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管理与研究范文

经济管理与研究精选(九篇)

经济管理与研究

第1篇:经济管理与研究范文

工程建设有投资就有风险,如何避免和减少风险,提高管理效益,是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工程建设存在很多的风险因素,工程建设中的风险防范成为一个大课题,值得我们行业内人员认真对待。风险是一切工程建设中都存在的因素,不管是管理风险还是施工风险,都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和施工队伍的信誉。

关键词:

风险防范;施工管理;低碳经济

经济发展离不开各种工程建设,在全球经济发展都向着低碳方向发展的今天,工程管理的风险问题也提上了一个议程。低碳、环保、节能一直是工程建设提倡的三大主题。所以研究低碳经济背景下工程建设的奉献和管理,是目前一个重要的课题。工程建设有投资就有风险,如何避免和减少风险,提高管理效益,是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工程建设存在很多的风险因素,怎样在低碳环境中控制这种风险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低碳经济对我国工程建设的影响

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低碳经济的涵义。雾霾可以说是近几年在媒体曝光频率最高的词汇,也是社会大众议论的焦点问题。环境污染的问题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阶段,京津冀地区的重污染已经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全国都存在着高碳排放高硫排放的严重问题,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工程建设及发展怎样控制和避免风险,就一定要深入研究低碳问题。我国人口多,煤炭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能源,所以经济发展与煤炭有密切关系,煤炭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硫和氮氢化合物,这都是导致雾霾的重要因素,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盲目扩张的经济发展严重的透支环境,导致不可再生的能源严重消耗,形成了目前的高污染状态。低碳经济的观点可以更好地让人们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而不是用发展换来的污染。鉴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要重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比如,建筑材料中的钢材、水泥、电能等都是高碳排放的行业,不能废除这些材料也是一个事实,所以要采取创新的方式,开放思维,实现高能低碳,提高工程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低碳工程建设,如何避免因此而产生的风险,是我们一直都在探讨的课题之一。

二、建设工程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1.工程投标阶段的风险因素与控制。由于我国目前的体制因素,所有的建设工程在施工之前要进行投标,中标的单位方可施工。但是在这个阶段也存在着一些风险因素,那就是对投标单位的资质审核、信誉审核。选出优秀的施工单位承担施工建设任务。在实际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施工单位在投标阶段中也承担着很大的压力。报价高了,不能中标,报价低了,没有利润。而且在投标阶段所预设的施工过程和真正的施工过程会有很大的差别,情形不能完全吻合,所以这也是风险因素存在的关键。因此投标阶段的这个问题也一直影响着投标阶段的风险发生。在这时,要求施工队伍要具备一定的施工资质和施工经验,严格考察施工单位的施工历史,考察施工单位在以往工程建设中的表现和业绩。对技术人员和机械装备等都应该进行科学而缜密地考核,从而选出最优秀的施工队伍承担施工任务。

2.施工中的风险预防和控制。建设工程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就存在着很多的风险因素。工程建设过程中,实施阶段的风险因素是最多的。施工事故和产生的负面影响。因为施工中一旦发生一些事故会影响施工的进度和质量。而且还要影响施工进度,这也是增加施工成本的因素之一。所以明确和正确评估施工中的一些风险因素,然后科学管理,优质施工,也可以有效避免风险的发生,从而提高施工质量、增加效益。所以要在施工之前严格制定施工计划,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工程施工进度、安全制度、质量责任制度。在严格的制度制约下,施工人员科学的实施施工,那么就可以避免风险的发生。尤其是监理人员,如果能够按照严格的施工规范去监管,那么风险因素也会降低。

3.管理控制中的规章制度要严密。工程建设是一项工艺复杂、专业多种的施工实践,所以进入行业内的施工单位要拟定明晰的低碳施工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低碳施工,助推低碳路径下工程的进展。树立牢固的低碳施工意识,尤其是管理者要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让低碳施工的理念贯穿施工的整个过程。在质量和安全等方面进行及时而严格的检查,结合检查的结果严格控制。工程施工一定要涉及到施工材料,材料的选购一定要坚持低碳原则,不符合环保标准的材料不能使用,不能让这类材料进场。不合乎环保规定的工序监理不批,不符合规定的施工环节严格控制,务必保证低碳、环保、高质。场地内部的材料管理、材料储存中的管理,都要在一定的有效措施保障下进行,这样才能将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在最安全的范畴内。施工中的低碳管理以及风险防范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期间的风险预防和控制更是一个新课题,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环境严重污染的背景下,低碳施工以及工程建设中的风险防范成为一个大课题,值得我们行业内人员认真对待。风险是一切工程建设中都存在的因素,不管是管理风险还是施工风险,都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和施工队伍的信誉。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进行风险因素的评估,并将一切风险因素控制在最安全的范畴内。

参考文献:

[1]林旭东.浅析我国建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以青建集团风险管理经验为例[J].中国证券期货,2010,(12).

[2]费丽君.浅谈高层建筑的风险管理[J].当代建设,2013,(02).

[3]刘俊颖,刘瑞平,何溪.建筑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探索[J].国际经济合作,2010,(03).

第2篇:经济管理与研究范文

实验教学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倡导师生合作、互教互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在实验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和实验过程中积累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锻炼创新思维。

以创新教育为主导的实验教学的特点是在教学目标方面实现由单一性向多元性的转变,改变以往教学侧重于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思维、写作、动手等多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二,在教学的主体关系方面,实现了由师生单向关系(教师—学生)向双向互动关系(教师—学生)的转变,改变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讨论式转变,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创新思维,激发创新精神;其三,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淡化课内课外的界限,将课堂教学与课堂外教学相结合,延长教学链,通过互动式的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

1指导思想

根据实验教学的内涵与特点,结合经济管理学发展的规律,提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实验中心建设时的指导思想。

1.1中心建设突出创新人才的培养

伴随着经济和管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经济管理学必须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教育改革和创新,满足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这是经济管理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实验教学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实验中心建设中紧紧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1.2中心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拉开了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指明了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文件精神主要是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推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加强教学名师培养与教学团队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实验中心建设中要紧紧与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双语教学建设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人才基地建设项目等有机结合,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

1.3中心建设应成为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支撑平台

我院现设有24个教育和研究中心(所),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理论经济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因此实验中心建设必须为科学研究构建有力的支撑平台,同时实验中心建设要与西部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决策、企业咨询服务。

2中心建设的主要内容

2.1中心管理组织结构的建立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实验中心由信息管理与信息系、图书资料室、计算机实验室组成,从人员和硬件上保证了资源共享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仅有实验室而无专职教师的模式,从而使得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为高质量的实验教学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实验室建制的创新。

