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范文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精选(九篇)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

第1篇: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7-129-01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由环境、免疫及遗传等因素,导致体内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等,久病可引起多种导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并发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第3大疾病[2]。为了防止病情加重,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因此加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护理显得尤其重要,现将糖尿病并发症的护理综述如下。

1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护理

1.1 低血糖反应护理 低血糖反应是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饥饿、头晕、心慌、出冷汗、手足震颤,甚至是昏迷、死亡,其原因主要是使用治疗糖尿病的降血糖药过量[3]。主要护理措施有:(1)随时备好食糖块、点心、含糖饮料、水果等食物,一旦出现头晕、乏力、出冷汗等症状,立即进食,必要时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并及时测血糖,以便调整用药量;(2)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合理饮食, 适当运动,并根据每个患者病情况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饮食方案;(3)严格按医嘱使用胰岛素,注射后20-30min 内准时进餐。

1.2 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护理 本症多见于Ⅱ型糖尿病,年龄相对偏大(50-70岁)者,表现血糖异常升高,但尿中可不出现酮体,血渗透压升高。患者往往在发病的初期并未注意,直到意识障碍时才警觉,极易导致昏迷、死亡[4]。主要护理措施有:(1) 老年患者反应比较迟钝,身体有轻微不适就要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以达到预防目的;(2)可用胃管大量补液,应先快后慢,这样可防止渗透压下降过快,导致脑水肿发生,同时鼻饲流质饮食提供所需营养,并使用小剂量胰岛素以及监测血糖浓度;(3)嘱病人多饮水,给予其持续低流量输氧,积极抗感染。

1.3 酮症酸中毒的护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见于Ⅰ型糖尿病,是由于感染、胰岛素剂量不适当减量或中断、创伤、手术、妊娠、分娩等诱因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严重时昏迷,可危及生命。护理措施:(1)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给予氧气吸入,寻找和去除可能存在的诱因;(2)按医嘱确保液体和胰岛素的输入;(3)正确检验各项生化指标,按照结果调整输液速度和剂量;(4)密切观察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并及时记录;(5)加强皮肤护理和其他各项生活护理。

2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护理

2.1 糖尿病足的护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致肌无力、肌萎缩、以致瘫痪,发生后预后差,且治疗困难,但预防确实有效。护理措施:(1)加强对糖尿病患者足部防护的教育,使患者充分认识到其危害性;(2)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足部受伤;(3)定期检查足部皮肤,及早发现鸡眼、裂缝、水疱、擦伤等,及时治疗,防止感染;(4)采用多种方法促进足部末梢血液循环,如戒烟,适当运动;(5)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必要措施治疗局部溃疡

2.2 糖尿病眼的护理 糖尿病患者随病情发展均有眼部并发症,这是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好,对血管和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导致病变。因此要:(1)积极监测血糖,提供调整降糖药的依据;(2)减少活动,避免血压升高,引起眼底出血;(3)经常检查眼底,并加强眼部保健,避免用眼过度;(4)保持大便通畅;(5)适当使用眼药膏涂眼,戴眼罩,并注意加强日常生活的协助和安全护理,防止意外。

2.3 糖尿病肾的护理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引起肾能衰竭及致死的主要原因。护理措施:(1)此病病程长、花费大,且反复发作,故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饮食指导,同时保证全面营养;(3)定期检测尿常规及尿蛋白量,对该病作出早诊断早治疗;(4)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而高血压和该病又是恶性循环的。

2.4 神经病变的护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发病率极高,合并该病变的护理极为重要[5]。护理措施:(1)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消除其疑虑,使其配合治疗和护理;(2)对于剧烈疼痛者,除使用止痛剂外,还可以按摩及理疗,以改善血液循环;(3)有溃疡形成者,应及早治疗,防止继发感染;(3)膀胱功能障碍者,则要帮助病人使膀胱内余尿排出;(5)脑神经损害者,则要应根据不同病变, 采取不同护理措施。

总之,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但它是损害多系统的终身性慢性疾病,通过正规化治疗,严密观察,精心护理,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其寿命。

参考文献

[1] 邱玉平.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23): 173.

[2] 王晓蓉, 郑海娇. 糖尿病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6):235.

[3] 黄亮, 韩冰, 马小燕. 糖尿病并发症的护理[J]. 哈尔滨医药. 2009, 29(6):125-127.

第2篇: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 糖尿病低血糖患者;急救护理措施;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5(a)-0177-02

糖尿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其是由于遗传、免疫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人体胰岛素功能减退所引发的高血糖疾病。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饮食水平不断改善,糖尿病的发病率也不断提升,成为了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在糖尿病的众多并发症中,低血糖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甚至会对患者造成生命威胁。因此,在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并发症的情况下采取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十分重要。现针对该院急诊科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糖尿病昏迷患者80例进行研究,总结出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急救护理方式与相关预防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急诊科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糖尿病低血糖患者8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范围为35~75岁,平均年龄(59.26±2.14)岁,平均病程(8.3±1.3)年,80例患者均符合低血糖标准。80例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的原因包括服用降糖药物、使用胰岛素剂量失误、饮食量降低、运动过量等。

