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反馈机制范文

反馈机制精选(九篇)

反馈机制

第1篇:反馈机制范文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132-03

在高校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逐渐凸显出创新意识匮乏、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影响到了整体管理水平,限制了人本思想的发挥,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教育空间,要求高校在可持续发展目标建构过程中应逐步完善反馈环节的建设,最终由此达到良好的行政管理状态。

一、反馈机制在高校行政管理中作用的体现

(一)规范目标制定

在行政管理环节开展过程中决策、执行、检查等是管理的重点,而在决策等阶段工作实施过程中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发挥自身职能效用对高校职能计划目标等展开系统化的分析,同时发挥反馈机制作用获取职能信息,继而由此制定合理化的计划措施,避免不规范行政管理行为的凸显。此外,反馈机制在高校计划目标制定过程中的作用亦体现在以组织、指挥、控制职能总结的形式为高校计划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利的条件,因而在此基础上,当代高校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且发挥其价值对反馈信息进行准确判断,达到良好的行政管理状态,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二)获取管理信息

从管理信息获取的角度来看,反馈机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代高校在合并、扩招过程中可通过行政反馈获取管理数据,同时结合行政管理动态网络信息对自身发展结构进行不断完善,且基于动态信息整合的基础上对发展计划进行有效规范,并在实践发展过程中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达成高效率l展目标;第二,行政管理工作需对高校扩招等业务服务,因而在此基础上落实反馈机制有助于行政业务问题的处理,且通过对措施、政策等内容的完善营造良好的行政管理环节,并实现对行政管理全过程的监督,避免管理行为仅停留于表面现象的凸显,提升整体管理效率;第三,反馈机制的建设亦有助于鼓励组织成员参与到管理信息反馈工作中,最终由此推进高校进一步发展,并引导其不断完善自身行政管理形式。

二、基于行政管理视角下反馈机制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影响行政管理反馈机制建设的关键,即部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行政管理人员培训、讲座等管理活动的安排,致使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对反馈机制的重视程度,最终影响到了整体行政管理水平,且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环节,凸显出效率较低的行政管理问题。此外,高校在行政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对专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反馈过程不健全等问题,并由此影响到了行政业务的有效处理。另外,高校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主体意识,即在行政任务处理过程中未明晰自身职、权,同时在实践工作环节开展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仅考虑上级交代的任务,最终影响到了整体行政管理成效。

(二)观念、制度因素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在行政管理反馈机制构建过程中观念、制度等层面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即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始终秉承着“目标管理”原则,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忽视对先进管理理念的引进,继而在预期目标实施过程中影响到了整体管理成效。此外,当代高校在行政管理环节开展过程中着重强调将反馈机制视为检验、监督手段,未意识到反馈信息管理信息的获取等功效、价值,最终影响到了反馈观念的系统化树立。另外,反馈制度的构建是推进其建立及鼓励成员参与管理的关键,但就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来看,在基于封闭管理信息反馈渠道的环节下未实现对制度的健全,因而高校在管理任务执行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对此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

(三)信息因素

基于行政管理视角下,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是影响反馈机制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行政管理人员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反馈效率逐渐降低,同时影响到了整体沟通成效。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凸显体现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各院系与行政主管部门、院系内部、教师与教辅人员等层面,由此影响到了反馈机制作用的发挥,同时影响到了整体行政管理水平。此外,由于高校行政管理环节开展过程中存在着忽视“双向沟通”的现象,继而在一定程度上极易引发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影响到了反馈信息的获取。因而在此基础上为缓解传统管理模式下凸显出的不规范管理现象,应注重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强对反馈机制的完善。

三、行政管理中反馈机制构建措施分析

(一)完善信息系统

基于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完善信息系统有助于反馈机制的逐步完善,因而在此基础上,高校在信息系统建构过程中首先应对其信息收集、加工、传递等功能进行设定,同时建设管理信息沟通平台,从而保障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可利用信息沟通平台实现有效信息的交互,并提升整体信息使用效率。其次,基于信息系统完善的基础上亦应强调对系统应答能力进行完善,继而在管理事务处理过程中可在应答能力的支撑下实现快速的反应及分析,从而提升整体业务处理水平。另外,在信息系统完善过程中应注重秉承着“资源共享”的思想对传统管理模式下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有效改善,同时,便于高校管理人员在良好的信息交流情境下展开规范化的行政管理决策行为。除此之外,在信息系统建构过程中配置硬件、人才资源亦是至关重要的。

(二)加强管理人员培训

在高校行政管理反馈机制构建过程中对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此基础上,当代高校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定期安排管理人员参加专业的培训项目,促使其在培训过程中提高自身信息系统操控能力,即利用信息平台对动态教育信息进行及时,并从社会、人才市场等角度出发获取各方反馈信息,以此来逐步完善高校教育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此外,由于管理人员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实施的关键,因而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以文化活动的形式对反馈理念的重要性展开宣传,且引导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在组织、协调、监督等环节开展的基础上秉承着动态管理意识,最终避免信息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凸显。另外,当代行政管理人员亦应注重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并将服务教学思想、民主管理意识等贯穿于实践工作h节中,利用自身信息处理能力达到最佳的行政事务反馈状态。

(三)完善行政管理评价体系

在反馈机制构建过程中完善行政管理评价体系亦是至关重要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将评价体系视为重要反馈手段,并以行政管理评价体系科学完善形式达到管理活动指导目标。同时,在体系内容规划过程中逐步明确管理对象评价细则、行政管理活动评价等内容,最终由此体现管理评价的客观性,且从评价内容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发现行政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第二,基于行政管理评价体系完善的基础上亦应强调对工作绩效考核制度的健全,同时明确衡量标准,且鼓励教师、学生等高校人员参与到行政事务监督管理中,达到高效率信息反馈状态。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营造良好的评价文化氛围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强化对其的有效落实。

(四)健全监督环节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下逐渐呈现出权力过度运用等问题,为了迎合反馈机制构建需求,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逐步完善执行机构、反馈机构、监督机构等,且要求监督机构在实践业务处理过程中应承担起自身监督权,并对反馈机构业务处理行为的开展形成计划性的监督、检验,且结合工作绩效考核制度严格把控工作人员整体工作效率,达成高效率的信息反馈状态。此外,为了营造良好的监督氛围,要求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以廉政监察为主,由党监察部门执行的模式,同时注重完善高校亲政监察部门,并配置监察制度,最终以此来实现良好的反馈监督状态,避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频繁凸显。另外,基于监察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应强调布设监察网络,即拓展监察渠道,鼓励教师、学生参与到其中,发挥自身监督职能,推进反馈机制项目构建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强化民主参与意识

第2篇:反馈机制范文

论文摘要:近一时期以来,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工作实践当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廉政文化思想是否已经进入人心、是否已经在大众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想中产生积极影响进而规约其行为,则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从廉政文化建设的信息反馈角度着手,尝试从检验廉政文化建设进人心的效果方面进行研究,对丰富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意义。

 

