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精选(九篇)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

第1篇: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在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1982年,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经营农业保险业务。1986年,新疆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现在的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成立,主要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从1982年到2004年,农业保险总计承担保险金额约9479亿元,保费收入106.36亿元,累计赔款支出91亿元,为19亿亩粮食作物、5800万头牲畜提供了保险保障。由于未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和缺少国家财政政策扶持等多种原因,加之风险大、经营成本高,农业保险业务呈现持续亏损状况。1985~2004年,除两年农业保险实现微利外,18年呈现亏损,累计亏损18.67亿元。20年中,农业保险业务的平均综合赔付率超过120%。从1994年起,农业保险保费收入逐年下降,险种不断减少,规模逐渐萎缩。2004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3.96亿元,与历史最高的1992年(8.71亿元)相比,下降了约55%。农业保险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和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

农业保险在探索中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保险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2004、2005、2006年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及“十一五”规划都对农业保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创新农业保险发展理论研究。2003年,保监会牵头,邀请有关部门、保险公司和专家学者就发展农业保险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题调研,形成了《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的初步方案》。该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现阶段中国开展农业保险不能完全套用国外任何一种现成模式,不能完全依靠国家财政补贴,不能走单一主体经营的道路。应先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市场开展试点,总结推广,逐步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制度。第二,农业保险总的经营原则应是政策扶持、商业运作。第三,现阶段应调剂整合政府、社会、企业、农民多方资源,共同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2004年,保监会遵循“先起步、后完善,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按照“总体规划、阶段部署、抓好试点、逐步推进”的工作方针,在上海、吉林、黑龙江分别批设了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和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三家不同经营模式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在江苏、四川、辽宁、新疆等地依靠地方政府支持,开展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为政府代办以及保险公司自营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2005年,在巩固既有试点的同时,保监会在宁夏、内蒙古、湖北、云南、北京等地,相继开展和深化了农业保险试点。农业保险试点取得良好的效果。2005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7.5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种植业保险保费收入6.7亿元,同比增长92%;养殖业保险保费收入0.8亿元,同比增长80.2%。农业保险覆盖了超过4000万亩粮食作物,超过1.1亿头家禽和牲畜。2006年第一季度,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84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农业保险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稳定器”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是稳定了农民基本生活水平。农业保险改变了农民“一次重灾,即刻致贫”的困境。2005年,农业保险赔款支出5.8亿元,同比增长100%。在当年“麦莎”台风中,仅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就赔付8000万元,与地方政府下拨的救灾款相当,有力地支持了当地农村抗灾工作;在江苏淮安,保险公司一年中为1.4万亩受灾农田赔付152.1万元,是农民所交总保费的1.3倍。投保农户和企业切身感受到了保险的好处,投保积极性大大提高。试点地区中,仅吉林省就有14万户农民投保;在江苏淮安,小麦保险覆盖面达83%,水稻保险覆盖面达78%;在黑龙江垦区,投保面超过80%,达2230万亩,承包区域的粮食产量超过150亿斤;在新疆,国家战略物资棉花的投保面达67.44%。二是提高了农业再生产能力。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及时赔付和预付,使农业发展摆脱了“一年受灾,三年难翻身”的局面。同时,针对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难以获得贷款的情况,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贷款提供了保障。三是保障了农村小康社会的发展。农业保险解决了农村“十年致富奔小康,一场灾害全泡汤”的难题。总体来看,农业保险起步阶段取得较好成绩的主要经验是,一是将农业保险的发展置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之中,紧密围绕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精神,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特点采取不同的模式;三是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农业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形成多方合力;四是试点地区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当前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随着农业保险试点的发展以及保障范围、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发展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缺乏巨灾支持保护体系。商业保险公司承保农业巨灾风险是我国农业保险与发达国家农业保险存在的一个主要差别。发达国家政府大多通过提供再保险或建立巨灾保险基金的形式为农业保险提供政策支持。在我国,由于没有巨灾支持保护体系,巨灾损失完全由保险公司独立承担,大量风险集中于经营主体自身,使得保险赔付率居高不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承保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缺乏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属于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绿箱政策”,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农业保险作为一项支持农业的政策工具。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措施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间接实施对当地农业、农户的政策扶持与利益保护。例如,美国对农业保险的平均补贴达到保费的50%左右,其中巨灾保险补贴全部保费;日本对早稻、小麦等险种的补贴高达80%。我国目前除免征种养两业险营业税之外,对农业保险没有其他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特别是没有直接的保费补贴。如果保险公司完全按照市场价格制定保险费率,农民买不起;如果按农民可以接受的价格制定保险费率,保险公司赔不起。农业保险经营与发展陷入两难。缺乏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发达国家对农业保险都制定有专门的法规,目前,我国尚没有关于农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法制的缺失给农业保险实践带来了较多困难,如农业保险的定位、政府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作用和地位、对农险的支持原则、对农险投保人利益的保护、对保险公司的保护、如何保证农险的投保面等问题都难以明确或得不到有效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保险的规范化发展。全社会保险意识有待增强。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民对保险还不太了解。我国一直实行大灾政府直接救济制度,造成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习惯于有难靠政府解决,缺乏主动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意识。同时,有关部门对保险运行规律及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知之不多,不擅于利用保险手段来转移政府职能,解决社会事务。

第2篇: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文化产业;发展

2020 年10 月,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也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今,“农村文化软实力”早已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乡村文化振兴”也同样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巨大,农民对文化享受的需求也更为广泛。因此,我们应当在农村文化发展上投入更多的力量,将农村优势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文化经济资本,为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开辟新颖的路径。为使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加快推进,我们需要从背景、现状、措施等角度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相关问题。

一、乡村文化振兴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意义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徐铭聪(2020 )认为,我国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在现代文明发展中,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和事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诸多乡风乡俗、乡景乡味等都是以文化为载体,搭建乡村振兴的平台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同时,文化是涵养发展最好的营养。坚持文化涵养发展的导向,能更好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方向,让乡村发展能够从深化改革中更好汲取营养。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存在着诸多矛盾,需要发挥文化建设的作用,以充分有效化解这些矛盾。因此,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涵养乡村发展的营养来源。

二、我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意义

(一)有效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刘如飞(2016 )认为,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且很大一部分有待开发的传统文化资源集中在农村地区,如巴蜀饮食文化、陕西泥塑剪纸文化、青海“花儿”民歌文化等,这些文化在农村地区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助于农村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使农民致富增收,也会使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增添新的生机,使之有效传承,并会提升城市居民对农村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提升农民素质,并满足农民精神需求。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民的经济活动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动力,农民从事经济活动需要有健康的思想意识,因此只要改进农民的思想意识,农民的经济活动能力就会有效提升,而文化正是改进农民思想意识的良药。当前我国需要让农民群体充分认识文化的重要性,一旦农民群体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他们就自然会接受现代教育,并随之提升农民群体的基本素质和文化兴趣。另外,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和调整,农民整体需求不再只拘泥于实体农产品,而是对实体农产品和带有附加值的文化农产品(如剪纸、绘画、皮影戏等)产生双重需求。因此,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助于提升农民群体对文化的需求力度,会进一步充实农民的精神世界,使农民的视野更广泛,更开阔。(三)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与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几乎每一项农村实体产业都不可避免地触及了这一矛盾。而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其他实体产业有着明显的不同。与农村其他实体产业相比,农村文化产业具有投资少、能耗低、不占用土地、不破坏自然环境、无资源枯竭风险等较高优势。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使农民出产的物质由单纯输出实体农产品转化为实体农产品和文化农产品双输出,从而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四)促进“乡风文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乡风文明”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风俗习惯和人文关怀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而拥有这一条件的必要手段就是良好的文化教育。对农民群体开展良好的文化教育,有助于革除农村陋习,改进农民生活作风,促进农民思想先进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使“乡风文明”这一目标实现于广大农村。(五)建立城乡交流的纽带。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必定会成为城市居民的兴趣对象。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下,农民会自然观察城市居民对农村文化的需求;城市居民在节假日下乡旅游时,也会从中发掘文化农产品的神奇意境,内心会自然迸发与农民的交流意愿。因此,农村文化产业是建立城乡交流的纽带。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助于加大城市居民与农民的交流来往,促进社会和谐。

