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范文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精选(九篇)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

第1篇:初中化学实验报告范文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利用实验手段和已知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实验;会正确使用仪器,对实验步骤及现象作必要的记录,归纳实验结果并撰写简单实验报告。”笔者在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对于重要的实验,往往不能根据实验名称写出实验仪器和药品,不能根据实验步骤正确操作实验,不能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实验显得较为生疏,反映出学生的实验能力较差,动手实验的信心、兴趣不足,实验教学的效果不佳,实验教学的目标难以达到。笔者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分析。有如下几点想法,现报告如下。

一、如何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思维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实验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思维的参与,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思维习惯。

初中化学实验正确的思维过程是:首先,明确实验的名称、目的、内容,即根据实验的名称,学生要知道做这个实验需要达到什么目的,知道实验内容有哪些;其次,知道实验的反应原理和方法,即每个实验的反应原理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完成;第三,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即将实验怎样具体化,明确实验步骤,理顺顺序;知道实验做的过程中的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这是学生实验的重点和难点;第四,需要什么实验仪器和药品,即根据实验步骤的顺序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这样准备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能做到不多不少,而且每项仪器和药品学生都清楚它在本实验中的用途、用法、使用注意事项,避免学生对实验仪器和药品的死记硬背;第五,怎样做好实验记录,能根据实验的需要设计实验记录的表格;第六,怎样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知道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第七,实验的结果是什么。

初中化学教材对实验的编写顺序应该是:①实验名称,②实验目的,③实验内容,④实验原理和方法,⑤实验步骤,⑥实验器材,⑦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⑧实验结果。按上述要求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思维习惯,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的思维过程,又使实验学习具有较强思维性,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

二、如何教会学生做好实验前准备

学生明确了整体把握实验的思路和其步骤后,教师要从一开始,结合具体实验,采用“套公式”的方法讲好实验的每一个思维环节,引导学生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内容,消除每一环节的学习障碍,突破难点,同时训练学生整体把握实验的思路。实验步骤的具体化和顺序,实验现象的描述及分析,对学生来讲难度是较大的,教师要通过多问几个“为什么”帮助学生重点突破。

让学生对实验本身的理解明确化,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学生“说”实验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说”好教师布置好了的实验,是对教师讲解好了的实验的巩固、掌握,是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前必须完成的。第二个阶段是学生通过预习和讨论,由学生为主设计好实验。教师“讲”好实验到学生“说”好实验,是由教师为主“套公式”到由学生为主“套公式”,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采用“套公式”的方法,按照实验思维的过程,逐一“说”清每一思维环节的具体内容,难点及突破,应注意的问题和技巧等,整个实验“装”在学生心中。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说”进行评价,“挑”毛病,帮助学生完善学生的“说”。

三、如何做好实验

“做”好实验是将“说的理论”应用于实践,需要有一个熟练动手能力的锻炼过程。按程序规范操作是训练动手能力的技巧。“做”不仅是“说”的操作化,而且应是对“说”的调整、完善和补充。“做”好实验,一是学生开始做实验前必须过好表述实验关,把整个实验“装”在心中。二是确保每人动手,小组配合。实验尽可能做到两人一组,学生成绩、动手能力优差生相互搭配,以好带差。三是突出“预防”,消除障碍。对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普遍问题,实验前进行适当引导,突破难点,确保实验成功率。四是做好实验中的巡查和指导。学生实验中的困难、错误和不规范,教师在巡查中要及时发现,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帮助困难学生“做”好实验,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和兴趣,五是实验做完后要统一答疑。实验做完后,学生总是有许多问题和感受要问、要交流。教师要让学生分享同学实验后的一些新的思考,从中受到启发和交流,及时帮助学生解答疑惑。

四、如何写好实验报告

学生“写”好实验报告是提高初中化学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它能检查学生对实验的整体把握情况和实验的完成情况,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对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在提高初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中的作用要有足够的认识。如果从表述到动手实验是一次质的飞跃的话,那么从“做”到“写”又是一次质的飞跃。应该说,有了学生对实验的思维过程和报告格式的整体把握,学生能根据实验名称表述好实验,自己列出实验仪器和所需药品,独立“做”好实验,学生“写”好实验报告是没有困难的。初中化学实验报告只需按教材和报告册的要求,学生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就行了。

