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指人们对于特定事物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即人们的基本心理活动,如情感、意志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并保持同步。因此,只有具备以下几点才能够达到心理健康:第一,对于自身能够给以正确而客观的认识;第二,对人生价值、世界具有正确的观点;第三,对自己的情绪能够有效的控制;第四,与人和谐相处;正因为心理健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尤其是大学生,他们处于社会与学校双重环境中,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具有独特性。在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对他们都给以过分的溺爱,进而造成当代大学生缺乏独立性,过分依赖于父母。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所以在面对挫折、竞争时没有很好的心态,没有承受能力。

第二,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容易受到影响。虽然在学校中,但是学生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并不比社会中的简单,大学生同样要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以此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但是,对于复杂的人际关系来说,很多人都无法适应,对他人的评价也是以自我标准为主,所以,在人际关系方面造成了严重的障碍。

第三,就业压力给心理造成严重的压力。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再也不是原来的包分配,而是采取双向选择的模式,即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互选,这就打破原有的就业观念。要想获得好的工作,就要具备良好的素质与专业能力,才能够在人才众多的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大大的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体育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和良好意志的培养。体育活动都是紧张激烈的,而且又具有竞争性。所以,在体育中,学生总会保持着强烈的情绪变化以及明显的意志考验。因此,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会培养一种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思想作风,同时,体育活动也具有集体性,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团结合作、集体主义精神。此外,竞争性促进大学生在体育互动中保持机智灵活性、锻炼沉稳果断的心智以及谨慎细心的心理素质。

如果大学生要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就要参与不同性质的体育项目,因为,不同的体育运动所涉及的心理意志培养是不同的。例如球类运动,无论是单人还是集体的球类运动,参与的学生都要保持着强力的上进心,高度的配合性、灵活性以及集体性,只有勇往直前,不畏强手的意志才能够取得比赛的胜利,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应的运动,才能全面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体育不仅能给大学生带来坚强的意志品质,强壮的身体,还能塑造开朗、健康的心灵。

第二,体育教学有利于大学生身体发育。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也是他们身体发展的过程,健康的身体为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条件。人脑是人们心理的基础,同时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达到心理健康,就要拥有健康的身体机能,完美的身体条件,特别是健康的大脑即神经系统。通过体育来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进而为心理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第三,体育教学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的心理情绪是通过身体活动来体现的,大学生的表情,意志等都能够真实地被反映出来,所以,通过大学生的身体活动可以准确的分析出他们是否具有心理障碍。然而,体育运动则可以帮助大学生舒缓紧张的情绪以及生活,将他们的消极情绪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缓解大学生具有的不良心理情绪,使得他们能够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支柱,进而促进心理健康。

第四,体育教学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展示。体育教学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环境中进行的,所以,相较于课堂教学中的固定的位置,大学生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尽情的运动,尽兴的游戏,他们直接参与在互动中,有效的促进了思维与身体活动的协调,而在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第五,体育教学有利于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站在社会的角度,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学,而是对生产与生活的模拟,因此可以说体育教学实质上就是一个缩小的社会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也都是社会的一种渗透。所以,体育可以有效的锻炼人际交往,培养人际关系。个体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得到了人际关系的满足,生活方式的丰富,进而使得自己更能够适应社会。

三、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建议

由于大学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要对大学体育教学给以高度重视,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伴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心理素质在学生教育中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重,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将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包含在内。让学生了解关于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影响以及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同时,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受到波动时候,能够掌握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调整,缓解或者排除心理障碍。

第二,以体育教学现实为基础,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教学已经不是单纯的锻炼身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内容与心理调整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能够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技能,并自主的对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状态进行调节。而体育教学的目的也是极大的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方法实现改革目标。所以,体育教师就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广泛吸取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让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感受到快乐。

第三,引进专业的心理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有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所以,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才能够具备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资格,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要不断的加强关于教育、心理等学科的学习,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于产生分歧的意见能够给以认可与理解,并能够始终保持一种平和与宽容的心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

总之,由于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特殊作用,所以,我们要加强在这一方面的探索,对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进行研究,并以心理健康为基础,对体育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并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进而培养大学生的优良个性和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袁志刚,卫伟:《浅谈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2]陈秋珠:《谈高等学校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第2篇: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58-02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及社会经济变革的加剧,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果不及时的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媒体曝光药家鑫典型案例后,曾有人对高校的学生生活状态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近些年在高校经常发生一些打架斗殴、故意伤人的现象,只是没有药家鑫案极端和典型而已。这从一方面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不利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进行,而且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

