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精选(九篇)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

第1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 陶行知 普及教育 文字下行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而教育的普及,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提高的表现。大教育家陶行知在国难当头,对教育的普及有了深刻的思考,为了拯救中国而改造旧教育,他在中国本土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与僵化的传统教育观截然不同的新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

1陶行知与及其教育思想之我见

1.1陶行知生平

陶行知(1891.10―1946.7),汉族,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他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1923年,他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和晏阳初等人倡议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他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一起在劳动中学习,致力于积极开展乡村教育运动。1932年,他开始普及教育运动,从事工学团的实验。1939年,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把之前在晓庄师范学校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他以“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贫苦人民和儿童的教育献出了毕生的心血,被主席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2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

1.2.1宏观方面,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全民意识

“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这是陶行知学生时代的认识。于是,他致力于中国人民普及教育的一系列运动。

(1)平民教育运动

1923年6月,陶行知与朱其慧、晏阳初等人在上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陶行知提出,要使中华民国有真正的国民,有两个办法:普及义务教育与普及平民教育。且两者缺一不可,义务教育的根本在于平民教育。平民教育有两种办法:一是办平民学校,即班级制;二是设平民读书处,在家庭、商店、工厂等地均可以设立,比较灵活,平民读书处不像平民学校那么严格。另外,陶行知认为,为救中国,绝对不能等孩子们受完教育后再来救国。

陶行知清楚地看到大众未能受教育是国家不能摆脱贫困的障碍,因此他认为必须封建贵族化的教育,提倡教育机会均等,让广大平民都能接受文化知识,这样逐渐地启迪国民的爱国心,以实现平民政治和社会改造。

(2)乡村教育运动

陶行知指出:“中国的农民占总人口的85%,设立师范学校,宜顾全农家子弟。”1927年3月,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成立。晓庄师范虽然只办了三年余,但在三年中培养的228名学员,他们为乡村的改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第一,乡村教育的内容就是整个的乡村生活,普及的重点在农村;第二,他提倡要从乡村的实际生活出发办适合乡村生活实际的活教育;第三,提倡师范教育下乡,创办乡村师范学校;第四,倡导创办“中国式的、省钱的、平民的”试验幼儿园;第五,乡村教育必须与控制人口增长相联系。

(3)普及教育运动

陶行知认为:“教育是必须普及,但是老法子决办不了,只好想出新的法子来解决。”1932年,陶行知成立了山海工学团,并随之创立了著名的“小先生制”。在陶行知看来儿童是中国实现普及教育的重要力量。他提出“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体现了这一认识。“小先生制”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尤其重要的是“小先生”的责任不只在教人识字学文化,而在“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由此将文化知识不断延绵推广,是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奇缺、经费匮乏、谋生与教育难以兼顾、女子教育困难等矛盾而提出的。

(4)国难教育运动

面对日本的侵略,1936年陶行知发表《战斗》一文,指出:“只有战斗才是中华民族的出路......只有参加中华民族解放战斗才有做中国人的意义,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

陶行知的国难教育包括四个方面:揭露日本大陆政策的内幕、撕毁汉奸政府的假面具、宣传各地民众抗日救国运动悲壮之情形、宣传中国唯一真正的出路是武力抗敌。

(5)民主教育运动

陶行知说:“大清时代,人才即奴才教育,国民教育即奴隶教育。今天,时代不同了。”1945年5月,他发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旗帜鲜明地指出:“旧民主,是少数资产阶级做主,为少数人服务。新民主,是人民大众做主,为人民大众服务。”

1.2.2微观方面,陶行知提倡民主型、开放型、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新教育

在批判民主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形成了以“生活即教育”为核心的生活教育理论。

(1)生活即教育: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的横向发展来看,过什么样的生活也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从生活的纵向发展来看,生活伴随人生的始终。其次,实际生活就是教育的中心。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2)社会即学校: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来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的教学实施方法。他主张,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并用,知行结合。

纵观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无论是从宏观方面,包括陶行知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民主教育的思想,还是从微观反面,包括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都明显地与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命运结合在一起,与当时的人民大众结合在一起,他所提倡的是一种救国救民的、人民大众广泛积极参与的、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的民主的、普及的国民教育思想。但是,他的教育理论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在教育实践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特别是在如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的具体教育现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重新思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创新,对改变我国的教育现状具有重大意义。

