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朱自清散文春范文

朱自清散文春精选(九篇)

朱自清散文春

第1篇:朱自清散文春范文

关键词:少教多学;散文;教学

针对初中语文新课改,语文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教师再不能以领导者的姿态独霸课堂,课堂上也不会再允许某些学生昏昏欲睡地似听非听。那种“你(学生)听我(教师)说”机械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就在教育工作者苦无头绪时,“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从新加坡被引进来。何谓“少教多学”?那就是:“要求全国教师教的少一点,以便使学生能够学的多一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工作的减轻,学生负担的加重。“少教多学”并不是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教得更好。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有散文篇目55篇,其中七年级32篇,八年级20篇,九年级5篇,可以看出,散文在初中低年级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是教学的重头戏。联系中考目标,“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应用到散文教学实践中,更易于让学生领会语言的魅力,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

朱自清的《春》是经典的散文名篇,在《春》的教学开篇,我首先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通过各种各样的读,让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感受春的气息。接着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感悟作者的情感后,再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想象情景,酝酿情感。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有声地表达出来。在学生对文章有了理解,加上老师对其朗读的情感、技巧加以指导之后,采取多层面的朗读竞赛,便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完成课文诵读之后,引导学生感悟对课文具体语段、句子的领悟,加深对句子的理解。由于朱自清所写的是江南春雨,我启发同学们回忆掌握的关于江南春天的诗词,这样既可以回顾古诗词,又可以引导学生更快地进入朱自清所写的的江南春雨图。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忆了这些关于江南春雨的诗句,有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僧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回顾诗歌之后,我让同学们谈了自己在家乡感受到的春雨,把自己的感受与朱自清散文中的春雨作比较。我任教于北方城市,同学们也都是北方本土人,北方春雨来临之际正是风沙开始的时候,春雨伴随春风,置身期间的人们感受到的春雨是有泥沙气息的,桃花刚刚绽放之际,却委身泥土。所以同学们感受到的“春雨图”和朱自清所写不太相同。通过对北方春雨图的感受与南方春雨图的感受,加深同学们对于朱自清散文写法的印象,也扩展自己的审美视野。

老舍《济南的冬天》也是初中散文名篇,与朱自清《春》构成初中写景散文姐妹篇。朱自清情感细腻,老舍观察全面,朱自清文风婉约,老舍文风自然。在具体教学中,从阅读入手,加大阅读理解、合作探究的力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和拓展了学生思维。《济南的冬天》语言描写比较细腻、精美,更适合于表情朗读,因而我在范读之后,让学生充分地自由朗读,总体把握全文的基调。随后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画面的内容及特点。这样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把握了文章的重点内容。接下来师生对文章进行疑、赏析和品读,教师再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指导。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设置问题、引导讨论、互相疑的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的设置与解决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营造一种学生积极主动、师生合作互动的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拓展延伸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利用材料的能力,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通过相关内容的比较学习得以巩固已学知识的重要步骤。

《春》和《济南的冬天》是经典的散文名篇,朱自清先生和老舍先生以他们古典又现代的语言,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精致简约的篇章结构,实在是让学生感悟新文学魅力的绝佳机会,我在教学实践中,就特别重视这篇散文,让“少教多学”的方法真正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少教多学”的魅力,同时,也切实感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美,并学会把内心感受到的美的情感诉诸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朱自清散文春范文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艺术意境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其散文作品在现代文学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散文风格独特、意境悠远,饱含深情且诚挚至深,诗情画意却又平实质朴,他把真挚朴厚的感情注入散文之中,用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情景交融的画面美感、精妙深刻的选材视角,奠定了重要的文学地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境界,达到了散文华美的艺术之巅。

一、清新自然、细腻雅致的语言风格

朱自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扎实,在他的散文中,语言艺术是最大的亮点,清新自然、委婉淡雅、简洁细腻、生动绚丽而又平实质朴的语言文字,富有音韵美的修辞手法,简洁流畅的口语化风格,在营造氛围、烘托气氛的同时,强烈地感染和影响着读者。

1.清新雅致的文字美感

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擅长用清新自然、委婉淡雅、简洁细腻、生动绚丽而又平实质朴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境,这种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尤其是在情景散文中运用得淋漓尽致。在《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描写很生动、清新,把静物写得极为鲜活,更把一种感官体验用一种悠远的想像表现出来了,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他所描绘的情景中,分不清现实与意境,收到了奇特的艺术效果。在注重语言的清新自然、生动绚丽的同时,他还在质朴平实准确上下功夫。名篇《背影》中多次对父亲的“背影”作描写刻画,父亲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正是在细心观察和用心体会的基础上,才在用字用句上如此生动、真切、朴实、精确。不论是从“探”字、“攀”字,还是“缩”字或“微倾”一词,都精确、真实地刻画出了父亲上月台时的艰难情景, 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 在深深印入读者脑中的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经典镜头。