三、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文化产业基础薄弱。与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起步明显较晚。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包括农村在内的各种文化产业一直未能得到重视,直至我国建设新农村战略提出后部分地区才开始重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由此使得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其未能形成一定规模,尚处低度开发阶段。(二)农村文化人力资源匮乏。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民受教育的水平和思想意识有着明显的差距。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群体仍被保守的小农意识所左右,使得他们缺乏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掌握市场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同时,一些农村基层部门在环境、待遇等方面远低于城市,缺乏专业人才吸引,使得农村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三)农村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处于低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都是明显的二元结构,即城市、农村分别发展。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且拥有丰富充足的文化资源,我国广大城市居民可供选择的文化活动及产品有着明显较高的数量和质量。而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于城市,文化资源分配与城市相比严重失衡,使得农村的文化活动与产品显得单调匮乏。一些农民只局限于打牌搓麻将、看电视等低级文化活动,已远不能适应当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四)管理模式僵化,缺乏相应法律规范和政策支持。我国文化管理模式存在着制度僵化、缺乏弹性应变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都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模式为基石,得到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青睐。这一僵化的管理模式使得广大农村文化资源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和使用。同时,一些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出现了“人治化”、“无序化”现象,致使部分农村文化资源被破坏,濒临消亡的危机。而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同样存在着相应政策缺乏的问题。由于我国长期没有出台相应的市场准入和税收减免政策,社会资助未形成制度化,使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充足资金,不能健康长久发展。(五)缺乏国际影响力。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农村文化产业已经日趋成熟,但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产业局限于国内,加上我国文化存在独特性,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文化缺乏正确认知并持怀疑态度,使得中国文化产业难以走出国门。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能有助于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但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得以实现。(六)同质化严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尚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各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趋于同质化,具体表现在自身文化资源难以有效发掘,缺乏对特色文化发展的科学规划,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跟风”现象严重,不能更好宣扬当地特色文化。农村文化产业同质化使得我国农村文化活力降低,严重影响农村形象。

四、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一)加强农村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也同样不应缺少创新意识。要加强农村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改造旧有的产业销售模式,使之更适应新时代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改进农村手工艺生产技术,提升文化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摒弃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跟风”现象,建立更符合农村地情且具有当地农村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产业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基础,同时也应该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相应政策支持。如果想建立一个成熟的、具有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当前的人力和物力是不足以支撑的,这就需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发挥其服务文化界的优势,出台适应于当下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合理政策,为建立具有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提供良好平台。而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出现的“人治化”、“无序化”现象,国家更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遏制这些不良现象,让农村文化产业实现良好健康发展。(三)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文化和文化产业与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都有着紧密联系,文化和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同样有利于政治、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助于提升农村地区就业率,扩大农村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大对农村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使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四)完善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任何一个产业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农村文化产业亦如此。如果这一产业缺乏相应人才支撑,那么它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直至被时代淘汰。目前,我国诸多农村文化因人才不足濒临失传,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村文化人才的重视,建立完善的农村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对优秀文化人才提供相应的经济保障,以便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这一领域。另外,也应加强对农村特色文化的推广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五)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提倡移风易俗。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基本。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该大力重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手段,有力支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同时,一些农村存在的各种陋习也是阻碍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需要提倡移风易俗,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重塑农民价值观,以作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 ]季丹军.加快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产业创新研究,2018 (01 ).

[2 ]刘如飞.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 (20 ).

[3 ]焦遥遥.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研究综述[J].农家参谋,2018 (23 ).

[4 ]王颜红.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15 (04 ).

第3篇: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 智慧农业;现状;开展情况;问题;建议;河南商水

中图分类号 F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22-02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in Shangshui County were summarized,the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xt step were proposed,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Key words intelligent agriculture;status;development situation;problems;Shangshui Henan

1 智慧农业现状

商水县双龙湾生态园项目是在姚集乡政府扶持下,由2位商水籍成功人士投资兴建,主要建设内容是温泉生态园、休闲垂钓园、有机农业观光采摘园3个部分。一期项目地址位于S206省道以东、汾河大堤以北、护城河以西,建设内容以温泉生态园为主,总投资5 000万元,目前项目工程已封顶,下步完成人员招聘培训工作。一期项目运营后,预计可带动农户1 000户、农民3 000人就业增收,每年产生经济效益5 000万元。

商水县“金色田园”农业嘉年华项目是由北京银洲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地址位于商水县汤庄乡娄冲村,位居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内,项目面积66.67 hm2,建设期限2年,总投资32 783.99万元,建成一个以生态农业开发为宗旨,集观光、休闲、体验、娱乐、食宿、乐购、会展、培训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创新型的产业综合体和现代农业经济综合体。目前,项目可研报告已完成。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工作的通知》精神,及时组织县农业、农办、文明办、文广等相关单位人员,对全县基本符合条件的村庄,按照通知标准进行了从优筛选,最终选择以叶氏庄园为特色民居的邓城镇邓东村作为推介申报村庄。

2 智慧农业工作开展情况

2.1 开展“互联网+农业”培训

成功举办了“互联网+农业”培训班3期,培训对象以家庭农场、涉农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为主,培训人员60人次。组织商水县农产品生产基地负责人25人参加了省农科院在商水县举办的“互联网+农业”培训班。

2.2 土银网和智慧农业数据平台建设

在土银网公布了商水县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的土地流转面积、土地主要用途、农产品类型等。在智慧农业数据平台录入了商水县32家无公害蔬菜和瓜果生产基地的详细内容,其中包括企业规模、产品图片、种类、文字说明、产品特点等情况。

2.3 自动灌溉项目启动

积极与省农科院联系,由省农科院牵头在商水县实施2个自动灌溉项目,一个在硕博果业温室大棚,另一个在舒庄乡高标准粮田内。建成后,可实现喷灌全自动化,其中包括农药转化为液体喷洒,温度自动调控等,现在该项目已经启动。

2.4 农田与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计划建成高标准粮田面积1.19万hm2,总投资2.09亿元,新打机井6 776眼;硬化田间道路380 km;新修桥涵2 230座;架设输变电线路28 km;植树120万株。其中,国土局土地整理项目计划建设面积5 313.33 hm2,建设地点在张庄乡、谭庄镇,投资8 798.22万元;发改委千亿斤粮食项目计划建设2 000 hm2,建设地点在固墙镇,投资4 476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建设2 666.67 hm2,建设地点姚集乡、张明乡,投资5 300万元;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计划建设1 933.33 hm2,建设地点郝岗乡,投资2 400万元。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标准粮田2 000 hm2,完成投资4 000万元。新打机井424眼;疏通沟渠21.8 km;硬化田间道路72 km;新修桥涵140座;植树0.28万株。

2.5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指导

当前商水县小麦生长进入灌浆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由于近期阴雨较多,田间湿度较大,气温高,有利于多种病虫害发生。为了及时有效防止病虫害发生、发展,通过开展电视讲座、印发病虫害防治内部明电、群发手机短信、发放技术明白纸、“病虫情报”、科技队员进村入户等多种形式,指导农民科学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及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确保该县小麦生产安全[1-2]。

3 存在的问题

尽管商水县智慧农业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逐渐发挥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一是资金是限制商水县县“智慧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在智慧“互联网+”农业信息化方面,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无论是办公经费、硬件改善,还是软件开发、平台维护、人员培训等方面,目前都无财政资金支持,工作开展困难较大。二是从总体上看,商水县“互联网+”农业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创建“互联网+”农业商业模式,让农业企业、物联网企业、广大农户多方共赢上仍需努力。三是商水县智慧农业方面的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商水县家庭农场、无公害基地和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智慧农业了解还不是十分明确,发展智慧农业对自身的利益有哪些提高和帮助还比较模糊,导致这些龙头企业发展智慧农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四是农业从业者特别是发展智慧农业方面接受现代信息化技术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4 建议

4.1 加大资金投入

在智慧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智慧农业需要配有专项办公经费,将信息化与具体农业产业相结合、与设施化项目建设相结合,以尽量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以顺利开展工作。

4.2 加大宣传力度

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以及一些报刊等,对智慧农业的特点、成果等加大宣传,对于取得的一些新技术成果及实际应用中的效益要多报道,使人们能够转变观念,正确地认知智慧农业,提高自身在智慧农业发展中的责任感、紧迫感,为该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做到发展智慧农业家喻户晓,每个涉农家庭都有明白人,从而为“智慧农业”在我县的推广应用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4.3 加大政策扶持

加大对智慧农业的政策扶持,由政府牵头,农业主管部门不定期组织一些涉及“智慧农业”的讲座和观摩会,建立一个推动“智慧农业”健康发展的学习平台,向企业负责人介绍农业信息化领域最新发展成果,提高新成果的实际应用水平。

4.4 加强科研部门与农业企业的协作

积极依托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等科研院校优秀的师资力量和领先的研究成果,本地农业企业提供场所、资金支持,科研院校提供人才、设备、技术支撑,使更多的信息化项目找到了试验田,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信息技术企业参与“智慧农业”项目建设,创建政府主导、政企联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智慧农业应用发展模式。

4.5 发展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好商水县智慧农业的重要平台――土银网,力争把土地流转工作做扎实有效,为发展智慧农业奠定基础[3-5]。

5 参考文献

[1] 霍建英,史文娟,彭程.杨凌智慧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2,17(4):100-103.

[2] 阮青,邓文钱.发展智慧农业问题研究:以广西为例[J].桂海论丛,2013(2):49-52.

[3] 张松茂.现代农场智慧农业系统建设研究:以盐城市七星农场项目为例[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3.

