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知识科普的重要性范文

医疗知识科普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医疗知识科普的重要性

第1篇:医疗知识科普的重要性范文

医学科普和健康教育工作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保健措施,是提高全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捷径。有研究表明,通过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可以将医疗花费降到原来的10%。

医学科普要严把“科学”关

医学科普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传播医学科学精神。不科学的东西是要误人子弟的,我们现在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鉴别出哪些是假科普,因为有一些科普文章是为了帮助企业卖产品,不是真正的科普。为什么这些伪科学的东西能存在呢?就是因为老百姓不懂。比如:有的文章说,某种保健品很好,可以根治糖尿病;某种中药不错,可以迅速解决高血压引起的各种严重并发症……这些可能吗?如果我们的科普工作做得好,老百姓了解了疾病的一些基本情况,就有了基本的分辨能力,就不会上当受骗。我认为,这么多年来,《大众医学》之所以有这样好的形象和声誉,就是因为始终把握科学性这么一个前提,有高层次的专家作者队伍来确保科学性。

其次,在卫生防病、医疗保健、医学教育、卫生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卫生工作中,科学普及和健康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医生应该成为医学科普的主要力量

我国有200多万执业医师。除了诊治病人以外,医生应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向老百姓宣传。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是医学科普的主要力量,应视宣讲医学知识为自己的天职。因为医生对自己的专业和相关领域比较熟悉和精通,能够抓住要点和关键内容进行宣讲,使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播达到应有的效果。

医学科普是医学模式转变和实现现代医学目的的需要,也是医疗服务的组成部分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同时还有助于密切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完善医疗服务、提高自身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

2005年,我国正式设立了科普的科技进步奖。现在,很多科普文章跟医学科研一样,也可以获奖。希望各医疗机构的领导动员医务人员多写科普文章。

第2篇:医疗知识科普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健康宣教;公立医院;农村基本医疗

国家有关部门作过这样一项统计,在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中50%是属于因病致贫的。对于以劳动力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来说,实施农村健康工程,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不仅提高了生产力,同时也减轻农民负担。关注农村农民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问题,开展相应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笔者担任温州市科技特派员入驻温州市鹿城区某乡镇,结合派出单位三级公立医院工作优势,在分管卫生副镇长支持和配合下,花费3个月时间对温州市鹿城区临江镇下辖的16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间断性地走访,进行调研,针对当前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存在问题,得出结论:开展农村居民最关心和最需要的科普宣教知识中首选的健康科普宣教,将对实施农村健康工程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XX镇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作者由温州市政府下派入驻鹿城区XX镇,该镇在温州综合实力与卫生条件属于中等水平。但该镇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由于受到地理、文化诸多的方面因素而制约,一直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

1、医疗机构不足,医疗从业人员数量少,素质不高

该镇共有6043户,17526人,其中农村人口16299人,占全镇人口的93.05%。全镇现有卫生院1家,开设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基本门诊,4张床位,卫生院共有医务人员13人,其中,初级职称1人,占7.7%,助理医师职称12人,占92.3%,没有中级和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卫生院医疗设备投入甚少,整体素质日益下降,留不住人才,吸引不了病人,更谈不上发展。镇政府每年对镇卫生院财政投入比例过小,卫生投入资金占全年财政收入的不足2%。全镇16个行政村有7家卫生所,其中2名取得助理执业医师资格,其余均为非正规医学院校毕业,以“赤脚医生”为多,谈不上取得医学职称和执业医师资格了。

2、农村卫生硬件与软件建设力度不足

从事农村卫生服务的职工工资相对较低,这使较高学历的医学人才流向经济效益较好的城市公立大医院或医疗机构,直接导致基层医疗人员整体水平较低;同时,因为农村的医疗服务内容相对较单一,医疗水平低,让分配医学专业大学生以及老员工难以达到提升需求,造成卫生院人力资源发展无力。并且,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力度不够。

3、宣教力度不足,健康保健意识薄弱

农村医生业务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不够,在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如:社会调查、科研管理等)和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如:动员群众、健康教育等),以及人力资源培训上有待开发。只在农村卫生室提供“以健康为中心”的基本卫生服务,尚缺乏通过农村卫生室向农民及其家庭提供连续性综合服务。

4、因病致贫、返贫情况尚存在

农民得了病,看病的费用一直以来都是自己承担的。一旦得了大病,高额医疗费用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农民的收增长幅度远远底于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超过农民承受能力,导致农民医疗保障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生病无钱医治,不管不问的贫困户是比较常见。有一位农民的母亲得了“脑中风”,家里没钱看病,就把年迈的母亲置于床上,任之病情恶化。当地村民跟我们说,缺啥别缺钱,有啥别有病。

5、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

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多方面问题,一是部分乡镇群众积极性不高,参合率低;二是部分村干部重视不够,筹资渠道不畅,难以长期维持运转;三是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四是保险水平低,抗大病风险差。

二、温州乡镇卫生院面临的主要困难

温州地区现共有乡镇卫生院约500个,卫生院普遍的存在着很多医疗人员整体的素质不高、用房紧张、设备非常陈旧等等现象。因为各乡镇的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非常的低下,许多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病也是不能就近解决的,因此它根本不能满足所在乡镇的农民其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由于长期恶性的循环,进而导致了卫生院医务人员的人浮于事、工作量下降、成本加大,从而制约乡镇的卫生院不断的发展。笔者结合了温州相关的七个地区的7家乡镇卫生院来进行实地的专项调研,以下是在当前乡镇的卫生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普遍较差

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较差,基层医院管理人员深有体会,主要体现在:一是医疗用房的严重不足,二是医疗设备的陈旧与极其的简陋。如,温州市政府此次安排的针对某三级公立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应该说第一批卫生院是它所属各县、区的基础比较好的卫生院,但是它平均的医疗用房面积却只有约三千平方米,其中苍南的某一个卫生院的医疗用房面积才只有一千五百平方米,但这已经是苍南县里面最大的、最好的卫生院。究其原因,主要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边远乡镇大多缺医少药。同时,因政府对农村公共基本卫生投入不足,许多卫生院多年来没有添置一件比较像样的设备,更不会认真抓基础的医疗设施建设。在医疗器械方面,许多乡镇卫生院基本上还是主要以“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等为主。

2、管理水平低,卫生院之间业务发展不平衡

基本上卫生院管理的水平不是很高,所以它的管理制度理念缺乏和滞后,造成很多的卫生院院长是从临床的一线业务人员当中来选的,因为他们均未接受过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更也谈不上熟悉管理工作,基本上难以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卫生院的管理水平较低,其中存在着很大的医疗隐患。同时,各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收入很不平衡,更会加重卫生院专业的人才队伍方面的结构差异,将会(进一步加大卫生院间的医务人员之间的待遇差异,并且导致“恶性循环”。

