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画教学范文

国画教学精选(九篇)

国画教学

第1篇:国画教学范文

通过中国画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会画中国画,产生美的悟性和创造力,是中国画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中国画欣赏课教学中,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反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爱国名言和爱国事迹,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风雨鸡鸣》图是徐悲鸿1937年创作的,画面表现了一只站在岩石上的雄鸡,激昂地高声鸣叫,画家喻意唤起人民赶快觉醒,加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表达了画家对祖国的深情,对正义的伸张,对光明的向往。徐悲鸿1943年创作的《会狮东京》一画,表现群狮将富士山踏于足下,期望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使学生加深对画的理解和印象,再衬以徐悲鸿事迹简介,徐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投入到民族救亡运动中,以自己的画作在国外展售,支援祖国人民抗日,救济祖国受苦受难人民,使学生看其画、闻其人,倍感亲切,倍受鼓舞。李可染、林风眠创作的《万山红遍》、《秋》以中国画不同的表现形式,鲜明地再现出秋色之美,浓郁醇厚、明艳诱人。画家用饱蘸深情的笔墨,赞美家乡的可爱,祖国山河之壮美。通过欣赏画使学生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迸发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情感。

在中国画笔墨练习教学中,墨色的交融,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学生既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通过教师在宣纸上演示以墨撞水、以水撞墨、以色冲墨、以墨冲色、泼墨、甩色、点色、吹色等用笔用色技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开始练习时,教师要巡视指导,不要求具体绘画内容,只是随意画,用毛笔沾水、沾墨、沾色,使水、墨、色在宣纸上自然交融,再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笔触,产生奇特的韵味,使学生在无意之中学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待学生对用笔、用墨、用色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再画简单的藤蔓植物,如:葡萄、黄瓜、丝瓜等。因为藤蔓植物的叶子、藤都有相似之处,只在果实上改动一下即可,有利于学生掌握。

第2篇:国画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经典绘画 国学 书法用笔 西方美术 写实 写意

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会在学科定位上将本国最优秀的传统学科推到重要位置,以突出和宣扬其文化的民族性。有些国家对本国的传统优势学科,出台了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保护性政策。事实证明,这些措施不但很好地将本土的优秀文化品牌保护和传承下来,同时也把其推荐和奉献给了全人类。

客观地说,“世界文化”应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二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二者缺一不可。目前的一些国际美展或美术教学活动中,西方美术作品仍占有主导地位,而中国画作品仅是陪衬而已,更难有获得奖项的机会。西方国家文化在国际文化这一大舞台上大力运作,形成定式,使得东方文化处于从属地位。东方文化的边缘化弱化了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1919年以来,我国一些美术教育家借着新文化运动喊出了“以西方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口号,对中国画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这种影响的不断发展,不少人开始怀疑我国的传统经典绘画,甚至主张以西方写实来替代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把中国画的衰弱归结于文人画的“逸气”和“抒情写意”,这无疑是极端的。文人画的逸气之风是经过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一种至高的精神财富,也正是这一精神才使得中国画笔墨与画家的内心产生了直接交融,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所独有的精神气质。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不可被轻易否定和替代。

当今美术院校的专业美术考试科目均以西画(素描、色彩)为主,鲜有中国传统技法科目的测试。因此招收进来的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因此,极大增加了中国画教学难度,影响了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审视目前我国美术院校的教学及考试,会产生很多疑问,当今世界文化大一统的环境下究竟是谁统一了谁?为何西方艺术生考试不考中文,而我国各级各类人才选拔考试(当然也包括艺术类考试)都必须考外语?著名画家陈丹青因反对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而辞去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导师职务,其不能认同有才华的考生仅因外语和政治成绩差一些,而与光明的艺术前途失之交臂。这种西化的教学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教学上的缺失,已使中国画教学偏离了方向。笔者认为,中国画教学要坚持原有的艺术精神内涵,引入传统的中国经典教学内容,弘扬中国经典教学技法,把我国传统经典绘画艺术继承、发展、弘扬下去。这是我国艺术高校的历史使命。一位国学大师、国画大师(如齐白石、黄宾虹等)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也是属于全人类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是我们的共识。

由于中西文化在观念上的不同,造成中西绘画表现方法和追求意趣上的差异。西方注重观察上的科学性,表现上的写实性;中国传统绘画在观察上侧重于主观感受,表现方法上侧重于写意。中国画中“写生”,不同于西画教学中对物(景)的“描摹”,画家根据所观察到的物象,按照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规律和方式加以解读,然后转化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皴、擦、点、染)。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高雅的精神追求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也是东方文化的魅力所在。因此,不要急于否定自己、迷失自我,要建立自信,学习好本国优秀经典文化艺术,才能自信地走向世界。如果不注重对中国经典绘画的学习和研究,即便是看遍山川,亦不得“法式”。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告诉我们,丢掉中国传统优秀的绘画语言法式,而一味去学习西方的“对景写生”,是难以画成中国画的,即便画,也会缺乏中国画所独有的神韵。

