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活动课范文

小学数学活动课精选(九篇)

小学数学活动课

第1篇:小学数学活动课范文

一、 活动过程要渗透思想性

小学数学活动课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利用教材中可挖掘的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圆的知识”以后,在课外活动中可以这样渗透德育内容:2000多年前,我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其意思是说一个圆的周长是其直径的3倍。大约1500年前,我国的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全世界第一位把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面6位的历史伟人,比西方至少要早一千年。在活动过程中把这些内容渗透给学生,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可以形成以古人为榜样,学好知识,发扬传统,为继续建设好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品质。

二、 活动过程要确保自主性

自主性是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核心。自主性就是把数学课外活动学习内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在活动中使每个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表现。确保自主性是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老师的作用表现为:学生在自身探索之中,遇到困难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在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见解。学生能做到的,教师不要动手,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要代言。由于活动的最根本特点是活动性,所以学生的思维也表现出扩散性,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与教师的思维的矛盾。作为教师,要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三、活动过程要具有趣味性

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数学活动课的重要目标之一,课前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确定数学活动内容,关于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内容的拟定、活动形式的选择、情境的创设以及效果评价都应力求有趣、新颖,内容生动,有吸引力,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在活动过程中寓学于乐、寓智于趣,让学生活泼主动地获取知识。如趣解智题、数学小游戏、智力比赛等活动的开设,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竞争、敢于竞争、乐于竞争,以培养学生忠诚、坚定、自信的意志品格。

四、活动过程要注意拓展性

活动课应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与数学课堂教学互相配合,不要受课堂教学的束缚。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以奇伟的想象给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实践,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例如:当学生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知识后,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拼拼、摆摆、想想、算算等动手操作和计算过程中,发现“当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时,长和宽越接近的长方形,其面积就大”的规律,从而拓展到“和相等的两组数,它们的差越小积越大”的新知识,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渗透了函数思想。根据这一规律,我们还可以继续拓展:即已知甲和乙都是大于零的整数,并且甲和乙的和是10。如果甲和乙相乘,得到的乘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五、 活动过程要体现开放性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做到形式的开放。活动中设计的题型要开放,解答方式也要开放。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解答,只要合理,教师都应该认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以“小数减法”为主要内容的数学活动课上,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商店里的圆珠笔每支2.55元、书包每个30.6元、钢笔每支14.4元、小刀每把0.75元、日记本每本6.5元。如果你身上带的人民币只有50元、20元、10元、1元、5角、1角、5分各一张(或一枚),而且每次只能购买一样商品,请你认真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尝试解决买什么物品,应付出多少钱,又应该找回多少钱?因为这些活动的内容都与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相关,提供的材料又很多,对此学生兴趣很高,组内各抒己见,都自由地列式进行计算。根据学生汇报不同的购买方案,把具有代表性的计算展示到黑板上,再接着引导学生讨论,自主判断,如有错误互相纠正,甚至是辩论,从而巩固了小数减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第2篇:小学数学活动课范文

1 小学数学活动课与学科课的界定

小学数学活动课是与学科课相对应的一种学校课程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小学数学学科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有固定的教科书和课时安排,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2 小学数学活动课与学科课的区别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的联系和区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①从课程设置地位看,小学数学学科课处于主导地位,活动课则处于辅助地位,其课时占总课时的15%左右。按照我地课程设置方案,小学一、二、三年级每周安排4课时,四、五、六年级每周安排6课时。②从教学目标和考核评价看,小学数学学科课有统一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统一且稳定,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达标。有较严密的定量化的考核评定制度。而活动课不对学生个体作统一的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有明显的弹性,一般不要求人人都懂,个个都会,只要求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学到多少算多少。因而,活动课的考核评定不宜像学科课那样严密和定量化,而适宜采用模糊评判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和认识自己及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③从教学内容看,小学数学学科课有较稳定的教学内容,选择的知识主要是学术理性知识,教材有严密的、科学的编排体系。而活动课的教学内容不很要求有严密的知识体系,甚至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作适当引导,活动内容是不断更新的,选择的知识主要是现实有用的经验性知识。④从施教方式看,小学数学学科课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不同的方式学习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精华,并经过反复训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其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而活动课侧重的是学生个体实践,直接体验和感受,它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不受课堂限制。可以是班级的,也可以是小组的,个别的和群众性的;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还可以走向社会。它以学生的独立自主活动为主,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起辅导作用。

