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精选(九篇)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

第1篇: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

我们是晚上乘车进城的,夜幕下的罗马就像一部厚厚的史书,既吸引人,读起来又吃力。这里浓厚的建筑文化氛围,比现代大都市的灯红酒绿更让人津津乐道,那集多流派的建筑风格,可让人大饱眼福,那些断垣残壁保留了古建筑的美,也给后人留下建筑史上的美学。残破而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建筑是罗马的财富和骄傲,人类的文化遗产。

罗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也是意大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已有近3000年历史了。城内名胜古迹众多,有世界古建筑之一的斗兽场、古罗马废墟、少女喷泉、万神庙、天使古堡和威尼斯广场等,还有许多美丽的广场、喷泉、雕塑,多为历代艺术大师妙手之作。众多博物馆珍藏着古希腊、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珍品。罗马共有4000多个教堂,其中最大的四个是:圣-彼得大教堂(世界第一大教堂1、圣・约翰大教堂、圣-玛利亚大教堂、圣・保罗大教堂;罗马以城墙、驿道、神殿、输水道、凯旋门、角斗场等大型公共建筑闻名于世,在罗马大街上行走,当心被古建筑物撞了腰,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在意大利,文物保护已成为一种民族自觉,成为一种风习,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这里决不可以破坏一个旧世界,去建立一个新世界,古建筑之美才是罗马的特色。

古罗马竞技场

到欧洲看建筑,任何人都会告诉你,意大利首都罗马就像一个建筑博物馆,它保存了千百年来不同风格的建筑,吉罗马竞技场就是其中之一。

竞技场虽然历经近2000年风霜雨雪的侵蚀,多次遭到天灾人祸的破坏,高耸的围墙已经残缺不全,角斗士与猛兽生死搏斗的舞台和罗马市民贵族的坐席也己破败不堪,但仍不失其雄伟壮观的气势。时至今日,仍然是罗马一个重要景点,凡是到罗马的游客没有不到此一游的。它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的威尼斯广场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它是迄今遗留下来的古罗马建筑中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古罗马帝国永恒的象征。竞技场呈椭圆形,长直径188m,短直径156m,占地约2万m2,能容纳观众8.7万人。墙高57m,以淡黄色巨石砌成。上下共分4层有人目测相当于19层现代公寓),其中下面3层均有80个拱形门洞,第4层则是开有许多小窗的墙壁。场中间为竞技台,即角斗士们流血牺牲之处,长76m,宽46m,差不多有足球场大小。

公元72年,提图斯皇帝远征耶路撒冷凯旋时带回4万名俘虏,为了迎合当时民间人与动物竞技的好奇心理,也为了显示罗马帝国的强盛,在现在的意大利首都罗马开始建造现存的罗马帝国竞技场中最大的一座竞技场,又称斗兽场。公元80年,工程完成,罗马皇帝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典礼。在此期间,古罗马统治者驱使大批奴隶角斗士和各种1动物上场表演,5000头动物死于“沙场”,角斗士同样死伤无数。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每个进入圆型竞技场的人都会产生心灵和视觉的震撼,因为它建筑的恢宏壮观和近2000年前大师们无懈可击的完美设计。想想8.7万之众可以在通过80个拱门,在几分钟内全部撤出,就已经够神奇的了。现在能容纳2万人的体育馆就已经够规模了,据报载,一个县级市花巨资建一座体育馆,被有关部门验收时,勒令不得超过千人,原因是防火等安全通道和设备不合格。而在近2000年前,具有8.7万人在圆型竞技场观看3000对角斗士同时上场进行生死搏斗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壮观场面。

竞技场的内部呈阶梯状。第一层是为皇室、贵族和骑士阶层设立的座位;第二层是市民席:第三层为平民区;它上面还有一层是专门为妇女准备的座位:再往上,有一个可供观众随意观看表演的平台。看台前都有防护栏,与表演区隔开,以保护观众。

竞技场中央是一个椭圆形的角斗场,约86m长,63m宽。斗兽、竞技、赛马、歌舞、阅兵和演戏都在这里进行。

虽然历经近2000年风霜雨雪的侵蚀,多次遭到天灾人祸破坏的大竞技场,其高耸的围墙己经残缺不全,角斗士与猛兽生死搏斗的舞台和罗马市民贵族的坐席也已破败不堪,有些地方已成残垣断壁,但仍不失其雄伟壮观的气势。

在古罗马一百多年的岁月里,圆形竞技场总是挤满如痴如醉的看客,他们曾目睹一批批动物和角斗士在相互搏斗中战死,他们与皇帝和贵族一样,仅仅获得一时心理上的满足。而在这座竞技场内共死去多少动物和角斗士却没人能说得清楚。然而,人类的文明总是要代替野蛮,最终,这座规模宏大的竞技场成了废墟,成为历史,留给现代人叹为观止的只是建筑规模和独特的设计,感叹的是这座竞技场成为现代体育馆的鼻祖。

今日古罗马竞技场每天都挤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看到游客排队入内参观,看到好奇的人们与身着当年服饰的男子合影留念,好像历史并不遥远,然后,昔日的巍峨壮观,只能捕捉今天的遗址去猜测、想象了。

罗马许愿喷泉

喷泉是罗马的另一大景观,据说罗马共有3000多个喷泉,遍布在大大小小的广场和街头巷尾,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有罗马这么多的喷泉了。众多的喷泉就像雨露一样滋润着罗马这座古城,使它青春犹在,永不言老。

当初罗马建喷泉,并非是罗马水源充足,而恰恰相反,过去罗马是个缺水的城市,古罗马人好像会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共和国时期,罗马城水贵如油,为了解决缺水问题,先后修建了12条巨大的高架桥引入渠道,将几十公里外高山上的泉水和湖水引到城里,这个引水进城工程一是满足居民用水需要,二还可以显示当时罗马的经济技术实力的强盛。至今,仍有3条引水渠道在发挥作用,街头的大多数喷泉都可直接饮用。许愿喷泉就是这3000多个喷泉中最杰出的一个,许愿喷泉又称少女喷泉,据说一部称为《罗马假日》的电影风靡全球后更成为罗马最著名的喷泉。许愿喷泉建于16世纪,是罗马最后一件巴洛克杰作,由教皇克里门七世命Nicola Solvi设计建造,共花了30年才完成,它是罗马的象征之一。喷泉建筑完全采用左右对称,在中央立有一尊被两匹骏马拉着奔驰的海神像,海神像是1762年雕刻家伯拉奇设计的。在海神的左右两边各立有两尊水神,右边的水神像上,有一幅“少女指示水源”的浮雕,而浮雕上面有四位代表四季的仕女像,这也许就是称为“少女喷泉”的原因。

在过去的岁月里,不知是设计者的本意,还是人们的心里作用,竞有无数的人怀着特殊的心理来此许愿,是海神、水神给了许愿者如愿,还是少女给了虔诚的许愿者以安慰,人们都不得而知,传说要想许愿灵验,许愿时必须背对着许愿池,然后右手持钱币从左肩方向丢人池中,每丢一个钱币许一个愿,第一个愿望必须是重回罗马才会灵验。笔者的确看到池中有许多硬币,据说那些硬币每周定期打捞出来作为孤儿院的救助金。

当年罗马城缺水,人们自然会幻想海神、水神给他们送了甘露,所以这个雄伟的喷泉雕刻叙述的是海神的故事,背景建筑是一座海神宫,中间立着的是海神,两旁则是水神,海神宫的上方站着四位少女,分别代表着四季。

第2篇: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

古老的罗马市历史遗迹丰富,但把这座只有古纪念碑和巴洛克喷泉的城市与世界上同样重量级的其他城市相比,它似乎缺少了一些打眼的现代建筑。对这一现状,罗马市政府并不满意,他们意识到这个产生过乔托,米开朗基罗,贝尔尼尼等重要艺术家的国度,必须具备继续发展当代艺术的创造力,并可以吸引一些前卫艺术爱好者的到来。

扎哈・哈迪德设计的MAXXI艺术馆无疑点亮了这个气氛沉闷的历史之城。当意大利文化部于1998年决定建立MAXXI艺术馆时,扎哈・哈迪德的方案就显示出了这位女设计师的雄心。哈迪德希望通过她的设计改变一座城市的衰败形象,让这座昔日辉煌却在当代逐渐暗淡的古城再现它现代而迷人的一面。

哈迪德1950年出生在巴格达,当1999年她赢得MAXXI艺术馆项目竞标时已经在国际设计界崭露头角。她的建筑关注建筑体与地景之间的互动,对边缘切割技术的实验使自然地貌完美地融入人造的建筑中。她对解构主义和流线形态的大胆尝试,也让她在2004年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首个获得该奖项的女艺术家。

哈迪德的建筑积极地将艺术馆融入到罗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中。尽管新建筑所在地位于罗马的郊区,并非古老的中心区,但这个叫弗莱米诺的区域一直是近年来公众关注的中心,其中最新的一个项目是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设计的大会堂。

在罗马21世纪当代艺术馆项目长达近十年的施工过程中,它一方面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另一方面更代表了这座城市蜕变重生的努力。艺术馆在规模上与纽约现代艺术馆(MbMA)和伦敦泰德现代艺术馆(Tate Mbdem)相当。作为意大利境内的第一个部级当代艺术馆,MAXXI赢得了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哈迪德的建筑无疑是罗马市的一个中心点,将成为展现这座城市当代特质的一个恒久亮点。

