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畜牧学课程论文范文

畜牧学课程论文精选(九篇)

畜牧学课程论文

第1篇:畜牧学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才需求;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设置;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91

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需要畜牧兽医人员具有高素质和更专业的技能,职业教育是提供这也专业人员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高职的课程就要依据实际人才需求进行设置。但是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的设置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内容还是原来陈旧的知识,不适应现在社会的需要,课程设置没有体现专业特色,许多专业的课程交叉严重,使得学生找不出自己专业的核心课程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高职专业素养的培养,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影响学生的就业。因此,本文探索基于实际人才需求的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设置,期望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1 调查研究

为了明确社会实际人才需求的情况,笔者对近3a来毕业的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调查,运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和面谈。调查对象为本学校近3a来已经毕业的210位学生和顶岗实习的83为学生。用人单位包括本省的畜牧养殖场、兽药生产经经营公司和畜牧兽医站等150家单位。

对于人员和技能的要求调查结果:畜牧兽医专业的岗位需求以畜禽饲养工和动物疫病防治员为主,畜牧养殖岗位需求占总调查的25%,疾病防治员占23.5%,畜产品营销人员占19.8%,饲料生产和检测人员占18.9%,畜牧产品检验只占到9.8%,其他的占3%。单位对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中畜牧生产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的要求比较高,畜牧生产饲养管理的要求占33.5%,疫病防治能力的要求占30.2%,饲料的检验能力占17%,疫病防治方案的要求占13.8%,对仪器设备的使用能力的要求占5.5%。

对于一些支撑课程设置的调查中得出:对于毕业生的调查中,认为动物解剖生理课比较重要的有40人,要求开设动物饲料的有61人,认为动物病理课重要的有65人,认为开设生物统计的有21人,需要学习动物育种课的有30人,需要学习药理课的有32人,还有一些个别认为要开设一些其他的课程。可见,对于生物统计的重视不高。

对于核心课程的要求:通过与单位主管和专家的面谈交流,发现呼声较高的有饲料检测、动物孕育、畜牧的生产和畜牧的防治4方面,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71%、60.5%、68.9%和67.4%,对于动物检疫技术、动物各种病的医治均为40%。可见,对于与企业的生产相关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企业比较需要和认可的,对于研究性强或需要更专业技术的课程不是很希望在高职中开设。

对于拓展性课程的需求:关于销售和管理的课程的需求中,兽药营销的认可度达到81%,对于畜牧业经济管理的认可度达到42.3%,还有23%建议开设畜牧工程技术,40%认可就业与创业指导。

2 课程设置建议

基于以上的调查分析,结合实际人才需求分析如何设置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使学生更好的满足企业的要求。

2.1 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内容要有明确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要结合实践进行设置,对于一些基础课不需要全面,够用就够,有的学校设置许多的基础课,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但是一些基础知识其实是没用的,而且一些基础知识对高职学生而言有点难,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也浪费了许多时间,使得学生用在专业课上的时间变少。因此要削减、整合针对性不强的基础课,增加一些企业需要的拓展课。

2.2 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创业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个广阔出路,但是,高职学生创业的一个难题就是没有经济、销售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不懂经营管理导致创业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为了高职学生更好地创业,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开设一些与畜牧匹配的营销、管理类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在这些拓展课程中融入畜牧方面创业的典型案例,包括失败的和成功的,通过实例让学生积累经验。创业教育的课程还包括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的精神,克服盲目冲动的性格,帮助树立正确的成功观、价值观,保证不会因为为了创业不择手段,即使失败也不会绝望。

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只有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进行设计才能保证毕业生满足企业的要求,顺利的就业,成为素质高、技术硬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娜,玄兆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J].山东畜牧兽医,2014,(11).

第2篇:畜牧学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双向式教学;沟通互动;畜牧学概论

1引言

双向式教学方法应用在现代畜牧学概论课程中,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引导式问题、互动式解答,从而与学生形成一种良性的探讨关系。这种双向互动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强调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反馈。

2双向互动教学方法概述

2.1双向互动教学方法的发展

双向互动教学方法主要基于互动式教学理论,在目前的教学系统中,已经有20几年的发展历史,这种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学生的反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欢乐、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现代畜牧学概论课程更加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这种双向互动教学方法,学生可以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且意识到畜牧学概论课程的要点。

2.2双向互动教学方法应用的价值

高等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之一,进入新时代以来,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标,高校要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当中,“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根据这一工作方针,对于课程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全方面的改革。畜牧学是农业类专业课程中的重要基础性课程之一,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方式上的改革,可以全面提高农学专业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3畜牧学概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学生回答问题的意愿较低

双向互动教学方法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具体实践在中西方的教育体系中,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这种古老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方向,而是进行一些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没有对双向互动式教学进行科学深刻系统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是不敢、不愿意回答问题,也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处于设计指导地位,而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

3.2课程发展的体系性比较差

畜牧学概论包含动物生产原理、动物养殖技术等,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现代的农学教育以及动物医学中是一门基础性学科[1]。具体的内容包括营养原理、饲料搭配、动物遗传学、育种与繁殖、动物环境质量控制,牛、羊、猪、家禽的分类养殖,畜牧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等。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专业指导具有基础性规划作用,现代高等教育中,主要选择李建国主编的《畜牧学概论》作为基础性教材。但是,很多学校在进行系统性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及课下练习开展有针对性的互动指导,学生即使学习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也很难用于实践,缺乏对于养殖技术的直观感受,导致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缺乏实践操作技能,并且长时间难以适应。

4运用双向互动教学方法对畜牧学概论课程进行改革

4.1交叉式互动

畜牧学概论课程涵盖的基础性内容比较多,章节繁复,既包含基础的动物遗传护理知识,也包含生产、运营、规划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掌握多个学科专业知识,通过这种交叉式互动,将不同类目的内容融合在一起。(1)对于动物遗传育种与繁育、畜禽生产动物营养,开展案例式互动教学方法,针对各项专业知识的交叉进行流动式内容划分。例如,某学校开展的畜牧学概论课程学分为4个学分。其中,实践类课程占一个学分,比例为1/4,学校拿出3/5的课时时间,进行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这种教学实践方面的调整,有利于学生通过实践互动的方式,对畜牧学概论的基础知识进行全方位地了解,并且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充分掌握实践技能。(2)对于产品加工、动物行为与应急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这种交叉式互动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专项学习。注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反馈出来的理论知识缺陷,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系统化的指导,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畜牧学知识体系的脱节,而无法形成实践理论的优化掌握。例如,某学校的畜牧学概论课程就是在本学校建设的实践活动基地内进行,教师可以一面向学生介绍理论知识,一面引导学生,通过市场营销设计、经营管理设计,实现对于畜牧学经营管理的内容深化与理论创新,通过这种实践基地的设计,该学校的学生实践技能大大提高。

