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

针灸临床论文精选(九篇)

针灸临床论文

第1篇:针灸临床论文范文

关键词:针灸学;护理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41-02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及针灸临床治疗等内容[1]。它也是一门集医学基础、过渡、临床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护理学专业授课学生以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强化实践操作、熟练临床技能为主[2]。护理学教学强调护理技能的获得与形成,护理技能的教学重点和特点在于强调技能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与患者的言语沟通和提供患者所需要教育的技能[3]。此外,对于护理技能的创新服务,笔者认为基于中医针灸推拿作为绿色安全无毒的传统疗法,其对于病症的治疗疗效确定,且操作简便易于临床护理实践[4],因而可以将针灸推拿引入临床护理中来,可以给予患者针灸推拿等的非药物疗法护理。基于此,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将传授针灸学知识,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和熟练程度,在护理学专业学生的《针灸学》教学中,个人认为思路如下。

一、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

经络、腧穴部分是《针灸学》的基础知识[5],也是《针灸学》课程性质之一医学基础课程的体现。经络腧穴部分是针灸刺法灸法和针灸治疗的基础,也是《针灸学》的核心之一。因而对于基础知识理论的教学极其重要[6]。在经络腧穴部分的教学上,先多以基于授课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为主[7],教师以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学生主要以记忆为主获得夯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同时期间也可穿插一些趣味记忆方法如谐音、串联等来促进学生记忆。另外,对于护理专业而言,虽然《针灸学》教学大纲对经络原文的不要求,但是也要求掌握经脉的基本循行,因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以后的临床护理针灸操做铺垫。因而基于《灵枢·经脉》中的经典原文,选择行文简洁,诵之朗朗上口,或三五字一句,条理性比较强的文字进行重点讲解,如心经循行原文“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其支者:从心系,……。其直者……,出其端”,以原文讲授,让学生自己在体表描绘经脉循行路线,在理解并能够自行在体表描绘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尽量背诵原文,以便更好地记忆循行路线,为临床实践奠定稳固基础。

二、临床过渡课的提早进行

由于护理学的教学重点在于临床护理技能的获得与提升[2],因而《针灸学》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围绕这一中心开展课程。刺法灸法学作为《针灸学》教学中的临床基础课程,其主要担负着联系基础知识理论和临床实践治疗的桥梁作用,主要是对于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起过渡和衔接临床的作用。因为针灸治疗和传统常规中医有所差异,在理、法、方、穴的基础上,强调术,即针刺手法操作。熟练的针刺手法操作多是来自于长久不懈的练习,所以可以在整个学习的一开始,就提前练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练习针刺手法,能够更好地让护理专业学生掌握针刺技能[8]。本着提早获得、提早练习的提高临床技能的目的,提早进行针灸基本临床技能培训是有必要的。提早进行针灸临床基础课程的讲授,能够增强学生对于针灸操作技能的感性认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9],最终有助于学生护理技能的获得。

三、临床课程引入PBL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或以问题为引导的学习,是通过小组讨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围绕提出的问题来学习问题背后的知识的过程[10]。而《针灸学》中的针灸治疗部分,针对具体的疾病讲解针灸的穴法方术,是针灸对于实际临床问题的解决。因而,在针灸临床课程中引入PBL教学模式能够补充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疾病的认识,使教师授课更有针对性,利于学生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养成[11,12],尤其是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PBL模式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满足护理学的教学目标,利于护理学生临床技能的养成。

四、结合护理学专业特色,引入杵针疗法

杵针疗法是李仲愚老先生家传十六世的针灸技能,其特点为不用药物,针具不深入皮肤肌肉,工具制作简单,取穴精简,手法简易,操作简便易学,无疼痛损伤之苦,无交叉感染之虑,兼针灸与按摩之长[13]。正因如此,将杵针疗法引入护理专业针灸学教学课程中,能够创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拓宽了学生临床技能范围,创新学生技能素质,更能够提高学生临床护理技能,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

综上,护理学专业因其自身专业特色,其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要求决定了《针灸学》教学中针灸临床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因而,在教学中提倡以医学基础课程为基础,夯实针灸经络腧穴基本知识;通过早临床的方式,加深针灸临床过渡课程的学习;再结合PBL教学提高学生面对具体临床实践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补充创新型安全疗法——杵针治疗,能够综合提升学生临床能力。

参考文献:

[1]梁繁荣.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林婷,姜小鹰,郑翠红.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0):447-449.

[3]Bjork IT,Kirkevold M.From simplicity to complexity:developing a model of Practical skill Performance in nursing[J].Clinical Nursing,2000,9(4):620-631.

[4]王军英.浅议针灸疗法的施术安全[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7):424.

[5]胡蓉.《针灸学》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针灸,2012,32(1):75-77.

[6]孙志.《针灸学》腧穴教学方法探讨[J].中医杂志,2011,52(5):448-449.

[7]申翔.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法结合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9):77-78.

[8]许予民,魏建文.《针灸学》“双前法”教改初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5):57-58.

[9]刘红华.“早实验、早临床”护理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10]庞春江,王威,吴兆利,等.以问题为引导的PBL教学模式在针灸临床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13-14.

[11]陈力.论针灸临床教学创新[J].中国针灸,2011,31(9):834-836.

[12]夏勇,李艺,刘世敏等.PBL模式——针灸临床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4):4-6.

[13]钟枢才.杵针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2.

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改课题(No.JGYB201109);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NO.11YB034);四川高等教育学会2011-2015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NO.11sc007)

第2篇:针灸临床论文范文

[主题词]针灸学;医学家;针灸师

邱茂良教授(1913~2002),浙江省龙游人,少时在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随张山雷等名医学习,深得张氏等温病学派真传;18岁学成即在家乡悬壶济世,求治者甚众,医名广传;20岁时,为改变当时中医重汤药而轻针灸及百姓有病无钱医治现象,又转向针灸名家承淡安先生学习针灸,精通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对针灸学造诣尤深,针灸医、教、研方面成绩卓著,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为我国中医针灸事业与针灸学术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生前历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江苏省分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国家科委针麻专题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顾问,香港、阿根廷、加拿大中医针灸学会顾问,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名誉主任、针灸系主任等职。

1 精勤不倦著书忙。留给青史皆文章

邱教授一生倾心、倾情、倾智、倾力于中医学的弘扬与传播,在针灸教材建设、著书立说方面,卓有成就,先后出版了国内外有影响的教材、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文章数十篇。

1.1 首次出版《针灸杂志》

1934年邱教授就学于承淡安先生于无锡,毕业之后,经承先生热情挽留,执教于针灸研究社,编辑出版《针灸杂志》(现有资料表明,这足我国有史以来出版的第1本针灸专业期刊)。

1.2 首次编著第1套针灸系列教材

20世纪30年代初,承淡安先生与邱教授一起创办针灸学校,邱教授同时在该校中任教。针灸教学当时尚无固定、实用的教材,他自己也少有教学和编写经验。他对自己约法三章:首先进行再学习,确实提高;其次是搜集资料,整理归纳;再次是限定时日,撰稿成书。在编写和授课的过程中,他广泛阅读中医、针灸著作,深入研究、系统分类,使原有中医针灸基础又更趋丰富,对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别是《针灸治疗学》教材的编写,因少有资料借鉴,只得从前人对穴位的应用或病案的记载中去挖掘,从承先生的授教及其他医家的经验中去总结,从自己临床治疗的实践中去提炼,然后进行分析归纳,列举纲目,充实内容,并吸取当时西医学对有关疾病的认识和对针灸治疗原理的研究成果,几易其稿,终于告成。在短短的2年之中,陆续编写出《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等针灸系列教材,分别铅印或出版发行。针灸系列教材出版发行以后,受到学员及针灸界的好评。

1.3 首次按临床科别编著《针灸学》分科教材

在20世纪50年代初,邱教授根据分科教学的需要,并采用西医病名分类编排方法,编著针灸分科教材,主要有《内科针灸治疗学》和《新编外科针灸治疗学》等。这是当时以西医病名分类的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针灸学术著作,其后逐步形成了邱教授学术著作独有的鲜明特色,从而开创了我国中医、针灸学术著作多以病为纲、证为目的撰写体例和一代文风,也提高了针灸著作的学术价值,促进和推动了针灸学中中西医结合方法的应用及研究。

1.4 主编新中国多个版本的《针灸学》教材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南京中医学院名义编写的中医专业多个版本的针灸学教材,集中了邱教授等一批专家的智慧与辛勤劳动。明确写上“邱茂良主编”的是第5版中医专业针灸学教材。本教材体例合理,内容准确,总结有方,文字工稳,难易恰当,便于教学。自1985年出版后的20多年来,此书一直为国内外学习针灸者所沿用,成为一本经典教材,受到教育界、针灸界、出版界的一致好评。其后,邱教授又于2001年出版了《实用针灸学》,亦受到针灸教育界的关注。

