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罗马文学艺术范文

古罗马文学艺术精选(九篇)

古罗马文学艺术

第1篇:古罗马文学艺术范文

从14世纪后半叶开始,在意大利兴起了一场对古典语言及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语言及文化)深入研究的运动,史称人文主义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对西方文化和整个西方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史称人文主义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在文学、艺术、政治、科学等各个领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复兴时期,史称文艺复兴。

—— 题记

文艺复兴一词源于意大利语rinascimento,意为“复兴”、“再生”,意为使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再次出现,即古典文化的重生。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也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和演说,这和黑暗的中世纪截然相反。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拜占廷)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向西逃亡避难。当地的一些学者惊叹于古罗马的艺术,文学的魅力,自发的传播这种外来文化,意图达到古罗马时期的成就。

一些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这其中的核心:重视人的作用——也就是后来的“人文主义”,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与艺术的统治地位。文艺复兴之产生于意大利实属历史之必然。

古罗马人把文学、哲学等提高人的精神素养和文化修养的学问称作“人文科学”,人文主义者主张对古典人文科学进行认真、系统的研究,人文主义运动因而得名。

早在彼特拉克之前,意大利北方城邦国中就已经有一些语言学家、教师、法学家、律师、公证员对古典著作兴趣浓厚,出于工作的需要,他们与古典语言联系密切。在工作中他们需要使用拉丁语,因此努力学习古典著作,希望本文由收集整理自己的拉丁语更接近古罗马优秀作家的语言,从而提高工作质量。这些人在历史上被称为“人文主义先驱”。而人文主义正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14世纪时,随着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据已引起普遍不满,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欧洲各国大众表现了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从而在文化艺术上也开始出现了反映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他们力图复兴古典文化——而所谓的“复兴”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表面上是要恢复古罗马的进步思想,实际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在精神上的创新。

当时的意大利处于城邦林立的状态,各城市都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国家,即城邦,14世纪后各城市逐渐从共和制走向独裁。独裁者耽于享乐,信奉新柏拉图主义,希望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大力保护艺术家对世俗生活的描绘。与此同时圣方济各会的宗教激进主义力图屏弃正统宗教的经院哲学,歌颂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价值。哲学、科学都在逐渐地朝着比较宽松的气氛中发展,也酝酿着宗教改革的前奏。

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什么文学、什么艺术、什么哲学,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圣经》里说,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乐园的禁果,因而犯了大罪,作为他们后代的人类,就要世世代代地赎罪,终身受苦,不要有任何欲望,以求来世进入天堂。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

中世纪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多种条件的促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此时意大利呼唤人的自由,陈腐的欧洲需要一场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运动。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为这场思想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城市经济的繁荣,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

首先,古罗马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文艺复兴产生于意大利的基础。

罗马文化中,以法律成就最突出,共和国时代的《格列哥法典》、《提奥多西法典》以及东罗马帝国的《民法大全》都举世闻名,对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思想有深刻影响。古希腊文化是奴隶主民主政治全盛时期的产物,罗马文化则是古希腊文明的直接后继者,由于民主政治、共和政体提供了较多的学术自由,古希腊、罗马文化蕴含了较多的科学性、民主性、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等与资本主义新经济、新的生活相协调的文化因子,因而被新生的资产阶级的一些著名人物顺理成章地借鉴过来,托古改制,创建新文化。这中间蕴含着文化变革和传承地秘密。

资产阶级作为一种新兴的阶级,它有反抗中世纪黑暗与专制的迫切愿望,却由于自己的不够成熟,无法提出自己完善的思想文化观念,它必须借助一种文化去反抗,因而古希腊、罗马文化必然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文化一旦摆脱中世纪空想的桎槁,也不能立刻和在没有帮助的情形下,找到理解这个物质的和精神的世界的途径,它需要一个向导,并在古代文明的身上找到这个向导,因为古代文明在每一种使人感到兴趣的精神事业上具有丰富的真理和知识。人们以一种赞美和感激的心情采用了这种文明的形式和内容,它成了这个时代的文明的主要部分。”在古典文明中,文艺复兴的巨人们不仅找到了光荣的榜样与导师,找到了崇高的智慧和广博的学识,找到了丰富的素材,优美的风格以及高超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使他们不朽的作品在学习和借鉴古典文化的基础之上达到极高的造诣;而且使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及早地接受和利用了罗马文化中的有益之处,借以举起反对封建神学思想地大旗,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

转贴于

其次,意大利保留和吸收了大量的古典文化遗产,为文艺复兴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意大利是罗马文化的直接继承者,本身就拥有和保留着大量的古典文化的遗产和文献。保留了大量的古代国家图书馆、教堂图书馆和私人藏书室。帝国时代,罗马有二十八个国家图书馆,最著名的是攸里乌斯·凯撒罗马大图书馆。私人藏书室较多,如圣奥古斯丁藏书室。至中世纪,王室图书馆和教会图书馆的地位显著。这些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如:共和国时代的罗马的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和万民法以及浩瀚的历史学著作等等。这些一手资料为人文主义者的“复兴”古典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意大利的许多城市组织起研究古典文化的学术团体,如:罗马学园、佛罗伦萨的柏拉图学园和那不勒斯的蓬塔诺学园等,这些团体对推动古典文化的研究和古典哲学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中世界文化,人们的思想焕然一新。

意大利人对古典文化亦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吸收和保留了大量的古希腊文化,14世纪初期承袭着东罗马帝国的拜占庭遭到土尔其人的入侵,被迫与罗马教会联合,以争取西方的支持。由此君士坦丁堡与意大利之间,使者、学本文由收集整理者往来不断,许多希腊文手抄稿被带到意大利,尤其是143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许多拜占庭学者逃亡到意大利,讲授希腊文明,吸引了大量文人学士,对古典手稿、抄本的搜集、整理、研究、鉴赏在意大利蔚然成风,恩格斯说:“拜占庭灭亡之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典古代雕塑,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古代;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繁荣,这种艺术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过。”

丰富的材料使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能够从中吸取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并加以利用。“借用他们的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于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寻找适合本阶级的文化成份,专心从事新的文化思想创作,拉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

第2篇:古罗马文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罗马帝国;古希腊;文明;建筑;三柱式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我们在哲学中以及在其他许多领域中常常不得不回到这个小民族的成就方面来……他们无所不包的才能与活动给我们保证了在人类发展史上为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企及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可见此地的文化如何如何,在天文,地理,物理,数学,哲学,艺术的造诣。

古希腊的文明,由克里特岛到迈锡尼到雅典,大约公元前两千纪中叶,特里特岛上的国家统治了爱琴世界。数百年,从事手工业,航海业,以及海盗活动。最大的城市是克诺索斯城,号称“众城之城”,统治者是处事领袖又是祭祀。他们的建筑类型有住宅,宫殿,别墅,旅社,公共浴室和作坊,没有神庙。宫殿常以60*30米的院子为中心,有许多采光通风的小天井,屋子依地势而建,房子一层到四层不等,内部内部复杂,古希腊人叫他迷宫。

房子室内外多以柱子分隔,房间也以柱子分隔。柱子是古希腊的一大成就。

在古希腊的建筑,罗马的建筑及至今欧洲的建筑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便是广场,也可以说是剧场。在克诺索斯西北方向有一个主的露天剧场,后面的观众席逐渐升高,大约可容纳几百人,这里最早的露天剧场建造。

公元前1500年左右,克里特被灭,外敌可能是迈锡尼,迈锡尼成为爱琴世界最强大统治者。在希腊的巴尔干半岛,迈锡尼设防严密,非常险固,用巨石垒墙。从迈锡尼狮子门可见,迈锡尼的建筑大异于克里特,一个豪放一个纤秀华丽,一个有极强的防御性,一个毫不设防。

克里特,迈锡尼文化曾经戛然而止。

公元前8世纪,巴尔干半岛,小亚西亚西岸,爱情海岛屿建立很多奴隶制城邦国家,这些国家统治经济关系密切,但从求统一,总称古代希腊。

古希腊的建筑同样也是欧洲建筑的开拓者之一,建筑物与建筑群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艺术经验。深深影响欧洲两千多年的建筑史。马克思评论希腊艺术和史诗时说“・・・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是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高不可及的范本。”

公元前500~前499,波斯帝国入侵,破坏了实行民主制度的小亚西亚的希腊。希腊城邦团结起来,奋勇抗敌打败了侵略者,一场保卫自由民主的战争,雅典起到重要作用,使雅典成为了各城邦的盟主。人民与财富纷纷涌来。雅典政治,文化,经济高涨。这时候圣地建筑群与神庙建筑成熟,建造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艺术的最高代表――雅典卫城,神庙艺术的最高代表――帕提农神庙。

