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校学习计划范文

技校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技校学习计划

第1篇:技校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企业学习;政府-企业-学校;机械专业

作者简介:李力(1964-),女,湖南汨罗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教授。(湖北宜昌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0987)、湖北省教育厅高教研究项目(200919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20-02

自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以来,已先后有200多所高校工科专业批准实施“卓越计划”,三峡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在2011年被批准为试点高校。按现行的“卓越计划”方案,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描述为:4年制,采取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方案中的企业学习与企业实习是有显著不同的,它显著的特点就是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因此,要求对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必须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企业学习模式。

本文拟在“卓越计划”之企业培养框架下,以三峡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为例,探讨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机械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方案,着重研究企业学习相关问题,包括企业培养目标、企业学习难点以及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作用与关系等,以期对同类高校专业有效实施“卓越计划”有所裨益。

一、“卓越计划”的企业培养方案

在国家通用标准中,“卓越计划”本科层次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胜任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根据这一目标,在“卓越计划”本科层次工程师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框架下,可以将机械专业的企业培养目标归纳为专业知识、工程能力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

1.专业知识

(1)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设计规范及相关国家标准。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

(2)掌握制订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机械制造工艺和装备的设计知识。熟悉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有关知识。

(3)熟悉机械产品及零部件的检测技术及机械精度的检测方法。熟悉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2.工程能力

(1)了解市场、用户的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提出改善工程产品、系统、服务效能的方案。

(2)具有整合资源、主持工程任务、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并主导实施解决方案,完成工程任务,制订评估解决方案的标准并参与相关评价。

(3)具有将新技术或其他行业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构思、设计以及技术完善的能力,掌握在复杂系统中发现并筛选出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方法。

(4)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能够进行工程文件的编写。如: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书、投标书等,并可进行说明、阐释。

(5)具备较强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洞察质量标准、程序和预算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修正措施指导项目或工程的顺利进行。

3.职业道德

(1)熟悉本行业适用的主要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遵守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

(2)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并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等事务的责任。

根据上述企业培养目标,将目标转换为相应能力,设计的企业培养的目标-能力实现矩阵见表1所示,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或实践环节实现。具体企业学习内容则是根据专业性质、教师队伍以及实践教学基地的条件等因素来制订并实现,学生根据学习进度分不同阶段到企业进行2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企业学习。毕业设计选题一般源于企业的实际问题,研究内容应包括产品、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或生产过程的设计等。

二、企业学习相关问题探讨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人才需求发展的多元化,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方面远远走在了普通本科院校之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基本形成了“2+1”制式(即2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1年在企业顶岗实习)。然而,由于“卓越计划”中本科培养目标和定位,其企业学习与高职院校的企业实践或顶岗实习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见表1),为此,我们通过一个2个月的短期企业学习实践,分析归纳企业学习的特点和当前存在的困难,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企业学习实践经验

按照制定的“卓越计划”企业培养方案,我们与某从事机械设计相关的国企签订了“卓越计划”企业培养协议,派出16名机械专业大三学生,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企业学习,主要学习的内容是机械产品设计。学习结束,学生通过企业学习获得的知识主要有:了解企业法律法规,感受企业文化;学习机械产品设计过程、技术标准、图纸表达和设计方法;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程序;感受到作为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应该具备的工程职业道德。

此次企业学习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与学校学习知识衔接不畅;限于企业技术力量,学生无法学习到某些现场设计方法;由于学习时间较短,无法跟踪设计产品生产过程和实施环节。

企业文化生活单调,企业对学生关爱不多。

这次企业学习实践尝试,总体来说还是获得了良好效果,为开展“卓越计划”积累了经验。实践经验说明,企业学习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所选择企业,而根据企业专门产品和技术力量合理制订企业学习内容和实施方法,即企业学纲,显得尤为重要。

2.企业学习存在难题

根据实践和调研,目前情况下地方高校实施“卓越计划”还存在一些困难。

(1)企业资源偏少。长期以来,高校工科人才培养与社会存在脱节,远离工程教育实际;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追求经济利益,由于缺少配套政策,这些企业基本不会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因此,导致可开展“卓越计划”企业学习的企业资源偏少。而作为地方高校工科专业,还限于区域地理环境、企业类型和规模,可利用的企业资源更加缺乏。

(2)教师工程教育背景缺乏。目前高校师资来源主要是高校培养的高学历人才,这些教师工程教育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注重学科建设和理论传授,而相对缺乏科学实践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兼职教师的选聘主要还是学校行政行为,政府和社会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企业师资队伍还远远没有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的重要补充。师资队伍工程教育背景缺乏将严重阻碍“卓越计划”的发展。

(3)学习过程监控难以到位。由于企业资源的缺乏,企业学习一般只能在一个企业或企业一个部门完成,企业在学生学习期间的生产任务大多是单一的,因此,要完全达到企业学习的培养标准基本不可能。而在企业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呆在企业,企业学习过程只能以企业监督为主、学校的监督为辅,但由于企业培养机制和配套措施未到位,学校也没有相关鼓励教师的政策,实际企业监督难以到位。另外,学生在企业学习中更容易接触社会,面临更复杂的环境,保证安全也是一个困难问题。

3.解决现存困难的途径

通过企业学习实践可知,“卓越计划”本科1年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涉及经济、知识产权、劳动人事、劳动保护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一整套配套政策措施、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较大的资金支撑等,单靠企业或学校,培养过程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做到持续发展。为此,国家和政府必须出台和制订保障、鼓励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营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同时,也要从国家层面加大对“卓越计划”的投入力度,向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合作的项目提供一定的资助。

其次,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要使企业树立不仅要创造有形的物质财富,还要创造无形的精神财富的观念,同时,还要使企业认识到企业不光是依靠人才发展,而且还应该为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这才是一个优秀企业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在目前社会环境下,要达到上述要求,关键还是要依赖国家出台的鼓励政策。

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学校,应该充分进行社会和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将企业的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多层次全方位加大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出台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项目和技术服务的政策,输出智力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让企业感受到企业参与培养的好处,吸引企业参与到各种合作计划中来,充分利用企业师资的优势。利用国家政策,与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解决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产生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安全管理等问题。

总之,企业培养环节是“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政府和企业在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环节起重要作用,解决阻碍企业学习实施的有效途径是形成一个由政府提供政策和保障措施、企业明确责任和内部需求、学校输出智力和人才支持的“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内外联合的有效机制,才能保证学生企业学习效果与可持续开展。