2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文字下行”

2.1我对“下行”及“文字下行”含义的理解

2.1.1“下行”的含义

这里的“下行”是词典中的第二种含义,即公文从上级发往下级。《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既下行,水楔不通,州县相知,标道路。” 明 沈德符 《编・禁卫・锦衣卫镇抚司》 “一切刑狱不复关白本卫堂官,即堂官所下行者,亦径自具奏请旨,堂官不得与闻。”

2.1.2“文字下行”的含义

“文字下行”是一种把国家的文化,以文字下行的方式自上而下地向人民大众推广,使人民大众都能受之影响的教育政策。它其实是实现一种人民大众的、普及的国民教育,而“文字下行”是其具体的实施措施。

2.2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文字下行”

深析陶行知“生活教育”体系的思想,无论是从宏观方面,主要包括陶行知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民主教育的思想,还是从微观反面,包括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无不体现着人民大众的、普及的国民教育、爱国主义的教育思想。为了实现这种救国救民的教育,陶行知结合当时中国面多日本的侵略、人民生活疾苦的现状,积极地推行自己的教育主张。在教育实践中,他创造了著名的“小先生制”,从教育理念到实践都贯穿着“生活教育”、“平民教育”的思想,真正地实践了“文字下行”的教育政策。

2.2.1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是推行“文字下行”的主要措施

在当时国家经济贫困,教育师资短缺及其艰难的情况下,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文字下行”的有力举措。这样一来,受教育的范围扩大了,人民大众的素质也在逐步地提高了。

再者,从“文字下行”本身的含义来说,它企图把国家的文化通过种种手段,在人民大众中得到推广。这无疑是一种有效地推行国家文化的的举措,因此“文字下行”本身就体现了普及的、大众的、国民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在自己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极力地推行这种政策,企图实现救国救民的愿望。

2.2.2陶行知“文字下行”教育实践的局限及其对现今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虽然,陶行知的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当时的命运。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在当时很多条件都不具备的条件下不免实施起来困难,所以取得的成效也是有限的。

对现今的教育改革而言,“文字下行”无疑是一种普及国民教育的举措。只是该把国家的那些文化,以何种方式往下推行,推行到什么程度,这还需要借助更多的理论和具体的实践做支撑。

虽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他对学问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力图通过教育实现救国、救命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的。主席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这说明在当时中国的国难当头、人民疾苦的时代背景下,他的贡献是巨大的。

如今,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再度思考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实践价值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无疑具体重要的意义。

人有两件宝

■ 陶行知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

用脑不用手,啥也办不到。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用手和脑。

现在重读这首儿童时代就学过的儿诗时,才真正体会到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想要深刻表达的意思。当今,我国的教育改革具备了很多条件,无论是改革的理论,还是实践都具备了许多有价值的条件。但为什么改革的成效不是很大呢?笔者认为主要是我们缺少了太多的对现有理论的深刻研究,也缺少了太多对教育实践的深刻反思,更缺少了将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良好的结合。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强调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深度剖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改革价值。

作为教育学原理专业的一名学生,无论是在现在的专业学习中,还是在以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成果无疑对我们是一笔有用的财富,而如何利用好这笔财富?这是我们该深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读过陶行知的一些作品。但随着时间和学习的推移,每一个阶段读的感受肯定不同,我们不妨再翻开陶行知的这首《手脑并用歌》,细细地品读,相信这次的体会和以前又会有不同,等我们去实践的时候感受又会不同。这不就体现了陶行知的“知行合一”吗?学习,就是在知和行的结合中不断进步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 陆建非,等.陶行知教育名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 梁晓凤.陶行知教育改革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

第2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摘 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国教育界的影响极大,本文从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意义出发,探讨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传播以及儿童教育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理念;生活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普及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界多年来研究的重要素材,陶行知的生平活动、教育理念以及人格魅力都对我国教育界有着深刻影响,成为广大教师实践教育价值、彰显教师人格魅力的典范。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的意义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历程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位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倾力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建设中,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陶行知的一生中,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刻意义的教育教学新理论、新理念以及新方法,特别是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更为世人所知,被现今教育工作者所广泛借鉴。与此同时,生活教育理论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不仅如此,陶行知还一位意志坚定的民主革命战士,他将人民教育事业建设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相结合,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不但在国内的国统区和解放区普及,而且跨洋影响到了国外。陶行知一生的成就受到世人的赞扬,周恩来评价他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赞颂他是“万世师表”,毛泽东更是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研究及探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助于国人能够真正意识到国内基本状况,以国情为基本出发点,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的事业。

