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的经济地位范文

教师的经济地位精选(九篇)

教师的经济地位

第1篇:教师的经济地位范文

关键词教师;社会地位;职业道德;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1-0128-01

1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其评价的标准

教师的“社会地位”包括了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观念(社会价值与形象)地位。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国外社会学家认为,人们评价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的标准主要有三个,即社会声望、财富和权威。这说明认识与评价教师社会地位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其中既有工资、待遇、福利、住房、晋级等经济性因素,也有工作环境、社会声望、威信、荣誉、尊重等非经济因素。国内学者多从工资收入方面的经济因素评价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问题,而没有注重对教师职业的整体社会地位做调查研究。

2教师社会地位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教育已经摆在了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师职业地位的问题,已不仅仅是教师从业人员和社会在某一时期所关心的热点话题,而是关系到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民族的振兴与希望的重大现实课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当今社会教师地位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政府行为及其理论倡导对教师地位的积极确认,以及长期以来教师职业在人们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神圣性;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教师地位偏低,以及教师职业已经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吸引力这一令人尴尬的现实。不过,我们这里说的教师地位的偏低,指的并不是政府对教师职业的重视和认可程度,以及与其它社会职业相比较在法律上所拥有的政治地位和职业权力,而是指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作为教师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处境。也就是说,与教师职业性质、工作责任和劳动付出相比较,教师不仅远远落后于社会各强势部门和行业,甚至连以追求个人利益为最终目的的个体职业行为的优越性,也已超过了教师。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但现实往往并非完全合于理念的构想,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普遍低下,已是一个不容否定的社会现实。在有关部门的多次职业形象调查中,在形象良好、受人尊敬的职业中,教师总是名列前茅;而对人们职业意向调查的结果却表明,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却总是位居末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教师平均工资一直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的倒数第一位至第三位之间,“七五”期间,我国教育系统平均工资比全国国有单位职工,国有企业部门,国有工业部门,国有事业单位分别6%,8%,10%,2%。近几年来,国家拿出大笔财政,加大教育的投入,增加教师的工资,使教师的固定工资要高于同等资历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但其工资以外的实际收入却要比社会其它行业要低得多。时至今日,师范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作为农村贫寒的农家子弟跳出农门找到工作的一个台阶,而毕业以后当教师的结果又使他们仍贫寒。教师职业地位在现实社会里的偏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3多层面努力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

1)社会尊师。即国家和社会真正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从科教兴国、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战略理念出发,不断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建立教师职业的国家威信。诚然,就政府而言,对教师职业地位的确认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以一种职业为对象来立法的在我国目前恐怕还不多,而《教师法》就是其中一项。这都是基于对教师职业的意义和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小平同志早就明确地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2)学校尊师。学校是教师实现人生理想、贡献聪明才智、成就学生未来的地方,学校尊师就是要让教师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有成就感、价值感和幸福感,学校的管理也要真正从人本理念出发,确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灵魂”的学校发展观,使教师在学校感到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工作者的尊严与价值(但现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教师在学校感到的是压抑感、挫折感、消极感、失败感)。

3)学生尊师。学生尊师对教师社会地位的形成更具实质意义,因为学生是将来的社会成员,教师在与学生结成的师生关系中所建立的形象,不仅具有教育意义,而且具有社会意义。教师在社会中的观念地位的建立,从最深层的影响看,是来自于学生。一个好老师,学生可念及终身,尊其为榜样,并将其美名传递开来;而一个不良的教师,不仅是学生心痛与攻击的对象,也是家长敢怒敢言、茶余饭后议论的目标,其臭名自会远扬到四海,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并根植于人们对教师认识的观念之中。因此,教师要建立自身的社会地位,从最现实的努力中,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但是,学生尊师是有条件的,我们日常所言“尊师爱生”,其实为“爱生尊师”才对。只有爱护学生的老师才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

4)教师自尊。这是教师社会地位得以提高最基本、最基础、最关键的层面。离开了教师自尊,其他一切都将无从谈起。一个不自我尊重、自我不努力、自我不成长、不发展的教师,怎么能让社会、让学校、让学生尊重呢!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教师社会化的外部条件如能得到改善,也并不一定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因为即便是在待遇很高的欧美和日本,除了教育黄金时代以外,近一个世纪以来仍然有75%的高学历青年人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其主要原因是许多青年人没有形成内在的专业发展精神。所以,如果没有学校及其教师本职工作的发展,要提高学校和教师的社会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我国,目前需要抓住教师社会地位得以改善的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从内在方面提高广大教师的服务意识、教学认识、专业技能素质和责任心水平等。尤其是教师个体要加强自身修养,其基本方法是“毋自欺”,“慎其独”。

参考文献

[1]邓肯.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168).

[2]《京城高校进修生》,中国经济时报,1998年12月5日.

[3]Murray F.The Teacher Educator’s Handbook[M].

[4]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9.

第2篇:教师的经济地位范文

一对经济数学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

本文所研究的地方性本科院校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多是近年由地方性师范专科学校升级而成的综合性院校,笔者本次抽样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文理学院、湖南科技学院、邵阳学院等四校(以下简称“四校”)进行了调研。文中时段数据为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12月1日,时点数据截取2010年12月1日。

(一)年龄结构

经汇总基本数据,四校均设有经济管理类专业,担任经济数学教学的教师总计31人,但年龄结构不尽合理。31人中以青年教师为主,40岁以下青年教师26人,占83.8%,其中30岁以下教师14人,占45.1%,30~40岁教师12人,占38.7%,40~55岁4人,占12.9%,40~55岁成熟教师不足,55岁以上1人,占3.2%。

(二)学历情况

四校担任经济数学教学的教师学历结构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具有本科学历教师仍占一定比例。硕士研究生共19人,占61.2%;具有博士学历教师2人,占6.4%;本科学历教师9人,占29.0%;另外还有在职就读研究生4人。

(三)职称情况

四校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明显不足。31人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人,占16.1%,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1人,仅占3.2%,数量明显不足。近年,担任经济数学教学的教师主要来源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教师职称结构以中级和初级为主,43.4%的任课教师具有中级职称,具有初级职称的教师占34.7%。

