0.66×1.38)}1/8-1=0.68%。由此可得,2000-2009年间广东省高等教育在教育综合指数平均增长率中的比率为:eh′=(0.97%-0.68%)÷0.97%=29.9%。

(四)计算2000-2009年广东省实际GDP的年均增长率y

我们用GDP的增长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考虑到物价指数的上涨,所以要剔除物价因素,计算2000-2008年间GDP的实际增长率。以本国货币不变价格计算的增长率习惯上称之为实际增长率。为保持一致,这里依然以1978年为基期,那么,根据表1,我们知道2000年和2008年的GDP的实际值分别为3233.1966、8768.58885,2000-2008年间GDP实际年平均增长率为:y={(Y1/Y2)1/n-1}×100%={(8768.58885÷3233.1966)1/8-1}×100%=12.86%。

(五)计算2000-2008年广东省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GDP)增长率的贡献Re和Rh

根据上面推导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率贡献的表达式Re=(βe/y)×100%,将β=0.636、e=0.582%、eh=3.726%、y=12.86%分别代入 ,则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Re=(βe/y)×100%=(0.636×0.00582÷0.1286)×100%=2.9%,同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Rh=2.9%×29.9%=0.87%。2000-2009年间广东教育对经济增长率贡献实际增加值为2.9%×12.86%=0.373%,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贡献实际增加值为0.87%×12.86%=0.112%。这表明:广东2000-2009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12.86个百分点中的0.373个百分点是由教育带来的,0.112个百分点是由高等教育带来的。这表明广东省的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是比较低的。

参考文献:

[1]陈璋.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证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李洪天.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6

[3]崔玉平.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4]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

第3篇:劳动教育研修总结范文

一、确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课改方案的宗旨是加强素质教育。方案中提出素质教育包含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等四方面的内容。但目前,对这四个素质的内容阐释各有不同,这就给课改方案实施带来困难。为此,我们依据国内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学校教育、学生的实际,初步确定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政治思相素质包括政治、思想与道德三方面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道德是核心。中小学加强道德教育,就是加强品德教育。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才能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中逐步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

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获得知识,要借助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主要表现于一个人的智力。所以说,智力偏于认识,它着重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能力一般说偏于活动,它着重解决会与不会的问题。认知和活动是统一的,所以智力与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管是智力还是能力,其核心均是思维。因此,要提高中小学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核心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身体心理素质一般认为包括运动技能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内容。身体素质主要是指力量、耐力、速度、协调平衡和对自然、环境、社会的适应等方面的能力。

心理素质是指有比较完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能积极调节自己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平衡,能自觉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不管是身体素质教育还是心理素质教育,中

小学基础教育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将个体发展要求与社

会发展要求统一起来。而在这个“统一”的过程中,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是核心问题。

要教育学生从小会劳动、会动手操作,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劳动。故而

该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学生参与劳动的态度,即立足于“愿不愿”,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强

调“会不会”。

二、落实三个板块课程的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其合力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必修课。必修课是提高学生基础学力的主要阵地,是个性发展的基矗在实施课改方案时,必

须予以充分重视,我们采用:1.钻研新教材,要求教研员、基层教师学习新教材,钻研新

教材。为此,我们狠抓备课,狠抓教材,教研员不仅自己要了解新教材知识点编排的意图、

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重点、难点,还要指导帮助教师把握新教材,提高驾驭新教

材的能力。早在1994年我们就提倡教研员下基层上实践课,至1994年下半年全室教研员无

一例外地均自觉到浦西、复三孝西凌家宅幼儿园上课研究,取得对新教材的第一手材料。目

前上课实践已形成了制度。

2.研究教法,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当前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是相当一部

分教师还没有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没有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高度去认识课堂教学,这

就给素质教育设置了障碍。为此,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筛选决定把改革课堂教法的

立足点放在“思维训练”上,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研室于

1992年起就开展“如何加强课堂教学思维训练”的课题研究,各学科根据这个总课题,结合

学科的特点选定课题,成立课题组,以点带面开展研究活动。

3.研究考法,我们根据课程标准总目标和年级分目标的要求,反复学习教学评价的方法。我

们大胆尝试了口试(如语文、英语学科)和操作(如理、化、劳技等学科)考试。有些学科

以平时考核为主取消阶段考试。这样做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让他们可以学得生动活泼些,

教师也可放手教学,有利于向素质教育转轨。

选修课。开设选修课是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的主要特点。按课改方案规定,选修课是

由学生自由选择的、在老师的指导下修习的课程,它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的主要阵地之一。

为了实施课改方案,我们采用:1.组织选修课教师的培训。1995年暑假我区对选修课教师

培训了2次,一次由大同中学教师负责,性备涸穑瑺共培训27门学科,参加的教师多达220

人次。

2.提出分类教学要求。我们根据选修课开设教学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将本区10所完

中分成三类。一类是完全按方案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设置的科目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第二类是基本上按方案的要求开设,学科门类虽然比较少,学生选择的余地也不多,但是还

是从拓宽、加深等方面让学生有发展的余地;第三类是由于搬迁拆房等原因尚未按要求开设

选修课。选修课都是必修课的延伸,但是延伸不是增加一节必修课,而是要针对学生实际,

或补缺,或提高。

区教研室对这三类选修课在调研、听课的基础上报出分类教学要求,并加强分类指导,保证

选修课的因材施教。

3.加强选修课教学管理。年级组负责选修课的学籍管理,教研组负责选修课的教学管理。有

的学校,如大同中学、敬业中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对选修课学习成绩的评价作了探索性研究,

