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私人银行发展趋势范文

私人银行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私人银行发展趋势

第1篇:私人银行发展趋势范文

目标客户群体壮大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汇总权威数据而组建的高净值人群测算模型,在过去5年,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总体规模从2006年的36.1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6.7万亿元,增长幅度为105.8%,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5.5%。

根据模型测算与样本验证,在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大幅增长的同时,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也得以迅猛增长:由2006年的36.1万增长到2010年的100.3万,且在未来5年将继续保持相对高速增长,年均增速为17%,预计在2011年达到118.5万,到2015年达到219.3万人 。其持有的可投资资产从2006年的10.4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万亿元,年均增速30.3%;未来5年增速将为20.8%,预计在2015年我国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总量将达到77.2万亿。

需要强调的是,2006年至2010年间,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规模及可投资资产规模的增长高度受益于投资性房产净值的增长。在可投资资产规模1000万~2000万人群中,投资性房地产净值占其可投资资产比例高达70%以上。而这一突出因素在未来将呈缓慢递减之势,因为投资性房产占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比例将因房地产调控等多种因素而逐步下降。

财富日趋集中

财富有着其天生的滚雪球效应,相对于中等收入群体,高净值人群掌握的财富基数大,较一般民众更易受益于过去5年间的房地产、信托、PE创投、黄金、民间借贷及艺术品等投资领域,故其投资回报率高。财富的集中体现为人群集中和区域集中。

从高净值人群掌握的可投资资产来看,在2006年,高净值人群占总人数的0.028%,持有的可投资资产占比28.7%;到了2010年,高净值人群占总人数比例为0.078%,人数增长了近3倍, 持有的可投资资产占比也增长到了34.5%。

从全民范围来看,在全民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中。攀升的基尼系数反映了收入不均等的状况,也说明了财富的日趋集中化。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不平衡的区域和城乡发展,造成财富的区域集中性:半数以上的高净值人群集中在6个主要地区,即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和福建。课题组测算的高净值人群占全国的比例,北京为最高占到18%,广东、上海、浙江其后占到16%、14%、13%,江苏、福建各7%、4%,其他地区占28%。

多为“第一代”或“一代半”富人

在中国创富版图上,财富持有阳光化、透明化、证券化的趋势正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而不断凸显。2010年全球资本市场融资额中近四成来自中国市场,创业投资催生了众多财富新贵。一、二级资本市场将成为中国富人的创富主场,财富积累愈加阳光、透明。同时,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也在逐渐显现其积极作用,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业、新能源、文化传媒、医药生物等国家鼓励发展行业的迅速崛起打破了地产、能源等主导的传统创富行业格局。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与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心的联合调查(深入调查1158个符合高净值人群定义的样本,其中有效样本1104个),中国高净值人群的主体集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30~49岁人群,平均年龄远低于发达国家,且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其中有超过半数为中国“”之后第一代大学生――以“60后”与“70后”为主。年轻的心态,良好的专业素质,经济飞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使其成为勇于探索的创业者和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也成为中国私人财富市场的中坚力量。

由高净值人群的职业构成来看,私营企业主占比为71.6%,家族继承人比重为1.42%,这充分表明目前我国私人银行客户多为“第一代”或“一代半”富人。一方面,其创富路径高度个性化,需求特征不甚具体,有待进一步发掘;另一方面,财产的继承和发展成为第一代富裕阶层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民营、私营企业管理层所拥有的企业所有权和股权成为财富市场的主体,管理阶层也因此成为高净值人群的第二大聚集地。值得一提的是,本课题组调查发现,政府官员并未以“显性身份”出现在高净值人群的范畴,这与其政治身份相关,也间接证明以往高净值人群规模存在被低估的状况。

寻找新投资渠道

超过半数,即63.49%的受调查客户家庭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至2000万元之间。而可投资资产超过1亿元以上的超高净值人群对商业银行私人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缺乏依赖度。

在不同资产规模下,高净值人群对其资产的配置表现出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整体来看,高净值人群以中等风险投资为主,追求收益和风险的平衡。但随着资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其对中等风险的投资倾向略有分流,一方面注重调节低风险资产配置,以保值为基础;另一方面,在可投资资产达到一定规模后,其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相应提升,表现为对高风险资产配置的偏好,但同时有“高收益追求、低风险偏好”的矛盾心态。

随着高净值人群的投资观念日趋成熟,以及风险偏好在“牛熊更迭”考验下愈加稳健,其投资目标集中在“资产的稳健成长”,而不是激进的“资产迅速增长”和保守的“避免财产损失”。中国私人银行客户对风险的认知和财富的追求在逐步成熟、理性、深刻。

第2篇:私人银行发展趋势范文

经历了2007年的投资热、2008年股市振荡和金融危机之后,很多投资者日渐趋于理性,一些国内专业人士也在此时反思了财富管理的概念。

近日,记者采访了光大银行重庆分行财富中心主任周敏,曾经多次被评为“金牌理财师”的周主任和我聊起了财富管理。

财富管理的基础

谈起财富管理,周敏说,对于财富管理最重要的是因人而异,每个人财产情况和理财目的不尽相同。所以,每个人的财富管理方式会有差异。但资本市场运行规律告诉我们,只有当你坚持进行长期投资,坚持实现简单、有效的投资组合,才能使财富获得稳健增长。在财富管理的过程中,投资者至少应记住“理财是财富保护,理财是长期投资,理财是资产配置,理财是人生规划”这四句箴言。在人生的理财旅程中,只要坚持这四句箴言来保驾护航,就能欣赏到更为壮美的风景。

具体到银行理财产品选择,应根据产品的投向或关联标的与风险特征来选择自己熟悉的投资领域;更重要的是,要把长期投资与资产配置作为选择理财产品的出发点,依托专业的财富管理机构进行理财。

私人银行是“金融管家”

采访中,周敏介绍,目前最顶尖的财富管理莫过于私人银行,它是财富管理的最高阶段。私人银行业务,无疑是理财业务最高端的品种。

私人银行服务是一种专门面向具有相当资产客户群体,为其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私密性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的服务。

个性化、多元化的私人银行服务,是普通客户甚至某些类型的贵宾客户无法轻易获得的。私人银行的客户可以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大额贷款(贷款利率可能相应要高一些);可以在其他企业IPO时优先获得股权;可以委托银行去投资艺术品;可以委托银行设立离岸公司、家族信托基金;可以要求银行提供节省税务开支的方法;私人银行的客户甚至可以要求银行为自己规划移民要求,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教育规划等等。

这同时也意味着,私人银行服务将渗透到客户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极具私密性。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的绝不仅仅是理财服务,而更像管家服务,也有人称之为“金融管家”。

私人银行服务是银行的理财业务发展的终极诉求。目前的中资银行的私人银行服务,则大部分停留在贵宾理财的层面上,不管是产品设计,还是服务体系仍处于刚刚起步的初始阶段。

要想让中资银行在私人银行领域获得发展壮大,从外部环境看,应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大力推进金融混业经营,加深银行、保险、证券、外汇、黄金等市场的相互融合度,使私人银行业务获得足够的操作空间。从内部要素看,应加强私人银行业务上的竞争力建设,重视人才及客户的培养。应该说,这两方面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中资银行的高度重视。这些前期环境培养及条件建设,必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财富管理的发展趋势