三、结论

本文围绕“卓越计划”的企业学习环节,以三峡大学实施“卓越计划”的机械专业为例,探讨了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机械工程师的企业学习相关问题,分析了企业培养目标、企业学习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有效途径,明确了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作用与关系,提出了由政府提供政策和保障措施、企业明确责任和内部需求、学校输出智力和人才支持的“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内外联合机制,以保证“卓越计划”的有效实施。本文研究结果将为同类院校实施“卓越计划”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第2篇:技校学习计划范文

一、发挥统筹职能,做到“三个注重”

积极发挥省级人社部门的统筹职能,推动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一是注重领导推动。《规划》出台后,厅党组高度重视,召开厅党组会议进行专题学习,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具体意见并向全省转发学习,要求各地各学校深入学习,按照“技能本位、质量办学、高端引领、错位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改革创新,提升质量。二是注重调研推动。结合《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通过深入技工院校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加强与省直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等方式,研究提出要创建高水平技师学院、落实技师学院参照高职院校实行生均拨款、智慧校园建设等工作,引领带动技工教育全面发展。三是注重政策推动。制定出台《广东省技工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与社会充分就业相适应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

二、紧贴发展战略,突出“四个服务”

按照部里的工作要求,紧贴广东发展战略,谋划技工教育事业发展。一是突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需要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为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突出服务振兴实体经济。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夯实制造业人才基础,助推实体经济振兴。三是突出服务区域产业共建。扩大技能人才有效供给,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夯实区域产业共建的劳动力基础。四是突出服务脱贫攻坚。大力推进技能扶贫,引导贫困家庭子女学习一技之长,走技能成长成才之路。

三、深化改革创新,实施“八项行动”

第3篇:技校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74-04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在2010-2020年实施的一项高等教育重大战略举措,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求、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自2011年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来,各高校的相关试点专业面向行业需求培养人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这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难题,如教学环节设置不符合企业要求、实践基地建立非常艰难、学生实习质量难以监控等等,使很多学校的卓越计划难以顺利开展,有的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卓越计划实施的目的。美英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代表,其采用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范,在国外已经成功推广了一百多年。本文通过我校卓越计划实施过程的经验总结,借鉴美英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设置及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整合现有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创新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途径,使我校机械工程类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省内以至全国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

我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个专业为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本着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力争通过卓越计划,为机械行业培养优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学院还成立了卓越计划实施领导小组,自2013年开始,遴选了两届卓越工程师班,于2014、2015、2016年组织学生到卓越计划实习基地进行实践(见表1),从实习的情况反馈看,仍存在许多难题。

(一)教学计划与实践环节的矛盾

从本次实习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学计划与实践环节不协调问题非常突出,企业要求接受学生实习的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以保证培养的连续性和全面性。特别是一些工程研发的企业,要求学生从某个具体项目的论证、方案O计、结构设计到现场装调都全程跟踪,在现有的教学计划下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学生只能利用寒暑假和毕业设计期间进行实习,对企业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和学生的实习效果有严重影响。

(二)实习基地建立难

我院实习基地建设主要依托吉林省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汽车装备支柱产业,基地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具有较好软硬件条件的汽车配套企业和军工单位。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长期校企产学研合作单位、与本校教师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单位以及校友开办的企业。近三年,我院开辟了二十多个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主要用于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卓越计划实践。但由于卓越计划对企业要求较高,需要企业配备专门的兼职教师,并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和安全;同时卓越计划只能给企业增加麻烦,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因此,很多大型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企业参与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卓越计划为企业留下有用人才,这给我们开辟实习基地带来很大难度,也不利于可持续性开展卓越计划。

(三)过程管理难

学生实习基地包括省内外相关企业,比较分散,质量监控有很大难度。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实习前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企业介绍,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个人兴趣进行陈述,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实习单位。学院卓越计划管理人员只能通过电话与企业沟通或定期走访、与实习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实习情况。从反馈的情况看,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学完专业课,加上工作单位没有确定,很难对实习企业及实习的项目产生兴趣,导致实习效果不太理想,甚至难以进行下去。

三、我国“卓越计划”的实施思路

通过我校这三年卓越计划的实施,在不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交替过程中,结合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形势,开展卓越计划应重点考虑如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卓越计划的核心是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重点,因此,必须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各高校和企业必须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和规划教学内容。另外,可以根据各高校的特点,采取行业式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现在和未来的需求,强化或增设某些特殊课程或特殊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能快速适应企业环境奠定基础。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途径,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根据培养方案要求,采取3+1培养模式。在实践环节上,强调要到企业实践一年。一方面,学习先进的企业技术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工程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部分专业课程由企业教师到校兼职授课或在企业授课,相关实践环节如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实践环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在企业进行。对卓越班的学生采取单独授课的方式,压缩上课时间,实现弹性学习管理,为实习提供足够的时间。

笔者曾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进修一年。英国朴茨茅斯大学从1869年建校至今,一直作为英国的高等教育中心而存在,笔者亲自体验了这所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感触最深的是其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环节的力度之大:学校经常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这些实践环节都有企业人员参与评审,并给予一定资助。学校还设立了专门机构和专门的管理人员,为学生实习、创业和兼职工作提供咨询和帮助。

(二)构建工程化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构建工程化师资队伍的途径也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学校要选送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程经验。同时,可以从企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学校可以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为加快建设工程化师资队伍,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1.引进人才时优先选拔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

2.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优势,选派教师到企业工作,或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进入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强化教师的工程经验;

3.选派教师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增强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

(三)过程管理的规范化

对开展卓越计划的学院,应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为各系系主任及专业带头人和卓越计划实验区负责人,由具有丰富企业经历和教学管理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校内学习和专业实践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企业专业实践由教师带队组织管理。生产实习分组进行,结合学生实习情况成立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派组长一名,全面协调该小组相关的实习事务,并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整体动态。毕业设计结合就业工作进行,实行由学校和企业指定的双导师管理。从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选拔到毕业设计结束全过程,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和督导组组织专家评估,随时反馈信息,进行动态调控。

为了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有效实施,学院应与实习企业共同确定学生的实习方案,并与企业达成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共识。学校为学生配备校内指导教师,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指导教师,双方指导教师共同确定学生的企业实习内容,制订学生企业实习计划。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学校必须为实习学生制订卓越计划实践项目相关表格,包括:《个人工作实践(实习)计划》《个人工作实践登记表》《个人工作实践总结报告》等,以此作为学生企业实习环节的成绩评定依据。在过程管理中,要求各实习单位配合如填写学生的个人实习情况,以便学院给予客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质量监控和动态调整。