取得很好的成果。比如大同采用“特长认定”的办法,得到市课程办的认可,并认为这是创

举,也是今后的方向。敬业中学长期坚持开设选修课,每学期将学生成绩记入成绩册,并通

过多种形式展示成果,学生、家长反响很好。

活动课。课改方案把活动课作为一类课程,与必修课、选修课并提,显然不同于过去的第二

课堂。尤其是小学与初中阶段设置该类课程是方案的一大特色。

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采用:1.提供活动课教材。现在作为正式

课,教材就成为首要问题。而基层教师大多数没时间编写教材。于是我们千方百计多渠道地

提供教材。

2.培训活动课教师。在方案试行中,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培训活动课教师,培训形式多样:第

一种是由少年宫组织培训;第二种是能者为师,由基层学校教师参与培训;第三种是邀请名

人或有一技之长的艺人参与培训。

三、抓好各级各类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区承担中学劳技、小学《自然常识》和《生活与劳动》三门学科的试验任务,这三门学科

的市级培训也就由我区承担。四年来,我们为全市试验学校培训了数千人次,每次寒暑假培

训参加的人数是其他市级培训无可比拟的。尽管这三门学科教师专职少,兼职多,但参加培

训很少有缺席的。由于教材组与教研员合作协调好,认真负责,每次培训都受到学员的称赞。

我们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自然常识》与《生活与劳动》两门学科的青年备课组既在课改试

验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又使他们在课改中得到了锻炼,他们有的在区、市及全国各类教

学教研评比中获得高奖,有的已被提拔为领导干部,他们都深感青年备课组对自己的培养很

重要。

选修课教师十分缺乏,我们就组织教研员、大同中学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培训。

本区自行培训选修课教师,这在全市属首创。

活动课教师培训的任务也很重,我们就组织教育学院和少年宫、少科站联合办班,也顺利地

解决了本区活动课的师资问题。

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非常重要。这几年我区首先注重区教研员的

素质提高。教研室组织教研员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还组织教研员下基层上课,

参加课改实践,既了解了教学第一线的状况,也取得了对基层教学的指导权。教研员在自身

提高的基础上,带教基层青年教师,组织他们参加教研科研,今年青年教师向市申报教科研

课题的48位,超过历年。我们还利用学科中心组、课题组活动,组织小组成员学习理论。最

近,我们着重学习“思维训练”方面的理论,并扩大影响、带动基层骨干教师学习。

加强素质教育,就必须打破以智育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传统的评价机制。

我们于1994年起,制订并实施适应素质教育的“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依据素质教育的目

第4篇:劳动教育研修总结范文

目的:了解公立幼儿园教师疲劳的现况,探索与疲劳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疲劳量表FS-14和TDL生命质量测定表对山东省和北京市229名在教学一线岗位的公立幼儿园女性教师进行测试,并分析其疲劳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公立幼儿园教师FS-14总得分为(7.53±3.23)分,躯体疲劳(5.16±2.05)分,脑力疲劳(2.38±1.74)分;②城市和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躯体疲劳得分均高于县级幼儿园教师,且差异有显著性(P

公立幼儿园幼儿教师疲劳影响因素疲劳是指人在活动过程中,由于心理、生理或环境原因使机体过度劳累而产生的一种衰竭状态。如果机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容易引起抑郁、思维混乱、脾气暴躁等心理症状,甚至引发恶性事件。近期我国出现的多起幼儿教师虐童事件,让全社会深刻认识到:学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关系到幼儿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相关研究也显示,学前机构教师的健康状况对其教育教学活动有直接的影响。幼儿园教师是一个高压力群体,由于工作对象是无行为能力的婴幼儿,幼儿教师普遍工作强度高,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疲劳现象。因此,幼儿教师的疲劳状况应引起广泛的关注。目前,学术界对学前机构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状态方面,而对他们的疲劳状况鲜有研究。本研究以公立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疲劳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预防幼儿教师疲劳的综合措施,为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2011年12月~2012年8月间,按整群抽样的方式选择了山东省和北京市的3所市级公立幼儿园、3所县级公立幼儿园、3所农村公立幼儿园,从中随机抽取229名在教学一线岗位的女性教师,其中市级公立幼儿园教师97名,占42.4%,县级公立幼儿园教师58名,占25.3%,农村公立幼儿园教师74名,占32.3%。在编教师135名,占59.0%,非在编教师94名,占41.0%。年龄≤25岁的50人,占21.8%,26~30岁的49人,占21.4%,31~35岁的45人,占19.7%,36~40岁的46人,占20.1%,≥41岁的39人,占17.0%。主班教师101人,占44.1%,配班教师83人,占36.2%,教学管理人员45人,占19.7%。

分组指标简介:主班教师是班级中的总责任人,是幼儿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配班教师职责是根据班级计划配合主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管理幼儿生活。教学管理人员承担所在学前机构的教学管理工作,以及教师的业务学习、考核。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9份,回收率91.6%。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所用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1)自编学前机构教师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工龄、岗位、编制、文化程度、月薪、执教班级的幼儿数等工作和生活情况信息。(2)疲劳量表-14(fatiguescale-14,FS-14)FS-14。该量表用于测定疲劳症状的严重性,评估临床治疗的变化,以及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筛选疲劳病例。量表由14个条目组成,包括2个维度,第1~8个条目反应躯体疲劳,第 9~14个条目反应脑力疲劳。躯体疲劳分值最高为8分,脑力疲劳为6分,疲劳总分值为14分,分值越高,反映疲劳越严重。(3)TDL生命质量测定表。该量表用于测定人身体、心理、社会性、尽职责的能力及自我健康意识几方面是否完好。量表包含16项内容,得分满分100分,

1.2.2.施测方法

研究对象以自评的方式集中填写问卷,答题后回收问卷,由调查员对问卷进行核查,剔除无效问卷,测评结果全部输入计算机。

1.2.3.统计方法

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方法采用F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P

