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朱自清春范文

朱自清春精选(九篇)

第1篇:朱自清春范文

伴随着书本里文字的起伏跌宕,我的心暖暖的,暖暖的。阳光把我的轮廓晒成金黄,混合着这慵懒的时光,酿成记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春的阅读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朱自清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5“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6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7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8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9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10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总体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在空白处填写一个词语)

盼 春—— 绘 春—— 迎 春—— 赞 春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题。

描绘春天的美景,表现春的美好与活力,抒发对春天的期盼、喜爱、赞美。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几幅图画: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4、词语赏析:

A、“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句中“酝酿”一词的本意是什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酝酿”一词的本意是造酒,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B、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词,极具表现力,试选一个赏析。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偷偷地”写出了小草生长极为迅速、让人不知不觉;“钻”表现了小草冲破冻土的挤劲儿与力度。这两个词都体现了春草无限生机与活力。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闹”一词既突出了蜜蜂的多、叫声大,还将蜜蜂人格化,表现了蜜蜂采蜜时的喜庆气氛,流露出作者看到这浓浓的春意时的欣喜之情。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逼”这个词表现了春雨洗涤后的小草“青绿”的颜色特别浓烈、特别耀眼。

5、语句赏析:本文中有许多的比喻和拟人句,找出一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提炼表达句式:比喻句——运用比喻,把什么比成什么,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拟人句——运用拟人,将什么人格化,生动传神地突出了(表达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什么态度)。

6、最后三段,分别出写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三个语段的先后次序可以交换吗?为什么?

表现了春天的新、美、力。表达了作者春天来临时的无限欣喜,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以及受到活力四射的春天的强烈感染与鼓舞。

不能交换。三个比喻“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包含一个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

7、问题探究:

1)有人说,第4段写花,“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此句写本段内容无关?你怎么看,说说理由。

这句话与写花是相关的,是侧面描写花。写蜜蜂的多,衬托出花的香甜;写蝴蝶欢飞,衬托出花的色彩艳丽。这样写,还赋予静态的春花的画面动态的美,使春花图更有诗情画意。

2)第5段写春风,分别从哪些角度写的?突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从触觉写春风的轻柔、温暖;从嗅觉写春风的(芬芳怡人)芳香浓郁,从听觉写春风的和悦(悦耳动听)。(例句略)

3)试举例分析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点。

多用叠词,使语句节奏舒缓且有韵律美。

如: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软绵绵,嗡嗡地,密密地,慢慢走,稀稀疏疏,舒活舒活,抖擞抖擞。

句式上,长短句交错,既整齐又富于变化。如: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多用比喻、拟人,语言优美,抒情味浓。(略)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有人理解为“居民们正在做晚饭,屋顶上炊烟袅袅。”,你怎么理解?根据原文说出理由。

第2篇:朱自清春范文

作为一个在春天出生的女孩,我特别喜欢春。因为春有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机。在这大好春光里,你别忘了一件事:耕耘与播种。

对于我们六年级毕业班的同学来说,今日的辛勤耕耘与播种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毕业考试的优秀和未来学习的坚实基础。六年级下学期复习是重点,有同学以为复习

便是“炒冷饭”,都是学过的东西,再学没有必要。我的观点却不同。复习应该更认真,用平时上新课的那种精神去复习,将小学6年学过的东西联系起来,系统地复习,要像一块干海绵吸水一样,尽自己的力量去复习。就像坡的《送章??悴攀Ы馕鞴椤分兴?档模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样,读一百回,复习一百回,才能理解的更透彻。

同学们,有一位作家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不在事物本身,而是你握不住的一刹那。来吧,让我们一起抓紧这大好春光,去耕耘,去播种!

第3篇:朱自清春范文

朱自清先生的《春》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都是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作为通过对季节描写来传递情感的作品,它们类似的结构及抒发出的迥异的情感值得我们玩味揣摩。

我们先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来分析它的结构。

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作者先用“盼望着,盼望着……”奠定了自己的感情基调,渲染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接着又对春天的各种景物进行细致的临摹;最后通过对春天的赞美来表现自己的喜爱之情。全文形成了“盼春-画春-赞春”这样三段式的结构。

而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开头用“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也是先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也是对秋进行细致描绘;最后表达自己对秋的眷恋之情。形成了“向往秋天-描绘秋天-眷恋秋天”三段式的结构。

对比如下:

盼春-画春-赞春

向往秋天-描绘秋天-眷恋秋天

在写法上,两位散文大师为了更好地抒怀,在对季节的临摹中都选用了最具季节特征的景物。如在《春》中,朱自清先生具体描绘了5种最能体现春意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春天人们的活动,分别形成了五幅优美的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也具体临摹了最具秋天特征的五幅图画:早晨所见画、槐花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图、果树奇景图。

对比如下: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早晨所见画-槐花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图-果树奇景图。

《春》和《故都的秋》在结构和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文中抒发的情感却是完全不同甚至相反。这也许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有关。

古人早抒发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也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哀叹与惆怅。作为文人的朱自清和郁达夫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古人的文化熏陶。因此在《春》中用“盼望着,盼望着……”为开头,这就决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希望、明快而喜悦的。朱自清先生在行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暖色调的词,如:“朗润、红、粉、繁花嫩叶、呼朋引伴、热闹……”这些词语的运用,给人以热烈和欢愉的感受,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而在《故都的秋》中却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开头,奠定的基调是深沉、悲凉和寂寥的。在行文中使用的词也都是冷色调的,如:“一椽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清闲、落寞、衰弱……”这些词的运用足以让读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

第4篇:朱自清春范文

朱建成不会忘记大学毕业回到家乡的那个初夏。

早上他照例起来跑步。这个习惯从中学开始,又带到大学,大学毕业,又带回家乡。家后面的小山坡是一片树林,被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路环绕着。朱建成熟悉每一块石板。这年热得早,汗水很快湿了后背。以前,每天的晨跑让他的大脑充满了氧气,足够他使用一整天,一整天都神清气爽。然而这一段时间他已经失去了这种美好的感觉。他的脑子被痛苦和歉疚占满了,又昏又沉。因为他必须告诉元春苗,也就是大学同学、相恋三年的元春苗:分手。还因为,按照家里的安排,国庆节他将与另一个只见过两次面的女孩结婚。

元春苗后天就要来了,从她的家乡赶来。他们约好,元春苗回家看看父母,做一些安排,就来他家的工厂上班,然后,结婚,做他的妻子、父母的儿媳。

从小一直顺着朱建成的父母这次一点都不通融,他们对儿子自作主张的计划大为光火,父亲朱桂茂用拳头擂着桌子说:你说和谁结婚,就和谁结婚?你想没有想过这个家,这个厂?朱建成说你们又不是不认识春苗,你们早知道我和她……朱桂茂说:现在哪个年轻人不谈个女朋友?小孩子家,玩儿归玩儿,结婚是结婚。朱建成被父亲对自己的评价气歪了鼻子,怎么会是玩儿呢?自己是成年人,一直是认真的、负责任的。原以为父母没有反对他和春苗相处,也就是同意他们可以结婚,哪知道父亲是这样来理解他,并另有打算。