1.5 主编新中国成立以来集针灸临床研究之大成的《中国针灸治疗学》

1988年出版的《中国针灸治疗学》,集其50余年针灸医、教、研的心得体会,将其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该书本着继承与发扬并重的原则,在突出中医理论的同时,吸收了现代医学的一些内容,如采用西医病名和分类方法、诊断要点、临床表现等,尤其是实验研究,均属对西医理论的应用。邱教授为此而着重指出,这样编排,“是临床治疗的需要,是发展针灸学的需要,不仅无损于中医特色,而且为今后振兴中医所必不可少”。因此,本书系统地编排了西医病名,除临床分为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外,对内科病还进行了系统分类,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共列120余种病症,每一病症分概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实验研究、古今治法选萃、按语等。全书内容全面、完整,更切于实用,故历经再版,仍供不应求。这本指导针灸临床治疗的百万字的宏篇巨著,是邱教授针灸学中的中西医结合思想的一次大总结,是其众多中西医结合著作中的代表作。不仅如此,邱教授还从几十年来针灸医学的发展情况,特别是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为针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方法的状况,预测了针灸临床治疗从当时到其后10~20年内发展趋势,认为有7大方面将有更大的发展,这其中除了包括经络、腧穴、针刺手法、治疗方法、辨证与辨病进一步结合、理法方穴规范化等以外,特别指出,针灸临床期间将有如下所述的飞跃发展:其一,从治疗到预防;其二,从治慢性病到治急性病;其三,从功能性疾病到器质性疾病;其四,治疗恶性肿瘤;其五,从繁重的人工操作代之以机械操作。这些预测从多学科研究角度指明了未来针灸临床研究方向,对于针灸临床医学的发展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从该书出版迄今已20年,但针灸临床正是在上述方面不断得以发展,针灸临床的许多研究课题也正是沿着邱教授指出的方向在努力进行。这也充分说明邱教授多学科研究,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思想十分丰富和学术上的高瞻远瞩。

2 培桃育李杏花香,广布医道奋蹄忙

邱教授认为,中医、针灸的发展在于人才。因此,他毕生重视中医针灸人才的培养,堪称现代中医针灸教育大师。

2.1 开办20世纪最早的中国针灸学校

清末、民初,由于统治者限制中医、针灸,加之欧风东进,排斥我国传统医学,使中医,特别是针灸日趋衰落,几至危绝。面对针灸医学倍遭摧残,日益衰弱,而广大劳苦大众却贫病交加,缺医少药,盼望疗效显著、经济安全的针灸疗法之情形,邱教授与其师承淡安先生相商,毅然决定,办学兴教,培育人才,兴废继绝,救难于民。1934年师徒二人在无锡开办中

国针灸学校、针灸研究社,先后招收全日制学员300多名。

2.2 举办最早的针灸函授教学

20世纪30年代邱教授在江苏无锡开设针灸函授班,学员人数逾万,遍及海内外,如有朝鲜、越南、新加坡、日本等国的学生。为搞好函授,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员要求,他夜以继日,不辞辛劳,编写教案,授教答疑,使海内外学员都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当时一批函授学员,日后多数已成为中医、针灸界的名家。

其后由于日寇侵华,无锡沦陷,学校停办,他于1937年又应邀在浙江台州中医学校培育后学。抗战胜利后,他又与承先生在苏州复办“中国针灸研究社”,复刊《针灸杂志》,举办针灸函授教学。这种针灸函授教学模式在针灸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

2.3 致力于中医针灸全日制正规教学和针灸走向世界

1954年,应江苏省卫生厅之聘,到江苏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任教,直到去世。他为国内外培育了一大批针灸师资人才和临床医生。他的夯实基础、培养思维、立足临床、侧重应用的教学模式最早为针灸教育界所认同与应用。

从1978年以后的20多年中,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培养针灸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中去,传道、授业、解惑,把几十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

1982年,教育部决定在有关中医院校成立针灸系。邱茂良教授亲自担任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系主任,从教学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组织、师资队伍的培养、学生的招生等,都一一亲自规划、操劳。特别值得可书的是,邱教授根据他几十年的临床与教学经验,提出针灸教学的根本在于师资,只有将中医针灸理论与实践结合、具有丰富的教学与临床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因此他创见性地提出,所有教师都要首先放到临床一线去培养。因此,他将当时的全部任课教师分期分批地送到各大医院去学习提高。同时还让年轻教师学习其他省市的针灸临床经验,派出多批老师去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进行为期1~2年的针灸临床学习、锻炼、提高。实践证明,这样从师资建设入手的针灸教育,把握了针灸教育的关键,对于提高针灸教学质量是十分有益的。

他还多次应邀赴国内外讲学,所到之处,报刊、电台皆连篇报道,引起轰动,对他精辟的课堂讲授、高超的临床技艺予以极高的赞誉。他为针灸学术的提高、传播,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邱教授授教,备课认真,精于表达,条理清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循循善诱,引人入胜,妙趣横生,深受学生好评。平素对学生和下级医生言传身教,严格要求,精心培育,用之以长。每因后继乏人而忧,更见学生成长而喜。对学生的求教,总是耐心辅导,百问不厌。他经常告诫,要学习新知,大胆实践,多出成果,热忱鼓励中西医结合。晚年尽管他年事渐高,体力不济,但始终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来感染后学。“杏林皆春色,老牛恋夕阳。奋蹄自迈进,素志安敢忘。”他为南京中医学院建院30周年而作的这首诗,既是其雄心不减、老而弥坚的自我勉励和对数十年教学、业医经历的高度概括,更是对后学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在他几十年含辛茹苦地精心培育下,杏林满园春色,桃李硕果飘香,针灸人才辈出。

3 师古不泥谱新章,厚积薄发成巨匠

3.1 倡导针灸临床科研理念

邱教授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类生命科学认识的深化,反复提出针灸学的发展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而要不断进步,要进行科学研究。其任务是既要努力阐发临床治疗机理,又要通过科研之先导,以指导临床、服务于临床,提高医疗水平和教学质量。邱教授的科研以临床疑难病症及社会需求为方向,充分吸收与利用现代医学新理论、新技术,广泛地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数十年中,他一直把针灸科研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植根于临床,坚持不懈,深入研究,开拓创新,成为在针灸临床科研方面一名勇敢的探索者与排头兵。

3.2 最早在国内开展现代针灸临床器械研究

早在20世纪30年代,邱教授与承淡安先生创办的“中国针灸研究社”即带有研究性质,在皮肤针、皮内针、抽气罐、电针、电灸等针灸器具的研制与应用方面,在国内都是最早研制与应用。同时也为其后中国现代针灸器具研究起到示范与引导作用。

3.3 首开针灸治疗传染病、急性病、疑难病临床科学研究之先河

针灸治疗传染病,古代文献有所记载。但针灸治疗传染病的效果究竟如何?其机理何在?自古至今无人知晓。邱教授决定就此首开研究。

20世纪50年代,我国肺结核病猖獗,邱教授决定就从肺结核的针灸临床治疗人手进行研究。在1954年江苏省中医院刚刚成立之初,他就与邮电部结核病疗养院协作,制定了针灸治疗肺结核病的科研,亲自主持、参加此项工作。所治肺结核病例,治疗前后皆经过X线摄片、血沉、痰检等多项指标的观察,临床和实验都获满意结果。从而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针灸科研,特别是针灸治疗传染病研究之先河。他所撰写的“针灸治疗肺结核291例疗效观察”论文,在1958年全国经络大会上交流,获得好评。该成果被列入国家科研成果汇编。

在近50年的科研实践中,他始终把传染病、急性病及疑难病临床研究作为针灸科研的重点,认为立足于临床的针灸相关科研才是方向,才有出路,才会多出成果。因此,他理论联系实际,在临床科研中先后重点研究了肺结核、食道癌、大叶性肺炎、溃疡病、小儿麻痹、遗尿症、泌尿系结石、胆石症、中风、急性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发表数10篇学术论文。其中“针刺治疗胆石症”之科研,荣获1978年江苏省科技奖;“针刺对中风患者脑血流图与血液流变学等治疗前后的变化观察”之科研,1989年11月通过省级鉴定,认为该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特别是经过几十年努力的“针刺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之科研,组织了诸多科室协作,开展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其指标涉及生理、生化、免疫等各个方面,结果较全面地阐述了针灸治疗急性菌痢及有关传染病的治疗方法、疗效等,论文在我国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上作大会交流,一致获得与会的国内外学者的极高评价。该课题通过卫生部部级鉴定,获1978年全国卫生科技大会成果奖,《人民日报》特作专题报道。

其后进行的“针刺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部级课题,发现针刺可调整与提高机体的免疫状况,加强和健全T细胞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此类研究成果,多数是针灸领域中的突破性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在针灸治疗急性病、传染病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为扩大针灸治疗病种,阐释针灸治疗机理,作出了杰出的成绩,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针灸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针灸医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良好声誉,也对未来的针灸科学研究和