2.音韵律动的修辞美感

朱自清的散文,讲究节奏感和音韵美,就像一首流畅优美的乐曲,他在语音、文字、遣词造句等方面着意点墨,使得散文充满了空灵悠远的灵动和行云流水般的流畅。他擅长运用叠音词来作为修饰语。例如,在《绿》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象一朵朵小小的白梅, 微雨似的纷纷落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充分运用了叠音词,使整个句子显得乐感轻盈,音律和谐。他在散文中还经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例如,在《春》中描写“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在《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花之美时,将其比喻为明珠、星星、美人。这些比喻使整个句式如行云流水般欢畅,如田园小曲般轻松明快,若一支婉转动听的乐曲,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朱自清用比喻等修辞手法,用叠字叠词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整篇文章显得悠扬婉转,有着一种错落有致、跌宕回环的韵律美感。

3.简洁流畅的口语化风格

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作家中,朱自清是极为擅长以简洁流畅的现代口语抒写新诗的,在散文创作中他亦是如此。熙评价说,“朴素自然而不等于平板,朱自清的散文里创造了许多新鲜的意境,新鲜的用语,寓有诗意,也富有风趣”。叶圣陶也曾说过,“现代大学生如果开设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自清着力以口语写散文,他把口语化风格作为创作的基本追求。在《春》里他这样描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的,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一连串充满了盎然童趣的动词,把孩子们尽情玩耍的快乐和兴奋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他还将文学语与口语作了完美的融合。

在《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有这样的描写,“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称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数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繁华的秦淮河了。”他用通畅易懂且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将有别于白天繁华喧嚣、在夜色中显得凝重肃穆的秦淮河勾画于文字中。朱自清的语言极富感染力和影响力,无愧于“白话美文的模范”。

二、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美学意境

朱自清散文的灵魂就是将情与景、意与境、诗与画相融为一,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在朱自清的散文里,“情”和“景”,“意”和“境”、“诗”和“画”的关系是和谐相融的,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把至臻至情、诗情画意的特点融于散文创作中,在情景交融中表现出淡淡而又韵味深长的诗境;他善于以文字作画,用语言的丹青渲染情、景、物,散文中充满诗意,富于色彩美感。朱自清擅长写景,《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等一系列名篇都传达出他刻画细腻、描写精确的特点,着点墨将人人眼中见、心中有、笔下无的景象细细描绘,勾勒出了赏心悦目的图景。在写景美文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并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孜孜以求一种高超的艺术美,他在散文中描绘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有人将朱自清的散文比作国画中的工笔画,由此可见其散文中悠远高深的美学意境。

朱自清将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了诗意的境界。在《荷塘月色》中,有这幅景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几个比喻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出了月下荷塘“笼着轻纱的梦”一样的美景,充满诗意,回味无穷。朱自清善于籍情写景,以景衬情,使作品中呈现出极富画面感的绘画美。在《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尽管他当时情绪很微妙,但描绘的这幅情景却让人身临其境,仿佛也置身于荷塘边,风过处嗅到淡淡飘来的荷香,看到荷叶漾起的绿意。他在《威尼斯》中,把圣马克方场描绘成“伟丽”的,把公爷府墙面上用白色和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的方纹比作“在阳光里鲜明得像少女一般”,形容威尼斯唱夜曲的歌女们“微微摇摆在红绿灯球下,颤动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的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朱自清用画笔饱蘸着鲜艳的水彩,描绘出无尽旖旎的风光和极具特色的文化,使威尼斯浓墨重彩地展现于我们的眼前。

