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范文

对环境问题的理解精选(九篇)

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第1篇: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新环境;人力资源调配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对于企业来说,充足的人才储备以及合理的人才配置是其在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众所周知,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其具备的人才的竞争,因此对企业的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调配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企业人力资源调配管理是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构成成分,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调配在实现人才潜能最大程度发挥的同时还能提升各员工的责任心与积极性,并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前进,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企业更加稳定、健康地发展。

一、人力资源调配管理简介

人力资源调配管理指得就是在企业人力资源主管部门的协调下,科学合理地调配和改动人力的分布情况,如人员改动、职位变动以及员工工作岗位变动等,以使人力资源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实现整个企业工作效率与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在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实际的调配作业过程中,有几点需要遵循的原则:如科学合理、因人设岗、优势定位以及内外互兼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所需人才资源的全面覆盖,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调配系统,能使人力资源得到更好地发展,确保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所有员工最大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取得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最大幅度地提升。

二、新环境下企业中人力资源调配管理的问题

(一)企业对人力资源调配的重视程度不够。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环境的转型阶段,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仍有一大部分企业的管理理念相当传统,比如,部分企业在改变其经济管理方式的过程当中,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到资金设备的投入而忽视了员工的培养和调配,造成了企业内部人才的缺失与不足,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过于落后,进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稳定发展。

(二)企业内部缺乏健全的培训体系。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没有给予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员工培训足够的重视,也没有给予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充足的关心。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没有对那些具有较大潜能的员工进行合理的培训、没有对新进员工进行充分的岗前培训。第二,虽然部分企业给新进员工进行了岗前培训,但是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丰富、创新的培训方法,针对性较差,没有做到针对不同特点的员工进行不同特点的培训,使得员工的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影响了员工所能起到的对于企业发展和前进的作用。第三,培训的内容太过笼统、太过概念化,没有充分的实际意义,因而不能得到显著的培训效果,进而影响了人才调配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企业要想健康长期地发展,就必须加大对其员工配置管理的重视程度,而人力资源调配是人才管理方法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以对员工进行赏罚分明的奖惩,对那些在工作过程中造成错误影响的员工进行惩罚,而对于在工作过程中做出良好成绩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奖励。而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不能对员工进行及时合理地提升,这就严重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进而使员工内部责任感与团结合作感的发挥受到限制。此外,还有一部分企业只对员工进行物质奖励,而忽视对员工进行精神上的奖励,这就造成员工在进行工作时没有充分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进而导致流失大量的人才。

三、人力资源调配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大对企业内部员工调配的重视程度。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企业必须要将人才作为其关注的焦点,管理人员只有加大对人才的管理、调配的重视程度,才能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真正做到人才的科学合理调配。对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调配机制进行建立,对具体的调配方案进行细致的制定,确保把人才放在其最合适的位置上,使员工的优点与特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实现整个企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企业对员工做到奖罚分明可以有效提升员工的积极性、责任感与自信心,促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对员工进行奖惩时,要对其实际情况予以充分地考虑,确保奖惩制度的针对性和合理性。在制定奖惩机制时,要以公平公正、优者多得为基本原则,把员工的工薪和福利与其平时的工作表现和能力结合起来,确保奖惩的合理性,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使员工的成就感得到有效提升,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让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对科学合理的培训系统进行建立。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的过程中,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培训系统作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员工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培训员工时,要按照个员工的岗位、能力水平等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此外培训的内容也应该不断丰富,摈弃以往单一、传统的培训方式,采用新型、多样的的培训方法,例如讨论会、讲座等形式的开展,实现员工素质多角度的全面提升。在培训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员工潜力的挖掘,可以对员工施行轮岗形式的培训,使每位员工都能了解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而实现各员工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掘,使每位员工都能找到其最擅长的方面,进而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价值,实现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有效推动。

(四)制定系统的人力资源调配管理制度。对于企业来说,在进行人力资源调配管理的过程中, 要以明确的调配制度作为基础,根据各员工的实际能力水平、技术水平、知识水平与素养水平进行调配工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各岗位对员工的相关要求是有差异的,而各个员工所具备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只有将员工安排在最适合的岗位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因此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调配制度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要打破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合理性为基本原则,对各岗位进行分析,明确其要求,进而为其调配最适合的员工。企业要从自己与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各岗位的员工进行合理调配,实现企业更有效的发展。

四、总结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快速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加强,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其具备的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也显得愈发重要,而科学合理地对员工进行调配和管理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对员工进行科学、合理地调配,使其在最适合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方能实现整个企业最大效率地发展进步,真正做到人尽其才,进而确保企业持久稳定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旭红.新环境下企业中人力资源调配管理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5(08).

[2]高颖.新环境下企业中人力资源调配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5(02).

第2篇: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范文

1.教学理念的渗透

高中地理教学观念中环境问题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人文环境这个概念是新课改之后增加在地理教学里的新观点,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学生可以理解到人文环境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古代的水利工程是受到洪水的侵蚀,人类创造的人文环境,同时现代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都会有人文环境的变化与之相适应,人类的生活永远脱离不了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在这个自然环境里要想可持续生活繁衍下去,为子孙后代留下资源就只能和平共处,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的环境。二是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现代社会中的环境问题已经是十分严重的,在教学观念中逐渐渗透环境教育就是想让学生明白,我们现在生活的地球已经是千疮百孔,伤痕累累,未来环境会发展成怎样无法预料,但是人类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对现在眼前的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让这个地球不再伤病交加,保持基本的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教学资料的渗透

在现代的高中地理的参考资料中除了原本的几套基础教材之外,还有一本新增的人文和环境保护,这本新增的教材就是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中教学资料的渗透。这本教材主要是讲解环境与人类的发展关系,现在社会中主要出现的环境问题,关于主要的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和处理方法,还有国际社会上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理念和文件性知识,最后还有环境污染对人类的警示作用以及人类对于自身发展的新见解。通过这本新增加的地理参考书,学生可以很清晰的了解现代社会中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有了清楚得看法,加深学生对自身处境的理解,同时可以利用相关的思维引导,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针对参考书中提到的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可以力所能及的实践,增加环境保护的实践能力和人类的普遍实践能力。

3.教学方法的渗透

现代的高中地理教学都是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针对主要的问题可以有多方面的答案。在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实现。第一,环境问题的现状展示。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将污染环境与破坏环境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利用图片和影视等直观印象让学生看到环境问题的现状,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就要做到保护环境。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影响

丰富了高中地理的应用领域。高中地理在新的课程改革之后,关于环境问题的增加是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部分。环境问题关注人类的社会现实环境,同时对现代的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将环境教育的理念渗透在高中地理教学的理念之中,不仅是增加环境保护的宣传,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将先进的环境理念应用于实践,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保护环境,将环境问题的危害逐渐降低,同时起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最重要的是环境教育对于学生对于各们各科之间的触类旁通是有很大的帮助的,环境教育是一个渗透式的学习模式,而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理解,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都会帮助学生在保护环境上有很大的突破,拓宽了环境教育的学习方式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增加人们对于人类和环境相互依赖关系的知识,同时给予每个人保护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和技能,在整个社会中创造出新的有利于环境的行为规范。关于环境教育的学习方式有很多种,高中地理教学的这一种教学方式拓宽了环境教育的学习方式。高中地理的学习方式对于环境教育学习方式的拓宽主要可以从三方面进行。一是将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们学科之中,透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环境教育,这种课程模式便于将环境领域的各方面内容分门别类,使学习者在各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情感,针对一个环境问题可以调动各门各科之间的融会贯通,相互理解。二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环境教育让学生更能设身处地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白作为一个地球人应该担负起的保护地球的重任,这个方面主要是对学生心理和观念的改变与影响。三是对于一个问题可以做多方面的探讨与考虑,主要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思考。