实验中心的管理实行实验教学指导小组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领导小组组长由学院院长担任,将实验教学纳入到学科建设、学院发展规划中,这就为实验室建设经费、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实验教学人员的积极性提供了保证,做到监督、考核、奖励齐头并进,形成了良好的、规范的实验中心组织保证,这种体制创新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创造了坚实的基础2.中心建设模式的确立我院现有本科生1398人,硕士研究生1684人,博士研究生133人,实验室建设要以教学服务与科学研究为导向,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需求通盘考虑,把实验中心建设资金及其他资源统筹配置来建设各个专业实验室,并实施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根据本科专业教学需要和研究需要,目前中心建设了10个实验室: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金融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实验室、企业经营实战模拟一工业沙盘实验室、企业经营实战模拟一商业沙盘实验室、会计手工实验室、MBA实验室、远程教育实验室和开放研究实验室。

2.2实验中心信息平台建设

当今实验中心建设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网络平台建设,实现网络化的实时、动态教学171。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己建设的远程教育实验室,与南京大学教学资源共享。学院开发了自己的网站,公布了我院的部级等教学资源,开放实验室配备了国泰安数据库、CCRE数据库,供学生查询资料,金融实验室配备了世华财讯系统,通过数字卫星通信方式接收世华系统提供的国内外金融市场实时股票、期货、外汇等资询,我院建立西部经济特色数据库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

2.3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以合作、创新的管理学团队建设理论为指导,以教师的教学课程与研究方向为团队建设准则,组建了12个实验教学团队,实验教师既从事理论教学,又从事实验教学,实验教师按照专业特点组成了实验教学团队。实验教学团队有:白永秀教授、惠宁教授、严汉平教授组成的区域经济研究实验教学团队;安立仁教授、茹少峰教授、张龙博士组成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团队;顾颖教授、齐捧虎副教授、马晓强副教授组成的企业调查分析实验教学团队;史耀疆教授等组成的社会调查分析实验教学团队;陈希敏教授等组成的农村信贷实验教学团队;徐璋勇教授、孙万贵教授、王满仓教授组成的投资风险分析实验团队;韦省敏副教授等组成的股票分析实验团队;陈关聚高级工程师、张小民高经济师、吕鹏副教授、青年教师宋思远组成的工业、商业沙盘模拟管理实验团队等,这些实验教学团队的组建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及办学效益,促进实验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

2.4实验教学课程建设

我院通过反复调研和论证修改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増设了一些实验教学课程,并且对于大部分课程在教学大纲中添加了上机实习,编写了实验课程实习指导书,规范了实习报告写作,制订了实验课程考核标准。目前开设验证性实验课程26门,实验项目156个,综合性实验课程9门,研究性实验论坛5个,形成了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3中心建设的成果

我院实验中心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绩,现已成为陕西省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并于2008年积极申报了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多次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举办“高等学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研讨会”,2007年承担了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研究”,该项目研究结果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第3篇:经济管理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济资本 配置 管理

银行要想得到生存与发展,必定要拥有一定的资本。从不同的目的与统计口径进行划分,资本分为监管资本、权益资本以及经济资本等多种名称。对于银行来说,其经济资本处于银行全部风险之上,所以经济资本又可以称作风险资本。而所谓的经济资本,是与监管资本相对应而言的,从银行的内部进行分析,经济资本是银行合理持有的资本;而以银行管理者与所有者角度进行分析,经济资本则是为了对非预期损失进行承担,并且能够保证银行正常经营所需要的资本。因此,经济资本不仅注重对内部资本进行管理,并且要能超越资本监管,是加强银行内部风险、资本管理的重要对策。

一、经济资本的配置

商业银行价值管理在进行决策阶段,要有一个执行的标准,经济资本的配置正好是其决策的标准。因此,商业银行要想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除了要高效、合理、低成本地使用并且配置资本外,还要使银行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并且提高其资本收益,如此,才能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得以提高。

对经济资本进行配置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把经济资本的配置建立在资产组合的基础上,并且对于风险的分布状况要进行很充分的了解,才能进行经济资本的分配。而要对经济资本进行配置,必须要满足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是:(1)要对各种风险的分布有个清楚了解;(2)对各种风险敞口的额度、相关度进行相关了解,并进行估计;(3)要进行经济资本配置,还要看商业银行对风险有着怎样的容纳。只有首先具备这三个条件,商业银行的有关领导再对银行所能承担的风险水平进行确定,并对银行的总体经济资本进行相关计算,通过这个手段对银行的资本是否充足进行评价,然后把经济资本分配于各个业务部门、各类风险、各项业务之中,达到对银行的总体风险水平进行控制的目的,然后,通过对经济资本的分配,进一步把资源进行优化、合理地安排。而之所以要对资本经济进行配置,是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为中型企业、小型企业提供了专门的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商业银行由于资本实力不够强大,风险管理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在强大的银行业竞争面前处于劣势,如此,需要通过以风险来对收益进行调整,进一步把风险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而对经济资本进行配置之后,可以进一步使资本的结构得到优化,降低银行资产的风险,把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完善,使银行资本实力得到有效提高。

二、经济资本配置措施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尚缺乏先进的资本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系统、基础的数据、计量工具以及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等,对于经济资本的总量无法做进一步的度量。因此,对经济资本进行配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经济资本的配置进一步得到完善。

(一)加快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有了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商业银行也不例外,在运用过程中采用了计算机软件技术,促进银行业的发展,而数据库则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因为有着强大的中小企业银行的存在与支持,使得其信息来源更加方便、快捷,而这正是其他银行所不具备的。因此,城市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并按照高标准的原则,以管理信息系统与核心业务系统作为基础,以中小企业作为背景,建立一套完整的、全新的数据库,进一步为银行的管理提供完整的信息。除此之外,城市商业银行还要有测算模块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因此,只有加快经济资本管理支持系统软件的开发,才能够及时地获得相关经济的资本数据,从而进一步满足测算的需求。同时,商业银行还要进一步完善风险预警系统,使商业银行在客户心目中的信用度得以提高,并提高损失率的计算。如果内部评级系统还不够完善,那么可以通过对行业、客户的信用等级、担保、产品等几个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建立风险衡量模型,进一步起到过渡的作用,为占用系数的设定提供相关依据。