(四)双师素质情况

本文所指的双师素质指具备高校教师资格,且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四校担任经济数学教学的教师双师素质有待加强,具有双师素质教师8人,占25.8%。目前,主要来源有二:一是来自数学系理论数学专任教师,22人,其中具备双师资格的仅3人,占13.6%;二是来自经济管理系专业课任课教师,9人,其中具备双师资格的为5人,占55.5%(表1)。

(五)参加培训情况

教师实践能力培训不足。从四校担任经济数学教学的教师参加培训情况看,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理论、学历培训、其他各类短期培训及业务培训,分别占全部培训人次的31.1%、23.3%、20.5%、25.1%。

二经济数学师资队伍形成的原因分析

经济数学师资队伍形成既有历史原因又有其现实原因。

(一)历史原因

经管类专业办学历史不长,地方性本科院校由师范专科学校升级而成,经济管理类专业均为近年新设,四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在同类型学校中较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具体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担任经济数学教学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成熟业务骨干教师不足。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未形成合理梯队(40岁以下任课教师占83.8%);职称结构不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16.1%,其中正高级职称仅3.2%,中级职称教师占43.4%,初级职称占34.7%);双师素质不强,且培训不足(具有双师素质的占25.8%);教师实践能力培训不足。二是骨干教师队伍薄弱。职称结构偏低,正高级职称人员太少;教研、科研成果不足,对经济数学的教学教改问题研究少,用数学工具研究经济与管理问题的科研甚少;社会行业实践、教学实践经历不足,很多教师将经济与数学完全脱离,将经济数学课上成了数学理论课,学生兴趣不大,效果不佳;教学工作量偏高。三是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双师素质不强,初级职称教师过多。担任经济数学教学的教师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仅为25.8%;学术氛围较闭塞,经济数学的学术交流活动尤其少,近乎为零。

(二)现实原因

现实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师生对于经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尚未到位,没有形成共识。笔者口头采访了12位经济管理系的教师,有7位认为经济数学就是数学课,在校学习时就觉得枯燥乏味令人头痛,甚至有人不愿谈起;笔者随机采访了21位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有16位学生认为,老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没有思考过,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有3位学生认为学好经济数学是为了考研,因为经济数学是国家统考课程,有2位学生认为,学好经济数学是自身兴趣。二是师资队伍分类管理不够。院系领导文山会海式的行政事务性工作较多,对经济数学的教学思考缺乏深入,大多认为学生没意见、能够维持就行,反正经济数学跟专业办学的关系不大,思想上将经济数学等同于数学,管理上表现为粗放管理,谁愿意上此类课就上。三是骨干教师队伍培养、管理不足。

三经济数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与措施

地方性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加强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改善师资队伍职称结构,重视“双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注重动态管理。

(一)提高认识,尽快达成对经济数学教学重要性的共识经济数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对经济数学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其后续的进一步学习、掌握更深层次的经济数学计算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并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等学科领域内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在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正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数学的应用范围,与此同时,人才需求市场也相当明显地表现出了对富有数学素质的专门人才的渴望,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企业越来越关注从业人员的数学素质,以便能有效地、定量化地解决开放性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1]。经济应用数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意义深远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众多有志有识之士共同努力[2]。对于经济数学重要性的认识,关键在院系领导和任课教师,而学生站的角度没有教师高,多数是被动学习,当然,能否变被动为主动、变漠视为重视,有赖于师生的共同努力。

(二)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培训工作

近年来,学校专任教师的主要来源集中于高校应届毕业生,他们只经过基本的岗前培训,缺乏相应专业实践、及对行业领域的了解,这就形成了在一段时间内,教学内容结合相关行业具体实际较少,尤其针对技术更新较快的行业领域,这些问题尤其突出。在经济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要学会“数学地思维”,学会应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3]。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和应用数学的一部分,应用尤其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应是“经济数学”课教学目标的核心。如果它不能体现时代特征和要求,不能更多更好地反映数学在经济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不能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无疑偏离了教学目标[4]。因此,应注意结合专业建设与发展实际,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培训工作。多渠道培养年轻教师,各校应增加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并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可以考虑聘请综合性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和企业高管进行学术交流,使学术空气处于开放状态,开阔师生视野,使经济数学真正具有经济“味道”,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三)建立一支动态管理、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第3篇:教师的经济地位范文

一、中美本科经济学教学的差异

(一)教学主体不同

国内高校在教学中,普遍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权,弱化甚至忽略学生的地位。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听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单一和单向的课堂关系,使得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领导者。

美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经济学自学网站。网站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选用、练习题目、模拟试卷和答案等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互动,可以进行在线交流、问题答疑、小组讨论等,学生自主学习非常方便。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学习者,他们主动听取教师、同学对知识的分析和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可以调整教学安排和进度,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的不同

国内经济学教学中对教学目的的描述偏向社会本位,阐述较为宏观和宽泛,多是考虑国家、社会的层面,强调经济学对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教授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中提出,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明辨是非,区别西方经济学的有利或有害之处;二是为了权衡取舍,即结合我国国情,决定西方经济学说的适用程度和范围;三是为了了解西方的国情,更好地扩大对外开放。教学目的与社会联系较多,与学生个人的生活缺乏紧密联系。

在美国的经济学教学中,对于教学目的的描述多是强调个人本位。如美国经济学教授曼昆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学习经济学让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活动;学习经济学将使你能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使你的政治行为(支持或反对某项政策)更理性。这种对经济学教学目的的阐述,将经济学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材选用不同

国内教材市场上,有种类繁多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译本,也有高校自己编写的经济学教材。与美国经济学教材代表著作,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繆尔森的《经济学》相比,国内的经济学教材多为国外教材的复制、节选,案例较少,模型和公式较多,结合中国实际较少,实用性和适用性较差。因此,重点大学较多选用国外的主流经济学教材。但是国外翻译过来的部分教材,存在着版本滞后、翻译错误等问题。

在美国经济学教学中,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600余所大学一般选用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该书通过名人传记、故事、新闻、时事等案例阐释经济学的晦涩理论,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能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学校每年都会对这本教材进行修订,与此书配套的专门教学网站、教学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丰富,经济学教学系统性、完备性强。

