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技校教师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技校教师工作总结

第1篇:技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在这学期里,我从思想上,利用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一学期来,我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默默无闻地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这些肯定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变得更有信心、有动力去做好每一样工作。

二、工作方面

这学期主要的工作主要包括在三个方面:一是担任九年级共4个班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二是学校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整理、运用及设备的检修、维护等工作,三是学校相关文件资料的打印及各项数据的录入、核算等。

为了做好微机室管理工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教学服务,本学期继续以发现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为小组长,具体分工,连带促进,使各班每个组在上课时都能相互配合,共同遵守微机室的规章制度,按老师要求进行正确操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

在远程教育管理方面,除及时认真地做收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整理、刻录外,配合教务处为教师运用资源做好配套服务,如多媒体教室设备的调试、接收设备的维护、资源的浏览和整理等,同时认真做好各项记载。

在设备维护方面,本学期本人对学校的微机进行了检修、保养,力求它们能够正常的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业务方面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应具有比别人更超前的目光,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资讯。为此,我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经常上网浏览新课程教学及信息技术教学等资料,学习更多、更好、更新的知识。同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多争取机会听评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努力使自己向一名科研型教师看齐。

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但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业务水平,本人在大量收集别人优秀设计、优秀架构,向有经验老师请教的基础上,利用本人有限的时间建成学校网站和个人教学博客,以利于同行间的交流和学习,方便学生与我的交流,也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动向、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积累和总结,本学期我被评为优秀教师。

四、考勤方面

第2篇:技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专业技术职务 自主评聘 岗位设置 业绩 绩效工资

2014年3月,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关于深化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的意见》(浙教高科〔2014〕28号,以下简称《意见》),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权力下放到高校,各高校“自定标准、自主评聘、自主发证”,浙江省不再统一组织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不再颁发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政府职能部门的功能向宏观控制和监督管理转变。该《意见》和之前(2009年)的《浙江省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全面实施,成为浙江省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两大重要举措,既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明确了方向,又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落实了高校办学和用人的自,更能激发高校办学活力、提升办学水平,从而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

一、构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岗位聘任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

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实现了由资格向职务和岗位的转变,打破了原有职称的终生制;实现了“评”和“聘”进行有机结合,强化岗位,淡化身份;改变了原来上级职能部门“评”(给资格)、用人单位“聘”(给待遇)的“两张皮”现象。今后,浙江省高校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能上能下,鼓励拔尖”将是一种新常态。

第一,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工作,是以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为前提开展的,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的岗位数量和结构,决定了当年自主评聘各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数量。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既要符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又要结合学校发展目标;既要肯定现有教职工的贡献,又要有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既要顾及“老人”利益,又要充分激发青年教师的内在动力。高校岗位设置需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框架内,根据学校自身特点进行设置;学校岗位设置应紧紧围绕办学目标,以特色建设、高水平学科和专业建设为导向,进行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为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每年需留出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供业绩好、水平高、贡献大的教师竞聘。对于办学规模较大、教师数量多且专业技术职务层次高的学校,存在“僧多粥少”现象,势必会有部分教师降级聘任。如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的岗位聘任中,有6名教授降级聘为副教授,28位副教授降级聘为讲师,还有80多人岗位等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有12人因业绩突出而成功竞聘在高层级岗位。但只要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以学校发展的出发点,广大教师是能够接受“优胜劣汰”的现实的。

第二,要制定科学规范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学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目标,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真正发挥“指挥棒”的作用。评聘标准一要具有导向性――要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地位,建立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的等效评价机制;要注重师德和育人业绩;要鼓励创新突破,鼓励拔尖;要强化地方服务成果,强化技术应用。二要具有科学性――要考虑学科的差异性,评价指标不搞“一刀切”;要根据不同的成果和贡献,进行分类评价(一般可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兼顾型、科研为主型和社会服务型);要重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要鼓励高端成果,允许破格评聘。

第三,要建立有效的岗位聘任管理机制。岗位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避免出现原体制下评上职称一劳永逸的弊端。目前,高校岗位聘任制大多采用聘期合同制管理,聘期以三年或四年为主;管理模式不外乎三种,即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兼有,三种模式各有优劣。

对于师资队伍完整、各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几乎满员的高校,目标管理更适合。聘任合同中明确聘期目标,到期未完成目标,则降级聘任;到期完成目标,但业绩相对较差,也有可能因为岗位数量限制而降级。

对于师资尚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有较多空缺的高校,采用过程管理或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更适合。教师按聘期内的业绩,享受相应的酬金待遇;或既确定聘期目标(到期未完成目标,则降级聘任),又按聘期内的业绩享受相应酬金待遇。

由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每年进行,评聘周期与岗位聘任周期不同步,新上岗的教师聘任期可至本轮岗位聘任聘期结束;也可采用试聘形式,试聘半年或更长,到期考核合格,再签订聘任合同。

无论那种情形,对那些历史贡献特别大、成果特别突出的教授,岗位聘任聘期可适当延长,甚至可聘为终生(高等级)教授,或岗位等级只升不降。

二、以岗定薪,优绩优酬,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和岗位聘任制的实施,改变了原有的“职称终生制”和教师工资只升不降的弊病,为高校分配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使绩效工资分配能真正体现“以岗定薪,优绩优酬”。

浙江省高校现行绩效工资主要包括基本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其中,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一般根据教师所聘岗位的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级)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岗位绩效,大多数高校以岗位津贴形式发放,额度根据教师岗位目标完成情况或取得的业绩成果确定。

各高校发展目标定位不同,师资队伍规模、水平参差不齐,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自然也不能统一,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岗位津贴都按教师所聘岗位的等级发放。这种办法基于目标管理,适用于教师队伍稳定、数量充足、水平和素质较高的学校;教师能按照岗位目标,自觉地完成岗位要求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业绩。第二,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教师所聘岗位的等级发放,岗位津贴完全按照岗位业绩发放。这种办法基于过程管理,适用于办学定位是教学为主,教师队伍数量不充足、不稳定的学校;教师岗位津贴按照教学工作量、育人业绩、科研和社会服务业绩进行发放。第三,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教师所聘岗位的等级和岗位基本业绩完成情况发放,超额完成的业绩以岗位津贴形式发放。这种办法结合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适用于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但教师总量尚缺的学校;教师岗位基本业绩通常以教学工作量指标作为主要要求,再加上适量的育人业绩、科研业绩或社会服务业绩。后两种办法中,岗位津贴是否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挂钩,取决于学校其它关联政策和政策导向。如教学工作量津贴(俗称“课时费”),如果课堂教学质量有专门的评价体系和津贴分配制度,那么每课时的教学工作量津贴可以是一个标准;或者学校要鼓励教师提高专业技术职务,那么每课时的教学工作量津贴可以按教师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分若干不同档次的津贴标准。