二、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主体则是生活教育理论。起初,生活教育理论是运用于平民、乡村教育中,后来陶行知将其发展成系统化的教育理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也逐渐融入了新元素,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重要教学理论。针对传统教育中老师死讲,学生死学的现状,他倡导老师教学方式的确立应该依据学生学习方法,而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要联系老师的教学方式,要高效化的将“教法、学法以及做法”结合起来。譬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一件事时,学生应该依据怎样做好这件事的方法就做到怎样的学习,老师需要根据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就做到如何教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教和学作为主体,这一事例清晰说明了教和学、学和做、教和做两两之间的关系。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老师制定教学方法的前提与基础。与此同时,陶行知认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需要依据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联系,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性格特点展开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三、普及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毕生愿望就是将中国教育普及化,实现全民教育。他认为只有通过全民化的教育学习,才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在陶行知的教育事业生涯中,他起初发展的平民教育,接着又投身于乡村教育建设中,后来则着重发展大众教育,也许或有人对此不理解,为何他不执著于一种教育发展,总是花样百出的发展各式教育,但是事实上,这正是陶行知所追求的,因为他想普及教育思想,实现全民化学习,从而民族教育得到发展。他不畏艰难险阻,将自己一生默默奉献给了中国的普及教育事业。从1931年至1935年,历时五年间,陶行知开始了普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提倡要将文化思想和科学知识全面普及给人民大众,要确保每一位公民都能有所学识。对于普及教育的教学方式,陶行知提倡到首先要在城市和农村同步执行,儿童教育要与成人教育相衔接;其次需联系劳苦大众的实际生活,设立乡村教学点,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也能学到知识;再次要建立起相关教育类的法律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普及教育,对于阻碍他人学习的组织或个人,需根据法律规章严格处理;与此同时,还需加强普及教育的目的同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以及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三者之间的联系,确保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最后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给予中国教育发展的资金保障,并且要加强对人口的控制,推动普及教育的发展。

教育发展是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现代教育体制也随之不断更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存有许多有益性、主张性以及价值性的思想理念和见解,为我国的现代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和知识指导的基础。目前,国内的教育体制极具缺陷性,学校教育一味的重视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偏离,尤其是脱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与此同时,学校教育还注重科学发展而忽略人学发展,严重缺乏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意识,所以改变这一现状刻不容缓,国内要加强现代教育体制改革,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重要的理论指导,联系实际情况,健全并完善我国的现代教育体制,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开煌,周志平.陶行知教育思想进教师教育课程实践与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2]陈霞.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J].甘肃科.2009(03)

[3]翁冰心.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新课改的启示[J].福建陶研.2008(03)

【作者简介】

第3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理念;生活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普及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界多年来研究的重要素材,陶行知的生平活动、教育理念以及人格魅力都对我国教育界有着深刻影响,成为广大教师实践教育价值、彰显教师人格魅力的典范。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的意义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历程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位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倾力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建设中,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陶行知的一生中,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刻意义的教育教学新理论、新理念以及新方法,特别是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更为世人所知,被现今教育工作者所广泛借鉴。与此同时,生活教育理论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不仅如此,陶行知还一位意志坚定的民主革命战士,他将人民教育事业建设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相结合,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不但在国内的国统区和解放区普及,而且跨洋影响到了国外。陶行知一生的成就受到世人的赞扬,评价他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赞颂他是“万世师表”,更是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研究及探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助于国人能够真正意识到国内基本状况,以国情为基本出发点,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的事业。

