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深度阅读教学范文

深度阅读教学精选(九篇)

深度阅读教学

第1篇:深度阅读教学范文

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词语、句子是组成课文内容的基本单位,理解词语和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尤其对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的体验和感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章的内容与词语、句子的关系犹如动物身上皮和毛一样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对“毛”进行深度挖掘,才能真正感受“皮”的质地和手感。

如教学《黄山奇松》(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三大名松之一——迎客松的认识,我紧紧抓住“饱经风霜”一词进行教学。

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饱”是充分的意思,“风霜”比喻各种各样的苦难,这个词是充分地经历各种苦难的意思。

师:课文描写黄山上的迎客松饱经风霜,迎客松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挺立在黄山之上,它可能充分地经历哪些苦难呢?

生1:它可能经历过暴风骤雨。

生2:它可能经历过狂风暴雪。

生3:它可能经历过雷击和冰雹。

生4:它可能遭到冰霜的侵袭。

……

师:面对暴风骤雨,迎客松妥协了吗?

生:没有。

师:面对狂风暴雪,迎客松动摇了吗?

生:没有。

师:面对雷击和冰霜的侵袭,迎客松气馁了吗?

生:没有

师:这是多么顽强、勇敢的迎客松啊!

生(齐读):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马林诺夫斯基说过:“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教师先让学生解释“饱经风霜”的字面意思,再结合具体课文语境,展开丰富联想,使原本扁平的迎客松形象巍然屹立于每个学生的内心视界中。

二、朗读品味,披文入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见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时,胸中有一个境界,你只有进入了作者的思想境界,才能亲切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进入这一特殊的境界呢?读,不愧是一种既经济又有实效的方法。因为朗读是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换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寻找文本内在的情感触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在执教《望月》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孩子们,现在你看到了,诗人们望的是天上的同一轮明月,但是,他们对月亮的感受是不同的。大家看,有人因好奇而——

生(齐):“呼月”

师:有人因为孤独而——

生(齐):“问月”。

师:有人因思乡而——

生(齐):“疑月”。

师:有人因为欣喜而——

生(齐):“近月”。

师:有人因为忧愁而——

生(齐):“对月”。

师:有人因为怀念而——

生(齐):“思月”。

师:孩子们,望的是同一个月亮,但每个诗人的感受和心情却大不一样,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中月,感受诗人们望月时的不同心情。我读一句,大家接读下一句。(音乐响起,师生对读。)

教师通过引导朗读(其中有朗读、有引读、有对读,形式多样)赏析关于月的诗句,探究诗人观月时的不同感受,并最终指向文学创作意义上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学生的认知、情感、思维都得到进一步提升,月亮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及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文本多元解读思想也深深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中。

三、运用比较,感受语言韵味

言为心声,准确、规范、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感情。指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也就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内蕴,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在《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举行的“辩课进校园”——走进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发言中说:“我觉得阅读课上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文章是如何表达的。而如何表达的,主要看篇章和词句。”怎样让学生领会文章独特的结构形式和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呢?我想:比较不愧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如教学《雾凇》一文,我曾出示下面三个句子:

(1)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2)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3)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第2篇:深度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 古诗教学 深度阅读 与诗人对话 诗人在吟唱 我即诗人

一、与诗人对话

1.体验感悟,初步体会。

(1)体验:学生对古诗的初始阅读和感受是进入深度阅读的基础。“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1]只有学生亲身体验的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古诗课堂教学之始,教师就应让学生充分阅读诗歌文本,获得原始的阅读与感受,并通过学生间相互交流,互相启发,从而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

(2)感悟:学生在初步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就会有所感悟,明白其中包含的某些道理,艺术上的巧妙之处,悟到人生的某些真谛。并在教师有效的讲解、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及阅读相关资料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原始体验进行修正。

