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范文

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精选(九篇)

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

第1篇: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范文

一、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探究的动机和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创设情景,就是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与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困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

例如:小语《麻雀》一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老麻雀为拯救自己的幼儿而准备搏斗的那部分段落:“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我让学生反复领会“紧张、绝望、发抖、嘶哑”等词所表达的含义,体会此刻老麻雀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于是学生发问了:“老麻雀为何害怕?为何要冒险救小麻雀?是什么力量驱使它这样做?”经过一番讨论,学生领悟到了:爱――伟大的爱,是它冒险的真正动力。接着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麻雀的这种力量,人有没有?在什么条件下,弱小可以战胜强大?在问题情景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经历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形成了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对弱者的同情。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语文

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因素是听、说、读、写以及寓于其中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语文,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1、读中生情,情中感知。

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读(包括速读、精读、研读、品读)的过程中,有任务的读、有感情的读,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例如教学《登山》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读中生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列宁这次登山与一般登山有什么不同?通过速读,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列宁这次登山曾两次走小路,而他走的小路又是很危险的。“为什么列宁要走这条小路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着重阅读了描写与小路危险有关的片段和句子。为了让学生加深感性认识,我还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列宁与巴果茨基走小路的情景。在反复朗读、表演中,学生对销路的险有了切身的体会,特别是表演的学生,不仅发出嘘叹:“呀,好险!”他们在读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接着,我又指导学生再读描写日出美景的一段,男生读了、女生再读,还伴以雄壮优美的音乐。“他们登上了山顶,一股柔和的阳光正好射穿黎明的薄雾……”学生在这美景、音乐中激动起来了,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眼中燃烧着激情。此刻,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情中探知。“列宁登山为什么要走小路?”因为要看日出,晚了就来不及了。学生们急切地回答,仿佛自己要去看日出似的。“那么,列宁穿过凶险的小路,登上山顶,看到壮美的日出时,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我又引申一步。“高兴、感叹、自豪、兴奋、激动……”学生一连说出很多形容词,我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词让学生解释,高兴、兴奋、激动等词意义相近,希望学生选一个最贴切的。学生选了激动。“他激动什么?”一个学生抢着说:“列宁见到日出的景色这么美,又想到这次登山这么难,所以他很激动。”我又问:“他自豪什么?”另一个学生说:“他终于战胜了困难,登上了山顶,看到了日出,所以感到自豪。”我兴奋地说:“讲得太好了。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叫‘无限风光在险峰’,你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学生说:“是指险要的山峰有美好的风光,要通过险峻的山峰才能看到美好的风光。”。“对,那么我们要追求美好的事物不付出努力行不行?”,“不行。”,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在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展开了探究式学习,获得了较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提高了认识水平,陶冶了思想情感。

2、说中有辩、辩中探理。

说的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非常重要,他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锤炼思维过程,促进情商和智商的发展。我在设计说的训练时,多采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辩中探理。这里仍以《登山》为例。为了让学生在说的训练中探究事理,我引导学生思考:“列宁走了小路、也看到了日出,为什么回来时还要再走小路呢?这是不是自讨苦吃,是不是真有必要?”我先让学生找到意见相同的同学讨论一下,讨论怎样才能说服对方,再开展辩论。学生迅速分成两拨儿,激烈地辩论起来,最后双方选出代表各抒己见。反方说:没有必要,因为他已经体验了小路的险,而且看日出的目的已经达到,没有必要再去冒险。正方说:很有必要,列宁再走小路是想锻炼自己的意志,这样的锻炼机会不多,列宁认为很有必要再走一次。正方的人数、气势、道理明显压倒反方,但反放并不示弱。这时候,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列宁的话所包含的道理:“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反复朗读、辩论之后,学生达成了共识:列宁再走小路,很有必要。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深思:意志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意志?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和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懂得了意志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尤其需要意志。所以我们应该在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磨练自己的意志。最后,我让学生用“意志”一词造句,加深了对它含义的理解。