条条“流线”通罗马

项目原址是意大利军队的一个兵营,哈迪德这座用钢铁和玻璃搭建的现代建筑很像是一座曲折繁杂的铁路调车厂。在2009年罗马21世纪艺术馆的预展上,哈迪德讲道:“我的设计理念是能够让新建筑和谐地并列于老建筑旁,而重要的是传承过去,开拓创新,将过去和将来联系在一起。”为了让这一4层楼高、建筑面积将近3万平方米的艺术馆和古老的弗莱米诺社区保持和谐,临街的立面采用了较为传统的手法。灰色的混凝土外立面一方面体现了MAXXI严谨的构造,另一方面整座建筑从外部看去也像一个环绕,繁杂的迷宫。与众多哈迪德的作品一样,充满流线线条的建筑体并不像一个艺术馆,更像一个艺术品。

和哈迪德众多充满解构特征的作品一样,罗马21世纪当代艺术馆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解构的流动性特征是否能够与罗马这个拥有丰富古典文化遗产的静态城市相融合?在2009年底的预展和今年的开放活动日上,评论家和公众给予了正面而中肯的评价。艺术馆很好地契合于城市的肌理中,沿着建筑控制线,从一端到另一端形成一个全景视域。在古老的文脉环境和现有城市架构中,建筑如同有机体般成长,其过程不仅呼应了前面的建筑物,而且被覆盖在简捷而厚实的表面下。其平滑的弧形墙面与新古典主义式样的匀称立面,让建筑体在获得向外张力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内敛的气质。

梦幻排布的“流线”不仅在建筑学上充满戏剧性,也为罗马古老的弗莱米诺区域注入了现代的因素。哈迪德说:“我把MAXXI视作与城市的多元文化和开放环境的一种交流。”建筑体无处不在的室内外关联,将艺术馆与罗马的城市脉络连接在了一起。MAXXI艺术馆设置了展览空间、礼堂,书店、咖啡馆、实验室、学习区,参观者可以从外部广场进入到巨大的玻璃展厅。透明的屋顶将自然光透射进来,可控制的屋顶系统还能过滤光线,建筑就在这种新与旧、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对话中形成一种张力。

把艺术馆变成一个动感空间

MAXXI艺术馆由两座场馆组成,一座专门陈列艺术品,另一座陈列建筑作品。开放仪式上的展览品包括印度出生的雕塑家Anish Kapoor和南非艺术家WilliamKentridge的作品,意大利艺术家Gino DeDominicis的巨大人骨架雕塑也陈列在了艺术馆的入口处。

哈迪德曾表示:“MAXXI艺术馆并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个艺术品营地。”进入艺术馆的中庭,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黑白线条组成的多彩缤纷的画卷:混凝土弧墙、悬浮的黑色楼梯、采纳自然光线的开敞天花……借助这些元素,哈迪德力求创造出一个多视点的新型空间,分散而错综复杂的几何线条和体块体王见了空间的流动感,正如哈迪德所说:“以此来象征现代生活的纷杂动感。”

除满足展示、互动、学习等建筑功能外,寻求空间的灵活使用是设计的主要目标。所有的墙体,楼梯和走廊因此被设计成仿佛延绵无尽的流线,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这种连续性的空间设计避免了大量墙体的划分和干扰,为建筑多样化的动线和临时展示提供了良好场所。在这里,走廊和天桥相互连接并叠加,弯曲的混凝土墙面为展览物提供了空白的背景,自由的布局可让策展人尽情发挥,举行各种类型的展览。所有这一切,都让MAXXI成为一个具有生机的动感空间。

第3篇: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传统建筑;建筑文化;建筑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175-02

西方国家的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政治经济更迭而发生着演变。其中,古希腊以及古罗马对后世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对后世建筑影响有限。从建筑文化角度来看,西方建筑包括了罗马建筑分支出来的法国、意大利、德国等,他们是西方建筑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们之间具有共同建筑语言,又各自演变发展其自身的建筑艺术,最终组合出庞大的西方建筑艺术体系。

中国古代时期的建筑作为世界七大建筑体系中独立的一支,建筑文化发展保持了连续性和一贯性。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在长期发展中出现不同风格,主要是由空间布局、用途以及建筑材料差异导致的。因此,从建筑构造分析,中西方建筑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类比。

一、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多以木材为主,主要结构分为木架结构,其具有三种基本构造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先人为了躲避虫兽的侵害很早就发明了木架结构方式,从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河姆渡(Hemudu Site)文化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到明清时期皇家建筑,可见木结构建筑在古代中国所占的地位。中国古代也有砖石建筑,多存在于佛塔和墓室之中,虽然材料是砖石,但是在构筑结构上还是模仿木结构建筑形式,与西方建筑构筑形式不一样。

西方国家的建筑风格大多数是以古罗马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为背景来设计的。建筑的主要材料是石材,使其建筑风格更加庄严肃穆,这种风格是西方建筑文化的代表。

早期希腊建筑采用过木架结构,因为木材建筑不能够抵挡自然环境的侵蚀,常常腐烂而倒塌,因此,从七世纪开始,正式将建筑材料改为石材,但屋顶还沿用木材建造。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西方古建遗址时,只能看到竖立的墙壁和圆柱,而看不到顶部的原因。

西方石造墙体可以达到巨大的高度,用以建筑承重和圆拱形屋顶的支撑,这是西方古代建筑的典型标志。西方国家的建筑典型,是由石材搭建成的寺庙,大型的围墙显得十分威严。寺庙的结构基本由石柱、长廊和房檐等为框架组成,通过这些框架之间的协调组合,变换不同的搭配风格和在整个建筑中所占的比例,就形成了希腊建筑群的特色。罗马时期维特鲁威城市的建筑风格规定了几种代表柱式,即爱奥尼克柱式、多立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以及组合柱式。这种用石柱作为支架的建筑通过将柱子组成拱形结构,更有利于承受重量,也会根据不同的建筑风格来改变柱子的组成结构,例如,罗马建筑多选用半圆形结构,而哥特建筑采用尖形的结构。不同的结构类型代表了不同地区的建筑特色。除此之外还有马蹄形、三叶形等结构。

二、中西方传统建筑用途

中国古代建筑遵循天人合一思想,不论功能如何,基本构成形制要求相对统一,即中轴对称、外合内开和院院相连,讲求意境和内敛。从古代民居建筑到宫廷皇家建筑,以及寺庙道观等都是左右对称,院院相接,只是在空间处理和建筑体量上加以分级,这是儒家思想等级尊卑观念的一种体现。在特定空间环境内以某一核心建筑为主体,以特定的模式与方法向外拓展扩散,再分别赋予其建筑功能性,组成大片群体建筑,且保持轴线对称、空间意境及空间的连续完整性。

西方建筑强调其功能性,一切构造方式由其功能所决定,例如教堂的仿十字模式,确定后就在其空间内部进行精细的空间分割和装饰描绘,建筑形式一般以单体居多。皇家建筑比起教堂建筑,分隔空间更为细致和讲究,但是两者平面布局不一样,给人居住的一定是从使用功能出发。罗马时期的公共浴室,其建筑的内部功能完整,所有空间整合在整栋建筑内部,流线和功能都较为明确。另外,剧场和斗兽场这些建筑与其他类型的建筑都是不能互通的,各有各的特点与风格,建筑用途相对单一。

三、中西方传统建筑色彩

在西方国家的建筑中,尤以色彩的丰富而著名。古希腊建筑群到处都是艳丽的色彩,通过《建筑十书》中的记载,可以了解到,古代罗马建筑中选用的颜色十分复杂,除了普通的七种色彩外,还具体分为鲜红色、金色、褐色等多种鲜艳的色彩。在保留至今的建筑物中,这些色彩也都清晰可辨。因此古罗马的建筑不但拥有壮观的石柱,其色彩组成也十分惊艳,对石柱的上色也是十分讲究。比如,爱奥尼式的建筑喜欢选用蓝色和金色;科林新建筑更多的采用金色;帕提农神庙的石柱是以白色为底色,上面雕刻的精美图案用红色及蓝色进行涂绘,加之以金银花边勾勒,色彩十分丰富。建筑上涂绘的颜色也是具有代表意义的,红色是火的象征,代表着希望;青色象征着土地;紫色代表着空气;绿色代表着河水。这种种颜色是大自然的真实表达,也代表着。

当时罗马帝国的建筑多宏伟壮观,显得十分气派和庄严,也体现了高贵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建筑内的装修十分华贵,颜色搭配艳丽多彩,多配以大理石及雕刻艺术,细节上的设计也十分具体,窗户及墙壁都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搭配,这种建筑装饰风格在当时十分著名。

我国的古代建筑更加注重五行风格,以五行为划分依据,将东南西北中等五个方位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进行体现。其中,东方选用青绿色;西方选用白色;南方选用朱红色;北方选用黑色;中央用黄色代表。自秦朝开始,我国建筑多以黑色为主,十分重视地位等级的划分,要求平民百姓的建筑要朴素,而帝王建筑要华丽。皇家建筑中的屋顶常采用青绿色,屋内的台柱则选用华丽的黄色、金色涂绘,墙壁通常采用红色,看起来十分辉煌。到了唐代,建筑更加壮观和精美,色彩也更加艳丽,大多采用红色为建筑主色调。宋代,更加追求自然简单的建筑风格。明朝时期也推崇宋代的建筑风格,多以简约为主。清代开始,又将建筑推向了复杂的风格,并流行漆画,梁柱及屋顶多选用鲜艳的油漆进行涂绘。

