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范文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精选(九篇)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

第1篇:粮食产业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粮食;产业化;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27-02

1 实行粮食产业化经营,延长粮食加工产业链的必要性

(1)消费需求变化要求。

从1985年到1997年的十二年中,城镇居民动物类食物所占比重由11.1%上升到17.4%,农村居民也由3.83%升到5.81%(《中国统计年鉴》)。可以说中国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正在由“素”向“荤”转变,趋向营养、科学。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的这些变化,对粮食的消费需求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对口粮的品种、质量将会有更高的要求,这也就要求粮食生产的科技化、机械化、管理现代化达到一定的水平;其次,动物类食物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逐步增大,对动物类食物需求旺盛,这必然促进饲料业的大发展;最后工业用粮也将扩大,加工精美的食品大受欢迎,这必然促进粮食加工业的飞速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就是通过粮食产业链的延伸,对粮食进行一次产业大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

(2)规模经济理论要求。

而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这种小而全的小农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表现出它的明显不足,经营规模过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阻碍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在粮食主产区实行粮食产业化经营,冲破这种小而全的经营,扩大经营规模,从两个方面带来规模效应:一是在组织协同发展过程中,把农民与粮食企业双方在要素,包括知识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合理化的分工,企业为农民提供原料购买、技术指导、产后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农户则依据企业提供的市场信息,一心一意种植粮食,从而使粮食生产与企业两者规模扩大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二是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中,科学技术、机械化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必将使一部分农民转移下来,成为某个项目的工人或商人,而一些种粮能手承包租种大量土地,形成种粮大户。因此,粮食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规模都得到扩大,提高了规模效益,实现了规模经济。

(3)发展粮食生产,在江西还有人心和自然条件的优势。

江西农民具有传统种水稻习惯,只要粮价合适,负担减下来,种粮的积极性就会提升,江西是全国最好的生态省份,在食品营养、安全、卫生方面有巨大优势和发展潜力;江西土地后备资源较多,尚待开发利用的宜农、宜林的荒山、荒坡、荒滩面积就多达46.7万公顷,在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占三分之二以上,若抓好中低产田的改造,通过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潜力也很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应用,粮食生产蕴藏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发挥;2001年江西稻谷产量1486.7万吨,居全国第五位;谷物及谷物粉出口达55万吨,占全国谷物及谷粉出口的5%(江西农经网)。近几年,随着粮食市场开放程度的变化,加上品种和质量的原因,江西可供大米在数量上有较好的基础。

2 粮食主产区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

(1)增加了主产区对粮食的有效需求。

长期以来,粮食主产区对外销售的基本上都是原粮,粮食的加工、转化往往在非粮产区,这种状况严重抑制着粮产区对粮食的有效需要量。而一旦在粮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就可以改变过去主产区一味卖原粮的状况,全方位开发粮食产业链,拓宽粮食转化增值环节和渠道,从广度、长度和深度上进行全方位的多向开发。

(2)引导农民进入粮食市场,保持粮食供给总量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从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基本格局来看,粮食收购市场上卖方是千千万万个粮农,他们拥有经营自,一般经营规模狭小,管理较松散,组织化程度低,而他们面对的是强大的政府买方,这种格局对粮农很不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保护粮农的利益,通过粮食产业化经营,引进竞争机制,把国有粮食部门一分为几家,在国有粮食收购企业中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迫使国有粮食收购企业与粮食加工企业、粮农结成利益共同体,把加工企业所需粮食品种、数量及时传递给粮农,并为粮农提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指导,生产服务,保证和组织粮农按时、按质、按量为加工企业提供原粮。在共同体的牵引下,粮农自觉地进入市场,避免盲目生产,粮价将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波动,不会出现供给的大起大落现象,粮食的流通将逐渐市场化、规范化。

(3)有利于调动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农收入。

长期以来,粮食主产区的增值增收问题没有解决好。《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表明,1995年和1996 年两年,在全国10个粮食产最最高的县(市),分别只有35个和37个进入了全国农业增加值最高的10个县(市)的行列,而有65个和6个被排除在外,这种状况大大降低了粮产区种粮积极性。粮食产业化经营则从根本上解决了比较利益问题,注重粮食的商品化、加工转化和生产规模的扩大,逐步树立大粮食的观点。从粮食的加工、转化入手,把畜禽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作为粮食的延伸产业来抓,既提高粮食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又将涉及粮食的产业融为一体,延伸了粮食生产链条,实现了粮食的深度开发和多次转化增值,逐步形成了粮食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粮农除了可以获得种植粮食的收入外,还可以分享加工业和服务业的部分利润,极大地调动了粮农的生产积极性。

(4)有利于主产区实现粮食的规模经济和集约经营。

在家庭承包制基础上进行的粮食生产,实行的是分散经营,严重存在着个体经营规模狭小的弊端。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出现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首先粮食产业化经营要求粮食生产向深加工、精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方向延伸,带动交通、运输、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扩大生产领域和生产能力,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的分工分业和劳动力转移,使土地等生产资料适当集中,单位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其次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粮食产业化经营要求把农户组织起来,围绕粮食,形成区域性的专业化生产,从总体上提高粮食生产的经营规模:最后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龙头企业必须围绕市场,努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商品率的产品,并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实行集约经营的生产方式,最终才能获得高经济效益。可见,粮食产业化经营不仅改变了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带动和促进了粮食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的发展,而且必将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产生积极影响。

3 实行粮食产业化经营,延长粮食加工产业链的对策

(1)明确政府贵任,切实加强领导。

在推行粮食产业化经营中,政府应该是发挥行政职能,根据粮食市场、食品市场和饲料市场的需求和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情况,规划粮食产业发展的方向,使各地方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及时传递市场信息,引导农户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引导龙头企业生产出更多具有一定市场销量的产品,帮助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和经营管理,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经济效益。在粮食产业化经营的起步阶段,存在着资金、物资各方面的困难,需要给予一定的扶持推动。

(2)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是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先导,是粮食优势变成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以各种途径健全市场体系。要健全粮食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立法步伐,使粮食市场的发展做到有法可依,对己制定的市场法规和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维护市场的有序运行。

(3)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粮食科学技术现代化是粮食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江西省农村经济的总体科技含量低,技术基础薄弱,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一大批粮农还将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正是缺少文化技术的劳动者,这样的基础和水平很难支撑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因此,加快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工作。是目前提高粮食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的当务之急加速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工作。

(4)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发展,客观上已经成为粮食化经营的支撑点。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乡镇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城市吸纳这些剩余劳动力,使他们离土不离乡。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打破了把所有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的传统体制,促进了土地的适当集中和流转,既有利于粮食生产基地建立,又有利于粮食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为粮食的产业化经营准备了充分条件。乡镇企业与农户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如果能把一些从事粮食加工、饲料、畜禽等方面的乡镇企业,通过一定的利益机制,与粮农联结起来,成为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那么一方面就可以更好地调动乡村和粮农的积极性,利于与粮农建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则可发挥乡镇企业的市场灵活性特征,充分筹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克服目前粮食产业化经营资金乏的弊端,充分挖掘它在农村的有效市场影响力,牵引粮农参与粮食产业化经营。

(5)树立若干品牌。

目前,全省已打出六个公认品牌大米,如奉新“碧云”牌大米,南昌“昌碧”牌大米、“绿叶”牌大米,樟树“玉珠”牌大米,九江“九九香”牌大米,吉安、上饶“丝苗”牌大米,在国内市场已供不应求。此外,在酿酒业江西也有传统优势。如“四特”、“南昌啤酒”、“七宝山”、“临川贡酒”都是老牌酿酒企业,产品畅销全国。在优质品牌的带动下,整个粮食产业才能够发展起来。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保证12亿多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国的头等大事,在农业面临困境的今天,实行粮食产业化经营,延长粮食加工产业链,是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有效方法,是粮食主产区实现农民普遍增收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1]柯炳生著.中国粮食市场与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第2篇:粮食产业发展方向范文

今年全市粮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增强效益,和谐稳定。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加快全市粮食工作实现超常规发展。扎实推进企业管理,深化和规范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促进企业经营机制体制转变;创新粮食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增强粮食经济效益;加快转变粮食行政职能,强化粮食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依法管粮能力;突出抓好粮食购销等业务工作,进一步提升粮食业务水平,确保粮食工作实现全面发展进步;着力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推进粮食行业文明新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粮食行业,实现全市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全市粮食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全市粮食经营企业完成6.1亿公斤的粮食购销计划,其中订单收购占收购总量的50%以上;粮油销售收入、粮办工业销售收入、国有粮食企业实现利税同比增长10%以上;完成市政府下达的项目建设任务;“四无”粮油率达95%以上,储备粮油“一符三专四落实”达100%。

为确保完成上述工作目标任务,今年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我们的粮食产业化正处在发展的转折时期。年,我们在全市粮食系统实施了“质量效益年”活动,*年,我们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方向是继续深化“质量效益年”活动,按照十七大精神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经济效益这个核心,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深化企业管理,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推进全市粮食产业化上水平。要对现有的粮食生产加工项目强化管理,重点发展粮油精深加工,不断提高粮油加工增加值,实现粮油产品由粗加工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市场终端产品发展,全面提升粮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催生一批效益好、辐射能力强的粮食龙头加工企业和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培育产值超2亿元的企业2家,超5000万元的企业4家,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8亿元。用现代工业改造传统粮食加工业,鼓励关键技术和科研成果通过技术转让、入股等方式进入企业。积极争取协调技改、贷款、贴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快粮油精深加工项目的发展力度,雪源公司日产500吨面粉扩建项目要在上半年正式投产,市粮油总公司的标准化馒头生产线项目要抓紧立项,尽快开工建设,为今后发展夯实基础。以订单为抓手,积极引导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和订单收购,与农户建立合同契约、订单粮食、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形式,建立稳定的小麦、玉米、红薯生产种植基地,提高粮食产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指导企业树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意识,采用先进工艺和质量标准,研发生产优质粮油产品,实现本地主导粮食产品品牌化、名牌化,提高粮油产品市场竞争力,争取在3年内培育出1个国家名牌,2—3个河南省名牌,把我市的粮食产业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规模效应,逐步实现由商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历史性转变。

