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业务拓展范文

业务拓展精选(九篇)

业务拓展

第1篇:业务拓展范文

性 别: 男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团员

出生日期: 1985年11月

户 口: 兰州

婚姻状况: 未婚

学 历: 本科

毕业院校: 兰州大学

毕业时间: 20xx年07月

所学专业: 社会学

外语水平: 英语 (CET-4)

电脑水平: 熟练

联系方式: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职

单位性质: 不限

期望行业: 批发、零售(商场、专卖店、百货、超市)、纺织品业(服饰鞋帽、家纺用品、皮具)、市场、广告、公关

期望职位: 业务拓展专员/助理、客户服务专员/助理、市场专员/助理、市场调研与分析、业务跟单

工作地点: 杭州市

期望月薪: 20xx-4000

教育经历

[20xx年9月至20xx年6月] 兰州大学 社会政治类 社会学专业:培养社会学理论体系、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三大领域有机结合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原理、社会调查方法、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网络社会学等。就业方向:适合在企业从事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策划等工作。

培训经历

20xx/7--20xx/8:在浙江锦阳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接受人力资源相关业务的专业培训。

工作经验

20xx/7---20xx/11:在浙江锦阳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上班,先后担任项目部专员职务,熟悉相关业务流程,能独立操作相关业务。

20xx/10--20xx/3: 爱心活动 | 长期辅助孤寡老人;组织“心灵有约”献爱心活动;策划并参与了“师生共建哲社林”大型植树活动

20xx/6--20xx/9: 毕业实习 | 组织实施了兰州大学20xx级毕业生社会学专业毕业实习项目——《社会学视角下的西北地区高中生家庭陪读现象研究》

20xx/5--20xx/6: 市场调研 | 策划并组织了《兰州大学学生收入与消费状况调查》项目

20xx/6--20xx/8: 暑期实践 | 申请策划并具体负责实施了兰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西北乡村家庭中子代夫妻关系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专业技能

熟悉spss社会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

能熟练操作word.wps.ppt等专业办公文件

熟练掌握了office.excel等专业办公软件

工作业绩

20xx/6--20xx/10 申请策划并具体负责实施了兰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西北乡村家庭中子代夫妻关系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独立完成了该项目的调查报告,获得了学校20xx元的资助奖励金,而后撰写的调查论文被收入学院的优秀学术论文集

20xx/6--20xx/9: 组织实施了兰州大学20xx级毕业生实习计划社会学专业毕业实习项目——《社会学视角下的西北地区高中生家庭陪读现象研究》,独立撰写了实习报告,被评为本学院优秀实习报告

20xx/11--20xx/5 自己独立设计并独立完成的兰州大学毕业生论文被评为全校优秀毕业论文

自我评价

1、品行端正,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具备良好的团队沟通协作能力,能及时完成组织规定的目标任务;

第2篇:业务拓展范文

摘 要 随着我国税务师事务所的不断增多, 在传统业务出现市场萎缩、市场竞争加剧的形势下,使得税务师事务所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如何拓展业务,是税务师事务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税务师 事务所 业务 拓展

我国注税行业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执业质量得到了不断改善,社会影响也日益扩大。但是,当今在传统业务出现市场萎缩、市场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如何拓展业务是税务师事务所生存的根本,更是做大做强、做优做精的关键所在。中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发展服务,这为注税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税务师事务所来说,应该把握契机,围绕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巩固传统领域涉税服务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型涉税鉴证业务,积极开发非涉税业务品种和市场,不断挖掘市场需求,深化专项领域服务。

一、转变理念,优化各项涉税鉴证业务

综观世界各国税务行业发展的历程,法定业务的规定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法定业务不但解决行业发展问题,也决定着行业生存问题。涉税鉴证业务既是税务师事务所的基石,又是税务师事务所的先导。随着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鉴证业务的不断深入,这为广大的税务师事务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所以,转变理念,从满足客户需求到创造需求,优化开展多渠道、发展深层次的涉税业务是关键。这就要求在所得税鉴证业务的初期,税务师事务所一定要派高级人员或经验丰富的注册税务师去了解被鉴证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潜在的税务风险,这样,在做好所得税鉴证业务的同时,能够从中提炼企业某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形成事务所的客户清单,根据客户清单,有针对性的派专业的注册税务师去跟进,一步一步深入企业,当能够把握客户风险怎么控制的时候,在业务淡季,就可以组织人去开发这个业务,研究怎么控制这个业务,回过头来再去跟客户去谈怎么帮他解决相关的风险,提供相关的税务服务。这样,在做所得税鉴证业务的基础上,通过跟管理层、治理层、相关的工作人员交流的同时,可以收集到多种多样的资源,拥有这种资源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开发不完的业务库,为进一步发掘深层次的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税务师事务所,政策导向一定要跟上来,随着国家对税收杠杆的利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第十一条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在申请认定时需提交中介机构的鉴证报告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鉴证等等,这使得税务师事务所尤如淋浴了一股春风,有了更多的法定业务空间。对注册税务师来说,最大限度的学好政策,深化政策,建立一只强大的专业团队,把重点放在让企业如何享受税收优惠上,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这样才能在留住老客户的同时,拥有更多的业务拓展空间。

二、紧跟国家政策,发掘深层次服务,拓展税务咨询及税务筹划

对每个税务师事务所来说,对系统性、持续性的业务要长期性追踪。如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收征管和清算政策一直在变化和深化;又如高新技术企业的税率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需要税务师事务所紧密跟踪国家、地方财税政策的最新发展变化,对新政策要在市场效应完全释放之前,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掌握政策,并深度研究政策,跑在企业的前面,有针对性地引导企业对税务风险的事后被动应对变为事前的主动管理。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领导根本不了解本企业有多少税务方面的潜在隐患,更不知道这些隐患对企业健康发展的致命性打击究竟有多大,财务人员出于种种因素,不敢也不能说服领导重视税收方面的问题。领导大多是哪出问题奔往跑,税务方面出问题了,急急忙忙找有关专业人士堵塞漏洞,通过熟人找关系去疏通。这样下来,浪费不少的人力财力,效果还不好,往往哪漏补哪,不解决根本性问题。所以,税务师事务所在了解企业的基础上,可以不断跟踪企业的发展,在和企业领导交谈的过程中,使他认识到税务咨询服务对企业的重要性,即花小钱省大钱,紧跟国家税收政策,帮助企业在税务问题还没有出现或者问题刚刚出现的时候进行事先防范,实现对税务风险的主动管理。

第3篇:业务拓展范文

重大举措

2004年是花旗集团的多事之秋,花旗在全球的不同地方正为接连发生的丑闻焦头烂额。2004年年底,花旗因为违反日本证券法被迫终止了当地个人银行服务;2005年年初,花旗6名职员涉嫌违规买卖欧洲债券市场的事件曝光;花旗又被美联储责令停止重大收购活动。

为此,花旗集团重组亚太管理层,包括新设立一个中国地区首席执行官职位。在花旗集团工作了24年的元老施瑞德将出任新设立的中国区首席执行官一职。他的工作地点设在上海,负责管理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业务。另有两位管理人士陈子政和韦嘉将分别担任大中华区和东盟地区的企业及投资银行业务负责人。通过此次人事调整,花旗集团将为在中国及东盟各国下一阶段的发展做好准备。