四、中西方传统建筑空间布局

中国在建筑上的布局多采用协调的形式,以主要建筑为中心,其他建筑将其包围,追求和谐统一。中国的建筑特点是以平面建筑为主,而不是体现单一建筑的特点,它是一种以平面为单位的结构,具有庞大的建筑面积,每个建筑相互独立又互相配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秦始皇时期的建筑中出现过高大的楼阁,但是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更多是以和谐为主,讲究整体的结构平衡,强调折中、婉转的美学态度。特别是从汉代开始,我国的建筑风格彻底从恢弘转向了以协调为主的平面结构,强调对外封闭、对内开放连通,将建筑在空间上更加协调分布,重视建筑的排列风格及层次感,给人一种整体的和谐美。

与中国古代建筑不同的是,西方国家在建筑设计上更加重视人的力量,他们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建筑设计得高大宏伟,从而反映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他们运用智慧将几何原理体现在建筑设计上,梁柱及屋顶造型十分壮观,神殿及寺庙高耸入云,充分体现出人类征服自然的特点,使这些建筑看上去让人震惊,体现了人类的伟大和智慧的无穷。这也体现出人比自然更具有主导世界的权利。

西方国家的建筑更注重个体的风格,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高耸入云的尖塔,有个性张扬的纪念塔,每一座建筑都具有独特的风格,这充分体现了西方国家对个体的重视。

五、中西方建筑的发展

西方国家的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风格,更加突出国家民族的信仰特点,并且能够体现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其中涌现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如古希腊风格、古罗马风格、哥特风格等,每种风格都具有代表性,但却不能够体现其地域的统治情况。由于古代西方国家之间的战争十分频繁,帝国之间的争斗一直在进行,没有任何一个帝国具有稳固的地位。

中国的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十分平稳,建筑特点具有统一性,以汉族建筑风格为主,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主要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连续性,因此建筑的发展也随着中国文化的延续而演变。当然,我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也十分缓慢,没有强烈的变化,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也很统一,木质材料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建筑结构上的变化也不是很大,只是在雕绘手法上进行了改变。这种建筑型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稳定的模式,因此我国的建筑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六、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能够看出,在建筑风格的发展过程中,中西方国家在建筑的构想和设计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在差异中也能找到共同点,即都是为了人类文化的传承而努力。

在未来的建筑文化发展中,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研究中西方建筑构造差异,我们可以打破惯性思维模式,借鉴西方国家建筑的风格、技术,应用于本土的建筑设计之中,造福于大众,同时,将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维带入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相信在这个相互交融的时代里,中西方文化可以相互渗透,从而产生出优秀的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潘谷西,郭润生等.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4篇: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佛罗伦萨大教堂;文艺复兴;布鲁内列斯基

一、佛罗伦萨大教堂

佛罗伦萨大教堂由洗礼堂、钟楼和主教堂三部分组成,这里分析的是佛罗伦萨大教堂的主教堂部分。

(一)建造背景

1293年,佛罗伦萨市内行会起义,为了纪念平民斗争的胜利,市政当局决定兴建一座教堂以表彰市民的力量与财富。工程首先从面对洗礼堂的门西开始,逐渐往东进行修建。受到瘟疫影响,工程进展缓慢。中堂的墙壁在1355年建成,接下来的十年里,人们建造了教堂内部的方柱和中堂的拱顶。1367年,负责大教堂工程的“工作组”批准了教堂进深再加第四开间和修建八角形歌队列席厅的计划。[1]这一计划包含了覆盖歌队列席厅上空的穹顶。

(二)设计师与建筑师

佛罗伦萨大教堂的最初设计师是阿诺尔福。设计平面遵从了中世纪教堂的拉丁十字形样式,教堂东部的歌坛却设计成了以穹顶为中心的集中式,正是这个与众不同的设计为现在耸立的大穹顶打下了基础。

布鲁内列斯基生于1377年,年幼时便对素描和绘画很感兴趣。在学习金银匠手艺时他钻研了绘图、透视、重力和轮等问题。1402年,他参与竞争洗礼堂青铜门浮雕的制作权落选。从这次竞争活动之后,一直到1417年布鲁内列斯基建造穹顶,期间14年我们对他的生活知之甚少。少有的资料表明这段时间里他去过罗马,研究古罗马建筑遗迹。[2]

(三)建筑方法

当时修建穹顶的方法是搭建临时的木质鹰架,但这一方法在建造大教堂的穹顶时却无法使用。因为穹顶不但直径大而且高度高,无法找到符合要求的树木。布鲁内列斯基提出可以不用鹰架便建造穹顶,于是决定由他承担建造穹顶的工作。

布鲁内列斯基设计的穹顶是一个两层中空的结构,这样可以有效的减轻穹顶对于基座的压力,外层又可以为内层遮风避雨。在修建穹顶时,取代鹰架支撑作用的是“鱼骨形构造”:在圆顶双壳中,每隔一段固定的距离,砖块砌成的圆环就会被那些直立铺设的较大砖块所隔断。直立砌成的砖块穿过四五道水平砖环,如同一条条斜带直抵圆顶顶端,形成锯齿状的图案。[3]随后,布鲁内列斯基设计的采光亭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是一个运用了古希腊建筑语言中的涡旋、同心双拱、柯林斯柱式的尖顶塔亭。这一设计不仅在力学上使穹顶结构更加稳定,还体现了布鲁内列斯基对于古典建筑语言和比例的重新运用。也就是在这里,现代思想在追求科学与和谐时诞生。[4]

(四)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是指某一类建筑由于运用同样的材料、技术、营造方法以及设计手法等而形成的相同的样式。佛罗伦萨大教堂不仅运用了罗曼式建筑的厚重墙体和圆拱,还借鉴了拜占庭穹顶的建造方法。我认为,在一个建筑主体中同时具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建筑风格的特征是由于:

1.大教堂的建造历经几个世纪,经历了不同的建筑风格时期,因而使其具有了不同风格的建筑特点。

2.由不同的建筑师反复设计,建筑师的不同经历及对建筑形制的偏爱也导致了建筑具有了不同的特征。

3.最重要的是佛罗伦萨特殊的政治环境,正在萌芽的人文主义思想使得人们没有在建筑过程中完全采用当时盛行的哥特式建筑。

二、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起源于十四世纪的文化运动,兴起于佛罗伦萨。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思想,即否定中世纪的神性,提倡人性,强调人的发现和解放,倡导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新兴资产阶级试图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

文艺复兴并不是单纯的复兴古代文艺,它更加注重对古代的艺术进行创新。正是这一运动蕴含的创新思想使佛罗伦萨大教堂与之发生了联系。

三、结论

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造是为了纪念市民意识的觉醒和市民的胜利。设计师阿诺尔福在拉丁十字形的设计中隐藏了古典的集中形制。建筑师布鲁内列斯基亲自探访古罗马遗迹,从中寻找灵感,精通机械学,在建筑过程中创造工具,使技术与建筑相结合。大教堂是一座混合风格的建筑,它同时具有古典式、罗曼式、哥特式和伊斯兰式建筑的特征。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比“复兴”更加重要的是创新。佛罗伦萨大教堂在旧有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技术的创新,建筑语言的创新,建筑风格的创新,传达了与中世纪神学思想不同的人文主义思想,因而被认为是文艺复兴运动建筑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坚尼・布鲁克尔:《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朱龙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第37页。

[2]Walker P R,The Feud that Sparked the Renaissance: How Brunelleschi and Ghiberti Changed the Art World. New York:Harper Perennial, 2002,P.26.

[3]罗斯・金:《圆顶的故事――文艺复兴建筑史上惊天泣地的一页传奇》,陈亮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03页。

第5篇: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民居民俗文化等级思想地域庭院

0引言

民居,血缘家族的居住环境,百姓的生死之所,由于中西血缘家族文化及其生活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民居文化的不同特性。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在我国,“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原文是“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民居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统指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

民居是世界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决定了它自然纯朴,设计灵活、经济实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及强烈的民间审美特色等特点。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等复杂多变的综合因素密切相关的。

1民俗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也是国家、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间传承的世界,并与民居有着紧密的联系。广义的讲,民居本身也可以算作民俗的一部分。

中国我国民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远古时期的民俗主要是神话、宗教、巫术及图腾崇拜的等民间信仰。卜居相宅,就是在吸取了巫术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后,逐渐形成的民间风水理论和营造方法。在民间的建造学全过程中,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如破土动工要“择吉日”、“祭天神”;上梁日要请四邻同来祈愿,还要祭公鸡“以除鬼之气”。民居内还常设有“跳板”、“石敢当”、“照妖镜”等专门的避邪物。

古埃及在尼罗河两岸的繁衍生息的埃及人,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在阻断了与外界联系的同时也获得了天然的屏障和丰富的资源,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如:古埃及的文字、创世说、历法和占星术等。相比较古埃及的神话和宗教,其民居文化更反映出对自身安全保卫和私密的考虑。

古希腊爱琴海孕育了古希腊灿烂的文明,古希腊人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哲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人们将全部的建筑热情倾注在神庙等大型公共建筑的身上,公共活动的需要是公共建筑大量兴建的重要原因。现存的建筑物遗址,如神庙、剧场、竞技场都深深地反映了古希腊人的艺术趣味。虽然对一般的居民住宅没有加以重视,但追求实用功能的努力是一贯的,表现出了古希腊人的天性。