想弄明白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首先要弄清心理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高效满意并持续的心理状态,这是广义的概念,狭义的概念是基本心理活动协调、完善过程的内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可以理解为学生的情、知、意、行达到完美的统一,可以协调、完整的适应社会。

三、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部分的高校,几乎每年都有因为打架斗殴或触犯校规而被处分或被勒令退学的学生。也有很多同学因为不适应高校的环境、生活习惯、和同学关系难以相处、失恋、对所学专业的排斥心理、对高校教育模式或校领导的不满等,最终走向退学、伤害他人或自杀的绝路。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四川、上海对在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学生30%左右的有心理障碍,严重的占在校生的10%左右,也就是说,如今高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

(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

据我国国家教委的调查结果显示:89年的时候,被调查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为20.2%,92年的时候,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31%多,而到95年的时候,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33.47%,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比例不敢想象,但是,有一点可以证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呈多样性

在信息化市场经济时代,学生面临的事物和事情复杂繁多,导致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相当一部分严重的已经患上了例如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等心理疾病。就是稍显正常的学生也是整天担心着自己的一切,比如现在的女朋友怎么样,她爱我吗?对我忠贞吗?我的专业现在还行,等我毕业后会怎么样呢?学校的老师不公平,明明我的成绩好,却把奖学金给那个比我成绩差的同学等。

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尊重个性发展,倡导差异化教育

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也有利于给学生营造情感宣泄的渠道。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思想灵活,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他们的价值取向也没有完全确立,这就要求从事学生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在这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他们实行个别辅导教育,即差异化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探索学生的心理共性,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础。

(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正确价值的确立的教育

把学生心理素质的组成部分加以细分,比如,责任感、自我价值的体现、乐观的生活态度等,分别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最重要的。学生都比较敏感,校园里的环境、人际关系、专业、情感问题等,可能都不是很合他们的心意,拥有乐观的精神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他们的心理压抑感,不至于因为一些小事情就引起很大的挫败感,同时也有利于他们正确对待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等,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学生的心理压抑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业上的压力,一是人际关系上的压力。这两个方面对于不同的学生其比重也不同。心理上一旦有包袱就要及时的宣泄,否则长期下去很容易诱发心理疾病。杀人犯马加爵就是因为和同学搞不好关系,长期心理压抑,最终走向绝路。因此,高校平时要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让他们懂得放松,也会放松自己。比如,举办各种体育比赛,茶话会,宿舍联谊会等,也可以举办舞会,书法会等,一方面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忘却烦恼和郁闷,也使他们的交际圈扩大,增加他们沟通交流的机会,同时让他们巩固自己的爱好或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他们对自己兴趣的发现和适应未来的生活。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大学里教师就是学生在家的父母,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们学习的目标。特别是学校的氛围和风气,真正能影响学校风气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乐观好学,积极上进,他们的学生自然也会乐观好学,积极进取,长久下去,师生相互促进,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和道德氛围就产生了。在心理健康方面也一样,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先锋作用,公平做事,公正待人,迎难而上,敢于挑战等,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自己的学生,使学生在不自觉中走上心理健康的道路。

(五)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现代社会,事物纷繁复杂,部分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也在所难免,但是,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重视它。为了能够给那些出现小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学校应下大力气构建好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工作机制,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软硬件建设,为学生搭建学习、咨询、交流沟通的平台,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

五、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促进学业进步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学生最多的国家,我国的高校相对世界而言并不是很多。因此,在有限的教育资源环境的制约下,受传统教育观念、成才道路的影响,我国学生的竞争是何等激烈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有很多学生不能从积极的角度正确看待这些现象,整天怨天尤人、唉声叹气等,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科学证明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学生过多的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良情绪上,只能获得更多的负面信息。好的心态应该是乐观积极,专注于本职工作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把精力投放到学业上,促进学术的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市场经济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各种不良的思想和习惯在学生校园里蔓延,严重腐蚀了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他们正确看待市场经济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有利于强化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知识型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地方。为此,教育部曾发出文件确立建立和谐校园的目标,为人才的培养创建良好的环境。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什么呢,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每80万学生中每年有15人自杀。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减少校园中的不稳定因素和和谐校园的构建。

(四)有利于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谐校园的构建,更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个人道德素质,提升个人化解心理矛盾、个人矛盾和社会矛盾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调节人际冲突的关键所在。校园是社会的一部分,校园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另外,身心健康也是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之一,当学生转变为社会人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他们周边人际关系的稳定,扩散开来,有利于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六、结语

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生力军,是我国综合竞争力的体现,然而,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受特殊年龄阶段和心智特点的制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到自身的成长、校园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稳定等。为此,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国家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詹伦敏.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5,(10).