学生在原始的体验、感悟及师生的平等交流、相互启发下会对诗歌文本的初步体会,也就是学生个体对诗歌文本的“第一印象”。

2.咬文嚼字,揣摩品味。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入揣摩诗句,才有可能进入深度阅读的第一境界:“与诗人对话”。何谓古诗教学的“咬文嚼字”?我想应指教师善于以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去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揣摩诗歌中能“牵一发以动全身”的关键词句,或深刻含蓄的题旨,或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等。我认为其方法有三:(1)领会诗人创作意图,寻找“诗眼”或意境精妙的关键词句。如干国祥老师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抓住“空山”一词,引导学生深入揣摩:诗人开头就说“空山”,可是我们发现,这诗画中充满了景物,甚至是人的活动,为何却称为“空山”,这没道理啊?在于教师不断启发、点拨及意象的不断呈现后,学生恍然大悟:“空”乃是一种心灵的境界:心里洁净,清凉幽静,生机勃勃、灵动等,同时为深刻领会诗人的心境铺垫。[2](2)深入挖掘诗歌中的看似矛盾之处,加以横向、纵向比较。如白居易《卖炭翁》中的“衣正单”与“愿天寒”,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乐景与哀情、物与人的矛盾都是值得揣摩的。(3)于看似平常处寻找突破口,深入挖一挖。著名特级教师邓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品析王之涣的《凉州词》“一片孤城万仞山”时,抓住看似平常的数量词“一片”设计了问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问题:城,本来是高耸宏伟的,似乎该用“座”来修饰,但是这里却用了“片”字,为什么呢?在学生讨论回答后,邓教师总结:“片”,一般用来修饰比较平,比较薄的东西,如一片纸、一片树叶等,本应用“座”修饰,但这座城坐落于茫茫群山中,周围都是万仞高山,相形之下,这座城就显得可怜了,单薄如纸,而城中的士兵,更显渺小,微不足道。并让学生体会:士兵在万仞丛山里一座小城中戍守边关,这里连春风也不肯吹到,人却常年生活在此,怎不让人感到悲苦呢?[3]邓老师牵一词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诗歌意境全出,本诗主题也就不难领会了。

3.切己体察,与诗人对话。

在揣摩品味、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将自己置身于诗歌文本的情境中,切身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就容易达到深度阅读的第一层面——与诗人对话。如教学杜甫的《春望》,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切己体察,让学生写一段:“假如你正处于战火连绵的岁月,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你的心情如何,你会写一封怎样的书信呢,看到美景还会留心欣赏吗?”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就容易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进而引导与诗人对话:写几句安慰诗人的话,与诗人互诉战乱之苦,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就不难了。而这种对话基于学生深刻领会诗人内心世界的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必定是亲切的、生动的。这种与诗人的对话必定发自肺腑的,有如朋友间的促膝而谈、推心置腹也必然是深刻的。

二、“诗人”在吟唱

1.想象画面,再现情景。

想象的程度,往往决定阅读的深度。古诗教学中的想象,是指师生通过解读诗歌创造性地探求文字背后的诗人形象、情节和情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想象意境及人物和性格,再现情景,为进入“诗人”在吟唱提供可能。如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不妨先想象一下李白写这两句诗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他一手紧握着毛笔,两眼远望。他回想起在长安三年的生活,百感交集,胸中如翻江倒海。他想,他思,他怒,他笑,最后,千言万语浓缩成一句惊天动地的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在他心灵的最深处呼啸而出,直冲云霄。他喊着,像一个巨人站在群峰之巅,顿时化作万道光芒射向四面八方……于是,李白运足了气,使出所有力量挥动如椽巨笔,在洁白的纸上一挥而就……[4]通过想象诗句的画面,还原、再现诗句的可能情景,诗人的所思所想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师生面前;诗人的形象、气质已然映入师生的心间。同时通过想象,拉近了学生心中的诗人与真实诗人之间的距离。

2.联想对比,升华情感。

在想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联想对比,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诗人的理解,让诗人的立体感更强了。而这种联想对比是多元的:有对同一题旨诗歌的联想对比,如教张志和的《渔歌子》,让学生与柳宗元的《江雪》作比较。教师以相关知识作铺垫,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讨论,学生比较顺利地辨出两者的异同;写的都是