2结果

2.1公立幼儿园教师疲劳得分情况

公立幼儿园教师FS-14总得分为(7.53±3.23)分,其中躯体疲劳(5.16±2.05),脑力疲劳(2.38±1.74)分。

2.2不同地区幼儿园教师疲劳得分比较

城市和农村公立幼儿园教师的躯体疲劳得分均高于县级公立幼儿园教师,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ap0.05,与县区比较bp0.05

2.3不同年龄、婚姻、学历的幼儿园教师疲劳得分比较

不同年龄段幼儿教师在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疲劳总分差异有显著性(P

注:ap0.05,与≤25岁比较bp0.05

2.4不同工龄、编制、岗位的幼儿园教师疲劳得分比较

工龄≤2年的幼儿教师躯体疲劳得分低于其他工龄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注:ap0.05,与工龄≤2年比较bp0.05,与13~17年比较cp0.05,与配班教师比较dp0.05

2.5公立幼儿园教师生命质量得分情况

公立幼儿园教师TDL生命质量得分为(84.33±11.42)分。得分在

2.6影响幼儿园教师疲劳得分的因素

为了进一步明确哪些因素对学前机构教师疲劳得分影响较大,以疲劳总分作为因变量,以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与家人同住、睡眠环境、每天吃早饭、三餐规律、每周休息天数、执教班级的幼儿数、月薪、外出进修、职业倦怠、坚持体育锻炼、生命质量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出深造、职业倦怠、坚持体育锻炼、生命质量情况与教师的疲劳得分有关。(见表4)

3讨论

疲劳通常是由于在情绪较紧张的状态、连续地进行学习活动或者工作等过长时间而引起的生理功能减退,使学习和工作效率明显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公立幼儿园教师存在较为严重的疲劳状况。幼儿教师教育对象为学龄前幼儿,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无行为能力、自立和自制力差,易发生幼儿园意外伤害,需要教师随时随地的监护,幼儿教师因此常置身于繁忙而紧张的职业环境,由此引发的工作压力使公立幼儿园教师疲劳感和心理不良反应增加,对工作的满意度下降,行动力差或是行为偏激。此次调查显示,公立幼儿园教师疲劳得分高于其他教师群体。因此,她们的疲劳状况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和农村公立幼儿园教师的躯体疲劳得分均高于县级公立幼儿园教师。原因在于,城市公立幼儿园各类评估、业务考核、教研活动较多,教师加班现象普遍;而农村公立幼儿园则存在在园儿童数量多、师生比过高的问题,教师每日工作负荷过重。年龄≥26岁的公立幼儿园教师普遍存在疲劳症状,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身体机能下降,长期处在较为紧张的工作环境中,不能按时作息,不坚持体育锻炼,所以疲劳感增加。工龄≥13年的教师比其他工龄教师更易出现疲劳症状,是因为这一年龄段教师家务负担重,子女又大多都在求学期,她们与子女一起承受着升学压力,因此处于工作与家务的双重压力之下;由于缺乏外出进修深造机会,她们在教育教学理念、思维方式等方面更新较慢。加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学前专业的重视,各地公立幼儿园中都充实了一批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她们精力充沛,在校期间学习过较为先进的教育理论、接受了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而且幼儿也更喜欢接近年轻、漂亮、专业技能好、有活力的教师,这些因素都对年龄较大的教师构成了冲击和挑战,影响其工作成就感,使她们在工作中更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对工作缺乏热情等心理症状。WAGER等认为疲劳的严重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所承受的心理紧张水平。在本次调查的公立幼儿园中,年龄较大的一线教师还面临着因年龄原因造成的岗位调整,如调离教学岗位、转岗为后勤人员等,由此产生的压力反应,引起她们生理、心理及行为方面的改变,加重了疲劳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编教师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和疲劳总分均高于非在编教师,原因在于公立幼儿园在编教师享有参与职称评定的权利,他们课余时间要投入更多精力为职称评定做准备。此外,本次调查的这9所公立幼儿园都规定,主班教师必须由在编教师担任,这无疑又增加了她们体力、脑力劳动量,长此以往易产生疲劳感,情绪不稳定、缺乏行动力。在幼儿园中,主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要承担比配班教师更多的责任,本研究结果发现,她们的躯体疲劳和疲劳总分均高于配班教师。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持续的高负荷工作、缺乏外出深造机会,容易使幼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降低其生命质量,加之不注重日常体育锻炼、身体机能下降,长此以往就会引起幼儿教师身心的疲劳感。综上所述,首先,幼儿园管理者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合理分配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对非工作时间加班的教师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避免出现同筹不同工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她们的工作热情,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其次,应当为幼儿教师安排定期外出进修深造,使幼儿教师在更新知识的同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我价值感,提高其生命质量,降低职业倦怠感。再次,幼儿教师平时也要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饮食规律,增加身体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书文.管理心理学词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311.

[2]宋新莲,段东红.急诊护士疲劳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0,17(30):116.

[3]刘瑛.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4]CHALDER T,BERELOWITZ G,PAWLIKOWSKA T,et al.Development of a fatigue scale[J].J Psychosom Res,1993,37(2):147-153.

[5]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99.

[6]杨燕,孟仙,王礼桂.武汉市部分中学生学习疲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5):570-572.

[7]刘玉梅,王小丹,王基鸿.海南省高校教师疲劳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广东医学,2011, 32(11).

[8]刘玎,卢宁.中学教师A型行为与疲劳及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21(5).

[9]刘玉梅,王小丹,王基鸿. 海南省高校教师疲劳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广东医学,2011,32(11):1480.

