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

第1篇: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

一、营造良好的学陶氛围,陶冶浸润师生心灵

营造良好的学陶氛围,对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媒体。无论是校园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它们与有声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于陶冶浸润师生的心灵。

1.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我们学校校园景观改造融入办学理念,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学校随处可见陶行知语录,有喷绘的也有师生书写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原会长方明先生为学校题词“爱满天下”四个大字,学校将其装裱,悬挂在会议室墙壁正中央。学校开设了师陶室、行知广播站、学陶交流台、学陶专栏,校刊《青橄榄报》开辟了“学陶专版”,校园网站特设“学陶天地”专栏,各班级黑板报开辟学陶角……目前学校重新改造了行知文化墙和行知园,行知文化墙上面写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文化墙前面是一尊熠熠生辉的陶行知先生的全身坐像。行知园立起大型的喷绘,喷绘中央是向我们迎面走来的陶行知图像,旁边印着中外名人对陶行知的评价。行知园前环绕着翻开的书的造型的石头,上面贴着十几首陶诗的喷绘。这些都让陶行知思想无处不在,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健康的、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之中,心灵自然荡涤,思想必然升华。

2.特设“行知时间”。学校早会特设了“行知时间”,由各班学生自己编排节目,有的朗诵陶行知诗歌和自己创作的陶诗,有的采用小品的形式表演陶行知的故事,有的演唱陶行知做词的歌曲……比如,在其中一次的行知时间,学生用表演的形式展示陶行知故事《爱的大衣》,而且很有创意,采用了猜谜、外景主持、现场主持等生动活泼的展示,师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形式多样的行知时间给学生献上了营养早餐,激励学生从小争做小陶子。

3.开发校本教材。学校认真进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十二五”课题《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应用研究》和省陶研会重点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小学生自主管理研究》,落实《走近陶行知》校本课程,开发了《走近陶行知》校本教材(低年级版、中高年级版)、辅助教材,每周在校本课程上进行教学,让师生加深了解陶行知,并争做像陶行知先生一样言行一致、行知合一的真人。

二、建设“行知式”教师队伍,树立新时代教师新风尚

陶行知先生提出:“爱满天下”,他用他的大爱,诠释着他的行动和伟岸的人格。他爱教育,爱百姓;爱儿童,特别是无数贫苦的孩子;爱青年,特别是失业失学的青年……他的爱是人间最博大的爱,最无私的爱,最高境界的爱,这就是他的大爱精神。今天,陶行知的这种大爱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校园文化彰显陶行知“爱满天下”“用大爱做小事”的精神,激励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贡献。

1.创造机会,促进学习。真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的学生。教师首先教己求真,学校发给全体教师人手一本《陶行知教育理论及实践简介》和陶行知教育名篇,每周教师例会前十分钟留给学陶骨干小组,他们以《“回望”陶行知》为主题上陶课。学校也邀请陶研专家到校讲学。全体教师还积极参与了“陶行知教育思想”专题研修网络平台的学习、讨论,教师基本功训练中的毛笔字、硬笔字、粉笔字都结合书写陶行知名言……这些学习,都促进了教师从内心深处对陶行知先生及其教育思想产生深层次的认识,促进教师不断发展,完善自我,具备以教人者教己的素养。近几年,我校教师有60多人次在全国、省、市各级学陶论文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学陶骨干还利用学陶时间进行交流、分享获奖论文。

2.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岗敬业现已成为我校教师的一种习惯。人人甘做学校这个大机器中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全身心地投入,为学校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你看,校园里总是看到教师忙碌的身影:操场上,教师指导学生认真晨扫;课堂上,教师循循善诱启发思维;办公室,教师精心备课批改作业;走廊上,教师与特殊生促膝长谈;大厅里,教师用心指导各个校队训练……她们早出晚归,任劳任怨,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正是由于教师拥有了爱岗敬业精神,价值感和荣誉感也就油然而生,都把自己看成是学校的主人翁,学校每月都向教师征集创新金点子——发给每个教师“学校工作合理化建议书”,大家群策群力,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小到建议学校为消防栓装上小小的防撞角,大到关注了学校的规划和发展。老师们爱校如家,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讲无私、讲奉献、讲大局已经成为老师们自然的行为,形成了一种风气。

3.关爱学生,亦母亦师。陶行知希望为师者能“热爱每一个学生”、“待生如亲子弟”。这就是师爱。我觉得师爱有两个层面:第一,母亲般的爱,爱得细腻,爱得耐心,爱得无私、不求回报;第二,职业之爱,是超越母爱的爱,是理性的、充满智慧的、超越的爱。

我们要求教师要有“花苞心态”,不要总是把目光集中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而应该多关注学困生、特殊生。在学校会有不少外来工子弟,可能这些孩子的家长管得少,或者根本管不了,他们学习起点低,甚至会有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比如,我校设计了优点卡,用放大镜去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偏爱学困生和特殊生。又如,设计了“家校联系本”,作为家校联系的补充并特别关注学困生、特殊生,秉承陶行知“爱满天下”的精神,在家校联系本上要多留一些鼓励性的话,多看到孩子闪光点,即使是批评学生,也要先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诚恳地与家长进行良好沟通,以促使他们进步。

师生们努力践行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得到了丰厚回报:家长、社区居民有的在班级博客上对我们的老师给予高度的评价,有的寄来了表扬信、感谢信等等。陶行知的大爱精神已成为屏西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引领。学校的师德水平全面提升。

三、开展“学陶”系列活动,建设求真的“小陶子”队伍

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主张教育的第一步是求真。求真的目的就是做真人。什么是真人呢?真人就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人,真善美的人,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人。陶行知求真精神的当代性,就是培养现代公民,现代公民的前提就是从小说真话,干实事,做真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在这里。我们通过开展“走进行知”系列活动,建设求真的“小陶子”队伍,培养一批又一批的真人。在活动中,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使活动开展得新颖、活泼有趣,使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们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灵自然净化。

1.学习中学做真人。教学活动中,教师们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实践“生活及教育,社会及学校”的大教育观,把教材内容和社会生活、学生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六大解放”,在学科中渗透求真教育,让孩子学到真知,掌握真技能。我们带领全体学生读陶诗、背陶诗、学写诗。许多学生结合生活、学习实践,用稚嫩的语言写起诗来,编成了《小诗人》汇编。师生们正努力把班级办成诗的班级,把学校办成诗的学校,在诗的文化中学做真人。