二、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主体则是生活教育理论。起初,生活教育理论是运用于平民、乡村教育中,后来陶行知将其发展成系统化的教育理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也逐渐融入了新元素,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重要教学理论。针对传统教育中老师死讲,学生死学的现状,他倡导老师教学方式的确立应该依据学生学习方法,而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要联系老师的教学方式,要高效化的将“教法、学法以及做法”结合起来。譬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一件事时,学生应该依据怎样做好这件事的方法就做到怎样的学习,老师需要根据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就做到如何教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教和学作为主体,这一事例清晰说明了教和学、学和做、教和做两两之间的关系。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老师制定教学方法的前提与基础。与此同时,陶行知认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需要依据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联系,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性格特点展开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三、普及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毕生愿望就是将中国教育普及化,实现全民教育。他认为只有通过全民化的教育学习,才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在陶行知的教育事业生涯中,他起初发展的平民教育,接着又投身于乡村教育建设中,后来则着重发展大众教育,也许或有人对此不理解,为何他不执著于一种教育发展,总是花样百出的发展各式教育,但是事实上,这正是陶行知所追求的,因为他想普及教育思想,实现全民化学习,从而民族教育得到发展。他不畏艰难险阻,将自己一生默默奉献给了中国的普及教育事业。从1931年至1935年,历时五年间,陶行知开始了普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提倡要将文化思想和科学知识全面普及给人民大众,要确保每一位公民都能有所学识。对于普及教育的教学方式,陶行知提倡到首先要在城市和农村同步执行,儿童教育要与成人教育相衔接;其次需联系劳苦大众的实际生活,设立乡村教学点,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也能学到知识;再次要建立起相关教育类的法律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普及教育,对于阻碍他人学习的组织或个人,需根据法律规章严格处理;与此同时,还需加强普及教育的目的同保卫国家领土的完整以及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三者之间的联系,确保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最后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给予中国教育发展的资金保障,并且要加强对人口的控制,推动普及教育的发展。

教育发展是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现代教育体制也随之不断更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存有许多有益性、主张性以及价值性的思想理念和见解,为我国的现代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和知识指导的基础。目前,国内的教育体制极具缺陷性,学校教育一味的重视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偏离,尤其是脱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与此同时,学校教育还注重科学发展而忽略人学发展,严重缺乏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意识,所以改变这一现状刻不容缓,国内要加强现代教育体制改革,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重要的理论指导,联系实际情况,健全并完善我国的现代教育体制,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开煌,周志平.陶行知教育思想进教师教育课程实践与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2]陈霞.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J].甘肃科.2009(03)

[3]翁冰心.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新课改的启示[J].福建陶研.2008(03)

【作者简介】

第4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受杜威影响很大。杜威到中国讲学,在南京、上海期间都是陶行知担任翻译的。美国教育学者布朗指出:“当杜威访问南京时,陶行知作为主人和翻译。这或许是陶行知同杜威理论最持久的一次正式接触……”陶行知在批判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过程中受杜威的影响很大,他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并在长期的平民教育、农村教育行动中加以改造,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何以要改造老师的思想理论呢?这不能不说到陶行知的另一个导师王阳明。如果说杜威是陶行知的理论导师,那么王阳明则是陶行知的精神导师。陶行知是在金陵大学就读时服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1912年,21岁的陶行知研究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在学报上用英文发表作品,即以“知行”为笔名。1934年,43岁的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发表《行知行》一文,正式改名为“陶行知”。从他的两次改名中,可以看出他对王阳明思想从信仰走向超越,如同他对杜威思想一样。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进步意义。他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为知。”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1927年他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正式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他认为“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实行“教学做合一”。

以陶行知的思想来衡量当前德育,就能看出问题所在。当前的德育出现了一种“教学做”三者割裂的倾向,教是教,学是学,做是做。“教”就是道德知识的灌输;“学”就是道德知识的学习,以应对学科(政治课或公民课)考试之需;“做”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是按照道德规范来进行,而是按照功利的思想来进行,即如何有利于自己的规则来进行。如此一来,教成了伪教,学成了伪学,做则成了反做。从表面上看,这虽然也是以“做”为中心,但它与“教”和“学”完全脱节。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的问题,那就是将德育学科化,将德育孤立起来进行,这就势必把德育变成一种与行为无关的知识教学。当然这不仅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出了问题。当前极端实用主义盛行,其演化成极端功利主义,人们缺乏道德信仰,缺乏从内心深处树立的坚定不移的道德守则,一切唯利是求,一切唯利是图,只要是有利于自己的,就不顾任何道德规范、法律规范,践踏道德,践踏法律,于是 “毒牛奶” “毒豆芽”之类的事件一再发生,导致社会无公信可言。

第5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 生活教育思想;教育改革;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的论