二、深化完善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管理工作,实现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

一是对改制后的企业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完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加快推进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巩固已取得的改革发展成果。二是以资本为纽带,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鼓励企业进行联合、兼并或股份制改造,进一步优化国有粮食企业的布局和结构,重点发展一批起点高、竞争力强、效益好的大型国有骨干粮食企业。三是以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为重点,继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对市直国有粮食企业,按照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职工权益的原则,指导企业因企制宜,采取民营、股份制、国有控股、引进外来投资等多种形式,彻底推进企业产权实现转变。对直属分局下属的基层粮管所,要结合实际,采取租赁、拍卖、合并等多种形式,进行资源整合,激发企业活力,实现放开搞活。四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进一步完善企业民主决策机制,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降低成本费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继续对市局直属企业实行绩效考核制度,确保市局直属企业健康发展。牢固树立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意识,关注分流职工民生,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兴办各种再就业实体,切实解决好分流职工安置中的遗留问题,维护和谐稳定大局。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工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员工团队意识,培育新型粮食企业职工队伍,树立改革后粮食队伍的新形象。

三、深入推进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提高依法管粮能力

一是加快粮食行政职能转变。按照政府职能定位,加强和充实粮食行政管理机构职能,切实履行粮食行政管理职责,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调控监管、政策指导和协调服务上,注重发挥规划和政策的导向作用,真正做到政企分开。继续深入宣传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河南省《实施办法》,提高粮食执法能力和社会认知度。二是继续培育和发展各类具有资质的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依法加强对全社会市场主体的指导、监督、检查和服务,规范发展现代粮食市场主体,促进粮食市场健康发育,搞活粮食流通。三是加快粮食监督检查执法体系建设。指导和督促县区建立健全粮食监督检查工作机构,充实人员,落实经费。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建设,完善粮食收购、储存、质检、统计等方面的监督检查配套政策,健全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加强粮食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实行粮食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搞好监督检查人员的政策业务培训,提高监督检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监管能力。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建立起经常性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业务协商制度,逐步实现粮食行政执法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四是积极开展面向全社会的粮食流通执法监管活动。加强粮食市场监管,认真组织开展粮食收购资格及统计制度执行等监督检查。严格检查各类收购主体执行国家收购政策情况,规范粮食市场购销行为。重点加强对最低收购价粮食、储备粮油库存及其他政策性用粮专项检查。完善市级储备粮监管措施,建立储备粮监管模式,推进储备粮监管工作常态化。继续加大涉粮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四、抓好以粮食收购为主的各项粮食业务工作,全面提升粮食业务工作水平

一是切实抓好粮食购销工作。认真总结近两年来粮食收购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收购工作的办法和措施,引导企业树立机遇意识,抓住发展机会,继续做好粮食收购工作。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尤其是要抓好备仓工作,通过新建仓房、租赁仓房、更新改造危旧仓房等多种方式,扩大仓容量,保证收购需要。要认真研究粮食流向,把握粮食市场发展趋向,积极主动抓住粮源。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粮食收购政策,鼓励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加工企业等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充分发挥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市场主渠道作用,引导国有粮食企业创新收购方式,多渠道筹集收购资金,完善服务措施,坚持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常年组织收购,力争掌握较多粮源,为粮食经济发展夯实基础,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种粮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二是积极组织粮食销售工作。进一步巩固、加强与主销区粮食经贸合作关系,指导粮食购销企业与销区粮食企业建立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同时,吸引外部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我市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订单粮食或联营办厂加工消化粮源。加强对粮油市场的分析决策,指导企业按照自身经营能力和市场行情,因地制宜,把握时机确定营销策略,适时做好粮食销售工作,搞活粮食经营。对库存的最低收购价粮食,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竞价销售,及时出库,稳定粮油市场价格,保证粮食市场供应。三是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加强对省、市级储备粮的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市级储备粮轮换监管办法,出台有关管理工作制度。根据市区调整对粮食安全的需要,积极争取上级同意,扩大地方储备粮规模,逐步充实到位,增强地方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物质基础和应对市场异常波动的能力。加快粮食应急机制建设,制定下发《*市粮食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加工、储运、供应网络系统,健全应急机制,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四是大力推进粮食物流市场体系建设,鼓励粮食企业利用现有设施和政策环境,积极争取上级的重点扶持和优惠政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取退城进郊、盘活资产、招商引资等措施,发展粮食产业集群,把*建成豫中南的粮食物流集散地。五是认真做好政策性粮食供应工作。严格国家军粮供应政策,改善服务水平,保证供应及时,质量可靠,满足部队用粮需要。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灾区、贫困地区的政策性粮食供应保障工作,确保口粮和生活需要。六是加强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和粮食部门“双线”安全储粮责任制,加强各类粮食库存管理。针对近年来粮食收购量大,外垛和外租仓房多,保管人员减少的不利形势,要进一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保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保管业务水平。重点要加强对最低价收购入库粮食、地方储备粮及其他政策性用粮的监管,规范管理土堤仓和露天垛,保证储粮安全度汛。强化粮食普查和粮情检查,查找储粮隐患并及时整改,确保粮食的安全储存。积极推广应用生物保粮药剂、生态储粮、绿色储粮等新技术,降低粮食数量、品质损失,不断提高科学储粮水平,确保科学储粮率达80%以上。加强对农民储粮技术的指导,推进农户储粮装备和小粮仓标准化、系列化,鼓励国有粮食企业利用现有的仓储设施和技术力量向社会提供粮食仓储和技术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增强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制订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加强储粮化学药剂管理,严格执行机械设备操作规程,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确保全年安全生产不出现人为重特大事故。七是积极推进农村粮油社会化体系建设,服务农民生活生产。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农村粮油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新型的粮油营销体系。继续开展面向农村的粮食代购、代销、代储存、代加工和品种兑换业务,多形式为“三农”服务。实施“放心粮油”工程,继续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满足农村消费者食品卫生需求。八是加快推进粮食统计信息体系建设,服务粮食经营管理。认真做好粮食流通统计工作,加强粮食统计制度宣传和人员培训,改进统计办法和手段,督促各类粮食企业履行报送统计数据义务,提高统计信息服务质量。继续做好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工作,建立农户粮情调查数据库。

第3篇:粮食产业发展方向范文

一、*粮食粮食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粮食流通简要回顾

*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以后,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放开粮食价格,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和重组,促进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发展,粮食市场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政府对粮食市场监管和调控能力增强。

1、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粮食流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2001年,按照国务院要求,*在全国率先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在加强粮食市场调控基础上,放开粮食市场,培育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推动粮食流通向多元化、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同时,全市国有粮食企业“三老”问题在“十五”期间基本得到解决,消化粮食财务挂账12.65亿元,销售处理“老粮”104万吨,分流安置职工近4.2万人,职工人数减少75%。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粮食企业继续发挥粮食收购、粮食储备和粮食市场供应主渠道作用。

2、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粮食市场持续稳定。2006年,本市年粮食总产量111万吨,年粮食总需求量550万吨,其中口粮370万吨,饲料用粮140万吨,工业用粮40万吨。近5年来,全市粮食收购83.88万吨,年均收购粮食16.78万吨。为有效掌控粮源,平衡粮食供求,除了粮食批发市场稳定吸纳粮源以及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参与市场调节外,*年起市政府与黑龙江、吉林省政府签订省市间粮食产销长期合作协议,协议购销量逐年增加,2006年达到85万吨,本市还与江苏、河南等地建立长期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初步建立了粮食产销合作平台,为本市粮食市场稳定起到了保障作用。

3、粮食储备机制不断完善,政府调控能力增强。按照国务院要求,本市地方储备粮规模由原来***万吨调整到***万吨(贸易粮,下同)。地方储备粮运行建立轮换新机制,合理调整储备粮品种结构,保持地方储备粮规模基本到位。加强储备粮费用管理,推进储备粮轮换竞价交易。地方储备粮发挥了稳定粮食市场供应、保护农民售粮利益的积极作用。

4、粮食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坚持“市场吸引流量、价格引导流向”的原则,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建成10个粮食批发市场,2006年粮食交易量达到150万吨,其中粳米交易量达到120万吨,占年粳米消费量的57%。粮食批发市场发挥了吸引粮源、稳定市场、搞活流通的重要作用。本市超市、大卖场、便利店已经成为粮食零售供应主渠道,专业粮油商店、菜市场粮食经营不断规范,帮困粮油供应点和军粮供应站更加完善,多业态、多形式的粮食零售供应网络方便居民购买,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粮食消费需求。

5、粮食部门依法行政,初步建立粮食流通监管体系。*年5月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后,本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实施依法管粮,粮食流通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市政府《*市粮食收购资格暂行规定》,公布粮食收购市场准入条件。本市还制定、实施粮食流通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统计报表制度、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配套制度,初步建立起粮食流通监督管理体系。

(二)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采取了加强土地宏观调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确保我国粮食市场稳定和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也为*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按照中央要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并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将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本市粮食流通产业面临新的难得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作为特大型粮食消费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产需缺口较大是本市确保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本市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与*现代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物流设施与国家实施粮食流通“四散化”要求不相适应,东北铁路运输瓶颈问题对本市掌控粮源形成一定制约,仓储设施配置与地方储备粮规模不相匹配。

二是粮食市场运行方式较为粗放,流通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以及粮食流通服务功能与现代化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三是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不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技术运用、新产品开发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本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目标,努力推进本市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以增强本市粮食流通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把市委、市政府对本市粮食工作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全力推进落实“完善四个体系”、“建设三个平台”、“健全一个网络”等八项主要任务,促进粮食流通产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本市粮食安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基本物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确保粮食安全为中心。*是我国特大型粮食消费城市,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和稳定是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粮食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粮食流通产业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全市各类粮食企业要围绕增强本市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这个中心和维护粮食市场供应稳定这个大局,开展粮食经营,从事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

2、坚持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根据*粮食流通主导型的特点和消费需求变化的要求,要继续坚持以“市场吸引流量,价格引导流向”的原则,不断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增强粮食流通吸纳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快粮食产销合作平台建设,稳定和开拓粮源渠道,保障本市粮食供应。