朱桂茂给朱建成找的媳妇是合作伙伴的女儿。那是县城最大的家具销售商赵和,朱家多年从事家具生产,与赵和合作多年。赵和的小女儿叫赵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说媒的挤破门。但赵和都看不上眼,他要为女儿找一个诚实可靠,又门当户对的人家。而朱建成是最合适的人选。富裕人家的孩子能够自己考上大学的,说明品质端正,懂得努力,不是花花公子,且又门当户对,不会惦记赵家的财产。朱桂茂当然十分看好这门婚事,现在家具厂家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一个关系很铁的销售伙伴就显得格外重要,还有什么关系能超过亲家的关系呢?再说赵娟真是个好孩子,脾气好,人也漂亮,不比元春苗差。元春苗的父母,小职员而已,又在外省,这种婚结了有什么用?

朱建成知道这已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他必须和春苗分手,必须和赵娟结婚。因为朱家的家业需要赵家的支持,因为他也不敢想象如果违背父亲会是什么后果。父亲从几件木匠工具起家,做到现在拥有一个有60名工人的家具厂,一年近百万元产值,一家人生活得相当舒适。自己能离开这个丰衣足食的家,像父亲当年那样去打天下吗?朱建成一想到这里就觉得渺茫。可是一想到元春苗,她的丹凤眼,笑起来就成了一条和善极了的曲线,还有总爱冒汗的鼻尖儿,总是红朴朴的脸颊,朱建成心里痛极了。他对她发过誓,一生一世不分离。可是,大学刚一毕业,就……母亲懂儿子,她说儿子啊,长痛不如短痛,舍了吧,时间一长,就好了。

2

元春苗来了,面对吞吞吐吐的朱建成,看到总是回避的朱家父母,她明白了。她是午后到的,坐下午最后一班车走的。走之前,她要朱建成陪她在顶层的晒台上坐坐。以前她就喜欢坐在太阳底下看书,也看远处的山。这次她既不看书,也不看山,只看手里绞来绞去的衣角。朱建成说以后我们还是朋友。她点点头,又摇头。朱建成说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她就抬起头来看天上的云。她的丹凤眼里满是泪水。朱建成说想哭就哭吧,不然会憋坏的。她皱了一下眉,又皱了一下,泪水就渐渐退了。太阳偏西了。元春苗站起来说到时候了,该走了。朱建成赶紧把她的双肩包抢过来背在身上,又把早就准备好的礼品拎在手里。父母没有出来送,但朱建成知道他们躲在某一扇窗户后面,那一刻朱建成心里充满了怨恨,对父母也对自己。

朱建成把元春苗送上车,又把行李安顿好,然后就站在她旁边,春苗的沉默让他感到十分害怕,但他又不敢说什么。几个乘客好奇地打量这对年轻人,有个说闹矛盾呢,有个说耍小姐脾气呢,有个说小伙子怪可怜的。车要开了,朱建成才下了车。车动了,他看见元春苗一下子把脸埋进了手臂,双肩耸了起来,她终于哭出来了。朱建成心头一松,眼泪滚了下来。他觉得心里憋得难受,就奔跑起来,直到累得跪倒在路旁冒着暑气的杂草里大口喘气。

3

接下来的几个月,朱建成一边熟悉父亲厂里的业务,一边做结婚的准备。赵娟家也去过几次,两人还拉着手看过几场电影。朱建成尽量让自己忘掉春苗,尽量感受赵娟的美好,并接纳她。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国庆节到了,他们在县城热热闹闹地举行了婚礼。有人说这是县城迄今为止最排场的婚礼,有人说赵老板嫁女,朱厂长娶媳妇,富上加富。

新婚的日子是甜蜜的。小两口到全国各地周游了一圈,该玩的玩了,该看的看了。然后跟所有夫妻一样,过起了平淡又正常的日子。然后,他们的儿子出生了,会说话了,会走路了,上小学了。朱桂茂彻底地把厂子交给了他,回家享清福去了。

有一天,赵娟突然对朱建成说,你还没有忘以前那个女的。朱建成吃了一惊。赵娟说昨晚你又说梦话了,“春苗”、“春苗”地喊。朱建成说你肯定搞错了,你睡得比我还死,怎么会听见我说梦话?赵娟说我起来上厕所,清清楚楚听见的,不会错。朱建成还想抵赖,赵娟叹一口气说,我也不怪你,本来你是她的,是我抢了她的人。妻子如此通情达理,朱建成感激地把她揽进怀里,说都是我的错,现在我们才是夫妻,我们都有孩子了,我什么都不想了,只想把厂经营好,让我们一家永远不愁吃喝,好好培养我们的儿子,我要让他将来出国去读书,哪个国家的教育搞得最好就去哪里,他将来肯定有大出息,不会像我像他爷爷窝在这里只会做家具,我们朱家,你们赵家,会出个大名人。赵娟说啥样的名人?朱建成说肯定不是这样那样的“星”、“腕儿”,是外交家,科学家。赵娟说那我们就是外交家、科学家的爸、妈。两人一起笑了。朱建成看着开开心心的妻子,心想,我这个人真有福气,这辈子碰上两个女人都是好女人,遗憾的是,自己只有一个,不能分身。朱建成既遗憾又满足。

4

这年的秋季家具展销会在省城举行,朱建成就和老丈人赵和一起去了。没有想到的是在展销会上他碰见了元春苗。此时的元春苗是一家策划公司的副总裁,气质高雅,谈吐专业。此次家具展销会就是她的公司承揽并策划的。据说省城还有一个大型的政府项目也被她包揽了。她是怎样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呢?据说她拎着个笔记本电脑,在没有任何人引荐的情况下,直接找到分管城市规划的副市长,向市长推销公司的策划方案,推销一种崭新的城市推广理念,市长在听了两个小时后被她说服了。也许传说有些神化了,但她的公司的确是业界的一匹黑马,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创意产业就是这样,不像传统产业那样得靠平稳而长期的累积,才能慢慢走向巅峰,它要的是极具冲击力的想象以及可操作的方略,它在瞬间爆发,光芒万丈,当新的思想把各种资源重新聚合在一起时,新的能量就诞生了。