谈起财富管理未来的趋势,周敏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富管理主体的机构化成为一个全球现象。从财富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的市场,也是一个功能结构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的市场。无论是全球市场还是中国资本市场,投资的趋势都是机构化。如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让财富管理越来越走向机构化?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应该说,随着工具越来越多、产品越来越丰富,将来对机构财富管理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我们财富管理能不能在机构发展方面、在机构制度的建设方面适应这些需要,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周敏告诉记者,“阳光财富”是光大银行在优势业务品牌阳光理财的基础上,在业务快速发展,高端客户数量迅速增加的情况下,针对更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客户需求适时推出的财富管理品牌,专注为资产额100万元以上的个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

另外,理财产品品牌化也是趋势之一。据周敏介绍,光大银行重庆分行财富中心始终秉承“至专、至诚、致远”的服务准则,依托光大银行强劲的产品创新和卓越的服务理念,以高质量的服务,向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专业理财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截至上半年,重庆分行100万以上财富级客户数量较年初实现了成倍的增长,客户品质也大幅提升。资产管理规模、中间业务收入都较好的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目标

第3篇:私人银行发展趋势范文

一、私人银行业务概念及特点

私人银行主要是指一种专门针对高净值资产客户提供的个性化、专业化金融服务,其服务内容涉及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等多个方面。私人银行服务模式主要是针对高端客户配备一支专业素质高的理财队伍,对其财产进行资产化管理,最终实现银行与客户双赢的目标[1]。目前,国际对该项业务具有明确的标准,即可投资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的高净产值客户。

相比较商业银行其他业务来看,私人银行业务特点主要表现在服务对象是高净值客户,且产品一般具有针对性;另外,隐私度极高,对服务人员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养等要求较高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诚然,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较快,但是,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一)组织结构不够合理

自该项业务发展之初,我国商业银行从多个角度加强对本土化私人银行组织结构进行深入探究,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组织结构不合理也因此成为阻碍该项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多数银行普遍采取了大零售模式发展该项业务,但是,由于与其他部门利益之间存在矛盾,且缺乏相关制度的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业务健康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私人银行业务日渐发展,借助内部体制发展业务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缺少专业人才

团队作为该项业务发展的核心,只有具备专业水平高的团队,才能够争取客户的信任,提高银行业务收益。但是,由于该项业务刚刚起步,整体团队呈现年轻化态势,团队人员缺乏综合化金融、法律等素养,难以吸引更多客户,不利于私人银行业务可持续推广[2]。

(三)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实施严格的混业经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产品组合。据相关调查发现,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不平衡,且业务产品趋同化现象严重,银行仍停留在争抢客户低端竞争阶段,难以接近国际水平。除此之外,对于该项业务的监管力度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业务发展风险。

三、推进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创新私人银行组织结构

作为该项业务发展核心,组织结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国商业银行领导者要积极转变传统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积极学习国外发达国家丰富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推动体制创新。迫于大零售模式与其他业务之间存在的矛盾,可以试图尝试牌照经营模式,提高该项业务独立性,直接接受监督和管理,突破现有银行经营范畴,协调与其他业务之间的矛盾,提高私人银行产品服务能力,扩大该项业务在金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3]。目前,我国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已经申请到牌照。总而言之,加强体制创新是适应新兴业务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打造高素质服务团队

由于我国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及高素质人员,使得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处于初级发展时期,与咨询模式存在一定差距。因而,需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吸收及培养。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创新型人才,如从国际银行等引进行业专家或者聘请专家作为顾问等,为该项业务进一步推广提供支持。与此同时,还要关注人才的培养,结合商业银行长远发展战略,制定完善的培训体系,培养产品创新研发人员,建立高素质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化、针对性的服务[4]。

(三)立足于市场需求,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未来,金融产品创新将成为该项业务发展的重要趋势。商业银行在开展该项业务过程中,只有提供多元化产品,才能够不断迎合客户需求,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一方面,积极完善现有产品体系,如普通零售银行服务产品等,稳固现有客户资源,凭借现有优势为私人银行业务进一步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重视产品设计和创新,丰富投资工具的种类,提供综合化、系统化金融服务,并积极与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对资源的优化和重组,立足于市场需求,使金融产品创新更加贴合客户需求。

(四)加大风险管控力度,提升私人银行核心竞争力

第4篇:私人银行发展趋势范文

[摘 要]私人银行业务是向拥有高额净财富的个人客户提供的高端金融服务,随着近年中国富裕阶层的迅速扩大,此项业务显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成为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本文对中资银行的发展现状、发展优劣和发展模式都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商业银行;SWOT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068-02

1 私人银行的定义和特点

学者Lyn Bicker(1996)曾定义私人银行为“为拥有高额净财富的个人提供财富管理、维护的服务,并提供投资服务与商品,以满足个人的需求”。在Wikipedia百科中,私人银行主要是为客户管理资产,规划投资,以及提供客户所需的特殊服务。“私人银行”中的“私人”,主要指通过资产合理配置,最大限度降低纳税人税负,离岸银行账户可以实现上述目标;“私人”还暗含私人股权,私人银行客户可以获得购买社会公众难以在股票市场上买到的公司股份或特殊的IPO的机会。

通俗地讲,它是由专家团队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并由专职的财富管理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及个性化理财产品组合。因而,实际上私人银行业务超越了简单的银行资产、负债业务,趋近于混业经营。

不单是传统的零售银行的个人信用、按揭等业务,还包括衍生理财产品、离岸基金、保险规划、税务筹划、财产信托,乃至包括客户的医疗以及子女教育等诸多产品和服务。进入门槛高、服务个性化、服务私密性和业务批发性是私人银行业务基本的特点。

2 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和SWOT分析2006年3月28日,随着美国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大陆首家私人银行部的开业,法国巴黎银行、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等相继推出私人银行业务。2007年3月,中国银行设立私人银行部,门槛最低为100万美金。随后,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农业银行等也相继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财富的积累,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国内的私人银行业务主要围绕商业银行展开,并未积极调动证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公司的辅助和配合。且网点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和江浙等发达城市,针对富裕人群,但除了交通银行的门槛为200万元人民币外,其余中资私人银行准入门槛均在100万美元以上。

针对当前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做以下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

(1)本土优势。中资银行与客户的文化价值观更接近,对客户理财特点、偏好及需求把握,是外资银行无法企及的。

(2)网点优势。中资银行兼具网络和渠道双重优势,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客户信息丰富,在市场广度和深度上有着外资银行不可比拟的优势。

(3)客户资源。中资银行拥有在本土市场上长期培育的大量优质客户关系,不乏高端富裕人士在创业初就与之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

(4)信誉保障。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行,某种程度上被视为隐含着国家信用,可信任程度高。即便发生信用危机,也会被银监会接管,同时商行原有的债权债务关系保持不变。

(5)管理经验。中资银行在个人理财和财富管理上的经验积累,奠定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基础。金融危机发生后,中资银行体现的稳健性和抗风险性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2.2 弱势(weakness)