三、结语

第3篇: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环境主题;化学教学;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0—003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环境问题种类繁多,但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相关物质及其变化引起的。化学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学化学中涉及大量与环境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必要基于环境主题进行化学教学设计,更好地实现化学教育与环境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基于环境主题化学教学的功能与价值

化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环境问题的认识框架、从化学视角认识和分析环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价值观以及环境问题参与度和决策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

1.1有助于学生建立环境问题的认识框架

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物质(污染源)引起的,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学科,能够帮助学生从物质的视角建立对环境问题的基本认识。通过化学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造成环境问题的污染物产生与变化过程、物质变化特点,以及污染物的元素不变性。通过从元素观、物质观和价态观多个角度认识环境问题,了解与环境相关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认识框架,由“环境问题是什么”到“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与反应机理”,从“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到“环境问题的预防和治理”。具备了环境问题的认识框架,当学生再面临环境问题时,能够知道从哪些角度去分析,能够更本质、更全面、结构性地认识环境问题。

1.2有助于学生建立从化学视角分析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不仅需要知道什么是环境问题,还应该能从化学的视角认识和分析环境问题。从物质、物质性质与物质变化的角度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危害,分析环境问题,寻找防治环境问题的办法(见图1)。具体包括:认识分析环境问题的危害是由物质的什么性质引起,分析一种物质产生的多个环境问题是由物质的哪些不同性质导致的,或者一种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何种物质什么性质产生的;从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视角分析、解释环境问题的产生机理和形成过程;根据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针对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和条件,寻找对应的解决办法,比如控制污染物产生的化学反应的发生、借助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质转化成无污染物质等。

1.3有助于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

通过与环境主题相关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环境问题对人类和自然界的严重影响,从而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意识,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例如,学生通过硫和氮氧化物性质的学习,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认识到污染物一旦进入大气,可能就会与大气或自然界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污染环境的物质,造成污染之后的治理不仅收效甚微,而且难度相当大,因而使学生认识到预防才是更有效的治理办法。

1.4有助于学生培养环保技能,提高环境问题的参与度和决策力

环境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增加学生的环境知识、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培养,更高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当面临环境问题或现象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真正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通过化学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更多在生活中可以运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分类处理废旧电池,采取正确措施面对氯气泄露等。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应用化学知识,科学合理地保存、使用物质(化学品),避免或者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

2

基于环境主题化学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对环境相关的素材使用方式和水平多样,主要有三种:①以化学知识为主,环境问题或现象只作简单介绍,随着化学知识的展开随机插入。②围绕环境问题展开教学,以环境教育为核心,涉及到元素化合物知识或者化学概念原理时穿插介绍;③化学知识与环境教育并重,教学过程中化学知识获取和环境问题解决两条线索并进,促进学生建立认识环境问题的基本框架和从化学视角认识分析环境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笔者称其为基于环境主题的化学教学。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更倡导第三种教学处理方式,因为新课程倡导基于真实背景的化学教学,环境问题为化学知识提供了真实、富有教育价值的情景,能够满足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环境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从化学视角分析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现了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落实了过程与方法目标,从而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合的教学。为此,笔者结合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经验,构建了基于环境主题的教学设计思路(见图2)。

第4篇: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作用;环境保护;应用

当下,带动社会经济的主要为工业制造业,但是,同时工业也带来诸多环境隐患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生态发展,并致使自然界生态环境恶劣,这种影响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威胁。而伴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出现,这一问题逐渐得以改善,并弥补了自然生态原有问题中的诸多环境隐患。

一、环境保护下监测环境的发展现状

我国环境监测自70年代起步开始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现代环境监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使环境监测经历了“认识不断深化、队伍不断壮大、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作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尤其在“九五”期间,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体系,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存在地区差异大、整体水平不高的现象。

二、环境保护下环境监测的关键作用

1、环境保护下环境监测的生态环保内容

环境保护工作的任务非常繁重,因为它所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比如水污染问题、大气污染问题、土地污染问题。环保部门需要而临的环境保护工作范围遍及全国,通常对己经出现的环境污染治理一也是治标不治木,治理过后还会反复出现。所以,总是在发现严重污染问题之后进行突击治理是非常不明智也不合理的保护环境方法,我国环保部门必须采用更科学系统的治理方案碜龌繁9ぷ鳌U馐保环境监测就能发挥明显的作用了,它能让环保部门少做些无用功,找到更好的环境污染治理方向。环境监测系统会收集到我国各地的大气、水流、土壤等自然环境的被污染情况,之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一分析处理。这样环保部门就可以通过环境监测系统来查看我国各地的环境污染情况,有利于环保人员更直接的发现环境污染之间是否有关联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

2、环境保护下环境监测获得参考依据

我国环保部门在开展工作时也需要有参照标准,环保工作者在确定某地的土质、水流、大气等自然环境是否被污染时,需要与在一定好的环保标准进行比对。看这些自然环境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标准,如果出现被污染的情况,也需要用标准来衡量环境的污染程度。所以环保指标的制定对开展环境保护工作非常重要。环境监测系统的使用就可以为我国制定明确的环保指标提高有利依据。当环保部门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时,需要收集到自然环境不同时期的各方而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以了解某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在不同时期受到的污染情况,或者是相同时期不同的地方受到的污染情况。这些数据能够很好的反应出我国的环境污染情况,对制定环保标准提供数据支持。

三、环境保护下环境监测的具体应用方式

1、创新环境监测技术内容

生态环境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维系着大部分生命体系的正常运作。为加强生态环保效应,应着重展开生态环境的监测、监管工作,监测内容应依据地域实质需求开展,目的在于促进生态环境的有效进步,使其在未来更为协调的发展。有效监督环保工作,应从环保基础理论内容开展,以避免污染类气体或能源造成生态污染问题优先,改善现有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措施,运用全新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根据现阶段环境保护措施的缺口问题,制定创新形式的环保措施。创新内容应依据地理环境问题开展,改善现有生态污染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现有检测技能,改善原技能中所存在不足,引入全新技术观点,中心置于加强环境效应。当下,应针对生态问题严重区域实施相应监测技术措施。

2、完竣环境监测的预报体系

伴随着环保缺口问题的日益加深,改善现有环保模式变得极为重要,因此,应妥善开展区段式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工作。在监测系统中,架构体制内在最为重要的预报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环境问题得以呈现,且弥补了大部分环保问题隐患。同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应采取对监测系统的应用,监测预报系统的优势在于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将问题点进行上报,以备相关人员及时处理问题隐患。检测方式可通过设置相关监管人员开展,监管人员应接受严格培训,且通晓各类环境问题的基础常识。监管人员的日常工作应做到反复检索区域内环境,对区域发现问题隐患,依照科学、规范的手段进行解决,待未解决问题应进行体制上报,避免问题点因其他因素而扩散,以至问题隐患的恶化、严重。完竣检测体系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人员入手,建立详细监管人员体制,将检测内容引入体制,并逐渐培养体制人员的生态环保责任心。第二种方式:加强现有监测技术规范,使之充分适应现阶段生态的基本需求,监测技术已逐步跟随治理方案变更而衍生多种技术规范,但是,其主旨却未曾变更。环境检测主旨内容便是对环境给予保护,且在保护的同时设置相关检测措施,以防止环境恶化问题的延伸。