针灸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 针道领军挥师忙,雄才大略征四方

几十年中,邱教授一直致力于针灸学科建设。他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畏艰辛,为针灸学科建设呕心沥血,从而做出了巨大贡献。

4.1 首设针灸医疗病房

早在1934年无锡办学期间,他就和其师承淡安先生一起设置10多张病床的“医房”,以适应远道而来的患者诊治之需求,亦作为学生临床实践课的基地。期间还积累了有关类似病房管理的经验。

1954年,应政府之邀,与承淡安先生一起来南京筹建江苏省中医院。邱教授在全国省级中医院中率先设立针灸病房,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家设立的针灸病房。它使得针灸临床治疗有了系统深入的观察疗效、研究机理的阵地,这也为其后在我国中医院中普遍设立针灸病房和加强针灸专科建设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

4.2 首建针灸推拿医院

邱教授研习针灸经典时发现,《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著作中有许多关于针灸治疗范围或病种的论述。在《针灸资生经》已明确记载,针灸能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100多种疾病。但至清末、民国时期,因针灸日衰,致使治疗病种单调、稀少。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无锡研习针灸时,承、邱师徒二人反复商议,要改变上述状况,就必须建立针灸专门医院,以扩大针灸病种,提高治疗效果,阐明获效机理。但在解放前这一愿望不可能得以实现。

1958年,在邱教授积极倡议、努力争取之下,终获批准在南京石婆婆庵建立江苏省针灸推拿医院。邱教授具体负责筹划和主管业务。1959年,医院正式开诊。门诊分科设立内、外、妇、儿、五官等5个针灸室,病房有90多张床位。其门诊量日平均500人次左右,各科病种剧增。针灸由原来治疗常见的腰背关节疼痛逐步发展到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疗效也不断提高。并接收全省、全国的进修生、实习生;同时还接纳了苏联、越南、朝鲜等友好国家的留学生。特别是以此为基地,首开我国针灸临床科学研究之先河,针灸治疗肺结核、小儿麻痹后遗症、面针疗法等一批科研成果,此间相继面世。

该医院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首家针灸专科医院,它对于我国解放后重视针灸专科医院建设,培养针灸人才,发展针灸事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因而当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后各地相继建立了一批针灸专科医院。

4.3 首建部级针灸重点学科

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科始建于1955年,其中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的设立、江苏省针灸推拿医院的成立等,即为学科建设早期阶段的基础性工作,其创始人和奠基者是承淡安、邱茂良。承淡安先生病故以后,邱教授遵照承先生的遗愿和重托,积极投入针灸学科建设。在邱教授和学科全体同志共同努力下,使学科在教材建设、师资培养、临床医疗、文献研究、科学实验及外事教学方面成绩斐然,处于国际、国内的领先地位。1982年根据卫生部、教育部的《关于加强针灸教育,培养针灸人才的意见》,成立了针灸系,邱教授为针灸系主任。在他的带领下,针灸学科建设步上了新的台阶,如在教学环节与管理上探索出一系列措施;新编多部针灸教材,拍摄了系列针刺手法电教片;自主地培养针灸博士、硕士、学士人才;接受国内外针灸人员的深造;建立了合理的学术梯队,加强了针灸临床基地建设,整理了一批经典文献;建立了针灸研究室,继而成立了针灸研究所;积累了针灸临床防治疾病的经验;出现了一批临床研究成果;在针灸继承和发扬方面别具特色等。针灸学科成为全国针灸进修教育基地和国际针灸培训中心,1985年被批准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1993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1993年针灸实验室被批准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这是当时我国针灸医学领域中第一家,也是惟一的一家同时获得部级、局级、省级重点学科称号和殊荣的单位,是对邱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在针灸学科中几十年辛勤耕耘和为学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最好的认可和证明。

4.4 积极筹建中国针灸学会与“世界针联”

根据我国针灸事业发展的需要,邱教授与北京的王雪苔、上海黄羡明教授等共同努力和积极筹划,中国针灸学会于1980年获准成立。它原隶属于中国中医学会,为二级学会,邱教授在该学会任副主任委员。学会成立以后,邱教授为其做了大量的工作。

由于党和国家的支持,针灸事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并逐步走向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员来华学习针灸,国际间的针灸医学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因此中国针灸学会的工作越来越多。邱、王教授等通过分析认为,中国针灸学会作为二级学会的体制已小能适应当时针灸发展形势,便联系黄羡明等同志,适时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将中国针灸学会升格为一级学会的申请。几经努力,终于获准,从而使中国针灸学会为我国针灸事业的发展能更好地发挥计划、组织、协调等作用。

由于世界性“针灸热”的掀起,国际间的针灸教学、医疗、科研等相互合作与交流的活动日趋频繁,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世界性的针灸组织来协调此类事宜,于是成立“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议题应运而生。经过邱教授等中国专家与世界卫生组织协商及其他大量的准备工作,1987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京成立,总部设在北京。这是第一家总部设在北京的世界性学术组织。邱教授任该会顾问。中国针灸学会成立使中国针灸学术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学术平台与组织的保障;“世界针联”的成立,构建与拓展了中国针灸走向世界的通道。这是邱茂良教授等老一辈针灸学家为我国针灸事业与针灸国际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4.5 为针灸腧穴命名国际化方案出谋划策

针灸穴位国际通用命名(即标准化命名)是针灸走向世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时世界卫生组织拟采用其他国家提出的将经脉、穴位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编码的方法进行命名。邱教授反复、郑重强调,中国是针灸的发明国,我国古往今来均认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其穴名与中医理论、治疗作用及腧穴部位等有关。若单用编码方法命名腧穴,实际上是把穴位名称简单作为代号而已,此舍弃了针灸穴名之真髓,此为历代针灸医家所忌。中国是针灸的故乡,因此,无论是按照尊重发明者意见的国际惯例出发,还是从领悟针灸穴位名称真正的医学内涵而言,均不宜单纯采用穴位编码方案,而应采用中国传统的针灸穴位命名法为主。邱茂良、王德深教授等先后辗转于北京、香港、日本等地,与中国针灸同道们一起据理力争,终于使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国家的代表同意使用我国传统的针灸穴名和汉语拼音作为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并由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布执行。

第3篇:针灸临床论文范文

针灸学受现代科技发展的影响,近十几年取得较全面的发展,当代针灸治疗已被赋予了许多崭新的内容。本人结合自己10余年的教学体会,撰写成文,以抛砖引玉。

1 针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理论与实践分离 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条件限制,致使针灸教学中存在着三多二少现象。即理论教学多,书本知识多,老师讲得多,学生亲自动手少,学生临床实践少。针灸教学基本上是抽象的推演,学生对针灸的学习,大多是以被动的记忆去把握。即使是靠死记硬背掌握的知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到临床实际,心中无底,手忙脚乱。这是影响中医院校教学质量,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学与科研脱节 针灸学本是通过利用多种学科而创立发展的,从"帛书经脉"到"灵枢经脉",其发展速度之快,主要原因是先秦两汉时期科学文化比较发达。自汉以后,针灸学比较倾向于单纯的临床治疗,而忽略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导致针灸学发展缓慢。近十几年来经络研究蓬勃发展,相关科研成果累累,但针灸教材及教学却与科研缺乏相应的联系,造成教学和科研长期分离。

(3)教材内容与临床实际不符 从历届学生实习回校后的反馈信息来看,针灸学的教学内容到临床使用时,存在着"用不上"、"不够用"、"不好用"等反映。如内科一些疾患,在临床实际中,很少用针灸来治疗;而腰腿肩臂、关节疼痛的一些疾患在临床中大量地运用针灸治疗,教学中讲授内容显得不足。由于针灸教学中的这些情况,不仅给学生的学习、实习带来了不便,而且还影响针灸学习的积极性和专业思想。加上教材发展缓慢,又与科研脱节,不能满足临床实际运用的需要。

(4)教学手段陈旧 针灸教学长期以来采用三个一的方法,即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这种方法势必造成教师辛苦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结果是教师讲得费力,学生听得吃力,教师讲授缺乏形象性、直观性,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创造性。相比其他学科的实验手段和电教手段,针灸教学手段陈旧,这是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5)教材层次单一 目前我院针灸教学对象的层次有专科、本科,专业有针灸、中医、中西医结合等。各层次各专业的教学要求差距很大,这就需要有与教学大纲相适应的系列教材。目前既缺乏研究生层次的教材,也缺乏适应专业要求的专科、本科教材。由于教材层次单一,教师遇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只得自行确定教学内容,使教学质量无法统一衡量。