1.2 方法

1.2.1 急救护理 基本急救处理:将80例患者根据是否清醒分为不同类型,有针对性的开展急救处理。意识清醒的患者给予15~20 g口服糖类食品用于治疗,并且每15 min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检测,记录好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果患者血糖水平持续低于3.0 mmol/L,则继续服务15~20 g的糖类食品用于急救,意识出现障碍的患者立马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射50%的葡萄糖液共20 mL,或选择使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射0.5~1.0 mg的胰升糖素进行急救。在完成上述急救方式后患者的血糖水平仍然低于3.0 mmol/L的时候,可以选择继续注射20 mL的50%的葡萄糖液,并且每15 min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检测,记录好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直至患者的血糖恢复正常水平。

急救护理措施:①用药护理措施。科学指导患者服用药物。在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时候要给予更加详细的指导,并且根据患者的病情与恢复状态决定使用胰岛素的剂量。②饮食护理。叮嘱患者在日常饮食中要严格注意,尤其是要加强营养,合理搭配饮食,定时定量进餐。另外,还可以随身携带低血糖应急药品。③运动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身体状态制定适量的运动量,切忌在空腹时运动。严格控制运动量,如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脸色苍白、四肢变冷等情况要立即停止运动,并且服用随身携带的低血糖急救药物。④心理护理。低血糖患者在完成基本急救处理后,需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与不良心理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护理方式。患者十分容易恐惧自己由于血糖过低而需要急救,或者对糖尿病治疗失去信心。因此,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护理,告知患者出现低血糖的原因以及相关原理,帮助患者消除恐惧与焦虑,以便让患者可以积极配合治疗。

1.2.2 相关预防措施 ①护理人员要开展合理的饮食指导,详细的向患者与家属讲解糖尿病饮食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并详细的指导患者制定饮食计划,引导其能够自觉的遵守饮食计划配合治疗。②护理人员要知道患者定期开展血糖与尿糖的自我检测。详细告知患者进行尿糖检测方式,让患者自我检测尿糖。并且知道患者正确使用快速血糖检测仪,以便患者能够及时掌握自身病情,以便合理控制药物的使用量。③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出现低血糖时所出现的特殊症状,以便让患者一旦出现虚弱、烦躁等典型症状的情况下可以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并且与医护人员联系。

2 结果

有针对性的对80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进行急救处理后,并且告知其预防措施后,所有患者血糖均回复至正常水平,无出现后遗症患者。

3 讨论

低血糖是糖尿病一种十分常见的并发症,当患者出现低血糖时严重者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形成不可逆转的损害[1]。因此,当糖尿病患者在出现低血糖时应该第一时间通知医护人员,及时开展就只。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状不是十分严重的话可以通过使用含糖量较高的食物来使得血糖恢复至正常水平;相对严重的患者则需要使用相应的药物治疗进行急救。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在临床上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并且难以控制,发病后十分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2]。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引导糖尿病患者注意低血糖的并发的预防,并且在日常治疗与生活中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且在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及时对糖尿病患者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以最大程度的降低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健康的损害,进一步优化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文章在针对性的对80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进行急救处理后,并且告知其预防措施后,所有患者血糖均回复至正常水平,无出现后遗症患者。

糖尿病患者在出现低血糖现象后,护理人员第一时间开展急救护理能够有效缓解低血糖现象对患者造成的身体损害[3]。在糖尿病低血糖患者急救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与症状进行密切的观察与详细的记录,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病情注意患者可能反复出现低血糖现象的情况[4]。密切留意患者的意识状态,定期对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监测,以避免低血糖现象的再次出现[5]。同时,护理人员应该着重加强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由于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现象的情况十分常见,并且还有可能导致糖尿病病情的加重,严重时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因此,患者时常会因此产生悲观、难过、焦虑、绝望等负面心理,对治疗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6]。因此,护理人员应该积极主动的接近糖尿病患者,聆听其内心的感受,领悟其内心的状态,以便第一时间开导患者,给患者进行心理工作辅导,以便能够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与负担,树立起康复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7]。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一定的健康教育,很多糖尿病患者对该疾病的症状、并发症等都没有足够的了解,亦不了解糖尿病低血糖时的临床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详细的讲述低血糖的临床现象与科学的处理方式,以便可以让患者在熟悉低血糖临床症状的情况下提升自我保健意识与能力,让患者能够在遇到低血糖现象的时候开展及时的自我救助与管理,以最大程度避免低血糖现象所导致的不可逆损伤[8]。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发病原因进行探析,并且根据相应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急救护理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糖尿病患者其他并发症的出现,糖尿病患者在日常工作中做好预防工作可以降低低血糖现象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梁建晖.老年糖尿病病人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急救处理及护理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2015(6):162.

[2] 秦鑫.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患者实施系统性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33):345-346.

[3] 魏梅,陈焕娣,谭静.延续性护理对提高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知识的效果分析[J].广州医药,2013(2):69-70.

[4] 张彦.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的临床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7):210-211.

[5] Giulia Suro, Amy G. Weisman de Mamani.Burden, Interdependence, Ethnicity,and Mental Health in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J].Fam. Proc,2013,52(2).

[6] 杨花兰.个性化护理干预在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中的应用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5):62-63.

[7] 王一霞.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低血糖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8):136-137.