无论采用何种分配办法,教学、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不同类别业绩的等效评价会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学校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心,合理设计等效评价体系。如浙江工业大学等省重点建设高校,其发展目标是高水平大学,就应加大重大科研和教学成果在各类业绩中的权重;又如大多数独立学院,其发展目标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就应加大应用技术类科研和社会服务成果在各类业绩中的权重。总之,只有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才能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制度的激励作用。

三、建立基于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和岗位聘任的教师流动机制

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高端人才的数量。高端人才一方面可以引进,另一方面可以在现有教师中培养。但在旧的管理体制下,已有教师职称和待遇只升不降,引进高层次人才将会增加学校办学成本,所以人才引进的数量和质量均不同程度受到限制;已有教师中发展潜力大的年轻教师,由于职称评审权不在学校,职称晋升竞争激烈、论资排辈现象较普遍,其工作积极性受影响,甚至调离。建立在岗位设置与聘任机制上的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制度,彻底解决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瓶颈,将有力推进急需人才的引进和高水平教师的培养。

第一,要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做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每年要预留一定数量高等级教师岗位,用于引进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可以来自其他高校,也可以来自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可以是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也可以是有突出科研成果的科技工作者和应届博士(后);引进可以是全职引进,也可以兼职引进。引进人才的聘任期可以不同于现有教师,要因人而异设定聘期和聘期目标。总之,只要学校急需的,就要不拘一格引人才。香港科技大学的发展令世界瞩目,其引进人才的经验高校值得借鉴和学习。

第二,对于发展潜力大的教师,学校要大力扶持。学校可通过多方考评和筛选,确定培养对象;学校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特殊政策;学校可以采用目标责任书的形式,明确聘期目标,聘期可延长,甚至延长到十年。这样,他们可以安心工作、潜心研究、不断积累,最终从量变到质变,实现突破。

第三,要建立教师岗位流动机制,发挥教师特长,做到人尽其才。岗位设置与聘任和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的实施,势必会有教师降级,也会有教师离开教师岗位,流动到其他岗位。高校教职工队伍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总体上高于其他岗位人员,教师流动到其他岗位实际上加强了其他岗位的力量,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为广大师生的服务质量,因此,必须保障流动教师的切身利益,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教师可根据自身特长、技能和喜好,有选择地应聘其他岗位,参加竞聘不受任何条件限制,且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聘任;学校要合理设定教师原有技术职务岗位等级与其他岗位等级的对应关系和教师任职年限的等同关系。如原任讲师职务的教师,可以竞聘管理七级职员,且在管理岗位任职后,原讲师任职年限等同于七级职员任职年限,即在以后高等级管理岗位竞聘时,讲师任职年限累加到管理七级任职年限中;若聘任其它专业技术岗位,可以保留原岗位等级,原讲师任职年限也计入新岗位任职年限。

四、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对问题的思考

浙江省先后出台的关于高等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岗位设置管理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三大改革政策,极大地扩大了高校办学自,增强了高校办学活力,但仍面临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统筹解决。

第一,绩效工资限额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矛盾问题。浙江省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起到了平衡不同从业人员、尤其是企业和事业单位职工收入的作用。但高校有别于其他事业单位,是高层次人才集聚地,而且高校水平越高,高层次人才越多,绩效工资水平也应该越高。绩效工资人均额度的限制,势必会影响高校引进高层次的人才,也影响学校对高端人才培养。建议上级部门制定标准界定高层次人才,其工资收入不纳入学校绩效工资范畴,或按照学校高层次人才所占比例,提高该校绩效工资人均水平。

第二,岗位总量和岗位结构的限制与师资队伍稳定的矛盾问题。对于高水平高校,高级人才济济,贡献大的年长教授多,业绩优的年轻教师也不断涌现,但高等级岗位有限,学校很难取舍,岗位不能升级的或岗位降级的教授工作动力多少会受到影响,对师资队伍稳定和水平提升不利。建议上级部门组织评定终身教授,评定为终身教授的,其岗位不纳入学校岗位总量。

第三,管理岗位结构问题。2009年的《浙江省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中指出:“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结构比例和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根据高等学校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与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有明确结构比例相比,管理岗位结构比例很含糊,在岗位聘任实施过程中,其他岗位教职工对此反响较大。建议上级部门明确管理岗位结构比例,六级及以上管理职员结构比例可以在专业技术七级及以上岗位结构比例基础上并适当降低,既体现教师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又能激发管理职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服务水平。

第四,独立学院管理岗位职级问题。浙江省教职工队伍主要有母体派出的教职工和非事业单位编制人员(人才派遣或人事员工)组成。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制度的实施,解决了教师技术职务上升通道,尤其对非事业单位编制的教师,起到了稳定和激励作用。但高校管理队伍同样不可或缺,也需要重视;一个单位的人事管理,内部不同类别人员之间的各类待遇平衡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可至今尚无政策依据来解决管理岗位的职级问题,甚至连独立学院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都没有明确。建议上级部门明确独立学院管理岗位最高等级、管理岗位总量和各等级管理岗位结构比例,或者明确放权,由独立学院自行设置。

第五,工程系列等应用技术类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问题。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覆盖了高校内大多数类别的专业技术职务,但工程系列等应用技术类专业技术职务仍沿用原来模式,没有自主评聘权。而科研成果产业化、校企合作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等已成为提升我国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提高教师应用技术水平同样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之一,对独立学院和高等职业院校尤为重要;独立学院正在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对教师应用技术能力和“双师型”师资有很高的要求。建议上级部门放权,由高校自主评聘工程系列等应用技术类专业技术职务。

总而言之,浙江省高等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制度打破了沿袭多年的高校职称评审体系,必将成为提升浙江高校教师队伍水平的重要抓手,在浙江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将发挥长期有效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技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教研组长成员的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小组。再按学科教学结构分为若干基层培训小组,以教研组长为基层培训小组的组长。学校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教研组的基层培训小组及教师都将拟定出各自的培训达标计划,培训措施及培训总结和培训经验。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学有目标,学有收获。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继续教育的文件,使全体教师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思想认识和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并制订了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和相关的制度,从组织上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得到了落实和保证。