2.活动中学做真人。我们开展了“走进行知,学做真人”系列活动:“小陶子”诵诗会、“小陶子”故事会、“小陶子”习作比赛、科技创新比赛、诚信教育我为先主题教育活动等等,学生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现自身的知识和才能,并在这基础上形成积极的自我,学会求真,学做真人。

陶行知提出“每天四问”,我们让师生以“四问”内容为镜子,对照、鞭策自己,使它成为了我们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钟。其中,陶行知把健康摆在第一位。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学校是福州市乒乓球体育项目传统校,每班配置了一套专业乒乓桌,每班隔周有一节乒乓球课,学校办起了乒乓球俱乐部,做到了“月月有赛事,月月有文体活动”,定期开展乒乓球擂台赛、个人、班级挑战赛、亲子比赛、校际友谊赛等相关活动。比如,曾邀请世界乒乓球冠军郭跃华先生到校指导;与区老科协教育分会、区侨联乒乓球协会、区教育关工委联合举行“青橄榄”杯老少乒乓球友谊赛,驻榕部队老战士乒乓球协会也应邀参加了此次友谊赛;与日本青少年友好使者代表团切磋球艺……在多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中,促进了学校乒乓球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们学校乒乓球队年年在鼓楼区小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以遥遥领先的比分囊括男子、女子团体冠军。这些都促进了学校乒乓球运动蓬勃发展。同时,我们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篮球赛、羽毛球赛、田径、跆拳道、游泳等各级各类运动比赛。通过训练,不仅锻炼了体魄,还培养了同学们的拼搏向上、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2篇: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1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这句名言作为教师教育精神之精髓,也早已为每个教师所熟知并铭记在心。但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工作二十多年,却对这位教育家更多的教育思想却知之甚少。趁着寒假期间,本着“撑一支阅读的长篙,向教育更深处漫溯”的意境,我认真品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在品读的过程中,陶行知先生对教育问题的远见卓识让我钦佩,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让我感动,愈发地感受到他教育思想的深邃,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师爱”是陶行知先生师德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自己重庆一处住地门楣上写过一帧横幅——“爱满天下”,这是他终身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在对待学生态度方面所提倡的师德规范。他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他启示我们,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现实生活中我也见过这样一位老师,她是这样批评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的:“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来,难道你不知道你是老师心目中的骄傲吗?”她给我很深的震撼,使我认识到:批评他人也要讲究方法、讲究艺术,要想到“士可杀不可辱”,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照顾到他们的自尊,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使他们有被尊重、被肯定的感觉。我想这位老师的批评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对他们的认可,赋予他们信心和勇气,激发他们努力改正、奋发进取,甚至会促使他们勇敢地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去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陶行知先生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我想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爱是理解、是宽容、是信任、是希望。

  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老师只有主动地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愿望,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当学生犯错误时,不会一味地苛责,而是唤起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积极内省,勇于改正;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才会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高效,教育效果更加完美。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2

  暑假里,我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文集汇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及“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不仅在当时很先进,在现在看来,也很有实际意义。值得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学习。文集中的“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我之学校观”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自己的教学理念观点必须有所转变。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学生一些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些理想、道德、情操。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学生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而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像一个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引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四、以“生活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型人才

  “生活即教育”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陶先生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正是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人学会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这不正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研究。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努力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3

  读书节,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他是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学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对于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一、教育要用情,这种情是来自与对学生的大爱,来自于做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悦。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二、教育要讲信,要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人。

  教育本身就必须是诚实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化学老师为促使学生仔细观察,用手指头蘸了(其实没蘸)了蓖麻油尝了尝,之后让学生跟着做——本书中美国的教师也做了类似的事:花一节课的时间考试教师叫给学生的错误的东西,然后再在试卷上画上0分,让学生明白老师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要用自己的头脑思索,思索之后对的才值得去坚持,不要人云亦云。教育和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教会学生探究。

  三、要做一个自信的教师。

  近年来很多老师“信课件”、“信教学时尚”、“信课改新潮概念”、“信评价标准”、“信应试指挥棒”,惟独缺失了自信力。适当的使用课件、课改理念、评价标准等等也都是教学所必要的,但教师断不可忘却自信力的培育与发掘。

  (一)要努力。路遥说:“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时,思想就会从生活的琐碎中得到升华。”的确如此,人归根结底是精神的存在物。当夜深人静,万赖俱寂时,我们会在心底响起清脆的声音,直扣心灵,追问每个当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义。虽然,我们似乎难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当我们努力于一份自觉有意义的事物时,我们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与空洞。要激励学生多读多写,语文教师就得多读多写,读好,写好,在读书做文中享受语文。如此才能将这份兴趣、热情与方法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受其感染,亲其师,信其道,走上热爱语文的路途,终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说:“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教师要比学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师学好、学实,才能将所学之得与学生分享,否则只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而已。钱梦龙在其新著《教师的价值》)中也说:“老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才能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因而,做教师,首先自己要努力。

第3篇: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思想 墨家思想 对比分析 渊源关系

谈起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过程,大家往往会想起孔子、王阳明、杜威等人对他的影响。其实,陶行知在他的著作中,还多次提到墨子,并且十分推崇“墨辩”。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墨家思想的痕迹。因此,我们推断墨家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源流之一。本文对墨家思想与陶行知教育思想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分析,旨在说明两者的渊源关系。

一、“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与儒家并立的显学。他初“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他反对儒家靡费民财,讲求繁琐的礼,就背弃了孔子所宗的“周道”而用“夏政”。墨家弟子分布广泛,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当时墨者大多来自社会下层,平时一律短衣草鞋,“以自苦为极”。他们平时从事生产劳动与发明,战时作战十分勇敢,“赴火蹈刃,亡不旋踵”。孟子虽然反对他的思想,但不得不承认他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精神,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典范。