(二)加快系统的开发

商业银行要想提高经济资本管理水平,开发出相关的经济资本管理系统至关重要。国外银行、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其经济资本的管理系统已经非常完善,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对其进行借鉴,从自身特点出发,研制开发出适合自身运行的经济资本管理系统。除此之外,城市商业银行还要对其他风险管理的系统进行研制、开发,进一步为计量经济资本打下基础。例如,可以开发或者从外面引进信用评级系统,采用内部评级的办法对信用风险进行相应的衡量,对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进行开发、研制,对风险的管理、计量等进行相应的探索、研究。

(三)优先发展资产业

经济资本管理要得以发展,首先要发展监管资本。城市商业银行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衡量手段不足、对风险管理的起点较低,而监管资本则能够为城市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既标准又简便的计算手段,城市商业银行有了这个作为基础保障,就可以把工作重点放在对资产质量的改善、稳定经营水平从而获得收益以及降低不良贷款的水平上这三个环节上。目前,在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后,根据现有的特点,除了发展少数贷款业务外,要把发展核心放在不占用经济资本的业务或者少占用经济资本的信贷业务上,由于这些业务风险低,效益高,以此使经济资本占用得到有效降低,进一步对经济资本进行重新配置,对信贷结构做进一步调整。

(四)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城市商业银行在信贷考核方面经常对内控评价重视不够,而只重视对营销任务的考核,这就使得放出的信贷与业绩成正比,也就是放出的信贷越多,其产生的业绩也就越大,这就使得无法通过风险对银行收益进行调整,无法对风险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调整。很多城市商业银行虽然处于这种弱化风险考核的境地,而只为了应付业绩的考核,从而进行了违规操作,使得各个风险点冒了出来。而如果绩效考核是以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的回报率来作为核心指标,则可以把对利润与风险之间的矛盾进行化解。因此,城市商业银行要从经济资本管理要求出发,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并把绩效考核体系作为资源配置的依据来进行,并且对各级的机构进行相关引导,引导其将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转到获利高、风险低的业务上,如此,不仅可以使风险降低,更能提高经济收益,进一步实现内涵式的增长。

三、经济资本管理现状

我国自2004年之后,商业银行就推进了经济资本管理,商业银行在转型之后,银行资本约束意识有所提高,同时,商业银行还把经济资本管理纳入到银行的管理范围,并且进一步建立起以经济资本为管理核心内容的资本管理体系。在此,我国建设银行走出了最先一步,率先对经济资本管理进行引入,使资本管理呈现了新的管理局面,而我国农业银行同时把经济增加值作为核心指标来作为综合绩效考核方法。这些现象表明,经济资本管理在国有商业银行得到了应用,而一些股份制银行也相继改进、加强、实施经济资本管理,通过对经济资本系数的分配,使经济资本管理不仅能够符合资本监管方面的要求,能够进一步对银行的发展目标进行充分反映,并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导向,以事前配置取代原来的事后考核,提高经济资本的占用约束能力。

四、经济资本管理措施

(一)要有量化机制的建立

要对经济资本进行计算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在有效识别的基础上,把银行风险进行量化或者模型化,如此,才能对每个业务部门需要的经济资本进行计算,因此,计算经济资本的首要条件是要对风险进行识别、量化。而要使用风险识别,在揣量风险之前,首先要把主营业务和非主营业务的风险进行详细区分;在揣量市场风险时,一般是使用压力(场景)测试法、风险状态图等方法来进行,同时,还要以标准法、基本指标法等方法对操作所担负的风险进行揣量。

(二)需要有效配置机制的建立

如上所述,商业银行要建立预算管理方法,首先要建立在对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的基础上,由于不同的单位所承担的风险不同,因此,要按照风险大小对经济资本进行分配,建立起经济资本有效配置机制,加强对信贷、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且加强对资产、业务、产品和客户等结构的调整力度。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可以根据各个部门对风险所产生的不同的偏好,计算出所需要的经济资本的量数,并且根据这个数量建立起相关的限额体系机制,并对限额体系机制进行相关控制,把业务风险控制在恰当的范围内。

现在,有些银行还没有内部评级法的建立,同时不具备对模型风险进行揣量的能力,因此,还是采用巴塞尔协议的标准法,对经济资本的计量方法进行相关设计,不过,如果采用这种方法,现阶段信息系统还无法进一步进行风险缓释、无法获取信用评级,因此,农业银行率先研制出了内部系数法。这种方法是对现有的信息系统的统计项目、会计项目等作为基础,对业务做进一步的分类,并以所规定的风险权重作为参照物,再与实际的资产风险情况相融合,再对各项业务的经济资本系数进行相关确定,以此对银行的资金走向起到引导的作用,进一步树立起以资本作为约束、回报等相关理念,使资本充足率状况不断取得发展。

(三)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国内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为此,可以向国外先进银行先进的管理系统进行借鉴,使我国商业银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经济资本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这个信息管理系统,再与银行原有的资金转移定价、资产负债管理、内部评级等各个系统进行相应地整合,以此对银行内部的资本配置问题进行合理处理,并可以进一步调整银行账面的收益水平,最终获得风险调整之后的收益情况,从而对银行资本有没有实现增值目标、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真实地反馈。

(四)建立起相关的绩效考核措施,进一步实施奖励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把风险调整之后的经济增加值、资本回报率等进行相关结合,用来对银行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并把经济增加值、资本回报率等作为资源配置的最主要的依据。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以往的绩效考核机制是以盈利作为考核指标,而这种考核指标是单单只考虑到账面上的收益,而对于风险却未能进行承担,而通过新的考核方法,可以把传统的考核指标进行相应的改变,并且对风险衡量在银行中的重要性进行重点强调,以此对各级机构进行相关引导,引导他们把资源配置在高收益、低回报的业务之上,使银行的风险进行有效降低,使银行获得更大收益,把以往既要追求利益又要控制风险的矛盾进行很好地解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在对经济资本配置与管理方面,不管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都还在逐步探索的过程中。因此,商业银行只有对经济资本进行有效配置,并进行科学管理,才能使商业银行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优势地位,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邹志明,经济资本配置,商业银行绩效评估与考核的核心[J].金融与经济,2008(07).

[2]梁伟.经济资本,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J].经济问题,2009(09).

[3]唐煌.论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J].企业经济,2009(08).

[4]薛楠,华武.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工作探讨[J].金融会计,2010(03).