3、在国家监管下监理相应的环境监测机构

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是我国的重要任务,建立部级的环境监测网络能让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更全而。首先,部级监测网络要对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建立监测网络,比如空气、噪音、地下水、地表水等等。其次环境监测网络需要以不同的地市级来划分出层次,具体分为省、市、县、镇四级。最后就是对监测到的数据信自、实现在线传输、整理、分析等功能。这样对国家了解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很大帮助,也能更好的针对各地的污染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治理方案。

结论:如何规范操作生态环保已成为现阶段最为严峻的一项问题,而待问题未解决阶段环境恶化亦越发严重。其中,伴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衍生,其技术理念已弥补现阶段环境恶化的多项问题,针对问题的解决措施,现阶段拥有三种方案,其中最为透彻的解决方案为在国家监管下监理相应的环境监测机构,这种方式可有效保障当下环境朝向有力因素面发展。在实际的检测系统之下,其基础措施工作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逐步带领起检测系统原有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仅有引入健全化的环境监测系统,才能解决生态环境中的根本性问题。

参考文献:

第5篇: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环境正义;美国环境正义运动;正义论?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began in usa when the american black struggled against the waste dump issues in the 1980s. later, supported by the american public and the academic circle, the struggle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a new ethical concept, namely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academic and practical values of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eory by analyzing this new concept and american environmental justice ?movemen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ory framework, many concepts need clarifying. the theory has brought changes to participants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system.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rights of the weak group rather than the strong group in environmental benefit allocation. environmental justice focuses on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of social groups with diversified econom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besides, solutions are studied based on the equality principle in environmental rights and duties. the theory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 justice present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nvironmental? friendly society in china.?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justice; american environmental justice movement; justice theory

正义问题是当今社会一个普遍性问题,当代社会的每个具体领域均涉及正义问题,如经济、政治、法律、国际关系、教育和文化等。对“环境正义”给予特殊的关注,不外乎以下两点:第一,环境问题具有有限性的特征凸现了公平和正义的分量。[1]因为环境问题主要由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构成。地球的有限性无法改变就有必要对人口及经济发展进行控制。而限制谁的自由和发展则关乎正义问题。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凸现了分配的正义。第二,环境问题具有公共性,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人类共同的行动,而公平又是统一行动的前提。环境正义问题不仅进一步拓展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变化的新格局,也标志着对生态危机成因及其解决之道的认识或反思的深化。

一、“环境主义”概念

最初,“环境正义”一词被认为包含“种际正义”的内涵。例如,温兹(peter wenz)在以“环境正义”为名的著作中,就将“人与自然之间的正义原则”也纳入到环境正义研究的范围。在我国环境正义研究中,也有研究者将环境正义称之为“人的公正”,意指“人类在实现和满足自己的利益过程中,公正地对待自然。”直到美国的“环境正义运动”爆发之后,“环境正义”一词才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指“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社会不公正”。?

目前,学界对环境正义的界定是指为实现社会中各种群体的环境公平所做的努力。罗伯特•d•布拉德(robert d. bullard)将环境正义分为三种:程序正义、地理正义和社会正义。[2]程序正义指的是公平问题,即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评价标准和执法活动以不歧视的方式实施的程度。地理正义指的是在有色人种和穷人社区选择危险废物处置场所的问题。社会正义,是关于社会因素,例如种族、民族、阶级、政治权力怎样影响和反映到环境决策上的问题。?

作为当今美国一项公共政策热点,环境正义致力于解决所有社区的需要和环境问题。美国环保局(epa)这样定义环境正义:“环境正义”是指在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适用和执行等方面,全体国民,不论种族、肤色、国籍和财产状况差异,都应得到公平对待和有效参与环境决策。“公平对待”意味着对于任何群体,不论种族、伦理观念和社会经济地位差异,都不应不合理的承担由工业、市政、商业等活动以及联邦、州和地方环境项目与政策实施所带来的消极环境后果。“有效参与”则意味着:①可能受到影响的社区居民都有适当机会参与将影响其环境或健康的议案的决策;②公众的意见能够影响立法部门的决策;③决策过程中应当考虑所有参与者的意见;④决策者为潜在受影响者的参与提供便利。epa特别担忧的是环境对某些社区居民健康的有害影响。与美国其他地方相比,这些社区环境负荷过重,人们暴露在不适宜的环境危害和风险之中。由于公开歧视、消极的种族中立许可及管制行动等历史原因的持续影响,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这些社区大多是少数族裔和低收入者的聚居区,同时也是环境不公正的发生地。?

学界和官方所下定义非常接近,这表明美国社会对环境正义这一概念的认识趋于一致了。?

许多环境正义活动者同时赋予环境正义非常广泛的内涵,认为环境正义是指所有人,不分世代、种族、文化、性别或经济、社会地位,都享有一个安全、健康、富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权利,它包括生物性、物理性、社会性、政治性、美学性及经济性环境。环境正义要求上述权利能够通过自我实践和增强个人和社区的能力的方式,被自由地行使,藉此个体和群体的特性、需要和尊严得到维护、实现和尊重。

二、环境正义运动

环境正义运动发端于1982年的沃伦抗议(warren county protest)①。沃伦抗议首次把种族、贫困和工业废物的环境后果联系到了一起,从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关注少数民族社区问题的专业或非专业机构人士开始进行进一步深入的调查,并披露了许多过去鲜为人知的有关资料和事实。此事件拉开了环境正义运动的序幕。?

1991年10月,第一次全国有色人种环境领导峰会在华盛顿召开。②经过激烈的辩论,代表们达成了协议,一致同意用17条“环境正义原则”作为他们行动的宗旨,并正式宣告了“环境正义”者们与主流环境保护主义者们不同的立场。著名的环境正义者黛安娜•阿尔斯顿说:“对我们来说,环境问题,……不能狭隘地予以解释。我们眼中的环境是与整个社会的、种族的和经济的正义交织在一起的。在我们看来,环境就是我们生活、我们工作和我们玩耍的地方。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发表评论我们时代各种问题的讲坛:军事和防御政策的问题、宗教自由、文化生存、能源的可持续开发、我们城市的未来、运输、住房、土地和、自决权、就业……,我们可以一直列举下去。”显然,这是一个全然不同于主流环境保护主义的环境观。它不仅把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而且使它与社会政治交织在一起。?

“环境正义”运动反映了美国社会下层,尤其是有色人种社区的切身要求,但同时也反映了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族群对环境的不同概念。从某种角度看,环境正义运动可以说是民权运动的延伸,它所要求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社会正义的问题。但是从另一角度看,当环境正义者们把这样一个社会问题置入了环境保护的视野,就使得它有了更深层的内涵:一方面,它说明环境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特有的阶级和族裔问题,它已经得到了全社会和所有族群的关注;另一方面,环境危机是一个与社会危机有着密切关联的危机,从根本上说,它们是一个危机。?

20世纪90年代晚期,环境正义成为环境政策讨论中一个新兴的主题;21世纪这个问题成为环境政策中最重要的内容,甚至已经制定或开始实施专门的补偿措施。社会学家,特别是政治社会学家,建议使用一系列理论来解释正义政策的形成。

三、环境正义何以可能?

很多人会认为,“正义何以可能”的问题是一个学究式的问题而不是现实的问题。任何环境正义的实质性概念都必须回答:究竟谁是环境正义的“接受者”?到底分配什么?如何分配?[3]?

