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精选(九篇)

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

第1篇: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 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的所有的教学活动并不是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有的是低效的,有的是无效的,甚至有时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是负效的。这就要求我们初中生物教师必须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为教学的基本理念, 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避免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出现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教学活动, 从而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提高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的内容

1、创新教学理念。一是教学模式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就高效课堂而言,其遵循的理念应当是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因此,教师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对于知识灌输的认识,将重知识教育转变为重学生人格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给予特别的关注。教师应从传统共性和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变到更加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从注重课堂环节的编排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关系。二是教师要对高效课堂的设计进行充分的准备。教师要弄清教学的内容以及它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站在单元、整章、整册、乃至整个学段教材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备课。教师对教材多一些理性认识,对教材要适当提炼,不但把握知识的内涵,还要让教材蕴含的思想、方法凸现出来,这样处理教材时才会避重就轻、驾轻就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巧用教材来备课,可以借鉴市面上较为流行的初中生物辅导书籍与教材,将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教师应当考虑,这些参考书籍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这样能够保证利用好新教材中教学情境的文本资源,切实发挥新教材的作用。三是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加以了解。要想使我们的教学顺利而高效的进行,就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等等。对学生的了解与备案过程中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重点要做到以下几点:要培养学生爱提问的习惯;要培养学生会提问的思维;要培养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方式。一是通过开展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兴趣。高效的生物课堂,首先要激发兴趣,引发学生的参与动机。例如,可以开展生物课程兴趣小组活动,来增强学习兴趣。兴趣小组的研究课题可以包括显微镜的结构、性能、使用方法,栽培蘑菇、草莓,饲养金鱼、蝌蚪、牛蛙,制作动物标本、给校园的花草树木挂牌标明科属种及生活习性等。二是运用多媒体、视频等,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教师运用视频辅助教学,既可以直观地展示所教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观察桃花的结构时,教师可利用动画展示,依次摘下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纵向切开子房,观察子房内的胚珠数目,学生对此一目了然,通过让学生对照、比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三是运用实验教学,激发兴趣,创建高效课堂。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基本方法,实验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实验上,学生们都在自己家的植物上遮挡叶片做这个实验,后来有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不同不透光纸片在叶片上所留下的不同形状,导致大家激烈讨论,因而对学生而言,试验的魅力的确是现象本身,但是实验带来的却是实践性的授课效果。

二、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实施保障

1、鼓励生物教师重视自我教学经验。鼓励教师重视自我教学经验的累积,因为这些经验除了可帮助教师更熟悉教学现场的运作之外,也可作为自我教学反思的基础。尤其是将教师的“默会知识”具体化,鼓励教师制作教学档案、进行教师高效课堂行动研究、教学日志记载等。教师可以就自己的教学省思和教学的综合表现,以及和学生学校之间的教育情境,进行有系统有组织的数据收集以及整理,并且利用学校的社群团体,分享达到知识的分享以及创新。

2、鼓励生物教师建立社群学习团体,提供教学经验分享,以利于提升自省意识。提升教师的自我反省意识是改善教学中重要一环,如果教师没有自我反省、反思的知觉,则不会寻求在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可以鼓励教师在学校建立同事之间的社群团体,借助社群的学习,发展教师的专业关系。借助同事间的经验分享,将资深教师的教学经验分享给新进资浅的新教师,或者激发彼此不同的教学经验思考。另外,彼此学习也可以获得行政资源的支持、最新的教学和教育信息沟通的管道等,帮助教师反省改善教学。学校的资深教师,可以提供许多经验以及解答给新教师在教室中所面临到的教学问题,鼓励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教师之间应该有专业的对话群,可以分享以及鼓励新手教师或者其它阶段的教师,以期能提升新手教师以及专家教师之间的合作及交流。教师只有具备有自我反省的意识,才有反省改善自己的教学的行为发生,进而寻求解决突破的方法,改善自己的教学或者理念,提升自我的教学成长。

3、鼓励生物教师加强班级经营技巧,以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班级经营成功与否,不但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是否成功,更是教师产生成功或挫折的教学经验的来源。如果能善于利用适当的班级经营,将能加强教师的教学效率。因此,建议教师若要提升教学效率,应从本身的班级经营管理技巧着手,建议教师可以参加班级经营研习,学校应鼓励同事间对于班级经营技巧的分享,或者来自于教师对于班级经营的反思经验以及教学的改善。

总而言之,初中生物学习的是自然界千变万化的规律,初中生物课堂也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初中生物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开拓学生是视野,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打造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方法也有很多。

【参考文献】

[1]张凤彩.如何创建自主快乐的初中生物高效课堂[J].黑龙江科技,2014(6).

第2篇: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范文

一、方庄教育集群的酝酿、建立

方庄教育集群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的捆绑发展的行政指令,而是源于自下而上的教育主体意识的萌发。早在2009年暑假,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和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就开始了联合办学的尝试。众所周知,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作为音乐专业学校,拥有强大的音乐师资和课程优势。作为市级示范学校,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名师荟萃,拥有优质的基础教育课程资源,文化课教学具有很强的优势。两校虽然同在方庄地区,但因归属不同,长期以来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自我发展。如果两所学校联合起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定能够极大地推动两校的共同发展。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的想法迅速得到了丰台区教委和方庄地区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的积极响应。在区教委和办事处的积极推动下,两校资源共享的合作办学试验从2009年新学期一开学就进入了实施阶段。

合作办学是双方在没有增加任何投资的情况下,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的学生享受到了市级示范高中的优质文化课教学,基础文化素质迅速提高。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的学生享受到了音乐专业院校教师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音乐素养,使音乐课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课程。资源共享的合作办学试验得到了两校学生和家长的一致欢迎。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和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合作办学的初步尝试,使丰台区教委产生了将这种资源共享的合作办学进一步拓展的工作思路。丰台区教委的工作思路得到了方庄地区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方庄地区其他学校的积极响应。方庄地区汇聚了27所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民办教育机构,已经具备了区域联合办学的条件。经过充分的调研、沟通,在区教委和办事处的主导下,以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为龙头,涵盖方庄地区27所学校的教育集群开始筹划建立。同时,教育集群这种区域教育发展模式得到了丰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在《丰台区“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对教育集群实验进行了明确的规划,确立了“政府主导、学校协同、资源共享、特色衔接、共同发展”的集群机制,使方庄教育集群成为丰台区政府主导的教育实验项目,以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为龙头的方庄教育集群宣布正式建立。