二、按照上级部署,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1、职业道德教育:

利用每周的政治学习时间,认真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加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xx“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xx同志有关教育论述的学习,树立教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识别大是大非的能力,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规范教师自身的的言行、尊重学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增加协作精神,健全人格,提高教师们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能力。

2、信息技术培训。

为让我校教师尽早地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充分用好我校教育资源,制定了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达标计划,采取分类培训,分步达标,平时训练,假期定级培训的方式,把信息技术的培训与学科教学的培训充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的基本技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全体教师皆能基本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用计算机上网查找资料,编写教案,制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3、学科教学业务技能培训。

进一步抓好抓实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辅导学生,批改作业,教学效果检测等教学环节的常规培训。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让更多的教师采用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手段与形式,提高课堂效果。

进一步加强各类活动课及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探讨研究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方法,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任务,撰写经验总结,改进小学教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紧紧抓住市、区教育局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等系列评比机制,结合我校实际,着力培养我校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积极认真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市、区级有关培训,提高培训者的能力和水平,为造就和培养我校一批教学骨干教师创造良机,扎实稳步地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三、保证时间,落实经费

学校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做到时间保证,对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级教研活动,教师参加学历进修集中辅导等学校均能为教师保证时间,同时学校在继续教育经费上也得以保证,让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无所顾之忧,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我校顺利地开展下去。

第4篇:技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能大赛;经验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154-02

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今天,各级技能大赛成为各个学校切磋技艺和检验办学水平的重要平台,技能大赛获得的成绩已然成为衡量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各中职学校以技能大赛为载体,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推进技能培养,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河南省平顶山市从2010年起全面开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活动。一年一度的市赛不仅展示市内各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也是国赛、省赛选拔参赛队伍的依据,市教育局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平顶山市工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积极参与,认真备战,连续三年参加数控车工、普通车工两项机械加工专业竞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国赛、省赛中的成绩却不突出。从中暴露出的技能训练体系不完善、教学模式单一、双师型教师紧缺等一系列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总结,以利于促进学校机械加工专业发展,在技能大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积极更新观念,促进教学改革

机械加工专业技能大赛的整个比赛过程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在规定时间内,快速确定加工工艺,加工出合格产品。竞赛过程综合考查学生工艺分析能力、操作机床能力、工件测量能力、突发事件应变处理能力等。技能大赛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更新教学模式。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上应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教学过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法上采用“项目教学法”,体现“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的职教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法上采用可“合作探究法”、“练习体验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2.调整教学计划。中职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学生既要学好理论,又要掌握技能,成为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机械专业科学地调整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设置好相关课程。例如,我校在数控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中,理论上把《机械基础》、《公差配合》提到第一学期,《车工工艺及技能训练》提到第二学期,第三学期要完成《数控技术及技能训练》及相关CAM软件的教学;实训上第一学期完成钳工实训,第二学期完成普车实训,第三学期完成数控车实训,第四学期巩固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由初级、中级向高级发展。

二、技能训练体系规范化

1.制定专业的训练标准。学校应根据大赛的实际情况,主动请该行业的专家,或长期担任过大赛裁判的评委共同研究,制定有效的训练标准,使技能训练不再盲目,做到有章可循。技能训练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还要对训练学生建立加工档案,如磨刀、机床操作过程、零件加工质量等,且每天记录,作为学生综合考评的衡量依据。

2.建立稳定的辅导团队。多年的辅导工作,使专业教师都能总结出一些宝贵的大赛经验。技能大赛的训练需要组建一支稳定的教师辅导团队,把专业教师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辅导团队要精心准备,认真制定训练计划和目标,分析竞赛方案,把克服各种可能遇到困难的过程体现在平时的训练中,认真给学生示范操作技巧和要点,并及时给予点评和纠正。

3.加大设备的投入和利用。为加强学校专业实践教学,也给技能竞赛的训练提供充分保障,学校应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购置大量设备,如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普通车床、电火花、线切割等,建立相应完善的机械加工车间,用来满足机械加工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要求,为学生获得好成绩打下硬件基础。与此同时,将更大程度地调整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提高设备利用率,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和机会接受技能训练。

4.调整辅导方法。首先,要保证竞赛中的加工效率及效果,在尽量少的时间内正确操作机床,加工出合格产品。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应从效率和效果两方面衡量自己的工作,并向学生灌输、传达“速度”与“效果”的意识。同时,训练的过程要有条不紊,合理安排进度,切勿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否则会影响训练后期的冲刺提高;其次,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师生可结成伙伴关系,训练时是师生,课余时是朋友。达到彼此和谐一致、意识统一、沟通到位、信息传达及时、理解准确,才能获得最优的辅导效果;最后,教师要激发出学生的最佳状态,培养较高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独立获取各种有用信息。例如,在车工技能训练的辅导过程中,分析历年普通车工题目涉及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竞赛题目进行训练,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主动强化训练。

三、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技能大赛的试题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培养必须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加强实训,提高专业操作技能,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1.制定“双师型”教师发展政策。首先,学校要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在职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等建立专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开展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职业资格培训;其次,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评价考核体系,设立激励机制,促使更多的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对专业教师进行企业培训。学校与企业建立稳固的互助关系,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一方面可加深对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促进教学;另一方面,向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能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从生产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积极引进相关企业、公司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对专业教师进行传、帮、带。这样既可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又能让学校了解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在职业大赛竞争激烈的今天,中职学校要在大赛中不断总结经验、更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实用型的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伟.技能竞赛对“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建设的启示[J].林区教学,2011,(02).