花旗集团正在中国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他们已将中国视为优先投资地区。其中感兴趣的领域包括消费者银行和信用卡行业。花旗集团有权将其在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持股比例从目前的4.6%提高到25%,他们正在考虑增加在浦发行的股份。

4年前花旗人股富邦。当时最主要的目的有两点:第一,扩大花旗在东南亚尤其是港台地区的个人银行业务份额;第二,借此交易帮助集团旗下的旅行者保险公司在中国内地开拓保险业务。

颇令花旗失望的是,4年过去了,富邦一个都没有“帮上忙”,反倒是内地自身金融开放帮助花旗实现了这两个既定目标。

2004年7月花旗将所持有的台湾富邦金融控股集团10.2%悉数抛售,体现了其专心中国内地业务的战略。

机构扩张

2005年2月花旗正式启动了在天津的个人金融业务,而新开设的深圳网点使花旗在中国大陆的个人金融营业网点达到了六家。

2002年3月,花旗银行在上海正式开展个人金融业务,成为首家为内地居民提供外汇业务的外资银行。此后,花旗银行便始终致力于为本地客户提供世界级的理财产品和服务。花旗银行也是首家在内地推出优利账户和市场挂钩账户――两种全新外汇投资产品的外资银行。

花旗集团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天津经营五家企业与投资银行分行,并在北京、上海、天津和深圳拥有六家个人银行服务点,同时,在厦门和成都设有办事处。中国区总部设在上海浦东。另外,花旗与内地的合作伙伴在产品和技术上发展,并藉平台整合现有业务。例如花旗最近便与其已人股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成立信用卡联营公司,并利用浦发在当地网络拓展业务。

业务调整

调整混业经营模式,重点发展核心银行业务。

金融超市的概念即使在美国也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这种产品众多、涉及金融行业很多分支的金融控股集团,在资源利用方面有一定优势。但由于保险、证券、银行间行业差异巨大,实际操作中有很多难点,如何融合尚需探索。

虽然保险是金融超市的重要经营项目,但绝大多数金融超市,如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等都只代销其他保险公司的产品,本身不做保险业务。花旗是美国惟一同时经营大规模保险业务的金融超市。

2005年2月花旗把几乎所有保险业务作价115亿美元转让给总部同在纽约的大都会保险集团,表明其重点发展能带来效益的核心业务的决心。

首先,剥离保险业务是因为它的资产回报率不高。2004年旅行者人寿的总收入是52亿美元,每股收益率达17.3%,但与银行板块23.5%的收益率以及投行30.9%的收益率相比,资产回报率不算高。其次,保险的赢利水平波动较大,资本运营方式保守,无法与其他金融机构有机融合,因而保险不是花旗乐意与之并驾齐驱的好伙伴。

另一个原因是对主营业务的:重新整顿和配置。保险业已经饱和,发展前景有限。花旗的目标是各方面业务都要领导全球,银行和投行没有问题,但保险明显不够资格,花旗卖掉旅行者涉及到整个集团的发展战略问题。

更重要的是,对花旗而言,剥离非核心业务,重点做大银行业,已变得日益重要。此次退出保险业的巨额资金可能会用于收购本土零售银行和信用卡公司,或者到新兴市场收购回报率更高的银行或其他资产,如花旗将以10亿美元人股中国建设银行:这样的项目。

事实证明,花旗卖掉保险之后,利益并未受损。一方面,资金收回后,可更多地从事有优势的业务。另一方面,花旗仍然可以利用其网络代销其他公司的保险产品。

花旗集团还和大都会就后者的产品在花旗网点销售一事达成为期十年的协议。这不仅降低了花旗经营保险的风险,而且大幅增加了费等中间业务收益。大都会也得以发挥保险的优势,反哺给花旗更多中间业务。这一强强联合有力提升了两家公司的股价。

贷款业务发展迅速。

银团贷款项目除了手续费收入以外,贷款活动可以帮助银行发掘更多有利可图的业务,包:括发行股票、证券交易和收购兼并顾问业务。

在亚太地区,银行在向公司发放的银团贷款中获得的手续费平均为0.25%~0.3%。国际银行正在亚太地区竞争超过3.5亿美元的公司贷款手续费。

花旗集团通过收费和利息策略来削弱竞争者而握紧亚洲其它业务。除了收费低以外,花旗集团通过管理自己的交易而增大了市场份额。花旗集团在亚洲的公司银团贷款业务已超越了汇丰银行。花旗集团的银团贷款队伍由25人组成。在全球利率维持40多年以来最低水平的环境中,去年亚太公司的借款额约1200亿美元,这是自1998年以来借款额最多的年份。花旗集团在2004年安排了20笔澳大利亚贷款,价值为49亿美元,比汇丰银行多7倍。2004年亚太地区公司贷款中获得的手续费为3800万美元,而汇丰银行的这个数字大约为2100万美元。花旗也已经在中国市场推出了银团贷款(见表)。

目前,由于华南地区的市场已接近饱和,加上大部分台湾高科技与高增值工业均已迁往华东地区发展,反映当地已成为外资的投资重地。所以花旗的业务重点放在于华东市场(如上海和浦东)。他们正计划利用其国际平台,为中国台湾的商人于中国大陆提供企业融资,例如银团贷款,以代替过往于台湾提供离岸贷款的做法。

花旗利用其拥有国际网络的优势,扮演中介角色,加强中国大陆信贷和企业融资方面的业务。

花旗银行开始向中小企业推出两个贷款产品――“商店一工厂贷款”和“商业动力贷款”。这些贷款产品得以使客户完全控制贷款偿还,而且还是更快拥有开展业务能力的必备条件。

花旗同时高调宣传的战略是“社区建设”。这个计划包括刚刚宣布的3年耗资63万美元的金融科技教育项目,用以提供奖学金和进行大型机培训等。而去年11月,花旗就宣布捐赠150万美元,向贫穷地区的人们特别是妇女提供小额信贷。

个性化的私人金融服务。

花旗集团把小额金融业务看作商业机会,制定“为贫穷群体开发全系列银行服务”战略,并认为从长期而言这种服务拥有盈利潜力。并在2005年计划在亚洲设立另外200个消费者金融分支机构,目标是在该地区实现双位数增长。

花旗集团目前在亚洲有400个消费者金融分支网络,多数是过去两年设立的。花旗银行推出的增强型财富管理服务以“天空”(“sky")支流为特色,这是一支由致力于银行财富管理客户的财务顾问和研究人员组成的流动队伍――一项更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专门适合企业大亨和影视明星。

花旗银行财富管理命题由6种成份组成,为了烹饪一份精美“菜肴”,银行需要配备一流天才、无懈可击的理财规划、产品、研究、投资组合评估和吸引客户“就餐”的奖赏或者激励机制。2004年10月花旗银行在台湾推出一项新的财富管理服务。

积极进入中国不良资产处置领域。

据估计中国银行业拥有约2000亿美元坏账,政府近期已经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制定了2006年为处置首批1.4万亿元人民币不良资产的最后期限。