3、坚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和连锁经营企业的市场主导作用。继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扩大连锁经营企业规模,发挥其规范、稳定市场和保障政策性用粮的主导作用,使其成为政府调控市场的重要载体。同时,继续鼓励多元粮食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4、坚持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提升粮食流通产业科技水平。始终坚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增强粮食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运用先进技术能力,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水平。要重点突破粮食产后减损、绿色储粮、科学储存和综合加工关键技术,为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5、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向。注重挖掘粮食流通各个环节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潜力。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推动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提倡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减少粮食流通环节的损耗,降低粮油加工能耗,防止粮油加工及包装对环境的污染。

(三)主要目标

今后三年,*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粮食行业整体发展,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粮食市场供应确保持续稳定。主要目标如下:

1、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本市年粮食总产量稳定100万吨,年粮食需求量基本稳定550万吨左右,其中,口粮增长2%左右,饲料用粮减少5%左右,工业用粮增长1%左右。外省采购和进口粮食保持在450万吨左右,其中粳谷为220万吨左右。

2、确保地方储备粮充足有效。地方储备粮做到规模到位、结构合理、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宜存率达到88%以上,进一步完善地方储备粮运行机制,增强储备粮调控市场的关键作用,确保地方储备粮调得动、用得上。

3、稳定与加强粮食产销合作。重点发展与东北等粮食主产区以稻谷、玉米为主要品种的长期稳定产销合作,年合作规模达到100万吨,其中粳谷65万吨,不断探索产销合作新方式,逐步完善产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4、优化粮食加工结构布局。粮食加工布局要适应粮食市场需求和应急保障供应的要求,适当扩大大米和面粉加工能力,坚持科技领先、自主创新,提升粮食加工产业能级,发展粮深加工,建成10家省市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降低能耗,注重环保,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争创5-6个*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1-2个中国驰名商标或名牌产品。

5、基本实现粮食物流现代化。优化粮食储备库布局,加快实现粮食流通“四散化”,建设粮食物流及配套设施平台,增强粮食流通辐射能力,全市粮食总流通量达到900万吨左右,逐步使*成为“北粮南运”和粮食进出口的重要枢纽,为*粮食安全和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粮食流通服务。

6、粮食流通保持畅通便捷。粮食批发市场规划布局合理,软硬件设施明显改善,交易服务功能齐全,经营管理严格规范,成为吸引国内外粮源的重要通道,年粮食交易量达到170万吨以上,其中粳米交易量达到130万吨左右。实行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粮油零售网点布局合理,方便消费。

7、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健全有效。全市建立800家以上粮食应急供应指定零售网点,实现应急保障供应粮源、加工、配送和零售网点各环节无缝对接,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确保应急状态下粮食市场供应稳定。

8、节粮节能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大力提倡节约粮食,注重粮食产后减损,注重粮食流通每个环节节粮措施,粮食仓储保管年自然损耗控制在0.2%以内。粮油加工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达到全国行业先进水平,努力完成粮食流通产业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三、主要任务

(一)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1、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进一步转换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积极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经营活动,完善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营造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环境。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发挥粮食批发市场的交易平台作用,吸引国内外众多粮商到*从事粮食经营,带来更多的粮源,稳定和丰富粮食市场供应,满足粮食消费需求。

2、推进粮食批发市场现代化建设。按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合理调整粮食批发市场规划布局,重点建设外环线以外大型现代化粮食批发市场,建成1个区域性中心粮食批发市场、4-5个大米交易量较大的区域性骨干粮食批发市场,稳定提高批发市场年粳米交易量。完善市场基础设施,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发展电子竞价交易、电子商务、网上交易,使本市粮食批发市场成为设施现代化、交易规范化、管理信息化的粮食交易平台。

3、进一步完善粮食零售供应网络。以全市各类大卖场、连锁超市、便利店为骨干,以专业粮油商店和社区菜市场为基础,不断完善本市粮食零售供应网络,鼓励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利用品牌优势、特色服务到社区设立粮油专卖店(柜),服务市民,方便购买。指定帮困粮油供应点和军粮供应站要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执行供应政策,保质保量供应粮食。

(二)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不断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1、完善地方储备粮管理运行机制。抓紧地方储备粮管理立法工作,规范储备粮管理运行程序,健全储备粮管理评价考核体系,提高储备粮管理水平。储备粮轮换要注重市场运行机制,与粮食加工企业经营相结合,与市场供应相协调,有利于储存质量安全,有利于提高科学储粮水平,有利于降低储粮成本。继续推进储备粮轮换公开竞价交易,注重完善“藏粮于企”储备方式,强化制度建设和严格管理,提高监管透明度和运行效率。

2、进一步优化储备粮结构。储备粮品种结构要与市民粮食消费结构相一致,在稳定地方储备粮总规模***万吨的基础上,粳谷品种比例不少于50%,适当增加成品粮储存比例。储备粮布局结构要与市场应急保障供应相适应,储备库要布局合理,有利于调运轮换,有利于仓储保管,有利于市场应急供应。在有效利用本市现有粮库前提下,探索公开招标、选择周边地区粮库承储地方储备粮。

3、切实加强储备粮库存管理。加强储备粮库存质量管理是确保储备粮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要推行储备粮仓库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所有储备粮仓库必须达到“一符四无”的标准,逐步提高储备粮宜存率。创造条件采用低温储粮技术、绿色储存技术,提高库存粮食品质,保持储备粮常储常新。要加强库存质量监管,完善储备粮监测和出库质量检验制度,确保储备粮出库质量安全。

(三)加快推进粮食产销合作平台建设,建立长期稳定粮源通道

1、进一步稳定和加强粮食产销合作。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符合国家“北粮南运”战略布局,符合粮食产销双方长远共同利益,也是保持本市粮食供求平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黑龙江、吉林等主产区的粮食产销合作,积极拓展与河南、江苏、安徽等地的粮食产销合作,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产销合作,扩大合作规模,促进粮食产销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2、进一步完善粮食产销合作机制。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机制、企业运作”的原则,建立粮食产销合作稳定协调机制,深化合作方式,鼓励和支持本市粮食经营企业采取转让、参股、租赁、承包、投资改造等多种合作方式,参与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收购、加工、物流等项目建设,建立本市粮食经营企业的粮食采购、储存、加工货源基地,形成本市长期稳定粮源通道。

3、进一步畅通粮食产销合作运输渠道。“北粮南运”的关键是进一步畅通铁路运输,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根据调运需要安排运力;另一方面要发挥本市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实行铁水联运,扩大水路运输,减缓铁路运输压力。同时,加强产销衔接,尽可能均衡调运。

(四)加快推进现代粮食物流平台建设,增强本市粮食集散辐射能力

1、推进本市粮食流通“四散化”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科技为支撑,通过政府规划和适当投资引导,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功能改造,重点对现有储备粮库配置机械化设备,完善散粮接卸设施,推动粮食进出库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解决从东北铁水联运到沪散粮接卸转运,使本市大型粮食储备库与区县骨干粮食储备库基本实现粮食流通“四散化”对接,形成本市快捷高效、节能降耗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

2、发挥本市大型粮食物流设施对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辐射服务功能。加快外高桥粮食储备库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成为本市粮食储存、加工和中转中心,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承担“北粮南运”、实行“四散化”粮食物流集散地和重要枢纽港。要不断强化外高桥粮食储备库物流信息服务功能和运行能力,发挥其沟通南北、辐射东西、多式联运最大效能,服务于长三角及周边地区。

3、加强郊区骨干粮食储备库建设,优化本市粮食储备库布局。本市较大规模的全市性储备粮库建设已基本结束,粮库建设的重点要转向加强郊区粮食储备库的调整和建设。各区县要合理规划,调整布局,重点加强区县骨干粮食储备库建设,储备库规模要与所承担的区县级储备粮任务相适应。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形成本市两个层面、不同规模、分布合理的粮食储备库布局结构,适应本市粮食供应稳定和储粮安全的需要。

4、推进社会化第三方粮食物流发展。为了保持本市粮食流通渠道畅通,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加强社会化第三方粮食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社会化第三方粮食物流配送企业发展。建立跨省市及市内粮食物流“绿色通道”,重点建设粮食加工企业和粮食经营企业与各区县粮食应急供应零售网点之间的粮食配送物流“绿色通道”。

(五)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平台建设,增强粮食加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效益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构建以粮食购销、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粮食产业化体系。发挥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市场优势,不断完善粮食订单收购,建立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推动粮食生产基地和农户发展粮食生产,鼓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运用国际先进技术发展粮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2、实施粮食企业品牌发展战略。粮食加工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培养和发展粮食加工企业核心品牌产品,形成企业品牌产品发展系列,创立企业品牌形象。要注重企业品牌的宣传和保护,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不断提高本市粮食产品的社会认知度,努力培育区域性名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或名牌,带动本市粮食加工行业共同发展。

3、提高粮食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粮食加工企业要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本市粮食加工实现“产、学、研”联合发展,瞄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技术,大胆创新和应用新技术,大米和面粉加工要应用生物工程技术、膜分离技术、高效干燥技术、超微技术、自动化工艺控制技术、微胶囊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油脂加工要应用气体萃取工艺、酶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粮深加工,努力开发新产品,按照不同消费需求,发展优质绿色大米、营养强化米、方便米饭和全麦粉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大力促进粮食加工综合利用,开发以稻谷、米糠、小麦蛋白、淀粉、胚芽、麸皮、大豆蛋白、大豆皮为原料的粮食延伸产品。

4、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节能降耗粮食加工体系。要进一步调整粮油加工布局结构,在提高粮食加工企业单体规模的基础上,全市大米加工能力提高20%,面粉加工能力提高10%,油脂加工能力保持基本稳定。要提高粮食加工企业业节能降耗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行业节能降耗标准,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粮食加工设施设备的使用,逐步淘汰这类劣势企业,鼓励企业使用环保型包装物,促进粮食加工行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本市粮食加工行业的整体水平。