陶行知是我国“五四”以来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就刻苦兴学的精神而言,他与墨子是一脉相承的。在晓庄师范艰苦创业时期,陶行知为乡村教师题写下一副对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副对联既阐明了乡村教师对人民负有的光荣责任,又歌颂了乡村教师在低劣的环境里,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和不求索取的崇高品质。陶行知本人说到做到,躬行实践。他脱下西装,穿上布衣,头戴瓜皮帽,不怕风吹雨淋,和师生一起耕田种菜,一起建设学校,虽然与“牛大哥同铺”,却“一闻牛粪诗百篇”。为了表示与农民同甘共苦的决心,他把老母、夫人和孩子也接来农村,盖了几间茅屋,取名“五柳村”。陶行知在实践中碰到的困难、辛劳与苦楚是难以想象的。但他以难为乐,以贫为乐,以苦为乐,百折不挠地去战胜它。这种献身精神贯穿陶行知的一生,也渗透在他的全部教育思想中。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唯有从这一高度来学习才能得其精髓。

二、“爱满天下”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兼爱”学说。儒家主张“爱有等差,施由亲始”,而墨子提出“兼爱”,主张没有差别地爱。墨子同情庶民因战争而遭受的损失和痛苦,提出反对侵略战争的“非攻”主张。他认为战争皆起源于不相爱的缘故,要彻底消灭战争,只有做到“兼相爱,交相利”、“兼以易别”。但是在阶段社会里,“兼爱”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陶行知的“爱满天下”思想根源于墨子的“兼爱”学说,但又高于墨子的思想,两者不完全相同。墨子的兼爱学说,是在承认人们有贫富贵贱等级差别的前提下提出来,并不试图消灭这些差别。而陶行知的博爱精神则充满了阶级性和斗争性。他说:“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因为他爱人类,所以他爱人类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中华民族;因为他爱中华民族,所以他爱中华民族最多数而最不幸之农人。”陶行知甘愿抛弃高官厚禄和城市的舒适生活,立志到农村去与农民同甘共苦。对于反动派则是憎恨无比,就连夫妇亲临晓庄参观也不屑一顾。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遭到反动派的恐吓、利诱、通缉以至暗杀的威胁,最后是在随时准备“迎接第三枪”的情况下,夜以继日地工作,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志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同志称赞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三、以教人为己任

在教学态度上,墨子认为“不强说人,人莫知之”。他反对儒家所主张的“君子若钟,击之则鸣,弗击不鸣”,认为对教师的要求,也应本着“为义”的精神进行“劝教”、“说教”而不能“怠倦”,不独要有问必答,并须“不叩必鸣”。孔子教人是“来者不拒”,墨子则进一步主张对来学的人固然要教,对不来学的人还可自己去教,送教上门。

陶行知继承了墨子这种以教人为己任的积极态度,他在《自勉并勉同志》的诗中说:“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的“大事”就是“要使全国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他把教育作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重要武器,制定了普及教育,改造中国的伟大计划。他说:“我们已经下定决心来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要把乡村学校办成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使乡村教师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使乡村的农民都受到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和改造社会的教育,成为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的新生活的主人。陶行知在他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中,都在为实现这一崇高理想、伟大计划而呕心沥血、顽强奋斗。

四、关于知识的来源

墨子在认识论方面,具有唯物主义因素。他把知识构成的来源,分为三种类型。他在《经上》中说:“知:闻、说、亲。”闻知是别人传授进来的;说知是自己推想出来的;亲知是自己经验出来的。又说:“名实合,为。”是说名实相合而成为行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墨子不同意孔子“述而不作”的保守思想,主张“述”而且“作”。

陶行知在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时,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观点。他完全赞同墨子关于知识分类的主张,说:“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的来源,并不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和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他把直接知识的间接知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关系,生动地比喻为“接知”如“接枝”,一切间接知识(闻知)与理性知识(说知)都是扎根于亲知中。陶行知反对单纯劳心,认为它不能算作“做”。只有“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才是真正的“做”。陶行知十分重视这一发现,他认为“劳力上劳心是真的一元论”、“是一切发明之母”。这样,陶行知就赋予“做”以新的涵义,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指出的,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

五、重视生产知识和应用技术

孔子使用的教材是经他整理加工过的“诗、书、礼、易、春秋”,他轻视体力劳动,不重视生产知识和应用技术的传授,斥骂询问学种田、学种菜的樊迟为“小人”。而墨子则是劳动实践家,他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初步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他主张的教育目的是要对“农与工肆之人”授以实用的知识技能,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各从事其所能”,培养成“为义的兼士”。在教育内容方面,墨子为了实现“为义”的理想,对弟子所用的教材,很重视与生产有关的实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墨子试图通过“上说下教”的方法改善劳动者、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重视生产知识和应用技术,使墨家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独具光彩。

陶行知创办的乡村师范也明显具有墨家这方面的特色。一九二七年三月,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举行入学考试,考试科目之一是开荒。劳动完毕,陶行知兴奋地对他们说:“今天的考试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你们的劳动成绩很好,足足可以打上一百分。”后来,他把自己动手建成的圆形大礼堂命名为“犁宫”,两边挂着一副对联:“与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向稻粱菽麦黍稷下工夫。”他在《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中,把文牍、会计、庶务、烹饪、缮写、招待和洒扫整理列为分任院务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是从乡村生活内容的实际出发的,所以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就能够成为农村需要的比较全面的教师。陶行知是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以极大魄力将学生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他使得直接经验进入学校课程,获得正式地位,与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分庭抗礼。在陶行知的实验学校中,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开创和形成了教育史上能够与传统的间接经验为主的学科课程相对立、相抗衡的活动课程体系。在今天世界范围的课程实践中,各种以学生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已经成为现代课程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现代课程的主流。

六、从创造实践到创造理论

墨子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发明创造。他与当时很负盛名的公输班(鲁班)齐名,擅长制造生产工具和守城器械(据《鲁问》记载,公输班在楚国九设攻城机械,墨子九次挫败他的进攻,公输班技穷智竭,投械认负)。墨子设计的滑轮系统与英国的“阿特伍德机”极其相似;在军事器械设计上,他发明了木鸢、赣车、连弩车、籍车、听瓮、云梯、悬门等攻守器械;尤其难得的是,墨子和他的弟子做了小孔成像的实验,第一次解释了小孔成倒影的原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至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取得了使生产技术向科学理论飞跃的最初成果。《墨经》中具有比较丰富的科技知识内容,涉及力学、光学、几何学、军事学、逻辑学等方面,被誉为中国的《几何原本》(古希腊欧几里得著),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于科学启蒙的著作。

陶行知也十分重视教育的创造性,并逐步把创造实践上升为创造理论,成为我国创造教育的开辟者。他说:“今日教育家必须具备两种要素:一是‘敢控未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他认为:“生活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向创造之路迈进的人,“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发一条生路”。他在批判了那些视创造为畏途的观点之后大声疾呼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他还指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理论,同我们今天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素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面对庞杂的信息,能够进行有效的筛选,迅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独立分析和决策,取得最优效益的能力是完全一致的。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其中的墨学因素,是他对墨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今天,我们遵循同志关于“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展的进步精神”的指示,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墨家渊源,就是要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科学体系来,更好地为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主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3][清]孙诒让.墨子闲诂.中华书局,2001.

