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专业教学范文

服装专业教学精选(九篇)

服装专业教学

第1篇:服装专业教学范文

针对上述现象,我就不得不反思我的服装专业教学。因此,写下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1、教学内容陈旧

服装结构制图的教材由于受到时间性、灵活性、地区性的限制,目前,我校服装专业结构制图教材所采用的款式陈旧,例如书上的衬衫款式基本已经不太出现在生活中,衣长偏长,胸围放松量偏大,对学生来说,只能起到入门作用,学好基本款式后在实际操作中实用性不大。众所周知,服装业是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永远走在时尚的前列,服装的款式千变万化,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服装专业教材的编写也许永远跟不上服装行业发展的步伐,但如果以此为借口,不去主动靠近、贴合服装行业的实际生产,实践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就会使我们的学生“学无所用”,也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服装专业的特性决定了服装专业的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服装专业制图教学还没有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中突破出来,先“弄懂”再“学会”的教学过程根深蒂固,即使师生都已经明确“实践”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但外化在教学过程中的仍然纠缠在“弄懂为什么”这一要求中,纠缠在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堆积中,摆脱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固有模式。这一点也可以在教学结果中得到证明。从目前服装企业招聘的现状来看,企业对中初级制板技术人员的需求量相当大,尤其希望中初级制板技术人员进入企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实际生产。但即使是出自于服装专业的学生,其专业素质和实际能力却也不能尽如人意,特别是在打板、放码等实用性的技术方面,能适应服装企业实际生产需要的人才极少……这与我国服装专业教育着重于“纸上谈兵”的教学思路和专业教师没有专业经验、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有着直接的关系。

3、教学手段落后

传统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例如:在服装结构制图课中,其教学方法表现为,教师依据教材中的内容利用粉笔和直尺在黑板上画一步,学生使用铅笔和三角板在笔记本上跟着画一步。这样的教学方法很费时,教学效果也比较低。因为教师画一步,学生跟一步,就存在教师画的时候学生等,学生画的时候教师等的问题,一节课下来只能画一小部分,光男西服的结构制图就需要四到五个课时才能完成。另外,教师画在黑板上的制图,由于有许多线条和标注,有些部位不容易看清楚,学生在模仿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差。再说,服装制图是二维的,而成衣是三维的,画在黑板上的结构制图是静态的,要在黑板上演示出二维的制图向三维的成衣的转变过程是不可能的,于是学生在制图课中只是纯粹的模仿制图,换句话说,只是为了制图而制图,对制图的目的和意义是不理解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心理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许多缺陷。

4、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稳定,与社会、产业脱离

由于受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教育,即使是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着的教育,也缺乏主动与行业、企业联合的意识和能力――缺乏以“出口”牵动“进口”,以“出口”调节“生产”的观念,缺乏主动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需要、企业需要的经验,这往往导致了服装专业教育的“闭门造车”,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专业与行业、企业的联合不够稳定,直接导致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服装企业招收不到需要的、足够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有些学习了三年专业技能的服装专业毕业生进入服装企业后仍然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

具体到服装结构制图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我们的教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与行业、企业的实际有明显的脱节,举个例子来说,平时我们在制图教学中大都画的是1:5的小图,而实际企业中用到的都是1:1的大图,这样制小图的实际意义就打了一定的折扣,还有我们教学中进行每一种基本款式大都只停留在款式上,而之后制版排料的过程练习的少之甚少,而在企业中后面的几个过程往往是实际的应用。

总之,现今服装结构制图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比较陈旧,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弱,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企业发展、专业发展对服装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服装结构制图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必须及时转变观念,树立开放型的教学理念,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缩小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距离,真正促进学生实践技能、专业素质的形成。

第2篇:服装专业教学范文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关于服装材料方面的教材与书籍,内容大致相同,大部分是针对工科类学生编写的,而针对服装专业的教材很少。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并合理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针对服装专业的教学大纲、专业需求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等特点,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服装材料的种类、服用性能、特征和服装材料的鉴别、选用以及服装的管理上面。对纤维和纱线的基本性能、结构特征、物理及化学指标、加工工艺等内容只进行大概介绍,不深入讲解。其次,新型服装材料在高科技的助推下层出不穷,而教材里的现有内容相对滞后,这就要求教师从多渠道、多方面获取新知识,将当下最新的服装材料知识带给学生。最后,要将服装材料二次设计方面作为一个教育改革重点。因为学习和研究服装材料的二次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服装流行趋势的变化和规律,并能更好地找到当代服装设计的灵感。21世纪,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这为服装材料的二次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未来的服装设计将会以材料为主体,并在服装材料的二次设计上大有可为,服装材料二次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样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改革,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明确了教学方向,也使多门学科可以有机融合在一起,达到学科的交融互通,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提倡实物感知法

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应积累大量的面料制品,制作成服装材料样卡,在课堂上,让学生认识并通过手感目测法逐一对比并加以区分,以形象的、具体的材料代替书本中枯燥的文字说明。如,按服装材料的材质分,有天然纤维面料(棉、麻、丝、毛)和化学纤维面料(涤纶、锦纶、腈纶、氨纶等);按织物的分类看,有机织物、针织物和非织造物;从织物的组织结构看,有平纹、斜纹、缎纹、平纹变化组织、斜纹变化组织、缎纹变化组织,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复杂组织,如格组织、绉组织、透孔组织、蜂巢组织等;按染色印花工艺分,有印花面料、扎染面料、蜡染面料、手绘面料等;还有一些新型的服装材料如大豆纤维面料、牛奶纤维面料、玉米纤维面料等。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实物,不仅打破了枯燥的课堂气氛,也使师生之间更好地互动。学生更直观地看到、摸到这些不同材质、不同风格的面料,可以加深印象。另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身上穿着的服装入手,让每位学生分析自己的服装是什么面料制成的,是机织物还是针织物,是通过什么组织结构织成的,它的印染工艺是怎样的,它的手感是怎样的,它的服用性能如何,它的服装材料二次设计的手法是怎样的,等等,并让学生相互讨论、加强互动。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交流想法与认识,增强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加深了对服装面料的整体性认识。