3、写中有感、感中探义。

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迁移和内化的过程,它更能体现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再以《登山》为例,我给学生布置了写的作业:读《登山》有感、我的意志力、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让学生任选一题,要求写的时候,谈自己的感受和从中受到的启迪,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上述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我巧用教材,巧于质疑,灵活指导,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人和事中的情和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升华了他们的人格,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学习的最佳境界。因为此时此刻,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思维极为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交流,把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知识的迷宫、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适合的答案。我在课堂上的常用语是:想读吗?该怎样读?想表演吗?等等。有时侯,学生想当一回老师,我便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备课、上课、答疑、出题、考试、改卷。我适当参与他们的导学活动,相机给予指导。例如:一个小组在导学《猎人海力布》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海力布把自己打来的猎物都分给了乡亲们,说明他不贪财。可是他为什么又要龙王的宝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沸腾了,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他们在考试时,还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海力布没有变成石头,会怎样(续写)”。这道题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真正实施“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是最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延迟评价,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在探究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能促进使学生敢说、善说的有效策略是教师适时而巧妙的评价。我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最常用的有两种评价:一是暂不评价。即在学生得出答案时,暂不表示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我常常这样问学生:“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你是通过哪几个途径得出答案的?”。这样提出问题,可引起师生之间的激烈争论,激发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求得学习、探究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课时,学生在反复读了课文后问道:“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他怎么敢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针对学生认识上的矛盾,我立刻抓住机会创设情景。我故作不解地呼应学生:“是啊,伽利略当时不过是一个年轻的学生,而亚里士多德是人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古西腊哲学家,人们把他说的话奉为‘人类的真理’,伽利略是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哗众取宠呢?”。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一片哗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辩论起来,最后绝大多数学生都倾向于一种看法:伽利略不是不自量力,更不是炫耀和哗众取宠,而是敢于追求真理,不迷信大人物。我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找出课文内容做论据,与我据理力争。此刻我水到渠成地讲了伽利略为科学献身的故事,使学生对这位年轻的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理解得更加深刻了。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我经常鼓励学生对老师和教材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读书中提出问题,在思辩中解决问题,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中培养了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另一种评价是“归谬法”。就是当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并且还没有意识到这个结论有什么不妥时,为了让他有一个在思考中求知、在探索中寻识的过程,我有时会顺着学生的推论走,采用归谬法,让学生自己否定自己,从而获利真知。例如在学习《峨眉道上》一文时,有些学生对“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一句中的“英雄”的含义认识不清,有的说:“勇敢者才是英雄”。我接过这个学生的话说:“是啊,小偷有时也很勇敢,那些撞美国世贸大厦的更勇敢,他们都可以说是大英雄”。我的话音刚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是!”。又一个学生说:“干大事的、牺牲了的才叫英雄。”。“张海迪没有干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牺牲,可她被誉为‘中国当代的保尔’,她是不是英雄呢?”。学生就是在这样否定之否定中,探寻着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延迟评价,不会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却给孩子们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和探究的空间。这个寻找真理的过程,比真理本身更有价值。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对学生而言,未知的领域是无限广阔的。当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和探究的能力时,仅靠课内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的。此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领域扩展到课外,让他们在网络环境下,获取必要的信息和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在学习《太阳》等科普说明文时,我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拓展到课外学习,利用双休日、节假日,通过多种渠道查资料,找信息,补充课内知识。有的学生查阅了太阳近几年的变化及太阳黑洞的情况,我及时在班里召开“新闻会”,让他们把太阳的最新信息给全班同学,共享获取新知的喜悦。

第2篇: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式学习方法就是改变过去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接受知识时的被动状态转为主动状态,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探究式学习不仅能改变死板沉闷的传统教学方式,更是增强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一、探究式学习概述

1.探究式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要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就是我们文中所讨论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参与,是一种新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自主地去对课程进行研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与交流等活动。

2.探究式学习的意义所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着非常重要教育意义的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意识,促进思维逻辑活动,还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地掌握课堂知识,是提高学习能力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探究式学习方法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和信息材料的收集,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都在对知识进行消化,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二、探究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情境模式的创新教学