渔夫独钓,两个“渔夫”都对现实不满。但《渔歌子》中的逃避现实,是向大自然寻求精神寄托、悠闲而自得;《江雪》中则以无言的愤怒、冷峻藐视社会现实、孤高又倔强。这样诗中的“渔夫”形象就跃然纸上,加深了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有对风格、性情相近的诗人比较,如屈原与李白;有同一诗人不同作品的联想比较,如杜甫的《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还可以对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联想比较,如我在教杜甫的《春望》时,抓住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引导学生探究。问:春天里的“花香鸟语”本是大娱人心之物,诗人为何写“花溅泪、鸟惊心”如此伤感的诗句呢?学生很容易由“国破”句得出因“国家破败、战火连绵”的原因,继而让学生体会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写法。接着让学生联想读过鲁迅先生的哪篇文章,在描写哪个人物形象也运用了该艺术写法?讨论后明确:《祝福》中的祥林嫂,在“万家团圆、举杯欢笑”的贺新年的日子里、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作为千百万旧中国底层劳动妇女代表的祥林嫂的死,人们不会去关注她,她的死如一只“猫、狗的死”,人们照样快乐,富人们照样祭祀、祝福。学生们体会了鲁迅对其深切同情的同时,加深了对杜甫的理解,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诗人形象就活灵活现伫立在师生面前。这就是联想对比的效果,它使师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有利于学生更好把握诗人的形象心理及性格意义。

3.“诗人”在吟唱。

在学生感同身受、想象意境、联想对比、情感升华的基础上,继而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味道,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作者、化身作者就水到渠成了。学生此时进入“空灵”状态,心无旁骛,只有画面、意境、诗人。以读杜甫《春望》为例,学生在揣摩、深入领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诗人那种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情怀便自然而然在诵读中流露出来。学生在诵读,实际上就是“诗人”在吟唱。

三、我即“诗人”

我认为古诗教学深度阅读的最高层级乃“我即诗人”层面。如何做到这点呢,我认为可尝试以下做法。

1.创设情境,练习写诗。

要让师生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达到“想诗人之所想,爱诗人之所爱,恶诗人之所恨”的深度阅读,教师应尽可能地通过课堂“造情造境”,让学生练习写诗。并加以反复体味、揣摩,从而达到与诗人情感交融的境界。史建筑老师在执教《将进酒》时,引导学生咀嚼文本、抓住自己有体会的一句,练写诗句。有的学生将诗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变奏为一首词《钗头凤》:“高堂口,明镜头,容颜永驻何时有?世事恶,人情薄,白发满眼,肝肠满愁。叹叹叹!”有的学生将诗句“但愿长醉不复醒”变奏为一首词《天仙子》:“今宵酒醒别梦残,举杯复饮欲邀天。年年岁岁寂寞短,江月畔,愁渐远,秋月春风杨柳岸。”[5]一幅幅多美妙的意境啊,活脱一个个小诗人,这得益于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诗歌,并巧妙引领学生练习写诗之故。

2.链接生活,向课外延伸。

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链接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指导学生向生活学习,化生活为诗。以诗人的视角去观照生活,挖掘生活的丰富内涵,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以诗人的胸襟、情怀在生活当中学会观察人、事、景、物。在观察中,见物想诗,运用所学诗歌与现实相似的意境加以互相比较,心有情愫而发之于笔端;并逐步学会创作,在创作中丰富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3.融入生命,我即“诗人”。

在古诗教学中,当诗人的胸襟、气质真正融汇到学生生命、成为其血液的一部分时,古诗教学深度阅读的最高层次便实现了。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熏陶学生,以高尚的人格及诗人们生命中的美好成分为榜样,让诗歌内化为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发展为良好的情感,形成积极的态度与价值观。最终达到喜怒哀乐、举手投足间有诗人的影子,“我即诗人,我活着便是诗人活着”的理想境界。如学习了杜甫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一系列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对下层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的诗歌,生活中就学会对那些贫苦卑微的人群心怀怜悯。学了杜甫的《望岳》,在学习、生活中就应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就具备了诗人的“洒脱、悠然自得”的心态,在生活中拥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等等。