第2篇:初中化学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 流行病学调查;食物中毒;应急处置

2006年11月14日,我区某学校学生食堂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对此次事件的调查处置过程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等方法,以某学校学生食堂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应急处置过程为研究对象。

2 流行病学调查与应急处置措施

2.1 初步调查与应急处置措施

2006年11月14日21∶30分接到报告,某学校51名学生因腹痛、腹泻等症状就诊,医疗机构报告为疑似食物中毒。经初步调查发现,就诊学生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腹泻等。其中首发病例田文辉于14日12∶00许出现发热、腹痛、腹泻,水样便;末例病例李德斌,14日22∶00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根据对就诊病例就餐情况的调查,结合临床表现、便检结果等资料,初步怀疑为14日早餐(食谱为:黑米粥、自制豆浆、烧饼、花卷、馒头、火烧夹土豆丝、火烧夹豆皮、韭菜鸡蛋合子、咸芥菜丝)进食烧饼加豆腐皮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在紧急救治患病学生的同时,采取了稳定学生情绪、密切关注未就医学生的体温及身体变化并随时报告的方法;采集可疑食品标本进行检验等措施,15日5∶00通过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该事件信息。

2.2 调查、检验、结论与应急处置措施

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共计1 011名,其中当天早餐就餐人数为419名,就诊病例51名,就诊病例中食用可疑食品烧饼加豆腐皮49名。可疑食品烧饼加豆腐皮中的“豆腐皮”经“热水泡发”后室温存放1.5 h、该食堂无“卫生许可”等证件,并存在用具生熟不分、功能间布局不合理、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明及培训合格证等违规操作事实;所有怀疑餐次食品及患者腹泻物、呕吐物均未能采集,无法实施实验室检验;采集可疑餐次食品原料及14日晚餐部分食品样品进行毒物、致病菌检验,结果均为阴性。

综合调查情况、患者临床表现以及便检结果,经集体论证,排除了故意投毒和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可能性,确定为细菌性食物中毒。

3 结果与讨论

3.1 调查结果与应急处置措施

3.1.1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进程的不同,应急处置工作的开展也随之出现变化,主要表现为:经初步调查后确定了怀疑对象,在紧急救治患者的同时,采取了稳定学生情绪、密切关注未就医学生的体温及身体变化、采集食品标本进行检验等措施。经调查论证后得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结论,从而采取了控制场所、封存可疑食品及原料、开展从业人员体检及培训工作等措施。由此可见,调查进程及调查结果直接左右了应急处置的决策,控制了应急处置的方向。

3.1.2 事件发生初期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涉及面广、涵盖面大;经初步调查,结合临床资料,做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初步结论,对临床救治、应急处置等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3.2 事件发展、处置过程中的问题

3.2.1 此次事件由接诊患者的医疗机构报告,而学校未能及时发现、报告。由此可以说明该学校对《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1]执行不力,未能落实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发现、报告的延后,给调查、应急处置工作带来不便,导致未能采集到直接、有效的定案证据。

3.2.2 在调查过程中未开展针对无症状学生及教职员工进餐情况的调查、未能采集到可疑食品,未对患者腹泻物、呕吐物进行检验、采集样品中未检出可疑致病因素,医疗机构采集的6份便标本中只有2份便检结果“可见红、白细胞”。笔者认为对此事件的调查未能做到深入、彻底,应急处理流程存在不当之处[2],做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结论证据不充分。

3.2.3 接到报告时间为14日21∶30分,登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时间为15日5∶17分,且上网报告的同时未通过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属地县级疾控机构,说明未完全掌握《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3]的有关规定。

综上所属,笔者认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以后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可以为应急处置等工作的实施提供有效的帮助。而在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应做到巨细无遗,深入调查有关联的情况,为事件的最终结论、为应急处置工作的开展、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出现提供可靠依据,也为今后的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成功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教育部卫办疾控发〔2006〕65号.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2006.