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陆一定曾将陶行知为人民解放、为民族解放、为生活解放的生活教育思想称为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目的论十分明确,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目的论的明证。

教育为人民、为民族,这其实也不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石。《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中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的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每个教育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到良好的教育,亦即柳斌所说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搞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普及教育”,“要淡化选拔意识”,“要做一个园丁,培育好每一朵花。”那种只把眼睛盯在尖子生、录取率、得奖数......的做法和思想,既与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也与陶行知教育思想风马牛不相及。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内容论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认为, 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为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陶行知作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论十分明白。首先,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

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了长期纠缠于中国教育史的“劳心”和“劳力”的问题。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并由此得出学习方法的论断:运用知识,“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和别事相互影响。”

第6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

陶行知,原名文睿,安徽人。1910年秋进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学习,改名“知行”。1914年赴美国留学,在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后,成了杜威的关门弟子。1917年秋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统计”等课程,介绍实用主义教育理论。1922年初,他被聘为“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1922年底,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东南大学,他任教育科主任。1923年,他辞去东南大学的职务,与朱其慧、晏阳初在北京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专任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积极提倡平民教育运动。这时,他认为“平民教育是改造社会环境的一个最重要方法”,可以“推定国家的命运”,幻想利用平民教育来“打通”贫富、贵贱的关系,从而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这种主张,无疑是一种“教育救国”的改良主义思想。在这个时期,他还经常在《新教育》上发表文章,批判旧传统教育,提出了改革教育的主张。

1926年,陶行知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提出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并在1927年春,与赵叔愚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了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为晓庄学校。他著名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就是在这个时候确立起来的,并且在“晓庄”加以试验。1930年4月13日,政府查封了晓庄学校,陶行知因受到通缉而逃亡日本。

1931年春,陶行知回到上海,从事科学普及教育,提倡“科学下嫁运动”,创办了“自然科学园”。1932年在上海郊区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主张把工场、学堂、社会打成一片。陶行知认为“中华民族的新生命是在工学团的种子里潜伏着”,“工学团是中华民族之救命圈”。1934年7月,陶行知发表了《行知行》的文章,正式改名为“行知”,以表示他坚信唯物主义认识论。

从1917年到1935年,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发展的前期阶段。他提倡鼓吹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三大运动,其思想基本上是属于“教育救国”论范畴的。毋庸讳言,这是由于受到杜威思想的影响。

陶行知提倡乡村教育,创办晓庄学校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不仅在于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理论,还在于他当时就看到了中国革命要靠农民,喊出了“唤醒锄头来革命”、“革命成功靠锄头”的口号。为了唤醒农民起来革命,所以要提倡乡村教育,办乡村学校。可以说,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提倡乡村教育、办乡村学校的先行者。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开始高涨,这对陶行知有极大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号召“山海工学团”师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7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了培养人才幼苗的育才学校,它成了统治区的“民主圣地”和“沙漠里的绿洲”,蜚声中外。育才的教育实践,大大地丰富了“生活教育”理论,从而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从1936年后,陶行知教育思想进入了后期的发展阶段,由一个改良主义的“教育救国”论者,转变成为一个“国难教育”、“抗战教育”、“民主教育”论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家。在政治实践上,他积极地参加抗日斗争,坚决站在人民大众一边,反对的独裁统治,坚持斗争直至1946年7月25日去世。他的死,“是中国人民又一次不可补偿的损失”。

二、提倡为大众服务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最大的心愿,是要在中国实现普及教育,把文化科学知识从少数人手里拿来交给大众,使“整个民族现代化”。1920年夏,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时,就开办了暑期学校,亲自教居民、车夫、小商贩读书识字。在提倡平民教育运动时,他编写了《平民千字课》,举办平民读书处和平民学校,并到机关、工厂、商店、家庭、和尚庙乃至监狱里去教平民识字。1926年后,他又致力于乡村教育运动。他认为中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85%,爱中华民族,就得爱“中华民族中最多而最不幸之农人”。

1931至1935年间,他又发起了普及教育运动。他说:“反动派在那里提倡生产教育,我们今天最迫切要做的事是使生产的劳苦大众受教育,不是生产教育而是生产者受教育。”他说,普及教育就是把文化知识变成空气一样,普及于众生,人人都得呼吸,人人不可少。普及教育要城市与乡村同时并进,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打成一片”。他明确地把普及教育的目的同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争取中华民族之自由平等联系起来,认为“这才是我们所要普及的教育”。更可贵的是,他还把普及教育和控制人口的增长联系起来,否则“一万年教育也不会普及”。他主张普及教育必须“劝导与强迫并行”,把普及教育与教育立法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很有远见的主张。