二、以资源共享为主要功能的初级形态集群

2011年5月,以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为龙头的方庄教育集群全面展开教育集群的实验和实践。首先,成立了由教委、集群校、龙头校、社区和家长代表共同组成的方庄教育集群管理协调中心,作为集群的管理、协调机构,并在十八中设立了方庄教育集群办公室负责集群的具体工作;其次,制订了《方庄教育集群实验区规划方案》,积极进行联系、沟通、协调,调度集群课程建设和资源共享等工作。集群各学校也设有专门的集群联系人进行集群共建;再者,十八中在学校校园网上建立了专门的“方庄集群”专栏,后来又建立了“北京方庄教育集群数字云平台”,及时关于方庄教育集群的课程信息并进行资源共享建设;最后,集群还建立了集群教师教科研中心、集群教师培训基地、集群家长培训中心、集群教育质量测评中心、集群校长论坛、班主任论坛等集群发展支撑平台。集群内实行教学硬件、软件、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的共享。例如,对于十八中的音乐厅,集群校要使用的话只需提前在网上预约即可免费使用,如果使用有冲突则由集群办公室协调。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的“名师大家进校园”活动,集群数字平台将及时信息,集群学校无偿共享。到目前走进集群的名师有三十余人次。在师资共享方面,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与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的教师交叉站讲台的做法非常成功。

在区教委的领导和全体集群人的共同努力下,到2011―2012学年度结束时,方庄教育集群资源共享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方庄教育集群的实验取得了初步成功。

三、以课程为中心的区域生态教育共同体的中级形态集群

以资源共享为主要功能的初级教育集群,只能解决方庄地区教育的“温饱问题”,要全面提升方庄地区的教育水平,使方庄地区的教育达到“小康”水平,必须对方庄教育集群进行升级。在丰台区教工委、区教委的积极支持下,方庄教育集群确立了“立足于师生的生命价值,服务于师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打造以课程为核心的优质区域教育生态,推动方庄地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内涵发展”的集群升级战略。

(一)横向贯通

1.构筑区域生态精品课程体系

集群突破了学校间的边界,实现了课程资源开放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打造出新的精品课程,构筑区域生态精品课程体系。例如“新音乐教育”课程,由中央音乐学院老师授课,立足于我国音乐教育优良传统,借鉴目前世界上流行较广的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体系、柯达伊体系、达克罗兹体系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了一条融合中国本土音乐文化与国际先进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之路。

2.构筑职业成长、人生规划体验课程体系

集群充分发挥集群内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作用,采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配合的方式,采取签订合作协议的弹性合作机制,充分实现精品课程优势互补、共享,构筑职业成长、人生规划体验课程体系。例如,将普通学校的劳技教室建在职业高中,请职业高中老师对普通学校学生进行基本生存技能培训、家政培训等。同时,让职业高中学生也有学习普通学校课程的机会,让他们也有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充分调动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形成区域生态校本课程体系

针对集群学校各自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集群在特色共享的基础上,实行了跨校、跨学段开发,基本形成了区域生态校本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例如,十八中金鹏科技团选派骨干帮助集群内小学、初中、高中组建航模、机器人、天文观测等学生科技社团,形成了区域生态科技社团课程体系。

4.实践活动集群联动,形成区域生态实践课程体系

集群采取了集群联动的模式开发学生实践课程资源,举行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生实践活动,形成了区域生态实践课程体系。目前,集群举办或以集群形式参加的活动有:丰台区中小学践行北京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安全在我身边”主题演讲比赛、“走向未来祖国颂――全国青少年诵读演讲大赛”、“生态文明――我的低碳生活”第十二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普短剧汇演、2013年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金路杯”2013年全国校园(双语)主持人大赛、“我们一起成长――方庄教育集群艺术教育成果展”、“十八智杯”2013年全国中学生桥牌锦标赛暨全国中学生桥牌夏令营等。

(二)纵向衔接

1.开发贯通学段的生态课程体系

学生个体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种连续性体现在其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教育的不同阶段,这些阶段应该是相互联系或衔接的,它要求教育的每个阶段都应该充分考虑彼此间的过渡与衔接。目前,因学制等原因,中小学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没有做到较好的衔接与延伸,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教育的连续性。比如,某小学的学生练了6年篮球,有了很好的球技和浓厚的兴趣,但上了初中,他的项目却是足球,既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又没有继续享受小学的教育成果。方庄教育集群打破了学段限制,开发贯通学段的课程体系。例如,《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我们根据集群学生的实际,打通学段,统一规划,开发了贯通小学和初中的集群地方课程,并且形成了地方课程教材。集群的足球、击剑等采取了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一贯制培养。

2.构建了区域生态德育课程体系

集群在德育课程建设过程中,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1)设立家长交流中心。为克服家长数量多、差别大以及培训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困难,集群建立了家长学校,集中集群内所有学校的师资力量,对家长进行分层次培训,并建立家长培训家长的同侪互助制度,还开展了“妈妈课堂”和“隔辈育人”等课题的研究,使许多家长掌握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升了家庭教育质量,产生了极大的教育合力。

(2)引进学习和学习方法项目。为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主导学习能力,集群引进了“自我主导学习能力”项目,培养了学生的正确学习动机,提升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3)开展传统德育课程。该课程由生命教育、礼仪教育和诚信教育构成,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德育思想,也涵盖了各个学校课程中分散的心理教育、爱心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等内容。

(4)进行“三合一”课程。为提高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和“未来生涯发展”规划能力以及“认知、思辨能力”,集群建立了“三合一”干预教育实验基地,对集群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三合一”干预教育。实验小组统一进行了通识培训、方案设计,定期进行经验交流、总结,统一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

(三)纵横融通

1.打造区域生态国际课程体系

集群打破了学校和学段的限制,制订通盘计划,形成了一个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前后衔接的、完整的国际理解教育培养体系,构建了一套区域推进、整体打造的区域生态国际课程体系。

2.设立低碳生活课程

集群学校北京市第十八中学、芳古园小学参与了“以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实现青少年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验。在课题组专家指导下,我们从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出发,根据四季养生规律,加入中医时令养生的调理手段,制订了学生日常饮食、起居、运动、情志和学习的复合处方,使学生的生活符合自然规律,帮助学生形成了一种低碳、绿色、积极、健康、高效的生活及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道德完善和智力发展。