第3篇:初中化学实验报告范文

关键词:仪器分析实验考核模式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175-02

仪器分析是一门集应用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而仪器分析实验课与之相辅相成、密切相关。通过仪器分析实验课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分析仪器,加深和巩固仪器分析方法原理,正确并熟练的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因此,仪器分析实验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意义。

实验考核是研讨教学规律、检查教学质量、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重要依据,是实验教学成功的有力保障,同时,考核方式也起着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优化的考核方式会推动学生的学习向最佳方向发展。仪器分析实验内容涉及化学、光学、电学、电子电路、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信息量大、内容庞杂等特点。此外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仪器分析实验在我校存在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组数多,实验课时少,仪器种类和数量少。在实验的安排上,我们借鉴了国内其他院校采取的大循环措施,即每一次实验安排多组同学分别做不同的实验,每周轮换一次,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有些同学在没有学习理论课时就开始做实验。如何较准确、科学地给出学生的实验学习成绩,同时又能较完整地反映出学生学习优劣,是制定考核模式的重要核心。单凭实验报告成绩来评价平时成绩、期末只凭笔试成绩就显得片面,因此,在仪器分析实验的教学改革中,我们按照以下几点进行了探讨,制定了新的能够更全面客观反映教学效果的考核模式,从预习报告、实验动手能力、实验报告和期末考核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2降低实验报告成绩所占比例,优化平时成绩构成

实验报告要求简明扼要、清楚准确,必须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结果和讨论等内容。实验报告的书写过程是学生把从每一个实验得到的感性认识总结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重要学习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反映。以往我们只凭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考核标准,或者实验报告成绩占平时成绩的比例很高,这样难免有一些学生照搬照抄别人的实验报告和数据,从报告上看完成的很好,与那些实验认真严谨,得到的数据精确无误,认真书写实验报告的学生所得分值相差无几,这样的考核方式就存在严重的不公正性。因此,平时成绩考核需要全方位地公正地考核每一名学生的表现,我们将预习报告情况、课堂提问、实验时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情况等一一做好记录,综合几项成绩分别按2:1:2:5的比例得出平时考核成绩。预习报告有利于学生在实验前对基本原理和实验内容有初步的理解,避免在试验中照猫画虎,不明就里;在实验课上,针对某实验的原理,实验方法,影响因素等进行提问,增进课堂中的教学的互动性,并启发学生分析、思考找出实验成功的关键所在,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学生通过实验前的预习,教师提问、启发,能够对仪器的组成部件,实验原理,操作要领等有进一步的了解,也督促了学生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并达到能独立操作和分析的目的。实验时的基本操作技能不单单是对仪器的简单操作,还包括电路连接,故障排查,实验数据测试记录到实验现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每一步都是学生自主进行,并要求学生动作规范,桌面整洁,操作认真,实事求是,实验完成后一切复原。其中的每一步都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洞察力和应用能力。按照新的考核标准得出的综合成绩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在实验中的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

3通过完整实验考核操作技能,全面考察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虽然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平时成绩中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它只能反映学生在实验时的具体操作情况,而学生对仪器构成、基本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的掌握情况,是否能用具体的仪器应用到某种试样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的考核。操作考试由老师给出一个实验题目,学生根据学过的仪器分析方法,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并动手操作,给出测定结果。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动手操作完成整个实验,其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对某种仪器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4 重视笔试考核,增加现代科学意识

笔试是经典且传统的一种考核方式,学生对新知识新理论的掌握情况,通过不同的题型,如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从不同的角度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仪器分析实验的笔试一般采用闭卷形式,以填空和简答为主,考核学生对分析仪器的原理、结构、使用规程等的掌握情况。如简答“我们试验中所用的极谱分析仪是由哪些组件构成的?各有哪些作用?”学生在作答时,就要回顾并结合具体的实验过程,按操作的次序依次答出。但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任何一所院校都不可能将所有理论课讲到的仪器分析方法都安排到实验课时中,此外,有些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在实验课中只能以演示的形式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操作技能考核时也不方便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教学效果的探究就需要通过笔试的形式予以解决。通过笔试,学生不但对操作过的仪器巩固掌握,而且对没有操作过的仪器印象加深,对现代仪器分析的发展方向也有了初步的理解,有利于增加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1]冯青琴.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大学生能力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129-131.