第5篇:技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西安航天工业学校1979年经原航天工业部批准成立,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现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陕西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先后获陕西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优秀学校、陕西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西安市文明校园等多项荣誉。目前已发展成集成人函授、中等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职工培训多种教育形式于一身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

近年来,在陕西省教育厅和航天四院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为陕西装备制造业和航天产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学生技能培训,狠抓教学质量,加强学校管理,促进招生就业,着力打造“航天技工”品牌,积淀形成“校厂一体、工学结合”办学特色。

1.目前现状,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能力

1.1规模和结构

表1 2017~2019两年度各类在校生人数统计及趋势

学年17~18学年18~19学年同比变化在校生规模946人637人-32.6%

学校2017至2018学年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946人,2018至2019学年637人,较2018年度同比减少32.6%。主要原因为航天四院进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学校2019年度暂停招生。

1.2占地面积和设施设备

学校占地面积82670.8平方米(全部为自有),建筑总面积30858.5平方米,实训场地面积6240.7平方米。

学校目前拥有机械加工类、数控类、电气类实验和实训室18个,实验实训工位数550个,设备总价值1300万元,可同时容纳机械、机电、电气等相关专业800余名学生实训。实验实训的设施设备项目达标率和开出率100%,完成率90%以上。另外,依托航天四院,建立7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2013年6月成为西安高新区管委会首批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相关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能满足顶岗实习的需要。校外实践基地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近十年来,学校一直承办省部级各类技能大赛,2010年被确定为陕西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永久基地。

表2 实训仪器设备统计及变化表

实训台      套数      (台)      设备资产价值      (万元)      生均仪器设备价值      (元)      实训工位数(个)      实际安排学生数(人)      设备利用率      2018学年      510      1312.63      13053      562      417      74%      2019学年      510      1312.63      13869      562      314      56%

图书馆藏书量3.5万册,杂志五十多种,学生人均藏书量111.5册。

1.3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专任教师44人,兼职教师9人,生师比18:1。专任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6人,本科以上学历32人;高级职称26人,“双师型”教师32人。

1.4专业布局

学校目前开设机械加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汽车运行与维修等11个专业。其中,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为省级精品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和数控技术为人社厅名牌专业。学校专业主要以机械加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等加工制造类专业为主,该类专业学生占在校学校人数的80%以上,与陕西装备制造业和航天产业吻合度高。

表3 教师结构及变化表

专任教师兼职教师数专任教师数专业课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本科以上学历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2018人数544163224317占比 76%13%59%44%57% 2019人数544163227320占比 76%13%59%50%59% 

2.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发展

2.1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按照“以质量带就业,抓就业促招生”的工作思路,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学校本着先考察后安置、不考察不安置、劳动待遇没有保障不安置、短期用工不安置的原则,与航天四院、六院、航天771所、比亚迪、华天科技、中航富士达等省内知名企业签订培养安置协议,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就业对口率86%。

毕业生安置后,学校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对毕业生进行定期回访和就业指导,并建立了毕业生信息库,不断改进和完善就业安置工作。2019年6月份开始,学校将2016级、2017级300余名学生分别安置在中天火箭、中航富士达、华天科技、比亚迪、宇航科技、航天771所等单位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平均月薪2500-3000元;实习期满,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平均月薪3000-3500元。

2.2学生发展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对学生实施分层教育、分类培养(即学生361培养计划)。通过6S管理、技能竞赛、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构建学生素质教育新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定期开展家校通、企校通活动,促进家长和学校沟通,加强企业和学校交流。使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学生,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使教师了解企业需求,从而改变教学教法,使之更切合实际。通过在学校各部门设立学生实习岗,并对图书室、打印室、阅览室、计算机房等采取学生自主管理方法,有效推进学生自治。

文化通识课程是该校各专业主要基础课程,包含文化基础课程和德育课程。此类课程完全按照国家和联办院校有关要求开设。除此以外,为了更加贴近学生素养现状和今后工作需要,基础教学部先后开发了《文化素养简明教程》《应用数学》《应用英语》等校本教材。

德育活动课程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每周安排综合教育知识讲座,给学生传输和渗透航天精神、6S管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等;通过“感恩”诗歌朗诵、每周一和重大节日升旗活动、每周定期观看影片等,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对学生开展的“点击行业,搜索未来”——职业生涯导航行动,为学生设计与提供了“五个一”的主题实践活动项目菜单,即“一次职业体验”“一次就业指导讲座”“一次主题班会”“一份求职简历”“一份职业生涯规划”。

3.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3.1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积极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学生第一学年,按照一体化教学思路,有机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学年,安排学生赴企业进行教学性实习,以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生产性实训比例,让学生提前感知企业生产和管理文化;最后一年安排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实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达到企业行业的用人需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学校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了“一体化教学”的改革试点,根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态度特点,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确定本专业的课程和课程结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达到50%以上。

学校建有陕西省职业技能鉴定站,鉴定工种有电工、维修电工等79个。目前已将“双证书”制度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毕业生取得“双证书” 的人数达到80%以上。

3.2分层教育,分类培养

按照“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国家有关职业教育发展要求,该校每年在校内举办“航天杯”职业技能大赛,并将优秀选手选入“精品班”,进行系统培训,推荐参加省级技能大赛。在2018-2019学年度在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学校从精品班中选送2人参加车工工种比赛,参赛选手1人获奖。

3.3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近年来,学校以市场为导向,强调与企业接口,把专业办在岗位对人才需求的热点上。学校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逐步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加强课程综合化,重新整合课程结构,构建了以培养技能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该校实训课程模块设计,紧扣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的要求,每个专业在教学计划中都规定了该专业应取得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专业实训大纲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相结合,根据专业人才培训目标重新整合“应知应会”要点,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与国家技能鉴定要求相适应。

3.4素质教育

学校制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对学生每学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将学生在校成长情况在《素质报告册》予以记录。学校按照各年级特点分别开设行为养成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和就业指导三模块系列课程,每周一、三下午进行素质课程教育。

4.质量保证措施

4.1校园文化建设

该校已有近37年办学历史,长期受到航天文化和精益管理的熏陶,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管理文化和模式。特别是自2000年以后,学校相继引入6S管理、ISO9001质量体系,以这两大工具为抓手,持续推进内控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了教育教学管理程序,明确了岗位职责,确立了基本的教育理念。

4.2构建质量监控体系

校内教学质量监控职责明确,机制健全,体系完善。该校按照ISO9001质量体系要求,建立了以教务部为主体,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部、学生评价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听课评教,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通过期初、其中、期末三阶段重点教学检查,严格控制教育教学过程;通过教学部常规教学检查,加强教学日常管理;通过组织进行“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双向讨论座谈会,使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更加全面有效。

该校制度有《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教学检查实施细则》等相关管理制度,明确了管理权限和职责,形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4.3教师培养培训情况

为了促使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为每位教师量身定做个人专业发展方向。鼓励教师提高学历,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近五年共派出20余名教师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派出6名教师赴企培训学习。通过强化学习,他们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方法技巧、现代教育技术都有较大提高,为学校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思维、新方法,努力打造出一支一专多能、思想新锐、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适应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