当今,中国画坛都在呼吁创新,怎样创新,如何创新,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没有继承就无所谓创新,中国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是创新和改造,而是要对我国优秀传统经典绘画加以整理、继承和传播。有些中国画学生(也包括国画教师)对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知之甚少,缺乏传统功力的积淀,把传统经典束之高阁,而急于追求个性的建立。个性不是一时灵感的标新立异,是必须要被大众认可的。真正好的个性语言是“笔笔是古人,笔笔是自己”。没有“笔笔是古人”,就谈不上文化的传承和延展,“笔笔是自己”就没有了根基,别人无法认可,也就失去了意义。在创作中,只有一笔古人,才会有一笔自己,“笔笔是古人”才会“笔笔是自己”。

一、目前各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课过于重视外语,轻视国学

一些艺术考生文化素质差,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对书法课程不够重视,在作画时不懂得书法用笔、以书入画,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很多高校学生学习外语积极性高于学习专业课,入校后首先关注的是外语能否过关,因为这关系到能否拿到学位证、能否考上研究生,而把中国经典文化的学习放到了次要位置。于是出现了一个怪象,那就是艺术院校的研究生相比之下可称为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而低素质的中国画专业人才。而另一景象是:一些没有艺术天赋,但外语成绩好的学生考上了艺术类研究生,而真正有艺术天赋的学子却被拒之门外。有人曾悲观地说:“当今社会再也出现不了吴昌硕、齐白石这样的中国画艺术大师了。”笔者每每想到此,心中总有一种深深的不安。

(二)书法教学的缺失,造成中国经典绘画教学难得其法

1919年以来,美术的革新浪潮造成了学生在中国画学习上对经典绘画临摹的忽视。由于其不懂以书入画的精髓,因此,在临摹中国经典绘画时不得要领,难摹到位。其实,临摹经典不仅是临摹经典的形式,更是临摹经典的用笔用墨。这种经典的用笔用墨是离不开书法的,毛笔是我们特有的书画工具,中国传统绘画是“书写”出来的,并非仅仅是“画”出来的,是“写意”而非“画意”。

(三)过分强调西化教学法,弱化了中式教法

西化教学固然有其优点,是对中国画教学的补充和启发。但过分强调西化教学,甚至以此来否定中化教学是不可取的。19世纪西方很多艺术大师(如梵高、马蒂斯等)对东方艺术经典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其吸取了中国画的“以线造型”之法,追求“意象造型”,从而成就了印象派绘画的一大特色。但是,其在吸收东方绘画经典之法的同时并没有丢弃西方绘画之风尚。所以说,绘画中的中西结合应相互交融、取长补短,要把握好分寸,不可迷失自我。陈绶祥在《国画讲义》中说:“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就越是中国的。”同样,越是国画的就越是中国的,越是中国的就越是国画的。

(四)高校中国画教学内容中中国经典绘画理论严重缺失

中国画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实践性教学及笔墨技法的训练,这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画艺术是人类美术史上历史最悠久、文化积淀最深厚并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从艺术行为到艺术形式再到技法表现,涉及艺术形式美学和视觉心理学的多方面,有着高层次的、完整的学术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很早就已形成,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精华,更是经典内容。如果中国画教学中只注重实践性教学,既使技法再娴熟,也只能算学到皮毛,最多也就称得上一个“手艺人”,而绝非艺术家。由此可见,中国经典绘画理论的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几点建议

(一)把好招生关

从源头上重视生源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可考虑加试中国画经典理论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知识。

(二)加强理论教学

在文化课教学上,加大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经典绘画理论的教学。国学知识不仅是艺术生必学的内容,也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这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三)加大教学力度

在专业课安排中,适度减少素描、色彩课程的学习时间,加大中国经典绘画作品临摹的学习力度,让学生能够长时间地与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绘画精品“亲密接触”,提高其对中国经典绘画的认知度和鉴赏力。加大书法教学力度,注重以书入画。中国讲究书画同源,国画教师应先懂得书法,才能在创作实践中正确“书写”中国画,这也是一大经典特色。

综上所述,当今的中国画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改革发展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唯有不断努力、正本清源,才能把中国经典艺术文化发扬和传承下去,才能还中国经典绘画在中国画教学中一个正确的定位。

参考文献:

[1]韩国榛.关于艺术院校改革的讨论(2)——定位与优势[J].美术,2001(7).

第3篇:国画教学范文

关键词: 小学国画 教学方式 临摹 表现方法

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从小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但是在小学国画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为主,一节课下来,全班完成同一幅画;又如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作品时,以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限制学生的创新。下面我结合自身的国画教学实践,谈谈改变传统的方法,努力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一、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发散思维

中国画注意被表现对象内在的神韵,用笔像写字一样表现其内含,在色彩上只求“随类赋形”。中国画讲究“似与不似之间”,“以形写神”,表现“神”是目的。所谓形,就是指被刻画对象可见的外貌;所谓神,是指被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和气质。如我们要画某一样实物,首先要让学生观看实物的图片,或让学生讲述一些有关实物的故事等,在学生了解有关实物的结构后再讨论用墨的问题。国画与蜡笔画、水彩画等不同,其一瓶墨水一张宣纸就可以产生变化无穷的迹象。我引导学生通过玩墨、玩笔,让其发现笔的运用如侧画中锋会产生不同笔迹,墨加水量多、少会达到浓墨、焦墨、湿墨等多种不同观赏感观效果。在学生对笔、墨、水、纸产生兴趣后,引导学生掌握国画几种常用的运用名词,如运笔有中峰、侧峰、拖笔等,再让学生分析或者讲述,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及周围环境作进一步的练习,完成一幅作品,使学生有自由发挥的余地,给予学生创作的空间。