第5篇:劳动教育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 应用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167-03

国家教育部2009年1月8日印发《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以下简称《原则意见》),从2009年1月6日起执行,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现行教育计划如有不符合新《原则意见》要求的,以新《原则意见》为准,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规范教学计划管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为经济和社会建设培养更多高质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本文作者已就“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产生的背景、新计划新大纲颁布实施的意义、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特点、认真开展贯彻执行《新计划、大纲》大讨论的建议、贯彻执行新计划、大纲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过论述,(发表于《卫生职业教育》2008第24期)。本文着重于新计划大纲与原计划大纲的比较性研究,从培养目标的更改、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时间安排、学科时间分配及课时分配结果分析、校内授课时数比较等六个方面,论证新计划和大纲修订原则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一、培养目标的更改

以护理专业为例。2001年的培养目标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中、初级医药卫生专门人才。新计划大纲更改为: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由“高素质中、初级医药卫生专门人才”更改为“高素质劳动者”,更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具体培养目标的定位更为明确。

课程目标方面,2001年计划大纲知识内容的要求为“了解、理解、掌握”,技能能力内容的要求为“能(会)、掌握、熟练掌握”。新计划大纲更改为知识目标,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三者比例原则划分为6∶3∶1;实践目标,分为“熟练掌握、学会”二个层次,二者比例原则分为7∶3;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要求分为“学习、具有”两个层次。解决了原大纲中用行为动词作为目标要求不易操作实施和不具体的状况。

二、课程结构

原课程结构:理论课、实践实习课、生产实习。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为4∶6,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比例占50%,总学时的10%用于开设选修课程或举办专题讲座。

新计划大纲为五个模块:

护理、药剂专业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毕业实习;

其它专业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毕业实习。

新计划大纲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1∶1.75,实践技能教学环节占总时数的66.6%。通过强化学生临床岗位能力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就业。

三、课程设置

原课程设置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

新计划大纲课程更改为两大类:

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程

文化基础课

2.选修课程――均为自定选修课,各校可根据学校实际、师资状况和学生的需求选定。

四、课程时间安排(见表1)

由表1可见,新计划大纲减少了校内学习时间。增加了实习实践环节的时间,充分体现了以岗位需求的能力培养为标准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

五、学科时间分配

新计划和大纲围绕不同的培养目标进行课时的重新分配。以护理、药剂专业为例,比较课时分配结果并加以分析。(见表2~表5。)

六、校内授课时数比较(见表6、表7)

七、讨 论

1.新计划及大纲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时间安排、学科时间分配”方面进行的更改,体现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规范性,体现科学发展观,在推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新一轮探索。

2.新计划及大纲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减少了校内学习时间,增加了实习实践环节的时间,充分体现了以岗位需求的能力培养为标准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符合中等卫生教育的实际状况及发展需要。

3.新计划大纲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1∶1.75,实践技能教学环节占总时数的66.6%。增强实践环节及能力培养,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通过强化学生临床岗位能力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能力的训练,符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生源的特点和就业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

4.新计划及大纲扩展了选修课程模块的范围,并指出各地区单位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以贴近社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开设相应课程,充分体现当前职业教育特色。

5.新计划及大纲在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教学原则、结构和要求基本一致,强调各地在保证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的前提下,课程设置、模块可根据各专业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体现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更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

6.新计划及大纲调整了教学时间,每节课从原来的50分钟减为40分钟,使得总的教学时间明显减少,如护理专业减少32.1%、药剂专业减少35.4%,这对校内授课的要求更为严格,要求老师要为每一节课做充分的准备,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才能完成课时目标的要求。

7.笔者认为,新计划和大纲对专业基础课和重视程度有所减弱,如《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基础》课程,1994年计划为76学时,1997年及2001年的计划为57学时,2008年的计划仅为36学时,该门学科涵盖三门课程,当前的课时量不能达到适用、够用、会用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文件.教职成[2009]2号,2009.1.8

第6篇:劳动教育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 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教育成本流程;高等院校

1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办教育就需要投资,培养人才就要有花费。节约劳动时间的规律适用于教育领域,教育部门也可借鉴物质生产部门生产成本核算的方法,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高等院校教育经费基本实行统收统支的管理办法,高等院校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一直没有被真正地确认,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滞后是社会经济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资方式及教育经费管理制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具体成因包括: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思想上长期注重政治,不算经济帐,造成思想观念上的滞后;②过去是国家供给包办教育,在组织教育经费支出核算过程中,算不算教育成本对高等院校而言没有实际意义;③教育成本核算没有需求拉动,计划经济体制的统收统支经费管理模式,没有教育成本信息的需求。国家、社会各部门、个人和高等院校都对教育成本信息没有需求或不关心教育成本问题。

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是高等教育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内容,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①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所带来的教育投资体制和教育费用负担方式的变革,客观上要求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以便于利用教育成本的系统资料,制定有关的政策,确定相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②教育成本核算能正确反映高等院校的财务状况,运作成果,并可以教育成本资料支持高等院校教育事业规划的制定。③正确计算教育成本可为高等院校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同时完善的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又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的必须,也是全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成本资料反映实际耗费水平。又可据此与计划进行比较,与行业一般或先进水平进行比较,以检查和考核运作业绩。④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便于正确处理教育费用的合理负担,划分负担份额,拟定对学生收费的标准,有利于学生理解党和政府对自己的培养。⑤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宏观管理的需要。可为国家建立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合理确定高等教育规模提供依据。建立科学的成本补偿机制,可以强化高等院校的成本意识和质量意识,有利于高等院校教育资源的内部配置更趋于合理。

2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概念

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有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的专门的劳动力所需的全部费用,即劳动力从基础到中等、高等级全部教育过程的总耗费。教育成本可分为基础教育成本 、中等教育成本和高等教育成本。

宏观上的教育成本由学校成本、社会及家庭成本两部分组成。高等院校教育成本其实质就是学校成本。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是劳动力全部教育成本的一部分。它是劳动力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物化劳动价值是指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它包括已经消耗的劳动对象转移的价值和已经消耗的劳动资料转移的价值;活劳动价值是指为了使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结合,培养出合格人才,必须由教学、管理及服务人员,经过“三育人”的施教过程 ,这些人员在施教过程中所付出劳动的报酬,就是活劳动的价值。