5.校企合作

5.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学校是陕西航天系统唯一的一所中专学校,独具航天背景,与企业联系密切,有“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优势。为加大各专业实训面的广度和深度,开展专业拓展训练,丰富专业技能实习内容,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并采用产教结合的实施办法,与企业建立长期协作关系,为学生进行拓展实践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的教学实训基地有: 航天7414厂,航天7424厂,陕西宇航科技公司天风动力厂,航天四十四所,西安航天动力测控技术研究所,航天702所,航天771所等。2013年6月,该校与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成为首批西高新管委会人才培养基地,为深层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5.2学生实习情况

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将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学生实习全过程,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按照国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有关条款,学校对二年级学生在庆安集团、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7424厂等企业安排1-3个月的跟岗实习,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对三年级学生在航天771所、华天科技、中航富士达、中兴通讯等校企合作就业单位安排6个月顶岗实习,实习期满后,单位可择优录用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学生参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三方签订实习协议,并选派经验丰富、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安全防范意识高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专门人员全程指导,与企业共同管理学生实习。

5.3集团化办学情况

学校现为陕西装备制造业类职业教育集团、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和陕西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

6.社会贡献

学校现为团省委主办的陕西省青年职工技能大赛永久性赛场,近几年,连年为陕西省承办钳工、车工、电气维修等工种技能大赛。依托实训资源条件,学校成为陕科大职业技术学院、交大城市学院、西工大明德学院、长安大学地测学院等高校校外实训基地,承担大学生实训达到600人次/年。同时学校为航天四院培训职工500人次/年。

7.特色创新

7.1校厂一体,工学结合

学校建有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厂,拥有西安同益机电设备厂和西安众康时代矿泉饮品厂两个实体单位,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专业教学方法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专业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来设计专业综合实训项目。

7.2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管理

实施半军事化管理和素质拓展计划,强化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加强学生基本行为规范。制订素质教育大纲,推行学生素质教育。开展学生社团和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7.3积极推动“分层教学、分类培养”教育教学模式

以学生继续教育学习为宗旨设立“升学班”;以服务西高新装备制造业为导向,设立“西高新定制班”;以培养学生参加省级技能大赛为目标,设立“精品班”。

8.学校党建工作情况

8.1抓学习,强化思想意识

2019年学校党总支采取了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等方式通读相关文件,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上下工夫。一是通过形势任务教育、解读8月26日批示深刻内涵、党总支书记讲党课、全体党员干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庆祝建党98周年和“我和我的祖国”建国70周年系列活动;二是通过组织党总支成员重点学习《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主要论著,提升领导干部引领作用;三是各支部按照党总支工作要求通过支部学习会组织党员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选编》,加强对全体党员的政治建设,强化对党员的党性修养。全年党总支成员平均学习40课时。

8.2抓责任落实,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2019年学校党总支按照中央、集团公司、四院和公司党委党建工作部署和决策要求。一是总支书记作为全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第一责任人,及时传达贯彻中央、集团公司和上级党委工作部署,主持召开总支会议,研究解决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谋划学校的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推动落实责任,强化教育监督和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并保障责任落实;二是学校党总支积极按照公司年度工作要点,制定学校的年度学习计划,积极落实付诸实施;三是学校党总支积极落实责任,整体工作落实表格化,过程管理动态化,流程管理规范化,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党总支书记和总支委员、总支书记和基层支部书记签订了“2019年度党建和党的廉政建设责任书”6份;总支和学校关键岗位、重点人员签订了“廉洁从业承诺书”12份;党总支和多媒体平台管理人员签订了“多媒体平台使用管理承诺书” 7份;四是发放了《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党的以来违纪违法党员干部案件警示录》《违规违纪典型案例警示录》等书籍,组织全体党员进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答题活动,为全面从严治党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五是按照公司党组织建“七个标准化”要求,党总支进一步加强对标管理,加强过程指导,对各支部党员重新进行了划分,党总支3个委员分配到对应口的3个在职支部中,同时将二线领导作为离退休支部联络人,更好的指导各支部开展日常工作,促进支部党建工作水平提升;六是完成了基层支部换届。

8.3抓队伍,促作风能力提升

一是学校党总支成立作风建设督导小组,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找差距,主要针对干部工作作风,重点针对学校月度重点工作和临时性工作的落实是否按进度、按制度要求、按流程、按检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以此推动干部作风,加强队伍建设;二是结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内容,依据党章、条例和党规党纪,针对“十八个是否”找差距,抓落实,结合学校工作实际,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督办工作65项;三是党总支书记与总支委员、支部书记签订《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6份;与重要岗位、重点人员签订《廉洁从业承诺书》12份;和全体中层干部集体约谈2次,并对全体中层干部岗位履职等情况进行个别约谈,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防止“四风”反弹。

9.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9.1生源不足

由于家长、学生普遍存在“上高中、考大学”和“上不上高中去打工”的传统观念,招生存在困难。

措施:积极宣传国家和省职教政策,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全员动员,全员招生。除广泛利用报纸、电台、网络等进行大力宣传外,组建多个招生专员和团队到各中学和学生见面,宣传当前职业教育形势政策和学校办学优势。

9.2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受制于企业和学校对校企合作认识不足,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形式上,专业吸引力不强。

第6篇:技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广东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正面临着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就应以人才集聚优化提升产业,以人才优势催生创新优势,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推动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技能人才短缺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广东是一个经济大省,在过去的五年中,国民经济发展平稳快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一是经济总量大。全省生产总值已由2002年的135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0606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8,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地区后又超过中国台湾地区。二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2007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4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87万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三是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39∶61,电子信息、电子机械、石油化工等九大产业主导作用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746亿元。这标志着广东经济增长方式正步入以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为新驱动力的集约型发展轨道,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完成经济转型的新时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必然带来就业方式的转变,高技术含量就业岗位的增加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使技能人才总量比2005年增加了178万,其中高技能人才比2005年增加了29.05万。尽管如此,由于技能人才总量的增幅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协调,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总量虽然增加了,但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未能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广东生产总值21701.28亿元,技能人才总量657万人,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1933.5万人(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33.98%,其中高技能人才98.5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①②。2007年,广东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年均增幅14.5%;技能人才总量835.62万(截至2007年上半年)③,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2145.4万人④⑤(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注:在2005年的1933.5万人基础上,加上2006年和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1.9万和100万)的38.9%,比2005年上升了4.92%;高技能人才总量截至2007年上半年,达到127.6万,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27%,比2005年的15%上升了0.27%。根据《广东省“十一五”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目标,以技能人才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的4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20%来测算,广东目前需要技能人才901万,缺口65.38万;需要高技能人才180.2万,缺口52.6万,占技能人才缺口总量的80%。从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广东省2007年第一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本季度,具有技能等级的求职者数量为54.08万,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增长了78.94%和29.39%,但各技术等级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尤其是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需求与市场中求职人员之比分别是3.79、1.91、1.65、2.18、1.83”,均远远高出劳动力总量1.31的求人倍率⑥。