2 针灸教学的改革方法和途径(1)培养动手能力,加强临床见习 在针灸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地开展相互指穴、自身试针等。在教学中,还应穿插安排临床教学见习,以结合临床实例,进行理论教学。学校建立固定的见习基地,形成教学见习网络。通过动手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针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教学科研渗透,培养高级人才 针灸教学除内容上需要不断吸取科研最新成果外,还应让学生在学习期间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和攻关活动。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开展一些教学研究工作。我院坚持十几年的学生论文研讨会和开展的大学生科协的活动,也是很好的形式。通过教学和科研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医学科研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文献整理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为学生成为高级人才和走向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更新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研究 电视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以其形象直观、视听结合、信息量大、情节有趣、功能强大等特点,涌入现代教学领域。一系列的电教片和多媒体教学片的问世将弥补中医传统教学的缺陷,以其生动丰富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刺激脑的思维和记忆,并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缩短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为此,中医针灸教学应积极开展新教学手段的研究、制作和使用。

(4)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首先,在加强各专业针灸教材建设的同时,抓好研究生层次教材建设。对研究生层次的教材增加针灸规律性、经穴本质性研究的内容;在疾病治疗中,增加效量关系、时效关系等内容;尤其增加科研前沿的新成果以及具有前瞻性的研究信息。其次,还必须做好教材分化工作及分科补充针灸教材的建设,如外科针灸治疗学、养生康复针灸治疗学、妇科针灸治疗学、老年病针灸治疗学等。

第4篇:针灸临床论文范文

[主题词]骨质疏松/针灸疗法

ResentDevelopmentandCommentofStudieson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forTreatmentofOs-teop

orosis

LinZhiwei,LiJian(QuanzhouMunicipalHospitalofTCM,Fujian362000,China)

[Abstract]PurposeTosummarizerecentdevelopmentofstudieson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forprev

entionandtreatmentofosteoporosis,

soastoprovideabasisandthinkingforclinicalsdudies.Methods

30papersaboutclinicalandexperimentalstudiesarereviewd,

indicatingthat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increaselevelsofendocrines,

regulatebonemetabolism,increasebonedensityandrelievepain,etc.,andprovethetheory,

thekidneybeinginchargeofthebone.Results

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canpreventandtreatosteoporosis,

andtonifyingthekidneyandstrengtheningthespleenisthemostimportanttherapy.Conclusion

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fortreatmentofosteoporosishasvastvistas.

[Keywords]Osteoporosis/acupther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年性常见的骨代谢疾病。因其常引起骨痛、骨折等继发症状或疾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主要应用药物(包括西药和中药)疗法,针灸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研究起步较晚,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且前景广阔,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针灸对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1.1 毫针疗法

刘氏等[1]采用上午10时针刺肾俞、脾俞、足三里、太白、太溪穴治疗51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结果表明针刺补益肾、脾的相关穴位,能够改善患者衰老症状,改善机体生理功能,提高其血清雌激素水平,降低尿Ca/Cr值,具有雌激素替代疗法相似的疗效,而尚未出现雌激素替代疗法所产生的副作用,既有效又安全。王氏等[2]应用补肾健脾法,针刺脾俞、胃俞、肾俞、气海俞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腰椎部的骨密度,结果针刺治疗组明显优于药物(钙尔奇-D)对照组(P

1.2 艾灸疗法

吴氏等[4]对艾灸大杼、大椎、膈俞、足三里等穴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前后骨密度测定,结果显示艾灸组能使腰椎L1~L4骨密度提高1.32%;股骨颈骨密度提高0.97%,说明艾灸能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居氏等[5]观察21例平均63岁的男性受治者,艾灸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虚症状,艾灸后上述诸症明显好转、骨密度上升,进一步证实药灸具有温肾壮骨的作用,能调节老年骨密度,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张氏[6]用当归、熟地、蛇床子等补肾温阳通络中药制成药饼覆穴位,用艾绒隔药灸治疗3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结果患者腰膝酸痛、疲劳等症状明显好转,骨密度平均值较灸前增加。证实药灸具有温肾壮骨之功,能调节老年骨密度,有助于骨的保健。

1.3 耳针疗法

熊氏等[7]采用耳穴:子宫、肾、内分泌、卵巢、脾埋针法治疗绝经后的妇女60例[其中骨质疏松伴腰椎压缩性骨折20例(均无截瘫表现),伴有不同类型的股骨颈骨折40例],每次埋针上述5穴,每日自行按压5~6次,每次10分钟左右,留针2天,两耳交替埋针治疗。所有病例在耳针治疗前检测骨密度和尿钙,结果均低于同等年龄段人群的标准数值。3个疗程结束(3个月)后结果治愈21例;显效28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

1.4 针灸并用疗法

刘氏等[8]以针刺补法加温和灸督脉(百会、大椎、至阳、腰阳关、命门)为主,配穴关元、气海、肾俞、脾俞、足三里、悬钟、太溪等,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结果大部分患者临床治愈或好转,尺、桡骨骨密度有不同程度增高。陈氏等[9]采用温针大椎、肾俞、足三里、关元俞为主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结果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48%。

上述临床研究,说明在补肾健脾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治疗作用,不但能缓解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疼痛症状,还能调控机体内分泌激素水平、提高骨密度、改善异常骨代谢,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

2 针灸对骨质疏松症影响的实验研究

杨氏等[10]观察温针灸"肾俞"穴对老年雌性大鼠雌二醇(E2)、孕酮(P)、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的变化。结果:温针灸"肾俞"穴具有明显的调节性激素作用,可以使明显低下的雌二醇与孕酮水平升高,从而建立起卵巢与垂体之间负反馈关系,同时,使升高的FSH水平回复正常。赵氏等[11]通过切除大鼠双侧卵巢造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以补肾健脾,温阳通脉为治疗原则,取命门、脾俞(双)、足三里(双)、大椎穴进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针刺。结果表明,针刺能提高骨质疏松大鼠血清E2及BGP水平,降低尿Ca/Cr和HOP/Cr的含量,改善骨代谢,对骨质疏松症有治疗作用[12]。针刺、艾灸和肌注雌激素各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骨质丢失,可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13]。刘氏等[14]亦采用摘除雌性大鼠双侧卵巢法建立骨质疏松症的模型,造模3个月后治疗3个月,进行骨代谢生化指标、性激素水平、生物力学等观察针刺和艾灸的疗效。结论:针刺、艾灸或雌二醇三者的作用无显著差异,针灸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法之一。于造模3个月后作右股骨中段闭合骨折,进行血清生化、骨痂BMP和组织学的观察。结论:针灸具有促进骨质疏松性骨质愈合的作用[15]。赵氏等[16]将HRP分别注射于大鼠"命门"穴区与相关内脏卵巢及肾上腺实质内,观察三者的传入神经节段性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三者的传入神经在脊神经节T13~L2节段互相重叠。为针刺和艾灸命门穴提高血清雌激素水平的作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上述针灸实验,提示针灸能调控实验动物的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善骨代谢和骨质量,为针灸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了机理研究的实验结果。

3 评述

骨质疏松症是当今国内外老年病学、骨科、内分泌研究者的热门课题之一,其涉及面广,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近年来,国内学者研究发现骨矿含量随着年龄的变化规律和中国医学所记载的肾中精气盛衰的变化规律有着惊人的一致性[17]。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虚证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人体骨骼中骨矿含量却逐渐减少,肾的盛衰与骨矿含量密切相关[18]。而现代医学对"肾"的研究表明,肾虚者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减退,肾虚的实质乃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发生了紊乱[19]。某些补肾中药可抑制或纠正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减退或紊乱的发生,减缓衰老过程;在补肾的基础上重视健脾养胃法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临床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分型以肾虚最多(73.3%);可见肾虚、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原因[20~22],关键是肾虚,病位主要在肾[23]。

目前,国外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主要从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入手。抑制骨吸收的药物有雌激素、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衍生物、双磷酸盐类等。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有氟化物、酮类化固醇激素、活性维生素D衍生物、甲状旁腺激素(PTH)等。这些药物或因副作用大,或因疗效并不十分确定,或因价格昂贵,一般人难以长期服用等缺点,故均非理想药物。传统的针灸疗法根据"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生肌,为后天之本"的理论为指导,通过刺激相关的穴位,在提高骨质疏松症内分泌性激素水平、调节骨代谢、增加骨密度、缓解疼痛等方面,经临床应用和动物实验已获疗效。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小、价格便宜的方法,具有西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上述针灸研究,大多局限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较少;在临床研究方面,对骨质疏松症的诸多影响因素探讨不多,临床科研设计尚欠严密,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尚未统一,检测项目尚不够先进,选穴多杂变、组方未确定等尚存在着不足;有关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镇痛观察指征,针灸对骨质疏松症机械因素影响的调控,针灸对骨质疏松症骨折发生率影响的研究尚少见。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建议针灸临床研究者按照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1999年1月制定并公布、2000年修定的《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和随机对照原则进行临床科学研究,以加快提高针灸临床科研质量。结合并紧跟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新认识,除了研究BMD以外,骨微细结构、骨有机基质、矿物成分、微小损伤及修复状态均影响骨强度,并与骨折发生有关[24];从神经肌肉的作用等机械因素对骨强度的控制作用[25];骨质量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网络调控的关系[26~28];降低骨质疏松症的高转换率[29]和男性雄激素对骨质疏松症影响[30]等方面着手探讨研究。相信针灸医学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将有重大突破,前景广阔。