3、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们整体素质不高

卫生院的医技人员缺乏,部分卫生院没有1名中、高级医务人员,直接致卫生院医疗质量无法保证,自然也无法吸引更多病人到该卫生院就诊。很多乡镇卫生院因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低下、卫生院设备、服务意识较差,且药物匮乏,根本就达不到预防、控制和保健的基本服务管理水平[1]。

三、城市三级公立大医院加强农村科普宣教有效途径的探索

1、对乡镇卫生院进行“对口联系”

主要是定期的下乡来开展业务性指导,实行“医疗下乡服务”活动,通过进行“健康的知识”科普宣教。组织一些“卫生下乡”的活动,组织大型城市的医疗卫生单位中的青年工作者和大中专院校的志愿者等开展“卫生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2]。其中主要是动员有医疗技术的专业青年志愿者深入到乡镇,积极的普及基本的卫生医疗知识。重点应放在“校外青少年的艾滋病反歧视”、“控烟宣传”等内容上,并开展 “健康和卫生的需求调查”等项目,从而推动医学院校与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所开展医疗卫生的结对帮扶工作。

2、协助建立以宣教、预防为主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积极普及卫生相关科学知识。通过普及最基本的卫生防病知识,来造就健康的教育氛围,也会促进农村广大的群众人民树立“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观念,也会养成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3、帮助培养乡村优秀的卫生人才

最主要的是培训乡镇和农村优秀的青年医生,热爱公益事业的年轻人,充分挖掘和发扬卫生人才的积极性。并且积极选拔乡镇卫生院里面优秀的,勤恳的卫生人员到高等院校和城市里公立大医院进行培训学习),从而为乡村医师们提供好的发展机会。

4、建立健全的农村和乡镇两级的卫生宣教的网站

把搞好乡镇里的健康和宣教工作,我们要狠抓卫生宣教网络的建设。同时把健康宣教工作作为各乡镇和农村卫生所每一年的检查必备内容,同时作为乡镇或者农村先进的卫生院的条件之一。通过建立以农村群众为主的健康档案,方便为农村群众定期进行全面的体检,开展有序的妇幼保健工作,能够真正地做到保障人民健康和预防疾病。

5、引导农村群众订阅和医学相关的杂志

乡镇和农村两级的卫生宣传员,除了要做好宣传外,其中还有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积极得引导广大群众订阅医学相关的科普杂志。把(对)每一期卫生保健杂志中刊登的短小和治病的方法等,通过乡镇和农村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来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要不断提高乡镇、农村的群众卫生防疫和保健知识的水平。

6、积极组建卫生科普志愿者队伍

为了能够切实解决乡村科普培训和教育所要需要的技术人员和卫生专业,要积极组建卫生科普志愿者队伍,通过活动,让志愿者们在科普活动中也能进一步了解社会,并且能够深入去接触农村,得到教育的机会。能够完成规定的义务的志愿者,可以对其进行表彰。

四、健康科普宣教达到的目标

把“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作为重点,针对农村常见的疾病、如多发病和老、妇、幼等这些人群的健康问题,进一步深入开展农村的健康科普宣教活动。建立健全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大力普及基本的卫生知识,让广大的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生活方式,同时提高农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健康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

1、增强农民的保健意识宣传

以农村弱势劳动群体为主要对象的科普工作就要着重普及医疗卫生方面知识,疾病预防、卫生保健、计划生育等,从一点一滴做起,改善农民的卫生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农村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2、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相关工作

要在农村大力开展农村合作医疗相关工作的培训和宣教,进一步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对医疗机构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完善费用制约机制。探索改革医疗费支付方式,简化报销手续,方便农民群众。配合民政局等部门加快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做好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工作。

3、提高育龄妇女健康水平

重视育龄妇女健康,在农村大力开展性知识相关方面的宣传,如: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并且采取各种各样的途径来宣传科学的保健方式,主要是为育龄妇女提供各种各样的卫生专科门诊的服务和健康咨询,使好她们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4、提升农村传染病控制力度

非典、甲流等传染性疾病猖獗,血吸虫等疾病在一些地方卷土重来,为我国农村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敲响了警钟。通过宣教,将预防措施向传染病发生前延伸,同时加强全民卫生习惯的培养,群众性卫生活动的经常化以及坚持预防接种等措施。

5、加强新生儿疾病预防程度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通过健康宣教,针对新生儿常见疾病鉴别、依法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和产前诊断,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不断提高儿童保健水平。将婴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一定比例以下。

农民的卫生健康意识高低直接与所掌握、了解卫生保健知识的程度有关。由于之前的预防保健知识我们宣传的不够,再加上受到水平的制约,农民往往会忽视预防和保健,严重地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影响农村的生产力。所以,关注农村群众的身心健康,开展相应的农村健康宣教势在必行,也是在农村开展健康科普教育促进三级公立医院支援农村基本医疗的一项有效途径和手段。

【参考文献】

[1] 刘冰.湖北省乡镇卫生院发展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8.

[2] 刘黎明,龚坚.刍议“看病贵、看病难”问题[J].社会工作,2008(3)63-64.

第3篇:医疗知识科普的重要性范文

【摘要】 目的 加强普通病区的医疗垃圾收集管理,防止医源性感染。方法 应用5S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5个经典步骤对医疗垃圾进行管理,完善医疗垃圾收集处理的制度、流程和职责,并由专人不定时检查整改。结果 病区的医疗垃圾收集分类明确,容器选择合理,处理及时到位,人人知晓收集流程,杜绝了因医疗垃圾而引起的院内感染。 结论 5S管理法能有效规范病区医疗垃圾的收集。

【关键词】 医疗垃圾;普通病区;5S管理法

“5S”管理是日本企业的一种独特管理方法,5S是5个日文的简称,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1]。医疗垃圾是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对医疗垃圾的有效管理是控制疾病扩散的重要环节和途径[2]。医院一大部分的医疗垃圾是在普通病区产生的,所以普通病区医疗垃圾的收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此,我们医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运用了5S管理法管理医疗垃圾的收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普通病区医疗垃圾收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各类医疗垃圾之间混放或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放

生活垃圾是指:病人或医务人员用过的生活废弃物,如报纸、瓜皮果壳、纸巾、杂物等。医疗垃圾又可分为:感染性垃圾、损伤性垃圾、病理性垃圾、化学性垃圾、药物性垃圾。由于临床上部分医务人员对垃圾分类概念不清或习惯不良等原因,经常会出现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混放的现象,严重违反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的医疗垃圾收集规范,存在安全隐患。

1.2 部分人员对医疗垃圾收集规范认识不够

部分在职医务人员、实习医生或护士、保洁人员、配餐员、后勤人员等对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不熟悉,处理程序不了解,意识不强,无相关的奖罚制度,导致各类垃圾随意丢弃、垃圾满出桶外、垃圾无分类放置等不规范的现象。