二、改变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传统教学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联系较少,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我在教学《雨中有你的身影》一课时,让学生观看春雨的录像,在分析春雨的特点后,再对用墨提出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春雨的湿画法有所了解,让学生分析自己如何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最后要求全班学生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绘画兴趣越来越浓厚。

三、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培养创新意识,首先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形成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造要求;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备有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充分活动。

四、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

传统国画教学的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小学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爸爸妈妈”、“自己的家”、“学校”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非常有益。

五、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学生产生新奇

受到传统国画的影响,学生头脑中绘画国画的材料是毛笔、墨汁、国画颜料。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用水粉颜料,并且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还可以用油画棒等材料作画。这样学生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乐意利用其他各种材料进行绘画,效果也十分理想、兴趣很高。

六、展示作品,积极评价

艺术是居于一切方法之上的,用形象反映比现实事物更具有典型性的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学生美术也具有艺术的这个特色。常规的考评学生美术作品的方法,过于偏重所谓的思想性和技术性,单纯评技术分或者用成年人的思想观念品评学生画的抽象语言和形式内容,这样就严重挫伤了学生进行艺术创造的积极性。为了促进学生美术能力的发展,必须注意保护学生美术表现的兴趣和欲望,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艺术创造才能发展的考核方法。

总之,小学国画教学是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教学中要注意协调好国画与其他绘画形式的关系。对国画教学,必须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绝对不能以成人的要求加以规范。对学生只能要求尽其所能地通过观察,凭借感觉和自身独特的视觉角度,抓住事物特征,允许其自由地表达。此外,在题材选择上,要注重学生的特点,以吸引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予信息,而且要接受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只有当学生明白自己的表达得到重视时,他们才会以更浓的兴趣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1]杨建滨主编.美术学科教学概论.湖北美术出版社.

第4篇:国画教学范文

关键词:心理特点;国画教学;学习兴趣

首先,我们应掌握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对美的欣赏与成人有所不同,再加上小学生的造型能力普遍较弱,决定了小学国画教育不宜从较复杂的梅、兰、竹、菊或山水、人物等教学题材及角度开始,我在教学中通过摸索发现,初期以蔬果静物为教学题材比较适宜,如:葫芦、花卉、西瓜等。因为静物的造型相对简单,组合性较强,同时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还利于学生有节奏和有韵律、妙趣横生地练习运笔。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造型基础后可导入花鸟走兽的教学,但不是传统的花鸟画题材,而是和简笔画中的动物形象进行有机的结合,如:熊猫、蜜蜂、蝴蝶甚至卡通动物形象,如:阿狸、喜羊羊等皆可入画,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应抓住学生“玩”的这一天性,对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的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各种各样的花”时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分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分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不同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我还加入一些工具上的创新,例如,用塑料卡片粘上浓淡不同的墨汁或颜料,然后在宣纸上进行点、压、拉、拖等不同的表现,也会出现奇特的艺术效果。也许这些并不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国画,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愿意尝试和探索,我觉得这就是收获,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第5篇:国画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美术;国画;教学

高中美术新课标采用选修模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块进行学习,有了兴趣作为老师,对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学习美术奠定了根基。国画作为绘画•雕塑模块中的一部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是利用笔墨等材料进行创作的一种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本文结合自身在高中课堂中的国画教学经验,对高中美术国画教学做了一些更具实践意义的研究。

一、高中美术课堂国画教学的现状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新课程改革后,高中美术主要划分为五大模块,包含内容繁多,因此对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老师此前并没有系统接触过国画。有些学校为丰富美术课堂内容,会招兼职老师,而兼职老师本身流动性较大,不适合对于学生的长期性培养,且招聘途径相对于正式的要简单很多,老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有待考量。在教学方面,国画普遍作为单纯的技法课在进行讲授,教学方法单一,仅仅是简单的老师示范,学生临摹的基础方法。另一方面,国画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瑰宝,却在当今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学生从小接触的绘画工具是油画棒、水彩笔、水粉颜料等西画工具,学生可能能说出好些外国画家的名字,而中国的却道不出几位名家,他们对国画的内涵更是知之甚少,不少学生在此之前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毛笔。以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一年级为例,全年级国画选修生223人,其中曾经学习过国画的仅有15人,仅占到总人数的6.7%左右。在国画知识素养方面,很多学生也不知道顾恺之、不知道《清明上河图》是散点透视、甚至不知道国画包含有写意和工笔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形式。

二、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意义

国画作为中国特有的画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稳稳屹立,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上千年历史文化的优秀结晶。中国画主要包含写意和工笔两种形式。写意画中,重点就在一个“意”字,它写的“意”是意向、意念、意志,是画者借用图象书写自身情感品性的一种方式。在工笔画中,则磨练的是人的耐心和细心,其中“工”即指工整严谨。国画中讲究的留白与中国道家思想不谋而合留白与笔墨、阴阳相调和、虚实互融通,即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的重要部分,学习中国画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往外说,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且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也有责任将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下去,往内说,学习中国画可陶冶情操,增强学生中国式美学素养,我们对中国画的学习,更多的不应该是从外入内的技法理论式学习,而是应该由内向外的精神思想的学习。