3 小学数学活动课与学科课的联系

小学数学活动课和学科课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又有紧密的联系。①是在教学目标上虽各有侧重,但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即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式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②是课程内容相辅相成。例如,小学数学学科课就为活动课提供了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基础和一定的内容来源;反过来,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又会受到学科课内容和教学进程的制约。③是在育人功能上相互补充,使学生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有特色发展。

第3篇:小学数学活动课范文

【摘 要】《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建立在原有的认知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上。那么如何让生活经验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双翼,带领学生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心得与体会。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经验;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教师往往注重数学知识的讲解和训练,而忽略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不能利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造成知识与应用之间的脱节,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成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门课题。

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元素,生成一双发现的眼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有数学。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很多的数学现象,将课堂教学融于生活实践,使学生在熟悉、轻松、主动的氛围中积极分析、思考,从而体会生活中数学的乐趣,生成一双发现的眼睛。

比如在学习有关“平均分”时,学生在对平均数有了大概的认识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有关“平均分”的问题,学生对分东西特别的熟悉,教师就可以挑选其中一位小朋友来给大家讲解“分糖果”的经历。

学生回忆:元旦晚会之后,我们班剩余了66糖果,30个橘子,分别分给了我们班的6个小组,我们每个组都得到了一样的糖果和橘子。

学生有了共同的经历,相互之间都非常清楚怎么回事,都知道当时是六个小组长一个个的拿,直至将东西拿完。这样的分法虽然有点笨,但是特别公平公正。至此,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生成“分糖果时,最终一样多”,从而引入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对平均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加深学生的思考,自然引入“除法”在平均分中的应用,从而从根本上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促使学生快乐而又积极地学习了新知。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想象,就能让学生将新知与生活联系起来,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表现,从而掌握知识,获取数学体验上的乐趣。

二、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插上一双情感的翅膀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就曾指出:如果在教学中没有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和振奋的智力,就容易使学生产生脑力上的疲劳。很显然,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持续、稳定的学习,使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之上,利用学生对生活的情感来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比如在学习有关“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测量长度用的尺子、软尺等工具,利用学生的动手来引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以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

情境导入:同学们,你知道我们身上哪些有趣的比例吗?我们拳头周长与脚底长度比大约为1:1,人的脚底长度与身高比大约为1:7。那么就让我们测量一下是不是这样的吧?

数据的引入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们都忙着测量自己的拳头周长、脚底长度和身高,计算着是不是这个样子,学生的动手操作使数据得到了证实,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有的学生说道:“怪不得妈妈给我买袜子的时候都要在我的拳头上绕一周。”有的学生说:“原来侦探可以根据罪犯留下脚印的长度可以推测罪犯的身高。”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魅力,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之中。

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了解到了其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发现了生活的数学规律,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盎然的学习兴趣。

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练就一双能力的肩膀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回归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教师将生活中的相关数学问题引入课堂,是学生能够迅速地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灵活的整合和运用,顺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升华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185-98。教师如果直接给学生讲解“185-100+2”这个过程,有的学生会觉得计算上绕弯子而不愿意接受,更愿意按照立式的方法进行计算,那么教师就可以将题赋予生活之中,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活问题:妈妈包里放着185元,有一张100元、一张50元和35元零钱,去药店买补品给奶奶补身体,一共花费了98元,她需要给营业员哪一张或几张?营业员需要找回多少元?妈妈还剩下多少元?