朱建成被弄晕了。这个老老实实做着各式家具的小老板,费了很大的力气勉勉强强理解了一些。但他无法想象的是站在面前的这个仪态万千的知性女人就是元春苗?就是那个把衣角在手里绞来绞去不说话,把脸埋在臂弯里哭泣的小女人元春苗?是她,丹凤眼,一笑一条弯曲的线,只是眼角有了细细的皱纹。她说朱建成,你好。朱建成手忙脚乱,说春苗,哦,元春苗,不,元总好。元春苗说还叫春苗吧,人家都这么叫,包括我的下属。朱建成说我听见好多人夸你,说你独闯市长办公室,两下就把市长搁平了。春苗笑起来,说夸张了夸张了,事实是市政府主持招投标,几个公司竞标,我赢了,那些都是男的,我是唯一的女性。朱建成急切地想了解更多的事情,说春苗,这些年你到哪里去了,一点消息都没有?春苗说深圳、广州、北京、西安,走了一大圈儿,朋友告诉我这座城市开始发力奋进了,我想一定有巨大的空间和利润,我的搭档同意我的观点,我们就来了,没想到今天遇到你。朱建成说春苗,我一直想对你说对不起,但你没有给我机会。春苗仿佛没有听见,说你觉得这个展览会策划得怎么样,还有新意吧?朱建成说比哪一届都好,都靓。春苗说那是表面的,实质是参展客商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上一届,成交签约量同样远远超过。朱建成这才拿眼一望,人气确实很旺,同时也明白了,春苗不愿提及往事。

分手时,春苗说你夫人好吧,孩子好吧?朱建成说好好,都好,儿子都小学五年级了,你呢?也都好?春苗说我有个女儿,刚三岁,我们是朋友,相互扶持,快乐生活。朱建成听不懂春苗的话,一个小屁孩儿,怎么做朋友,她能扶持谁?就问:她爸呢?在哪里工作?春苗答非所问地说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共同成长。朱建成更不懂了,他想莫非这也是创意或策划?这个世界真是越来越莫明其妙了,把当初那个受到伤害都不会哭的女孩子,变成了不说人话的哲学家。春苗说一个月后我们公司还要推出一个大型的策划,一定轰动。朱建成不识相地问什么策划?春苗眯眼一笑说商业秘密。

春苗要去忙自己的事了,朱建成追上去,有点语无伦次,说春苗,对不起,我的意思是,我是本地人,有需要帮忙的事,一定全力以赴。春苗走了。老丈人赵和过来问那女的是谁,这么熟?朱建成说大学同学。赵和说就是你原来那个对象?朱建成说不是,那是另一个,她们一个寝室的。赵和不相信,说谈得那么起劲,有滋有味的?朱建成就说这个真的不是她,据说她去了美国,过得不怎么好。赵和说那当然不好啦,中国这么大,装不下她?偏偏往别人的国家跑!怎么,莫非还想帮她一把?人家远在天边。朱建成就不愿意再说什么了。赵和缓和了口气,建成呀,人生在世,对得起父母老婆孩子才是头等大事,怎么才能对得起呢?多赚钱,就这么简单,你们年轻人不要把事情弄复杂了。

这一趟到省城开会,赵和看到了不少新款式,新潮流,他以一个老销售商的嗅觉捕捉到大量信息,并对女婿茫然的精神状态非常不满,他说危机来了呀,再按老一套做家具不行了,要改革!

第5篇:朱自清春范文

【关键词】朱淑真;诗词;南宋;仕女生活

古代仕女是一个颇为特殊的群体。“仕女”一词,旧指生于并嫁与贵族或官僚家庭的妇女。她们深居内宅,属社会封闭型人群。优裕、安定的生活,使她们不必为衣食操劳。她们有充沛的自由时间随自己的兴趣修饰服饰妆容、专研织绣女红,而家庭的环境也使她们能有更多接触文化艺术的机会。受到父辈兄弟的影响,她们中的许多人可以研习诗词文章和书法绘画,甚至有可能接触政治军事等一般来说男人涉足的领域。仕女在古代女子中无疑是比较出色的群体,她们曾经有过才华和梦想、快乐和幸福、压抑和挣扎,她们身上闪耀着在男性主宰的世界也无法埋没的光彩,由于这些美丽而兼具智慧的女子,古代女性才得以甩脱“柔弱”、“无才”、“卑微”的标签。但是也正由于非富则贵的家庭环境,她们的生活和价值观更容易受封建礼教的支配。

朱淑真,字号幽栖居士,属仕女阶层,是宋代诗词创作数量较多的女作家,共留下了337首诗歌、33首词,被魏仲恭收录为《断肠集》。《断肠集》与李清照的《漱玉集》并称为宋代女性文学作品的双璧。①朱淑真的诗词多是闺怨和爱情篇章,清新婉丽,情真意切,其文章深得晚唐五代遗韵,当时广泛流传着“见旅邸中好事者,往往传诵朱淑真词……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及”,“出言吐句,有奇男子之所不如。虽欲掩其名,不可得耳”。[1]这个典型的闺阁女性,将敏感的心灵和如火的激情全部投放在闺阁这一狭小天地中,从独特的女性创作视角展示南宋仕女的生活和感情状况,这是朱淑真诗词真正价值所在。

南宋时期,由于战争、商品经济发展及官员游宦等原因,男性及整个家庭在社会上的流动性极大,这就迫使南宋士大夫们重新思考秩序、正位、纲纪等问题,女子相夫教子、正家以礼的“主内”角色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仕女的活动范围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司马光在《涑水家仪》中规定:“凡为宫室,必辨内外,深宫固门。内外不共井,不共浴堂,不共厕。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如盖头面帽之类)。男子夜行以烛,男仆非有缮修,及有大故(大故谓水火盗贼之类),亦必以袖遮其面。女仆无故不出中门(盖小婢亦然),有故出中门,亦必拥蔽其面。铃下苍头,但主通内外之言,传致内外之物,毋得辄升堂室,入庖厨。”[2]她们在特定的节日里才能走出闺阁,融入社会,体验世俗浓郁的节日氛围,或家族的祭祀当中,或是与姐妹们一起庆祝节日,因此这些节日对她们显得特别重要,这是她们大书特书的内容。除此之外,她们只能通过日常的梳妆打扮、读书写作、刺绣女红等打发日子。当然,这些仕女还有特殊的打发烦恼的方式——饮酒。朱淑真的作品也体现了以上特点。

诗中节日与风俗

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节日注入了新的内容,带来了轻松愉快甚至奢靡的风情。节日风情反映了人们当时丰富的生活情趣、平衡的社会心态。南宋时有帝后“圣节”,“圣节”之外,还有一些官定的节日,重要的有元旦、上元节、中和节、天庆节等。节气性和季节性的节日有立春、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朱淑真以诗词的方式记录了宋代节日、饮食、服饰等众多方面的风俗,展示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仕女们的生活状况。