第4篇:经济管理与研究范文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6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新东方网络课程】2017考博英语通用全程班!!点击免费试听<<<

一、研究院简介

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成立于2005年,是顺应中央财经大学建设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宗旨,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于一体的研究教学机构,现下设经济学专业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实验班,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并拥有国民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国民经济学和金融学两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研究院借鉴世界大学(主要是美国在经济学教学的学校)的教学体系,引进世界一流的教材和师资,设置先进的经济学、金融学教学和研究体系,以推动中央财经大学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水平与国际接轨,培养经济学、金融学研究和管理人才。研究院师资力量雄厚,聘用包括哈佛大学瓦格纳经济学讲座教授罗伯特·巴罗、麻省理工学院和法国图卢兹大学经济学教授让·梯诺尔等在内的24名国内外知名教授组成学术委员会指导研究院工作。2007年11月,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联合主任埃里克·马斯金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罗杰·迈尔森教授荣获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研究院还拥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大学教育背景的专任教师。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8人;全体教师均拥有博士学位,其中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和有海外工作经历者20人。此外,我院教师中1人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

划”(简称“”),有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近年来,我院教师主持或参加了、省部级科研项目三十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近350篇,并在国内外出版社出版十余部学术专著。

二、招生专业、人数、招生类别和修业年限我院2017年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专业:国民经济学、金融学。招

生人数:3人。其中国民经济学2 人,金融学1 人。

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类别为非定向就业,学习形式为全日制脱产。拟录取考生人事档案须入学前调入我校。

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最长修业年限为6年。

三、申请条件(一)基本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考生必须具备下列学位条件之一:(1)已获得硕士学位;

(2)国民教育系列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在攻读博士研究生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非学历教育(仅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无硕士毕业证书)的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和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人员必须在报名时已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同时须在公开出版发行期刊上发表与所报专业相关的高质量学术论文。

4.在港澳台地区或境外攻读硕士学位人员,必须在报名时已获硕士学位,并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完成学历认证。认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56号辉煌时代大厦6F-15,咨询电话:62677800,

网址:cscse.edu.cn/。

5.按教育部要求,以下两类考生:①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硕士毕业生;②原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硕士生,现正在按合同履行服务义务的在职人员考生,均须征得委托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的同意方可报考。如考生与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双方纠纷而影响报名考试和录取报到的,责任自负。

(二)必要条件:

1. 英语水平较高,能够熟练阅读英文文献。

2. 经济学基础知识较扎实,学习过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和中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且成绩优秀。

3.数学基础较好,学习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等高等数学基础课程,成绩优秀。

4.计量软件的运用较熟练,能够熟练运用Stata, Eviews, Matlab等各种计量与数学软件。

四、组织机构

我院成立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组。组长由院长担任,工作组成员不少于3人,工作组成员均为学科带头人,负责申请考核制的招生的资料审核和面试等工作。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组对本院申请考核制考核的组织过程以及录取结果负责。

五、申请考核时间和流程安排

(一)提交材料

申请者须于2016年11月10日前,向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教务办公室直接递交或邮寄(仅限顺丰)以下纸质申请资料(自备信封统一装入;邮寄材料以寄出当日邮戳为准)。

所需提交材料共计八项:

1.个人简历:详细列出教育经历,工作经历,以及与学术活动相关的信息。

2.个人陈述:对个人的经历作简单的总结。

3.研究计划: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不少于3000 字。

4.成绩单: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成绩单(需加盖就读单位教务部门公章或档案保管单位公章)

5.科研成果:包括已发表的论文,未发表的工作论文或学位论文。

6.外语能力证明:各种水平考试的成绩单。

7.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提交所在单位研究生院的证明信)。

8.两封推荐信:经济学领域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专家的推荐信。

邮寄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教务办公(100081)祝老师。电话:010-62288376 15201408799

直接递交: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学术会堂716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教务办公室,祝老师

注:

1.申请者材料不全者,将不予受理。

2.若发现材料造假者,将作取消录取或退学处理。

(二)初审

1.时间:11月中旬。

2.通过短信或电话通知通过初审的申请者参加面试。

(三)面试

1.时间:11月下旬。

2.面试考核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面试注重考核申请者的基础理论,学术兴趣,研究潜力,英语水平等方面。面试满分100分,包含外语听说能力测试、科研基础与科研潜质测试。外语听说能力测试重在考查考生运用外语进行听说交流的能力。科研基础测试重在根据专业培养要求考察考生对本学科系统理论知识及前沿动态研究掌握情况。科研潜质测试重在根据专业培养要求考察考生是否具有在本学科领域发展的科研水平和研究潜质、是否具有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

第5篇:经济管理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理论系统;仿真研究

近年来,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了一个融合多学科的专业领域,虽然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杂事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部分的学者将它归纳为简单的科学基础上的还原理论和经济理论。并且在此基础上糅合了经济管理系统论和人文精神,因此,加大了研究过程中的工作难度。

1 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的简单介绍

1.1 复杂适应系统的简单介绍

其实,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以下简称CAS)理论是美国霍兰(John Holland)教授于1994年,在Santa fe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时正式提出的。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的提出对于人们认识、理解、控制、管理复杂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CAS理论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研究作为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已被有些科学家誉为“21世纪的科学”。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西方出现了。奥地利学者,一般系统论创立者贝塔朗菲(v Bertalanffy)曾指出:“我们要是正确地提出和评价现代系统论就不能把它看作时髦一时的产物,而应把它看作与人类思想史交织发展的一种现象。”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他的思想是古代朴素系统观中最丰富、最有价值的遗产,特别是他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念至今还是系统论的一条基本原则。复杂适应系统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它是基于适应性主体,适应性主体具有感知和效应的能力,自身有目的性、主动性和积极的“活性”,能够与环境及其他主体随机进行交互作用,自动调整自身状态以适应环境,或与其他主体进行合作或竞争,争取最大的生存和延续自身的利益。但它不是全知全能的或是永远不会犯错失败的,错误的预期和判断将导致它趋向消亡。因此,也正是主体的适应性造就了纷繁复杂的系统复杂性。同时逐渐的趋于混沌的边缘。复杂适应系统具有将秩序和混沌融入某种特殊的平衡的能力,它的平衡点就是混沌的边缘,也即一个系统中的各种要素从来没有静止在某一个状态中,但也没有动荡到会解体的地步。一方面,每个适应性主体为了有利于自己的存在和连续,都会稍稍加强一些与对手的相互配合,这样就能很好地根据其他主体的行动来调整自己,从而使整个系统在共同演化中向着混沌的边缘发展;另一方面,混沌的边缘远远不止是简单地介于完全有秩序的系统与完全无序的系统之间的区界,而是自我发展地进入特殊区界。在这个区界中,系统会产生涌现现象。