(四)培养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多采用以灌输式和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卓越计划的专业应率先改革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推进基于工程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学生要主动开展基于工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以适应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美英高校教学方式多样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美国大学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座和小组讨论为主;英国高校主要有讨论课、演讲课、集中授课、辅导课、小论文等。学生经常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作业。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宽广的理论,有较强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内学生最欠缺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另外,美英著名大学特别值得我国高校学习的是他们丰富的交流活动,他们每周都会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前沿讲座和经验交流等。另外还会设置一些基本技能讲座,内容涵盖了数学方法、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检索等。我国卓越计划就是要着力加强学生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五)实习基地的规范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也越来越快。企业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装备,掌握着最前沿的生产工艺。我国的“卓越计划”必须通过高校依托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来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使企业由用人单位变成联合培养单位。只有形成稳定的卓越工程师实习基地,才能将培养方案真正落实。很多企业家还没有认识到:培养人才是全社会的责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为企业发展提前储备了人才。国家应制定政策,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卓越计划的实施,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建立规范化实习基地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种:

1.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企业的作用,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2.充分利用校友、教师、学生的社会资源,多渠道开发高水平的实习基地;

3.由政府部门介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间的制度化联系,逐步形成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卓越计划实习基地。

第4篇:技校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2−0007−04

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并逐渐纳入到了高职院校管理机制。在高职院院级层面上,引导二级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不仅要在高职院校内部建立校企合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而且要构建促进校企合作工作考核指标完成的保障机制。[1]

一、二级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组织领导作用

1. 二级学院领导的作用

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领导特别是院长把校企合作作为凸现高职教育特色和水平的根本途径,贯穿在整个办学过程中,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保障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主要观测点包括:“十二五”发展规划、本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学院领导及主管部门认定或确定交流的典型案例,如:对校企合作办学特色的评价、在院级以上会议交流的经验材料等、有关校企合作办学方面的论文及报告、有关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措施的文本。

2. 二级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规划

一是具有推进和深化校企合作的规划,在专业发展规划中将校企合作办学作为重要内容。具有校企合作年度工作计划,实施有成效。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长远规划,并按年度实施,不断拓展和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内涵。主要观测点包括:具有校企合作的规划文本、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年度工作中校企合作进展的主要亮点,如:经验总结、成果实例、完成合作项目。二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探索与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对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产生促进作用。该考核内容要求院系开展校企合作研究,指导实践,提高校企合作的办学水平。主要观测点包括:具有校企合作办学方面的课题研究成果、教师团队或骨干教师有校企合作办学方面的论文。

3. 构建校企合作管理机构

建立由紧密合作企业有关负责人参加的校企合作办学工作组,有校企合作开发团队和相应的管理人员、管理制度。每学期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办学工作组会议,研究校企合作办学发展。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与企业建立沟通与合作平台,落实有关管理机构,为校企合作办学提供组织体制保障,并切实发挥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的作用,解决校企合作办学实际问题。主要观测点包括:有校企合作工作组名单、有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当年校企合作办学工作组工作计划、当年校企合作办学工作组会议记录、纪要及会议材料。[2]

二、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

1.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签定实习基地协议,在企业挂牌,每年能安排毕业生顶岗实习人数80%以上,并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实训基地就业。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按规范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并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毕业生顶岗实习与就业方面的骨干作用。主要观测点包括:校企合作双方签定的实习基地协议、实习基地企业牌额照片、当年毕业生顶岗实习安排汇总表与实习计划和实施的原始材料、当年毕业生在校企合作企业就业情况汇总表(原始名单)。二是校企合作企业有一定科技水平或技术档次,诚信经营,能切实保护实习生权益。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选择有一定科技水平和职业教育素质、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主动开拓与科技水平高、职业教育素质好的大型企业、跨国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有一定科技水平是指生产的产品运用技术和设备先进、工艺要求较高、成品精致。一定技术档次是指服务类企业资质或星级较高。诚信经营,不把实习学生作为简单劳动力使用。主要观测点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名录及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授予的各类先进称号、学生实习工作场所的照片、实习企业实习生工作计划或安排及待遇方面的佐证材料。三是每年定期邀请企业参加职业信息活动,举办技术讲座,营造校园校企合作氛围。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坚持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突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切实重视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职业信息是指企业通过学校所的招聘信息。校内就业市场是指学校组织相关企业在校园内开展的企业与学生双向洽谈招聘活动。主要观测点包括:当年有就业信息、在校内举行过就业招聘。

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各主干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设计布局与行业企业共同完成,设备安排、工作流程科学合理、与企业接轨,实训环境体现企业真实情境和教学训练环境的结合和统一。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与企业专业技术、高技能人才共同完成实训基地设计布局,保证实训场地尽可能地与企业真实场景接轨,避免盲目失误。企业各主干专业实训基地是指校内大类专业的综合实训场地和专项实验实训室。主要观测点包括:有实训基地设计布局方案及参与完成人员名单、实地考察基地。二是接受企业先进设备赠送、推介或入股建设实训基地。企业设备占总设备值的80%以上。企业先进设备赠送是指企业无偿支持学校用于实训的设备,推介是指企业将设备配置在学校实训场地,设备仍属企业所有。入股是指企业将设备以股份形式投入到学校实训基地用于实训,企业可以优先获取毕业生,为企业培训职工,利用设备为企业提供加工、服务等形式取得股份回报。主要观测点包括:企业设备清单及价值、捐赠或入股建设协议。

3. 实训基地管理及运行

一是具有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利用实训基地开展社会培训。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发挥实训基地条件,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利用实训基地开展社会培训是指涉及技能操作的培训。每年培训人次是指近三年培训的平均数。主要观测点包括:有当年社会培训的计划(包括项目、地点、时间、学时等)和学员名单及实训基地管理规章制度健全。二是引进企业产品、资金、生产线或生产车间、或者社会服务机构,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成为行业、地方职业技能竞赛或技能鉴定场所。该考核内容是指引进企业产品、资金、生产线或生产车间进行产品生产时,引进社会服务机构(如服务企业、会计事务机构等)开展服务业务时,同时保证学生的实习需要(如生产实习、实务操作等)。主要观测点是考察现场实际情况。

三、毕业生顶岗实习管理

1. 毕业生顶岗实习管理规范

一是制定符合技能训练要求的毕业生顶岗实习计划,将实习纳入教学计划的全过程中。建立毕业生实习管理档案和情况反馈及考核制度。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充分重视毕业生实习阶段的教学管理,避免“放羊式”的实习,造成管理缺位。实习管理档案是指学生学籍卡对学生实习管理的记录,或学校专门印制的实习管理手册等管理形式,情况反馈和考核制度是指学校和企业制定的学生实习的表现、工作业绩的评价方面的记录形式。主要观测点包括:有当年毕业生实习计划、有当年毕业生实习情况反馈信息或企业的评价(如学生实习考核、鉴定的情况等)和实习工作总结、毕业生实习报告或实习管理手册(随机抽取)。二是有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带队实习或定期到企业巡查指导实习。二级学院配合学校聘请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二级学院要配合企业确定实习岗位,实习岗位要符合技能发展需要,实习生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技能培养成效明显。安排教师定期到企业巡查指导实习是指有计划地到企业去了解指导实习情况,时间长短因需而定。主要观测点包括:当年二级学院安排实习指导教师的名单;定期到企业巡查指导实习的原始材料、企业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名单及实习专题材料、实习企业实习管理及考评等材料