朱淑真有《元夜三首》和《元夜遇雨》四首诗反映了元宵节灯火辉煌、繁华热闹的盛况:“阑月笼春霁色澄,深沉帘幙管弦清。争豪竞侈连仙馆,坠翠遗珠满帝城。一片笑声连鼓吹,六街灯火丽升平。”“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香街宝马嘶琼佩,辇路轻舆响翠耕。”“揭天鼓吹闹春风。”这些诗句再现了元宵节人声鼎沸,鼓乐齐鸣的欢腾,人们竞相攀比,以示富有,大街上热闹非凡,人群熙熙攘攘,拥挤中妇女们的首饰撒落满地的景象。笑声、锣鼓声、马嘶声、翠耕声不绝于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元宵节南宋街市上的热闹繁盛景象。

立春代表着春天的正式开始,更深层次地饱含着人们对未来一年的希望、憧憬。“梅花枝上雪初融”、“柳条如线著春归”,从朱淑真诗中我们看到了立春之日的物候特征,雪融化、柳树已发芽。“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韭黄兰茁簇春盘”、“玉管吹灰适报春”。立春时节人们拾野菜卷春饼、挂春幡、设春盘、玉管吹灰等多种典型习俗,生动形象地再现于朱淑真诗词中。

五月五日端午节,又有端五、重五、重午、天中、浴兰令节之称。端午节家家要在门口铺设桃、柳、葵花、菖蒲、艾叶,还要吃粽子、五色汤元、茶酒等,有些人家将泥塑张天师像悬挂于门额上,用来禳毒气。朱淑真有诗“纵有灵符共彩丝”,灵符彩丝都是辟邪驱病之物。

七月七日南宋妇女有七夕乞巧的民间习俗,妇女们对月穿针,或把蜘蛛放入盒子内,乞求织女赐予女红巧技。第二天如果网丝圆正,美名“得巧”。朱淑真诗“拜月亭前梧叶稀,穿针楼上觉秋迟。天孙正好贪欢笑,那得功夫赐巧丝”四句点出七夕“拜月”、“穿针”、“天孙”、“巧丝”,再现七月七日南宋妇女乞巧的民间风俗。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清光消雾霭,皓色遍高空。愿把团圆盏,年年对兔宫”。从朱淑真诗中得知,南宋时,家人八月十五中秋节要吃团圆饭,喝团圆酒,饮酒赏月已成民俗。

十一月冬至宋人也颇为重视。“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琯飞葭动细灰。”朱诗反映了宋代冬至祭祀祖先、玉管吹箫的民俗。腊月底,被认为“月穷岁尽之日”,故称“除夜”。民间洒扫门闾,除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先。朱淑真除夕诗共有三首:《除夜》两首和《除日》一首。“爆竹声中腊已残,酴酥酒暖烛花寒。朦胧晓色笼春色,便觉风光不一般。”燃放爆竹、饮酒、守岁等已成为当时节日习俗。朱淑真作品中除夕晚上饮酒守岁、燃放爆竹、插桃符避鬼的风俗基本涵盖了南宋人的生活风尚,体现了南宋的生活文化。

诗中酒文化

酒是宋时最重要的饮料。据今人研究,当时的酒可分为黄酒、果酒、配置酒和白酒四大类。黄酒以谷类为原料,“凡酝用粳、糯、粟、黍、麦等及曲法酒式,皆从水土所宜”[3]。宋时出现了一批名酒,北宋晚年的名酒如宋英宗高后家的香泉、宋神宗向后家的天醇等都是达官贵人家酿造的。另有如开封丰乐楼的眉寿、白矾楼的和旨等都是大酒楼酿造的。还有各地的名酒,如北京大名府的香归和法酒,南京应天府的桂香和北库等。南宋晚期,名酒有军队殿前司的凤泉、浙西提举常平司的皇华堂、苏州的双瑞等,都由官府生产。以上名酒只有一部分是商品,但这也是宋时酒文化发达的标志。[4]

宋代,女性作品中有关酒意象的诗词有110首,是前代总和的5.5倍,而写酒意象的女作家35位,是前人的4倍。[5]宋以前,先秦卫宜夫人、汉朝卓文君、晋刘妙容、唐代陆蒙妻蒋氏、鱼玄机等女性,她们的作品中都留下了酒的印记。宋代,随着酿酒业的空前繁荣,饮酒者身份由皇宫贵妇、唐代女官之流进而扩大到小家碧玉。如杨慧淑、连妙淑为龙宫皇妃,魏玩、李清照是相门之妇,张玉娘、朱淑真则是宦门淑女。宋代,酒是流淌在女作家精神世界的血脉,贯穿着她们人生丰富多彩的情感浪花,浓缩着她们各自独特的生命体验,古代酒文化的历史上留下了她们美丽的倩影。综观朱淑真《断肠集》,提及酒意象的作品有60多首,占其作品的五分之一,占宋代酒意象总数的一半。

朱淑真作品关于宋代饮食习俗记载的以酒最盛,展示了酒的种类、用途。淑真诗:“爆竹声中腊已残,酴酥酒暖烛花寒。”酴酥酒即屠苏酒,宋时正月初一饮酴酥酒,可以避邪,不染瘟疫。正月初一饮的酒还有椒酒和柏酒,以祝长寿。“椒盘卷红烛,柏酒溢金杯。”所以有“元日进椒柏酒,椒为玉衡量之精,服之令人身轻,柏是仙药”。[6]从中,我们看到宋人除夕夜饮酒颇为讲究。“金杯满酌黄封酒”,黄封酒是宋朝官酿的酒,以黄纸封口,称黄封,是御赐酒,后多用来指上好酒。“当尽新篘玉友醅”,玉友即是一种名酒,色彩莹白如玉,糯米和酒曲酿制而成故称玉友醅。有关饮酒风俗朱淑真作品中更是比比皆是,“强切菖蒲泛酒卮”、“无聊酒独亲”。酒可以消愁抒闷,可以闲情遣兴,可以祝寿、助暖。朱淑真笔下的当时人们对酒的嗜好、饮酒的风俗再现了宋代仕女生活缩影。

诗中服饰妆扮

古人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宋朝有“服制”规定,实际生活并不恪守一律。衣冠服饰在宋发生了许多变化,显示出时代特色。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宫中、朝中装束对社会服饰风尚起着重大影响。宋皇后常服有“龙凤珠翠霞帔”,“后妃之服”规定有祎衣、朱衣、鞠衣、礼衣等,是参加不同仪式的装束,常服则大袖、长裙、霞帔等。而其“背子、生色领皆用绛罗,盖与臣下不异”。[7]穿背子很普遍,《师友谈记》记禁中贵妇著有“黄背子”或“红背子”。北宋末,服饰多变。京城中“妇人便服不施衿纽,束身短制,谓之不制衿。始自宫掖,未几而通国皆服之”,被指为“服妖”。[8]