4.2掌握周期性特点

畜牧学概论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内容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涉及多种交叉学科,因而教师在双向互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畜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针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结合生产技术的升级进行相关的实践内容改革,做到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相辅相成。并且,在理论教学知识点中找到实践结合关系,通过这种上下打通的联合体系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并且完善学生的思维网络,帮助学生从整体角度看待自己目前的知识学习。畜牧生产是一种周而复始的长时间的循环过程,尤其是在一些牛、羊等大型动物的养殖生产经营过程中,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4.2.1阶段化教学在进行互动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于不同阶段知识的掌握程度,严格进行相关实践的准备工作,避免学生单纯地将之分裂,引导学生与教师积极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于整个知识学习的心理准备情况,引导学生树立忍性和耐性,更加系统地进行知识学习。例如,某高校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就针对营养与饲料配比的实践工作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理论实践教育相结合。教师针对学生在前期知识学习当中,表现出来的不耐烦、恐惧等心理,进行了专项讨论[2]。

4.2.2提高教师的教学经验畜牧学概论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存在学科交叉的现象,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现阶段的畜牧学概论课程进行这种双向互动、分工教学,就要求教师与学校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由一位教师进行课程统筹,由其他教师进行学科的配合。根据自己的阅历以及专业的教学知识,进行相关知识面的系统性打造,在必要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进入周边企业以及实训基地,进行标准化的生产组织和观摩学习。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合理化的现代生产运营与组织过程,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4.3细化课程定位

在进行双向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理论基础作为课程的前提,将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规划能力等作为培养人才的方向,始终按照市场化的人才培养标准,对于动物医学、动物养殖等专业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的知识讲解与介绍。

4.3.1以问题带动教学双向互动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兴趣,进行课程安排之前,教师可以引入适当的教学案例,从而实现对于医学专业畜牧学概论课程的基本定位。例如,某校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畜牧学概论教师从时下的畜牧养殖热点猪瘟病的控制入手,分析辽宁省鞍山市出现的猪瘟疾病疫情控制情况。结合当地农业畜牧站工作人员采用的填埋处理方法,引入相关的控制理论,提出关键问题,通过延展探讨启发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猪瘟病的疫情处理进行相关思索。

4.3.2结合动态教学视频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畜牧概论知识比较枯燥死板,进行教学改革,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视频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畜牧养殖的具体知识。例如某校的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一些稀有的畜牧业品种,结合其具体的养殖场景进行专项介绍,并通过配合图片视频讲解的方式,向学生系统讲解这些稀有品种如何进行接产、采精等等。并且按照冬季与春季不同的实践环境、温度变化情况,以及疾病控制方法,向学生提供这些养殖场的动态视频以及监控,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具体地了解稀有品种的实际养殖情况以及伤势情况,这种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达更多的教学信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4.4课堂评价体系改革

学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结合这种双向互动教学体系,针对平时成绩进行重新的考核体系衡量,例如某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将平时成绩上调为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的总成绩占比从85%下降到60%。这种评价方式的改革,有利于学生更加重视日常成绩的积累。

第3篇:畜牧学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畜牧学课程;实践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44-02

从近年来动物科学专业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本科生最主要的就业渠道,是进入较大的畜牧生产企业。企业始终是将利润以及技术服务放在首位的,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也是如此,希望能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并且为企业带来直接的利润。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有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也是社会工作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必须在实践操作方面加强培养。

一、畜牧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

1.畜牧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不管是教学还是实习中都涉及很多方面,知识和技能中都有农业生产的相关环节包括在其中,多为生产饲料方面的知识以及畜牧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畜牧实践教学和实际生产之间很有紧密的联系,想要顺利地进行实践,教学实践基地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要具有相对良好而固定的条件,也就是说学生用来实习的畜牧场中畜舍的设施要足够现代化、畜禽品种要比较优良、采用现代化的管理、与教学条件的要求相符合,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级畜牧人员。并且畜牧学课程实践教学中涉及到的还有如何综合开展畜牧生产并且保证畜产品的安全,同时这个职业也是比较艰苦的。所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就要对生产操作的具体规程有足够的熟悉,对生产环节的具体操作熟练掌握,并且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的工作作风。

2.内容多且周期长,必须要进行认真的组织和安排。畜牧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很多门类的课程都会涉及到,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其2008版动物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只是专业实践教学就有众多课程包括在内,具体有养牛学、养禽学、养猪学等等,并且每门课程也都具有比较广泛的实习任务,在畜牧场中畜牧技术人才需要负责饲养、管理、繁殖并且防治疫病,而这些工作要对生产全过程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完成,同时需要认真深入地观察畜牧场的工作情况并且亲手进行操作。而每个过程都需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畜种不同耗费的时间也不同,例如饲养奶牛的生产实习过程如下,首先培育好犊牛,然后将其饲养成为青年牛,完成配种和孕育以后产下牛犊,接下来泌乳和干乳等,需要经历很多环节,并且要知道如何制作青贮饲料以及配合饲料;在实习养猪学的时候首先要成功地培育仔猪,然后饲养后备猪并且进行配种,然后饲养怀孕的母猪并饲养哺乳猪和育肥猪,这样各个环节下来也要耗费很多时间。不仅如此,每年教学实习还要将这些课程的实习综合起来共同进行,学生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来进行实习。同时这种较长的实践必须要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的具体时间,保证每位同学实习生产环节的时候都能顺利地完成任务,并且在实习期间尽可能保持每位同学都一直有新鲜感和好奇心,避免产生厌倦甚至缺勤,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3.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要丰富。畜牧学课程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和实际的高度结合是其最大的特点。为了能实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指导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必须是非常丰富的。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基本都具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实践经验方面会有所欠缺,没有太多的机会去畜牧场进行尸检,所以对具体的环节也不够了解。如果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不足的话,指导学生的时候也会觉得力不从心,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只能讲解理论知识,学生不仅学不到实践方面的内容,还可能会产生厌倦,对教学的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二、畜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习基地规模不足,现代化水平不够,对实践教学的质量造成了影响。很多学校的动物科学专业都在校内设置了畜牧饲养场来开展实践教学,虽然学校近年来对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非常重视,也进行了相关的建设,在几年之后都已经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畜牧学实践教学基地,大幅度提升了其现代化水平,为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大帮助,但是还是不能完全与实践教学的需求相满足,二者之间仍然有差距存在,具体来说如下:(1)规模较小,如果多个标准教学班共同开展生产实习的话,其需要是不能得到满足的,因为规模方面的限制,学生不能亲自操作所有的实习项目,只能由指导教师进行操作作为演示,然而学生进行观摩,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2)学校原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如果基础不够好的话,虽然在后续建设中获得了比较良好的现代化水平,但是与真正高端的现代畜牧企业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学生不能接触和体验这些真实的情况。

