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范文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精选(九篇)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第1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分层教学;多元化评价

当今是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它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变得越来越重要。于是信息技术课程在这样的时代召唤下应运而生。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上好这门课是我们一直在思索和探究的课题。下面,我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工作,来浅谈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

要做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首先要从理论上武装自己,用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1.教师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要认识到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实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明确现代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下坚实且良好的基础。

2.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要学习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3.教师要将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整合,以全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

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家庭环境以及学习环境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在步入初中之后,信息技术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如果教师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极易造成好学生“吃不饱”、中等生学不好、后进生“吃不了”的不良局面。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使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无法实现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所以,在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具体操作如下:我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的不同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为学习基础比较好、电脑基础知识和操作熟练的优等生,第二层次的学生为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一般的中等生,第三层次为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也相对较低的后进生。在备课过程中,我会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三、教师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智慧的火花在交流和讨论中碰撞出绚烂的光彩。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可以倾向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础操作技能的训练,但是在课外的时间里,学生的思维应该是无拘无束的,教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活动中,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继续学习和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师要采用小组互助的方式进行教学,减轻教师的辅导负担,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基本上都是在微机室里完成的。在具体的上机操作过程中,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技术问题。尤其是刚刚开始进行操作学习的阶段,教师在微机室里忙来忙去,还是无法兼顾到全体学生,以至于部分学生因为无法得到教师的帮助,不能及时解决操作时遇到的问题而逐渐失去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想出了一个小组互助学习,用学生来辅导学生的办法。这个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解决了教师忙不过来的难题,又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办法是这样的:在刚开始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认真观察哪些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操作任务,然后我会大力地表扬这些学生,并且宣布让这些学生来充当教师的小帮手,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这些学生分别负责辅导一组学生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开展小组竞赛,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他们更是干劲十足。在学生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巡视指导工作,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重点地辅导某些学生或者班内存在的共性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一举多得。而且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要比师生的交流更容易,因此学生辅导学生的效果甚至比教师的讲解更好。总之,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是我们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避免传统教育的缺陷,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提高操作技能,为信息技术的普及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桂开.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实践与思考[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4).

[2]司清清.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软件导刊,2013(2).

[3]滕飞.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之我见[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18).

第2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使人们清醒的看到:不把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目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刚刚起步,不少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还未能普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了缩短差距,迅速普及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许多学者和专家都在研究和探索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

1.基本特点

1.1 新生性。信息技术不仅体现在从无到有,即使是已有的学习内容,如文字的录入与排版,也是以较快的速度在更新。可以肯定,今后本学科定有许多新内容出现。

1.2 工具性。如同识字和四则运算一样,计算机的基本运用能力将成为每个人工作的基本必备工具。

1.3 技术性。《计算机》课偏重于理论性,而《信息技术》课则偏重于技术的应用,当然是在一定层次的理论基础上的技术。这也是当今知识经济在IT行业充分体现的原因所在。

1.4 应用性。不论是在高层次,如军事、气象、经济方面,还是在中学生的学习,或是在日常工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教学可以联系实际。以上是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特点,也是我们教师在选择、应用和创造教学法时,关于学科特点方面的主要理论依据。

2.优化课堂教学

当学生有了兴趣之后,我们必然要在优化课堂教学方面做大量的工作,让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完美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走进中学的课堂时间还不是很长,它作为一门新的课程有其特色。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那教师如何去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呢?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跟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有所区别,采用具有本门学科特色的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精心设计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如,《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属于信息技术中的理论课程比较枯燥,我们更应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教学时可附上图片和文字说明,用准确恰当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专业的语言生活化,让学生能够以较为愉快地心情去接受这些"枯燥"的电脑知识。