“宋代女性多服窄袖衣,与长裙相配穿着,衣料以罗为多,柔软轻薄,宋词多有罗衣、罗裙之称。”[9]“上身多穿袄、襦、衫、背子、半臂等,下身是裙和裤。”[10]衫和裙也是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作为南宋仕女,朱淑真诗词在不经意间展现出自己的外貌服饰,呈现出宋人的服饰面貌。朱淑真作品中点到四种服饰:罗衣、衫子、裙子、带围。其中罗衣是提到次数最多的,“乍著薄罗偏觉瘦”、“瘦怯罗衣褪”、“泪滴罗衣不忍看”、“泪滴罗衣暗断肠”等等,可见,罗衣是朱淑真经常的穿着,同时也是宋代女性最普遍的服饰。朱淑真作品中也常提到这些服饰,“愁看罗袖上”、“解却红裙小簟凉”、“淡红衫子透肌肤”。此外,带围也是宋人腰间的装饰,“陡觉湘裙剩带围”、“带围宽尽小腰身”,可见带围在宋人服饰中使用较普遍。

服饰之外,宋代女子头饰也很丰富。朱淑真作品中有很多有关头饰的描述,“坠翠遗珠满帝城”,提到了珠翠,“闹蛾雪柳添桩束”,又提及了闹蛾、雪柳这些宋代头饰,这些都是节日妇女装扮自己的头饰,各具特色。朱淑真诗中除了提到用于节日的头饰,还有平日里所戴头饰凤钗,“卸却凤钗寻睡去”。此外,朱淑真作品中提到的头饰还有金钗和梅花,“玉体金钗一样娇”,“笑折一枝插云鬓”,“自折梅花插鬓端”,“谩把梅花取次妆”。无独有偶,北宋著名女诗人李清照《清平乐》中也写到“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朱淑真词有:“盈盈笑靥,称娇面爱学、宫粧新巧。”“只有宫娃无一事,每将施额斗妆匀。”都是指将梅花折来贴在额前的情形,从中可以窥见宋代女子头饰之丰富、之常见。

朱淑真的诗词反映了南宋的节日风俗、饮食习惯和讲究的服饰装扮。透过这扇窗口,我们更多地了解了宋代的一些民风民俗,更好地解读了朱淑真诗词。

注 释:

①本文引用所有朱淑真诗词,均出自张璋、黄畲校注:《朱淑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参考文献:

[1](宋)魏仲恭.断肠集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3.

[2]司马光.司马书仪·卷三[M].丛书集成本,第43页.

[3](元)脱脱.宋史·卷185《食货志》[M].第4514页.

[4]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2-14.

[5]舒红霞.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与酒文化[J].殷都学刊,2004(3).

[6]梦粱录(外四种)[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216.

[7]舆服制三[M].宋史·卷一五一.第3534-3535页.

[8](宋)岳珂.宣和服妖.桯史·卷五.第54页.

[9]张维清,高毅清.中国文化史(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261.

[10]姚瀛艇.宋代文化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620.

第6篇:朱自清春范文

春风吹皱一池春水,叫天子在云端亮开了又尖又细又快的嗓子,伶伶俐俐,叽叽唧唧,春雨洒一片烟,滴一方屋檐叮叮咚咚,唰唰唰唰,春姑娘长袖一舞,雨霁云散,草木泛出油油绿意。杨柳先是鹅黄,继而转为翠绿,再就摇摆起来,在水中点出汩汩仄仄的涟漪。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春的读书笔记范文,供大家参考。

春的读书笔记范文1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可以说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是一曲动人的春之赞歌。

学习这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

把握一条线索。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字里行间淋漓尽致地流淌着作者对春天的无比热爱和热情赞颂的深沉感情。

学习两种笔法。一是粗笔勾勒法。作者用粗笔先为我们勾勒了春景的轮廓:春回大地,春山朗朗,春水涣涣,春日融融。二是工笔细描法。作者用他那细致的笔触浓墨重彩地为我们描绘了富有特色的春景:草在报春,花在争春,风在唱春,雨在润春,人在迎春。

领会三种意象。颂春时用三个比喻,把春天比作“新生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分布排列,先后有序,不落俗套,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进程。富有表现力的意象,蕴藉深厚,耐人寻味。

研究四种安排。写春草,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入手;写春花,从树上、花下和遍地三个层次入手;写春风,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入手;写春雨,从形、状、景三个角度入手。同为写景,四种安排,匠心独运,不落窠臼。

欣赏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草勃发,惹人爱;春花图,争芳吐艳,逗人喜;春风图,赏心悦目,使人欢;春雨图,和平安静,唤诗情;迎春图,积极向上,激人志。

尝试运用以上五种趣味数字阅读《春》,你定会收获匪浅。

春的读书笔记范文2是谁为大地披上了一层彩色的花毯?是谁为春天披上了一层特有的芬芳?

是春花。

在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的笔下,春花的.色彩更为绚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花散了遍地,在大多数人眼中并不足为奇,也不曾细细观赏它。但是,朱自清先生用他所观察到的春天,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五彩斑斓的春天画卷。

春在何处?

在“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在“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冬去春来,一年四季不断的交替,轮回。让我们从今天起,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与大作大家朱自清先生俯下身来,观察春天的脚步。一草一木皆为春,让我们将自己瞳孔里煜煜发光的春天描绘下来。

“万紫千红总是春”。要观察春的步伐,不妨先观察处处吐露的春花。读起朱自清先生的《春》,让我不由的追忆起记忆中的春天,放逐梦想与希望的春天!

作者朱自清用动人的笔触来描绘他所看到的春天,为我们呈现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的画面。

除了春花,就是满山遍野的春草。它有破土而出的坚韧,以及勃勃生机,活力,作者笔下的春草更俏皮活泼,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在我们欣赏朱自清先生的生花妙笔的同时,又不由的感叹春天的美好,给人带来活力,希望和力量,而春草,又将活力与力量充分的展现。这是一种艺术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时间在一点点溜走,不要再等它消散,赶快,换上一件绿色的衣服,投身到春天的怀抱!

春的读书笔记范文3春天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季节,但往往又会给人带来焕然一新惊喜的。在描写春天的文章长廊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朱自清写的《春》了。他那栩栩如生、独一无二的语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进我的心里,虽然现在是冬天,但我似乎感觉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鸟语花香的春景图。

“吹面不寒杨柳风。”从中,我能感觉到,风是多么地温柔呀!像是母亲的手在抚摸着一样,而且在空气中还夹着清新的土味、酝酿着淡淡的花香。要是能漫步在这种仙界般的美好春光里,一定是舒服极了,惬意极了!此时此刻我真是希望能穿越时空,到达这么美、还充满了诗意的春天去啊!