小学生的智力、心理以及逻辑思维都还不成熟,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生这个时段来说接受起来是有难度的,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明显。所以,针对小学生应该采用灵活和感性的方式去进行教学。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模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身融入教学情境中去。

如,一年级(下册)《春天来了》一课,教师应该带动学生去想象春天的特点是什么。如课文中所描述一样,春天来了,冰雪融化了等自然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小燕子往南飞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春天的想象,也可以在课堂上对春天进行探讨,如春天应该做什么,喜不喜欢春天等问题,充分地调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想象。这种方法能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记住春天,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新事物的自主学习兴趣。

2.增强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上,探究式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在小学的语文学习中,对于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上,在课余时间,或者放学期间都应该加以巩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学生在课堂中提前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容易地吸收课堂知识。

3.加强学生的课后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方法还可以在课后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原理,教师可以在课后给学生布置相对带有探究性质的作业,这样有助于学生去观察生活、独立思考,不断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如,教学五年级《鹬蚌相争》一文时,教师可以根据鹬蚌相争的故事,让学生去反思鹬蚌为什么相争等等一系列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举一反三。

三、探究式学习对改善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

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与教师相互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的能力,通过探究式学习能增强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活跃课堂气氛,改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严肃的形象,使学生能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下学习。

2.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探究式学习改变了过去单纯以书本为载体的学习模式,可以由书本上的知识延伸到各个领域当中,借助多个载体来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教学资源去了解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如多媒体、影像和课外书本等,帮助学生增加其文化底蕴。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关注和培养的对象。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不能采取古板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能有更好学习心态和方法接受知识,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田若.当前的识字教学和识字教材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1,4(3):12-14.

[2]张琼.作文教学中的“头脑风暴”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5(8):2-5.

第3篇: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范文

在学习《燕子》这一课时,一方面,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用两双眼睛读书,一双眼睛看字面上的内容,让学生划出小燕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文字;另一双眼睛搜寻文字后面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小燕子为什么春天才来?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拿起“望远镜”,思考一下小燕子时常飞在麦田上,对庄稼有啥益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引导学生随时叩问自己学习《燕子》这一课所得到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经验有什么联系?这样有利于及时内化新知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通过这样的训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自主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探究的意识。

巧妙设疑,激发探究的兴趣。设置的问题具有阶梯性。手指头有长短之分,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及认知能力也因人而异,参差不齐。因此,设置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年龄和知识特点,做到难易适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让学生乐于探究和讨论。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在语文教学中,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开放性、启发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动机与兴趣

所谓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课堂上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景和学习的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创设情境,就是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建构主义教学论主张:人的认识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主动的探究、深入的思考构建起来的。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懒得动脑,不会思考,只会机械地背诵。即使是深层次的理念、思想、情感也是教师总结好了,念给学生听。学生在毫无感觉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他们对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扼杀了;读书索然无味,课堂教学如死水一潭。课程改革要求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既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更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当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同教材所揭示的道理和深层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探究的兴趣也最浓。所以,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因素是问题情境。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有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机会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状态,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建构模式,培养探究的能力

自读感悟,发现问题。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和文本“交流”,在此基础上说出课文的精彩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文章的内容、语言、情感等皆可)。对于有些课文在这一步骤前,可以加上“挑战式探索尝试”这一环节。如:在学《桂林山水》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描绘一下自己家乡的山和水,看看自己家乡的山水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文中的山水秀丽。经过尝试再去学习课文,自然就更容易体会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内涵。