第3篇: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问题个案分析教育感悟

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交往困难、逆反心理等,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虽然相当多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有着某些不健康的心理,但这些仅属于心理素质不高和心理失衡问题。因此,作为教师,责无旁贷,帮助学生防微杜渐,把可能出现的不良现象遏制在萌芽之中。

我是0705班的班主任。惠一芳和阮爱荣都是0507班的班干部,刚进中专时,学习成绩不相上下,都处于中等偏上一点。因为一个是无锡本地人,是走读生,一个是外地句容人,是寄宿生。惠一芳由于组织管理能力和交际能力较强,做事雷厉风行被选为团支部书记。阮爱荣朴实、勤奋、踏实,被选为班长。这两个学生都是属于比较成熟型的学生。两个人的关系也一直不错,在班里都有一定的威信。但是到了二年级,班长的进步很大,班里的工作不仅没有影响到她的学习,反而使得她更刻苦,更努力,成绩一天天地进步,记账、珠算技能比赛成绩都很好,各科成绩都名列班级前一、二名。因此经常受到老师们的表扬,同时也遭到同学的嫉妒。但我始终教育她,要她坦然处置,不骄不躁。而惠一芳的成绩一直保持在中等偏上的水平状况,成绩一直上不去,技能也上不去,心里很不是滋味。与班长相比,她有点失落感。但至少她的活动能力胜过班长,这是她的优势。但后来为举行班级活动,她发了一趟无名火。从此她与班长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一次劳动中,她居然公开把矛头指向我这个班主任,大声嚷道:“都叫我们走读生干,寄宿生干什么?”在她的心里我这个班主任偏爱寄宿生,但我明白她实际上指的是我偏爱班长。但是其他学生心里明白,事实相反,我是照顾走读生的。我考虑到,走读生早晨来校值日较辛苦,尤其是冬天。我只要求他们分组做好中午的值日。因此,没有人附和她。我忍不住地批评了她,为此她感到没面子,便大发雷霆说不要当这个班干部了。

其实她平时并不计较干多干少,在我同她的家长联系后才知道,家长平时对她的期望太高,父亲要求过严,近日情绪不佳,因为家长要求她既要考会计上岗证,又要参加成人高考,这使她压力过大。一时,焦虑、嫉妒、自卑感一齐向她袭来,她终于无法控制自己,做出对同学和老师非礼的举止。

为了维护她的自尊,在听取家长意见的时候,我是先肯定她在校表现好的一面,后指出她的缺点。她的家长比较明辨是非,配合我一起教育开导她。第二天她主动来找我,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歉意。我非常理解她,更没有为难她。

从这件事后,我在安排和处理学生关系方面,也更加谨慎。我建议他们开了“擦亮青春迎接未来”的主题班会,让她和班长一起合作。此后,她们之间的误会也就烟消云散了。

类似因心理压力过重而产生自卑和嫉妒心理引起的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我时常告诫自己,要理智地看待这些中专生,让每个学生生活在希望里才是最主要的。苛求他们只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伤害。因此,为了遏制学生的嫉妒心理和自卑心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更多地从正面引导他们。我曾专门对全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针对毕业、就业,引导他们从“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入手,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做起。

后来,班长既考上大专又获得会计上岗证,成为中专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而这位团支部书记,在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批踏上社会参加实习。在实习岗位上她同样显示出工作能力,得到实习单位领导的表扬。在毕业典礼上,我让她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而没有让班长上去发言,她感到很意外。我想,中专班的学生大多数是以就业为目的的,如果我让班长作为代表发言,她在就读大专,无形中会给更多的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我常跟学生说:“在学校,你们有时可以任性,义气用事,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在工作上,你也这样结果会怎么样呢?”