朱自清给春天的鸟,“恩赐”了一个美妙的嗓子。“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唤友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着轻风流水应和着。”这样的境界,就像在奇妙的童话世界里似的。但是,即使鸟儿的天赖之音再好、再美,也比不上那新春的雨水呀!俗话说“春雨贵如油”。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是最适合放风筝了。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个热闹的场面,在“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人们都以欢笑和努力,满心欢喜地迎接着春天,迎接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一直为现在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春天,是希望的种子、是生命的开始、是美丽的象征。我从朱自清写的《春》中,看到了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人们在努力地工作着、奋斗着,从希望的春天开始,为我们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请大家就从现在做起,憧憬着我们的未来,一起来为明天而努力吧。

春的读书笔记范文4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崭新的,春天是冰雪消融的,春天更是放飞希望的。我不知道巴金为什么给自己的小说命名为《春》,但是读完了这部小说,我的心底好像隐隐约约有了答案。

在《家》中,小说的很多主人公还是在封建制度的重压之下,喘息困难,甚至被封建势力夺去了花儿般的生命。到了《春》中,高家的少爷小姐们,多数有了反抗的意识,不再被封建的势力所左右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更有自己的行为方式。

回顾《春》这部小说,表面看上去模模糊糊一大片,其实细读,主要的有以下三条主线在不断地发展中。第一条,蕙表姐被其父周伯涛强行许配给性格古怪的郑家少爷,在没有成亲之前,蕙是终日担心的。可是既定的事实未能改变,蕙嫁入郑家,最后被迫害致死。第二条,高淑英被其父高克明责令许给陈克家的儿子,一个吃喝嫖赌的公子哥儿。淑英也是始终惶惶不可终日的,由于在琴表姐、觉新和觉民等的帮助下,淑英成功逃脱了。她为了逃婚,跑向了上海,投奔了三哥觉慧。第三条,自从代表封建最高势力的高老太爷病逝后,高家大院,也就是这个封建社会的缩影或者是代表,一直是走向衰亡的。佣人之间的争吵,四老爷和奶妈之间的荒唐事,五老爷将丫鬟收房,佣人对三老爷的不敬与反叛,所有的这些,不都是表明了封建势力的逐渐削弱吗?不都表明了春天正在到来吗?

回眸《春》这部小说,发现太多的人成了封建社会、封建势力的牺牲品。婉儿,顶替了投湖的鸣凤去给冯乐山做妾,被老头子打得体无完肤,被老太太折磨得不行。但是,可喜的是,婉儿从心里是反抗的,她乐观地认为,曙光就在前方。高觉新的儿子海臣得脑炎悲惨地死去,高觉新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高觉新在失去了梅、瑞珏之后,从心里默默地爱上了蕙。但是在蕙嫁入郑家之前的那段时间里,觉新还是听从周伯涛的调遣,为蕙做出嫁前的种种准备工作,可以说,他又亲手将自己心爱的另一个女人送入了虎口。

巴金塑造的觉新这个人物形象,是非常成功的。觉新的思想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左右摇摆不定。他明知道封建制度是吃人的,可是在通常情况下,他还在维护这一腐朽的制度。觉新对于封建势力,基本上没有反抗的意识和能力,他在听之任之的同时,他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处于混沌之中的。

《春》,向我们展示的,正是先进的思想、进步的人物同愚昧凶狠的封建制度之间的斗争,从小说的发展进程来看,前者是充满希望的。

春的读书笔记范文5读完朱自清的散文《春》,望着窗外阳光明媚,我的心也跟着明朗起来,按捺不住也要读一读春天。

春风吹皱一池春水,叫天子在云端亮开了又尖又细又快的嗓子,伶伶俐俐,叽叽唧唧,春雨洒一片烟,滴一方屋檐叮叮咚咚,唰唰唰唰,春姑娘长袖一舞,雨霁云散,草木泛出油油绿意。杨柳先是鹅黄,继而转为翠绿,再就摇摆起来,在水中点出汩汩仄仄的涟漪。

春就是这样,来了。或许只是在吹开书页的一刹那,已有某种气息,不再如针如刺,而是如鹅毛,如婴儿的小手了……

所以读春——晴春或雨春,总有温暖如手、湿润如膏的感觉。总是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的况味,总是梦到了唐宋的烟雨楼台。或许正是这样的风声雨声吧,更有一种千年远古的意念。总是冒出诗经和楚辞的章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砍砍伐檀兮,植之河之干兮”,那“清且沦漪”的不正是那一汪春水吗?那紫薇抽芽不正在春天吗?那湘夫人那宓妃,不正是浴着春水轻移莲步的吗?

冬季沉睡的一切都伸开了懒腰,打起了呵欠——柳的懒腰风的呵欠;睁开了眼睛开始歌唱——小草的眼睛麻雀黄雀的.歌唱;跳起了舞蹈,那自然是一剪黑衣的燕子的舞蹈了。

第7篇:朱自清春范文

一、不是怀旧的青春——是青春的本色

怀旧是从20世纪以来为人们所念念不忘的一个美学主题,是慰藉人类感情的一剂良药,怀旧的人们自己和自己矫情着,不可抑制地回溯着过去,其实并非是坚持想回到过去,不可重回的前提只是给了人类情感充分发酵的温床。于是表面看来无意识的怀旧,其实在文艺化的叙事中,怀旧的视点早已精心选择,所有回忆的过程都是在感性和理性中进行了意向性的选择和构造。当前流行的青春电影,特别是国产电影,尤其钟爱怀旧的青春叙事。从《孔雀》《美人草》《阳光灿烂的日子》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青春均被放置在特殊的年代里,或者在逝去的流年里,由于历史语境的遥远和逝去的不可触摸,所有的爱情与友谊,忠贞与背叛,父辈与自我,不论是无厘头的戏谑,撕心裂肺的痛楚,还是浓重的感伤,影片都笼罩上了一层凄迷的怀旧之色。在影片中慰藉逝去的情怀,观众在怀旧中打捞着个人的青春记忆,也拼凑着历史的集体记忆,并最终以回溯过去的方式慰藉着 心灵。