分组品味,相互释疑。把自己的成果让别人分享,用有价值的“难题”挑战一下别人,通过给别人释疑来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这是每一个同学都会“怦然心动”的。在分组活动中,局部“成果”巩固了,一些落差不大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全班会战,再掀高潮。在教师的点拔下,各组代表提交成果和困惑,对于成果,教师要通过让“发现者”上台演说、领读、表演等多种有效方法,让全班学生受益。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探究。而对于那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应通过异组论辩,切磋或通过教师引导去深入探究。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实行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在教学《称象》一课时,引导学生探究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用到曹冲的办法以外,还可以有哪些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于是乎,个个学生兴致勃勃,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学生都把自己想出的众多的办法与曹冲的办法相比较、选择。虽然方法各异,但你可以感受到学生那正在被挖掘的潜能以及灵性飞扬的快乐。在老师的表扬声中,他们都把自己当作了那个聪明可爱的曹冲,都充满了自信,都认为自己有能力来解决各种刺手的问题。我想我用这样的教学的确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通过将众多的假设集中而求出解决问题现实方案的能力。

以趣为径引导质疑,开发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合作精神。

但凡作为教师都知道质疑的重要性,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就得有的放矢,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将丰富的生活源泉缩微后以供学生观察和理解。不能拘泥于形式,更不能为了纯粹的课堂上的热闹而作的一种点缀。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而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我觉得教师不是武断的否认,强加干扰,一定要把学生的思路引到你的思路上来,那样学生学习的趣味就荡然无存了。应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要给学生留足时间,不吝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

记得在上《自然之道》这篇课文课时,学生面对“自然之道”提出了一系列疑问:大海龟都干吗去了,这什么要让小海龟出来当侦察兵呀,这不是太危险了吗?为什么向导明知放小海龟入海是危险的,为什么他还是在大家的一致请求下做了这样一件事呢?甚至有的学生发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有时候善良也是一种错误,一种愚蠢呢?在深入解答了这些问题后,我掩卷长思,一遍遍地叩问自己,虽然学生的理解有的尚停留在层面上,有的还有失偏颇,但他能向人类的惯性思维挑战,向人类的伦理道德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

第4篇: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探究式;思考

过去,由于受到传统落后教育方式的影响,过分强调小学生对学习的接受与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小学生发现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因此,要想改变过去那种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就要积极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这实际就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与基本要求。其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要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学生认真进行探究式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一般而言,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且可以找到不断探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与方法,并通过学习获得知识、能力、情感及态度等各方面的发展进步。其中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最为重要与关键。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更是一种富于创造的脑力劳动。笔者在分析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在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过去,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中,一般都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基本上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且很难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关系。新课改的推行,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合作与互动的良好关系。这在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能力方面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以及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真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习阶段,都具体列出了阶段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合理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己生活中的语文资源,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着力拓展语文教学渠道,培养学生在观察、思考、实践中认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比如在教学《创办班级图书角》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班级活动,组织、动员和号召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努力为创办班级图书角献计献策;也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轮流管理,分工合作,共同讨论和探究怎样管理好班级的图书角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调动全班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活动,因为多媒体比较直观和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第二课堂,在学生中组织建立一些课外活动以及学习兴趣小组,积极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也可以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验证等。

四、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真正具有探究的思想和意识,我们首先要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浓厚兴趣。一般而言,小学生对一切知识都充满着新奇感,其求知欲望都比较强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征,积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引导他们认识到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鼓励和相信学生一定会与语文成为好朋友。此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和语文教材里的小朋友一样,提出一些问题。这样,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和提问,而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应当适当地给予鼓励,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意识与兴趣。

五、增强学生探究意识

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探究意识主要来自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两方面,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去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比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们大笑”这个线索,让学生自己思考“鲁迅的鼻子是碰扁的吗?”“人们笑什么、为什么笑?”等问题。如果学生仍然探讨不出结果,教师就应当及时为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四周黑洞洞原来是指社会的黑暗,碰壁是指同反动派斗争所受的挫折、迫害,进而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善于和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的精神,这样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比如在《穷人》一文教学过程中,对桑娜是否应抱回孩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把全班学生分为两组,分别代表不同意见的双方进行讨论和辩论,鼓励学生认真探索,充分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和意见,进而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及内容。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学生必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探究能力。对此,我们教师要勇于担负起责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发挥小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着力推行探究式教学,不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30-01