一、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1.廉政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廉政文化具有激浊扬清、扶正驱邪的功能,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部署,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工作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认识和要求达到了新的高度。廉政文化建设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有的单位通过日趋多样的形式向领导干部和职工宣传廉政文化,从实践上为廉政文化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主题,围绕“廉政”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这对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无疑具有积极意义,而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廉政文化也必然将社会化、普及化,特别是要“走进”领导干部的头脑当中去,如此才能规约其行为,弘扬社会正气。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反腐败工作仍然是一项深入持久的攻坚战,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1而且在开展廉政建设过程中,廉政文化是否已经被大众尤其是领导干部所接受、接受的程度有多少、是否已经“进人心”能够足以令领导干部自律,这些内容尚鲜为学者们所涉猎。本文第二部分将试图从这个方面作一浅析。

 

二、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

 

1.信息反馈机制建立的必要性。理论界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推广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开拓了新局面。 

2.信息反馈机制的主要内容。 

首先,需要反馈的是廉政文化推广过程中领导干部的学习心得体会。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就需要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多种渠道和手段,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引导社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增强依法执业、公正廉洁的意识,从内心深处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减少和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而领导干部在学习廉政文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廉政思想境界的效果如何,需要通过其反馈的信息中获得。 

其次,需要反馈的是监督的相关信息。只有廉政文化“进入人心”,形成了正确的动机,才能规范人的行为。廉政文化是否“入心”了,是要通过领导干部的行为表现出来的。领导干部是公共权力的掌权者,权力本身具有强制性、膨胀性等特点,掌权者亦有私欲性等“幽暗意识”,如果不对掌权者进行监督,权力就会产生被滥用,出现公权私用的现象甚至主动去“寻租”。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使监督的力度不够或不到位,导致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还有需要反馈的内容就是考核相关信息。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机制早已有之,但对考核后的信息的综合利用却不多见。考核是对领导干部完成工作情况的检查,考核后形成的信息亦可如监督信息一样进行汇总整理,比较分析进行利用之。与廉政密切相关的信息当属重大事项的处理问题以及公款使用问题的考核,通过立体信息综合比较分析,可以得知工作是否违规有否“暗箱”操作等。

3.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廉政文化是以先进的廉政制度为基础的,制度是使信息反馈机制得以长久存在的根本保证。如前所述内容,应当形成制度才能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不至夭折。领导干部在看过警示教育片或听过此方面讲座后,要有书面的学习心得,每隔一定时期要有廉洁思想汇报;定期对对监督工作的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审核,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内容才能显现监督工作的实际意义所在,考核信息亦然。 

在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的过程中,还有一项重要的事项需要去做,那就是建立监察队伍。只凭纪委的力量去完成此机制是不够的,可以尝试吸纳离退休的老干部、在职的各层次行政人员,更为重要的是从上级的纪委派驻人员到下级单位,如此成立的专门队伍,有岗位的工作经验所以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反馈信息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有利于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当然,无论建立何种制度,执行制度的总是单个的个体,个体间存在差异是个不争的事实,那么这些外界因素对执掌权力的领导干部们的制约难免会有所疏漏。所以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各种教育途径来传承中华廉政文化思想,让廉政思想真正“进入人心”,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廉洁修养,这样才能自觉地抵制腐朽思想,从内因着手才是根本。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长效性和稳定性。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要能够让信息反馈机制能够长久地存在下去,并且保持稳定,不因为领导者的改变或领导者的做事风格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就需要上升到制度层面,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才能使廉政文化建设的信息反馈机制真正建立起来。 

第3篇:反馈机制范文

摘 要:建立教学信息反馈机制,是抓好党校教学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正确认识教学信息的性质和含义,通过及时准确收集教学信息,反映党校教学运行状况,并向相关教学部门人员进行反馈,使之成为改进党校教学管理、全面提高党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教学信息;收集反馈;党校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11-0045-03

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党校教学除了要遵循教育的一般原则和普遍规律外,还要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和规律,这样才能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实践来看,党校保持教学正常运行,维护教学正常秩序,总是离不开教学信息的收集和反馈作为支持依据。通过收集反馈在教学运行和教学组织管理中产生的各种相关信息,全面理解党校办学“做什么”、教师“教什么”、学员“学什么”,从而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成效。做好教学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应当成为搞好党校教学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一、正确认识党校教学信息的性质和含义

党校在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党校教学是整个办学的中心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需要,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和工作能力。党校教学是教师和学员的双向互动活动。要了解党校教学工作做得如何,是否贯彻中央关于做好党校工作的指示精神,是否体现当前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具体要求,首先必须扎实做好党校教学信息工作。党校教学信息是教师和学员双向互动活动时产生的各种相关信息。对党校教学具体信息可从教师“教什么”和学员“学什么”两个角度来把握。

党校教师“教什么”。根据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以及党校工作条例精神,通过党校教学信息反映“党校教师应当教给干部学员什么内容”。比如,党为完成新时期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和任务,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相应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这些要求既为党的使命和任务所决定,也为一定时期党的干部队伍的现状所规定,可以说是党校教育和干部培训的宏观需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更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出的现实要求。还有不同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同,对干部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不同要求,这是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实需求。

党校学员“学什么”。党校教育必须研究、把握和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和干部培养规律,通过党校教学信息了解“党校学员需要学习什么内容”。干部成长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岗位的干部各有其成长规律和培训需求,不同年龄层次的干部的教育培训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只有对干部成长规律心中有数,党校教育培训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在干部成长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干部的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特征不同,价值追求和对自己的要求不同,因而对参加学习培训也可能提出不同的需求。这方面的信息,在教学组织中往往集中表现为需求、意见和建议的形式,直接、具体,有时还很尖锐,更应当引起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二、全面收集党校教学信息的形式和方法

党校教学信息工作,是以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从收集设计到结果反馈,都需要认真组织和客观的分析。党校教学信息表现有多个层面:有办学思想的,也有教学计划的;有教学课程专题的,也有教学方式方法的;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党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当结合工作需要,建立能够及时准确反映教学运行状况的教学信息收集的形式和渠道,全面了解教学运行状态和教学组织情况。在具体操作中,一般分内部信息收集和外部信息收集。

党校内部教学信息,主要指内部教职员工和学员反映的有关教学信息,比如,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意见、建议等。常用的收集形式有:

一是材料分析。请学员入校时提交“关于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议”、“当前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希望党校解决的思想理论和认识问题”等材料,对这些材料加以汇集,可以了解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岗位学员的思想状况、理论水平以及关注热点,了解学员学习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可以提供给教研部门和教师作为授课的主要参考,也可以专题调查研究的形式报送党委政府有关领导和部门作为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

二是召开座谈会。学员座谈会应在不同教学组织阶段召开。入校时的学员座谈会,主要是听取学员对教学的要求;学习中间的座谈会,可以了解学员对已经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意见及今后一段时间教学的建议;学习结束前的座谈会,可以了解学员对在校学习的总的看法和评价,包括教学计划是否合理,教师讲课质量如何评价,教学管理工作是否到位等。不但可以有重点地听取某一班次学员的意见,也可以听取同期在校不同班次学员代表的意见。这些都是制定新一轮教学计划的重要参考。