(1)经营模式。很多中资银行照搬西方私人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理念,脱离国内市场,且大多银行选择将私人银行挂钩于零售银行业务,限制了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2)业务产品。中资银行受产品创新能力和分业经营制约,业务品种单调,银行间模仿下同质化高。过于标准化的产品,甚至是普通理财产品的升级版,无法适应高端客户的需求。

(3)服务水平。中资总分行双线管理存在着流程拖沓、决策机制不透明等弊端,在金融服务上不够独立和灵活。且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过分依赖固定的柜台服务。

(4)人才稀缺。中资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目前多是从原有的贵宾理财服务团队中选拔而来,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兼具,以及多领域的高端复合金融人才尚匮乏。

(5)领域保守。中资银行对于离岸资金的管理、经验以及产品都不及外资银行。且外资银行在海外的网点较多,对于留学生和移民是更佳的选择。

2.3 机遇(opportunity)

(1)金融中心。金融危机后,中国高端富裕人群纷纷将外资私人银行业务转至中资金融机构。未来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亦给中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带来广阔的前景。

(2)市场潜力。《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估计,至2009年年底,中国个人持有可投资资产达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将达到32万人,同比增长6%;其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超过9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中国私人财富市场潜力巨大,即便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依然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势头。

(3)金融创新。中国的监管限制逐渐放开,金融创新不断深化。随着资本市场日渐发达,金融产品日益增多和混业经营是一种趋势,金融业的巨大前景值得期待。

2.4 威胁(threat)

(1)外资银行。窗口期过后,外资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上的丰富经验和品牌优势将对本土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产生强大的竞争压力。

(2)业务争夺。中资银行亦面临来自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竞争和业务争夺战。

(3)分业经营。中国目前的分业经营制度决定了中资商业银行不具备进入资本市场的资格,只可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获取投资通道。

(4)外汇管制。中国资本账下人民币结算尚未实现兑换自由化,中资银行离岸的不动产投资等业务尚无法展开。

(5)潜在风险。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服务涉及货币、证券、基金、外汇、保险和实物市场,涉及声誉、操作、市场、信用、流动性等多种风险。

总之,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运用机遇,化解威胁。

3 中国私人银行的发展模式探究

3.1 赢利模式:手续费型和管理费型

(1)手续费型。手续费型关注财富的升值而不单单是财富的保值或传承。它以产品为导向,主要以收取客户的手续费来赢利。因而客户经理易诱导客户频繁交易来获利,从而导致客户流失。

(2)管理费型。管理费型注重财富的保值和传承。它以客户为导向,注重服务多于投资,更偏向全方位的财务管理服务,主要靠年度管理费赢利。这是较高级的业务模式,需要长期积累,客户流失较少。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带来了财富效应。大体上,很多富裕人士是通过个人奋斗和创业而积累的大量财富。只有4%的富裕人群的财富是通过继承得到的,整体而言,中国的富裕人群投资方式较为积极,具备相对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目前,中国的富有阶层处于成长期,常常以有限规模的资产去追求倍增的财富杠杆效应,因而手续费型相对较适合当前的业务需求。但当资产达到相当规模时,部分客户的需求会转为财富的保值与转移,此时管理费型将成为较适合的模式。

3.2 业务模式: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

按照服务对象是居民还是非居民可将私人银行业务划分为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按存款估算,在岸业务约占65%,离岸业务约占35%。瑞士是全球最大的离岸私人银行中心,投资谨慎保守,重视风险管理和资产安全性,具有良好的保密制度。

4 针对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建议

4.1 丰富创新产品,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

由于国内外汇管制较严和分业制度的存在,产品创新应以在岸为重点。在创新产品上,应考虑宏观经济周期,还要根据客户的个性需求来设计合理的产品。为了拓宽业务,应加强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等第三方机构的合作,加速产品创新,丰富产品线。现阶段中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时应结合本土化的优势,加大对国内或区域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创新,来弥补分业经营模式下产品创新范围和深度的不足。

4.2 打造专业团队,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

由于私人银行产品的丰富性和服务的多元性,决定了国内银行除了引进投资银行、保险、个人银行等领域的金融专业人才外,还要储备法律、教育、健康甚至艺术等人力资源。同时,也要加大私人银行从业人员的认证体系建设,完善我国理财服务体系中贵宾理财、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三级认证机制,使得国内银行尽早建立一支合格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队伍,提高国内私人银行整体服务水平。

4.3 构建高效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优质电子化渠道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私人银行业务成本降低,赢利增加,未来的竞争很可能演变为信息技术的竞争。例如网上银行的发展,大大降低了私人银行的业务成本。因而中资银行应构建全球性、快捷性、创新性的私人银行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将电子化渠道纳入整体银行IT系统建设中,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安全和私密的服务渠道。

4.4 革新传统产品销售观念,引入现代经营观念

由于全球金融一体化及金融业务的国际化的趋势,商业银行必须破除私人银行业务以多销售产品为目的的陈旧理念,树立以创建卓越的私人银行业务品牌,选择合理的定位和正确的目标,开展对目标市场、业务内容以及营销模式等全面深入的探讨研究为宗旨的新理念。

4.5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树立信誉和承担社会责任

第5篇:私人银行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私人银行

AbstractThe spread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we need to be carefully analyzing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private banking sector,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motivation to find the private banks to deal with crisis response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private banks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私人银行业务受到的冲击迅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私人银行产品造成客户财富巨亏,对私人银行服务的可信度造成一定影响,客户的投资态度和选择银行的取向方面会受到影响。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对金融衍生产品审批加以控制,客户对复杂产品的要求降低,会使产品趋于简单化,产品结构趋于透明化,致使私人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所以,危机对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当直面金融市场的巨变,在发展中寻找私人银行应对策略。

由于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才刚刚起步,受冲击的影响程度有限,表现为:杠杆类服务产品规模很小,客户财富资产减值上升,但咨询能力、风险识别和提示能力尚待完善。因此,金融危机提醒我们,严格做好风险管控的同时,应该坚持稳健经营理念,产品创新和产品结构设计坚持安全性和盈利性原则,谨慎分析金融危机中的过度衍生、杠杆化问题,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调要求,围绕实体经济积极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一、提高私人银行服务能力

私人银行不以销售金融产品、制定理财策划书为主,而是以社会生活、工作和财富管理相融的一种泛金融文化服务。所以,私人银行是一个面对客户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的、私密性极强的金融服务。根据客户需求度身定制理财产品,对客户的投资企业进行全方位投融资服务,对富人及家人、孩子进行教育规划、移民计划、合理避税、信托计划等服务,这些构成了私人银行经营文化的内涵。这种经营文化的变革必将带来银行业经营理念、经营方式、金融产品设计和管理等金融服务流程的一系列调整。

客制化(Customization)金融产品设计就是伴随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而产生的服务理念。客制化概念产生于后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管理方法。银行为找到符合客户要求,具备增值的客制化服务被逐步引入银行的营销理念之中。客制化服务能提供专项和多样的选择,为特殊需求的银行客户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

(一)提升客制化服务能力

1.将客户引导至符合其特殊要求的个性化金融服务平台

客制化金融服务重视客户的期盼与需求,把客户细化到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分层服务,通过大众银行(Mass Banking)、贵宾银行(Affluent Banking)、私人银行(Private Banking)和家庭金融办公室(Family Office)等服务渠道,采用不限制客户资产规模、客户资产在10万美元以上、客户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和客户资产在8000万美元以上等不同层面的金融资产规模进行差异化服务。针对各层客户情况,进行有效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用客户满意度与回应速度来衡量银行不同层面的服务方法、服务品种和服务质量。