古罗马古罗马人广泛吸收四邻各族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古代希腊人的卓越文化成就的基础上,根据本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西方的居住建筑在古罗马时期也得到了较大的飞跃。对家神的崇拜和对家族先祖的崇拜常常在民居中表现出来。

相比较古希腊时期,古罗马人在自己的住宅中除了更注重私密性的保护外,人们还按照自己的偏好和经济状况,对住宅内部不同作用的房间进行个性化的装饰。

2等级思想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中国中华民族号称礼乐之邦,是与礼乐秩序的长期教化分不开的。“礼的本质是上下尊卑的伦理秩序,而乐的精神则是调和各种等级类别之间的关系”儒家的理论核心是人治,不是神治,因此强调规范人的观念行为,包括与日常行为密切相关的民宅环境格局。礼乐文化正是适应这种社会政治的儒家理论的精华所在。北京的四合院以外在形式体现这种关系的典范。

古埃及古埃及同样也较为注重主次、长幼和轴线的等级思想。而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院落式布局比较符合古代埃及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习惯,基本上成为住宅设计的一种通用形式。

古希腊古希腊的民居中对等级制度的体现相对较少(奴隶和奴隶主的住宅除外)。如在五世纪中叶,希波丹姆的米列都城规划,目的是为给每个公民以平行的居住条件。在以后扩建的其他街坊中,每个住宅都有相同的基地面积和房屋。

古罗马古罗马的富人常居住在城郊,躲避城市的喧嚣和拥挤。多数拥有别墅和府第,并且在平面设计中设有中轴线和庭院,结构紧凑。多层式的公寓是为解决人口剧增,住房紧缺而创造的,为大多数的一般公民所居住。受古希腊的影响,民居中的等级制度体现也很微弱,而更直接的是和居民的财富挂钩。

3地域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中国民居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人们常以最廉价的一次性投入、最直观的思维方法和最简单的施工过程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室高足以壁湿润,边足以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墨子》)是当时人们对所居的理解。民居内的空间、结构、部件,大多源于实用。

古埃及在古埃及,由于尼罗河三角洲较为干旱炎热,人们在屋顶上设立纳凉露台,利用屋顶高差开窗通风,这些手法都是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的优秀创造,并对西方炎热干旱地区的住宅有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希腊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民居普遍采用柱廊,院内常设有喷泉、水池、雕像,载有花木等。房间内常有壁画和彩色镶嵌,环境舒适宜人。

古罗马同属地中海气候的罗马,四季鲜明,天气温暖。当地建筑材料多为砖和混凝土。受气候和地理位置及原材料的等诸多方面的地域因素,古罗马拱结构技术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民居类型较多,如别墅、府第、多层公寓等。

4中西方传统建筑民居文化的表现——以庭院为例

中国的庭院是大家族聚居在一起,在主轴线旁再分处次轴线,成为多组院落的并列组合。

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它由四周房屋围成的院子为基本单位,数个大小形状不同的院子组合起来,成为一座住宅。一般为三进院,进门为一小天井,正对门楼设一影壁,上书吉祥文字,穿过隔墙上的门洞,才到轴线上的第一院落。四合院住宅对外不开窗,较为封闭。因此满足了封建社会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礼治要求,也给使用者创造了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

西方住宅为了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常常围绕庭院增建层楼,以增加使用面积。在古埃及,入门穿过过道便是一个庭院,院的四周有柱廊,庭院实际上是家庭活动的中心,而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院落式布局比较符合古代埃及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习惯。古希腊的庭院多被营造成“园”的形态,多采用内向式院落布置,中央常设置水池。开敞明亮以及更多的“园”的特征使得古希腊庭院更具有农业文明的特色。古罗马将中庭式和庭院式住宅逐渐融合,形成了类似两进四合院的形式。前面是比较封闭的中庭,后面是古希腊的庭院。

我国天井多源于庭院的缩小,是群体建筑和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受城市布局的影响。这点和希腊的庭院有着相似的地方,但希腊的庭院更强调“园”的特征,以及“与自然频繁接触”的哲学观念。古希腊的民居中更体现了理智、规整、。而古罗马的中庭则是单体建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的特色。古罗马的民居自由,因地制宜,更能让人感到一种年轻的活力。古埃及的庭院住宅较少,而更多的是则更体现出一种宁静和质朴。

5小结

中西民居文化都源自人类对定居生活的需要。作为居住空间,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一定得私密性,所以,空间的内向和含蓄是一般居民的共性。但这种私密和内向程度是有差别的。中国和西方相比,必更是封闭的。这种封闭性,尤以北方民居为典型。这一方面是因为北方天寒、多风沙,如北京四合院那样四周院墙不设一窗,仅东南隅辟一门以供出入,是出于抵抗自然力侵害之故;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正统的儒家观念、内敛性格由其根深蒂固。西方人的血缘家庭观念一般比中国人淡薄的多,家庭中的父亲及祖先不是一家精神上的偶像,子辈也不是父辈的附庸,家庭成员之间推崇的是人格的平等与个性的自由。所以,这表现在建筑门类文化上,住宅的文化自然就不偏于内敛、封闭而强调外向开放。所以,西方的居民往往不设围墙,要求明亮,通敞。当然,中国民居的庭院主要是一个家庭活动的场所,并非那种密不透气的封闭。中国民居所追求的,是一种“无庭不成居”的境界。新晨:

参考文献:

[1]陆元鼎.民居史论与文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

[2]王瑛.建筑趋同与多元的文化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

[3]张彤.整体地区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4]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空间里.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5]乔治·麦克林.传统与超越.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

[6]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12月.

[7]刘红星.先秦和古希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

[8]钱承旦.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9]金磊,李沉.中外建筑与文化.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6月.

第6篇: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

建筑是一种诗意的连结!

——斯蒂文·霍尔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 雨果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歌德

无数名人曾用自己的感知来形容建筑文化,而美妙的建筑历来被誉为凝固的音符,它保存着人类文明中那些最动人心魄的旋律;金字塔的永恒、古希腊廊柱的经典、古罗马穹顶的宏阔、巴洛克建筑的雍容、古典主义建筑的理性、现代主义建筑的实用......徜徉建筑艺术殿堂间,行者便可聆听天籁之合奏,惊叹宇宙这浩茫。因为建筑就如同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眼睛。

建筑,无论是从实体还是从其学术的概念来讲,它都在证明着自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类型的代表,它沉淀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是人类文明的一部“石头的史书”。作为人类劳动的最主要的创造物之一的建筑,可以说是构成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建筑文化的价值,就是建筑的社会文明价值,是建筑的格调和责任,是一个社会总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写照。建筑活动这一人类共有的活动,由于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条件的影响,世界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

建筑是有情感的,而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对一个问题如果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的那种给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一生钟情于中国建筑的林徽因曾这样讲述她心中对于建筑的不舍:“漫长的人类文明历程,多少悲壮的历史情景,梦幻一般远逝,建筑文化却顽强地挽住了历史的精神气质和意蕴。它会以一个民族所特有的风格,向你讲述这个民族的历史,讲述这个国家所特有的美的精神。”

跟着建筑去旅行

建筑旅行,不仅是建筑人甘冒身心劳顿之苦却又乐此不疲的宿命,更是普通人感受一个城市的文化最直接也最浪漫的过程。正如世上有了人类,便有了建筑。穿越历史而来的建筑,有些仍然存世,有些已沦为废墟。依然挺立的建筑渗透出沧桑感,毁掉的建筑更从记载或废墟中传唱出阵阵悲歌。这其中,建筑度过了怎样的荣辱历程,人类又经历了怎样的精神变迁和磨砺,建筑的状态本身就是一个见证。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之中,在一砖一瓦中亲自体验到时光与历史的杰作,建筑之旅既是一种情怀,也是认识历史与人生的另一种方式。

有很多喜爱建筑旅行的人必去的城市,他们要么保留有大量古建筑,散发着强烈的古典气息,要么矗立着无数现代、后现代风格的大厦,还有一些则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如果你喜欢旅行,那么不妨到这些城市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不会失望。

西班牙 巴塞罗那

你是不是很喜欢用相机记录旅途中的风景?那么当你来到巴塞罗那时,请记得多带一张记忆卡。巴塞罗那凝聚了众多全球最伟大的建筑师的心血,古往今来,一直如此,因此这座城市也拥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市面貌。安东尼·高迪的米拉公寓、奎尔公园和圣家族大教堂,是不得不看的建筑。此外,你还要去巴塞罗那通讯塔看看当代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作品,然后再到奥运港去看看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冲孔金属鱼雕塑。最后,你可以在Las Ramblas大道漫步,这是城中最著名的一条街道,也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就坐落在城中哥特式建筑林立的区域。所以,你不仅可以散步、购物,还可以欣赏街道两旁 的古建筑。在巴塞罗那,古典与现代建筑完美融合,因此,这座城市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第一大建筑之城。

美国 芝加哥

风城芝加哥不仅盛产超级美味的热狗和热情永不消退的球迷,更是公认的美国现代建筑的摇篮。1871年,一场大火把城中2000多英亩的建筑都化为灰烬。因此,大火之后,芝加哥便有了大片空地需要建设,于是建筑师们纷纷来到这里,创造出许多全球最值得纪念的建筑。现在,芝加哥城内摩天大厦鳞次栉比,事实上,“摩天大厦”这个词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城中的地标性建筑包括:美国第一高建筑西尔斯塔;三角形的箭牌大厦,著名的箭牌口香糖公司总部就设在这里;和马里纳城,因为形状很像两根玉米,所以很多人称之为玉米大楼,它还曾经出现在威尔可合唱团的专辑《北方佬客栈的狐步舞》的封面上。除了以上这些, “明星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住所和工作室也设在芝加哥,当然赖特设计建造的很多作品也坐落在这座城市。另外,芝加哥城有一座巨大的千禧公园,而公园中的中心建筑就是由著名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设计建造的。