第3篇: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预防和护理

随着人们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猛, 大多数是在家治疗与护理, 在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治疗过程中, 常常会发生低血糖症。本文总结了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预防和护理措施的方法和效果,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3年4月间, 收治低血糖症患者28例, 均为2型糖尿病, 男性15例, 女性13例, 年龄34~85岁, 低血糖发作时末梢血糖值1.7~2.8 mmol/L之间, 其中12例经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后症状缓解, 16例通过指导患者进食后逐渐缓解。

1. 2 低血糖症的原因 ①胰岛素使用不当或过量。②口服降糖药物使用不当或过量。③食物摄入不足。④过量运动。⑤肾功能减退, 导致对胰岛素和降糖药清除率降低。⑥饮酒过量。⑦肾上腺、甲状腺或垂体功能衰竭。⑧糖尿病妊娠妇女在分娩结束后, 以及在哺乳进行时。

2 低血糖症的预防

2. 1 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

2. 2 生活规律,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酒, 饮食定时定量。

2. 3 适当运动 应主张轻、中度的运动方式。剧烈运动或重体力活动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2. 4 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

2. 5 糖尿病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少量食物, 如:糖果、饼干等。

3 低血糖症的护理

3. 1 常规护理

3. 1. 1 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提高识别能力, 护理人员应熟悉各类低血糖反应不同的临床表现, 加强病房巡视。

3. 1. 2 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时, 给予平卧位, 立即监测血糖, 确定是低血糖反应后, 根据病情轻重及时对症处理。

3. 1. 3 护士严格交接班, 交接时一定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 重视患者的主诉, 准确识别低血糖反应的能力。

3. 2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患者终身的基础治疗措施。

3. 2. 1 生活规律,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酒, 饮食定时定量。

3. 2. 2 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少量食物, 如饼干、糖果等。

3. 2. 3 控制饮食的关键在于控制总热量。

3. 3 运动指导 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极其重要, 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力、性别、病情为患者制定个性化锻炼方案, 并督促其长期坚持适量的运动。

3. 3. 1 避免空腹运动, 运动前需适量补充水分, 随身携带食物。

3. 3. 2 运动时间宜在餐后30 min 或1 h最好, 运动的形式可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3. 3. 3 运动要规律, 每周3~5次, 持续时间20~30 min为宜。

3. 3. 4 注意外出运动时随身携带糖尿病卡, 运动后应做好运动笔记, 以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3. 4 用药护理 按时按剂量服药, 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

3. 4. 1 磺脲类药物治疗时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可通过葡萄糖异生, 降低磺脲与血浆蛋白结合, 降低药物在肝的代谢和肾的排泄机制, 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效应, 因此, 在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时应注意, 服药后一定要按时进餐, 防止低血糖症。

3. 4. 2 口服药治疗, 血糖控制仍不理想的患者可给予胰岛素治疗。嘱患者不要随意改变胰岛素的用量, 防止低血糖症发生。糖尿病患者因体内代谢障碍, 机体抵抗力降低, 易遭受细菌感染, 必须严格操作。掌握胰岛素的正确注射技术, 定期轮流更换注射部位, 防止产生皮下硬结, 影响胰岛素吸收[1]。

3. 5 监测指导 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发生率, 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的使用血糖仪进行监测, 正确记录结果并观察血糖的变化情况。

3. 6 健康教育 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成败的关键, 是预防和观察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手段之一。为了让糖尿病患者能够更好掌握糖尿病低血糖症的预防、自救和自护能力, 在常规介绍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同时, 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糖尿病低血糖知识, 充分调动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学习积极性, 学会自我监测血糖、血压、脉搏等[2]。识别糖尿病低血糖症发生时的表现,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如有病情变化要及时送医院救治。健康宣教应定期联系患者, 询问其掌握情况, 对于高危人群给予再次宣教和指导。

4 讨论

作者通过对28例低血糖症患者的预防和护理, 提高了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正确认识, 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按时进餐、服药和打针, 依照病情坚持运动, 有效的控制和预防了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4篇: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糖尿病; 社区筛查; 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 R58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2-228-01

糖尿病是由胰岛分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导致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与遗传、自身免疫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在我国有随生活水平提高而增加的趋势[1]。糖尿病现阶段尚无有效的根除疗法,但在社区中向居民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筛查,是降低发病率和早期诊断的有效途径。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09年3月至9月,调查对象为上海市闸北区年龄35岁以上居民,分析资料完整的4107例。

1.2 调查方法及调查内容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医学体检和血液标本分析。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疾病史、家族史、生活方式等;医学体检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空腹血糖、血脂四项。

1.3 统计方法 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描述,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4107例中,DM 患病率12.13%,男性5.24% ,女性6.89%,性别与患病率无关(见表1);有家族史者占29.52%;患病率、IFG、IGT随年龄增加而增高(见表2),与血压、血脂、肥胖程度(见表3)相关;34.93%伴高血压,18.67%伴肥胖。

表1性别与DM、IGT、IFT关系

比较性别,χ2=0.046,P=0.447,性别与患病无关。

表2与年龄DM、IGT、IFG关系

用卡方检验得出:IGT与年龄相关,χ2=0.367,P=0.014;