2.通过不同服务渠道,为客户提供深度各异的咨询服务和产品模拟体验

客制化创设了独特的客户体验式金融服务。所以,私人银行通过IT技术模拟分析和一对一财富策划是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银行获取规模效益的有效方法。

3.加强银行内部营销的合作文化建设

为了达到客制化服务要求,银行在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时应保持产品设计的足够弹性,不同层面的产品使用便利应有所区别,差异化特点应当比较明显。合作文化包括:①周全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建设是关系到金融客制化服务的成败,信息沟通、认真倾听、迅速回应客户的需求,对客户的了解和产品风险的透彻介绍是私人银行服务的前提;②市场信息分析、产品使用的窗口指导和控制、组合投资分析和客户风险偏好分析等是财富经理必备的能力要求;③需要依靠银行其他部门的支持。如:公司业务、金融市场、资金结算和海外法律税务等支持。所以,银行开展内部营销与合作文化建设是客制化服务的前提。

另外,应加强财富经理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全球金融危机肆虐,资本市场震荡加剧,私人银行的客户财富严重缩水,应对市场震荡的风险规避方法、市场波动信息分析和宏观走势判断能力,是衡量服务质量的标准。财富经理必须加速学习现代金融理论知识,运用数理金融和金融随机分析方法解释资本市场波动的本质。因此,财富管理、企业财务管理、金融衍生产品、证券市场运作规则、保险知识、主要国家的税收政策和移民政策、IT技术的客户服务,以及熟悉信托计划的规则和运作等,是私人银行从业的基本能力。掌握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公司银行、零售银行工作特点,具备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亲历过经济或金融周期的实战经验,具备金融分析、投资规划、理财分析等复合能力,这样才能与客户在同一层面上对话和交流。

(二)客制化模拟体验服务举例

多个开放式基金的最优投资组合计算。

计算模型:多个开放式基金的最优投资组合计算模型,除了要输出最优投资组合外,还要输出有效边界图形,以便财富经理对计算结果和图形进行比较分析。本例采用EXCEL-VBA方式,结合金融工程模型进行运算。

模型的设计:①首先建立一个名字为“多个风险资产的最优投资组合计算模型.xls”的工作簿,在当前的工作表“Sheetl”上设计模型。②模型的结构计算后,工作表上有最优投资组合的计算结果,包括各个证券的最优投资比例、最优投资组合预期收益率和最低投资组合标准差。③对【准备数据】按钮指定一个名字为“Sub准备数据()”的宏,并编写程序代码(具体程序编码参考相关书籍)。④对【开始计算】按钮指定一个名字为“Sub开始计算()”的宏,并编写程序代码。

在输入各个开放式基金的预期收益率、基金间的协方差矩阵后,单击【开始计算】按钮,模型就自动进行计算,并输出最优投资组合计算结果和绘制有效边界图形。

模型应用:某4个基金的投资组合,各个基金的预期收益率、标准差和证券间的协方差矩阵如表所示。试计算并绘制该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

计算步骤如下:①在单元格B3中输入证券数量“4”,单击【准备数据】按钮,使模型自动对工作表格式化,然后输入有关数据。②单击【开始计算】按钮,模型就自动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图所示。

可见最优投资组合为:基金1的投资比例为25.40%、基金2的投资比例为45.53%、基金3的投资比例为4.52%、基金4的投资比例为24.55%。假若该投资组合的投资额为100万元,那么在基金1、基金2、基金3、基金4上的投资额就分别为25.4万元,45.53万元,4.52万元,24.55万元。而预期收益率为12.19%,标准差为20.82%。

4个基金的预期收益率和标准差

多个风险资产最优投资组合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

这里需要注意,财富经理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将有关信息告知客户,辅导客户了解舱位的比重和市场情况,让客户知晓市场的波动情况和各基金风险定量分析结果,由客户及时作出风险规避的决策或继续扩大投资。

(三)树立私人银行的经营文化

外资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和客户关系,没有中资银行客户经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那么紧密,那么信任。相当一部分客户认为,外资银行客户经理虽然专业能力很强,但常常表现出较强的交易动机。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客户经理要宽容,且更了解客户的需求。中外资私人银行竞争特点表现为:共同进步和繁荣、理念普及与共同开拓市场。财富的保值、稳定增长和传承是构成开通市场的三条需求主线。依托信托市场开展私人银行的主营业务是前提。而中国的信托市场发展还处于初创孕育阶段,信托法、继承税法制度尚未完善。宣传和培养客户的信托意识,如:委托和合同关系的确立,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信用关系的约定。这些是私人银行业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可或缺的金融意识。

委托是指财产的所有者为自己或其指定人的利益,将其财产委托给他人,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代为妥善的管理和有利的经营。是指一方授权另一方,代为办理的一定经济事项。因此,私人银行业务依托信托方式能够使服务更加灵活多样,有助于提高信用、信息、资金和技术的充分流动,有利于吸收国内外资金和投资业务的发展,更有利于提升私人银行客户服务的幸福指数。

提升客户幸福指数是私人银行的经营文化。客户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并不是财富的持续增加,而是家族发展、家庭的婚姻状况、第二代的培养等成为主要因素。据此,私人银行业务经营文化应与客户需求产生共鸣。经过几年的稳健经营,我国私人财富市场受危机冲击有限,资产依然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势头。面对巨大的危机波动等诱惑和私人银行业务争夺日趋激烈,更加迅速、高效地满足私人银行客户的服务,提高客户幸福指数是衡量私人银行服务质量的标准。

二、我国私人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发展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私人银行之间的竞争格局正在出现微妙的变化。中国富人开始强调追求回报的同时控制风险,风险偏好趋于理性,并将逐渐对银行的投资顾问建议持更开放的态度,这些观念的变化,为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一)私人银行服务特征

私人银行为富豪们提供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的服务,以资产管理、规划投资为主要内容,通过离岸公司、家族信托基金等方式为顾客提供便捷服务,达到节省税务和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因此,私人银行服务融合了信托、投资、银行、税务咨询等多种金融服务,年均利润率可达到35%。通过私人银行服务,客户能接触到许多常人无法购买的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如:私人有限公司、奇异私募基金、优先购买IPO等。

(二)我国私人银行调查分析

贝恩公司对本国居民2009年总体可投资资产分配的市场调查结果显示,高收入人群对储蓄、现金、股票、房地产投资为主。从另类投资,如:古董字画、邮品、集币等规模较小,这类投资特点是需借助咨询专家、流动性低、风险大等,投资者偏好程度较低。而储蓄及现金、股票权益类占总体可投资资产一半以上,房地产、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占三成,债券、保险等仅占一成。

贝恩调查发现,高收入人群对私人银行概念的了解程度不高,且存在着概念不清楚和理解错误的现象。

中国高收入人群中约60%选择由自己或家人操作日常理财,约20%是选择商业银行的普通理财服务,约5%选择私人银行理财服务。在危机爆发之前,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受到中国高收入人群的青睐,倾向于股份制或外资私人银行服务,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优势则稍逊一筹。然而,不断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外资私人银行业务受到较大冲击,中资银行的本土化投资策略的优势开始显现,风险控制和投资顾问建议得到中国财富人的关注,为中国私人银行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机遇。