第4篇: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陶行知 普及教育 文字下行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而教育的普及,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提高的表现。大教育家陶行知在国难当头,对教育的普及有了深刻的思考,为了拯救中国而改造旧教育,他在中国本土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与僵化的传统教育观截然不同的新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

1陶行知与及其教育思想之我见

1.1陶行知生平

陶行知(1891.10―1946.7),汉族,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他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1923年,他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和晏阳初等人倡议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他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一起在劳动中学习,致力于积极开展乡村教育运动。1932年,他开始普及教育运动,从事工学团的实验。1939年,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把之前在晓庄师范学校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他以“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贫苦人民和儿童的教育献出了毕生的心血,被主席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2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

1.2.1宏观方面,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全民意识

“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这是陶行知学生时代的认识。于是,他致力于中国人民普及教育的一系列运动。

(1)平民教育运动

1923年6月,陶行知与朱其慧、晏阳初等人在上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陶行知提出,要使中华民国有真正的国民,有两个办法:普及义务教育与普及平民教育。且两者缺一不可,义务教育的根本在于平民教育。平民教育有两种办法:一是办平民学校,即班级制;二是设平民读书处,在家庭、商店、工厂等地均可以设立,比较灵活,平民读书处不像平民学校那么严格。另外,陶行知认为,为救中国,绝对不能等孩子们受完教育后再来救国。

陶行知清楚地看到大众未能受教育是国家不能摆脱贫困的障碍,因此他认为必须封建贵族化的教育,提倡教育机会均等,让广大平民都能接受文化知识,这样逐渐地启迪国民的爱国心,以实现平民政治和社会改造。

(2)乡村教育运动

陶行知指出:“中国的农民占总人口的85%,设立师范学校,宜顾全农家子弟。”1927年3月,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成立。晓庄师范虽然只办了三年余,但在三年中培养的228名学员,他们为乡村的改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第一,乡村教育的内容就是整个的乡村生活,普及的重点在农村;第二,他提倡要从乡村的实际生活出发办适合乡村生活实际的活教育;第三,提倡师范教育下乡,创办乡村师范学校;第四,倡导创办“中国式的、省钱的、平民的”试验幼儿园;第五,乡村教育必须与控制人口增长相联系。

(3)普及教育运动

陶行知认为:“教育是必须普及,但是老法子决办不了,只好想出新的法子来解决。”1932年,陶行知成立了山海工学团,并随之创立了著名的“小先生制”。在陶行知看来儿童是中国实现普及教育的重要力量。他提出“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体现了这一认识。“小先生制”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尤其重要的是“小先生”的责任不只在教人识字学文化,而在“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由此将文化知识不断延绵推广,是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奇缺、经费匮乏、谋生与教育难以兼顾、女子教育困难等矛盾而提出的。

(4)国难教育运动

面对日本的侵略,1936年陶行知发表《战斗》一文,指出:“只有战斗才是中华民族的出路......只有参加中华民族解放战斗才有做中国人的意义,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

陶行知的国难教育包括四个方面:揭露日本大陆政策的内幕、撕毁汉奸政府的假面具、宣传各地民众抗日救国运动悲壮之情形、宣传中国唯一真正的出路是武力抗敌。

(5)民主教育运动

陶行知说:“大清时代,人才即奴才教育,国民教育即奴隶教育。今天,时代不同了。”1945年5月,他发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旗帜鲜明地指出:“旧民主,是少数资产阶级做主,为少数人服务。新民主,是人民大众做主,为人民大众服务。”

1.2.2微观方面,陶行知提倡民主型、开放型、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新教育

在批判民主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形成了以“生活即教育”为核心的生活教育理论。

(1)生活即教育: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的横向发展来看,过什么样的生活也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从生活的纵向发展来看,生活伴随人生的始终。其次,实际生活就是教育的中心。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2)社会即学校: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来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的教学实施方法。他主张,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并用,知行结合。

纵观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无论是从宏观方面,包括陶行知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民主教育的思想,还是从微观反面,包括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都明显地与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命运结合在一起,与当时的人民大众结合在一起,他所提倡的是一种救国救民的、人民大众广泛积极参与的、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的民主的、普及的国民教育思想。但是,他的教育理论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在教育实践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特别是在如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的具体教育现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重新思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创新,对改变我国的教育现状具有重大意义。

2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文字下行”

2.1我对“下行”及“文字下行”含义的理解

2.1.1“下行”的含义

这里的“下行”是词典中的第二种含义,即公文从上级发往下级。《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既下行,水楔不通,州县相知,标道路。” 明 沈德符 《编・禁卫・锦衣卫镇抚司》 “一切刑狱不复关白本卫堂官,即堂官所下行者,亦径自具奏请旨,堂官不得与闻。”

2.1.2“文字下行”的含义

“文字下行”是一种把国家的文化,以文字下行的方式自上而下地向人民大众推广,使人民大众都能受之影响的教育政策。它其实是实现一种人民大众的、普及的国民教育,而“文字下行”是其具体的实施措施。

2.2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文字下行”

深析陶行知“生活教育”体系的思想,无论是从宏观方面,主要包括陶行知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民主教育的思想,还是从微观反面,包括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无不体现着人民大众的、普及的国民教育、爱国主义的教育思想。为了实现这种救国救民的教育,陶行知结合当时中国面多日本的侵略、人民生活疾苦的现状,积极地推行自己的教育主张。在教育实践中,他创造了著名的“小先生制”,从教育理念到实践都贯穿着“生活教育”、“平民教育”的思想,真正地实践了“文字下行”的教育政策。

2.2.1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是推行“文字下行”的主要措施

在当时国家经济贫困,教育师资短缺及其艰难的情况下,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文字下行”的有力举措。这样一来,受教育的范围扩大了,人民大众的素质也在逐步地提高了。