三、精妙完美、独特深刻的选材视角

朱自清善于把散文的思想和艺术有机统一起来,其散文构思独具匠心、精妙独特,丝毫不露雕琢之痕。选材精妙,结构巧妙,这是朱自清散文构思上的一大特色。他一向以创作“精粹的艺术品”要求自己,于诗是这样,于散文也是这样。他选材力求其精,达意力求其深, 结构力求其巧,故而能以微见广, 以浅见深, 于朴实中见精巧,将人引入一个特定的诗的意境。朱自清对冬天的描绘不是那种刺骨寒冷、冰霜天地,而是从亲情、友情、爱情三个视角出发,以少时父子四人围坐一起吃水煮豆腐、年轻时与好友夜游西湖、与妻儿在台州过冬三幅场景,最后以“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一句话点题,以情感作串连,将三个看似不相关联的片段融为一个和谐美好的整体,带给读者暖暖的人间温情。《匆匆》一文则把视角统一在“轻”字上,全篇轻盈飘灵,寥寥数百字,结构精巧,大多数的句子仅五六个字,简短流畅,一连串疑问却不求答,飘忽即过,整体语调也欢畅明快,整文显得轻灵飘渺。在《春》一文中朱自清以完整的构思和优美的意境,运用自然活泼的笔调和灵动清新的笔触,将春天绿意盎然的美好景色描绘得生动细腻。朱自清一方面常采用发散性的艺术思维,将天马行空的想像与细腻婉转的感触融入到具体的景物中;另一方面,他又以结构的严谨约束无边境的想象与心灵出离的感受。从而使构思的巧妙与结构的严谨相统一和谐,使人眼前一亮。散文《荷塘月色》从布局上并不是开门见山,而是在描写荷塘月色之前,多次从侧面渲染荷塘月色之美,勾起读者一睹荷塘月色的强烈愿望,为正面描写荷塘月色作好了充分的铺垫,然后再转入正题。在描写完荷塘月色之美后,朱自清又从空间上转向时间上,调转笔锋将人们带入了古代“妖童媛女”荡舟采莲的悠远想像中,布局独具匠心,构思精妙完美,结构严谨独特,全文堪称和谐完美。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散文精选·序言[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6,6.

[2]叶圣陶.朱佩弦先生[J].新华月报,创刊号:178.

第3篇:朱自清散文春范文

   《朱自清散文》学生读后感

  第一次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冬天》便被文中的情感感动着。那仿佛是春天哪。

  提起冬天,人们自然会想到的是那无边的寒冷,然而朱先生不愧是写情的高手,他笔下的冬天,没有漫漫的白雪、飕飕的冷风,而是可以一家围在热腾腾的炉子边享受着白水豆腐的天伦之乐,几个人在西湖上泛舟赏月,这样的冬天其实寄托了春天般的情,如温暖的春天,一种人间温情充盈其间。“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

  今天,当我再次朗读的时候,文中那朴素而温馨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也洋溢在我心间,相信每一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会被感染。“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这篇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中非常平淡的小事,是一种非常平凡而朴素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在严冬的衬托下,特别温暖、温馨!很多文人都写不出这种感人的意境。“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这句话是全文最打动我的地方:即使自己的妻子已死了四年,但他的希望并未消失。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我想这就是他最真切的感受吧。朴素洁净的文字,暖人心灵的细节,略带写忧伤的情怀——这篇短短的散文凭借着这些细节让读者感动让心间充盈真情的暖流。朱先生的散文很美,真的很美,我很喜欢轻声细读他的文字,细细品位着字里行间的韵味,细细地品味那些辛酸往事。一切的底蕴只是淡泊。

  《朱自清散文》学生读后感

  《朱自清散文选》是朱自清先生对生活中所看见的景物或对叶圣陶先生一些作品,用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说景物的《说扬州》,说了扬州都有哪些人物,还具体描述了扬州的食物和饮品,以及扬州的美景,一下子把扬州描写的完完全全和明明白白。比如说人物的《哀韦杰三君》,说韦杰三君是个可爱的人,但他听说韦杰三君去世时,差点没哭出来,说明他对韦杰三君的感情很深。比如作品评价《叶圣陶的短篇小说》,叶圣陶的作品让朱自清有着不同的感受,还会把作品概括一段话,让我一看就明白。

  但让我最为感触的是《背影》,里面有一段这样描述: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边,慢慢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读到这里,我已热泪盈眶,朱自清的父亲为了他,自己不顾肥胖的身体,艰难地爬上月台,给他买橘子。我体会到朱自清父亲穿过铁路的不易,更体会的父亲的爱子之心。就像我的父亲一样,他为了我,拼了命去干活挣钱,我们不应该好好学习,报答我们的父亲吗?

  朱自清的散文,是在描写美丽的景物,是在表达对别人作品的感受,更是在像写《背影》一样赞美自己的亲人。

  《朱自清散文》学生读后感

  人生的正义是在哪儿呢?

