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精选(九篇)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

第1篇: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教学模式;互联网

随着“微课程”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取互联网教学的模式,这种新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根据“微课程”所具有的特点来探索新模式下实现教学任务的途径也成了小学语文教师所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教学的特点

“微课”相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它的特征主要是有目的性的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某一个具体的难点进行分析与讲解,或者是解析教学环节中的某一个部分,这种课程的设计的新颖之处或者说是独特之处在于能够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由的进行学习,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存在着差异,传统模式的教学不能够满足个体的发展,通过“微课程”的学习,他们能够自由自主的对自己所欠缺以及学习不足的课程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二、“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支撑力不足

小学语文的“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相比其他学科而言,局限性较大,语文教学对纸质教科书的依赖以及语文教师的技术能力都对这种教学模式构成了较大的阻碍。就像我们之前所探讨过的“微课程”的特点与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技术性,既然此,一个好的网络平台就是必须的,怎样判定这个网络是好是坏,关键就在于便捷与否以及功能是否齐全。网络平台与微课程设计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土壤与种子之间的关系,互联网的支撑是微课程教学方式存活的土壤,如果土壤营养不足,那么种子就无法发芽生长。从对很多教学地点中的教学设施的调查中得知,目前支撑微课程的平台普遍具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与不足,一方面是这种平台的数量很少,另一方面仅有的平台开发的功能又相对单一,据考察,这些功能仅仅是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教学者对自身视频的加工,这种加工包括:上传、修改以及,对于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入交流这方面的设置寥寥无几。

(二)教师缺乏相关技术知识

互联网时代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就小学语文这一学科而言,“微课程设计”是一种打破传统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一直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之中的教师来说是陌生的。由于这种教学设计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来完成,因此对语文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有着一定程度的考验。语文教学通常依赖纸质书籍,我们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源于此,不管是小学语文教师还是中学语文教师,在从事教师之前,很大一部分是文学方面的专业生,对纸质书籍与电子书的态度以及熟练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三、“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教学的出路

(一)实现“微课程设计”互联

网平台的多元化“微课程设计”这种教学方式的实现主要依靠的是网络平台,但是目前的网络支撑平台存在着很多问题,比较典型的就是在之前讲到的两点:平台数量少以及平台功能单一,作为“微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的“土壤”,不仅要遍布全网,更为重要的是要完善每一个所存在的功能。在加强与完善网络平台的过程中,各方面的力量都必须得以充分发挥,首先,政府必须加大对网站的投资力度,既要安排熟悉网络平台构建的技术人员,也要对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咨询与反馈,争取在功能构建这一问题上达到统一,由于网站的设计是为了“微课程设计”的正常进行及推广,因此这种平台的构建必须简洁与高效并存;而学校及教学工作者作为这种平台的使用者,必须参与到平台的构建和反馈过程中来,学校应该在平台构建的全过程中实施监督并提出意见,在平台展开运营之前必须由教学任务的完成者来进行体验,从而实现“微课程设计”互联网平台的多元化以及功能的简洁与高效;作为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者,任务不仅仅在于帮助网站的构建,更为重要的是积极使用这些平台,使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微课程设计”新教学模式得到落实并广泛传播。

(二)小学语文教师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与提升

由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由教师本人来进行,那么“微课程”的设计也必须凝结着教师自身的知识与阅历,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最具有个性的学科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在“微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日益普及的科技时代,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以更好的更简洁的方式来传授更加深刻的内涵。我们在要求政府甚至是学校对平台进行构建与完善的时候,更加应该注重的是对教师本人使用这种平台能力的培养,让教师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之下,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探索出实施“微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的最佳途径。“情景模式微课程设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不断的普及,这种模式对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来说既充满了新意,也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这些挑战有来自外界的支撑力,也有来自于教师本身的技术能力,尽管有着很大的阻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新模式为教学工作增添了活力,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起了良好的作用,为知识的传授也提供了更为简便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蒋蓉.论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课程.教材.教法,2007(08)

【2】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4(08)

第2篇: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范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准确把握党中央的构建和谐社会思想,贯彻落实和谐教育理念。努力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和谐已经成了教育的新理念、新旋律。小学语文教学更是和谐教育的主阵地。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教学”依托语言,又发展语言,承担语言教学基础的小学语文课程与对话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新课程的推广。对话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途径,已经被广大教师广泛采用,“对话”理论迅速走进课堂,“对话”教学蔚然成风。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使课堂教学更精彩!我们欣喜地看到对话教学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很多的精彩,但是不可否认,许多对话教学存在很大缺陷,甚至偏差,导致教学失败。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的对话教学呢?