(六)完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1、健全粮食应急供应零售网络。根据不同区域的人口、消费、网点设置、粮油供应、社区发展等实际情况,按照布局合理、方便购买、平战结合的原则,各区县在现有粮食供应零售网点中择优选择一批粮食零售网点,作为政府指定应急粮食供应零售网点,形成全市粮食应急供应零售网络。

2、健全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系统。要着重加强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系统的加工、物流环节与粮源组织和供应网点之间的衔接。按照双向自愿、明确责任、有偿服务的原则,在现有社会企业中择优选择一批粮食加工企业,承担应急状态下政府指定粮食加工任务;选择若干物流企业,承担应急状态下政府指定粮食应急运输配送任务。粮源组织、粮食加工、物流配送和零售网点各环节要实现无缝化有效对接,以确保应急保障系统有效运行。

3、完善粮食应急供应协作机制。按照国家和本市《粮食应急预案》要求,市和区县政府建立相应指挥机构和工作班子,统一指挥协调应急工作,市、区县和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要求,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完善粮食应急预案实施方案,加强粮食市场信息监测,按程序启动预案,组织协调各方人、财、物力量,确保应急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4、加强粮食市场信息监测。加强粮食市场信息监测,是做好粮食保障供应的基础性工作。结合粮食流通信息化建设,采用先进信息网络技术,着重加强对本市重点企业、重点市场、重点品种、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的及时监测,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网络化粮食应急监测体系,为各级领导实施应急管理、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可靠决策依据,为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实施市场监管、加强企业指导提供服务。

(七)健全粮食流通信息网络,提高粮食行业信息化水平

1、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粮食行业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突破口。大力推进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网络技术在粮食行业推广应用,加快构建以“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行业化”为主要标志的“数字粮食”基本框架,建立一批不同层次、不同功能覆盖全行业的粮食流通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粮食行业降低成本、减少物能消耗的技术改造,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信息资源总量丰富、信息安全保障有力,不断提高本市粮食流通管理水平。

2、加快建设全方位监控的信息传输网络。基本建成粮食流通行业覆盖面宽、高效灵敏的信息传输网络,实现对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全方位监控和对粮食安全的预警预报。加快建立*市粮食流通数据中心,逐步建立市与区县两级粮食预警和地方粮食储备管理信息系统、粮食物流、加工、销售和社会统计等信息化数据库管理系统,将粮食流通信息网络延伸到社区,增强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

3、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本市粮食电子政务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坚持为民、便民、利民原则,积极开发利用面向社会公众的粮食信息化应用项目。加强和完善*粮食网建设,搞好网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充分运用申请处理系统功能,实现本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外行政管理业务网上办理。同时,进一步加强粮食行政机关内部网络建设,逐步实现机关无纸化办公。

4、积极发展粮食电子商务。建立网上粮食交易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降低粮食物流和交易成本,提高粮食交易效率。积极发展粮食网上购物平台,方便市民购买粮油商品,扩大市民网上粮食消费。

(八)完善粮食流通监督管理体系,提高粮食流通依法行政能力

1、进一步健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网络。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网络要向区县延伸,向全社会、全行业延伸,进一步完善区县粮食流通监督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粮食流通监督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对粮食流通的监管,维护本市粮食流通秩序。

2、不断增强依法管粮能力。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库存监管、质量监管为重点,以确保粮食供应稳定和安全为目标,以人为本,严格监管,严格查处,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对粮食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管理,使执法人员熟悉粮食流通有关法规、规章规定,掌握各种主要粮食品种的国家质量标准、仓储设施和粮食运输等技术规范要求,逐步提高执法人员执法能力。

3、加强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监测。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配合有关部门重点对粮食收购、仓储、加工企业进行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监测,建立健全库存粮食质量动态和原粮卫生状况报告制度,定期组织库存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专项检查,建立健全规范化、信息化、制度化的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监测网络,确保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

四、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围绕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创新粮食行政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制定规划、政策指导、公开信息、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确保本市粮食安全。

(二)重点支持粮食产业化经营和粮食产销合作

加大对粮食产业化经营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以粮食购销、加工为龙头的粮食产业化企业与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企业。积极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充分利用仓储设施和管理力量,为农民提供服务,提高农民科学储粮水平,降低粮食产后损失。重点支持本市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主产区采用多种方式建立粮食生产、收购、加工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

(三)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粮食市场和粮食物流建设

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粮食批发市场和现代粮食物流项目建设。重点支持粮食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和检验检测系统建设。各区县要重点支持本区县骨干粮食储备库建设,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区域内粮食储备库布局调整的指导和协调。

(四)支持应用科学技术提升粮食企业发展水平

对坚持粮食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注重节约粮食和能源、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粮食流通现代化发展的建设项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给予支持。

(五)把握粮食产业发展导向

统筹规划和安排粮食流通建设项目,各区县对辖区内粮食应急保障供应定点加工企业和物流企业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支持,对符合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方向的建设项目予以支持。要清理整顿不符合节能减排标准和达不到食品卫生质量要求的小型大米加工企业。优化和调整油脂加工产业结构,扩大单体产能。

第4篇:粮食产业发展方向范文

纵览千年历史,济南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文化韵味浓郁的泉城;济南又是“舜耕历山”下、慷慨义士多、历史积淀厚重的古城;济南还是“水脉丰、文脉长、人脉旺”的千年名城;自迈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以来,济南这座充满慷慨悲壮“英雄气”和淳厚悠长“文人气”的历史文化重镇,又成为一座随着时代步伐阔步前进的新城。

举措急则天下乱,举措慢则天下难

在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改革开放新时代,济南市粮食流通产业的改革和发展谱写了浓墨重彩的新篇,探索和创造出“济南模式”。解读这个模式,可简要表述为:“以民为本,以安为先;面向市场,整合资源;转换机制,强化监管;联合制胜,有效发展。”如果加以阐述,“济南模式”的基本内涵就是:在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优先目标,以创业创新为动力,以联合制胜谋发展,以全面转换机制为中心,以加强监管为保证,建立健全保安全、保民生的粮食现代流通产业的完整体系。

在突然降临的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的袭击下,我国粮食安全经受住了迄今最严峻的考验,呈现一片“平安绿洲”。然而,面对空前的经济海啸国人绝不可掉以轻心,盲目乐观;也不可自扫门前雪,做岸上观。我们需要做“指向经济制度、经济秩序,乃至经济思想”等深层面的反思,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谋求治标治本的必要举措和共同生路。举措急则天下乱,举措慢则天下难。唯一可行之路径就是科学治理、科学发展。那么,我们从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中应该吸取些甚么经验教训呢?以及从中长期和更深层次上观察思考,我国应该如何持续保障粮食安全呢?深入思考和研究这些重大问题,有助于我们共克时艰。

有为才能有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济南市粮食系统继续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以多种形式对国有粮食企业进行改革、改制和改造,“退中求进”,“破中求新”,“衰中求兴”,并取得根本突破。适应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粮食购销市场化的需要,以及为了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济南市粮食系统以保障粮食安全、保障民生和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为目标,勇于“三创”。

一是,勇于脱胎换骨改造国企,创新粮食微观主体。济南市粮食部门“不认为改变所有制就是改革的一切”,更从这一理念出发,不是把所有粮食企业资产卖光变成私人企业,而是采取股份制企业的形式。其实质是通过彻底改革体制、全面转换机制、面向市场、综合主动,把过去旧体制、旧机制下企业丢失的效率和效益再重新寻找回来。

二是,勇于摒弃传统粮食零售体制和机制,创新主食品快餐连锁经营网络。济南市粮食部门既决心彻底改造传统的粮食零售体系,但又不是把老粮店卖光让职工下岗,而是引进农村“联产承包、双层经营”的改革路径,再造出一个崭新的粮食主食品供应网路:工厂化、集中化制作;综合化、分散化经营;统一化、标准化配送;优质化、人性化服务。

三是,勇于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创新粮食产业化经营途径。济南市粮食部门从系统工程论出发,把居于中游的粮食加工企业的“产业链”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形成“产供销”有机连接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这既是经营方式的转变,又是资源配置方式的革新。济南市粮食企业在这种转变和革新中,既为“三农”服务开辟了广阔途径,又为自身持续发展注入了内生的不竭力量。

济南市粮食部门的“三创”,是他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丰硕成果。通过创新、创业,济南市粮食流通系统建立健全了确保全市粮食安全的体系,并初见成效:建立健全了粮食购销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建立健全了粮油供应体系,充分满足民生多元化需求;建立健全了粮食加工体系,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了粮食质量检测体系,确保粮油质量安全;建立健全了粮食行政执法体系,规范社会粮食流通秩序;建立健全了粮食市场体系,确保粮食高效有序流通;建立健全了社会粮食统计体系,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有为才能有位。济南市粮食局肩负着管理粮食收购、粮食储备、粮食宏观调控、粮油市场监管、粮食经营资格审核、粮油质量检测、社会粮食统计、粮食产业发展、粮食行业管理等多项重要行政职能。全局机关行政人员正式编制42人。下辖若干企业、事业单位:4个国家粮食储备库;“济南金德利”集团快餐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及所属5个子公司;“济南民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所属10家附营企业。此外,在业务上还领导和指导郊区6个县(市、区)粮食局的工作。全市粮食系统从业人员7300余人,资产总额22.51亿元。

事实最具说服力

济南市粮食流通产业“挫中求进”,“创中求新”,“置之死地而重振”,今昔对比,真的是沧桑巨变,绩效突出,在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城乡民生、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粮食流通等方面都有不凡的建树。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其一,把粮食安全置于更加稳定、可靠和有保证的基础上;其二,把粮食购销市场化提到更高、更成熟的水平上;其三,把为民服务扩展、提升到生产与生活的新的广度和高度;其四,把各类粮食企业推进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轨道;其五,把粮食统计和管理置于现代信息化的基础上。通过股份制形式推进粮食企业联合制胜,把粮食流通产业推进到一个新水平:粮食机构更精干、职工素质更高了;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更强了;对城乡居民供应和服务质量改善了;粮食宏观调控更规范和更有效力了;粮食安全和城乡民生更加有保障了。