3高等院校教育成本的计算公式、成本项目及内容

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消耗按类别包括:①固定资产和一般设备的购置及修理费,用字母A表示;②教育过程中发生的教学、科研、业务辅助、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学生事务和其他等方面的物化劳动性支出.用字母B表示;③工资性支出,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补贴、津贴和基金等,用字母C表示;④学生生活费用,用字母P表示。

如果用M代表高等院校培养每名合格大学生的全部成本,I代表在校学习年限,N代表学生全年的平均人数,则高等院校教育成本公式为:

M =[(A+B+C+P)×I]÷N

高等院校教育成本项目主要有:①教学支出;②科研支出;③业务辅助支出;④行政管理支出;⑤后勤服务支出;⑥学生事务支出;⑦教职工福利保障支出;⑧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⑨其他支出。

高等院校教育成本中的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服务支出等项目内容包括人员费用、业务费、固定资产和一般设备购置及修理费、设施日常维 持修缮费和其它费用五个方面;学生事务支出项目内容包括奖助学金、学生物价补贴、学生 医疗费、学费减免、贷学金减免、学生活动费;教职工福利保障支出和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 项目内容包括人员费用、医疗费、业务费、固定资产和一般设备购置及修理费、设施日常维 持修缮费、养老金统筹和其它福利费用;其它支出项目内容包括高等院校发生的不能归人前述各成本项目的必须由教育成本开支的各类费用,主要有材料盘亏、外藉专家费用、利息支出和汇兑损益等。

4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及其内容

建立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是进行成本按算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主要包括:成本核算工作的组织方式、会计基础选择、会计科目及其按算内容、帐簿的组织和格式、记帐方法、记帐程序和记帐规则、成本计算方法、会计报表的种类、格式和编制方法与报送程序、会计资料和成本指标的 分析利用、会计检查的程序和方法、相关的定额标准及有关制度。

4.1教育成本核算会计基础和记帐方法

高等院校会计核算过去是以收付实理制为基础,现已不适应。会计记帐基础应改为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个别经济业务的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揭示高等院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将应收应付都表现出来;会计记帐方法要改“收付记帐法”为“借贷记帐法”。

4.2教育成本会计要素

教育成本会计要素是按经济性归类的会计对象,它们既是构成整个会计核算基本框架的组成都分,又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衣要素。教育成本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基金、收入、支出、结余。资产、负债、基金是资产负债表的要素,收入、支出、结余是收入支出表的要素。

4.3教育成本核算会计科目设置

教育成本会计科目,它是为归集和记载各种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按经济内容或用途所作的分类,会计科目是设置帐户的依据,会计科目分为总分类科目、二级科目和明细科目。

4.4会计等式及财务报告

高等院校教育成本会计平衡公式为直接平衡式,资产 = 负债 + 基金,收入―支出 = 结余,前者组成资产负债表,后者组成收人支出表,会计报表的设计也是基于这一原理进行的。

财务报告是反映高等院校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的书面文件,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说明。会计报表包括会计报表主表、会计报表附表和会计报表附注。高等院校会计报表主表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是高等院校教育成本表、基本数字表;报表附注是为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有关项目等所作的解释。高等院校会计报表说明是会计报表的必要补充,是财务报告的组成部分。

4.4.1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包括所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非经常性项目的说明;会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 目的明细资料;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报表需要说明的事项。

4.4.2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说明高等院校的运营状况,收入支出情况,基金增减情况,各项财产物资变动情况;对本期或者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报出前发生的对高等院校财务状况变动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以及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4.5教育成本流程与成本计算程序

教育成本是对教育过程费用的具体对象化,施教过程发生的费用具有与施教对象(教育产品为学生)之间的特定关系;在进行教育产品成本计算时,必须具体分析,在分户归集分配的基础上,形成完工产品(合格毕业学生)的成本。教育成本流程为:

教育成本计算是一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计算程序,这个程序包括:①确定成本计算对象;②确定成本计算期;③确定成本项目;④设置并登记教育成本明细帐;⑤教育成本在“在教育产品”和“教育产品”之间分配。

4.6教育成本会计桉算帐务处理程序

帐务处理程序也称会计核算形式。它是指对经济业务进行日常核算,填制审核会计凭证,根据会计凭证登记各帐簿,根据帐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的步骤和方法。我国当前采用的帐务处理程序主要有记帐凭证帐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帐务处理程序和汇总记帐凭证帐务处理程序。高等院校要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帐务处理程序。

4.7教育成本和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体系

教育成本和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包括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每类中又有各项目指标

4.7.1教育成本效益的单项指标①年成本和总成本水平指标

每生年平均成本=全年总费用/年在校学生总数

每年总平均成本=学制期内费用总和/学制期内在校生总和×学制

分项成本指标略。

②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年每生固定资产消耗额 = 固定资产消耗额/在校学生数

年每生材料与低值易耗品消耗额 = 材料与低值易耗品消耗总额/在校学生数

材料低值易耗品利用效率 = 在校学生数/材料低值易耗品占用资金总额

固定资金利用效率 = 在校学生数/固定资金占用总额

实验设备利用效率 = 使用的实验设备金额/教学实验设备总值×时间系数

时间系数为实际使用天数与应使用天数之比。

③ 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学校人力资源利用率 = (学生总数/教职员工总数)或(在校生总数/专任教师总数)