3.引导学生学会联想推导学习法

对于大学生,教师不能再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也不能再对知识死记硬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式的推导学习法,由一个知识点展开联想,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深入浅出,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由表象看到实质。举例来说,在讲到纤维的横截面形态与纵向形态结构时,教师带领学生到服装实验室,借助光学显微镜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纤维的横截面特征、纵向结构特征和尺寸形态等。纤维的特征决定着面料的性能。我们在显微镜下面看到的粘胶纤维的纵向结构其表面布满了细沟槽,横截面形态是不规则的锯齿形且有皮芯结构,那么仅仅通过粘胶纤维的外观结构就可以推导出粘胶面料的基本性能。因为粘胶纤维的比表面积较大,那么可以联想到在相同条件下,它的表面吸附水分子的能力就较大,且它的内部充满空隙,由此可以推导出它的吸湿性能较好;由于吸湿性能力较好,可以推导出粘胶面料不容易产生静电;由其不容易产生静电进而推导出穿起来较为舒适。所以,教师可以从很小的一个切入点,让学生通过联想将表象与实质联系起来,这就是教师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此外,教师要深入讲解,讲清楚来龙去脉,这样学生也会容易理解并记忆深刻。

4.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本课程中有很多实验环节。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但实验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能锻炼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加强对面料性能测试与鉴别方面的实验。服装材料不计其数,服装专业的学生应正确判断原料、组织结构、品种、织物加工工艺特点等,以利于正确地选用各种服装材料进行设计,合理裁剪、缝制及保管,将服装材料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品种的使用功能。这样可开阔服装专业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并为服装材料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集多种纤维、纱线、面料进行相关的实验。学生先将面料拆拨成纱线,再逐步拆拨成纤维,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横截面形态及纵向形态特征,鉴别出是哪一种纤维材料;通过手感目测法感受各种原材料不同的手感;然后用燃烧法对纤维进行燃烧实验,观察纤维在接近火焰时、燃烧时、熄灭时的烟雾、燃烧状态和气味,以及燃烧后的灰烬和形状,以区别各种不同的纤维。此外还有化学溶解法,让学生借助各种化学制剂对纤维进行溶解、干燥、称重,并计算出某种纤维的百分比。通过实验,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分析、鉴别面料的能力。这比单纯地从书本上看到文字更加真实与形象,免去了死记硬背的机械性记忆,这些知识会变成常识被永久地记忆。

5.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将书本中枯燥乏味的文字及图片,通过动手制作转变为实物,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材中在讲到机织物组织图的时候,图文抽象复杂,深刻难懂。那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动手做机织物样品。每人准备几个硬纸板,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毛线作为经纬纱线,通过上下交织的方法得到不同的组织结构,如蜂巢组织、绉组织、透孔组织等。书中在谈到这几种织物组织的时候只是寥寥数语,我们单单读起这些文字并不会产生什么特殊的感受,但是我们将这些组织做出来之后就会惊奇地发现,在经纬纱线的相互上下浮沉之后,由于纱线之间的相互拥挤与疏离,其会在织物表面形成独特的外观效应:蜂巢组织有蜂窝般的结构,表面有凸起也有凹陷,像极了蜜蜂的巢穴;绉组织的表面由于纱线的相互作用绉起而形成疙疙瘩瘩的外观;透孔组织的表面会有许多分布均匀的孔洞。这样学生就深刻地理解了这些织物名字的由来,每当听到这些织物组织名称的时候就自然会想起它们的外观。另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原组织中平纹、斜纹和缎纹的对比。学生将做好的这三种机织物样品放在一起比对时就会发现,在相同条件(毛线粗细相同、经密纬密相同、手劲相同)下,平纹组织的结构相对紧密,织物较薄,浮长为1,不容易勾丝;而斜纹组织纱线与纱线之间相互靠紧,所以相对于平纹来说,斜纹织物较为厚实,但由于浮长的存在,织物容易勾丝;缎纹的浮长更长,纱线更加靠紧,所以缎纹组织结构更加紧密、厚实,更容易勾丝。这就与书本中的知识点对应上了,效果非常直观。此外还有针织物的制作,就是让学生利用毛衣针和毛线织出三种最基本的纬编组织:纬平针组织、双反面组织和罗纹组织(1+1罗纹、2+2罗纹、3+3罗纹任选其一)。将三种织完的样品放在一起比对时可以发现,在相同条件下,纬平针组织具有较大的卷边性和脱散性,横向比纵向有更大的延伸性;双反面组织的正反面都呈现纬平针组织的反面效果,且组织较为厚实;罗纹组织具有很强的横向延伸性;等等。如果靠死记硬背,这些知识可能过不了多久就忘了,但是学生通过实践做出了实物,就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摸到,并进行对比,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忆,这样记忆的时间比死记硬背更为长久。

6.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如今,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多媒体在现代化教学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集文字、图像、影像、音频、视频等于一体,形象且直观地将书本中枯燥乏味的知识灵活化、具体化、生动化了,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了,不仅教学效果形象、丰富、直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免去了教师写板书的繁琐,极大地节约了教学时间,并且大大扩充了教学信息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下载关于服装材料学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观看。如,蚕丝的生产过程,关于彩棉的介绍,竹纤维与棉纤维的对比试验,如何辨别真假羊绒,对扎染和蜡染的介绍,新型纤维如牛奶纤维、大豆纤维、珍珠纤维、超细纤维等的介绍,还有一些关于面料性能测试如稳定性测试、抗水性测试、色牢度测试、纤维含量测试、燃烧性能测试等。另外,教师可以随时登录互联网查找最新的专业知识,更新书本中相对滞后的教学内容。

7.组织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学生从课堂走入市场,从学校走入社会,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检验。教师组织学生到面料市场进行调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得以验证,使学生对面料的鉴别能力和运用能力大大提高。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收集好的面料制作成小样并加以整理,制成面料样本,分析每种面料的原材料、织物组织结构、织物加工工艺、服用性能等,写出调研报告并分组讨论、相互启发,让大家在相互探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去大型商场进行服装材料的调研,了解不同品牌对服装材料的选择,不同风格服装(光泽感的、柔软型的、挺括型的、平整型的等)对服装材料的选择,不同类型服装(正装、礼服、休闲装、家居装、内衣等)对服装材料的选择,不同性别、年龄的消费者对服装材料的选择,不同季节的服装对材料的选择,以及当下最新型服装材料的发展,等等。学生以此内容写出调研报告,并针对调研结果预测下一季服装材料的流行趋势。