学生成长是快乐的,也必然有烦恼。如花的岁月正是多雨的季节,青春的困惑如青草般丛生,剪不断,理还乱,欢欣的岁月,黄金的年华,几多欣慰,几多忧愁。时代铿锵的脚步,激起无限的遐想,现实生活引起诸多的困惑。嫉妒心理带给一个人往往是莫名的对他人产生的仇视和挑衅,如果一个人一直在嫉妒和自卑心理控制之下,往往就会做出很多极为危险和伤害他人的行为。所以,老师教会学生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尤为重要。

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多年的实践,下面我就如何遏制嫉妒心理和自卑心理简要地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是要教育学生变“事事与人比”为“事事向人学”,要抱着一种时时学习别人优点的态度,不但可以消除嫉妒,还可以不断完善自我。

二是要教育学生保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不要总是和比自己强的人比。如果只看到别人优于自己的一面,你就会伤心苦恼,而要学会与以前那个不如现在的你比,以体验成功的感觉。抱着“只要努力我也行”的信念,不断鼓励自己。如果你觉得你现在还不如以前,那么,你可以考虑和你身边不如你的人比,以缓解心理的压力。

三是要教育学生,人需要有多个价值支柱,就如同一座房子需要多个柱子支撑一样,就算其中一个倒塌了,还有其他支撑。这就是说,学生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不要把视野仅仅盯在一个目标上。

四是要教育学生,想要成功,首先要搞好学习;其次要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各项活动中当你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且被周围的人所肯定时,就会感觉自己是成功的。当你被成功的喜悦围绕时,就能克服嫉妒和自卑的心理。

参考文献:

[1]肖永春,齐亚丽主编.成功心理素质训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第4篇: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专生 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

近年来,中专学生在校抽烟、喝酒、打架、故意毁坏公物,抢劫、甚至自杀、故意杀人等事件频频发生,这说明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同于大专生、本科生,他们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有的甚至是初中毕业后在社会闯荡过几年的青少年,思想上、行为上正处于极不稳定时期,正处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型时期,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性,许多学生不知如何面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且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合理,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上的不适应,以至出现厌学、退学等情况。班主任和授课教师,作为学生最亲近的师长,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责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 

 

参加中专学习的学生构成情况相对复杂。从生源情况看,良莠不齐,大部分是考不了高中或考不了统招学校的学生。从学生的构成来看,相当一部分是中考落榜学生,在学习、品德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打工几年后回来上学,他们认为是走不了别的学校才来上中职,所以他们对学校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如果校园环境再差强人意,教师授课有偏见,语言或表情上有所讥讽,更会让他们产生人生失败的挫折感。对学校不满意,对老师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又无力改变现实,就会让一些学生产生“走投无路”的迷茫,丧失自信,进而会有混日子的思想。这种不良想法深埋于心,久而久之,便会让他们消沉、悲观,与人为敌,与校为敌,稍不如意,便头脑发热,火往上冲,喝酒、打架、发生暴力事件就不难理解了。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厌学、偏科,易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 

由于中专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就没有打下好的基础,所在在进入中专学习后,由于专业课程增加,在学习中随意性较强,对自己喜欢的课程会根据老师要求完成作业,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容易出现消极学习,再加上以往高校毕业生工作难找,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 

(二)学校教育教学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中职学校因高校扩招,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性差的“双差生”,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对这种新的情况和变化,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适应,没有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班级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管理方法单一,处理矛盾不恰当,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职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弱。 

当前,家庭状况变化普遍引起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不同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又不尽相同。一是贫富悬殊较大,贫困家庭的子女表现出明显的心理不平衡。家庭条件好经济较富裕的学生,其消费较高,花钱大手大脚;家庭条件差,经济较困难的学生,消费水平低,花钱节衣缩食。处在贫困线下的学生,明显感觉心理失衡,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中职学生,由于家庭缺乏温暖,大都有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心理和感情相当脆弱,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给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及管理带来诸多新的问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给学生不断加压,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有的家长则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金钱刺激,就是棍棒教育,或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诸多因素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心灵扭曲[1]。 

(四)生活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没有要求孩子做家务的习惯,随着孩子长大,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养成了这部分学

[1] [2] [3] 

生的依赖性。在看到社会中贫富悬殊等,许多学生很难适应,便在其心灵上产生自卑、冷漠、忧郁等不良情绪。学习缺乏动力,对学业、前途、未来不抱希望,精神苦闷、普遍产生厌学、敌视社会、仇富情绪。 

(五)网络媒体的危害。 

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及网上娱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分辨力和判断力不强的中职 

学生产生了极大的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心理健康,才能形成良好品德,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 

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渗透健康心理教育。 

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反之,若班主任常能敏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培养良好的品德。 

现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物质生活上家长尽量满足,在学习上从严要求,缺乏吃苦教育,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加重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他们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性格焦虑,脾气暴躁,或沉默寡言,意志消沉,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班主任如果在班级管理中注意这些学生,从思想上给予指导,精神上鼓励,培养融洽的班级氛围,让他们拾回自信,这样有利于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培养其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又称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渲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除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良好的个性。 