生活问题一出,学生就纷纷地思考妈妈手中的钱,从而得出了妈妈应该给营业员那张100元的,而营业员需要支付给妈妈2元钱,通过这样的思维学生轻松的得到了185-98=185-100+2这样的过程,使得学生了解到计算式子这样变换的必要性和便捷性。另外通过学生对式子的计算,发现了第二种计算方法上的简单快捷,深入理解掌握了这种计算方法,生活化的问题融入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的认知,促进了他们对问题积极地分析和解决,整个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生活经验的介入,轻松地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使学生获取了经验上的支持,从而顺利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对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和整合,最终实现了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总之,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财富,生活元素的介入拉近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营造了熟悉、欢快的课堂氛围,从根本上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紧张感和恐惧感,使学生能够释放天性,在生活中练就一双发现的眼睛,融入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积极分析,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霖.谈“生活化”的数学教学[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7)

第4篇:小学数学活动课范文

一、数学活动的意义

什么是数学活动呢?我的理解是,具有数学意义的活动才能称得上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孔企平教授对数学活动有这样的论述:数学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不仅包括具体化的活动方式,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数学活动的内涵加以讨论。

1.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化”是指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反思,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是指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得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现实就是指他们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当儿童通过模仿学会计数时,当他们把两组具体对象的集合放在一起而引出加法规律时,这实质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射线”的概念时,教师问:“大家用过手电筒吗?”然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小手电筒,问:“打开手电筒,你能把它射出的线画出来吗?”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而使学生理解了射线的特点:只有一个端点,无限长。这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了射线这一概念。

2.数学活动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文本)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等方面的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能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模仿者。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就是灌输――接受,学生以“听”、“练”为主,学生只要把老师所讲的知识记下来,考试时准确地写到试卷上就行了。教师不需要考虑学生的想法,只要不教错就行;学生则不必理解“为什么这样?”只要记在脑袋中就行。根本谈不上自己去建构数学知识,生本之间、师生之间更不会产生交互作用。针对上述弊端,我们在教学中,要能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推理等活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去主动求知,主动探索。教师则要为学生的学做好服务,使教学效果体现了学生学的效果。从这两层含义中,我们不难理解,要搞好数学活动,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不能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必要的数学体验。

二、搞好有效的数学活动,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目前,绝大多数数学教师已经领会了《标准》的要求,意识到数学活动的重要性,而且也注重在教学中开展适当的数学活动。可是,有些数学活动还存在着有情境没活动,有活动没有数学味,学生有活动没体验等诸多问题,往往把数学活动停留在表面上,形成了看看激动,想想心动,试一试一动也不动的怪现象。我觉得,我们应采用创设现实的、有趣的、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知识,最后能够拓展应用。在《倒数的认识》一课中,我看到一位教师这样组织教学活动:课一开始,教师利用汉字结构上下颠倒位置可以组成另一个汉字的譬喻(如:杏呆;吴吞……),使学生联想到数也可以颠倒(3/5、5/3,1/7、7/1),于是引入“倒数”并板书课题。引入时,学生接二连三地提出各种困惑:“究竟什么叫倒数?”“学倒数有什么用?”“找倒数有没有窍门”……(足以说明学生已具有学习新知识的迫切心情),教师立即让学生自学课本,研究结语“乘积为1的两个数就是互为倒数”,全班学生都表示“懂了”(因为结论中有关概念是学生所熟知的),这种学习方式便是典型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学生是否真“懂了”?然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自举例子加以说明,大家十分踊跃,有的说出真分数、假分数的,还有举出小数、整数,在到最后讨论了1和0有没有倒数。所举例子涉及到各种典型情况,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之间有交流、有争辩,并探索了求倒数的方法,这又是一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40分钟的课堂教学,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各个知识点的学习,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活动的组织,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搞好数学活动的要求

要想使数学教学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活动要植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2.活动的设计要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容易激起学生的积极性;

3.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

4.活动的设计要紧贴数学知识的教学,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要注意为学生的学而服务;