再者,从“文字下行”本身的含义来说,它企图把国家的文化通过种种手段,在人民大众中得到推广。这无疑是一种有效地推行国家文化的的举措,因此“文字下行”本身就体现了普及的、大众的、国民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在自己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极力地推行这种政策,企图实现救国救民的愿望。

2.2.2陶行知“文字下行”教育实践的局限及其对现今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虽然,陶行知的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当时的命运。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在当时很多条件都不具备的条件下不免实施起来困难,所以取得的成效也是有限的。

对现今的教育改革而言,“文字下行”无疑是一种普及国民教育的举措。只是该把国家的那些文化,以何种方式往下推行,推行到什么程度,这还需要借助更多的理论和具体的实践做支撑。

虽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他对学问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力图通过教育实现救国、救命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的。主席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这说明在当时中国的国难当头、人民疾苦的时代背景下,他的贡献是巨大的。

如今,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再度思考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实践价值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无疑具体重要的意义。

人有两件宝

■ 陶行知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

用脑不用手,啥也办不到。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用手和脑。

现在重读这首儿童时代就学过的儿诗时,才真正体会到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想要深刻表达的意思。当今,我国的教育改革具备了很多条件,无论是改革的理论,还是实践都具备了许多有价值的条件。但为什么改革的成效不是很大呢?笔者认为主要是我们缺少了太多的对现有理论的深刻研究,也缺少了太多对教育实践的深刻反思,更缺少了将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良好的结合。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强调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深度剖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改革价值。

作为教育学原理专业的一名学生,无论是在现在的专业学习中,还是在以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成果无疑对我们是一笔有用的财富,而如何利用好这笔财富?这是我们该深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读过陶行知的一些作品。但随着时间和学习的推移,每一个阶段读的感受肯定不同,我们不妨再翻开陶行知的这首《手脑并用歌》,细细地品读,相信这次的体会和以前又会有不同,等我们去实践的时候感受又会不同。这不就体现了陶行知的“知行合一”吗?学习,就是在知和行的结合中不断进步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 陆建非,等.陶行知教育名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 梁晓凤.陶行知教育改革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

第5篇: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爱满天下;关爱教育;实际教学活动

陶行知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的理论思想和教育实践,是教育事业发展中极为宝贵的财富,为现代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和借鉴。在陶行知提出的众多教育思想中,虽然没有直接指出“关爱教育”,但是却处处闪耀着“关爱教育”的光辉,其思想内涵尤为丰富。所以,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高度重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导作用,结合陶行知所提出的“平民教育”“生活教育”“民主教育”“解放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有效开展幼儿关爱教育,充分体现出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陶行知博爱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分析

陶行知出生在农民家庭,其清苦、贫寒的童年生活,让他逐渐形成了一种朴实、善良的性格,并且深刻体会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苦难。陶行知在青少年时期,接受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教育,并且他小时候在西方教会学校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来又到美国留学,他立志要让全国人民都可以接受到教育。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为陶行知“博爱”教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资源。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平民教育”是贯彻幼儿关爱教育的基础

陶行知提出的“平民教育”思想,主要就是指教育活动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人、大人还是小孩,他们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陶行知大力倡导平民教育,要想将平民教育思想应用到现代的幼儿教育中去,就要求老师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所有的幼儿,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笨的还是聪明的,老师都要平等地对待,发现每个幼儿身上的优点,引导幼儿不断发展。

幼儿园开展关爱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创造的思想源泉,每个幼儿都是非常可爱的,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独特的发光点,深入发掘和培养幼儿的亮点是每一个老师的职责。在培养幼儿创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出了“解放教育”思想,其主要包括解放大脑、解放嘴、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空间等。老师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要将培养幼儿创造力看作一个系统性工程,利用创造性的教学环境,对幼儿进行多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幼儿逐渐养成善于创造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对幼儿的心理机能和心理结构进行不断优化,大力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例如,在解放幼儿大脑的教学方面,老师可以不断地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经常去思考,锻炼幼儿的大脑思维。如,在《变戏法》的体育活动中,老师可以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首先,“小鱼来了,那么有谁知道小鱼是什么样的啊?”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幼儿结合生活中见到的鱼进行想象。然后,老师再问“小鱼是怎样游过来的呢,哪位小朋友可以学一学?”这时幼儿可以充分结合之前的问题,想象出鱼的样子,以及根据鱼儿游动时的动作进行模仿。他们有的会将两只手当作尾巴放在后面学习鱼儿游的样子,有的会将两只手一前一后模仿鱼儿游动的样子,这样可以有效打开幼儿的大脑思维,激发幼儿的想象力,逐渐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2.“生活教育”是幼儿园进行关爱教育的主要方式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中的精髓,其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等,这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并且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新方法、新理论。生活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幼儿刚刚踏入校园生活,对陌生的新环境无法很快地适应。所以,老师应该注重对幼儿的关爱教育,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创造出贴合幼儿生活的教学环境,展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幼儿感受到家的气息,慢慢安抚幼儿的不安心理,从而顺利开展幼儿教学实践活动。

3.“民主教风”是幼儿园开展关爱教学的重要保证

老师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和对待幼儿,抛开年龄界限,将自己融入幼儿的世界中去,将幼儿当作自己的老师,跟着他们了解幼儿的情感世界。同时,通过与幼儿的平等交流,增进彼此的关系,从而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还要了解幼儿的需求,为幼儿创建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在与幼儿的相处中逐渐教会幼儿知识,引导幼儿认识事物,从而潜移默化地完成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陶行知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学家,他的理论思想和教育实践是教育事业发展中极为宝贵的财富,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的“平民教育”“解放教育”“生活教育”“民主教风”等,对幼儿开展关爱教育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所以老师在幼儿教学活动中要有效应用这些思想,提升幼儿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庆玲,彭希林,刘善球.德育之精魂:关爱教育说[J].学园,2011(3):87-90.