[2]于加平.改进仪器分析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23(6):90-91.

[3]郭志慧,王瑞斌.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改革[J].榆林学院学报,2009,19(6):27-29.

[4]崔连义.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之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89-192.

[5]朱文彩,许青.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探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139(3):87-89.

[6]赵长春,杜百祥,吴宏.改革仪器分析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J].科教文汇,2011,9(上旬刊):97.

第4篇:初中化学实验报告范文

1 选题与目的

本实验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的探究实验。学生已于必修1中学习了酵母菌的代谢特点,但对其在培养基中的数量变化规律还不甚了解。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能更加感性地认识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另外,本实验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抽样检测技术、显微计数技术和数学模型建构等。因此,它是一项有着多方面价值和意义的活动。也正因为如此,笔者选择这节课作为案例设计与各位进行交流,希望得到同人和专家的点评、指导。

2 困难与对策

由于酵母菌属于微生物,因此在对其进行培养和计数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针对这些困难,尝试设计相关做法。

1)实验耗时长。本实验计划4周时间比较长,如果每个学生每天都去实验室操作不太现实。因此采取小组内成员轮流计数的方法,每组每天都有人进行计数,最后组内进行数据的汇总。

2)计数难度大。由于学生是第一次对微生物进行计数,为了保证计数的准确,采取如下措施:

①开放实验室,学生在计数前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去实验室练习血球计数板的使用;

②实验设置重复组,最后的结果取其平均值

3)培养易污染。微生物的培养极易受杂菌污染,为了防止杂菌污染,除了接种时严格的无菌操作外,在每次取样计数之后,舍弃用过的培养基。设计实验7天,那么开始的时候就配制42份相同的培养基,一半进行有氧培养,另一半进行无氧培养。每天从有氧培养基和无氧培养基中随机各取3份,其中1号、2号、3号是无氧培养基,4号、5号、6号是有氧培养基。7天每天分别统计每个培养基种群数量值,并计算出每天的平均值。所有的培养基计数后不再培养。

3 设计与创新

笔者的教学设计立意是这样的:通过探究,获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是本实验的核心,然而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知道,很多因素会影响酵母菌的代谢,进而影响其繁殖。因此,笔者设计让学生对不同培养条件下的酵母菌增长规律分别进行探究,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为总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确定相应的子课题。由学生自己做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这样就增大了探究的开放性,有利于其形成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积极态度。

4 教学过程

准备阶段

1)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由于学生缺乏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又是首次接触血球计数板,因而独立实施实验探究难度较大,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和示范。可采用如下一系列的方法。

①师生共同准备。学生的分组、棉塞的制作、无菌马铃薯培养液的配制、分装和灭菌等在实验课之前完成。

②教师课堂演示。教师演示接种、取样、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初始酵母菌数量的计数等操作。

③师生共同讨论。围绕教师的上述演示展开讨论:接种为什么要在酒精灯火焰的上方进行?血球计数板有哪两种规格?结构如何?如何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酵母菌计数?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是采用了什么检测的方法?记录的表格如何设计?等等。在关于血球计数板及其使用的讨论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计数时的图片,指导学生弄清不同规格的血球计数板随机选取中方格的原则和方法,明确计数的方法,能进行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推导计算。

④学生独立操作。在教师演示和师生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再独立进行接种、取样、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初始酵母菌数量的计数、酵母菌的培养等操作。

2)通过预实验摸索酵母菌培养的大致条件。

3)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各学习小组经过讨论写出初步的实验方案。

4)笔者把能力强的学生吸收为生物小助手,与他们一起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等,包括血球计数板的准备、酵母的准备、土豆培养基的配制、灭菌、各种实验器材的准备和灭菌等。

开题报告 经过准备之后,组织一个“开题报告”形式的实验计划讨论会。在讨论会上各组代表汇报自己组的实验计划,全班学生对其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并在讨论中不断完善。从学生提出的若干问题中选出一些较简单和典型的问题,经过讨论,预计最终能确定6个子课题,当然还会有其他的更多的:

1组:探究在无氧条件下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2组:探究在添加青霉素后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3组:探究在有氧条件下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4组:探究在紫外灯照射下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5组:探究在非无菌条件下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6组:初步探究在不同培养温度下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在开题报告的最后,笔者再次讲解了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另外,笔者把实验的一些注意事项再次进行了强调。

实验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题的每一个子课题都是学生自己确定的,他们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应该充满期待,就让他们在这种期待中开始实验吧。

1)接种。无菌操作台的使用由生物竞赛小组的成员进行示范,然后各组按照制定好的计划分别进行接种。

2)计数。统一计数时间为下午6点半。

3)让学生在问题中成长。学生通过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连续7天的观察,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而统计数据,建构数学模型,绘制变化曲线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美国教育家克莱恩曾经说:“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者是一边做一边辨认。”这就是笔者设计的意图。

4)完善方案、重新实验。当出现问题时,设计师生互动、相互找茬活动,就其问题进行辩论,有理有据者给予最佳辩手称号。其目的就是集思广益,不断地完善实验设计,规范实验性操作。各组再把所涉及的问题汇总,再次进行实验,绘制曲线,建立模型,进行分析。3天后组织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与评价 各组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汇报、演示和分析,通过各组建立的模型明确不同条件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子课题),不难总结酵母菌在培养液中的增长规律和原因(总课题)。

在对学生整个活动的评价上,笔者设计评价记录表,不仅对学生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更注重在活动中的收获与体会。

通过开放式的子课题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开题报告实施实验结题报告这个过程,不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能力、显微操作能力、实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不管学生的经验背景在某一时期是如何贫乏和微薄的,只有当他有机会从其经验中做出一点儿贡献的时候,他才真正受到教育,这就是笔者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化学实验报告范文

1 会计手工实验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

(1)会计手工实验课程成绩考核存的问题

会计实验教学是整个会计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应与课堂教学一样,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这对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实验任务,进一步提高实验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会计实验教学与一般课堂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

(2)会计手工实验课程成绩考核的可行性办法

总评成绩=平时考勤+实验考核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平时考勤,占10%;实验考核成绩占60%,由凭证、账簿、报表、事后抽查,分别占20%,20%,10%,10%;实验报告成绩占30%。

平时考勤。该成绩根据实验指导老师每次的考勤记录评定。学生在实验课期间内,无故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旷课一次3%,假设无故迟到或早退5次或旷课3次,平时考勤成绩为0分;无故迟到或早退5次以上或旷课3次以上(含3次),直接取消实验考核资格,该课程成绩以0分论处。

实验考核成绩。在整个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指导老师要进行三次检查,每次要对学生所操作的情况进行详细登记,每次检查占20%,并且每次要对学生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告知和集体进行讲解,在检查前要对学生宣讲评分标准,扣分标准。每次设定一个标准90分,在这个基础上,首先检查是否按时完成任务,完成指定的实验任务不扣分,完成90%的扣5分,完成80%扣10分,完成70%扣20分,完成70%以下的为不及格,其次每发现一个错误扣2分,重大的会计分录、试算不平衡和账簿的余额不正确每项扣5-8分,最后对平时回答老师提问积极而且正确的同学每次可加2-3分。每次检查可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扣分: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对账及结账和会计报表的编制

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1)书写是否规范,例如数字有没有倾斜,占格是否正确,7和9是否下去四分之一,6是否上去四分之一等;(2)相关人员的签名是否规范;(3)会计科目和金额是否正确,例如原始凭证的金额大小写是一致,记账凭证会计科目符不符合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等;(4)填制的日期是否正确,例如票据的出票据日期要大写;(5)空余的金额栏是否划线注销;(6)附件的张数是否正确;(7)凭证的编号是否正确和连续;(8)原始凭证的粘贴是否规范;(9)装订是否规范。

会计账簿的登记、对账及结账

(1)是否根据会计凭证进行登记,例如凭证编号、会计科目和金额登记是否正确;(2)数字和文字的写书是否规范;(3)编号是否连续;(4)有没有跳行和隔页登记的现象;(5)有没有数据计算错误;(6)会计凭证和账簿对账是否正确;(7)明细账与日记账对账是否正确;(8)明细账和总账对账是否正确;(9)日记账与总账对账是否正确;(10)错账的更正是否符合规范(11)结账划线是否正确,数字是否正确;(12)科目汇总表和试算平衡表是否正确等。