当然,要真正达到古诗教学深度阅读三个层级,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艺术。它需要语文教师深入地钻研诗歌文本,带领学生挖掘诗歌本身的魅力,并在富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氛围”中进行合作、探究,期待古诗教学真正进入深度阅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干国祥.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第3篇:深度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阅读教学;融合

自20世纪70年代起,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各国课堂改革拉开了序幕。把信息技术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改变传统课程的弊端是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当今国内外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出现众多问题。本文从语文学科中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深度融合中的问题

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界定,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使之成为和谐自然的有机整体。简单地说,就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使之与学科的教与学有机融合。但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融洽中,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忽视了平等地位与共同目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深度融合是许多专家和学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命题。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把二者的融合看成“1+1=2”的模式,这样容易导致融合课堂的教学模式、目标的设置与实现上出现偏颇,特别是会忽略信息技术课程要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此外,我们很容易造成融合中两者地位的不平等,把其中一个当成另外一个的梯子,工具性色彩过于浓烈。

2.忽视了人文性

人文性,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个特征。可是,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经常忽视它的人文性。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同信息技术融洽过程中,情感与价值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过程

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融合,最重要的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明确教学目标。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结合阅读教学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人文素养,使教学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2.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化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不能再局限于狭隘的教学活动中。社会发展变化了,我们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就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在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融合中亦是如此。阅读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我们重视它,是因为我们不再满足于读,而是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做学问,更根本的是学会做人。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呢?就笔者而言,可用简单的技术来帮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如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借助美丽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等。

3.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程融合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二者不能被公平合理地对待,在实践教学中,顾此失彼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应该把融合看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并借此来建构新的教学模式。

总之,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深度融合,我们表面上似乎掌握了很多,可是,具体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许多问题。面对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过程;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创建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更好融合。

参考文献:

[1]戴晓娥.整合视野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5(3):110-114.

第4篇:深度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阅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加强阅读的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阅读练习,开展多角度、有新意的阅读活动,可以让小学生加深理解与思考,接受情感的洗礼,获得审美情趣的提高,从而锻炼语言运用能力与表达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传统教学模式硬化,阅读能力较差。

在一些小学学校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趋于传统、呆板硬化,以灌输式的教育为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这样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不高,教学效果较差。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单一,教师指导力度不够,阅读缺乏系统性、有效性的训练,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缺乏互动交流,导致学生对于文章的深意缺乏感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较差。小学生的阅读具有盲目性,无论什么书都乱看一气,缺乏规划性与系统性,对于阅读没有明确的计划,想起来就读,想不起来就放置不管,缺乏目标性与持久性。

2.阅读课程设置较少,重视度不高。

长期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只重视应试教学,忽略了阅读教学这类培养语言能力课程的重要性,在平时教学中,阅读课程设置较少,专门的课堂阅读时间不长,甚至有的将课堂阅读的时间压缩到课下,让学生自由进行。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大力度地为学生减负,缩短整体教学时间,教师为了最终的考试效果,压榨阅读课堂时间,也不重视阅读效果的检查,导致学生阅读方法不当,阅读时间不足,思考力度不深,缺乏阅读兴趣,没有养成随手标记与日常积累的良好阅读习惯。

二、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良好的读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培养阅读兴趣。轻松、和谐、愉悦、开放的课堂氛围是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营造宽松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利于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自主阅读、身临其境、启动思维,激发阅读学习的动机,让小学生自己愿意阅读、热爱阅读,并实现轻松阅读、快乐阅读,从而增加语文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培养语文素养与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独特见解与个性化风格。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阅读教学的成败,只有在良好、活跃的阅读氛围中,小学生才可以高效积极学习,更好地接受知识,更要注重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阅读兴趣,强化阅读效果,从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