教师利用效率 = 教师实际需要量/现有教师数×100%

④ 教育过程的质量指标

学生巩固率 = 年末在校生人数/年初在校生人数 ×100%

学生合格率 = 符合规定的毕业人数/应有毕业生人数 ×100%

流生率 = 全年流生人数/学年初在校生人数×100%

优等生率 = 优等生人数/全体毕业生数× 100%

差等生率 = 差等生人数/全体毕业生数× 100%

学生留级率 = 留级生人数/学年末在校生人数× 1∞%

4.7.2教育成本效率的综合性指标① 教育成果的数量考核指标

年教育成本敛益率:学年在校生总数/全年教育成本总额

② 教育成果的质量考核指标

人才成本的质量系数 = 班级或毕业生平均质量/班级或毕业生平均成本额

参考文献

1 裴志新,戴蓬军主编.会计学原理.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 中国注册会计师教育教材编审委员台.成本管理会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 荆新,王化成主蝙.财务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第7篇:劳动教育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 铁路企业 新工 培训

铁路一直被视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人民群众的重要出行方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2016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4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超过2.2万公里。成绩都源于技术的进步和科技的创新,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是我国铁路技术创新的重大成果,是铁路装备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西安机车检修段作为全路七大检修基地之一,主要承担西北地区大功率和谐型机车的C4、C5检修任务。作为这样一个成立时间短、全段新工占80%以上的新型检修企业,如何使新工快速转变角色,掌握岗位技能,胜任机车检修任务,是关乎机车检修质量的大事。笔者作为职工培训管理人员,在严格执行铁路总公司培训规范的基础上,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创新培训手段,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增强职工学技练功的主动性,在新工培训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校企衔接,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和计划制定

近年来,铁路企业青年职工都是高职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学校课程设置偏重于专业基础知识,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设备、新型机车所需的理论知识没有涉及。机车车辆专业对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得比较多,而电气化知识涉及较少。针对这种情况,段劳人和职教部门应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与高职院校学生和老师进行座谈和日常交流,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及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结合西安机车检修段的用人培养方向,根据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律做好需求分析,开始制定培训计划。通过分析发现总公司颁布的培训规范相对于西安机车检修段实际来说,仅仅要求了最早、最基本的机车专业知识,远远达不到我们和谐新机型检修知识需求。经段职教委会多次商讨并在生产一线开展调研,决定在执行总公司培训规范的基础上,结合西安机车检修段实际,加入和谐型大功率机车的各类理论知识及岗位实作技能,制订新工的培训计划。由职教科组织一线管理、技术人员经过讨论分工种、分班组细化培训方案,使新工培训更具用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严格规范,教好入职安全第一课

新工从校门到工作岗位,不仅对环境很陌生,对铁路行业的危险性更是知之甚少。铁路局职教处及段领导高度重视新工培训,未雨绸缪对入段安全教育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职教科严格执行总公司铁路劳动安全培训规范的科目及课时安排培训,段党政一把手亲自讲课,语重心长地讲授入段安全第一课,从各类案例出发,采用触目惊心的PPT课件进行安全警示教育。接下来聘请安全科专职人员进行不少于24个学时的学习,使得新工从理论到际对安全知识有了很好的掌握。安全教育闭卷考试,要求对安全知识百分百掌握,不能有一点疏漏。对考试未达到满分的学员进行补强培训,直至考试合格。严格执行安全三卡死制度,段培训合格后才能到车间、班组接受安全教育。车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少于24个学时的车间级安全教育。由车间主管教育副主任亲自负责安排培训课程,由车间管理人员及一线的工人技师担任授课教师。

三、师徒结对,做好实作技能传帮带

段、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考试合格后,职教科、劳人科汇同车间精心选拔师傅,按照每个新工工种和特点选派师傅,集体签订师徒合同,在明确师徒双方的权利和责任的同时增强责任感和荣誉感。师傅每周结合培训计划及徒弟的实际情况,制订周培训计划,在完成班组生产任务的同时教授徒弟。徒弟每日在跟班日写实上做好跟班记录和学习笔记,每旬职教员检查签认。师傅采取“你看,我说你干,你干我看”的方式,帮助徒弟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为了充分调动师傅教、徒弟学的积极性,职教科要健全完善师带徒管理办法。一是建立师傅津贴制度,如果当月徒弟没有发生违章违纪,并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师傅就可以享受300元津贴,反之则免发。二是建立师带徒考评机制。车间根据培训计划,分工种和岗位每月对徒弟进行理论、实作考评。机车钳工主要进行机车检修基础的实作考核,机车电工主要是机车电器检修及常见故障排除项目考核。整个考核过程段主管领导、职教科和车间领导全过程参与,保证师带徒制度的实效性。

四、严格考核,把好资格准入关

严格执行持双证上岗的规定,在对新工进行实作技能培训的同时,结合国家职业资格的考试要求对所需的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培训。6个月学习期满后,徒弟进行小结,师傅进行评价,车间对整个师徒合同履行的过程及取得的效果进行总结。职教科统一组织考核考评。考核考评分为安全、理论、实作三个科目,安全和理论分工种命题,实作根据所在班组的生产实际应达到的岗位技能进行命题,即使相同的车间、同一个工种,实作考试项目也不相同。考试时由段领导及劳人、安全、职教部门共同监考,考试过程全程摄像备查,实作考试更是一人一录,确保了整个考核考评过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对于任何一个科目考试不合格的学员,推迟3个月定职,继续在师傅的带领下学习,直至考试合格方能上岗。师带徒培训的形式解决了我段老职工少、新工多、技术力量薄弱的大难题。特别是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强化培训,使西安机车检修段技能鉴定通过率从2015年的第一批参加鉴定起,三年来每次创局新高,并逐年提升,2016年取得了92.7%的好成绩。