阿联酋 迪拜

有没有觉得建筑起重机总是不够用?那就来迪拜看看吧,你就能找到答案了。据估计,全球1/4以上的建筑起重机都在这个建筑之城里没日没夜地工作着。迪拜不仅拥有林立的摩天大厦,还拥有据称为全世界唯一的一家七星级酒店帆船酒店,它是全世界最高的酒店,从远处望去,酒店大楼就像是张开的船帆。不过,放在迪拜市内的摩天建筑群中,帆船酒店也就并不怎么抢眼了,因为这里还有海德帕利斯酒店——世界上第一家水下酒店;迪拜布尔吉塔——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迪拜乐园——个具有迪斯尼乐园风格的游乐园,有望打破迪斯尼乐园在这一领域中的垄断地位。如果你想看看未来的乐园是什么样子 ,那么就到这里来吧。

法国 巴黎

漫步在巴黎的街道中,你会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艺术博物馆。这里有各种古典风格的建筑,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风格,从新古典主义到新艺术运动风格,但这些并不是巴黎的全部,因为巴黎的现代建筑也同样让人惊叹,而且正是它们的存在不断提醒着人们巴黎并不仅仅是一个记录了历史的博物馆。

巴西 巴西利亚

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这个城市就从纸面上的一个设想变成了巴西活生生的、美得令人窒息的首都。建造这个城市的设想最初是由著名城市规划师卢西奥·科斯塔在1957年提出,而城市中建筑则均由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设计。按照规划,整个城市呈现出十字架的形状,但是如果从空中俯瞰就会发现,这个城市其实更像是一只展翅的蝴蝶或一架飞翔的飞机。尽管这一设计曾遭到不少批评,但却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青睐,被定为世界遗产之一。这座建筑之城中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建筑,其中包括:阿尔瓦拉多宫,巴西总统的官邸就设在这里,还有共和国文化大厦、圣母大教堂、三权广场等。

意大利 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这座建筑之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因此城中的建筑大部分都体现了文艺复兴风格。比较著名的建筑包括:市政厅维奇欧宫、陈列有米开朗基罗名作《大卫》的艺术博物馆;Uffizi画廊,里面陈列着很多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很多著名的教堂,比如欧洲第四大教堂圣百花大教堂和圣十字教堂。不过佛罗伦萨最独特的景点还是城中的旧桥,这是一座中世纪的桥梁,桥的两侧都盖满了店铺。

希腊 雅典

人们常说,西方现代文明发源于古希腊文明,而古希腊文明就发源于位于雅典的雅典卫城,也正是因为雅典卫城的存在,雅典这个城市才充分展现出它的建筑特色。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根根希腊罗马式的柱子支撑着著名的帕特农神庙,柱子顶端还雕刻有复杂的装饰。你可以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这座古老的卫城里,不过如果你觉得还不过瘾,那就去看看雅典学院,一座融合了现代风格的古典希腊罗马式建筑;还可以参观一下前几年刚刚翻修过的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雅典的魅力就在于她的古建筑,也正因如此,雅典成为了十大建筑之城之一。

意大利 罗马

跟雅典一样,罗马也因为是古典文明发源地而具有了独特的建筑特色,城中的最古老建筑早已闻名于世:古罗马斗兽场、万神庙、古罗马广场和维纳斯罗马神庙。而一些年头短那么一点的建筑也不甘落后,也吸引了众多游客,比如位于梵蒂冈城的圣彼得广场、西斯廷礼拜堂和维克多伊曼纽二世纪念碑。

德国 柏林

自从1989年柏林墙倒塌以后,柏林这个城市就开始花大力气改造城中建筑,其中几个著名的项目包括:德国国会大厦,这座建筑在战时曾是纳粹议会所在地,现在,经过改造大厦有了一个新的玻璃穹顶;波茨坦广场区,这一区域一度被人们遗忘,经过重新设计以后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尤其是坐落在广场上的索尼中心,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还有戴姆勒·克莱斯勒区,这一区域仅用了五年时间就完成了所有建设。另外,其他值得一看的建筑还包括:新建的、现代化的英国大使馆和由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的犹太人博物馆。柏林市内同时也有很多古典建筑,比如新古典主义的“旧博物馆”、博德博物馆和曾经作为市政厅使用的“红色市政厅”。

中国古建筑 最诗意时光之旅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有着自己特色的建筑文化是勿庸置疑的。中国建筑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丰富多彩,比如从珠江流域的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地区的山地建筑文化到的藏居、羌族的碉楼建筑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中人与建筑、与环境融合以及“天人和一”的哲学理念,正是在这些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建筑形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如颇具有华丽气质的北方四合院、开敞的苗族吊脚楼、秀丽的傣族竹楼和黄土高原的窑洞等。

而传统的中国几大系别的古建筑,更堪称认识中国历史的另一种方式。它们并不存在于虚幻的梦中的世外桃源,而于现实中大量存在于我们的城市与乡村之中。

宫殿城墙 紫禁城之巅

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宫殿建筑则是其中最瑰丽的奇葩。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上,它们都显示了皇家的尊严和富丽堂皇的气派,从而区别于其它类型的建筑。几千年来,历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修建象征帝王权威的皇宫,形成了完整的宫殿建筑体系。作为典型代表北京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宫,即如今北京的故宫。明代皇帝朱棣沿用元朝大内宫殿旧址而稍向南移,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代表了皇家最气派的宫殿建筑。

锦绣园林 苏州四大名园

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被联合国列为人类与自然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网师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

亭台楼阁 山水点缀

在中国旅游和观赏名胜古迹,常常会遇到亭台楼阁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坐落在奇山秀水间,点缀出一处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亭是一种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物。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梅花形和扇形等多种形状。中国的亭子大多是用木、竹、砖、石建造的,如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苏州的沧浪亭等。廊是园林中联系建筑之间的通道,它不但可以遮阳避雨,还像一条风景导游线,可以供游人透过柱子之间的空间观赏风景。北京颐和园中的长廊,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的一边是平静的昆明湖,另一边是苍翠的万寿山和一组组古典建筑。榭则是建在高台的房子,榭一般建在水中、水边或花畔。建在水边的又叫“水榭”,是为游人观赏水景而建的,如北海公园的水榭、承德避暑山庄的水心榭等。两层以上金碧辉煌的高大建筑则被称为楼阁,可以供游人登高远望,休息观景;还可以用来藏书供佛,悬挂钟鼓。在中国,著名的楼阁很多,如临近大海的山东蓬莱阁、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等。

第7篇: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若斯坎;文艺复兴;意大利建筑;比较艺术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复苏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14世纪的意大利呈现出了经济繁荣的态势,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对现世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神权下的禁欲主义的厌恶使得一些思想先进的市民和诗人们率先开始对基督文化进行反抗。他们主张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通过这些文化来彰显他们追求人文主义的精神思想。于是,一场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形式,实则是鼓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1]33-37

由于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思想的复兴,因此在艺术创作方面,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艺术风格的影子。其中建筑尤为明显,艺术家从尚存的古典建筑中去寻求灵感,借此来探寻其中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可以说,意大利建筑成为了这一时期建筑创作的完美范例。文艺复兴初期,以伯鲁乃列斯基为代表的建筑师们几乎是在套用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只是在其基础上稍作调整。这样一种建筑风格直接与中世纪近百年来采用的哥特式风格形成了强烈对比。如果说带着一个个尖顶、直指苍穹、充满神秘与崇高感的哥特式建筑象征着宗教的崇高地位与神权至上的思想;那么与之相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则多采用穹顶,散发出一种和谐典雅的气氛,使人觉得它们更加容易亲近。而进入文艺复兴中后期,随着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的复兴,建筑风格开始更加自由,在晚期甚至形成了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手法主义”――追求新颖独特,以自由甚至不合逻辑的结构秩序来增加建筑的体积感和动态感。

作为视觉艺术的建筑直观地反映着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变化;而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虽然不如建筑艺术那样直观,但也同样可以反映时代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创作摆脱了中世纪的某些束缚,诸如节奏模式、等节奏、定旋律原则及毕达哥拉斯律制等,并使用了伪音,扩大了乐音的范围,提高了音乐的表现力, 同时强调了词曲结合的意义等。[2]106-107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音乐流派,本文将重点介绍文艺复兴早期的一个重要乐派佛兰德乐派及其代表人物若斯坎。若斯坎的音乐创作形式自由多样,表达的感情十分丰富,其在这一点上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探究若斯坎的音乐创作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在形式与精神上的异同,有助于探索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

一、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标志着人性的解放,标志着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与热爱,这一点在中世纪的各类艺术中均有体现。在音乐领域中,艺术家们放弃了中世纪神秘主义的观念,使音乐“具有着清晰、简朴和真诚的美的感染力”;在创作技法上,手法更加丰富,逐渐脱离传统的教会音乐创作的一些规范,并形成了一些新的创作理念和技法, 使音乐艺术进入到一个空前发展的黄金时期。[3]203-204作为这一时期佛兰德乐派的代表人物,若斯坎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强调模仿对位技术, 同时充实和声音响, 作品具有很强的情感表现力。[2]106-107