外资银行纷纷陷入危机时刻,有70%左右的高收入人群对外资银行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正在考虑撤资回中资银行;另有一成投资者表示在1至2年内不会再考虑使用外资私人银行业务;近八成拥有境外资产的投资者表示不会有境外资产投资变动,其中15%左右甚至表示会增加资金,在海外市场低迷时抄底投资[1]。

目前,私人银行业务环境因危机而突变,重新审视中外资银行优劣势,化危机为机遇,中资私人银行的市场转机已经来临。调查发现,加强本土化私人银行业宣传和发展客户的空间巨大,精细化咨询服务是中资银行扩大市场份额的最佳方法,如:加大市场模拟体验式财富服务的深度等。

(三)危机后的对策

金融危机冲击下,中资私人银行业务在巨变中寻找机遇。

对策之一:中国高收入人群的离岸资金尚未出现明显的回流,比例相对稳定,究其原因是与资金用途有关。欧美及澳洲的高收入中国人群的离岸资金多是以移民、子女留学为目的,投资所占比重不多,即使有损失,其影响也不大,更不会撤资。境外投资资金主要集中在香港市场,投资者正等待新一轮投资机会。故此,私人银行离岸产品设计将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对策之二:受危机冲击,中国财富人理财观念逐渐从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偏好趋于保守,高净值人群深刻地认识到财富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开始强调追求回报的同时控制风险。理财观念的改变,使客户更容易接受私人银行提供的“保值、增值”概念。做深做细客户服务,为本地客户提供便利的咨询,培养优质客户群,是危机后的最佳时机。

对策之三:金融危机后期,外资银行将改变以前的经营战略,扩大客户群的营销方式上将有较大的调整。中资银行应当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契机,如: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中资银行在内地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很好的市场环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发展将给中资私人银行业务提供更多的市场空间等等。把握时代机遇、扩大市场份额,从金融市场变革中寻找切入点。

总之,经过2年左右的调整期,金融格局将会重返趋稳,利用金融危机的时间窗口,奠定中资私人银行的行业地位,着眼于在岸市场开发,细分客户群、提供差异化和客制化的产品服务、建立高度信任的客户关系和行业声誉,待国际金融市场调整之后发展离岸业务。实现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机遇已经来临。

参考文献

[1] 贝恩公司联合的《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

第6篇:私人银行发展趋势范文

(一)发展概况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银行业务的有效开展带来了相当大挑战与机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逐渐成为传统柜台营业强有力的补充与运营手段。银行改变了传统以靠机构扩张来发展私人银行的模式,将多渠道服务作为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式。

(二)具体业务发展上世纪末,金融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具体业务涉及证券、基金以及保险行业等等领域。相应地,银行逐渐推出各种能够有效满足客户要求的特色金融相关的服务产品以及业务,产品业务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不光有委托理财、咨询以及财务管理等等产品业务,还包含着健康、运动以及娱乐相关的社会服务。有些银行甚至推出了全人生的一条龙服务,来有效应对用户在不同人生阶段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用户的婚丧嫁娶、财产理财、健康医疗以退休计划等等方面的一条龙式的业务服务。因此,私人银行逐渐从以前的单纯的金融产品柜面销售模式转变成为了真正的用户可以有效自取金融产品的“金融超市”。

二、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一)产品机制创新不完善,产品结构单一对客户不同的个性化理财需求的满足使私人银行最核心的内容,近几年来,我国与保险、证券和之间合作日益密切,在国内也出现了很多家金融控股集团,但是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范围上都与国外的混业经营模式相差甚远。因为创新意识的却反,使得产品结构比较单一,这就使得无法跨市场进行个性产品的设计,导致我国的许多私人银行的同质化现象的出现,既不能满足高端消费客户对理财产品的个性需求,也无法为客户分散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发展我国私人银行的进程。

(二)银行电子化应用渠道程度低,银行系统落后陈旧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网络银行、电话银行的普及度越来越广,但是还无法跟上业务发展的脚步。与此同时,国内很多银行正在逐步更新私人银行系统的核心项目内容,经过有效的系统信息化发展模式的迅速形成来加快银行在经济市场中的相关竞争力。私人银行就很充分对这种模式的建立进行展现。我国私人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业务,其伴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有效实施了与全球银行直接的互动,这就提高了对国内私人银行的要求,必须超越时空利地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对金融资源进行配置、交换与共享,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优化产业信息体系,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这对我国私人银行来说既是挑战又是一份可贵的机遇。

(三)银行培训体系生疏,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我国大部分私人银行会为其专属客户提供秘密的专业个人服务,这就要求私人银行的高层领导必须保持敏锐的判断力、丰富的经验以及优质的综合服务能力。具体要求为这些专业技术人员要具备相关合格资质,比如理财规划师以及金融分析师等等,同时其还要精通会计、法律等等领域的学科技能,最好还能够掌握一些高品质的生活技能,像高尔夫以及艺术品鉴赏之类的。私人银行的专业技术人员唯有具备了以上能力要求才能够更好地为专属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满足客户的新需求。因此,发达国家经常把有良好才能的银行高层客户经理称作是私人银行家。到目前为止,我国私人银行才处在起步雏形阶段,理财专员的相关系统认证体系并不成熟,所以我国要满足市场需要的私人银行人才十分缺乏,这成了制约国内私人银行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我国私人银行再继续发展壮大的有效应对策略

(一)分业经营形式的改变推动私人银行业务综合化的进程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业的迅猛快速的发展,各行业混也经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我国私人银行必须设计其发展的长远之计,这就要求我国私人银行也必须打破现今其在国内进行分业经营的约束阻碍,将国内私人银行与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实行广泛的交流合作,通过灵活地开发满足各阶层消费者的金融业务产品来为客户提供个性优质的私人银行特色服务。

第7篇:私人银行发展趋势范文

一、商业银行与PE合作的必要性

私募基金有效填补了银行信贷与证券市场的“真空”,将成为仅次于企业银行贷款和公开上市的另一种重要融资手段,而商业银行在私募基金发展过程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银行跟私募基金相比较,具有强大的渠道、信息、客户等资源优势,可以协助选择更为合适的投资者及投资者组合,提高私募股权融资效率,因此,银行与私募基金可以成为相辅相成、互相协作的关系。目前,商业银行与PE开展合作,主要采取“财务顾问+托管”、“私人银行业务+信托型股权投资基金对接”等方式,也有一些商业银行采取参与组建股权投资基金、向股权投资基金提供抵押贷款、并购贷款或借力控股子公司开展股权投资类业务、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拓展股权投资基金业务。

商业银行进军PE领域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这些年,我国商业银行快速发展,其资产规模、公司治理、盈利能力、风险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有效的提升,但随着利率与资本市场化的日趋深化,很多商业银行都不得不面对资金“脱媒”的压力,银行在今后合作中寻求多元化渠道的需求日益迫切。