五、激励机制,增强学技练功的主动性

充分发挥培训考核与待遇一体化激励作用。按照“三层五级单元化培训”分工,举办车间、班组工班长及职教员专题培训。充分发挥车间班组职教员在实作技能、业务培训、示范演练的组织作用,大力开展职工基本技能演练活动,使职工学在日常、练在岗位,通过标准视频的对比学习和实地演练,切实提高职工标准化作业能力。每月随机抽取2个班组,采取现场提问、业务抽考等方式对“三层五级”单元化培训考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对不合格人员除按照段有关规定进行考核通报外,还要进行重新培训,直至合格,保证职工业务学习的效果。最后,将“三层五级”单元化培训与使用待遇一体化相结合,实现对职工岗位技能星级评定。依托“三层五级”验证结果,健全完善以培训为基础、分配为手段、使用为目的的职工岗位技能等级星级评定激励机制,明确职工业务技能考核与收入分配的挂钩比例不低于路局相关要求,通过经济杠杆充分调动职工学业务的内动力。

六、结语

第8篇:劳动教育研修总结范文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就其本来的基础来说,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这种接近和类似之处,首先在于它们都需要分析事实和有预见性。”在这里,所谓“分析事实”就是分析课堂教学的事实,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所谓“有预见性”就是对课堂教学结果的预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因此,课堂应是教师教育科研的确切定位。

(1)研究的课题要自于课堂。教师教育科研所要解决的是教学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自己的教学有实际帮助,对他人的教学有一定借鉴,能够促使自身专业成长;既有研究的动力和兴趣,又有随时可见的教学效果。

(2)研究的场所就在每天必进的课堂。课堂是教师的“试验田”,只要用心,精耕细作,每天都可以看到效果。这是一线教师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也是专门从事教育科研的人员所不具备的优势。

(3)科研效果的反馈直接体现在课堂。针对理论实施、课堂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师随时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调查摸底,及时进行反馈。即使有不当和失误,也可以随时纠正,并通过分析比较找到更成功的解决方案,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策略。

二、方式——教师教育科研着重于案例研究

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可概括为“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应采取的方式,即着重于案例研究。具体的行动方式包括以下几方面:

(1)写教学反思日记。这是教师教育科研的重要形式,即在每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得失认真分析、及时总结,以教学反思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与指导教师或者结对教师甚至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研究分析,修正教学思路,改正教学方式,并以此作为改进今后教学工作的依据。

(2)详细描述。教师要经常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并

详细描述自己在课堂上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讨论分析,寻找问题与对策,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这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另一种重要形式。(3)实际讨论。即由来自不同年级组或教研组的教师聚集在一起,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或教学焦点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大家所共享。

第9篇:劳动教育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法;基本原则;产教结合;法哲学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6-0068-04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作为我国教育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16年来,对推动和保障我国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当前对职业教育法的理论研究,关注群体主要是教育领域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学者,法学界对其鲜有论及,在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领域中大有被“边缘化”之虞。职业教育法研究方法的缺陷,以及与法哲学对话的不足,导致职业教育法基础理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悬而不决。因此,职业教育法学术研究必须对接法哲学的研究,并回应现实社会的实际需要。要提高职业教育法的理论研究水平,当务之急应加强对职业教育法指导思想、立法目的、法律原则、立法价值、法律渊源、基本制度等基本范畴的探讨,澄清基本概念,确立学科范式;并加强职业教育法研究体系的构建,从而建立历史与现实、本土与移植、静态与动态、应然与实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职业教育法运行中的各种法律问题分析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法研究体系。职业教育法的基本原则作为法律规则的基础和本源,虽不为法律主体创设具体的权利和义务,但却是职业教育法立法、司法、执法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

一、职业教育法基本原则的内涵

职业教育法的基本原则,首先应与我国教育法的原则相一致,即要以方向性、平等性、公益性等总体原则为指导,同时,又应反映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具有自身特殊的基本原则。

(一)职业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法的基本原则,一是反映法与法之间关系的原则,是各法普遍适用的指导原则,如合宪原则、民主原则、实事求是原则、法制统一原则等。二是反映某法本身所特有的原则,部门法作为处理一定范围内社会事务的法律规范,除了法的共同原则之外,都有其自身特有的原则。部门法的基本原则,是该法本质的抽象和体现。对于法的基本原则的认识与划分,学术界存在较大分歧,主要观点有:一是认为法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对某法基本属性和规律的认识,抽象出的带有本质属性、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二是以法的某些特征及其在本法条款中的重要性为依据确认为基本原则;三是把立法原则、立法目的和预期达到的效果和作用视为法的基本原则;四是把某些法的共同原则当作个别法的基本原则。第一种观点是可取的。法的基本原则应是该法本质的体现,是法的总体指导思想与灵魂。因此,职业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职业教育立法、执法、司法的指导性规范,是寓于职业教育法律规则之中的抽象的指导思想之规定。职业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职业教育法基本精神的概括,不是针对某一具体行为而定,属于“弹性条款”,当具体条款不足以调整社会关系时,执法或司法者可依照其基本原则进行调整。因此,职业教育法的基本原则,不仅是一个立法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司法实践问题,对职业教育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职业教育法的立法原则

立法遵循一定的原则,既有助于立法者站在一定的思想理论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立法,也有助于立法者从大局上把握立法,集中、突出地体现立法者的某些重要意志。立法基本原则的主要价值在于其直接实践性,对立法基本原则的探讨可以为立法实践提供指导性方案,但难以直接规制立法实践。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立法实践来看,职业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就是把这些一般原则具体化到立法过程中来,是职业教育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其反映立法主体在把立法指导思想与立法实践相结合过程别注重什么,是执政者立法意识和立法制度的重要反映。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法制化原则,满足社会需求原则,培养“职业人”原则,“终身教育”原则,效率原则,等等。我国职业教育法的立法原则除了2000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立法法》规定的宪法原则、法治原则、民主原则、科学原则外,还包括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继承与移植统一、循序渐进等原则。

二、我国职业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研究职业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以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和职业教育学理论为指导。根据职业教育法总则的相关规定以及对职业教育法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我国职业教育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教育地位平等、产教结合、社会参与、协调发展等原则。