双层围廊列柱式,紧致的山花,收分的株式,运用了视角矫正技术。

公元前431~前404暴发伯罗奇尼墩战争。以贵族专制体斯巴达为首的城邦,打败了以自由民主制的雅典为首的城邦。战后,奴隶制进一步发展。公元前338,马其顿王统一了希腊,随后亚历山大帝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古希腊最有名的便是三柱式。多立克也叫男人柱,爱奥尼克也叫女人柱,还有一种科林斯也称少女柱。当时人们对柱子的宽度,高度,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所产生了美学有很大研究。古希腊另一种成就是神庙。结合株式,雅典卫城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成就的表现。

罗马是意大利的一个小乡村。通过战争吞并壮大,他吸收了周围小国家的文化来丰富自己。波斯的,埃及的,古希腊的。他吸收继承了希腊的神庙,柱式,也使得建筑进一步发展。

罗马发现了混泥土火山灰,创造了拱券,结构,单,筒拱,十字交叉拱,拥有了分段浇筑技术。在空间方面,人体尺度,静态封密,无导向性,在希腊三柱式后创造了罗马五柱式。

塔斯干柱,多力克柱,爱奥尼柱,克斯霖柱,复合柱。

建筑的发展,建筑学的著作应运而生,奥古斯都以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到现在,某些话语还在用。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建筑学城市规划的书籍,坚固实用,美观,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体系。

在罗马,由于四处征战,有无尽的奴隶,罗马水利很发达,建立了输水道,还用常流水冲去公厕的秽物。罗马公民成为摄政者供养的支持者。所以罗马的公共建筑非常发达,鼎盛时期罗马有三十万无业游民,他们压榨着奴隶的劳动。

执政官建立浴场,广场,角斗场。广场来供公民休闲,演讲。在罗马城有大大小小一千多个浴场,罗马人的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穿上浴袍去浴场,晚上回家睡觉。最有名的卡拉卡拉大浴场,里面有商店,图书馆,音乐厅,运动场,还提供日光浴,人们在里面讲买卖,看演出,浴场文化到了后来是不堪,性病大行其道。

如果问罗马怎么灭亡的,一个在浴场泡没的名族。在罗马浴场,由于水中有铝,导致罗马人很多不能生育,早死。

浴场中有冷水厅,盐水厅,日光浴,可见当时罗马建筑的发达。罗马另一个有名的是斗兽场,四层建筑。一层是多立克柱,二层是爱奥尼柱,三层式科林斯柱,四层是石墙。每层有80个拱券,还有地下一层,所以还能处理流水系统,人流系统,而且当时社会要保证阶层之间不起冲突,安全性,建筑结合水的安全,等等问题,可见当时建筑的成就之高。

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也叫屋大维说,我得到的是砖头的罗马,我留下的是大理石的罗马。罗马的万神庙便是为他而建。“光荣归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欧洲人说。

公元395年,古罗马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在意大利及西部是西罗马,首都罗马。意大利以东是东罗马,后来的拜占庭帝国。

公元479年西罗马灭亡,西欧混乱一团,形成封建制而整个欧洲笼罩在教会之下。后来东罗马因为东方阿拉伯教的兴盛与罗马的东正教教义不和,出现了历史上的,长达200年,后十字军攻打东罗马,东罗马于1453年被土耳其灭。

拜占庭在建筑商创造了帆拱,也就是我们所见到的穹顶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它影响了俄罗斯,亚美尼亚,保加利亚。

中世纪由西罗马灭亡开始到十四~十五世纪。

西欧在一片荒芜中形成封建制,人民深深的苦难,使宣传禁欲主义,博爱的基督教发展起来,后来统治了西方一千年。由早期在郊外出现修道院到在城市中心出现城市教堂,教堂变得高耸来显得人的渺小,产生一种敬畏心理――哥特建筑。

欧洲出现的教堂多在那时建造,直刺天际。

教会的腐朽,压迫人性,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人性。再加上,东罗马灭亡,学士们带着古希腊的文明逃到意大利,使意大利首先出现了文艺复兴,那时人文主义学者皮科在《论人的尊严》中假借上帝对亚当说“我给了你自由,不受任何限制,你可以为你自己决定你的天性……”当然文艺复兴也离不开美蒂奇家族对艺术的赞助。

文艺复兴出现的教堂,佛罗伦萨主教堂出现了肋拱,由出生于工匠的伯鲁乃列斯基建造。他精通机械,铸工。是杰出的雕塑家,画家,工艺家,学者。

文艺复兴是个伟大的时代,出现了新三杰,但丁,皮特拉克,薄伽丘,和后三杰,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达芬奇。

第3篇:古罗马文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罗根泽;陶渊明研究;人民性;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010-01

罗根泽先生是现当代文学界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领域做出了诸多学术贡献。罗先生在对于陶渊明的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其研究成果集中收录在古典文学论文《陶渊明诗的人民性和艺术性》、《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及其作品的现实主义与艺术价值》、《三论陶渊明诗》中。下面我将从三方面展开对罗先生研究的论述与思考。

一、罗根泽对于陶渊明研究的主要成果

罗根泽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域下对陶渊明的诗歌创作进行了研究。第一点是陶渊明诗歌的“人民性”。这一成果主要是在《陶渊明诗的人民性和艺术性》中得到论证的。具体理解陶渊明的“人民性”:他笔下并不只描写恬美静穆,而是在真正劳动实践之后,从广大人民立场出发,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艰苦饥寒。更进步的他提出了“靡王税”的理想社会,充分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与愿望。最后是对于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的解释,本身是不满意当时的政治仕途,但后来的封建文人竟歪曲成为司马氏守节,罗根泽先生结合饮酒诗、魏晋历史等,对这一刻意的歪曲进行了解释,还了陶渊明“人民性”一个清白。

第二点,是陶渊明诗歌的“现实主义倾向”。这一研究成果主要呈现在《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及其作品的现实主义与艺术价值》中。陶渊明归田并参加劳动后的诗文很丰富,有批判长生与神不灭谬说的哲理诗,刻画理想社会的想象诗文外,还有刻画田园的恬美静穆的诗。上述创作都是基于长期的体验与观察,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且为了表达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与农民的艰苦,他充分再现了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以一种不直接、不冲突的方式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与人民愿望。

第三点,作为补充地,罗根泽先生又主动反思,在《三论陶渊明诗》中论述了陶渊明的创作也有消极、逃避现实和违反现实的缺点:只是消极地离开政治仕途,没有参加农民起义的行列,且“靡王税”的理想社会虽符合农民的愿望,却是空想农民社会主义,这说明他的人民性与现实性是不够的。由此可见罗先生对于陶渊明的认可是中肯、忠诚于实际的,既不过分褒扬,也不过分贬低,能同时看到其积极面与消极面,并于辩证思考中把握主流,在基本倾向上毫不犹豫地认可、赞同陶渊明的人民性与现实主义倾向。

二、罗根泽对于陶渊明研究的特点及其意义

1.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坚持与运用。“文学的发生、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伟大的古代作家是遵循着现实主义传统,表现了很高的人民性。”在作者看来,发掘现实主义传统与人民性,乃祖国文学史工作的不可免的重大任务。在对于陶渊明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于字里行间读到罗根泽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坚持与运用。罗先生有这样的表述:“艺术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并不平衡,就在这黑暗的时代,产生了伟大的陶渊明及其他诗人和文学家。”这是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认为文学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观点。

2.对于历史唯物论的坚持。罗先生具体做到了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和用发展的、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例如在对于陶渊明的评价中,罗先生既肯定了陶诗的积极面、进步思想、现实意义与艺术成就,也指出了陶诗具有消极面、落后思想、逃避现实和艺术上的缺点。这样就做到了全面的看待问题。而在全面之中,罗根泽先生又能把握主流与主要方面,认为总体上陶渊明诗具有人民性与现实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与此同时,罗根泽先生还做到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罗先生指出“辩证唯物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都带有唯心成分,一千几百年前的陶渊明更当然不免。”他认识到了陶渊明的唯心主义是由于历史局限性导致的。

3.文史研究相结合贯通。罗先生明确提出“最有用的是历史的批评,最无帮助的是判断的批评。”在他对于陶渊明的研究中,他很好地做到了文史研究相结合。例如在《陶渊明诗的人民性和艺术性》中论证陶渊明的诗并不是为封建统治服务时,就运用相关历史知识说明陶渊明的饮酒诗与刘裕篡晋是没有关系的。

罗根泽先生在对于陶渊明的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且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指导,具有诸多可取之处。我们要学习罗根泽先生的治学方法与精神,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范式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根泽.中国古典文学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

第4篇:古罗马文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 希腊罗马文化 英语语言文学 启发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64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Greek Rome Myth to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UI M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Datong University, Datong, Shanxi 037000)

Abstract The Greek culture of Rome has a long history, is a treasure of world civilization. The Renaissance of the Greek culture of Rome excavated, and made more in-depth research and communication. The Greek myth of Rome has great influence o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origin of the Greek mythology of Rome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Greece and Rome myth on the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Key words Greek Rome culture;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nlightenment