笔者认为,和谐教学是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必经之路。

下面从对话的对象、内容、环境出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和谐教学,与大家共同探讨,望不吝指教,共同提高。

一、地位平等,适时和谐引导

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氛围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习中的情感作用,与学生真诚平等地相处,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该低下“高贵的头颅”,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意志,让学生畅所欲言。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学生要向老师学习,老师也要向学生学习。这种人格上的平等是对话和谐进行的前提。对话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学生不再心存畏惧与依赖:课堂里不再有教师的专制,学生也就不会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和谐对话让师生思想交锋、真情交融、个性飞扬、自主发展。

相反地,一些课堂上,有些老师为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索性退居幕后,只等诸位学生话音一落,就像央视春节晚会那些坐在观众席上率众喊“好”的“喝彩托”一样,对学生赞不绝口。这是教师的失职!虽然师生双方都拥有思考的权利、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以及与他人展开观点争鸣的权利,但是师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虽然充满活力,终因年幼而少知识、少经验、少方法,相对于老师他们是稚嫩的对话者。因此平等对话并不意味着淡化引导。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美国著名教育学专家多尔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而“引导”就是这个首席必须承担的责任和必须履行的义务。教育博士李镇西先生说:“以任何理由反对引导,实际上是在取消教育。”

二、氛围民主,和谐对话自由

对话的课堂里氛围是民主的。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意志、学习需求、个性差异,营造宽松的环境氛围、民主的人际交往氛围、自由的心理氛围。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善于表扬、善于鼓励,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既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又可以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积极参与民主、平等对话。

对话的课堂里话题是互动的。新课程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条件,从被动到互动,给予点拨、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到“我要学”的主动状态,积极参与,师生互动,让他们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语文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精神享受。

这也是区分现代教学和传统教学的重要标准。

例如: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一册拼音单元里,“我会讲”的一幅看图讲故事教学中,作为“首席”的笔者,进行了如下对话设计:

师:大家仔细观察此图,说说图中发生了什么事?

生:猴妈妈挑着担子,领着小猴要去河对岸摘桃子,走到河边,看见河对岸小白兔正背着书包也要过桥,猴妈妈让小白兔先过了桥。

生:不,我认为小白兔应该先让猴妈妈和小猴过独木桥,因为它是一只敬老爱幼的小白兔。

师:是的,我们平时也要这样哦,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猴子用尾巴缠在桥上吊起来,让小白兔跑过桥。

师:有更好的办法吗?

生:我要让猴妈妈、小猴和小白兔同时过桥,当他们走到之中间时,猴妈妈先把小猴子放在后面的篮子里,再把小白兔放在前面的篮子里,转一个圈就成了。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无拘无束,激情满怀,纷纷用心灵参与对话。

三、落实文本,和谐拓展延伸

王富仁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应当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学生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说,而不是在说的基础上阅读文本。师生围绕文本展开对话,交换解读文本的信息与方法,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个性化体验与感悟,话题能否刮起头脑风暴、擦出智慧的火花、引发多元争辩,在此过程中尤为重要。话题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预设,话题在对话的互动中生成,落实文本的对话才是和谐的。

与之相反,有的教师钟声响过抛出一个话题,然后说“下面开始讨论”。学生三五成组,先组内对话,然后推举代表,组际对话。一堂课从喧哗的说话声中开始,又在嘈杂的对话声中结束。课文,被冷落在一旁,罕见学生对文字的推敲,没有老师对文本的阐发、挖掘。游离于教材之外,随兴所至,浮在面上磨嘴皮,磨到哪里是哪里。表面上热热闹闹,似在探究、合作,实际上获得成长提高的力度小、进度慢。结果是热度高而效度低,甚至是负效应,自然难言和谐。这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避免的。

同样地,仅仅局限在文本,学生的视野得不到扩展,想象力得不到开发,如井底之蛙,孤陋寡闻,贻笑大方的结局又谈何和谐!