(四)教学内容不同

国内高校经济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是解释经济主体行为的科学,一般是微观经济学课程结束后,才能学习宏观经济学。如果把经济学作为一门课程,也是先学习微观部分的经济学知识,然后学习宏观部分的经济学知识。相对宏观经济学而言,微观经济学课时较多。在美国的经济学教学中,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不但内容划分与我国不同,而且教学次序也不一样。许多美国高校将宏观经济学开设在前,微观经济学在后。

在我国的高校经济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相对经济发展滞后,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脱节。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用得较少。美国的经济学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实用性。由于经济学理论需要数学论证和解析,美国经济学教学强调“数理统计”“概率论”等数学知识的实证应用。

(五)教学方法不同

我国的经济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重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在课堂中讲授内容较多,学生与教师互动少、交流少。有些高校看到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对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不足,多是照搬照抄国外的案例,而国外案例与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差别大,学生难以设身处地地考虑经济问题,理解经济学知识较为困难,对知识的把握比较片面。

美国的经济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多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专家讲座等教学方法。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精神。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学生会产生诸多困惑和不解。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查阅大量相关资料,阅读、思考并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将一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赋予学生在课堂上一定的“话语权”,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六)评价方式不同

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普遍采用的是“一考定终身”,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定性和定量评价,多采用简单的一次性考试、考试和作业相结合的证明价方式,是总结性评价。对教学过程缺乏监督和监控,对考试结果过度依赖,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一些学生通过考前几天的突击学习,也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这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的经济学教学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是形成性评价。教师会布置大量的课程作业,有时作业涉及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和专业,需要学生大量翻阅资料、整理文献、归纳总结,才能定时、定量地完成任务。这些都在最终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师给出的课程成绩是包含几个方面的综合考评,如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小测验成绩、考试成绩等。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课后作业中熟练掌握知识,才能获得较好的成绩。

二、中美本科经济学教学 差异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上,使学生能自我监督、自我监控,对于存在的问题能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应相对宽松和开放。教师的角色要有所改变,站在学生的角度,成为课堂学习的设计者、鼓励者和协助者,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支持,而不是课堂的绝对领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话语权得到展现,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明确教学目的

我国长期以来社会本位的教学目的,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单一和片面。灌输式教学或者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要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和学两方面目标一致,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的落实到经济学教学中,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详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从简单到复杂,明确经济学教学的深度与广度。通过经济学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培养学生既有从事经济学相关工作的能力,又有从事其他工作所具备的素质。

(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教材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尊重经济学发展的实际,选用国内外的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作为教材,如萨缪尔森、曼昆、帕金等,避免因为翻译、编写等问题导致的差错,缩小我国与国外经济学教学的差距。

案例教学资源库是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方面。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学生,借用精品课程、教师教学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等项目,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多方面、多角度地选取一些当今社会经济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国外教学经验建设完备的经济学教学网站。选择西方经典著作中的典型案例,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经济学著作中汲取知识养分,筛选、提炼案例。联系我国实际经济发展现状,有意识地编制一些涉及多章知识的综合案例。

(四)丰富教学内容

关于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明确认识到,不能把实践教学错误地理解为一种形式。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经济生活的实质、产生问题的缘由等,要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理论教学。本科阶段的经济学学习是基础,基本假设、概念、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本科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和问题,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实验课、实习课的地位。

(五)采用多样教学方法

在经济学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从学生角度设置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变以往PPT教学、黑板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资源,开设专家讲座,组织精品课程、时事热点讨论等。组织学生实时收看并学习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经济学相关课程,了解世界经济研究前沿问题,开拓知识学习视野。

利用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生产实践单位,组织学生走出去,建设学习小组,去企事业单位,实地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典型经济案例。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际,观察经济现象,参与经济实际,总结、分析经济问题。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理论知识更多地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六)应用多种评价方式

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章节考核、考试成绩作为几个考核指标,在确定学生最终成绩时,将以上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教授,重视课堂讨论,更要注重课后对学生的辅导答疑、在线交流、学业指导等,对教学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在经济学教学中,通过形成性评价的六个阶段:自评、专家评价、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实地评价和进行中的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参与精神。

参考文献:

\[1\] 丁刚,罗暖.国外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的典型经验及其启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第4篇:教师的经济地位范文

得克萨斯州此前还没有就音乐教育在公立学校的地位作任何研究。它是美国第二人口大州,少数民族的人口比例为全国之首,但这里对于音乐教育特点的相关信息之缺乏令人吃惊。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得克萨斯州一个面积最大、最具多元化的城镇学区之一的所有小学音乐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该学区有约八万名学生,其中,少数

民族学生(非洲和西班牙裔学生)占71%,他们中的53%的学生来自需要接受政府免费午餐的贫困家庭。研究旨在评估音乐教育在这一地区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并调查学生因为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两个因素的差异而在获取音乐教育资源上可能存在的不平等性等问题。

问卷搜集的信息主要包括教师、音乐教育情况以及教师对学校音乐教育特点的认知。教师信息包括:全职/兼职、教育和教学资格证、工作经验、擅长的乐器、是否参加音乐和专业活动。教育情况的信启、包括:助理的数量,进度表,教学和规划的时间分配,参与学校音乐教育、特殊教育和私人培训的学生数量、课程、表现、是否参加竞赛或地区及州级剧团,设备和资源,费用和预算。教师认知包括:家长、行政部门和同事的支持、过去三年中音乐教育特点的变化、各学校间的音乐资源分配是否平等。研究的目的在于调查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小学间音乐教育和教师特点之间的差异。

研究结果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特点

少数民族学生数量和经济地位不同的学校在教师的课前准备、教学经验、教师资格征、继续教育的意愿、是否参加校外音乐活动和学校专业活动方面基本相同,唯一的差异就是对实习教师的监管。经济地位高而少数民族学生少的学校,75%的教师都带过实习教师,而在其他类别的学校只有不到30%。而且,这里有一种趋势值得一提:少数民族学生少的学校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出席过专业会议,而少数民族学生多的学校只有6%。前者中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没有参加得克萨斯州音乐教育组织的年会,而后者则占到三分之二。