在古希腊时期,经济较为发达,推动着古希腊文化的不断发展,为现在辉煌繁盛的古希腊文化创建了最佳发展时期,成为了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并对世界文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希腊文化是通过拉丁语才得以发展和传播,英语语言文学也是在希腊文化与拉丁语言的共同孕育之下产生的。希腊罗马神话的产生和融入,为英语语言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滋育和促进了英语语言文学的产生和繁荣发展。

1 希腊罗马神话的由来与特征

1.1 希腊罗马神话的由来

希腊罗马神话作为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最早期是以口头文学在各个地区流传,后来经由荷马等古希腊诗人整理成文章。主要内容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的传说两部分组合而成。神的故事主要内容是开天辟地以及神的产生和神的日常生活等,包含了人类起源的问题,大部分为虚构而成。英雄的传说内容阐述了与黑暗恶势力或者与怪兽作斗争的英雄勇士们,往往是用真实的事物当做背景,并将这些英雄人物与神话故事相结合,做到把英雄人物神话。神话是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的一种体现方式,显示出了几千年前人们对生活的幻想,也是人在自然中积极思考人生和探索人生的一种体现。

希腊罗马文化的合二为一,主要是由于罗马人在接受了希腊文化之后,并将之发扬光大。罗马文化始于原始社会,在有文字的年代才得以记录和形成,继而流传千年。公元前197年,罗马人民征服了马其顿,希腊最终属于了罗马帝国。希腊人民富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而罗马帝国的人民具有比较浓重的宗教意识,缺乏想象力,没有自己心中明确的较为人格化的神。于是希腊文学在传入了意大利后,罗马人民自然而然的接受了希腊人民供奉的神。尽管生活习性和民俗不同促使他们对神的称呼和喜爱程度不尽相同,比如希腊人更偏向于喜爱一些幻想和具有神奇音律的神,而罗马人更偏向于喜爱一些对自己实际生活更有意义的神,等等。这些差异并没有影响到希腊人民和罗马人民的相互交流和文化之间的交融,实例说明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是融洽和统一的。

1.2 希腊罗马神话的特征

希腊罗马神话作为初始性的文学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马克思说过:“希腊罗马神话不止是艺术的宝库,更是土壤。希腊罗马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罗马神话,是一种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1)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艺术表现方面,希腊罗马文化聚集了许多浪漫主义的元素,更甚至具有一些人类拥有的爱恨情仇的七情六欲。这些神个性鲜明,充满着善良美好同时也充满着仇恨和斗争。真实地展现人类生活的特点。在这其中所运用的一系列夸张浪漫的艺术手法,将每个神的形象都塑造成了一个丰富独特的个体。其次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相较于其他宗教中的神不同,和世俗的生活十分接近,并不像其他的神一样享受任性,甚至争权好斗,贪图美色。

(2)富有较为哲理的故事情节。在故事情节上,希腊罗马神话既十分唯美又富于哲理。包括开天地、神的产生和人类的起源甚至是伦理故事。一些故事充满着正义和善良,另一些可能又充满着仇恨和暴力,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3)较为统一的审美特征。在审美特征方面,美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追求艺术和热爱生活的美学观念在神话文学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表达。希腊罗马神话不仅向人们充分的展示了众神混乱、恐怖暴力邪恶的一面,也向人们充分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和和谐。正因如此,希腊罗马神话具有着别具一格的中和的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境界,成为人类文化中璀璨的遗产。

2 英语语言文学与希腊罗马文化的关联

从英语语言文学的发展史来进行分析,在四五千年以前,不列颠岛是连接地中海和水路的中间站。公元前七世纪往后,前后共三批外来入侵者在公元前一世纪到达,其中第三批入侵者为凯尔特人,占据了如今的伦敦和周围的埃塞克斯等的大部分地区。大不列颠岛上的凯尔特人与高卢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高卢人在对入侵者实行抵抗的时候对凯尔特人提供了庇护场所并在战争中支持他们。由此恺撒的军队征服了高卢后便移动至海岛。至此之后,在公元前五十五年时登陆了大不列颠岛并最终在公元前四十三年完成了对大不列颠岛的征服。在后来的三百多年的时间中对其进行了统治。在统治的期间,英语还没有形成但民族已经形成。在这几百年的时间中,罗马文化对大不列颠岛的文化和生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英语语种的源头。

之后直至中世纪末,欧洲各民族的地域逐渐被划定,地域文化逐渐形成。前前后后出现了许多民族和国家,形成了多种语言文化,英语语言在其中也逐渐形成,民族自我意识相当高涨。因此,文艺复兴运动中用英语创作出的许多作品都可以看到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子,希腊罗马文化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 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启发和影响

3.1 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文学的影响

希腊罗马文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通过罗马文学的传输从而进入了欧洲。在文艺复兴期间对欧洲文艺的传输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神话的产生丰富了文学与艺术,卓越的文学与艺术又通过反作用赋予了古代神话人物以生命。由此,西方的文化是在神话与文学艺术的相互促进和相互碰撞出的火花中才得以发展和传播。

从文艺复兴运动的时期开始,希腊罗马文化就在欧洲引发了人民广泛的注意和浓厚的阅读兴趣。许多诗人文学家创作出的作品,例如莎士比亚的《特洛伊若斯与克瑞西达》和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以及弥尔顿的《珂玛斯》等,都是运用了希腊神话为题材,并将其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魅力。尤其是弥尔顿的《珂玛斯》,运用到了三十多个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作为题材。在十九世纪,许多浪漫主义诗人更是对多姿多彩的希腊罗马神话赞不绝口,并将希腊罗马神话运用得十分精致,人人称赞。英国的大诗人济慈用诗人之手写下十四行诗句描述了他初次阅读《荷马史诗》时的激动心情和感受。许多浪漫主义诗人深受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通过神话素材的使用来创作自己的诗篇。雪莱的《阿波罗颂》和《潘之歌》,济慈的《致普绪珂》等这些经典的篇章也是能够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至今仍广受喜爱和流传。这些诗人通过运用神话素材来创作诗篇并不是为了神话故事本身,而是通过借物抒情,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希腊罗马神话通过描述古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超人的力量和意志,激励了浪漫主义诗人们的思考和遐想,并令诗人赋予了神话以新的生命。

文化发展直至二十世纪,工业文明的不良后果已经日趋明显,人们对社会的愤慨和矛盾越来越深,彼此的信任感逐渐消失。正因如此,文学奖更加喜爱运用神话素材和背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和感慨,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抨击和批判。最为广泛流传的作品是艾洛特的《荒原》。这些作品通过运用神话素材,将当时欧洲的现状描写得十分贴切。

3.2 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启发

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启发主要表现为对英语单词和日常的英语口语表达之中。英语语言较为灵活丰富和形象,常常会借用许多比喻等手法来使得英语表达更为生动和形象。经过长期的对希腊罗马神话的使用过程,神话故事中的典故和人名等都已经成为了英语日常表达的一部分。例如“欧洲”这个单词就来自于欧罗巴公主的名字,“巴黎”这个单词就来自特洛伊王子波利斯的名字。神话故事被运用到生活之中已经成为英语语言文学表达过程中的一个特有习惯。经过统计,英语中大约有一千多种单词均来自于希腊罗马神话,绝大多数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转义或者多义。这些源自于希腊罗马神话的词汇大致可以分为普通词汇和专业术语两种类型。普通词汇很多都来源于神或者具体事物的名称,还有另一些词汇直接来自于古代的神明或者宇宙中行星中的名称。这些词汇在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之后,会衍生出很多新的词汇等。专业术语则是在艺术生产等专业领域的特定用词,大多数为单义词。

对语言的另一方面的影响则是形成了习语。习语一般是俗称,对各个单词都不能分割。很多习语来自于希腊罗马神话,而另一部分习语则是根据希腊罗马神话的背景组合而形成。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生长在巴尔千半岛上的希腊人就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因此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文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欧洲人往往把古希腊罗马看作为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希腊罗马神话的亘古长存,这样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潜移默化之中丰富了英语语言文学,而英语语言文学又反过来使得希腊罗马神话世代流传。这说明了如今流传的英语文化是被西方文化滋润和充实着,也正是由于希腊罗马文化的孕育,才使得英语语言文化的价值更加灿烂。希腊罗马文化作为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学习英语和研究英语语言文学的必修课。想要真正的了解和掌握英语,必须要掌握古希腊罗马神话方面的知识。希望在希腊罗马神话的熏陶下,英语学习者能够对希腊罗马文化更加深入了解并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邢秋迪.论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3(18):12-13.