三、在高中美术课堂中改善国画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线型教学法

高中美术新课标采用选修模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兴趣本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国画作为绘画•雕塑模块中的内容,很多老师都易把本课上成完完全全的技法课。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以纯粹技法入手,很多本身对国画感兴趣,但是自身完全没有基础的学生,在实践绘画效果达不到预期之后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做法,使学习受到很大阻碍。线型教学法是指把五大模块进行适当的融合贯通,例如在课堂中加入鉴赏,或者将国画元素运用到设计中去,这不仅使学生能够感受更丰富的艺术形式,且教学成果更易显现,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效果,能有效解决前面所提到的问题。

2、因材施教——针对性教学

在同一个班级中,有些同学是有过绘画基础的,而有些却是第一次拿起毛笔,水平差异较大。对于这种常见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肯定应该是不同的,可采取针对性教学,对学生因材施教。例如班级可以分成小组,在课程结束后不同小组需完成的目标有所不同,还可结成一对一互助小队,每位有基础的同学带几位没有基础的同学,小队直接通过最后的作品展示产生竞争意识,更有利于每位学生的发展。

3、注重过程体验——引导性教学

高中美术国画课程,不像大学是为了培养专业型人才,也不像小学初中那么浅显,如前面所说,我们的高中美术国画课程是在学习一定国画技法的基础上,更多的是由内向外的精神思想学习。因此,在课堂中,教师不应过多地采用讲授法传递专业知识技法,而应更多地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主探究画法和我们中国画中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感受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作者:李渠晶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磊.中国传统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2.

第6篇:国画教学范文

关键词: 中国画 造型特征 素描 形式美

素描因能方便、快捷、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基本的表现能力而成为美术院校中首要的造型基础课程。我们也常常把“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句话挂在嘴边。说其基础是相对创作课程的概念而提出的。所谓基础,就是说这些训练都是定为专业创作服务,也因此基础课从一开始就必须同以后的专业创作课程有机地结合。

纵观我国素描的历程,目前我们所采用的素描教学是西方学院派造型艺术近四百年来教学实践的产物。从徐悲鸿等的学习引进到建国后契氏素描教学体系唯一模式般的整体影响,都主要是为油画、雕塑等专业服务,而对中国画专业来说则是有喜有忧。一方面,通过西式素描教学,学生提高了具象写实能力,另一方面,这种造型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面对中国画时却无从下手。对中国传统艺术也越来越茫然,甚至于有学生说中国画造型不严谨,等等。素描作为“舶来品”同本土中国画在意识及造型观念上都存在差异,这也致使中国美术教育界自西式素描引进至今一直众说纷纭,西式素描成为大家争议的重要问题之一。

很多年前叶浅予先生便主张学习中国画的学生不用画“传统意义”上的素描。要学会用线造型,注重结构,画适合中国画的素描。当时虽未引起各地院校的重视和反响,但其积极意义及影响深远。原浙江美院教师李振坚、方增先等人在徐悲鸿、蒋兆和对中国画造型探索基础上也曾明确提出了“结构素描”这一概念,主张以结构为研究中心,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在当时也掀起了一股热潮。

在当下,改革中国画素描的呼声已延续了几十年,可谓百家争鸣、各有侧重,主要观点是推崇结构素描、以线造型等。

素描作为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就势必要为各专业课服务,那么,中国画专业素描教学选择恰当形式或方法,与中国画专业对接,让学生从西式(指全因素素描)素描中走出来,加以区别,并转变思维方式,尽量避免基础素描教学与中国画专业脱节现象,就尤显重要。要制定适用于中国画专业的素描教学模式就必须科学、全面地分析并充分考虑中国画专业的自身特点,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有所依据。

其一,传统中国画讲求意象造型,追求不似之似为真似。“意象”是中国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认识方法、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意象造型要求艺术不仅是再现客观事物的表象,而且要表现事物的本质和作者的主观精神;画者,把所见、所知、所感、所想,经过思维加工,综合成一种宏观意识而加以完整的表现,表达自然的本相和画家的心理世界、主观精神等。画中的世界是画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体。作品中的形象亦是造化之形与画家心中之形的物化、升华。传统中国画轻再现重表现,不以形似为最高标准,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各、天人合一,追求不似之似为真似。而西方绘画则是在解剖学、光学、透视学和色彩学等自然科学上建立的,其素描造型讲求科学、具象、写实、再现等。文化的出入导致造型观念的差异。

其二,任何绘画艺术都有其自身的造型程序和表现方法,传统中国画则是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南齐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之论画六法中创“骨法用笔”之说,且位列其二。“骨法用笔”其具体发挥,其实就是线描(蒋兆和语)。“骨法”在这里讲就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正如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言:“中国画是以线条、结构为主要表现形式。”纵观世界艺术发展的初始时期,都是以线为造型手段,从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岩画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但随着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如色彩学、光学等的影响下)西方艺术选择了再现事物的描述方式,即转向了光影明暗、空间体积;而东方艺术则选择了线的不断进化,从而线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造型手段。当然,传统西画中也有不少用线造型的经典之作,也更有一批如波提切利、安格尔、毕加索、席勒等十分注重线条运用的画家。但西化的线条更多的是侧重于表现物象的结构,体面的转折、空间等。线在西画中处于一种从属地位,离开了所要表现的对象,线条本身没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在中国画中,线是抒写情思、塑造物象、缔造意境、酿成气韵的最基本的要素及手段,既构成形,还要体现自身独特的形式美,有其特定的内涵,与西方绘画中的线有本质区别,也因此线是中国画有别于其他绘画而特有的主要手段。