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是从当时社会实际出发的。旧中国,文盲占了总人口的90%以上,而在经费、师资等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只能把普及教育的计划“建筑在极困难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用穷办法普及穷人所需要的“粗茶淡饭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专靠学校不行,要多种形式并举,要在学校之外,创造出一种较为自然的组织来补救,学校是文化的“旅馆”,只能暂住而不可久留。自学团、共学团、普及教育团、生活教育团、工学团“才是文化之活细胞”。

根据以上论述,可以把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普及教育的目的同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争取民族的自由平等联系起来。

2.把普及教育和控制人口增长联系起来,否则“一万年教育也不会普及”。

3.把普及教育和教育立法联系起来,“劝导与强迫并行”。

4.普及教育应从群众的生活实际出发,因陋就简,用穷办法普及穷人所需要的“粗茶淡饭的教育”。

5.普及教育专靠学校不行,要多种形式并举。

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和实践,经历了一个探索、创造、前进、发展的过程。从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而进入国难教育、战时教育、全面教育、民主教育等阶段,每一次的新探索,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并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而发展,沿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向前进。

三、提倡教育联系生活和劳动

陶行知竭力反对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认为传统的“老八股”教育是为教育而办教育,用“大书呆子教小书呆子”的办法,把读书人引入“伪知识的圈套”,而成为废人。

陶行知批评传统教育是“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传统教育是“叫人分利不生利”,“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为教育而教育。他指出:“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因此,他大力提倡生活教育,主张教育联系生活、联系劳动。后来他进一步主张“把农民变成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变成农民,最后变成统一分子”。同时,他也反对“仪型他国”、全盘西化的“洋八股”教育。

陶行知的教育联系生活、联系劳动的主张,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企图用教育的力量来提高农业生产,从而改善农民生活。后来由于他不断地和工农大众接触,特别是在他的政治思想水平提高后,他的劳动教育思想就有了新的发展,不再是单纯地为提高农民的生活,教农民读书识字,而是主张“把一般无用的知识分子变成参加生产的集团之成员,更进一步把农民变成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变成农民,最后变成统一分子”。虽然他这一主张在旧中国是无法实现的,但是他的教育思想中,已经意识到知识分子和农民最后变成“统一分子”,是要通过生产劳动教育来完成的,从而缓和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陶行知的这一主张,确实是很有见地的。

四、“生活教育”论

“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的理论主体,它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自身又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创立“生活教育”论的原意,是由于推行平民教育运动的失败,“所找出来的新路”。同时也是出于对传统教育的憎恨,试图从“根本上”来改造传统教育。“生活教育”论主要内容有: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生活教育最初多侧重日常生活,遇到什么事,就受什么教育,但“生活”范围很大,处处有生活,处处要进行教育,便降低了教育的特殊职能,所以以后他把生活的范围概括为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改造社会的五种。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与生活同步,“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的目的是要用前进的生活引导落后的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陶行知指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他认为,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了,“一切都减少,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就没人愿意去领教;校内有价值的活动,外人也不能受益”,从而批评“学校即社会”是鸟笼,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关在鸟笼里一样。而“社会即学校”则不然,是要把鸟笼里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把整个社会作为教育的范围。他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传统学校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社会即学校”就是为了冲破这堵“高墙”,从而把学校伸张到整个社会,在这所“伟大的学校”里,人人可以作先生,人人可以作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但他主张把“社会”和“学校”划上等号,抹煞了学校的特殊性。不过,以后在理论上又有所修正。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论的教学方法论。他认为,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即“做(既)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由于片面强调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把做的过程和教学过程等同起来,这就抹煞了教学过程的独特意义,使系统知识的传授降到次要的地位,这种思想在晓庄办学时得到充分体现,到1939年以后在办育才学校过程中才有所改变,重新重视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可见,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针对注入式的“教授法”的。传统的教授法是以“教”为中心,完全没有学生的“学”。陶行知的教学实践就是从“教授法”到“教学法”,由“教学合一”到“教学做合一”,这一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种重大的贡献。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有着许多有益的主张和有价值的见解。特别是他后期教育思想变化后,“生活教育”论也随之发展变化。后来他认为“生活教育”有六个特点: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和有历史联系的,从而把“生活教育”论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五、论教师