3.用任务驱动学生学习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设计、构思"任务"尤为重要。在教学任务的驱动下,通常采用对比法来增强教学内容的联系,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有很多的共性,大部分的软件菜单项有很多是相通的。在Office办公软件的中,这种共性则显得更为突出。对于不同的软件,我们可以给学生以不同的任务,通过对比让学生学到东西,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4.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同学之间可相互探讨、相互研究、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新颖,教师千万不要低估了学生们的能力,往往他们的思维会让你意想不到,能够让你耳目一新。我在上课时,经常挑出几个学习比较出色的学生,和我一起辅导其他的学生。这样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并且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得到新的启发,效果很好,有利于课堂的教学。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角度和形式的立体性,教会学生全面多角度地看待事物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角度和形式的立体性进行写作课的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写作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计算机能进行动态演示,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渐变、叠加等效果和计算机的声像功能将知识难点和某些过程直观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以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认识程度,并通过揭示内在的规律和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利用现代信息真实的直观体验性,将需要的素材积累保存并及时运用

利用现代信息形象直观、过程直观和结果的直观,给予学生有效的刺激。在观察开花的过程和毛毛虫蛹化成蝴蝶的过程时,传统的观察展示就没有快放过程的录像有效。学生眼耳并用,视听同步,加知和理解事物的速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兴趣盎然的时候就能自然而然地把过程完整地描写下来。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多视角多形式的立体冲击下,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维的广度更加拓展,遇到平时在生活中自己理解的现象也更加深刻。这些素材最后自然地融入学生思维中,在阐述写作中的事例时就更加深刻和深入。

第3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范文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是初中信息技术所涉及的内容,其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学生,通过他们对多媒体的接触,对文稿的编辑、文字、段落、艺术字、图片等相关设计已经有了初步的把握,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演示文稿无论在教学中还是企业单位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和传输途径,因此,应在掌握多媒体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将学习的基本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在自主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实际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创新,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做到信息技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

二、教材分析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是信息技术模块二中的第二节内容,通过第一节演示文稿的欣赏与规划,激发学生学习制作演示文稿的兴趣,让学生在对演示文稿了解的基础之上,展开实际操作,结合新课标的标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探究时间,引导学生自主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

2.学会应用幻灯片模板和幻灯片版式。

【过程与方法】

教师有意识的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际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诱导学生发散思维空间,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之上,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实际制作过程,感受信息技术的乐趣和价值,体验成功的愉悦感,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其信息处理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幻灯片模板,向幻灯片里添加背景、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并对其进行信息处理。

难点:灵活运用幻灯片制作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1.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疑问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初中生由于年龄的有限,对任何事物有着好奇心,喜欢模仿,教师可以运用初中生的这个心理,有意识地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时,通过第一节课让学生对演示文稿的欣赏和规划,对教学内容有了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在第一节课时,对演示文稿已经有了初步的制作规划,因此,在此节课内容开始,可以通过播放两种多媒体表现形式,一种是普通的未处理的演示文稿,另一种是已经处理好可以播放的演示文稿,提出问题:(1)说说两种演示文稿的不同之处,原因是什么?(2)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通过两者的欣赏、比较提出问题,打开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主进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之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做总结或者补充,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演示文稿的规划,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习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加强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进行意义建构。新课标也强调:课堂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作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因此,结合新课标与实际的教学情况,在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时教师自己也可以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激励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信息技术的真谛和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首先,教师演示幻灯片的制作,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究或者小组合作总结其主要步骤和操作过程,并根据自我总结的操作方法实施操作。

其次,对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制作出的幻灯片进行欣赏、比较,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分析、总结,欣赏幻灯片中存在的问题:(1)幻灯片使用的填充效果与内容搭配不妥当。(2)插入的艺术字布局不合理,字体的选择和字号的设置与背景不相符,整体看来不协调。(3)演示文稿主题模板设置选择错误。(4)幻灯片没有美化,等等。

最后,教师总结学生讨论发现的问题,之后,让学生相互交流、探讨,逐一的解决问题,对于模糊不清,或者操作错误的地方,教师适时的给予纠正和补充,完善教学内容,在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方法的基础之上,拓展学生的发展思维,诱导学生实施操作。如:(1)通过学习,你掌握了哪几种填充效果?实际操作说明。(2)对于背景设置的方法有哪些?(①颜色过渡、②底纹填充、③纹理填充、④图案填充、⑤图片填充等。)引导学生自主的对教学内容实施交流、探究、实践,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还促进了同学间团结协作、互帮互学的学习精神。