第4篇: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县域;农业保险;问题;建议

一、达茂旗农业保险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达茂旗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达茂旗保险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农业保险发展相对缓慢,开办险种较少,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多样化的保险需求。截止2013年末,达茂旗辖区共有保险机构8家,但仅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达茂支公司1家机构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开办的农业保险结合辖内实际主要有玉米、葵花、马铃薯等种植业保险。从近四年来的业务拓展情况看(调查期从2012年到2015年),农业保险业务规模呈逐年递增趋势。2012年、2013、2014和2015年被保险耕地面积分别为30.47万亩、47.37万亩、68.46亩和38.13万亩;完成保费收入分别为925.7万元、1225.9万元、1300.3万元和841.6万元。四年的理赔金额分别为450.47万元、639.49万元、909.83万元和160.67万元;理赔覆盖耕地面积分别为3.68万亩、4.99万亩、8.95万亩和1.59万亩。虽然呈增长趋势,但在实际农业保险的展业中,主要还是靠政府单方面拉动,农民对参加农业保险的认识不足,主动性较差,因而推广农业保险工作在本地区发展不均衡,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辖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存在问题

(一)对农业保险认知度低

调查中了解到,由于保险公司宣传手段相对单一,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农民对农业保险缺乏应有了解,对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和风险保障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参加农业保险是白扔钱,能不买保险就尽量不买,而买了保险就想赚保险费。一旦遭受天灾人祸,损失只能自己承担,自认倒霉,严重影响了其扩大农业再生产能力。例如,达茂旗农村主要以马铃薯种植为主要品种,马铃薯耐干旱,适合北方地区种植。据调查,当地近十年来,从来没有出现过涝灾,从而助长了村民的侥幸心理。

(二)勘赔定损难、理赔标准低

农民在遭遇自然灾害后,由于没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仲裁机构,灾害损失难以确定,赔偿金额很难在保险公司与农户之间达成一致,极易出现理赔纠纷。同时,目前的理赔标准较低,获得的赔付不能弥补种地成本。据调查,达茂旗2015年对马铃薯保险的理赔金额最高是每亩10多元,而农民实际支付的种子、农药、化肥款及大量的人力物力已达每亩700元,理赔数额与实际投入相差甚远。由于勘查、清算工作量大,理赔到户时间长,这些技术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

(三)地方政府推动力不够

现行农业保险仍为商业化经营模式,未被纳入国家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办理农业保险除免营业税外,其它方面同商业性保险一样,国家尚无配套政策给予大力扶持,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从达茂旗看,地方政府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投入财政扶持资金较少。保险公司即使想全面开展各种农业保险,也由于趋利性的经营目标和偏低的边际收益,往往望而止步。

(四)银保合作契合度低

2015年达茂旗执行的理赔标准是:马铃薯每亩400元,玉米旱地每亩220元,水地每亩400元,小麦水地400元,旱地220元,葵花每亩250元,这些赔付标准不足正常年景每亩收入的50%,与当地的实际收入相比显然是偏低,不足以对涉农信贷产生足够风险覆盖,应予以适当提高。从了解情况看,银行没有专门针对农业保险客户给予利率优惠或信贷扶持等优惠措施,保险公司也缺乏针对涉农贷款的保险险种,银保合作交集较少,两者缺乏互动与相互强化机制。

(五)农业保险法规缺失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农业发展保护制度,对相关法律依赖程度很强。2004年以来,连续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农业法》、《保险法》虽然多次提到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但都较为宏观,有指导性、无操作性,缺乏具体的政策举措。从目前情况看,国家尚未制定出台操作性较强的农业保险法规,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

针对农村人口多,农民对农业保险比较陌生的实际,保险公司应加强《农业保险条例》宣传,积极开展“保险进农村”活动,宣传农业保险险种选择、保费缴纳、保险理赔知识,宣传农业保险在防灾减损、支持农民灾后重建中的典型事例和参加农业保险的好处。针对农民最需要保障的风险设计险种,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和保障补偿作用,提高参加农业保险的主动性。

(二)加大政策支持,促进保险更多地参与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大宏观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应尽快研究出台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将农业保险列入政府重点工作,由相关部门联合组成协调机构,建立联动机制,定期督导、整体推动。二是完善农业保险运作模式。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并运用财政补贴政策,给予其减免税收、亏损补贴等优惠措施,以解决农民买不起保险、农业保险经营成本过高、农业保险中巨灾风险难以分散等问题,满足辖区促进农业生产和抵御农业风险的需要。三是拓展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完善农业保险经济补偿机制,研究建立专业性的保障基金。

(三)切实发挥各级政府在农业保险推广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要以服务“三农”和新近出台的《农业保险条例》为宗旨,增强做好农业保险工作的责任感,明确任务目标,强化工作措施,全面开展好农业保险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上的组织领导、政策支持、监督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保障农业保险健康顺利发展。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保险意识。要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报道,使农业保险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四)加大创新力度,强化银保合作机制

一是保险公司应探索开展涉农贷款保证保险。在保证保险开办初期,可与抵押(担保)贷款相结合,针对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大额贷款需求,抵押不足的可由保险公司提供保证保险。条件成熟后,可逐步把保证保险推广至涉农企业及农户,以解决涉农贷款担保不足问题。二是银行应逐步建立农户农业保险办理正向激励机制。对办理农业保险的农户,可实行一定程度利率优惠或扩大授信额度,降低农户贷款成本或给予其一定贷款优惠,鼓励农户积极参加农业保险。

第5篇: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

一、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总的来说,有机农业在国内呈现需求不足的现状。

虽然我国有机农业用地面积为亚洲第一,但是在全球销售份额中的占比却较低。导致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有机农产品的价格过高,一般居民不愿意购买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很多而且卖相不佳的有机农产品。目前,在我国的部分农场和市集中,有机菜的价格都高出其他菜的一到两倍,甚至更高。有机蔬菜每千克10元,有机猪肉每千克100元,有机肉鸡150元一只,这差不多是有机市集的均价[2],而大部分普通居民还是很难接受这些“天价”农产品。有机农产品作为农产品中的“奢侈品”目前主要的消费对象集中在高消费层次群体以及特殊需求群体,还没有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另一个原因是对有机农业宣传的不到位,而且销售渠道有限。在我国,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三个,分别是零售商,有机农产品专卖店以及传统高档商品超市,这三种销售地点总的来说在城市中的分布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到位导致在我国的百姓群体中存在一大批没有接触过有机农业的人,因为不了解有机农产品的好处所以不会选择去购买。以上两个原因导致有机农业的消费对象范围很局限,国内市场需求不足。

2.有机农业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生产的队伍日渐壮大。

近年来,我国有机和有机转换产品已有约50大类,400~500个品种,包括蔬菜、豆类、杂粮、水产品、野生采集产品。截止2007年底,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企业750家,产品实物总量195.5万吨,认证面积246.9万公顷。其中种植面积l2.6万公顷,放牧面积60万公顷,水域面积24.9万公顷,野生采集面积149.4万公顷[3]。并且近年,已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加入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队伍。随着小农户集体(ICA)、社区支持农业(CSA)、参与式保障体系(PGS)等三种有机农业组织形式在我国逐渐兴起,有机农业的发展形式更加灵活,吸引了更多人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选择回乡创业,很好地抓住了有机农业的发展契机,带领很大一部分普通农民走上了科学发展有机农业的道路,为原本只有老人儿童的农村重新注入了活力。这不仅帮助他们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一部分农民发财致富,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很大程度地推动了有机农业的发展。在江苏省宝应县,有机农业甚至成为招商引资的载体,以中国宝应“荷藕节”及其他相关活动为平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客商来宝应考察洽谈,使有机农业在宝应县发展得有声有色。另外一个发展势头很好的地区是北京延庆县,根据调查去年该县全县新增有机农业生产企业和基地18家,涉及蔬菜、果品、牛奶、水产、畜禽5个领域,有机农业占农业产值的比例达18%,全县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企业和基地达50家。①可见,在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有机农业的优势,并积极投身到有机农业发展的事业中来。

3.各地区间在有机农业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综观全国各地的有机农业发展形势,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各地政府对有机农业发展态度的不同,导致政府的支持力度存在差距。有些地区目前仍然处在部分农户零散生产状态,但有些地区,由于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扶持力度比较大,大力鼓励农民发展有机农业,促生了很多合作形式的有机农业联社。其中,湖北天惠联社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地的农民依托这一个平台,不再是无依靠地发展有机农业。他们有了更多更好的材料来源,更完善先进的技术支持等。一群志同道合的有机种植农户聚集在一起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有利于有机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对于有机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目前这样的联社形式还并没有在全国大范围的推广。

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产业化与发展有机农业之间产生矛盾。

目前,农业产业化的大力推行解放了农民的双手,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设施化以及专业化。但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为了扩大生产,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仅伤害了自身的身体健康,使普通农作物富含过多化学成分,导致粮食安全问题突出,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严重污染了土壤,水,空气。近两年,我国的农业污染已经远远大于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成为第一大严重污染。即使污染严重,但由于有机农产品的产量远没有传统农业方式生产的农产品产量高,农民为了完成大规模生产目标,只能选择这种使用化肥农药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产量,导致了有机农业不能持续发展。农民这种效率至上的使命感带来的负面效应,成为有机农业发展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2.生产有机农产品成本过高,导致有机农业未能规模化发展。