从以上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广东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市场供应明显不足,与广东经济发展极不适应,如不能尽快改善,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优化升级的“瓶颈”。

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路径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三大渠道:一是各类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培养的高级工;二是各类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三是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训练中心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由于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陈旧,所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只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这与广东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认为,要加快广东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高技能人才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能从事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工作。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的课堂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紧密结合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在实际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并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运用和验证学习的理论知识,积累经验,掌握技巧,逐渐提升,从“生手”向“熟手”转化,这需要通过师傅带徒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实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而提出的,以“能力本位”理念为依据,它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动态性与技能提升的渐进性,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所以,高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并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将工学结合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2.完善“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机制,以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催生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推进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拥有一支职业培训师式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但非常遗憾,这是所有高职院校最薄弱的环节。要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创造条件并形成制度,让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这要求生师比有一定的机动性。二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三是要鼓励教师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把企业的“能工巧匠”请进校园,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五是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各高职院校的评估、项目申报,对教师的职称申报有刚性要求。

3.建立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生手”向“熟手”转化的通途。校企融合是工学结合最有效的途径。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技能,高职院校应在提高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上下工夫,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能力本位转变,狠抓实践教学,加强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建设,为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证。校内可建仿真模拟式实训室,营造仿真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平台。除校内建设具有与专业相匹配的实验室外,更多的是要把视觉触及到校外,主动联系企业行业,稳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解决、弥补校内实训资源的不足。培养高技能人才应建立校企融合式的实训基地,即学校与企业实行人财物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实现生产与实训一体化。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要找到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双赢”。

4.以项目导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高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和难点,项目导向作为推进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起到了带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引领作用。项目导向是指课堂教学以“项目”为主线贯穿课堂的教学活动。项目导向式教学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整合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探索以课程为核心、以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项目导向注重现实情境的创设,把现实生产生活中明显的或隐含的要素应用到情境创设中来,一方面体现不同学科的特有功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和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5.尽快出台有利于推动“工学结合”的相关政策,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为孵化高技能人才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1)制定对企业行业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可借鉴国外的经验。(2)制定对企业行业有驱动力的政策导向。一是工学结合成本补偿。对承担工学结合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或按企业接纳学生的实际人数拨款的办法,补偿企业因工学结合所付出的成本差。二是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保障。对有资格参与工学结合模式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包括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立项优先等;对合作办学成绩显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3)制定对企业可驾驭的运行机制。工学结合的实际运作是一种“双元”式。它涉及两个载体,要同时发挥两个载体的作用。一方面要调动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动机与欲望,驱动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调动学校开拓办学渠道和拓宽学生就业空间的动机与欲望,驱动学校利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实现双赢。同时,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企业产品推广、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是联动和互动的。所以,要制定一种校企双方认可、互惠双赢、企业可驾驭的运作机制,以利于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全程参与。

6.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学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财政每年安排2个亿,建设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中职教育实训基地。笔者认为,广东目前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建议:一是除省财政投入外,各地财政也应加大对本地区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二是挖掘民间资金,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鼓励、扶持他们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为政府、为教育排忧解难。三是组织高职院校集体攻关,申报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资助的实训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EB/OL].

第7篇:技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开展;新教师;培训

随着学校老教师的退休和高职高专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学校每年都引进一些高学历的硕士生,甚至博士生来充实本校教师队伍,虽然他们学历高,知识渊博,但不一定在教学中就能得心应手,做到游刃有余,为了让新教师尽快由原来学生的角色转化为教师,理解并初步掌握教学标准,形成教育教学能力,迅速融入学校的教育文化,更好更有效地适应学校教育工作。我校为新教师安排从七月份至次年六月份为期近一年的相关培训。首先明确培训指导思想和确立组织培训实施机构,扎实有效地开展培训工作,以下是我校对新教师进行培训的内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重视新教师岗前培训

我校大多新教师是医、护、药专业类和其他非师范类毕业生,在学生阶段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和教学基本功训练,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教育学知识,对教育规律和教师的特点、学生的心理规律了解甚少。因此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派本年度新教师参加由省教育厅、省师资培训中心统一组织的高校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以《高等学校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围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基本技能主要内容等,采取专题讲座、典型报告、教学观摩、微格训练与课堂教学实践等形式,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同时开设“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规划”、“科研项目申报与成果管理”等专题讲座。让新教师及时了解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高校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熟悉高等教育的法规,掌握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职业道德修养。通过岗前培训帮助新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具备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岗前培训有利于新教师实现角色转换,使新教师一踏上教师岗位就有所遵循。培训结束并经考试考核合格者,须获得《省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取得教师资格证及确定助教(或讲师)职务的重要依据。

二、校内培训工作的实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教育新教师爱校如家、爱岗敬业的良好师德,以抓新教师基本功为重点,提高新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通过自学、专题讲座、导师指导、思想汇报和检查评价等手段,促进新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努力钻研教学、热爱教学工作,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尽快成长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军。在校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下,由主管校领导负责,教务处、督导室、各系(部)及各教研室共同负责新教师培训工作,由教务处组织和落实具体培训事宜并负责检查结果。

(一)院校情况介绍

在通过暑假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后,9月初秋季学期开学时,安排校内第一次培训,可邀请学校领导或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院校情况介绍。一是介绍院校概况,包括发展历史沿革、校区分布、办学思想理念、校训、发展目标战略、院校规模、招收学生层次、办学规模、重特专业等;二是解读院校教学、科研、人事等相关政策,增强新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把个人成长与院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投身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

(二)一对一的导师辅导制

建立和完善新进教师助教制度,实施新、老教师结伴成长计划,各系(部)指定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如教研室主任、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教学督导等)作为指导老师,一对一地进行辅导,指导教师制定详细的可实施指导计划,对新教师的备课、上课、实训(践)课等教学过程进行全程指导。新老师通过听指导老师的课,了解一堂课的结构,学习怎样备课,撰写教案,了解教学规律;同样指导教师也随机听新教师的课,指出教学中的优缺点和改进措施。新教师在接下来的两个学期中一边上课一边跟指导老师交流教学体验、教学心得、咨询在教学中遇的问题,在实践锻炼中成长,最终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艺术和技巧。