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很特殊,它不需要启动资金,也不需大量流动资金。投资人买的就是钱,只不过收回这些钱的日期不确定而已。花旗集团、华尔街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雷曼兄弟和高盛公司也纷纷投资于中国的不良资产。

第4篇:业务拓展范文

一、发达国家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纵观发达国家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历程,不难发现其个人金融业务虽然起步较早,但真正快速的发展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经济金融状况的较大变化,推动了个人金融业务的迅猛发展。

一方面,各国的金融市场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较快,各国企业的资金筹措逐渐由过多地依赖从银行借入的间接融资型转向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从金融市场筹集的直接型,使得资本市场的资金调度成为企业融资的中心,而银行借款则只是作为一种对直接金融的补充。在这样一个金融变革的过程中,以传统存贷款为中心的银行业功能逐步发生转变,银行不再仅仅是从前单纯的存贷款中介,而是提供范围广泛的各类服务的金融服务企业,或者说是一种帮助进行资产风险控制的风险控制企业、资产经营企业,这是一种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迫使银行努力探索新领域、开发新产品。开拓个人金融方面的业务,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讲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新领域,也是发挥自己网点网络优势的主要领域。

另一方面,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中心的科技产业迅猛发展并改变着世界,也促进和加强了金融领域的改革。高速通信网络和运算速度极快的个人电脑等使消费者个人水准的信息通讯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在瞬间完成双向信息情报交流,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以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大大缩短了。这场技术革命,使银行向个人客户提供快速、高效的金融服务具备了操作技术的可行性。在这两方面主要原因的促动下,发达国家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开展得有声有色,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随着发达国家银行业功能的转变,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开始逐步表现出如下趋势:

一是服务方式的电子化趋势。过去个人金融业务服务方式比较简单,主要采取的是营业柜台服务的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在银行业的不断应用,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各银行纷纷开设网络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安装ATM机等,在银行和广大个人客户之间架起了桥梁,成为传统营业柜台的有力补充和服务的重要手段。电子化的进步,实现了从传统银行到现代银行的重大变革,银行也一改以往单纯靠机构扩张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模式为多渠道服务方式。在一些发达国家,除了现金业务,几乎所有的私人银行业务都可以通过电话解决,网上银行业务也已发展成熟。随着服务渠道的增多,近年来,一些银行开始撤并网点、收缩机构,利用新的更经济的渠道向客户提供服务。

二是组织机构的专门化趋势。传统银行对私人客户的服务由多个部门分开经营,导致信息无法沟通,资源不能共享。为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同时减少资源浪费,世界上著名的商业银行都纷纷成立个人金融业务部门,集中设计、开发和办理私人客户的金融服务,为私人客户提供全面、广泛的服务。

三是业务重点的多元化趋势。个人金融业务最初发展集中在消费信贷方面,包括住房抵押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90年代以来,在个人住房和耐用消费品需求逐步满足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向股市、外汇、保险和基金寻求新的投资渠道,但由于市场的风险性及人们专业知识的缺乏,使得商业银行个人业务有了发展的契机。针对市场的需求,个人金融业务从单纯的消费信贷扩大为包括结算、担保、投资管理、个人理财、咨询等广泛内容。随着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的日益丰富和规模的迅速扩大,个人金融业务收入成为各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商业银行转向名副其实的“金融百货公司”。

四是金融产品的个性化趋势。90年代以来,随着证券、保险、基金行业的兴起,银行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能有效吸引客户,各家商业银行开始绞尽脑汁不断研究开发适应客户需求和有特色的金融产品,业务范围因个人需求的不同逐渐涵盖社会生活各层面,如财务咨询、委托理财、外汇、税收、代收工资费用等,同时通过网络进一步提供旅游、信息、交通和娱乐等个性化服务。与此同时,传统的存贷款服务,也开始根据客户的需求重新设计、包装。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明显滞后。在我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加之银行对个人金融业务在认识上和观念上的滞后,因此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往往只注重对大企业、大客户的金融服务,而忽视了对个人金融业务市场的拓展,这也导致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几乎是空白,市场需求处于极大的压抑状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就是指单一的居民储蓄业务。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家银行开始逐步认识到个人金融业务对整个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性,纷纷成立个人业务部,以加大个人金融业务开拓、管理力度,制定了以储蓄业务为重点,卡业务为龙头,代收代付业务为依托,个人消费贷款等个人综合理财业务为突破口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策略,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快。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个人金融业务经营理念、营销战略、科技支撑、业务创新、人员素质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对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金融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商业银行仍忽视个人金融业务,对个人金融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思想上、理论上没有做好大力开拓个人金融领域的充分准备,缺乏科学的长远的规划,措施不完备,工作中盲目性较大,影响了产品的推广及个人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

第二,个人金融业务品种单一、规模有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仅仅是以储蓄为主体的单一产品形式,与发达国家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相比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另外,就规模上来看,其他个人金融业务指标如代收付业务结算量、个人消费信贷总量等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此外,在现有的产品构成中,结构也不尽合理。例如,在各项中间业务产品中,成本高、收益低的劳动密集型中间业务如代收代付占比很大而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如咨询、资产评估、资产管理等所占比例很低。

第三,营销体系不健全,售后服务不到位。目前仍有商业银行对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设置专门的营销部门,没有配备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和完备的营销网络来进行个人金融产品的销售。随着电子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应用,个人金融产品往往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演示才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和接受。而一些商业银行往往由于宣传方式及营销手段的落后,使银行推出的新产品无人问津。此外,虽然商业银个人金融业务不断创新,但相关的业务咨询、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售后服务却严重滞后,使得许多居民对个人金融服务项目一知半解,无法真正享有服务。

第四,技术手段落后,电子化及网络化程度低。目前国内许多商业银行电脑网络和电子化服务还很不完善,一些先进的自助银行设备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电话银行还不普及,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刚刚起步。目前我国个人金融业务中90%以上仍由柜面人工办理,许多简单的存款支取业务、代收代付业务,完全可以采取机器处理或客户自助的方式解决,却往往集中在柜台办理,一方面增加了人工成本和柜台压力,挤占了其他业务的开展,另一方面造成业务处理速度低,营运成本居高不下。

第五,人员素质尚需提高。个人金融业务是国内新兴的金融业务,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敢于竞争、开拓性强、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其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一线窗口人员均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关的业务理论及操作技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

第六,开展个人金融业务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尚未做好。例如,我国尚未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也没有全社会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标准,银行间信息无法共享,造成银行在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过程中难以对借款人信用的真实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为保证贷款质量,降低信贷风险,银行在办理消费信贷过程中从受理客户申请,到调查、签合同、办理公证,手续繁琐,步步谨慎,费时、费力,大大制约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个人金融业务的现实意义

个人金融服务市场蕴涵的巨大商机和潜力,使得国内各家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对个人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拓和占领。同时,就基础条件来看,国内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也已经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社会财富格局的改变为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私人财富不断积累。一方面,近20年来,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存量增长了200倍,年均名义增长率达到30%,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截止2003年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了10万亿元,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也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4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60%多,并还在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国内个人金融资产这块“蛋糕”中,资产集中化的趋势也已十分明显。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20%的人掌握着80%的金融资产,目前在国内资产超过100万元的家庭已经超过了1000万户,一个稳定的高收入富裕人群层次已经形成。此外,可以说,社会财富格局的改变为商业银行拓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将极大地催发市场对个人金融业务的需求。