  朱自清说,正义在我们心中。

  《正义》这篇文章谈的是朱自清对正义的一个认识与看法,他认为,正义应该在我们心中永存,应该在不知不觉之中,从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就可以体现出来,而不是那种只把“正义”二字挂在嘴边,却从来没有付诸过行动。正义是无形的,但他可以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让人可以去和恶势力进行斗争,而且,正义往往是胜利者,他是磨不灭,催不夸的。

  在现代社会,正义经常被扭曲,比如,一个学生本考不上一所学校,但那位学生的父亲给学校送礼,学校边开后门,让他进校。这种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根本已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就是我们也会经常遇到或听说,有的家长甚至攀比谁给老师的好处更多。现在请人帮个忙,都要送礼,请吃饭,久而久之,正义也被人们忽略在某个小小的角落了。

第4篇:朱自清散文春范文

  最新《朱自清散文》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这样一本书——《朱自清散文精选》。这本书使我深受感触。书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等。每一个故事都让我那么的难忘,那么的触目惊心!

  朱自清生于1898年,名字华,号秋实,后改名为自清。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还是“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和创业者之一,为中国现代文学作了许多创新的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读了《匆匆》这篇文章,我更加珍惜时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这句话我牢牢记在心中!《匆匆》主要讲的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侯,杨柳枯了,有再生的时候,但是,时间去了,为什么不复返呢?是啊!时间一但去了,就无法复返,时间只有三天“今天”、“明天”和“昨天”。无论你在干哪件事情,时间都会慢慢地流过,而且一去就再也不会回来。可见时间多么宝贵啊!

  想到自己,下课了就跟同学打打闹闹,聊聊天,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有没有想过在这段时间里能安安静静看会书,学习知识呢?当我在看那些无聊的电视时,有没有想过时间就这么白白的浪费了呢?所以,我想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这本书告诉我的远远不止这些,它还告诉我父母爱的伟大,告诉我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到了秋天才会硕果累累……我爱这本书,因为它让我明白了时间的宝贵!

  同学们,让们一起来阅读这本书,体会人生的真谛!

  最新《朱自清散文》读后感

  也许喧闹的车水马龙让你找不到美的踪迹;也许日渐暗淡的人心让你曾经迷失、消沉,然后苦笑着说道美的难寻。但,无论你如何消沉、迷茫,无论你是否憧憬,请相信,美一定存在。

  当我第一次触碰到这本书,当我第一次被冰冷的封面惊点指尖时,我转头了,这一转,仿佛要将我带进另一个世界,站在另一个角度分析美,以及——领略美。

  现在的人们,将精神世界的财富抛之脑后,一味的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在享他们所享之时,竟还堂而皇之地抱怨美的缺失,试问:“整日沉醉在纸醉金迷之中,就好比一潭池水,不断有人往其中抛掷污浊,可池水还是一贯接纳,误以为宝。日久天长,这潭池水早已发臭,与美好的事物格格不入,还抱怨美的不存在,你怎知?你就不是破坏美的事物?”可见,美,的确存在,只是你未曾眷恋……

  从前,不曾了解朱自清,但自从接触到这本书后,我的心中便有了他的定义,不是自以为是,亦不是妄加猜测,只是从一字一句中探索,从他的领悟中慢慢了解……朱自清先生的品格如荷花,正如同封面中荷花的插图,白荷映墨绿,然而这绿,太深,就像这黑夜的星空,看起来是黑,但却是蓝。这,愈加体现出荷花的“出于淤泥,一尘不染”的品质,从而反射朱自清先生注重伦理道德,生在钱的世界,却淡泊名利,恨而远之。朱自清先生的性格如杨花,飘扬悠长,不拘一格,渴望自由,正如同他所描写的“梅雨潭”的瀑布,别人觉似白梅,他却看似杨花,可见,他是爱杨花的,也是像杨花的。书中,不缺乏作者的景色描写,这描写,极其贴近大自然,没有鲁迅的深奥难懂,也没有冰心的怅怅思愁,去的是繁重的文字枷锁,留的是如桂花般平凡、朴素的人美。

  最新《朱自清散文》读后感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果然名不虚传,令我如身临其境,合上这本书,鼻孔里还残留着荷香,目光里还带着对荷的柔情,脑海里还浮想联翩,意犹未尽啊!