国内有研究者认为,环境正义的实质就是分配正义的问题,而分配正义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如何对资源进行分配。但是,总体而言,这些观点缺乏有关分配正义理论的有力支持。与此不同的是,国外研究者已经开始从分配正义理论的视角切入环境正义的研究并取得了新的进展。当代西方,罗尔斯以正义原则为基础,重申自由主义基本理论,他所提出的“作为公平的正义”由于包含了强烈的平等主义意蕴,对于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受益和责任分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4]?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主要是由两个正义原则组成:“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①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②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第一个原则是自由平等原则,第二个原则包括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这一“差异原则”以及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的“机会均等原则”。罗尔斯还排列这些原则的优先顺序,即第一原则优先于第二原则,同时“机会均等原则”优先于“差异原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罗尔斯正义论的两个基本观点:第一,每个人所具有的自由权利都是平等的,都必须给予公平的对待,所有机会都应该向每一个社会成员开放;第二,正义必须是“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换句话说,一切政策必须对那些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人有利,使社会中的最弱势群体在社会分配过程中获利最大。从第二点来看,罗尔斯把一般正义观的“合乎每一个人的正义”转变为“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把弱势群体的利益能否满足视为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公正的标准,这在以往的自由主义理论中是不多见的。?

按照罗尔斯的理论,国际环境问题上的一切决策应该惠顾作为弱者的发展中国家,资源应该按符合穷人利益的原则来分配。借鉴罗尔斯“正义论”的理论精神,则可以这样确立代内正义的伦理原则:第一,生存优先原则。由于国际上存在着严重的贫富不均以及利益、受害分配上的不平等,那么在贯彻环境政策时,应该生存优先,给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空间和资源。具体到国际关系上,环境利益应该向发展中国家倾斜,发达国家应该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和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而不应该以保护环境为由,实施“环境沙文主义”,扼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第二,公平原则(含差别原则)。就是要求世界各国公平地承担环境责任。但是这一公平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国家和个人都承当相同的责任,尽管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但是在责任分担上要区别对待,发达国家应该更多地承担责任。罗尔斯正义论为环境正义理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

四、环境正义的原则

1991年美国“第一次全国有色人种环境领导高峰会”(people of color environmental leadership summit)在华盛顿召开,正式提出环境正义问题。其基本纲领有17条原则(转引自harvey, 1996)。其主要内容有以下6点:①环境正义保证地球母亲的神圣、生态系统的统一、所有物种的相互依赖性和免受生态破坏的权利;②环境正义要求公共政策必须以给予所有人民尊重和正义为基础,不得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③环境正义要求保护人民,使之免遭核试验、有毒或危险废物及毒药的危害,不使核试验威胁其享受清洁空气、土地、水和食物的基本权利;④环境正义确保全体人民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自决的基本权利;⑤环境正义要求停止生产各种有毒物品、危险废物和放射性物质,所有过去和当前的生产者,必须对人民极其负责,在生产现场消除毒性、抑制危害;⑥环境正义要求全体人民享有作为平等的伙伴参与各个级别的决策的权利,这些决策包括需求和评估。[5]?

事实上,环境正义原则进一步揭示环境正义问题是社会正义问题,其具体内容涉及权利、需要、分配、国家制度和政策制定等诸多领域。归纳总结以上多项环境正义原则,我认为以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原则。社会的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含义是指每一社会成员都应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每一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应当持续不断地得到满足,其生活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把生产发展控制在能够满足所有人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状况。所有人共同享有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融合,使社会成员得到全面发展。?

(2)尊重原则。人在脱离动物界具备自我意识之后具有了尊严,人的尊严随着社会的逐渐进化而逐渐强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这种尊严更应当为每个人所具有,尤其是当某个社会群体(弱势群体)的尊严受到践踏,导致人的基本尊严的丧失的时候。可见,维护每一社会成员的尊严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正的基本功能。显然,尊重、平等和自由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正的最基本理念,也是公正的重要内容。?

(3)机会平等原则。机会是指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机会平等指社会成员在解决如何拥有作为一种资源的机会问题时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平等的应予以平等的对待,不平等的应予以不平等的对待。机会平等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生存与发展机会起点的平等;二是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平等。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机会平等原则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和有效的发展空间,从而激发了现代社会的活力,提升了社会进步的质量。?

(4)效率优先公平兼顾原则。对现有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最直接体现公正原则。社会财富等资源的形成过程中,每一社会成员投入的劳动数量、质量和生产要素不同,对社会的具体贡献是有差别的。根据每一社会成员的具体贡献进行差别分配,既体现平等的理念,也体现自由的理念,充分尊重并承认个体对于社会的不同贡献。?

(5)补偿原则。在中国现阶段,弱势群体以及因此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依据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社会利益的分配做到最少受惠者得到最大利益,即补偿原则。

五、美国环境正义评价

回顾美国“环境正义运动”的产生、发展和推进的历程,不难看出环境正义的中心原则在于对资源、环境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公平分配。其前提条件是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民主。恰当的环境正义理论有着极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为有效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法。?

(一)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的启示?

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环境正义运动”环境正义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影响:①我们对于环境正义诸多方面的了解还远远不够;②环境正义会给环境政策博弈中的每个参与主体带来变化;③环境正义是环境政策日程上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理念已经深深融入到州环境保护部门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政策框架中;④信息公开和公民参与,为了让平民百姓也能做出知情选择,必须建立新的信息体系;⑤政策分析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互融合的程度与方式,好的决策过程能够处理根本问题,并且让自己和公众都认识到未知因素的存在。?

同时,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给我们带来如许启示:①对当代的环境问题——环境是谁之环境?正义是谁之正义?——给予一定意义上的回答;②“环境正义”更关注和强调同时代在环境利益分配时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行为不正义现象及矫正;③“环境正义”揭示了环境利益通常表现为强势群体的利益;④“环境正义”关心不同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所面临的环境胁迫及其解决之道;⑤“环境正义”运用了平等原则解决环境权利和义务。利益双方在过去的历史中,一方未经对方同意就将某些成本强加给对方,从不公平中受益。为恢复正义和平等,被置于不利地位的一方有资格要求在未来时间内获益一方承担至少与他们以往获得的好处相当的责任。在一个由不同集团组成的社会中,拥有资源多的一方应多出力。?

(二)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的局限?

美国环境正义的概念提出至今,毕竟只短短十几年的历史,其理论和应用不可避免有其局限性:?

首先,环境正义未成为国家法律法规,只具备法律的雏形。环境正义问题虽已提到环境政策制定的议事日程之上,并成为影响政策制定的一个理念,但只有行政部门把环境正义纳入到决策过程中,立法部门尚未行动。?

第二,环境正义的概念还不清晰。环境正义指所有群体都具有公平地分摊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的基本权利,这是一个新兴的理念。环境正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正义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正义观念的范畴,它更多关注由于环境问题而导致的环境不公现象,特别是国家和民族间的不公平。可以说环境正义是指在所有与环境有关的行为和实践中不同国家、民族、阶层的人都享有合理的权利,承担合理的义务,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环境正义有十分广泛的内涵,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种群和族群对环境正义有不同的定义。目前,西方对于环境正义尚无清晰的限定的概念。?

第三,环境正义的解决方法和评估体系尚很缺乏。虽然美国环境正义根据环境不公正产生的经济因素、健康因素、地理因素、种族和社会因素探寻环境不正义产生的原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指导原则,因为环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产生环境不公正原因的多样性,使得环境正义的解决方法和评价体系呈现许多的不确定性。?