2.某些生产环节具有季节性,与实践教学时间产生了冲突。高校动物科学专业一般会在7~8月份暑假期间集中开展实践教学,视角教学具体包括有饲养管理、生产饲料以及畜牧繁殖等,但是畜牧生产中有很多具有季节性特征的环节,而且这些季节一般会冲突实践教学的实践,例如羊一般是在春秋两季进行配种以及生产,而学生在这段时间是没有进行实践教学的,所以相关的实践操作就没有办法进行了,会对动物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近年来很多年轻教师都重视外语方面的学习,所以很多人都将第一目标放在了出国上,将绝大多数的时间用来从事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并且努力进行SCI文章的发表,真正进入生产一线的时间可谓是少之又少,在生产操作技能方面以及技巧方面都缺乏实践经验,所以本该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强调真正参与生产实践的过程,就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理论课堂,失去了实践教学的真正意义。

4.缺乏实践经费。畜牧学实践和其他学科的生产实践还是有区别的,必须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畜牧场内才能开展畜牧学实践。但是已经形成规模了的畜牧场需要进行非常严格的消毒工作来防控疫病,学生生产实践的话需要花费比较高的费用在防护方面,例如消毒费用、服装方面的费用、实践入场的费用等等,因为缺乏配套资金,学生很多时间都只能参观一遍这种大规模的现代化畜牧场,听一听讲解代替真正的畜牧实践。

三、提高畜牧实践教学水平的具体措施

1.进行高质量现代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首先要将校内的实践基地继续完善建设起来。校内的教学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所在,之所以创建这些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并且将其中的设置配齐、保证结构的合理性,就是为了在物质方面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学校不仅要进行各种大规模的养鸡场、养猪场、养牛场的建设,还需要进行与之规模相适应的饲料厂、畜禽粪便沼气站的建设。如果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规模有限的话,必然会对实践教学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学校可以适当加大力度来进行建设。

其次要积极进行校外实践基地的开发,例如动物医院就可以作为校外实践基地来进行临床教学,由教师来指导学生问诊、给药或者进行手术,并且对生病畜禽的疾病症状进行观察,总结相关经验,提高实操能力。

2.聘请一线的工作人员来校内进行指导。实践课程中指导教师处于核心位置,可以以实践教学的需求为依据,聘请一线的生产技术人员来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现代畜牧知识,而这些技术人员则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不仅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也可以得到更新。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进一步地领会和巩固,在实践中顺利得到应用,对实践操作的基本办法和技能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养成严肃的科学态度,认真负责地开展工作。

3.与生产需求相结合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活动只有有效地结合生产,才能保证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并且顺利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学校要多带领学生深入附近农村开展生产实践以及社会调查,义务宣导畜牧生产技术或者提供一些简单的兽医防治工作。还可以和政府相关部门联合起来,教师带领学生将科技送入农村,一方面传授给农民们先进的畜牧兽医知识,另一方面调查农村畜禽出现的疾病,及时进行诊断治疗。在这种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参考文献:

[1]惠俊爱.高校园林专业花卉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335+337.

[2]李亚娟,祁娟,曹文侠,张德罡.草业科学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以甘肃农业大学教学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77-80.

[3]张依裕.《畜牧学》课程中应用PBL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鄂州大学学报,2015,(08):101-103.

[4]欧百钢,李发弟,贺建华.我国畜牧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07,(01):1-5.

第4篇:畜牧学课程论文范文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对畜牧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相对不高,着重需要培养的是管理生产及协调工作人员的能力。结合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为了更好地适应本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必要对畜牧学概论的课堂教学进行适当调整。

【关键词】

畜牧学概论 农业经济管理 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信息化时代以来,畜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加大。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转变,社会对畜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在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如何使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快速成长为满足现代化畜牧业生产管理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新世纪人才,是畜牧业领域乃至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

1目前《畜牧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学生来源文理科兼有,教学难平衡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同时招收文科和理科类学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课程里有关动物遗传、育种、繁殖等内容需要学生有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储备,文科类学生却并不具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补充这些知识,同一个班的理科生就要进行二次学习,这极易引起理科生的厌学情绪。

1.2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学生学的实际需求

课程常常要连续三节甚至四节,导致学生很难长时间保持对教师的注意力。同时,有关畜牧业发展的新的科研成果每天都在大量涌现,课本知识的更新速度无法及时,内容的脱节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此外,授课教师也容易过多地强调畜牧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能从本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弱化学生生产管理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本专业学生的最终要求。

1.3教师队伍的水平与实际要求有差距

教师的授课水平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高校中研究型教师的比重逐年加大,这类教师缺乏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授课的素养锻炼,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握授课节奏。而且学术工作做的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倾向于把知识点讲得既全面又细腻,导致出现“唯知识至上”的授课模式,不给学生留知识点上的任何“困惑”之处。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机会,不能培养学生对知识“质疑”和“批判”的意识。尤其是新进教师,由于没有常年教学工作的积累,无法形成自己成熟的教育理念与思想,也难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2《畜牧学概论》教学完善的建议