在我国,有机农产品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其中成本过高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因素。一方面,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很大,光害虫防治这一点就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由于不能使用化肥农药,如何解决虫害成为一个令农民头疼的问题,一般农户只能采用合理轮作等一系列防治措施。有些地区会使用一些比如“粘虫板”之类的土办法,有时甚至需要人工动手捉虫。而专门雇人捉虫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成本太高,普遍价格高达每个人工70元每天。另一方面,有机农业的市场进入成本也较高。一个农户想要进行有机农产品生产首先需要获得权威认证,而这一认证标准中对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要求很严格,通过率不是很高。另外由于手续复杂导致审核时间过长,有的农户甚至需要经过一年的时间才能拿到这个“敲门砖”。很多没能通过审核的农民常常会因为这一过程造成的物质以及精神损失对有机农业失去信心,还没开始投入生产就已经选择了放弃。两方面的成本过高导致农民对于有机市场望而却步,有机农业规模化发展任重而道远。

3.政府在有机农业转型期政策支持以及资金补贴力度不够。

因为有机农业发展是一个周期长收益慢的过程,在生产初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可能带来的风险会使一直适应于传统农业模式的农民产生不小的担忧,很难跨出发展有机农业的第一步。即使进入了有机农业生产,很多农民会因为投入成本过高,收益小而慢,不仅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甚至还会出现入不敷出等情况而半途而废,不能坚持走有机发展道路。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大力的资金补贴,会给这部分农民或者是刚投入有机农业建设中的年轻人们很大的鼓励与支持。但相对于欧盟等国对于有机农业的政府补贴政策来说,我国已有的相关补贴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还没有真正帮助农民们解决投入与收益之间巨大差距的问题。

4.由于有机市场上存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机市场竞争力不强。

目前,我国有机市场上假冒有机农产品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普通百姓对于高价格的有机产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因此购买者想要以压低有机农产品价格来减少他们的风险损失,但由于有机农产品的成本很高,卖方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进行定价时绝不愿意以低价提供高质量的有机农产品。在这一博弈过程中,更多的人愿意购买普通农产品,而不愿意以高风险买下有机农产品。人们的需求减少了,那么相应的卖方自然也会减少对有机农产品的供给,从而导致有机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下降,市场覆盖率偏低。

三、对有机农业发展现有问题的对策建议

1.强化农民的法律意识,增加对有机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大量农户用普通农产品冒充有机农产品的现象,正是由于这部分人缺失有机农业的相关法律知识。因此政府需要在这部分群体中强化相关法律意识,引导农户了解打着有机农产品的旗号销售普通农产品会受到的相关法律惩罚。另一方面,由于有机农产品市场在我国还未能得到全面普及,很多农民碍于不清楚有机农产品的种植方式而未能走上有机农业的发展道路,很大程度地限制了有机农业在我国的推广。鉴于这一点,一方面政府应该向他们介绍有机农产品未来的发展前景及其规模化生产会带来的巨大收益,鼓励农户进行大规模有机农产品生产。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从事有机农产品生产的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有机农户的自身素质,并且培养更多有机农业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让“有机农户”群体发展壮大,从而推动有机农业蓬勃发展。

2.从根本上转变百姓的食品观念,宣传有机农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针对我国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的事实,人们在食品观念上的转变亟待完成,政府需要引导百姓对农产品的评判标准由以前的长得好、味道好向未来的吃得健康转变。在这一方面,作为中国最大的专业从事有机蔬菜种植和销售的企业之一的上海多利农庄就独树一帜,多利农庄一直以来倡导低碳,环保,健康的生活理念,并致力于打造中国都市有机农业第一品牌。使得农业再也不是原始的种植收割过程,更成为了一种创造健康生活的时尚,迎合了高端人士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像多利农庄这样的经营组织为有机市场带来更多新鲜元素,使农业生产向健康环保方面进行转换。目前,严重的农业污染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巨大阻碍,但有机农业不仅可以帮助人民吃得健康,还可以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农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显露出来,可见对有机农业进行大力推广很有必要。因此政府需要鼓励农户大范围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走上有机农业发展道路。

3.增加有机科研的资金投入。

有机农业相比较传统农业最大的一点不同就在于科学技术的运用。传统农业主要以人畜力为主要动力,以农药化肥等防治害虫,劳动生产率很低,很少有技术方面的应用。而有机农业则是从多方面运用了科技的成果,无论是种植还是生物防治都通过技术途径。俗话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为了使我国的有机农业进一步发展,除了现有的有机农业种植技术,还需要加大对有机农业的相关技术研发力度,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有效提高有机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同时降低有机农产品的成本。成本的降低,一方面可以促进更多农民加入到有机农业的行列中,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有机农产品的价格,对我国国内有机农业消费市场的打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加强国内外有机农户的合作生产,扩大有机市场规模。

除了在生产经营组织方面的创新,我国还需要多向国外优秀的有机农业发展组织学习,增进相互间的交流合作。日本“守护大地”协会的创始人藤田和芳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一直致力于推动“守护大地”协会与北京富平学校在有机农业方面的合作。将日本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领域技术,流通领域技术以及他们如何与生产者,消费者建立信任的经验大方与富平进行分享。类似于这样的国内外优秀的有机组织经验的交流分享,可以让我们检讨本国有机农业发展的不足并积极做出改善。除此以外,欧美等国家的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且成熟,对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也有很多的借鉴之处。可见增加我国与国外有机农户的合作,将会很好地促进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

5.增设国家制度保障,加大政策补贴力度,同时加强政府的市场监管。

第6篇: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C95;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6007105

作者简介:高文化(1964-),男,经济师,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博士研究生。

“十二五”规划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将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纳入了国家扶贫开发重点范围,该区集“老、少、边、穷、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四省市边界地区、贫困地区、西部大开发覆盖区)特性为一体,涉及四省市近1800万人。加快农村农业科技进步步伐对促进武陵山区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富民兴区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湘西自治州八县市是该区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本文拟以湘西自治州古丈县为例,对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行解析,探讨该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对策。

一、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2009年5—6月,由古丈县政府办、统计局、人事局、科技局组织专题调查组深入到5个乡镇40个样本村组,对该县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现综合如下:

(一)“先天不足”的自然条件束缚了农业科技发展

民族山区,地理条件差,耕地稻田分散,地块狭小,交通滞后,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机械化作业难以普及,农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不能全面替代。据统计,该县8万亩稻田共有22万多个丘块,每块稻田0.3亩左右。

(二)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影响农业生产综合收益

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已广泛应用现代生产技术,而我国大部分地区依然是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传统农业。特别是民族贫困山区农民大多数都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种养业,费时费力。如茶叶是古丈特色优势产业,有一定科技含量,但该县茶农全靠全员全力满负荷劳作而获利,收益是茶农血汗钱、辛苦钱和劳务费。农民通过勤劳和科技获得的报酬与非农行业形成强烈反差。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农村农业科技进步

1.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查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比城市居民的3.1%低了2.7个百分点。同时民族山区农民素质与发达地区差距悬殊,根据本次对该县5个乡镇40个村民小组1 464个农村劳动力的抽样调查,文盲占7.7%、小学学历的占31.1%、初中43.6%、高中15.6%、中专1.7%、大专以上0.3%。

由于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的数量与质量。据本次调查,5个乡镇40个村组1 464个劳动力,参加岗位培训仅占33.3%,其中掌握茶叶生产技术的占16.8%、养殖5.7%、运输4.4%、柑桔5.1%、木工2.3%、其他占8.3%。

2.农村劳动力健康素质每况愈下。由于高寒山区自然条件差、生产生活劳动强度大,风湿等地方病发病率高,再加上收入水平不高和医疗卫生条件滞后,农民看不起病和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据有关资料显示[1]:1998年—2002年农村人均卫生费用仅占全国人均费用的60%,不到城市人口的37%,2003年中国农民身体素质指数仅为0.37。自2007年古丈县实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来,农民看病难问题才有所缓解,2006年全县住院发病率为2.3%,2008年农民住院发病率为6.7%,老人小孩健康状况有所改观。

3.知识型农村劳动力后继乏人。目前,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中,青壮年且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常年在外务工,除少数村组干部、专业户、经纪人之外,在家从事劳动生产的劳动力素质较为低下。据湘西自治州2008年末统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全州外出务工51.8万人,占全州劳动力总数128.9万人的40.4%,近几年来,全州劳务输出一直在50万左右。在家留守的老人、儿童、学生及伤残病人成为农村常住人口,其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明显下降,且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外出务工现象时有发生,有一定知识和技能常住农村的劳动力处于下滑之势。

(四)农业科技投入长期“欠账”

县乡两级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基本上是“吃饭财政”,面临着民生诸多方面支出压力,地方财政难以突出对农业科技发展投入,主要是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州、县两级农业科技投入差不多都是农技人员人头经费,科研专项、推广工作等经费有名无实。