事实最具说服力。大量的数据有力体现出“济南模式”之效果。

首先,看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绩效。在2005年以前,粮食购销企业数量为67个,其中市级企业24个,县级企业43个;国有粮食企业职工为8882人(签订劳动合同的),其中市级企业职工为2930人,县级企业职工为5952人。到2009年5月,现有粮食购销企业47个,其中市级企业20个,县级企业27个: 现有国有企业职工为3779人,其中:市级企业职工3180人,县级企业职工599人。目前,全系统从业人员7300余人。老职工都得到安置,同时吸纳了一批新职工。

其次,看粮食企业经营网点、营业面积和储备能力。在1992年以前,粮食零售网点为80个,总营业面积为24000平方米,到2009年5月,粮食零售网点增加到310个,总营业面积为48200平方米。同期,济南市国有粮食加工业总产值由1.9亿元猛增到4.75亿元。

再次,看国家粮食储备设施和储备能力的变化。在1991年以前,济南市国家粮食储备库的总仓容为43.62万吨,到2009年5月,粮食总仓容猛增到86.50万吨。更重要的是,粮食储备条件大大改善。粮食储备达到先进水平,储存损耗率严格保持在国家标准以下:储存起在半年以内,粮食损耗不超过0.1%:存粮1年以内不超过0.15%:存粮1年以上不超过0.2%。

最后,看粮食流通产业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近年来,“济南民天”公司在粮食产区发展优质专用粮订单面积100万亩,为农民增收1.28亿元。“济南金德利”快餐连锁公司增加新就业岗位2000余个,为50家企业、单位、学校代办食堂、送餐;发展农副产品基地两个,每年为农民增收2000余万元。

保民生、保安全是粮食流通优先战略目标

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风暴对中国粮食改革是一次严峻考验。这一次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狂飙是对中国粮食改革的更严峻的考验。迄今的情况表明,我国的粮改经受住了这次严重考验。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深入总结的经验。仅就从济南市粮食流通产业改革和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业绩和绩效,以及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等问题进行思考,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经验和启迪:

一是保民生、保安全是粮食流通产业的优先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把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结合起来,避免在粮食“五连增”,和储备充裕条件下放松粮食安全,放松粮食生产(如最近出现“增产粮食得不偿失”的论调),防止和避免放松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倾向。

二是兴创业、兴新业是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创业促就业,把结构调整与产业提升结合起来,防止和避免出现放松粮食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低水平重复扩张和无效发展的唯GDP倾向。

三是强市场、强监管是粮食流通产业走向成功的关键。进一步健全完善粮食市场特别是实体粮食市场体系;同时,加强监管,把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防止和避免忽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作用与歧视粮食多渠道作用的思想。

四是重诚信、重服务是粮食流通产业不竭活力的源泉。以高尚价值理念为核心内容的先进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软实力,要把粮食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避免只注重企业物质文明(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文化建设和价值取向等)建设的倾向。

还有一点更重要,更具有本质性,即必须创立具有自己特点的粮食市场经济模式。30年风风雨雨,我国粮食流通改革沿着市场化的取向步步推进,取得了稳健突破。我国基本上探索出了一个具有本国特点的粮食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模式。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成长和发展,力图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理念、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结合、兼容起来。基于这一原则,我国要创立的粮食市场经济模式肯定不同于其他国家,必须至少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必须坚持市场经济取向。但是不应该、也不可能放弃国家对主要粮食品种的调控;不应该、也不可能放弃政府对主要粮食品种的监管,必须把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

第二,必须坚持建立多元化流通格局。继续发展多成分、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化粮食流通,但是应该加强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作用,把主渠道与多渠道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5篇:粮食产业发展方向范文

国有粮食企业是国家收购掌握粮源和实施粮食宏观调控、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维护粮食市场与价格基本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载体和得力抓手,承担着重要的公益性、基础性和社会性职能。近些年来,各地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部署,大力推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企业“三老”问题基本解决,新的经营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国有粮食企业在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下,积极开展粮食购销,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开始走向振兴发展的新阶段。但是,在多元市场主体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受历史遗留问题及当前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国有粮食企业融资难、竞争力弱、经营模式单一、缺乏自我积累等问题比较突出,“小、散、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粮食购销主渠道的地位和功能受到影响。

为进一步优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重要支持作用,促进国有粮食企业尽快做大做强,更好地服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就进一步加强合作,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推动战略重组,做大做强国有粮食企业

(一)重点推进县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兼并重组,促进资产优化组合。每个县(市、区)原则上保留1家地方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以优势骨干粮库为主体,基层购销网络为基础,通过兼并重组,组建公司制、股份制粮食企业,主要承担粮食储备、政府调控和市场化收购任务。逐步实现“一县一企、一企多点”模式,促进资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把国有粮食企业做大做强。

(二)积极适应区域粮食宏观调控需要,着力培育区域性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地方大型粮食企业,并以具备规模优势、资产优势和市场影响力的区域性大中型粮食企业为依托,打造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区域性粮食集团,不断提高国有粮食企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和控制力。

(三)按照有利于保护售粮农民利益、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的原则,在深入分析本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资产状况、经营能力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粮食购销数量、企业辐射半径和应急保障需要,制定本地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重组规划方案。省、市、县三级规划方案要上下对应、统一协调,并征得当地政府同意及有关部门的支持,确保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

二、转变企业经营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着力改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买原粮、卖原粮”的单一经营发展模式,推动有条件的国有粮食企业向收购、仓储、物流、加工、销售等一体化发展,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增强企业竞争力。鼓励地方国有粮食企业通过积极参与“主食产业化”、“放心粮油工程”等,拓展经营空间,实现经营多元化发展。

(五)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创新机制,规范运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统一发展战略、统一资产管理、统一财务核算、统一制度管控、统一人力配置的统分结合的公司制发展模式,切实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积极协调和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六)在改制重组过程中,要通过采取免征、先征后返或减征土地出让金的方式,将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现有的国有划拨土地改变为出让用地。结合“退城进郊”、创办“粮食产业园”等,盘活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现有资产,扩大资产规模,改善资产质量。

(七)加强对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在人员分流、社会保障、经营性亏损处置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争取重组、改制后的地方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继续享受原有国有粮食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减少企业经营成本。

(八)采取政府注资、企业入股等方式,多渠道充实国有粮食企业资本金,提高企业资信状况,增强地方国有粮食企业融资偿贷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发挥政策性金融支持作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九)以省、市两级粮食储备为重点,加大对地方储备信贷支持力度,确保省、市级储备粮增储、轮换资金需要,不断增强地方政府区域粮食市场调控能力。对省、市级储备粮管理公司或直属库,地方储备先购后销所需的轮换贷款,应给予信用贷款支持。对军粮供应企业保障军粮供应所需资金足额贷款。

(十)对县级粮食储备实行有区别的信贷政策。对制度健全、财政补偿政策落实、符合贷款集中管理要求的,增储贷款要优先支持;对财政补贴不落实的,原则上不予支持。对承担县级储备的企业,地方财政补贴能够弥补价差亏损,或企业足额建立轮换风险准备金的,所需轮换贷款可采取信用贷款方式。

(十一)对经营管理状况好的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开展自主经营的市场化粮食收购资金需求,要按照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经营能力,在企业有效资产应抵尽抵,落实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或缴存风险准备金后,可发放信用贷款。不得将自有资金和风险准备金两种风险保障措施同时使用。

(十二)对从事粮食储运、调销、加工的国有粮食企业符合流动资金贷款条件和要求的,要积极给予流动资金贷款支持,促进其扩大经营。

(十三)在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可以发放重组贷款,支持企业资产整合,提高竞争优势。对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战略重组过程中关闭、注销和破产的,农发行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快处置所形成的呆坏账。

(十四)充分利用现有的流动资金贷款、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积极支持改制后的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开展粮食收储、科技创新、技术升级改造、质量体系建设、军粮供应保障能力提升以及生产基地建设,引导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布局,尽快做大做强。

(十五)对改革改制后的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暂时达不到粮食收购贷款条件的,给予1~2年过渡期限。在粮食主产区和有粮食收购任务地区,一个县(市、区)域内没有具备粮食收购贷款资格企业的,应由当地政府指定,落实必要风险防控措施,选择1~2家条件较好的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发放粮食收购贷款,确保不留收购空白点,地方政府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负责对指定企业进行监管,确保农发行收购资金安全。

(十六)地方国有粮食企业要按照农发行粮食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要求,确保粮食收购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申请粮食收购资金贷款须在农发行开立粮食收购资金存款账户,积极配合农发行对收购资金的信贷监管,销售货款要全额回笼至农发行存款账户,并及时归还占用的粮食收购贷款。

五、改进信贷服务,提高办贷效率

(十七)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发展贷款担保机构。通过粮食企业的联合筹资、吸收社会资金入股、向现有担保机构注资、争取财政资金补助等方式组建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定向提供担保,提高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的融资能力。

(十八)建立粮食共同担保基金。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共同出资,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财政部门建立粮食共同担保基金,为地方国有粮食企业融资进行担保。

(十九)不断创新信贷产品,满足地方粮食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对产业链比较完善的粮食企业,农发行要创新信贷产品,以核心业务为依托,满足企业上下游整个产业链的融资需求。

(二十)创新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的贷款担保方式,增大对企业融资额度。实行粮食库存浮动抵押、仓单质押等安全、便捷的担保方式,切实改善地方国有粮食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

(二十一)对于地方国有粮食企业使用粮食收购贷款,每年在收购旺季前要及早开展收购贷款资格认定、信用等级评定和授信工作,将粮食收购贷款额度核批到企业,并及时通知企业办理相关手续。

(二十二)严格执行中国银监会和农发行有关金融服务收费相关规定,严禁违规向企业收费。对于符合收费减免政策规定的,要减免相关费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六、密切加强合作,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二十三)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农发行要建立国有粮食企业资信共同考评机制,把企业发展潜力、经营管理能力、履约还贷能力等作为考核重要内容,共同把发展前景良好、管理规范、信誉良好的国有粮食企业纳入“信誉良好企业”名单,在贷款条件和政策上给予适当优惠和支持。