会计报表的编制

(1)会计报表的数字填写是否规范;(2)会计报表的数字是否正确;(3)会计报表的项目的合计数是否正确;(4)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年初和期末的合计数是否相,应收账款、存货、未分配利润等难点栏目填列是否正确等;(5)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是否正确;(6)现金流量表的数据是否正确,最后的数字与资产负债的数字是否对得上;(7)相关人员是否签名。

事后抽查成绩。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时,抄袭他人实验成果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有必要进行事后抽查,事后抽查是指在实验老师完成了学生的实验任务检查后,根据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有关问题,口头向学生提出并要求当场回答。假设被抽查的学生不能全面地、准确地和熟练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则应扣减10%。该成绩的设置与评定,一方面,有利于指导老师了解学生实验的效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下次加以注意或改进;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少数学生不认真弄懂问题,抄袭他人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行为的发生。

实验报告。该项成绩是在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后,对自己所做的实验进行全面总结的局面证明,包括实验封面、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和实验心得体会等,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可以加强学生对操作的理解、总结。该项目占总成绩30%,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1)实验目的和要求是否明确,占2%;(2)实验步骤是否正确占3%;(3)实验结果占2%;(4)实验数据记录占15%,实验数据一定要把重要的操作过程拍照或截图,并且要配有说明,最少要有20张图片,不是图片越多越好,抓住重点是关键,可以判断该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5)心得体会占8%,要体现通过实验后掌握了哪些专业知识和哪些操作,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行继续努力学习,对难点和重点的操作要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分析,对自己操作的一个合理的评价,对该实验课程的合理建议。

2 会计电算实验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

(1)会计电算实验课程成绩考核存的问题

会计电算实验教学是整个会计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应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这对于学生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实验任务,进一步提高实验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2)会计电算实验课程成绩考核的可行性办法

总评成绩=平时考勤+实验考核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平时考勤,占10%;实验考核成绩占60%,由账套初始化、总账、薪资管理、应收应付款管理、固定资产、会计报表组成,分别占5%,20%,10%,10%,5%,10%;实验报告成绩占20%。

平时考勤。该成绩与会计手工实验课程的考核差不多,学生在实验课期间内,无故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旷课一次3%,假设无故迟到或早退4次或旷课2次,平时考勤成绩为0分;无故迟到或早退4次以上或旷课2次以上(含2次),直接取消实验考核资格,该课程成绩以0分论处。

第6篇:初中化学实验报告范文

在大学低年级开展研究式实验,是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我们近几年的尝试,根据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可将研究式实验分为三种类型:思考性研究式实验、专题性研究式实验和综合性研究式实验。[3]思考性研究式实验类似于某个实验中的一些思考题,如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对某一个概念、反应或改变一个反应条件,都能设计为研究式实验,这是最初比较简单的研究式实验,主要针对于接触化学实验不久的学生,这种研究式实验题,可以编在实验的正式内容中。其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放在独立思考上,能较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了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自由度”。其次是通过初步的研究式实验训练,使学生为以后进行较为复杂一些的研究式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专题性研究式实验稍微复杂一点,通常是通过一个阶段的基本实验以后为完成某一个专题而设计的。这类实验主要根据前一阶段所涉及的基本的实验方法、原理及基本操作技能而设计。例如,在无机化学实验中,通过学习“由胆矾精制五水硫酸铜”及“氯化钠的提纯”等基本实验之后,可设计“从铬盐生产的废渣中提取硫酸钠”为研究式实验。再如通过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实验后,可以设计如鉴定无标签样品,再如怎样从碘或碘化物的废弃物中回收碘?通过“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平衡”及“氧化还原平衡”等基本实验之后,可设计一个原电池来测定[Co(NH3)6]Cl3的稳定常数[4]。这种专题式研究式实验对学生在实验兴趣方面有了大大提高,能主动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而且从反面或失败的实验中会得到较深刻的结论,进而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虽然前后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但所取得的成效还是较大的。综合性研究式实验是在学生对本课程的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基本掌握之后,也就是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后期进行的。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如何掌握最新某个研究领域的动态即查阅文献的能力的培养、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试剂的选用、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分析及完成实验后科技论文的撰写等方面会得到很好的锻炼。这里的综合不仅包含了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的综合,也是制备、分离、鉴别等的综合,更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