素质教育目前已经成为教育界耳熟能详的词汇,它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与此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总的来说,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目标的设定,无疑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极大挑战,而作为基础性学科之一的语文也在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探寻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语文教育工作者们总结自身的教育经验,不断探索适合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近年来,探究式学习模式日渐被语文教育工作者所推崇,而如何把探究式学习模式更加有效地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小学生自愿主动地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实践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依然在探究的问题。

一、探究式学习的概念

小学语文中的探究式学习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探索和研究的方式逐步推进学习。作为与传统教学模式大相径庭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滔滔不绝的灌输者,学生也不再扮演被动的接受者角色,在此学习过程中,教师仅起到引导者的作用,作为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引路人,课堂真正的主体及中心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并总结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习需求,并结合他们的学习程度、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其抛砖引玉,让学生以自主、合作的学习形式,积极主动地探索并自行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锻炼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二、探究式学习模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它与小学生的心理及认知极为契合,因为探究式学习模式完全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的性格特点,逐步推进、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小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有意或无意识地向老师指引的方向前进。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方式多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知识,以“灌输”为主要教学手段,而正是这种呆板的教育模式及沉闷的课堂气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扼杀,语文课堂慢慢成为枯燥、乏味的代名词。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却一改传统教育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真正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通过探究问题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吸取知识;另外,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也是教师教育方法的全面升级,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学生通过合作和自主的方式主动探究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并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

三、探究式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对于如何更加有效地教授小学语文,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见仁见智,近些年来,探究式学习模式受到广泛推崇。

1、创设情景语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语境实则就是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这种情境语境创设的目的是让小学生原有认知及情感水平与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之间产生一定的差距甚至略有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让学生对此差距或此矛盾的解决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探究过程中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充分发掘其学习潜力。

创设情景语境的主要手段即提出问题,问题是学生前进的主要驱动力。基于小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特点,设置问题的难度要适中,不宜过难,过难的问题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而过于简单的问题容易流于肤浅,从而冲淡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提出的问题要恰到好处地抓住学生认知或情感发展上的矛盾,从而调动其探究热情。例如在小学语文第八册《她是我的朋友》学习中,我们不免有这样的疑问:“既然阮恒是主动决定给小姑娘献血,可为什么他又总是哭泣呜咽呢?”这一问题既适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又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在课堂上展开激烈讨论,有的认为“阮橙是怕死”,又有的反驳道“怕死怎么会主动救人?”,经过讨论,最终得出“他是真的想帮助朋友,不想让朋友死,但自己也不想死,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血会被抽干,所以主动抽血但同时又哭泣呜咽”,此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认知及情感体验都有所提升。

2、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语文的实践活动不外乎听说读写等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授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此我们以读为例,例如在教授《登山》时,首先让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整体,而后提出“为什么列宁要走危险的小路?”让学生带着疑问精读描写小路危险的片段。还可以请学生上台表演列宁和巴果茨基走小路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随后共同探讨在经过险境后看到壮美日出会是怎样一种心境,学生会用“兴奋、激动”等词汇形容。这时就不难联想到的诗句“无限风光在险峰”,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思想情感也得到陶冶。

3、总结

总之,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中生硬、呆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极好的学习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更使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晓梅.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1.

第6篇: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范文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的特点

1.自主性。小学高级年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首先需要提出探究的课题,让学生自主完成接下来的阅读、分析、归纳、反思等方式,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基础就是学生自主的参与性,可以将学生在当今教育当中的主体地位显示出来,从而培养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2.探究性特点。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基础就是学生的固有知识和经验,针对阅读文本的图式化框架,引导学生开始实现个性化体验,进行想象性的填充,可以让学生实现创造性的构建,将阅读的再创造功能充分的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实际能力。

3.开放性。实践小学高年级语文谈及性开放式阅读教学,涉及到的阅读资料都是具备开放性的,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和查阅,学生可以将想要探究的问题自已的提出来,并且自己去进行文本搜集和查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发挥辅助和引导作用,为学生明确主题范围,但是不能对于学生形成限制。