2011年,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业务的通知》,这意味着监管层强制数千亿存量银信合作产品由表外转入表内的工作已经开始。从2010年以来,银信合作信贷类产品发行量已经开始大幅度下滑。在这种银信合作受压的大背景下,加之2010年以来的信贷投放趋紧,PE业务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业务的突破点。银行与PE合作的关键在于为投资者与企业提供投融资平台服务,好处在于既可获取中间业务收入,又不占用贷款额度;在合作过程中与企业建立新型关系,可为银行赢得更多的综合回报;在PE参与的前提下,追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可实现风险可控下的利息收益;在将来政策逐步允许的情况下,直接介入PE投资或为PE提供贷款支持,也可为银行收益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2、满足客户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目前国内银行的产品供求存在着客户需求多元化与银行产品同质化之间的矛盾。PE的盈利模式是通过私募方式获得资金,对非上市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通过积极参与投资标的的改造和经营,促进其快速发展,实现股权的迅速成倍增值,再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最终出售所持有的股权从而实现丰厚的收益。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及优势,为PE客户提供包括资金投资、资金募集和资金退出等每个阶段的个性化金融服务,大幅度提高客户满意度。伴随金融综合化经营趋势的演进及金融竞争日益的白热化,商业银行已不再禁锢于传统低风险领域,而是越来越多地涉足具有较高风险属性的金融产品领域,比如投资于衍生产品、海外股票市场、艺术收藏品的理财产品等。因此,商业银行与PE合作不仅仅能够满足客户差异性、多元化的需求,对于商业银行拓展核心客户、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和丰富金融产品体系也有很大帮助。

3、与客户建立新型合作关系

国内银行目前碍于政策的限制还不能直接投资于PE,但可以与PE开展业务合作,或者深入企业内部。通过对目标企业经营管理的广泛参与并积极渗透,不仅可以将银行的各类产品及服务嵌入其中,为发展中的企业提供各类支持产品与服务,从而达到稳定与控制优质高端客户的目的,还可在此过程中培育和提高银行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巩固银行营销成果。

4、应对新形势的需要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建立多层次的有深度的市场体系,逐渐完善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资本市场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私募股权基金浪潮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可能会重塑金融市场的格局,商业银行需尽早参与其中,培养对企业财务、资本市场、企业管理有深入研究与实践经验的高端人才和实战经验,才能保证不被淘汰,现阶段与PE的合作,为PE投融资运作过程中提供一系列服务,对银行未来发展是一种内在修炼。

5、应对外资银行竞争

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后,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零售业务等多方面与国内银行展开激烈竞争,并将触角放在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客户服务相关业务上,如财务顾问、商业咨询、投融资计划等,外资银行所拥有的专业人才、专业技术与丰富的从业经验,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短板,积极进军PE市场,是国内银行迎难而上,争夺高端客户,应对竞争的客观需要。

二、我国商业银行与PE合作的建议

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浪潮可能重塑金融市场格局,对于收益与风险并存的商业银行与PE业务合作来讲,虽然利润前景诱人,但是激进的拓展方式并不可取,应当结合以上SWOT分析,保持和充分利用优势,减弱和转化劣势,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渐进式参与策略才是我国商业银行和PE业务更好合作的理性选择。

1、积极推进两者的业务合作

我国商业银行与PE合作的意义及优势告诉我们,更好地发展PE业务,积极推进两者的业务合作是明智之举。而且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现有的私募股权投资类业务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商业银行可以拓展与PE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如在深度方面,商业银行可直接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作,并选择优质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可以为股权投资基金提供抵押贷款等信用,对其投资项目提供一定的信贷支持,还可以提供并购贷款,这样一来,既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提供了一定的财务杠杆,又为商业银行开展私募股权投资类业务创造了机会。广度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和相关咨询机构合作,加强研究和调查,以此来拓展相应的信息渠道。

2、确定目标定位

商业银行含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众多商业银行,根据每个银行的属性的不同,需要银行与PE在合作中有不同定位。如国有的商业银行规模都比较大,其特点是种类齐全、覆盖面广;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大优点是灵活性很强;城市商业银行则彰显资源优势。即便是同一类型的银行,也要有一定差异。各个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股权投资基金类业务和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在优势方面,开展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业务合作,确定清晰的目标定位,在保持综合竞争力的前提下,创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特色品牌。

3、制定严格的风险控制导向的业务监管体系

商业银行应当对已有的PE相关业务进行整合,打造PE业务价值链,制定与PE管理公司进行业务合作的科学流程,对相关业务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并制定严格的风险控制导向的业务监管体系,并根据业务实践不断充实与完善。

4、构建商业银行私募基金评价体系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与PE合作目前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发展却参差不齐,暴露出少数私募基金巨亏清盘、参与老鼠仓、操纵股价、非法集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区别基金的良莠,选择优秀的基金,成为商业银行与PE业务合作的关键。商业银行建立的私募基金评价体系至少应包括基金的历史运作情况、管理公司投资管理团队情况、内部控制机制、经营情况、投资管理能力、职业操守等方面,商业银行或业界能通过建立一个定期、科学、动态的私募基金评价体系,对各类合作的PE开展持续跟踪和差别管理,提高业务合作效率,提示与规避风险。

5、建立与中小企业结合的服务模式

近几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方面也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和探索,同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商业银行本身在核心贷款技术上缺少创新和突破,因此仍然谨慎对待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而随着私募股权基金的兴起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又有了新的解决途径,商业银行可以从中获得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服务的新机会。商业银行可以开展以下业务,一方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为自身业务能力增砖添瓦:(1)融资策划服务,即商业银行可以以财务顾问的角色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全程参与,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引入不同性质的资本,从而设计出不同融资方案,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和成熟,直到其股票完成上市。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客户价值,实现客户价值份额的最大化。(2)投资顾问业务,商业银行能够把自己的客户群体中具有很好的成长潜力的客户或其项目推荐给推荐给私募股权机构,这完全依赖于商业银行丰富的客户资源及对非上市中小型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等非公开软信息的相对了解。

6、积极引进并培养专业人才

PE被称为是“富人过剩的资本和聪明人过剩的智力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因此人才的选择成为PE运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如果商业银行仅从事于间接投资,那么具有一支懂经济技术、财务和法律知识的投资专家团队是可以正确选择项目的前提,而对于拟从事直投业务的商业银行来说,一支既懂管理又掌握技术的实务型管理团队显得更必要。因此,对拟参与PE业务的商业银行,不仅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学习和创新,更应制定一项长远的人才培养计划来培养本国的专业人才,毕竟投资经验的获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积累过程。同时,人才战略中有效的薪酬与激励制度为其实施提供了保障。

第8篇:私人银行发展趋势范文

摘要: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银行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对于俄罗斯来说,由于其金融市场起步较晚,银行部门的外债较高,使得俄罗斯银行业受到的影响似乎更大。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看到,每一次危机都是一场灾难,而每一场灾难的背后,又蕴藏着发展的机会。本文主要论述有关金融危机后,俄罗斯银行业的现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俄罗斯银行业的未来发展予以展望。