8.结语

第3篇:服装专业教学范文

论文摘要:加入后中国服装业面临新的挑战服装产业结构对服装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服装教学应突破传统的局囿缩短学校教育与学生社会就业之间的距离

中困加入WTo以后,服装}_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级服装专业人才从近儿年的服装设计专业毕业产卜的就业状况来石,传统的服装教学模式已小能完个适应中困服装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要,跟小上高速发展的服装}_业的步伐。有相当部分的学产卜毕业后小能很快投入到木专业的}_作中去,最卞要原囚是学产卜的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实践经验为了适应}_作要求,学产卜还要再学习,或者进行电脑培训(卞要是服装软件的培训如C,八D.YDS等)、外语培训、服装打版、推版、缝制}一艺等技能的培训小仅要耗费时间、精力和费用,同时也囚此而失去了竟争的自信和机会。如何才能缩短服装教学与学产卜就业之间的距离?这是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必须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服装产业结构对服装人才素质的要求

高速发展的服装工业小仅需要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史需要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兼各的高素质人刁-

1.思想道德素质:具各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

2、文化素质:文史哲、艺术、英语、计算机与网络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

3、业务素质:具各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小仅能进行创意性时装设i卜同时还能适应工业化成衣产卜产的要求能熟练运用计算机C八D辅助设i}和辅助纸样设i}系统UhPDS(PatternDe-signSystem简称),能独立完成设计—打版—制作等一系列工作。

4、身心素质: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指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良好的心态和与人交往的应变力。

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构想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囚此洲泛装设计专业的课程应针对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加以设置,着重培养学i}一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学产}一通过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能达到自行选料、款式设计、打版放码及}_艺制作等专业水平。能胜任服装设计、服装答理、打版技术等高级职位。所以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在原有的基础上应有很大突破,尤其是专业课程的设置。

1、公共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上应有突破

公共课即文化课。应将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哲学原理、毛泽为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五门课程概称为政治思想教育课,课时在原来的基础还要缩短一此,而英语、语文、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学时量要加大。同时还应增设市场营销与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专业课程在学时分配比例上应有突破

我校原有的专业课程为838学时,加上专业基础课程348学,总共时还小足总课时的60。而专业课是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成的核心部分,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就直接体现了教学质量的优与劣。囚此应加大专业课学时比例,尤其是实践课教学。如c八n服装设计和c八n结构设钊课三年内合计才96学时,离“用鼠标推动服装科技”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利用服装C,八D代替人}-操作的企业日益普及,所以C八D课程应增加到212学时,甚至还要多。服饰图案和服装配色、服装设计三门专业课可以合称为服装设计,避免了设置的重复性,也加大了设计课程的学时,有利于专业发展。

3,专业课程的教学在时段安排上应有突破

专业课程一般都安排在一、三年级,专业基础课安排在一年级,这样产卜硬地将它们分开,势必造成教学环节的脱节和教与学的枯燥。可以将专业课贯穿整个三年的教学,以提高学产卜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将原来的实习时间(第六学期)提前至第五学期。理由有:<1)使学‘}一更早地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参与实践;<2)学产卜通过实习,找到了自已的差距,以便能有时间带着问题再学习;<3)改变以往“放羊”的局面,学产卜能有时间写出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4)为拓宽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堂教学要努力实现_个白分白

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说,这是教育教学的水恒卞题。北大副校民王义道教授说:“做教师总要讲究一下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尽答它是从属的。有了基础和根木,没有好的方式方法,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囚此教师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是人才培养的有力措施。而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既小能闭门造车,也小能一切照川,而要根据社会和实I}iJ、的需要,在教学中去探索、去创新、去总结。

1,课堂信息交流量实现白分白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储各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在竟争中能否取胜的根木保障。囚此让个体学产卜参与教学活动是实现信息交流量白分白的有效方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是实现信息交流量白分白的有效途径。“走出去”—学产卜将自已设计的作品拿到服装企业去,让该企业的老板或设计师来评判,或制作出成品让市场来检验。这样让学产卜零距离与企业接触,一方面使学产卜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_另一方面提高了学产卜的设计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让学产卜熟悉了企业服装产卜,扭运作的模式,为实习作了一个好的铺垫。“请进来”一一请企业老板、设计师(甚至是有实践经验的往届同学)到课堂来,介绍服装市场行情、市场营销实际操作的技巧、答理和品牌推j’一策划、指出学产卜日前在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与企业的要求之间的差距以及如何做人等等。

2,课堂知识掌握率实现百分百

第4篇:服装专业教学范文

【关键词】 攀枝花学院;服装专业;英语教学; ESP;改革建议

ESP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教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其理论基础是功能主义的语言观。专门用途英语是与公共英语(General English)相对应的大学英语教学,它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服装专业英语教学是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针对服装专业学生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个重要教学内容。服装专业英语是本校服装类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在专业课程设置中, 虽然理论上同基础英语一样重要, 但在实际教学中该课程未能很好地发挥实际作用, 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因此本校的服装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服装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院系对服装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课时不足上。以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例,该校服装专业的学生在校所上的英语课程总学时达到了695个学时,其中大学英语为270个学时,专业英语为425个学时,远远多于服装专业开出的64个学时。他们的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每个学期都要上英语课,而本校的英语课都被集中安排在前四个学期,大学英语的课时还一再被缩减,学生要想在这么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必备的英语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

2、师资力量偏弱

目前只有少数几名服装专业的教师在教授服装专业英语课程。这部分教师的专业功底过硬,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但是英语基础尤其是口语表达较弱且缺乏教授语言学科的经验和技能。与此同时,这几位老师还承担了服装类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量相对较大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倍感精力不足。此外,由于服装专业课涉及的上课人数少导致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专门的学术团队进行教研、教改,使得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提升。

3、教学内容陈旧

服装专业英语涉及面很广,涵盖服装设计、结构、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内容。但是由于课时少、课程紧,服装专业英语教学存在重点不突出、实用性不强的问题。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一般都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罗列,针对性不强,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连最基本的英文订单都看不懂。

4、教学模式落后

在服装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评讲作业”这种费时且低效的教学模式。讲授新课的环节又以单纯的课文翻译;词汇、语法讲解为主,严重缺乏师生互动。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服装专业英语教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种针对性强;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二、基于ESP理论的服装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1、开展跨专业合作,打造高效的ESP教师队伍