其三,中国画造型的平面性。在世界绘画艺术中,西方是以写实、再现性绘画为主,而在东方以中国绘画为代表的中国画,却重意象与表现;西方绘画注重物质性,以写实的手法在二维画面中再现三维空间,呈现仿真效果,具有强烈的立体性,而中国绘画注重精神,重表现,偏于写意,具有一定装饰效果,因此呈现出强烈的平面感。从中国画的勾线、填色技法到集诗书画印为一体都充分表现了中国画这一无须质疑的平面属性。立体性与平面性是区别中西绘画造型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以上粗略的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绘画在造型观念、表现上都存在较大出入。那么,作为中国画的基础素描若全盘照搬传统西式素描,肯定是弊大于利,势必就会出现基础素描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那么,中西绘画除了区别就没有共同点了吗?当然有,那就是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形式美从广义上讲,是客观事物外观形式作用于人们视觉所产生的美感;从狭义上讲,它是大量具体美的形式提炼、概括出抽象形式所具有的独特美感,它是相对独立的外部形式诸因素的美,是各种形式因素的组合构成美术作品的形式之美。简而言之就是在不同画幅中通过构图,将点、线、面、形、色等形式因素按表现的需要,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所呈现的多样统一的美感。从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形式美涉及两个基本的内容:一是形式因素;二是有规律地组合――形式美法则。形式因素是构成形式美的基本单位或元素,从素描角度来说,它主要包含点、线、面、黑、白、灰、(从素描角度讲,色作黑、白、灰来理解)形等。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种感性质料因素的特征,并对形式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而总结出来的,从绘画角度来说,主要包含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尺度与比例、调和与对比、强与弱、虚与实、宾与主等。

形式美是绘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内容的存在方式,不仅是内容结构和组织形式的外在表现,同时还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由于形式美的存在,艺术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形式美是美术作品中相对抽象、相对独立、可被理性分析和具体量化的部分,是东西方美术界公认的能开启所有美术作品的万能钥匙。正如歌德所说:“题材大都看得见,内容经过努力可以把握,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对于大多数画家来说,困扰他们的不是题材和内容而是围绕题材的艺术形式,艺术形式才是他们终身的难题。”就中国画而言,造型特征也决定了形式美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意象造型方式,还是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抑或中国画造型之平面属性,无不与形式美息息相关。形式美是中西绘画之共性。

分析比较中国画造型特征、中西绘画造型的区别与共性,本文认为中国画专业的基础素描,可以从传统中国画造型特征与形式美两个方面去进行探索。

其一,根据前面所说的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及造型的平面性特征。在画素描时,我们以线(线是多种多样的,长短、粗细、轻重甚至于线性的面,类似于中国画的皴擦)为主要造型手段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即大家所公认的结构素描及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在此不再作深入的论述,相关研究已较多),结合传统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来表现对象。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素描由此形成的线性结构和二维空间也符合中国画造型的平面属性,另从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素描上来说,与西画的全因素素描已相去甚远。线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线本身就是画家从物象中抽象出来的,其本身与中国画意象造型观是不违背的。意象造型即根据表现的物象兼顾作者的主观精神,把物象的客观形象加以主观的变化,所作之形是自然之形与作者心中之形的物化与升华。意象造型可以以具象造型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作者的主观情感,意象造型与具象造型二者也并不矛盾。当然,具象造型也不等于西式全因素素描,弄清这些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第7篇:国画教学范文

一、画学美术教育开启并深化了中国绘画文学化的近代进程

郑午昌先生在《中国绘画全史》中将中国古代绘画分为实用时期,宗教化时期,文学化时期。众所周知,文学化是中国绘画进入近代的标志,绘画文学化时期即开启于宋代,国子监画学是中国古代绘画美术教育史上唯一属于学校美术教育性质的国家专门绘画教育机构,宋代画学美术教育深化了这一文学化的趋势。

(一)从入学的考试内容来看,作为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之中的画学招生非常注重学生入学前的文学化修养,其考试多以典故和诗句命题作画的方式有关。

《画继》卷一圣艺记画学考试事云:“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又如“乱山藏古寺”,魁则画荒山满幅,上出竿,以见藏意。余人乃露塔尖,或鸱吻,往往有所见殿堂者,则无复藏意矣。

《画继》卷六战德淳条云:“战德淳,本画院人。因试‘蝴蝶梦中家万里’题,画苏武牧羊,假寐以见百里意,遂魁。”

俞成《萤雪丛说》云:“徽宗政和中,建设画学,用太学法补试四方画工,以古人诗句命题,不知抡选几许人也,尝试‘竹锁桥边卖酒家’,人皆可以形容,无不向酒家上着功夫,惟一善画,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书酒字而已,便见酒家在内也。又试‘踏花归去马蹄香’,不可得而形容何以见得亲切,有一名画,克尽其妙,但描数蝴蝶飞逐马而已,便表得马蹄香出也,果皆中魁选。”