第四,环境正义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当代西方各学派争执不一,环境正义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但通过环境正义这一视角,我们至少澄清了环境是地球人共同的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种族对环境资源享有权利和义务,同时回答了环境正义是谁之正义的问题,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地区和不发达国家的环境分配问题指引了方向。当然,环境正义理论支点(如权利、自然价值、对自然的义务、社会正义理论)、基本理念(如人类共同利益、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操作原则(如国家政策、绿色政治、控制人口、遏制经济增长)等,则为构建中国的环境正义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6]?

最后,环境正义的影响力微弱,环境正义目前在国际层面上尚未形成影响。国际层面则更多地关注于运用环境技术、环境政策和法规及经济手段来应对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环境正义在国际环境事务中的作用尚未凸现。?

面对环境与发展问题,我们最基本的选择是:要么维护地球环境,要么对环境进行开发利用。这个道德选择又会进一步引出其他一些问题,例如这里的“我们”是谁?“我们”的生活彼此之间是否存在矛盾?人类的人类性和自然的自然性之间是否又存在矛盾?以及不同的“我”和“彼”之间的矛盾又应当如何解决?回答这些问题都离不开对伦理标准的参考,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即是正义问题。?

尽管环境正义理论尚未有一个完善的体系,西方各学派也争执不一,但通过环境正义这一视角,我们至少澄清了环境是地球人共同的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种族对环境资源享有权利和义务,同时回答了环境正义是谁之正义的问题,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地区和不发达国家的环境分配问题指引了方向。环境正义崭新的生命力决定了其远大的前途。作为地球上唯一的道德主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然不同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两者又交织在一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存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背后又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怀,实现环境权利和义务的公正和正义,正是环境正义理论的现实和实践价值。?

借鉴美国环境正义的价值理念和指导原则,若要为中国的环境保护提供完善的道德基础和理论支持,就必须扩大环境伦理的理论视野,构建具有指导意义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正义理论,切实把握好这个能够促进环境伦理学发展的良好契机[7],“要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和谐,自然与人文的和解”[8]。分析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实践与应用,对于构建中国环境正义理论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韩立新.环境问题上的代内正义原则[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3(5):2127.?

[2]robert d bullard. environmental justice challenges at home and abroad[m]// low, nicholas, ed. global ?ethics? and environment.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9:35.?

[3]andrew dobson. justice and the environment: ?conceptions?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theorie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j].[s.l.].[s.n]: 6384.?

[4]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纪骏杰.环境正义:环境社会学的规范性关怀[c].“环境价值观与环境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南: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化研究中心,1997:7193.?

[6]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15-25.?

第6篇: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环境正义;美国环境正义运动;正义论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began in USA when the American black struggled against the waste dump issues in the 1980s. Later, supported by the American public and the academic circle, the struggle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a new ethical concept, namely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academic and practical values of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eory by analyzing this new concept and American environmental justice movemen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ory framework, many concepts need clarifying. The theory has brought changes to participants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system.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rights of the weak group rather than the strong group in environmental benefit allocation. Environmental justice focuses on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of social groups with persified econom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besides, solutions are studied based on the equality principle in environmental rights and duties. The theory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 justice present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nvironmental friendly society in China.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justice; American environmental justice movement; justice theory

正义问题是当今社会一个普遍性问题,当代社会的每个具体领域均涉及正义问题,如经济、政治、法律、国际关系、教育和文化等。对“环境正义”给予特殊的关注,不外乎以下两点:第一,环境问题具有有限性的特征凸现了公平和正义的分量。[1]因为环境问题主要由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构成。地球的有限性无法改变就有必要对人口及经济发展进行控制。而限制谁的自由和发展则关乎正义问题。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凸现了分配的正义。第二,环境问题具有公共性,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人类共同的行动,而公平又是统一行动的前提。环境正义问题不仅进一步拓展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变化的新格局,也标志着对生态危机成因及其解决之道的认识或反思的深化。

一、“环境主义”概念

最初,“环境正义”一词被认为包含“种际正义”的内涵。例如,温兹(Peter Wenz)在以“环境正义”为名的著作中,就将“人与自然之间的正义原则”也纳入到环境正义研究的范围。在我国环境正义研究中,也有研究者将环境正义称之为“人的公正”,意指“人类在实现和满足自己的利益过程中,公正地对待自然。”直到美国的“环境正义运动”爆发之后,“环境正义”一词才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指“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社会不公正”。

目前,学界对环境正义的界定是指为实现社会中各种群体的环境公平所做的努力。罗伯特D布拉德(Robert D. Bullard)将环境正义分为三种:程序正义、地理正义和社会正义。[2]程序正义指的是公平问题,即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评价标准和执法活动以不歧视的方式实施的程度。地理正义指的是在有色人种和穷人社区选择危险废物处置场所的问题。社会正义,是关于社会因素,例如种族、民族、阶级、政治权力怎样影响和反映到环境决策上的问题。

作为当今美国一项公共政策热点,环境正义致力于解决所有社区的需要和环境问题。美国环保局(EPA)这样定义环境正义:“环境正义”是指在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适用和执行等方面,全体国民,不论种族、肤色、国籍和财产状况差异,都应得到公平对待和有效参与环境决策。“公平对待”意味着对于任何群体,不论种族、伦理观念和社会经济地位差异,都不应不合理的承担由工业、市政、商业等活动以及联邦、州和地方环境项目与政策实施所带来的消极环境后果。“有效参与”则意味着:①可能受到影响的社区居民都有适当机会参与将影响其环境或健康的议案的决策;②公众的意见能够影响立法部门的决策;③决策过程中应当考虑所有参与者的意见;④决策者为潜在受影响者的参与提供便利。EPA特别担忧的是环境对某些社区居民健康的有害影响。与美国其他地方相比,这些社区环境负荷过重,人们暴露在不适宜的环境危害和风险之中。由于公开歧视、消极的种族中立许可及管制行动等历史原因的持续影响,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这些社区大多是少数族裔和低收入者的聚居区,同时也是环境不公正的发生地。

学界和官方所下定义非常接近,这表明美国社会对环境正义这一概念的认识趋于一致了。

许多环境正义活动者同时赋予环境正义非常广泛的内涵,认为环境正义是指所有人,不分世代、种族、文化、性别或经济、社会地位,都享有一个安全、健康、富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权利,它包括生物性、物理性、社会性、政治性、美学性及经济性环境。环境正义要求上述权利能够通过自我实践和增强个人和社区的能力的方式,被自由地行使,藉此个体和群体的特性、需要和尊严得到维护、实现和尊重。

二、环境正义运动

环境正义运动发端于1982年的沃伦抗议(Warren County Protest)①。沃伦抗议首次把种族、贫困和工业废物的环境后果联系到了一起,从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关注少数民族社区问题的专业或非专业机构人士开始进行进一步深入的调查,并披露了许多过去鲜为人知的有关资料和事实。此事件拉开了环境正义运动的序幕。

1991年10月,第一次全国有色人种环境领导峰会在华盛顿召开。②经过激烈的辩论,代表们达成了协议,一致同意用17条“环境正义原则”作为他们行动的宗旨,并正式宣告了“环境正义”者们与主流环境保护主义者们不同的立场。著名的环境正义者黛安娜阿尔斯顿说:“对我们来说,环境问题,……不能狭隘地予以解释。我们眼中的环境是与整个社会的、种族的和经济的正义交织在一起的。在我们看来,环境就是我们生活、我们工作和我们玩耍的地方。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发表评论我们时代各种问题的讲坛:军事和防御政策的问题、宗教自由、文化生存、能源的可持续开发、我们城市的未来、运输、住房、土地和主权、自决权、就业……,我们可以一直列举下去。”显然,这是一个全然不同于主流环境保护主义的环境观。它不仅把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而且使它与社会政治交织在一起。