三是调查问卷。不定期地在学员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涉及的面比座谈会要宽,而且得到的关于教学的需求、意见、建议也更真实。因为问卷调查可以是不记名的,而座谈会上,学员面对党校领导和有关人员提出的意见往往是委婉的,有保留的。就党校教学管理开展问卷调查,需要有明确的调查目的,从方案设计、内容选择到组织实施都要遵守严格的调查理论和方法。中央党校就根据教学组织管理需要,经常在中青年干部班、县委书记班等班次进行专题问卷调查,掌握这些学员的思想理论情况,为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服务。

四是随堂听课。课堂是收集教学信息的主要场所,要想全面了解党校教学信息,必须深入课堂一线。教学管理人员深入课堂一线听课,参加听课、讨论、研讨等教学活动,是掌握教学运行情况的最直接的方式。听课分随机听课和专题听课,主要根据事先制定的计划和目的要求而定。听课时应注意观察教师的知识能力、教学方法以及学员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听课后要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流意见,尽可能收集学员对教学的反映,并按规定填写听课记录,给予相应的评价,写下具体的意见或建议。

党校外部教学信息,主要是指向已经从党校学习毕业的学员以及选送学员的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听取到的、关于党校办学水平和干部教育培训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对党校教学的满意度、毕业学员的认可度等等。内部教学信息要和外部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全面反映和准确评价党校教学水平和教育培训质量。党校传统教学管理一般只注重内部教学信息收集,不太关注外部信息收集。

三、准确选定党校教学信息反馈的对象和范围

教学过程是一个合目的的可控制过程,全面准确的教学信息是实施教学过程控制的直接依据。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作用在于供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计划目标与教学实施效果之间的对照中,把握教学实际运行状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具体原因,以及改进教学的措施方法,以保证教学组织管理的进一步优化。在党校教学管理中,通过教学信息收集反馈,党校教师可以掌握学员现状和教育目标的差距,明确教学内容的取舍,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过程基本指向教学计划所要达到的教育培训目标。党校学员可以强化正确的理论知识,矫正错误的理论知识的影响,明确自身理论知识不足,从而有目的地改正自己学习行为,尽可能获得学习需求的满足。党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知道在具体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等,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方法,以获得更好的教学管理成效。党校教研部门可以从学科专业的角度,组织教师就有关专业课程或重点专题进行集体备课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对于一些重要的教学信息,要在第一时间反馈给教学管理决策部门,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教学管理措施,发挥教学信息反馈应有的积极作用。

教学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准确、真实可靠,具体要做到三点:一要及时。随时掌握最新教学信息并及时加以反馈处理,及时的反馈处理能使教师迅速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抓住最好的时机调整教学内容,或者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能使学员自觉获得教师更有针对性的理论知识,满足各自学习培训需求,从而准确控制教学过程,保证教学效果。二要可靠。可靠的信息反馈准确反映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易为教师、学员、教学管理人员所接受;不可靠的信息反馈,会给教学管理造成误导。三要全面。对教学信息允许教师、学员有不同的分析判断,但要避免教学信息的片面性,用全面、发展的观点分析、评价教学信息。在对党校学员的教学反映进行具体分析的同时,还要听取教师的意见和看法。因为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学员的需求可能是不同的;对同一位教师的授课,学员可能做出不同的甚至反差很大的评价。只有全面的教学信息反馈,才能真正地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

四、党校教学管理要共享和利用教学信息

搞好党校教学管理,在实际教学运行中收集反馈的教学信息是十分珍贵的信息资源,应该在适当范围使适合对象(主要是指教学决策部门、教学管理辅助门、教研部门和个人)充分共享和合理利用。具体来说:

一要建立教学管理等多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党校教学管理牵涉校内多个部门,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共同配合才能落实解决。因此,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学管理部门要进行分类整理,并传递到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开会协商、共同处理等方式来解决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二要开展党校教学信息的交流分析和研讨活动。要定期召开教学形势分析会、情况总结会、教学理论研讨会等,对全校教学情况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全面交流分析。具体来说,教研部门教学分析与总结会,一般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召开,对主讲教师授课情况、下班教师辅导情况以及教学组织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全校教学分析与总结会一般在每学期结束前召开,教研部门和教辅部门分别进行总结和情况交流。全校教学分析与总结会的有关情况,要形成会议纪要,全校通报,作为下学期制订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式的重要依据。

三要发挥网络技术在教学信息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建立党校教学信息平台,一方面全面反映党校教学组织安排情况以及教师和学员的教学体会、学习心得;另一方面及时有关教学检查信息以及其他教学相关信息,反映在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需要重视的问题。对于处理意见或处理结果,则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及时发送给相关部门和个人,或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告。

四要建立教研部门、教师教学情况信息档案。对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获得的有关教研部门、教师的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料进行建立档案,长期跟踪;对各类班次课堂教学听课评议记录,对收集到的有关改进教学的意见、建议等,经汇总分析处理建立教研部门或者教师的教学信息档案。这既可作为教研部门和个人教学统计、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也可作为党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依据。

党校教学信息收集反馈工作,虽不是直接的教学组织活动,也不是直接的教学管理活动,但是,全面及时准确的教学信息,在党校教学管理中起到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在党校教学管理中,建立完善的教学信息收集反馈机制,不仅是改进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更是党校事业不断巩固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高艳.完善我国劳动争议调解机构的思考[J].理论月刊,2008(1):95.

[2]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2002年1月1日,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

[3]褚利民.我国现行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68-169.

[4]乔健.加强对转型时期劳工政策的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3):6.

[5]褚利民.我国现行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70.

第4篇:反馈机制范文

关键词:桥式起重机;负反馈控制系统;改造

中图分类号:TH2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目前在用的桥式起重机数量巨大,其中采用传统结构形式的占到70%以上。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以及国家节能减排发展战略的实施,这类产品能耗大、损耗快的缺点也日益显现出来。如何对这些起重机械进行改造,成为一个对行业和企业都非常重要的课题。

采用以变频器技术为代表的交流调速系统,是西方发达国家起重机械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基于经济性考虑,国内企业仍在大量使用传统结构桥式起重机。如果直接套用变频控制系统,不但要对控制系统进行改造,相应地还要对运行机构和驱动电机进行改造,成本较高。如果只更换变频控制系统,那么就无法完全发挥交流调速系统的优点,而且可靠性大大降低。

负反馈控制系统则相对结构简单,尤其是电气部分大为简化,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借用现有的电气回路进行施工。不但便于维护,而且适应性高,对于国内企业的操作和维修人员易于接受和推广。