3.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一直是个永恒追寻不变的话题,其创新直接影响着前进与发展与否,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教师应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大胆提出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

通过设置疑问、学生自主探究等,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已经有了整体的掌握,尝试了成功的喜悦,比尔?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这时,教师可以趁胜追击,诱导学生综合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对演示文稿实施创新,体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例如:(1)将生活你所遇到的事情构思成一个小故事,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2)构思自己的理想,想象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以幻灯片的形式表现。(3)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式,构思一个小故事或者寓言等,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大家。等等,不局限格式、背景、具体内容和基本操作方法等,放大胆,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实施创新布局、构思,张扬自我个性,加强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创新意识。

第4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 初中生信息技术教学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在此背景下,信息素养的培养正在引起世人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步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信息技术作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主要学科之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强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

一、采用发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

“发现教学法”主张在生动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结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首先,教师要引出“发现点”。这个“发现点”既不能让学生对于其结果一目了然,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而是提出以后,让学生觉得有思考的余地。围绕“发现点”展开讨论,提出多种设想。在围绕“发现点”组织讨论过程,教师要抛砖引玉,启发学生从以往的知识、类似的软件使用经验等角度展开思维,防止出现离题千里,不着边际的局面。对于学生形成的每一种假设进行分析,去掉一些与本课程无关或难度较大的设想,留下一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让他们去“发现”。通过讨论,学生得到一些他们“发现”的内容,然后相互补充、综合。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结论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从而完成一次“发现”。在教师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不断地思考,大胆地设想,勇敢的实践,得到了自己的“发现”,这种发现的喜悦比单纯教师知识的传授印象要深刻的多,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二、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是指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任务”的创造性设计、构思非常重要。“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心理情绪。特别是学习的情绪方面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很好的为学生营造恰如其分的以人为本的具有个性化的人文主义学习情趣和愉快的学习心理环境。在设计“任务”时应具体考虑怎样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完成和小组协作的形式、怎样根据教材将所学的知识点设计成有层次的、个性化学习知识任务,并根据知识点来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协作能力的多样性任务。任务的设计要紧紧联系他们的周围实际生活,联系他们的学习,要体现任务的实践性、趣味性、人文性。要预测学生对这些任务会出现怎样的心理反应,以便有效保障良好的学生学习环境和课堂学习环境。

为此在教学中应采用超前预测备课法,提前几周进行前瞻性备课,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补充。这样会使教学设计更加准确和有针对性,任务的设计和改动会更加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另外,还要对各个子任务进行系统化、层次化,形成一个整体。比如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形成一个“任务”系统,即将我们课本的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和巩固形成一个前后有联系,有着明确教育教学目的、有层次、可操作的、动态的任务教学子系统和任务教学系统。

三、实施分层教学,差异培养

首先,要确定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的现状和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水平。可通过考查或考试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几个小组,在学生分层时就完成。其中,A组的学生是属于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熟练的一组,B组的学生则是属于操作水平很差的一部分,C组的学生则是有特殊兴趣爱好的一组。这样呢,我们就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别的指导和布置不同的练习任务。

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将教学目标分成不同的水平层次,有不同的侧重内容。这样,就能很好的体现教学内容的不同针对性。

第三、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A、B、C三组的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时都统一要求,学。因为这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差异不大。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能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知识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最后,由于新课程强调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采用统一评价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即将推行实施的温州市中考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加分制度,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的相对科学和完善的弹性评价机制。

第5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范文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你感兴趣,你就不会觉得累,因为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当接手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他们的电脑基础知识悬殊,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从未使用过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完全全是个“电脑盲”。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令人发笑,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站在平等的高度,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树立他们成功的信心、决心。

二、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通过先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践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父亲节贺卡”,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的既快又牢固。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它特有的优势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三、适当留白