“环境正义”运动反映了美国社会下层,尤其是有色人种社区的切身要求,但同时也反映了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族群对环境的不同概念。从某种角度看,环境正义运动可以说是民权运动的延伸,它所要求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社会正义的问题。但是从另一角度看,当环境正义者们把这样一个社会问题置入了环境保护的视野,就使得它有了更深层的内涵:一方面,它说明环境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特有的阶级和族裔问题,它已经得到了全社会和所有族群的关注;另一方面,环境危机是一个与社会危机有着密切关联的危机,从根本上说,它们是一个危机。

20世纪90年代晚期,环境正义成为环境政策讨论中一个新兴的主题;21世纪这个问题成为环境政策中最重要的内容,甚至已经制定或开始实施专门的补偿措施。社会学家,特别是政治社会学家,建议使用一系列理论来解释正义政策的形成。

三、环境正义何以可能?

很多人会认为,“正义何以可能”的问题是一个学究式的问题而不是现实的问题。任何环境正义的实质性概念都必须回答:究竟谁是环境正义的“接受者”?到底分配什么?如何分配?[3]

国内有研究者认为,环境正义的实质就是分配正义的问题,而分配正义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如何对资源进行分配。但是,总体而言,这些观点缺乏有关分配正义理论的有力支持。与此不同的是,国外研究者已经开始从分配正义理论的视角切入环境正义的研究并取得了新的进展。当代西方,罗尔斯以正义原则为基础,重申自由主义基本理论,他所提出的“作为公平的正义”由于包含了强烈的平等主义意蕴,对于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受益和责任分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4]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主要是由两个正义原则组成:“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①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②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第一个原则是自由平等原则,第二个原则包括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这一“差异原则”以及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的“机会均等原则”。罗尔斯还排列这些原则的优先顺序,即第一原则优先于第二原则,同时“机会均等原则”优先于“差异原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罗尔斯正义论的两个基本观点:第一,每个人所具有的自由权利都是平等的,都必须给予公平的对待,所有机会都应该向每一个社会成员开放;第二,正义必须是“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换句话说,一切政策必须对那些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人有利,使社会中的最弱势群体在社会分配过程中获利最大。从第二点来看,罗尔斯把一般正义观的“合乎每一个人的正义”转变为“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把弱势群体的利益能否满足视为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公正的标准,这在以往的自由主义理论中是不多见的。

按照罗尔斯的理论,国际环境问题上的一切决策应该惠顾作为弱者的发展中国家,资源应该按符合穷人利益的原则来分配。借鉴罗尔斯“正义论”的理论精神,则可以这样确立代内正义的伦理原则:第一,生存优先原则。由于国际上存在着严重的贫富不均以及利益、受害分配上的不平等,那么在贯彻环境政策时,应该生存优先,给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空间和资源。具体到国际关系上,环境利益应该向发展中国家倾斜,发达国家应该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和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而不应该以保护环境为由,实施“环境沙文主义”,扼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第二,公平原则(含差别原则)。就是要求世界各国公平地承担环境责任。但是这一公平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国家和个人都承当相同的责任,尽管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但是在责任分担上要区别对待,发达国家应该更多地承担责任。罗尔斯正义论为环境正义理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

四、环境正义的原则

1991年美国“第一次全国有色人种环境领导高峰会”(People of Color Environmental Leadership Summit)在华盛顿召开,正式提出环境正义问题。其基本纲领有17条原则(转引自Harvey, 1996)。其主要内容有以下6点:①环境正义保证地球母亲的神圣、生态系统的统一、所有物种的相互依赖性和免受生态破坏的权利;②环境正义要求公共政策必须以给予所有人民尊重和正义为基础,不得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③环境正义要求保护人民,使之免遭核试验、有毒或危险废物及毒药的危害,不使核试验威胁其享受清洁空气、土地、水和食物的基本权利;④环境正义确保全体人民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自决的基本权利;⑤环境正义要求停止生产各种有毒物品、危险废物和放射性物质,所有过去和当前的生产者,必须对人民极其负责,在生产现场消除毒性、抑制危害;⑥环境正义要求全体人民享有作为平等的伙伴参与各个级别的决策的权利,这些决策包括需求和评估。[5]

事实上,环境正义原则进一步揭示环境正义问题是社会正义问题,其具体内容涉及权利、需要、分配、国家制度和政策制定等诸多领域。归纳总结以上多项环境正义原则,我认为以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原则。社会的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含义是指每一社会成员都应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每一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应当持续不断地得到满足,其生活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把生产发展控制在能够满足所有人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状况。所有人共同享有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融合,使社会成员得到全面发展。

(2)尊重原则。人在脱离动物界具备自我意识之后具有了尊严,人的尊严随着社会的逐渐进化而逐渐强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这种尊严更应当为每个人所具有,尤其是当某个社会群体(弱势群体)的尊严受到践踏,导致人的基本尊严的丧失的时候。可见,维护每一社会成员的尊严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正的基本功能。显然,尊重、平等和自由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正的最基本理念,也是公正的重要内容。

(3)机会平等原则。机会是指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机会平等指社会成员在解决如何拥有作为一种资源的机会问题时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平等的应予以平等的对待,不平等的应予以不平等的对待。机会平等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生存与发展机会起点的平等;二是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平等。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机会平等原则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和有效的发展空间,从而激发了现代社会的活力,提升了社会进步的质量。

(4)效率优先公平兼顾原则。对现有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最直接体现公正原则。社会财富等资源的形成过程中,每一社会成员投入的劳动数量、质量和生产要素不同,对社会的具体贡献是有差别的。根据每一社会成员的具体贡献进行差别分配,既体现平等的理念,也体现自由的理念,充分尊重并承认个体对于社会的不同贡献。

(5)补偿原则。在中国现阶段,弱势群体以及因此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依据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社会利益的分配做到最少受惠者得到最大利益,即补偿原则。

五、美国环境正义评价

回顾美国“环境正义运动”的产生、发展和推进的历程,不难看出环境正义的中心原则在于对资源、环境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公平分配。其前提条件是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民主。恰当的环境正义理论有着极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为有效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法。

(一)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的启示

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环境正义运动”环境正义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影响:①我们对于环境正义诸多方面的了解还远远不够;②环境正义会给环境政策博弈中的每个参与主体带来变化;③环境正义是环境政策日程上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理念已经深深融入到州环境保护部门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政策框架中;④信息公开和公民参与,为了让平民百姓也能做出知情选择,必须建立新的信息体系;⑤政策分析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互融合的程度与方式,好的决策过程能够处理根本问题,并且让自己和公众都认识到未知因素的存在。

同时,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给我们带来如许启示:①对当代的环境问题——环境是谁之环境?正义是谁之正义?——给予一定意义上的回答;②“环境正义”更关注和强调同时代在环境利益分配时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行为不正义现象及矫正;③“环境正义”揭示了环境利益通常表现为强势群体的利益;④“环境正义”关心不同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所面临的环境胁迫及其解决之道;⑤“环境正义”运用了平等原则解决环境权利和义务。利益双方在过去的历史中,一方未经对方同意就将某些成本强加给对方,从不公平中受益。为恢复正义和平等,被置于不利地位的一方有资格要求在未来时间内获益一方承担至少与他们以往获得的好处相当的责任。在一个由不同集团组成的社会中,拥有资源多的一方应多出力。