一、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原理

反馈控制系统是基于反馈原理建立的自动控制系统。所谓反馈原理,就是根据系统输出变化的信息来进行控制,即通过比较系统行为(输出)与期望行为之间的偏差,并消除偏差以获得预期的系统性能。在反馈控制系统中,既存在由输入到输出的信号前向通路,也包含从输出端到输入端的信号反馈通路,两者组成一个闭合的回路。因此,反馈控制系统又称为闭环控制系统。反馈控制是自动控制的主要形式。在工程上常把在运行中使输出量和期望值保持一致的反馈控制系统称为自动调节系统,而把用来精确地跟随或复现某种过程的反馈控制系统称为伺服系统或随动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由控制器、受控对象和反馈通路组成(见图)。

反馈控制系统

图中带叉号的圆圈为比较环节,用来将输入与输出相减,给出偏差信号。这一环节在具体系统中可能与控制器一起统称为调节器。以电动机控制为例,受控对象为电动机;输出变量为实际的电机转速;;输入变量为给电流,一般用电压表示。电机转速用传感器测量,通过与给定电压相比较,两者的差值电压经过功率放大后用来驱动相应的执行机构进行控制。

若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极性相同或变化方向同相,则两种信号混合的结果将使放大器的净输入信号大于输出信号,这种反馈叫正反馈。正反馈主要用于信号产生电路。反之,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极性相反或变化方向相反(反相),则叠加的结果将使净输入信号减弱,这种反馈叫负反馈。放大电路和自动控制系统通常采用负反馈技术以稳定系统的工作状态。

从放大器的输出端看,反馈网络要从放大器的输出信号中取回反馈信号,通常有两种取样方式。按取样方式的不同,反馈分为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电压反馈的反馈信号取自输出电压或者输出电压的一部分;电流反馈的反馈信号取自 输出电流或者输出电流的一部分。

二、电机调速技术的实质

起重机械的实际驱动机构就是各种型号的三相异步电动机。操作意义上的“档位”实质上就是通过改变输入,改变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输出,从而完成不同程度的动作。

按转子结构的不同,三相异步电动机可分为笼式和绕线式两种。笼式转子异步电动机的转子在每个槽中放有一根导体(材料为铜或铝),导体比铁芯长,在铁芯两端用两个端环将导体短接,形成短路绕组。若将铁芯去掉,剩下的绕组形状似松鼠笼子,故称鼠笼式绕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运行可靠、重量轻、价格便宜;主要缺点是调速困难。而绕线式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子和定子一样也设置了三相绕组并通过滑环、电刷与外部变阻器连接。调节变阻器电阻可以改善电动机的起动性能和调节电动机的转速。目前在起重机械上广泛使用YZR、YZ系列电动机分别是绕线转子三相异步电动机和鼠笼转子三相异步电动机。

异步电机的调速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调压调速,变极调速,变频调速,电磁调速。所以,不管是采用交流凸轮控制器,还是采用联动控制器,起重机械电机调速的实质都是调压调速。而调压调速可以将调速过程中产生的转差能量加以回馈利用的优点,可以很好地配合负反馈系统。

负反馈控制系统在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针对传统起重机调速技术,导入负反馈控制系统的途径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转子串电阻调速。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串入附加电阻,使电动机的转差率加大,电动机在较低的转速下运行,串入的电阻越大,电动机的转速越低。此方法设备简单,控制方便,但转差功率以发热的形式消耗在电阻上,机械特性较软。

2.定子调压调速。电机转矩与定子电压的平方成正比,改变定子电压可以改变电动机的转矩,从而实现速度控制。其优点是方法简单,调速平滑,当采用闭环控制时还能达到理想的精度;缺点是调速范围窄,电动机转子损耗比较大。

3.串级调速。在绕线式电动机转子回路中串入可调节的附加电势来改变电动机的转差,以达到调速的目的。该方法简单方便,但调速是有级的,不平滑,调速效率较高,功率因数较低,电气制动不够理想。

起重机械运行时具有以下特点:启动时具有较大的启动转矩,起升机构向下运行时重物产生的位能性负载使电动机处于发电状态,重物离开地面的瞬间负载变化激烈,加速、减速以及外界干扰引起摆动等。针对这些特点,采用负反馈控制时必须解决以下关键技术。

1、防停滞技术,即在低频时能保证恒转矩输出,以避免低频时满负载工况下出现停滞现象。闭环控制的速度反馈采用增量式脉冲编码器,系统具有足够的调速硬度和良好的低频转矩特性,即使在0 Hz,电机也能以150%额定转矩输出。要保证起升机构在低速时有足够大的转矩,以避免低频时满负载工况下出现带不动负载的现象。这就要求负反馈控制系统的精度必须达到要求,否则信号衰减太大,控制系统就会失去作用。

2、防溜钩技术,即满负载时在空中制动停车或再提升时不产生溜钩现象。在重物开始升降或停止时要求制动器和电动机之间的动作必须紧密配合,因为制动器从抱紧到松开,以及从松开到抱紧的动作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电动机转矩的产生或消失是在通电或断电瞬间就立刻做出反应。这就要求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反应时间必须达到要求,主要是要求系统延迟必须控制在电磁制动器的动作时间内,从而保证电动机有足够大的转矩且不需要速度反馈,这就保证了当吊钩由升降状态降速为0时电机能使重物在空中停止,直到电磁制动器将轴抱住为止,从而防止了溜钩。

3、再生制动能量处理技术,即电机减速或重载下放时再生制动能量必须迅速释放。对再生制动能量的处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制动单元和制动电阻来吸收;另一种是通过在直流侧设置公共母线的逆变桥使之回馈到电网。采用能耗电阻的方式,在制动单元和制动电阻的选择上应考虑到起升机构属位能性负载特性,不能使用制造厂商推荐的制动单元和制动电阻的容量,必须增大制动单元和制动电阻的容量,电阻的阻值决定着制动电流,也就决定着制动时间的长短。起重机械负反馈控制系统中长时间的制动转矩特性决定需要考虑的并不是它的阻值,而是它的功率,即在设计中把制动电阻的功率增加一倍,以保证再生制动能量的迅速释放。

结语:总之,负反馈控制系统可靠性高,经济性强,与现有起重机械电气系统和运行机构的适应性更好,值得在传统形式桥式起重机的改造过程中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锋,杨彦青.桥式起重机提升机构电力拖动变频调速技术改造[J].电气开关.2007.(1).

[2]邱德端.变频调速技术在大型造船门机起升机构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2008,8(2).

[3]曹玲芝.起重电机调速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电动机,2008,41(3).