四、立足课堂,体验生活

第3篇: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范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深入钻研课本

人们常说医生的功夫在临床,教师的功夫在课堂。一堂好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内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却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就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抓住课文的难点,设计教学的形式,问题的处理方式才不会单一,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备好的课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必须了解学生。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的差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处理好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这个问题,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加强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

课堂训练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设计并运用好听说读写训练,既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听的训练。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听录音朗读,听教师范读等,来激感,培养兴趣。

2.说的训练。教师可根据实际,设计“主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然后,让同桌、小组讨论,或是全班性汇报,或是让学生质疑、释疑解难,使学生积极地多动脑筋多动口。这样,一则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二则通过教学信息互通交流与反馈,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再进行有的放矢的“导”,以促进学生认知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最近发展区”获得新知。说的训练形式多样,可采用看课题,说题旨,培养学生思辩能力;看插图,说图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口头表达能力;学词语,说句子,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读语句,说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品段落,说段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抓中心,说体会,培养学生语言传情能力。

3.读的训练。《新课标》非常重视读,总目标,阶段目标都着重指出读的重要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实质就是导读过程。读的形式也很多,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略讲、精讲的需要等,选择读的时机和形式,而不能为读而读,流于形式。

4.写的训练。只要我们随手翻开语文课本,就可以发现课后有许多练习都与写有关。教师切不可简单地以讲来代替,应让“写”进入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写,写自己所见,写自己所闻,写自己所感,包括画画、写写、批批改改。加强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充分利用“写”这一练习来巩固记忆。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

四、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要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心理品质引进教学

第4篇: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教学探究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话题与课堂上所讲解内容的主体进行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话题的讨论中,在愉悦和谐的生活化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下面我简单向大家介绍几种小学语文生活化课堂建设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语文知识有广泛的应用,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把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语文知识在课堂上展现出来,把日常生活这个大课堂带到教室这个小课堂里面来,激发学生的W习兴趣,从而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前创设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景,利用这些生活场景给学生进行讲解,也可以指定一种生活场景,让学生自己制定内容进行口语交流,把所想要表达的语文知识表达出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文章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定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生活小场景,让学生在思考之后可以自由发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畅所欲言地表达出来,让现实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二、加强语文生活化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学会积累语文知识、积累生活。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求每一位学生提前准备好必备的学习工具,如《新华字典》《成语辞典》等等,让学生在学习或者日常生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词语,及时翻阅字典或辞典,并对其进行整理和记忆,让语文知识的学习像串铜钱一样,成串成片地进行理解、记忆;日常生活场景的积累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内容的理解,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日常生活的认知水平,是学生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写作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理解以及认知的一个真实反映,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提高学生日常生活的质量方面来向学生展示作文生活化的意义所在,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反映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作文写作的深度,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的写作与日常生活形成良好的结合,让学生写作逐渐变得生活化,让学生把自己对日常生活的积累展现在学生的写作当中。

三、回归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要真正学好语文知识,必须要将语文知识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语文知识的魅力,感受语文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的具体观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例如,教师在讲解完《白杨树》这篇文章之后,由于学生对于白杨树所处的环境不了解,所以没办法体会到白杨树的坚韧与不屈的精神以及环境对白杨树所造成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与白杨树所处的沙漠环境相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白杨树的成长过程以及生存环境,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白杨树所处的环境进行参观,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在讲解完文章之后让每个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同时让他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别人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可以让他们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具体人或者事物,如果是他们自己他们会怎么样?让学生们在不断的思考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从中得到不一样的想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现实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语文知识生活化,克服了传统的只关注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将素质教育完全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只有将课堂教学生活化,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生活的魅力,让学生以一种主动乐观的学习态度去进行学习,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维荣.语文教学原理与策略[J].西南师大出版社,2014(7).