(一)教育地位平等原则

我国职业教育法总则第一条明确指出,本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条强调:“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这就在法律上明确赋予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的法律地位,确立了教育地位平等这一基本原则。

首先教育平等原则的确立,是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法治经验的科学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法治化的历史表明,对职业教育法律地位的肯定是职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法国1971年颁布的《技术教育指导法》明确提出在普通教育文凭和技术教育文凭之间建立等值关系,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1976年联邦德国颁布的《高等学校总法》明确规定高等专科学校具有与大学同等的地位。法、德等国对职业教育法律地位的规定,保证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避免了持职业教育文凭的劳动者在就业时遭受“学历歧视”。

其次,中国与西方发展职业教育的最大差异是社会意识的巨大差异导致教育主导思想的不同。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首要原因在于其民族务实的观念和尊重技术的传统。中国长久以来形成的社会意识和教育风尚是“学而优则仕”,而“巫医乐师百工之流,君子不齿”。根深蒂固的封建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成了职业教育是二等或次等教育的思想观念。因此,从法律上赋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对转变人们思想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教结合原则

《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举办与职业教育有关的企业或者实习场所。”这就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的产教结合原则。产教结合是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具体运用与实践,也是职业院校提升内涵、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理论上来讲,任何教育都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职业人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专门教育,比普通教育更强调实践性。这一原则,在政府层面,强调的是产教结合,即教育要对接产业,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并服务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在学校层面,强调的是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新技术培训、成果转化应用、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团队培养等方面紧密合作;在教学层面,强调教学要与实际生产结合,提倡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等教学方法。

(三)社会参与原则

《职业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这明确规定了政府、行业、企(事)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行业的指导和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参与。这一基本原则具体体现为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经费筹措多渠道等方面。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职业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不能靠国家包揽,而应在政府统筹下,广泛发动和依靠各行各业、社会各种力量来兴办职业教育;同时,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密切,受其制约也最为显著,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依赖于企业而生存,企业因职业教育而得以发展。《职业教育法》首先规定了国家办学的职责,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是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责是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同时,明确了行业、企事业组织举办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首先,支持和鼓励行业和企业自办或联办职业技术学校;其次,确立了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的法律地位,并制定了国家对社会力量依法办学给予鼓励的原则,确立民间和私人办学的法律地位,依靠社会力量发展职业教育,从法律上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到全社会的事业中去;再次,专设“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一章,首先规定“国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依法筹集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并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鼓励职业教育机构通过发展校办企业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些规定使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经费筹措多渠道等在《职业教育法》中得以充分体现。

(四)协调发展原则

《职业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这就确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结构单一、体系不畅的问题阻碍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体系这一重要内容,从法律上确定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为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为初中高三个等级,从而使职业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有了可靠保证。

三、完善职业教育法基本原则的建议

对于部门法的基本原则,立法者一般将其集中规定在总则之中,这符合法律总则的构建原理。将共性的东西抽取放置一起,既体现立法的科学性与逻辑性,又有利于法律的有效实施,还有利于在总则中拟立具有本部门法特色的内容条款。根据法律总则的一般任务与构建原理,总则主要说明立法的依据、宗旨或目的,界定本法的适用范围,还必须列明调整基本法律关系的若干基本原则。因此,法律的基本原则一般体现在总则之中,我国职业教育法的基本原则也应如此。我国职业教育法总则列述了一些职业教育法的重要原则,如第三条(教育地位平等原则)、第六条(社会参与原则),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法》基本原则的规定比较粗陋,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

(一)主要不足

一是基本原则规定比较分散,未全部集中在总则中。正如前文所述,产教结合原则和协调发展原则是我国《职业教育法》的基本原则,但它们却被分别规定在第三章“职业教育的实施”、第二章“职业教育体系”中,与规则混编在一起,既有悖于总则的构建原理,也混淆了原则与规则的本质区别。

二是个别基本原则表述不够明确。如教育地位平等原则表述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没有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平等地位,不足以扭转重普教、轻职教的社会陈腐观念。

三是个别基本原则的内涵需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法》虽然对协调发展原则有所规定,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具体内容需进一步扩充,适时增加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本科衔接贯通的内容,打通职业教育上下衔接、左右贯通的立交桥。

(二)修改建议

1.完善职业教育法总则规定,把基本原则统一归到总则之中

法律总则包括立法依据、立法目的、法律原则等一般性内容。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法的总则不完善,突出表现为对职业教育法的基本原则规定不明确。因此,根据法律总则的构建原理,必须把产教结合、协调发展两项基本原则前置,与教育地位平等、社会参与等原则一起归于总则之中予以明确,实现法律规范的科学化、合理化、逻辑化。

2.完善基本原则的表述

建议把教育地位平等原则修改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平等,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旗帜鲜明地把职业教育提高到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真正提高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3.拓展基本原则内涵

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伟大命题和历史使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对外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内实现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系统,层次上有高低,结构上有差异,规格上有类别,系统上有区分。建议将协调发展的原则修改为:“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从中专到大专,再到技术本科与专业硕士的衔接贯通,打通职业教育上下衔接、左右贯通的立交桥。

参考文献

[1]张友渔.对法的基本原则问题的一点看法[J].法学杂志,1990(6):39.

[2]周旺生.论中国立法原则的法律化、制度化[J].法学论坛,2003(5):30-36.

[3]潘懋元.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5(2):1-4.

[4]张晓红.论《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基本原则[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9):69-73.

[5]张光喜.《职业教育法》的立法追忆及修订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0):32-36.

[6]陈梦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立法基本原则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84-88.

[7]孙琳.我国职教立法的历史沿革与现实意义[J].教育与职业,1997(10):14-18.

[8]李煜,雷俊华.《职业教育法》的边缘化反思与重构[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9):103-108.

Discussion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aw in China

OUYANG En-jian

(Gua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3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