第5篇:反馈机制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12-03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是指由社会、资源、经济和环境四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的、动态的和循环的复杂巨系统,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实现子系统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建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反馈机制的内涵

1.1 反馈机制概念的界定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反馈机制是指通过信息在复杂系统内反馈对象间的传递,在系统内部的正负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促使复杂系统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应有的反应。

构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需要启动正反馈机制来突破原有的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转换社会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改进政府的管理体制,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新建系统逐渐偏离原有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发展轨道,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系统内的要素众多,要素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存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正是存在这种非线性关系,在复杂系统的反馈中才能通过影响主要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实现复杂系统的规划目标。

1.2 反馈机制的对象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信息的反馈方式主要有:企业企业、企业公众、企业政府、公众政府、政府政府、公众公众六种方式。

企业企业 企业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和利用情况是以信息为载体在企业间进行多向传递,包括产品能耗、废弃物的组成和流向、资源的兼容性和再生性等能源环境信息,还包括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市场信息、政策法规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等经济和政策信息。

企业公众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的不断增强,公众会采取各种手段获取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信息,并将自己的意见通过媒体传递给企业,促使企业公开能源利用和环境信息,改进环境行为。

企业政府 政府因此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将相关信息传递给政府各部门,作为政府进行控制的依据。企业要保证上报给政府的信息及时、真实、可靠,有利于政府发出科学、合理的控制指令。

公众政府 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座谈会、信件、上访、诉讼等渠道,信息被传递给政府有关部门,就能使政府全面了解情况,集思广益,减少低碳经济中的决策失误。

政府政府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发改委、财政、环保、科技、气象、外事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的参与。各部门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平台,实现信息传递的畅通和高效,是提高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前提。

公众公众 由于人类具有社会性,离不开社会而独立生存,社会行为在公众之间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公众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宽,沟通成本越来越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公众社会意识整体的提升。

2 反馈机制模型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反馈机制模型,如下图所示。在该模型中,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战略指导下,形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体系。作为复杂系统中重要的相关利益主体,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间不断进行沟通和反馈,这属于主体间的反馈机制。主体间的行为作用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导致子系统产生变化。由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子系统的变化不断作用于其他子系统,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信息在系统之间的多向反馈,这属于子系统间的反馈机制。同时,系统间的运转状况传递到行为主体并引导他们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并将行为信息反馈至各子系统,这属于利益主体与子系统间的反馈机制。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期末,通过评价体制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价分析,形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质量评判。将评判结果反馈至战略规划制定部门,并与战略规划目标进行比较。若质量评判没有完成目标,则产生“负偏差”;若评判结果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则产生“正偏差”;若评判结果正好实现规划目标,则产生“零偏差”,这些偏差成为政府管理部门采取控制措施的依据。除了运行质量信息反馈到规划环节外,这些信息还直接反馈至可持续发展系统内部,直接用于影响系统内的各因素。

3 反馈机制的信息平台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信息指已经被加工为特定形式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数据,这些数据对复杂系统内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和决策都具有现实和潜在的价值。从反馈机制模型图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外圈大的循环还是复杂系统内部主体间、子系统间的各层循环,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信息的流动。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信息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构建公用信息平台、政府信息平台、企业信息平台和社会公众信息平台。公用信息平台是复杂系统内行为主体都能利用的平台,为各行为主体提供信息查询和后台支持,并为其他信息平台提供信息支持。政府信息平台包括政府各部门间的信息平台、政府与企业、公众交流的信息反馈平台。该信息平台为政府职能部门间相互沟通提供便利,也能保证职能部门及时对公众、企业的反馈信息进行处理。政府信息平台包括信息、信息处理和信息存储三大系统组成。企业信息平台主要用于企业公开或获取生产经营、资源和生态环境等信息,通过该平台使企业能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及时获取公众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反馈结果传递给其他信息平台。社会公众信息平台包括公众间信息交流平台和公众与政府和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公众间信息交流平台能形成公众的归属感和群体意识,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主体力量的形成和壮大。公众与政府和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则要求通过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传统媒介构建起的平台应能实现公众与政府和企业进行“面对面交流”这种沟通方式。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四个信息平台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嵌入、相互补充的,其他平台围绕公用信息平台而建,同时为公用平台提供信息支撑。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低碳经济复杂系统的信息平台也属于复杂系统的范畴。

4 有效的区域经济可持续系统反馈机制的构建

4.1 强化反馈控制的意识

区域经济可持续系统反馈机制的决策主体必须培养和强化反馈意识,对反馈的理论和方法有正确、充分地认识。只有在头脑中拥有反馈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才能自觉主动地对区域经济进行控制。政府职能部门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锻炼反馈意识,培养对信息的敏感度,将反馈控制的应用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良好的意识是信息搜集、筛选和处理的关键,也是保障反馈控制机制顺利运行的关键。

4.2 严格实施控制机制

在区域经济可持续系统中,反馈的后续环节就是控制。进行控制实质上就是行为主体通过检查和监督区域经济的运行情况、实际成效是否与目标计划相符合,及时发现偏差,纠正偏差,保证目标、计划的实施。

确定控制标准(目标)是控制的起点。控制标准是复杂系统规划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衡量成效(评价)是控制的另一重要环节。通过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标准进行比较,对其作出客观评价,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合理构建和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纠正偏差,实现系统的正常运转。纠正偏差的前提是要对产生偏差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查明偏差原因的基础上,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通过这样一个不间断的循环控制过程,才会使偏差不断减少,使资源和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形成以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4.3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促进反馈机制的顺利运转和升级。完善的环境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4.3.1 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是通过人―机(计算机等)结合收集信息,并根据系统的输出进行评价、预测和控制,最后再通过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实现管理的计算机模拟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主要包括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的实施与评价这四个主要的步骤。

4.3.2 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是将决策支持系统引入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决策支持系统运用管理方面的软件,将数据进行加工,查找数据间的关系,通过计算进行决策的模拟。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一定推理判断能力,对信息进行快速加工和响应,并对数据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4.3.3 信息统计系统

区域经济信息统计系统则要求对数据进行搜集、加工,建立一定的数据体系,这是进行后续评价的基础。构建统计系统所需的数据包括区域的有关环境质量数据、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区域经济的相关数据、有关该地区人口的相关指标等。统计系统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需要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

5 结 论

本文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为基础,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系统运行中的反馈机制,并构建了该机制的运行模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的、动态的和循环的复杂系统,通过系统的运转,促进整个社会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通过信息在复杂系统内反馈对象间的传递,在系统内部的正负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促使复杂系统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应有的反应。

参考文献:

[1]江红莉,何建敏.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江苏省的数据[J].软科学,2010,24(3):63-68.

[2]李秋玲.浅谈我国资源型区域经济的转型问题[J].现代营销,2013(1):66-67.

[3]张晓军.区域REE系统的构建及其综合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2):83-85.

[4]王炳,李睿.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之辩[J].生态经济,2012(18):87-90.