而对于青春本身而言,“青”是绿色,是苍色,意味着树木和天空;“春”是四季之首,意味着万物生长。青春合在一起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节拍,是和大自然的色彩韵律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萌动。谁不曾为一块石头、一朵花、一本书抑或一个人着迷过,不一定轰轰烈烈开花结果,但一定在葱茏的青春里成长着。就像《怦然心动》里的女主角朱莉对一棵树的特殊情感,朱莉在一次无意之中爬上了一棵高大的梧桐树,在大树上放眼远眺,眼前的风景让朱莉怦然心动,“我爬得越高,眼前的风景便愈发迷人”。从此,她深深地爱上了这棵树,爱上了在这棵高高的梧桐树上看到的风景,“有时落日泛起紫红的余晖,有时散发出橘红色的火光燃起天边的晚霞。在这绚烂的日落景象中,我慢慢地领悟了父亲所说的整体胜于局部总和的道理”。这就是青春的视角,每个人都不一样,不一定必然是带有怀旧色彩的爱情与伤痛,那些来自于自然的内心悸动,是青春特有的眼睛。所以当梧桐树被工人砍伐的时候,朱莉在树上拒不下来,哪怕警察来了,哪怕上报纸头条。人们不理解朱莉为什么那么爱那棵树,连朱莉喜欢的布莱斯也不理解。青春期的喜欢乃至狂热,并不意味着最终的拥有,但却会成为最本真的记忆。朱莉最终没能保护住树,可是对大树的那种欢喜和爱恋就那么自然地流淌出来,青春的喜欢就是喜欢,没有欲望,没有杂念。

青春是稍纵即逝的,逝去的总忍不住怀念,怀念总忍不住伤感。甚至2013年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便坦言“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多数电影表面看来叙述的是青春,其实是在怀旧的伤感中浸染过的青春记忆。这也是电影青春叙事的悖论,青春已经变成了他者,安放的是人们现实的存在感。这也是《怦然心动》在青春类电影中的独特叙事,葱茏欢喜地流淌着本色青春。

二、不是残酷的青春——是青春的成长

关于青春的电影叙事中,多半会有这样的关键词:孤独与叛逆、性与暴力、代际冲突与修辞祛魅,等等,种种叙事最终指向青春的残酷体验,残酷成了成长的标签。《长大成人》中周青流淌着鲜红的鼻血走出地下生活;《爱情的牙齿》中在背脊的剧烈疼痛中,叶红感受着爱情;《青红》中的青红最终在伤害中被夺取了贞洁;《赖小子》中的主人公行走在灰色地带的血腥与暴力。在这些叙事中,青春多半在成长中承受了身体的伤害或者自戕,必将以付出身体的代价告别青春岁月。这些电影往往在视觉语言与角色符号上有着惊人的一致,青春期文化被描绘成一把锋刃,被青春割伤是一种必然,成长的代价一定是残酷的,青春的残酷体验被反复叙述,身体的书写成为个人精神的呐喊。

这些电影的确在个人风格、情绪宣泄以及思想深度上着力很深,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和印象。其实,今天为电影买单的多半是年轻人,这些受众多半是70后、80后、90后的年轻化群体。他们不记得劈天盖地的政治风暴,没经历过填不饱肚子的岁月,也无法想象连拉手都不敢的恋爱年代,生下来就有零食,长大后就上幼儿园,上班了还想着热播的韩剧美剧,对大多数的他们而言,青春不残酷,真正残酷的是升学和就业。特别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青春,网络的虚拟和青春的真实互渗在一起,个人的表达更加随意化、平常化。对平凡的人而言,青春不是残酷,青春就是成长本身。

《怦然心动》在平淡的家庭生活中描绘了朱莉的成长。当因为布莱斯瞧不起她家杂草丛生的院子时,朱莉提出要整修草坪,引发了父母的激烈争吵,因为这需要一大笔开销。但当朱莉周末陪着父亲去看康复中心脑瘫的叔叔时,朱莉深深地理解了父母为什么要把钱花在叔叔的护理上,和脑瘫的叔叔比起来,显然院子变得没那么重要了,因为朱莉懂得了,亲人是不能遗弃的。当朱莉一家到布莱斯家吃饭的时候,朱莉发现了家庭和家庭之间有天壤之别,人和人之间有如此不同,朱莉从富裕的布莱斯家走出来的时候,一直纠结的心突然变得坦然自若了,内心充满了骄傲,她知道了自己的生活真正珍贵在哪里,那一部分是自己真正与众不同的。朱莉就这样在一点一滴的生活琐事中,明白了人与人的关系,洞悉了生活的本质,内心一点点地强大起来。电影在两个青春期的少年间一波三折,但实际上又娓娓道来,水波不兴。这就是多数人的成长,很简单,很平淡,成长与人生的蜕变在青春期破茧成蝶,但不一定是残酷的、痛苦的,却同样深刻。

三、不是反思的青春——是青春的自我认知

青春电影俨然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一道亮丽风景,不仅数量上小有气象,而且票房收入上最近也屡获佳绩。2013年青春电影为电影市场开疆拓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小 时代》的高票房催熟了这一艺术类型。纵观新时期以来国产电影的青春叙事,其中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反思。从《顽主》《太阳雨》《给咖啡加点糖》《青春无悔》《青春冲动》到第五代导演的迅速成名,走过特有政治年代的电影人更喜欢直面并置的对立文明,喜欢在传统文化中反思政治,反思民族的寓言,和青春比起来,显然他们更关注对青春背后的文化反思。第六代导演带着青春期的个人风格呼啸而来,他们把镜头对准了个人成长中的隐秘世界和情感体验,《十七岁的单车》《阳光灿烂的日子》《孔雀》《青红》《红颜》等作品有着鲜明的青年亚文化性,青春的欲望、冲动、无助、焦虑、独白,甚至性、暴力、毒品成为电影中的符号,用扑面而来的对个人青春创痛的反思书写了一曲青春残酷物语。哪怕到了后期,桀骜不驯的叛逆变成了成长记忆中的隐忍和悲悯,带有了淡淡的温情,但对于边缘的存在和个人成长的历史依然表现出对个人生存意义的反思。于是,青春电影文化里发挥命运力量的往往是在性格与情节背后的历史力量,个人是文化反思的一部分。