第5篇:小学数学活动课范文

一、要明确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文化基础教育为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有关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则是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要出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灵活而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具体地说,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2)扩大数学视野,拓宽认知领域;(3)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4)发展个性特长,激发潜在智能;(5)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要体现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特点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根据各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来确定,但总的来说,活动课的教学应以体现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自主性、开放性、层次性去渗透国情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经济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和培养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为特点,来实现它的教学目标。教育性是指活动课的内容应有鲜明的教育导向,即通过数学活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或良好行为习惯等的教育。当前,还应突出反映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渗透“国情意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确学习目的,激发求知欲望。科学性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需要,选择以扩大知识视野、拓宽认知领域的最新信息、最新科技成果的内容,渗透“科技意识”,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实践性是指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学具制作、数学的实践与问题解决等,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思考性是指选择的内容不是课本知识的机械重复,而是它的引申与发展。如计算技巧的传授,要注重思维训练,开发潜在智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以提高思维水平。趣味性是针对活动课的内容和方法而言,以吸引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寓学于乐、寓智于趣,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取知识。如智题趣解、数学游戏、智力竞赛等活动的开设,使学生参与竞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以培养学生忠诚、坚定、自信的意志品格。自主性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使每个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表现。开放性是指就开展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而言,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社会生活,使之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要用到数学,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层次性是针对各个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个性差异而言,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体现不同层次要求,以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使各自潜在智能得到开发。

综上所述,数学活动课教学体现的“八性”、渗透的“六个意识”和培养的“六种能力”是就活动课整体而言的,各因素之间是互相交叉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设想一次活动课都能体现上述的方方面面,而是要相互渗透有所侧重。

三、要研究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课型

根据活动课的特点,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活动课可分为如下课型:(1)数学史话课。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刻苦学习、数学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故事及简单的数学史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勤奋学习、克服困难的品质。如数学故事会、数学名家事迹介绍、数学读书会等。(2)趣味数学课。运用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游戏活动中,领悟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如数学游艺、数学谜语、趣题讨论、数学展望等均属这类课型。(3)思维训练课。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方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不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从全体学生的能力、爱好出发,适当组织专题讲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数学的方法与技巧。

第6篇:小学数学活动课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样化;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组织是为了确保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而组织的师生之间交往活动的过程。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下,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一直都是被动的学习活动,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差,尤其是随着年级的增大,数学知识也逐渐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弱。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重新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兴趣,进而也为高质量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确保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

一、问题探究活动的开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也就是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问题探究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平行和相交》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为了确保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想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3)两条直线相交可能会有几个交点?(4)相交与平行之间有什么区别?……组织学生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也确保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

二、动手操作活动的应用

动手操作活动是素质教育下的有效活动之一,也是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主要方式。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将动手操作活动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之中,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数学课堂顺利实现,同时,也能确保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更为了确保“折线统计图”的高效实现,在基本的知识点讲述完之后,我组织学生对“自己早上10点到中午14点的体温变化”进行测量,并进行折线统计图的动手操作,这样的操作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同时,也能确保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

三、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

小组学习活动是课改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活动对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立足于数学教材,选择恰当的活动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以确保学生在互相交换意见中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为了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更为了确保课程目标最大化实现,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下面的几种现象进行了找规律活动,如: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红花 蓝花 红花 蓝花 红花 蓝花……

小兔子 蘑菇 小兔子 蘑菇 小兔子 蘑菇……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对上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找出规律,同时,有效地将“间隔排列”的概念引入其中,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而且,对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以及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思维拓展活动的实施

思维拓展活动的开展是学生知识灵活应用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有效活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或者是数学习题练习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解题,进而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某人要在规定的时间里从北京飞向某地,如果飞机每小时飞行800千米,可以早半个小时到达;如果飞机每小时飞行600千米,则晚半个小时到达,思考:该人所规定的时间应该是多少小时?北京距离该地有多少千米的航程?

引导学生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找出不同的解题思路,组织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思考,这样不仅能够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第7篇:小学数学活动课范文

一、围绕知识要点,以导引学互动探讨活动

教育学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探知学科知识及其内涵的“引导员”和“引路者”。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和有效指引。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进程中,一方面自身进行自主的数学学习活动,另一方面自身需要借助于教师的科学指点进行数学学习活动。众所周知,知识要点是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重点任务之一。教师在数学概念、性质、运算法则、运算规律等等数学知识点讲解过程中,需要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一分子”,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和布置的任务,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求知、探求“真知”的学习活动。如“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发挥自身主导指导功效,采用师引生学的互动教学方式,组织小学生进行该知识点的求知活动,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师生谈话: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要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其方法同整数的近似数求法相类似,需要用到“四舍五入法”,根据要求保留相应的小数位数。

师:出示案例,请把2.953这一个小数分别保留两位、一位小数以及整数。并且向学生提出:如果要保留两位小数时,需要看哪一位?应该怎样取?