3.创建“爱读书、读好书”的集群书院文化

集群在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成立了以“读书塑造心灵,读书启迪智慧”为宗旨的方庄书院,方庄书院积极挖掘图书资源,举办读书理论研讨和专题讲座,组织系列读书活动,开展阅读竞赛和读书经验交流活动。“走出去、请进来”,有序地策划以“读书”为主题的专家报告和主题学术研讨,扩大教师的交流平台。贯彻“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将阅读与实践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师者爱读书、生者乐读书的“致用”效果,并积极筹划创办书院半年刊《大家书斋》。

4.加强集群与社区互动,建设社区支持教育、教育辐射社区的生态文化圈

如不定期地派集群内的名师到社区学校、老年学校进行社区培训,邀请社区内的成功人士和名人到学校开设讲座;举办校园开放周;与社区联合举行文化活动等。在方庄地区形成理解教育、关心教育、终身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以打通各学段学生出口为核心的区域教育共同体的高级形态集群

在方庄教育集群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区域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出口问题,方庄教育集群只有打通各学段学生的出口,彻底改变金字塔式的教育结构,使方庄学区的学生们都能够接受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改变和满足方庄社区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正如集群学校芳城园小学一名学生家长所说,虽然女儿感兴趣的是十八中定期请区域内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表演一些世界名曲,集群学校中的学生都可以过去欣赏。但家长更关心的是集群学校孩子的“小升初”,不知道女儿能不能就近上集群里的好中学。[1]

要打通方庄教育集群学生的出口,必须将集群金字塔式的教育结构改为圆柱式教育结构,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并没有将目光仅仅盯在升学出口上,而是立足于多出口、多元化,全面打通集群各学段学生的出口。

集群目前已经采取了七项措施:一是做大做强集群的龙头学校,龙头学校集团化发展,以集团化带动集群化发展;二是打通集群内学生直升通道,进一步加强集群内各级学校的联系,在集群内打通各学段学生的出口,确保优秀学生能够在实验区内享受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条龙优质特色教育;三是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融通办学,与集群内职业学校合作办学,打通部分学生的就业渠道;四是实行“高考加会考”模式,打通学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通道;五是打通音乐、美术、体育等特长学生的升学通道,走特长升学之路;六是积极联系高等院校,努力实现中学与高校联合办学,以解决文化课成绩优秀高中学生的升学问题;七是积极发展国际教育,为学生打通国外留学的通道。

方庄教育集群是区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的探索,其建立源于自下而上的教育主体意识的萌发;其发展立足于区域实际,完全是中国本土化行为;其成果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可;其推广也比较容易,不需要很高的条件。教育集群模式应该成为一条推动区域教育发展、实现中国教育梦的成功之路。

第3篇: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范文

在美术活动的分享评价环节中,教师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评价、师幼共同讨论、幼幼互动等方式,梳理、总结、整合幼儿习得的知识经验,不断将其完善,帮助幼儿由现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分享评价环节是美术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环。目前,大多数美术活动都采用“欣赏导入——创作表达——分享评价”的三段式基本流程。然而遗憾的是,活动最后的分享评价环节常常流于形式。为了优化分享评价环节,提高美术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对以上传统的“三段式”流程作了扩充、调整。

下面我们以中班美术活动“妈妈肚子里的我”为例来加以说明。

一、“妈妈肚子里的我”活动过程简述

“妈妈肚子里的我”是在临近感恩节时开展的中班美术活动。活动共分为六个环节:初步欣赏——自由创作——分享评价——再欣赏——再创作——再分享评价。这看起来只是将传统三段式流程整个重复了一次,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具有即时螺旋上升功能的重复。其中第一次分享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经验:第二次分享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幼儿通过对自身进步的肯定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以便在未来能够更加自觉地在新的学习情境中应用这些经验。从实施后的总体效果来看,幼儿有了更多情感体验、自我表达、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的机会。

初步欣赏。伴着优美温馨的音乐,教师展示了许多幼儿妈妈怀孕时的照片。这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都比较投入,并不时伴有讨论。之后,教师展示了一张胎儿的侧面照(见图1),并对照图片对胎儿的身体结构(头、身体、四肢)作了介绍。幼儿对这张胎儿照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为幼儿接下来的自由创作提供了关于胎儿身体结构方面的经验。

自由创作。教师引导幼儿自由想象和表现妈妈肚子里宝宝的形态,重点是帮助幼儿对人体基本结构有初步的整体认知。幼儿在教师提供的粉红色圆形纸上作画.

分享评价。教师选取了幼儿所画的不同身体姿势(正面、侧面、倒立)的宝宝,围绕“你画的宝宝在干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和幼儿共同进行一一对应的意义解读(跳舞、爬高、翻跟头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意倾听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意见。从幼儿第一次完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对于宝宝身体结构总体上掌握得不错,对于不同身体动态也有相应的想象、表达(见图2-6)。

再欣赏。教师呈现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打呵欠、扭动、倒立等胎儿典型动态定格图(见图7—9)。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幼儿原有经验基础上,拓展其对宝宝动态的直观认识,为下面的再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在此过程中,幼儿积极思考,与教师和同伴热烈讨论不同的宝宝动态。

再创作。幼儿在教师提供的各种形态的妈妈底板上作画。、或站着、或躺着的微笑的妈妈形象为幼儿提供了情境支持,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使其与妈妈之间形成情感上的联结。作画时,大屏幕上循环放映的胎儿动态定格图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表象支持,有助于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作画时会不时地与同伴比较、交流,也会向教师解释其绘画意图。将幼儿前后两次创作的作品进行对比可以看到,第二次创作的作品在身体结构的完整性、身体动态的表现、情感的表达等方面都要丰富得多。

再分享评价。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将“妈妈”送到“大草坪”上晒太阳。之后,幼儿和教师共同围坐在“大草坪”前教师选取了翻跟头、双胞胎、多胞胎、长头发宝宝四幅图进行分享(见图10—13)。在此次分享评价中,除了从身体姿势和作品意义两方面来解读外,教师更加注重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如:“翻跟头的宝宝不要把妈妈踩疼了哦!”“两个宝宝都笑眯眯的好开心!”“多吃东西就能快一陕长大出来见妈妈了!”幼儿开心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其余幼儿则认真倾听,有时也会向同伴提问。