留白,就是讲课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有人提出,“讲课要顺畅,尽可能多讲、细讲,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统统化解掉,让学生听起来顺顺当当,少碰钉子、少走弯路……”这是不是好的教学方法?我认为不是。首先,学生从这种课上获得的知识是轻轻松松听来的,不是经过动脑筋下功夫学来的,理解不深刻,掌握不牢固,对提高学习能力不会有很大帮助;其次,这种替学生想,“搀”学生走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真正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学习既无味又无用。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在课上不再一一列举操作方法,而是通过学生给学生讲解或学生自己操作,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描述操作步骤,叙述操作结果。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教学的一种新观念,即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参与探索,养成“发现问题――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留给学生足够的操作时间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以上,有关操作的内容应安排在计算机教室进行。根据调查许多学生对计算机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他们都爱上信息技术课,可是老师一再强调不要动这,也不要动那,一定要跟着老师走。当然,教师这样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只能使学生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胆小的同学怕把计算机弄坏,就什么也不敢动,变得谨小慎微,慢慢的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了。基于以上原因,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适当强调,适当引导,及时观察学生使用情况,一般情况下计算机是不会出问题的。这样做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如果我们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上机动手操作、参与操作,而只是照本宣科“讲解”教材,这和在岸上学游泳一样永远学不会。“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6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现状;对策

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时代悄然兴起的一个新名词,是指“使人能够更有效地选择、查找及评估传统或网上资源的技巧”。由此可见,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是人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搜集、查找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显得格外重要。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标志着其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而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背景下,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能接受一些理论化的知识,难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因此,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经验,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阐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

一、传统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如下:

1.重理论而轻实践

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这类课程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教学的内容,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在实际的初中信息教学中,过度正是理论在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很多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压根没有考虑到学生实践操作的内容,而是将理论知识的灌输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模式。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程是比较枯燥而乏味的,而教师这种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更难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强调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当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已经成为新课改对当前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从通俗的意义上来讲,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以学生“学会、会学和乐学”为核心的。而在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的同步提升,是新课改对教师教学的第一要义目标。但是,就实际的教学而言,很多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教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基本上只能实现新课改的关于“知识”提升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和是代的发展严重不符,不利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

3.教学评价和反思流于形式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三维教学目标,结合自己教学的现状和内容,进行不断的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找出自己教学存在的不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反思往往是流于形式,教师的教学总结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已。正是因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才使得教师一直不能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最终难以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

二、 新课改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

针对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重理论而轻实践、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忽视教学反思和评价等诸多问题,笔者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教学的重点,全面提升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那么,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1.培养W生的信息意识

意识支配行动。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言,首先需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搜集信息,最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升。而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呢?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背景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何等重要;其次,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具有主人翁的意识,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升。这种主观能动性的提升,是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

2.理论结合实践,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针对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教师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需要的就是要改变传统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在这种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从根本上讲,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过程。因此,只有教师不断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方能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能力和技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3.重视教学反思,不断改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教学而言,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而言,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基本的教学目标,那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就应当认真反思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只有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找出短板,积极改进,方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4.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改善学生的信息道德

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信息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种网络暴力也在以某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信息道德培养。为何要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是因为信息道德是保证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不违背相关的道德和伦理,遵纪守法搜集和处理信息。

总而言之,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忽视教学反思等教学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三维教学目标,从多方面多角度创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范文

1 初中数学教学信息技术运用的现状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已经涉及更深层次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计算。例如,对数量的推理与规律的解释、物体运动轨迹的理解、图形解答等,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很多学校都在进行相应的尝试,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得到一定的改善,初步实现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目标。但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1)对信息技术的评价与应用存在一定的误区,致使信息技术的运用与表演形式超过一定程度,无法达到实际效果;2)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缺乏专业水准,对学生的指导能力有限;3)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教师更注重学生学习、记忆的效果,没有更多关注初中生的兴趣与探索能力的培养。

2 初中数学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能够化简数学知识

1)信息技术可以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对几何图形的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将静止的图形设置在一定的运动状态中,能够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系统,使学生加深对几何概念与图形的理解。例如,在初中几何关于圆的学习章节中,各个知识点就存在较多的动态变化与联系,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改变图形的位置与运动状态,来解释规律之间的稳定性,才能使学生增强对诸多结论的理解,明白在动态变化过程中知识的变化与规律的不变性。