若斯坎音乐中的情感充斥着人性中的喜怒哀乐,充斥着对现世生活的思考与热爱。因此,他的音乐往往能够通过质朴的旋律使人产生共鸣。以他的作品《耶和华作王》为例,整个曲子没有采用复杂错综的节奏,曲调低沉平缓,每个音节的节拍较长,空白休止较多。因此,很容易就渲染出了一种寂静悲伤的氛围。但同时也不乏情绪波动之处,在歌词“主啊,大水扬起,大水发声”一段,旋律从一个向上跳进八度的主题开始,其他声部犹如波浪式地相隔半小节依次模仿,接下来又是同样呈现波涛汹涌的感觉。[4]35-38总体来说,若斯坎没有采用固定严格的音乐技巧和方式,而是使自己的旋律配合歌词与自己想传递的情绪进行变化,将音乐不仅仅作为一种为了追求崇高神秘思想的形式艺术,而是将其看作一种情绪的表达与宣泄。音乐的旋律旨在传达人的感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艺术已经开始偏向于“情绪说”,这也标志着人性的主导和人文主义思想的觉醒。

同一时期的建筑大师们开始关注古典建筑风格,他们在意大利修建了一大批古罗马风格的建筑。他们希望借此来打破之前哥特式建筑注重雄伟、宏大、严格遵循某种形式、为神权服务的建筑特点,并希望以更加简单和纯粹的古典建筑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美学的理解。其中早期的建筑大师伯鲁乃列斯基为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奠定了重要基础。伯鲁乃列斯基出生于佛罗伦萨的富裕家庭,因此他有机会从小就接触古典文化,并在之后去罗马考察了大量的古罗马建筑遗迹。由于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以及罗马之行一段丰富的考察经历,他坚定了复兴罗马建筑的决心。哥特式建筑采用的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的建筑形式,突出一种神权至上和庄严宏伟感。而伯鲁乃列斯基则决定采用圆形穹顶,使得建筑表现得更加具有亲切和安宁感。然而如何将穹顶建造出来,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在修建佛罗伦萨大教堂时,由于主教堂内的八边形空间,其跨度已扩大到138英尺6英寸,一般的方法显然无法建出穹顶。伯鲁乃列斯基从万神庙中汲取灵感,万神庙的大穹顶让他意识到建立一个没有中心支撑结构的大穹顶是可行的。与此同时他想到了将侧推力分解在庞大的墙体之中。正是这一点,使得他不必再建造鼓座。他在已有的八边形的每一个角上建造一个主肋,再在主肋之间设置一对较小的肋。这样,就有了24根肋,以一种自我支撑的方式建造起了尖拱状的穹顶。这一穹顶的建成,标志着伯鲁乃列斯基对古典建筑形式的成功复兴,以致于他在今后的柱式设计中亦希望将这一简单纯粹的建筑形式发扬光大。建筑师在此后又重新发现了古代的比例与权衡,并将之应用于圆形的柱子、扁平的壁柱及简单而粗拙的伸出物上;然后,又细心地区分了各种柱式,并对它们之间的各种不同了如指掌(瓦萨里)。与若斯坎试图打破以往的音乐规范一样,伯鲁乃列斯基在柱式上的选择与排列亦是对严格固有排列定式的挑战。如洗礼堂与圣米尼阿托教堂,每边长十个布拉齐亚的立体空间是凉廊的基本单元,并将这一单元重复了9次。每个立体空间单元上均有灰色石块制成的穹顶,它们与周围的白墙形成反差,看上去十分随意的蚀刻线脚和这种没有华丽形式与装饰的柱式排列方式反而让人感到轻松欢快,容易由空间读出建筑师想表达的情绪。就这一点来看,其与若斯坎所想推崇的音乐“情绪说”不谋而合。比较二者不难看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伯鲁乃列斯基与若斯坎,都希望摈弃掉以往严格的艺术范式与秩序,通过探寻最能表达人类情感与思想的简单形式,来抒发一种人文主义关怀。

二、自由主义

与人文主义相呼应的另一种时代精神正是自由主义精神。在音乐艺术与建筑艺术方面,自由不仅仅表现为艺术家们创作时的精神与思想的改变,同时也表现为他们在自己作品中大胆的形式创新。若斯坎将世俗音乐曲调也作为他音乐创作的核心主题,他的《Missa”L’homme arme”super voces musicales》就是此类型弥撒曲的代表作。[3]203-204这首作品中,在卡农形式中,女高音声部是作为相对独立的主要声部出现的,其他的声部起到了对位和衬托的作用。这种形式打破了流传已久的比较死板的音乐形式,从而使得复调音乐冲破了一些束缚,更加专注于音乐进行的流畅和可听性。[5]95-98

而在建筑艺术方面,进入文艺复兴后期,也开始出现了以米开朗琪罗作品为代表的“手法主义”建筑。最能体现其自由建筑风格的作品就是劳伦齐阿纳图书馆中连接阅览室和门厅的一个大楼梯。米开朗琪罗一方面继承着伯鲁乃列斯基的老圣器收藏室的风格,同时又希望通过装饰赋予它更加自由的形式。于是他用了一种组合柱式的手法进行装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那些优雅漂亮的檐口、柱头、基座、门、壁龛、陵床等,在这些细部的处理上,他极大地偏离了以往建筑师们按照比例、柱式、法则所制定出的循规蹈矩的建筑美学形式。并且在这座楼梯的设计上,在踏步的处理中,他采用新奇的休息平台的设计。在平台中的很多细节处理上,他也是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创造出了许多新颖的、独特的建筑语汇和手法。米开朗琪罗在那个时代开启了一套既相似于古罗马建筑风格、又富有“自由”思想的创作手法,以致于在后来有更多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循着他的步伐进行更加大胆的创作。瓦萨里曾指出:“米开朗琪罗与那种由比例、柱式和法则所规范的建筑学已经相去甚远。”他的大胆创新,是开始尝试将建筑艺术当成一门真正的创作艺术。虽然很多是有悖常理的尝试与创新,但于整个建筑发展史来讲,确有极高的价值。除了他的单体建筑很值得玩味以外,他参与设计的大型市政工程卡比多广场也折射出了“自由的思想”。而整个工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他使用的巨柱,这些巨柱贯穿了两层楼高,它们结合成一个整体,柱子间形成的空间与前面提到的伯鲁乃列斯基的凉廊的基本空间单元形成了鲜明对比。米开朗琪罗的空间更加通透宏大,更加开放自由;而伯鲁乃列斯基的质朴简洁,带着极为强烈的安宁感与关怀感。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早期的艺术家们和晚期的艺术家们虽然均致力于对哥特式建筑的变革和对古罗马风格建筑的复兴,但是他们自身的风格与思想也在不断演变,演变的进程就如同若斯坎笔下的音乐一样,充满着情绪和曲调的变换。所以不得不说,文艺复兴时期自由主义是可以与人文主义比肩的时代思想。

三、同一时期的东方世界

在文艺复兴同一时期的中国,则经历了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与西方思想趋于人性、趋于自由不同,这一时期的中国反而走向越发封闭的状态。这一点在城市建设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元代最具典型性的城市建设就是元大都,大都城的形制为三套方城,分宫城、皇城、大城三部分。其中,宫城和皇城是其主体部分。元大都在建设时首次先测量出了全城的几何中心,并在几何中心上修建了能代表“礼制至上”的钟楼和鼓楼;而在街道划分方面使用的是十分规整的棋盘状,将居住区分为50个坊,各坊以街道为界限。总的来讲,元大都采用的依然是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手法,意在凸显皇权。同时它也很明显地向封建儒家礼制观念和风格进行复归,如“国中九经九纬”“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周礼・考工记》的思想在元大都中均有体现。同时它的城市建设还信奉了道家风水学说,比如北边只开两门,避免破龙脉正脊之气。元大都的建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的思想依然是十分封闭的,对礼制和皇权极度崇拜,而很少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所以反映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上才会出现这种带着强烈政治意义色彩的建筑或城市形态。明清紫禁城的建设几乎是对元大都的延续,只是城市布局重点更加突出,主次更加分明,造型更加华丽,然而封建礼制思想却没有发生改变。相比于建筑的封闭,同一时期的音乐艺术更加开放自由。在元代,出现了《青楼集》这样的以记录青楼音乐为主的音乐集。《青楼集》所描述的元代青楼音乐,可以说囊括了各类音乐表演形式。但无论是戏曲,还是说唱,亦或是其他种类的音乐艺术,所用的音乐,大多来自于民间,是流行于城市市民阶层、社会影响深广的民间俗曲。[6]25-28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相比建筑艺术更加自由,更能反映人性,是雅俗共赏的音乐。虽然其在形式上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若斯坎等人创作的音乐形式有很大差别,但它们在内容上有相通之处,即将重点放在了通过音乐来表达人的情绪与思想。

四、小结

无论是意大利建筑师们创作建筑艺术,还是若斯坎创作美妙的音乐,他们都将人文与自由的精神折射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去。他们开始尝试在作品中打破以往固有的套路和美学形式认知,表达自己真正的情绪和思想。从这一点来讲,文艺复兴时期时的艺术家们正是那个时代的变革先锋,他们以其作品引导了整个时代思想的大变革。

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自身的创作手法和创作理念也在不断变化。早期的伯鲁乃列斯基严格遵循着古罗马的建筑手法,而晚期的米开朗琪罗的建筑风格则更加自由和大胆。早期的若斯坎作品中仍然有对形式的追求,而后来的他则采用最简单的形式来表达“情绪”。由此可见,整个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自身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也正是这样的变革才推动着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虽然同一时期的东方思想较西方来说更加封闭,但是仍然能看到雅俗共赏、真情外露的音乐艺术形式。所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艺术作品在这一时期都标着人性的觉醒和思想的解放。这是社会、经济、文化发达到一定程度的标志,同时也是艺术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参考文献:

[1]周巩固.基督教与经院哲学[J].历史教学问题,2009(5).