二、分享评价环节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价值

分享评价环节作为美术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土要目的在于对幼儿已有经验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拓展深化,帮助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探讨分享评价环节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价值。

1梳理创作思路

与他人互动能够为幼儿更加关注自己的认知过程提供必要的刺激.幼儿在将自己的创作意图、作品形象讲给教师和同伴听的过程中,会努力洞察与反思自己的情绪情感、创作意图和表现能力。

本案例中,在回答教师“你画了一个什么宝宝”这个问题时,幼儿会试图回溯并描述自己最初的创作意图和情感体验,这也是幼儿对自己的创作思路和创作过程的再次梳理。如,当他人回应“你的宝宝还画了鼻子、头发和脚趾呢”时,幼儿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检视自己的想法,继而有意识地作出自我评价。在此过程中,幼儿渐渐养成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以及自我反思并不断完善的良好学习品质,这对于幼儿今后学习的自我管理和监控能力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

2分享他人观点

在分享评价环节,通过集体分享讨论,倾听同伴的创作意图,幼儿能逐步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尝试从他人的立场和角度去欣赏作品.在此过程中,幼儿逐渐去自我中心,懂得美术创作并无对错之分以及同一幅作品可以有不同命名和解读,继而慢慢形成一种看待人、事、物的多元价值判断视角。

在本案例中,一个幼儿看到教师出示了一幅头朝下的宝宝的画,便大声说:“老师,她的不对,画反了!”在接下来的分享评价环节,教师特意让画倒立宝宝的小作者说说她的想法。原来小作者是有意要画“翻跟头”的宝宝。如此一来,之前从自己立场出发去评判他人作品对错的幼儿便会思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不同之处,进一步了解不同人看问题的观点、立场和角度是不同的。

3.迁移学习方法

创作表达需要广泛而坚实的方法、策略的积累。幼儿可以获得教师或同伴分享的学习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指导自己进一步创作与表达。毋庸置疑,幼儿积累的学习方法越多,越能对自己的创作与表达形成有效的支持,也更有助于自己将好的方法和策略迁移运用到相似的学习情境中。

在本案例的第一个分享评价环节,幼儿了解到,可以把纸倒着或倾斜着画不同姿态的宝宝,可以参考屏幕上宝宝动态定格图来画,可以现场观察同伴的身体来画,还可以想象弟弟妹妹的样子来画。在此基础上,幼儿在进一步创作时对原有经验与新经验进行了创造性的“重组”,这是顺应幼儿内心需要自然展开的,而作品质量的提升又会帮助幼儿获得对自我评价的积极体验。幼儿在获得运用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后,就会将好的方法迁移运用到以后的创作中.

三、优化分享评价环节的教育建议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活动中间增加分享评价环节后,幼儿能从中获得创作素材和灵感以及学习方法,并能在接下来的创作中应用。

我们认为,教师除了在美术活动中增加分享评价环节外,还要注意从以下三方面优化分享评价环节,以避免该环节流于形式。

1.更加注重“倾听幼儿的画”,拓展幼儿表达渠道

日本教育家鸟居昭美曾说:“幼儿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我们这里所讲的“倾听幼儿的画”,不仅仅是指教师要用耳朵听幼儿介绍自己作品的意义,还包括当幼儿采取其他表达方式,比如用肢体表达时,教师能够解读幼儿传递的信息。教师不只是用耳朵听,更要用心去感受、去接纳不同幼儿的审美表现、需求表达。

之所以要拓展幼儿的表达渠道,一方面是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尚在发展中,多渠道表达有助于教师解读幼儿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的表达风格不同。传统的分享评价环节大多采用语言表达方式,这比较适合听觉偏好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幼儿。而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幼儿可能在分享时说不出来,或对别人单纯用语言描述不敏感。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幼儿采取其他表达方式。

具体到本案例,做法可以是:对于语言表达偏好的幼儿,教师可以让其说说这个宝宝在干什么:对于形体表达偏好的幼儿,教师可以鼓励其用身体语言表达宝宝在妈妈肚子里跳舞的样子:对于综合性艺术表达偏好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予其表现机会,让他表演一下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这样一来,就能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的各类审美、表达经验,从而拓展其表达渠道。

幼儿作品是幼儿用艺术的语言来表达他对外界事物、对美的独特认识和情感体验,是其丰富多彩内心世界的反映,是幼儿个性化心理需求和情感的表达。教师如果只对幼儿作品本身进行解读,那就可能只能窥探到其内心世界的“冰山一隅”。所以教师要重视、尊重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幼儿的多种表达来读懂幼儿的“画”。 2.运用“追问”策略,提升师幼互动质量

在分享评价环节,当幼儿表述有困难时,教师要能解读潜藏在幼儿不完整语言背后的意义,运用追问策略帮助幼儿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述清楚。特别对于幼小儿童来说,他们可能会出现说不清楚、只说半截话、词汇贫乏、语法错误等情况,这时,教师就要适时介入,不断追问,引导幼儿逐步学会用精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当幼儿的问题意识薄弱、反思能力欠缺时,教师也要采用追问策略,针对具体情况,帮助幼儿先对问题进行定位、定性(问题在哪里,是什么),然后引导幼儿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要把握追问的契机,洞悉幼儿的所思所想、情感体验、问题和疑惑,同时引导幼儿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发现并解决问题。例如,在分享评价时,教师可问:“你们在作画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当你遇到困难(画不出来)时可以怎么办?”经过教师不断追问,幼儿会意识到问题所在,并开动脑筋努力寻找解决之道(向同伴学习,请教老师,看大屏幕等)。

3.提供更多幼幼互动的机会

教师要更多地把评价的话语权让给幼儿,引导幼儿相互评价,幼儿与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往往比单纯由教师评价更有效。

第4篇: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策略

新课标强调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要求将思想品德课由单纯的基础课程变为融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时事政治教育为一体的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益应努力做到四个“注重”。

一、注重思想品德课与生活实际的融合

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既是学习社会道德规范的过程,也是学生在社会群体生活实践中由被动到主动去掌握这些规范,并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也是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所以,思想品德教学需要完整地把握其源于生活的本质,通过生活和为了生活等方面的内涵,并付诸努力的教学实践。