1.2 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理论

经济管理系统作为人类社会的衍生系统,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悠久的历史可以和人类社会媲美,它也是当代复杂性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主要就是复杂是一个系统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应用。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作为复杂性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为产生的,以人为主体单位,并且构成组织系统,对于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以人和由人构成的组织为基本元素所构成的具有适应能力的系统。因为该系统主要的元素就是人,所以在该系统中,更加注重人的思考行为方式研究。正是由于人的行为的复杂性,给系统的运行带来了极大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描述性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作为以人为主要构成元素的复杂系统,在对它进行研究时,对人(或由人构成的组织)的思考、行为方式的刻划和理论模型的建立是不可避免的。在经济学的模型中,所有的构成元素都被货币化,因此,忽略了具有复杂性的细节问题。在社会模型中,构成元素都被看作是文化的产物,导致个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都被约束在文化与道德的范围内。而在心理学模型中,个人具备社会学模型中个人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一定个人的创造力和适应性,他们有自己的欲望,这些欲望之间不具备可以替代的关系。

2 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的仿真研究

2.1 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仿真的研究

仿真即用另一数据处理系统,主要是用硬件来全部或部分地模仿某一数据处理系统以致于模仿的系统能象被模仿的系统一样接受同样的数据,执行同样的程序获得同样的结果。系统仿真技术集成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图形图像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多媒体、软件工程、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知识,是以数学理论、相似原理、信息技术、系统技术及其应用领域有关的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各种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实际的或设想的系统进行试验研究的一门综合性技术。一般的仿真系统分类两大类,连续系统仿真及离散事件系统仿真,连续系统仿真是指对那些系统状态量随时间连续变化的系统的仿真研究。而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则是指对那些系统状态只在一些时间点上由于某种随机事件的驱动而发生变化的系统进行仿真试验。

2.2 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仿真模型

所谓系统仿真(system simulation),就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目的,在分析系统各要素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能描述系统结构或行为过程的、且具有一定逻辑关系或数量关系的仿真模型,据此进行试验或定量分析,以获得正确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中国学者认为:系统仿真就是在计算机上或(/和)实体上建立系统的有效模型(数字的、物理效应的或数字物理效应混合的模型),并在模型上进行系统试验。对于经济管理复杂适应系统仿真的模型有很多。首先就是美国的SADIA的ASPEN的模型。ASPEN是美国Snadia国家实验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采用多主体仿真技术开发的一个美国经济模型。由于ASPEN模型中强调仿真经济中的微观主体,所观察的各种经济指标拥有实在的微观基础,其微观与宏观的构成关系与现实经济有较强更加接近。ASPEN中包含了家庭、厂商、政府、银行、联邦储备、金融市场等多种类型的主体,这些主体在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中扮演着与现实经济中对应微观个体相同的角色。90年代末,Snadia实验室在ASPEN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改进,从而ASPEN-EE模型诞生了。在这个模型中,关注的焦点是短期电力市场的内部行为和外部影响。除此之外,还有CommASPEN模型。该模型是在ASPEN-EE上进行改进的,继续延用ASPEN的模型运行机制,但是对软件的类体系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CommASPEN模型中的类主要包括主体、市场、基础设施等几种类型。为适应不同仿真应用的要求,CommASPEN对主体类与市场类的设计更加一般化,可以方便地将该模型改造为一个新的模型。在模型中增加了一个通信网络,厂商或家庭等主体都可以通过该网络进行商品的交易。该特点使得模型与现代经济的特点更加贴近,在模型中已显现出供应链的概念。除此之外,还有N-ABLE模型。2004年,snadia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又研发出了新一代多主体经济实验平台N-ABLE,以分析美国社会中各类基础设施与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与ASPEN、ASPEN-EE、CommASPEN模型。有所不同的是,N-ABLE以图形界面方式向用户提供模型输入/输出,允许用户动态地改变模型参数,以模仿诸如停电、港口关闭等多种类型的外部冲击。

结束语

经济管理越来越复杂,因此,只有对相应的经济管理食杂适应系统仿真进行仔细的研究,才能更好的对经济进行管理。虽然现在我国对于经济管理食杂适应系统仿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相信随着我国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一定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第6篇:经济管理与研究范文

近几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较为频繁,商业银行是制造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行业机构,所遇风险越大,其预期收益或亏损也会越大,一些商业银行因不能承受强烈的世界性经济打击,而没有提出完善的经营管理模式,致使其倒闭。这种现象使得各国开始重视资本管理问题,建立相关银行监管部门重新审视经济资本,加强经济资本的管理与配置,重新规划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以确保商业银行具备良好的竞争力,促进其发展。

1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

1.1 银行经济资本

银行资本不是实物,它是一种虚拟性银行资本,在一定程度的容忍下,银行为了将金融风险带来的非预期的经营损失所需要的资本进行覆盖。而经济资本并不是指金融风险自身,也不是一种真实资本,它仅仅是银行测量真实资本的一把风险尺,随着风险的变化而变化。在测量银行资本时,需要设定一定值的容忍度,即指金融风险在没有被资本覆盖时所产生最大损失值的可能性,这项容忍度需由经营者决定。银行若想要稳健保险的银行经营,便会设置要求较低的容忍度,以确保可以覆盖在较高置信水平下的最大损失值;相反,银行若想要高回报高风险的经营,就会设置较高的容忍度,但是这种情况下往往呈现两种结果:一是银行获取较高的收益;二是银行承受不了金融风险的强烈打击而随之倒闭。

1.2 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国信孚银行创建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模型,在西方银行界引领以经济资本管理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手段的建立。在2008年,国际清算银行再次强调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性,由此成为现代银行具有固定标准的管理规则。经济资本在银行的风险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管理功能,对非预期损失有一定的防范作用,并将股东价值实现到最大化,为银行的发展构建一个精准的风险资本管理结构基础前提,以确保银行制定准确的经济策略,加强机构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促进银行的稳定高效发展。

2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配置

2.1 经济资本配置理论基础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资本配置开始在银行中进行实践,并建立经济资本配置体系。银行进行经济资本配置,具有以下原因:一是资本市场存在摩擦。在一定认知中,资本市场是无摩擦的,然而这只是一种理论假设,资本市场存在摩擦。银行在面对市场摩擦时,只有将其降低才能增加银行价值,将所承担的风险降至最低,以确保银行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建立内部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因为存在摩擦,致使银行的外部资本市场难以产生较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内部资本市场的建立是必要的。在内部资本市场,银行可以依照投资收益、金融风险以及价值原则将经济资本合理配置至各个部门或业务,以此增加银行盈利。