陶行知认为,我们对于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环境,都要有理想的安排。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假使理想社会里有不好的东西,我们就要运用教育力量去改变它;至于优良的虽在这社会之外,也要把它吸进来。教师应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应当亲自动手去干的。那些高谈阔论,妄自尊大,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的都不是真教师。教师得人,则学校活,学校活,则社会活。教师是虚心的,好观察和尝试,教师对于科学和科学上其他的新发明,都应感到有浓厚的兴趣。

要热爱学生。教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共事共学共修养;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他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他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他还认为,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的。“后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一位教师受了大众的蓬蓬勃勃的长进的压迫之后,对于自己及一切教师提出的警告。只有不断的追求真理才能免掉这样的恐怖。作为教师,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爱满天下”。他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中华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他认为,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学习,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要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他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方是教师职业之真、人性之真。

主要参考文献:

1.《什么是生活教育》

2.《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

第7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高中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133-01

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简介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这个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它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

陶行知先生著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作品,这些著作自发表之后,对教育界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不能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否定七十几年前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正如孔夫子的思想,历经数千年流传到现在,仍然对当今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正如大浪淘沙一样,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多是精华。

2 陶行知教育理论对当今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2.1重视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课后英语教育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充分体现出了学生不是独立的个体。学生是学校、社会的一份子。校风和社会风气都是学生的生长环境之一,均能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英语的教学,更要想方设法地把英语融入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创设一份良好的英语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学好英语。

2.2重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英语是一门工具性的语言,人们学习英语的初衷都是为了交际,英语具有其工具性和人文性。但是,我国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多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非交际能力。培养出的学生听说水平明显落后于读写的的水平。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尽量避免在课堂中单纯地使用语法翻译法、任务型教学法等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古老教学法。而应该与时俱进地学习先进的教学法,例如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等,重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论》中曾经提到“创造之神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教育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我们可以理解为:培养人的活动不等于车间里的批量生产,虽然我们均要把他们创造成真善美的人,但他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他们要有自己的思维与创造力。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人而不是大批量生产下的机器。高中时期,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的思想,因而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有能力去想、去完成一些有价值的事。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和判断。

2.4必须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做到言传身教

《陶行知评传》中曾经提到“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教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学生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学习英语需要激情,有激情的教师同样能够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学习也充满激情。教师是学生在学校中朝夕相处的人,有在学生的眼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很容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更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在鱼龙混杂的社会里要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完成自己教书育人的使命。

2.5平等对待学生,做到诲人不倦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一名教师不可以高高在上,要以慈母般仁爱的心对学生一视同仁。用真诚的态度、豁达的心胸、炽热的情感来做到诲人不倦。不要给学生定性,学生都是待发展的个体,均具有可塑性。教师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要给予他们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价值的人。

3 结语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生活理论虽然是七十余年前提出的,但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仍然对当今的教育界有着很大的影响。一名合格的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下决心做一名好的教书匠并为之不懈努力。如果每个高中英语教师都能领悟到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中的真谛,那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必定会成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英语人才,为祖国的发展贡献最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黄惠莉.弘扬陶行知教育理论,推进中学英语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2008年7月.

第8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陶行知 教育思想 语文教学

陶行知是我国20世纪初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一系列教育主张,在后来的晓庄师范和育才学校办学实践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且对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仍然不乏现实指导意义。如何利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推进当下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课题。

笔者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多年的教学心得,认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当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大致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树立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他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教学做合一”的中心就是要把理论与实践融为一炉而行之。在他看来,学的方法就是生活的方法,生活需要做,学习同样如此。“事怎么样做就怎么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2006.82)。“教学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语文教材注重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注重突出交际性。因此,当前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即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这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生学是息息相通的。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把对语文的教学方法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放在同一层次上,把语文教学当成一种知识培训,而不是当成技巧培训,从而培养了很多小“书呆子”。