(一)注重与学生生活相融合。道德知识原本就不是靠道德推理获取和形成,而是靠人们的道德生活体验和确认,也就是通过亲切可信的情感和心灵感应来传递和生成的。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善于以生活为过程和手段,鼓励学生开展亲历性体验活动,努力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或者主动走出课堂,引导学生在发生着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自主学习与实践,通过感知与体验、探究与思考、创造与评价,从中感悟生活真谛,领悟怎样对待和处理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进而逐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二)注重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融合。将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逐步构建和形成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通过调查、谈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高自我成长的需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设计并完成学习的过程;变为学生选择采用、吸纳模仿、研究探索、讨论质疑、体验分享的过程。

二、注重教材的灵活运用

思想品德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中不乏有趣的故事,优美的诗歌和名言警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更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但是,教材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真正和持久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因此,教师使用教材时,需要合理选取学生需要的本地学习资源,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人的发展为本,立足点放在学生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同步和谐。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教材,又要不拘泥于教材,既不能唯教材是用,照搬教材,眼中缺少学生,也不能随意处理教材,甚至抛开教材。为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现有课程资源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开发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度和广度,使枯燥无味的教学活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看作课程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及时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在不断变化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演绎精彩的课堂教学。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切身体验,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在规定性,离开了内心感悟和亲身践行,思想品德教育就会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就会塑造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为此,要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个性化的道德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四、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第5篇: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范文

2017年秋季,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新教材进课堂教学,新教材是新事物,如何把握新教材的脉络,有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已成为初中政治老师深入研讨的课题。今学年,笔者执教初一《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实践”的方式,逐步适应新教材教学,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笔者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做法。

一、把握新教材的特点与脉络

2017年暑假期间,笔者通过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和个人研读教材的方式,逐步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精神特点与脉络,为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培训与研读,笔者认识到,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更好落实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思想性和人文性,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教材内容注重学生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注重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渗透,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议题,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每一课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活动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进而引导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冲突、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二、认真备课,为有效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备课是教师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作为新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备课环节更为重要,备课要做到“四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备课标就是要把握每一课时教学的三维目标。备教材主要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难点,理解教材活动设计意图,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取舍课本中的小栏目,利用有代表性的栏目辅助教学,同时要关注热点问题,将课本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充分挖掘教育资源,选取一些具有鲜活价值的生活资源为教学服务。备学生就是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选择符合学情的教学内容与教法。备教法既要熟练掌握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更要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活动体验的学习策略,并且在备课中挖掘和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以期优化课堂教学。

三、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打造生本课堂

(一)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要求学生课前做好个人情况的搜集,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即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上传的教学视频或布置的思考题,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案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以“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情绪的管理”为例,学生通过教师上传的视频了解到本节的基础知识,如积极乐观的情绪会对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影响,消极悲观的情绪又对我们有哪些不利影响,然后针对我们应该怎样避免不良情绪对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怎样化消极悲观的情绪为积极乐观的情绪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使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等。

(二)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喜欢照本宣科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来授课,所讲的内容没有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联系在一起,导致整节课下来学生觉得比较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关键,新课改下的创设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材内容,灵活创设教学情境,改变教学形式,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如: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教学法都是理想的选择。

以“走进法治天地———生活需要法律”为例,在讲述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日常学生生活中的案例,通过具体生活中的案例告诉学生要懂法、守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等。

(三)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标强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合作探究有助于激荡思想的共鸣,提高学习效率。《探究与分享》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栏目。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展示自己的观点,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可说。教师应根据《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问题或要求,明确探究方向,避免偏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亦可在此基础上,细化或延伸问题,让探究话题更深入、更贴近学情。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以“憧憬美好集体”为例,学生在探究为班集体建设提合理化建议时,有个班的学生不爱学习,不遵守班级纪律,不服从班干部的管理,甚至还跟班干部对着干,经常给班级带来麻烦。这样笔者就让他来当纪律委员,目的是让他来换位思考,体验一下身为纪律委员管理班级的艰辛,体会纪律委员的职责。当时请班主任老师配合让他来管理班级,一周之后,笔者再来让他说说当纪律委员的体会时,他终于理解了当纪律委员的不容易。经过反省后,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前检讨自己的行为,表态以后愿意服从班干部的监管。这样从教材走向学生真实生活,从完成教学任务走向学生问题解决。

(四)开展互动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激情彭拜、满腔热血,而学生则在台下死气沉沉,甚至出现打瞌睡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仅仅重视自己讲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专注和接受程度。有效的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良好互动的过程,新课改下的互动教学是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沟通,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教师明白学生哪个知识点已经学会,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学会需要加强巩固,从而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

以“在集体中成长——集体生活成就我”为例,教师可以针对“集体生活”这个话题和学生展开互动,通过互动,发现学生对集体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得不是很透彻,然后通过“篮球比赛”、评选“学习小组”以及“流动红旗”等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集体生活,从而使学生懂得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团结精神等等。

当然,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完善和摸索,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这样才有可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泽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教育科学(全

第6篇: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范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思品课的训练设计要体现学生参与活动的要求,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实践活动。

例如《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内容分析: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教材“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展开。“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主要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问题情境的设置:

1.怎样养成亲社会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为什么要做到谦让?3.在社会生活中为什么要学会分享?4.怎样帮助他人?5.我要为社会做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6.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的方式有哪些?

学生合作探究针对提出的问题,给出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阅读本节内容,小组讨论,思考问题应该怎样去回答。新课导入初步感悟: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扮演者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那么我们应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呢?