2.2 经济资本配置的前提条件

一是遵循基本原则。高效配置经济资本,需要将其建立在资产组合的基础之上,充分了解风险的分布状况,合理有效地对经济资本进行分配。二是充分了解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对其经济资本进行分配前,需详细调查各个金融风险存在及分布状况,确定经济资本配置的合理性,确保银行有效防范风险。对于各种风险敞口的额度以及相关度进行详细调查,结合商业银行所能承担的风险水平,计算银行总体经济资本,进行总体估计。而后对经济资本进行分配,保证经济资本优化合理地安排配置,使其充分为各类企业提供高效金融服务,以此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管理

商业银行存在高风险高收益,推进经济资本管理,可有效促进商业银行规避风险,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将银行非预期损失降至最低。

3.1 经济资本管理现状

继建设银行后,农业银行也将经济增加值作为核心指标,使其成为综合绩效考核的主要方法。由此可见,经济资本管理的应用为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使各类银行更加注重对经济资本的管理与配置,更好地完成银行的发展目标,以及提高经济资本的占有约束能力,引导银行经营管理的高效发展。

3.2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管理方法落后。经济资本管理模式得到很多银行的应用,虽然已经很好的实施经济资本管理,但由于理解不足,导致操作不规范,采用的管理方法不能与银行的发展相适应,诸多问题譬如银行经济与资产风险之间不协调、未及时形成风险资产与资本回报的有效约束机制、管理功能不足等。二是分配方式不足。对于今年银行的金融计划和发展目标以及新年度银行的经济资本目标收益率的估计,银行都没有做到充分考虑,银行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工作不协调,造成银行对于风险的评估不当,易使银行亏损严重。三是考核方式不当。银行为了完善经济资本管理,将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综合考评体系,以此强化经济资本的约束机制。然而,因为各类银行的自身分类以及资本比例要求不相一致,致使考核机制对其采用的考核方式不正确,银行仍旧面临资本补充的巨大压力。

4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与管理的发展策略

4.1 经济资本配置的发展策略

一是构建市场信息数据库。在信息化时代,高新科技的广泛运用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商业银行应构建市场信息数据库,以管理信息系统和核心业务系统作为基础,调查收集并研究分析中小型企业的市场信息,确保市场信息数据库的准确性、高效性、便捷性,为银行提供完整的市场信息,以便于商业银行做出合理的经济资本配置。二是创新经济资本配置系统。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系统应实时开发创新,社会的迅速发展,市场也随之发展,为了顺应市场发展潮流,商业银行应借鉴优秀的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系统,并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创新开发适合自身发展运行的经济资本管理系统,以促进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的高效合理。三是确立绩效考核体系。商业银行对于信贷考核方面的内控评价的态度不够重视,仅仅注重银行营销业务的考核,致使放出信贷与银行业绩呈现正比趋势,无法更好地处理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科学有效地确立绩效考核体系,有效地处理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并将其作为经济资本资源配置的依据,合理配置,确保银行风险的最低化,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高。

4.2 经济资本管理的发展策略

一是构建量化和有效配置机制。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前提,是将银行风险进行识别量化,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风险的大小对经济资本进行有效配置,以确保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有效管理。因此,构建量化和有效配置机制,加强信贷和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实时调整管理力度,合理控制风险,促进商业银行的高效发展。二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尤为不足,应积极借鉴先进的管理系统以及管理模式,结合自身运营特色,制定属于自己的经济资本信息管理系统,综合各类系统的信息内容,整合处理银行内部资本配置问题,合理调整银行收益水平,最大化地为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提供信息化便捷高效服务。三是确立奖励机制。商业银行具有高风险性,在经过合理的经济资本管理后,结合所获取的经济增加值和资本回报率,有效分析银行的发展状况,并对银行内部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考核,适时实施奖励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有效引导他们正确衡量风险,并将经济资本资源合理配置在高收益低风险的金融业务上,以期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7篇:经济管理与研究范文

摘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对财政支出结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行政管理支出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2006年至2025年期间行政管理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趋势进行仿真模拟。仿真结果表明: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越低,人均GDP增长率越快,且随着时间推移影响效果日趋明显。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 行政管理支出 经济增长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政府财政行为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政府活动的合理性。因而,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宏观公共财政理论的重要研究方向。本研究将运用Vensim软件建立行政管理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仿真模拟分析。

一、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本研究所考察的系统其结构主要由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两方面的要素互相联系所构成。财政支出按功能分主要由经济建设、社会文教、行政管理、国防及其他支出五大类组成,其中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构成了非生产性支出的主体,在财政支出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生产性支出的规模也随之确定,相应地经济建设、社会文教的支出规模也是相对确定的,各类支出共同作用于经济增长,形成与某一种特定财政支出结构相匹配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系统中与财政支出有关的要素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及其占财政支出比例、其他各类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占财政支出比例等,与经济增长有关的要素主要包括人均GDP、人均GDP增长率、行政管理支出占GDP比重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便构成了系统的结构,并勾勒出了系统的边界(见图1)。

二、模型运行与结果分析

1.系统参数设定

本模型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及有关学术论文。模型中政策参数与方程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加以确定。一是平均数法。通过计算算术平均数或几何平均数确定参数的数值。如通过计算1990年至2006年财政支出的年均增长率确定政策参数“财政支出增长率”的值为6.42%。二是趋势递推法。如在估算我国人口出生率时,已知2001年至2010年这10年人口出生率,用历史递推法为我国未来人口出生率赋值为1.18%。三是直接借鉴以往研究成果。通过直接参考借鉴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确定了某些方程的系数。如人均GDP增长率公式的确定是依据王春元对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结果。最后,研究设定系统模拟运行时间为2006年至2025年,步长为1年。

2.仿真运行与干预实验

在对模型进行检验之后,研究对模型中最关键的政策参数——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的数值进行调整,以观察系统模拟运行结果的变化情况(见图2至图4)。除了保留现有状态下的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高速增长方案),研究还将把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调整为当前值的三分之二(中高速增长方案)、一半(中速增长方案)、零(零增长方案)。