《怦然心动》中显然不关注青春与政治的文化反思,也不关注青春与生存的个人反思,剧中简单、清新地刻画了朱莉对于爱情的认知。首先,朱莉在幼年时第一次见到布莱斯,就对他那双明亮的眼睛怦然心动,孩子的喜欢是率直的,于是朱莉总想和布莱斯在一起。随着慢慢地长大,步入青春期的朱莉开始思考漂亮眼睛之外的事情。朱莉每周都把自己养的鸡蛋送给布莱斯家,却发现布莱斯听信了爸爸对鸡蛋不卫生的怀疑,偷偷扔掉。朱莉对布莱斯的谎言充满了失望,她开始怀疑布莱斯不是一个整体大于部分的人,或许只是一个眼睛长得漂亮的男生。随着情节的推进,布莱斯渐渐不自觉地喜欢上朱莉的时候,面对好友的质问,碍于面子的布莱斯不仅没有勇气承认,还说了嘲笑鄙视朱莉家的话,碰巧听到的朱莉对布莱斯大大的失望了。直到布莱斯一家请朱莉一家做客,朱莉看到布莱斯父亲外表充满优越感、盛气凌人但内心懦弱,看到了布莱斯一家人之间的冷漠,朱莉终于觉得自己对布莱斯彻底地放下了,她终于明白了父亲说的“你必须看到整体。一幅画并不是它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一头牛只是一头牛;草地只是长满青草和花朵的土地;透过树枝的阳光,也不过是一簇光线而已。但你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却像魔法般美得不可思议”。而布莱斯却在对朱莉由厌烦到好奇,从不喜欢到喜欢,最终也明白了朱莉就是外公说的那种人:“有些人沦为平庸浅薄,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可不经意间,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从此以后,其他人就不过是匆匆浮云。”最终,两个少年在共种梧桐树中小手轻轻地碰在一起。其实,不论是朱莉还是布莱斯,与其说是在认识爱情、认识对方,不如说是在认识自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由表及里,看清生活中有价值的部分。如何认识生活的本质,是人一生的功课,而在青春期里,它表现得尤为关键,因为它决定了自我本身。

青春期的电影往往面对的一边是复杂的文化选择,一边是多重的商业环境,青春表达的欲望被多重过滤之后,加注了怀旧、反思、残酷等文化身份,在这些主题的反复叙事中,青春片变成了类型片。而《怦然心动》恰恰剥离了流行的文化属性和消费属性,只讲青春的故事,回到青春的本真,不需要刻意融入消费的元素,回到人共有的内化的情绪,简洁、清新、本色的叙事成为青春期电影流行文化中的经典个案。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青春不是充满文化色彩、政治风暴,青春不一定都打架斗殴、血色浪漫,对多数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人生而言,青春就是其本来的颜色,葱茏的、青绿的,甚至在不为人知的安静表面,蛰伏着一颗悸动的心,慢慢地体会着自我的成长,完成对于自然、对于世界、对于自我的认知,这个过程也许孤单,也许脆弱,也许坚强,也许快乐,不论属于何种,对大多数人而言,青春就是泪眼中透过树叶仰望阳光的色彩,温情的感慨,就像看到《怦然心动》中的女孩在大树间遥望远方,让人温暖得潸然泪下。因为电影的  叙事把青春还给了青春本身,不夸张、不奢华,也不浓烈,而是简单的、平凡的、大多数的自我成长的青春本色。一如青春期代表作家韩寒一再盛赞《怦然心动》中的精彩叙事: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芒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到方知有。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4SH003);邢台学院教改研究项目立项(项目编号:JGY14013)。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姆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3] Mary Douglas.Natural Symbols[M].Harmondsworth:Pelican,1973.

[4] 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杨健.电影剧本的创作理论与方法[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第8篇:朱自清春范文

1、朱自清的散文,共25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等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又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漈》等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2、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应该说,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很精致的评价。此书是含概了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包括了《憎》、《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航船中的文明》、《正义》、《春晖的一月》、《说梦》、《绿》、《春》、《背影。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朱自清春范文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入选作品最多的作家除了鲁迅,大概就要数朱自清了。《匆匆》《春》《背影》《绿》,还有《荷塘月色》和《冬天》。有了这些代表作品,就有了探究学习的基础。在初中学完了朱自清作品之后,我布置了有关朱自清作品的研究性学习任务。我布置的的课题很简单,只有一个问题:朱自清的作品美在哪里?要求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探究。研究的方式是在网上或图书馆里查阅资料,个人钻研和资源共享相结合。

在经历了自主探究和集思广益之后,同学们带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许这些成果对老师们来说,很平常,很简单,但是对学生来说就弥足珍贵,因为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一位同学说,挺喜欢朱自清一些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淡淡的哀愁,真切、平常、感人。他发现,《背影》和《荷塘月色》都是创作于1927年。于是他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这位同学还结合作者的阅历、个性和气质来分析朱自清作品的抒情特色,这是很有见地的。

一位同学说他喜欢朱自清作品里流露出来的韵律美。如《匆匆》一文开头一段,作者用句式整齐的排比句发问,再用疑问句去启发读者思考,既引人深思,又琅琅上口。还有作者通过句子的长短变化来营造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和诗意的美感。

有一位同学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诗意美。他举的是《绿》中对水花的描写。把水花比作“白梅”、“杨花”,这些句子与古人描写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写白梅的诗句,他找出了王冕的《白梅》、张臬的《墨梅》、李公明的《早梅》、卢梅坡的《雪梅之一》中描写梅花的诗句来印证朱自清文句的精妙,通过梅花的色彩和芬芳来展现梅雨潭水花的晶莹剔透、细腻和美感。该同学还找出了一些写杨花的名家名篇,如唐・韩愈《晚春》、宋・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宋・晏殊《踏莎行》、宋・王安石《清平乐》、宋・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宋・王令《瀹瀹》,等等,认为朱自清通过诗一般精炼的语言,通过杨花的飞舞轻扬来表现梅雨潭瀑布的轻盈、轻巧。同学的研究也许很一般,但是这种对比阅读,开阔了同学的视野,既是一种有用的积累,也是一种难得的提高。

一位同学说他最喜欢朱自清作品中所表现的柔和美。他发现,作者善用女性作比。例如在《春》中把“春天”比作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在《绿》中把“绿”比作“少女的裙幅”、“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明油”;在《荷塘月色》里先把荷叶比作的裙,接着用“刚出浴的美人”突出“白花”的光彩照人,再通过“袅娜”、“羞涩”,写出了百花的女儿态。在这里自然的美景与女性的柔美融为一体了。同学们分析的真好。

一位同学说他喜欢朱自清善于化无形为有形。他举了《匆匆》中的例子。“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作者通过巧妙的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变单调为多彩:“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在这里,作者化无色为有色,变静止为动态,不愧为写作高手。色彩上,“青烟”是淡蓝色,“薄雾”是乳白色的。而动感则体现在时间是被“吹散去”,被“蒸融了”。

一位同学说他喜欢朱自清作品中的音乐美。语句抑扬顿挫,长短结合,轻快流利,很有音乐的美感。比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这样一种平白如话的语句,用语言的节奏和情绪的律动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平常性、流动性和易逝性。

一位同学说他喜欢朱自清作品的质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背影》篇幅不长,它没有精巧的结构,没有华丽的词语,而是凭借真挚、朴素的父子亲情感动了所有的读者。在他的笔下,生活细节自然地变为感人的抒情细节。如:父亲买橘子的蹒跚背影,不事粉饰,不着意渲染,而是老老实实写来,具有质朴自然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