.学习辅导。 

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教育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但班主任的优势在于经常和学生接触,通过有目的地对学生训练,能起到对学习态度教育的补充。在科学的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班主任对于纠正学生偏科和偏师现象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习方法: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难点是如何纠正学生上课走神、讲话、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辅之以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就能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就医脚的被动局面。在中专阶段,根据学生个体基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帮助其学会制定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二)授课教师的引导作用。 

第5篇: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方法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方法入手。

一、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1)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3)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4)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5)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6)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二、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

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三、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据调查某校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 参 考 文 献 ]

[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2] 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 《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6篇: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1998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谈到“心理健康教育”时,明确地指出了心理教育的目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教育。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级中学里也开展得相当“热火”,但效果并不太好。稍微反思一下,我们不难发现,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还是相对突出的,一些学生由于情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和生活经常陷入消极状态,稍有不顺心就会以极端的方式来对待;一些学生遇事表现出极大的任性,凡事由着自己的性子;一些学生不思进取,惰性十足,胆小孤僻;一些学生对人对事冷漠,缺乏爱心;一些学生经常处于烦恼焦躁、忧虑之中;还有一些学生自私、粗野、好胜、凶狠、虚伪骄傲、油滑冷酷……,正因为这些心理偏差导致学生离家出走、自杀、凶杀、打架斗殴、不惜以身试法等不良行为屡屡发生,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难怪老师们常说:“现在的中学生越来越难‘管’了,越来越难‘教’了。”

正因为这些,我们要重视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如何对中学生更有成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

一、净化环境,创设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

中学生是在社会生活中成长的,他们的各种思想、心理、情感、行为都要受到社会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中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一些不良思想、道德行为趁虚而入,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不健康的毒素趁机衍生,诸如陈旧落后的风俗习惯死灰复燃;一些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书籍、画刊、影视充斥市场;拜金主义,,投机钻营等社会不正之风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因此,必须净化育人环境。

二、注重家教,建立一个和谐的后方基地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中学生认识社会的开端,他们心理的形成与家庭分不开。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子女的溺爱程度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生心理不健康。

要使我们的青少年有健康的心理,家长的行动十分重要。学校应该在家庭访问、家长访校、家长会议、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五种形式上多下一些功夫,不能流于形式,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长应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法影响和教育子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有关求学、做事、共处、做人的基本道理。

三、修养师德,具备一支高素质的前沿尖兵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最主要的场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文化知识,了解社会生活,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与准则,为今后适应社会、承担责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面向全体教师,向教师提供心理科学知识。目前存在一个误区: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具有一致性,任何一方好了,有利于对方工作的开展;但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心理健康教育来代替德育工作,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地归为思想道德问题。

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充分认识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一味的崇尚传统式的“名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好人”,经常打骂训斥学生,讽刺挖苦学生,势必引起学生心理反差,产生心理障碍,极大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的人格力量,不断完善自己的育人方式和育人观念;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必须以认真、坦诚加负责的态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切忌主观性和片面性。为此,我们既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又不能把心理问题“扩大化”。教师应尊重和理解学生,做到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全体和个体相结合,助人自助,最终达到教育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应是“温度计”和“晴雨表”,能适时从学生身上观测出“冷热”的反应和“阴晴”的变化,恰当地给以指导。

四、多方渗透,构筑一条方法多样的教育管理网络

①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环境。

②确立目标体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要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系列目标,体现出心理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层次性、阶段性,做到“因材施教”。

③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整个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不论是学科教学还是班主任,不论是校内的教育活动还是校外的课外活动,都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就视为心理教育的重要信息处理。尤其是要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的全过程。

第7篇: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培养方法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症结所在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世界稳定和平、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物质资源丰富,相对于60、70、80后都经历了不同类型的艰难困苦时期,如今的90后、00后乃至新生的10后真可以说是“温室的花朵”。这也就造成了当代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家长只能以不断的物质满足来弥补对孩子的缺少关爱,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坚持不懈精神

很多体育活动项目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毅力,努力坚持到最后。例如:长跑、游泳、跳绳等。从长跑这项体育运动来看,长跑的关键在于坚持不懈,不到最后终点不能停止脚步。这项运动还同时考验了学生对自我体能的支配能力,不能在刚开始就将力气全部用完,这样很可能因为虚脱难以坚持到最后。因此,在进行此类体育项目时,不但达到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对自身的掌控能力。