2.引入多媒体等信息设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活动总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信息设备,可以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设备操作简单方便,具备图文、动画、声音、影像等多种内容,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彻底改变了单调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灵活多样,引入这些信息设备,不仅能够更好地感染学生,还能有效培养阅读兴趣,强化课堂效果。例如在阅读《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就可以让学生在枪林弹雨的声音效果中进行阅读,可以身临其境,还可以通过珍贵的影像资料,加深学生对这一英雄事迹的理解,强化阅读效果。

3.重视阅读教学,加强课程设置。

重视阅读教学要从多方面做起,首先教师要转变错误的教学观念,意识到阅读教学对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加强课程设置,不仅要增加课堂阅读的时间,还要加大阅读指导的力度,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更要引导学生课下主动积极进行自主阅读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加大检查的力度,合理布置阅读作业,并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抓好学生阅读的落实工作。学生家长也要认识到小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孩子阅读,多为孩子购买适合的阅读资料,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阅读的观念。小学生更要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在阅读上,树立阅读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4.朗诵默读相结合,创新阅读教学。

创新阅读教学方式,就是要朗读和默读、精读和泛读、速读和慢读、齐读和个读相结合,搭配使用,相辅相成。朗诵是培养情感、抒发感悟的重要方式,对于一些感情强烈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更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升华深化主旨。默读有利于学生自主独立地思考,可以静下心来慢慢体味,且阅读速度较快,利于抓住文章中心,把握故事脉络,攫取精彩要点。欣赏性的文章以朗诵为主,了解性的文章以默读为主。对于精读与泛读,泛读即为快速笼统的阅读,只要了解文章大意即可,不做更高要求,这种阅读方式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开阔阅读视野,但对于一些重要内容,就要求学生进行精读、详读、反复读、深入读,不仅要理解内容,更要逐字逐句由表及里,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

5.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开放、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由原来的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建立接纳性、开放性的课堂,信任学生、赞赏学生,学会与学生做朋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的教学更加轻松有效,得心应手,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习起来更加积极活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引导学生在平时阅读中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带着问题阅读,并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专心思考,寻找答案。还要养成勤动笔、勤摘抄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读书笔记与阅读训练至关重要。

三、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与深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呈现了良好的发展事态,但仍存在阅读教学效果不佳,阅读指导力度不够,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不高的问题。只有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引入多媒体等信息设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创新阅读教学,加强课程设置,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让阅读教学更高质、更有效,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为人生的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第5篇:深度阅读教学范文

暑假期间,据工作室领头人黄莉老师的安排,我利用网络进行了线上研修学习活动,聆听了于胜泉教授的《互联网时代的深度阅读教学》、吴娟老师的《后疫情时期混合式阅读教学的设计建议》、翟芸老师的《基于思维图示工具的小学语文阅读活动设计》、黄玲玲、陈蕊老师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等。老师们精深的研究,精彩的讲解,深刻的剖析,专业的引领令我大开眼界,犹如一次丰盛的文化大餐,使我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下面就我印响最深刻的课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于胜泉教授从未来人才的核心能力和互联网时代的深度阅读两个大方面进行阐释,并给深度阅读下了定义,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告诉老师们如何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他的课不仅有理有据,还有具体的操作方法,简直是一堂比较实用的技术培训课,深奥中又不乏具体的指导。余教授还将未来的阅读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互联网时代的深度阅读。是的,当今时代,网络技术非常发达,知识的传播速度也非常快捷,方便。在这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人们的阅读逐渐碎片化,零散化。所以深度阅读的提出是符合时代要求的,顺应人心的。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多学习现代化知识,掌握好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更好的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语文教材和课外读物。培训即将结束时,余教授还向我们推荐他们团队开发的“三余阅读app”,经老师们的介绍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款比较实用的阅读器,我将在本学期把这款阅读器推荐给我所教的学生们,让他们广泛阅读,提高阅读量,增加阅读面,从而喜欢上阅读,爱好阅读。人们说:“得阅读者的天下。”季羡林老先生说:“人生最幸福的事是读书。”我想,通过老师们有效的引领,学生们一定会爱上阅读的。