IFG与年龄相关,χ2=0.127,P=0.036。

3讨论

由上可知,调查区域内家族史,年龄是DM危险因素,55至75岁是糖尿病的好发阶段。患者多伴有血压异常、血脂异常、体重超标等不健康症状。问卷显示,新发患者均有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嗜食高糖高脂食品,缺乏锻炼,对防病知识认识少。因此在社区内开展DM知识普及,对减少高危人群发病率意义积极。

3.1 糖尿病社区干预的现状

国外报道表明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治疗观念与DM防治密切相关,利于降低发病率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催生DM社区防治,以社区为单位持续提供DM健康教育。我国卫生管理部门也意识到社区干预的意义,率先在上海部分社区进行DM的社区干预,取得了一定进展[2]。

3.2 干预措施的制定

社区干预措施的制定应从从DM的病因、发病和进展全过程出发,范围涵盖DM前期、确诊患者的综合干预及治疗依从性的干预;具体措施可包括对居民及社区医务人员进行DM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建立完整的动态检查体系,定期随访等。

开展持续的健康教育是社区干预措施的重点。可使充分调动居民的主观能动性,改进生活习惯、态度行为,合理饮食、适当锻炼、有计划的控制体重,从观念上减缓DM的发生;使确诊患者深入认识DM的危害,提高治疗依从性,形成正确的治疗观念,掌握自我医治的技巧,指导病人正确、长期使用降糖药和胰岛素,避免步入盲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建立DM的全面防护网[3],敦促确诊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饮食上以制定总热量、合理摄入碳水化合物、平衡蛋白质和脂肪比例,结合有规律的运动疗法,认真控制体重、减少肥胖的发生,稳定血压和血脂,从而将血糖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内。对有家族史、肥胖者、脂肪代谢紊乱或是处于好发年龄的高发人群定期筛查IGT、IFG,给IGT、IFG者提供正面的干预治疗,扭转DM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

以上干预措施有效的将教育、治疗和管理相结合,使DM的社区干预在DM病人中形成三级预防网络。本次筛查使我们掌握了闸北区常住居民的DM患病人群的基本数据,明确了发病的高危因素,为社区医生定期上门访视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加大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力度,实现糖尿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标,以减少社区糖尿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司涟,宗允.社区糖尿病流行病学的调查及启示.中国医学导报,2009,6(14):129-130.

第5篇: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 糖尿病;皮肤;压疮;饮食治疗;护理干预

1 引言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是由于压迫所引起的组织病变,研究认为,只要施加足够的压力,并有足够的时间,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压疮[1]。老年糖尿病患者因末梢循环血运障碍更易引起压疮,加之长期卧床一旦形成压疮愈合将更为困难。此类患者不仅需要医生的积极治疗,更需要护理工作者积极主动采取预防措施,科学使用预防压疮的用具及精心护理。

2临床资料与方法

2.1临床资料

2008年6月~2010年6月我科收治老年糖尿病卧床患者255例,男114例,女111例;年龄67~92岁,平均71.5岁;责任护士运用Braden量表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合理用药联合饮食治疗控制血糖,积极主动采取预防措施,科学使用预防压疮的用具并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的预防了压疮的发生。

2.2方法

将22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干预组125例,对照组100例 ,干预组采取合理用药联合饮食治疗控制血糖,积极主动采取预防措施,科学使用预防压疮的用具

2.3统计学处理x2检验。

2结果,见表1

3老年糖尿病患者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

3.1老年糖尿病患者皮肤特点

表皮层和真皮层厚度均变薄,体内水分总量及细胞总数逐渐减少,间质老化,更新迟缓;微血管循环差,局部细胞的功能也变差,周边神经末梢容易发炎,导致手足感觉异常,汗液分泌减少,皮肤过度干燥,血液中糖分高,霉菌生长入侵易造成感染[2]

3.2导致压疮发生的局部因素

压力、摩擦力、剪切力、潮湿等。

3.3导致压疮发生的全身因素

运动能力减退、血糖的高水平状态、营养不良、组织灌注不足、年龄、精神心理因素等。

4预防压疮的护理干预措施

4.1压疮危险因素评估

当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对病人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根据Braden修订版压疮危险评估表[3]评分,包括对感觉的认知、皮肤的湿润性、身体的活动能力、营养的吸收、摩擦及剪切力、改变及控制身体姿势的能力、皮肤类型等7个方面因素的评价,确认是否为压疮高危患者。

4.2健康宣教

对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讲解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危害性并进行预防压疮的简单方法指导,如定时翻身及翻身技巧、床单需保持干燥、平整,饮食及功能锻炼的指导,使家属掌握相关知识,配合护士,减少压疮的发生。

4.3减轻受压部位皮肤的压力剪切力和摩擦力

协助患者选择舒适的卧位, 每1~2小时翻身1次,抬高床头一般不超过30°,减少身体下滑对骶尾部及足跟部造成的剪切力,超过45°最易滑动,以5°~30°为宜,以减轻局部压力,建立翻身卡,严格床边交接班;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电动充气式气浪床垫、水垫等防止受压。协助患者翻身更换床单时要抬高身体,避免拖拉拽等形成摩擦力损伤皮肤。

4.4保护皮肤

骨突出部位给予美皮康敷料保护,床单必须平整、干燥无皱折,保持皮肤干燥清洁,二便失禁者,床上垫尿布,潮湿及时更换,清洗皮肤,减少尿液、汗液对皮肤的刺激,并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皮肤抵抗力。