4.发展性。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的阅读教学其核心思想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结合新课改的教学大纲和理念,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此外,我们应该明确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无法依靠个人的力量完成,因此实践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完成课题或者命题,加强其互动性,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个人特长和优势,可以做到共同进步。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的环节

1.自由阅读。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开让学生首先自由阅读文本和阅读材料,可以是朗读的方式,也可以是默读的方式,以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兴趣为基础,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当学生完成阅读之后,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在阅读过程中应该显示出“自由”,例如在传统教学当中,学生通常都是带着教师事先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的,这样的阅读就会限制学生的思考,学生对于整体文本的认知就会存在一定的欠缺。

2.合作交流。学生完成合作交流之后,需要分析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等等,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实现合作交流,教师应该实现分好组,让小组之间进行自由讨论,每个小组谈论欣赏视角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尊重每一种视角。分组不能过于随意,需要以学生的优势、特长、爱好等各个方面为基础从而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的学生的特点都是不同的,这样才可以促进小组间的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评价总结环节。通过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对于文本已经具备一定的了解,但是仍旧存在一些地方无法理解,这就需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进行具体的评价和总结,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实现自评或者互评,让学生通过自评从而开始反省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可以及时端正自己的思维观念,通过互评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于自己进行完善。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的措施

1.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只有培养学生对于阅读产生良好的兴趣,才可以继续进行探究和阅读,实践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以学生为兴趣为基础,将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激发,例如大部分学生都喜欢音乐,那么在学习《依依惜别》的时候,教师可以为他们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阅读,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出来。

2.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实践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想象手段实现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其他的结局,为其中涉及到的人物角色想象另外一种不同的选择,这种想象方法可以将课文教学当中存在的留白进行填充。想象策略近些年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各种形式的课文教学当中利用散文、诗歌等形式,利用想象策略更好的教学。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和田的维吾尔》的时候,虽然很多学生都没有去过维吾尔,对于那里的生活也不是很了解,但是教师仍然可以让大家首先进行想象,并且将自己想象中的维吾尔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维吾尔的图像,填充学生对于维吾尔生活的空白。

3.利用比较。理解的基础就是比较,对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利用比较的策略可以收获良好的效果。利用比较方式,学说可以将自身的敏感程度进行提高,并且开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比较才可以更好的鉴别,在比较的过程中,可以明确语言的运用情况,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当中的语序、词语等等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情感,使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的《北京的春节》的时候,可以在班级内部举办朗诵比赛,选出优秀的学生进行最后的选拔,教师和剩余的学生作为评委,通过选举的方式最?K决定。在这个比赛的过程中,比赛的学生可以和其他的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明确自身的不足,向他人的优势学习,而没有参加比赛的学生通过欣赏这些学生的朗诵,也会收获很多。

第7篇: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成长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61-0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探究”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高度关注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中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复杂性,重视每一节课,把握每一节课,把每节课都看作是师生激情、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实施这种模式的教学可以从“目标发展性、过程生成性、感悟独特性”这三个阶段进行。

一、目标发展性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培养人才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依据。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的目标,概括来讲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我们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把握好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开展我们的教学。

二、过程的生成性

1、营造“动态生成――探究”的空间。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除了传授学生知识,进行知识学习外,还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和摇篮。作为充满灵性和人性的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应是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应是充满了带有学生独特个性的包括学习方式又有独特领悟的精彩的“生成”。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教师与学生都融入到语文学习之中,才能融入到生命成长的历程中,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够成为课程的学主动构建者。

2、从期待的答案中走出来。

比如,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执教老师让学生谈谈喜欢狐狸还是乌鸦?并说说理由。一位学生说:“我喜欢乌鸦,它太可怜了,千辛万苦找到了一块肉,一不小心还被狐狸骗走了,我觉得这对乌鸦特别不公平。”执教老师听了后以后,表示赞许。这时,又一名学生站起来,对老师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觉得狐狸更让人喜欢,它聪明,爱动脑筋,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动脑筋,理所当然就不能有吃的。狐狸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示自己,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正是我们需要的。”听到这样的说法,执教老师一下子愣住了,不知说什么好,只是无奈地让学生坐下,这位学生觉得很茫然,只好悻悻地坐下。