(三)教研室集体备课,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室集体备课,对新教师上讲台施教,为其教学提供最基本的质量保证。新教师在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中,跟着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共同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也可共同学习教育新思想、新理念,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帮助新进教师逐步成长。

(四)优质示范课观摩

学校安排教学名师、赛课获奖教师等教学效果显著的老师进行校内示范课,组织新教师旁听,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教学观摩后,要求新教师写教学观摩记录,总结主讲教师的授课技巧和教学特色,并进行反思和体会。

(五)信息技术培训

当前处于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教学、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基本掌握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主要内容包括办公信息技术(Word、Excel)、PPT课件制作、网站建设与维护基础。配合信息中心建立各位新教师在网络办公中的登录帐户,方便新教师通过无纸化办公系统接收最新通知和文件。

除此之外还需对新教师进行教务管理系统的日常使用培训。一是新教师可以在管理系统中下载各类教学文件模板,学资料;二是学生成绩的录入。作为一线教学的教师,要根据平时成绩、实训(践)成绩和期末考试给学生一个综合的评定,并将最终评定成绩录入教务管理系统中。应着重加强培训如何快速准确的录入成绩,一旦录入提交后不允许再修改。

(六)新教师公开课评比

为了检验培训效果,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学校组成专家组,如教研室主任、督导委员、分管校领导、系(部)和教务处负责人等,对新教师的公开课进行考核评比,评比指标包括:设计的教学目标、组织的教学内容、使用的教学方法、具备的教学素质和体现的教学效果等,通过公开课评比,学校既要对新教师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进行肯定,又(下转第110页)(上接第107页)为以后需改进和努力的方向提出意见和建议。

(七)培训评价和激励

学校对各系(部)培训工作进行随机检查,内容包括新教师各类教学文件、听课记录,指导教师对新教师的培训指导计划和指导记录。新教师在学期末提交培训总结,指导教师对新教师培训情况作出客观公平的评价。根据检查的结果、自我总结和指导教师的评价,对在新教师培训工作中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和表现出色的新教师进行表彰,并组织到省内兄弟院校参观学习。

总之,新教师培训工作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着重加强新教师教学实践技能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通过新教师培训工作的实践和经验总结,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新教师培训机制,并不断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技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一、总要求

在学校远程教育领导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在远程教育和电教化教学的支持下,推进课改,努力抓好以“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核心的教师队伍建设,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课改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我校全体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树立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的观念,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积极完善远教工作,接受上级领导的检查、监督。

二、工作目标

1、完成基础教育网实名制注册,认真准备远教的相关工作,接受上级对该项目学校的验收。

2、组织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将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到教学,促进教学质量。

3、构建校园网和资源库,让校园网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电教教研活动,积极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研究,提高教育质量。

5、完善我校远教、电教的规范制度,制定考核办法,使工作有章可依,使远教、电教工作走上有续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具体工作任务

(一)抓好电化教学管理工作

①电化教学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做到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

②加强对各种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和保管情况的抽查,对检查情况及时反馈。

③加强学校电化、网络等专用教室的过程管理,责任到人。

④及时做到电教设备的检修、维护。

⑤维护保持计算机专用教室、计算机网络等电教设施设备经常处于正常运用状态。

(二)建立健全管理网络和远程电教的各项制度

①制订完善各项电教制度,如电化教室使用制度等。

②健全各项电教记录,随时抽查形成制度。

③建立评价教师利用远教资源、电教化教学制度的考核办法。

④加快校园资源网建设。

(三)注重教育信息技术的研究和运用

1、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形成,关键在于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本学期学校将组织教师大力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2、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决不是一个或几个教师能担当起来的,建立一支有一定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软件”基础。本学期,学校将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校园网络培训,鼓励、支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搞好教学,促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

3、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管理,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①认真完成信息技术教学,全面做好学生网络化信息技术考核工作。

②备课组召开专题研究活动及展示,学科带头人开展多媒体公开课,并做好记录。

③师生写出实施远教、电教化教学后自己的心得体会。

④编写电教教学工作总结。

(四)、扎实开展远教工作,远教培训,推进远教工作,努力在远教管理和应用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模式。

1、积极组织、完善制度,形成规范,接受上级领导的调研评估。

2、完成远教工程的资料收集,做好周前节目预告服务,(专人负责)应用于教学,服务于教学。

3、每学期各学科有针对性地通过下载有关资料进行学习,组织收看网上优质课堂教学。

4、积极开展远程教育课题研究,课题确定为:利用远教资源构建本校资源库。

5、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信息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级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观摩、研讨活动。

6、学期末,师生完成开展应用远程教育资源服务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或论文。

第9篇:技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形式主义,而是应对过去进行的一次深刻的自我批判,为自身的提高做出应有的努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信息技术教研组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信息技术教研组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一

本学期,我备课组在校园及各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全体成员认真执行校园和备课组工作计划,透过全组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并取得必须成绩。现将本年度教学工作回顾如下:

一、加强政治学习,促进备课组建设。

本学期,全体备课组成员认真贯彻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各项工作,认真学习《教师法》、《新课程研修70问》等法律法规,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等活动,不断增强科组成员的师德修养,切实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工作,在教科室领导下加强学科备课组活动,增强科组成员的凝聚力和工作热情,用心探索开展各项工作的方法措施,为科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带给了根本保证。

二、内塑素质提高业务水平,教育科研工作结硕果。

1、加强《新课标》、《新课标实施指导意见》的学习,认真探讨切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用心开展对现代教学手段的探索及运用工作。

2、本学期,我校信息兴趣小组成员在永嘉县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中,获得县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名的好成绩。

三、加强新课改、教学等理论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用心开发教学资源,认真研究我校学生的状况和教学设备的状况,针对信息技术课教学资料变化大、经验少、学生基础差别大等特点,认真探讨,使课程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并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必须的经验。

2、认真落实校园教科处认真做好本期备课组工作活动的通知,每周一举行群众备课活动,校本培训工作也得到了大发展。

3、备课组成员认真备课、上课,同时,针对信息技术课堂纪律管理困难的具体状况,认真讨论研究课堂管理方法,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备课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从而增强新老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不断改善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活动课,开拓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素质。

本学期来,高一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学年伊始,全组成员便认真落实职责分工,切实制订活动课教学计划,保证活动课能够顺利开展。在培训过程中,用心探索活动课教学方法,透过认真组织培训材料,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潜力,同时,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用心参与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用心性。