3.仿真结果分析

从图中可见,不同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着显著差异。就人均GDP增长率的模拟结果而言,如果继续维持目前行政管理支出的高速增长,人均GDP增长率将呈现逐年下滑之势,从2006年的6%以上降至2025年的5.27%。在行政管理支出中高速增长方案下,人均GDP增长率几乎是原地踏步。当行政管理支出增速放缓为当前的一半时,人均GDP增长率能够保持在较高水平。而在零增长方案下,人均GDP增长率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度”增长之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愈发显著。受到人均GDP增长率的影响,不同方案下人均GDP的增长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目前状况下,人均GDP虽然在模拟运行期间仍能够保持增长,但是增长动力逐渐衰退,增长后劲不断减弱。在中高速增长方案与中速增长方案下,人均GDP能够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实现稳定增长,但增长幅度变化不大,呈小步往前走的态势。在零增长方案下,人均GDP则持续高速增长,且后劲十足,在模拟运行时间的期末将分别达到2006年、2010年的3.75、2.94倍,从而能够顺利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受到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互相消长的作用,在不同方案下行政管理支出占GDP比重的走势呈现两极分化。在高速增长方案中,行政管理支出占GDP比重一路攀升,从2006年的3.49%上涨至2025年的5.42%,涨幅高达55.3%。在其他3种方案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管理支出占GDP比重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在中高速增长方案中,期末值仅比期初值减少0.5%;在中速增长方案中,下降幅度较为明显,行政管理支出占GDP比重由期初的3.5%降至期末的2.2%,降幅超过了三分之一;而在零增长方案中,行政管理支出占GDP比重持续快速下滑,在模拟时间的期末甚至已不足GDP的0.85%,仅相当于期初的四分之一,表明政府消耗掉的用于自身社会财富比例较之以前有了急剧减少。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分析不难发现,不同方案的模拟结果虽然在开始阶段差异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逐渐显现。简言之,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越低,人均GDP增长率就越快,人均GDP也会越高。相应地,行政管理支出占GDP比重自然就会更低。这可能是因为在公共支出规模既定时,非生产性支出的比重增加势必会对生产性支出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尽管部分研究支持非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关系,但从本质上来说非生产性支出的正外部性相对较小,其最大增长规模也较小,即使支出有限,也有相当大的可能出现规模过度的情况。现实生活当中,行政管理费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体现。中国政府的行政管理费用不仅总额庞大,而且进入21世纪以来增长迅速,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管理费用的规模显然已超出适度的水平,极有可能表现出非生产性的一面,从而造成整体财政支出无法充分发挥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行政管理支出的快速增长可能带来腐败增多,政府与公众关系恶化等后果。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过快增长。

一是要提升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目前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尚存在一些明显漏洞。这些漏洞成为了行政管理支出无序增长的制度温床。为了有效控制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就必须提升财政预算的科学化水平,关键是要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将政府的全部收入和全部支出都纳入预算,实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同时,还必须强化预算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刚性约束,推进预算收支程序法律化,明确预算收支的法律责任,使政府在严格的预算约束下配置和运作行政资源,把支出重点转到保增长、保民生上来。

二是要推进政府财政信息公开。财政信息的公开尤其是政府预算、决算的公开是促进政府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前提,是控制行政管理支出快速增长,打造廉价政府的重要手段。目前一方面需要不断扩大财政信息公开的范围。除涉密部门外,所有使用财政拨款的预算部门均应全部公开本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另一方面则需要不断细化财政信息公开的内容。财政信息公开应以大多数公众能够直接看懂为原则,逐渐从以往只公开到“类”和“款”细化到公开至“项”和“目”,并应在公开预算数据的同时附上相关说明材料,增强预算信息公开的可读性和完整性。

三是要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降低行政成本是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当前,亟需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将行政成本核算机制引入到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之中,建立既注重结果,又注重成本的现代政绩考核体系,把每一项行政行为背后的成本与其相应的成绩或结果,以及公众和纳税人的满意度、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等指标作为考核政府政绩的基本指标。根据政绩考核的结果对政府官员进行奖励和惩罚,把降低行政成本、节约开支与官员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充分发挥制度的“诱导”功能,使成本意识渗透到每名官员的日常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钟永光,贾晓菁,李旭.系统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付文林,沈坤荣.中国公共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及其增长效应[J].经济科学,2006(1)

[3]王春元.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6)

[4]杨继.经济增长中的公共支出:中国1978-2010[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5]杨宇立,钟志文.国内国际行政支出实证比较[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第8篇:经济管理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系;大学生;创业教育;西安体育学院

1 前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在总结我国近年来就业工作的实践,科学分析我国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前,全球化经济发展潮流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传统就业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人们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环境和日益高涨的高等教育需求情形下,解决就业问题不能再单单依靠社会和政府的力量,社会和政府也无力解决所有受教育者的就业问题。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有效解决就业必须大力发展创业教育。西安体育学院经管系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理论,如何发挥体育学院的优势,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当前我院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对我院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人才无缝对接意义重大,也必将开创我院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因此,对我院经管系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是时代要求、社会所需,也是我院全体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2 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人们多将“创业”一词理解为创建新企业。但当前“创业”一词的外延已有很大的延伸,创业可以发生在各种企业和组织的各个发展阶段。我国创业教育进行了近十年,国内学者也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不难看出,不同的定义各有特点。基于本文所指向的创业活动实践主体——西安体育学院经管系大学生而言,笔者认为对“创业”定义应该是相对宽泛意义上的,融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表述为“个人或团体,依据自己的想法(即创意)整合资源,开创事业并获得财富的过程。”

创业离不开创业教育。不管在哪一领域实施的创业教育,不管创业教育要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也不管它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关系如何,都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综合能力。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归纳得出更具广义性的创业教育定义:创业教育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授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的教育。因此,可以推出,高校创业教育是指高校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的教育,是以能力而非以学历为导向的教育,它是大学创新教育的深化。[1]

3 西安体育学院经管系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现状

为获取经管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第一手资料,笔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调查涉及经管系三个专业的本科学生,内容涉及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理解;大学生创业意识、动机;大学生对目前我院创业教育实施现状的意见;大学生对我院创业教育的具体需求等,希望通过对经管系学生的调查,掌握一手资料,探悉我院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创业教育。共计发放问卷240份,收回问卷222份,回收率为93%;其中有效问卷204份,有效率为85%,见表1。

3.1 经管系大学生校内外创业实践成果及立项

3.1.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近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校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内外组织的大学生活动,例如2010届学生刘畅、于美至参加了2008年12月13日—15日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的东亚区特奥发展论坛。学生在近2年的校内科创活动成绩突出,有15人次在系2011年首届大学生科技小论文竞赛、2010’西安体育学院首届大学生科创论坛大赛、2011年学院“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比赛中获奖。

3.1.2 经济学专业

经济学专业(体育经济方向)建设中,尤为重视对学生实践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建基地等方式。2007年至今,该专业学生还多次参与校内外的科创类竞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另有7人次在2011年学院“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比赛中获奖,5人次在系2011年首届大学生科技小论文竞赛中获奖,有12人在系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奖。其中07级经济班学生付蓉在2010年陕西省大学生在线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3.1.3 市场营销专业

市场营销专业(体育市场营销方向)建设中,非常对学生实践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该专业学生还积极参与各种科创类竞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有6人次在2010年学院首届大学生科创论坛大赛中获奖,有6人次在系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奖。