[2]宋润婕.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流派[J].社科纵横,2006(12).

[3]葛姝亚.若斯坎音乐创作精神内涵的文化分析[J].作家,2011(18).

[4]范茏.若斯坎德普雷的音乐绘词法初探[J].肇庆学院学报,2014(01).

第8篇: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

在《猛龙过江》中,李小龙面对苗可秀介绍的罗马最有名的古迹时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烂房子在香港九龙城有大把”,而罗马皇宫则被他认为是糟蹋了地方,如果在香港就可以盖几十层楼可以收租。这实际上是把香港和罗马两座城市的进行了深度对比。《罗马假日》的结尾处,当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公主被问及行程中印象最深的城市时,她回答是罗马,而在罗马的日子会让她毕生难忘,想来是因为那里有她的一段情。

母狼的庇佑

意大利首都罗马是有着辉煌历史的欧洲文明古城,由于它建在七座山丘之上并有悠久的历史,故被称为“七丘城”和“永恒之城”。

关于罗马的来历,有着一段美丽的传说,这就是著名的“母狼乳婴”的故事。相传公元前7、8世纪,罗马国王被其胞弟阿穆里乌斯篡位驱逐,其子被杀死,女儿西尔维娅与战神马尔斯结合,生下一对孪生兄弟罗慕洛(Romolo)和勒莫斯(Remus)。叔叔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处死了西尔维娅,并下令将孪生兄弟放入篮筐扔进台伯河里淹死。谁知篮筐不但没有沉没,而且漂到河边,一只母狼将两个孩子衔走,并用狼奶喂养他们,后来被一位猎人拾去抚养。两兄弟长大成人后,智勇双全,力大无穷,终于杀死了阿穆里乌斯,为母报仇雪恨,并迎回外祖父努米托雷,重登王位。努米托雷把台伯河畔的七座山丘赠给他们建新都。后罗慕洛私定城界,杀死了勒莫斯,用“罗慕洛”给该城命名,后来慢慢演化成“罗马”这个名称。这一天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后定为罗马建城日,并将“母狼乳婴”图案定为罗马市徽。在罗马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只母狼陪伴着两个男孩的铜雕。

大斗兽场

斗兽场(Colosseo)也有称圆形竞技场。在古罗马帝国时代,是皇帝和市民,观看角斗士之间、角斗士与猛兽间相互搏斗的竞技表演的地方。始建于公元72年,因剧场建在前罗马暴君尼禄(Nero)的巨大雕像Colosso旁,因此而得名。斗兽场呈椭圆形,长188米,宽156米,四层看台高48米,可容纳5.5万人。近三百年时间里一直是罗马人最喜爱的娱乐场所。直到公元五世纪,当时的罗马大帝下令终止了这种残忍的格斗,竞技场才开始没落。

171年,贝尼尼(Bernini)做了个将斗兽场改造为殉道者神庙的方案。其改造方案坚持不触动也不隐藏任何原有部分。在其内部新建一个礼拜堂以及一个为标示神庙人口而建的全新立面。该方案在理念及手法上同米开朗基罗在1561―66年将戴克里先浴场的一部分改造为的天使圣玛丽亚教堂一样,即对古迹进行极少主义的干涉,只在绝对必要的地方才进行添建。如果真的实施,斗兽场将转变为一个巨大教堂。但该方案只是在1675年纪念殉难者的仪式上被当作了一份祭品。可悲的是,25年后的1700年,斗兽场竞被用作了臭烘烘的粪肥堆放处。1703年的地震又使其严重损毁、部分坍塌,而坍塌的材料被用于修建里佩塔卸货站(Porto di Ripetta)。

1705年,丰塔纳(Fontana)第一次提议对斗兽场进行全面发掘,清理廊道,拆除后世添建的东西。他力促当局加固受损严重的东墙,并在1708年提出了一份将斗兽场改造为基督教圣地的方案,这也是人们最后一次试图将斗兽场改建为教堂。他试图将中央表演区改造为公共广场,一道承托着42尊殉难者雕像的柱廊将中央表演区与其它部分隔开。在表演区西部修建一个喷泉,在东端建一座穹顶教堂。不过该方案仍因种种原因未被实施。

尽管如此,斗兽场已“被时光改造成了一个遍长着野橄榄树、番樱桃、无花果树的石头小山,其间穿插的小道蜿蜒于废弃的台阶及漫无边际的廊道。”到处是坍塌散乱的石块,底层的一部分被埋在地下,到处长满了野草杂树,据说可数出三四百种,竟有人因此写出了两本植物学专著,小商小贩占据了底层柱廊,还在外面搭起了简陋草棚,而上面的廊道变成了流浪汉、马车夫的贫民窟及牲畜圈,其中一部分还用作了火药仓库。苏格兰作家博斯威尔在1764年写道: “一个隐士在其中有一个小房间。我们穿过他偏僻的住所攀爬到曾是看台和走廊的地方……令人惊讶的发现这个剧场的很大部分覆盖着粪肥。”这也使其成了从中世纪直到19世纪引漫主义者罗曼蒂克遐想并狂热爱好的吊古伤今之地,歌德、拜伦就曾特意在月夜探访大斗兽场并写下不朽名作。

西班牙广场

看过电影《罗马假日》的人都会记得那个让全世界男人爱慕,让全世界女人羡慕的奥黛丽-赫本,还记得她一早从那个美国记者家里出来,游逛到一个广场,然后坐在台阶上吃雪糕的那个情节吗?是的,这就是影片中那个美丽浪漫的的广场――西班牙广场。

起初,好大喜功的罗马政府计划在这里建一座比“特莱维许愿泉”还要宏伟的街心喷泉,但是由于资金不足一拖再拖。三圣山上的教堂早已竣工,但泥泞的山坡令人步履艰难。1725年,当局决定改变计划,由热心的法国大使出资赞助,修建了这条直通教堂的著名台阶。但是令法国人不悦的是,石阶建成后,不公平的罗马人竞因这里离西班牙驻梵蒂冈使馆很近,因而口口相传地叫成了“西班牙台阶”:台阶下的广场也因错就错,在地图上变成了“西班牙广场”。许多一知半解的导游为图省事,干脆“改写历史”,将出资赞助的法国大使改说成为西班牙大使。

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西班牙广场一带就陆续出现了多家饭馆、酒馆、店铺、市场,因而成了罗马人的聚集地;不少德国、英国、斯堪地那维亚的艺术家都将住所和画室设在广场附近,法国作家司汤达、英国诗人勃朗宁、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奥地利作曲家瓦格纳也都曾在这一带住过,诗人济慈就在西班牙台阶隔壁的一幢“红房子”里病逝……总之,两百多年来,这里始终是罗马城中艺术氛围最为浓郁的古老街区。

真理之口

真理之口是一块雕刻着海神头像的圆盘,有鼻有眼,张着一张大嘴。谁敢证明自己完全可信?那就到真理之口看看吧!把你的手伸入真理之口的嘴中,重复你的话。心虚的话,你的手就会断掉;如果你讲的是真话,这将是你好信誉的最好的证明!

“真理之口”这面谱声名大噪,因为由格里高利・派克与奥黛丽。赫本在1953年主演的电影《罗马假日》,片中格里高利・派克曾佯装把手伸进“真理之口”中而手掌被咬断,把奥黛丽・赫本吓得花容失色。

慕名而来的旅客,纷纷将手伸进嘴中试一试自己的手会不会被咬。由于千千万万只手在真理之口中伸来伸去,这张大嘴已被人们的手指磨得锃亮。由于游客太多,如果要在这里留影经常要排很长的队,基本上每人可以在景点前逗留一两分钟左右。而事实上,这块板子的出身,可能是一只古罗马时代的井盖或是罗马城大下水道支渠的盖板。

万神殿

万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由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

阿格里帕建造,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可谓奥古斯都时期的经典建筑。公元80年的火灾,使万神殿的大部分被毁,仅余一长方形的柱廊,有12.5米高的花岗岩石柱16根,这一部分被作为后来重建的万神殿的门廊,门廊顶上刻有初建时期的纪念性文字,从门廊正面的八根巨大圆柱仍可看出万神殿最初的建筑规模。

正面的16根圆柱让人联想到古希腊建筑。殿堂建造比例协调,计算十分精确:直径与高度相等,约43米;大圆顶的基座从总高度一半的地方开始建起,殿顶圆形曲线继续向下延伸形成的完整球体恰巧与地相接;拱门分担了整体的重量,整个殿堂内没有一根柱子。这是建筑史上的奇迹,表现出古罗马的建筑师们高超的建筑知识和深奥的计算方法。

万神殿Pantheon的Pan是指全部,theon是神的意思,指供奉罗马全部的神。由于608年它被献给教会作为圣母的祭堂,所以在中世纪消灭罗马异教痕迹的清洗行动中逃过一劫,成为罗马时代独创的建筑物中保存得最好的。现在的万神殿是为意大利带来荣耀的艺术家拉斐尔和为意大利统一作出了贡献的埃曼纽尔二世、温贝尔特一世等人的陵墓。