(五)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短缺”

1.农业科技队伍人员严重不足。从古丈县农业、林业、畜牧、水利、种子、农机等6个涉农部门来看[2],共有涉农技术人员157人,占全县乡村人口12.2万的1‰,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49人,初级104人,乡镇技术服务站所64个,村级农业协会或合作社18个,农业科技示范户105个,农民技术人员253人,占全县乡村人口12.2万的2‰。

2.结构不合理。涉农专业技术人员65%以上集中在县直涉农部门二级事业单位,乡镇仅占35%,一线技术人员少,且年龄结构偏大,乡镇农技人员80%以上都上了40岁,知识结构趋于老化,高级职称仅占2.5%,中级占31.2%。

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滞后成因主要有:

(一)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终身教育保障制度不健全

首先,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根据对古丈县5个乡镇40个村组1464个劳动力的抽样调查,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48年。然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与致富能力呈正相关关系的。如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种养大户文化素质普遍高于劳动力平均水平,茶叶专业户受教育年限为7.51年,烟叶专业户7.88年,养羊户专业户7.75年,运输专业户7.65年。另外,文化素质高低与收入水平高低也是呈正相关的。高中文化的农户2008年人均收入达2 351元,初中文化2 141元,小学文化2 000元。

其次,农民终身教育尚未制度化。农民培训“缺失”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据调查,古丈县2000年以前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均在10%以下,2005年以来也仅达到15%以上。

(二)农业科技投入缺乏保障

科技投入,尤其是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国家有明文规定:“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以及“科技三项经费占上年财政总支出的1%”。但在县级财政中,由于刚性支出太多,难以落实到位。从理论上来讲,农业科技与农村教育同样重要,都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都属“三农”问题中应优先重点解决的问题,都要以财政投入为主体。只有农业科技进步投入有了保障,才能促进“三农”发展。目前政府对于农业科技投入显得“杯水车薪”,需要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方能促进农业科技生产力转化。

(三)农村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滞后

1.农村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主体不突出。农村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主体是县乡两级,县级推广组织作为主体,有利于技术、资源、人力等得到有效整合,而乡镇推广组织则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最关键环节。目前部分乡镇农技站“四不像”—— 不像行政、事业单位,也不像企业和个体户。还有不少农技站成了“养老院”、“福利院”。

2.乡镇农业科技人员服务能力弱化。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工作条件差,福利待遇不到位,经费难保障,再加上子女上学就业等影响农技人员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影响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等在农村广泛推广。另一方面,县乡农技人员整体形象“淡化”。常言道“有为才有位”,农技人员只有强化指导服务,才会有良好形象。

二、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业科技发展的行政管理和法制建设

2007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指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平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农业科技发展是一个线长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发展的行政领导,制定规划纲要,分年实施,并将其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和绩效考核,形成政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另一方面,要从法规政策及制度入手,完善以《农业推广法》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发展法规体系,确保农民依法享受农业科技发展成果,从而使农业科技发展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二)科学构建农村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体系

1.制定出台农业科技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优惠政策。允许农业科技人员以资金、技术等形式参股与专业户、龙头企业联手联合发展产业,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充分调动农民、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创建科技人员与农民双向认同的科技综合服务一体化模式。运用激励机制提倡实行有偿服务和无偿奉献相结合,对一定区域内农业推广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整合,将示范、培训、咨询、合作、生产资料供应、信息服务、产品储藏、加工销售等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化,实行绩效考核,让农民对农业科技人员的评价有话语权,从而激发农业科技人员在科技推广应用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农民真正学会使用实用技术,增加农业生产收益。

3.建立公益性为主体的多元推广服务体系。立足农村农业主导产品、主推技术、主要设施及主题培训[3],多元推广组织联动聚结农村农业推广服务网络,推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到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到片,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到时,机械设施直接到村到产业的责任机制,提高科技入户率和覆盖率。

(三)围绕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农民终身教育体系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正如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所强调的,“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村基础教育事关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素质提高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基础性工作,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多方位入手统筹推进农民素质教育。农民继续教育事关农民科技素质和技能提高,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必要补充。如湘西“退人还山”计划中推行“9+2”教育模式(即9年义务教育+2年职业教育或培训),使农民获得了专业技能和科技知识,加大了扶智力度。

2.注重职业技能培训。首先,要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产业主导、项目培训、农民自愿”的农民培训机制。第二,要围绕本土特色进行主推技术及品种的现场培训,如古丈县就要围绕茶叶产业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的系列专题培训,让茶农全面系统掌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第三,要围绕剩余劳动力转岗就业创业培训。针对今后所选择从事的职业,通过“阳光工程”等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如建筑、装修、汽修、木工、电工、焊工、家政服务、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

3.积极探索 “农民科技致富”激励机制。一方面,引导和培养农村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让其率先在参与中受益,成为农村科技致富领头雁,发挥“标杆”效应。另一方面,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农民夜校及农业广播学校、农民科技书屋及农民科技广播电视专栏等载体和阵地建设。针对一定区域农民产业群体进行“菜单式”培训,农民需要或缺乏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技术,不断强化农民科技意识。

4.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善于“抓小”。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需要人力人才支持,培养新一代新型农民要从“娃娃”抓起,要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全面强化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真正让农村中小学生从小了解“三农”,热爱“三农”,对“三农”工作充满希望。

(四)全方位纵深拓展“科技示范”工程

政府要组织涉农技术部门和农业技术人员按产业、品种等分类进行科技示范,办点做样、现身说法。将一些农户培养成为乡土人才、致富能手和专业大户,要通过科技专业大户示范带动,让更多农民成为科技户,逐步发展成为专业村或专业乡。另一方面,围绕“一县一品”的特色产业或支柱产业,引进科研院校和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参与,创建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示范基地或园区”,凸现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的辐射效应。再者,要将事关农民生产生活的“公益性”和“基础性”新技术新产品纳入农业科技推广范畴。通过试点试验,让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造福农村千家万户。如农村沼气、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风能互补照明等技术产品。

(五)依托农民专业协会和合作社推广应用科技成果

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科技、市场、服务、管理等信息交流反馈的枢纽和平台,是农民自发组织进行专业技术和生产经营合作的经济共同体,是农业科技推广生力军和急先锋。要通过优惠政策、信息服务、资金扶持、行业管理来促其科学发展,积极探索农业基层服务组织与专业协会“二位一体”有效方式,确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与农业产业化升级有效对接或链接。

(六)借力借智壮大农村农业科技队伍

1.将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作为制度坚持下来。湖南省自2005年以来在湘西州选派科技特派员。古丈县到2008年底,共选派49名省州县三级科技特派员。几年来共举办科技培训426次,培训人数29 760人次,分发培训资料31 760份,推广新技术32项,引进新品种29个,建立示范基地33个,创建专业协会8个,组建经济利益共同体7个,并形成了科技推广新模式,即以科技特派员派驻乡镇为中心,广泛连接周边农户的农业科技推广传播机制和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其技术专长和信息人脉资源,为农户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让农民或农技人员直接受益。选派科技特派员工作是一项对农民进行科技扶贫和科技推广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需从选派机制、职责、待遇、权益及管理协调等方面进行完善,武陵山区作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应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2.广泛借智增强农村农业科技服务推广能力。要立足“不为所有,但求所用”,主动与科研院校、老年科协等组织进行结对帮扶,借助“科技下乡”、“博士服务团”等活动,充分发挥科技人力资源团队优势,借智扶智,借力发力为本土农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古丈县与湖南农业大学建立校县合作关系以来,湖南农业大学为古丈茶叶产业化建设及水产养殖等提供了多项无偿服务和支持,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才,为该县农业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近年来,湘西州开展州校、县校科技合作,与省内外10余所高校联姻结盟,优势互补,解决了产业发展中许多难题,尤其是农村农业实现了“多赢”。

3.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从生活待遇入手,逐步改善基层生活工作条件,用事业、感情和待遇稳心留人。另一方面,要健全科技创新推广激励机制,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科普、推广等奖项,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进行重奖,对长期坚持在生产一线和乡镇站所的农业科技人员从政治和经济待遇上进行照顾倾斜。

4.注重乡土人才和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培养。乡土人才和农民技术人员是农业科技队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乡村基层干部、农民企业家、专业户、能工巧匠、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是我们培养乡土科技人员的首选,让其安心在农村履行科技指导、管理和科技致富的多重责任。此外,要在农村经常开展“创业明星”、“工艺大师”、“领富致富能手”评选活动,适当放宽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条件,不断激发农民进行技术创新和推广的热情和活力,营造崇尚科学、尊重能力的良好氛围。

(七)夯实农村农业科技多元快速增长投入机制

首先,地方财政将科技三项等专项资金打足打实,确保专款专用。其二,省州县三级政府要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经费单列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县乡两级农业推广工作正常开展,尽可能将农业科技项目资金纳入到农业开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等支农惠农专项资金计划中进行安排。其三,要拓展农业科技发展的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逐步形成政府、企业、金融、社会及农民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其四,通过转移支付或国债加大对改善县乡农技推广服务站所基础设施投入。其五,加强农技人员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其六,要建立农民终身教育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对参加职业教育的农村中学生要从学费、生活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减免,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可通过“培训券”、“培训卡”等进行财政补贴。

(八)积极探索非农科技与农业科技“嫁接、杂交”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学科和行业技术边际逐步模糊,跨学科和行业技术交叉运用已屡见不鲜,要寻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边际效应和共生效应的切入点。一方面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开发工业产品在农村农业应用,让非农技术及产品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提供实惠,让农民在使用享用中增强农业科技意识,不断提高科技素质。第二,要借助工业和城市技术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治理等技术,也可借鉴工业技术推广方式将一种或数种科研成果浓缩、聚集、物化到一个品种、产业、基地或设施上进行统筹推广扩散。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风能技术以及节水节能技术可在路灯、大棚、节能节水工程中集成运用。第三,要将农业科技的外延拓展到基地生产、专业配送、果菜保鲜、连锁经营等领域进行研发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辛贤,毛学峰,罗万.中国农民素质评价及区域差异[EBIOL].http//wagri.省略.jjps/t20051208-511078.hm.