第6篇:反馈机制范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

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学生,而学生的质量不仅要看其在校期间获得的学习成绩、荣誉证书,更要看其能否在社会实践工作中经受考验,增长才干。所以,掌握毕业后的学生动态发展状况,倾听工作后的他们对母校的建议和心声,对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尤有必要。

一、构建高校毕业生信息追踪反馈机制的意义

第一,是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高校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教学内容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素质能力培养。制定什么样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置什么样的专业课程一方面要根据教育部门的学科规定和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而定,另一方面也需要参考教学内容的消费者和实践者即学生的建议以及市场的需要。而毕业后的学生由于经受过求职和工作的锻炼,更能深切感受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自己的学有所长和学有不足之处,更能敏锐捕捉到市场对各类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点,所以,毕业学生的建议是高效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和推动力量。

第二,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测评渠道。高校的办学质量如何,一个重要的测评指标就是其为社会输送的产品即学生的就业和发展状况如何。通过构建高校毕业生信息追踪反馈机制,追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包括毕业生在单位的发展情况、跳槽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反馈以及已工作毕业生对学校的办学评价等方面可以对高校的办学质量进行检测性测评。

第三,是推进高校及其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资源。通过构建高校毕业生信息追踪反馈机制,掌握已毕业学生发展信息,可能会为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多方面发展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持,再者,已毕业学生的成功就业发展经验可以作为鲜活案例为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切实动力和榜样。

二、构建高校毕业生信息追踪反馈机制面临的困难

第一,学校方面。目前,相对于已工作的毕业生,高校最注重的还是在校生。因为一方面在校生的信息获取较便捷,易于收集和管理;另一方面是因为教育部门对高校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在校生上(如获奖率、就业签约率等)。所以,高校中很少有针对已工作的毕业生进行信息搜集和管理的专门长效制度、机构、人员以及经费安排。

第二,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方面。从毕业生方面讲,由于毕业生参加工作去向不一,地区跨度很大,有的职业流动很频繁,这使得信息搜集工作难度增大。而且,很多毕业生由于忙于工作和生活,可能无暇或疏于配合学校信息搜集工作;再者,有些毕业生出于各种原因,可能不愿配合学校工作。

第三,从用人单位方面讲,这种信息追踪反馈似乎与其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大多又是无偿和义务性的,所以,他们配合高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三、构建高校毕业生信息追踪反馈机制的相关建议

第一,要有专项制度、机构、人员和经费安排。高校应建立毕业生信息追踪反馈制度,制度中规定信息搜集的目的、对象、内容、主要负责机构以及信息的管理、分析和反馈方向等。主要负责机构可以单独设立也可使之成为相关机构(如学生处-学工组-学生会等)的兼负职责,并且应设置学校-学院-系三级垂直组织机构。其一方面负责与信息搜集对象的沟通、协调和联系,组织信息采集工作,另一方面负责将主要结论反馈到学校有关决策部门、管理部门和教学人员,从而为相关部门的教学、管理改革提供及时、真实的决策依据。关于对采集回来的文本或数据信息的管理,可以在档案室或资料室设置专职人员岗位进行,也可以成立专门就业信息中心来完成。至于人员,各级机构应规定主要牵头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在校学生(如学生会成员等)也可以协助参与具体操作性信息采集工作。由于一些用人单位配合学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所以,信息追踪采集工作有时有必要是有偿的。另外,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以及对信息的整理、保管、分析、处理都需要一些资源投入,所以,必要的经费投入是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注重信息搜集的方式和渠道。信息搜集的方式和渠道会决定信息采集的成本,所以有必要给予重视。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最好采用电子邮件、电话信函等联系方式,对于地理距离很近的,可采用实地走访等方式。采用电子邮件或电话联系方式,就应在学生毕业离校时,要求其留下工作单位具体信息、自己常用电子信箱和电话号码,并妥善保管。但若对象更换了电子邮箱或电话号码,此种方式就无法奏效了。所以,还有必要开发别的搜集方式和渠道,一是可以在学校主网页中专门开设毕业生(用人单位)专栏网页,通过让毕业生上网进入网页即可收集相关信息。二是可以通过在各地设立的校友会组织,编制“校友录”或“同学录”,搜集相关信息。三是通过组织“再回母校”等活动,邀请部分毕业生回母校参加一些活动,借此保持联系。

第三,注重信息搜集的内容。信息搜集的内容决定了信息反馈的质量以及采集对象的配合意愿,所以应精心设计拟采集的信息内容。信息内容应紧扣对方对学校的办学评价、教学课程的感受等,而且不同专业毕业生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但应避免涉及到采集对象社会背景、婚姻状况、收入等个人隐私信息。

第7篇:反馈机制范文

>> 论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研究 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机理与传导机制研究 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文献综述 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改进 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与金融稳定 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文献评述 试论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应对 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中国的经验数据 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 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研究 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 我国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梳理 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性及其改进 危机视角下公允价值会计的顺经济周期性及其启示 论公允价值会计与顺周期效应之间的联系 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 基于经济回暖下的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研究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顺周期效应的思考 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效应及其监管改革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顺周期效应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Barth, M.. 2004. Fair values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volatility[EB/OL].http:///NR/rdonlyres

/721AD4A0-42BB-4A09-9A91-140D27D65B84/0/FairValuesand.

[3] Hodder, L. D., P .E.Hopkins, and J.M.Wahlen. Risk

-relevance of Fair-value Income Measures for Commercial Bank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6(2):337-375.

[4] Wallison. P.. 2008. Fair value accounting: a critique[EB/OL].http:///system/files/private/Fair+Value+Accounting.pdf.

[5] IMF.2008.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EB/OL].http:// /external /pubs/ft/gfsr/2008 /02

/index.htm.

[6]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23-29.

[7] 刘红忠,赵玉洁,周冬华.公允价值会计能否放大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J].金融研究,2011(4):82-99.

[8] 胡奕明,刘奕均.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波动[J].会计研究,2012(6):12-18.

第8篇:反馈机制范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0-0009-04

一、提升人才培养模式自我调适能力的现实呼唤

对职业院校社会适应性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而且学界普遍认为适应性的内涵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体现为被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可以从适应对象、发展时间和发展阶段等维度进行理解。以此维度审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发现是一种适应社会、适应现实的生存型适应,体现出工具主义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取向应趋向于发展型适应,即应受到选择性、主动性和适切性等应然特征的规约[1]。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培育适应性发展的内在机制。

反馈机制是人类社会内部科技、经济、社会和环境运动中普遍存在的调控机制,是系统自我调试的基本方式,对一个系统的适应性具有决定性影响[2]。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循环的系统工程,高校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则是这一系统工程的核心[3]。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决定着职业院校由生存型适应阶段过渡到发展型适应阶段。借助系统控制论相关理论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进行分析,以发现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的总体特点,进而分析制约模式转换的因素,并提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的建议。

二、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控制系统的构成及特征

(一)构成

反馈是指施控系统的输出作为被控系统的输入,作用于被控系统(被控对象)后产生的结果(即输出)再送回来,并对系统下一时刻的再输入和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如图1所示,反馈控制系统是闭环控制系统,大致由控制环节、执行环节、反馈环节和比较环节组成。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存在两种反馈形式,即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发挥增强输入信号的作用,负反馈发挥减弱输入信号作用。正反馈不能进行控制,只有负反馈控制系统才能完成自动控制的任务,即系统的适应性主要取决于负反馈机制的作用。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而言,给定量、控制器、执行器等概念的具体内容如下。