第5篇: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范文

小学语文是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的基础性学科,而阅读又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环节,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不能找出有益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将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起到阻滞作用,进而影响学生的终身学习。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一套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教学工作中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与阐述,并提出了有益于促进新课程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高的建议和做法。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大量教学实践表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当今的教育体制改革模式下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管是在教学活跃度上还是在教学质量上都存在诸多问题,其具体问题如下:第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单一、死板化,不能很好地结合阅读内容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目前,大多说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都会精心地对自己的教课内容进行设计,目的是为了在课堂上能更好地起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却遇到了与设计教案大相径庭的问题,使得教师面对这样的状况手足无措,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大多数教师都是硬着头皮把教学内容给读完。对于这样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完全是脱离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宗旨,完全是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没有把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体现出来,使得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极其被动,常常会因流水账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学效果自然不明显。第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小学生的主次位置没有明确,教学质量不佳。目前,部分教师盲目地追求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果,试图把传统的封闭式语文阅读教学改变为开放式的语文阅读教学,误认为把课堂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就是所谓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这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殊不知小学生具有天生好玩的特点,学习纪律观念差,在这种开放式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下只会让小学生更加促使一种无纪律的课堂学习状态的产生。这一现象也表明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次位置没有给定位清楚,没有明确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学生又是什么样的角色。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这样的教学模式我们不得不去深刻地反思下该如何去解决课堂上产生的这种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只有把学生课堂上的主置给明确,同时教师加以正确的阅读指导,才能取得教学模式上的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3.1提倡小学自主阅读教学,培养小学生在阅读中自主选择沟通对象

众所周知,对新鲜事物好奇、多问、喜欢交流讨论是所有小学生的共同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让小学生对语文课本中的阅读内容进行自主阅读,让他们去享受课文中的美妙内容,当课文阅读完后让小学生自己把阅读后的心得体会拿出来分享,此时,作为教师方面尽量不要过多地参与到学生之间的沟通中,而是让小学生自由发挥,自己寻找沟通的对象及沟通方式,这样一来,小学生不仅和同学们之间形成了自由沟通对象,同时又和教师形成沟通,沟通形式可通过课文朗诵和绘画等来得以体现。比如,在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小学生认真地把课文阅读一遍,然后再让小学生对课文中比较感兴趣的一段进行细读,最后让小学生自己通过最拿手的表达方式把阅读成果展示给教师及全班同学分享。在阅读过程中,有的小学生对"克服自然困难"这段比较感兴趣,可通把他们对语文的领悟通过赋予感彩的朗读方式给表现出来;有的小学生对"中部凿井和两端同时凿进"这段非常喜欢,可以把他们对语文的领悟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给表现出来;而有的小学生对"詹天佑勇于接受任务"这段内容非常欣赏,可以把他们对语文的领悟通过介绍资料的方式给表现出来。3.2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的体现形式。现今,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教学过程中,课本内容所选文章一般都是文质优美、感情丰沛的美文,同时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正是形象思维活跃的时候,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地安排些有助于发挥他们形象思维的阅读方式,如音乐伴奏、美术图片、音响视频等,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学生在这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方式下细品文章中蕴含的优美语境。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对小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上使小学生得到了人生的体悟,培养了他们赋予情感的阅读方式,让他们在美的享受中完成阅读任务,如此进行,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必然会逐渐提高。3.3打造课外阅读文化,开展课外读书活动

第6篇: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理念;分析

前言:

近年来,在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之中,小学语文进入了明显的瓶颈期,集中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跟不上教学发展的速度,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学方法的陈旧直接导致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语文知识作为各学科的基本认知条件的优势难以体现出来。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必须要顺应新课程理念的发展趋势,而在新课程理念之下,小学语文教学该向什么方向转变,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等问题,都是小学语文教育从业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板块三大主科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部科目认知的基础条件,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然而,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却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基本上沿用的是“读、写、背”的传统教学方法,在长期的时间过程当中,这种教学方法的局限性突显无遗,集中表现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下降。整体而言,语文课堂较为枯燥,再加上小学生的天性使然,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衬托呈下降趋势,学难致用。

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做出的改变

2.1调整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教学过程主要立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种学习状态的转变,除了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策略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注重知识积累,注重文化感悟,注重内心情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更多地添加人文情怀与信息。鉴于新课程理念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笔者认为正确的教学策略应该包括如下几点内容:(1)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学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加朗读,培养语感与增加内涵,从小做起。(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而并不是以“填鸭式”的方式将知识灌输到学生脑中,变“授人以鱼”的方式为“授人以渔”。