课堂上余教授还特别提醒老师们要多提有意义的问题,少提肤浅的问题。对于这个余教授的这个观点,我认为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毕竟一个班的学生学习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非常强,读一遍课文就大致知道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有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差,文章读了好几遍也没有读出个所以然。所以,我认为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不然照顾不到学习程度差的学生。

第6篇:深度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阅读教学

小学生的阅读主要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类。课内阅读是基于课本,通过阅读课文,获取一定的信息,掌握一些修辞手法。课内阅读的优点是有着教师的指导,能够对文章进行较为透彻的理解,掌握生词,缺点则是阅读范围较为固定,信息单一。课外阅读则恰恰相反,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没有教师的指导,同时文章里有着大量的生词,需要学生自己解决,是对学生能力的综合考验,阅读难度高了,获取的信息自然也比课内阅读要丰富,同时更加贴合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不应该将课内外阅读割裂开来,而应该让二者相互配合,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一、现阶段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在笔者看来,阅读应该是一种学生从小就养成的习惯,这样他们才能做到自发性的阅读。然而,现实中小学生的阅读情况却不容乐观。课内阅读有着教师的督促,阅读效果尚可,但是课外阅读的情况则良莠不齐。曾经有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与西方同龄人相比,每年要少读近十万字。除此之外,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大都不是自愿的,而是有着家长的督促或者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虽然能够保证一定的阅读量,但是这种压迫式的阅读只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心底排斥阅读,一旦他们年龄大了,没有父母的束缚,很可能会拒绝阅读,这也导致学生无法养成阅读的习惯。在阅读的引导上,教师和家长也有很多不足,最为显著的是没有帮助学生选择书籍,一味地让他们阅读四大名著或者外国名著,要知道四大名著和一些外国书籍是初中必选读物,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难度较大,这也导致学生在心底排斥阅读。在笔者看来,教师应该着眼于课内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转移到课外阅读,帮助学生甄选适合的书籍,促进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最终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从课内阅读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继而形成习惯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阅读时,容易受到情绪和兴趣的左右,遇到喜欢的童话故事一类的文章就想看,而对一些科普类文章则缺乏一定的阅读兴趣。学生的这种年龄特点既是教学优势,也是教学难题。教师要学会投其所好,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激发起阅读兴趣,最终促进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语文课本的选文不是教师能决定的,总有学生喜欢的课文和不喜欢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在现有的课文中深挖教学切入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比如,某一次的阅读课主体是红色记忆,缅怀抗日英雄。虽然每一代人都在接受红色记忆的洗礼,但是不能否认,学生对于这种阅读主题兴趣不高。为了勾起学生的兴趣。笔者将课文《王二小》改编的电影播放给学生看,学生深深地受到二小的大无畏精神的感染,对抗日英雄肃然起敬,想要通过阅读感受那段血色记忆,很自然地拿起笔者分发的阅读素材进行阅读。

三、帮助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材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笔者在前文已经提到,我们的学生在阅读素材的选择上没有什么经验,只是根据家长或者教师的要求进行阅读,阅读素材一旦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就会导致学生的阅读效果下降,甚至是产生抵触阅读的情绪。因此,教师要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调查,包括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等,然后结合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推荐书籍。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专门挑一堂课,向学生推荐一些阅读难度不大,同时意义深刻的文章,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素材的甄选。当然,课外阅读也不能一直停留在较为简单的文章上,教师在选择素材时,应该逐步加深深度,拓宽选材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教师在给学生选择了较大难度的文章后,不能对其置之不问,那样的话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会受到极大的打击。教师应该同学生一同阅读,适当的给予学生指导,从而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指导并不是将信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提问来进行,一方面,教师的问题逐步加深,指明了文章的脉络,另一方面,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阅读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提高阅读效果。比如,在笔者看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文对学生较为的晦涩,表面上看仅仅是描写游人观察蒙娜丽莎时的心理活动,其实是暗讽当时社会的黑暗,学生很难体会到深层次的含义。因此,笔者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文中的“我”为何看到蒙娜丽莎深邃的眼眸会感受到一阵阵阴冷?....通过一些指示性的问题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带来帮助,促进他们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教学应该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要认清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教师要着眼于课内文章,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促进学生形成阅读的习惯,然后延伸到课外阅读,帮助学生选择阅读素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深度阅读教学范文