2. 毕业生实习岗位对口并签订协议书

一是学校、企业和学生签定学生实习协议,实习岗位基本专业对口。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企业和学生三方签定学生实习协议,明确三方职责和权利以及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管理要求。实习岗位基本专业对口是指实习工作与所学专业大类一致,且需运用所学主要专业知识。如经历多个实习岗位,则大多数工作与所学专业大类一致。主要观测点包括:二级学院、企业和学生签定的实习协议书,当年学生实习安排汇总表,汇总表应包括学生实习单位、实习岗位或工种、联系电话等。二是实习生劳动保护、安全教育措施到位。企业按规定支付实习生报酬和意外伤害保险费用,并要签订安全协议书。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加强毕业生顶岗实习安全教育,并与实习企业协调,做好毕业生实习劳动保护和安全保障工作。在落实或指导学生实习安排过程中,加强与实习企业协调,协调企业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07号)精神,执行支付实习生报酬和意外伤害保险费用的规定。主要观测点包括:实习企业和学生签订的实习协议是否体现劳动保护、安全保障条款;近一年学生实习安排汇总表,汇总表应包括学生实习单位、实习岗位或工种、联系电话等;学生实习期间的有关待遇(如工作、生活环境、待遇等)。

四、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1. 企业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

一是各专业建立由紧密合作企业有关专家参加的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建设委员会章程,提出专业建设规划。该考核内容要求院系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对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指导作用,保证教学工作的适需性、有效性、针对性。主干专业是指学校确定的长期办好的专业(含办学时间较长并将继续办好的专业、新设置的按规划长期办好的专业以及省市示范专业)。主要观测点包括:各主干专业的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各主干专业的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责文本;专业建设规划。二是每年定期召开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有企业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参与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专业教学工作。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发挥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保证人才培养的职业性特色。主要观测点包括:当年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计划与总结;当年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记录、纪要及会议材料;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并参与教学;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与教材、实训指导书等。三是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专业文化是指主干专业的专业建设理念,专业发展过程、专业特色和职业氛围、与企业联系的状况,具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的生产环境、操作流程和规范要求、员工素质培养要求等的营造。主要观测点包括:显性的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因素,如环境、氛围等;隐性的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因素,如制度、典型工作等。

2. 企业兼职教师与教师培养

一是二级学院建立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制度,所有专业教师每年定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到企事业单位调研访问。所有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事业单位专业实践达2个月以上,课题明确,并实行考核。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通过建立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制度,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技术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企业工作经历等在内的“高等职业教育关键能力”,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主要是指专业教师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按计划分阶段实施,总时间要求两年内达到2月以上。主要观测点包括:二级学院有关于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的制度与实施办法;当年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的计划和名单;当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记录或其它考核资料。二是二级学院建有相对稳定的来自企业等有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等兼职教师库和相应的管理制度。聘请企业等有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和技术、经营、管理人才任兼职教师的比例达30%。每年定期邀请合作企业技术、经营、管理人员为学生作成才讲座。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形成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互补、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是指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聘请担任专业课教学、实习指导、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教学的教师,必须有聘用手续,在校有效教学工作量大于40学时/年。高技能人才是指高级工及以上人才,技术、经营、管理人才是指企业等工程技术人员、经管管理领导或部门负责人。主要观测点包括:当年兼职教师情况汇总表,其中应包括兼职教师学历、职务、专业技术职称、国家职业资格等级、技能证书等级和兼课情况;兼职教师聘任资料;企业技术、经营、管理人员为学生作成才讲座的有关资料;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五、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1. 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主干专业和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企业开展联合办学或“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办“企业冠名班”,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标准和课程。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与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时,应根据人才培养和企业实际需要,与企业共同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企业冠名班”指以合作企业名称命名的班级,也可以是企业确定的专门为本企业品牌连锁企业培养人才的课程项目。主要观测点包括: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学校与企业“订单式”培养方案、“企业冠名班”协议。二是有效利用企业设备、场地,实行校企合作,管理规范。该考核内容鼓励二级学院利用企业资源,推进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有合作协议、在某个班级或专业开展的试点形式。主要观测点包括:实行校企合作企业和班级名单;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企业资助的奖学助学基金办法。

2.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师资队伍

主要是聘请行业、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当年聘请的兼职教师人数占40%。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具有当年聘请兼职教师的计划数,并安排来校实行“阶段性”教学。为二级学院专业教师举办技能讲座。主要观测点包括:具有当年聘请兼职教师的计划和兼职教师名单;安排到学校实行“脱产教学”的教学任务书;培训专业教师。

六、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服务

1. 产学研基地建设和政策

一是建立产学研基地、开发团队和相应的管理机构。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将产学研开发作为体现职业教育水平特色、提升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水平、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产学研基地是指校内外基地或合作企业内的技术研发中心、车间等,开发团队是指学校参与开发教师达3人及以上。主要观测点包括: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开发团队;产学研基地现场实际情况;有具体的产学研项目。二是制定产学研规划和政策措施。企业在学校建立研发基地和新产品、新技术培育孵化基地。企业在学校建立研发基地和新产品、新技术培育孵化基地是指企业在学校利用学校教师技术资源和条件装备资源的优势开展的研发过程。主要观测点包括:产学研规划和政策措施文本;现场实际情况。

2. 技术研发

一是教师在企业帮助下或自主开发具有一定科技水平的实训设备、实训平台或实训软件。教师开发的实训设备和实训平台在教学实训中得到应用,开展产业化经营服务。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开展技术研发将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的实验实训设备的开发作为重要内容,提高技术研发的实用性,使技术研发成为直接为教学服务的手段。一定科技水平的实训设备、实训平台或实训软件是指成果水平基本达到或接近同类产品水平。主要观测点是技术研发项目和成果。二是教师参加企业技术研发工作或自主开发工作,成果在生产、服务领域得到应用或获得专利。该考核内容要求二级学院将教师参加企业技术研发工作或自主开发工作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参加企业技术研发工作是指教师为研发主要人员之一。主要观测点包括:技术研发(或承担)项目和成果、相关的证明材料或专利证书等。