2.2改变教学结构

创新思维以及合作意识是新课程理念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在传统的“读、写、背“的基础上添加新的教学结构成分,即是上述的创新思维以及合作意识。改变教学结构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革新,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重新定位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将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结构相结合,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2.3转变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总是给予学生一种心理压迫的感觉,致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基本上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被动地接受什么,再加上小学生的内心认知能力不足,无法提高更为合理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转变师生关系的过程当中,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发散小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对于小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

3.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建议

3.1板书新颖,彰显创意

即便是在已经普及多媒体教学的今天,板书作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依旧被保留了下来,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对于山区小学,板书的重要性更加显著。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板书的内容往往只是局限于字形与拼音方面,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板书太过生硬枯燥,再加上小学生的天生性格倾向于多姿多彩的东西,因此对语文课堂难以产生兴趣,语文教学的目的难以达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在保证板书内容完整、实用的前提下,对板书的形式作出相应的改变,迎合小学生的审美观念与喜好标准,在板书的过程当中力求新颖,彰显创意。

3.2小组比赛,寓教于乐

合作意识是新课程理念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之一,而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笔者建议采用最为常用的小组比赛的方式,语文教师将班内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分为若干个小组,规定十天或者是一个月为比赛周期,将每个小组的作业成绩、考试成绩等进行完整的统计,排名前三的小组给予相应的奖励,提高个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教学任务更能事半而功倍。开展小组比赛,其依据就是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从而提高其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培养小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3.3“举例”教学,避免枯燥

语文课堂是比较枯燥的,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依靠教材进行“填鸭式”讲解,所取得的家破血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此外,限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了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在语文课堂上要增加“举例”的次数,以引发学生的联想,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为了金每一步拓展小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师在举例的时候,尽量向历史、地理等方面靠近,不要求学生做硬性记忆,只需要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效果。“举例”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自身的要求,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

4.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都需要进行革新,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必须要将新课程理念运用于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深入研究,进一步分析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春艳.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223.

[2]秦兴志.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探讨[J].学周刊,2013,11:151.

[3]柯镇林.浅议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8:180+182.

第7篇: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实践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连接学生与知识的纽带,还充当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角色。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与实践发表个人看法。

一、小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1)教学目标整合性。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和一节课成功与否的行为起点,教学目标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这一节课的成败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如今小学语文新课程强调的重点不同于以往,教学目标具有整合性,不像从前每个目标是孤立存在的,之间没有相互关联。这主要表现在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组合、过程与方法的有机组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组合。不难发现,通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教师要兼顾每个方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深刻理解作者的深意,同时记住作者心目中美好等的形象。

(2)教学内容开放性。美国教育家说过:“一个人要成为优秀的教师,那他必须是一个具有创造力,向前看的人,一个进步并且富有新思想的人。”开放性语文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教学思想的开放。新课程理念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开放性的胸怀。如今的时代不比从前,即便是小学生,铺天盖地的信息已经让他们目不暇接,所以,在讲授语文课的时候,单单依靠课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了。以语文课为信息之源向外延伸,尽可能多地引进与之相关联的信息,展开立体式教学,以此来强化学习,但是中心必须是课文本身,最后才能把课文吃透,让学生得到知识。

(3)教学方式互动性。教学方式互动,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实施最大的变化体现在课堂上,从前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不见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气息,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从前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堂气氛活跃,热烈而不喧闹,争辩而又温馨,师生间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沟通和补充,教师没有了居高临下的姿态,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彼此间交流着情感、体验和观念,最后达成共识,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

(4)教学过程活动性。新课程教学理念倡导学生参与进课程中来,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更应如此,因为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仅仅是一味、死板地讲课,就不能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让学生参与进课文中来,融会贯通,就能够更好地让他们掌握知识。

二、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方法

(1)注重积累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累与感悟。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语文成绩,要通过对平时知识的积累来实现的。因此,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应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探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能巩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语文教师应在阐述文章内容的同时,渗透关于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并引导学生注重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悟。

(2)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在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各种需要的情绪表现。新授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我也从多年的小学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前提,教师的关爱是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正确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措施,要获得教学成功,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是外因条件,学生就是内因根据,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