2有关研究式实验报告的书写

关于研究式实验报告的书写,跟验证式实验报告的差别也是比较大的。验证式实验报告一般形式比较统一,内容也大同小异,学生自由发挥受到一定限制。研究式实验报告的自由度较大,形式也可因人而异,内容深度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来定,因此报告水平的高低也跟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分不开的。研究式实验报告可写成科技“小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基础知识对所做的实验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现、改进及创新性成果。这种实验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1)前言,即跟论文相关的文献综述。(2)实验部分,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所用仪器、试剂,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数据记录等。(3)结果与讨论部分,即对实验数据和现象所做的推断,并解释原因,讨论实验的成功与失败之处。(4)结论部分,用总结性语言概括本课题的亮点及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当然,研究式实验报告也不拘泥于这种形式,也可根据课题的内容来定。

3关于开展研究式实验教学所存在的几个问题

第7篇:初中化学实验报告范文

一、如何组织实验预习

实验预习是保证学生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并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要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自觉、主动、独立、目的明确地去做实验,并且能对实验提出自己的想法,必须进行实验前的预习。组织预习应做到布置具体化、检查制度化,通过有效的预习来提高学生实验的质量。

(一)布置具体化

学生实验课前,教师不但要告示学生实验的内容,而且要对学生预习提出具体要求或预习提纲,它应包括:

1、要求学生阅读实验课文,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了解所用仪器的名称、外形、性能和所需的药品,掌握实验的大体步骤。

2、要求学生设计好记录实验现象或数据的表格,一方面做实验时备用,另一方面也是一项很具体的预习工作。学生只有在对整个实验有了基本了解,明确实验的预期要求后,才能设计出较合理的实验现象或数据记录表格来。

3、布置学生思考实验内容后面的“问题和讨论”题,并根据实验内容布置一些有导向性的预习题,以帮助学生较深入、有针对性的预习。

4、让学生自制一些实验器材,试着改进一些实验的方法,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等。

(二)检查制度化

为了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引导实验操作顺利进行,对布置的预习任务一定要检查落实,形成制度。检查一般安排在实验课学生开始操作之前进行,时间不能太长,以免学生不能完成实验,检查的方式一般可采取:

1、巡视:查看学生自制的实验现象或数据记录表格或自备的用品。

2、提问:围绕实验中的关键问题或预习思考题作课堂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以问答式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本次实验的要领。

3、演板:叫学生到黑板上解答一些预习题,画实验装置图或简单的仪器图。

4、问卷:编制小试卷,通过学生答卷情况了解预习情况。

5、分段操作:对实验中某些步骤、仪器的组装等,抽学生上讲台进行试操作,例如《粗盐的提纯》实验可让学生做调节天平平衡的操作或过滤操作,《气体制备》实验可让学生作组装实验装置或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操作,《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可让学生作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的操作等;还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给出的各种用品中选择本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或对老师的错误演示指出错误之处等。

通过形式多样的制度的检查,促使学生养成每次实验前必须做好预习的习惯,保证实验操作按时按质完成。

二、如何组织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是学生完成整个实验的关键环节,是学生的科学实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既要让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动手、多动脑,仔细观察,又要加强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这就需要努力创设一个热烈、活跃、紧张而有序的氛围。根据不同的实验操作,可采用放开式或同步式。所谓“放开式”,即在学生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和实验操作步骤去完成实验全过程,这是大多数学生实验课采用的一种形式。采用这种方式,教师事先必须对实验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充分的预见,提示学生注意。实验中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指正。对一些好的做法应及时肯定并推广,做到放开而不放任。有些实验操作也可以采用“同步式”,即整个教学班以相同的进度完成各步操作。如《中和滴定》这个实验,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学习滴定管、移液管的洗涤、检漏,排滴定管内气泡,滴定操作及终点判断等。该实验要求操作要规范、结果要准确,学生初次接触,若放开去做,会出现较多问题,教师疲于奔命,学生仍可能不得要领。而采用“同步式”实验则可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操作指令,课堂实验时,按教材要求,逐项发出指令,全班同学同时完成各步操作,教师逐步进行检查,从酸碱性滴定管的区分,滴定管的洗涤、检漏、排气泡到滴定操作、终点判断等分步同时到位,然后让学生从头到尾连续做一遍,全班大多数同学能在一堂课内初步学会《中和滴定》实验的有关操作。一些较复杂的实验一般都可采用这种组织方式。