2)信息技术可以将更为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很多概念比较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旧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讲解内容,学生表现为被动接受学习内容,对较多的数学概念、公式以及规律都是在强化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掌握,没有真正理解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与特征。但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对抽象知识进行直观化,使学习更为清晰、直观,实现轻松、快速理解内容的目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兴趣

1)增强学生的数学理解力。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而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够把较多的抽象思维过程具体、直观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习的理解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任何事物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在数学上的突破。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图像实现色调上的变化、图像翻转、变换等形式,还能利用音响效果在关键部位进行解释,使学生在学习时同时运用多个感官部位进行理解,透过多彩、生动且直观的动画效果与技术,让抽象化、枯燥化的数学也具有灵动活力。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加专一,乐于学习数学。

3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处理抽象内容。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决定了教学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思索传授知识的方法与效果,如何能做到既生动、形象又易懂,这就是教学问题的所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全面实现这样的要求,其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把初中数学中更多抽象的概念与图形转化为直观、具体、动态的演示体,使学生在更为形象直观的图像演示与播放中加深理解。信息技术的介入,也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化,能够增强学生的专注性与理解力。

如在讲解直线与圆的问题时,对位置的解释可以通过计算机上的动画进行演示,就可以轻松描述直线通过圆的各类情况;学习抛物线一章节时,在电脑上进行抛物线的平移、旋转等过程,就可让学生直观看到抛物线旋转后的方程变化,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能够恰到好处,使学生既理解化解的抽象内容,又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摸索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效结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恰当运用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探索力。信息技术介入数学教学,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而不再是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被动接受知识。在这个主动接受的过程中,再逐步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内容时,对于平面图形中的折叠、翻转、平移等过程,很多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并不是完全明白其变化与规律,通过静态图形的描述,想象力不好的学生很难做到全面理解。

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在多媒体上进行动态演示,图形的变化可以得到全面展示,能够使学生易于理解图形变化中产生的问题,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更加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并能明白图形改变后对一些量的影响,达到数学学习中真正的理解。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能够把数学中的难点进行化解,可化解为直观、具体、形象的内容,这样既能够把数学中难懂、抽象的知识点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进行表达,又能按照初中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研究能力。

信息技术在课后学习中的运用 一般而言,学生的学习应该分为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对初中生来讲,课后学习对知识的巩固与进一步理解具有重要作用。但课后遇到不能解答的数学难题该怎么办?这在传统教学中有时是不能及时解决的,而且随着难懂问题的增加,学生会逐渐降低学习的兴趣。但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各个角落都被网络覆盖,学生可以对不易理解的问题进行网上搜索,或者与教师进行远程交流,这样就能及时反馈得到信息,不会积累问题。

课后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使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学习时段内得到一定的帮助,对产生的问题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通过搜索、询问来解决问题,达到对数学中各知识点的充分理解,实现数学学习成绩的全面突破。

4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介入数学教学中,对教学的方式与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能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直观、具体问题,不仅优化了教学的过程,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对学生而言,更是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兴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师与学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范文

信息技术是我国初中教育中一门重要课程。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从协同教学法的概念出发,对其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及效果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

协同教学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取得较大发展,但从整体教学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偏低;二是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培养学生能力,课程教学流于形式[1]。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尝试将协同教学法引用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进步及发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协同教学的基本概念

所谓协同教学,就是两名或多名课程教师构成一个教学团队,并针对单个或者多个学科领域,应用多种不同的科技技术或设备予以辅助,集体研究、编制教学计划,分工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一个教学组织方式。协同教学系统涵盖了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媒体四个基本要素,这些要素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但又构成相对复杂的运行过程。

2协同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

2.1创建协同教学团队

要确保协同教学有序开展,前提是要建立教学小组。可依照教学需要建立合适的协同教学团队。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而言,课程教师相对较少,可把多个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师组织起来共同建立协同教学团队。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不足地区,可建立跨校协同教学团队。可引进校外信息技术人才到教学团队中。