具体教学措施有:

1.欣赏图片,并回答问题。想一想自己是否也参加过这种活动?当时有什么感受?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品质呢?展示日照市万平口海滨生态公园浴场图片,有几位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在捡拾沙滩上的垃圾。这些志愿者利用双休日,冒着酷暑,用实际行动,海滨浴场一片洁净,擦亮日照海滨“蓝天、碧海、金沙滩”这张名片。

2.学生讲故事。如孔融让梨、著名的“六尺巷”历史小故事和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谦让的小故事,使同学们深入了解谦让的作用和学会谦让的方式方法,从故事中学会谦让的品质。

3.师生共同探讨如何理解“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分享”,学生结合自己的分享经历谈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分享的东西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上的。

4.说一说生活中自己帮助别人的经历或接受别人的帮助、感受和帮助他人要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帮助他人要真诚,还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教育学生帮助他人的同时要学会自我保护,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5.为了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美好,你打算做些什么?你曾经参加过哪些社会公益活动?参加的理由是什么?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体验,突出思想品德课实践性。

6.我们应该怎样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自己能说出近期我们国家取得的重大成就吗?了解这些成就时自己有何感想?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引领学生的实践性学习策略

1.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存量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实践的机会。教育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实践的时空,就应该注重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的实践。

2.要选择有助于开展实践活动的课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性学习的课题,要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内容中产生。因此,选择适合开展实践活动的课题是关键。思想品德教材中可选课题较多,如:《感受大自然之美》《人与大自然不和谐之音》《养成亲社会行为》等等。

3.拓宽开展实践活动的教育资源。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加学生思想品德实践的机会。如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微机房、电脑书刊、公园等,一切自然风光、文化古迹、民俗风情、纪念馆及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学生实践性学习的渠道。

4.在实践活动中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带着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学习的,学习特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只“作壁上观”,而应成为学生实践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如: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故事,格言等;制作勤俭节约倡议书,校报或者学校微信群等。

三、体验应成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学习方式

第7篇: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范文

初中英语老师大多是一个人教2个班约90 名学生,每一届的90人中都有一些智力完全正常,却具有“特殊个性”的学生。这些学生因早期受到一些外来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对英语课程不重视,不感兴趣,甚至想放弃英语学习,他们的英语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课堂行为习惯等也非常不尽人意。他们喜欢在课堂上或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或有选择性地听课,或用一些刁钻的问题引着其他学生的思维跟着自己转……

如果我们英语老师能构建出适合这些具有“特殊个性”的学生群体的教学方法,抓住这些学生的“特殊个性”因势利导,让他们改变以前英语学习上的不良习惯、错误方法等,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进而使全班学生能在快乐地学习英语的同时,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快乐,那么初中英语教学将能够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笔者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和实践积累,发现分组分享教学法便是能够让这些具有“特殊个性”的初中生群体畅享英语学习的法宝。

一、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内涵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分组分享教学法就是在班级授课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在运用得当的情况下,分组分享教学法不仅能充分调动初中英语课堂上具有“特殊个性”的学生群体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全班学生在快乐地学习英语的同时,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快乐。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当学习转化成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从中受益时,学习是十分有效的经过实践,我发现分组分享教学法是对合作教育的创新。它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立足于中国普通级中学的实际,更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平等性和发展性,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分组分享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方面的具体运用

1.先摸底,后分组。

分组之前,我对全班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了解与分析。我采用问卷、测验、谈话看学习档案等形式弄清了他们对所学习过的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他们在英语学科上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在完全摸清了全班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之后,我把45名学生平均分成9组(小组的个数可以按学生总数灵活组成)。每个组内学习能力上、中、下三种层次的学生数目相当。英语成绩较好、责任心强且能起表率作用的同学任正组长,具有“特殊个性”,总是喜欢在英语课上处于游离状态的学生当副组长。让具有“特殊个性”的学生当副组长有如下的好处:一是他们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器重、信任后,心理上会有极大的满足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得到极大增强,因此他们会一改以前英语课上的不良表现,努力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二是身为组长的责任意识迫使具有“特殊个性”的学生在对别人负责的同时也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这样分组的依据是“合作学习理论”。这样做的优点有二:一是便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让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带动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积极向上,同时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反过来促进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这样有利于增加组内乃至班内的凝聚力。二是便于教师的指导检查。

教师能腾出双手,有的放矢,给予成绩薄弱的学生以更有效的帮助

2. 明确目标,合理量化。

我把学生分成9组(每组5人)后,建立了表格就课堂纪律、小组合作情况、课文背诵、单词默写、作业质量进行评分记录:

(注:课堂纪律至作业质量5栏内容用优、良、中、差评价,对应分数分别为4至1 分)

该表格正副组长人手一份,副组长记录自己组的成员,正组长记录其他组的成员,如A组长记录B组成员,B组长记录C组成员。为了确保公正,我要求学生做到:1.无两组正组长相互记录对方组员现象。2.正组长所记录的小组每周更换一次。3. 我随时检查,比较副组长记录自己组成员的得分情况与其它组正组长记录该组成员的得分情况是否吻合。

3. 合理运用正负分激励方式。

根据以上表格内容的测评结果,每周五算出各小组得分总和,并根据各组得分的高低进行正负分激励,鼓励学生合作分享。激励方式如下:

正分:

(1) 全组得分总和全班最高的前三组所有成员,成绩册上每人平时分加3分,并且我利用校信通平台发信息告知全班家长得正分的学生名单,以作表扬。(后来家长和学生的反馈情况证明,学生非常看重该项奖励。)

(2)所有小组个人得分前2名的学生平时分加2分。(该项奖励确保努力付出的学生不受挫——即使他们所在小组暂时落后,个人的勤奋付出也能得到认可。)负分:

(1)全组得分总和全班最低的小组所有成员成绩册上每人平时分扣2 分,并由正副组长带头,全组成员开会找出原因,于下周一第一节英语课前以书面形式告知英语老师,并在下周英语学习过程中努力改变小组落后的状况。

(2)因正副组长不胜任导致该组连续两轮得分总和为全班最低时,该组立即更换组长。这种正负分激励的方式让学生懂得:只有合作分享才是硬道理,单枪匹马的努力成效远不如全组同学齐心协力换来的成果更显著。

有了为本组争光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就会更加主动地发挥创造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种合力,从而使本小组更具凝聚力和竞争力。同时小组荣誉感也是一种约束力,它使学生因自己不能为本组争光或因做了有损于小组荣誉的事而感到愧疚。因此原本英语课堂上具有“特殊个性”的学生群体便会自觉地改变他们先前英语学习上的不良习惯、错误方法等,他们会为了维护小组的荣誉和利益而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英语学习上很快便形成了组内互帮互学,组间互比互追的喜人氛围。

三、成果

第8篇: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范文

玉溪市共有8县1区,截至目前,共有小学537所,初中90所;小学在校生162 104人,初中在校生91 102人;小学专任教师10 771人,学历合格率达99.27%;初中专任教师6 545人,学历合格率达99.62%;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3%,巩固率为99.3%,辍学率为0.23%;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为112.44%,巩固率为97.47%,辍学率为1.5%;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54%。