二、音乐教育特点

上述两类学校在教学时间分配、班级规模和表现机遇方面并无差异。主要差异表现在:少数民族学生数量较少的学校残疾学生的数量是其他学校的两倍,学生参加音乐相关的实地考察的频率更高,实习音乐教师的比率也低。经济地位高和少数民族学生少的学校在设备、教学资源(音乐资料、课本)、乐器质量和软、硬件技术上更占优势,而经济地位低和少数民族学生多的学校在这些领域的资源不足或严重不足。

三、音乐教育支持

各学校之间还存在下列明显的差异:经济地位高和少数民族学生少的学校中,70%以上的教师反映学生家长非常支持,而其他学校只有不到25%。家长支持不足尤其表现在筹款、志愿活动和音乐会的参加率上。少数民族学生少的学校中,没有一个教师反映缺乏同事的支持,而少数民族学生多的学校有近20%的教师有这样的反映。此外,经济地位低和少数民族学生多的学校很难从外界募集到资金。

四、平等观

研究发现,无论少数民族学生多少和学生家庭经济地位高低的学校,教师对平等的观点却是一致的:80%的教师都反映所在学校的音乐教育资源少于其他学校。大约一半的教师谈到资源不平等时都谈到了预算问题,如学区给某些音乐教育分配的资金有限等。大约3%的教师谈到了管理者对艺术的价值观和支持不同等行政问题,约20%的教师提到音乐教育中家长的参与度。音乐教师通常深感挫败的是缺乏一个强有力且能提供支持的“家长―教师委员会”来提供资金。教师普遍认为学校所得到的社区资源的类型和家长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与学校的地理位置有关。此外,不同学校之间,设备、乐器、资源以及音乐教师人数也存在差异。

这一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地位等级不同的学校,在家长支持、基础设施、教学资源、预算分配和学生与教师比率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在教学任务上,两类学校之间没有明显区别。

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学校所存在的差异还表现在生源上。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学校可获得优秀的生源,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学校的学生成绩表现常常不佳。根据教师的评论,成绩表现不佳的学校由于生源较差,因此分配到的资金常用来聘请语言和数学专家而非艺术教师,以期提高学生的成绩。因为,如果没能在数学和语言等核心学科方面达到学术要求会导致学校被罚款并最终关闭。而学生成绩较好的学校并不需要特别支持核心学科,就有可能把资金用于艺术和特殊教育等教学岗位。

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学校之间,教师的素质和教学经验区别不大,但是教师参与专业会议的频率和程度不尽相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学校的教师参与专业会议和州级音乐教师会议比较多。此外,这些学校大部分都有实习教师,也反映了学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因为把实习教师分配到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中是许多美国大学的普遍做法。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学校,学生进行与音乐相关的实地考察的机会不同,显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学校提供的机会更多。

所有学校的教师都认同学校和学区管理者应该给予音乐教育一定的支持。超过一半的教师反映学校管理部门非常支持,认为没有给予支持的教师很少。一个微不足道但很有意思的发现是,认为学区非常支持音乐教育的教师大多来自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学校,似乎学区在努力为最需要帮助的项目提供支持。

第5篇:教师的经济地位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经济政治与社会》;德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29-01

中职院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是该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该院校的核心课程之一,《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对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引导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对中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意义。这门课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传授,也包括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文化建设的有关知识,它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政治素养、坚定中职学生的政治立场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的信念,提高中职学生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该课程虽然是作为德育的核心课程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与其核心地位不符的状况,影响着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现状

1、中职院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所承担的德育渗透教育有限

(1)《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的内容:经济、政治、社会,其中经济内容占据了整个教学任务的六个课时,政治内容占了五个课时,而社会内容仅仅有三个课时,因此,从这三部分内容的课时比例分配上来看,经济内容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是该课程的重要讲授内容,因此,它所花的课时、精力以及教师的投入都要相对其他两部分内容多,同时,学生的学习重点和关注度都应该重点投放在经济内容部分。但是根据实际教学显示,在进行经济内容授课的过程中,无论是课程的内容还是教师的传授方式,对学生的德育渗透都是非常有限的。比如,在教学中学生对某些经济专有名词的理解、对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分析、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成为了课堂主要的教学目标,虽然三维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但是该课程要通过经济内容的讲授来渗透德育目标往往被当成课堂的细枝末节来忽略了,造成了该课程德育渗透非常的有限。

(2)传统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的教学效果很难体现。即便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但是考虑到课时有限等条件限制,往往都无疾而终,最终以照本宣科了事。德育的教育不是几节课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虽然德育的教材已经改革了三年,但是德育的教学模式仍然无法得到创新和推广,这也是德育渗透有限的重要原因。

2、《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发挥

该课程是中职院校较为核心的德育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上提出了要贴近学生、职业以及社会的原则,这个原则在教学中也可以运用。由于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能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打击,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而教师面对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讲究采用传统讲授法。

3、《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涵盖的内容教广泛,但是教师对内容的取舍比较随意

一方面广泛的教学内容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会违背教学目标与教材要求,舍弃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当然,大多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删减是合理的,但是也有少部分教师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删减。

二、提高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1、教师应该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需要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设计出每一节课的德育目标,并且将这些目标细化

比如,在讲授商品交换与消费课时,根据教学大纲的德育要求是要形成商品作为生产者生产物美价廉商品的正确的金钱观。这种表述是正确的,但是学生不能够透彻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细化为:金钱的本质和作用、中职学生使用金钱要发挥金钱的有效作用来保障自身的发展、金钱的来源要合法等。这种细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通俗地理解教学内容,实现德育的渗透。

2、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职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就业实践是密切相关的,应该充分体现实践性与实用性的特点。《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功能也应该进行转变,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向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这就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并重视学生,该课程可以通过设计与经济、政治有关的社会活动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已达到德育目标。