关键词:金融危机俄罗斯银行业

俄罗斯金融市场起步较晚,金融市场真正开始发展,始于1991年发放私有化凭证(privatization voucher)以及随之进行的公司股票交易之后。1992年俄罗斯银行业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一级银行制度(国家银行、建设银行、外贸银行、劳动储金局等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国家单一银行体制)向两级银行体制迅速过渡,并不断完善,形成了中央银行为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俄罗斯金融市场。俄罗斯的货币市场、证券市场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而逐渐发展起来。

一、银行业现状

俄罗斯现代银行体系从20 世纪90 年代初建立以来,经历了数量和规模急剧增长时期,也走过了趋之若鹜的投机和暴利时期,其间经过了多次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洗礼。1999 年以来俄罗斯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宏观经济环境不断改善,俄银行部门也开始恢复和发展。经过银行体制改革和银行重组,俄罗斯银行体系出现了积极的变化趋势。

截止2010年底,俄罗斯信贷机构的数量达到1178家,资本金中有外资参股的226家(100%外资控股的有82家),银行体系总资产16.3万亿卢布(其中自有资本4.7万亿卢布),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6636亿美元(按当年月平均汇率30.4这算),银行部门外债余额4485亿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989亿美元,全年银行业盈利5374亿卢布。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 Investor Service)于2010年10月将俄罗斯银行系统的评级从“负面”上调成“稳定”,表明银行的流动性和经营环境改善,俄罗斯银行行业正从金融危机中走出。

二、银行业特点

(一)银行业集中度继续提高,银行数量下降

总体来看,伴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俄中央银行风险控制的不断加强,银行系统的整合重组趋势明显,市场机制的作用显现。尤其是1998年金融危机后,俄罗斯国有银行比重稳定增长,到2006年超过了40%,到2000年年初,前5家最大的国有银行在银行总资产所占的份额达到了52.1%。目前,俄罗斯银行国有化重现所表现出的明显特点便是集中度继续加强,国有银行尤其是三大国有银行(储蓄银行,对外贸易银行、天然气工业银行)占主导地位。2007年归属于俄罗斯20家最大银行的资产达到63.7%,到2008年9月末,归属于俄罗斯20家最大银行的资产达到64.7%,而到2010年11月,前五大银行资产占到银行总资产的47.8%,前20大银行占到银行总资产的68.5。它们占有居民存款的70%、公司贷款的70%、居民贷款存量的64%。政府控制的银行占据了近一半的国内贷款市场。其中,储蓄银行是最大的银行,拥有最广泛的分支网络,占所有居民存款的40~50%。

另外,从银行数量上看,1999年,俄罗斯信贷机构有2481家,而到2010年下降到1178家,下降幅度超过50%,这对于银行业实现规模经营,增强抗风险能力是必可少的。

(二)银行业私有化进程缓慢

俄罗斯银行国有化的重现与其他转型国家的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别。在其他国家,国有所有权一直下降直到趋于稳定。而俄罗斯政府从商业银行的撤出是不稳定的而且范围有限。在2000~2008年之间,银行系统也在不断发展,这期间俄罗斯的银行部门一直没有进行重大的私有化改革。直到今天,政府重新成为市场参与者的主导力量,核心银行仍有待私有化。中东欧国家银行私有化的战略是向私人所有权、竞争和经济自由为基础的市场体系转型,俄罗斯的私有化走上了与其他中东欧国家不同的道路。

(三)外资参股或控股银行体系的现状不断加强

俄罗斯外资银行的进入几乎是与其银行体系商业化的过程同步进行的。《俄罗斯联邦银行及银行活动法》为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所有制形式银行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依据。联邦法律鼓励外国投资者投资新建合资银行或参股俄罗斯银行,也可以在俄罗斯境内建立外国银行分支机构。俄罗斯主要根据外资银行法定资本规模的不同,颁布不同的银行业务许可证,目前大多数外资银行可以全面经营俄罗斯的银行业务。从数量上看,99年不足5%,而目前已经超过20%。到2009年6月,俄罗斯有228家外资参股银行,其中81家是外资独资银行,外资控股超过50%的有25家,同时外资已经参与到俄罗斯最大的20家银行中,10家最大的银行中2家是外资所有。从资产上看,到2009年4月1日,信贷机构总法定资本中外资股份达到31.19%,而2009年1月1日为28.49%。从资产比例看,2007年,外资资产在俄罗斯银行业的比例达到17.2%,比2006年提高5.1个百分点,而到2008年9月末,外资资产在俄罗斯银行业的比例则进一步上升到19.2%。

(四)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不够密切

1998年危机以来,俄罗斯经济发展出现稳定的良好态势,各部门生产增长,通货膨胀得以控制,卢布汇率稳定,居民收入增加。近几年里,俄罗斯GDP增长迅速,超过同期发达国家。但所有这些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尤其是石油资源。由于近几年国际石油期货价格大幅上升,对于石油储备丰富的俄罗斯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然而,从长期看,由于固定资本的低投入、机器设备的老化等将会对俄罗斯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显然,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一个发达的银行体系。但从过去和现状看,俄罗斯银行体系难以承担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支持。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发展生产是最常用的融资手段,银行为企业提供的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通常分别在60%-100%和4%-7%的水平上。但在俄罗斯,银行体系发放的总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却要低得多。2010年,俄罗斯银行体系贷款余额18.1万亿卢布,占GDP比重仅为40.8%,而2007年这一数字仅为37%。说明俄罗斯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低。

俄罗斯商业银行贷款的部门结构也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以前,商业银行最热衷于把贷款发放给出口部门的企业,近年来没有改变。1997年,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和邮电部门中出口企业拥有贷款和债务总额的比重为38%,2007年上升为44%。这意味着俄罗斯银行部门不但没有促使经济结构的调整,反而使原本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僵化。

(五)银行业的区域分布不平衡

俄罗斯银行业区域分布十分集中,分布不合理,重要集中在中部地区,而其中的莫斯科市和莫斯科地区又是主要的集中地,拥有超过一半的银行;乌拉尔山脉地区、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以及西北部银行很少。从而造成了金融资源分配畸形,由此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也是俄罗斯地区收入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也是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尽管不同部门的贷款比例或规模与成熟的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银行贷出资产的质量及回收率很高,即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俄银行贷款的不良资产率仍很低,而且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三、金融危机后对俄银行业的展望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银行业借贷利率上升、资本流动性骤减。从08年第二季度开始,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银行存贷款利率纷纷走高,俄罗斯银行业也陷入困境,外债总额过大、短期外债所占比例过高成为俄罗斯银行业发展的软肋。到2008 年10 月,俄罗斯银行和企业外债总额达到5 100亿美元,其中2 100亿美元(约合5.5 万亿卢布)要到2009 年底前还清,超过银行体系总资本的20%、贷款总额的1/3。尽管俄银行数量很多, 1995年有2 500 多家, 1998 年金融危机后淘汰了一大批,到2008 年1 月1 日还剩下1 136 家,但银行实力不强。从2003-2007 年5 年,银行体系资产规模增长了5.3 倍,银行资本增长了4.9 倍。尽管增速很快,但银行部门的总规模并不大。到2008 年11 月1 日银行系统总资本金额为1 088 亿美元,占GDP 的8.1%, 总资产量为8 245 亿美元,占GDP 的61.4% 。俄罗斯2007 年的GDP 约为中国的39%,但银行系统的资产只相当于中国的11.3%。