第7篇: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江庆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服务社员,发展种植、养殖业,谋求社员共同利益为宗旨,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盈余返还”,主要为社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与服务等。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庆元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年来,庆元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迅猛发展。2004年,该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仅有6家,到目前为止,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注册登记的达217家,注册资金1 165.5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数9 791个,带动农户数57 071户,现已覆盖粮、菌、竹、果、茶、蔬、药、养殖等产业。2009年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农产品达5.8万t,实现销售收入2.71亿元,盈余1 399.43万元,社员人均增加收入1 429元。达到市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80家,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5家,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解决了农民单家独户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有效实现了生产与市场的对接,为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开辟了新的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日趋完善,带动了特色产业区域布局,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通过批量购进农业生产资料,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注重品牌效应,促进了产品销售,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1]。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化程度不高,总体实力较弱。总体来看,当前庆元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强。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产销衔接不够紧密,重盈利轻服务,社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待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庆元县已注册的2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 165.5万元,平均每个合作社5.37万元,总体实力不够强。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5家,占合作社总数的2.3%,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3家,占合作社总数的1.4%。

(2)目的不纯,偏离创社宗旨。据庆元县工商部门统计,截至2010年3月底,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合作社由2004年的6家猛增到目前的217家。之所以如此快速发展,其中一个原因是受近年来的优惠政策刺激,为了套取国家补助资金,成立徒具形式的合作社,成为“空壳合作社”。扭曲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实际困难,更好地发掘家庭承包的潜力,促使农民走向市场,增加收入,从而实现致富奔小康的初衷。

(3)内部运作机制不规范,随意性较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创建、轻规范”的问题,虽有规范的《章程》,但是大多流于形式。一是大部分合作社管理水平不高,民主意识差,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虽健全,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二是财务管理等内部制度不健全,利益关系不紧密。大部分合作社对成员不进行利润二次分配,缺乏合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致使可持续发展能力差。据调查了解,全县仅有齐圣水干果专业合作社、庆元禽园养殖专业合作社等18家已经建立了健全的账目,仅占合作社总数的8.3%。全县真正实行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的合作社,仅有小菜篮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少数合作社。

(4)科技支撑乏力,产品竞争力弱。庆元县多数专业合作社所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且多数专业合作社实行生产、销售全程综合服务,属于初级的农产品生产。受经济实力、市场风险等影响,广大农民对发展加工、销售等高附加值的专业合作社涉足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品牌意识差。目前,全县合作社注册商标3件(“禽园”、“天堂山”、“龙峰云雾”),占合作社总数的2%;正在受理注册商标10件(“红土地”、“齐胜”、“山妞”、“千种粟”、“红栲”、“外婆家”、“四季丰”、“三里香”、“瑞禾”、“月山人顶”),占合作社总数的6.67%。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低。该县专业合作社大多数的产品是食用菌、粮食、蔬菜、竹木等农产品,且大多数都是初级产品,没有经过精深加工,附加值较低,影响了经济效益。三是科技投入不够。大多数专业合作社仅停留在种植、栽培等生产环节,而对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投入很少。

3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强化宣传培训,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循章规范建立

合作社健康发展要靠教育、培训和引导,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财务人员、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代表、农户代表进行阶梯式培训,使他们及时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知识、农村政策法规、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合作技巧、财务管理、经济合同、信贷和投资等,引导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管理、乐于奉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2]。

3.2强化政策扶持,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应该考虑共性的政策扶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策扶持要侧重于对示范性、骨干型、品牌化、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奖励,侧重对合作社教育和培训经费表示支持。对那些内控制度未发生作用、未实行按交易额返还和按股金分红的分配制度、未实行财务管理制度、合而不作的“空壳合作社”不能予以扶持。要鼓励合作社积极开展质量管理体系、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产品认证的申报工作。对首次通过省级以上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认证(认定)的给予表彰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加规范健康地发展,同时也能有效防止“空头社”的产生[3]。

3.3加强规范化建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水平

一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经纪人的规范化指导工作。二是规范内部运作和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内部运作和管理制度,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凝聚力和竞争力之所在,也是其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按照章程建立并严格执行议事、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收益分配、公开、奖惩等制度。三是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形式,如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4]。

3.4强化科技特色,提升科技含量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实体,还应该成为一个集科学试验、技术推广示范于一体的经济技术实体。要与大专院校、龙头企业、行业联合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不断引进新技术、培育新品种、拓展新市场,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3.5增强服务功能,实施品牌战略

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重拉长产业链条,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具生命力。工商部门要及时指导合作社结合当地农业资源特点和优势,对有知名度的农产品及时申请商标注册。相关部门要共同搭建“品牌兴农”平台,加大农产品商标注册补贴力度,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农户申报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竞争力。因势利导,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要引导、发展、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领域,引导、鼓励多主体、多层次、多类型兴办合作社。结合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如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竹木加工、销售,果品种植、加工、销售,蔬菜种植、销售等,结合当地实际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知名农业品牌,促进农村经济的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区位资源优势,实现规模效应,不断提高产业组织化的程度,有效增强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及对市场与自然风险的抵御能力,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组织机构。

4参考文献

[1] 魏芳霞.秦安县规划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思路与对策[J].甘肃农业,2010(2):71.

[2] 郑元勋.南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报告[J].南方农业,2010(1):10-11.

第8篇: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业保险;运行机制;保险文化;财政支持

近年来,积极探索发展农业保险已在我国形成共识,全国一些地区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农业保险不断萎缩的态势得到一定缓解。但是,从现有的农业保险发展情况看,我国的农业风险管理总体上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要持续高效地推进农业保险,必须着力解决一系列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矛盾,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一、强化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将农业保险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化地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农业普遍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体制风险和生物风险等多种风险的威胁,农业风险损失非常严重,农业自身的承灾能力较为脆弱。与传统农业相比较,现代农业的集约化、国际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在发展的环境、条件,生产的内涵与外延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当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非但没有减少农业风险,反而使农业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强,农业巨灾风险损失压力越来越大,农业风险的扩散和传播加快。巨大的农业风险是阻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客观要求建立日益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发达国家的农业风险保护体系主要包括农业保险、灾害救济、农产品期货、农产品价格保护等,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主要风险都提供保障选择,从而较好地保护了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其中,农业保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传统的农业风险管理主要是以政府少量的、临时性的事后救济和农民分散的自我保护为主,农业的风险保障程度很低。农业的高风险和低收益使我国的农业发展环境得不到改善,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业保险作为专业的现代风险管理工具,能够将政府和市场力量有机结合,在全社会分摊风险损失,较之其他风险管理手段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而且,农业保险具有综合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不但有利于分散风险,促进生产,增进投资,提高收入,而且还能降低农村金融风险,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因此,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应突出和强化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国家应该将农业保险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市场的培育和机制的塑造,坚持发展政府诱导型农业保险运行机制