教学是一项技艺,有一定的规律和章法可循。因此,高校首先要坚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指导。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现今正不断地受到新型信息技术的挑战,但传统的教学方式绝不是一无是处,千百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一定有其可取之处[1]。各专业必须实事求是,从其培养目标出发,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和改革。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畜牧学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调整授课内容引入“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现代化的设备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畜牧业生产中,且自动化程度还在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目标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2]。因此,课堂上教师除了教授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外,必需着重引入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管理中的新内容。以养猪生产为例,要更加重视饲料中的霉菌毒素问题、要提高对高产青年母猪重要性和分胎次饲养重要性的认识、强化现代员工管理、提高电脑控制设备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等等。“微课”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升级形式,已在中小学教育中被广泛提及,但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较少。但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在课堂上一样存在注意力得不到缓解的问题,“微课”同样可以大有作为[3]。对本课程而言,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点外,“微课”还能很好地展示生产的实际过程,更好地为达成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如将一畜牧业生产示范场运营中的饲料营养配比、育种架构设计、疾病防控、销售、环境保护、成本核算、员工培训等各个重要环节录制成“微课视频”,教师针对“微课”视频内容,站在“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随时与学生交流“微视频”中的内容,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更能加快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2.2调整授课形式,引入“工作情景”教学模式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每个人低头仿佛都身处于“一个独立的世界”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尤其是大学生。骤然从高中均一化的集体生活中走出来,跳出父母的视线,加上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控制力,大学生非常容易孤立自己。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需的一项重要技能恰恰就是“协调工作人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意识到本专业的特殊性,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所说”,透过学生“所说”感知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所想”。为促进课堂上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以往的教学模式改革中提及最多的是讨论式教学[4-5],但这是针对单个学生个体的教学方式。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着重需要的是协调能力,需要他人的配合。因此,在课堂上还要锻炼他们彼此间合作的能力。如根据“微课”视频,在课堂上引入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情景”,设立小的项目论题,让学生以生产管理者的身份,采用分组讨论、课堂分享等方式对某一工作情境进行分析处理,不但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可以提高他们解决矛盾的能力;也可以设定大的宏观问题,以养猪生产为例,可以设定诸如“如何使猪的身生产性能和利润更高效,场区花钱的最佳方案如何制定,如何激励员工”等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统筹管理能力。

3结语

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畜牧学概论》课堂上调整授课的内容和形式,综合引入“工作情景”和“微课视频”等多种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学生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协调能力,最终更好地为完成本专业的终极培养目标服务。

作者:乔瑞敏 任广志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晶,王果胜.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及其改革趋势[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12):55~56.

[2]刘海波.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22):46~47.

[3]张肇丰,汪茂华,赵琴,陈彩虹,汪晓慧.微视频的兴起与迷思-第九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5(03):63~66.

第5篇:畜牧学课程论文范文

(一)招生途径受限

近年来,各省市设置的中职升高职的途径不少:有中职毕业生参加统一高考,有各省市教育部门组织面向中职等毕业生的对口招生考试(三校生考试),有中专生参加高等自学考试,有院校合作“3+2”“2+3”衔接培养等。但目前各高职院校生源主体仍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导致中职毕业生升学热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前三种升学途径主要采取对口考试方式,复制普通高考等学历教育考试模式,中职生大多是中考的失利者,一般学习基础差,对笔试考试有一种天然畏惧感;[2]二是院校合作“3+2”“2+3”衔接培养,多数合作院校招生时限制了必须完成五年学程等要求,甚至部分“2+3”衔接里中职的“2”变为基础课2年,学生感觉约束多、学程不灵活,动力不足,尤其是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条件有限,对不灵活的长学制忧虑多。

(二)培养定位不清晰

中职和高职培养目标区分不明显。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对应“养、繁、治”三个岗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同样以“养、繁、治”三个岗位为重点,中职、高职院校制定培养目标缺乏协调统一,部分衔接办学中职阶段成为“基础课”阶段,或高职阶段高层次性体现不足,吸引力不强。(三)课程体系衔接度不够中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不衔接,必然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的雷同、重复等现象。另对中、高职培养特点掌握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例如技能要求高、理论素养要求一般的专业课程没有开设在中职阶段;技能要求一般,理论素养要求较高的专业课没有开设在高职阶段。[3]

二、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服务于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为主旨,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重点专业为依托,利用阿勒泰地区充足的少数民族初中生源,探索与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联合举办专业“3+2”分段实施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强化专业内涵的有机衔接,搭建人才系统培养的“立交桥”,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一)改革专业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

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招生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负责宣传。招录学生必须是应届初中毕业生,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当年中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择优录取,并按要求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招生办公室办理录取手续。毕业时年龄不得超过22周岁。学生实行学籍“双注册”制度。[4]新生报到后,按程序进行高职学籍预注册,并同步按现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注册及管理;学生转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时,按现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注册及管理。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不能转专业,不能中途转学。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实行3学年中职和2学年高职分段制培养模式。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承担“3+2”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工作,负责提出办学规划和专业招生计划,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指导、组织专业和课程建设等,会同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组织实施。前3学年教育由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负责,后2学年教育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成绩合格后,直接升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学习,学习成绩合格者,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颁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历文凭。学生在完成前3学年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课程,因特殊情况自愿放弃升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者,由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颁发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文凭。