2.团队合作能力

3.学习能力、反应能力、行动能力

很多人忽略了体育活动所能培养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反应能力和行动能力。例如:当体育教师教授学生如何投球时,首先由教师对动作、规则进行分析与讲解,然后对投篮的步法、抱球动作、投球动作等进行演示,最后由学生进行演练。这要求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对动作进行模仿学习;在与教师互投时学生会集中注意力,当球投出时迅速判断接球位置和接球方式;最后以正确的方法将球准确接住。一个简单的投球教学课程便锻炼了学生三种必备能力,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可见一斑。

4.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竞赛,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陌生的环境从容不迫,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并以最佳状态进行竞赛。同时,竞赛结果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竞赛结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与天气、周围环境、选手状态、突发状况等有很大关联,因此,竞赛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要求学生在竞赛全程都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因成功而骄傲,尤其不因一次失败便一蹶不振,完全丧失自信。

5.身体素质影响心理健康

身心健康所指的是身体和心理健康兼备。身体与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提高自身身体素质,能够无形中使自身心情愉快,身体的各种机制将会更加良好的运行,各种激素如肾上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将产生更加活跃,而有害物质的产生将得到抑制,人体的抵抗力也将得到提升,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因此,多进行体育活动,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使自身拥有了健康的心理。

三、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攻略

1.保证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为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应从多个方面努力,因此,教师应保证其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利用长跑、游泳等使学生学会坚持不懈,祛除没恒心没毅力的缺点;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接力竞赛,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并在合作交流中增进与同学的感情,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分享,学会珍惜友谊;在学习体育项目新知识的同时,充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反应能力和行动力;在竞赛的众多不确定性中学会平静内心,迅速适应新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等。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并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培养健康的心理。

2.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动向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同时,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心理的微小动向也应该了如指掌。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体育项目会有不同的心理,教师应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课堂上得到乐趣,得到发展和提升。

第8篇: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事实上,网络和网络文化已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运用网络资源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是当今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策略。下面谈一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校讯通”搭建心灵互动的平台。

我们学校大部分学生是矿工子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及隔辈抚养现象普遍,家庭环境比较复杂,说实话家长普遍承受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子女正常的家庭教育都很难保证,面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更是堪忧,有时甚至会产生些许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定期通过校讯通这一平台及时和家长沟通。工作中学校借助班主任的力量更多了解学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由专业的心理辅导员进行指导解决,从而解决孩子心理健康层面存在的困惑与问题。

这个渠道的特点是直观、便捷、实效、辐射面广,既可以指导家长,同时寻求家长的配合教育孩子,真正意义上实现双赢。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家校互动是我校多渠道、深层次的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合理营造网络环境,借助“电子邮箱、微信”组建心理疏导的平台。

借助“电子邮箱、微信”,进行一对一心理咨询,满足了求助者的“保密”需求,对于那些较为拘谨、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可以把平时不愿让别人知道情况说出,而不必担心自己的秘密被他人知道。减轻学生的心理紧张、心理压力、逆反心理。通过即时的聊天,疏导学生,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商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利用“ QQ、心理网站” 构建心灵成长的舞台。

“QQ”的合理利用,对于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如学习心理、情感心理、人际关系心理等十分有效,大大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设置图片播放、留言、精华集锦:如《 厌学、偏科、早恋问题》、《人生视野》博文转载等栏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减少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引到学生登陆“心理网站”充分利用网站的丰富资源和便利条件进行自我教育,以积极的心态去寻求心理帮助,提高心理保健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在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网络咨询实效性的同时,学校界定网络服务范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有效的心理测验,教会学生进行积极心理训练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跟踪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帮助我们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灵。

第9篇: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对民众心理健康影响最深的就是乐曲。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在兴高采烈时,会不自觉地唱出节奏欢快的乐曲;而当情绪陷入低谷时,聆听音乐能够舒缓压力,并从悲观失望的情绪中走出来。在我国古代,《岳记》就曾指出音乐能够诊疗心理疾病,并提及音乐的内涵以及功能。而《黄帝内经》则说明:五音能够通过五脏呈现出人的各种情绪,进而矫正以及引导人类的思维。在当代,用音乐疗法治疗疾病,已经较为普及。例如英国剑桥大学的口腔科,用音乐来取代麻醉的效果进行拔牙手术等。探讨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应用情况,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疗法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简述