案例中一个致命的问题是执教教师仅仅满足于预设的、期待着的答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独特个性,没有重视学生独特个性对课文的理解。“动态生成――探究”式的教学,就不能仅囿于标准答案,囿于预先期待的答案和预设的目标。作为教师,要能够从期待的答案中走出来,使“动态生成――探究”教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不断地形成独特的感受,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让个性化的表达更尽兴。

有了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积累,便会激发表达的欲望,也必然产生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下的独特表达。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先让学生思考,选择一件自己觉得有趣的有关海边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在讲的时候最好能够加上自己的想法。大多数同学的讲述都大同小异,都是根据原文的内容进行了简单或具体地的复述,没有太多的新意。临到下课时,一位学生高高举起了手,并急切地请求:“我、老师、我……”老师让他站起来,他说:“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闰土同那些城市的少爷一样,也是井底之蛙,他们之间知道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城里的少爷们虽然不知道海边的趣事,但是闰土同样也不知道城里的新鲜事呀。城里的少爷们是井底之蛙,但同样有办法让他们知识更加丰富多彩。可以为他们准备一台电视机,让他多看看‘动物世界’;我还可以送他们一台电脑,教他们如何上网,如何在网上寻找有趣的内容……”这位同学刚讲完,听课的老师们都情不自禁地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三、感悟的独特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独特性包括感知方式的独特性、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思想见解的独特性。只要是真实的感受,教师都应加以保护,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能用自己的感悟标准去简单评判。

要尊重学生个性,诱导质疑,激感,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创新性的见解。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的原因,发散性思维非常强,有时候的想法令成人无法想象,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培养成人这样的思维更容易。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教材,对不同的文章,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出自己不同的感悟和见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在教学《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课文的结束语是:“说完,狼就向小羊身上扑去。”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大胆想象:“最后狼吃掉了小羊吗?你们觉得会不会有另外的结局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回答变得更加精彩了。

生1:“狼向小羊身上扑去,机灵的小羊往旁边一躲,老狼碰到石头上撞死了。”

生2:“正在这个危急的关心,羊爸爸回来了,它用有力的羊角一下子就把狼顶到河里,老狼被淹死了。”

生3:“这时候,一个猎人过来了,他开枪把老狼打死了,救了可爱的小羊!”

孩子们的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呀!只要我们珍视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他们的个性就能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会绽放,我们的学生也才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世界。

第8篇: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的翻转课堂是以采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的时候,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教师的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一般是让学生先在课前观看教学微视频及其他的学习资料,以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为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较大的帮助。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论述。

一、小学语文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1.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同,在课堂上不再以教师的讲为主,而是转变为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在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上变得更加主动,而不是像过去一样,一味地等待教师将知识传递给他们,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探索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个性活泼好动,自制力比较差,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而且这种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但是在教学时,教师如果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正式的教学之前,先让他们观看一段有趣的小视频,像在家里观看动画片一样,对学生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就会被激发出来。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

1.教学视频的制作

教师在教学语文知识的时候,要想运用好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方法,第一步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在课前制作好教学视频。教学视频的制作并不是简单地将网上或者是书本上的一些知识复制粘贴到视频中就可以了。笔者认为,在制作视频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学会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心理特征进行视频制作。视频既要包含语文知识,还需要生动活泼有趣,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制作《海底世界》这篇课文的视频时,教师可以参考多种资源制作视频,如与海底世界有关的图片、动画和儿歌等,充分挖掘多种元素,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提出并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问题的提出,一般来说,教学问题的提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遇到的问题,另一种则是教师在教学时设定的教学目标。