  早就听说朱自清是个很有才华的作家,直到我们课本上学到他的作品《匆匆》,让我深刻领悟了时间的珍贵,我们要抓住分分秒秒,努力学习,不能枉度此生。此后,我迷恋上了他的散文,要求妈妈给我买了这本《朱自清散文集》,看到此书,我便爱不释手,不肯放下了。

  朱自清的作品大部分取材于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大致可以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描写个人以及家庭生活为主,具有非常浓烈的人情味和感情色彩;另一种主要是以描写自然风光和景物为主,抒发了朱自清的个人感情。书里既有《荷塘月色》美轮美奂的荷花,又有《背影》中父亲伟大无私、宽容的爱。还有《春》中一副生机盎然的画卷,《乞丐》,《儿女》,《佛罗伦司》等等,篇篇都令我回味无穷。朱自清的散文没有华丽的词藻,过多的修辞以及惊心动魄的内容情节,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实情感和那清丽隽秀的文笔,一点也不做作,令人读起来觉得亲切朴素,深深打动着我的心,他所传承的民族精神和真挚情感不断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第5篇:朱自清散文春范文

一、 文中有画

苏轼有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②作者通过诗画释放心灵,抒感让读者与之产生共鸣。品味《春》这篇散文中的诗化语言,我们同样能从中感受到画家的笔触,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绘画美”。

(一) 色泽美。色彩,是构成绘画的主要元素。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仅有着春天特有的姹紫嫣红,还闪动着春天亮丽的光泽。

绿色,是春天的主色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仅有“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是无法体现大自然的五彩缤纷的,文中还出现了各种艳丽的色彩:“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绿色大背景之下,缀上红色、粉色、白色、黄色,画面更加美艳,令人赏心悦目。

在这幅色彩艳丽的“春景图”中,我们还能透过形象的语言感受到春天亮丽的光泽。如:“山朗润起来了”“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句中形象化的词语“朗润”“像眼睛”“像星星”的比喻、“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的感受,无不向我们展示着鲜亮润泽的图画美。

(二) 层次美。层次,是体现画面尤其是山水画意境的基本表现形式,画家为了增强画面的层次感,需要对景物的安排、色彩的对比进行反复的渲染、调整,以达到气势磅礴、色彩饱满的艺术效果。本文则以多彩的语言形式去描绘和展示景物的层次。

文中描写“春草图”时,先是从面上展现――“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到处一片绿意盎然的美景,形成春天特有的大的背景;在这样一个满眼绿色的大背景之中,孩子们“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别有一番情趣,春天的活力倍增。

再如描写“春雨图”时,从“人家屋顶上”写到“小路上”“石桥边”再到“地里”,由近到远,层次更加分明,内涵更加丰富,雨中美景跃然纸上。

(三) 动态美。描写景物不能等同于景物的写生,写生绘其形状、光影,却无动态;景物却是有生命力的,有着他们特有的活力,于是在文中展现出其动态美更能令读者感受到自然的乐趣。

朱自清在描写的几幅图画中,通过极为精练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着这种动态美。“春草”是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春花”是“赶趟儿”的,引得“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春风”“混着青草味儿”“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春雨”是“密密地斜织着”“笼着一层薄烟”;“春天的人儿”也是“赶趟儿似的”,“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一切都“生长着”,“笑着,走着”,“领着我们上前去”,洋溢着春天的勃勃生机。

二、 画中有韵

正如朱自清本人所说:“韵是一种复沓,可以帮助情感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③在《春》一文中,作者着重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早人勤”等五幅图画,每幅图画都展示了语言音韵本身的魅力,使读者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音乐美”。

(一) 叠词读出声韵。文中多处使用叠词,这些叠词的使用既绘色,又摹声,使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同时还显现出和谐的声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比如描绘“春草图”中一连串的叠词“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其中有形容词的叠用,也有副词的叠用,读者在诵读之中既感受到小草的俏皮可爱、柔嫩舒适,又满足于一种声韵和谐的音乐享受。

(二) 助词补缀音律。本文通篇句末多用助词,可读轻声,缓缓吐出,犹如音乐中用于调节乐感节奏的休止符,在补缀音律的同时,有助于情感抒发的延续绵长。

全文句末助词以“着”“了”“的”居多,一共有十二个“着”、十一个“了”、十四个“的”,再配上全文合计十三个“儿化”,使得诵读本文时语气更加舒缓,情感更加熨帖,读者的那种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感情油然而生,从而很容易与作者形成思想情感的共鸣。

(三) 短句跳跃节奏。本文多处使用短句,品读时犹如吟诵文质兼美的散文诗,字里行间跳跃着强烈的节奏感,在带给读者听觉享受的同时,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春草图”中这样写道:“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读起来短促有力,跳跃着生命的节奏,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春花图”中“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更能激起读者的进取竞争欲望;“春雨图”中“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把我们带进了诗意化的蒙蒙细雨中,极富浪漫情调;“春早人勤图”中“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为我们展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更孕育着一种生命的希望。