2.2协同教学实施

2.2.1课前设计

一是前端分析,先要明确教学对象、年级,再在协同教学开展前的1~2周,教学团队成员一同对教学系统进行分析,对学生、教师、教材、计算机设施等进行分析。二是判断,在前端分析基础上确定是否开展协同教学,目的在于确保更为合理地利用学校有限教师资源。三是协同备课。(1)要确定参与的教师,可根据每堂课的教学需要确定人数。(2)明确上课时间,调整好课程安排。特别是在学校统一开展协同教学时,要积极做好此项工作。(3)明确协同教学类型,确定主讲和辅导教师,通常是依照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长确定。(4)要共同开展教学设计,主要有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及制定教学策略,包括筛选教学素材、确定教学内容、选定教学媒体、确定教学方法等。同时,一同设计评价方案[2]。(5)拟定教学流程,确定教师合作安排,确定参与教师的工作及任务,计划越详细,协同教学就越好开展,可编制协同教学流程图。

2.2.2课堂实施

一是讲解示范,主讲教师先在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讲解,突出教学重点及关键信息。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示范以操作演示为主,所以,在演示时必须规范、明确,能通过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其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要领及应用方法。而辅导教师主要配合讲解示范,维持好课堂纪律,但不得影响主讲教师的示范教学。二是设疑及探究。在设疑时,主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情境,将新课导入。辅导教师则协助创设情境,启发班级学生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在探究时,主讲教师分配好任务,然后和辅导教师一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此时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在教学实施上是平行的。对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要指导各小组内部分工、讨论、分析。三是交流讨论,主讲教师先要向学生提出此堂课的交流目标,然后和辅导教师一同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四是成果展示。主讲教师在说明展示要求及评价标准后,和辅导教师一同指导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此外,主讲教师还应单独评价学生所展示的成果作品,辅导教师做好记录。六是教学评价,主讲教师与辅导教师一同对班级学生进行评价,另外还要进行学生互评及组内评价。七是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要对个人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再是教师间的交流和集体反思,包括教师合作情况、教师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及技能、学生的学习差异、学习效果、教学媒体利用等方面[3-4]。

3教学实例及效果

以初中一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中的“EXCEL数据图表化”教学为例,以某初中一年级3班、4班为教学对象。学校微机室共55台电脑,能正常使用的有50台,均装有Excel2007软件,所有电脑均和教师端相连接。

3.1课前设计

由学校3名信息技术教师组建协同教学团队。学生方面,绝大多数学生熟悉Excel界面及有关概念,可应用Excel进行简单的数据计算、分析。但班内学生间的差异仍较大,对课程的理解力有较大差别。教师方面,3名课程老师均会应用Excel2007,其中两名教师可熟练应用,一名未系统学习,部分操作不熟练,但其师教学知识、教学技能及课堂管理能力优于另外两名教师。然后,一同制定教学计划。一是学生理解图表构成及作用,认识图表类型及适用范围;二是掌握数据图表表示法,能编辑图表,学会应用图表分析信息。

3.2教学实施

一是设疑环节。主讲教师把本地6月7日的气温变化表、本校初一语文期中测试成绩分别应用图表形式展示。通过展示让学生认识图表优点,并了解图表概念。二是探究及成果环节。首先,布置制图探究任务,在完成之后,每个学习小组选1名学生进行成果演示。三是交流,请上讲台学生演示并交流制作图表的操作流程。四是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五是教学反思。

3.3教学效果

一是促进了教师发展。参与本次协同教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课程专业知识、技术能力有大幅提升。不管是Excel软件的操作应用,还是计算机硬件技术,都从最初的简单认识和了解,转变到深入、系统的了解,更为熟练的应用和操作。此外,在课程教学知识及技能上也有显著提高。具体体现在对协同教学理论理解更为透彻,课堂教学的语言表达更为清晰、准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境创设更贴近初中阶段学生实际,尤其是探究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法的应用更灵活,在教材处理上越发熟练。二是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的协同教学中,学生能够自愿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师指导下更为投入地学习。教师导入新课并提出问题后,指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讨论得到的结果进行指导,并进行相应的点评,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学习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语言表达及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学生制作图表中,教师可设定探究任务,在任务完成后,进入成果展示阶段,在探究阶段主要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图表制作任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此外,当学生遇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指导并辅助学生解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语

总之,协同教学法应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应用技能,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和创新能力,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作者:蒋婷婷 单位:重庆市凤鸣山中学

参考文献

[1]丁发红.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探析[J].甘肃科技,2010,26(3):184-186.