笔者以上文中提到的《海底世界》为例,不少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都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那些海洋生物可以生活在海底,而人类却不可以,海底世界为什么这么美丽……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之后,学生也就掌握了自己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3.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是教学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而在应用翻转课堂开展教学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比如说,在教学《乌鸦与狐狸》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入的思考“为什么狐狸能一次次地将乌鸦的肉骗走,真的是因为狐狸的狡猾吗?”教师可以将与这个故事有关的动画片,播放给学生看,通过直观的画面,使他们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4.教师的教学反馈和评价

翻转课堂在教学知识的时候,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学习不管不问,因为小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他们在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时候,难免会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做好教学反馈,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完善知识结构框架,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哪些不懂的,教师都需要及时去了解。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优点与不足进行点评,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必然会越来越广泛,翻转课堂只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代表,在语文课堂上运用这种教学技术,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而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随着教学的发展,必然还会更加深入。

⒖嘉南祝

第9篇: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 人教版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28-02

一、语文教材的基本机构看创新

1.教材设置涉猎广泛

新课标下的人教版语文课本,教材共分8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按照专题编组分别为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组成。就单从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中可以看出,语文课本内容的设置涵盖了各个领域的内容,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的“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发展过程。这样的设置使语文课不在单一,通过综合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2.口语与习作并驾齐驱

从新课标人教版的教学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到“口语与习作教学安排”这是一种创新,一种将口语与习作两手抓的创新。由于考试中作文的比重比较大,教师们会格外重视写作这项能力,从而忽略了口语的训练。虽然说将小学语文的学习联系到未来工作生活中有些远,但蝴蝶效应相比大家都知道,所有的小细节都可能是那只蝴蝶,所以我在这里这样说也无不可。生活中绝大多数应用的更为广泛的是口语也就是沟通,试想一下,每次跟同学交流跟老师交流我们都不可能先打一个腹稿然后再滔滔不绝的说出来吧。所以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将口语与习作教学摆在同等地位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里我们就“第六单元”感谢与安慰我主题的口语与习作为例进行分析。这个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通过观察联想人物之间的关系,并指导学生根据画面提供的内容联系生活世界谈谈所闻所想。先口头表达自己通过观察看到的内容,回忆生活中的经历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将感受写出来转化为文字的形式。

二、从语感训练看创新

语感作为学习过程的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培养语感这种能力是一种创新,一种非常有必要的创新,薛法根老师在多个教学实例中都很好的展示了语言训练将语文教学从无形到有感的转变。

1.设置气氛

正确的朗读需要视觉听觉与感观思维的全方位的投入,薛法根老师在《我选我》中示范阅读根据班级实际要推选学习委员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代入式阅读的方法,使文中“介绍”一词运用到实际中来,让学生参与自我介绍。介绍他人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叫介绍,介绍有哪几种方法。随着课程的推进,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语脉变化和整体思路,达到进入角色,进入文章情景的目的,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感情的抒发,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感情线路。

2.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展开联想

只有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对于让学生头痛的阅读理解这一难点才能够有效的解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出现“捕鸟”一段,连续的九个动作,把雪地捕鸟这个系列性动作表现的生动且有层次,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往往效果并不好。但是调动学生的体验,根据自身经历再来记这个捕鸟的过程就简单的多了,紧接着联系新课标中口语与写作同时培养的目标,我们可以让学生仿写游戏,让学生沉浸在游戏中,并且能够高效且长效的再现一个个生动的游戏场面,这种参与性极高的课程,想必不会有学生不愿参与,毕竟这比枯燥乏味的课程讲解有意思的多。

三、从学习方式看创新

按照我国新课标课改提倡的教学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在低年级实施“我会读”、“我会写”的设计理念,在其他年级的应用中需要结合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激励有道的语气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方式进行。

人教版小学语文对老师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综合性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三方面同时进行的,比如在课文《风筝》中写道“我查词典知道了憧憬的意思”这个提示,是为了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这种方式不是命令式的,而是通过学生参与性的学习到了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来理解我们所不知道的字词。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着重培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文中语感训练的方式进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是小学语文创新模式下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