4 参考文献

1 刘炎,王维健.针刺补肾健脾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6;12(7,8):24

2 王东岩,蔡红,卓铁军.针刺背部俞穴对骨质疏松症腰椎骨密度的影响.湖北中医杂志,2001;23(2):6

3 王长海,张仲海,李锋,等.针刺对肾阳虚骨密度作用的临床研究.中国针灸,1998;18(5):270

4 吴明霞,吴炳煌,钱松涛,等.针灸对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作用的临床研究.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0;10(4):33

5 居贤水,丁菊英,王影红.试论艾灸对老年骨密度的调节作用.针灸临床杂志,1995;11(9):37

6 张丽.隔药灸调节老年骨密度的研究.中医函授通讯,1997;16(1):35

7 熊芳丽,肖亚平.耳针治疗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症60例临床观察.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1;22(2):33

8 刘广霞,张道宗.针灸督脉为主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28例临床报道.中国针灸,2000;20(9):529

9 陈丽仪,郭元琦.温针为主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0;16(8):35

10 杨廉,刘媛媛,路暾,等.温针灸"肾俞"穴对老年雌性大鼠性激素的影响.中国针灸,2001;21(3):172

11 赵英侠,严振国,邵水金,等.针灸对实验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中国针灸,1999;19(5):301

12 赵英侠,严振国,余安胜,等.针灸对卵巢切除大鼠骨代谢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9;18(5):40

13 赵英侠,余安胜,邵水金,等.针灸对切除卵巢的大鼠骨松质结构的影响.中医正骨,2000;2(8):3

14 刘献祥,吴明霞,吴炳煌,等.针灸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的实验研究.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0;10(1):21

15 刘献祥,吴明霞,吴炳煌,等.针灸对实验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影响的研究.中国骨伤,2001;14(2):81

16 赵英侠,邵水金,余安胜,等."命门"穴区与卵巢、肾上腺的传入神经节段性分布的关系---HRP法研究.针刺研究,1999;24(4):294

17 丁桂芝,李榕.从骨矿含量变化规律看肾主骨理论的科学性.湖北中医杂志,1991;13(2):27

18 赵玉堂,刘凯军,李金花,等.骨矿含量与肾虚、肾主骨关系的研究.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6;2(3):19

19 李边达.中药治疗无菌性股骨头坏死及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药效学研究技术要求.中药新药与临床,1992;3(2):7

20 张华,冯新送,庄洪,等.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及辨证施治研究.中医正骨,2001;13(3):55

21 邵敏,庄洪,宋文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生存质量和中医证型的初步研究.中医正骨,2000;12(5):9

22 欧阳钢,谢碧红.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从脾胃论治.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6(5):269

23 魏红沁,王娟,魏宏园.补肾法治疗脾虚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35(2):31

24 李晓佳,李双庆,魏松全.骨质量为骨质疏松症诊治的新动向.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1;21(3):158

25 韦锦斌,王乃平.补钙误区.广西中医药,2001;24(1):55

26 肖达,陈汉平.针灸延缓衰老的免疫学进展.上海针灸杂志,1997;16(4):37

27 王沉.针刺镇痛与免疫机制关系的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01;28(3):171

28 戴国华,张彤,王秀英.针灸抗衰老作用机制研究概况.中国针灸,2000;20(5):315

29 TerenceJWilkirz.Changingperceptionsinosteoporosis(改变对骨质疏松的看法).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1;4(1):49

第5篇:针灸临床论文范文

关键词: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211-02

一体化教学模式[1],是指在有明确教育核心目标的前提下,强调教育过程精心设计、有机组合,在连续或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有效的教育资源,以达到最佳效果的过程。高职高专医学临床课程一体化教学着重强调以人为本、与岗位对接,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相结合,集理论知识讲解与训练临床技能水平于一体,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与临床治疗能力。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高专针灸推拿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教学的不足。在一体化模式下,根据临床需要,理论知识教学围绕临床实际需求为主,即理论够用;实践技能教学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治疗技能水平。现结合我校针灸推拿专业一体化教学实践,谈谈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体会。

1. 以就业为目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一体化实训体系

结合高职高专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等,我们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了以就业为导向,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的专业化的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1调整理论实践比例,强化实践教学 针灸推拿专业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需要强化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在制定一体化的教学计划时,应与本科院校有区别,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临床工作需要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核要求,适当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依据各课程特点,制定好理论实践比例。例如,刺法针灸法学一体化教学时,理论和实践学时比例可为1:1-2的比例;针灸治疗一体化教学,理论实践比例可以达到1:1左右。同时,还要切实保证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床诊治能力。

1.2严格实践教学考核 实践教学考核作为一体化教学的反馈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及临床要求来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模拟病人临床诊疗情景来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考核进而得到反馈信息,教师根据所反馈的信息来对课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最终改善实验实训的实施方案。

1.3构建实践教学及管理模式 在遵循“医教一体、学岗对应、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等原则下,我们构建了实践教学中形成理论讲授实训室实践操作实验室量化标准(考核)模拟诊疗室(社会实践)临床衔接临床见习、实习,临床过渡的实践教学的可行性模式[2]。其中,我们又通过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培训一体化、融医德与专业教育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融讲示演练与媒体技术一体化等方式来实现一体化教学。

2. 结合临床岗位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在针灸推拿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按照“突出应用性、强化能力训练”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最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2.1引入临床路径教学法 运用临床路径教学方法,我们将临床的实际工作场景安排在实验室教学中进行,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该法的应用可以强化学生的临床诊治思维能力,为将来进入临床实习奠定了基础,使其进入临床后就可以运用临床思维方法来应对实际临床疾病,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的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2.2引入临床指南教学法[1] 临床上,疾病的治疗往往是多专业的一体化综合诊疗,而大部分教材学科独立性相对较强,注重强调学科的理论知识,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够,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很强,综合实践能力薄弱。将临床指南融入到课堂理论和实践培训的过程中,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对于颈椎病来说,在针灸教材只讲述针灸治疗方法,推拿教材只注重推拿治疗,在内科上只注重内服药物治疗等,但是,临床上却是多元化的综合治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整理编写出针灸推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讲义用于指导教学,依据病种进行分类,贴近与临床实际,让学生在实验室中练习对病种的综合治疗方法,进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临床适应能力。

3.学岗对应,一体化模拟实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们模拟实训情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3],采取递进式的方式,层层深入,通过四个阶段实现教学。一、模型练习。注重基本手法练习,严格规范手法操作技巧。教师讲完一种操作方法后,首先示教操作,然后指导学生分组(3-4人每组)训练。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力求人人过关。二、人(实)体练习。让学生面对具体的人体或互相扮演病人,在人体上进行实际操作,熟练掌握人体操作技巧;让学生对于人体的不同部位手感的感应度进行熟悉,掌握手法的手感力度,并且对正常组织之间的感应信号也进行感应;三、模拟诊疗室实训。老师结合临床实际,准备常见疾病的仿真综合诊疗专题实践。首先,让同学讨论准备,接着老师结合同学的思考回答讲解病例的诊疗手段、内容以及操作方法,然后老师示教操作,最后同学之间互相扮演病人进行实体操作、体会,老师巡回指导,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诊疗能力。四、医院见习实习。通过在校期间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学生利用课余、假期到临床见习,早临床以体会临床诊疗情景,让学生反思学校的学习,总结改进学习方式方法;毕业临床实习后,熟悉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满足临床岗位工作需要。

总之,运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岗对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可以降低针灸推拿专业在教学和实训过程中的盲目性、机械性,可以更好的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实用型高技能型的针灸推拿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学皎等.医学高职学校临床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6,14(04):7-10

[2]强 刚,刘 茜,潘道友.高职高专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研究,2012,06(3):20-21

[3]吕美珍.高职高专针灸推拿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探讨[J].教改创新,2010,01(16):13-14

项目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专项课题(GZY12B19)

第6篇:针灸临床论文范文

循证医学(EBM)是一门新兴而严谨的医学学科,针灸学是一门传统经验医学,近年随着临床实践的丰富,发现EBM观念正逐步被引入针灸临床研究,且有逐渐占主导地位的趋势,大大促使了针灸与国际的接轨。循证医学在指导针灸临床研究时,尚存在不少问题,需引起医学工作者的重视,从而促进针灸临床研究的发展。