在有关音乐疗法的含义的解读方面,我国音乐疗法奠基人,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张鸿懿教授指出:“音乐疗法是构建在心理诊疗理论上的教法,利用音乐所形成的生理、心理反应,在音乐理疗师的干预下,通过既定的音乐互动,凭借音乐感悟所形成的影响,来让患者重获健康心理的治疗方法。”这种阐释说明了音乐疗法是基于心理诊疗理论的。

当前,全球有一定号召力的音乐疗法流派通常包含心理动力音乐疗法、认知音乐疗法、行为音乐疗法、引导想象音乐疗法等。除开上述疗法,还包含超个人音乐疗法、人格取向音乐疗法等。繁复的音乐疗法流派以及诸多的音乐治疗模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模型或范本。

二、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状况

中国音乐学院1998年设立了我国首个音乐疗法科目,通过20多年的摸索与实践,虽然中国当前已有16所高校创办了音乐治疗科目,并且大约有20所高等学府设立了音乐疗法教程,然而将音乐疗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先例还属凤毛菱角。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还并未普及,其应用状况是:

(一)缺少理性认知,学识推广不够均衡

笔者2014年9月和课题组成员对几所高校制定了调查问卷,在250位被调查的高校学生中,当被询问在心理出现问题时是不是需要音乐疗法,仅有32%的高校学生情愿尝试这种治疗模式。该项数据表明:因为宣讲不到位,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疗法一知半解,大部分学生将音乐教育与音乐疗法等同,表示乐曲欣赏就是音乐治疗,对音乐疗法的疗效不甚明了,甚至以为聆听乐曲舒缓压力就是音乐疗法。

而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对音乐疗法的认知程度不够的情况屡见不鲜,即便在音乐疗法最为盛行的美国,大部分民众对其还感到极为陌生。在中国尤其如此,不但高校学生知道的少,社会上了解的人群也属少数。所以,只有让高校学生理解并接纳音乐疗法,才能让音乐疗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联系。

(二)缺少资质认证,疗法普及遇到阻碍

当前,中国以音乐疗法为主的培训公司还太少,但是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等三个公司都能够出具音乐治疗师培训机构所下发的音乐治疗师证书,这都是音乐诊疗领域规范化、标准化的标志。

然而,因为我国还缺少法制认同的音乐治疗师资格认证,大多数有着音乐诊疗能力的人员在社会上找不到自身的定位,也让音乐疗法的普及遇到阻碍。

而在高等学府使用音乐疗法的教师,因为缺少专业的音乐治疗师资质证书,在音乐诊疗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定的阻碍。而为了化解这一困局,有两个层面的措施:

1、教师应踊跃地向高校心理教育管理者推介音乐疗法,阐述音乐疗法的效果,获得其认同以及帮助。

2、使用音乐疗法的教师应夯实音乐理论基础,加强临床运用研发,向社会展示音乐疗法的研讨成果,为其在高等学府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做好铺垫。

(三)专业能力单一,诊疗质量缺少科学评价

有关心理取向音乐诊疗的应用技术的类别的划分,美国音乐治疗学家惠勒依照伍博格发明的心理诊疗分类纲要,将音乐诊疗分成支持性音乐疗法、再教育性音乐疗法以及重建构性音乐疗法等三类诊疗方法。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用到的音乐疗法大部分均为支持性音乐疗法。因为高等学府中,针对高校学生的音乐诊疗活动通常持续时间不长、模式单一,其诊疗效果大多数为陪伴与感情交流,并未牵涉到认知、人格方面的诊疗与引导,而且诊疗效果也缺少恰当的评价办法。

所以,这样的音乐疗法于学生的心理障碍的疏导帮助不大。这就表明使用音乐疗法的教师不能光看表明,而忽略实际诊疗质量,应学习音乐疗法的核心干预技巧,以疏导学生心理的实践情况为切入点开展音乐诊疗互动。

三、音乐疗法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疗法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通常应以支持音乐疗法与再教育音乐疗法以及重建构音乐疗法为主,通过相异的音乐诊疗干预对策,运用音乐来加强与患者的联系,凭借音乐互动所诱发的情绪、心理以及认知方面的感悟,来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支持方面的音乐疗法的运用

支持性音乐疗法所倡导的是心绪、行为的转变以及技巧的提高。这种音乐疗法通常针对的是高校学生中的亚健康群体以及有着情绪障碍的群体。其治疗分成两步:

1、针对高校学生预防心理疾病的需要,通过诱导大学生使用音乐保健模式保持身心健康,协助其形成阳光、开朗的情绪;