陶行知反对只以课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极力推荐把理论放到实际当中去,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做”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扩大教育的内涵,使得学生体验到学习的真谛和趣味。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陶行知先生追求一种“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人”的理想境界,他的实践路径就是“六大解放”,即“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四是解放学生的嘴,使他们能谈;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必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陶行知先生曾经幽默地说道:“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然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的。”

那么,如何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呢?关于这一点,陶行知先生认为“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要在班级中创造一个良好的民主的范围,要注意结合中学生好动、爱说、爱唱,善于模仿等特点,通过说唱、游戏,使学生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其次,在阅读教学中,应当经常对材料的主旨大意、作者的意图与态度、人物的性格、文中暗含的意义等巧设问题,以培养学生通过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思维。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以解决学习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新颖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等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改变以往发展学生聚合思维的做法,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以发散思维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结合现实生活,提高语文学习的实用性

陶行知认为“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教育也必须相应地变化。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与大众的生活相适应。因而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陶行知先生便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与此相关的,“社会即学校……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这一教学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先生不止一次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生活教育有多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要结合现实生活,增添语文教学中的生活气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善于创设教学场景。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其次,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他们深切认识到语文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培养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最终调动他们主动学习语文、创造性运用语文的积极性。总之,让语文的运用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久而久之,学生语文水平肯定会有飞跃和突破。

陶行知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只有把语文当作一种交际工具来教、来学,在教学中将语言内容和生活中的情景紧密结合,努力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用生活的理念构建语文教学的课堂,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到活的语文,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9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关键词] 陶行知 ;创造;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Learning "to create six" innovativing advocacy essay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Song hai Luo, Guiyang, Guizhou 550001)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Yuan qing song ,Chang 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Xingzhi′s thinking of creative education is about "the creation of six", the composition of today's teaching has a strong guiding rol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set out five "six to create a" Teaching of Writing, in order to better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teaching writing.

[Key words]tao Xingzhi creation teaching of composition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是他的教育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许多观点如“六大创造”理论,可谓是发前人之未发,探前人之未探,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而当今的作文理念也强调调创新,“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因此,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把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思考,用先行者的真知灼见来启迪我们,更新教育观念,为作文教学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 陶行知的“六大创造”理论

陶行知的儿童教育观的核心是创造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思想源于生活教育思想而又高于生活教育思想。它是在评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儿童的特点而形成的。他批判传统教育是:“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死书;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1】(p525)。这种“读死书”的教学方法,只能把学生变成书呆子、蛀书虫,会走路的“字纸篓”、“书架子”、“废人”,根本培养不出学生的创造能力。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陶行知提出了“新教育”。1933年,陶行知发表了《创造的教育》,标志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正式形成。他提出了著名的“六大创造”。其具体内容是:

1.解放孩子的头脑。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我们要发展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只有把束缚思想的种种裹头布一块一块撕下来,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可以突围而出,儿童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发展。

2.解放孩子的双手。

“人类自从腰骨竖起,前脚变成一双可以自由活动的手,超越一起动物。自从这个划时代的解放以后,人类乃能创造工具、武器、文字,并用以从事于更高之创造。”【2】(p525)这是陶行知先生对于人的双手在创造活动中重要意义的充分肯定。基于这种认识,他极力主张解放孩子的双手,认为不许孩子们动手、动手就打手心的做法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

3.解放小孩子的嘴。

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创造力。陶行知曾写过一首诗说明这个道理:“发明千千问,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蠢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3】(p526)他认为,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发挥创造力。

4.解放小孩子的空间。

陶行知认为,从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要把孩子从鸟笼里放出来。开放空间是进行创造力的基础。解放了空间,学生才能见多识广,从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因此,他极力主张学生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之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

5.解放儿童的时间。

陶行知批评一般学校把学生的自由时间都挤去了,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怎样去创造了。“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4】(p723)

6.解放儿童的眼睛。

要使孩子能看,敲碎封建的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

二、 “六大创造”理论与作文教学“四大创新”

陶行知的“六大创造”是针对当时的旧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它与当今的作文教学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1. 第一大创造与作文的立意创新

立意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作文创新的关键之所在。古语说“意为帅之先”,立新意则作文全新。怎样写出新的立意,陶行知的第一大创造:“解放学生的头脑”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放头脑用在作文上,是说要有好的新颖的立意,必须解放学生的思维,怎样解放学生的思维,就要解除掉束缚在学生头脑上的层层裹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