大量的农业保险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农业保险发展的难点和关键在于农业保险市场的培育和机制的塑造,其核心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决定了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加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具有公共福利性,农业保险的这些属性为政府支持和参与农业保险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农业保险在实践中面临的供给严重不足、市场失灵等现实矛盾,也对政府参与农业保险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政府运行机制的农业保险有其合理性,但是完全的政府运行机制往往存在效率低下的矛盾和弊端;同时,给国家的财政造成沉重的负担,而且会对私人保险产生“挤出效应”,抑制保险市场的发育。况且,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的财力还无法达到完全由政府承担经营农业风险损失的能力。另一方面,市场机制的农业保险虽具有效率优势,但是,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决定了私人保险难以克服市场化经营的障碍。我国目前还缺乏市场化农业保险经营的基础,市场化的农业保险模式在现阶段基本不具有可行性。借鉴国际国内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和教训,我国应该发展政府诱导型保险机制。政府诱导型农业保险运行机制既非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即商业化的农业保险模式),也非政府运行机制(即政策性农业保险),更不是政策性和商业性的简单混合。它是指政府从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中退出,让位于私人保险,同时改变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直接补贴的形式和手段,通过为私人保险公司提供平台,创造经营环境和条件,降低经营成本和控制风险水平等手段,以建立对私人保险诱导机制为主,最终引导农业保险走上市场化发展模式为目标。与完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相比,政府的作用由直接变为间接,由台前走到幕后。从市场的培育角度,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开放国内农业保险市场,适度放松农业保险市场的准人限制。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各地实际情况的农业保险组织形式,除了组建国家型的政策性农业再保险公司外,积极探索合作型、股份型等组织形式的保险公司,并引导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代办或共保农业保险业务。从农业保险机制的塑造角度,应该通过政府经济政策的诱导、法律法规的规范、保险的监管等手段,塑造农业保险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以及通过再保险和巨灾基金等手段建立的风险分散机制。通过这些机制的培育,逐步完善农业保险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农业保险的发展效率,保障农业保险的稳健发展。

三、加快农村保险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增强农民对保险的认同度,刺激农业保险需求

保险文化是在长期保险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保险价值观念、社会心理、伦理思想、经营哲学,以及社会保险制度等范畴的总称。保险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包含保险精神文化、保险制度文化和保险物质文化三个方面。保险文化决定人们对保险的认同程度、所持的社会心态、行为规范,以及受这些因素影响构成的保险关系。因此,保险文化不但影响保险供给,更影响保险需求,保险文化在保险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农村保险文化发展和传播滞后,农民保险知识匮乏,对保险了解较少;保险意识落后,保险的认同度很差。保险是一种知识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产品,特别是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有效利用,其程序和环节较为复杂,制度和规则十分严格,要求投保人具有一定的保险知识。农民对现代保险知识和文化的接触较少,缺乏对保险功能和作用的科学认识以及对合同与契约的了解,甚至形成了错误的认识,例如如果没有发生损失、没有赔付,那么购买保险就是浪费钱财;如果在保险期间没有遭受损失,就应该退还保费等,显然这些认识是对保险缺乏基本了解。

农村保险文化发展落后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一是传统自然经济因素的影响。传统农业的典型特征是封闭性和非市场性,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农业文化,是以家庭或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产组织,缺乏广泛的社会分工与协作。人们在面临风险损失时,缺乏运用市场手段寻求缓解社会矛盾的方法。传统农业文化重视家庭保障,没有建立起现代商业意义上的风险意识,而缺乏全社会普遍保障的思想,这种思想几千年延续下来,使家庭保障变成一种思维惯性,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作用下,人们相信、信赖于家庭单位,不太容易接受现代社会保险。二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少人存在迷信心理,认为保险不吉利,宁愿以血汗钱去祈求菩萨保佑,也不愿花小钱获得保险保障。

因此,加强保险文化研究,加快农村保险文化的传播,增强农民对保险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改变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意识,是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农业保险的经营来看,保险公司输出的不仅仅是保险产品,更应输出保险文化。保险经营者承担着创造、传播和经营保险文化的职责。保险文化传播途径与方式的选择应切合农村社会的特点。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交通与通讯落后,人口居住分散,农民的文化素质总体较差。因此,农村保险文化的传播较为困难。在保险文化传播的途径方面,可以选择广播、当地闭路电视、农村科普读物、农村的黑板报、标语以及专门的农业保险专题讲座。在传播的形式上,要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实惠,让农民逐渐理解和接受保险带来的好处。特别是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要针对农民普遍存在的侥幸心理、迷信心理和依赖心理进行重点分析,让农民知道风险和灾害损失可以预防,可以积极主动地对其进行管理,从而增强农民对现代农业保险的价值认同与接受。此外,当前应重点加强保险制度文化建设,特别是《农业保险法》的制定与实施。《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快推进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设”。保险法规是保险制度的核心,是保险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应当尽快制定农业保险相关法律。

四、建立农业风险信息系统,创造农业保险发展基础

农业保险是以农业风险为经营对象,因此,对农业风险及风险损失的特征和规律的把握是农业保险开展的重要前提。例如,农业保险产品的开发,保险费率的厘定,都必须以过去一定时期的风险损失数据作为基础。农业保险的营运和管理,特别是保险的防灾和减灾都需要以准确的农业风险信息作保证。目前我国缺乏权威的、系统的农业风险数据和信息,即使在农业保险的相关研究中,也是仅仅能够从分散在民政部门、气象中心以及部分统计年鉴中收集部分数据。农业风险信息系统是专门从事农业风险信息和数据的处理和交换的中心,包括农业风险的预测,风险损失的测算、记载、加工、存储以及农业风险信息的和交换等环节。农业风险信息系统是一个综合的跨学科、跨部门的系统,它可以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连续动态地输入和输出各种农业风险数据和信息,满足农业保险当事人及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需要。从农业保险的发展角度,农业风险信息系统不但是保险产品开发的基础,而且还是保险营运的重要外部条件。现代风险信息系统中由于更多采用不断成熟的高科技技术,例如现代的卫星遥感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农业风险信息的预测和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在农业减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降低保险损失和提高保险经济效益将发挥重要作用。一般说来,农业的减灾信息系统通过对灾害全程动态监测及资料处理、分析、模拟和预报警报制作系统,预报警报的传播、分发和服务系统等,能够大大减少灾害的危害程度。农业风险信息应该作为公共产品,由政府来提供。我国可由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国家气象中心、民政部、商务部联合成立农业风险信息中心,该中心可设在农业部。

五、明确中央和地方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关系,切实保障农业保险中政府的投入力度

农业和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农业保险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即使是在政府诱导型发展模式下。尤其是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试点时期,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农业保险推广的重要条件。国外农业保险发展也证明,政府的财政支持对推进农业保险具有关键作用。在分级财政、预算约束的财政体制下,对农业这样一个具有全社会公共福利的基础产业,扶持和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支出,应该在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建立合理的分工关系,才有利于财政支持农业保险投入的到位。农业的稳定和发展既具有全局利益,更具有局部利益。因此,中央和地方财政都有积极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义务,但我国的现实国情是各地方经济发展严重的不平衡,农业比重较高的地区,大多地方财政相对困难,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较弱。经济发达地区财政基础较好,但农业的比重较低。由此看出,主要由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发展农业保险,既缺乏可能性,也有失公平性。中央财政具有全社会利益分配的调节功能,在农业保险的发展中应当承担主要财政支持责任。在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及地方财政的积极性。从操作层面看,中央财政的义务包括:(1)承担全国政策性农业再保险的经营补贴;(2)在试点时期,承担全国粮、棉、油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的农业保险经营补贴。地方财政的义务则主要承担养殖业、地方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的经营补贴。建议由中央和地方按照60%与40%的比例出资组建全国农业保险巨灾基金,为农业巨灾风险损失提供保障。

六、制定并实施区域性农业保险政策,扶持西部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农业风险和灾害损失的区域性、农业生产布局的区域差异性等特征,决定了我国的农业保险必须走区域化的发展战略,集中统一的发展模式将扭曲农业保险价格机制、弱化农业保险发展的激励机制、抑制农业保险的创新机制等,从而阻碍农业保险的发展。因此,农业保险的发展应坚持区域化发展战略。所谓区域性农业保险政策是指国家在制定促进农业保险发展政策时,将根据各个经济区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差异的政策,以促进农业落后地区的农业保险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近年来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将会在相当时期客观存在,实行区域化的发展政策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总体较为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农业的抗灾能力和承灾能力都严重不足,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农业风险和农业灾害损失对西部农村落后地区的影响更为严重。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发,是许多农村地区贫困落后的现实原因。目前,农业生产方式还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很低,农民收入水平低下。而且,由于传统农业色彩较重,农村还比较封闭,农民的风险理念和保险意识落后。这些因素使西部地区农业保险市场发育更为缓慢和困难。此外,由于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也相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资金较为紧张,很多地区只有长期依靠上级的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政府机构的运转。因此,地方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能力十分有限。虽然如此,农业在西部落后地区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农村人口的比重很大,农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大大高于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的稳定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西部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需求更为强烈。在此背景下,国家对西部落后地区的农业保险政策应该实施重点扶持,建议中央财政对西部落后地区实行专项的农业保险支付资金,以弥补地方财政的不足,此外,在巨灾基金的地方筹集比例上,给西部地区一定幅度的优惠。

七、加快推进农业保险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加快农业保险产品的开发

农业保险的复杂性对农业保险经营人才及技术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是专业人才匮乏,经营技术非常落后,严重制约农业保险的发展。从保险人才的培养角度,应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培养农业保险发展中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农业保险需要大量的理论研究人才、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一批热爱农业保险,具有经济学、保险学、金融学、农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研究人才积极投身到农业保险的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农业保险理论研究水平,为我国的农业保险提供理论支撑。应该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国家和各级政府、研究基金应向农业保险类的研究项目提供倾斜,以吸引研究人才,并能通过这些重大专项研究培养研究队伍,促进学科的发展;从现有保险公司、应届大学毕业生和社会等多渠道积极引进农业保险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稳定和发展农业保险人才队伍。近年来,国外农业保险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农业风险证券化产品、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为农业保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我国的农业保险也应该在这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增强农业保险的自我发展能力。