3、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要得当,教学目标要明确

对教材中丰富内容的安排,教师应该在坚持教学大纲要求的原则下,灵活地处理和控制。尊重教材是第一位的,是教学的基础。教材是广大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是专家经过精心的研究和筛选出来的具有珍贵价值的资料,如果教师凭借自身的喜好对教材做任意的删减和取舍,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学校的教学要求以及教材的要求等条件,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能够满足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也可以贴近实际生活、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4、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该不断更新

对于中职院校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而言,他们的教学观念首先得益于培训,其次是实践。很多中职教师的德育课堂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即使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和小组教学等形式,但都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并没有触及改革的核心。因此,中职教师需要从观念上转变《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文春云.反思中职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论》读后感[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1)

第6篇:教师的经济地位范文

政治学科本身理论性较强,这就使得政治学科内容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的专业术语,如在一些概念原理的表述上、知识点的阐述上,语言的使用是相当考究的,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语言的使用缺乏准确规范性,就容易让学生出现概念不清、理解错误的问题。例如在讲到我国多样的经济形式时,在介绍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问题时,教师在阐述的时候就要注意准确规范性,一方面,两种经济形式在市场中要遵循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的原则,因此,在经济市场中的地位上是相互平等的;另一方面,这两种经济形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却是不平等的。其中,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而非公有制经济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地位。通过这样准确规范的阐述,学生才能真正地了解两种经济形式的地位问题,能够准确地区分两种经济形式在市场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同的问题。

二、简洁清晰

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而一节知识所涉及的内容量往往比较大,如果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稍微进行一些内容补充,内容量就会更大。于是,在很多教师看来,课堂教学时间都显得非常紧张,这也是很多教师总是有拖堂习惯的原因所在。依靠拖堂那么几分钟的时间真能够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吗?事实上,有过拖堂经历的教师都深有体会,下课铃声一响,大多数学生的心思就飞出了课堂以外,拖延那么几分钟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并没有什么益处。因此,要想真正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在上课的45分钟内,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些内容需要详细讲解,哪些内容需要一语带过,作为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设计好,而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教学语言的设计。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并不是越详细越好,而是越简洁清晰越好。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清晰的意图才是最为成功的教学语言。教师要在讲课之前,认真地研读教材和教辅资料,仔细研究其中的内容,反复推敲讲课语言,必要的时候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一些适当的增减、改编、顺序调节等,以便使得整节课的教学语言简洁清晰、思路清楚,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听课和学习。

三、抑扬顿挫

这堂课是教师精心准备的课程,课堂内容的设计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比较优秀。然而,奇怪的是,班级里学生的听课兴致却不是很高,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有相当部分的学生都打起了哈欠。坦白说,就一节思想政治课而言,这是一节相当优秀而有趣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设计几乎无可挑剔,然而,整节课停下来,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思考下来,笔者终于发现了原因,那就是教师的语言缺乏生气。整整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教师几乎都是以一样的语调和速度在有条不紊地讲课,虽然讲的内容很精彩,但是给人的整体感觉却是在念一段事先写好的优秀的教案。由此可见,在讲课的过程中,语言的抑扬顿挫有多重要。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不同的语速、语调可以营造出完全不同的教学氛围。

四、总结

第7篇:教师的经济地位范文

所谓泛经济主义,乃是指那种视人的一切行为为经济行为,以经济发展为根本,以经济效益或效率为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奉市场化规则为圭臬的一种全社会流行的理念与实践的规则。虽然事实上从未有一位学者自称为经济主义学说,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声称完全实行经济主义的意识形态,但事实上“经济主义是渗透于现代文化(广义的文化)各个层面的意识形态,是最深入人心的‘硬道理’。”[2]当前中国大众社会文化的现实,恰恰流行着一种泛经济主义的价值观,社会政策也多是不同经济利益群体博弈的结果。

一、泛经济主义冲击下教师职业地位变化而引起身份认同危机

一个社会群体或职业人群在社会中的地位高低,一般认为可以从社会声望、财富及权威三个维度进行衡量。社会地位虽然与其经济收入的多少有着一定的关联,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获得的社会声望的高低。在中国,社会声望的获得与个人在社会群体组织中的身份固然有关,但更取决于从事该职业群体成员行为与主流社会理想追求的目标和大众文化的认知之间的一致性如何。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崇尚非物质利益的政治、道德等为核心的,泛政治主义、泛道德主义长期以来是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民间社会与国家主导的理想价值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但在对道德、精神等价值的崇奉上,民间社会和国家意识形态在某些方面却达到了高度一致。追求物质享受被视为可耻,而精神境界则被认为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学校被视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作为传播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的教育者在社会生活中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

如果说泛政治主义意识形态的流行,使教育远离了教育的本质,同样泛经济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不仅颠覆了整个社会传统的信仰体系,使人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同样也使以育人为职业的教师的声望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经济主义对教师职业地位的作用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发生影响。

直接的作用便是在影响社会地位高低的权力、经济、道德诸因素中,经济的比重加大,经济收入甚至成为民间社会乃至政府衡量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经济地位也直接决定着社会地位的升降。教育工作的性质,使大多数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在整个社会阶层中排名永远不可能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根据许多社会学研究者的调查,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声望排名远高于一般的私营业主和蓝领工人。[3]问题是为何中小学教师的怨恨心态较比其声望排名低的工人、农民大,发生职业倦怠的几率也大?事实上,基础教育实行绩效考核之后,收入已经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然而这并未从根本上激发教师们工作的积极性,也未消除其职业倦怠的现象。美国学者罗伯特·诺齐克(Robert Nozick)对于知识分子的一段分析颇有启示:“知识分子觉得他们是最有价值的人,为社会做出了最大的贡献,社会理应根据他们的价值和贡献给予相应的回报。”[4]当整个社会呈现出极为现实的经济主义文化,知识分子将永远没有幸福感。

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的社会文化不仅仅是在经济收入上给教师带来了压力,最为关键的是社会文化取向在精神上给予年轻人以挫折。因为在现今经济主义的环境下,安于现状的年轻人甚至可能被同龄人视为平庸的代名词。