第5篇:古罗马文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爱伦・坡 罗德里克 过敏性 艺术家

埃德加・爱伦・坡在十九世纪美国文学的发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尤其他短篇小说的成就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恐怖故事中,坡以极有感染力的语言,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角度,把“恐怖和美丽奇特的结合在一起,让理智和疯狂难分难解地并存,扩张着读者的想象力,试探着读者的承受力,给读者一种恐怖和奇谲的享受。”[1]在最具哥特式小说特色的短篇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里,爱伦・坡不仅描述了一幢阴气弥漫鬼影憧憧的古宅,描写了面无血色病入膏肓的主人罗德里克・厄舍,还描写了被当作已死之人而葬入棺材的马德琳在地下躁动,并突然出现在门口。坡的目的就是要唤起读者心中的恐惧感,并通过叙述者强调莫名的恐惧。本文分析罗德里克・厄舍的性格,他是一个神经病患者,神经过敏害得他很苦,他完全活在异样的恐惧里,但他酷爱绘画,所以他是一个疯子艺术家。

《厄舍古屋的倒塌》引发了很多问题,评论家们都无法解答,如:叙述者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大?为什么要先把叙述者请来?实际上,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关键的就是罗德里克的艺术作品,它可以回答所有的问题。但它一直被忽视或被搁置一边,只把它当作增添故事的气氛罢了。尽管在坡的艺术创作中,气氛的制造非常突出,但罗德里克的艺术作品的作用更重要。一方面,它最能解释罗德里克的性格,直接指向故事中存在的矛盾:厄舍家族的遗传以及厄舍府的环境使罗德里克神经过敏,正是他的过敏性神经使他成为一个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艺术家,但遗传和环境又注定他这种努力必定会失败。

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叙述者把罗德里克的想法都当成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和疯子的幻想,尽管他把在厄舍府发生的一切都做了合理的解释,但仍然令人难以置信,因为他亲眼看到死者马德琳走进房间,倒在了她哥哥罗德里克・厄舍的身上。叙述者认为罗德里克整天都沉醉于他的画中,“凭他那精巧的幻想力,构思着一幅幅画面,一笔一笔画着,变得模糊不清,看了不由人寒噤……他的构图绝顶简单、笔触鲜明,真引人注意,也摄人魂魄。世上只有罗德里克・厄舍这人,才描出了思想。至少处在我当时的环境中,看到这抑郁症患者打算绘在画布上的纯粹空想,心里就无限恐惧,叫人受不了……”[2]这些描写只说明一点:罗德里克・厄舍是一个艺术家。“艺术家和常人一样,由于本能的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他们便由与外在世界的关联转向内在世界,试图通过自由的主观幻想来解除压抑、宣泄情感、获得快乐。”[3]

叙述者把罗德里克的身体状况同他的艺术作品联系在一起,就是为了加深对他性格的印象。罗德里克显然生活在一个审美的世界里,他的审美力及创作能力都得到开发和提高。罗德里克得到极大提高的审美能力是“厄舍家族与生俱来的邪恶”,其中包括罗德里克祖先之间的。在故事中,罗德里克和马德琳肉体上的虽然没有任何暗示,但马德琳逐渐失去知觉而罗德里克意识的增强说明男性和女性在厄舍家族悠久的历史中所发挥的相对作用,最终结果戏剧性而又必然地落在了罗德里克和马德琳身上。他们兄妹软弱无力,无法完成,最后双双死去,厄舍家族也就走到了尽头。也就是说,艺术家比其他人感情更丰富、更具有审美能力,更敏感。厄舍家族世代相传的敏感性在逐渐的增加,其中包括。产生的后代的敏感性更严重,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最后殃及罗德里克和马德琳,他们都变得病怏怏,无能为力,家族必毁灭、古屋必倒塌。

罗德里克是一个敏感的艺术家,故事冲突与他的性格息息相关。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房子是有感觉、知觉的,它对厄舍兄妹影响极大,他们成了它的囚犯。“艺术创作的动机是本能欲望压抑与升华的产物,压抑的功能是把主体的各种欲望和冲动保存和隐藏起来……文学艺术作品是性本能升华的体现,是创作家的本能欲望求得满足的一种方式。”[3]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艺术的产生并不是为了艺术,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发泄那些在今日大部分已被压抑了的冲动。”[4]爱伦・坡把无生命的物体看作是有知觉的,这是他对自然的认识,从广义上来说是“超自然的”。罗德里克认为古屋及周围的气氛具有“可怕的感染力,好几百年来就决定了他家族的命运,也把他害成了现在这副样子――变成了这么个人。”[5]厄舍府、厄舍家族的遗传和他周围的环境赋予罗德里克独特的灵感。的家族邪恶使遗传性的感觉在增强,尤其在男人身上,家人及所住厄舍府的共同参与两相结合使罗德里克成了艺术家。古屋长期与厄舍家人相伴,因此也有了极为敏感的遗传特征。马德琳和罗德里克生理上都没有繁殖后代的能力,古屋就起着决定性作用,决心毁掉厄舍家族,它不这样做都不行,因为在叙述者的记忆中,厄舍家族早已开始走向衰亡,因为只有通过男人,家族的特性和姓才能传承下去。“厄舍这族人虽有来历,自古以来却从没有过不衰的旁系子孙,换句话说,就是一脉单传,也永远如此……好几百年来,房屋的特色可能影响了他们家的特性,……正是一脉单传的缺陷,缺乏旁系支亲,因此财产和姓氏总是父传子,子传孙,时代相袭,到后来终于混为一谈,庄园原来的名称就此消失,成了‘厄舍府’这一古雅的双关称呼。”[5]在叙述者第一天到达厄舍府时,他就注意到了古屋“一条看不太清的裂缝,从正面屋顶上曲曲折折地裂到墙根,消失在阴沉沉的池水中。”[2]或许这裂缝在罗德里克出世时就有了。

但是罗德里克不能接受家族灭亡的命运,他要为作一个艺术家的个性而努力。但是厄舍府不允许这样的个性存在,他凭直觉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觉得任何让他个性存在的真正希望一定在家人之外,在厄舍府之外,他必须与家庭彻底决裂。正是这种模糊的认识,他才请来了叙述者。罗德里克多次试图通过唯一途径――他的艺术作品,向这个没提及名字的朋友表达自己半恐惧的心理,虽然他表达模糊,但还是道出了厄舍府对他“生存意义”[5]的影响。叙述者向读者介绍罗德里克的想法,但几乎没有提到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不过他首先描述了罗德里克的绘画,他认为这些画是“纯粹的空想”,似乎要画出厄舍府导致灵魂与肉体毁灭的恐惧。叙述者能够详细回忆起来、并能用语言来形容的一幅画具有相当深刻的含义。“有张小画描出一幅室内图,不是地窖,便是隧道,其长无比,是个巨型,四壁低矮、光滑、雪白,没有花纹,也没剥落。画上某些陪衬表明这洞穴深深埋在地下,面积宽广,但不见出口(通风口),也看不见火把,什么人工光源都没有;可是,满满一室的强烈亮光四下翻滚,整个洞就此沐浴在一片不相称的阴森的光辉中。”[2]

甚至在马德琳死后,叙述者帮助罗德里克把棺材放在地窖里,但他都没认出罗德里克的画其实画的就是他妹妹的坟墓。看得出来,罗德里克很想用这幅画和叙述者交流,因为它暗示罗德里克很怀疑自己的精神状况,并试图通过叙述者达到理性思维的目的。另外他试图通过一首诗《群魔闹宫殿》向叙述者传达他内心的恐惧,但叙述者忽略了。这首诗实际上罗德里克描绘的是他担心自己精神失常而不是目前的状况。在他们接下来的讨论中,罗德里克向叙述者解释了那座活生生的、有知觉的房子一直对他的影响。叙述者又一次把罗德里克的想法当成了一个疯子的糊话。

对罗德里克来说,时间已经没有了,他最后想通过叙述者逃离古屋的努力也失败了。毫无疑问,在故事达到高潮时,叙述者仍然不明白罗德里克内心的挣扎,所以他叙述者尖叫道:“疯子……疯子!”[5]因为叙述者没疯,所以他根本进入不了罗德里克的内心世界,当然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了。罗德里克正处在感觉极为敏感的发展阶段,他正在同环境和遗传抗争。古屋、马德琳和他的祖先限制了他的个性。只有打破这些限制,罗德里克才有希望获得作为男人和艺术家的自由。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快完蛋了,因为马德琳即将死去就是他完蛋的先兆,所以第一步,他要隔断和马德琳的关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请来了外人――他儿时的朋友――叙述者,不再与妹妹马德琳接触。最后,马德琳先死了,罗德里克似乎已经赢得了第一场胜利,他一直担心的也就不存在了,他看到了一线希望,马德琳再也不能牢牢控制他的个性了,实际上,就是不能再限制他的行动,比如,离开厄舍府。

随着马德琳力量的毁灭,罗德里克已获得相当程度的自由。因此,当马德琳陷入全身僵硬症昏迷状态时,罗德里克迅速把她葬在坟墓里――地窖。从仁慈的角度,他可能不知道那时马德琳还活着,但也有可能是他的心愿,希望他妹妹早死,他就可以解脱了。他以为他成功了,但又不敢肯定,因此把她埋在没人可以验尸的地方。但他内心还在苦苦挣扎,因为他逐渐意识到马德琳与厄舍古屋同在。马德琳并没有死,最后古屋施展其巨大的威力,撕开棺材,甚至掀开了罗德里克和叙述者呆着的房门,好像数分钟后古屋就会倒塌。而叙述者轻描淡写,他认为房门是被一阵风吹开的,“但谁知这时门外当真站着个子高大、身裹寿衣的厄舍府那位马德琳小姐。”[5]最后,罗德里克致命的弱点――极端敏感性――毁了他。极端敏感性正是他的本性,想成为艺术家的本性,让他渴望自由的本性,但又让他永远无法获得自由的本性。

注释:

[1]张冲主撰.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47.