1.3 各病区缺乏医疗垃圾收集的制度流程

1.3.1 垃圾无定量管理,经常会发现医疗垃圾过满洒落地上,垃圾运送人员因各种原因无法及时下病区输送垃圾,工作人员不知医疗垃圾在病区内的允许储放时间,无法起监督提醒的作用。各类医疗垃圾无封口、无标签、无分袋的现象屡屡出现。

1.3.2 病区内缺乏专人管理医疗垃圾,各类垃圾桶无定位放置,无明确的标识,无定时监督自查的措施,未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导致院感检查均出现较多的问题,存在不安全现象。

2 5S管理法的实施

2.1 管理目标

病区内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在职临床医生护士、实习医生或护士、保洁人员、配餐员、后勤人员等都要重视医疗垃圾带来的危害,明确医疗垃圾分类,分清医疗垃圾储存容器,正确收集医疗垃圾,人人知晓医疗垃圾收集制度及流程,杜绝院感发生。

2.2 实施前准备

首先成立科室5S活动管理小组,由院感护士担任组长兼总负责人,全面监督管理科室医疗垃圾收集情况,再由全科人员参与,并召开动员大会,学习5S管理相关知识,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尤其是保洁人员也要参与。做到人人知晓“5S”,人人参与“5S”。

2.3 实施的内容和方法

(1)整理:对科内所有医疗垃圾产生区域进行一次彻底的整理,根据临床各个空间的主要用途,将垃圾收集桶分为需要与不需要,将需要的垃圾收集桶留下,不需要的丢弃。严格按医疗垃圾的分类标准准备垃圾收集桶。通过整理,各个空间都非常干净,无遗留死角,无不必要的垃圾桶。

(2)整顿:首先结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建立科室医疗垃圾收集管理制度及流程、奖惩制度,并上墙明示。将配置室、诊疗室及垃圾处置室等垃圾产生较多的区域列入重点管理区域,设专人管理,责任到人。以5S的“三定”原则,即“定点、定容、定量”,结合临床实际操作的简便性及不违反无菌原则的标准来确立垃圾桶的放置地点,结合垃圾的分类、垃圾的量,确定垃圾桶的种类及大小,分别标上标识,并严格按要求定量管理(要求垃圾桶满2/3时需及时倾倒)。垃圾桶的种类可按颜色分为:黄色(感染性、损伤性、药物性、病理性、化学性)、白色(一次性物品外包装袋)、黑色(生活垃圾)、红色(放射性垃圾)。

(3)清扫:责任人每天对各区域的垃圾收集情况进行不定期督查,将不规范的现象记录或拍下照片,制作多媒体并加以点评或下达反馈意见书[3],每月汇总一次,月初晨会后进行全面反馈,并与个人考核挂钩。

(4)清洁: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各班严格按照垃圾收集管理制度和流程执行,严格垃圾分类,保持各个区域环境整洁不留卫生死角。

(5)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是5S管理的最高境界,要做到这一步,我们必须强调人人按制度行事,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工作中养成尽职尽责的习惯[4]。在刚开始实施阶段组长需增加督促检查的力度和次数,检查结果与个人考核成绩挂钩,对于不合理之处及时提出再大会讨论整改,渐渐养成人人“形式化-行事化-习惯化”,达到人人“5S”的好习惯。

3 效果

通过对科室医疗垃圾收集管理进行5S管理法后,科室人员对医疗垃圾收集规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各类医疗垃圾分类明确,各个垃圾收集容器、放置地点符合院感要求,标识明确,各个区域环境亮丽,无卫生死角,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了医务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杜绝了因医疗垃圾而引起的院内感染。

4 讨论

4.1 提高了全体医务人员对医疗垃圾收集处理相关知识的认识 通过对《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医疗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的相关知识,人人知晓垃圾分类,标识明显,彻底杜绝了垃圾混放现象。既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也降低了院感的发生率。

4.2 进一步完善了医疗垃圾处理相关制度及流程 在细化医疗垃圾处理制度及流程的过程中,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和讨论,从而提高了医务人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

4.3 改善病区环境提升医院的形象 实施5S管理后,病区的环境整洁、舒适,无卫生死角,无臭味,提升了病人及家属对科室和整个医院的印象,大大提高了医院的信誉度,从而给医院带来了经济效益。

4.4 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 通过5S管理活动,医务人员的责任心明显增强,人人养成按规章制度行事、认真负责、相互监督的良好工作习惯,提高工作主动性,提升人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高玲,.5S管理法在手术间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8(2):97-98.

[2] 艾德梅,鞠建新,王颖.医院医疗垃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34(4):38-38.

[3] 黄晓琴,汪玉霞,张林,等.“五常法”在洁净手术室保洁维护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3):531-532

第4篇:医疗知识科普的重要性范文

目的探讨规范沟通及重症知识普及对医疗纠纷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表格法将某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家属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交流、传统宣教方式,观察组则行规范沟通联合重症知识普及干预,入院24小时、1周后评价两组家属疾病认知程度。治疗结束后统计两组家属满意率及医疗纠纷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家属入院1周后疾病认知总分较入院24h内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疾病认知总分为(14.57±0.1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14±0.19)分。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家属总满意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分别为96%、2%,较对照组的7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规范沟通联合重症知识普及能明显提高ICU患者家属疾病认知度及满意度,显著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关键词:

规范沟通;重症知识普及;医疗纠纷;家属满意度

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多且复杂,它不仅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秩序,而且在一定程度让患者及其家属产生不信任感,可能让医院形象折扣[1]。为此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一直是医疗管理的重点。有研究[2,3]表明医疗纠纷发生主要与沟通不当有关,占60%~80%,可见规范沟通对医疗纠纷发生预防有重要作用。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多为危急重、病情复杂且变化快患者,加上ICU对环境特殊要求,家属通常不可陪护或自由探视,易让家属与ICU工作人员产生沟通障碍,特别是关于家属对疾病认知度方面,因家属对疾病认知程度低造成沟通不当而引发的医疗纠纷比例大。因此,研究某院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ICU患者家属进行规范沟通联合重症知识普及的干预效果,探讨其对医疗纠纷发生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资料