目前,要提高服装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重中之重在于打造一支高效的ESP教师队伍。ESP教学的本质是英语语言本身而不是其他专业,因此在建设ESP师资队伍时应考虑将一部分英语语言教师培养成合格的ESP教师,让他们跟专业教师一道投入专业英语教学才是明智之举。实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之后会有大量富余的英语教师资源,这无疑会壮大ESP教师队伍。外国语学院可根据教师的个人志向选派合适人选接受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然后以联合备课、授课的形式充分展开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承担ESP英语教学任务,相互取长补短,全面分享教学职责,才能将课堂效果最大化。

2、整合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优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 院系只有通过整合资源、优化课程设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特长,提高教学时效。学院从今年开始实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取消全校学生第四学期的GE课程,将第三学期的GE课程改为具有针对性的素质拓展课,这样就给各个专业的ESP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服装专业英语教学也应该顺势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大胆改革。

首先要强调学生的英语基础,把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大学英语上,将大班教学改为小班教学,由英语教师负责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可将专业词汇和相关场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与专业相关的材料来掌握英语技能实为一举两得之举。

其次可以通过合并同类课程,开设选修课的办法来达到增加学时、提高时效的目的。如艺术学院可取消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服装贸易方面的专业课,让学生跟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同学一起上诸如外贸单证、跨文化商务交际、国际贸易与实务、商务英语笔译、商务英语口译、国际商务谈判、商务英语视听、电子商务、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等系列课程。因为外国语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办学时间较长,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师资力量更强、教学水平更高。

3、以“就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改变教学内容与模式

服装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对行业需求就业,因此服装专业的英语教学从内容和模式上都必须紧密围绕课程服务对象进行合理设计, 紧贴服装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很多院校的教师在论文中都主张开发服装专业英语校本教材,笔者认为这是不可行和不必要的。任何一种教材都会有不足之处,因此教师应该尽量选用近年来出版的优秀教材。以符合“就业”和“行业需求”的原则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补充及整合,使教学内容能够涵盖服装史、服装设计与材料的选择、服装裁剪样式、服装生产线与工艺、服装质量与检测、服装表演、服装营销与生活、服装贸易、求职与面试等方方面面。此外,教师还可适当将国际热门的时尚杂志、时装会、服装设计和模特选秀等真人秀节目引入课堂教学,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的目的。任课教师应通力合作,共同建设服装专业英语资料库和试题库,并利用蓝鸽自主学习平成资料上传、维护的工作,督促学生课后进行自主性学习。

教学模式上应以情景式教学和任务型教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应创设图文并茂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静态学习”转为“动态学习”,从“被动式学习”转为“主动式学习”。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精心制作PPT,用图片直观地展示专业术语和服装进出口贸易中的单据;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服装贸易谈判的技巧;用对话和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三、结语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随着中国服装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整个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要想培养出能够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要加强ESP教学,因为只有将英语教学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就业与行业的需求。服装专业近几年的招生和就业情况都比较好,为了继续保持该专业优良的竞争力就必须重视提高专业学科的教学水平,加快服装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 赵静秒.“服装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探索[J].纺织教育,2010(6).

第5篇:服装专业教学范文

【关键词】服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229-01

服装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具有一定的特点。目前服装产业已经逐步转向的多元化,对人才的需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服装专业教学具有规范性、灵活性以及应变性的特点。在服装专业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构建服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非常重要,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审美能力,从根本上推动服装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在古代,我国被称为“衣冠之王”。但是并没有关于抽象服装中蕴含的人体美学以及服装艺术的内容。经过相当长的实践也没有建立关于服装实践教学理论。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是让学生了解市场,接触到服装生产的商家,按照商家的要求设计服装。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很难能够达到这一点。从服装专业学校来说,课程设置不合理,文化课程比较多,实践的课程少,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在教学成本投入这方面,服装专业学生需要实践设计内容,需要大量的设计材料,导致教学成本比较高,所以很多学校这方面都有一定的欠缺。从艺术角度分析,在进行艺术性教学中,只强调了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并没有重视艺术在其中的作用。同时一些不发达地区中的服装院校,市场资源不足,学生没有实习的机会。结合这些不足,笔者分析了相关资料总结服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二、市场模式下的服装专业教学

在市场经济时代,服装专业教学模式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的思想。服装企业要求服装专业的毕业生要同时具有知识、技能以及市场运作的能力。因此,服装专业教学需要与企业的设计师、工艺师以及打版师相关联系在一起。与市场的发展想适应。市场模式下的服装专业教学需要和商家紧密合作,与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能够符合市场的要求,也能够充实他们的学习资料。同时学校要把握好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不能受社会市场利益所驱使,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职业化教学模式

专业性比较强的学校,教学中需要结合实践内容。服装专业教学就是这样。学生如果想找到薪酬比较高的工作,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都要强。从学生就业这方面的分析,需要在教学中构建职业化的教学体系,加强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企业的内容整合到课程学习中。目前已经有很多高校都加强职业化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结合教育的特点,聘请一些企业的设计师或者服装的营销专家,做职业化的研讨会,能够增加学生对服装专业职业化教学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服装专业教学需要让学生亲身实践活动,注重教与学之间的双向沟通。注重学生深层次文化的培养。从多方面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市场化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些款式的服装,按照制作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学生了解好服装的制图与服装的设计图,按照设计图进行纸样裁剪,经过多次的练习,完成成衣的裁剪,结合其中的不足反复的研究修改的纸样,最后完成衣服的缝制。服装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其他教学不一样,需要结合相关理论实践。教学的重点需要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构建开放式服装专业教学体系

结合服装专业教学的特点,实践教学过程可以构建开放性的教学体系。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分为三个步骤执行:第一步,利用一学年的时间让学生了解服装专业的基础内容以及专业概况、行业素质前景等方面内容。第二部,对于学生完成基础知识学习之后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定位学习思想。并结合服装企业的设计流程等内容制定教学计划。第三步,与校外的服装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采用校外实训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服装设计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6篇:服装专业教学范文

本文分析研究了发达国家英国、美国和法国有代表性的服装院校的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对我国服装艺术教育的启示,对我国国内目前服装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改思路。

一、国外服装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国外服装高等教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又根据具体院校的办学性质以及该国的产业发展有所差异,每个院校的服装专业都是在紧密联系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院校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下面对有代表性的国外几所著名的服装艺术院校在办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英国服装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分析