其次,个人金融投资理念的不断成熟为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在个人金融服务市场需求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老百姓的金融服务需求层次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个人金融资产由过去单纯的保存保值型向综合理财、增值型转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习惯正逐渐由生存型消费、数量型消费向发展型、质量型、消费型转变,居民正由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借款者、投资者和消费者。尤其是那些拥有富裕资产和稳定高收入的个人群体,尤其需要有专业的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个性化的资产管理服务,以确保私人资产在安全的前提下不断增值,这就为商业银行拓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再次,个人金融业务增长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银行分业管理的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公司类批发业务获利空间逐步降低,信贷风险不断聚集,迫使商业银行必须拓展零售类个人银行业务去化解。据不完全统计:银行提供公司类批发性业务,只有2%-4%的利润空间。而提供零售类个人银行业务,则有5%-8%的利润空间。个人银行业务具有领域广、批量多、风险小和个性化以及收入稳定、附加值高等特点,也是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和金融产品创新的重点。从利润贡献上来看,香港恒生银行个人业务对该行赢利的贡献率已达48%,个人业务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银行业务中占30%-50%左右,而国内银行都在10%以下,但这也正说明了个人金融业务的拓展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最后,入世后金融市场的开放迫切需要国内商业银行大力拓展个人金融业务。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银行抢占中国个人零售业务已经到来,国外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在发展战略、市场细分、科技运用、创新机制和产品、营销管理、人才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比我国都具有明显优势。一般来说,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客户竞争的焦点将集中在以下三类:一是公司客户,重要行业内的大企业、跨国公司、有规模的民营企业;二是机构客户,如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基金等;三是个人客户。对商业银行来说,20%的客户往往可以带来80%的利润或市场份额,而中国66%的储蓄额正掌握在10%的人手中,因此基于此规律,外资银行开拓在华业务时,会将主要精力放在争取发达地区的重点客户,其中就包括这些富裕的“尖端客户”。因此,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如果不尽快拓展个人金融业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就很有可能面临失去这些客户的危险。

四、拓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策略选择

借鉴发达国家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我国商业银行大力拓展个人金融业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提高思想认识,转变经营战略。经过20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已经具备很强的现实条件,个人金融业务将成为银行主要业务之一。因此,各银行必须充分认识个人金融业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转换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真正把个人金融业务当作主要业务来抓,将信贷投放由支持生产为主转变为支持生产与消费并重,把服务对象由企业为主转变为企业与消费者个人并重,并尽快改变过去的运作程序和服务方式,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认真研究个人金融业务的运行规律和特点,科学设计个人金融业务的运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使个人金融业务朝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发展。

第二,加强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以银行卡为载体,对已有的个人金融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借助多功能银行卡推动个人消费、外汇、证券、保险、基金、债券、收付、消费信贷等各种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二是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在研究竞争对手及国际先进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本行实际,积极开发有市场潜力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在开发产品的同时要做好售后服务以及产品的升级换代工作,包括对金融产品的不断更替、包装、重组,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合作将更加密切,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个人金融业务品种创造了条件。各商业银行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打造品牌,因为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最能反映和体现其形象,银行也只有通过产品和服务才能真正获得忠实的客户群,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做好品牌的定位和形象设计,努力推出能代表本行特色的“精品业务”,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名牌形象,增强银行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第三,运用高新技术,加快网络化进程。从国外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设施来看,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个人财务管理软件和可视电话大有取代传统银行分支机构之势,银行已经大大改变了以往以机构网点为中心的个人服务形态,银行不仅实现了不受时间、地理等限制的一天24小时、全年365天的全天候服务,以此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而且大大降低了原来固定场所的运营成本,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近年来,我国银行的电子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但对个人客户所提供的网络化服务大多处于试运行阶段。要想使我国银行能与外资银行相抗衡,也应尽快发展我国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利用网络技术,向个人客户提供以存款为基础的个人汇兑、结算、、投资、咨询、评估、理财等业务,真正为个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

第四,采取适当手段和策略,加强营销管理。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银行营销就是指银行在国家法律和金融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运用金融中介机构及其功能,实现货币的聚集和重新配置,使货币资金在银行和客户之间有序运行,创造出客户满意的服务并取得经济效益的经营行为。银行在开展个人金融业务时,营销策略和手段的选择会变得更加重要。我国银行要想把个人金融业务真正很好地开展起来,也必须确定适当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必须通过对环境的客观分析,通过细分市场,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和发展战略,并针对不同的市场采用不同的产品、定价、分销和促销策略。只有采用了适当的策略和手段,才能缩短个人客户与银行之间的距离,增强银行与个人客户之间的联系,在客户与银行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把我国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应该说,目前各银行所开展的客户经理制是强化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营销管理的有效途径。

第五,加快培养和引进个人金融业务专业人才,努力提高个人金融队伍的整体素质。随着个人金融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秀的决策管理人员、优秀的市场营销人员和优秀的一线操作人员是保证个人金融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其中,决策管理人员要负责研究市场需求、开发新型产品、实施管理控制;市场营销人员负责宣传策划、推销产品、拓展市场;一线操作人员负责客户的接待、产品的前台推广和规范的业务操作。每一层次、每一岗位的人员均需具备相应的业务及管理水平。为此,商业银行要尽早培养或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努力提高个人金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未来竞争打好基础。同时,要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大绩效挂钩在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分配比重,体现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分配差距,通过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激励员工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

第六,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健全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与企业相比,个人搬迁、工作调动频繁,流动性大,不易管理。拿个人贷款业务来讲,银行很难了解借款人的信誉、品德、收入水平和还贷能力,很难确定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另外,目前我国银行缺乏一套系统地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技术手段,也没有像对企业那样的资信评估方法,并且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个人债务追索、托收机制。面对个人客户大量的借款申请,银行不得不提高借款的门槛,增加审批手段,延长调查时间,提高担保的要求。消费者个人则因手续繁杂、长期等待和收费过高而望而却步。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像上海资信有限公司一样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机构,在法律的保护下,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在客观、公正、中性的原则下评估个人信用程度以促进银行开展个人金融业务。

参考文献:

(1)《我国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之探讨》,任碧云,《金融研究》2001年第7期

(2)《有效推动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姜志强,金融时报(2002年09月09日)

(3)《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探讨》,李恒光,《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第5篇:业务拓展范文

十八大尤其是以来,生态文明思想广泛深入人心,水、大气、土壤的三大攻坚战一轮又一轮打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画卷逐步铺开。这既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更是我们应该抢抓的战略机遇。

二、问题分析

1、水环境整治市场潜力巨大

从政策上来看,三大攻坚战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党中央对此重视,每年安排生态环境部和住建局联合对各个地方水环境整治进行督查、考核,地方政府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愿望尤为迫切,根据分析,十三五期间释放投资超过万亿元,十四五期间还将维持每年700-1100亿元的市场规模。