收集某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ICU患者家属100例,随机数字表格法将患者家属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20岁~65岁,平均34.7±5.4岁;与患者关系:配偶33例,子女17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6例,中学20例,小学及以下14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21岁~68岁,平均35.0±5.2岁;与患者关系:配偶32例,子女18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4例,中学21例,小学及以下15例。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知情并签订同意书,排除精神异常、身体不健康等家属。对比两组家属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交流、传统宣教方式,即患者家属问什么答什么,且以谈话形式帮助家属对患者病情、治疗方法、效果等有所了解,同时特殊治疗、病情变化时再进行相关沟通交流。观察组则进行规范沟通联合重症知识普及:患者入院时有序接待,耐心安慰患者家属;患者入院24h内由已培训的专业工作人员向家属发放重症患者家属需求量表,并详细告知量表内容,耐心回答家属提问,及时为家属解疑。同时患者入院24小时内还要对家属发放疾病认知程度调查表,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家属文化程度、对治疗需求、对疾病知识的需求等给予针对性的重症知识教育,且宣教方式多样,如宣传册、电视视频、手机短信等。

1.3观察指标

⑴入院24小时内、入院1周后通过本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表调查两组患者家属疾病认知程度,包括病情表现、治疗方案、并发症及预后等,均行4级评分。⑵治疗结束后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表调查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包括服务态度、专业水平、沟通能力等,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总满意率=100%-不满意率。⑶治疗结束后统计两组医疗纠纷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包括医护人员对家属治疗需求不了解、家属问题、医护人员工作忙等。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xs)表示,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家属疾病认知程度

入院1周后,两组病情表现、治疗方案等疾病认知程度评分较入院24小时内均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患者家属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家属总满意率96.0%,较对照组的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3.1重症监护病房医疗纠纷发生原因

医疗纠纷指的是患者或患者家属与医院医护人员产生纠纷,患者就诊时未及时接待、医护态度差等多种因素均可能导致纠纷发生[4],对医院工作、形象均可能造成不良影响。近年来医疗纠纷报道不断,且大部分医疗纠纷与医护人员沟通不畅密切相关[5,6]。为此重视医护人员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有效沟通成为当下医院管理的重点与难点。重症监护病房中收治的患者病情多严重且变化大,患者家属心理压力大,对疾病治疗、安全、舒适、陪伴患者等需求多,若未满足其需求,则可能导致医疗纠纷发生。同时监护病房医护人员工作忙,偏向患者生命体征维持及观察,接触患者家属时间相对短,难以全面了解患者家属需求,加上监护病房对家属探视时间、次数有明确规定,此期间若对家属提出问题难以回答则易出现医疗纠纷[7,8]。研究中观察组医疗纠纷发生1例,因家属问题而出现,这是因为患者病情复杂、短时间内病情未好转导致家属情绪失控引起。对照组因对家属治疗需求不了解发生医疗纠纷5例,占所有医疗纠纷的71.4%。可见重症监护病房医疗纠纷发生主要由医护人员对患者家属需求不了解引起,为此需通过有效沟通了解患者家属需求,并针对性的给予健康宣教,以提高患者家属疾病认知度。

3.2规范沟通与知识普及对医疗纠纷的影响

《福冈宣言》(1989年)认为医护人员须掌握人际交往技巧,若对患者及其家属无(或缺少)同情也是一种无力的表现。认为医患沟通为医院工作人员必需技能。希波克拉底(古希腊医学之父)认为语言、药物、手术刀为医师三大法宝,其中语言指的是医患沟通。针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家属需求问题,先通过重症患者家属需求调查表发放,对调查内容一一沟通交流,以了解患者家属需求。随后根据调查结果针对性的给予重症知识普及,灵活应用文字、图片、动漫、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患者家属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且这个过程中根据患者家属文化程度、心理状态等选择合适的沟通技巧,提高沟通有效性[9]。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家属入院1周后疾病认知总分较入院24h内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陈晓琴[10]等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沟通能帮助提高患者家属疾病相关知识认知度,且规范沟通、重症知识普及上述效果更明显,这是因为相比传统沟通宣教,规范沟通、知识普及针对性强、灵活性强,能更好的帮助家属了解疾病表现、治疗方案、并发症等知识,且让家属对某些特殊治疗等有心理准备,避免因疾病认知度差而发生医疗纠纷[11]。本研究观察组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规范沟通、重症知识普及能明显降低ICU医疗纠纷发生率。另外,通过规范沟通、重症知识普及提高患者家属疾病认知度后,便于其参与医护人员工作,有利于患者病情好转,甚至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因而患者满意度高[12]。由于重症监护病房不确定因素多,除了沟通交流外,医护人员还要找寻到潜在风险,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将风险降到最小[13]。

4结语

综上所述,规范沟通联合重症知识普及通过了解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家属需求,能显著提高其疾病认知度,最终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发生。

参考文献:

[1]朱开梅.医患沟通在防范和解决医疗纠纷中的作用[J].医学与社会,2010,23(10):54-56.

[2]侯丽,王玲,石明丽,等.加强护患沟通优化医疗服务预防医疗纠纷[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73-74,85.

[3]朱瑛.医患沟通在防范医学美容医疗纠纷上的作用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20):92-94.

[4]汤建华,谢青松.人文沟通技能在医疗纠纷处理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2013,34(3):34-36.

[5]罗前颖,何国平.医护双方对医护沟通与医疗纠纷的认知状况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122-123.

[6]王玉红,孙欣,周荣斌,等.刍议有效沟通对急诊科防范医疗纠纷的作用[J].临床误诊误治,2010,23(12):1186-1187.

[7]朱峰.重症监护病房发生医疗纠纷的特殊原因及其防范措施[J].新医学,2009,40(7):481-483.

[8]姚惠萍.医护合作的沟通方法在ICU预防医疗纠纷中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2011,15(4):44-45.

[9]陈志才,王朝晖,胡继红,等.加强沟通促进医患和谐的几点思考[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9):1021-1022.

[10]陈晓琴,陈晓莉,罗桂英,等.ICU病人家属疾病认知程度对医疗纠纷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29(6):2133-2135.

[11]李水晴,刘学员,阳丽华,等.军队老干部诊疗科室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及预防对策[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12(3):225-226.

[12]李西琳,张春阳.制度及支持系统建设对防范急诊科医疗纠纷的作用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11,18(4):344-345.