(二)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的局限

美国环境正义的概念提出至今,毕竟只短短十几年的历史,其理论和应用不可避免有其局限性:

首先,环境正义未成为国家法律法规,只具备法律的雏形。环境正义问题虽已提到环境政策制定的议事日程之上,并成为影响政策制定的一个理念,但只有行政部门把环境正义纳入到决策过程中,立法部门尚未行动。

第二,环境正义的概念还不清晰。环境正义指所有群体都具有公平地分摊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的基本权利,这是一个新兴的理念。环境正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正义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正义观念的范畴,它更多关注由于环境问题而导致的环境不公现象,特别是国家和民族间的不公平。可以说环境正义是指在所有与环境有关的行为和实践中不同国家、民族、阶层的人都享有合理的权利,承担合理的义务,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环境正义有十分广泛的内涵,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种群和族群对环境正义有不同的定义。目前,西方对于环境正义尚无清晰的限定的概念。

第三,环境正义的解决方法和评估体系尚很缺乏。虽然美国环境正义根据环境不公正产生的经济因素、健康因素、地理因素、种族和社会因素探寻环境不正义产生的原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指导原则,因为环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产生环境不公正原因的多样性,使得环境正义的解决方法和评价体系呈现许多的不确定性。

第四,环境正义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当代西方各学派争执不一,环境正义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但通过环境正义这一视角,我们至少澄清了环境是地球人共同的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种族对环境资源享有权利和义务,同时回答了环境正义是谁之正义的问题,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地区和不发达国家的环境分配问题指引了方向。当然,环境正义理论支点(如权利、自然价值、对自然的义务、社会正义理论)、基本理念(如人类共同利益、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操作原则(如国家政策、绿色政治、控制人口、遏制经济增长)等,则为构建中国的环境正义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6]

最后,环境正义的影响力微弱,环境正义目前在国际层面上尚未形成影响。国际层面则更多地关注于运用环境技术、环境政策和法规及经济手段来应对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环境正义在国际环境事务中的作用尚未凸现。

面对环境与发展问题,我们最基本的选择是:要么维护地球环境,要么对环境进行开发利用。这个道德选择又会进一步引出其他一些问题,例如这里的“我们”是谁?“我们”的生活彼此之间是否存在矛盾?人类的人类性和自然的自然性之间是否又存在矛盾?以及不同的“我”和“彼”之间的矛盾又应当如何解决?回答这些问题都离不开对伦理标准的参考,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即是正义问题。

尽管环境正义理论尚未有一个完善的体系,西方各学派也争执不一,但通过环境正义这一视角,我们至少澄清了环境是地球人共同的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种族对环境资源享有权利和义务,同时回答了环境正义是谁之正义的问题,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地区和不发达国家的环境分配问题指引了方向。环境正义崭新的生命力决定了其远大的前途。作为地球上唯一的道德主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然不同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两者又交织在一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存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背后又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怀,实现环境权利和义务的公正和正义,正是环境正义理论的现实和实践价值。

借鉴美国环境正义的价值理念和指导原则,若要为中国的环境保护提供完善的道德基础和理论支持,就必须扩大环境伦理的理论视野,构建具有指导意义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正义理论,切实把握好这个能够促进环境伦理学发展的良好契机[7],“要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和谐,自然与人文的和解”[8]。分析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实践与应用,对于构建中国环境正义理论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韩立新.环境问题上的代内正义原则[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3(5):2127.

[2]ROBERT D BULLARD. Environmental justice challenges at home and abroad[M]// Low, Nicholas, ed. Global Ethics and Environment.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9:35.

[3]ANDREW DOBSON. Justice and the environment: conceptions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theorie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J].[s.l.].[s.n]: 6384.

[4]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纪骏杰.环境正义:环境社会学的规范性关怀[C].“环境价值观与环境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南: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化研究中心,1997:7193.

[6]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15-25.

第7篇: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环境工程专业 存在问题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全社会呼吁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对环境工程综合人才的需求迅速扩大。探讨如何进一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成为当务之急[1]。

一、在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差,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动力。

中国由于长期注重社会经济的发展,忽略自然环境的保护,一度使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现今由于环保事业正处于起步的阶段,学生对环境保护领域缺乏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就业面相对其他专业领域狭窄,因此学生对此专业的认同感缺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主动,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效果不显著。这些都严重影响高等院校环境工程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发展状况,进一步影响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严重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

2.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缺乏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

目前专业基础课教材内容通常偏向于理论知识讲解,缺乏工程实用例子,教师通常按照教材编排内容和顺序讲授,学生感觉内容枯燥乏味,无法对专业知识产生兴趣。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知识总量的递增速度会越来越快,新知识的倍增速度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之间必然存在矛盾。环境工程对学科知识前沿性要求的欠缺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通常出现旧办法无法应对新问题的情况。一些工程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高校学生在走上岗位后,由于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够宽广和扎实,某些人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知识和技能结构的自我完善、创新能力等方面缺乏解决各行业中主要环境问题的能力。

3.实践教学环节欠缺,缺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环境类专业的专业性很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同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资格非常看重。目前国内各高校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环境治理实践环节的培养。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往往出现无所适从,无处下手,无法应对困境,感觉到所学的专业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当中,这主要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造成的。

二、提高环境工程学科学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近几年国家一直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治理,把它的高度提升到与经济建设并齐的位置。国家、企业,包括大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尤其是一些经济高速发展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这几年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大量的努力和投入,因此提高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素养尤其重要。

1.多渠道引导学生全方面关注环境工程专业,增强专业认同感。

新生入学后要尽早给予他们指导,通过校园或社会当中的环境保护公益组织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人类的环境问题及当今社会环境热点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环境工程专业的浓厚兴趣。

尽快让学生接触环境专业知识,通过参与高年级甚至研究生的实验研究,熟悉环境工程的多个方向,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业生涯有合理的规划。

邀请相关的环境类证书的权威机构进校园宣讲,让学生适当地了解环境专业的就业情况,对自己日后的职业做到心中有数。

2.加强环境工程新技术和工程实例,充实专业教学内容。

在专业课教学内容方面改革,在熟悉了解成熟的污染控制技术理论的前提下,跟踪当今新兴的污染控制技术理论的发展,加大课堂讲授内容的信息量和新颖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对教学内容可进行适当调整,增加一些学科前沿知识及国外技术状况的讲解,理论联系实践,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2]。

3.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建立长期的校外实践基地。

课堂内的学习和培养环节显然很重要,但真正考核学生能力和培养质量的还是进入企业后的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培训及参与项目研究工作,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然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还需要到企业实地体验和锻炼。通过在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企业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项目的形式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学生还可以在毕业设计时期有较长一段时间直接参与企业工作,直接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为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第8篇: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范文

环境工程自身的因素包括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环境技术水平有待提升、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等,也直接影响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成效。

2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的难点分析

2.1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难点存在的原因

除了上述几种影响因素外,环境工程建设还具有交叉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也是造成难点存在的原因。所谓交叉性,即环境工程是由多学科交叉、重组而成,这些学科包括化学工程、能源工程、给排水工程、环境科学、信息技术等,同时还与社会科学有关。复杂性是由于环境工程面临的对象、解决的问题错综复杂,不仅要解决环境污染防治问题,还要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少害或无害生产技术和工艺等问题。多样性是因为环境工程要解决的问题,多种多样,一些传统的环境工程技术已无法解决当下以及未来新的环保需求。例如核废料问题、臭氧层破坏问题等。