[2]爱伦・坡著.爱伦・坡短篇小说集[M].陈良廷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46-47,43.

[3]董学文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0-241.

[4]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杨庸一译,台北:台湾志文出版社,1985:116.

第6篇:古罗马文学艺术范文

【摘 要 题】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

【关 键 词】希腊化/希腊人/罗马人/交流

【正 文】

    今天仍有许多人认为,西方文明是由古希腊、罗马文明经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到近代工业文明演变而成的。甚至常常有人把工业革命后欧洲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制度等直接归结为古希腊、罗马文明“固有本质”的衍化。其实在古代,米利都的赫开泰乌斯认为,希腊人长期以来就是埃及文明的子孙;(注: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卷,第1分册),谢德风译,李活校,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66页;另参阅希罗多德:《历史》,王嘉隽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希罗多德指出希腊的主要城邦底比斯的创建人卡德摩斯是属于闪族的腓尼基的一个王子,希腊的许多神名来自埃及;伟大的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说:“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1](p6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认为“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就自成一个文明传统的观点开始从根本上遭到质疑。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西方”文明实际上“起源”于非西方——更确切说是古代“东方”诸文明。(注:早在1928年西方就出版过ramsay, sir wm., asianic elements in greek civilization, new haven, 1928。西方世界最近出版的这方面作品有:《世界有色伟人》(1946)、《偷来的文化遗产》(1954)、瓦尔特·伯克尔特(w. kurkert)《东方化的革命》(1982)、马丁·伯纳尔(m. bernal)《黑色雅典娜》(第1卷1987年出版,第2卷1991年出版,计划要出4卷)、魏斯特(m. l. west)《赫利孔的东方面孔》(1997)。尤其是伯纳尔的著作在古典学界引起了一场空前的争论,有人指责他没有足够证据就轻易下结论,也有人说这是赶修正主义派的时髦。但是不管怎么说,他提出的这个希腊文化受北非、西亚文化的影响这个重大命题,是无法轻易地置之不理的。)吸收古代东方民族辉煌成就的希腊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赋予这些所学来的东西以新的意义:把丈量土地的技术变为几何学,把占星学变为天文学。是希腊人首先认识到人类心灵的力量,是希腊人形成了西方世界美的观念,也是希腊人首先思考自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具有开放与扩张特征的希腊文明把这一传统传给了罗马人。

   

一、三种途径

    罗马最先吸收的外来文化是伊特拉里亚文化。(注:在文化上给早期罗马带来重要影响的三个民族是伊特拉里亚人、腓尼基人和希腊人。)伊特拉里亚人早在公元前9、8世纪就到达了台伯河流域的北部地区,[2] 约公元500年又把统治扩展到南部的坎帕尼亚(campania)和北部的波河领域,[3](p130) 可见伊特拉里亚文化给罗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伊特拉里亚文化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他们借用希腊文字拼写本族语言,与希腊世界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鉴赏希腊精致的陶器,吸收希腊的神灵,把自己的神祇与希腊诸神融合,采纳希腊的建筑样式、艺术风格,等等,[4](p364—365) 因此,处于伊特拉里亚人包围之中的罗马人不可能不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公元前510年,罗马爆发反抗伊特拉里亚人的斗争, 王政时代最后一个王高傲者塔克文被推翻。此后,希腊对罗马的影响更大了。当时的希腊在政治、军事、艺术、宗教上的发展逐渐达到顶峰,整个意大利半岛都处于希腊文明包围之中,到处充满着希腊艺术、语言、文字与审美趣味。

    罗马人吸收希腊文化的第二条途径是通过意大利南部的大希腊进行的。早在公元前8世纪的大殖民时代,活跃在地中海各地的希腊人就深深影响着罗马人, 那时希腊人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建立了殖民地。攸卑亚岛在公元前750 年左右在意大利南部皮提库萨岛上建立了殖民点,组成了一个最早的殖民城邦。[5](p231) 其后不久又在意大利西海岸建库麦,库麦又在其南部建立了著名的那不勒斯,科林斯在西西里东岸建叙拉古。前后共建立了几十个希腊殖民地。[6](p93) 这一带后来发展为著名的“大希腊”。罗马人通过这些城邦可以全面接触地中海世界。公元前3世纪的叙拉古吸引了众多艺术家、科学家,成为富裕、强大的城邦。这些子邦保留了母邦的氏族传统、习俗、宗教,[7](i,147.) 对包括罗马在内的古代地中海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罗马人从库迈希腊人那里学得了字母表,也是通过库迈,罗马人可能首先了解到希腊诸神,诸如赫拉克勒斯和阿波罗。[8](p28)

    罗马真正直接接触与吸收希腊文化是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的, 这是罗马吸收希腊文化的第三个途径,此时已是希腊文化发展的最后阶段——希腊化时代。[9](p44) 公元前4世纪中期,马其顿腓力统一了希腊世界。公元前336年,腓力的儿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在随后的东征过程中,亚历山大把希腊世界和西部亚洲连成整体。希腊世界的政治视野扩展到一个非常广袤的区域。而此后的罗马共和时代经过三次布匿战争(264—241、218—202、149—146bc)逐渐确立了在地中海世界的霸权,预示着希腊化世界在地中海地区强权的衰落。虽然这时的希腊城邦在东部地中海世界不再处于政治、军事的霸权地位。不过希腊文化继续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罗马世界、西亚各地以及印度的西北部。[10](p155、159) 文化的碰撞、融合是双向的,希腊人在科学、技术、政治、制度、艺术等方面也沾染了小亚细亚、埃及、叙利亚、伊朗和印度等地的因素,使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新观念、新行为,从而构成罗马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罗马武力在欧洲各地的开拓,自然也构成了西方世界的遗产,并最终成为人类的文化遗产,这一过程就叫广义的希腊化。

    公元前4世纪以后著名的“希腊人”通常不是来自希腊世界, 而是来自希腊化的东部世界,特别是来自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此后,亚历山大里亚、帕迦马等城市在传播希腊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就像雅典一样,东扩的罗马也因此分享了希腊化世界处于顶峰时代的辉煌与财富。诚如古典学家博尔加所说:“罗马人从希腊进口商品并引进生产工艺,稍后,罗马文学家开始以希腊模式创作。文学作品是一种异邦公众不可能欣赏其原型的产品。要品味新喜剧,罗马得有普劳图斯,所以对希腊成就的模仿始于文学领域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后,在公元前2世纪早期, 学习希腊演说术的念头吸引着罗马人,因为演说术在审议会与法庭所操纵的社会中有着明显的用途。这就意味着需要按照希腊的模式创建学校;而且,在希腊,如同在大多数文明国家一样,学校课程是作为对当时传统文化导论而开设的。事实上,以演说术为中心的教育并没对此有什么改变。演说家要想令人信服,就得求助于广为接受的政治与道德准则。他们必须接触各种各样的论题,而且,他们常常得按照希腊人的方式对文学与历史加以比较。当罗马人决议学习修辞学的时候,他们为希腊文化的涌入敞开了大门。”[11](p446)

不管是希腊化的拉丁分支也好,还是希腊分支也好,都处于罗马帝国的政治霸权统治之下,因此希腊化逐渐从希腊对罗马国家的影响转变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但是在希腊化与刚刚萌芽的罗马文明接触的时候,希腊文化早已与近东诸古代社会有了频繁的接触,就是从这种融合中而不是从公元前3世纪的立即接触中,诞生了希腊化的罗马。在罗马共和时代,国家不断增加权力和财富,也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尤其是希腊文化,罗马人自身逐渐地希腊化了。这是不容否认的,但要说罗马文化就是希腊文化,罗马人实际上只是个模仿的民族,他们在欧洲文明史上的主要作用就是个二道贩子,[12](p2) 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们应当肯定,他们有着自身的独特贡献。

   