4.5调整营养状况

营养不良患者,应根据营养状况和病情需要给予合理的营养调护,制定比较合理的膳食,适当增加膳食中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增加机体抵抗力。

4.6控制血糖

积极治疗糖尿病,合理饮食,控制血糖。

5结论

压疮是护理领域的老话题,也是护理工作的难题,国外患者及家属因发生压疮要求赔偿的案件日益增加[4],对压疮的预防要不断更新观念,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认识压疮。积极评估患者情况是预防压疮发生的关键,健康教育加强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病理、治疗和护理知识介绍,使之提高自我保护、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以配合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心理治疗科学使用预防压疮用具等综合干预措施,减少了预防疮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提高了预防有效性,减少压疮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霞,国内压疮的研究及护理新进展[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6,4(4):227-228

[2]黄小萍,李智英等.老年人压疮的预防及护理[J].家庭护士,2008,319-321

第6篇: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症;临床症状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60-01

前言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35~40岁之后)[1],且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患上低血糖症状。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症属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其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若处理不及时,会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出现昏迷、浑身乏力、口干舌燥等临床症状,严重的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症应及早发现,做好早期诊疗非常关键。现选取我院30例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以期能够有效减少或避免2型糖尿病低血糖症对于老年患者身体的不可逆性损害。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17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62~88岁,平均年龄74.5±1.4岁;病史1.5~27年,平均病史11.7±2.1年;患者中合并有高血压的有5例,冠心病的有9例,脑血管的有10例,自主神经病变的有6例。患者入院后,给予血糖监测,血糖指数范围为0.8mmol/L~2.5mmol/L。

1.2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糖尿病协会ADA /WHO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977年),患者静脉血浆中血糖指数小于2.8mmol/L的作为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本研究中30例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

1.3方法

对于血糖指数不是太低,意识较为清晰的患者,可给予速食食品食用(含糖)。对于血糖指数较低,意识较为模糊的患者,可给予其静脉注射55~100ml葡萄糖(浓度为50%)。30分钟进行1次血糖检测,直至患者血糖维持在7.5mmol/L左右。对于抽搐频率高、出现休克等症状的严重患者应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对3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结果加以整理和总结。

2.结果

2.1病因

由注射胰岛素引起的有10例,占33.3% ;由药物导致的有8例,占26.7%,其中由口服磺脲类降糖药引起的3例,口服双胍类降糖药引起的5例;进食量过少导致的有3例,占10% ;运动量过大引起的4例,占13.3% ;普萘洛尔引起的有2例,占6.7%;急性胃肠炎引起的3例,占10%。

2.2临床表现

患者病发时临床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焦虑、紧张、冒冷汗、发抖、心悸、口干舌燥等,所有患者中有13例急性低血糖反应(43.3%);有6例表现为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抽搐(20%);7例无明显症状的隐性低血糖反应(23.3%);2例突发失语(6.7%) ;2例四肢乏力伴突发跌倒(6.7%);患者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表现为昏睡的有10例,嗜睡的有3例,处于浅昏迷状态的13例,深昏迷的4例。

2.3治疗结果

对患者的血糖指数进行检测,血糖指数均较为稳定,处于7.5mmol/L左右,血糖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得到了及时治疗,临床症状也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经治疗后未出现死亡病例。

3.讨论

3.1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发病原因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低血糖过低的情况,在老年患者中更是多见。导致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低血糖症状的原因很多,具体可总结如下:

第一,年龄影响。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减退,导致体内肾小球的滤过率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也减少,从而导致低血糖。若老年人患有糖尿病合并有肾功能不全的情况,患病率则更高。

第二,药物影响。降糖药物,如磺脲类或胰岛素等,是导致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低血糖的常见药物。另外,一些抗精神病药物、心得安、异烟肼等药物也可能会引起低血糖症状[2]。

第三,不良的饮食作息习惯。不规律的饮食作息习惯,如进食量过少,晚睡晚起,失眠质量欠佳,运动量过大,身体耗费过多等都可能会导致低血糖症状。

第四,疾病影响。患者患有其他身体疾病,会降低身体免疫力,影响食物吸收和进食量,也可能会导致患者机体血糖下降现象。

第五,夜间。人体的胰升血糖素和抗胰岛素的内分泌激素等在夜间的分泌量会减少而造成低血糖现象,这也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而导致患者死亡,尤其要提高警惕。

第六,患者常年的糖尿病病史,降低了对低血糖的应激感知功能,易产生低血糖。

3.2预防低血糖措施

老年人患有2型糖尿病症大多伴有冠心病、高血压、脑出血等疾病,且患者低血糖时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不太明显,导致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或无典型性症状[3]。从而易被误诊和漏诊,耽误病情,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做好预防措施相当重要。

第一,做好宣传工作,普及疾病知识。做好疾病的宣传普及工作,使老年患者了解疾病,包括疾病的病因、临床症状表现以及早期的治疗措施等。

第二,养成规律的饮食作息习惯。饮食作息习惯应规律,进食定时定量,保证能量的补给同时,还应注重营养。科进行适当运动,但不宜活动量过大,若在运动中出现低血糖症状应立即服药或及时就医。

第三,严格遵守服药原则。严格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选择半衰期短、作用相对弱的降糖药物,谨慎使用对血糖有降低功效的药物。

第四,注射胰岛素的剂量应准确。注射胰岛素时,老年人可在家属帮助下,严格按剂量刻度进行注射。

第五,随身备用糖块或糖分含量高的食品。主要针对在外出时,应随身携带糖块或含糖量高的食品,以防不时之需。

4.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老年2 型糖尿病低血糖症的症状不典型,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从而延误病情,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医护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做好血糖监测工作,给予及时的治疗,并加强患者预防措施的知识讲解,以有效减轻或避免老年2 型糖尿病低血糖症对患者身体的伤害。

参考文献:

[1]余立平,沈红,周菲,陈宁.老年2型糖尿病鼻饲患者低血糖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报,2011(13):26-28.