第6篇: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2-0049-02[作者简介]沈爱芹(1976―),女,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何庄小学教师,中学一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这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那么数学教学就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接受教育的时候,有求学之乐趣,而无不必要之恐怖与烦恼。

一、教学做合一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引领他们主动积极地动眼、动耳、动口、动脑、动手,诱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需要,使他们主动学习。生活中“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都是活的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来自现实生活、前人科学发现的“现场”、编制的小故事和具体的数学问题等。它可以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以及图像语言等来表示,让学生考察并逐渐形成认知冲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并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索,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不断获得新知。

如在四年级数学“可能性”的第一节中,笔者采用“摸球游戏”来引入课题,让学生动手去摸球,根据得到的情况体会出什么是确定事件、可能事件。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习效果很好。它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又如在四年级数学“升和毫升”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放学后从超市里选择一些牛奶、饮料的包装瓶去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和归纳哪些容器的容量是以毫升和升为单位,哪些容器的容量是一升或者超过一升。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自主实践和探索发现激发了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价值。甚至,在第二天的课堂中,学生们就带来了他们购买的各种各样的容器,表现得相当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设计出了许多构思巧妙的容量为一升的容器,既为教学作了充分的准备,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必须和社会生活息息相通。”这是陶行知活教育思想的一部分。陶行知先生认为以活的东西来教育学生,不但会激发其学习兴趣,引起他们活泼的精神,而且还会增添学生学习的亲近感,有助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建构新的知识和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陶先生思想的启迪下,笔者所在的学校给了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者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学校开展了大课间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快乐DIY社、雨璇呼啦圈社、琳卡漫画社、心语巧手社、SC计算机社、何一象棋社和小何光影社等,每个社都由一个能力强的社长管理。本着让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学校把有特长的学生集中到一起,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活动中玩,在玩中学。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需要被挖掘。教师教给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他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陶先生深信小孩子是有能力的,即使差一点,也可以去锻炼,本领是锻炼出来的。教育对象是有生命、思想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反对把学生视作文化的奴隶,当作知识的容器,进行填鸭式、注入式教育。所以,生活教育又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爱好的一种教育。

三、爱满天下

陶行知倡导“爱满天下”。它的本质就是爱和赏识;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有教无类,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作为老师都要同样地爱。记得刚刚从初中来到小学教四年级的孩子时,面对学生吵闹的场景,笔者不知道怎么办才能让他们安静下来,只是恼火地瞪着他们。可是他们对笔者的怒火无动于衷,只顾着聊着自己的话题,气得笔者大喊“不要说话!”,嗓子都喊哑了,他们也只是朝我看了看,继续他们的话题。面对学生每天的“小报告”笔者忙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可是一想到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和温暖,更何况是那些在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笔者又鼓起了勇气。在合班老师的帮助下,笔者对在一日常规上做得好的小组进行加分鼓励,对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或者在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进行帮助。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男孩,他在学习和习惯上和其他同学存在很大的差异。认识的汉字都不如一年级的小孩多,每次的语文考试都是二三十分,数学试卷上的答案都是猜的,英语也不及格。开始的时候,其他同学都不愿意和他一个组,怕会影响他们整个组的得分。于是,笔者安排他坐在班长的身边,让班长对他特别关注,利用课上小组交流讨论的时间和课间休息的时间给他进行一些辅导,同时也降低了对他的要求。笔者还经常找他谈心,让他每天坚持写五个汉字,在课堂上读题目,创造一切机会让他锻炼自己,培养他养成良好的习惯。渐渐地,他上课也能举手回答问题了,字也工整多了,也渐渐地和其他同学合群了。

多发现学生的优点,教师就能做到爱每一个学生。虽然在孩子们面前的生活之路并不那么平坦,但老师可以把爱的雨露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

同时,教师也在教育活动中得到学习,不断成长并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得到学生们的信任、尊重和爱戴,使自己具有更强大的教育感染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教师可用他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师的工作,创建暖暖的师爱氛围,用一颗对工作热心、对孩子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领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第7篇: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

一、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形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多灾多难的旧中国,深切感受着广大人民群众所经历的深重灾难,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教育原则,在分别对西方传统道德教育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进行深层次思考的基础上,在道德教育出发点的问题上坚持人的社会化发展应该和其个性化发展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观,其观点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陶行知认为,在中国古代大都是以社会本位观来指导个体的道德修养,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和巩固封建社会的集权统治,其结果必然导致损害个人合理的利益诉求和窒息个人多元的个性发展[1]。因此,陶行知深入批判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是以“天理”压制人性,使个人的才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西方国家的传统道德教育则过于片面追求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了个人和社会、他人的整体协调,很容易使个人走上社会的对立面。因此,他也明确提出应排除人本主义的不良影响[2]。当然,陶行知强调要发展人的社会化,并不是完全否定和限制人的个性发展,而是认为学校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在社会上的应有地位,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为国家民族的发展作出应有之贡献。陶行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批判地继承了中国民族道德教育的优秀思想,而且还吸收整合了西方现代德育的诸多有益思想,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创立了富有中国特色且符合社会实际发展的德育思想理论。他的德育理论虽然萌芽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内容体系

1.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目标

“培养什么人”是德育工作的根本问题,陶行知根据自身教育实践和社会的需要,明确提出了德育目标是要培养“真善美的人”[3]“。真善美”是陶行知先生执著提倡的德育目标,也是教育永恒的基本功能。求真是陶行知德育目标的核心问题。首先,陶行知认为必须求真知不说假话。1941年他在写给其子陶晓光的信中就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而且要敢于在追求真理时不可轻易妥协,要有不辞辛苦、不怕失败的追求真理的精神[3]。其次,陶行知强调做真人的根本在于道德,一再强调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他主张道德品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根本一坏,有再好的本领和高深的学问,也无法发挥正确的作用。而且如果没有道德而有很好的学问和本领,反而有可能为非作恶愈大。因此,陶行知主张大家都需要构筑好自己的“人格防线”。强调必须讲私德顾公德,把道德作为人格的根本基础和做人的基本原则。再次,“教人求真”是教师的任务和“学做真人”是学生的目标,是“做真人”在德育教育中的具体化。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千教万教”的根本任务在于“教人求真”,而学生“千学万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做真人”[4]。这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指导思想。求善是陶行知德育目标的根本问题。陶行知认为“善”是有良知良能之人追求的人生道德主要目标,是做人之根本。陶行知强调“真即是善”,求真就必须要求善也就是要树立良好的道德观。“真”是形成“善”的重要基础,人们要正确区分善恶,就必然要懂得分清是非和辨别真假[5]。因此,所谓的求善就是要养成高尚的道德观,可以依据真善美的要求,从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来选择和发展自身的道德行为,从而使自己的日常行为和道德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求美是陶行知德育目标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对美的追求是其一生的最高追求,陶行知不仅道德上追求至真、至善,而且也没有放弃对至美的追求。他认为“真即善,真即美,真善美合一”[6]。这在陶行知教育实践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他指出健全人格须包含优美和乐之感情,应通过美感教育来完善和发展道德。因此,陶行知提倡应实行“真善美统一”的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2.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方法