2、横向比较时不我待

中电建在2015年就注册成立了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水环境整治,期间通过茅洲河、龙岗龙关两河流域整治不断发展壮大,累计中标总额突破千亿,其中茅洲河项目受到中央首长点赞,屡次登上新闻联播,2018年该公司抢抓机遇登陆南京,系统治理金川河,为全流域水质达标做出了突出贡献,入江支流水质实现逐月达标。同时,电建集团下属华东院、昆勘院等设计院也集聚了一大批水环境整治技术人才,也依托项目形成了“六大技术系统”“四大技术指南”,累计获授权专利近两百项,技术标准四十余项,获批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

三、措施及建议

1、转变思想,形成合力

大力拓展非电业务,应该上升到集团战略层面认真分析研判,从集团自身情况出发,结合国内外环境整治市场,综合分析集团化运行的战略思路。通过强强联合,整合资源,最快速度的进入市场,抓住项目推进和运营的策略,注重经济效益,但更加注重社会效益。

2、立足当下,着眼长远

作为设计院,一方面要配合集团公司整体项目推进和履约,另一方面,也要在本地找寻项目与地方政府进行PPP、EPC、EPCO形式的项目合作,尤其在线路穿越生态红线、水体、河道的时候,要和生态环境整治结合一起形成整体效益,一条线带动一片,引领一面,逐步做大做强。

第6篇:业务拓展范文

关键词:检验检疫协会;辅检

中图分类号:F740.4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7月6日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检验检疫协会在联系检验检疫部门与广大外经贸企业、辅助检验检疫部门承担工作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检验检疫协会在全社会的认可度和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就江苏检验检疫协会来说,协会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和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承担了检验检疫业务中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坚决贯彻检验检疫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发挥了检验检疫与企业桥梁作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会员单位发展到4,000多家,已成为全国检验检疫系统和江苏省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团体。但是伴随国内外出现的新形势、新挑战,如何让协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引人才,夯基础。目前江苏检验检疫协会人力资源短缺,各地分支工作人员往往也只有四五个人,且人员结构老化,工作创新不足,应付了日常的工作外很难主动地开展服务工作,导致其影响力在地方上大打折扣。所以,必需加强基层协会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创新性地开展协会工作。通过加强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形成合力,使协会形成一个“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团结的集体,通过制度建设,提高协会提供配套服务的规范性和效率,弘扬江苏国检“团结奋进、严守国门、开拓创新、勇争一流”的行业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创新性地开展协会工作。

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充分利用社会各类资源,大力引进相关人才,使协会的软、硬件实力能够跟得上业务发展的需要,夯实基础、提升水平以保证协会的健康发展。

二要优服务,壮队伍。对于江苏这个外向型经济发达的省份来讲,协会会员的队伍还应该积极扩大,协会要采取与检验检疫机构密切配合或主动动员企业的方式,及时充分了解企业信息等,多向企业做工作,发展壮大企业会员队伍,特别是要加大力度吸纳区域内影响力较大的企业成为协会会员,增强协会的代表性,提高协会影响力。

优化服务,让服务有实效、见真章,加强对会员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开展各项会员服务,提高会员满意度和忠诚度,具体做法有:遵照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的要求和部署,在省局和分支局的支持下,继续在会员企业中开展质量诚信会员的推介评选活动,在会员企业中立标杆塑造质量诚信典型,并牵线促进普通企业与标杆企业的交流,推动全省质量诚信的普及推广;制定行业公约,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协调会员与政府机构、会员与会员之间关系,维护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为会员企业提供多样化服务,如为会员单位报检提供VIP服务,建立QQ群或者微博向会员企业提供免费咨询;建立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定期向会员单位提供相关贸易性措施信息等,定期对会员单位宣传出入境检验检疫政策、法令、制度、规定等,以及开展交流互动,降低会员收集信息的成本;通过自有传媒宣传企业及其产品,提高企业产品知名度;组织会员企业参加活动,如组织本地企业到大型标杆企业观摩学习,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展览会、贸易洽谈会、项目选择、定购设备和推介企业与产品等活动。

三要拓业务,做助手。当前,检验检疫系统高举服务地方外贸经济的大旗,投入了大量的人员和精力,对于检验检疫机构来讲,作为国门卫士必须要严格把好出入境关,做好工业产品的进出口监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服务寓于把关之中,检验检疫人员在企业办理报检业务中应提供优质服务,但不能舍本逐木疏于把关。就当前人力资源不足和工作量大的江苏检验检疫系统来讲,一线检验检疫人员平时监管的压力和任务就很大,还要肩挑或参加各类政策宣传培训活动,这样的工作模式往往容易分散检验检疫人员精力,最终疏于把关工作。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发挥和利用协会这个服务平台,让协会把监管把关工作以外的服务工作接手过来,一方面保证检验检疫部门一心一意把好关,管理好进出口事务;另一方面能保证地方经济发展得到优质的服务,并提高协会在地区事务上的影响力。

一是做好检验检疫助手。为更好地发挥职能优势,进一步服务企业、服务外贸,检验检疫部门在地方上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送政策活动,这些活动目前均是由检验检疫部门自身组织实施,可以考虑把这些活动交由协会来组织策划,检验检疫部门派员协助;根据要求,检验检疫部门应定期对拥有检验检疫授权资质的企业人员进行培训和审核,如质量监督员、报检员等相关从业人员,目前这些培训和审核工作都是由各职能管理部门来策划并部署实施,由于受职能部门工作的影响,这些培训审核工作的实施及效果得不到保证。如让协会联合检验检疫职能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各类资质人员进行培训和审核。这样做的好处是:协会利用检验检疫和社会资源,举办以上活动,既能使活动质量和效果得到保证,又能使实施效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检验检疫部门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策划实施这类活动,减轻了自身工作压力,使自身有足够的精力用于做好本职工作。

二是建立检验检疫反馈制度。协会利用自身特点,发挥双向桥梁作用,从企业收集原始信息,经整理后反馈给检验检疫部门,为检验检疫部门提供决策的第一手资料,并做好检验检疫部门的决策对企业产生效果用的分析评价工作,有助于协助检验检疫部门修正决策。

三是协助企业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近些年来,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遭遇到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逐渐增多,许多企业因势单力薄而放弃了维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遭遇到各种贸易纠纷的增多。检验检疫协会作为检验检疫系统主导的社会团体,应充分发挥优势,跨地区联合和组织的相关企业,进行各种资料和证据收集,协调相关费用,并积极与国家局联系,将详细信息上报给国家,争取国家参与到相关纠纷的谈判中来。协会应加大与企业的联系,多方收集信息,为受害企业打气,做好企业的思想工作,鼓励企业积极地去面对各类贸易纠纷。另外,实施帮扶企业“以质取胜”战略,鼓励和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定价机制,尽可能避免和化解国际贸易和金融等方面的风险。

第7篇:业务拓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服务业;涵义;拓展空间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f2008)06―0085―04

2007年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就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要“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不断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的重大决策。农业服务业首次被正式地放在了一个产业的高度而倍加关注。以往的产业发展结构往往关注的是一、二、三产业,农业服务业并没有被特别的提出,其作用也没有从第三产业别地凸显出来。因而,农业服务业的这种提法,并未受到过多重视。伴随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三农”问题的深入,农业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和壮大农业服务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逐步显现出来。