第8篇:初中化学实验报告范文

将多元学习评价引入化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多元学习评价不仅仅鉴定学生的实验学习结果,更重视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学习情况的反馈。此举能让学生及时反思、总结和发现问题,让学生在实验活动过程中自我调控、自我完善,不断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化学实验的多元评价有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科学探究技能、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的综合性培养,使学生成为有实验意识的主动学习者。

多元学习评价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多元化学习评价的多主体、多方法、多维度、过程性的评价方式贯穿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每一环节,充分发挥评价辅助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自我反思[1]。本文以“酸碱中和滴定”这一实验课为例,采用多元学习评价的理念设计三部分内容组成评价的总体系。这三部分分别由实验报告、实验技能与理念以及实验评价细则构成。

一、实验报告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主要根据c(标)×V(标)=c(待)×V(待)确定待测溶液的浓度。通过中和滴定实验能够掌握滴定的实验操作方法,理解化学实验中的定量分析实验是怎样收集数据以及进行误差分析的。在实验过程中有许多注意事项与实验要求,让学生通过这些注意事项积极体会精确性对于定量实验的重要性。

实验目的: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测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溶液。

实验仪器和药品: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NaOH标准溶液、未知浓度的HCl溶液、酚酞、甲基橙。

实验现象与数据记录:

关于酸碱滴定实验的几个问题:

1.上述实验过程中你使用了什么指示剂,为什么选择这种指示剂?

2.什么是酸碱中和滴定法,酸碱中和滴定法有什么用途?

二、实验技能与理念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基础有明确规定,化学实验是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活动,在此过程中学习实证研究方法。学习者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在此过程中还必须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药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需要对化学现象有正确的认识,还要有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学习任务,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面[2]。由此可见,实验技能对于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对实验技能的评价是对化学实验评价的标准之一。

化学实验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然而大部分的化学实验都带有一定的污染性,可以说每一个实验室都是一个污染源,而全国大大小小的实验室造成的污染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学习化学实验的过程必须增强绿色环保的实验理念,这种理念不仅有利于减少化学实验的污染,同时也是促进化学实验创新、提高思维能力的不竭动力[3]。所以,化学实验的绿色理念也是实验评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根据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学习目标,下面将实验的多元评价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对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的评价。第二,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评价。第三,对辅助实验技能的评价,比如计算技能、对校准曲线的使用以及基本的统计技能等。第四,对实验的环保观念的评价。

第9篇:初中化学实验报告范文

一、围绕一个中心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三、提升三个水平

1.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3.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1.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2.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3.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

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4.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1.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2.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3.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4.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2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2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3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2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4项不能结账报销。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2006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2006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2006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2006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

5.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5.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6.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7.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8.高效益的教研网站。浙江教学研究网、“携手博客”网络。我们将从科学性、参与面、影响力、介入教学程度、可推广性等方面研究制定每一个品牌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评选省年度优秀教研员和浙江省特级教研员。总之,2006年我们要本着“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内增合力,外显实力”的方针,和全省2500多名教研人员一道,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为把浙江教研系统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教研团队而努力。

附录1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预期的物化教研成果

一、《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幼儿园园本教研操作模式研究》(研训部、小幼部)《中小学校本教研操作模式研究》(研训部、小幼部、初中部)《小学青年教师成长个案研究》(小幼部)《初中青年教师成长个案研究》(初中部)《幼儿教育改革叙事研究》(小幼部)《小学教学改革叙事研究》(小幼部)《初中教学改革叙事研究》(初中部)《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一)》(高中部)《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二)》(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