德育必须以社会实践为立足点。陶行知强烈地批评学校传统德育理论严重脱离于社会实践的问题,他认为这种德育模式没有办法培养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道德标准。而要解决这种理论脱节于实践的弊端,就必须要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来养成道德。所以,陶行知提倡“社会即学校”,从而大大丰富学校德育的材料、工具、环境和途径。强调学校德育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反对将学生关在学校这个笼子里死读书。陶行知主张学校德育应从社会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实现“教学做合一”。所以,学校应该提供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将所学的德育知识运用到日常实际生活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主动地实现自身品德的完善和发展[7]。自主管理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动力。陶行知所提倡的学生自治理念实质上就是学生的自主管理。他将“学生自治”解释为:是全体的学生组成团体来进行学习如何自己管理自己的过程。而学校应该为学生自治创造各种可能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可以有效组织起来,培养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他强调学生的自治能力不是天赋的,而是通过开展民主自治的道德教育来获得的。陶行知认为学生自治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调整自我、控制自我和主动自觉的过程,把学校部分管理权给予学生,从而使学生从被动管理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和自主管理,强调学生自治不仅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需要,而且还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德育主体性发展的需要。师生互学是切实可行的学校德育方法。陶行知认为师生互学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他一再主张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学习、共同做事、共同修养。而平等的“相师互学”师生关系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德育途径。教师应主动放下“教师爷”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甘苦共尝,共学共事,以便发现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德育需求,从而根据发现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方案。教师躬亲共学,为人师表,与学生共修养,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尊师爱生风气和遵纪守法风尚。

3.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内容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教育、理想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陶行知在德育实践中尤为重视开展人格教育,指出我们需要的是“智、仁、勇”兼备的“真人”,呼吁学校应重视和完善学生人格修养。陶行知认为理想是一种个体积极向上的发展欲望,他多次鼓励青年学生要珍惜短暂的人生,要从小立大志并在实践中成就大业,进而以此为自己人生的最高理想。陶行知先生也重视开展集体主义教育。陶行知提出,中华民族只有像拧结的一股绳般紧密团结在一起,才有可能保持民族尊严,从而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陶行知认为集体主义是集体思想、集体生活和集体行动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他认为只要学习时手脑并用,就可以将生产和教育、劳动和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他明确反对和强烈批判传统封建教育脱离劳动、拒绝生产的不良做法,在他创办的各种学校里极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生产吃苦精神。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也包含明确的爱国主义内容,陶行知曾教育学生,国家是每一个人的,爱国是大学生应尽的本分。在他看来,个人利益与国家是密不可分的,个人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男女老少,都应该热爱我们的国家。

三、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现实启示

1.重视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陶行知强烈地批评学校传统德育理论严重脱离于社会实践的问题,他认为这种德育模式没有办法培养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道德标准。而要解决这种理论脱节于实践的弊端,就必须要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来养成道德。因此,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不能只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而应该让当代大学生主动走进社会,融入生活,积极参加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道德情境,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道德选择力和判断力。但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采用科学有效且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不是那些虚有其表、过过场子、华而不实的社会活动。以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进而在活动中逐渐渗透德育,有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也有利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2.将大学生德育渗透到整个校园生活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都说明德育教育方法和覆盖范围上应该都是广泛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德育主要通过“两课”开展教育,很容易将德育孤立起来,从教育整体中抽离出来。高校道德教育应该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每一个教育环节中,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生德育工作扎根于良好的氛围和坚实的土壤之中,进而发挥出协同教育的效力,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德育渗透到整个校园生活,强化学科课程教学的德育意识,将大学生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各科课程教学实践中,构建“三位一体”高校育人机制,高校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有技巧地渗透和发掘学科德育的作用,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3.坚持不懈实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中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笔者以为,在当下,陶行知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大学生德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的重视,陶行知始终将教育与挽救国家危亡,振兴国家民族的目的结合起来。在陶行知担任晓庄学校校长时,就积极提倡应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陶行知后来的教育实践中都坚持不懈地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这对当时青年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将“爱国”列为公民道德的第一位。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仍然需要注重坚持不懈实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道德观念,进而将其爱国情感升华为最基本的道德观念。

4.坚持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德育原则

第8篇: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

一、爱满天下,发挥语文教学作用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一个“爱”字贯穿他整个教育生涯。语文作为一门含有丰富人文性的学科,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用爱浸润学生心灵的过程。爱可以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无私的关怀与奉献,也可以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品格的熏陶。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会有高度的创造力。教育应当充满爱。

首先,教师应具备比常人更多的耐心、包容心及更坚韧的品质。教育是一个反复抓、抓反复的过程。一个反复出错的孩子,并不能说明他有任何方面的缺陷,他们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怀与耐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就要求教师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宽容每个孩子。无论他是健康成长的幼苗,还是被风霜侵蚀的小草,都要用爱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用爱融化孩子心灵上的坚冰,用教师的大手牵着他们的小手,带着他们一路踏上人生的坦途。

其次,教师应该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渗透爱的教育,让学生懂得爱,更懂得如何爱。

二、教人求真,实现语文教学价值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他对教育、对师生的谆谆教诲,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做人准则。那么陶行知先生的求真精神放到今天,该怎样弘扬与传承呢?我认为可以结合教育现状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进行融合和吸收。

(一)以身作则,追求真理。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首先自己应具备求真意识,践行求真精神。如果我们一方面教导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另一方面在学生面前刻意佯装成无所不知的圣贤、知识权威,这是有违科学精神和为师之道的。语文知识是活的,学生的思维也是活的,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碰到无法回答学生问题的尴尬场面,把问题抛回给学生不失为聪明的做法,但是实践经验告诉我,真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堪。如有学生质疑《探母》这篇课文的真实性,不论杜撰与否,其中渗透的教育价值仍然存在,首先教师就要敢于承认教材、教学过程中的失误与偏颇,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感染学生。其次,小学阶段的语文学有回头看的时候,等学生心智稍微成熟时,我们可以再向学生介绍本文的另一种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追求真知的精神。