1 农业服务业的涵义

1.1 农业服务业的主要内容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孕育了五千年的农耕文化,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众多闻名遐迩的水利工程,极具地域特色的农田建设,以及在长期发展中积累起宝贵的农业经验都昭示着农业发展在中国具有漫长而悠久的历史。近现代,中国农业发展仍然决定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业的发展与建设,从未有过懈怠。改革开放以后,农业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从种子改良、扩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施行,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但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大产业,长久以来却一直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行业,如何增加农业的附加值,拉升农业产业链,提升产业地位,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就是促进和加快农业服务业的发展。

农业服务业的基本涵义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主导的前提下,服务于农业再生产,兼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层面上而定性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二是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1.2 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将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

发展农业服务业将有利于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促进农村各产业的发展。服务业主要通过对农业的产前服务(包括信息、种子、种养计划合同服务等)、产中服务(包括技术、生产资料供应服务等)、产后服务(包括产品销售、流通、储存、包装等服务)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农业服务业既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传统产业升级改良的新兴行业,它的繁荣和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就业机会的增加、产业规模的扩张都起到十分积极和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构建起一个完善的农业服务业体系,将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3 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将有利于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作为农村的经济文化中心,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出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必然会辐射周边的农村地区,进而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与服务业息息相关。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必须依赖教育、医疗、交通、供水、供电、商业、饮食、广播电视、文化娱乐等基础业部门所提供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来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规模化、市场化集散地,农村小城镇也为农业服务业提供了发展平台。通过提供市场和信息采集,农业服务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现代教育和科学技术中心、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政治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为此,只有加快农业服务业发展,小城镇才能更加繁荣。

1.4 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将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一方面,中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农业生产的需求,加之伴随农村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吸纳劳动力的水平逐年下降,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粮食和其他副产品价格相对偏低,农民无利可-图,从而导致劳动力对农业的投入减少。作为具有较强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服务业来说,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就地消化和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民,有效地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对农村的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发展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1.5 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

农业服务业的消费和投资有利于拉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围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农业服务业在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带来相关产业产值的增加,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是切实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的途径。近年来,农业服务业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增加,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重要力量。

2 农业服务业产业化的发展空间

我国现代化农业服务的发展空间应该是: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多层次、多功能、高覆盖率、全方位服务并与国际农业服务业接轨的农业服务网络。其重点领域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现代农产品营销体系

目前我国农产品的营销仍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社会交易成本偏高。农业龙头企业整体上规模偏小,档次较低,数量较少,市场开拓能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现代化农产品营销体系,首先要抓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总体规划和宏观管理工作,大力提高农产品营销组织化程度;其次要抓好新型农产品营销主体培育,增强市场开拓能力。一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从生产要素、服务和法律上给予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充

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市场营销中的主体地位;二要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储藏专业户和各类农村中介流通组织;三要提升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的档次和功能。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构建以集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物流、配送为中心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市场流通体系;再次要抓好农产品营销公共平台建设,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营销环境,抓好品牌战略的实施,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最后要抓好农业信息化建设。政府部门应加快建立为农民服务的信息网络平台,挖掘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真正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等。

2.2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传统体制下的科技服务体系早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为此,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结构,培育推广名优品种,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各地区要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负责制定有关方案,统一设计,分步实施,通过整合资源、理顺结构、调整布局、明确分工、提升能力、优化环境,依托已有的机构,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粮食安全、资源高效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产品开发、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科学技术领域,以及在种苗繁育、农业节水、施肥、饲养、农业药物生产、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环境工程与生态保护、农业机械等具体技术方面,打造科学家队伍和技术人才队伍,加强研制、开发和应用。

2.3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应涵盖于农、林、牧、渔各个行业,更应涵盖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为此,第一,必须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业组织,规范政府服务行为,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第二,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与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三,必须改进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和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2.4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中的调控作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公共服务的建设,实现农村公共服务模式的多元化。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发展民间合作组织,加快制定促进民间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引导农民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制;制定法规、政策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提供制度与法律保障。

3 农业服务业的地方性特征

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地方特征性较强,尤其是农业服务业需要长期和服务区的农民建立商誉关系,服务业务的展开才会发挥出较大的效果。例如“农科教”相结合的服务业,在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的条件下,“农科教”服务业的发展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旅游业的服务需要围绕着“行、游、住、吃、购、娱”等展开旅游服务,农村地区可以发挥“农家乐”地方特色文化活动,游客与地方农民各种互动的文化活动,提升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特征,培育和拓展服务业专业户,使其成为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成为发展贸工农、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有生中介力量。大多数农业服务业中,若将民间力量的自发组织形式,与国有企业、社会团体等组织形式相结合,从资金、设备、信息、劳务、管理等方面得到支持。并且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文化、体育、医疗等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文化服务联系,共同参与到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就可以大大拓展农业服务业发展空间,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出农业服务业的地方特性。

具体来说:(1)商贸流通业,要有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的主旨,立足于本地农业产品,开阔视野,看到国内外的市场前景,使自己的农贸产品源源不断地流向其他地区,成为有前途的农贸商品集散地。当然,若能用现代化的通讯网络技术,形成良好的营销网络,配之于企业化、现代化的仓储体系,商贸流通业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科教服务业,着重于实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大力发展以水利、农机、良种、气象、病虫害防治、林网管护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农业服务的社会化网络。农村教育应以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3)金融、保险业。加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金融功能。建立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提高信用社对农户贷款的覆盖面。拓展金融业务,加强农业银行对农户和农村企业的服务力度,简化产品和服务条款,探索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等信用形式,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资金需求,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保险业的发展倾向于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方向,根据农村地区人民生活的实际状况,针对农民不同层次的保险需求,不断开发适合农民需要的险种,提高理赔等保险服务质量,推动保险服务业的发展;(4)信息、咨询业由于通讯设施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农村城镇化一级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到农户一级尚不能普及,地区的贫富不同,居住位置不同,思想观念不同,都制约了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发展方式。但若以乡村组织为主推动互联网的发展,披露对农业、农民有利信息,是可以做到的,信息咨询业的空间也会被拓展,从而使信息咨询服务业扎下根来;(5)旅游业。旅游业是各个地区竞相发展的重点产业,旅游业可以给当地农民带来较大收益,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4 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模式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来概述,农业服务业虽然以农业再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其服务对象,但发展形式却是多样的,多层次、多环节的,它几乎可以涵盖除物质生产以外的社会构成中的方方面面。概括地说,可以划分为这样几种模式:

4.1 比较单纯的农业服务业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着重于集散批发市场和运输业相结合的模式,物流业是该模式的代表,但不仅仅限于物流业,当以一个较为集中的市场向广泛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均可以归入到这种单纯模式中。如通信业,部分医疗服务等。该模式的特点是直接性、单纯性、易操作性等易于融入到农村经济的大市场建设中,从而成为现代农业服务业的重要发展领域之一。该模式存在的缺陷是因为农民对专业化分工市场需求有一定的限度,制约了该种模式的发展,使该模式停留在粗浅层次上,伴随着服务水平的提升,农民对专业化需求的增加,该缺陷会被逐步地弥补起来。