(二)基于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段设计

中职与高职“校校”衔接培养,时间长、跨度大,如何保证衔接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层进而不重复;如何保证学生三年中职毕业可以选择升入高职阶段继续学习,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如何保证中职阶段完成后学生具备就业能力;面对畜牧兽医类专业少数民族生源多的情况,如何衔接好培养;课题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段设计,解决以上三个衔接中存在的首要问题。1.分清就业岗位层次课题将五年衔接畜牧兽医专业的工作岗位划分为初始岗位和发展岗位两类。初始岗位:兽医门诊助理兽医师、化验员;畜牧兽医部门技术指导人员、养殖场技术员;兽药厂、饲料厂营销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等。发展岗位: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一线连续3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可以从初始岗位升迁到发展岗位。发展岗位包括:兽医门诊主治医师、化验师、动物医院管理;动物养殖场技术场长、场长,兽药厂或饲料厂区域经理或部门经理、公司总经理,畜牧兽医服务管理员等岗位。2.分清培养目标与规格层次课题组根据中职和高职阶段能力需求,分阶段设置培养目标与能力。中职教育阶段“3”,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畜禽养殖职业素质,掌握畜禽饲养管理、繁殖知识与技能、饲料配合技术。能够熟练运用畜禽饲养和繁殖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日常可预见性工作;在特定情况下完成较为复杂的技术难题;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高职教育阶段“2”,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动物疾病防治职业素质,掌握畜禽疾病临床诊断和防治技术,能熟练运用疾病防治知识与技术技能完成较为复杂工作;能独立处理在畜禽疾病防治中出现的问题;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同时以畜禽养殖类拓展实践课程,强化养殖生产管理能力培养。3.分清职业资格要求层次在中职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中级畜禽饲养工、中级家畜繁殖工等专业资格证书之一;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达标;同时通过自治区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核。在高职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高级兽医防治员、高级动物防疫员等专业资格证书之一,学生可同时获取高职饲养工资格证书;少数民族学生取得MSK三级B证书;同时获取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三)基于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课题根据现代畜牧业生产和中高职教育规律,在总结以往与职业中专学校联合办学“中高职一体,工学结合‘两段式’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专业按照中高职衔接,“工学交替,理论跟进,岗位教育,定向培养”的设计思路,对原有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构,设计了专业“两段六环节,三岗四领域”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即“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实现学生养殖基础能力、养殖综合能力、疫病防治基础能力、疫病防治综合能力四层次递进;通过在饲养、繁育、兽医三个职业岗位,养殖场、兽医站、宠物门诊、饲料厂四个领域校外实训基地生产和顶岗实践,完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两段六环节,三岗四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特点:中职阶段,3年,1-6学期。第一至第三学期学生以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夯实专业基础为主要内容在校学习,参加专业基础单项技能训练;第四至第五学期学生一边学习专业课程,一边集中一定的时间在校内实训场参加生产实习,熟悉专业生产,掌握养殖基础能力;第六学期学生全部时间深入到养殖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将学生培养方向分为牛、羊、猪、鸡、马五个方向(少数民族学生牛、羊、鸡、马四个方向)和兽医、育种两大岗位,在学校和企业派出的“双导师”指导下,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入养殖企业,参加具体的畜禽饲养等一线岗位实践,掌握养殖综合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岗位工作经验。高职阶段,2年,7-10学期。第七、八学期开展动物医学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参加校内实训室(场)生产性见习,掌握疫病防治基础能力;第期是一个长达近半年(一个畜牧生产循环的最少时间)的大学期,学生在校外合作企业以兽医岗位为主协岗锻炼,重点在专兼职教师指导下一边完成畜禽疾病防治岗位综合技术学习,一边让学生习得技术岗位工作经验,培养疫病防治综合能力。同时结合学生在养殖岗位生产中碰到的问题,学院与企业派出“双导师”对学生开展养殖课程理论和实践指导,提升中职阶段形成的养殖综合能力。第十学期学生定向养殖场、兽医站、宠物门诊、饲料厂四个领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上岗,进行兽医、养殖、育种三大岗位顶岗锻炼,在由学院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毕业班主任和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组成的“三导师”指导下独立承担技术岗位工作任务,实行绩效评价,从而完成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中高职接替,全学程五年,从素质教育到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实现校内校外工学交替,专业技术理论与实践中高职紧密衔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实践教学不断线,职业素质养成与岗位能力稳步提升。

(四)基于专业中职与高职不同培养层次,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中高职教育所面对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不同要求,体现贯通一体化设计理念,科学设计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完善配套的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1.根据民汉语言学生培养需要的组合式课程针对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教育所面对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不同要求,体现贯通一体化设计理念,科学设计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完善配套的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并根据民汉语言学生培养需要,对专业汉语、实用英语、养马、养猪等课程采用组合式灵活设置。2.根据中高职培养环境构建的三级实践体系实践教学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培养目标,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熟练的养殖技术和防治病能力。因此,本专业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平行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第一级,随课程进行的实训课和教学实习,主要开展单项技能训练;第二级,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生产实习,主要开展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第三级,在顶岗企业进行的顶岗实习与预就业见习,主要开展岗位职业能力训练,三级能力递进、逐步复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三级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对新疆主要家畜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进行系统训练,突出阿勒泰地区畜牧生产特点,以便达到学生毕业后可以“零距离”直接进行岗位工作的教学目标。

(五)基于生源特点构建了五年学生素质教育设计

针对“3+2”初中起点生源综合素质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大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教育。针对区域特点,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定期开展社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和科技类社团(协会)活动;坚持支农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奶牛、肉鸡养殖创业基地实践;此外,学生参加国家或省部级各种知识、技能和文艺、体育等竞赛中受到的表彰和奖励,或在校内外基地进行创业实践成绩突出的,经认定,给予一定学分,提前毕业。(六)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1.建立师资“三交流”机制一是师资建设方法、措施交流。两校共同开展“教师个人成长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共同落实“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共同开展“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共同开展“集体备课”等,并定期开展师资建设方法、措施交流,每年至少一次;二是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交流。两校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双带头人和校企骨干教师定期交流,至少保证每学期1次,通过交流共同把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共同研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交流。通过互派支教教师(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派出高水平专业教师为主,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以派出汉哈双通教师为主),共同出资组织专业和课程职教培训等措施,加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交流。2.实训条件共享本着两校优势互补,围绕中高职衔接“3+2”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共享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形成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格局。3.提升合作层次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的理事长单位,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是新疆第一产业职业教育园区成员单位。依托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平台,在阿勒泰建立了新疆草原畜牧业示范培训中心——阿勒泰基地,在基地大平台上两校共同深化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进一步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

三、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第6篇:畜牧学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养殖;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调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09-03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养殖业持续高速发展,养殖结构不断优化,畜牧业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目前全国畜牧业产值达2.1万亿以上,且每年约以8.5%的速度递增。据统计,畜牧业产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动100万人就业[1]。

我国目前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约有1亿多人,但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到1%,全国除了1.5万家饲料厂50万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有较大比例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畜牧生产领域亟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我国畜牧业正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畜牧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对从业人员的需求、素质、技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教学模式等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产生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滞后,专业教学还没有完全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够紧密等[2]。职业教育必须为经济服务,为此我院畜牧兽医专业建设组于2012年5月开展了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在校生问卷调研。

一、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根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规划、教学要求及设置、教学管理、设计了30余项问卷项目,旨在了解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教育的现状,同时征询本专业在校生对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工作的建议,以客观分析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及教育教学研究。

调查对象为畜牧兽医专业一、二年级的在校生500名,要求学生在认真查阅与专业有关资料、收集相关信息、充分了解本专业的性质、特点、社会需求、毕业去向等内容后作出选择。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问卷回收问卷480份,回收率96%。总体来说,学生对本专业理论及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持肯定的态度,并能够积极思考。

(一)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满意的是边学边实践(占53%),课堂学习为主(11%)的教学模式不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见图1);学生中50%的人认为学校教育更注重职业技能训练,13%的人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其余37%认为学校教育两者兼顾。

(二)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评价

调查结果(表1)显示:学生对学校的教学满意度评价比较高的有任课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69%的人认为好或者较好;7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好或者较好;69%的学生对实习实训内容满意,65%的人对教学理论内容满意。学生满意度较低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10%的人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好;学校的职业情境与文化氛围超过半数(58%)的学生不满意。

(三)学生对专业的评价

调查显示:通过高职教育对养殖专业的认识只有28%的学生认为到位,大部分(49%)认为一般,23%的人对本专业认识模糊。50%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相适应,16%认为不适应,其余34%认为一般。53%的学生喜欢所学养殖专业,14%的人不喜欢,33%的人对自身专业的喜爱程度一般。有38%的学生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自己兴趣爱好,37%是由老师父母介绍,25%受到社会需要的引导。