五、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培训、维护工作。

1、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校园发展的需要,提高本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潜力,我们信息组认真对我校中青年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指导,使不少中青年老师学到不少知识。

2、用心维护校园校园网站,成为我校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也为我校教师、学生、家长进行网上交流带给了一个平台,为新课改实施、学习、探讨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3、认真对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维修和维护,保证了校园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信息技术教研组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二

忙忙碌碌,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本学期,我们信息技术组的老师在这个学期,立足岗位,团结协作,求真求实,教书育人,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并且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在这个基础上,基本完成了远程资源设备的管理与电教设备的管理登记工作。现将这个学期教研组工作总结如下:

1、立足实际、搞好教学。

我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掌握比较欠缺,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从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是个空白,甚至不知道鼠标的用法,不知道开关机的方法。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呢?虽然多多少少接触了电脑,但大部分都是在网吧接触的,他们的思想观念里面计算机就是用来玩的,至于学习豪没有兴趣。怎样让一个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的学生,熟练地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让那些对计算机教学没有兴趣的学生转变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我们组的老师进行了“分层教学”,增强兴趣,多设计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情景的模式,并加强个别辅导、实现同学间一帮一、多帮一,基本解决了常规教学中难以攻克的难题。

2、立足教学、搞好教研组工作。

在教务处的要求与指导下,这个学期的教研组工作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在开学初就针对各个年纪严格制定了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做到教学伊始,整体把握,有的放矢。

3、责任第一,管理好电教设备。

我们学校现有学生机88台,教师用机22台,两个学生机房,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各个教研组也配置了电脑,四个多媒体电教室,还有其他各类电教设备。为了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运作,我们组教师切实做到对电教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能自己检修的一定及时检修,需要保修的也及时向学校反映,尽量做到各类电教设备的正常使用,不影响教学教学工作。

4、抓好电教设备的使用登记制度。

由于我们学校中小学学生机房是分开的,学校规模较小,整个中学部信息技术教师一人包,小学部信息技术教师一人包,所以在使用登记的时候少于监督,难免出现偷懒缺少登记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组此次切实落实学生机房的使用登记制度,建立使用登记表册,做到节节登记,清晰明了。对多媒体电教室的管理基本上沿用以往的表册,严格按制度落实,做到课前定课,课后登记,不定时检查统计,上报统计结果,切实配合学校年终对教师的远程教育设备使用情况的检查,做到有理有据,不弄虚作假。

5、管理好学校网络的使用。

由于我们学校地处银川远较,全校教师基本上都住校,为了更好的服务教师,学校耗资组建了校园网络,并连接宽带,极大的方便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我们组更积极配合学校管理好网络资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晚上开网,开电子备课室以供教师查阅资料,学习;为更方便周末不回家的教师,坚持周末开网,为老师提供更善更完的服务。

6、管理好远程教育资源,使之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为使远程教育资源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本学期从开学伊始我们组就切实做好远较的管理工作,及时下载资源并整理,同时将资源下载及整理情况及时通报所有教师,做到使全体教师尽早的了解资源,使用资源。并积极配合教师修改、制作课件,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互相帮助。同时建立健全学校资源库,及时刻盘,归档所有资源,为教师借阅、使用提供更好的服务。

7、保障校园闭路网的畅通,积极配合各部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我们学校共19个教学班,班班有电视,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校园闭路网系统。我们组作为校园闭路网的管理者,切实做到闭路网的畅通,保证中央一台、少儿台、中教一台的正常播放,同时应学校小学部小段及学前班教师及学生的要求,开通炫动卡通频道,做到更好的服务于师生。配合教务处,及时下载形势教育大课堂并刻盘,组织安排全校师生通过校园闭路网观看学习形势教育大堂。配合政教处,做好学生德育、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教育工作。

8、积极配合各部门活动,做好音响、摄像、照相并归类存档工作。

本学期学校各部门组织了多次活动,有语文学科周、数学学科周、英语学科周、美术兴趣小组、学生大课间等一系列活动组织。我们组积极参与了各部门活动,做好了照片摄像的资料采集工作,并及时整理归类,做好学校资料库,为各部门调用做好积极准备。同时配合学校大型露天活动,做好音响器材的事先检查,事中操作,事后整理工作,确保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

这一学期,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及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但是检查起来,所存在的缺点毛病也是不少的,还需今后努力改正。主要缺点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欠缺,还存在有懒惰思想;二是工作虽然很努力,可是个人能力还有待提高;三是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不够深刻。今后,我们一定在校领导及全体同志们的帮助下,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使本组教师的思想和工作都能更上一个台阶!

信息技术教研组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三

在过去的一个学期当中,高二级信息组在校园各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全体组员认真执行校园工作计划和教研组工作计划,透过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本学期是选修课开设十分成功的一届,高二文科选修《网络技术与应用》,理科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以往都没有开过这两门课,因此难度较大,经验缺乏。但我们能认真扎实的对待教学工作,认真充分的挖掘资源,备好每一节课,尽量使学生能透过生动的实例来完成学习,到达教学效果。最后从学生反馈的成绩来看,效果十分不错。

2、用心开发教学资源,认真研究我校学生的状况和教学设备的状况,针对信息技术课教学资料变化大、经验少、学生基础差别大等特点,认真探讨,制定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学组织管理方法、设备合理使用方法,充分发掘我校现有教学设备资源,用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认真进行群众备课,使课程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并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必须的经验。我们根据新课程,开发了一系列精彩的课程资源和课例。唐浩老师开发的“专家系统专题学习网站”、梁冠健老师开发的“成绩管理系统”为积累教学资源和素材带给了很好的平台。

3、组员认真备课、上课,同时,针对信息技术课堂纪律管理困难的具体状况,认真讨论研究课堂管理方法,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教研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从而增强新老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不断改善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一学年选修的状况来看,存在如下问题:

1、学生越学兴趣越少。这是因为学习时间长了后,学生感到难度增大,个性是《算法与程序设计》,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潜力,和认真的学习态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网络技术应用》特点是理论知识过多,学生理解难度很大,一些资料还是大学才开设的。

2、学生对待学习动态不明确。很多学生认为电脑课就是来玩的,不给他们上网他们就不满意,不愿意学习。

3、逃课的现象很严重,虽然每节课都点名,但校园没有明确的处罚措施,因此逃课现象与日俱增。

根据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确立下学期要做的大方向,从而构成下学期的工作思路。

1、认真贯彻落实《课标》安排,为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做到早准备。

2、加强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加强相互间的听课交流。

3、做好平时常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