二、两种态度

    尽管希腊化几乎在罗马人生活和思想的每一个方面都留下了清晰的印记,但他们内心中对希腊文化抱着一种矛盾的态度。一方面,罗马人注意到要敬畏、学习明显处于优势的希腊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对这种文化抱有敌意,反对把希腊文化等同于罗马价值。因为希腊人、罗马人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希腊人爱好文学、艺术、智慧,并善于分享快乐生活,而罗马人则勤奋、实用、讲究效率,在罗马人中间盛行的迷信对“文明的”希腊人来说也许是粗野的。

    当罗马人在公元前3世纪征服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在地中海世界显现出罗马强大力量之时,他们逐渐暴露出对希腊文化的不同态度。虽然罗马贵族中的极端保守分子承认希腊文化对知识和个人幸福的影响,但认为这也会给罗马人服从于家、阶级、国家和神祇的传统美德带来威胁,会给罗马人统治的稳定性带来威胁。因此,他们发动了一场强有力的从罗马人生活中铲除那些“危险的新思想”斗争。

    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是政治家、演说家、农学家大加图(cato the elder, 234—149bc)。加图时代的罗马人奢侈放荡,加图把这种风气归咎于希腊文化的输入。他在担任监察官期间掀起了大张旗鼓的反奢侈腐化斗争。但实际上加图也非常热衷于学习希腊文化,否则就不会被称为“罗马的德谟斯提尼”。[9](p78—79) 深受希腊文化熏陶的罗马知识分子西塞罗(cicero, 106—43bc)翻译了柏拉图、色诺芬、德摩斯提尼、荷马和悲剧家的著作,用希腊语写了他任执政官时期的历史,甚至在他用拉丁语创作的悲剧中,特别是哲学作品中印有深深的希腊痕迹。然而西塞罗的演说和书信却充满了有关当代希腊人堕落的明晰的、刺耳的断语。这种矛盾的心态表明加图、西塞罗对希腊文化所采取的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态度,这也许更有利于罗马文化的发展。否则始终积极推行希腊文化的斯奇比奥也不会对加图的这种做法表示首肯。

    最终,罗马文明的每一个领域:雕刻、马赛克、建筑、哲学、语言、演说、科学、艺术、宗教、道德、风俗、衣饰以及观念等都受到了希腊人的影响。罗马历史学家李维(59bc—17ad)说,军队带着战利品返回罗马,“青铜的睡椅、昂贵的床套……有众多艳丽的姑娘参加的宴会,这些姑娘以各种令人愉快的方式演奏长笛和竖琴……”,烹饪成为一门精巧的艺术,厨师在过去是被人瞧不起的最下等的奴隶所从事的职业,而现在则被认为是艺术的实践者。到2世纪晚期, 罗马人早先的生活方式已经转变为希腊罗马文化,这种文化传统一直保持到罗马帝国灭亡。随着罗马的扩展,欣赏希腊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些曾经讽刺希腊人“颓废”的人,自己也成为希腊教育的产物。希腊语是罗马人的第二语言,雅典或者罗德岛是罗马人所向往学习的地方。

    当罗马人在上述领域以很快的速度吸收希腊文化时,他们也极力试图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当罗马人在探索自身艺术时,也注意把这两者相区分。因为在希腊化的同时,还存在另一个倾向,罗马化。也就是说,罗马人自身对人类文明有着独特的贡献。在法律方面,罗马人对法律秩序的激情和崇拜,是希腊人所不具备的。经过《十二铜表法》之后4个世纪的法律实践, 罗马人用他们对宪政和法律思想的天赋,创造了一个非常发达的体系。[13](p298) 在教育上,吸收了希腊教育内容的罗马教育也不同于希腊教育,希腊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共教育,几乎一半的时间用在体育教育方面,而且在体育馆内传授希腊语、荷马史诗、修辞学、哲学和音乐。罗马的教育则远离日常生活,也很少受宗教、政治活动的影响。[14](p20—21) 在政治上,不同于希腊人的是,罗马人可以把公民权逐步地给予其他拉丁城市,给予整个意大利,以至于整个帝国,但希腊人做不到这点。希腊人在城邦管理上是“排外”的。奴隶与自由民之间、外邦人和本族人之间的界限非常鲜明,[15](p308) 等等。这一切都表现出罗马文明与希腊文明之间的差异,以至于美国古典学家汉密尔顿感慨地说“很难找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共同之处”。[16](p4) 这话有点极端,如果说罗马人在法律、军事、政治机构方面几乎完全不同于希腊人,倒是可信的。[17](p179)

  

三、多面影响     希腊生活方式和希腊文化思想给罗马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商业、战争、最后是对新地区的占领和行政管理使得罗马人遍布地中海世界。从东方战役返回的罗马士兵,希腊人作为人质、大使、商人、专业人员、有文化的奴隶来到罗马,使罗马人熟悉了希腊语言思想和希腊生活方式。医生和哲学家带来了希腊的技能。对叙拉古和科林斯等城市的掠夺则使罗马获得了大量艺术品和书籍,这更加激起了罗马贵族的口味。很少有非常富裕的罗马人能抵挡高度发达的希腊生活方式的吸引。罗马儿童则使用希腊语和拉丁语双语教学。

    罗马哲学是希腊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罗马艺术起源于希腊模式,罗马建筑模仿希腊样式,罗马神祇来自希腊宗教世界。有些罗马人甚至否认他们早先的历史,以便罗马自身的历史能和特洛伊事件相吻合。当罗马对希腊艺术家、知识分子越来越具有吸引力时,希腊化的罗马文化也越来越成熟了。

    公元前3世纪,罗马文学开始出现以拉丁语写作的剧本, 当然其形式和内容是模仿希腊人的。尽管荷马和索福克勒斯的言辞被认为是难以企及的,但罗马作家如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都发展出自己独具特色的、明确的拉丁风格。撒路斯特、李维的史学也有拉丁特色。

    在艺术上,罗马人借用了希腊人的形式和风格。真正的希腊艺术品是作为战争掠夺品来到罗马人手中的,那时很难在希腊艺术和罗马艺术之间作出区分。因为罗马人欣赏希腊人的形式,但是经常为别的目的使用这种形式,结果只是表面的相似,而距希腊实质相差甚远。富庶的罗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保护人。残存至今的拉丁文献时常提到罗马人用希腊雕塑、雕刻花瓶、石棺、塑像、半身像装饰宫殿和别墅。富裕的罗马人复制了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希腊各个时代的艺术品。

    在罗马共和国的最后一个世纪,希腊为纪念名人而塑造雕像的风俗传到了罗马,罗马的高级官员都想为自己在公共场合树立雕像。对半身雕塑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罗马人上层的心理意识包含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意识和事实主义意识,这种意识被半身肖像深深吸引,因为半身肖像将记录和分析人的特征和表情。他们需要的是一座雕塑传记,以记述、总结该人的成就和经历。他们不仅赋予艺术以刺激,赋予资金,而且赋予罗马人的精神,赋予鼓舞人心的、富有挑战性的新的主题——高贵、果毅、坚强。

    专门从事半身雕塑职业的雕刻家出现了,不过他们中少有罗马人或意大利人,而几乎全部是希腊人或是受希腊文化影响和培养的东方人。和艺术家一样,雕刻家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在装饰纪念碑的浮雕方面,希腊人和东方艺术家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继承了希腊遗产的罗马人在这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特别关注如何叙述当今和过去的国家的大事。奥古斯都时代在罗马树立的由希腊人创作的和平祭坛(ara pacis )以新颖的形式利用了过去历史画面雕塑中的因素。

    就像希腊人在其他方面吸引罗马人一样,简洁但优雅的希腊建筑风格也深深吸引了罗马人。他们从希腊人那里学来了三种基本的建筑格式:多里亚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这三种样式是基于不同的柱子和根基而加以区别的。不过,罗马人在希腊建筑之上增加了拱以及实用性的可贵观念。尽管罗马人有时也模仿希腊人用大石块建筑,但他们更常用的是灰浆的凝固物,有时在这凝固物上覆盖大理石板或粉饰灰膏。[18](p14) 建筑是宗教生活中最常见的活动场所。罗马上层人物对宗教的漠视态度逐渐演变为对宗教自身的强烈厌恶,结果使许多古老的庙宇成为一片废墟。当人们最终认识到要修复这些废墟的时候,古老的罗马庙宇已呈现出希腊的明显印记。罗马共和时代的最后一个世纪,崇拜仪式所使用的建筑物越来越希腊化了。

    随着女巫西比尔(sibyl)在罗马的影响越来越大,希腊宗教仪式对罗马也有了大规模的影响。公元前5世纪的库迈(cumae),宗教仪式发展到了要向希腊的西比尔神谕咨询的地步。公元前5世纪第一批希腊神祇来到了罗马的万神殿,而在公元前293年希腊的医药之神埃斯科拉庇俄斯(aesculapius)到达罗马后,越来越多的神祇被引进到罗马,这一潮流直到公元前3世纪希腊和罗马的宗教完全融合为止。