给定量指人才需求;控制器指学校决策机构;执行器指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职能部门与一线教学单位;被控对象指人才培养模式;被控量指人才培养实际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控制系统的参与者包括: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代表的政策制定者(P)、以学校高层领导为代表的决策者(D)、以职能部门为代表的行政管理者(M)、以系部教学单位为代表的具体操作者(T)、以学生为代表的学习者(S)、以用人单位为代表的社会协作机构(C)。其相互之间的反馈回路包括两部分:一种是大循环反馈回路(用虚线表示),一种是单反馈回路(用实线表示),如图2所示。大循环反馈回路揭示了人才培养活动中各参与方的总体反馈机制。单循环反馈回路包括五条单反馈回路:T―D;T―M;T―P;T―S;T―C。因为国内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由各专业所在系部(或分院)负责操作,所以T是各种反馈回路的中心点。

(二)特征

综合分析反馈行为的生成动因、参与主体、传播方向、影响效果、内容等因素,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呈现出以下特征。

1.行政性

行政性特征源于三方面的影响:一是以财政投入为主导的学校投资体制;二是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总体结构;三是以行政职能部门为中心的组织结构体系。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在总体上缺少内生性的与社会需求进行互动的动力,从而形成行政引领下的反馈机制。

2.封闭性

在一项关于教学改革主体性参与结构的研究中,笔者采用利益相关者权力、利益矩阵对教学改革主体性参与结构进行分析,形成两个判断:一是参与主体以教育服务供给方为主,需求方参与不足;二是各方关注点集中在教学改革的中间过程,决策起点与决策终点受到忽视。如图2所示,除了行政管理者和教师之外,其他利益相关者缺少反馈的意愿和途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便难以获得负反馈,而负反馈恰恰是系统形成自我调适能力的基本保障机制。在此结构下,人才培养模式接受的更多是正反馈,也就是说系统自身只会自我强化,以至于陷入自我编织的路径锁定。

3.单向性

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组织模式,但绝不仅仅是指教学过程本身。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类反馈行为,主要指向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过程密切相关的科研、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播等方面联系薄弱。

4.滞后性

职业院校的专业是与特定岗位群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需要因应岗位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进行适应性调整。作为系统输入量的人才需求受到技术进步、商业模式、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要求。所以,职业教育客观上一定会滞后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或者说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对国内职业院校而言,在行政体制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下,这种滞后性被进一步放大。

5.孤立性

反馈控制系统中,一次信息流动的起点和终点是决定系统能否实现闭合循环的关键,输入量能否根据反馈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则决定了被控量在本次循环中的具体值。信息反馈自身并不能带来改变,信息反馈只有同其他资源要素反馈复合在一起,反馈机制才能发挥效果。因为封闭性特征的存在,造成反馈信息形成之后不能有效传达到或改变系统输入,也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决策环节,在决策没有根据反馈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资金、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等相关资源要素的流动就依然按照原有的标准继续运行。

三、发展型适应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调整面临的约束

(一)行政化的组织体系

在行政化的组织体系中,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活动被拆解为不同的单元,并分散给相关部门去完成。行政体系特有的规范性与部门间的阻隔性严重限制了信息的自由流动,反馈信息对决策环节的影响需要经历漫长的、程序化的环节。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在行政化的组织体系中,行政指令及行政者自身的意志左右着系统运行,用图1进行解释,系统的输入量与比较量都是由行政力量控制的,所谓的反馈只不过是一种参考而已,难以对决策形成影响。

(二)学科化的专业结构

在总体上,职业院校仍然沿袭以学科设专业的逻辑,致使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难以形成统一的交流语境。西方国家专业的划分只是对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结果的一种统计归纳;专业的划分对所培养的具体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几乎没有影响;专业设置往往取决于社会的需要与可开设课程科目的均衡。只要学校能开出必需的课程组合,而且社会有这方面的需要,就可以设置新的专业,专业设置有很大灵活性;专业之间的界限也比较模糊,学生变更专业自由。而在我国,专业划分发挥着一种很强的管理功能,规范着高等学校的专门人才培养的口径和领域,因而也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专业设置往往要围绕规定的学科专业划分口径进行,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需要对整个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具有相当难度,专业界限也比较分明,学生变更专业较为困难[4]。

(三)消耗型的资源使用方式

对教育资源的利用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消耗型,另外一种是发展型。消耗型模式以行政力量为主导,教育资源投入及运营处于相对封闭的财政预算体系之内,重投入而轻产出。发展型模式以教育供求联盟为主导,教育资源投入及运营融入社会资本体系之内,在重视资源投入的同时,关注教育资源的资本化。发展型的教育资源利用模式因其能在教育供求各方之间形成良性的利益交互机制,能够为教育发展创造可持续的资源供给保障,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诞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资源配给模式并没有顺应社会发展及时调整,政府负责拨款,学校负责花钱,资金管理严格执行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套路,教育资源的运行被禁锢于行政框架下的封闭体系。在如此自成逻辑的封闭结构之下,社会资源难以进入,学校资源难以流出,进而造成各方都缺少发展的积极性。

(四)单向性的人才培养标准

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在1972年向欧盟提交的《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报告中首先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1974年又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一文中对关键能力作了系统论述,提出了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受教育者三方面的能力:以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为代表的通用能力,内容包括普适性、超前性、长效性的知识和技能;以形式的能力为代表的自立能力,内容包括独立行动、应用性思维和行动、自学行动;以行为方式为代表的个性能力,内容包括个人行为方式、社会行为方式、工作行为方式、责任行为方式。2012年,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通过的《上海共识》提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仅有一技之长而不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终将会被社会淘汰;职业教育应当满足人们终生学习的需要;职业教育不仅要使无业者有业,还要促进有业者不断学习,实现自身技能的“升级换代”,从而提升工作能力与生活品质。因此,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职业能力开发不仅要使接受其训练的个体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本领,而且要重视对个体生命的独立、自主和强大的人格力量的锻造,赋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能力,以提升其生命质量和人生境界。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建构依据,这种单向性的导向同发展型适应的要求存在严重冲突。

四、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的建议

发展型适应阶段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转换以行政性、封闭性、单向性、滞后性和孤立性为印记的反馈模式,能否转换则取决于能否突破上述四类约束。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引入社会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推广数据平台的应用等操作均是有益的探索,方式方法层面的优化对结构与机制的转换也将发挥积极作用,但在人才供需社会结构及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学校运行模式没有根本转换的背景下,主体性参与严重缺位,能够与发展型适应性相匹配的反馈机制难以在短期内建立。

关于教育法规方面的研究将制约主体性参与的因素归结为高校的治理机制,并寄希望于通过对《高等教育法》的修订理顺高校同政府之间的关系,约束行政权力,明确高校自主办学地位,建立现代大学制度。1999年,《高等教育法》实施以来,高校行政权力集中程度日益加剧的情况足以表明原来封闭的教育体系是缺少自我革新的动力和能力的。反思发达国家现代大学制度形成的过程发现,现代大学制度不是某种强势力量建立起来的,而是在诸多社会力量的博弈格局中自发形成的。国内部分实施理事会制度的高校难逃行政权力集中困扰的现实业已证明,仿效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能够落到纸面却难以落到实处,缺少多元化参与的教育教学过程注定会被个别主导力量所绑架。

教学改革的基础是资源配置结构与交易机制,以财政投入为主宰的资源配置结构如果没有改变,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就难以获得进入高校教学改革决策体系的资格和条件,主体性参与的机制亦难以形成。高校要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协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搭建开放的发展平台,这一点得到普遍的认可,也被认为是实现高校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路径。信息、人才、知识、设备、场地、服务、资金等多种价值要素的交换关系是协作的基础,这些资源要素的交换与流动如果是阻滞的,仅仅在信息层面实现有所沟通,反馈机制的本质意义仍难以得到体现。

因此,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从改变现有反馈机制的孤立性着眼,通过调整资源交互关系,让信息反馈与资源流动协同运行,消除外部利益相关者进入的障碍及提升其参与的积极性,优化主体参与结构,从而改变既有机制的封闭性特征。在一个同外部环境能平等、充分对话的系统中,负反馈才有可能存续,发展型适应能力才能形成。

参考文献:

[1]张成涛.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摭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0-124.