3. 为企业培训服务

为合作企业举办职工文化科技教育、岗位技能培训,专业教师按企业需求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实现教学相长。该考核内容指二级学院与合作企业开展的职工培训工作,合作企业指二级学院与其签定合作办学协议的企业或单位。主要观测点包括:当年为合作企业举办职工培训的培训计划(包括项目、地点、时间、学时等)和学员名单;在紧密合作企业建立培训基地的协议和培训实习材料。

参考文献:

第5篇:技校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3-0028-04

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策略。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内容是城乡统筹与一体化、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的混合利用与紧凑开发等[1],因而要求城乡规划行业积极探索推行新型城镇化的新策略。作为为社会培养、输送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应积极进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使得毕业生具备前瞻预测、综合思考、专业分析、公正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够科学应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方面的难题和挑战。

2011年黑龙江省启动了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作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高校,黑龙江科技大学积极开展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3]。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试点改革过程中,以校企协同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积极开展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认可和好评。

一、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概念模型

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是在一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背景以及所处的地域环境,综合地方和区域的城乡建设发展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并集中学校优势教学资源,使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在城乡规划编制、公共政策制定及建设实施管理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比较突出,在省内外具有领先优势和影响力。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模型见图1。

二、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

城乡规划是以城乡建成环境为对象,以土地及空间利用为核心的公共政策[4]。城乡规划是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要求规划师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一方面要求规划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善于应用专业理论分析解决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另一方面,城乡规划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通过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对城市发展资源进行空间配置,并使之付诸实施的过程[5],因而要求规划师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校企协同是提高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有效策略。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是指在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应具备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现状调研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等主要由高等学校来培养,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同时可以将规划师请进高校进行讲座和实践指导。学生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实践,包括教师的挂职锻炼在设计院和规划局等企事业单位完成,企业为学生业务实践及教师挂职锻炼提供实践平台和业务指导。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框架见图2。

三、校企协同的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师应“会讲能做”“亦师亦工”

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城乡规划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前瞻的国际视野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胜任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具有规划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任务,因而“双师型”队伍建设是提高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多年来,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先后安排教师深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中建设计集团黑龙江省分公司、哈尔滨市方舟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等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通过挂职锻炼,教师“会讲能做”“亦师亦工”,教师的实践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并且还能够将科技服务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以“导引课、核心课、相关课、技术课”为主线,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现代城乡规划的复杂性、综合性及专业性要求毕业生具备前瞻的预测与分析能力、综合的思考与表达能力。因而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影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影响其能力结构。黑龙江科技大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进一步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导引课、核心课、相关课、技术课”的特色专业主线。主要包括:以教师系列报告形式,开设了城乡规划导引课程,及早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职业特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引导学生有目的进行学习;开设了城乡规划原理、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城乡道路与交通、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城市设计、详细规划、社会综合调查研究、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等核心课程,有效保证了专业教育与职业实践的衔接;重视城市经济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概论、城市公共政策、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开设,强化了学科构成的多元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b感(RS)、大学语文与写作等课程,强化了规划技术类课程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机信息自动化处理能力与公文写作能力。

(三)专业实践与专业竞赛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一般包括调研、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等方面。专业实践是培养学生现状调研与分析、设计方案的构思与深化、设计概念与思想的表达及规划管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过程。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重视特色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专业实践与设计及调研竞赛相结合,每年均组织学生参加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规划设计和社会综合实践调研竞赛。通过参加规划设计竞赛,学生学会了以创新的视角解析设计主题的内涵,并以全面、系统的思考进行城市设计。通过参加社会综合实践调研,培养学生关注城市问题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低碳城市、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等相结合的专业意识,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以2014-2015年为例,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24名学生,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规划设计和社会综合实践调研竞赛中获部级奖励,其中“小岛难载生命之重”和“足下生活圈”2份调研报告获得三等奖。

(四)采用双导师制,实现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双导师制是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在实习期间,由学校指导教师和设计院指导教师进行双重指导把关的实习方式。设计院实习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由于设计院实习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为了提高实习的质量,分散式顶岗实习是一种有效的实习方式。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以设计院为核心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大学第五学年,将学生组织到设计院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学生的规划设计实习、毕业实习都在设计院完成。实习期间以项目为载体,学生通过参与设计项目,了解专业理论、专业规范和标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会团队协作以及如何与人交流等技能。实践表明:顶岗实习,能够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职业需求,有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五)毕业设计选题与设计院或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与创新水平

设计院的实际项目及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一般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突出的城市问题,是新规划理念的具体应用,项目选题创新性强,有代表性。根据工作量的大小,组织学生单独或合作完成设计院的实际项目或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黑龙江科技大学2015届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选题涵盖了城镇总体规划、概念规划、城市设计、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村镇规划等方向(图3)。学生结合设计院实际工程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真题率为100%,有10份毕业设计方案被设计院采纳,占32.3%。学生完成的村庄规划,强调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设计思想,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采用村民调查问卷、村委会及村民访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强调村民对规划的参与。毕业设计选题与设计院实际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不但拓宽了毕业设计选题范围,而且有效提高了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和创新水平。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设计因实用价值与创新水平高,在黑龙江科技大学毕业设计专项评估中连续多年被评估为优秀。

四、结语

城乡规划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依据和蓝图,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有效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更为复杂化、纵深化的城乡问题的能力。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亦是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职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培养能适应新常态下城乡发展的特色应用型人才,突出城乡资源配置、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是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应该不断加强与城乡规划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校企协同,探究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提高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推进中国城镇化质量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卓然, 黄亚平. “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 2013, 37(2): 16-22.

[2]张洪波,姜云,王宝君,等. 新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J].高等建筑教育,2016, 25(2): 25-27.

[3]姜云, 张洪波, 王宝君,等. 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基本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6, 25(1): 32-35.

第6篇:技校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152-02

作者简介:魏丽云(1984-),女,广东省龙门县职业技术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

1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现状

首先,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明显滞后于实际计算机的发展情况。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在社会上呈现出行业化、多功能化的特点,但是计算机教学却远远落后于社会需求,计算机行业内高端人才缺失现象严重。计算机行业具有知识更新快的特点,这就需要在计算机教育中不断更新教材配置,从教学内容上也要不断增加新技术的介绍,以增加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了解。但是,实际上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却是教材、课件几年都得不到更新,而且学校缺乏与一些大企业的合作。

其次,中职学校的生源近年来出现下降的现象。中职学校招生门坎低,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 从而导致中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动手能力不足。与此有关的还有学生的认知层面,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最重要的是操作而忽略了理论的学习与积累。

最后,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方面也存在配置不齐的问题。当前,中职院校的老师普遍素养不高,这主要是因为中职院校在聘用老师时专业选拔不严格所导致的。此外,部分中职院校设备更新缓慢,学生也多是使用一些落后的软硬件设备进行学习。