以上数题,概括而言,无非以解诗意,通画意胜。由此可见宋代画学教育重意的特点,诗言志,词抒情,画学招生在入学之初即非常注重考生日常文化修养的学习,“诗画一律”。在古代,琴棋书画除了作为一门单独的艺术门类,更多的是中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途径,画学考试以诗句命题作画无疑是侧重了考生文化修养的考察。

(二)从课程设置方面看,也非常注重文学修养的培养。除了绘画专业门类设重及课试制度之外,开设了文字训诂和习经等课程。所谓“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回答,以所解义观其能通画意与否。

对学生围绕对《说文解字》的修读,“书篆字著音训“,其目的主要在于识古文,明“六书”,基本属于“小学”范畴,《尔雅》《方言》《释名》皆设问上下之理,以通画意。

从以上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到宋徽宗设国子监画学,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文学修养的苦心孤旨,也正是因为从入学考试到日常培养的文学化内容等一系列教育措施的实施,使得画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画家的作品“超凡脱俗,笔韵高简为工”。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画院所倡导的文学化倾向,直接表现为画学学生们将中国古老的文学的赋比兴传统,从诗歌移到了绘画领域。创作出了符合宋代独特审美体系的作品,开启了中国绘画文学化的进程,从而为宋代绘画成为中华民族绘画的百代标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画学教育绘画文学化的方针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

众所周知,文人画在宋元以后,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主流。陈师曾先生说,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此四项要素皆与文学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是以善为美的,人品即诗品,人品即画品,人品既已高矣,画品、文品不得不高;学问对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而言文学修养占了很大一部分,“诗以咏志,画以传情”,此为才情之抒发也,诗画本为一律;思想则更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修炼有极大关系。所以画学所培养的学生虽以院体画为主,但其文学化的教育方式、方法无不为宋代以后文人画的勃兴、奠定了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

而且,由于画学教育中对于文学课程的重视也使宋朝以后,中国绘画的接力棒传入文人之手变得顺理成章,首先,通过画学的教育使绘画者具备了完善的写实功力,能够充分解决绘画中形的问题,绘画自然而然的转向抒写情感,追求笔墨,这也是绘画风格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再到“聊以写胸中逸气,逸笔草草,聊以自娱。”其二,当社会变迁,国家动荡时,同属于文化人的画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自然而然会把绘画作为其寄托情感的领域,中国绘画的趋势便会朝着文人画的发展潮流去迈进。

结语

以上从诸多方面论述了宋代画学美术教育在促进中国绘画展过程中起到的良性作用。以前的研究总是片面认为守画院画学的艺术是与文人画这一中国绘画自元以后绘画的主流相对立的倾向,其实通过以上研究会发现,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面貌,但因为相同的文化趋势,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并不仅仅表现为相斥,更多在互相融合、互补,共同促进了中国绘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4年

[2]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3]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8篇:国画教学范文

关键词:传承、创新;中国画、装饰画;传统、现代;用线、构图、技法

运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创新装饰画的现代教学,是我们职业学校经常思考和长期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是在我国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从描绘象形文字开始,便有了国画这种形式,当然一开始人们只是用木棍、贝壳描绘生活的场景、数字等,随后利用各种工具在陶罐上绘制、刻画各种图形,以装饰各类器物,最后用朱砂、靛青在丝、帛、绢上面作画,所以中国画又被誉为丹青。随着毛笔、颜料、纸张的发展,经济的稳定,文化的繁荣,历经元、明、清等朝代,画家们不断努力,成就了中国画这一传统的绘画方式。它的内核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

简单地讲,只要能起到装饰作用的画都可被称为装饰画。按我们教学来讲,素描、书法也可被称作装饰画。与其他艺术一样,它是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载体、一种形式。它的题材多样,运用范围广泛,并被人们所喜爱。如今电脑技术已深入我们生活、艺术的各个领域,作为一种绘画的技术,装饰画不仅要汲取现代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时要自觉地、坚定地强化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并融合在自己的创作中。在装饰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开拓思路,积极创新,重视、发挥中国传统画对装饰画设计的影响。

一、中国画与装饰画在题材上的重合

中国画分三科,即人物、花鸟、山水。人物题材在中国画中历史悠久,并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从壁画、墓穴以及许多珍贵的古代绘画作品中,看到栩栩如生的功臣、武将、文人等形象,以及古代人们所信奉的佛、菩萨、罗汉、天师等儒道形象。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人物的活动、思想和愿望,并且通过画家对内心感情地细致描写、艺术境界地追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五代顾闳中创作的《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古代一幅杰出的人物作品,它用笔细腻,设色明丽,对人物姿态和内心世界刻画都颇为深入。在画中我们看到连续的画面被分为五组,每组之间都巧妙地用屏风、床榻等器物分开,把主角韩熙载的晚间生活逼真地记录了下来。唐代张萱的《捣练图》,表现了艺术家对生活的情趣,把捣练、织补、熨烫等一系列场景与多人的姿态、人物的关系自然地联系起来。而说到装饰画的创作,我们不妨看看另一位著名画家林风眠,他的代表作有《春晴》《江畔》《山水》等,早期水墨画灵动飘逸,后期创作的仕女图如绿衣少女、白衣女、梳妆仕女更多的利用了明暗、光影效果,表现了女性宁静、娴雅的性格。在担任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学院首任校长期间,林风眠对中国画大胆进行革新,把传统绘画与西方的形式和构图结合起来,开创别具一格的“风眠体方形构图”。林风眠的中国画,更接近我们所说的现代装饰画。