(四) “句读”强化乐感。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诵读《春》一文时,当然不需要像古人的“明句读”,但对于一些较长的句子,如果我们尝试着用古人的“明句读”方法去诵读,同样会强化乐感,带给我们“音乐美”的享受。

比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读起来节奏感特强,似乎眼前就浮现出“成千成百的蜜蜂”“飞来飞去的蝴蝶”;“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读起来抑扬顿挫,仿佛耳畔就回响着“鸟儿”那“宛转的曲子”,还不时地应和着“轻风流水”那泠泠淙淙的天籁之音。

三、 韵中有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往往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在优美的景物描写中倾注自己的情感。阅读此类作品时要透过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品读出作者着力描绘景物的弦外之音,深入到作品丰蕴的意境之中,方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春》这篇散文的写作时间大致在1928年至1937年之间,此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边任教边研究学问,工作的顺利、家庭生活的和谐,使得他的心境较为平静恬淡,满目的春光把他带入了江南美好的境地,字里行间饱含了作家对美好人生美好人格的追求。因此,在欣赏《春》一文绘画美、音乐美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其蕴含的意境美。

(一) 热爱自然与热爱生命。通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在描述春天美景的几幅图画中,作者处处流露着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对自然美景的描述中,蕴含着对生命的热爱。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些句子中,“钻”“闹”“眨”“静默”等词语的准确使用,赋予了大自然万物以生命灵性的同时,更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再如文中描写“春风图”,作者先巧妙化用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古人称早春的风为“杨柳风”,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写出春风的温暖宜人;在此基础上更是妙笔生花,为了体现春风的和煦,一个形象的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将这种情调推至高潮,既体现了热爱自然的情绪,更升华了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 自然美与人格美。朱自清研究专家吴周文先生说:“在很多散文中,朱自清惨淡经营诗的意境,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两者交融起来,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④在《春》这篇散文中,同样体现了作者朱自清的人格操守和审美理想,做到了自然美与人格美的有机融合。

比如在“春雨图”中这样写道:“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既向我们展示了雨中人们辛勤劳作的情景,又蕴含了人们珍惜“贵如油”的春雨而不敢懈怠的情趣。

再如写“春早人勤”:“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希望。”我们不难发现,在作者朱自清“春意盎然”的笔下,人们的身体是健康的,精神是饱满的,心态是积极的,人格是美好的。

文末的一组排比句更是将这种自然美与人格美的结合推向完美,推向极致: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品读着这些诗化的语言,我们感觉到作者朱自清对大自然的赞颂是真挚的,是虔诚的,我们感觉到他要把自己的全部人生投入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去追求自己积极崇高的人格美。

【注释】

①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② 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

③ 朱自清:《新诗杂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6篇:朱自清散文春范文

我感觉到了,我感觉到了。在春天,人们承载着希望的小船,荡漾在未来长河上的欣喜;万物,在阳光雨露滋润下,茁壮成长时的期盼。

朱自清先生,以他那神奇的双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江南春景。恰似,清秀端庄的水乡女子淡淡的思恋——万般柔情。

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看,又是一个滋生梦的季节。小小的我们,在这样一个绚烂的季节,滋生梦想,是再浪漫不过的事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单单是个“偷偷”和“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就把春天的争奇斗艳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让人不得不感叹语言的魅力和朱自清先生高超的语言理解能力。

再把视野放大,放大,在放大……焦点自然放在了作者的身上。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海;现代着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这个伟大的民主战士,一生清贫却又活得有尊严、有骨气,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持着“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1948年4月18日,这颗文坛璀璨的明星永远的坠落了。但是他那可爱的文字还在,可是他那“宁死不屈”的精神还在。是口中,当之无愧的“一个有骨气的人”!

我们不得不把这份坚毅的精神品质投放在现在的社会。在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年代,人们开始寻望着长寿,甚至是可笑的“长生不老”,当然也是一个个贪生怕死。难怪听到人们调侃着说,如果现在发生抗日战争,必然会有很多“汉奸”。

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我们该做的与不该做的。我们应该要在成长的大海中大胆的破浪前行,置世俗的人情世故为外,历经一次次磨难,必将迎来成长中最绚烂的春天。

“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在一次次伤心落泪的时候,如果能马上扬起微笑,那么春天的小草正在悄悄萌芽;在一次次失败气馁的时候,如果能马上冷静总结,那么春天的花儿正在轻轻绽放。

人生需要色彩缤纷,成长需要春暖花开。青春,这个人生最美好的季节,我们应该埋下很多很美好的梦想。从此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努力去实现。