第5篇:医疗知识科普的重要性范文

基础医疗服务primary care

基础医疗服务是由那些受过特殊综合医疗技能训练的医生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包括那些还没诊断疾病的初诊、治疗、随访,以及处理那些不受器官系统、生物、行为和社会所限的任何健康问题。

基础医疗服务强调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健康维护,健康咨询和教育,诊断和治疗各种急性、慢性病,鼓励病人积极参与自己的健康维护。

为了方便群众,基础医疗服务设施通常设在社区内。单科(家庭全科、普通内科、儿科等等)或是多科门诊、社区医院,医生来自各个专业。社区医院的科室设置一般也是较全面的,通常包括家庭全科、普通内科、儿科、妇产科、普通外科、骨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心内科、急诊科、亚急诊科、神经科、精神科、康复科、化验室、放射科及药房等等辅助科室。当地病人90%的问题几乎都能在当地解决。从简单的头疼脑热到复杂一些的膝胯关节置换手术等等,都可以在社区医院处理。这些医生和服务系统也负责当地医疗健康宣传讲座、中小学生运动前体检等预防工作。大多数人都很信赖当地的医生,而这些医生也对当地病人很负责任,这都是相互的。

主管医生primary care physician

主管医生为病人提供初诊以及各种系统、器官疾病的跟踪治疗和处理。医学院毕业后,他们要经过至少三年以上的主管医师专业培训才能成为主管医生。主管医生包括家庭医生、普通内科医生、儿科医生,有时妇科医生也包括在内。

为了保证医疗质量,各州都有自己的标准,每年都要定期续约每个医生的行医执照,各个专业也有自己的考核及监督系统,比如家庭医学专业要求会员每七年重新考核一次。各州、各专业均要求个人每年去修一定学分的继续医学教育课程(ContinuingMedical Education,CME)。

在美国多数人都有自己的主管医生,一有什么不适就先去看自己的主管医生,或给他们打电话咨询一下。因为有时病人认为自己的医生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或是病人不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出于对自己主管医生的信任以及就近看医的方便,他们自然先去看自己的主管医生。比如说,一个病人感到头疼、体乏、咳嗽、发烧、流涕及咽痛,病人知道是得了感冒之类的病症,但不知是否需要吃抗菌素,也不知是否得了肺炎等等,因而就去看自己的主管医生。

如果病人得的是细菌性咽炎,扁桃腺炎或是肺炎,该医生自然会给病人上抗菌素等等措施。一位20出头的女病人到我这里看病,说是从昨天开始右上腹痛,而且愈来愈重,疼的直盗汗,伴随恶心、呕吐、发烧。病史很简单,除了七八个月没来月经外,没什么别的反应。体查有明显右上腹压痛,肚子较大。实验室检查白血球很高,另外尿检HCG阳性。腹部超声发现她已有身孕32周,另外得了急性阑尾炎。此前病人并不知道她已怀孕(绝大多数人早知自己怀孕,这是一个不典型的例子),更不知道她患有阑尾炎。这之后,我请教外科及妇产科的专家会诊,病人送入手术室前还找了新生儿专家,以防早产。

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病人并不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只有得到适当的检查后才明白。主管医生和一线医生(主管医生和急诊医生等)作初诊的时候应该能够判断出病情的轻重、缓急。根据正确的判断作出是否自己能够处理或是需要其他专业医生的合作的决定。主管医生和一线医生应客观地认识和承认自己的职业范围、医疗水平和能力,本着对病人全权负责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病人。这里我要借用一下著名Mayo Clinic的治病原则和方针:“The needs of the panent come first”,“Pracdce medicine as an integrated team of compassi。onate,multi-disciplinary physicians,scientistsand allied health professionals who arefocused on the needs ofpatients……。”病人之需要是第―位的。行医应该是一个团队行为,而这支团队应由充满爱心的、着眼于病人的医生、科学家和所有辅助人员组成。

主管医生的职责范围及其作用

主管医生在住院以及以后训练期间转过的科室很多,各种器官系统疾病见的也很多,可以说是见多识广。拿家庭医生来说,他们要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肤科、神经科、精神科、泌尿科、骨科等等,虽说各科不像那些专科医生那样精而深,但对那些常见病、普通病还是满得心应手的,这些正是绝大多数患者所需要的。因此主管医生的职责范围很广,除了对各个年龄组的常见病、普通病的诊断、治疗外,还包括协调专科医生、医辅人员及病人之间的合作,病人及家属医学知识教育,寻求专家咨询,对病人常规体检和疫苗注射等等。有的家庭医生也负责孕妇的产前、接生以及产后护理和治疗。有的还做一些无需手术室的小型手术,比如良性皮肤肿物摘除、脓疮引流、刀口拉伤缝合、骨折正位及上石膏、消化道内窥镜检,甚至输精管结扎术等等。

主管医生在现今美国医疗保健系统中发挥着一些其他专业医生不可取代的作用。它包括以下几点:

1 主管医生的检查室,往往是病人介入医疗系统的第一站。由于他们的知识面比较全面,而且对自己的病人很了解,与自己的病人有良好的医患关系,因而他们常常是病人的初诊医生。不然,多数病人除了去急诊室外不知应去何处,看何种医生。多数情况下,病人经过这些主管医生的认真检查、及时处理而得到康复。这样,病人既节省了时间,又及时得到了治疗。如果病情超出他们的能力,他们会及时咨询或把病人转给他们所信得过的专科医生,不会耽误这些病人。

2 看主管医生的医疗费用要比看专科医生的费用低不少,因而降低了医疗成本。这对控制美国乃至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开支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3 有些病人多病缠身,对这些病人来讲,主管医生就像一部电影里的制片人,一个排球队里的二传手,一个公司里的总经理一样,是主管,是枢纽,组织和协调各种专业医生、护士、医院、各科室、康复机构等成为一个团队,一同为病人服务。

第6篇:医疗知识科普的重要性范文

【摘要】目的:了解农村社区良性前列腺增生诊治现状及对策。方法:某镇社区共5.3万人,对50―75岁男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采用I-PSS评分标准 ,符合良性前列腺增生1600多人,药物治疗211例,手术切除15例,其他方法治疗74例。结论:患者对良性前列腺增生认识不足,缺乏合理的治疗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 诊治现状调查 对策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见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尿频尿急、夜间尿次增加和排尿费力,并能导致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结石和血尿等并发症,对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需要积极合理治疗,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手术治疗。而农村患者,就诊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预防保健知识,社区医生服务不到位,是该病不能得到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严重影响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

一 一般资料

我镇社区约5.3万人,2012年进行门诊健康体检时,针对50-75岁男性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153份,收回有效问卷4012。采用良性前列腺增生(I-PSS)评分标准,0-7分为轻度症状8-19分为中度症状,20-35分为重度症状。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计1642人,发病率40.931曾接受一般性治疗211例,手术切除15例,其他方法治疗74例,曾接受治疗的人数占总患病人数的18.27。期中以中重度症状为主。该调查对患者的就诊意愿,疾病的健康知识的了解,社区医生的服务作一并询问,发现诸多问题。

二 诊治现状与分析

1 患者就诊意识不强,就诊率低。农村患者以小病能忍则忍的原则,症状稍重就先去药店买点药自己腹用,再加上医院就诊程序复杂,费用高,很少去医院就诊。而良性前列腺增生起病比较隐匿,症状进展缓慢,当出现尿储留或出现血尿、膀胱结石、尿路感染时才去医院就诊,这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影响治疗的效果。