许愿池

特莱维喷泉或称“许愿池”又叫做幸福喷泉。是罗马最后一件巴洛克式杰作。喷泉的位置曾是公元前19年修建的一条引水渠的终点。喷泉的装饰花了三十年时间在1762年完成。以波里候爵府的一面后墙作背景,中间是海神尼普顿指引两个水神驾驭两匹带翼的海马,一只难以驯服,另一只温顺安祥,以此象征着大海的两面性。两侧的女神分别代表“富足”和“健康”。

喷泉位在三条街的交叉口,特莱维即是指此意。许愿池总高约25.9米,高19.8米宽,是全球最大的巴洛克式喷泉。在电影《罗马假日》风靡全球后闻名于全世界。

罗马圣水高尔夫俱乐部

该球场建立于1903年,作为意大利第一家高尔夫球场,一直是全意大利最有声望的球场之一。位于古罗马皇帝克劳迪所建的沟渠应墟之上,当您挥动球杆时,还可以欣赏到古罗马的圣比特炮塔,这个锦标赛级的球场难度相当大,球通旁边树木林立,小溪蜿蜒流淌在球洞附近,草坪维护相当好。

卡斯特尔岗道夫乡村俱乐部

俱乐部坐落在有着三百年历史的一座古建筑里,从那里您可以看到一个如今被绿色覆盖的巨大的火山口,Robert Trent Jones依据自己独特的灵感把这里设计成了高尔夫球场。附近遍布着罗马葡萄酒庄园。球场内的酒店能够向您提供24间观景套房。这里也是罗马教皇的夏宫,只要您愿意,就可以驱车几分钟来到教皇住所的窗户下,接受教皇赐予的祝福。

奥尔加达高尔夫俱乐部

位于古老而强大的伊特鲁亚城市维佑地区内,毗向s法内斯岛,沿着由公元前154年罗马执政官卡由・卡西奥・龙吉诺修建的古罗马大道,这里曾经是奥尔西尼男爵家族的庄园,在公元前396年这座伊特鲁亚城池被罗马人占领和摧毁,而这个高尔失球场就建在文明碎片和历史废墟上。这里一直是成功商务人士和意大利贵族家庭的特选高尔失俱乐部。也是2002年意大利大奖赛的主场。

马可西蒙高尔夫俱乐部

欧洲最著名的高尔夫俱乐部之一,距离罗马中心仅17公里,掩映在市郊一片绿色之中。作为它的所有者,意大利顶级设计师LqtunBiagiotti特别注意保持了它的本色,球场高处耸立着一座中世纪的古堡,她不仅在这里举办自己的服装秀而且选择这里作为其住所之一。

第9篇: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

吞到这么多国家名字,你想到了什么地方?欧洲?非洲?还是……

告诉你,是古罗马。

足的,它曾占据了那么广阔的疆土,除了上述提到的,你可以企查还有哪些地方。

耶么,现在还有它的踪迹没有?

有,别的不说,意大利的首都罗马,不就是跟它“同名”吗。而且,在不少地方,还可以看到古罗马的遗迹,比如,斗兽场。为什么喜欢建造斗兽场

古罗马真的非常喜欢建造斗兽场。如今的罗马城内的古罗马斗兽场,那是世界遗产;突尼斯的埃尔・杰姆斗兽场也赫赫有名。当然远不止这两个。

为什么古罗马如此热衷建造这种体量巨大、耗时、耗钱的建筑呢?要知道,离现在越是久远,科学技术越是落后,在近2000年前建造起那样的建筑,难度不是一点点啊。

古罗马发源于意大利半岛,但你看它后来横扫了那么多土地,称王称霸,劫掠了巨大的财富,包括资源与奴隶,它要庆祝,它要宣扬,而且它就是在战争中夺取一切的,崇尚武力,蔑视血腥,几乎就是“本性”。而这样的巨型建筑,和在这样的建筑里上演的一切,显然与显示国力、做视弱小、扬威耀武、肆意欢庆相匹配。

斗兽场又叫竞技场、露天大剧场等,从这些名称里,可以知道它的用处:

斗兽――那不是像我们的斗鸡那样,让动物之间角斗,而是作为角斗上的奴隶与猛兽斗;竞技――人与人之间角斗;当然还可以进行没什么血腥感觉的演出。

有那么多奴隶作为劳力,造了8年左右,宏伟的罗马斗兽场终于建成。骨架

虽然有劳力,但是建筑师和专业工人功不可没。

古罗马斗兽场高度57米,如果以现在楼房每层有3米高计算,它相当于19层楼房的高度――其实现在很多楼房层高没有那么高。外面看起来圆圆的,里面一看是椭圆形的:把长的两端连接起来,有187米,短的两端连接起来,有155米。它有4层,除了最上层外,形成了不同高度的3圈环形走廊。绕着最大一层走一圈,有527米。

这样的巨无霸,要稳稳地站在那里,靠什么?

古时候欧洲的剧场原本不是圆形的,而是半圆形,靠山而建,观众席利用山坡向上,形成一层层的样式。后来,他们不满足了,要靠全人工来修建更为漂亮的剧场,用上了“拱券结构”。抛弃了对山的依傍,这样也可以自由地将半圆形改为圆形。

雄伟高大的建筑要屹立不倒,需要打桩,那是在地下;需要支撑结构,那是在地上。你家里装修房子,问问爸爸妈妈,他们知道,可以敲掉这个,敲掉那个,就是不可以敲掉承重墙。因为,承重墙支撑起了上面楼层的重量,如果敲掉,楼房的倒塌只是时间问题哟!如同拱券结构,承重墙也是一种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对于建筑,就像我们的骨架对于身子。如果没有骨架支撑,整个人就会变成轻飘飘的“一张皮”。原始人类只要挖个洞就能“安居”,而一旦有了“建筑”,怎么让建筑结构支撑起建筑物,是建筑师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这关系到靠当时的技术、设备能不能建成前无古人、独领、能传后世、让人耳目一新的建筑,这在当代也是一样啊。尤其是建造巍峨又宽敞的建筑,怎么能高耸,怎么能让建筑内部空间旷达,怎么让建筑物可以有“跨度”等等,都需要有支撑结构。否则在建筑里面多多建造承重墙,不就可以了吗,那样,当然也不会有古罗马斗兽场。

“拱券结构”听上去复杂,其实你应该不陌生。很多石桥就是拱券结构,在河上能形成很长的跨度。还有,中国古代建筑中半圆形的门洞,也是拱券结构的一种。

除了半圆形的拱券,还有尖形、马蹄形等多种样式。

罗马城还有一个著名建筑,叫万神庙,庙内高大空旷,屋顶高度有40多米,也是用到了拱券结构。

为什么人们会选择这种结构?因为这种结构能将块状材料受到的重力和压力,分解到两边,最后由拱券两端的基石来承受。

你没看错,是块状材料。因为,那时人们发明了混凝土,也就是至今还在用的将水泥与砂石混合搅拌而成的材料,很多建筑物都离不开它。混凝土很牢固,用来承重很适宜。如今的承重墙不少用的是钢筋混凝土作为材料。

当然也有用石块、砖块什么的制成拱券结构,石桥就是石料的。

其实,追究起来,原始人们挖的窑洞,很可能是拱券结构的老祖宗。最初是在适宜的地方挖建房屋,两侧墙壁竖直,顶部拱起。但有的地方土质酥松容易塌陷,就用上了石料、砖材等。所以创新离不开对前人智慧的消化吸收呀。后来的那些烧砖的窑、烧瓷器的窑也属于拱券结构。

罗马斗兽场的看台用上了混凝土制的拱券结构。那3层环形走廊,每层有80个拱门,每个拱门两侧有石柱支撑,石柱就是拱券两端的基石。

在这3层里,从上到下排列着60排左右的看台。

安全

这是一个建造起来供人观看的场所,古罗马斗兽场可以容纳9万多人一起观看。试想一下,要让这么多人观看,会遇到些什么问题?

不像街头演出,观众不能自己想怎么看就怎么看,更不能为了视线好一点而争抢最佳角度。而且,那个时候的地位划分很严明,不同身份的人不能在一起。

人多容易导致拥挤,拥挤容易造成踩踏事故,这是我们的常识。

即便古罗马斗兽场这么大,对于9万多人来说,也算一个狭窄的空间!而且,正因为是看表演,很多人差不多在一个时段进场、出场,特别是演出结束,退场的时间更是高度一致。加上狂热的表演必定会带给观众狂热的刺激,人们情绪激昂地兴奋退场,温文尔雅的人毕竟不多呀……

而那每层的80个拱就发挥作用了。最底层的80个拱就是80个进口,观众们入场时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上面两层则成了80个窗洞,很体贴观众啊!另有160个出口遍布于每一层的各级座位,用来疏散观众。

那3层60排看台严格地分区,按照身份、地位给不同的人使用。

也许你看多了如今的万人体育场,对此不觉得稀奇:圆形的,一层一层地往上倾斜,就能保证每个人的视线不被遮挡;凭票上的安排,从不同的进口进出,就能秩序井然。

可你想过没有,斗兽场是否可以看作如今体育场的祖宗?也就是现代人受到了古代人的启迪?那可是比其他样式的剧院能容纳更多观众,并让观众达到更好观赏效果、更自由宣泄观赏情绪的了不起的设计!

后台

我们知道剧场的后台多在舞台的后面和两侧。哪怕体育场,运动员也有进场之前、退场之后的更衣室、休息室等,那一般设在看台的后面。

古罗马斗兽场的“后台”设在表演区的地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