2计算机教学思路

面对计算机教学方面的问题,中职学校试图做出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着重弥补以前教学中实践操作课程的缺乏,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实现思路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结合社会需求进行教学。学校要及时调查社会需求,根据社会需求对课程做出相应调整,并且组织学生到一些大企业参观学习,并适时地为学生介绍计算机行业的新技术。职业学校要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从课程上着重锻炼学生的相关能力,达到人才和企业供求相对接。另外,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方面注重实用性,比如,学习Excel时要关注实际工作的需求,了解工作中常用的数据处理操作。

(2)坚持产学研同步。从产学研思路入手,主要是保持学校教学软件与社会发展同步。产指的是学校师资在软硬件技术方面的生产开发,学校的课程开发要融合当前企业的应用技术,学校可以开设精品特色课程,这样做既能够提高中职学校课程的先进性,还能提高学校在招生方面的竞争力,吸引更多更优质的生源;学是指中职院校要定期组织学校内的专业老师进行教学交流,还可以与其它中职院校合作,共同交流经验、相互学习,此外,还定期组织老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训教师授课以学生的实战为主,传授先进的技术和专业知识;研是指中职院校教师的学术科研方面,中职院校招收的教师要在专业方面严格把关,积极招揽有学术科研成果的教师,以壮大师资力量。产学研同步进行,增强师资力量的综合实力,有利于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

(3)重视实践教学的创新。教师不能再单纯地利用课堂时间传授知识,而是应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与学生交流和技术实践,老师主要起到引导和解惑答疑的作用。这种师生关系中老师要注重了解学生需求,并且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还要求教师在为学生解惑答疑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判断、认知及选择的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革教学模式,一改往日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说讲为主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主要担任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

3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3.1学生本位教学理念

所谓学生本位是指以学生需求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时代的发展现状和信息化社会背景,适时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将其融合到教学和管理方法中,实现从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教师管理的模式到学生本位模式的过渡。

坚持学生本位理念的同时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流程是:首先,老师演示根据任务事先做好的知识框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学习任务猜想自己构建的知识框架;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各自的猜想;最后,老师证实学生的猜想,并予以辅导,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潜力。

许多的中职院校在坚持学生本位理念的前提下,着手教学方式的改革,即运用课件授课。运用课件教学能够让学生直观地听课,提高了课堂效率。

3.2课程设计

许多中职院校在课程方面做出了调整,增加了课程中的新元素和课程的灵活多变性。计算机教学实践要根据社会及企业的需求来开设课程和选择教材,并参考计算机行业的现时特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新知识点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3.3教学实践

3.3.1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实践包括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实际教学。当前许多中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纷纷作出了调整,以期探索出最适用的教育实践模式。

教学目标主要参考目前企业岗位的需求。计算机软件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广告制作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为适应社会需求,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多参考社会需求。

教学目标主要是指专业目标,即专业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重点是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学生专业学习的能力。教学目标中还要包含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心的培养。

3.3.2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应注重技能培养,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更加注重技能训练。实现这项教学计划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要结合工作岗位需求,增加教学特色。对二年学制进行计划,每学期1/3的时间用于技能演练。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参与、适时鼓励,引导学生的兴趣,并对学生倾向的岗位进行特长辅导,在职业培训的角度上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参考意见。

教学计划的内容大体按二年制进行了细化,大体包括:第一学期进行基础练习和计算机常识的学习;第二学期进行办公软件的学习;第三学期进行数据处理的学习,要能熟练应用VFP等数据管理系统,并经过实战训练后能够独立进行数据处理,并学习多媒体技术和常用办公设备的维护常识;在第四学期技能评测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指导,学习网络安装和维护知识等。

3.3.3教学实践

当前,众多中职院校都选取了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这个选择完全符合计算机专业操作性强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具有直观、灵活的特点。

该模式能够为教学提供交互式教学环境,教师借助课件模拟环境情境,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教学内容,大大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容量。

参考文献:

[1]张丽.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新思路, 2009(2).

第7篇:技校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计划”;地方院校;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79-01

0引言

自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以来,目前国内的实施状况是2010年10月已有首批高校具体实施的“卓越计划”,延伸到国内900多所工科专业本科院校,这些地方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卓越计划”的具体的实施方案。西安科技大学积极抓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个契机,选择具有特色的试点专业,从各个层面积极开展了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具体工作。

1以特色专业为基础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策略

1.1 建立以“学校+企业”联合为后盾的管理模式“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从现在的学校封闭内部培养模式转变为“学校+企业”的联合培养模式。具体措施包括:

①学校、企业联合成立“卓越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实施工作小组、咨询专家组。其中,领导小组负责实施的决策、指导和总体协调工作;实施工作小组负责日常组织与管理工作;咨询专家组负责指导专业标准、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培养过程的实施,成员由工程教育专家、企业领导、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及有关校领导组成。②学校成立学生遴选工作小组,负责学生遴选的组织与实施工作。

1.2 建立一套科学、公开、公正的学生遴选制度坚持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西科大首批“卓越计划”招生3个专业,每个专业每年招收30名学生,共遴选90人。限定为新入学的与“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新生。采取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方式,通过笔试、面试等环节遴选,最终确定试点班入选学生。遴选及录取的具体程序为:①新生入学后4周内,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学生自愿报名。②根据笔试成绩按录取人数1:2的比例确定参加面试学生的名单。③面试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面、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团队精神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等。④学校根据考生笔试和面试的总成绩排定名次(其中笔试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40%),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初选录取名单。⑤初选录取名单在教务处网站公示。⑥试点班录取学生若与原高考录取专业不一致的,办理转专业事宜。

1.3 建立完善的试点专业学生管理与考核制度①试点专业学生的学籍管理由教务处负责;教学组织与管理在教务处指导下,由相关学院负责。②学生管理在学工部指导下,由试点专业学生所在学院负责。为每个试点班聘任具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和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并为每个班级配备专职辅导员。③试点专业学生按专业单独组班、单独组织教学。实行双导师制,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实行相对分段、共同指导(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原则上每5名学生配备1名专业指导教师和1名企业指导教师。④试点班专业学生校内学习阶段,基础课程以考核知识的笔试为主,专业课程主要采取大作业、读书报告、学术论文等注重对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在企业阶段的学习,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并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的综合表现评定成绩,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核。

1.4 为学生提供科学、完善的退出机制

1.4.1 对于不能适应实验班学习的学生,允许转出实验班到相应专业(或原专业)继续学习,并保留已取得的学分。具体可参照校内转专业学生课程认定程序执行。

1.4.2 进入试点班的学生,若无特殊理由,不得申请退出试点班学习。出现以下情况者即被取消或主动退出试点班资格:

①学习期间出现学籍警示、考试违规等情况,则取消其试点班学习资格,其学习警示记录计入后续学习过程,并按照《西安科技大学学生学籍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②在企业学习阶段,不服从企业管理规定,影响恶劣或造成责任事故者,或经过企业综合考评不合格者,取消其试点班学习资格,并按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处理。③学生若确因客观原因,难以适应“卓越计划”的要求,可以提出书面申请退出试点班,经“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审核批准方可退出。

1.5 落实师资,建立科学的教师选聘机制建设一支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面向工程教育的师资的队伍。西安科技大学的卓越工程师试点班级教师选聘任课教师的机制分为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两种。

①担任试点班专业的任课教师,由“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所在学院聘任、校“卓越计划”工作小组审定,企业聘任教师由学校颁发聘任证书。②校内教师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一年以上企业实际工作经历或与企业合作科研工作的经历,或取得相应的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资格证书。③企业教师须有工程师以上职称,具有丰富工程经历,能力强,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1.6 学校提供相关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西安科技大学为参加“卓越工程师”试点班的学生提供一系列激励机制以鼓励学生认真学习。

①“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选拔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竞赛活动。②进入“卓越计划”试点班且毕业时成绩合格的学生,可优先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具体选拨条件参照学校相关规定)。③教师聘任、绩效考核等方面制订相关政策,引导工科类教师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

2结语

面向工程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是目前工科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出从工科生中培养出真正的“工程生”,打造中国的“卓越工程师”,为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欣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J].2006年4月30日,《石油教育》双月刊 5/2011.

[2]冷英.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途径之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考试周刊73期/2011.

第8篇:技校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师资;校企合作;实践

作者简介:刘春生(1961-),男,黑龙江鸡西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侯清泉(1975-),男,内蒙古阿荣旗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BC12111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25-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适时推出的战略决策。通过该计划的顺利实施,高校可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意义。为了发挥好卓越计划应有的积极作用,有必要对影响其实施效果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

一、影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

1.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时,教学中要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由知识灌输式向学生自主学习式转变。通过企业项目和具体问题驱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开动脑筋,共同研究和分析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需要时,学生会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加以应用,这样通过多次学用之间的循环往复将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会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学生的内心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有了这样的幸福体验会驱使学生不间断地探索实践下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可以称为“成就驱动”。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学生的第一次“成就驱动”很重要,所以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其中的妙处、吸引力,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将素质教育真真切切地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项目和具体问题的设定、老师的适当点拨与指导是极其重要的,这对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工程设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在教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不适应。教师的教学工作侧重点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能力素质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要求更高,这对长期在高等学校内擅长学术和理论研究的高校教师来说正是欠缺之处,因此也是教师在“卓越计划”实施中必须努力攻克的难题。学生要摒弃以往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及应试考试模式,转变为深入研究问题实质、开拓思维、努力分析如何解决所面临问题的主动探索学习模式。这需要师生双方付出应有的努力,增益己所不能。

在学校的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扩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例如我校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方向学生中开设了创新方法教育(TRIZ理论)课程,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了多届黑龙江省TRIZ创新设计大赛,并且每一届都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学生从中都得到了良好的创新训练。

2.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1]建设方面,教师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

(1)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对于从本科到研究生学历都在高校内培养的师资队伍成员来说,他们更擅长的是理论分析和学术研究能力,常常处于脱离工程实际的状态。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内心的强烈愿望和决心。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和不利条件,但只要教师自己努力并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就一定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2)双语教学能力的提高。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使卓越工程师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进行双语教学,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触和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这将为学生在日后的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升参与培养计划学校的科研水平

参与计划学校的科研水平越高,教师在研的项目越多,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增加他们的实践和实际动手的机会。另外,教师的科学研究经历也同样决定了其驾驭科学研究项目的能力以及国内、国际大视野。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高校的科研水平是高校综合实力的直接反映,高校教师的纵向科研项目能申报成功说明其站在了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掌握了所从事领域的尖端技术。若教师的横向课题能申请成功,说明教师能够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难题。另外,学校的实验设备等硬件条件相对来说也一定很优越。该高校在地方或国内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否则很难赢得国家和地方企业的信任。教师的科研水平得以提高,根据在科研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反过来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学,从而提升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4.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

专业建设中是需要有几门课程作为专业建设的骨架来发展的,从而充分发挥这几门精品课程的辐射和示范作用。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工作,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共建成了“液压传动”、“工程流体力学”和“矿山机械”三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经建设后的丰富内容体系、教学资源、质量上乘的课件、高清晰度的课程全程录像、课程网站和拓展内容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锻炼了教师队伍,使教师们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等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5.毕业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教学程序和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科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这个环节把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深入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真正目的。应通过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大幅度提升学生的专业业务能力,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时间。

拟订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具体改革做法是:与企业无缝对接,完全按照企业为完成一个设计项目的流程和步骤来进行。将原来的毕业实习日记和毕业实结改革为调研报告,在调研报告中要涵盖相关专业资料调研、市场与网上信息调研、企业现场调研等内容;将原来的开题报告改为可行性论证报告,主要从设计技术方面、制造工艺方面和经济性等方面进行论证。将毕业设计说明书改为设计计算书,优化以往机械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形式等内容,使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更接近企业实际。

通过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培养学生从整体上综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与生产一线的高职称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环境和企业生产氛围,真题真做,可大大提升课题最终的实际应用价值。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请教企业中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师傅,从而使学生能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学校教师也无法传授的一些实践经验。[2]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要研究一种更适合校企联合指导的成绩评定办法。毕业设计成绩可包括开题、中期检查和答辩成绩。开题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可占总成绩的20%;中期检查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企业的考核(占20%),另一部分是学校考核(占10%),增大了企业考核比例,作为一种导向可以使学生更加重视企业实践的部分;答辩占50%,考核学生相关文献和资料的检索能力、英语水平及从外文资料中获取有益信息的能力、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6.“卓越计划”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对于整个计划的完成质量及计划执行的持续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将伴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学习到生活进行全面的建设和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源保障:当前的生源招生情况取决于高校在之前培养学生的质量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了高质量的生源就可以很好地配合学校的宏观规划安排,按照“卓越计划”的安排部署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培养目标,从而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3]

(2)教学保障:教学保障取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与教学管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协议、执行情况和对卓越工程师共同的认知程度都是教学保障的根本。

(3)经费保障: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及校企合作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与保障。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经费的支持才能正常得以运行。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中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4)制度保障: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定期校企联合修订制度、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和工作组制度、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督导制度、同行间听课评教制度、企业实习实践跟踪问效监控制度以及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制度等,建立全员参与、多位一体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5)政府支持:这是保障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卓越计划的实施成功与否是与政府的支持息息相关的。政府的支持及在校企间的沟通协调直接决定了卓越计划能否顺利实施。