(二十四)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农发行要建立国有粮食企业贷款风险共同监管机制,科学区分市场经营风险等系统性风险和恶意挤占挪用等非系统性风险,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农发行适当提高对因价格波动而带来的市场风险承受度和容忍度。粮食部门要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努力规避市场风险。同时建立国有粮食企业贷款非系统性风险责任追究机制,对企业发生的恶意挤占挪用农发行贷款的行为,按照人事管理权限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十五)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农发行要建立定期联系共同会商制度,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的调查研究,掌握粮食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改革动态等,共同参与当地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方案的制定,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及时沟通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进展、经营管理和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协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总结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农发行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意见精神,并将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国家粮食局(财务司)和农发行(客户一部)报告。

当前,正值秋粮收购的关键时期,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农发行要通力合作,认真分析秋粮收购资金需求,及早安排和落实收购资金,加强对收购资金监管,确保不出现“打白条”问题。

第6篇:粮食产业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布局 探讨

    1 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的目标与原则

    1.1 目标

    质量和效益目标 粮食生产区域布局要以质量和效益为目标。要在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业的作物、品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要积极发展粮食相关产品的生产,努力提高产业水平;全面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粮食产品加工业,发展粮食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经济效益;注重粮食产品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经济平衡目标 通过合理布局,既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又实现农、林、牧、副、渔的协调增长。均衡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而是最充分地利用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具体研究各生产部门和各地区间的结合、联系形式,合理地布局粮食生产,从而逐渐形成各区域间粮食生产的合理分工。使粮食生产与工业、交通、科技平衡发展。

    结构优化目标 目前我国粮食产品结构还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原料型产品多;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产品少,深加工产品少。品质差,质量低,是目前中国粮食产品生产和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粮食区域布局中要根据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产品,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1.2 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粮食生产要根据自然条件、地理环境进行布局,就是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粮食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光、热、水、土、气等条件。这些自然条件是进行布局时必须加以认真考虑的。我国领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不同地理环境具有光、热、水、土、气等资源的区域差异,而不同的粮油作物,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又不一样。为了更好地发展粮油生产,必须认真研究各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充分发挥自然的有利条件,尽量减轻和避免自然条件的不利影响,从而使粮食的生产布局更加合理,达到持续稳产高产的目的。

    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要考虑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要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国家生态安全。要重点扶持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把特色农业和畜牧业做大做强。

    市场调节与宏观管理相结合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管理是保证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这是由市场机制的缺陷与粮食产品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其一,粮食是一个弱质产业,其具有高风险、易波动、市场竞争力弱的特点;其二,粮食是一个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粮食产品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健康需要和安全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三,市场经济调节粮食生产具有局限性,市场机制的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具有滞后性,而粮食生产周期长,市场调节容易引起经济波动,需要政府进行事前调节,即通过一定的计划管理,对长期发展作出引导,才能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2 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的影响因素

    2.1 资源因素

    土地资源 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肥力水平,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粮油作物的生长发育及质量,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向和改良措施。而各种粮油作物对土壤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水稻以“三沙七泥”的土壤机械组成最适,而且有耐酸性;玉米要求土壤性质,酸碱度适中,并要求有充足的水肥;花生宜于种植在偏沙性土壤中,即使是土质瘠薄也可正常生长;高梁和向日葵几乎可以种植在各种各样的土壤上,甚至包括盐碱土。因各种粮油作物对土壤的要求难以一概而论,应视其不同作物对土壤的具体要求来选择适宜地区布局。

    水资源 地表水的分布与粮油生产布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水网密布,水量丰富,容易引灌耕地的地区,通常种植有较多的粮油作物,并能旱涝保收,如我国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相反,水网稀少,水量不足,不易引灌农田的地区,耕地往往少而易旱,不利于作物的种植,因而栽培的粮油作物一般较少且多为旱粮作物,生产的稳定性差,单产低,因此,粮油产品难以自给,如我国西北的绝大部分地区。我国地表水以降水补给,因此具有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和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特点。地表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配直接影响粮油作物的产量和分布。我国降水量在地区分布规律上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河川水资源是南方多、北方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不协调。

    2.2 市场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其他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既为不同类型市场经营主体提供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有效地调动各种不同类型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不断推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改革和创新,促进了农产品流通逐步市场化;又使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得到发挥,引导广大农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跨区域甚至面向全国的大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农产品商品基地。促进了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优化。但是占农产品总价值量的比重很大的粮食产品的流通却仍处于计划控制之下,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在粮食生产中无法得以发挥,而粮食产品在农产品价格体系形成、农民收入结构、市场交易总量中又都占有基础地位,使得粮食流通的计划控制既影响了整个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又使粮食区域布局的优化缺乏市场基础。

    2.3 技术因素

    粮油生产是社会经济、自然、技术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要发展粮油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其中科学技术对促进粮油生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粮油增长量的20%靠科学技术的力量,目前已占到80%左右。但我国目前农业科技与生产相脱节,技术进步慢。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存在着“四多四少”:即常规技术多,重大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少;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生产技术多,加工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少。农业技术进步涉及科研、推广、生产应用三个环节,科技推广是中心环节。科技推广乏力是农业技术进步缓慢的主要原因。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活,推广手段落后,基层科技推广队伍素质不高,推广的后续服务不到位,尤其是技术推广与产品销售服务脱节,即只管推广技术而不管销售产品,这种做法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3 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的措施

    3.1 按粮食主产区域实行专业化生产

    按不同的粮食主产区特点实行各种明确分工的专业化生产。在各个地区只生产一种或几种国内、外市场所需的比较效益高的农产品,使粮食生产布局建立在地区间精细分工的基础之上,这一原则的前提是把一定的粮食生产品种固定在一定的地区,这

    些分工是根据各地的土地特性、气候条件、人口基础、生产水平和流通市场等多方面的综合条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加以安排。它使粮食各品种的技术革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推动粮食作物品质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提升粮食产业的综合效益。

    3.2 积极推进粮食经营的产业化

    随着粮食生产区域化的形成和专业化的生产,分工不断加深,使不同区域之间的粮食经营联系更加紧密,这种联系是否有效取决于粮食经营的产业化程度。粮食经营产业化是指实行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使粮食生产者由单纯生产粮食初级产品向粮食产品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转变,由单纯务农向农、工、商综合经营转变。通过产业化经营形式,粮食的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把粮食的种植与粮食的加工和销售联系起来,使粮食产业与现代工业、商业、金融、运输等产业紧密结合及合作,构建一种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

    3.3 完善市场体系,提高粮食的商品化水平

    粮食生产区域化的实施要以社会市场体系和粮食商品化生产的发展为基础。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交通和运输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实现粮食区域化生产铺平了前进的道路。推行商品化的粮食生产政策,生产的粮食产品具有很强的商品性,粮食产品就可以在全国市场范围内合理流通,甚至可以通过进出口调剂粮食产品的余缺。还可以在优化粮食区域布局的同时腾出一部分土地种植其它经济作物,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这些会进一步加强粮食的商品化生产。随着粮食商品化生产的发展和粮食产品种类及其数量的扩大,粮食生产的商品化速度越来越高,为粮食的区域化生产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3.4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降低粮食生产的成本和消耗,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者的生产效益是粮食区域布局优化的一个显着特征。随着粮食区域布局的逐步优化,使粮食生产各品种都相对地集中到生产条件最优越的地区,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地的土壤、水源、交通、能源和劳力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提高生产效益;粮食生产区域化的形成还可以促进粮食生产者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不断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提高粮食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使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减少粮食区域化专业生产的风险,保证各地的粮食生产都能达到高产、稳产、优质、低消耗的目的。

第7篇:粮食产业发展方向范文

一、充分认识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的重大意义

从*年开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率先在全国实施了“放心粮油工程”。这项工程首先在城市展开,此后,按照国家粮食局的部署,于*年开始逐步在农村推广,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初步统计,几年来全国共评出“放心粮油”5批,1151个企业生产的2145个产品命名为“放心粮油”,加上省区市评定的,共涉及企业1578家,产品2819个,还评出365个“放心店”。目前获得称号企业生产的“放心米”、“放心面”年总产量在3200万吨左右,约占全国消费大米、面粉的20%;“放心油”总产850万吨左右,大体占全国消费量的50%。2005年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的省区市已达到24个,销往农村或兑换给农民的放心米面达589万吨,占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和各省市评审的放心米面年总产量3200万吨的18.4%,比*年增加1.7倍。实践证明,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保障农民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活跃粮食流通,促进社会和谐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两年,我走了一些开展这项活动的地方和企业,也看了一些材料,感到这项活动确实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肯定和支持,粮食企业也很有积极性,取得了农民受益、企业增效、行业发展的多赢效果。

“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是利民惠民的大事,是一项民心工程。之所以把这项活动放到这样的高度来看待,我考虑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粮食行业服务“三农”的具体举措。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既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发展,也适应了农民生活宽裕的要求。生产发展,从粮食方面看,就要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积极性,使农民生产的粮食能够及时便利地销售出去,并卖个好的、合理的价格,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生活宽裕,首先就是要丰衣足食,在吃的方面要吃饱吃好。在粮油食品的消费上,不仅数量上得到满足,质量上也要安全可靠,进而讲究营养、风味和便利。保证农村粮油食品的安全,让广大农民吃上放心粮油,是农民生活宽裕题中应有之义,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在实践中,很多地方把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与开展“订单粮食”、“两代一换”、“粮食银行”,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扩大了农民生产的粮食进入流通的市场空间,搞活了粮食流通,稳定了粮食市场和价格,这对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是粮食工作服务于“三农”的重要体现,也是粮食部门和企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的重要措施。