多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县区、城乡之间的梯度发展还有差距,反映到教育投入上,虽然各级教育投入总量都在逐年增加,但县域之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办学条件依然不均衡,教育投入的增幅与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和学校区位的差距,引发教育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区域结构失衡,城区与农村、中心小学与完小之间在办学条件、社会资源、教师队伍、生源素质、管理水平、科研能力、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差距逐步拉大,县域、校际之间办学效益的不平衡,形成了一些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严重制约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玉溪市从2004年起,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送研下乡”“送教下乡”“1+1”教学结对帮扶、学校对口支援等活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初步形成了名优学校与薄弱学校、城乡之间互助对口支援网络,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但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受体制、机制的限制,对口支援和结对帮扶工作模式的局限性不断凸显,以单向输出为特征的“资源共享”不能充分利用不同学校的个性化资源,限制了资源共享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帮扶工作成效不断减弱,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再次陷入新的困境。

为此,玉溪市在认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和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经验,从2011年起,在红塔区率先推行学区建设试点,努力探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从2014年起,深入总结红塔区学区建设试点经验,进一步深化学前教育联片教研制度,对18所公办普通高中实行学区捆绑考核。成立了“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玉溪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了市、县(区)、乡(镇、街道)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和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形成了市级宏观指导,以县(区)为主,乡(镇、街道)、村(社区)各负其责,各部门协调配合的义务教育管理和责任落实机制。本着“体制不变、机制创新”的原则和“中心拉动、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策略,出台了《玉溪市教育局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学区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学区建设。

学区建设根据县域、区位、资源、规模和教育教学质量不同,分别以城区优质中小学为牵头学校,山区、坝区中小学为参与学校,把每个县(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建为一定数量的学区。在各个学区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学区工作计划,协调安排工作经费,统筹推进学区建设工作。同时,不断建立完善以考核评价促学区建设的管理机制,将学区内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捆绑考核,对各个学区的学区管理、学区资源、学区交流、成效成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县(区)成立学区建设工作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对各学区、学校进行督导检查。市教育局定期派出调研指导组,及时帮助、解决学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一年多的尝试,玉溪市多数县(区)学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红塔区学区建设得到进一步深化,各学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初步探索出“一盘棋”“二兼顾”“三补齐”“四交流”“五统一”“六共享”“七提升”的学区建设工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盘棋”让学区工作更加通畅高效

“一盘棋”即学区建设的统一规划。各学区以牵头学校为主,用“一盘棋”的理念,规划、设计、反思、改进学校管理、教学、队伍建设、德育等工作,促进学区内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尝试成立学区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学区内各校联合办公”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学区学校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德育主任例会制度,及时研究、发现、解决工作问题。以学区为单位,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考前、考后专题研究分析会和教育科学研究、班级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养成教育等专题研究会,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二兼顾”让学校文化建设更具特色

倡导学校文化建设“优势互补”,探索出“二兼顾”的学区和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模式。学校文化建设中,强调学区统一规划和学校自主建设,通过学区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研讨,互相学习,互帮互助,努力建设富有各自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做到了兼顾“共性”的过程中不失“个性”,在“共享”学区文化的基础上“独创”学校文化。打造出了玉溪六中“悟”文化、李棋中学“孝”文化、高仓中学“和谐、儒雅”文化、小石桥中心小学“礼”文化、春和中心小学“和”文化等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富有代表性的学区和学校文化主题,育人环境大幅改善。

“三补齐”让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短板”变“跳板”

针对学校管理和学科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深入调研,找准症结,综合“用药”,使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的“短板”变“跳板”,推动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通过多维度、多学科的教研活动,补齐薄弱学校教研短板。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学校都不同程度存在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三生教育”、书法等薄弱学科。玉溪市充分利用城区学校的优质师资及教学资源,全面带动和促进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发展建设。如:玉溪一小利用现有学科资源和网络系统开展学区心理健康教育、“三生教育”、书法、英语、品德等学科教学研究及教师培训活动,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发了学区作业管理系统。二是通过多层级、多形式的研训活动,补齐教师成长及学校发展中的短板。名校和名师有许多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反之,薄弱学校和教师没有优势,就会越来越缺少发展和成功的机会,这就是学校和教师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马太效应”。玉溪市在学区建设实行统一研训,为薄弱学校和教师搭建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和名校、名师同步成长。三是通过多样化、同平台的学生活动,补齐乡村“活动育人”短板。在学区建设的过程中,各个学区把社团活动的开展及研究作为学区建设的一项重点,积极开展优质主题队会比赛、文艺汇演、书画展出等活动。如:部分学区统一开展学区文艺汇演,让城乡孩子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表演,同时让学区内山区孩子到城区学校跟班学习,住到结对学生家中,同吃同住、同学习、同玩耍。学区建设让城乡孩子有机会在同一画布上作画,同一块球场上竞技,同一个舞台上演出,让在“同一蓝天下孩子享受、感受到一样的教育”成为现实。

“四交流”促使“学校人”变“学区人”“教育人”

本着“关系不动,人员流动”的原则,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学区内进行交流,交流期限为2~3年。学区内实现“校长、中层干部、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四个层面的交流,打破了学校间行政、教师固定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区管校用”的教师人事管理机制,实现了学区内行政、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优秀师资共享。

“五统一”促进教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全市各学区教科研工作正逐步做到“五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研训”“统一检测”“统一考评”“统一反思”。一是统一制定学区研训工作计划。各学区统一制定工作计划,统一规划和安排研训活动。各学校在学区整体计划下制定学校计划,对学区计划进行细化,在学区同一方向、统一主题下开展学校多元活动。统一对整个学区教学过程进行监控,按照各年级各学科进度学,积极开展学区校际间听、评课制度,及时跟进和调整进度,做到教学教研进度统一。二是统一开展研训活动。对学区内各个学校的教学、教研和师训过程统一管理,以学区为单位联合开展区域课题研究,深入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活动。在学区活动中,对教学问题、教师需求等进行统一问诊,找出原因,统一研训,实现共赢,促进均衡。三是统一质量检测。学区内统一命题、统一时间进行质量检测,对学区、学校、学科、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测评估,及时掌握学区内教育教学质量动态,并及时进行指导调整。四是统一工作评估。由县(区)教育局派出检查组,对学区教科研工作进行统一评估,对各项指标量化打分后实施学区捆绑考核,促使学区内学校在教科研中达到“发展自我,照顾彼此”的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学区内学校的均衡发展。五是统一分析反思。质量检测和捆绑考评后,由县(区)教育局统一召开各学区质量分析会,各学区统一召开学区内质量分析反思会,对各学区、各学校教科研工作、教育教学质量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的梳理、研讨,及时查找存在问题,研究对策,调整学区计划,初步形成了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调整计划”等多个循环反复的行动研究推动工作的新模式。