2 治疗不规范。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包括注意自身保健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长期留置膀胱引流管。从调查表可以看出,轻症患者无一例就诊,中、重症患者早期以尿频为主,错误地以膀胱炎治疗,当出现下尿路梗阻时,简单的行导尿术和口服一点前列康片。长期反复导尿或留置导尿管、造瘘管,造成生活质量下降,手术只占0.91。家庭对老年人患病的不重视,以及老年人常合并心、脑、肝、肾等疾患,也是影响治疗和手术的重要因素。

3 缺乏必要的健康教育知识和医疗常识。农村社区患者知识结构层次较低,获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常见症状的途径狭窄。而社区医生还没能够改变服务观念,社区服务不能做到“六位一体”服务模式2,80社区服务站只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使患者失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健康指导的机会。

4 社区全科医生业务素质不强。社区全科医生多由以前的乡村医生转型而来,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下,业务知识不足,专业技术能力不强,对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缺乏认识,当其出现早期症状时,不能及时的诊断及早期有效的治疗,而错误的诊断与不佳的疗效更严重影响了患者对社区医生的信任度。

三 建议与对策

1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健康保健意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利用广播电视这些媒体作宣传外,针对农村居民知识层次较低接受能力不强的特点,尤其是这些老年群体,社区医生需要深入到社区家中,发放宣传资料,并需做好耐性细致解释工作,使居民能够了解这些老年常见病的基本知识,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2 强化全科医学培训,提高全科医生业务素质。针对社区医生是由乡村医生转型而来,普遍存在学历层次较低,业务素质不高的特点,在转型前要进行规范学历教育以及全科医学培训,使社区拥有更专一的全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网络短期业务培训等多种途径,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拓宽社区医生业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社区医生整体业务素质与服务能及.

3 改变服务形式,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六位一体”的服务,更加强调贴近群众,要积极改变服务形式,变患者上门求医为社区医生登门服务。真正实现“病时是医生、平时为亲人、康复当助手”,做到医患“一家亲”,基本实现“一个电话,服务就到居民身边”,让居民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家门口的医院”、“自己床边的大夫”。

4 设立老年门诊,简化服务流程,提高老年慢性病的报销比例。每所卫生服务中心应设立专门的老年门诊,要增加方便老年人活动的服务设施,增强人员配备,简化服务流程,方便患者就诊,同时提高老年慢性病的报销比例,使老年人能看得起病,在患病初期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良性前列腺增生只是老年男性慢性病中的常见一种,而这种现象在老年慢性病的诊治中普遍存在,因此应得到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第7篇:医疗知识科普的重要性范文

1. 大医院,不等于最适合你的医院

大家普遍认为,医院等级越高医院就越好。怎么个好法?设备好,接近国际高精尖;医生级别高,教授、研究员、博士多;科室部门多而全,分科细,什么病都能查、都能治,什么病都不需转院,都有较高标准。因此,有病都愿去三级甲等医院看。

基于这种认识,于是造成了大医院拥挤、中小医院冷落的局面。大医院病人太多,每个病人看病时间只有几分钟,不得细查、细想、细谈,服务质量下降;小医院看不到病人,缺乏实践,诊疗水平也得不到提高。其结果,是整体医疗水平的普遍下降。

其实,医院划分等级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分工,合理分散病人,方便病人,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医学进步。由于宣传不到位,老百姓只是片面认为等级高就是好,不理解低等级医院的作用与优越性。

大医院的突出优越性就是检查手段高精尖、专科细而全,各专业都有著名专家。但是,一般大医院不设“全科专业”,国内外都没有以诊治普通常见病著名的大医院。负责非专业疾病的,只能多靠(三年以下)尚未固定专业的医生,因此看非专业性的常见病,大医院并无优势;其诊疗水平,大医院不见得比小医院更高。而事实上,病人一般患得最多的是常见病,小医院常看常见病的医生对常见病当然更为熟悉。什么病看不了的或需特殊设备、特殊处理的,该转到哪个专科、哪个医院,小医院的医生也比老百姓知道的要多且准确。而一般生病到了大医院,由于分科太细,不知该挂哪一科,预检分科的护士又不经检查,一般也不如小医院医生分得准确。号挂得不对,反而误事。通常来讲,专业专科越强的医院,处理普通常见病的力量越弱。小病到大医院反而受不到重视。更有甚者,病人挂了某专科号,该专科就有责任对与本科可能混淆的疾病逐个排除,于是作了很多检查,花了很多钱,耽误很多时间,最后结论是“未见本科病变”,另请高明。而有的病人还很满意,认为大医院就是懂得多、设备全、查得细。实际上掩盖了“无知”的浪费,加重了看病难与看病贵。

小医院分科少、医生少,什么病都看,管的范围小,往往对病人的情况了解,也容易联系。因此,明智的做法是,一般的病,应该先找熟悉的社区医院、诊所诊治。

2.医生的职称越高,并不意味着对你的病更有利。

医生的职称级别越高当然应该是学问越大,但并不等于对你的病更有利。专家越专,对非专业越生疏,因为他很少需要过问。他能解决一般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却对一般人常需解决的问题反而不熟练。

教授的职务是教学第一,今天有课可以理直气壮地停门诊。他的工作重点是教学与科研,而高级课程涉及面很窄。看病对口时他是专家,知识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而课题以外的知识最多不过保留他做教授以前的水平。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却是代表医疗经验与水平(执行偏差与流弊例外)。然而在大医院,也反映出对常见病的不重视。比如急性阑尾炎为一二年住院医生的重点手术,三四年住院医师常为指导医生,年资再高者一般就不再过问了。因此,主任医师在阑尾炎手术的知识与经验,也基本上停留在三年住院医水平。在这点上,大医院主任医师反不如做了几十年阑尾的基层医师熟练。医学进步飞速,心脏都可以换一个,而阑尾炎诊疗200年来基本还是老办法。伤风感冒的诊疗历史更长,专家教授与老百姓同样承受几百年不变的痛苦。

职称高低是医疗水平的标志之一,但更重要的还要看其治病的态度与责任心。找熟悉的医生更为重要,而大医院看病的医生频繁换人,很难熟悉,更难交朋友。而托人找专家教授,往往是客客气气、不敢深谈,还要顾虑如何送红包。我曾在工作中发现,有很多病人愿找一位在门诊的见习医生看病,一了解,他待病人热情诚恳,还耐心地与病人分析病情,或陪着病人找对口教授请教核定。他的医疗水平因此得以提高,病人因此得到实惠。由此看来,从实习生到专家教授在医疗工作中,各有所用。就医者不可迷信专家、盲目追求专家,找到最适合于治疗自己疾病的医生,就是最好的医生。