二是适应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提高农民生活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总体上正在向比较宽裕的小康迈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过去农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吃的米、面主要靠自己在小米厂、小作坊加工。近些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提高,消费习惯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现在不少地方农民吃的米、面都是到市场上去买,家务劳动社会化也是一个趋势,对成品、半成品粮油的需求增加。同时,农民的健康意识在增强,对粮油产品的质量、安全、营养的要求也高了。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这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社会各方面都比较关注。*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提出实施全国食品放心工程规划,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刚刚印发的《2006年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要点》中,提出要继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将农村食品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抓出明显成效。从目前的情况看,提高农村粮油食品安全水平,还需要两手抓,一方面要加强监管,使假冒伪劣粮油食品退出农村市场,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让安全粮油占领农村市场。因此,深入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是改善农村市场环境、保障农村居民食用放心粮油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三是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新形势,促进粮食企业和行业发展的新增长点。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有粮食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改制后的国有粮食企业要生存、要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延伸粮食产业链条,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粮食工作的基础在农村,农村是具有极大潜力的市场。广大农民始终是粮食行业应当高度重视和服务的对象,广大农村粮油市场是粮食行业发展十分重要的空间。谁抓住机遇,先占领了这个市场空间,谁就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了先机。国有粮食企业在仓储设施、检化验条件、经营网络和营销经验等方面具有优势。通过转变思想观念、整合现有资源、改善经营方式,以供应安全可靠、适销对路的放心粮油服务农民,发挥好这些优势,赢得农民的信誉,为粮食经营开辟了更大的出路,粮食工作将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许多地方的情况看,通过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推动了粮食产业化经营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农村粮油购销网络和市场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国有粮食企业的深化改革和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粮食企业增效,扩大了粮油行业的服务空间,增加了就业岗位。在这项活动中,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和民营粮食企业的积极作用都得到了更好地发挥,同时还有利于树立粮食行业的良好形象,密切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联系。

从全国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的实践看,由于粮食部门和粮食行业协会的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和民营粮食企业的积极参与,进展比较顺利,活动面不断扩展,很多地方搞得有声有色,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践证明,这项活动有很强的生命力,前景广阔,要及时总结经验,继续深入开展下去。

二、继续深入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

近几年各地实施“放心粮油工程”取得积极进展,积累了一些经验,涌现出了一批好的典型。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们要继续推进“放心粮油工程”,积极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提高放心粮油的普及率和市场占有率,推动这项活动向纵深发展。

一是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行业协会要把这项民心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落实。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发挥好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同时还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对粮油市场的监管,为这项活动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粮食行业协会主要承担活动的组织实施,搞好放心粮油产品的评审,加强行业自律,确保放心粮油食品安全。还要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参与这项活动的积极性,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二是要服务“三农”,满足农民需求。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农民是服务的主要对象,这项活动能否健康发展下去,关键看是否符合农村的实际,适应农民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以服务“三农”作为这项活动的根本宗旨,以农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支持农业”的原则,了解农民意愿,研究农村市场,满足农民需求。比如,农民的消费也是多层次的,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水平还不高,希望粮油产品既安全又适合农民消费需求,企业要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开发生产多样化、多档次的安全粮油产品,做到价廉物美。同时,要延伸服务网络,方便农民需要。

三是要市场运作,不搞行政命令。在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条件下,开展这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成为这项活动的主体,以生产更多安全、优质的放心粮油产品,培育更多知名度高的粮油企业。各地在开展这项活动时,要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讲求实效,而不能搞行政强迫命令,一哄而起。在开展这项活动中,要注重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也要注意发挥民营企业等多种市场主体的积极作用。

四是要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创新。近几年,各地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新形势,积极探索放心粮油进农村的路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山东章丘开展“两代一换”,广饶建立“粮食银行”,河南孟州开展粮食连锁经营,四川广汉建立粮食配送中心,各地还有许多地方建设农村粮油服务社、乡村粮油超市和便民店,这些典型事例都顺应了市场经济和农村的消费需求,树立了服务的理念,较好地处理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要总结这些典型经验,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并结合各地实际,继续探索新路子,创造新经验。

五是要注重质量,实施品牌战略。首先,“放心粮油”要让农民“安全、放心、健康”地消费,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放心粮油”重在放心,质量是“放心粮油”的生命,确保“放心粮油”产品的质量和卫生,是这项活动能否持久、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行业协会必须加强自律,在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严格把关,真正打造放心品牌,决不能坏了“放心粮油”的声誉。其次,要诚信服务,经营“放心粮油”的企业,要树立服务观念,坚持诚信至上,让广大农民群众消费放心粮油产品。要逐步培育自己经销网点的品牌和诚信销售人员的品牌,不断巩固产品的品牌和企业的品牌,使这些品牌在广大农民心目中产生可信度,产生吸引力,增强竞争力,逐步形成品牌效应。

六是要深入宣传,加强规范监督。要大力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宣传食品安全的科学知识,为放心粮油进农村营造氛围。同时,对放心粮油食品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和认知度;对假冒伪劣的粮油食品充分曝光,使假冒伪劣的粮油食品受到坚决抵制。要推广河南漯河市实施“放心粮油工程”的经验,实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检验、品牌化经营、经常化整治、立体化宣传”,建立起“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新机制。加强对获得“放心粮油”称号的生产企业和产品的规范和监督,使“放心粮油”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第8篇:粮食产业发展方向范文

(一)继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体和主渠道作用。以现有国有粮食企业为基础,通过公司制改造,各县(市)区要保留或组建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继续发挥在粮食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支持和鼓励粮食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进行企业资产重组,以资产为纽带,培育发展若干个粮食企业集团。各级粮食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正确处理粮食宏观调控下的政企关系,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不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二)规范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和有利于粮食宏观调控,有利于企业搞活经营,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经政府批准组建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对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各级行政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研究制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办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各县(市)区应结合实际,采取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授权经营、资产重组、股份合作、破产销号等多种形式推进改革。认真做好改革企业资产清查和债务核实工作,加强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严格按有关文件规范操作,实现的国有资产收益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益全额在粮食企业范围内调剂使用。改革后的粮食企业要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造,进一步深化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

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国有粮企改革,对于实行产权出售,能够用国有净资产一次性消化经营性挂账的企业,给予优先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帮助企业解决改革成本不足问题,积极争取省粮食风险基金支持企业改革,在中央批准的限额内和财力可能的情况下,从粮食风险基金中专项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企业安置分流职工。有关司法部门和金融单位对已查封、抵押的变现资产予以解封、解除抵押关系。资产变现优先用于安置职工。

(三)认真做好国有粮食企业分流职工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分流安置职工要按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关政策的意见》(**政发〔20**〕57号)有关规定执行。各县(市)区政府要把粮食企业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纳入当地再就业规划,统筹安排落实。对改制企业职工依法解除劳动关系及离退休人员档案移交、陈欠的取暖费、欠缴的养老保险费等,按省市有关文件规定执行。对改制后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的粮食,继续免征增值税。粮食企业依法出售自有产权住房、建筑物收入和改制粮食企业处置土地资产变现的划拨土地使用权收入,要税前优先留给企业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置职工。对有困难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生产经营性用房和土地,按规定程序审核批准后,可减征和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手续不全的企业资产,政府有关部门应允许补办并减免费用。

(四)加强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财务挂账的管理,妥善解决历史包袱。对已剥离的政策性财务挂账,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管理责任,保证财务清晰。同级财政部门要及时向农业发展银行结算和拨付政策性挂账利息。对企业已经剥离的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相应占用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已办理资产抵押关系的,应及时解除抵押关系,帮助企业恢复生存和发展能力。

对经清理、审计的企业经营性亏损挂账,按照债务与资产一并划转和防止逃废银行债务的原则,结合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实行有效管理,逐步消化或依法处置。

(五)积极扶持、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各级政府要重视粮食产业化经营,结合实际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应享受其他产业化龙头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对粮油加工骨干龙头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期间,积极争取省技改贴息资金和专项用于培育发展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粮食风险基金,用于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粮食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和粮深加工,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鼓励粮食产业化企业在农村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实行优质优价收购政策,实现农企双赢,不断提升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粮食企业要按照“资源、信息、客户、利益共享,市场风险共同抵御”和自主、自愿的原则,进一步整合经营资源,组织同行业、同类项目的利益合作,对经营相同、相近、相似产品的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组建现代企业集团。

(六)创建新型的粮食仓储管理服务机制。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国家和省制(修)定的粮食仓储管理办法、粮食储存标准和粮食卫生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要加强科学研究,普及推广科技储粮技术,减少粮食产后损失,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引导农民科学、健康、营养消费。粮食企业要树立“经营仓储”的理念,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充分利用现有仓储设施和技术向社会提供服务,开展“四代一换”(代购、代销、代农储粮、代农加工和品种兑换),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七)做好粮食收购资金贷款发放和管理工作。农业发展银行要继续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职能,积极支持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对改革后继续承担主渠道任务的国有独资、国有控股粮食企业以及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所需的收购和发展资金,应按规定优先予以保证。加大对精深加工和转化企业、工商联营企业及其他粮食企业、粮食生产基地和粮食市场建设等贷款扶持。

二、完善市场体系建设,规范粮食流通秩序

(八)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做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布局规划,规范市场交易规则,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引导企业入市交易。重点加强大宗粮食的区域性、专业性和成品粮油批发市场建设。各县(市)区应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融资,整合现有粮食批发市场和其他涉粮市场,开办新市场,各级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大力推广粮食期货贸易和电子商务等先进的交易方式和经营手段。

(九)加快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在国家和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州港特有的区位优势,提升东北第二大粮食物流集散平台的作用,不断扩大粮食物流规模。继续加强以**州港粮食现代物流建设项目为重点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扶持现代粮食物流企业,拓展环港粮食仓储带。实现海路、公路、铁路的散装、散卸、散储、散运和贯通**州各流通节点的供应链管理,形成快捷高效、成本低廉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十)强化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管理。鼓励各类具有资质的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培育农村粮食经纪人,研究制定粮食经纪人资质标准和管理办法,开展公平竞争,活跃粮食流通。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提高准入办证率,依法加强对粮食收购企业入市资格的审核、批准和年审,完善对已取得粮食收购资格企业的监管。各类粮食经营主体应自觉执行国家粮食政策法规。

(十一)加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省配套管理办法,制定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实施细则,完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体系,依法开展市场监管,维护粮食流通正常秩序。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质量的监管,充分发挥各级粮食监督检查执法机构和粮油检验监测机构的作用。工商、质监、卫生、价格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完善信息通报机制,形成管理合力,保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十二)切实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加强粮食统计队伍建设,定期组织统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统计质量。改进统计调查方式方法,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应依法履行向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粮食购销存等基本数据和情况的义务。