(四)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评价

调查显示:认为学校当前课程设置合理的占37%,43%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一般,20%认为不合理;42%的学生倾向于本专业课程设置中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比例为4:6。

(五)学生对专业实训条件的评价

在高职三年期间71%的学生专业实训时间在半年或半年以上;75%的学生了解校内实训基地,81%的学生知道有校外实训基地;83%的学生参加过养殖行业实业家、杰出人士来学校做的专题报告或讲座,但仅有46%的学生参与过养殖能手在学校做的技能培训,在学习期间54%的学生到过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的养殖场或饲料厂参观学习或实习。

(六)学生对专业课教师的评价

高职期间,大多数(56%)学生认为对自己帮助和启发最多的老师是专业课教师,其次24%的学生认为是班主任(见图2);对教师的教学是否结合养殖专业相关岗位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个问题,51%的人认为结合较多,38%认为结合较少,还有11%认为没有结合;63%的学生认为教师能积极主动调动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认为养殖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全面的占29%,比较全面的占57%,有待提高的占15%;对于养殖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33%的人选择强,52%较强,15%选择有待提高;27%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在周边地区养殖领域的影响大,52%的人认为有一定影响,21%的认为没有影响;对专业教师所授的教学内容30%的学生吃不透,25%的学生认为容易掌握,45%的学生还过得去;4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学课堂气氛沉闷,仅有18%的人认为气氛活跃;42%的学生觉得选用的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合理,19%认为不合理,40%认为一般;认为专业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的占35%,传统的占31%,多元化的仅占34%。

(七)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

调查显示:46%的学生对就业前景信心十足,但对就业前景担忧的也占到40%(见图3);40%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与职业技能培训措施走形式,26%的人认为学校根本没有开展就业指导;34%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很重视职业道德教育,48%的人认为学校比较重视,还有18%的人认为学校不够重视。3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与学校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优势明显,认为没有优势的占24%,其余40%认为差不多;来职业院校的学习目的更多的学生(45%)选择就业后在岗位上学习,争取成为高级蓝领、技术员,24%的学生毕业后打算自己创业,20%的学生选择先工作在进修(见图4)。

三、调研结论

通过上述对养殖专业在校生调查问卷的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一些看法。

(一)培养目标要明确,定位要贴近企业

我们虽然对养殖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定位不是单一层次的,但大多数学生的目标是在技术岗位上成为高级蓝领或在专业方向自己创业,学校应贴合企业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在技术员或技术服务工作岗位上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开发必须以生产为主线进行开发,就是要按职业生产岗位的综合能力开发教学内容,岗位需要什么知识和技能,就开发什么教学内容。这就需要多联系企业,通过与企业合作调研等手段制订一套切合实际的在校生培养计划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更新,有目标的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理论知识够用、技能过硬的高技能人才。

(二)提高学生对专业认识,始终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

调查结果显示,通过高职教育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识不够。这就需要学校不仅要加强职业教育、就业指导,还要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学校做讲座、培训,聘请行业企业实践能手参与授课,多安排学生去一些规模影响较大的养殖厂或饲料厂参观学习,与企业合作开办校企合作班等手段,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从而使学生首先对自身所学的养殖专业和毕业后即将步入的企业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这样在校期间他们才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变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知识为主动寻求知识技能,提升自身在就业上的竞争力。

“以就业为导向”不仅体现了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所应有的服务性质,而且更突出地反映了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特性[3]。实践基地是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畜牧兽医专业要与相关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实践,让企业参与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实践了解企业、熟悉企业,为企业解决问题,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探索“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生比较喜欢边学边实践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学校转变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为受学生欢迎的“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重新对专业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创新,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融入企业要求和想法才能开发出适合学生、符合企业社会需要的课程,这种基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想法可以通过项目课程设计体现出来。在开发课程时,邀请企业技术主管及相关部门经理参与,把企业对课程的想法和需求融入到课程中去,真正使我们课程开发更具企业化。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将现有的学科体系转变为行动体系,充分引入行业、企业元素,特别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4]。因此,对教师来说,不仅对其实践技能的要求更高且对专业知面的要求更为广泛。学习领域是基于工作任务的,学生需要完成一个具体工作情境中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过程设计出具有相互联系的学习领域,就构建出了课程教学内容。这种项目课程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也解决了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材内容设计陈旧不合理,课堂气氛沉闷及吃不透所授教学内容等问题。

(四)加强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切实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师应该是技能的传授者,所以教师自己的实践能力、职业实践经历都直接关系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调查结果显示,从畜牧兽医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来看,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及行业企业外聘教师的比例。为此,今后在教师的培养上,要积极推荐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促进畜牧兽医专业教师队伍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潘树金.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0).

[2]梁建军.重视市场调研工作,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24-26.

第7篇:畜牧学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型教育;教学体系的更新;实践性;实用性;存在问题

一、关于高职院校畜牧兽医教学现状的分析

1.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当下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现状的分析,可以得知高职教育具备更加面向社会的实践性特点,也就是社会需要高职院校展开畜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需要展开人才设计方案的优化,进行人才规格的良好定位,进行高职教育特色的突出,保证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从而提升该专业人才的应用素质。

2.畜牧业教学的具体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畜牧业规模不断扩大,畜牧业经济体系不断健全,这就出现了一系列的中小规模养殖企业,这就加大了社会对于畜牧人才的需求,相对于传统的家庭式养殖工作,现代化养殖企业更需要专业性的畜牧应用型人才,需要其具备良好的专业操作技能,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从而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展开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体系的健全,进行实践应用型教学方案的更新,按照现代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学生实践技能素质的优化,保证该专业人才应用素质的提升,从而顺应当下时代经济的发展需要。

二、畜牧兽医专业模块的实践性及其应用性教学

1.实践应用型教学的具体要求

通过对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意义的探讨,可以得知实践教学模块的开展需要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这就是进行区域经济教学模块的开展,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展开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比如积极做好畜牧教学课堂实验模块、动物生产实习模块、顶岗实习模块等的相关工作,确保教学模块的实用性、应用性,从而保证学生的实践应用素质的提升。这就需要引起相关教师的重视,展开实践教学内容的协调,使其满足当下教学计划的需要,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健全。