对文章句意和段落大意理解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整体把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句,勇敢提出自己的疑惑与不解。首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分析阅读文章中的重、难点词句的过程中,应积极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文中词语与现实生活中的词句进行对比分析,实现“提出疑问—创立设想—分析设想—理解设想”的良好转变。通过实施这样一种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技巧的逐步养成,为后续阅读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注重文学内容的提问。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通过提出有关文学作品主要内容的若干疑问,提升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重视度,激发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质疑,进而主动探究。“提问—质疑—探究”这一教学过程的有序实施,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作品内容,提升快速提炼文学作品主要信息的能力,从而顺利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二、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基于传统阅读教学存在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弊端,语文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趋于多样化、丰富化、灵活化与高效化,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落实生本理念。目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归纳法”“小组讨论法”与“话剧教学法”是最能体现“生本理念”的先进教学方法。

1.探究归纳法

由于“生本理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探究归纳法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并未预先告知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如作者特点、写作背景、作品内涵等),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文学作品,然后带着问题展开探索之旅,逐行逐句反复推敲,对作品的精华之处进行归纳。通过“探索—推敲—归纳”的活动过程,逐步深化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体会与感悟,促进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形成。

2.小组讨论法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显著不足,小组讨论法被广泛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之间在课外针对文学作品展开讨论与思考,对于一些小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在课堂上提出,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解决。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讨论中来,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与良性竞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不教自学”。

3.话剧教学法

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时期的高中生具有充足的想象力与强烈的表现欲,如能善加引导,将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当前,一些高中语文阅读文本具有故事完整、人物鲜明、情节生动等特点,十分适合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表演话剧的形式重现文学作品,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揣摩人物特征,以自己的形式展现主人公的行为表现与内心世界。在学生表演完话剧之后,师生之间可就表演展开讨论,探讨作品内涵与角色特点是否有良好的展现,在一种愉悦的交流与对话中,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文学作品内涵,让学生爱上阅读。

三、积极扩大阅读量

传统阅读教学多为“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阅读”权利被剥夺,而这显然是与生本理念相违背的。首先,建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秉承“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学理念,高中语文教师应建立阅读教学重在学生的“读”,而非教师的“教”的阅读教学观,充分重视学生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自身阅读、思考、感受和领悟,学生才能更正确地理解文章内涵,更真切地获取生活领悟,更真切地产生情感共鸣。其次,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能在形式与内容上补充、发展和完善课内阅读,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度,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有效提升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正确度与深刻度。一方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延展学生的阅读深度。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能够获取除教材(教本、读本)之外的大量信息与知识,促进了阅读技巧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从旁辅佐,发挥引导作用,避免学生阅读的随机化、不健康化。在深层次解析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文本阅读的有效迁移,良好掌握语文阅读的“内引”与“外连”,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生活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内引”,就是将课堂上所积累的阅读经验迁移至课外阅读中,从而正确把握课外读物的中心思想;所谓“外连”,则是将课外阅读过程中所总结的阅读技巧运用至课堂阅读中,从而深刻理教材文本的内涵。另一方面,增大教师的阅读量。教师同样应增大阅读量,拓展自身的阅读视野与阅读深度。在日常工作中,应有意识地注重从各种媒介(报纸、刊物、网络、广播等)中获取信息与知识,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断增大自身的知识储备量,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课外阅读量的持续增大,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广度与深度上透彻分析教材文本重点、难点,从学生特性与阅读材料特点出发灵活调整教学方式,进而实现高效阅读教学。