(十三)搭建粮食产销衔接平台。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调节、企业运作”的原则,把粮食产销衔接工作纳入**州湾开发战略,充分发挥我市粮油购销和转化企业的地域优势、技术优势以及**州粮食的品种优势,整合粮食资源,组织召开粮食产销订购会,搭建在北方或全国都有较大影响的粮食产销衔接平台。各级政府及铁路、港口、交通等部门对此应给予扶持和帮助。

三、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

(十四)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要坚持向产粮大县、产粮大户倾斜的政策。各级政府要根据粮食市场供求情况,及时采取有效调节措施,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和“谷贱伤农”。

(十五)落实地方粮食储备任务。按照国务院“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落实地方储备任务。按照《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要求,地方储备任务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纳入政绩考核内容。按照《**州市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规范储备粮管理,确保储得好、调得动、用得上。

(十六)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建立粮食监测预警系统,健全粮食应急机制。政府应重点掌握或指定一部分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粮食加工、批发和零售骨干企业,服从政府宏观调控需要。对承担军粮供应任务的粮食企业要实行国有独资的产权制度,稳定军粮供应渠道,做好军粮供应工作。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完善粮食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建立粮食信息平台,定期向社会粮食信息,认真做好“放心食品”监测工作。

四、加强领导,落实粮食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

(十七)落实粮食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粮食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县(市)区政府对本辖区的粮食生产、流通和安全负总责,搞好本地粮食的总量平衡,落实地方粮食储备任务,积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保持市场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保证市场粮食的有效供应。各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完善工作措施,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市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把粮食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到实处。

第9篇:粮食产业发展方向范文

一、理清思路,明确企业发展目标

粮油购销企业单纯的购原粮、销原粮,已不能充分满足持续发展的需要,粮油购销企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以服务三农为已任,着眼农村、立足农业、服务农民,牢固地占领农村市场,立足主业抓多经,狠抓订单保收购。

一是狠抓主业不放松。粮油购销企业要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提高服务水平,确保农户粮食交售方便,严格收购质量,保证原料品质。立足本地市场,放眼周边客商,加速市场信息收集,把握粮价恢复性上涨、国家储备粮食轮换等有利时机,加强外购外销,扩大粮油经营总量,建立大购销、大市场新观念。

二是抓好订单促产业。大力拓展优质专用粮油生产,紧紧依托“长赤”牌翡翠米、“亦奇”牌菜籽油、“华香”牌系列条面、“米仓山”牌优质杂粮四大品牌,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做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走产、购、销一条龙的产业化道路。购销企业负责基地发展、粮油收购,加工企业负责加工、销售,努力把我县几大粮油品牌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大赢利空间。

三是拓展多种经营谋发展。充分利用米仓连锁店和各营销网点的优势,紧紧围绕农村市场,以满足农户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用品及日常生活用品销售等,寻求商机谋发展。同时要有跳出粮食抓发展的意识,以资产为纽带,走工、贸、农一体化发展之路,培育新型的加工、养殖业促进粮油产业化经营。

二、深化改革,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一)对每个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资产使用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股份合作制的规则,成立董事会,选出董事长,聘任总经理,废除国有制固定的劳动人事管理模式。

(二)对企业员工重新组合,鼓励员工投资入股。可以由经理提名,再由董事会审议批准吸收企业需要的社会员工,优化组合,调动职工积极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粮食经营所需资金主要使用职工入股集资款,既解决了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又可把银行利息和贷款费用让给入股职工变为职工收益。资金确实不足时,可经董事会批准在银行申请少量短期贷款,以减少费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四)职工分配实行工效挂钩。80%按岗取酬,20%以股分红(待入股金额壮大后再调整分配比例),并实行红利转股,吸收扩大股份资金,逐步实现资金股份化,改造成为新型的股份制企业,实现国有粮食企业全面改制后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指导,发挥主管局职能作用

(一)狠抓粮食行政执法,规范粮食流通秩序

以粮食行政执法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开展行政执法实践为突破口,以规范执法、行风评议、执法责任制为保障,加大执法力度,开创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的新局面,为粮食改革发展大局服务。

1、以提高粮食行政执法水平入手,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和监督检查人员的法律、法规、法规文书等业务的再培训、再学习,全面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素质,努力实现全县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新的突破,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粮。

2、以提高粮食行政执法的能力重点,进一步完善执法工作机制。在继续培育、发展和规范多种粮食市场主体、活跃粮食流通的同时,健全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粮食收购资格的审核工作,对国有粮食企业、非国有粮食企业、社会粮食经营者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执法,增强粮食执法的公信力。

3、积极探索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模式,完善粮食行政执法协调配合机制。在执法工作中要积极探索联合执法、综合执法、集中执法、单独执法等多种模式。建立索协调监管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到工作上不缺位、检查上不越位、处罚上不错位。

4、加强社会粮食统计、调查与分析,摸清全社会粮食经营者和辖区内社会用粮的底数,建立全社会粮食经营台账,定期粮情信息,调剂市场供需平衡,保障粮食安全。

5、加强粮食质量监管、原粮卫生监管和粮食库存监管。建立粮食检验体系,完善检验机构的仪器设备条件,提高检验人员业务素质,为开展粮食质量安全监

管提供技术保障。(二)加强指导,促进行业协调发展

1、以完善集团公司运行机制为重点,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1)立足农村谋发展。要立足于农村、着眼于农业、服务于农民,加大订单粮油发展力度:以科技产业园为示范,带动全县农户改良种植结构;良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开展工作,加速优质粮油原料核心基地建设步伐。以绿源杂粮王有限公司为龙头,在贵民、上两等地规划发展杂粮基地,逐步扩大规模,确保稳定的杂粮粮源;以各购销企业为载体,以利益连接为纽带,紧固粮油产业链,推进粮油产业化经营。

(2)立足项目求发展。集团公司在定期对各子公司的基地发展、生产经营进行指导、检查、考核的同时,还要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接洽,争取项目、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努力为各子公司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3)立足管理促发展。集团公司要对子公司的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进行分析、研究、修改和监督落实,对其相关制度进行全面规范,并结合实际,制定自身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强化经营管理、落实目标任务、制定相关目标考核制度。

(4)立足优势快发展。

要充分利用粮油品牌和网络优势,实现网络营销。做到统一的形象设计,统一宣传资料,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整合市场资源,加强市场调研,建立健全市场信息收集、反馈制度,科学制定营销策略,实现营销销网络共享、营销人才共享,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和销售网络。同时要通过有效的融资渠道,大力拓展建筑建材市场,以粮建司为主导,积极与相关部门接洽,争取投资项目,严格建筑质量,规范运作,提高效益。以绿田农业开发公司为载体,努力建成集优质粮食种植、蘑菇等经济作物种植于一体的复合型科技示范园。加强各子公司之间的协作协调,实现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目标。

2、以完善粮油购销网络和经营体系为抓手,巩固粮油购销市场主渠道地位

(1)发挥自身优势,促进粮食生产。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转换经营机制,充分利用自身的仓储运输设施和网点地域优势,面向市场,转换机制,做好服务的文章,在积极与粮食加工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工商携手,主动参与粮食产业化经营,努力改革单一经营方式的同时,积极开展订单收购,实行公司+农户、公司+优质粮油生产基地的新型经营方式,帮助农民推广优质品种,发展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积极探索农民参与两次分配机制,提高粮油生产订单履约率,促进粮食生产向优质、高效发展。

(2)在粮食流通中发挥关键作用,当好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有效载体。粮食购销企业在主动为“三农”服务,不断促进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作好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服好务这篇文章。以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抓手,要在主导收购、引导价格、稳定市场、带头维护粮食购销秩序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粮食购销企业要继续发挥购销网络、仓储和人员优势,一方面积极组织收购,掌握粮源,引导粮价,稳定市场;另一方面要适应新形势,在城乡大力推行居民主食社会化、规模化、连锁化,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消费多样、安全、方便的需要。

(3)积极筹措资金,保证主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粮食购销企业要搞活经营,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正常的资金运营是保障。在新形势下,单靠信贷已不能满足经营需要。因此,必须建立广泛的融资渠道,与种粮农民建立互信互利的合作关系,采取集资、等形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和融资面,减轻对信贷的依赖程度。同时,要逐步提高企业信誉,与各金融机构建立互信合作关系,尽量多地争取到资金支持。

3、以培育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心,带动粮食行业发展

按照“调优品质上档次、调大面积上规模、强调服务抓完善、调高效益促发展”的产业化经营思路。在经营范围、经营品种、经营方式和规模上实现新的突破。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生产符合市场需要的粮食品种,对农民种植的优质稻谷实行优质加价的办法进行收购,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和企业双赢。创新招商理念,实行以资产换产权,以存量换增量,以市场换技术,吸收外来资本进行科技改造。国有粮食企业全面改制后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聚集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优质高效粮食生产基础建设,以粮油产品优质化、品牌化,企业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竞争环境的市场化为目标,全面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国有粮食企业全面改制后要向生产、加工、销售领域延伸,做大做强、实施龙头带动,打造品牌、实施品牌带动。完善二次分配机制,提高履约水平,调整购销策略,发挥粮食购销企业的作用,“联大户,搞服务”多购多销粮食,提高企业效益。通过粮油行业协会密切同其他形式的粮食经营者的关系,形成独立的中介信用评估组织体系和相应的信用管理办法,齐头并进发展粮食经济。

(三)争取政策支持,积极营造行业内部宽松的发展环境

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四)指导优质粮油产业化发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1、坚持科学、稳慎发展的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培育优质粮油品种。

2、实现产业化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以围绕农民增收,按照布局区域化、产业化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的科学发展要求大力推进生产基地标准化。

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优质粮油产量,发挥区域优势。

4、发挥粮食企业龙头企业的优势,整合有利资源,壮大规模。

5、发挥品牌优势,通过加工转化升值,对参与产业化发展的要素进行二次分利,促进优质粮油产业化发展。

(五)加强行业文化建设,提升行业整体形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