第7篇:朱自清散文春范文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弹奏出一曲清丽婉转的春之歌,读后使人仿佛置身于春天的怀抱里面,徜徉在野花盛开中。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一、比喻,拟人的运用,抒发作者的感情

1.比喻。如写花色鲜艳,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充分调动读者的想像力,那火焰的炽烈气势,霞的轻柔艳丽,雪的高洁纯净,同时映入读者的脑际,给人以生活实感。写地上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野花之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分别形容雨丝的紧密、闪光、细长,从不同的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技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的活力”。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比喻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春天在盼望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来去呼应。

2.拟人。如“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天直接当作人来写,赋于了春天以感情和生命,把无形的春天写得具体、生动。又如写“桃花、梨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将竞相开放的花儿写动写活,栩栩如生。

二 、清新自然的语言美

朱自清善于用平易朴素、生动形象的口语,经过精心的提炼加工,融入自己的文章中去。《春》一文中不运用了许多形象化的口语。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作者写小草的生长,不用“长”,也不用“冒”,而用一个“钻”字,形象地再现了小草冲破层层土壤阻力茁壮生长的过程,表现了小草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写小草生长的范围,不说“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大片大片的绿草”,而说“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天百花盛开,不说春风吹过“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儿,”而加上“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等通俗化、拟人化的口语,这些语言都是作者从口语中提炼出来的,可谓于平淡中显神奇。

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偷偷地”,“嗡嗡地”,“密密地”,“稀稀疏疏”等。叠字是汉语口语的一个特点。这些叠词的运用,不仅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的表现力,同时也增添了行文舒美自然的韵味。

除此之外,在《春》中,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精妙妥贴的比喻,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独创性。

三、 严谨精致的结构美

凝炼,严谨,和谐,构成了朱自清散文《春》的结构美。短短800多字的篇幅,包容了春天的各种景象而又显得博而不杂,层次清楚,中心突出,且文章疏密有致,浓淡相宜,且有和谐之美。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的特点。这篇散文,首先写盼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连用,加强语气,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的迫切心情。接着,作者用生花妙笔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六幅春景图。先总写春天的景色,“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然后分别描述最能表现春天的各种景物:山、水、太阳、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简笔勾勒到工笔细描,从各个侧面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春天清新明媚的自然景色,突出了早春的盎然生机。继而又由景到人,写人们在大自然的感召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城里面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鼓励人们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抓住时机,努力奋斗,山水、花草、风雨、人这六幅画面,字面上很少言春,却又无处不在写春,作者以热爱春天的感情基调为内在线索,将景与景,景与人贯串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一幅幅和谐美丽而又多彩多情的画面。

这和前文盼春、绘春的思想感情一脉相承,使文章浑然一体,形成紧凑完整的整体美,且言尽而意无穷,增添了作品耐人寻味的含蓄美。

四、 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朱自清的散文,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都带有自己的感彩。在《春》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一开始就用饱蘸感情之笔抒写对春天的盼望,定下了全文感情的基调,接着又将诗情倾注于笔端,精心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最后,用一连串美妙的比喻纵情对春天予以赞美,纵观全文,一个“情”字贯串始终,一切“景语”都是“情语”,在情景交融中,创造出了诗的意境和抒情氛围。

由于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在描写自然景物的过程中,融注了自己的感情,带上了个人抒情的色彩,因而景物显得活灵活现,充满情趣。如:

第8篇:朱自清散文春范文

1. 开门见山导入法 目标展示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可直奔主题。我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始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代了几个地点?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两个地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从……到……”揭示的是作者记叙两个地点的生活。待学生分析出来后就可以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现在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试着用一个字概括。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2. 直观形象导入法 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幻灯片、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实物、等教具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第 一生学习兴趣。如上《核舟记》一课,我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像普通桃核这样的实物,给学生易于感受,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草莓》一课时,我放视频《摘草莓》让学生观赏,孩子们身临其境,一下子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3. 巧设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引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得。当学生面临问题时需要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我在上《孙权劝学》是首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三国时的吕蒙吗?吕蒙战胜过关羽你们知道吗?那为什么吕蒙能战胜关羽呢?”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积极讨论自然就能解开“学习的重要性”这一主题了。

4. 情境导入法 我在上课时经常用幻灯、录音、课件、视频或图片等,带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章中的人物感情,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如上朱自清的《春》。我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万象更新、桃红柳绿、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万木竞秀这都是描写春天的,万物复苏的春天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百花争艳的春天洋溢着幸福和甜蜜的。(课件播放):