以上创业实践活动主要由学院学生处、团委组织开展。2011年学院教务处推出2011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经管系立项6项。近几年陕西省和西安体育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经管系在校内外获得了许多立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在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

3.2 西安体育学院经管系学生创业教育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经管系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和认识

第9篇:经济管理与研究范文

    1.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的主导作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指在一定的自然地理范围内对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并做出规划的全过程现代区域人力资源研究更着重对其市场化和开放性的分析。

现代经济发展证明,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不仅可以替代自然资源,缓解资源短缺,而且能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新的物质资源以弥补原有的不足另外,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可以发挥倍数效应据美国经济学家测算,1900-1957年,物质资本投资增加4.5倍,利润只增加3.5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利润却增加17.55倍,利润增加是前者的5倍世界银行在1995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也指出:东亚一些国家(包括中国)在过去十几年中经济增长速度及经济结构转变速度居全球之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有这些东亚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投资,特别是在开发整个人口的人力资本上”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被许多国家的经济腾飞历程所验证,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从资源结构上看,人力资源是区域在自然资源、环境(自然和社会)条件相对固定的前提下,经济实现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2. 人力资源存量、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市场化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问题

人力资源只有与区域经济市场化程度相互协调、相互结合,才能促使人力资源发挥其巨大效能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人力资源要素存量与区域各部门、各行业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双向对接的问题任何一个对接的中断或受阻,都要最终影响到区域经济市场的发展水平与程度。

从总体而言,我国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很难适应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进一步要求据有关资料:在1982-1990年两次普查期间,15-59岁人口文盲率已由2&6(%降至15.77%,仍然偏高,其绝对量仍高达1亿多人;小学和初中程度的人口比重仍占多数,由1982年的59.21%升至69.9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在这个期间上升得也很快,由0.98%升至2.11%,但所占比重仍很小。从区域对比来看,各区域人力资源存量状况更是参差不齐根据199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资料显示,东部科技人员人数占全国科技人员总人数的45.23%,中部为33.32%,西部为21.45%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东部地区以高待遇、高福利强烈地吸引中西部人才,人才东流现象愈演愈烈。人才外流使流出区域的人力资源总体素质下降,形成人力资源空洞,从而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的进一步要求。

目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结构性对接受阻,即人力资源结构与区域部门、行业结构结合失效在中央放权让利思想指导下,力图使地方政府成为经济投资主体和经济收益主体地方经济权益的扩大,使地方政府对区域内部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状况给予了极大关注,并采取各种手段干预地区资源配置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果使各地区的农、轻、重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不同步,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产生了结构性对接失效。

人力资源存量、结构无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相适应,而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又呼唤人力资源发挥其主导作甩在这样的两难境地中,除一方面发挥教育挖掘“源头活水”的功能外,另一方面就是加强人力资源要素在地区和部门间的转移式排列组合,即鼓励人力资源的再配置,“借他山之玉,攻己方之石”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3. 区域经济发展中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市场化之路

在非均衡增长条件下,一些主导产业或部门集中于某些地区或大城市,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形成增长极,并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地扩大所在地区的发展规模,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另一种可能是:由于发展极和其他地区之间在投资收益上存在差异,导致高素质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由后进地区向先进地区流动,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后进地区越来越落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趋于扩大,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在此过程中,无论是高级人才还是普通劳工,其共同点都是由后进地区承担人力资本的投资,而由发达地区获取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这种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的错位,结果无疑会加剧发达地区和后进地区的发展差距,影响后进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如何使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公平、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推进器的作用呢?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市场化之路,即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条必由之路所谓人力资源市场制度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人力资源开发制度。依据市场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的运行规律,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要以人力资本转化为商品的程度为基本依据,其社会效益的体现只能以经济利益的分配为前提,而不能本末倒置。其二是人力资源流动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核心是劳动力产权化、劳动行为的主体化这就涉及到人力资源的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一致性的问题构建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的合理机制,以最大值的经济收益为标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论是国家、部门、企业或是个人)。

其三是人力资源管理使用制度在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本投入是与人力资源所形成的价值继而与其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必须要按照人力资源的价值量和转化的资本量,建立人力资源的使用制度。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资源看作组织的财富,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可以增加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一种存在着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经济活动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艺术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评价的客观依据:指标体系的建立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标与任务无外是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即人的有效技能最大地发挥在此目标与任务的前提下,在中观经济范畴,即区域经济范围内,构建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评价指标框架体系。

在目前人力资源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透明度不够、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将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的规划和调控主体,而企业或具体工作部门成为运行和操作的主体。规划是人力资源获取过程中最初的正式投入政府部门规划的工作是将常规规划、战略规划和市场的要求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企事业单位一定的需要;企事业单位根据需要,提出具体的人力资源需求,其中一部分纳入当地政府规划当中,另有相当部分,可采用相当灵活自主的人才引进和管理方式。考虑到双方利益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侧重于评价人力资源的效率。这就涉及到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时间、数量度量以及效率和满意度度量等问题。

1.人力资源开发程度度量

(1) 成本度量

人力资源的获得不论是来自内部(通过教育系统培养人才),还是从外部引进(人力资源的再配置),都需要计算成本。它包括:教育投资、候选人员成本和招聘者费甩教育投资既包括政府行为,又包括个人行为;候选人员成本包括用于吸引侯选人员的广告费和费,以及引荐人才的中介机构奖金;招聘者费用包括工作人员在招聘过程中花费的费甩对区域内部人才使用与区域外部人才引进两方面而言,都要比较准确地衡量人力资本成本,为评价人力资源使用效益提供有利证据。

(2) 时间度量

人力资源从生成受吸引、作出反应,到填补空缺,最终产生价值,中间存在着时间段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分为生成时间、反应时间、定位时间和到岗(结合)时间当然对于外部引入的人力资源而言,生成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3) 数量度量

对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双方面而言,人力资源的数量是从人力资源的需求方面考虑的。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将人力资源的需求量显性化,并且结合有关产业生产季节性周期性,从战略上把握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和调配工作。

2.人才管理程度度量

(1)效益度量

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是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核心问题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经验水平、个人能力与其所在的职位是否相匹配,与职称是否相适应,与级别是否相一致,有无相应的薪资福利待遇,都体现了人力资源效率问题相应的指标有劳动生产率与人力资源成本的静态和动态比较;当地人力资源职位、职称级别、薪资的变动分析。

(2) 满意度度量

区域人力资源的状况与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类人才对发展环境满意与否、发展机会的多少、当地政府和企事业对人才的激励措施和重视程度如果人们充分意识到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人们的满意程度就会提高,相应地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