以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为例研究。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CENTRAL ST.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DESIGN)是由中央艺术和工艺品学院(创建于1896年)与圣马丁艺术学院(创建于1854年)两所历史悠久的学校于1989年合并而成。圣马丁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创新、发明的学习氛围。培养目标为具有革新精神和高度创造性的设计师和时尚传媒人士。例如,CD的设计师John Galliano,Givenchy的设计师Alexander McQueen,GUCCI集团下的Stella McCartney等。

英国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提供的课程十分广泛,有时装和纺织品、美术、媒体制作、平面设计、戏剧和表演、三维设计、跨学科艺术和设计等,它们在提供时装教育、研究和咨询方面享有良好的国际声誉。它的课程范围从预科一直延伸到研究生水平,课程内容与时装的设计、生产、促销、市场营销和管理过程相对应。实践基地多为国际知名品牌时装公司,为学生提供了处于行业制高点的实习环境,有助于充分了解行业前沿信息。圣马丁的教学注重创新、创意以及商业性的转化,一年级是专业基础课,主要通过实验室动手实践发展设计想法,挖掘设计潜力,鼓励学生研究、探索的精神;二年级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理论课、工作室教学、研讨会、讲座、设计项目和参加设计比赛,通过多种形式拓宽及深化专业学习;三年级结合个人兴趣注重个性化设计风格的培养和训练,并完成毕业设计系列作品。

在学生的选择上,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采取申请的形式来挑选学生。他们选择学生的标准主要从学生的潜力和能力出发。他们要求学生要有丰富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设计能力、计划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相关研究能力、要有当代时尚设计交流及推广的兴趣、要有主动精神和团队精神、对相关课程要有兴趣和动力、有自己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法国服装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分析

法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服装强国,从法国的服装高等教育来看,主要有两个层面、三所学校。本专科层面,主要有巴黎高级时装工艺学校,三年制,国内多称为法国高级时装工会学校。另一所高级服装学院,简称为ESMOD,也是三年制。这两所学校主要面向服装企业,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在研究生层面上,只有1986年创办的法国时装学院,又简称IFM,由企业与国家合办的,类似于美国MBA性质的学院,只招收具有本科学历的学生,并有入学考试,主要培养纺织服装业的高级人才。

以法国时装学院为例,IFM教学方式的最大特点是专任教师不多,而且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讲学,而是组织教学,对每一讲内容,都要聘请对口的企业专职人员或资深教授出席,在讲台上与主讲教师进行对话,学生在下面边听这种对话,边提问,进行多向交流。比如讲广告设计,主讲教师会聘请巴黎著名品牌公司的广告主管来,在讲台上两个人交谈这个品牌的定位、下一季的广告目标、广告思路、具体策划等等。等到课程结束,学生就组织几个小组,到讲课的几个专家所在的公司去,有目的地撰写各种实践性的报告。教学方式与实践紧密结合,且紧紧跟随巴黎时装业的变化。学生一毕业,容易很快地介入企业业务,减少了适应企业生活的成本与风险。IFM还有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学生的组织方式,它同时招收艺术设计、工程技术和管理营销三个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而且把他们放在一起学习,每个人必须选学三大类课程中至少5门课。也就是说.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学点设计艺术类的课,而艺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又必须学一些工程技术和营销管理类的课,这种方法按法国高级时装协会主席,该校教学总监GRUMBACH先生的说法是,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天天一起学习,主要是让他们了解其他专业的人的思考方法、专业内容,让他们学会与不同专业的人相处,交朋友,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是由许多完全不同的专业出身的人组成的。

(三)美国服装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分析

以美国纽约时装学院为例研究,美国纽约时装学院(Fashion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以下简称FIT)是国际上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服装高等学府之一,曾培养出如Calvin Klein、NormaKamail、David Chu等国际著名设计师、企业家,其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中国高等服装教育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FIT服装类本科专业的课程主要分为专业领域、相关领域和通识课程三大模块。针对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又进一步细分为与专业方向匹配的二级课程模块以及与知识技能类别匹配的三级课程模块。实现了“模块与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有机结合”。以时装设计专业为例,前四个学期以专业基础课及通识课程为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打好基础并逐步形成或明晰自己的兴趣,第五学期开始,学校为学生安排了五个专业方向,并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组合供学生自由选择。其专业方向与服装市场的专业细分相对应,分为童装、内衣、针织服装等,划分相当细致。在高层次应用型这一培养要求上,FIT服装类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通识课程模块。例如时装设计专业,贯穿四年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所占比重约为30%,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专业领域和相关领域的课程逐渐减少,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比重逐步增大。在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FIT也有着鲜明特色,学院在每个短学期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而且低年级大量专业课程的设置也为学生参加实习创造了条件。FIT有着众多的工作室、实验室及专业车间,实践场所丰富。专业教师一般都要根据课程需要安排学生到设计工作室授课。学生的所有设计都必须从设计稿开始直到完成成品或模型,制作过程得到重视。此外,作为课程教学的有力补充,FIT还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性社团。

二、国外服装高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高校服装艺术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摸索和发展已基本构建起一套人才生成的机制和培训体系,为服装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教育理念的相对滞后,对专业特性认识理解还不够透彻,目前高校服装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师资综合能力不强、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等教育基本要素间缺乏沟通和融合的问题,仍然是制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瓶颈,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人才培养定位的启示:通过研究上述法、英、美等国服装名校可以看出,各所高校对其培养的人才都有着明确的定位。重视服装高等教育必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直接影响着服装高校的培养目标。服装是一门独立综合性学科,其专业教育需要一个较宽口径的专业基础和个性的独特教育,服装设计人才应是一专多能、具有专业设计能力、制作能力,同时还应拥有一定的服装生产管理能力及营销推广能力。我们应取其长,补己短,活学活用,研究出适应“具有艺术、工程、贸易多学科资源特点的应用型服装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教学队伍多元化的启示:国外服装高等教育在师资结构上注重“双师”的要求,除了高水平的全职教师外,还从企业聘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制版师等业界人士授课。国内大多数服装高校的专业教师因为缺少行业经验,导致所讲授的内容多偏重理论,存在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如何有效整合高校和企业资源需要不断探索,如一方面可以从行业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设计师或技师授课,另一方面可借鉴国外高校以企业品牌为中心的设计教学模式,针对合作企业的设计项目或命题进行设计训练。