3.全科医生的作用将日益彰显突出

过去,医生治百病,不分科,可称最原始的“全科医师”。后来,随着医学发展,分成了内科与外科。内科内服汤药调理内脏功能;外科外治创伤疮疡。现代医学几百年来分为内、外、妇、儿及五官各科。20世纪科学进步飞快,上述各科又各自发展十种以上的“子科”,并且又有各自配合的辅助科室或基础科室。一个大医院不下百余分科,各科之间常常互不了解。医学生在校虽然各科都学,但毕业后只专一个小分科,看病面很窄。在这种复杂过细的分科医院里,一般患病常不知挂哪科的号,车祸急诊也不知该哪科收治。于是现代“全科医生”应运而生,也成了一个专业的医学分科。

全科医师主要任务是在不需住院、不需复杂设备,不需特殊护理的条件下:①诊治常见小伤小病(特别是分科不清、专业性不强的病)。②持续治疗和随诊某些需长期疗养的慢性病。③对急重症做初步判断轻重缓急,介绍分科,并做初步处理与建议。

“全科”这是一个需要专门培训与钻研的重要专业,“全科医生”需要懂得各科知识,必须能做到:①在诊室中甚至病人家中熟练的治疗常见的本科疾病;②了解各专业疾病的一线知识,并与各专业医院、医师有广泛联系;③为了解答病人的咨询,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并要了解医学进展,注意报刊、媒体医学报道与广告宣传。只有为病人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越能得到病人信任和依靠。

“全科医师”专业在国外多为开业医师承担,可由病人随叫随到,也可在社区诊所定时应诊及接应咨询。我国近年来已开始重视全科医师的培养,这无疑对目前这种医学分科过多过细的现状注入了新的活力,将成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

《大众医学》温情提示:如何做一个聪明的病人?

1. 小毛小病,到候诊时间短、能够与你充分交流的地段医院、诊所或大中型医院的普通门诊就诊。

2. 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可到离家近的社区医院开药。

3. 与社区的全科医生加强联系,交几个医生朋友。

4. 一旦得了疑难重症,可通过正规渠道了解、掌握准确的医疗信息(如具有某一学科特色的医院、专家)后就诊,以免走弯路。

第8篇:医疗知识科普的重要性范文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等医药院校普遍开设了医学信息学方面的相关课程,并在医学生中招收医学信息学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医学信息学教育相当重视。我国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医学信息检索、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逐步在各高校中推广,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临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普遍开设了医学信息学相关的课程。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大块: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信息检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为主,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如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等。数据库技术课程则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了解一种数据库编程语言。信息检索课程在于使学生熟悉重要医学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侧重于培养学生获取已有医学信息的技能。这些课程内容大部分是进行普及性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已被统一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体系之下,没有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教学体系[3]。从各医药院校所开设的信息学课程中,可以发现,针对临床医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医学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训练相对较少,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电子病历等相关知识,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不利于我国医疗的信息化。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医学信息学发展的需要[4]。因此,临床医学生的信息学教育急需进一步加强。

    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临床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信息社会对从业者的信息素养要求普遍提高,随着医疗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各医疗卫生部门已经很难离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医疗保险系统、社区医疗保健系统等对现代医疗卫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信息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职业技能新挑战。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临床医学生必须熟悉其即将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掌握常用医学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能。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挑战,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

    2.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国际医学教育的要求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制定的医学本科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对医学本科教育的最低基本要求就包含了信息管理(ManagementofInformation)[5],它要求: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信息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毕业生必须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处理的优势和局限,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毕业生应该能够:①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查询、收集、组织和解释健康和生物医学信息;②从临床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③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健康状况的监控;④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局限;⑤保存医疗记录以便分析和改进。由此可见,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教育是全球医学界的共识。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疗工作的主干专业,加强其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对于推动医学信息化,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的建议

    3.1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

    信息学与医学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6]。医疗实践、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医学教育、医学科研等工作均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一有效工具的支撑。CT、MRI、超声诊断设备、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数字人体等都是医疗信息化的结果。这些成果的有效应用,既需要医学知识,也需要信息学知识。因此,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应该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从发展的角度,加强医学信息学教育,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临床医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

    3.2积极开展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教学方面,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改革,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中小学生信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掌握,没有必要在大学阶段进一步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因此,可以考虑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内容从大学课程教学中剔除,以免产生知识重叠和教育资源的再浪费。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可以把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从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到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的层面[7]。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信息化正从简单的费用和行政管理向临床信息管理转变。临床应用的普及,要求医学信息教学内容和方法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不断调整。通过课程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现状,熟悉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流程,掌握基本业务系统的操作技能,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临床中的深入应用,也需要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参与甚至指导,从而推动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对于临床医学生,可以考虑强化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向应用型、研究型转变,强化医疗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教育。笔者认为,在保留原来信息检索课程和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增加数字化医疗方面的教育,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决策支持系统等内容。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可以将课程内容归纳为以下四大块:信息获取。即当前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通过这一块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常用医学数据库的使用,以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是信息社会中人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因此,不同层次的临床专业学生均应该开设这一内容,以满足今后自我发展的需要。信息系统应用。这一块内容主要是针对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常用系统的操作技能,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医疗领域关键信息系统的应用,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PACS、LIS、电子病历、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与医疗信息共享、决策支持系统等系统的应用,同时应该介绍信息安全与保密方面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与保密意识。这一部分内容可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应用系统进行培养。例如专科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在基层医疗机构,因此,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医院信息系统等内容应该作为这一块的主要内容。数据处理。这是对临床医学生更高的要求,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医疗数据处理的基本技术及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熟悉医疗卫生信息的相关标准与编码,HL7、DICOM、ICD、UMLS、SNOMED-CT等,使学生能够在更深层次使用医疗数据,具备参与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能力。决策支持。这一块是对临床医学生的更高要求,涉及的内容包括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模式识别等。主要介绍如何用信息学的方法发现关于疾病过程及其新的知识,从而为开发医学决策支持系统奠定基础。

    3.3按授课对象分层次开展教学

    医学院校的信息知识教学体系必须适应本行业应用的要求,根据不同层次的临床医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求。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可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三个层次。三者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专科主要是培养适应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全科医学实际工作,要求能够较为全面地胜任临床医疗、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工作。因此,这一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常用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能够应用辅助决策工具进行医疗决策。主要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信息检索、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本科生面向的中层医院,除了需要具备信息获取能力外,常用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其重要培养内容,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临床医学生主要是培养临床方面的高级人才,对其信息素养也要求更高。在本科生层次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决策支持系统的相关知识,为更高层次的医学信息应用打下基础。

    3.4开课时机与开课方式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信息学课程的开课时间,笔者认为最佳开课时间为见习时期。这时,学生已经完成基础医学课程和桥梁医学课程的学习,对医学知识已经有了较深入理解,同时,正在进行临床见习,对于临床实践工作也有一定了解,开设医学信息学课程,学生容易理解和接收,而且更容易接触实践工作,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开课方式应该采用理论与操作并重的方式进行,应该建立医学信息学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实验条件,如信息检索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健康档案系统、社区医疗信息系统等,使学生有自我体验的环境,能够直观感受信息系统的真实面目,便于深入剖析信息系统的原理。