1EBM应用于针灸临床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吴滨等[3~4]和于金娜等[5]研究显示:1990~1999年《针灸临床杂志》与1991~2004年《中国针灸》中的RCT文章占临床研究性文章率均不到20%且存在质量问题,其主要表现在:①有描述具体随机方法的真正随机少,盲法的使用率偏低;②诊断、纳入/排出标准不明了,疗效评判标准没有采用金标准;③有些组间基线情况无描述、组间样本分配比例不合理、研究结论等数据缺乏规范的统计学处理;④针灸术语应用不规范;⑤论文中缺少甚至没有方法学描述,实验的可重复性降低;⑥治疗结果阳性率太高,有效率在90%以上的偏多甚至有100%的报道。以上存在的问题突出集中在随机方案及盲法的应用不正确,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是提高针灸临床研究的关键。国内临床试验研究多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入院时间、门诊号或住院号进行分组,这是半随机法。有些研究虽然提到随机分组却没有对随机的方法进行具体的描述,这都会对试验研究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临床RCT试验设计应以完全随机的方法实施分组,如随机数字表法,而且还要注意对随机分配方案进行隐藏,具体组别分配方案也要隐匿,确保随机分组的方案制定者与具体执行者是不同人员[6]。随机方案隐匿与盲法相混淆。盲法的目的是消除观察性或测量性偏倚,然而针灸临床研究中却难以做到双盲、三盲,盲法使用率总体偏低。

2EBM用于针灸临床研究的思考

EBM的核心是寻求多中心、大样本的RCT的最佳证据。中医核心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如果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获得照搬循证医学获得有效证据,与中医学的核心精髓是有一定冲突的。而且新近的研究证据往往有局限性,远远不如古代医籍记载的丰富。

2.1随机

随机即将纳入研究的合格对象都具有均等的机会被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使各种预后因素(已知的、未知的)均衡的分布于各组当中,达到各组的均衡比,从而避免人为的选择性偏移,使各组在基线情况尽可能保证一致,以确保试验结果的真实性。随机的目的是排除掉试验参与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将其看成单一纯粹的物品进行随机分配。显而易见,随机确实能够保证试验干预措施的特异性。然而中医讲求形神一体,患者的精神意愿情志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密切关联。临床上针灸医师常常要求患者要信任医生,否则效果不好,这也是有证可寻的,《素问•汤液醪醴》载:“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是因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也”。又如《素问•五脏别论》中说:“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皆标本不得之谓。”

针刺也与药物不同,尤其是对初次就诊的患者来说,如果不能信赖医生,针刺过程中往往容易发生滞针、晕针等情况,对于治疗效果会产生一定影响。对于针灸医师来说“治神”、“守神”、“得气”并不陌生,《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粗守形,上守神”,“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即通过调摄病人精神,集中医生意念,“神在秋毫,属意病者”,促使针下得气,甚至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同时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无可厚非,正确的针灸理论包含一定的言语暗示、心理诱导,针刺过程不应该理解为单纯的物理刺激过程。然而随机的原则试图将针灸治疗过程单一纯粹化,仅仅想明确针刺或是灸的作用,却又把单一纯粹化的刺灸当做是中医讲的针灸,进行评价找出证据。这种纯粹化了的刺灸失去了中医原有的特色。

2.2盲法

盲法又称为蒙蔽,是指蒙蔽试验参与人员,包括对患者、医生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人员进行蒙蔽,使他们不了解临床干预方案的分配情况,从而控制对试验引入的偏倚[7]。在针灸临床试验中,人们采用模拟等方法来设计安慰对照[8]。在国外针刺试验中,盲法主要用shamacupuncture(“假针刺”)来实现。shamacupuncture主要有2个特点:非穴、浅刺(较少痛觉或极少痛觉,无得气感)[9]。人体经络运行气血,是联系脏腑与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着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可见经络沟通内外,纵横交错,遍布全身。众所周知,经脉、穴位也非一线一点,是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的,而且经脉循行“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所谓的非穴只是非常用穴或非经位,其实并未离开经络系统。经络包括十二皮部,《素问•皮部论》曰:“皮者脉之布也”,浮络也分布在浅表部位,可见浅刺也未离开经络系统。所以假性针刺存在一定的生理作用,属于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尤其在疼痛方面的治疗,假性针刺的效果虽不如针灸,却优于安慰剂(针灸止痛效果与假性针刺止痛效果比较:前者是60%,后者是40%~50%)[10~14],这说明假针灸并不严谨,无法普遍应用到针灸临床研究。

现在的患者已经不同于以前,获得信息的途径非常广泛,许多患者是查询了大量信息后来就诊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而且患病本就是一件痛苦的事,不论是患者还是家人都急于了解病情,希望医生能明确诊断,并给予精当的治疗方案,有的患者甚至希望能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如果患者的要求不能满足又势必影响其情绪,对治疗效果无益。假如“随机化”是为了排除心理作用对治疗的正面影响,那么“盲法”对治疗的负面影响又该如何处理?针灸治疗属于复杂的干预模式,针灸医生必须亲自操作,需要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并取得患者的信任,这种治疗措施是中医学核心价值观念的体现。针灸医师不同于其他的中医师,不但需要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扎实的诊断能力,还需要熟练精准甚至是独到的针刺技巧及与患者的沟通能力。针刺强调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标幽赋》云:“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而得气的指证不仅包括施术者的手下感觉还包括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反应,是需要医患的配合及沟通的。而从盲法的定义和分类来看,应用于针灸临床研究是困难的。#p#分页标题#e#

3讨论

第7篇:针灸临床论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R 246.6 文献标志码:A

[摘 要] 了解近年来针灸治疗焦虑症的概况,为今后焦虑症针灸治疗方案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通过回顾1994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焦虑症的针灸治疗进行了总结。文献资料归纳显示,焦虑症针灸临床治疗选择最多见的是百会、内关、神门、三阴交、印堂等穴。焦虑症针灸治疗选穴突出了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 体现了情志疾病“从脑论治”和“从心论治”的治疗特点, 强调了中医脏腑辨证在焦虑症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焦虑症/针灸疗法;综述;选穴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anxiety neurosis and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cupoint selection

ZHU Zhao-hong, DING Zhu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 No.421 Hospital of PLA, Guangdong Guangzhou 510318, China)

ABSTRACT: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since 1994 on treatment of anxiety neurosis with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standard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treatment program.It is indicated that Baihui (GV 20), Neiguan (PC 6), Shenmen (HT 7), Sanyinjiao (SP 6), Yintang (EX-HN 3), etc.were themost commonly selected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anxiety neurosis.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anxiety neurosis stresses the special function of acupoints in acupoint selection, reflecting the therapeutic characteristics of "treatment based on the brain" and "treatment based on the heart" formental disorders, and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CM Zang- and Fu-organ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reatment of anxiety neurosis.

KEY WORDS: Anxiety Disorders/am ther;Review;Point Selection

焦虑症是临床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之一。目前焦虑症的治疗以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虽然新型的抗焦虑药物层出不穷,但药物易成瘾、不良反应多、价格昂贵,限制了药物的临床应用。焦虑症属中医情志病范畴,针灸治疗焦虑症是祖国医学的特色之一,对焦虑症的治疗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近年来,随着焦虑症认识的逐步深入,针灸治疗焦虑症的相关报道也不断增多。本文回顾了目前针灸治疗焦虑症的现状,并总结和分析了焦虑症针灸选穴的规律和特点。

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是焦虑症的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其主要临床表现有过度焦虑、忧郁,伴失眠、易激惹、坐立不安、紧张、出汗、心悸、气短、胸部不适、恶心、头晕等等[1]。根据以上临床表现来看,祖国医学虽无完整的论述,但相关内容可以在“郁证”“百合病”“心悸”“怔忡”“不寐”“惊悸”“脏躁”等病症记载中找到相关记载。祖国医学中虽无“焦虑症”之名,但对于焦虑症的主要临床症状以及上述中医病症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目前有关焦虑症的针灸治疗情况如何?针灸治疗焦虑症选穴有何特点?笔者从1994-2007年公开发表的文献中选择“焦虑症”“焦虑状态”“心脏神经官能症”“失眠”“郁证”“惊悸”“脏躁”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再以“针灸治疗”“电针治疗”“穴位注射”等进行二次检索,选择其中符合明确诊断焦虑症和焦虑状态的患者为观察对象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对今后焦虑症的针灸治疗有所启示。

1 焦虑症针灸治疗回顾

1.1 针刺治疗

针刺是目前焦虑症治疗的主要方法,也是临床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符合焦虑症和焦虑状态诊断的针刺治疗的主要文献报道共12篇(见表1)。从临床疗效可以看出,针刺治疗后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明显下降,针刺治疗组疗效与多数抗焦虑药物治疗无显著差异,针刺结合药物治疗者疗效均好于单纯药物治疗,多数接受针刺治疗的焦虑患者紧张情绪得到改善,自主神经症状亦逐渐缓解,治疗不良反应也明显少于药物治疗。