(三)、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启示:国外服装高校多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方便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而国内大多数高校扩招后,班级和学生数量较多,且水平参差不齐。面对这么多的学生,老师很难针对每个班级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那么如何实现个性化辅导,使学生们的兴趣、个性得以张扬,亦成为一个课题摆在我们面前。一方面,可以考虑借鉴国外服装高校的教学模式,第一、二年是专业基础平台课,学习基础性知识,发现和培养学习兴趣,奠定专业基础,到了三年级开始进行专业方向分流,根据兴趣或特长选择专业方向。另一方面,可以借鉴研究生教育的“导师负责制”,建立实验班,尝试对专业特长生实行统一授课与“工作室”培养相结合的模式。

(四)、实践型教学的启示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新形势下的高校服装专业教育,应强化教学为企业生产实践服务的应用意识。服装专业应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深人企业,使学生在真实的用人单位实实在在地锻炼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高校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努力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应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不断开创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洪霞中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8

〔2〕王勇,我国与欧美服装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比较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方泽明,服装高等教育定位改革的思考[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12)

〔4〕张矗从法国服装教育看我国服装高等教育的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5〕赵平,坚持艺工融合,构建新时期服装人才培养体系[J],纺织教育,2009

(5)

〔6〕杨婕, 浅析英国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课程设置[J],轻工科技,2012(5)

〔7〕廖青,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一流教育的保障管窥美国优质高等教育启示[J],北京教育,2012(5)

〔8〕高昌苗,中外高等教育中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9〕郭平建,刘颖,姚霁娟,美国纽约时装学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启示[J],纺织教育,2010(4)

〔10〕李燕,张文斌,中国服装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嘉兴学院学报,2009(6)

第7篇:服装专业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职;服装专业;自主创新;教学模式

中职服装专业,在我国已有近20年的历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数万名毕业生,到目前为止,服装专业仍是职业学校的热门专业。随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进而促进了我们服装专业的飞速发展。然而,尽管我国服装教育已有超过十年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许多职业学校服装专业的设备投资不足,教师缺乏和教学体系的不足,在深度教学系统的纵深层面,仍存在者结构性的问题,使得服装专业教学在21世纪,新的服装生产理念的支配下的产业发展水平滞后。本文从我国当前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现状分析出发,探讨构服装专业教学自主创新模式的系统方法。

一、当前服装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材滞后于行业发展水平,这是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社会的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而削弱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中国的服装专业使用的教材版本繁多,而且经常更新,但服装行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经常更新的行业,有些书的内容不能与实际生产保持一致。尤其是在服装生产的标准化,工艺流程的规范化方面表现更甚。21世纪的服装生产实践,表现为由功能、审美模式向生态环保模式转变,由服装绿色环保生态模式理念引发的新型环保面料、新技术及服装设计元素的一系列的变化和进化,而这些关键要素都没有在我们的课程教材体系反映,这正是我们的专业教育落后于行业的发展水平的原因所在。

2、缺少生产实践环节,理论不能联系实际

中职服装专业的教学,主要是单纯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完成,学生看着老师操作,公式化的教学,看不到实际运用于生产的面料(教学中一般使用坯布),看不到真实的工业设备和操作,同样也看不到真实的工厂生产管理环境。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生产还有一定距离,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无法体现服装生产的特点,也造成了生产实践的偏差。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迅速转化为能力,在教与学两方面同样被动的教学过程中,慢慢地被限制了创新能力。

3、工作室投入不足,工作实习环节形同虚设

如前所述,服装专业是一个生产实践和职业化特征很鲜明的专业,在教学中,课程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开设服装专业的中职学校里真正拥有专业服装工作室的数量却很少,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工作室因为投入不足,持续投入更少,而导致工作室建设困难重重。工作室的材料、设备无法保证生产实践环节正常运行。更有许多新的服装材料无法补充,现代化的生产机械无法落实,导致了相当数量的工作室功能不完整,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系统构建

1、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内涵

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内涵:建立自我更新课程,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设服装工作室,拓展生产实践;以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为回报。通过对教学系统的结构支撑点优化调整,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良性运转,以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自主更新课程教材机制的建立

自己的课程自己编,自我更新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点。因为在21世纪,服装市场的变化是巨大的,生态服装,新型服装生产和管理模式,都在促使着职业学校课程与教材的不断改变更新。对于课程教材,不仅要求教师按照教学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做出调整,而且要经常性的选择,校正,重建。并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课程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和评估者,后者也是自主更新课程教材机制得以建立的前提条件。

3、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些年提到多样化教学,多指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多媒体课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面貌。以往传统教学中的图文,以彩色图案和个性字体出现在屏幕上,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它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不过是黑板被屏幕取代,鼠标代替了粉笔。专家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对比中说道:我们的学生上课时在听,人家的学生上课时在动,一静一动,差别何其大。

针对服装专业而言,最为有效、最高效率的互动、多元、鲜活的多样化教学手段,是真实市场的服装设计,真实工厂的制作方法、真实应用的服装材料在课程教学中的真实体现。互动、多元、鲜活的多样化教学手段以真实再现为原则,以全过程强化实验环节为宗旨。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工作室、工厂化生产管理、服装材料市场等有效资源,辅助以服装材料性能介绍和工艺作法等相关技术资料的积累,让学生掌握更多先进、科学、实用知识,与基础理论相结合,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4、多功能工作室平台的构建

服装工作室是满足服装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基本,也是该自主构建工作平台的核心。建立服装专业工作室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科学,先进的课程实践环境。同时,扩大工作室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更现实的生产实践机会。工作室应是循环功能完善,与产能,教学,科研和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的实验平台。

第8篇:服装专业教学范文

关键词:服装教育 课程实践 实习基地 教学模式

服装院校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

(一)快速发展的服装产业

我国服装业经过20年的发展和探索已经成长为世界服装产业大国,生产量、消费总量、出口总量均进入世界前列。不断壮大的服装企业需要大批有实战经验的设计和技术管理人才。中国高等服装教育现有的格局和教育体系,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服装产业的步伐,新一代的cad/cam技术,网络信息化管理技术,国际贸易规则和品牌经济效应对中国的服装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服装高等教育只有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相关的课程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出与服装产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专业人才。