如果说成为“成功人士”只是部分人的梦想,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影响尚不大的话,那么间接的作用便是指社会经济主义氛围的形成导致教师精神寄托的消失。在泛经济主义的社会文化场域中,一方面所有人可以被还原为经济动物,似乎一切都可以“物”的价值或利润予以衡量,任何高尚精神的追求均被消解、取笑。对向以精神贵族自居的教师而言,其神圣性的地位也正在被消解。教师如果在与社会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的接触过程中,再以为国家培养人才为遁词时,似乎不再有效;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主义文化的形成,教师群体成员一改传统羞于言利的中国传统文人的特点,而对物质利益的争取也不再忌言。当然在社会其他成员均倡导市场法则的同时,却要求教师群体必须依然信守道德法则,就会造成教师在心理上对自己职业的不满与后悔,对自己教书育人的身份认同产生危机,职业倦怠现象亦由此而生。

二、教育经济主义下学校属性的模糊与教师角色的激烈冲突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类的口号或行动常常见诸中央或地方各种媒体,“恭喜发财”一类与个人切身物质利益相关的话题成为民众普遍流行的问候语。这种社会文化的变化,标志着长期被压抑的民间经济意识的复苏以及政府对市场机制的强力引入的决心,使中国迅速从一个基于传统非物质因素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社会,转型到一个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这不仅带来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颠覆了传统的泛政治化社会中权力等级秩序以及对个性和个人物质享受的忽视,同时也使原有的精神信仰体系在这种新的经济文化中被消解。

经济主义的猖行,使教育的经济功能被极力放大。“教育产业化”之类的教育经济主义的流行,教育属性是“公益性”抑或“私益性”之类问题被反复争论,使教育一方面与经济接轨,改变中国教育仅仅成为身份象征的传统,使教育更多地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工具;但另一方面,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为弥补经费短缺,往往会出现围绕学校创收、经营、转制、收费、产权等方面,以增长效益和提升效率为主要追求的教育改革。权学交易、钱学交易、招生腐败、学术腐败等现象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和公正性。这一教育发展的现实,使公众对教育的评价降至最低点,教育在舆论和民意中成为“暴利行业”和“腐败重地”。不仅使学校长期以来树立的公益、公正、清廉的形象遭到普遍质疑乃至完全颠覆,而且导致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角色认识变得模糊。愿意付出更多的金钱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被认为是符合等价交换的市场规则的合理行为。

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给教师带来较为稳定的收入,而且由于他们认定该职业一方面可以使自己能够在与比自己年轻一代的无私交往中感受到快乐,同时教师通过自己的工作使年轻一代从无知到有知,为社会培养了有用的人才,因而使自己常常能够在良好的职业成就感和职业的神圣感中找到慰藉。然而,在教育经济主义社会文化下,传统学校教育拥有的那种“清高”被嘲笑,教育职业不再能享受到“崇高”(尽管可能只是理论上、精神上的)的待遇,教育部门与社会其他机构和组织一样,只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部门而已。尤其是家长和学生动辄以“消费者自居”,学校常常以“学生乃我们的衣食父母”为训诫,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自豪感早已荡然无存。对于教师职业,不仅社会普通民众常常以一种鄙视的“商业人”视之,教师们对自己的教育者角色也常常发生困惑:教师到底是教书育人的教育者,还是知识的贩卖者?教师将自己的职业仅仅看作是一个获取报酬的饭碗而已,一旦感觉到这个“饭碗”所获得的收益与付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们往往会使自己处于一种无激情的状态之下工作。而当社会大多数成员均可按照市场法则行事,却唯独要求教师等少数群体成员必须要有牺牲精神时,这种怨恨情绪更是油然而生。

三、经济效率崇拜下巨型学校的形成与教师团体认知的减弱

泛经济主义渗透社会文化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全社会个体与机构对金钱的崇拜和对经济效率最大化的追求。优化组合、注重办学的规模和效益等侧重于“经济成本”降低等一系列举措成为学校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政府拨付的教育经费与教师编制有着直接的关系。换言之,当编制一定时,招生人数的多寡直接决定着学校运行成本的高低和学校效益的大小。招生越多,当然学校的经费也就越宽裕。因此,有的地方政府甚至默许学校通过扩招来解决经费问题,而某些学校尤其是某些“热门”学校,热衷于办校中校、招议价生,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同年级的平行班级有的达到三、四十个,而班级人数有的小学多达80余人。

对于学校的巨型化给教育发展带来的影响,研究者多从教学质量的影响出发。事实上,教师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归属感的降低和职业倦怠的形成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这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生态的状况。这种影响可以从作为被管理者的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和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断裂之中表现出来。

在巨型学校中,全校教职工人数一般在300人以上,为此学校在组织机构上建立了科层化制度,有的学校在学校管理者之下还实行年级主任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在这个人数众多的学校团体中,个体之间相互交往的频次受到极大影响,特别是教师与学校最高管理层之间的直接交往更少,而“团体之成,端赖个人间意识的交通……聚群盲于暗室,虽接近而无交通,有目者若熟视无睹,则彼此间意识亦不能通,二者均不得成为团体”[5]。当群体中人与人尤其是组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往较弱乃至断裂之后,群体成员之间的归属感便被削弱。

与此同时,教师在与人数众多的学生群体的交往过程中,由于疲于应付课堂秩序的整治,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频次也会急剧减少。一旦教师与学生的交往难以深入,教师就不可能融入学生群体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就难以真正做到心与心的交流和对话,教师在学生群体中也就难以实现自己的成就感。

四、经济管理模式下校长非人文化管理方式对教师成就感的降低

在泛经济主义的影响下,经济管理模式曾被视为一切社会管理的“圭臬”,政府的管理模式也开始从意识形态(尤其是非理性的意识形态)治国转型到利益治国。学校作为社会组织系统的一部分,也在管理模式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型。

对于学校政策或措施的制定者、决策者而言,如何提高学校对社会的吸引力,为学校增值创收,是体现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事实上,教育管理者对于升学率的追求,乃是因为看到它是关乎学校生存、发展的重大事情。只有升学率高了,报考的学生才会增多,接受学生的费用也才会增多,当然也可由此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生活与工作的条件。将经济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引入学校管理之中,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因此,在中国当下的中小学中,与升学相关的学科教师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师具有较大的话语权,他们晋升的机会也远远大于音、体、美的教师。