(二)教人求真,培育真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们对着陈旧的参考书和教案滔滔不绝地讲述所谓的“知识”,学生似懂非懂。批判了几十年的教育现象如今仍然普遍存在,令人不胜唏嘘。课堂重在“真”,小学语文教学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对生活进行感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应用到语文学习中,鼓励学生讲“真话”、做“真人”。知识量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而要将学生的理解力放在重要的评判位置上,看学生的自我素质能力中有无包含语文课本中的知识。

三、敢于实践,重塑语文学科活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创造工作,而行动正是激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就要解放他们的头脑、四肢、空间和时间,使他们得到充分的自由,在实践中受到真正的教育。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做呢?窃认为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引进来,走出去。

(一)把生活引进教室。

生活处处是教育,教育就是为社会生活所用。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体的学科,如果我们局限于书本上的“死知识”,那么学生就只会学知识而不会用知识,只会学习而不会生活,更不用谈创造性生活。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将社会引进课堂,促进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沟通。比如执教《乡下孩子》这篇课文,怎么让城里的孩子感受乡村的恬静与美好呢?插图、文字再美,也比不上亲身实践。我特意课前准备了课文中的“草叶”,再让几个生活在乡下的孩子描述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随着悠扬的草叶声传出,孩子们看着我展示出一幅幅美妙的乡村图景,一个个都仿佛身临其境,这个时候再指导朗读,孩子们一个个都读得如痴如醉,自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带学生走出课堂。

第9篇: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范文

润物细无声

农民,选择了土地,因为他们知道这里的耕耘能使他们感受到丰收的喜悦。花匠,选择了花园,因为他们知道这里的耕耘能使他们看到盛开的鲜花。而我却选择了一群群孩子,因为,我知道在孩子们的心田耕耘,能使我体会到农民的喜悦,花匠的欣慰。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自我踏上幼教工作岗位以来这句话时时萦绕在我的耳边。这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座右铭。陶行知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他的情至真,爱至深,是我们做人的典范。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要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宽容的心理去对待那些幼小的还未成熟的心灵,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多份宽容和厚道,理解并教育他们,使他们遵循正常的轨道发展。工作中,我正是朝着这一目标奋进着,在教育岗位上默默地耕耘,无私地奉献,用这段人生最美的青春年华谱写了一曲青年教师的奉献之歌。

一、爱满天下、润物无声

陶行知说:“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是啊,热爱教育,首先要对孩子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陶先生高尚品格的熏陶下,在校领导的倡导影响下,从教10年来,我一直把班级的孩子看作自己的孩子,与他们一起笑、一起忧、一起学习、一起玩耍。 去年,我接了一个住宿班,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观察、了解,发现班级存在着“几多”——爱哭的多、不愿吃饭的多、脾气倔强的多、祖辈带的多……家长们对这些“小太阳”“小祖宗”可谓百依百顺。针对这些情况,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孩子走出自我、走出宠爱、走进同伴、学会交往。如我班的兵兵小朋友非常内向,在集体场合从不与大家一起玩,也不与别人说一句话,父母为此十分着急,为了给他创造一个与外面多接触的环境,所以将他从祖父母那里接出来,并让他住宿在幼儿园。刚来的时候他一言不发,仅仅用点头与摇头来表示。于是,我每天早上来园第一件事就与他问早,晚上他临睡前吻别道晚安,慢慢的他对我的问候做出了语言的回应。每月的远足活动,我总是领着其他孩子与他一起分享美食,3个月后的一个周一早上,妈妈送兵兵到幼儿园,进门的第一件事他对我说“老师早”,还能开心的与妈妈说“再见”。这时的我和兵兵妈妈一样,眼里噙着激动的泪水,无法用语言表达眼前的这一切。兵兵从此越来越合群了,六一节还参加表演节目呢!看完节目后的一天兵兵妈妈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她满怀感激地说:“是您的辛勤教育让我有了今天的喜悦,如果说机遇决定命运的话,那么我的孩子庆幸能遇上您这样的老师,是您改变了我孩子的命运,让我看到了希望。”正如陶行知先生在“育才三方针”中所说:爱,根据孩子们的不同倾向,透过集体生活,我们培养和引导他们对民族人类发生更高的自觉的爱。”

师爱不是溺爱,师爱还是“偏爱”。通过学习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理论,我明白在一视同仁爱学生的同时,如果能给待优生一点“偏爱”,这样更有利于教育他们。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这么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和潜力,抓住孩子的“闪光点”来克服他们的一些消极因素。如我班的浩浩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孩子,由于经常捉弄同伴,大家都惧怕他。但我在班级宣布:凡能帮助别人、爱劳动等方面做得好的同学也会得到奖励。下午当我叫到浩浩领奖时,全班小朋友都向他看去,她满脸通红,很激动,我抓住机会对大家说说:“浩浩今天主动给植物角的花浇水,而且帮助老师拿东西,你们同不同意给他发奖?”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同意。”这时他怀着惊喜的心情上来领奖。我恳切地对她说:“多努力,我相信你一定能更棒的。”果然第二天,他没有捉弄

小朋友,还争着举手发言,这期间,虽然有小的反复,但毕竟在原有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事实证明,爱心的沟通,赢得了教学高效的情感基础。我所带的班级也被评为园“优秀文明班”。而且,在陶先生“爱满天下”思想的感召下,无论是在校外还是在校内,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家长,我都给予同样的爱。

二、做中玩、玩中学,积极投身课改实践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最早提出创造教育理论的教育家。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先生就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 “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以玩、可以干。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的生命不会被稻草塞满。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的歌声可以在宇宙中飘荡”。并在《创造宣言》中大声疾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陶行知先生的这种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与今天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也在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知识。要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思想,在做中学,在做中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在我的教学中,我不会轻易否定一个孩子的突发奇想,使得不同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使个体的生命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同时我引导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现象,热爱自然、探索自然。

在主题活动“汽车”的开展过程中,小朋友们从收集资料开始,了解汽车的种类、功用。参观浦东通用汽车公司了解汽车的历史、制作程序、组装部件等一系列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制作汽车的实践活动,孩子们从中学会了收集资料的本领,学会了统计与设计,学会了交流与交往,还开阔了眼见。根据这个主题撰写的“游戏性主题创意操作活动”获得国家游戏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