2、利用音乐的互动形成心理层面的感悟,帮助产生焦躁、紧张、压抑、畏惧等心理障碍的高校学生来发泄负面情绪,协助其重获健康的心理状态。比如:通过让患者唱出自身偏爱的曲子、挑选所喜爱的乐器进行演奏、伴随音乐起舞等形式,来释放情感、发泄负面情绪;通过让患者参与有着结构性的集体演唱、器乐演奏、集体舞蹈演出、戏剧演绎等模式,来提升患者的语言表述技巧、情绪表述技能、平衡感、行为适应技能以及社会交际技能。

(二)再教育方面的音乐疗法的运用

再教育音乐疗法,倾向于探寻与探讨患者的潜意识的感受,通过音乐来干预并协助患者提升认知领悟能力。除开音乐自身外,音乐治疗师的参与亦是再教育方面音乐疗法的关键干预方式,音乐治疗师通过与患者间的音乐互动,在讨论人际关系的阶段,让患者明白交际受阻的原因以及自身应担负的职责。教育类音乐疗法通常会牵涉到认知音乐疗法、人本音乐疗法等流派的诊疗模式。

比如:通过乐器演奏、音乐同步倾听、音乐倾听回忆等模式,让音乐与患者在心理情绪方面达成一致,音乐与患者形成共鸣后,应逐渐将音乐格调向快乐、充满正能量的方向过渡,进而让音乐的情绪、心理来变更患者的情绪、心理;通过音乐心理剧、曲子探讨、词曲创编等模式来进行诊疗效果也较为理想,音乐治疗师与患者在探讨音乐活动的感悟时,应诱导患者复原正常的认知以及行为能力。

(三)重建构方面的音乐疗法的运用

重建构方面的音乐疗法是一类较为繁复的心理诊疗干预技术,此种音乐疗法参考了音乐想象中的图像以及感受,诱导患者意识到自身的扭曲的认知以及举止,这种音乐疗法不但需要音乐治疗师对患者实施长时间的诊疗干预,并且对音乐治疗师的从业资质的要求也极为严苛,音乐治疗师需要进行过精神动力学以及精神病理学方面的培训方可对学生进行诊疗。

重建构音乐疗法中,应用最为普遍的疗法是音乐动力学疗法、音乐引导现象疗法等,通过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跳舞、即兴唱歌、音乐现象、音乐绘图、音乐阅览等诊疗模式,通过解析音乐映射的潜意识问题,用音乐、话语等来阐释或明确患者紊乱的认知或举止,进而诱导患者逐渐战胜心魔,疏导心理问题,从而重建患者的人格系统,并且健全患者的心智,让其意识到自身的行为是荒谬的、乖张的,从而通过重新定位找到失去的健康心理。重建构音乐疗法在实践中的运用证明,错乱的精神行为是能够被纠正的,而且,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其是密不可分的,需要教师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在此方面付诸行动。

结束语:

综上,音乐不但能让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并且通过心理的、生理的多重功能左右人的身心以及举止。伴随社会文化水准的提升以及生活节奏的快速化,音乐从纯粹的鉴赏上升到了治疗心理疾病的高度,让更多的人群通过音乐疗法找回了自我,并以养生、康健、诊疗等为核心,成为了心理诊疗技术中的关键技术。音乐的作用,在古代就曾有过记载,怎样合理使用音乐疗法,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开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音乐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助作用[J].青年时代,2015,(11):149.

[2]阳军,夏小曹,叶志明等.“音乐素质专业化教育”的意义及其培养模式――以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的探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17-20,16.

[3]徐元勇,韩中健.综合性师范大学音乐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探索――以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为例[J].艺术百家,2015,(6):171-176,230.

[4]王文.浅析中日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特点与优势--以四川音乐学院与日本伊莉莎白音乐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5,(8):88-92.

[5]张蓉.一场歌剧排演引发的“蝴蝶效应”――美国爱荷华大学音乐学院学生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一瞥[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2):169-175.

[6]鲁晓.高师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沈阳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347-350.

[7]康瑞军.海外孔子学院音乐文化传播诸问题与对策――以美国密歇根大学孔子学院为例[J].音乐探索,2015,(4):87-93.

[8]南日.高校国际化音乐人才培养策略与实践探索――以大连外国语大学音乐系为例[J].音乐创作,2015,(12):188-189.DOI:10.3969/j.issn.0513-2436.2015.12.045.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