在该专业教学模块中,高职院校要展开实践教学课时的控制,要突出畜牧兽医实践教学模块的必要性,这要实现理论教学课时与实践教学课时的协调,进行两者课时设置情况的协调,保证两者比例的优化。进行该专业教学计划的合理分配,进行实践性教学课时的重点设计,在课程考核模块中,也要进行实践教学考核成绩的划入,避免其实践教学的形式化,实现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整体思路的优化。

2.教学体系的应用型与实用型

在畜牧兽医教学体系的具体安排上,要按照现实企业的行业岗位需要进行设置,保证实训教学大纲与日常教学计划的协调,从而满足当下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保证实训大纲的技能训练模块的有效开展。这需要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展开企业相关信息的调研,针对其岗位需求情况展开分析,积极做好调查调整,进行岗位学科知识体系及其技能结构的优化,要以实用性、应用性教学为原则,针对畜牧兽医岗位的需要,展开当下知识教学结构及其能力结构的优化。

为了提升学生的畜牧兽医应用素质。教师要进行专业实践课与基础理论教学课程的协调,要保证理论基础教学的应用性,要突出专业教学课程的实用性,进行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打破。保证专业课程教学与基础课程教学模块的协调,按照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展开课程的积极设置,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保证当下实训体系的健全,实现生产实训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的协调。

为了满足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也应该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比如进行专业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比如双师教学队伍体系的健全,要保证其在生产实践、技能操作实践等具备良好的素质,高素质畜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也需要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应用素质,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积极汲取,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与教学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通 过“专、兼、聘”结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来解决。所谓“走出去”,就是学校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学位、学识,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锻炼等。

在应用型教学模块中,为了确保学生技能教学的实用性、应用性,展开实习、实训基地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标,展开实验室教学模块、实训基地教学模块等的协调。

三、结语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教学效益的提升,离不开专业的教师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师生之间的良好配合,这需要高职院校为师生的日常教学协作,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彭汉庆.对影响高职实践性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

[2]王诗文. 高职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3]陈明,陈宏军,张力,张玲,杨晓志.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实训评价体系的研究[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03)

第8篇:畜牧学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落地人才

为了促进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我省首先启动了“村村大学生”计划。2003年12月2日,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教育厅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黑教联「20043号文件《关于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的意见》,决定从2004年到2008年,共培养近10000村村大学生(每村至少1名),毕业后回到所在乡村为民服务。近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省教委的具体部署下,经过各培养院校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针对村村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作为“村村大学生”培养牵头学校之一,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在“村村大学生”培养期间,共招收四个专业350名来自省内各乡村的学生,按照为农村培养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带动群众致富的“上得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科层次乡土落地人才,也就是要为农村培养一批懂技术 、会经营、善管理、通市场、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采取了诸多有力措施,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师资配备、经费投入、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优化和强化。本文就我院“村村大学生”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的“15+5”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优化问题进行阐述。

一、工学结合“15+5”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背景

针对村村大学生的学制较短,生源基础总体偏低,文化水平良莠不齐,年龄相差较大,部分学生已成家立业等现实问题,我院知难而进,认真研究和探索,制定详实的实施方案。“村村大学生”培养能否立足龙江、面向乡村、服务“三农”,为农村畜牧生产一线培养适用、实用的落地人才,构建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1.培养目标准确定位,面向“三农”,培养落地人才

黑龙江是畜牧业大省,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中占有较大比重,已经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2003年,省委、省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主辅换位”,2010年以后,畜牧业产值要达到农业经济70%以上。要完成这一战略目标,人才支撑至关重要。据统计,全省1100个乡镇现有畜牧科技人员4384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仅占1.33%,平均每个乡镇不足0.5人。由此可见,我省乡镇畜牧行业生产第一线极其缺乏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确定“村村大学生”畜牧兽医专业的培养目标,既要立足本土,结合当前农村基层养殖业的现状,又要着眼于未来发展,使学生掌握常规技术外,熟悉规模化、现代化、工厂化、自动化畜牧业的生产技术。

2.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关键技术环节

畜牧兽医专业面向比较宽泛,涉及行业的养、繁、防、治、管、加、销等技术环节,涵概了畜牧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及服务体系,在有限的二年时间内,学生不可能每个技术都能做到精通,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把握好特殊与一般、基础与应用、宽泛与突显的关系,增加针对性,淡化或删除繁琐、无应用意义的理论知识,强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根据学生的意愿,提供若干个专业方向,在实践中加以强化。

3.体验基层生产环境,强化服务意识

村村大学生毕业后均回乡工作,在校期间必须让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达到统一和共识。通过加开必要的与农村工作相关的课程外,每学期安排5周的专业生产实践,使学生熟悉养殖一线工作场景,从事专门专业工作,练达专业技能。假期内安排2周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在任务中了解农村畜牧工作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及改进措施,对其学习、工作大有益处。

二、工学结合“15+5”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基于“村村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行业现状和发展态势,从“村村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实际出发,在总结和借鉴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工学结合的“15+5”人才培养模式。

“15+5”意为每学期20周的教学进程中,15周为校内教学,其中包含必要的理论、课堂实习、教学实习。每学期安排5周的专业生产实践,学生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专门的实践活动或顶岗实习。

在校学习期间,在教学方案的指导下,按着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学习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练达必备的专业技能,融“教、学、做”为一体,专业能力螺旋式递进,从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应用能力逐渐上升。

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期间,实行现场技术人员导师制,学生在生产岗位从事专门的技术工作。第一、二学期,学生在畜禽饲养管理、常见疾病防治、繁殖育种、饲料加工调制等岗位进行轮换实训;第三、四学期,根据学生的意愿,结合本乡工作特点进行定向培养和顶岗训练,达到胜任岗位工作之目的。

三、科学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村村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畜牧兽医专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围绕“养、繁、防、治、管、加、销”七大要素,打破原学科制教学体系框架,对课程进行解构与重构,专业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体现实用、适用、应用的理念,课程内容删繁就简,及时补充行业新知识和新技术。

1.增设部分课程 结合毕业生工作场景的需要,增设农村社会学、农村发展规划、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等课程。通过专题讲座、参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使学生熟悉农村发展的现状,把握农村发展动态,具有适应乡村工作环境能力,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献身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心尽力。

2.整合部分课程,使之与生产环节相吻合将牛羊饲养管理技术、猪饲养管理技术、鸡饲养管理技术、动物内科疾病诊断及治疗技术、动物外产科疾病诊断及治疗技术、动物传染病防制技术、动物寄生虫病防制技术等7门课整合为牛羊生产、猪生产、禽生产三门课;将解剖生理、药理、病理、动物临床诊疗技术整合为兽医基础;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整合为应用化学。整合后的课程更具有岗位针对性,内容设置与生产一线关键技术和环节相融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即为工作过程。