生:思考分析,合作讨论,指出,要看千分位,如果千分位满5,就要向这个小数的百分位上进1。

师:提问要保留一位小数,又要怎样看?

生:分组讨论,指出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

师:提问,如果要将2.953保留整数,能不能将3.0十分位上0去掉?

生:讨论认为不能,如果去掉,就不能表示这个数是小数了。

师:总结概括指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和注意点:一个小数要保留为整数时,表示要将小数精确到个分位;如果要保留一位小数时,表示这个小数要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以此类推。

上述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小学生主体特性得到了有效体现,获取了一定范围内的独立学习探知活动空间,并在教师的有序引导下,逐步探求到知识点内涵要义,推进了新知教学进程。

二、明确探究要求,组织合作探究实践活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常按照课堂教学的活动要求,进行独立自主和互助协作相结合的数学学习活动,以此在个体和集体力量作用下,有效完成探究任务,有效解决探究难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切实担负起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工作。动手操作、合作讨论、实验求证等,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和形式,教师应注意加强运用和渗透,使之成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形式。如“三角形的三边大小关系”讲解中,教师根据此节课教学目标要求,在探知三角形三边大小关系的活动中,向学生提出了“请同学们通过动手拼接三角形的方法,找出三角形的三边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探求活动要求。小学生此时借助于课前准备好的不同长度的木棒,选择其中三根木棒,首尾相连进行拼接三角形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动手拼接三角形的过程中,有时能够拼接三角形,有时不能拼接成三角形。教师在课堂巡视时,要求小学生将拼接三角形的木棒长度分别记录下来,然后,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这些数据的特点,并组织学生动笔开展“将两根木棒的长度相加或相减,与第三根木棒长度进行比较”的计算活动,他们在观察数据、思考归纳的实践进程中,逐步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掌握,其数学学习活动进程和效能更为显著。

三、依托评价手段,开展双边评判辨析活动

评价教与学指出,评价教学,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成效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根据教学效能评判标准,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其评价的过程,实际也是点拨、提升、升华的发展过程。新时期、新标准、新要求。评价手段,不应成为教师的特有“工具”,而应该成为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整改、自我提升的有效“武器”。在新知讲解、案例解析、学习表现等指导实践中,融入学生评价这一学习活动,组织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我反思和合作评判相结合的数学学习活动,对自身整个学习活动、解题效果、学习表现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自我评判和他人评点活动。教师要切实做好评价活动“”的指导工作,防止部分小学生“应付了事”现象的发生,保证评价活动的成效。

第8篇:小学数学活动课范文

【关键词】小学 数学活动课 教学方法

一、注重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趣味性是针对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和方法而言,着力于吸引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寓学于乐、寓智于趣,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如智题、趣解、数学游戏、智力竞赛等活动的开设,使学生参与竞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以培养学生坚定、自信的意志品格。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之前,可指导学生进行一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收集喜欢的商品,并尝试着当一当小小售货员,把喜欢的商品摆放好。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收集、思考,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主动学习的状态。这个实践活动大体可分四步进行:

1.收集。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到超市、商场收集一些喜欢的商品。

2.思考。假如你是小小售货员你会怎样摆放商品,为什么这样摆呢?