1.2 电针治疗

电针治疗已经成为针灸临床常规治疗手段之一。近年来公开报道的电针治疗焦虑症的文献见表2。不同的报道中虽然电针的选穴不同,但治疗效果与抗焦虑药物治疗的疗效基本一致。有报道[13]甚至显示电针治疗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亦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1.3 针刺艾灸治疗

有关焦虑症灸法治疗的报道相对较少,仅检索到3篇文献。如高莉萍等[21]对SAS评分大于60分的中重度焦虑症患者运用安神醒脑针灸法治疗,取百会、神庭、四神聪等,对百会用艾条回旋灸,内关用补法加灸,隔日1次,治疗l5次,结果显示针灸和药物结合治疗显著好于佳乐定、谷维素的单纯药物治疗;刘桂珍等[22]运用针灸和耳穴治疗焦虑性神经症患者,针灸组取足三里、内关、天枢、太冲等,同时针刺心、肾、神门和内分泌等耳穴,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好于其他2组,1年后追踪调查结果也表明针灸治疗的巩固率高于脱敏疗法;李国臣等[23]总结临床经验,选取经验穴鬼哭穴治疗慢性焦虑症,把艾炷置于鬼哭穴(位于大拇指背侧桡侧缘拇指桡侧爪甲角1穴,直对桡侧指甲角处之皮部1穴)上,点燃,以病人难以忍受为度,取下艾炷,每次3壮,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治疗过程中配合心理疏导,治疗27例焦虑症患者,1个疗程治愈7例,2个疗程治愈12例,3个疗程治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8.9%。

1.4 其他针灸治疗方法

耳穴治疗和穴位注射等其他针灸疗法散见在其他文献中。霍晓宁等[24]报道了28例广泛性焦虑患者的耳穴治疗,取神门、心、皮质下等耳穴,以王不留行贴压,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有效率85.7%;张学真[25]也观察到取交感、神门、枕、皮质下、脑干、心、肾、肝和胆等耳穴治疗焦虑症,配合黛力新治疗6周,结果6周后患者HAMA显著下

降;周昭君等[26]治疗焦虑症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药物对照组,观察组针刺取穴神门、三阴交,穴位注射取足三里,药物用氯硝西泮0.1~0.3

mg,西药治疗采用氟西汀、氯硝西泮、阿米替林、多虑平、美舒郁、丁螺环酮等,3个疗程结束后评分统计显示,观察组比对照组减分率更加明显, 尤以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因子评分减分率为高。

纵观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与以往的同类研究相比,近年来针灸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研究已经步入一个全新时期。多数临床研究设计严谨规范,遵循随机对照原则,有明确的诊断和疗效标准,使研究可信度大大增加。同时笔者也发现,同类研究观察样本量过小,同类型研究重复较多,缺乏大规模综合性的临床研究,研究内容单一,研究水平也尚待进一步深入,且目前的研究受制于没有相应的中医诊断和疗效标准,无法组织大规模的相关后续研究。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针灸在焦虑症治疗上的优势,早日制定相应的中医诊断、疗效标准和治疗规范,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焦虑症针灸临床研究必须突破的瓶颈。

2 焦虑症针灸选穴

2.1 焦虑症针灸治疗选穴基本情况

本文回顾1994-2007年公开发表的文献26篇,其中出现的常规治疗体穴有37个,它们分别分布在任脉、督脉、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上,另有部分为经外奇穴。其中任脉上有水沟、膻中、中脘;督脉上有百会、神庭、上星、风府、大椎和身柱;神门、通里、少海属手少阴心经;内关、间使属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有合谷、曲池;足厥阴肝经有太冲;足太阴脾经有三阴交;足少阴肾经有太溪、照海;足太阳膀胱经则有心俞、厥阴俞、肾俞、脾俞、命门和申脉;足阳明胃经有足三里和天枢;足少阳胆经上有风池、本神、悬颅;属经外奇穴者为:四神聪、印堂、安眠、太阳、鬼哭和五志(魄户、魂门、意舍、志室、神堂)。

治疗处方中主穴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百会17次、内关15次、神门15次、三阴交11次、印堂10次、足三里9次、四神聪9次、太冲6次、神庭5次、安眠4次、心俞4次;其次为厥阴俞、悬颅、风池、上星、少海、水沟、间使、天枢、肾俞、脾俞、太溪、命门、曲池、中脘、膻中、照海、申脉、合谷、鬼哭、风府、通里、大椎、太阳、本神、身柱、五志等26个穴位。

目前,针灸治疗焦虑症尚未形成统一的选穴和治疗方案,6版教材《针灸治疗学》中无焦虑症的病名,根据焦虑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和特点与“不寐”和“脏躁”两病接近,上述两类疾病的选穴与文献资料中焦虑症治疗选穴出现频率最高的腧穴基本一致。

2.2 焦虑症针灸选穴的特点

(1)突出焦虑症治疗中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

从以上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焦虑症针灸治疗的选穴数量虽多,但使用频率高的穴位比较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分别是百会、内关、神门,它们的频率为15~17次;百会、内关、神门、印堂、三阴交出现在近半数以上的文献中;足三里、三阴交、四神聪、太冲、安眠、心俞、神庭7个穴位出现的频率也相对较高;其他选穴则多数仅出现1、2次。众多的相关研究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以百会、内关、神门、印堂、足三里、三阴交、四神聪等穴为焦虑症的治疗主穴,说明其治疗焦虑症疗效肯定,显示出百会、内关、神门等穴在焦虑症治疗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2)体现情志疾病“从脑论治”和“从心论治”的治疗特点

从腧穴所属经脉看,治疗焦虑症出现频率高的腧穴多集中在督脉、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上。督脉循行于头部正中线,入络于脑;督脉为阳脉之海,并与心、肝、脾、肾及冲任二脉在经络上有广泛的络属。脑为元神之府,从现代医学看,脑为人体思维活动的场所,是精神活动的主宰。督脉之要穴百会、神庭、上星、风府、大椎等则以调节督脉经气、开窍益智为主要功效。风池、悬颅、本神等穴均位于侧头部,印堂、安眠、神庭、四神聪等经外奇穴和阿是穴则均位于头部,对脑部疾病有直接作用。治疗焦虑症选择与脑有广泛联系的督脉穴和位于头部局部的穴位,体现了焦虑症作为精神类疾病重在调节脑部功能的主要治疗思路。祖国医学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均入心,与心主神明关系密切,具有宁心安神、补益心气的作用。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同时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具有养心安神定悸作用。神门则为心经之原穴,具有调神定志、宁心安眠之效。背俞穴心俞和厥阴俞均为心之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同样具有养心安神之效。围绕心及心包经选穴策略,亦是体现了焦虑症从心论治的中医学特点。

(3)强调中医脏腑辨证在焦虑症治疗中的地位

焦虑症之神志不安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其病因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失常,其病位涉及心、肝、脾、肾,病机以气滞、痰热和阴虚居多。焦虑症的针灸选穴除上述督脉、心经、心包经外,其余则出现在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阳明胃经的经脉上。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太冲则为肝经原穴,除都能调节所属脏腑的经气之外,也是针对了焦虑症的病机特点,亦是疏肝调肝、健脾化痰、补虚培元之要穴。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腧穴的广泛应用体现出针灸治疗焦虑症中调节心、肝、脾、肾功能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百会、神庭、内关、神门、印堂、四神聪、三阴交等穴是传统针灸治疗神志疾病的重要选穴,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亦证实其治疗焦虑症的确切疗效,充分体现了它们在焦虑症针灸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希望笔者总结的内容能为焦虑症针灸治疗标准的建立提供文献依据。

参考文献:

[1] 郑祖艳,朱崇霞.针刺背俞穴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3):208.

[2] 乔岩岩.神门透刺少海治疗焦虑症状30例[J].中国针灸,2001,21(2):81-82.

[3] 陆瑾.针刺治疗失眠症患者焦虑状态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1):23-24.

[4] 罗文政,刘海静,梅尚英,等.靳三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3):201-203.

[5] 赵天辉,都弘.经络氧疗法治疗焦虑障碍6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6,38(2):66-67.

[6] 廉南,雷中杰.针刺四神聪为主治疗厄瓜多尔籍焦虑症患者临床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3):51-52.

[7] 周志华,俞蔚影,吴洲红,等.针药结合治疗焦虑症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6):9-10.

[8] 符文彬.腹针与体针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显效率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06,19(10):169-172.

[9] 梁智明.针刺加心理治疗应试焦虑症110例[J].四川中医,1996,14(5):53.

[10] 张洪,曾征,邓鸿.针刺治疗焦虑性神经症157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10):12-13.

[11] 张涛,邵沛,陈妙.针药结合治疗焦虑症35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2):13-15.