[2]程勇,刘燕.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之困[J].新课程学习:中,2011(1):135.

第9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信息技术

化学内容的丰富性以及零散性还是远远地低于其他许多理论性学科的,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难度也不是最大的,因此,只要你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化学这门学科就不会成为让学生头疼的学科,反而能从中得到许多快乐。只要教师科学合理地设置好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1.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课件的制作,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传统的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大多是简单的口头讲授,这种教学方式显得比较单调乏味,不能很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的思维和意识方面都处在一个成长期,所以需要有一个正确合适的引导,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学习思维和提高水平,让他们在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化学意识,否则会让他们觉得化学课的学习比较枯燥无趣,也就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设计新颖有趣的教学课件,以此增加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时,由于这一章的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PPT展示来给学生进行知识的教授,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简单的知识,从而加强学生对化学课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通过一些有趣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可以给他们播放相关的视频,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课堂中的相关知识。

2.运用信息技术共享化学资源,丰富学生们的课后学习生活

信息技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富有较强的灵活性,不论是在时间方面还是空间方面都可以灵活多变,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这一点也是与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大不相同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较为死板生硬,不能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化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在知识的扩展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的教学时,应该建立良好的化学教学资源库。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教师更要充分利用这种教学优势,将一些教材上没有提到的化学知识补充给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共享资源的特点,将一些有趣的化学知识给学生进行分享,让他们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可以在化学教学的课堂中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化学方程式的动画剪辑视频,通过音乐的强烈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快和舒适的感觉,同时也创设了良好的化学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来。举个例子,在教学九年级的第二章《制取氧气》这一节的知识时,笔者就首先让学生思考关于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的由来,然后给他们进行了简单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了氧气检验的一些基本原理,由于实验教材和场地的不适合性,然后就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给学生播放了关于氧气制取的一个实验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视频来了解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的由来,以便他们充分地了解方程式的各个组成部分,更清楚地了解实验的过程和具体操作步骤,接着笔者还利用信息技术的相关功能给学生制作了一个知识题库,题库中的内容大都是这一节的课程教学中的内容,让学生对题库中的题进行练习,可以帮助他们巩固加强所学知识,课后的自主练习也能加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后学习生活,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3.借助信息技术播放实验教学视频,形象生动地讲解化学实验知识

初中的化学教学是由基本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化学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的,所以教师也应该注意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在初中的化学实验教学方面,许多的实验要求比较严格,必须按照缜密的安排和步骤进行,而且许多化学的实验有较长的时长,所以教师是很难做到在现场完成的,只能借助一定的教学工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就是化学实验教学中主要用到的一个实验工具。初中化学教师通过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将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和一些不好现场操作的化学实验做成视频,直观形象地给学生进行展示,让他们即使没有亲自动手做实验,也能知道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的过程,方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实验方面的知识,了解实验的具体细节,从而更好地理解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比如在进行《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单员的化学教学时,就可以借助一些实验视频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进行播放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养成他们不断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以首先播放一段常见的金属铁、铝、铜等金属与盐酸、硫酸的化学反应的视频,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对实验过程中的细节进行思考,并得出相应的实验结果。通过这种的实验视频播放的教学模式,大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弊端,一改以往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枯燥和无趣,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增加了他們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化学思维习惯。

结语: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去丰富自己的教学课堂,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效率。在实际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当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化学题库的创设、化学资源的共享以及化学实验视频等等来帮助学生进行化学学习,同时也应该创设良好的化学课堂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娟.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J].教育周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