第7篇: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ICU;心肺脑复苏;临床护理

心跳骤停是指心脏受到急性重创失去有效排血能力,正常脉搏突然停止,引起全身器官组织严重缺血缺氧症状[1]。心跳骤停意味着死亡的开始,是临床上极为紧急的危重症,若抢救不及时,极易造成患者猝死,后果十分严重。针对心跳骤停症状,临床上采取的一切紧急抢救措施称为心肺脑复苏[2]。ICU是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专门用于收治严重创伤、大手术后有生命危险患者、心肺脑复苏患者、脏器衰竭患者及严重休克、中毒患者等。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ICU护士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抢救技术,在重症患者抢救过程给予协助和护理。心肺脑复苏是一个紧急抢救患者生命的过程,在过程中CU护士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我院在37例心肺脑复苏实施ICU综合治疗过程中配合相关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37例心肺脑复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19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52.3±4.3)岁;住院时间3h~29d,平均住院时间(10.5±2.7)d;一氧化碳中毒5例,电击3例,创伤4例,心脏原发病19例,肺栓塞6例。患者入院后及时采取心脑复苏措施,如: 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服用基本营养神经药物等。有1例住院29d,2例住院27d,在3个月后死亡的1例患者住院7d,其余患者均在1~4d内出院。

1.2方法

1.2.1降温 低温可以减少脑耗氧量,恢复患者神经系统,提高存活率,降低致残率。降温前利用辅助药物如曲马多、氯胺酮等防寒战。重点降低患者头部温度,然后在颈部、腋窝、腹股沟大血管处放冰块,使体温降至36℃以下。

1.2.2维持呼吸 心跳恢复后,设法使患者自主呼吸。ROSC(自发循环恢复)高氧血症对人体有害,ROSC后应用SaO2脉搏血氧监测仪分析,调节吸入氧气浓度为95%~98%,必要时插管,通气频率为10~12次/min,防止过度通气。

1.2.3控制血压 血压过低会导致心脑供血不足,因此,应控制患者血压在较高水平。若患者血压过低,观察血容量、电解质,若血容量不足、电解质紊乱,要及时纠正患者血压,防止患者再一次心脏骤停。注意观察患者中心静脉压和心电图,若出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当收缩期血压

1.2.4控制血糖 高血糖严重阻碍患者恢复,因此,在患者心肺脑复苏期间,注意控制患者血糖。在复苏初期,最好采用无糖或低糖液静脉注射,后期需根据患者血糖值,输入相应糖液。控制患者血糖值在标准范围内或适当偏高。对患者血糖进行动态监测,必要时采用胰岛素激素。

1.2.5安全措施 在躁动和伴有癫痫病患者病床增加护栏,以防止发生坠床。注意患者,定时为患者翻身,以避免长时间同一导致患者皮肤擦伤、压伤。对于精神病态患者应保证床边有人监护,以防止伤人或自伤。

1.2.6防止脑水肿 患者心肺脑复苏后易出现脑水肿并发症,主要由于患者脑缺血,进行再灌注后损伤细胞膜,使中性细胞出现活化而发生脑水肿。复苏后,注意给患者降温,保持患者血压平稳,采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用渗透性利尿剂提高血浆透析压。治疗中注意保护患者脑细胞,避免出现恶性循环。

1.2.7对症措施 尿失禁、尿潴留患者留置尿管,及时导尿。恶心呕吐患者及时清理呼吸道,以防止产生急性肾衰竭和继发感染,增加器官损伤程度,要防止患者水电解质紊乱,保持肾功能正常。多巡视、观察患者病情,监测患者心电图,若患者心率失常,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1.2.8防止并发症 心肺脑复苏后,常出现感染、褥疮、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因而要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患者在抢救时,及时补充血容量,收缩压控制在90mmHg以上,保证肾血流量和肾小球充足过滤。尽量减少使用血管收缩药,以避免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留置导尿管时,注意观察患者膀胱尿量、尿比重及透析压情况,若患者少尿或闭尿,需使用脱水剂。控制患者水和钠的摄入。

1.2.9环境、饮食护理 患者复苏期间,保持病房干净整洁,室内温度、湿度控制适宜。减少不必要的交流,减少噪音,促进患者休息。饮食要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食用营养、热量高的食物,以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

1.2.10康复指导 患者复苏后,给予康复服务。建议患者多外出走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散步、游泳,增强患者体质,纾解患者心情。建议患者去植物多的地方进行深呼吸,增强心脏活动率。

2 结果

37例患者中30例逐渐康复,无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后遗症,2例有痴呆及轻微后遗症,3例成植物人,2例不幸死亡,总有效率为81.08%(30/37)。