4.2 纵向一体化的农业服务业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着重于以农工贸为代表的发展方式,即把农产品进行加工增值,再销往到市场中,加工是主要环节,它使得农产品脱离了初级产品直接出售形式,延长了产业链,从而形成纵向一体化的模式。该模式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从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均有发展空间。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吸收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对农村妇女就业非常有利。该模式缺陷是资金和技术约束较硬,且技术约束在很大程度限制了该模式的发展。若能得到资金和技术的有效服务,就可以大大软化约束,使该模式得到较快发展。

4.3 横向一体化的农业服务业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着重于贸-贸联合的发展方式,即一类市场和二类市场,或者城镇市场与集贸市场联合形成覆盖一定范围的服务发展方式,畅通贸易渠道,可以是直接的物流贸易联合,也可以是信息、技术贸易的协作。在农村地区,构建起畅通、快捷的贸易组织,为农村地区提供物流、信息、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特别强调的是以趋避风险为主的服务,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也能成为横向一体化发展提供前向联系的基础对服务业具体化和系统化具有积极的效应。

第8篇:业务拓展范文

【关键词】招标业务;蓝海战略;战略联盟;开拓市场

通过承揽业务和开拓市场为客户、员工和供应商创造利益,已不是一个全新的商业理念,但这对招标企业的成长和成功却至关重要。1903年亨利·福特创立福特汽车公司时,他就宣称:“我的理念就是为普通大众制造汽车。”在亨利·福特的倡导下,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改进,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和汽车价格,使汽车从一个富人专有的奢侈消费品变成了能够为普通大众提供服务的交通工具。同样的,招标企业可以通过管理实践,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承揽更多业务,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本文将对招标业务的承揽和拓展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得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

1 充分认识市场,强化品牌意识

兵法云:谋定而后动。正确地了解市场和企业自身的运作情况对于确立商机、防止错误、改正错误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要想占领市场,首先要有个明确的目标,然后根据这个目标制定相应的策略,再根据策略制定具体的战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执行该战术,实现“战争”的胜利。

1.1了解市场需求

招标企业要想在区域市场内有效承揽业务,必须结合企业的服务特点、业务范围、资源状况、竞争对手、区域市场情况、企业目标等综合因素制定、实施拓展方案,达到对市场的有效开发。充分认识市场,企业能够利用有限资源,集中力量,开发、管理区域市场。招标企业根据不同区域制定推广方案,对区域市场的业务拓展更有针对性,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更有利于提高业绩。

1.2确定客户目标

在开拓市场前,企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做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切忌盲动躁进,无政策可依,无管理可循,出了问题再匆忙补救,这样会大大增加市场成本,容易挫伤信心。因此,招标企业要摸清门路,进行市场调查,通过分析政府出台的新政策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向,从媒体的报道中了解招标市场的活跃程度,对可能列入客户清单的客户进行分析和筛选,了解区域市场客户的需求,最终确定目标客户。

1.3明确战略定位

招标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确定各自的细分市场和正确的战略定位,在特定细分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在进行专业化招标服务的同时,应强化品牌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扩大行业影响力。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进行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构建动态战略优势系统

战略分析是建立和保持战略优势的前提。招标企业只有了解自身的条件和环境特点,才能知道自身的优势所在;只有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和建立适合未来发展的优势,使企业永远保持优良的战略优势。现代公司战略制定的目标已经不仅是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而是发现、保持和发展企业的战略优势。

战略优势系统包括定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定位优势是指企业所选择的特定市场空间和它在这一空间中的市场地位赋予的优势。资源优势是指企业拥有的各项所有物在创造顾客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的优势。竞争优势是指在一定的资源基础上,处于某一行业空间的,通过企业竞争战略实施而形成的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市场态势。

2.1三维战略优势系统的建立

资源优势是战略优势的基础和源泉。资源优势由企业本身所具有的资源和能力汇集而成,它决定了企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这2个因素在企业战略中是关键因素。因此,在静态环境下,资源优势在3个优势中处于主导地位。资源优势不轻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是最难以变动的因素。企业的定位可以迅速发生转变,企业的竞争手段也可以迅速发生转变,但企业的资源却具有相对稳定性,许多企业在某些价值链环节上的能力是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才培育起来的,如杜邦和通用电气的财务管理能力。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世界各大企业纷纷回归主业,其主要原因就是资源优势是具有决定性的,并且具有相对稳定性。

定位优势是战略优势形成的空间。定位优势决定了企业向谁提供价值以及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这表明了企业存在的意义,并决定了企业战略中的使命和价值观。选择合适的市场空间,抢占与自身实力相称的市场地位,意味着选择了一个最能发挥自身资源力量的竞争场所,选择了竞争对手,也选择了竞争方式。即便是企业具有很强的实力,也必须找到清晰的市场定位,实力本身不一定能创造战略优势,只有内部力量与外部机会相结合,才能创建战略优势。

竞争优势是指在一定的资源基础上,在某一行业空间中,通过企业竞争战略实施而形成的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市场态势。可以认为,在行业本身的环境变动不大的情况下,资源优势和定位优势将决定竞争手段。因为竞争优势的取得在于辨别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制定战略措施,建立竞争优势,采取这些步骤的前提是明晰企业是什么、为什么而存在。而在变动激烈或竞争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有利的市场态势将使企业无论在位置的抢占还是资源的培育或开发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除了三维之间的相互联系之外,在战略优势的构成中,三维之间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战略优势的三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果其中某一方面存在明显的弱点,将会影响战略优势的整体发挥。

2.2战略优势系统的动态演进

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战略优势系统也处于动态演化之中。动态演化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单向突破、两翼跟进”,另一种是“滚动式发展”。

“单向突破、两翼跟进”是指在特定的企业资源和市场环境条件下,企业选择低成本策略或者差异化策略,否则企业将无法形成优势。然而,如果将视野拓展开来,就会发现企业的生存空间非常大。

蓝海战略是企业避开现有竞争,创造新发展空间的一种战略模式。战略联盟是在现有的竞争中寻找和建立优势,而蓝海战略是突破现有竞争,创新价值。没有创新,价值的焦点是规模扩张型的“价值创造”,它提供了价值,但并不足以使企业超越市场,或者说,价值仍然是原市场的价值,仍然面临激烈的竞争。在缺乏价值的背景下,创新往往是技术拉动型或者是理想主义的,忽略了客户的感受,没有价值的创新就没有实践的意义。

蓝海战略的实施有两种途径:一是改造产品和服务,通过理念再造,重构产业边界;二是创造全新的产业,通过产业制胜战略,创造全新的产业边界。无论是理念再造还是产业制胜,其共同点都是改变竞争规则,寻找新的经营领域。

理念再造更多的是从现有的产业出发,通过调查客户的潜在需求,重新审视产业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改造,使企业在客户心目中重新定位,拓展产业边界,使企业的经营避开已有的竞争,开拓新的环境。产业制胜则更多的是强调把握产业的发展规律,进行产业创新,从新的产业中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理念再造是产业创新的基础,产业创新是理念再造的深化。

3组建优秀的业务团队

人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组建优秀的业务团队对招标企业的业务拓展至关重要。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经营环境等影响因素的变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的供需进行科学预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障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为招标企业拓展业务奠定人力基础。