第9篇:医疗知识科普的重要性范文

阜新市精神病防治院,辽宁阜新 123000

[摘要] 精神科医患纠纷具备自身的特殊性,这是由于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而导致的。因此,重视对精神科医患纠纷的特点、预防措施及处理方式的分析,有利于公平公正地解决精神科医患纠纷事件。该研究主要从精神科医患纠纷的特点出发,分析精神科的医患纠纷的主要特点,并对精神科医患纠纷进行的合理预防,还有对精神科医患纠纷的处理提出4点相关处理办法,为确保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提供借鉴。

[

关键词 ] 精神科;医患纠纷;特点;预防措施;处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070-02

因社会上对精神患者存在一定的偏见或者认识误差,因此,精神患者在发生意外事件后,患者家属极易将过错全部归于院方。因此,解决精神科医患纠纷的结果,往往无法让双方满意,故预防精神科医患纠纷的措施,成为避免类似案件发生的主要途径,同时也需重视精神科医患纠纷的处理方式。

1 精神科医患纠纷的特点

精神科的医患纠纷除了具备其他医患纠纷的特点外,还具备自身的特殊性,具体内容为:①责任界限的确认:现阶段人们对精神疾病医院的运作、管理模式等不了解,也未清楚认识到精神疾病病情的严重性和特殊性,因此,患者家属极易将部分意外事故归结于医院的疏忽,进而引发医患纠纷。但是部分精神病患者发生的意外事故,通常是难以避免的,将所有责任归结于医院是不全面的,而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医院责任界定不确定[1];②缺乏完善的精神病患者法定监护人确定法律:家属将患者送往精神疾病医院后,一般就由医生和专管护理人员接手,实际上医院已经全权承受对患者监护权利。但是在法律上患者的家属仍为患者的监护人,也就是说实际的监护权利转让给医院,而法律上的监护权仍归家属所有,并未有相关的法律指出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监护权归属情况,故成为引发医患纠纷的主要因素[2]。

2 精神科医患纠纷的预防措施

想要避免或者减少精神科医患纠纷,就需在发生医患纠纷之前,对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纠纷事件进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为预防精神科医患纠纷做好充分准备,具体的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2.1宣传并普及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

导致精神科医患纠纷的原因,大部分来自于人们对精神病认识的片面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视精神患者为危害人群,对其采取躲避的态度,并对精神病患者产生歧视思想;②将精神病患者过度的弱势化,当精神病患者在医院发生意外事故,人们出于同情心,会将一切的责任归于院方。针对以上片面认识精神病的现象,院方需在患者住院时向其家属或者亲友宣传精神疾病知识,包括疾病种类、发病原因、治疗手段和预后等;还可通过媒体向人们宣传正确的精神卫生知识,消除人们对精神疾病的恐惧和歧视心理;精神科的医生还可深入社会,通过发放宣传册、健康讲座等方式,向人们普及精神疾病知识[3]。

2.2增强精神科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

由于精神病院的医护人员均为医学专业或者护理专业出身,其法律意识比较匮乏,医院对法律知识的培训不够,故在精神科医患纠纷发生时,医护人员无法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己。因此,需增强精神科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具体途径为:①精神科定期举办法律讲堂,邀请该地区的法律专家向医护人员讲解法律知识,或者对医护人员的法律问题进行解惑;②在医疗工作中,努力履行好自身的法律责任,慎用精神类的药物。

2.3完善精神疾病医院的保护制度

精神科的医护人员需通过案例了解其他科室或者其他医院发生的意外事故、医患纠纷,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用于防止或者应对医患纠纷的发生。另外,医院还需成立医疗纠纷处理委员会,对医疗失职行为作出严格的规定,将患者权益保护细化到每个医护人员的身上,并制定出严厉的过失责任追究制度,在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的同时,尽量保护患者利益,以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4]。

2.4实施精神病区的康复服务

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区、治疗区是与其他疾病区域隔离开的,有利于精神科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在精神病区开展服务,具体内容有:①可对精神病区展开整顿活动,内容包括检验医护人员的冲突解决能力、预防患者酒精和药物的滥用、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精神卫生知识、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等;②医护人员需对各种精神患者进行正确识别,并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的疾病治愈率,减少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5]。

2.5健全精神科的住院协议书、知情同意书等书面协议

现阶段,医院需规范住院协议书和知情同意书的内容、签署流程等,在精神患者入院时,医护人员需与患者家属签署住院协议书,将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纳入住院协议书中,并明确医患双方的责任。签署的住院协议书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应,可在医患纠纷发生时,作为调解的凭证。另外,对于强制入院和自愿入院的精神患者,均与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包括患者家属对医生的用药、治疗方式等全部知情。通过精神科的住院协议书、知情同意书等书面协议的签订,可避免医生出现过度担责。

3 精神科医患纠纷的处理办法

现阶段,对于医疗事故赔偿等的民事责任纠纷的解决方式,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已经给出明确的指示:医患双方可采取自愿协商的方式解决、申请行政调解、提起民事诉讼3种方式解决精神科医患纠纷。该院针对精神科医患纠纷事件的性质和患者家属的态度,主要通过以上3种解决方式解决。

我国属于法治国家,因此,对医患纠纷的处理,需做到公开化、社会化和透明化,并体现法律的公平和公正。对医疗事故进行科学、公正的鉴定,是处理医疗事故的核心,卫生行政部门需依据专家鉴定的结论秉公处理,从而提升处理结果双方的满意度。目前人民法院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时,均一致同意进行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鉴定方法为:按照条例规定,自医学会成立的专家库内随机抽取相应的专家组,组成临时的鉴定组,对医疗事故进行鉴定,为司法判决提供有效的依据,确保审理结果更加的客观和公正[6]。

综上所述,由于精神患者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其发生医疗意外事故的机率较大,精神科的医生在详细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的前提下,也需对自身的医疗水平进行提升,以预防发生医患纠纷事件。对精神科医患纠纷的特点进行探讨,可为了解其预防和处理措施打下基础,以确保医患纠纷解决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

参考文献]

[1]姚立峰.精神科医患纠纷的特点、预防及处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5):379.

[2]杨金秀.浅谈精神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其防范[J].中国保健营养,2013(4):1862.

[3]全瑞国,普启光,纪桂英.精神科突发事件导致医患纠纷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6):137.

[4]郑亚琦.精神科护理工作常见的法律问题与对策[J].当代医学,2011(34):149.

[5]唐志芳,高小杰.精神科风险评估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