3.尝试。大部分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商品进行较科学的分类。学生的体会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还有的则认为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4.交流。在实际进行的分类中,有的学生为某种物品设计的分类方法非常出色。

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推动力。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应用的广泛性,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二、注重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自主性即是着力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使每个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表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数学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有机结合,相对于其它一些学科而言,显得单调、粗糙。然而,数学本身蕴含着特殊的美,只不过没有被一些老师重视而未被发掘,数学实践活动能使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境之中。来自生活的情境生动有趣,美妙无穷,必然激起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比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可运用多媒体设计具体的购物活动。当“小小文具店”的场景伴随着音乐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学生兴趣盎然,立即主动读出橡皮、卷笔刀、直尺等物品的价格。在购物时,学生对照价格选择相应的人民币,与“营业员”交换实物,似乎此时真的进入商场购物,积极性很高。这种源于生活情景的学习,自然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达到主动参与认知的全过程。钟启泉教授指出:“在情境认识论中,认知带有极其具体的性质。它强调认识活动不是单纯地积累抽象的逻辑操作与概念性知识,具体的情境是在该社会生活中活生生地进行活动的实践过程。”这就进一步证明了数学实践活动与生活紧紧相连,能把学生带入现实社会之中,产生亲切感,使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注重实践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性是着力于让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学具制作、数学的实践与问题解决等,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9篇:小学数学活动课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学活动;教法;小学

一、从教材内容入手,为数学课堂活动化提供材料

1. 增加活动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活动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教材的内容,使每一名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场所.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一位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做游戏,操场中间放一个圆柱形纸篓,学生往篓子中扔石子. 首先站成一条直线,同学发现有的离篓子近,有的离篓子远,不公平,接着把队伍调整成长方形、正方形……不断改变站法,最后站成圆形. 学生发现只有站成圆形,才能保证每个人到篓子的距离都相等. 回到教室,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圆的定义及有关概念,这样教,比单纯在黑板上画圆多了一个探索活动过程,让学生亲临整个活动过程,既增加兴趣,又学得轻松愉快.

2. 增加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参与活动化学习的能力

操作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把学生推到思维活动的前沿,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主动权,使学生得到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 例如:在“克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准备好硬币、黄豆、盐、味精、苹果等实物,让学生自己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反复体验,不断探索,对度量单位才有正确的理解,才能体会到数学的真实性,成为有效的学习.

3. 增加“开放性”学习内容,激活学生活动化学习的思维

问题开放化、多余条件等内容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材,适时将内容编制成开放性问题. 比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一)”减法部分例2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开放性活动情境——《小猫吃鱼》,学生模拟小猫吃鱼的过程(原来有3条鱼),从已有知识3 - 1 = 2,3 - 2 = 1,2 - 1 = 1发展到3 - 3 = 0,2 - 2 = 0,1 - 1 = 0,不仅包含了旧知,也蕴含新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到得数是0的减法的事实及其意义. 教师“让位还权”给学生,而学生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不用扬鞭自奋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为活动化教学提供平台

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不少数学教师往往只满足于讲清法则,学生模仿例题. 殊不知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及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学形式多样化.

首先,教师要把“小组学习”作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诱思,鼓励合作. 其次,在现代教学条件下,教师要多运用多媒体技术,吹塑纸教具为辅助,进行情境教学,通过多种感官引发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再次,问题可以激发求知欲,教师要多实施“问题导学法”,形成“设疑——释疑——再设疑——再释疑”的基本教学模式.

当然,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只能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每个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都应多动脑,应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活动化学习的机会.

三、教学时空的广延化,为活动化学习扩大空间

打破原先对学生学习仅限于教室与40分钟的狭隘认识,在数学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拓宽实践途径,让学生在制作中了解知识、在活动中发现知识、在调查中获取知识、在实验中拓宽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知识.

1. 课前制作,为活动化学习扩大空间

课前,老师应挖掘教材中实践性因素,针对学生素质,尽可能提供素材,让学生在课前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例如:教学“时、分、秒”前要求学生在家自制一个钟面模型;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时,要求学生在家自制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等,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2. 适时调查,为活动化学习扩大空间

调查可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让学生调查的素材很多,如储蓄的利息、商品的价格、乘车问题、租车问题等,就看老师如何设计与组织了. 例如: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时要求学生记录5分钟内通过的机动车的次数、型号、牌照类型等,然后回教室进行收集整理. 这样让学生具有应用意识,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3. 课后实验,为活动化学习扩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