在装饰画素材章节中,我们有动物素材与植物素材两类,总括起来其实就是国画中的花鸟题材。花鸟画是以花、草、蔬、果、鸟、兽、鱼、虫等动植物为题材的画科。看过金鸿钧先生的花鸟画,多半会被他的花鸟画所触动。在传统重彩工笔画的基础上,他对“空白”与“色彩”进行了改革,画面强烈、浑厚,用线勾勒,强调主体,同时运用装饰技法,运用肌理表现底纹,体现了层次上的深度。现代装饰画经常使用预先做好底纹、再表现形象的方法。花鸟也是装饰画的常用题材。

山水画以自然景观为描绘主体,是中国绘画史上最重要的画科之一。早期山水画很大程度上脱胎于地图,写实性比较强。如果把它换作铅笔、钢笔作画,就是我们的风景写生。唐代李训的山水画以金碧山水著称,属工笔画,画风严谨,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到了五代,逐渐转向写实的水墨山水,直至宋代形成典雅的青绿山水。这种表现形式,在我们的主题展馆、博物馆的壁画装饰上常常能见到。

二、中国画与装饰画在用色上的相同

装饰画的色彩表现中有铅笔、钢笔淡彩,即在线描的基础上,根据对象的色彩加以渲染,表现出来的形象幽雅宜人。坡歌颂杭州西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正是对淡彩的一种真切描述。在中国画中,淡彩是工笔画的一种,即先用墨彩的方法把对象画到八九分,然后用淡薄的色彩稍作渲染。色不碍墨,墨不离色,即能融合一体,又能显示墨的韵味,产生一种淡雅、朴素的效果。无论是装饰画还是中国画,运用此法的效果是一致的。

国画中的重彩多用勾填与勾染来表现,用色以“石色”为主,设色较厚重,注重上色的顺序。重彩的色彩雍容华贵,绚丽耀目,则富有装饰意味。在装饰画的色彩表现方法中,我们通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是水粉,以“粉色”为主,用色用水要掌握好,特别是色彩间的衔接、渗透,画面效果艳丽、明亮、浑厚。两者虽然使用的颜料有所不同,但同样是属不透明的色调,起到同样的画面效果。

黑白是色彩的极色。黑白装饰画以黑白的色调,借助于点线面、黑白灰的手段以及相应的肌理效果来表现装饰的情趣。教材上提到的张光宇先生,是我国现代装饰艺术的奠基者,他将审美情趣与现代的审美时尚很好地结合起来。受到张光宇先生影响的艺术家冷冰川,他的黑白装饰画也别具一格,画面中大面积的黑色与纤细的白色线条构建了生命的活力。这种大面积的“空”,其实就是国画中的“留白”。“留白”是国画中的技法之一,也是一个表现特色,留白给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在画面中形成“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一幅水墨画,画中的山泉以白色为主,两边以大小深浅不同的墨色加以衬托,蛙在哪里?“蛙在白色的源头”。无论是现代黑白装饰画还是水墨画,都运用黑白的虚实变化。

三、中国画与装饰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契合

用线,即点、线、面是艺术表现形式中的重要元素。作为线在国画中的运用,白描便是最好的说明。白描是中国画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单用黑色线勾形而不设色,朴素简练,核心就是线条。线条的运用强调变化,讲究气韵和动感,根据使用的不同共有十八种描法: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蚂蝗描、钉头鼠尾描、混描、撅头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水纹描、减笔、柴笔描、蚯蚓描。不同的线能生动体现形象特征,如中国古代著名白描长卷《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国美术史上极其罕见的经典传世之作,代表了古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此画场面宏大,人物结构精细,气势宏伟壮丽,线条圆润劲健,达到了用线的最高境界。线的作用在装饰画中也不容忽视。《冷冰川的世界》中,我们看到的就是利用线的排列形成虚实来塑造形象、层次的。线在现代装饰画的嵌丝法、刮画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学习装饰画,必定还要熟悉装饰大师丁绍光。丁绍光也是一位深受张光宇先生影响的现代艺术家,他的画属于现代重彩画,不仅色彩与国画重彩相似,主要是他的勾线平涂法。他的画大多以少女为题材来表现,人物造型修长,长长的手臂,长长的脖颈,长长的玉腿,长长的秀发,即使是宽大的热带植物,还有动物等,也都运用长长的线条勾勒。从这些装饰画作品中,都能看到优秀的艺术家扎实的中国画基本功。

构图即画面的处理和安排,是将自然形象变为艺术形象的重要环节。中国画讲究落笔前胸有成竹,对形象、空白、画面平衡有一个合理的布局。装饰画中主要采用:①平视法,不受时间空间局限,不受环境拘束,以比较自由的办法,追求平面的展示效果,尽量淡化纵深的感受,一般只作交错,不出现多层重叠;②立视法,是中国传统散点透视在装饰画中的延伸,应用广泛,横可成长卷,数千里山河尽收眼底,竖可装立轴,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装饰画中的立视法其实就是传统国画中的散点透视。利用散点透视,不断移动视点描绘的《清明上河图》把1695个人、六十多匹牲畜、二十多只木船、三十多栋房屋楼阁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尽收眼底。元朝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是运用了此法。