[2]魏宏森,姜炜.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反馈机制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6):76-82.

[3]毕克贵.高校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长效机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2):87-91.

[4]刘海燕,曾晓虹.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2-4.

Analysis on Feedback Mechanism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Adaptation Conversion Perspective

TAN Fu-he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Panyu Guangzhou 511483, China)

第9篇:反馈机制范文

【关键词】 临床护理; 教育模式; 双向评价

随着多层次、多结构护理教育模式的应用,不同层次的临床实习护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不同[1]。而临床护理人员由于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影响了对实习护生的带教。“学”与 “教”的矛盾,是临床护理带教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促进护生的“学”和带教老师的 “教”,我院护理部采取了 “双向评价反馈”的管理机制,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共有160名护生在我院实习,其中中专生40人、大专生102人、本科生18人;女生142人、男生18人;年龄18~24岁;实习时间6~10个月,平均8个月。

2 方法

2.1 评价反馈表的制订

2.1.1 《临床实习护生综合评价标准》及《临床实习护生综合评价表》的制订 由于不同层次的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不同,临床实习护生学习的主动性、组织纪律性、举止行为、各种能力及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同,因此,护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出现学习不主动或学习只重视技术操作,轻视其他能力的提高、不遵守劳动纪律等不良情况,影响了护生实习的效果,不利于护理人才的培养[2]。如何提高护生 “学”的积极性,自2006年开始我们从组织纪律、业务能力、举止行为、沟通能力等几个方面制定了《临床实习护生综合评价表》,每组护生每实习一个科室都有带教老师、护士长对每个护生进行评价,并将评价表交护理部。

2.1.2 《临床带教满意度调查表》的制订 目前,多数医院实际住院患者的床护比达不到1:0.4,护士工作量大,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有些科室的护士长和护士把实习护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有的带教老师对护生不尊重,不注重护生技术及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影响了对护理人才的培养。如何调动带教老师 “教”的积极性,促进带教老师尽职尽责,我院护理部在制订《临床实习护生综合评价表》的同时制定了《临床护理带教及管理满意度调查表》。

2.2 评价方法

2.2.1 对护生的评价方法 每组护生每实习一个科室都有带教老师、护士长根据《临床实习护生综合标准》填写《临床实习护生综合评价表》,对每个护生进行评价,计算出个人得分,根据得分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差。病区根据护生的综合表现评出优秀实习护生(名额不限),护士长签名后并将评价表交护理部。

2.2.2 对带教老师的评价方法 每位护生每实习完一个科室填写一份调查表(如果护生多可以组为单位填写一份),并评出最满意的带教老师和最不满意的带教老师(名额不限)、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组为单位由组长收集后交护理部。

2.3 反馈方法

2.3.1 护理部根据《临床实习护生综合评价表》反馈的情况,采取个体反馈与集体反馈相结合、随时反馈与定时反馈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某个护生存在的问题如不遵守劳动纪律、学习不努力等情况随时与护生沟通,及时提出批评、教育,限期改正。每1~2个月定期向全体护生反馈一次,针对病区反馈护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护生着装不符合要求、工作中沟通能力差、出科考试成绩差等,护理部要进行通报并加以教育,并适时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如护患语言沟通技巧、重温护士礼仪行为规范、进行励志教育等。如病区对护生都是好的评价也在会上反馈,以鼓励护生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2.3.2 护理部根据《临床护理带教及管理满意度调查表》反馈的情况,也采取个体反馈与集体反馈相结合、随时反馈与定时反馈相结合的方法。如护生写出有最不满意的带教老师,护理部随时与护士长沟通,根据护生对老师不满意的原因进行调查、了解,如带教老师确实存在过错,护士长要对带教老师进行批评教育,如一年2次出现护生不满意取消带教资格一年。护理部每2个月在全院护士长会上通报护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如有的老师工作中不主动给护生讲解、出科考试不及时、实习鉴定书写不及时、带教老师对患者态度不好、有的老师护士长在病区与不在病区工作不是一个样、有的科室缺乏团队精神等等,均不点科室进行通报,但护理部在每月给病区护理质量书面反馈中有相关内容。护生对某个病区好的评价也在护士长会通报,让护士长感受到护生不仅是一个学习者,更是一个护理工作和管理的监督者、评价者。

2.4 双向评价为评选“优秀带教老师”、“优秀带教科室”、“优秀实习护生”提供依据 护理部每月统计《临床护理带教及管理满意度调查表》最满意带教老师的姓名、统计《临床实习护生综合评价表》中优秀实习护生的姓名分别输入电脑保存,本年度实习护生离院前统计出最满意带教老师的得票数及优秀实习护生的得票数,根据得票的多少分别评出“优秀带教老师”和“优秀实习护生”,“优秀带教科室”的产生按《临床实习护生综合评价表》反馈到护理部的数量、《临床护理带教及管理满意度调查表》中各项满意率统计及护生最满意带教老师的比率评选出“优秀带教科室”。对获奖的科室和个人分别给予表彰和奖励。

3 结果

通过统计回收资料,《临床护理带教及管理满意度调查表》[3]回收率96.0%;护生评出“最满意带教老师”的比率平均为88.9%;其他综合满意率为96.3%;护生 “最不满意带教老师”的填报比率为0.4%,不满意的原因多数为带教老师的态度不好、工作中不主动给护生进行讲解。《临床实习护生综合评价表》的回收率94.1%;护生优秀率91.3%。有2名综合评价差的护生经反馈给学校,医院、学校共同进行教育后仍表现不佳,终止实习,退回学校处理。

4 体会

通过对160名护生采取“双向评价反馈”的管理机制,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的带教责任心得到了加强,带教老师的执业行为得到了规范,护生对带教的满意度提高、对临床带教意见明显减少,护生与带教老师的关系进一步融洽[4];通过及时评价反馈,护生的自律性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赵岩,李波,时广颖.综合评定表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护理管理,2008,15(8):57-59.

[2] 王克荣,刘淮丽,李芳,等.临床护理实习评价方法.护理学杂志,2005,20(1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