(二)服装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

1.我国服装高等教育一直沿袭艺术设计学科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长期以来“重艺轻技”,严重缺乏对学生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一味强调效果图的绘画技巧和服装的戏剧效果,使学生设计流于形式而脱离实际。由于片面强调和追求设计的艺术性,长期以来服装教育形成了一个极大的误区:把服装教学当成“作品创作”教学而非产品设计教学,使大多数设计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无法落实。许多设计只是为了获得足够的视觉效果而肆意夸张和解构服装与人体的关系,缺乏对服装本身的理解能力,缺乏对服装材质的认知和把握,缺乏对服装的市场价值和功能的了解。正是由于这种实践环节的缺失,与之相关的面料、辅料的选择和搭配能力也相形见绌。

2.现存的服装教学分割了“教育和实践”这一整体。课程设置不合理,公共课比重大,专业课比重小,造成专业与实践环节比例的不平衡;由于国内服装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地处不发达地区的服装院校因其产业背景薄弱的原因,教师本身的市场概念和实践经验无缘提高,实践基地的建立更是“一筹莫展”难以落实;企业因管理和效益的原因不愿接纳过多的“生手”,学生难以集中在一个企业实习,分散的实习地点让学校和指导教师难以掌控实习的效果,加之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自律能力的缺失,校外实习效果差强人意。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服装高等教育与市场和产业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对传统专业进行调整、改造并赋予新的内涵,已成为服装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教育理念

1.服装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尚产业,它需要快速出击、快速反应、快速调整的机制与之相适应。服装高等教育应该针对社会和企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合服装产业发展的创新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2.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科研、服务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科研、实习高度地融合起来,科学合理地划分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的比例,突出学生实习、实训课的数量和质量。

3.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清理和重建,以重点骨干课程、精品课程的组合为中心,精心打造优势学科,整合教育资源,聚集优势力量,拓宽办学思路,强化学科建设,创建人性化、宽松自主的教育机制,使服装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

(二)整合师资队伍

教师是立校之本,要提高教学力量就必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与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组织一支由社会知名人士、优秀企业家、高级专业人员组成的外聘教师队伍,以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带动校内师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引进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聘请外籍教师,鼓励教师出国进修深造或到工厂企业实践,教师有了国际化的视野和丰富的实际经验,才可能带动学生进行创新和发展。

(三)加快现代教学设施的投入

1.建立与相关学科配套的先进、齐全的教学实验设备,如cad/cam设备等,以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够了解和掌握与之相关的技术和经验;建立先进完善的现代化信息系统,以确保时装资讯信息来源的快捷。

2.引进大中型企业必备的各种特种机器,如:粘合机、绷缝机、窄边机、编织机、整熨设备、削皮机、皮草缝纫机等。因为现代服装设计不仅仅是款式造型的设计,同时也是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设计。时装的流行往往会结合新的工艺表现方式的流行,如近年来,夏季流行的各种薄软面料的时装,运用的多为窄边工艺;大量的针织设计中采用的绷缝技术和皮草服装的缝制,都离不开特种设备的支持。

(四)大力发展专业特色

根据院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与服装产业的背景,借鉴国外成熟的办学经验和模式,由单一化的课程向多元化转换。落实学分制的改革,提供范围广泛的课程设置和丰富的选修课,提高学生选课的自主性;采取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深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找准教育目标,发挥教学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1.国内服装市场和产业发展日趋细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服装教育的发展,所以服装专业定位需要明确和逐步细化,如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分为不同的主攻方向:女装设计、男装设计、童装设计、针织服装设计、皮草服装设计等;服装工程专业可分为工艺制版、女装制版、男装制版及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

2.深入生活及生产实际,了解消费者的衣着变化,了解新面料、新工艺、新设备和生产管理方法及消费趋向,掌握国内外流行信息,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提高科研水平,确保立于专业的前沿。只有教师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才可以防止空洞的理论讲解,更有效地培养出实用型的专业人才。

服装实践教学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课程实践的教学模式

1.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突出教学内容,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实践环节,如:服装设计课可以根据教学任务,以主题设计的形式,使设计概念研究,市场和流行趋势研究,材料、色彩研究,款式造型研究,结构设计与制版研究,工艺制作等内容与课程贯穿起来,形成一个从设计开发到成品制作的完整的设计过程。

2.服装立体结构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原理、成衣工艺等课程,应该相应配置一定学时的实践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完善吸收课堂教学的内容;开放工艺室,安排专业教师进行全程指导。

3.调整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的操作和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传统的服装材料课程侧重理论,内容枯燥,缺乏动手能力的训练,很多学生学过之后仍对面料无法识别,不知如何运用。应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可以尝试让学生分析纱线和纤维组织结构的教学方式,强化材料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布料的各种性能、特点、成型状态、风格特色及鉴别方法的讲授;改变以往理论考核的方式,而是要求学生寻找各种类型材料,完成面料样品手册,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增设“面料再创”课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各种材料和缝制手段在已有的面料上进行创意设计;要及时引进最新的服装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同时介绍各类服装材料的市场价格、印染及后整理等知识,使基础知识教学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为专业教学需要以及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服务。

(二)建立企业实习基地

1.学校可在一些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并把企业的服装设计师、版型师和工艺师等技术骨干聘为专业指导教师。按学生各自的情况调配好实习地点,每个地点多则10至20人,少则三五人。同时,给学生编组,以便在实习过程中进行具体的指导,侧重解决实践中的疑难和普遍存在的共性化问题。

2.建立专业工作室的教学实践模式,如服装设计工作室、形象设计工作室、服装结构工作室、市场策划工作室等,由专业教师主持和管理,学生分班或组加入其中,承担企业的设计任务和技术管理工作,结合市场开发新的产品。这样既能使科研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又能使教学有的放矢,避免了空洞的教学课题和科研项目,为师生提供了用武之地,同时检验了教与学的成果。

3.与有实力的企业共同建立服装设计研究所,学校主要负责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企业负责产品销售。由于学生的设计经验不足,需要安排专职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合作中要深入企业,结合市场,真正建立起学校与企业间的桥梁。

第9篇:服装专业教学范文

关键词:服装教育 课程实践 实习基地 教学模式

服装院校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

(一)快速发展的服装产业

我国服装业经过20年的发展和探索已经成长为世界服装产业大国,生产量、消费总量、出口总量均进入世界前列。不断壮大的服装企业需要大批有实战经验的设计和技术管理人才。中国高等服装教育现有的格局和教育体系,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服装产业的步伐,新一代的CAD/CAM技术,网络信息化管理技术,国际贸易规则和品牌经济效应对中国的服装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服装高等教育只有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相关的课程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出与服装产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专业人才。