2.2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程中的难点

城市中的大气污染状况正在发生一些变化,一些城市正由传统的“煤烟型”污染转变为机动车“尾气型”污染。这些城市的经济实力较强,人们生活水平较高,机动车数量持续增长,造成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大,主要污染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等排放量超过了工业废气的排放量。而机动车尾气治理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有汽车生产、道路交通、机动车管理、人们环保意识等多方面的问题,所以这是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程中的难点之一。

2.3城市水污染防治工程中的难点

我国水资源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2]。一方面是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是水环境的污染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一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陈旧,还有相当多地区生活、生产污水未经充分处理就排放了,导致水体污染现象日益严重,一些地方甚至生活用水都比较困难。同时,污水处理回用程度也很低。这些问题都是城市水污染防治工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2.4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中的难点

城市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工业废渣、废料等。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工业、建筑和生活垃圾不断积累“,垃圾围城”现象已不罕见。很多垃圾堆放地或填埋场未作无害化处理,造成地表水污染、地下岩层土体渗流污染和大规模垃圾山的“泥石流”(垃圾流)等灾害。在垃圾处置方法上大部分城市以填埋为主,但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不容小视;一些城市采用了垃圾焚烧技术,但焚烧过程中的一些技术环节解决不好,又“制造”了新的空气污染。

2.5城市建设中产生的其他环境问题

城市人口密集,兼之经济、工程规模大、强度高,城区中形成“热岛效应”;一些工程日夜施工,造成噪声污染、振动污染;一些地区超采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引起大规模地面沉降或地面塌陷;地下矿层采空引起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问题。

3解决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问题与难点的对策

3.1城市规划建设向环境工程倾斜

环境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不足,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环境问题的根由,政府部门在开展城市建设时必须纠正片面追求GDP的做法,把环境工程建设放在与城市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不断增加环境工程投资的比例。其次,加强对环境工程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力度,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并提高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再次,接受公众、舆论和社会的监督,环境工程建设对公众有利、有益,通过宣传公示让大家了解环境工程的作用和建设情况,凝聚起社会力量进行更广泛的监督。

3.2在城市建设中增加技术的投入,推进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产出量

尽管增加环境工程建设的总量,可以提高污染物的处理量,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出量,更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减少社会投入。以废水问题为例,通过采用新技术或新工艺,尽量少用水甚至不用水,能减少废水的产出量或降低废水的浓度,进而消减废水处理的费用,如无水印染工艺、无氰电镀工艺的应用。其次,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废水、废渣经过处理都能够重复利用,这样也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3.3发展无污染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为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可以推广燃用清洁燃料和使用低污染环保车辆,加强监测和处理高排污车,同时还应大力发展无污染公共交通,并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水平,并改善道路交通状况等。

4结语

第9篇: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问题;措施

1前言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综合国力、整体经济水平等方面均得到大幅度地提升,但是环境问题却越来越成为人们避不开的主要问题之一。自21世纪以来,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虽然也在不断的深入,但是其力度还远远达不到理想值,因而仍有各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存在,其中以雾霾这种愈发严重性的环境污染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而如何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给我国的相关环境监测部门提出新的要求,而其首先就要从问题的根本出发,进而予以针对性的解决措施[1]。下面笔者就先从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其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力图为相关管理工作提供些许可参考性的建议。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虽然不断得到深入,但是却未能改善环境的问题,因而说明了其工作的不到位;经过相关的调查,将其主要的工作问题归为以下几点:其一,政府的重视力度不足。大多数下级地方的环境管理部门在环境数据监测中,常常以经济发展不足为由而不重视,因而为这一管理工作的实施增加了阻力,加之部分地方的管理部门存在擅自改动相关数据等行为,因而使其工作质量失去时效性与准确性。其二,环境监测人员的素质不高。环境监测管理要求其监测的数据具有准确性、完整性等,因而若监测人员的素质低下,将会影响其监测数据的精准性,进而导致数据差过高,从而影响监测工作的质量。其三,环境监测报告的质量不高。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环境监测技术,我国显得较为落后,这一不足主要在于技术水平的有效性,因而在同一个环境问题上,我国将会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进行解决,有时甚至还会难以开展,因而促使管理不当的恶性循环的形成。由此可见,完善、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系统、工作尤为重要。

3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

3.1重视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在人们物质水平、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的过程中,人们的关注重点愈发偏向于经济收益,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环境的问题,进而才会使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化,因此,改变人们对环境的思想认识、转变人们的思想理念,才会使改善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施得到基础。重视思想工作,不仅是对人民群众而言,更是对政府、相关的管理部门而言。首先,政府要起到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以实际的行动证实环保的重要性,然后再向人民群众以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进而提高其思想认识,从而以正确的思想指导环保的行为[2]。

3.2强化法律武器

环境监测工作不单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因而需要“官”、“民”互帮互助,但是要想实现“从上之下”的落实目标,必须要依靠法律的强制性特点来保障与约束。我国分别在1991年、2006年等颁布针对我国环境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其仅为一种行政行为,因而不具有强制性的约束效力,因此在实际的问题解决上作用性不强,由此可见,法律武器可以起到约束人们、提高人们管理自我行为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相关管理部门实施管理工作的载体[3]。

3.3重视素质的提升,充实人才队伍

想要提高环境检测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要有一直素质专业的管理队伍。据了解,我国的环境监测管理部门中有素质良莠不齐的工作人员,因而在执行相关的工作中,会因为工作人员个人的原因而影响其最终的工作质量;且在这一基础上再健全政策、完善制度也会促使良好目标成为空谈,因此在组间环境监测管理队伍时,相关管理人员要重视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实人才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一,适量增加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内容;其二,加强先进带动后进的学习方法,提高整个队伍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增加工作人员的学习活动,提供多种交流学习的机会以及平台。

3.4增加、完善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是一项极为精密,且要求严格的工作,因而对相关的监测技术有极大的依赖性,因此对其技术的要求也愈发提高。在环境监测技术中,最为重要的技术要数监测跟踪技术,原因在于这一技术的作用主要是对所归置范围内的环境数据进行实时、全方位地记录,为整个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可靠以及大量的数据支持。但是在相关的了解下,得知监测跟踪技术在国内的使用有监测范围较小、数量过少等不足,因此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增加地外数据的传输稳定性与速度;其二,增加其与商业卫星系统的连接,从而提高监测工作更大范围环境数据的获取实效性。此外,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也尤为重要,而这一工作依赖于监测设备的操作规范性。目前,国内的大多数设备机械生产厂家的设备制定操作标准不一,因而导致其设备在实行环境监测时存在较大落差与误差,影响各种设备的兼容使用状态,因此在这一技术问题上,要求做到统一制定设备操作的标准,提高设备的生产技术,进而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数据获取有效性与可靠性。另外,还应建立一定的环境监测数据检验机构,用来核查相关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进而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4结语

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已经不单单是由经济、技术等因素来决定。在经济等各方面实力逐渐得到发展的如今,环境问题已经愈发成为阻碍其整体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且也是主要的因素,由此可见,环境的问题也成为左右一个国家繁荣、兴衰的重要因素。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作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完善、创新、有效地落实每一个工作内容,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深思的问题,因而从其根本性的问题着手,才能更好的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呈稳步发展的状态[4]。

作者:黄光建 单位:永兴县环境监测站

参考文献:

[1]纵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探究[J].水能经济,2016(1):306~306.

[2]陈慧琳.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初探[J].科技与企业,2013(24):1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