(6)条件保障:依托合作企业建立校企培养联合体,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人才合作协议,融入企业具有高学历或高职称的优秀工程师作为教学师资,由高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根据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和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合理安排学生在学校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习实践和顶岗实习的具体内容。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技术环境和先进技术资料作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条件。

二、校企合作方面需处理好的关键问题

企业环境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要素,校企全程合作是“卓越计划”成功的关键所在。

1.校企双方合作的动机剖析

高校与工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上进行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和拓展与企业的合作领域范围,从而培养出更高质量的大批工程技术人才,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综合实力,这是卓越计划的本质要求,从而使大学生在实践和实干中获得真知灼见,使学生获得受益终生的能力及素质培养。校企合作能使高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受益:一是与企业的合作将有助于“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理论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的充实完善并富有内涵。二是充分利用企业的工程技术环境和具有丰富实践背景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在就业时会大大缩短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为完成卓越培养计划,必须在企业完成很大比例的企业实习和工程实践,这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出发点。在企业的实习实践对卓越工程师的工程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三是增进高校教师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为高校与企业间进行科研项目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四是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也极大地促进了本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教师提供接触工程实际的场所,可增强教师们的工程实践能力,使他们经过磨砺和锤炼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五是通过与合作企业的多方面接触拓展了学校了解企业及现场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信息渠道,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六是通过与企业的接触,高校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所从事专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前沿问题及领域。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合作为切入点,企业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与高校开展合作,形成长远的战略互惠伙伴关系,形成自身的独特竞争优势。校企合作能使企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受益:一是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可以实现对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得到为自身量身打造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而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定位和实际需求;二是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对本企业员工进行岗位技术培训和专业知识的更新提高;三是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增加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四是通过此合作机会使企业能及时了解、掌握高校在理论和学术方面的最新进展、研究成果,解决企业在生产、研发、技术创新、管理等方面制约发展速度和进一步壮大的瓶颈问题;五是享受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如税费减免等。[4]

2.校企合作的根本原则: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与高校长期合作及关系良好、稳固的企业会更积极地配合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校企必须做到优势互补和互惠共赢。笔者曾去香港中文大学学习调研,该校学生到企业实习锻炼能够确确实实为企业解决生产和技术上的实际问题,企业得到了学生深入企业实习的实惠和具体效益,也使得学生的实习在企业有了长期存在和运行下去的积极推动力。

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给企业一些优惠的税收税率等吸引企业积极投身到卓越计划的实施当中来。此外,还应该像德国那样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企业应义务接收大学生的实习和技术培训,企业应该以接受和指导学生实习培训为己任,并把这种校企合作看做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

为了做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还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和境界,引导学生追求卓越人生。[5]

1.注重人文素质的修养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多年来一直强调在理工科学生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这对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未来发展潜力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他认为:在大学生的素质形成中,文化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人文素质则是文化素质的核心。[6]

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技术和知识更新速度是非常之快。若想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能仅靠大学几年内学到的专业知识,必须长着善于发现的眼睛不断学习所需要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专业、业务方面永远保持领先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佑莲.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体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0):149-150.

[2]张荣沂,须莹,付彦虹,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6):126-128.

[3]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4]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第9篇:技校学习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浙政办发[xx]39号中《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通知》(浙教师[xx]151号)、《镇海区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指导意见》精神及相关计划,以“面向全体、突出骨干、追求实效”为原则,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重点。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我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水平,促进我镇的可持续发展。二、培训目标要求:1.通过培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我校教师新课程培训成果,确立利用新技术和网络环境实施教育教学的理念。2.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我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水平,根据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学习和讨论,把自己在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和参加培训学习的收获提供给一线教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3、校本培训的内容主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实践需要,努力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以课堂教学实践,网上学习、交流,专题竞赛为主要形式。三、培训对象:我镇全体在职教师(已参加省、市级及以上骨干培训的教师可以不再参加本地的集中理论培训,但须参加校本培训,并发挥引领作用。)四、培训内容:1、《信息化、网络学习与现代教育》2、《个人工作室(blog)的建立与应用》3、《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4、《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5、《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五、培训形式和学时安排:结合我镇实际,采取集中培训、骨干、分学科和校本培训以及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化、网络学习与现代教育》、《个人工作室(blog)的建立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采用集中培训形式;《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由进修学校对我镇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在骨干培训基础上,负责组织对全镇教师进行培训。《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由各学科分别进行培训。集中培训、骨干培训由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实施。集中培训力求做到精心组织,全员参与,严格考勤,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进行校本培训时,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课程校本培训计划,结合学习资料帮助教师理清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加强学习指导,督促教师做好读书笔记和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重视教师的实践反思,精心组织校本培训活动,让教师通过培训和实际操作对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能力有较大提高。五、培训安排 1、准备阶段(xx年4月-----xx年5月)。主要工作: a、针对我镇教师目前对信息技术掌握现状,确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制定《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全员培训课程培训计划。 b、制定《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培训考核表。 c、根据《镇海区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指导意见》和《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全员培训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校培训计划,并在xx年5月20日前报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审核确认。 d、选派《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校本培训骨干一名(曹益伦),在xx年5月20日前报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审核确认。 2、实施阶段(xx年6月--xx年8月)。主要工作:a、组织骨干培训(进修学校)。(xx年5月底)时 间培训地点培训对象主 讲5月30日教师进修学校曹益伦郑国平;张 谊b、组织集中培训(进修学校)。(xx年6月底至7月初)时 间培训地点培训对象主 讲6月24日上午(8:00-11:00)骆驼中心学校报告厅我镇全体在职教师谢敏海;邬卫东;樊耀州c、组织校本培训。从xx年6月至8月,认真实施学校《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校本培训计划,精心组织两次校本培训活动,重点围绕《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培训,联系各校实际进行交流研讨,重视本培训的过程管理。每位教师至少上交三次培训作业,作业内容参考本培训计划中的附件三《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培训指南。把培训教师的出勤和业情况及时记录在培训考核表上,并按要求上交培训考核表。具体培训进程、内容:①、5月份制订专题培训实施计划;②、5月下旬辅导员(曹益伦)参加区级培训;③、6月上旬开展第一次校本培训,并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培训内容:《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培训指南——第一部分“理论篇”; 《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发放“教师按需培训学习调查表”;建立学困人员专人帮困机制;完成作业1;④、6月中旬开展第二次校本培训,并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培训内容:《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培训指南——第二部分“操作篇” (结合“教师按需培训学习调查表”统计情况调整培训内容);《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分学科培训);完成作业2;⑤、6月下旬参加区级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信息化、网络学习与现代教育》、《个人工作室(blog)的建立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完成作业3;

共2页,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