传统中国画与现代装饰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契合,不仅仅只是用线、构图的相近,还表现在技法上的相似,如泼墨法、破墨法在装饰画中常常用作背景的处理,起到与色彩自然渗透的效果。如果我们细心寻找,一定还能找到很多相同点。

装饰画是一种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旨在装点我们的生活,美化环境和陶冶情操,一切能起到此作用的画都有可能列为装饰画。不论在技法、题材上,丰富多彩的多元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关键是要用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底蕴去发掘、去表现、去创新。我们前面提到张光宇、丁绍光等艺术家都是在传承中国画的民族文化基础上进行个性创作,开拓了自己的艺术道路。我们学习装饰画设计,亦要重视、熟悉、掌握、运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不断改进,不断开拓,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湖南美术出版社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所.美术鉴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2]彭 德.中国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陈敬良.装饰画[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4]孙其峰.中国画技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5]冷冰川.冷冰川的世界[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

[6]丁绍光.丁绍光画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第9篇:国画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国画教学

国画教学,主要强调的是传统绘画的表示手法,同时它也能体现出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使得中国画也成为了中学生培养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画教学不仅能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1对当今我国的中学美术教育形式进行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在一些中学课堂中,美术课由原来的两节减为现在的一节,有的学校甚至都把这门课程砍掉。而实际上,任何学生都需要拥有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概念,同时也还要对投影透视以及一些绘图示意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掌握。所以,在中学的美术课上,有时上有时不上,使得学生不能正确辨别色彩,对空间概念严重缺乏,最后毕业工作时还需要重新的补课。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对艺术不感兴趣,对美育也缺乏修养,最后表现出愚蠢霸道;而也有些青少年在学校时没有接受过美术教育,在社会上表现出以丑为美,甚至不懂得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遗物。这足以说明,美育对青少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中学生,它是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加入国画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让学生们增强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同时它也能以传统的绘画方法来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以增加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让青少年在步入社会,能拥有着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

2对中学美术教育加入中国画教学进行分析

中国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中国人审美的一种“语言”,它包含了不同时期的文学、哲学以及历史等各种文化知识。而中国画的本质不是物质性,而是精神性。首先,它追求四维空间的画面,体现的不是物象的写生,而是借物抒情的一种表现。其次,它是抽象性的表现。在国画中,它通过特定的符号来表达作者的理念。最后,国画也是对装饰美和构成没的追求,它包含着很多审美情趣的特点。所以,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加入国画教学,势在必行。

在我国中学的美术教育中,插入中国画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人物、山水以及花鸟这三大类。而将这三类进行科学地连接起来,有顺序地分三年教学,从技法来看,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先工后写的教学,使得学生的美感不断提高。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能正确利用临摹和的关系,将其有机的结合。对于临摹,是在学习古人的手法,之后运用到写生的实践中,以便能对现实对象的体现手法进行提高。而对于写生,是对古人们的经验进行加强理解,最后并能对现实生活的表现能力进行加强。

对于国画教学的实施,除了教材以外的障碍之外,还有设备条件的障碍。其中,毛笔是中国画的主要设备之一。对于中学生的美术作用,则可以用蘸着墨汁的毛笔在皮纸或毛边纸的反面画,这样也能将国画的笔墨技法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的画法同时也能将民族绘画的特点展现出来。

3对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国画教学应遵循的原则进行分析

在中国画中,对事物的观察一直都保持着精神的状态。它所追求的不是事物的物理形态,而是一种超越的自然境界,最后使得人类的审美感悟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所以,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国画教学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在对文化理论教育的加强,同时还要在传统文化理论下传授技巧。通过临摹前辈的作品以及针对性研习,使得学生更能领会中国艺术的精神。而在国画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单纯的存在临摹,还要对传统的文化理论知识进行教化,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赏识和分析,使得学生能从一件艺术品中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内涵。所以,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国画教学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教学,既能传递中国民族文化,又能使学生了解民族艺术的理论知识和民族精神,从而进行更好的中国画创作和学习。

第二,在国画的教学中要重视书法的作用。在中国画的教学中,书法是教学基础,同时它也具备着双重的作用。首先,它是一种抽象艺术,它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目标。其次,它是中国画的一项基本功,学习它,可以将中国画的主体精神抒发得淋漓尽致。

第三,在国画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加入现代人的感受,强调创造。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基于全球化以及国际化等命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让艺术贴近生活,换一句话说就是在遵循中国民族特色的同时还要寻求文化的不断发展。

最后,在国画的教学中,美术老师还要不断的扩展知识结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以便达到以传递传统文化为主,贴近现代化教育的教学效果。

所以,对于中国画来说,它不仅是一个画种,同时它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体现。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加入中国画教学,势在必行。

4总结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加入中国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青少年对美育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知,让他们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青年。

参考文献:

[1] 云子.谈谈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思维作用[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3):177179.

[2] 黄若舟.中学美术与国画教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4):131.

[3] 杨洁.浅析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S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