“六共享”搭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平台

城乡之间、校际之间资源的不均衡,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的关键因素之一。玉溪市从六个方面着手,全面推进学区内各种资源的共建共享,积极搭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平台。一是硬件资源共享。每个学区在制定工作计划的同时,就把学区内资源进行统一摸底和管理,哪个学校有什么资源,哪个学校能开展什么活动,提前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实现学区内操场、实验室、电教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及其他功能教室和专用教室的共建共享,使学区内硬件资源“物尽其用”。如:玉溪四小有较好的足球场,红塔区第四学区的足球训练和比赛就安排在四小。二是教育资源共享。学区内学校将本校的学科课程资源、校本教研成果等上传到教学资源库中,在学区内通过“校校通”“班班通”教学平台实现共享。学区内推行集体备课制度,各学科推举一位名师(骨干教师)牵头,集聚学区内教研组资源,实施学区内学科联片教研和专题活动。三是教育理念和信息共享。办学的差异首先是理念的差异,玉溪市通过学区建设,经常性开展办学理念研讨交流会,实现了学区内教育理念和信息的共享。四是人才共享。统一整合教师资源,学区内实现教师的灵活调派使用,打破了“学校人”固有机制的禁锢,让各种人才资源得到了共享。五是教科研成果共享。统一开展教科研活动,学校教科研成果归学区共同分享。六是考评成果共享。县(区)教育局对学区进行捆绑考核,教师的成绩、学校的成绩都是学区共同的成绩,学区内所有学校和教师共同分享学区建设的成果,让大家的心更近了、更齐了,让学区建设形成更强合力。

“七提升”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第9篇: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分享范文

一、丰富的材料和自由的空间是获得丰富生活体验的前提

材料――我们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儿童想再现已有的生活场景或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必须要有材料。我们摒弃原来高大上的成品、色泽艳丽的高结构材料,鼓励教师和儿童共同收集和设计制作富有生活气息的低结构化材料,尝试建构生活探究课程资源材料库。之后鼓励儿童摆弄、操作、亲身体验、大胆探索不同的玩法,从而获得各种经验的生长。比如:户外自主运动游戏中,我们提供木桩、木条、梯子、水管、纸板等材料;班级活动区中我们提供布、大小纸板、树枝、各种纸盒、生活器皿等。这些材料可以用于自主游蚪ü骨、可以成为游戏假想的材料、可以任意组合、可以成为游戏需要的替代品、也可以进行二次创造。

空间――我们说“广阔的天地才能施展本领”,儿童只有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在环境中游戏和生活,才能真实获得更为丰富的生活体验。因此,我们打破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努力营造富有生活气息的、开放的、真实的生活游戏环境,儿童根据自己的需要规划空间、自主选择。自主游戏空间,摈弃了原先布置或设置好的游戏环境和区域,将整个空间还给孩子。想在哪里玩?需要多大地盘?儿童自己规划、设计,空间感知觉能力在一次次占地盘、用地盘中获得提升。

二、自主的游戏内容和形式是体验丰富生活的保障

开学之初,教师不再为儿童制定和规划游戏内容,不提供半成品和具象的道具材料。儿童也不需要根据既定的游戏要求规则机械地操作和游戏。

玩什么――游戏内容会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兴趣需要、活动环境特点、周边环境的信息刺激而产生。因此,在游戏开展初期我们一般采取这样的流程:1.初次讨论。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列出想玩的游戏项目。2.再次讨论。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共同选出想玩的游戏项目。3.分组讨论。寻找游戏场地、讨论需要的材料并用图标记录下来。4.尝试游戏。

怎么玩――游戏内容定下来以后,怎么玩?关键词是自主。自主的游戏形式能真实再现每一个儿童的生活。为了保证游戏真正实现自主,我们改变了游戏的时间,将原先的45分钟区域游戏时间延长到1个半小时,1小时的自主游戏,30分钟的自主游戏分享。充分的自主游戏时间保证了每一个儿童再现自己的经验,并获得游戏的体验。

三、对话后的分享和共享是丰富儿童生活体验的途径

调整之后的自主游戏,初期会出现“你忙你的我忙我的、争抢材料、有的游戏区域人特别多、有的没有人、争抢角色任务”等矛盾和冲突。这并不意味着儿童的不足或能力欠缺,反而传递出他们通过自主游戏抛出了“我不会、我不懂、我不知道……”的信息。这正是丰富儿童人生的契机。分享要通过对话实现。教师与儿童的对话、儿童与环境的对话、儿童与材料的对话、儿童与儿童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发生在游戏中的焦点问题可以得到充分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会应运而生,零散的经验得到梳理和提升,不同层次的儿童获得不同层次的成长。

我们利用儿童的原认知:语言、图画、建构等方式分享幼儿对话的过程。

语言:我们通过分享活动增加师生、生生以及和环境间的沟通,并在沟通过程中发现新的增长点。因此,我们延长了户外自主运动后和自主游戏后的分享时间,通过长时间的分享活动,让儿童能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共享到同伴与成人的经验。

图画:图画是儿童特殊的表达方式,他们用图画记录所思所想、规划还有创意。而且图画可以反复观察和解读,互相分享。比如:大二班的运动分享记录,儿童将各种运动方式、各种搭建的运动组合用简笔画形式画下来,并在教室环境中张贴,出现新的运动方式或组合再添加上去,这样形式丰富了儿童的经验,也让环境也成为儿童不说话的老师。

建构:当儿童不能用语言或图画方式表达出来时,也可以借助材料建构出自己的想法或对世界的认知。

四、生发课程赋予丰富生活体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