当前中小学对教师管理上的重要举措之一,便是通过对教师工作的定量化考核而予以评价,并将其与教师的物质报酬直接挂钩。对于校方管理者而言,教师与其他社会群体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不实施严格的管理,势必会导致教师对自身工作的懈怠,影响教学质量,引起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不满。有效管理的方法莫过于管理措施的规范化、数据化、经济化。

然而,大多数教师在内心并不认可校方的管理方法。各教师出于不同的目的和立场,反复强调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过于定性化的评价将抹杀教师教育教学的个性特色,否定教师们的专业立场,同时也是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为了学校的经济利益,甚至害怕得罪家长而不惜牺牲教师利益和尊严的做法,更是使教育者无法开展工作。事实上,尽管由于学校管理者的权力,使教师并不公开反抗校长等管理者的指示,教师工作的激情亦将不再。

总而言之,如果校长们不能让教师有尊严地工作,教师自身又不能自尊自强,那么,想要使学校之内的教师消除职业倦怠,让学校之外的社会人士尊重教师,尊重教师从事的事业,那只能是一种奢望。

【参考文献】

[1][日]作田启一.价值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卢风.经济主义批判[J].伦理学研究,2004(7).

[3]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J].社会学研究,2005(2).

[4][美]罗伯特·诺齐克.苏格拉底的困惑[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2).

第8篇:教师的经济地位范文

关键词:轻松课堂;师生互动;个性教育;突出主题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一、课堂教学难题

三尺讲台一直被认为是神圣而庄严的传播知识、培育高尚情操的地方。在如此崇高使命的指导下,教师往往倾向于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向学生传播尽可能多的知识;往往用严肃的表情自我约束和约束学生,塑造出紧张而严肃的课堂,致使理应神圣的殿堂走上了歧路。

(一)沉闷课堂。即讲台上教师慷慨激昂,讲台下学生纪律良好。然而,教师偶有提问,讲台下仍然一片沉静。师生没有达成共鸣,教师只好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从这位教师的立场出发,抱着神圣讲台理应传播知识的心思教学无可厚非。然而,高强度的知识灌输已经使学生应接不暇,陷入沉闷状态。同时,教师一直保持严肃的表情会让学生不敢言谈。

(二)躁乱课堂。即教师在讲台上竭尽全力地讲,学生在讲台下竭尽全力地喧闹,师生两不相干。表面上看课堂教学失败源于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实际上是教师未抓住学生的心,致使其为逃避课堂而违纪。沉闷课堂和躁乱课堂表明,师生间思想交流的共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学生则以沉默或反抗的行为表示对课堂教学抵触,教师在神圣讲台上传播知识塑造人才的美好初衷以失败告终。因此,教师不仅需要深厚扎实的学科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深切理解学生感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沉浸于课堂中主动吸收和消化知识。从学生角度出发启发和引领他们探索新知识。

二、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本着师生共鸣的原则,针对高等专科学生特点,笔者设想了几点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一)轻松课堂。《教育心理学》曾谈过,人如同水。水能哭,水能笑。向水播放动听优美的音乐时,水的波纹就会变得美丽动人;向水播放悲愤的音乐时,水的波纹就会变得可怕难看。学生如水,要使其积极向上、茁壮成长,教师必须向他们展示美好的音符,即真善美,使他们感受到爱与尊重。在面对不擅长的事情时人们常敬而远之。高等专科学生在以往抽象学习中处于劣势地位,自然对学习活动心生畏惧。面对课堂,学生不仅无心学习,更无法开动创新思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心理自由”是指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

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即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情境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师生互动。心理学上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高等专科学生多属于第一种,活动好动,为人热情,注意力易转移,故长时间地安静听课比较困难。此外,长时间被动听课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应是主体地位。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变“教”为“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互动。

(三)个性教育。高等专科教育的职业性要求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社会,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感。高等专科学生来源多样化,要研究制订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善于质疑、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甚至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德国在培养学生方面,注重学生个性,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着力培养学生在求异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四)突出主题。罗伯特・弗兰克在《牛奶可乐经济学》一书中讲,针对同一个对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理解的问题,没上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回答正确率比上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高两倍。他认为,上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表现欠佳的原因是:经济学课堂上,教授一次给学生灌输的概念繁杂而模糊,学生难以理解透彻。高等专科课堂理论教学犯了同样错误。设计一到两个主题,佐以大量案例分析的课堂,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还能教会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三、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笔者试将以上设想应用于《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中,效果良好。在教学中,我院经济学基础选用的是吴汉洪的《经济学基础》(第三版),是经济学的入门教材,相对于国内的很多经济学教材而言,比较适合高等专科的学生使用。但是,开学不到一个月的实践,发现学生对它总是提不起兴趣,普遍反映该课晦涩难懂。笔者开始反思,经济关乎个人的财富积累,谈起应该是使人兴奋的,为什么会有如此学生反应?

笔者仔细分析学生特点,发现学生对于传统的经济学教材借助数学公式、图形、假设等较抽象阐明理论的方式不太习惯,甚至难以接受,挫败了学生天然的兴趣。为还原该课趣味性,每堂课设计了一个经济理念,抛弃数学公式,仅用日常生活琐事说明。

比如讲经济学的稀缺,一般的经济学的稀缺是相对于人的无限欲望而言,任何的资源总是显得不足。为了让同学们把握这个概念,笔者举了清人打油诗《十不足诗》为证,让学生感悟人心似海、永不知足那种欲望无限的心态。

比如经济学的需求,首先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我们的欲望(需求)划分一些层次,并举出具体例子。借此谈起满足人生不同层次需要的经济基础――收入;再深入到收入风险――通货膨胀。

比如,同学认为比较易于混淆的两个基本概念:纳什均衡和占优策略均衡。笔者给同学举了两个例子,性别之战和囚徒困境。通过一些有意思的故事让大家掌握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知识。

这样一堂课一个主题的讲解方式,使学生对经济概念理解透彻,能够尝试着在生活中思考,在生活中感悟经济学,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让枯燥的经济理论有了生活的气息,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结语