[12] 沈莉,颜红,冯锋.针药结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36(3):3-4.

[13] 海日罕,陈惜贞,静进.电针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个性特征与行为模式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4,24(3):165-

166.

[14] 王超英,梁建平,罗和春,等.电针治疗焦虑症2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3,19(3):26-27.

[15] 海日罕,陈惜贞,耿建虹.电针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6):385-386.

[16] 崔金波,李育红,周正保.针灸为主治疗焦虑症30例疗效分析[J].天津中医,1999,16(1):36-37.

[17] 郭雅明,刘翠峰.经络氧加电针灸治疗焦虑症对照观察[J].光明中医,2006,21(7):50-51.

[18] 黄学军,罗仁浩.电针治疗焦虑症36例临床分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11(3):41-42.

[19] 阮继源.中药结合电针治疗焦虑症86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1):70-71.

[20] 张洪,曹征,邓鸿.音乐电针治疗焦虑症157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1):22-23.

[21] 高莉萍,邹勇.安神清脑法针灸治疗焦虑症42例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5):28-29.

[22] 刘桂珍,藏云娟,刘珍爱.针灸加系统脱敏疗法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1998,17(4):17-19.

[23] 李国臣,李莉.单灸鬼哭穴治疗慢性焦虑症[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74.

[24] 霍晓宁,李建国.耳压法治疗广泛性焦虑28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2005,18(4):30.

[25] 张学真.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1(9):552-553.

第8篇:针灸临床论文范文

作为上海乃至全国当前开展针灸疗法,特别是针刺麻醉最广泛的基地――上海曙光医院针灸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心,其主要带头人沈卫东教授自研究生阶段起就开始了对针灸机制原理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多年的临床探索和科学研究,沈卫东教授带领团队不断地摸索、归纳,结合现代神经学研究的成果,总结出针灸规范化、系统化的基础理论和使用方法,使得这一祖国传统医学技术和诊疗手段更有效地为众多病家造福。

针刺麻醉――神奇的镇痛之术

“很多人接触针灸是从疼痛开始的。”沈卫东教授介绍说,针灸治疗各种疼痛有特殊的效果,譬如头痛、牙痛、腰痛等,常常一两次针灸就能明显缓解症状,针到痛除。

由最初的局部针灸镇痛发展而来的针刺麻醉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一项具有原创性的重大医学成就,其有效性已经被大量实践所证实。其不仅为外科手术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非药物麻醉方法,也推动了针灸学、神经生理、生物化学、组织化学、神经递质等学科发展,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我国医学科学研究五项重大成果之一。

上海曙光医院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针刺麻醉研究,历经几代人员的努力,已具有雄厚的基础条件与科研实力。2006年,沈卫东和同事共同完成了曙光医院近年来第一例针麻心脏手术的针刺麻醉任务。从此,由沈卫东领衔的针刺麻醉团队便投入大量精力,克服种种困难,在心胸外科、腹部腔镜、脑外科、骨伤科、普外科、五官科等手术中采用针刺麻醉或针药复合麻醉,并运用中医经络理论进行选穴施针,取得了很好的临床实践效果。

“针刺麻醉的优势,归纳为9个字――苏醒快、费用低、保护好。”沈卫东介绍说,它可以被运用在各种手术中,从部位来看,如头颅、口腔、甲状腺、心脏、肺、乳腺、胆囊、输尿管、皮肤等。根据观察,越接近头部的手术用针刺麻醉的镇痛效果越好。由于每个人对针刺的感觉程度不同,耐痛性也不同,所以在选择针刺麻醉术之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试针和痛阈测定仪的测试,并结合手术类型,选择个体化的针刺方案。

鉴于沈卫东教授及团队的工作成就,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中国中医药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民周刊、德国电视台、星空卫视等媒体均作过专题报道。以针刺麻醉团队为主的针麻镇痛专科被列入上海市卫生局中医特色领先专科,同时还承担了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课题项目。2010年,由沈卫东教授引领的曙光医院针刺麻醉研究荣获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一等奖。目前,针麻团队进一步开展了针药复合麻醉下肺切除术、心脏手术、颅脑手术、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鼻内窥镜术、腹腔镜手术等,这其中,有年仅11岁的行针药复合麻醉下心室缺损修补术的患者,也有来自万里之外的国外患者。

实践证明,针刺麻醉疗法可减少麻醉镇痛用药、促进术后康复、减少医疗费用,具有明显的卫生经济学优势。沈卫东教授以这小小的银针,为无数的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镇痛之术。

稳中求变,脑骨兼治重创新

“除了针刺麻醉,针灸治疗还广泛应用在某些脑病、骨伤病的治疗,并有着非常好的临床效果!”沈卫东兴奋地介绍。

就现今的医学条件而言,脑血管病、脑实质病变、缺氧性脑病、脑性瘫痪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大脑病变,缺少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沈卫东教授自研究生开始就从事脑病针灸研究,以智能衰退为相关研究课题,此后又以中风的分期治疗为研究方向,在博士后工作站进行研究工作,通过系统规范的临床研究,针对缺血性中风的康复,提出针灸早期介入治疗――针灸时间窗的观点,并将这一研究成果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带领全科医师在脑病方面开展建设性工作,开设了中风专病、小儿脑瘫专病、智能衰退专病、周围神经病变专病、颤症专病等针灸特色脑病门诊。

对于针灸治疗骨伤疾病,沈卫东十分重视临床疗效的提高。

“中医治病,贵在既非因循守旧,又得归本溯源,即变中有稳,稳中求变。”沈卫东灵活运用了其师――中医骨伤名家石印玉“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思想,在临床上以“温阳通督”为治疗原则,运用督脉及其穴位配合温阳中药来治疗颈椎、腰椎等病症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其自创的“项八针”“腰八针”治疗颈椎病、腰突症,以简捷的取穴和适宜的手法,使大量的患者摆脱了疾病的痛苦。

治未病――银针调衡促健康

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人体的疾病首先起于内在生理功能失衡,并常常以亚健康为主要表现,如慢性疲劳、失眠、耳鸣耳聋、肥胖等。沈卫东教授在临床工作中,以“瘀”立论,以“通”为治,兼及其他,注重调衡来改善亚健康的状态,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如耳鸣耳聋一般认为是肾虚之证,但临床上往往单用补肾之药效果不甚理想,沈卫东教授则以针灸活血通络为主,辅以补肾中药,效果明显。沈卫东教授认为,人体诸多疾病,均由失衡引起,而经络气血失衡致“瘀”致“郁”为诸病之根,凡气、痰、血等失去原先的功能状态或运行受阻则会变生他病。因此,采用针灸的方法,使原本运行欠畅的气血在针灸的作用下恢复活力,达到原有的功能状态,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纠正亚健康状态。

小小银针,奥妙无穷。沈卫东教授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为使针灸更好地发扬光大,目前正在努力建立针灸的临床科研客观评价体系以及针灸治疗疾病的系统规范,将针灸与现代康复技术完美结合,以探索传统医学发展的新型模式。

期待针灸有更光辉的明天!

(沈卫东教授每周二、三上午在曙光医院西院,每周五下午在曙光医院东院有专家门诊;每周一上午在曙光医院西院,每周一、三下午在曙光医院东院有特需门诊)

第9篇:针灸临床论文范文

【关键词】针灸;传统与现代;技术运用;最佳结合点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0-0462-021

前言

传统针灸技术是传统中医学针灸学部分当中最为重要、基础、精华的部分,也是中医学当中最实质的组成部分之一;相对而言,现代针灸技术则是在传承传统中医学针灸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科学技术在声、光、电等方面的成就,进一步丰富与发展而形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传统针灸技术与现代针灸技术在临床应用与科学研究当中的协同作用也在逐渐被加强。

2针灸方法的治疗范围

传统意义上的针灸治疗是以中国传统的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在进行治疗的时候是以“经络所通,主治所及”“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等医学理论以及中国传统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环,所以传统意义上的针灸能够在临床各个科室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相比之下,现代针灸技术是以传统针灸技术为基础的,又融合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成就,所以在临床治疗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此可见,传统针灸与现代针灸具有几乎相同的治疗范围。

3针灸的治疗原理

传统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法是以中医的基础等理论,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等理论和整体观念的为指导思想,并以此为依据来分析人机体的一些功能状态,并根据诊断所得出的一些结论来确定所得疾病,从而选择最合适的针灸穴位、手法和对人体的刺激量,从而达到调和阴阳、疏经通络的治疗目的。反观现代的针灸技术,其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来表明针灸作用的实质是以物理或者化学作用,通过物质或能量的刺激作用,也就是通过机械能、电能、化学能、光能、热能等形式的能量为刺激手段,通过人体自身的直接作用和神经体液调节作用、神经反射作用和神经-内分泌――免疫作用等途径进行作用,以达到人体各部分处于协调状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