3 讨论

心跳骤停是临床上十分紧急的危重症,也是常见的引起患者猝死的原因之一。心肺脑复苏术是心跳骤停患者的紧急抢救措施,临床上及时对心跳骤停患者实施有效的心肺脑复苏术,对提高抢救患者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4]。ICU是治疗心肺脑复苏术患者的有效方法,通过密切监护ICU,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多项器官功能,能有效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在患者心肺脑复苏早期,应给予面罩吸氧、人工呼吸、气管插管、胸外挤压等措施打开患者静脉通道,必要时应用呼吸循环中枢兴奋药物,同时防止急性肾衰、脑水肿、肺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5]。ICU综合治疗心肺脑复苏是一个紧急而又复杂的过程,在治疗期间,ICU护士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提高抢救成功率,患者心肺脑复苏后,ICU护士及时给予康复指导和护理建议,能减少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我院对37例实施ICU综合治疗的心肺脑复苏患者给予降温、维持呼吸、控制血压血糖、环境饮食护理、康复指导等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结果,37例患者中30例逐渐康复,无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后遗症,2例有痴呆及轻微后遗症,3例成植物人,2例不幸死亡,总有效率为81.08%。总之,对实施ICU综合治疗的心肺脑复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抢救患者生命,显著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罗三妹.护理干预对急诊科患者心肺脑复苏近期恢复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6):04-06.

[2]张晓燕,廖晓玲,李星梅.心肺脑复苏急救中的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09):856-857.

[3]韩彦辉,王春波.心肺脑复苏抢救的临床护理配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05):125.

第8篇: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并发症; 预防;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由于现代外科治疗手段不断提高,病死率明显下降,手术清除颅内出血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有效的方法之一。术后正确护理,可以减少或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促进患者最大程度康复的关键。现将我科2009年收治45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高血压脑出血病人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40岁-78岁,以突然发病为特点,头颅CT为诊断依据。住院时间10 d-64 d,病人人院经手术治疗除1例自动出院外,其余均治愈出院。

2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1术后再出血:术后再出血多发生在术后12~48 h。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1)保持患者安静,躁动者给予镇静。(2)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3)控制血压,防止波动过大,一般应控制在110~150/70~90 mmHg,对基础血压过高者,一般控制在165/94 mmHg左右。(4)注意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如发现患者术后意识好转后又突然恶化或术后意识恢复不理想,清醒患者头痛加重,出现恶心、呕吐,提示有再出血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5)保持引流通畅,严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及性质,如发现引流管内有新鲜血液或血凝块,提示有再出血可能。另外,控制引流的速度和引流量,每天不超过500 ml,避免颅压过低。

2.2术后脑水肿:脑水肿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或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呼吸及心率变慢等高颅压的症状,重者可导致脑疝,甚至死亡。脑水肿高峰期一般为术后2~4 d[1],以后逐渐下降。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1)术后抬高头部15°~30°,避免颈部扭曲,以利静脉回流通畅。(2)术后2~4 d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输液速度(甘露醇除外)不能过快。(3)加强脱水治疗。(4)保持吸氧导管及血肿引流管通畅,记录引流量。

2.3术后感染。

2.3.1颅内感染:颅内感染是高血压脑出血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2]。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1)术前备皮要严格、彻底。(2)每日更换无菌引流袋,严格无菌操作。(3)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引流液内有絮状物、手术切口处漏液等,疑似感染者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3.2肺部感染: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清醒患者咳嗽排痰,每2 h翻身叩背1次。有研究表明,术后24 h开始翻身并给予肺叩打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3]。(2)雾化吸入3次/天,以利于痰液的稀释与排出。对使用机械辅助呼吸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加强呼吸道湿化,给予生理盐水气管内滴注,并及时吸净痰液。

(3)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气管切开后内套管每天清洗消毒3次。(4)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湿度,定时开窗通风。(5)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定期做痰培养+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6)增加患者营养的摄入,提高机体抵抗力。

2.3.3尿路感染: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1)留置导尿管时间不宜过长,并定时夹管,清醒病人术后尽早拔除尿管,鼓励自行排尿。对有排尿能力但无控制意识的男患者可用塑料袋作为接尿袋套于阴茎处,及时倾倒尿液。 (2)长期留置尿管者加强会阴部护理,每天冲洗膀胱1次并更换引流袋,每2周更换导尿管1次,严格无菌操作。(3)鼓励患者多饮水。

2.4术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多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数小时或数天内发生,病情越重,发病率越高。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1)昏迷患者尽早留置胃管,如病情稳定,第3天可进食,以保护胃粘膜。(2)严密观察病情,注意有无活动性出血倾向。每次鼻饲前常规抽取胃液,观察胃内容物性质及颜色,并注意大便颜色,发现异常及时送检。如已确诊为消化道出血,密切观察血压及心率的变化,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给患者禁食、胃肠减压,并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及时使用止血药等。