金融危机后,俄政府及金融监管机构加大了对银行监管的力度,更注重将本国银行做大做强,以此来应对发展中面临的风险。据统计,仅2009年一年之内,俄罗斯就有44家银行彻底失去经营资格,还有3家银行主动宣布破产,另有12家银行由于经营不善而被其他8家银行融资吞并。而自今年1月1日起,俄罗斯已有4家银行倒闭,其中3家银行被其他大银行收购。

另外,银行部门的各项指标明显恶化,银行体系的资产及对私人贷款出现负增长;自有资本的增长率自2007年以来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他指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化。

2008年以来,为抵制通胀,俄罗斯央行四次提高再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导致俄贷款利率高出国际利率平均水平近30%。因此,俄罗斯商业银行和企业大举外债,出现了国外融资困难、商业银行之间惜贷的窘境。面对严峻形势,俄罗斯政府从2008 年9 月开始出台了一系列拯救金融体系的措施。

2008年11 月,普京签署了《恢复金融和其他经济部门局势的行动计划》。根据此项计划,出台一揽子法案,涉及完善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的基础设施,扩大内需,保护劳动市场和对居民的社会支持。俄政府划定了具体的优先救助领域,将对其提供国家订货、信贷利率补贴、限制进口、获取银行贷款等救助措施。通过储蓄银行、外经银行和地方项目向中小企业扩大贷款,向高新技术设备的购买提供补贴贷款,以优惠措施支持国防工业和高新技术部门,支持建筑业、能源部门、原料部门和零售企业。杜绝资金外流,特别是从国家支持的部门外流。国家将收购俄罗斯企业的优先股和可转换债券。

每一场危机的到来,都会给各国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而破坏的另一面,便是危机带来的机遇。此次金融危机给俄罗斯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国际机遇,就是建立俄罗斯区域性金融中心。2008 年9 月 5 日,在俄罗斯索契举办的国际银行论坛上,俄地区银行协会主席阿克萨科夫提出了《2020 年前俄罗斯金融市场发展构想》。《2020 年前俄罗斯金融市场发展构想》提出,到2020年俄罗斯银行资产占GDP 的210% -230%;银行资本占GDP 的25%- 27%;外国投资者资产占GDP 的60%-90%;对自然人信贷占资产的30%-35%;对小企业信贷占资产的15%- 20%;抵押贷款占GDP 的40%。

参考文献:

[1]庄起善、窦菲菲.俄罗斯银行业改革与发展(1988-2007):动荡、危机到稳定[J].俄罗斯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58-65

第9篇:私人银行发展趋势范文

2011转眼已至深秋,中国私人银行业也已走过4个年头。从财富总体规模来看,社会财富积累速度不断加快,高净值人群总量迅猛增加,个人财富的集中化趋势加剧。

目标客户群体壮大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汇总权威数据而组建的高净值人群测算模型,在过去5年,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总体规模从2006年的36.1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6.7万亿元,增长幅度为10.58%,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5.5%。

根据模型测算与样本验证,在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大幅增长的同时,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也得以迅猛增长:由2006年的36.1万增长到2010年的100.3万,且在未来5年将继续保持相对高速增长,年均增速为17%,预计在2011年达到118.5万,到2015年达到2193万人。其持有的可投资资产从2006年的10.4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万亿元,年均增速30.3%;未来5年增速将为20.8%,预计在2015年我国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总量将达到77.2万亿。

需要强调的是,2006年至2010年间,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规模及可投资资产规模的增长高度受益于投资性房产净值的增长。在可投资资产规模1000万~2000万人群中,投资性房地产净值占其可投资资产比例高达70%以上。而这一突出因素在未来将呈缓慢递减之势,因为投资性房产占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比例将因房地产调控等多种因素而逐步下降。

财富日趋集中

财富有着其天生的滚雪球效应,桕对于中等收入群体,高净值人群掌握的财富基数大,较一般民众更易受益于过去5年间的房地产、信托、PE创投、黄金、民间借贷及艺术品等投资领域,故其投资回报率高。财富的集中体现为人群集中和区域集中。

从高净值人群掌握的可投资资产来看,在2006年,高净值人群占总人数的0.028%,持有的可投资资产占比28.7%;到了2010年,高净值人群占总人数比例为0.078%,人数增长了近3倍,持有的可投资资产占比也增长到了34.5%。

从全民范围来看,在全民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中。攀升的基尼系数反映了收入不均等的状况,也说明了财富的日趋集中化。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不平衡的区域和城乡发展,造成财富的区域集中性:半数以上的高净值人群集中在6个主要地区,即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和福建。课题组测算的高净值人群占全国的比例,北京为最高占到18%,广东、上海、浙江其后占到16%、14%、13%,江苏、福建各7%、4%,其他地区占28%。

多为“第一代”或“一代半”富人

在中国创富版图上,财富持有阳光化、透明化、证券化的趋势正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而不断凸显。2010年全球资本市场融资额中近四成来自中国市场,创业投资催生了众多财富新贵。一、二级资本市场将成为中国富人的创富主场,财富积累愈加阳光、透明。同时,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也在逐渐显现其积极作用,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业、新能源、文化传媒、医药生物等国家鼓励发展行业的迅速崛起打破了地产、能源等主导的传统创富行业格局。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与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心的联合调查(深入调查1158个符合高净值人群定义的样本,其中有效样本1104个),中国高净值人群的主体集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30~49岁人群,平均年龄远低于发达国家,且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其中有超过半数为中国“”之后第一代大学生――以“60后”与“70后”为主。年轻的心态,良好的专业素质,经济飞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使其成为勇于探索的创业者和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也成为中国私人财富市场的中坚力量。

由高净值An的职业构成来看,私营企业主占比为71.6%,家族继承人比重为1.42%,这充分表明目前我国私人银行客户多为“第一代”或“一代半”富人。一方面,其创富路径高度个性化,需求特征不甚具体,有待进一步发掘;另一方面,财产的继承和发展成为第一代富裕阶层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民营、私营企业管理层所拥有的企业所有权和股权成为财富市场的主体,管理阶层也因此成为高净值人群的第二大聚集地。值得一提的是,本课题组调查发现,政府官员并未以“显性身份”出现在高净值人群的范畴,这与其政治身份相关,也间接证明以往高净值人群规模存在被低估的状况。寻找新投资渠道

超过半数,即63.49%的受调查客户家庭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至2000万元之间。而可投资资产超过1亿元以上的超高净值人群对商业银行私人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缺乏依赖度。

在不同资产规模下,高净值人群对其资产的配置表现出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整体来看,高净值人群以中等风险投资为主,追求收益和风险的平衡。但随着资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其对中等风险的投资倾向略有分流,―方面注重调节低风险资产配置,以保值为基础;另―方面,在可投资资产达到一定规模后,其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相应提升,表现为对高风险资产配置的偏好,但同时有“高收益追求、低风险偏好”的矛盾心态。

随着高净值An的投资观念日趋成熟,以及风险偏好在“牛熊更迭”考验下愈加稳健,其投资目标集中在“资产的稳健成长”,而不是激进的“资产迅速增长”和保守的“避免财产损失”。中国私人银行客户对风险的认知和财富的追求在逐步成熟、理性、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