春夏秋冬又一春,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是朱自清散文《春》的句子,是不是很有韵味儿啊。我们今天来学习朱自清给我们写的《春》,看看现代着名散文家朱自清笔下的春是如何的?接下来,我们细读课文,加以领略。这样,自然引入课文,学生学习兴趣甚浓。

5. 谈话导入法 学习《荒岛余生》时让学生谈一谈野外生存;学习《孙权劝学》时,用“少而好学,如日初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导入;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导入《谈读书》……用心找寻,许多名言也可以用来导入新课。

用优美语言导引,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意境之中。如《春》的导语:春天,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希望。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散文家朱自清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这样顺势一引,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春》的艺术意境之中。

6. 新旧联系导入法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第 一 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所以,我们在教授新知识的同时,能够巧妙地联系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情境。如:我在讲授《醉翁亭记》时,首先让学生迅速地回顾我们前面学过的课文《岳阳楼记》,再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上。

第9篇:朱自清散文春范文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入选作品最多的作家除了鲁迅,大概就要数朱自清了。《匆匆》《春》《背影》《绿》,还有《荷塘月色》和《冬天》。有了这些代表作品,就有了探究学习的基础。在初中学完了朱自清作品之后,我布置了有关朱自清作品的研究性学习任务。我布置的的课题很简单,只有一个问题:朱自清的作品美在哪里?要求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探究。研究的方式是在网上或图书馆里查阅资料,个人钻研和资源共享相结合。

在经历了自主探究和集思广益之后,同学们带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许这些成果对老师们来说,很平常,很简单,但是对学生来说就弥足珍贵,因为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一位同学说,挺喜欢朱自清一些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淡淡的哀愁,真切、平常、感人。他发现,《背影》和《荷塘月色》都是创作于1927年。于是他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这位同学还结合作者的阅历、个性和气质来分析朱自清作品的抒情特色,这是很有见地的。

一位同学说他喜欢朱自清作品里流露出来的韵律美。如《匆匆》一文开头一段,作者用句式整齐的排比句发问,再用疑问句去启发读者思考,既引人深思,又琅琅上口。还有作者通过句子的长短变化来营造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和诗意的美感。

有一位同学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诗意美。他举的是《绿》中对水花的描写。把水花比作“白梅”、“杨花”,这些句子与古人描写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写白梅的诗句,他找出了王冕的《白梅》、张臬的《墨梅》、李公明的《早梅》、卢梅坡的《雪梅之一》中描写梅花的诗句来印证朱自清文句的精妙,通过梅花的色彩和芬芳来展现梅雨潭水花的晶莹剔透、细腻和美感。该同学还找出了一些写杨花的名家名篇,如唐・韩愈《晚春》、宋・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宋・晏殊《踏莎行》、宋・王安石《清平乐》、宋・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宋・王令《瀹瀹》,等等,认为朱自清通过诗一般精炼的语言,通过杨花的飞舞轻扬来表现梅雨潭瀑布的轻盈、轻巧。同学的研究也许很一般,但是这种对比阅读,开阔了同学的视野,既是一种有用的积累,也是一种难得的提高。

一位同学说他最喜欢朱自清作品中所表现的柔和美。他发现,作者善用女性作比。例如在《春》中把“春天”比作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在《绿》中把“绿”比作“少女的裙幅”、“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明油”;在《荷塘月色》里先把荷叶比作的裙,接着用“刚出浴的美人”突出“白花”的光彩照人,再通过“袅娜”、“羞涩”,写出了百花的女儿态。在这里自然的美景与女性的柔美融为一体了。同学们分析的真好。

一位同学说他喜欢朱自清善于化无形为有形。他举了《匆匆》中的例子。“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作者通过巧妙的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变单调为多彩:“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在这里,作者化无色为有色,变静止为动态,不愧为写作高手。色彩上,“青烟”是淡蓝色,“薄雾”是乳白色的。而动感则体现在时间是被“吹散去”,被“蒸融了”。

一位同学说他喜欢朱自清作品中的音乐美。语句抑扬顿挫,长短结合,轻快流利,很有音乐的美感。比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这样一种平白如话的语句,用语言的节奏和情绪的律动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平常性、流动性和易逝性。

一位同学说他喜欢朱自清作品的质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背影》篇幅不长,它没有精巧的结构,没有华丽的词语,而是凭借真挚、朴素的父子亲情感动了所有的读者。在他的笔下,生活细节自然地变为感人的抒情细节。如:父亲买橘子的蹒跚背影,不事粉饰,不着意渲染,而是老老实实写来,具有质朴自然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