(3)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的教学模式给语文教学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也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不仅是丰富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感人场面,从而促使学生切实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4)注重加强横向思维训练。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思维的深度发展,忽视思维的横向训练,随着课改的深入,大家慢慢认识到了横向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多种解题策略屡见课堂,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变宽了,大脑变灵活了,创新的积累也就深厚了。就老教材而言,涉及对横向思维的训练是比较少的,对课堂中的重点问题,我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多方法解决问题,想方设法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这样的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总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参考文献:

[1]戴培军.采取多种方式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新课程,2013(11)

第8篇: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思考;情感体验;课外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对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入思考,并积极采取符合新课改理念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策略,使语文教学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发挥出最大限度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下面,本文就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进行一番详细说明。

一、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目前,仍有相当部分教师深受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认为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身心发展不成熟,所以,总是采取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即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等死板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主动参与的权利,整节课的活动控制权被教师一人牢牢把持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师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鉴于这一课程基本理念的提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积极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中《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直接为学生讲述本篇课文的内容,而是将班里学生进行了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对全文进行阅读,然后选择一种民居深入地读一读,读完后讨论:这种民居有什么特点?最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在学生回答了客家民居的“奇”之后,我们可问他们“奇”在何处?客家民居中都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如果你是一名导游,在向游客介绍傣家竹楼时,你会如何介绍?……这样,我通过让学生以分组方式对课文相关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一方面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提前预知和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获得了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常规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常常只关注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熏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除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外,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思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从而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中《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我就运用信息技术将西沙群岛美丽富饶的情景以逼真、生动的方式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如,瑰丽无比、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岩石上各种各样的珊瑚、海滩上的美丽贝壳……眼前的美景令学生看的如痴如醉,然后,我又要求学生选出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和最喜欢的段落,并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西沙群岛自己最喜欢的美景。这样,我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知,另一方面使学生深入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效果,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内,我们还应适当拓展教学空间,将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正确把握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这一特点,并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语文实践的机会,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体会、掌握语文规律,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比如,我们可以开展语文知识竞赛,如“找错别字”,具体形式为: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到学校附近的街上、商铺,或者自己家、邻居家等处找错别字,找到之后要加以归类记录,并进行及时指导和矫正。然后,依据各个小组所做的整理记录给予评分,选出优胜的一组;又如,可以在中国的某个传统节日,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等等,举办编辑黑板报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写稿、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设计,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内容充实……总之,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我们能开阔学生眼界,发展学生智能,同时对学生收集、整理、乐于创新、勇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作为现代化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对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使有瑕疵的地方得以改进、完善,还语文以本来面目,使语文本身所具有的无穷魅力重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真正爱上语文、喜欢上语文。

第9篇: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因材施教;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06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38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虽然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阻碍了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对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避免形式主义,从思想理念到具体的课堂实施,都必须遵循小学语文新课程的要求。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推动着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旦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相反,对语文不感兴趣,他们就不愿也不会主动去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关注学生,开展竞赛,激发兴趣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状态,能高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和吸收。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组织竞赛活动,让他们比一比谁认的字多、谁组的词多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兴趣浓厚,更有利于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教学《司马光》时,我联系生活,创设了以下情境:“一名小孩不慎从窗口摔出,情急之中抓住了窗沿。此时你就在现场,将怎样施救?”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出谋划策。不仅如此,他们还将此与司马光的处境很好地交融在了一起,对课文中司马光的机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三)把握时机,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图片等于一体,具有鲜明的表现力与直观的形象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时机,恰当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展示更为形象直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最佳学习状态。

二、科学使用语文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所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可以说,教材的使用是否成功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决定了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材的使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把教材作为完成语文教学的一种资源,大胆地调整教材内容和进度,从而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方面,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科学使用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对其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求有一个透彻的把握,并据此调整教材内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科学使用教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应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补充某些内容,删除或者减少学生已经掌握的某些内容,在内容的呈现上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符合他们发展需求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材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联系生活,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这样,精读课标,深钻教材,细研学生,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调整教材内容,适当扩充和删减教学内容,尝试多种构思,才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

以往小学语文教学大都采取“满堂灌”“满堂问”“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这种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验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知识。

(一)采取分层教学法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语文基础、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理解能力等各不相同,若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实施分层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客观地认识学生存在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因材施教,以确保人人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升。

(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提倡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用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但效果并不好,流于形式的情况非常严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二:一是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与空间;二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相应的方法指导。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避免犯此类错误,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激活学生受阻的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