2.5术后中枢性高热:临床特征;起病早,体温高达39℃以上,头、胸部发热出汗,肢体无汗反而发凉,可伴有头痛、颅压增高、瞳孔缩小等。高热使机体新陈代谢加快,加重脑缺氧,从而加重脑水肿,进而威胁患者生命。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1)患者身上盖以薄床单代替棉被,头部置冰袋、冰帽或使用颅脑降温治疗仪[4],温水擦浴或使用降温毯降温,冰块冷敷大动脉等。(2)体温过高可使用冬眠疗法。 (3)在使用药物降温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6应激性高血糖:高血糖不仅损伤血管内皮,还可引起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同时加重高血压脑出血的昏迷程度。主要是因为术后应激反应致血糖升高。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重视血糖的监测,在使用降血糖过程中应注意防止发生低血糖反应。

2.7术后肾功能不全: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严密观察患者尿量、颜色和性状。定期监测血肌酐、尿素氮、尿常规,及早预测肾功能,以便及时治疗。

2.8癫痫:多发生在术后2-4d脑水肿高峰期,脑水肿消退后癫痫常可自愈。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发作时应及时给予抗癫痫药物控制,去枕平卧,清除口腔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保护患者,以免意外受伤,应详细做好记录

2.9顽固性呃逆:膈肌痉挛导致的呃逆影响病人呼吸。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对呃逆病人检查上腹部,若有胃胀气,插胃管抽空胃内容物,也可压迫眶上神经或按医嘱用药遏制呃逆。

2.10肢体废用综合征。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保持患侧肢体功能位,住院早期行肢体被动功能锻炼,进行肌肉按摩及关节的活动功能锻炼,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提高预后及生命质量。

3小结

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并发症多,为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愈率、改善预后,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作为临床护士应具备整体观念及高度的责任心,仔细观察病情变化,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精心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86-689

[2]刘荣仡,刘文英,马林.高血压性颅内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12):3332

第9篇: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已婚育龄妇女;长效措施;健康体检

【中图分类号】R1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058-2

健康体检是人们在无不适症状的情况下,进行常规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仪器检查,从而发现一些潜在的疾病,起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目的。为了提高生命质量,增强人们预防保健认识,北京市人口计生委在全市实施了“农村长效节育户籍已婚群众健康体检”项目,现将我县2009年3月~12月接受健康体检的20122例采取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已婚育龄群众的体检信息分析如下。

1体检对象和方法

1.1体检对象密云县2008年12月31日止采取长效措施的农村已婚育龄妇女随机抽取20122人为目标人群。

1.2方法(1)由县人口计生委统一抽调县生殖健康中心、乡镇卫生服务中心及妇幼保健院技术骨干20余人,集中培训后下乡巡回检查。(2)填写北京市统一的农村长效节育户籍已婚育龄群众免费体检手册。(3)体检项目主要包括身高、体重、家族史、既往史、血压、B超(肝胆、双肾、子宫、附件)、乳腺冷光透照、血常规、尿常规、血脂、血生化、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宫颈防癌刮片等。体检结果由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科医师写检查结论及宣教处方。

1.3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标准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1项或2项增高。调查前服用降压药者也纳入高血压组。高血糖诊断按1999年WHO推荐的“糖尿病及其它类型高血糖诊断标准”[2]。空腹血糖>7.1mmol/L。高血脂症参考中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3],血清胆固醇(TC)≥5.72mmol/L(220mg/dl)为高胆固醇血症,血清甘油三酯(TG)≥1.7mmol/L(150mg/dl)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本组高脂血症是指TC或TG有1项或2项超过以上标准。

1.4统计学分析采用power builder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20122例体检档案中,检出疾病顺位依次为:妇科异常率最高,为36.4%,其余依次为乳腺疾病为24.7%,血脂异常16.8%,脂肪肝12.9%,高血压12.4%,高血糖3.5%,肝功异常7.7%。患病情况见表1。

2.2年龄与患病率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检异常率明显增加。(≤40体检人数为7951、>41体检人数为12171人)见表2。

3讨论

3.1农村采取长效措施的已婚妇女妇科疾病发病率偏高本次健康体检结果表明,我县农村采取长效措施的已婚妇女妇科发病率为36.4%,位居各类疾病首位。分析患病原因:农村育龄妇女文化水平较低,健康保健知识相对贫乏,自我保健意识淡漠;居住环境差,污染源多。卫生习惯差。所以生殖保健宣传工作一定要面向农村,内容既要全面又要通俗易懂,这样才能提高农村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

3.2本次体检乳腺异常达24.9%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晚婚晚育及生育后不哺乳等现象逐年增加,这是导致乳腺疾病的原因之一;不良的心理因素刺激忧虑悲伤,造成神经衰弱,会加重内分泌失调,促使乳腺异常的增加,故应解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刺激。改变饮食习惯,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多吃粗粮。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大便通畅会减轻乳腺胀痛。多运动,防止肥胖提高免疫力。

3.3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检异常也随着增加40岁以上人群,家庭责任重,农村体力劳动逐年减少,体力活动少,饮食结构不合理(油脂类、肉食类进食较多)有关[4]。精神过度紧张及生活负担过重,又没有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使机体代谢受到影响,这样就导致体重增加肥胖,引发了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糖症等疾病的发生。而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症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疾病已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5]。而高血压、高血脂、高粘血症,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初期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或漏诊,这就给健康带来很大的隐患,而且这种隐患正在呈上升趋势。因此,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加大健康知识的宣传,做好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1064.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84-1089.

[3] 刘力生.高血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2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