通过高等专科教学体验,笔者发现目前高等专科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设想了一些思路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毕竟从教时间有限,经验不足,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还很不成熟。比如,在个性化教育中尚未找到明确的思路;简化主题的课堂案例不够充分生动。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尚需对教学工作进行长期的摸索及对教育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茅于轼著.生活中的经济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美)博伊斯著.徐,李思凡译.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第9篇:教师的经济地位范文

课标要求

本框题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4.12规定的“列举实例,阐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要求。

教材分析

本框题共两目。第一目,公有制为主体,设计了五个探究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明确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突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第二目: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存在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地位、作用,让学生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同时好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

难点:1、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2、非公有制经济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情分析

由于这部分知识理论性较强,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广泛的发展。学生对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界限模糊,甚至少数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产生了怀疑。本课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使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本课时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感性材料丰富,可从具体实例入手,结合学生以前学过的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知识,引导他们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以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和实现形式,理解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知识区分出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他们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极参与社会经济生活。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明确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认识到满足消费,必须发展生产。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制度下进行的,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下,我国建立了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要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它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究这一问题。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讲授新课:

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师: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一些重点行业、关键领域所占比重,石油天然气开采96.9%、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90.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占75.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63.3%、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6.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9.8%。

材料二:30年来,非公经济获得大发展。2007年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2741.5万户,私营企业551.3万家,分别比1992年增长0.8倍和39.1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企业数量达30.3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0%。从创造的产值看,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68%。

材料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提出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发表见解。

师:说明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取得重大发展,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二、公有制为主体

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范围

师:引导学生思考,现阶段我国公有制经济有哪些成分?

生: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师: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特别注意,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不是指混合所有制经济整体,而是指里面属于国家、集体所有的那一部分资产。

(1)国有经济及其地位作用。

师:国有经济是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是与我国较高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长江三峡大坝,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都属于我国的国有经济,从这些图片以及图表中,同学们能够知道国有经济它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吗?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生:阅读课本,得出结论

师:我们可以这样说,它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联系材料说明)。因此,它的发展壮大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2)集体经济及其地位作用。

师: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有个街道办的食品厂,原来不太景气。后来实行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企业的重大决策都要经过员工股东大会的批准,职工的收入既与自己的劳动贡献挂钩,又与出资数量挂钩。这极大的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工厂办得红红火火。

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家食品厂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吗?

生:阅读课本,得出结论。

师:集体经济是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周围,有哪些经济单位属于集体经济?

生:结合生活实际,积极讨论

师:农村主要是集体经济,城乡的工业、服务业有很多是集体经济,如: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县、乡镇、村办工业企业,商贸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等。

我国农村现在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集体经济。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在坚持土地、农田水利设施等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和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和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收入。(有利于发挥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

注意:土地承包后,土地成为农户所有了吗?农村的所有制性质改变了没有呢?

不是,还是归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等生产资料还是归集体所有.所以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村的所有制性质没有变,还是集体经济。

师:集体经济虽然不如国有企业规模大,在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也不如国有经济的比重大,但是,也是我国重要的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地位作用是怎样的?

生:思考与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师: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发展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的优越性,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

(3)混合所有制经济及其地位作用。

师: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的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它里面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

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35页波导手机的材料,并思考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师:波导公司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形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投资来源的多样化,混合所有制经济还会有更大发展。

(4)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师:刚才大家学习的都是公有制经济的内容,表明资产归谁所有。可是,这些公有资产用什么方式、形式来经营使用,则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它可以是国家、集体直接管理使用,可以聘任他人管理使用,可以承包、租赁,也可以与其他经济联合、合作等等,总之,哪种形式有利于公有资产发展壮大、取得最好效益,就应该采用哪种形式。当前,股份制就是一种比较好的公有制形式。请同学们看教材35页,某股份有限公司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生:阅读课本,积极讨论

师:这是一种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在股份制企业中,如果国家或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通过股份制,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活力,扩大公有资本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

(5)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6页,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两个表现?

生:阅读课本,积极讨论,发表见解

师: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是就全国而言,某一局部地区、局部行业也可能不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而不是简单的数量上,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占支配地位,要支配和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运行态势和重要缺有资源。同学们可以看相关链接,了解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有哪些。

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师:引导学生思考,现阶段我国除公有制经济外,还有哪些非公有制成分?

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师:现阶段我国除公有制经济外,还有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师:展示材料

有对夫妇筹集资金开了小饭馆,夫妻俩既是老板又当服务员。他们把农民卖不出去的小南瓜加工成美味食品,远近闻名。后来,生意越来越红火,他俩开起了连锁店,取名为“小南瓜”雇工经营,自己当老板。

提出问题:

Ø小饭馆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形式?

Ø“小南瓜”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形式?

Ø这两种经济形式有什么不同?

生:阅读课本,积极思考,完成下表。

课件展示:

比较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区别

含义

由劳动者个人和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特点

以手工劳动为主,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

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

作用

有利于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

①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③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联系

都是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扩大就业、方便人民生活、提高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图片,这些企业属于什么所有制的经济?

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3)外资经济

师:外资经济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他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注意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才属外资经济,而不是指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全部资产。

(4)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生产关系状况是有什么决定的?

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师:那么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有什么决定的?

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师: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是怎么样的?展示图片:

生:发展不平衡,多层次性。

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生产力状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较高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但是,我国又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的现象,因此决定了我国还必须发展其他所有制经济。那么,这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重要性?

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师:这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师:最后我们将今天所学的知识用图表进行归纳:

课堂小结:

实例探究:

[例1]下列说法不正确地是()答案:A

A.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

B.国有经济是与我国比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C.国有经济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D.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

[例2]对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的理解不正确地是()答案:D

A.公有资产要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据多数B.在有的地区可以占优势,有的地区也可以不占优势

C.在关键行业要占优势,非关键行业可以不占优势D.在社会的各个地区、行业都要占优势

[例3]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主要区别是()答案:C

A.经济规模较小B.劳动生产率低C.不以雇用劳动为基础D.不以赢利为目的

[例4]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答案A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D、扩大就业,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途径

【课外实践】

收集资料,观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并能说明这一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