(二)服装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

1.我国服装高等教育一直沿袭艺术设计学科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长期以来“重艺轻技”,严重缺乏对学生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一味强调效果图的绘画技巧和服装的戏剧效果,使学生设计流于形式而脱离实际。由于片面强调和追求设计的艺术性,长期以来服装教育形成了一个极大的误区:把服装教学当成“作品创作”教学而非产品设计教学,使大多数设计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无法落实。许多设计只是为了获得足够的视觉效果而肆意夸张和解构服装与人体的关系,缺乏对服装本身的理解能力,缺乏对服装材质的认知和把握,缺乏对服装的市场价值和功能的了解。正是由于这种实践环节的缺失,与之相关的面料、辅料的选择和搭配能力也相形见绌。

2.现存的服装教学分割了“教育和实践”这一整体。课程设置不合理,公共课比重大,专业课比重小,造成专业与实践环节比例的不平衡;由于国内服装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地处不发达地区的服装院校因其产业背景薄弱的原因,教师本身的市场概念和实践经验无缘提高,实践基地的建立更是“一筹莫展”难以落实;企业因管理和效益的原因不愿接纳过多的“生手”,学生难以集中在一个企业实习,分散的实习地点让学校和指导教师难以掌控实习的效果,加之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自律能力的缺失,校外实习效果差强人意。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服装高等教育与市场和产业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对传统专业进行调整、改造并赋予新的内涵,已成为服装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教育理念

1.服装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尚产业,它需要快速出击、快速反应、快速调整的机制与之相适应。服装高等教育应该针对社会和企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合服装产业发展的创新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2.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科研、服务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科研、实习高度地融合起来,科学合理地划分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的比例,突出学生实习、实训课的数量和质量。

3.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清理和重建,以重点骨干课程、精品课程的组合为中心,精心打造优势学科,整合教育资源,聚集优势力量,拓宽办学思路,强化学科建设,创建人性化、宽松自主的教育机制,使服装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

(二)整合师资队伍

教师是立校之本,要提高教学力量就必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与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组织一支由社会知名人士、优秀企业家、高级专业人员组成的外聘教师队伍,以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带动校内师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引进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聘请外籍教师,鼓励教师出国进修深造或到工厂企业实践,教师有了国际化的视野和丰富的实际经验,才可能带动学生进行创新和发展。

(三)加快现代教学设施的投入

1.建立与相关学科配套的先进、齐全的教学实验设备,如CAD/CAM设备等,以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够了解和掌握与之相关的技术和经验;建立先进完善的现代化信息系统,以确保时装资讯信息来源的快捷。

2.引进大中型企业必备的各种特种机器,如:粘合机、绷缝机、窄边机、编织机、整熨设备、削皮机、皮草缝纫机等。因为现代服装设计不仅仅是款式造型的设计,同时也是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设计。时装的流行往往会结合新的工艺表现方式的流行,如近年来,夏季流行的各种薄软面料的时装,运用的多为窄边工艺;大量的针织设计中采用的绷缝技术和皮草服装的缝制,都离不开特种设备的支持。

(四)大力发展专业特色

根据院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与服装产业的背景,借鉴国外成熟的办学经验和模式,由单一化的课程向多元化转换。落实学分制的改革,提供范围广泛的课程设置和丰富的选修课,提高学生选课的自主性;采取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深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找准教育目标,发挥教学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1.国内服装市场和产业发展日趋细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服装教育的发展,所以服装专业定位需要明确和逐步细化,如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分为不同的主攻方向:女装设计、男装设计、童装设计、针织服装设计、皮草服装设计等;服装工程专业可分为工艺制版、女装制版、男装制版及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

2.深入生活及生产实际,了解消费者的衣着变化,了解新面料、新工艺、新设备和生产管理方法及消费趋向,掌握国内外流行信息,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提高科研水平,确保立于专业的前沿。只有教师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才可以防止空洞的理论讲解,更有效地培养出实用型的专业人才。

服装实践教学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课程实践的教学模式

1.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突出教学内容,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实践环节,如:服装设计课可以根据教学任务,以主题设计的形式,使设计概念研究,市场和流行趋势研究,材料、色彩研究,款式造型研究,结构设计与制版研究,工艺制作等内容与课程贯穿起来,形成一个从设计开发到成品制作的完整的设计过程。

2.服装立体结构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原理、成衣工艺等课程,应该相应配置一定学时的实践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完善吸收课堂教学的内容;开放工艺室,安排专业教师进行全程指导。

3.调整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的操作和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传统的服装材料课程侧重理论,内容枯燥,缺乏动手能力的训练,很多学生学过之后仍对面料无法识别,不知如何运用。应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可以尝试让学生分析纱线和纤维组织结构的教学方式,强化材料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布料的各种性能、特点、成型状态、风格特色及鉴别方法的讲授;改变以往理论考核的方式,而是要求学生寻找各种类型材料,完成面料样品手册,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增设“面料再创”课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各种材料和缝制手段在已有的面料上进行创意设计;要及时引进最新的服装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同时介绍各类服装材料的市场价格、印染及后整理等知识,使基础知识教学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为专业教学需要以及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服务。

(二)建立企业实习基地

1.学校可在一些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并把企业的服装设计师、版型师和工艺师等技术骨干聘为专业指导教师。按学生各自的情况调配好实习地点,每个地点多则10至20人,少则三五人。同时,给学生编组,以便在实习过程中进行具体的指导,侧重解决实践中的疑难和普遍存在的共性化问题。

2.建立专业工作室的教学实践模式,如服装设计工作室、形象设计工作室、服装结构工作室、市场策划工作室等,由专业教师主持和管理,学生分班或组加入其中,承担企业的设计任务和技术管理工作,结合市场开发新的产品。这样既能使科研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又能使教学有的放矢,避免了空洞的教学课题和科研项目,为师生提供了用武之地,同时检验了教与学的成果。

3.与有实力的企业共同建立服装设计研究所,学校主要负责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企业负责产品销售。由于学生的设计经验不足,需要安排专职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合作中要深入企业,结合市场,真正建立起学校与企业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