3.教学组织灵活多样根据畜禽生产周期,结合行业生产特点,依照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科学有序地组织教学。有些内容和课程可先讲后练,亦可先练后讲或边讲边练,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结合现场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突出重点,其它课程与之相匹配、有机穿插教学,达到时间、空间多维利用,信度、效度相统一。

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1.以岗位需要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构建由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三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堂与实验室相结合、实验室与校内生产基地相结合、基地与行业企业相融合。

2.将实践环节贯穿于教学始终。学生入校后即接触专业生产实际,营造专业学习氛围,达到早实践、多实践,整个学程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的目的。

3.遵循从简到繁、从专项到综合的原则,与畜禽生产周期和主要环节密切结合安排教学,通过紧密结合实际的螺旋式周期循环,使学生掌握综合专业技能。

4.加强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积极与省内、外行业生产企业合作,通过工学结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5.实行双证制,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认定有机融合。在毕业前,按着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每名同学毕业前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都能获得高级动物疾病防治员、高级家畜饲养工、高级家禽饲养工、高级畜禽繁殖工等2个以上畜牧兽医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

五、特色及效果

1.随着我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畜牧业产业地位进一步凸显,成为现在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新的经济生长点。借鉴以往的办学经验,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畜牧兽医岗位(群)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进行“村村大学生”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体系的全新设计。

2.以适应农村发展需要及畜牧兽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与养成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3.调整课程设置,对原有学科体系课程进行科学的整合,删除陈旧的教学内容,及时补充行业新知识和新技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加强实践教学,建立与理论教学即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由片面加强单项实习向畜牧兽医生产综合应用转化,基层畜牧业生产定位由分散型、粗放型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化。

5.根据培养模式的要求,认真编写与教学计划相配套的教学大纲、“村村大学生”实用教材、教学讲义,形成完善的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料。

6.注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每门主干专业课制作CAI课件,专业核心课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创建试题库、技能考核方案,教学资源库丰富完备。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合理选用专业教室、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及省内外生产企业等教学场景,融“教、学、做”为一体,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接轨。

7.工学结合的“15+5”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科学,运行良好,各教学环节严谨,实施得当,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达到了预定培养目标,得到了学生、学校、社会等多方认可。目前已有近200名畜牧兽医专业“村村大学生”圆满完成学业。这些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强,现场工作适应快,吃苦在前,勇挑重担。在本土畜牧业发展建设中做到了“技术能指导、生产能示范、致富能带头”,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和农民的信赖。

参考文献

[1] 杨树国 李春霞 董继学等村村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 2006.1

[2] 李庆章 于广建 梁云福 林洪金 新农村建设适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高等农业教育 2007.7

第9篇:畜牧学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 畜牧兽医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16-01

引言

每门专业课程都有其基础课程,畜牧兽医专业也不例外。化学就是其基础课程之一,是从事畜牧兽医专业科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工具。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化学课程作为其它专业课的专业平台作用尤其重要。但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在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学中的一些教学方法亟待改革。

1.化学在畜牧兽医专业中的地位

1.1基础化学的作用

基础化学是整个化学学科的基础,而化学又是畜牧兽医专业的基础课程,因此,基础化学在畜牧兽医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掌握基础化学是学好畜牧兽医专业课的前提。

1.2分析化学的作用

分析化学中包含的各种分析方法在现代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而在畜牧兽医专业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由于分光光度法的操作简便、分析快速等特点,在兽药品的分析中应用广泛。

1.3生物化学的作用

其任务主要是了解生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在畜牧兽医专业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因此,学习了解生物化学的知识,对深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

多数学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安排给课堂教学,而安排的实验、实习环节很少。这种现象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缺乏资金;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对实践环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则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由于没有实践环节检验学习的成果,学生们往往会在学习结束后就将所学的知识忘记。这样根本就达不到高职实践教学的效果。

2.2教材不能适应发展

有的学校所用的教材中的内容陈旧。现代科学的发展飞速猛进,尤其是化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然而,有的教材中的大篇幅内容还是注重于传统知识的讲解,对现在化学知识的进步却很少阐述。其次,教材的编排中启发性和趣味性的知识过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这样就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2.3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正常的教学设置下,化学等基础课程应该在大一上学期开设,以满足以后专业课学习的需要。然而,由于扩招导致教师、教室和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短缺,有的学校就将基础化学课程延后至后面学期,这就导致化学课和其它基础课同时上课的局面。其次,由于教学资源有限,高职基础教学中压缩基础课教学的现象就在所难免。教学时间不能得到保证,教学效果必定打折。

2.4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生对待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态度不同。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就可以不用认真学习。比如,对待有机化学的态度就不像对待动物营养和兽医临床诊断等专业课那么积极,因此学生上课也不积极。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导致了对化学基础课的认识程度不够。

3.探讨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法

3.1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综合性的人才,如果学生只学习到书本上的知识,显然在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因此,在教学中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探索教学方法上,我们不是要完全颠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之后,再加入新的教学理念,比如将互动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入,并且要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配置,注重教学效率。设置一些新颖的课题,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训练开放性思维。此外,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考核评价。在对学生进行测评的时候,要将平时测验,课堂提问等的成绩与期末考试的成绩一起加全后计入最后的成绩。同时,教师要多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联系起来,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3.2引入合适的教材

由于教材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所以要引入能适应畜牧兽医专业化学课程教学的教材。教材应该具有以下特色:(1)内容新颖,能与现代化学的发展和社会应用相同步。(2)趣味性、启发性与知识性相结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并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3)内容编排深入浅出,既有一定的深度,但不能晦涩难懂。(4)突出实用性,紧密联系畜牧兽医专业队化学的需要。具备合适的教材后,才能使教学的效果提高。

3.3设置合理的课程教学时间

学校在课程安排时,将化学等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进行教学,并且要将授课时间长短合理安排,不能只讲时间压缩,应当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化学课程,并应在学习专业基础课前学习完化学基础课,这样才能使专业课的学习效果有保障。

3.4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学生的思维是具有可塑性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大胆创新,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的需要,不断调整化学课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注重教学的互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明白化学对自己专业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在思想上改变传统的化学课程的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使化学教学效果有实质性的效果。

结论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文化素质是高职教学的主要目的。由于化学是畜牧兽医专业的基础课,因此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改革化学课程教学方法,为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丰.绿色化学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方法探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2):72-74.

[2]周明中.高职数学改革的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2008,(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