四、结语

第8篇:深度阅读教学范文

一、做好预习为生态化阅读奠定基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只有注重师生对话、生本对话及生生对话,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阅读文本,才能将自己融入到文本内容中,从而产生生动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与情感的深度感知。而预习活动是高中生做好阅读文本学习工作的有效途径与前提,究其原因,是因为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作品大多是内涵深刻的古今名作,学生没有充分的学习准备,是难以做到深刻理解的,即便教师重视对话教学法的应用,学生在课堂上也无法提出恰当的问题。因此,科学预习是构建高中语文阅读“生态课堂”的前提条件。在生态课堂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只有充分做好阅读预习工作,才能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提问与回答问题,从而在师生广泛而频繁的对话互动中,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程度。比如,在学习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荷花淀》这篇阅读课文时,教师就可在正式授课的前两天为学生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使得学生在有目的性、有对性的预习活动中,对阅读文本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情感有初步的了解,并在预习活动中自主发现问题、激发新知、拓展视野、消解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与认知方式,对阅读文本的核心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精心赏读以高效探究生态化内涵

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如果高中生在语文阅读中无法快速理解文本意思,不能体会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就难以深度感知作者蕴含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情感与思想,也就难以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到对文本情感的感知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恰当地引导学生开展生态阅读活动,使得学生的整个阅读活动都具有鲜明的生命价值,在激励学生对精读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阅读兴趣的显著提升,让学生快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度体会文本语言的活力,从而主动地慢慢咀嚼文字、细细品味情感,最终深刻体会阅读文本的生态内涵。比如.在学习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药》这篇阅读课文时,有这样一段话“嚷,抢过灯笼,扯下灯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抓过洋钱,捏一捏,闯进茶馆。”这是对康大叔的一个细节描写。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一连串的动词上“嚷”、“抢”、“扯”、“裹”、“塞”、“抓”、“捏”、“闯”。在实际课堂上,教师可提问学生“这一连串动词能不能换成其他的词7很多学生就会想到用“叫”、“拿”、“要”、“包”、“扔”、“接”、“模“、“走”等词语替代文中的动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两组动词进行对比,以真切感觉到康大叔作为统治阶级镇压与统治人们的工具,是残忍的刽子手,具有凶恶蛮横、仇视革命、贪得无厌、穷凶极恶等特点。只有让学生精心精度赏析阅读文本的细节内容,才能使得他们更深刻地解读出阅读文本特有的生态内涵。

三、发挥想象以充分利用生态化体验

第9篇:深度阅读教学范文

新课标中对高中生阅读水平标准的规定,是阅读教学目标的最基本要求,需要教师对其准确地把握。只有准确地把握住了阅读水平标准,才有可能达成基本的教学目标。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考试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甚至有的教师并没有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然而,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已经对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如果教师再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已然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造成课堂效率的低下,并做了大量的无用功。只有准确把握住了高中生阅读水平标准,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准确的处理。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内容,不是让教师照搬照抄地教给学生,而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有效率地教给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不仅包括重新选择阅读的内容,而且包括对阅读内容进行重组,还包括对阅读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而这个处理的程度,就需要以高中阅读水平标准来确定。

二、重视高中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较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而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度不足。要提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把学生摆在阅读教学的中心位置,同时把灌输学生知识的过程逐渐转变成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阅读学习的活动中来。学生的参与度越高,课堂气氛越活跃,学生的学习质量就越高。当然,阅读活动的设计,对于学生阅读目标的达成与否也事关重要,需要教师考虑周全,不仅要考虑到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更需要考虑到是否能够真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课堂效率。教师设计的阅读活动除了要满足对其深度的要求,更需要满足对其广度的要求,因而设计的活动应当尽可能让全班学生参与其中。教师要在教学中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式,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应当提升到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次上。深刻理解学生的学习知识过程,就需要教师明白,任何知识的形成都是一个生成的过程,都有其来龙去脉。

三、重视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