    在罗马,宗教信仰曾一度为人所尊敬,但这种信仰在公元前2、1世纪经济动乱、社会动乱的压力下崩溃了。失去土地的人口不断增长,社会中个人主义不断膨胀,这就创造了在受过教育的人中间必须努力用希腊哲学来填补的空间,在下层阶级需要用希腊的和东方的神秘仪式来填补的空间。

公元前156—155年,雅典政府把三个伟大的哲学学派领袖作为政治大使派到罗马,试图说服罗马人减少罚金。他们是柏拉图学派的卡尼阿德斯(carneades, 214—129bc)、斯多噶学派的狄奥根尼(diogenes of babylon)、逍遥学派的克里图劳斯(critolaus,鼎盛于公元前2世纪)。卡尼阿德斯的传道在罗马引起轰动,人们趋之若鹜般去聆听来自希腊世界的首席知识分子的演讲。希腊主义再次以暴风骤雨的形式震撼了罗马,不过,这次希腊文化不是以文学、艺术或神话的形式到来的,而是以哲学的形式。这是罗马第一次真正遇到希腊主义的一面,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面。历史学家、狂热的希腊文化爱好者阿西琉斯(gaius acilius,鼎盛于公元前2世纪)热忱欢迎这三位哲学家的到来,他用希腊语写了自古到他那时代的《罗马史》。虽然大加图害怕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影响年轻人而脱离了罗马人的祖传美德,要求元老院尽快以有利于雅典的方式解决罚金问题,[19](p290) 并公开地表达他厌恶这些革命性的观念,但他的说教成效甚微,而且影响的时间很短暂。

    和借鉴希腊文学不同的是,罗马人在借鉴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创新之处,大多只是叙述希腊哲学家的思想。罗马没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学派,虽然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之间有一些伟大的学者如西塞罗、塞涅卡和卢弗斯(musonius rufus, 25—100),但这些人都热心政治,只是在业余时间用拉丁语撰写哲学作品。[20](p59) 罗马人以一种迷信的态度看待希腊化时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斯多噶派哲学家。这些哲学家相信毫无抱怨地履行职责、相信至高的美德,在罗马受到真正的欢迎。在罗马显贵西庇阿(scipio aemilianus, 185—129bc)家中生活了许多年的希腊斯多噶派哲学家潘奈提戊斯(panaetius,185—109bc)向罗马贵族传授斯多噶主义;[21](2.ii5) 该学说认为任何种族都是人类的一个组成部分。罗马人发现这其中蕴涵的伦理道德准则几乎完全和他们古老的传统、理想相一致。斯多噶主义最终成为罗马人的道德准绳。

    紧随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期是罗马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时期之一。成千上万的战俘被带到罗马,其中许多被罗马家庭雇佣为“教师”或指导者。希腊奴隶以希腊语和古典知识教授罗马人,荷马、赫西俄德、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成为罗马孩童熟悉的作家。在公元前3、2世纪,教育逐渐制度化了,并融入到希腊知识体系中。绝大多数学校为希腊人的奴隶、自由人所掌握。对于大多数罗马学子来说,到东部希腊世界的“学术中心”游学一次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古典时代的希腊诸强如斯巴达、雅典,如果不能靠权力使一些城邦服从他们,那么这些强邦就会屈从于别的城邦。这种原则为马其顿的君主们所继承:亚历山大大帝接受了这一原则并利用波斯帝国在亚洲的旧有管理机构,建造了许多新的城市,塞琉古王朝的君主们又增加了更多的城市。而建立在城邦基础之上的罗马帝国也继承了希腊的这一传统。城邦为罗马传达命令提供了方便的途径,也为罗马通过税收的途径提供了它对资源的需求。

    在希腊化诸行省里,罗马从统治西西里时起,就在自己城邦的基础上安排他们的统治措施。在各个行省里,只要有现存的乡村网络系统,罗马就把它当作基础,这些乡村大多数在元首统治原则下成为城市。直到公元前148—147年,罗马才在东部地中海世界固定任命地方行政长官,代替以前派遣的司令官,进行战争或者组织那些情愿与罗马结盟的民族。

    罗马人在小亚细亚各个行省建立了一些老兵殖民地,在那里认真地传播着希腊文明。她并没有采取任何新的方法,而只是延续先前统治者的措施。像希腊化的君主制一样,罗马在共同的基础之上把一些分散的群体组织在一起建立起新城市,这些君主制在比较好的市政系统的发展下继续起着作用,并鼓励各个行省之间的相互贸易。

    罗马从希腊那里一直在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安条柯二世、安条柯三世和腓力五世,甚至托勒密二世、亚历山大也曾做过类似的陈述:自由是希腊与罗马保持友谊的条件。所以,罗马对于直接干涉希腊事务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罗马人有权指定他手中的城市为“自由城市”。那些一旦获得自由的城市将拥有他们自己的法律,没有罗马人的驻兵,也不缴纳贡物。在晚期共和时代,一些罗马人成为雅典的公民,实际上这些公民也被选举担任各种各样的市政委员会。罗马相信采取这些措施可以确保希腊社会中比较富裕的人、社会贵族来统治政治和司法。这个雅典事例表明罗马权力对希腊城市施加的影响,但也表明了希腊政治文化的反作用。

    公元前31年发生的阿克兴战役使得奥古斯都在地中海世界获得了无可争议的霸权,使这个世界获得了一段和平时代。是希腊人使罗马人意识到自身的独特个性,而当罗马在吸收希腊人文化的时候,也在努力形成罗马自身的历史、传统,这一切似乎意味着一个真正的新罗马的诞生。诚如贺拉斯所说:“希腊化在意大利最大的战利品是罗马。”[22](ⅱ,ⅰ,lines 156—157)

【参考文献】

    [1] 乔治·萨顿著,陈恒六、刘兵、仲维光译.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 joseph ward swain, the peoples of the ancient world[m]. new york,1959.

    [3] william h. mcneill,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m]. 6[th] ed.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4] 布雷斯特德著,李静新译.文明的征程[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5] 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6] 李雅书,杨共乐.古代罗马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7] herodotus, the histories[m].

    [8] 巴洛著,黄韬译.罗马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 朱龙华.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0] p. m. fraser, ptolemaic alexandria[j]. vol. 1., oxford, 1984.

    [11] 博尔加.希腊的传统[a].刊芬利主编,张强、唐均、赵沛林、宋继杰、瞿波译.希腊的遗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2] 理查德·詹金斯著,晏绍祥、吴舒屏译.罗马的遗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3] 威格摩尔著,何勤华、李秀清、郭光东等译.世界法系概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4] paul veyne. the roman empire[m]. translated by arthur gildhamm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5] 基托著,徐卫翔、黄韬译.希腊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6] 依迪丝·汉密尔顿著,葛海滨译.希腊精神[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17] m. i. finley, the ancient greeks [m]. penguin books, 1977.

    [18] 罗伯特·杜歇著,司徒双、完永祥译.风格的特征[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3.

    [19] jaques brunschwig, geoffrey e. r. lloyd, edit. , a guide to greek thought: major figures and trends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0] jaques brunschwig, geoffrey e. r. lloyd, edit. , the greek pursuit of knowledge[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第7篇:古罗马文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 新古典主义 达维特

18世纪是中期新古典主义开始发端,直至19世纪上半期这股艺术思潮才震动了画坛。新古典主义极力反对贵族社会倡导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风格,主张恢复欧洲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形式,追求一种在庄严中体现优美,在肃穆中结合雅致的艺术格调,虽然新古典主义画家钟爱体现古希腊罗马艺术形式的绘画元素,对这个古代艺术深深的迷恋,但新古典主义的可贵之处在于同时代精神,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尊重真实和现实。

新古典主义画派认为艺术应该从现实出发,崇尚用理性的观点分析问题,服从理智和法律,认为公民应该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在艺术创作上以古希腊的理想美为审美的最高准则,在油画中色彩元素并不突出,反而强调素描的结构,在画面上力求呈现一种雕刻感,这样的油画作品庄重而典雅。

新古典主义的另一个名称是革命古典主义,原因是它虽然表现的是古代的绘画元素、题材,采用古代的表现手法,但是它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借古代的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比喻现实中的阶级斗争,为资产阶级吹响革命的号角,因此新古典主义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达维特可以是新古典主义的领导者,其油画作品有着极强的政治寓意。

雅克?路易?达维特Jacques - Louis David (1748-1825年) 作为新古典主义画派的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出生于巴黎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早年去世之后,年仅10岁的?达维特由亲戚抚养,并在亲戚的帮助之下投在了罗可可画派的着名画家布歇门下学习绘画,布歇觉察大卫的绘画风格与迥异于自己的罗可可风格,将他转送到皇家美术院教授维恩门下。达维特曾经认真的系统的研究过布歇、格勒兹、普桑、和卡拉瓦乔的油画作品,他早期的艺术风格受到过这些画家的影响。达维特在27岁时获得罗马奖赴罗马留学,在学习期间对古代希腊罗马艺术遗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专心钻研希腊罗马雕刻,受到了古想美的熏陶。在这期间,法国社会政局动荡,达维特在也受到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古罗马共和政体的影响,涌现了极大的反封建政治热情,他在艺术创作中开始借鉴古代欧洲艺术形式,试图表达自己的这种热情和政治意见。