八、循序渐进、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农业保险的试点和在全国的推广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而且经营风险和难度很大,主要表现在:国家的财政支持能力、农业保险市场的发育进程、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农民的接受程度都有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由于当时的急躁冒进,引起许多农民的反感,最后被迫叫停;到80年代末期,很多地区盲目推进农业保险,在缺乏必要的风险分析和有效管理情况下,结果造成很多保险公司严重亏损,甚至少数保险公司拒绝向农民赔付,引起农民的不满,同时,也损害了保险公司在农民心中的形象。这些教训都表明,农业保险的试点和推广,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特别是要同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产品的设计要讲求科学性,要遵循市场规律,要赢得农民的理解和接受,片面追求农业保险发展的速度,是要付出代价的。从近段时期来看,应优先选择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和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进行农业保险项目试点,待经验逐步积累,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农民的保险意识渐渐增强时,再深入推进。将农业保险作为主要的农业风险管理手段是有条件的,主张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并不等于不顾实际一哄而上,现代农业保险的发展必须树立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

九、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保障体系,分散农业保险经营风险,保障农业保险的稳健运行

农业特别易于发生巨灾风险和巨灾损失,严重巨灾损失的发生将会使农业保险系统崩溃。农业巨灾风险的存在是影响农业保险市场发育的重要因素,是农业保险市场化经营的重大障碍。无论是从保护农业,稳定社会的角度,还是从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方面,都必须重视农业巨灾风险保障体系的建立。巨灾风险保障体系是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前提。农业巨灾风险保障体系包括农业再保险、农业巨灾基金、农业灾害救济,三者之间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除了分别建立起完整的体系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巨灾保障体系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以使三者相互促进。农业再保险的目的是分散农业原保险人的经营风险;农业巨灾基金是为农业原保险人和再保险人提供分散风险保障,而农业灾害救济则是起到补充作用,弥补农业保险的不足。

十、强化农业保险的监督管理,提高农业保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农业保险的发展是多种组织形式并存,政府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私人和政府主体共同参与,而且模式在探索阶段,制度在形成时期,法律在酝酿过程中,机制在培育阶段,市场在培植时期,各主体在磨合阶段。因此,农业保险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和经营监管制度。在积极探索过程中,应加强对农业保险的监督和管理。监督管理的重点在四个方面:一是对保险人保险行为的监督。对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应严格要求保险人按照保险准入的经营范围积极拓展农业保险业务,杜绝保险公司将农业保险作为“概念”来操作,避免农业保险业务空心化;二是监督政府支持农业保险财政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情况,保证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到位,并切实保证财政资金真正在动植物生命保险中发挥作用,防止财政资金被挪用;三是监控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建立保险人的硬财务约束制度,保障农业保险的健康运行;四是监督农民的利益保护情况。农业保险应办成支持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现代风险管理工具。在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除国家和省级政府明确规定的少数法定农业保险业务外,任何保险人不得采取强买强卖农业保险的手段,更不得骗保拒赔。要通过保险文化的建设和传播、经济利益的诱导和良好的保险服务等方式激励农民的保险需求。

[参考文献]

[1]刘京生.论区域经济与区域保险[j].保险研究,2003,(6).

[2]雷定安.论保险伦理思想的内涵及其建设[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2).

[3]柯炳生.美国农业风险管理政策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1,(1).

[4]谢家智.政府诱导型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研究[j].保险研究,2003,(12).

[5]谢家智.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问题[j].改革,2004,(6).

第9篇: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

一、围绕中心,强化监督,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本届以来,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始终结合人大工作特点和我市实际,针对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突出矛盾和问题,精心选择审议议题,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听取审议政府的专项工作汇报,对有关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组织视察,共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农业和农村方面的工作汇报9项,开展执法检查15次,配合全国人大和省人大开展执法检查5次,组织大型视察活动2次。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2003年在全国逐步推开的农村税费改革,是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为了促进我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使农民真正增收减负,我们组织对全市农村税费改革情况进行了视察,建议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增加农民收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情况的汇报,促进了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圆满完成,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税费改革带来的实惠,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四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在国内外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等人畜共患疫情频发的特殊时期,及时组织对全市禽流感防治情况进行视察,对动物防疫法进行执法检查,建议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全市畜牧工作情况的汇报,监督支持市政府在关键时期,统一部署,强化措施,全力进行防控,同时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保证了全市人畜生命和群众财产安全,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为此,委员会在对农村土地承包法进行执法检查的基础上,建议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就存在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行为得到依法规范,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地纠纷等问题得到集中清理整顿,因土地问题引起的上访案件明显减少。农业机械化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气象工作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委员会每年都安排对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气象法进行执法检查。水土流失防治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用重大,特别是我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做好这项工作至关重要,为此建议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水土保持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汇报,提出了意见建议,监督支持政府认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改善和维护好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近五年来,委员会还建议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农业技术推广、海洋与渔业、农村水利等方面的工作汇报。为配合常委会搞好这些汇报的审议,我们都在会前一个月,组成专题调研组,认真听取有关部门的汇报,有计划、有重点地深入到县乡村、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情况,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意见建议,实事求是地写出调查报告,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提供有力依据,在审议中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对这些工作的审议,共提出审议意见30余条,我们及时进行跟踪督办,绝大部分建议都得到了较好落实,有效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升级。同时,还组织对农业法、水法、种子法、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条例、森林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了执法检查,有效推动了这些法律法规在我市的贯彻实施,督促政府依法行政上水平,加大了依法护农、依法兴农的力度,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多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包村扶贫工作作为了解农民疾苦、把握基层动态、掌握社情民意、加强基层组织和民主法制建设、支持农村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我们委员会重点负责这方面的工作,把所包村作为调查研究的基地、新农村建设的试验田,把促进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监督工作的切入点,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我们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贴近民生,深入调研,推动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力促和谐社会构建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紧紧围绕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调研,支持政府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工程做起,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

关注并推动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天鹅湖因蓄水得不到正常补充,库区生态环境恶化,旅游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引起了市和油田领导的高度重视,广大市民也十分关注。为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受市人大常委会委托,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补水、开发、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组织召开协调会,分解细化责任,认真组织落实,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我市北部沿海区域地下水位高,海水地下入侵,土地盐渍化严重,交通闭塞,发展比较缓慢。在该地区沿海岸线内陆一侧建设一条生态河,沿河实施道路、绿化等配套工程,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能够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发展。为推动这项工程的实施,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写出调查报告,并以市人大常委会文件形式向市委作了汇报,提出了建设生态河、加快沿海区域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建议,使这项工程被列为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已从今年开始逐步实施。为推动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通过调研、到外地考察,写出了近万字的调查报告,为政府提供了参考依据;协助政府邀请16名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运营方面的专家及客商,召开了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论证会,为提高市场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把握“三农”动态,更好地找准监督工作的切入点,我们还结合每年的工作实际,适时对统筹城乡发展、植树造林、水产养殖、农村劳动力转移、双十工程及便民实事中涉农项目的实施情况、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等开展了专题调研,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建议,促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

每年人代会上,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凝聚着代表们的心血,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认真督办好这些议案、建议,是尊重代表权利、支持代表履职、发挥代表作用的重要体现,是我们的一项重大责任。委员会始终高度重视代表议案、建议的督办工作,特别是近两年来,针对每年人代会上涉农议案、建议面广、量大、代表参与人数多的实际,对较长时期以来的代表议案及其办理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办理答复满意率很高,但办结率却逐年下降,重答复轻落实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为切实提高办理质量,委员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分析,决定召开涉农代表建议承办说明会,让代表与承办单位面对面地进行沟通。会前,我们首先听取各承办部门的汇报,对说明材料逐一进行审阅、把关。通过召开说明会,各承办部门将办理情况向代表进行详细说明,代表们对关心的问题当面提出疑问,并对如何更好地进行办理提出了意见,相关部门耐心细致地进行答复,有效地增强了办理效果。本届以来,涉及“三农”方面的代表议案、建议代表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了100%。

三、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履职水平

随着改革的深入,“三农”问题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渐演变为以收入、消费、就业为重点,覆盖城乡、涉及全局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近年来,我们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人大工作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按照“围绕中心、贴近实际、强化监督、促进发展”的思路,选择那些制约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政府部门因职能交叉难做为的难事以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着力点,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强化对工作的支持,做到寓监督于支持之中,真正做到与党委工作同步合拍,与政府同心合力;市政府及其有关农业农村工作部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重大问题、重要决策事先征求我们的意见建议,对在审议、视察、检查及调研活动中提出的意见建议高度重视,认真组织落实,共同推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