一是推行行业准入制度,建立专门的招标人员资格审定机构、监督机构和考核机构,实行招标从业人员的统一资格考试制度。同时,进行招标队伍的整顿,按照规定和标准选拔招标人才,加强招标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二是招标企业要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人员的积极性与创新精神,提高招标人才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在招标企业中,拓展业务必须充分利用员工的优势,将他们分配到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岗位,赋予他们职责和权利,使他们进入工作角色,为实现组织目标发挥作用,并根据需要对员工进行人事调整,即晋升、降职或横向调整。

三是增加招标人员的教育及培训支出,加强对人员的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团队,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竞争力,招标企业需要组建有效的招标队伍,对员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多层次、多渠道的学习和培训,从而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

四是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员工激励就是采用激励的理论与方法,对的员工各种需要予以不同程度的满足或限制,以此引起他们心理状况的变化,达到激发动机、引起行为的目的。激励的方法因人而异,有效的激励要建立在对人的工作动力与满足感加以分析的基础上。另外要建立结构合理的专家网络和人才库,充分整合和利用咨询机构内外智力资源。

4建立伙伴关系和战略联盟关系

竞争不是市场中企业之间的唯一的关系。随着市场的快速变化和复杂性发展,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强调超越竞争的关系,即企业之间虽然存在竞争,但更多的是强调处于竞争中的企业如何寻求合作,以使相互之间都互惠互利,带来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招标企业在拓展业务时,建立双赢的伙伴关系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

企业之间的战略目标已跳出单个企业的视野,目的是寻求整个产业更好的发展,从而使产业内的企业都得到发展。伙伴关系可以及时地收集并提供相关市场信息,能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可以帮助企业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在很多的市场运营中,企业都会和许多组织,诸如供应、顾客、经纪人或市场主要参与者结成战略联盟或达到战略伙伴关系,以便提高业务量和利润。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的战略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网络式的联合。通过战略联盟,招标企业可以实现协同效应和互补效应。协同就是“搭便车”,当企业积累的资源可以被同时且无成本地应用于企业的其他事业单位或其他企业时,协同效应就发生了。互补效应则产生于对资源,特别是对市场渠道资源的充分利用。战略联盟建立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市场地位的改善,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实现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据调查可知,与企业、赢利机构、政府部门结成战略联盟或成为战略伙伴关系对招标企业赢得市场十分重要。因为这些组织会帮助招标企业找到客户和雇员,帮助企业开发业务渠道及在实施招标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指导。

在拓展业务的过程中,招标企业要不断提高实力,积极推进招标企业间的联盟和整合,逐步建立咨询企业的规模优势。我国企业可以构建战略联盟,整合资源优势,使需求资源利益最大化,减少无谓的低层次恶性竞争。

第9篇:业务拓展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 会计师事务所 新业务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注册会计师行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认识新常态、服务新常态,拓展新业务领域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当前中小事务所新业务拓展现状,找出适合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新业务拓展的一般规律,提出当前中小事务所新业务开拓的思路。

一、中小事务所新业务拓展现状

当前中小事务所在开拓新业务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或外界等因素的制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市场竞争中劣势明显

在当前新业务拓展市场竞争中,大型事务所优势明显,而中小所处于明显劣势。从外部看,大型所的影响力优于中小所,尤其是国际“四大”所在长期的业务执行过程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和品牌特色,中小所在短期内难以超越。从内部来看,大型所在内部管理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同时在育才、引才、留人等方面具备良好的条件。

(二)缺少长期发展规划

中小所在新业务拓展中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缺少对行业发展前瞻性的分析与研究,在发展理念上依然是沿袭固有模式,缺少对未来的思考,创新举措不足,没有制定长期规划,明确事务所发展目标。

(三)缺乏系统的业务总结

由于体制及人员等方面原因,中小所很少进行业务的系统分析与总结,不能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并加改进。

(四)新业务拓展进展缓慢

一是开拓新业务的意识不强;二是相关措施不得力;三是没有找准合适的方式方法;四是基础工作准备不充分,特别是如何加强新业务拓展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等。

二、新常态下中小事务所新业务拓展对策

现阶段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积极制定有关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中小事务所加大新业务拓展力度,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为中小事务所新业务拓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确立合理的战略定位

明确的战略定位可以在确定目标和方向的基础上,帮助事务所合理配置资源,实现竞争力整体提升,同时,明确的战略定位也有助于推动事务所各项工作,促进事务所整体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

(二)建立必要的信息化平台

信息化平台等现代化技术与手段能有效帮助与促进事务所新业务的开展,中小事务所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在事务所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着重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需要根据已有的业务标准制定出符合新业务特点的执业规范,并不断调整和完善;二是事务所要根据新业务特点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体系,既要能够对新业务开展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又要能够有别于传统业务、符合新业务的特点和要求;三是要发挥信息化平台作用,以此提升管理水平和专业水平。在新业务拓展中,事务所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的系列手段及时了解相关部门的政策法规、发现地区或者行业热点以及各部门、各单位的招投标公告等,通过分析,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

(三)加强针对性的制度建设

事务所要针对新业务拓展的需要,对现有各项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形成符合事务所内在特性的制度体系。在各项制度中,除质量控制制度外,薪酬分配制度也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与传统业务相比,新业务的前景及预期并不明朗,存在很大机会的同时,也蕴含着不小的风险,表现在业务收入上不像传统业务那么稳定,甚至可能出现事务所整体效益和个人效益都很差的结果。一般情况下,事务所在新业务拓展初期,由于缺少经验,投入与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如果事务所在薪酬上采用既定的、与传统业务无差别的分配模式,将会对从事新业务市场开拓人员的利益造成较大影响,不利于提高员工新业务拓展的积极性。与大型所相比,中小所人员及业务都比较紧张,不可能像大所那样有实力配备专门人员、安排专项预算以支持新业务拓展的研究和实践,因此,中小所要在收入分配制度上做好相应调整,特别在新业务拓展初期将其作为特别事项处理,譬如拨出专门经费或提高原有与收入对应的津贴或补贴比例等。

中小所要按照现代组织形式引用合伙人晋升、股份分配等管理模式,以事务所文化建设为纽带,共同打造事务所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对新业务拓展管理

中小事务所的管理者应该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加强对新业务拓展的管理力度。

1、实施营销管理

中小事务所要实现新业务拓展的突破,首先要改变基于传统业务的经营理念和拓展方式,要有目的地培养员工营销意识,逐步提升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营销能力,结合新业务的特点逐步建立新的服务模式。

2、注重业务总结

新业务没有固定操作程序、规范的技术标准,业务类型复杂多样,必然需要进行各种类型的业务总结。事务所可以根据内部管理要求形成不同层次以及不同阶段的业务总结,如管理层交流、项目组讨论和组织业务骨干研讨等。对开展的业务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形成本所的业务标准。

3、注重项目团队合作

从业务研究角度看,团队更能集思广益,研究新业务也能够更加深入;从业务稳定角度看,人才流动无法避免,采用团队合作,即使项目中发生人员变动,同样能够实现业务传承,不会影响事务所业务开展。

4、加强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

尽管相对于传统业务而言,新业务以非鉴证类型为主,但不能忽视风险的存在,尤其是在当前缺少规范技术标准的前提下,职业判断、专业水平的差异、认识角度的不同,最终的结果也会千差万别。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