达维特早期的作品仍然保留着古典主义的基本特点,但又与之不同,这些作品以古代的理想美为典范,他曾说过,古代是当代画家的学校,它是当代画家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的源泉。吸收古代营养的同时他又积极体验和表现现实生活,在当时法国反封建革命热情高涨的政局中,因为与雅各宾党有着亲密的交往,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影响,他创作出了一批宣扬共和思想的油画作品。达维特果敢的将自己的艺术的创作与这个时代空前高涨的革命情绪联系在一起,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反映现实生活,他曾经说过:“艺术必须帮助全体民众的幸福与教化,艺术必须向广大民众揭示市民的美德和勇气”。 达维特以时代为视野,以画笔作为战斗的工具,将艺术与现实革命紧密的连接在了一起,成为了一名革命画家,《贺拉斯兄弟宣誓》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彰显着高亢的革命热情。

可以这样说,罗可可艺术显示着路易十五时期走向没落,达维特的绘画艺术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他不断探索新的反映时代的艺术,打破新古典主义的常规,以现实的姿态更真实的描绘了当时革命的斗争。达维特在革命生涯中找到了打开艺术个性的钥匙,毫无疑问,他的艺术感受力极强,其善变的气质,易波动的情绪,热情的内心,激烈的独立性可以帮助他对既定秩序的突破,实际上他与革命对接的艺术,虽然有时是狂热的,但出发点绝不是自私和嫉妒,这样的思想促使他在此期间的活动,他说:“艺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为了帮助某一个政治概念的胜利而存在”。在大革命中,《马拉之死》是最具有鲜明革命时代特征的肖像画,这件作品代表是一个艺术家的政治信念直接体现在其作品中的最有力的证词,一个政治烈士——马拉被谋杀的瞬间被达维特真实的描绘在画布上,这种场景的重现更像是一种安静的控诉,大卫和马拉是许许多多的热切盼望社会改革的革命者的代表,而这些信仰就这样的被血腥和暴力的终止了。

“热月党”以后,罗伯斯庇尔被送上了断头台,达维特被监禁。革命理想的破灭使整个社会陷恐怖之中,达维特在出狱后心灰意冷,从此在创作上他放弃了现实的题材,期望和平,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了《萨宾妇女》,这幅画表现了被劫后与罗马人结婚生子的妇女勇敢地冲入战场,以血肉之躯隔开兵器,使自己的丈夫和父兄化干戈为玉帛的场面。暗喻了画家在经历牢狱之灾乞求和平的内心诉求。

当拿破仑夺取政权建立帝制以后,达维特为其服务,这一时期发展了自己的帝国风格,创作了很多反映拿破仑英雄业绩和形象的作品,如《拿破仑一世加冕》。1816年拿破仑被,代表封建势力的波旁王朝复辟,曾经追随资产阶级革命的达维特被迫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最终客死异国。

达维特的艺术充满了时代革命气息,具有鲜明的政治思想倾向性,将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和现实生活的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他跌宕起伏的艺术生涯也与革命中自己的政治选择紧密相关,不管画家的政治选择如何,达维特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艺术家只有投身于时代的变革,才能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达维特他曾经说过的一些话至今还是对现在的画家有所启示,他说:“绘画不是技巧,技巧不能构成画家。”他还说:“拿调色板的不一定是画家,拿调色板的手必须服从头脑”。

参考文献:

[1]罗尔夫?托曼.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建筑.雕塑.绘画.素描:[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8.

第8篇:古罗马文学艺术范文

关键词:现代室内;设计风格;设计流派

现代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的形成,与不同的时代、地域、种族、文化、社会发展、风土人情、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具有深刻的科学、文化与艺术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同一风格中又有流派之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21世纪以来的现代室内设计风格中,又产生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在室内设计中的独特表现,又极大地丰富了室内设计的表现手法。

1 古代希腊风格

古希腊的建筑以神庙为主,其次是公共建筑。神庙的结构,从正面看分为屋顶、柱子、台阶三个部分。屋顶包括横眉、回檐、破风,柱子包括柱头、柱身、柱础,回檐上有装饰浮雕,破风上有圆彤或浮雕,风格典雅、浪漫。

室内装饰以植物叶子如莨菪叶和涡卷为装饰;同时也用古瓶、竖琴、花环等装饰室内。室内有装饰浮雕。室内立柱的柱头以陶立克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为三种样板,体现了庄重、典雅、浪漫的风格:室内的家具也以植物或动物为装饰图案,家具形状单纯而优美二在室内色彩设计上古希腊人善于使用黑色与红色。希腊的传统文化对古代欧洲影响深远。

2 古罗马风格

古罗马文化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古罗马人好战,征服了欧亚非大陆的众多国家,同时也吸收了古埃及和东方波斯的艺术,室内设计风格艳丽奢华。

在室内装饰色彩上,古罗马人用红、黑、绿、金等色彩表现了华丽的风格。墙上绘有壁画。还能用色彩模拟大理石的效果,在墙上用细致的笔触画出窗口及窗外的风景。家具有大理石家具、木制家具和佥属家具,家具上装饰有植物、动物、人物纹样。古罗马人创造了穹窿顶式建筑,内部空间稳定、宏伟。古罗马建筑中运用柱式与拱券相结合的方法,使建筑空间更加丰富,对后来的欧洲建筑有很大影响。柱子及柱头的造型式样比希腊的柱身及柱头更加丰富,但又过于奢华。

3 哥特式风格

产生于12-13世纪欧洲的德国东部,14世纪中叶流传于整个欧洲。这种风格其实是基督教的建筑风格,其建筑以尖拱、尖塔、飞扶壁等为结构,外形上显示出纤细而高耸的特征,有种向上升腾飞跃的气势。建筑细部的窗格花式、彩色玻璃、柱头、亚麻布装饰等都营造了一种神秘的宗教气氛。

4 文艺复兴风格

14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精神冲破了欧洲宗教一统天下的局面,15~16世纪达到盛期。在这之后欧洲国家有不同形式的文艺复兴。意大利文艺复兴要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反映在艺术上以古希腊罗马风格为基础,同时掺进东方和哥特式艺术来装饰建筑外部与室内。室内陈设单纯,细部装饰糅合进了莨菪、植物蔓藤、天使、怪兽、假面等雕饰作为家具的装饰,在庄重中有优雅华丽的特点。文艺复兴风格虽具有古代的装饰特点,但通过重新的组织,变为一种新的设计式样。而法国、英国的文艺复兴风格又有各自的特点。

5 巴洛克风格

文艺复兴风格后期趋向于繁琐堆砌,因而锐变为17世纪欧洲盛行的巴洛克风格。在室内装饰上注重过多的装饰,体现华丽的浪漫的装饰效果。室内地面铺以华美的地毯,墙面装有大理石、石膏灰泥、大形镜面、雕刻墙板,悬挂精美的壁毯或大型的油画。高阔的天花采用绚丽的模塑装饰,天花中央绘有油画。整个室内用雕塑、绘画、工艺品进行装饰和陈设。

第9篇:古罗马文学艺术范文

秦汉和罗马两大文明之所以在古代世界光耀史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掌握着当时先进的生产力,都有发达的经济作为基础。秦汉和罗马都是以农立国,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重要的地位,无论在农业耕作技术或使用的农具方面,当时都居于世界的前列。例如中国的丝绸、造纸、漆器以及冶铁时“淬火法”的应用,古罗马的玻璃工艺、银器、铸币和采矿技术等,在当时都是十分先进的。两国都建有相当发达的高质量的道路系统,便于人员与商品的流通和信息的传递,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正是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秦汉和古罗马两大文明才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而在古代世界大放光芒。

文学艺术PK

在文学艺术方面,东西双方各有所长,也各具特色。秦汉时期的造型艺术成就当首推秦始皇兵马俑。它们以数量和规模的巨大,形象的多样与写实的风格,宏大的气势和排山倒海的整体效果,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堪称举世无双。此外,汉代的壁画、石刻画、帛画以及石雕、石刻和陶俑也颇为可观,器物具有拙朴、雄浑、厚重的特点。罗马的文学艺术则以希腊为师,从模仿开始并在发展中有所创新。罗马艺术的辉煌成就还表现在雕刻艺术上,人物雕塑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用材通常是青铜或大理石,表现的对象广泛,包括君主、贵族和普通人,有全身像、胸像、头像、群像等多种形式。罗马雕像十分注重写实,要求如实地、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外部特征,同时又强调突出人物个性,刻画对象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因此一些优秀作品如《演说家》、《妇女肖像》和庞培、凯撒、奥古斯都的雕像都神态逼真,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