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校团课总结范文

技校团课总结精选(九篇)

技校团课总结

第1篇:技校团课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高校“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团队即学生科技创新教师指导团队、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学生科技创新技术团队。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需要准确运用“三位一体”模式,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措施,将三支团队有效结合,共同培养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高科技实践型人才。

一、“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综合国力竞争已转化为技术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必须立足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以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形成敢于创新、追求创新的氛围,促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达到培养和造就一批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的。

二、“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的问题分析

我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日益重视。2006年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三小”立项总数为41项,2007年“三小”立项总数为103项,2008年“三小”立项总数为121项,2011年“三小”立项总数达642项。“三小”立项数字逐年增加,这与教师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更与学校制定相关的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密不可分。

表1

(1)学生科技创新教师指导团队激励机制问题。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高标准需求,高校对科研及学科建设工作格外重视。繁重的工作量让老师们抽不出时间来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我校针对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没有完整的激励机制措施,仅针对于获奖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而日常课堂、课后指导学生未参加比赛或参赛未获奖的教师却名利全无,导致教师主动承担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积极性下降,动力不足,缺乏稳定的教师指导团队。演变成现在的自下而上,盲目找老师的“闭门造车”,慕名找老师的导师成果移花接木的现状。(2)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团队激励机制问题。近年来,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与育人工作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我校是以校团委为主体,分团委为抓手,社团协会为依托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体系。学院团委书记担任科技创新管理团队责任人,学生会、团委学生干部担任科技创新管理团队指导教师。我校现状,学院团委书记除承担团学、科技创新工作外、还承担了辅导员、组织员等多项工作。团委、学生会学生干部除协助团委书记开展团学工作外,还要配合团委书记进行各类科技竞赛选拔、通知、协调等工作。如此繁重工作量的同时还经常受到教师、学生埋怨。长此以来导致科技创新管理团队积极性受到打击,工作效率下降,动力不足。(3)学生科技创新技术团队激励机制问题。目前,各大高校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加大力度,制定配套的激励机制调动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但未形成科学合理、相互协调的长效机制。我校制定了《南昌航空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管理办法》,针对参与省级、部级比赛获奖学生给予相应的奖金。而学生科技创新技术团队日常培训、选拔、比赛、获奖等一系列相对应的考核制度、保障制度、评价体系、奖励制度等都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事实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多数都是在课余时间进行,学生白天除了完成基本的课程外,经常要加班加点做项目。团队协作项目的学生经常由于课程紧,成员间时间不统一等问题,中途退出,导致团队项目流产。长期以来,学生积极性减弱,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少,个体类竞赛多,团体类竞赛少的现状,更严重的是在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的保障下调动不了低年级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梯队培养中断,大量科技创新型人才流逝。

三、构建“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

(1)完善科技创新教师指导团队激励机制。高校可依据学校自身发展特色,以学院为单位,以不同系部涉及到的大赛为平台,建立以系部为单位的学生科技创新教师指导团队。团队也可选聘科研能力强的校内外专家作为团队核心成员。我校分别从科研工作量、教学工作量、管理工作量三方面作为教师岗位聘任的考核指标。首先应建立工作量转换、工作量抵扣等激励机制,保障教师完成岗位考核。只有将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转换了相应的教学工作量,教师才有足够的动力投入到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中去。学校应从教师课外指导学生开展的科技论坛、讲座、实验实践环节等入手,按课时计算工资和教学工作量。教师若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科技类比赛获奖,可根据获奖等级进行科研工作量的转换,减轻教师科研工作的负担的同时也对教师所在的团队给予适当物质奖励。学校也可根据教师能否带领学生完成科研课题和学生能否做好科研实践作为考核评价教师教学业绩与教师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2)建立科技创新管理团队激励机制。科技创新管理团队所做的工作多数都是隐性的,难以得到大众的认可。打造敬业的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学校应针对这支队伍日常对学生开展的一系列科技创新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对于分值多、贡献大的管理团队年度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奖励。(3)加强科技创新技术团队激励机制。学生总是希望取得成绩后能够得到奖励,既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构建“激励机制”就是要使大学生在取得绩效后能够得到合理的奖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创新热情,否则大学生就可能丧失积极性。培养专业的学生科技创新技术团队,学校可将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与学分设置、学生评价制度、学生保研加分制度等密切挂钩,实施创新学分制,对参加校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比赛获奖、研究成果、科技发明获得专利、所创作的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学生和团队均给予创新学分奖励。

“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团队是高校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三支队伍,构建其激励机制可以激发整个科技创新工作中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激励措施使得学生科技创新教师指导团队更稳定、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团队更敬业、学生科技创新技术团队更专业,学生在“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团队模式下会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创作能力,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 考 文 献

[1]李健,淡天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19):62~46

[2]王祚桥,周培松,孟三爱.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38~328

第2篇:技校团课总结范文

弹指一挥间,我在教师的岗位上又平凡地走过了一年。追忆往昔,这一年来的工作自己没有取得太大的成绩。但是,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本学年的工作。展望未来,为了总结过去,扬长避短,使自己站得更高、走得更好,寄望明天的工作更为进步,以下是2009年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一、思想方面

我在思想上严以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与老师团结合作,能够正确处理好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特别尊敬老教师,把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一学期来,我还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各项工作安排。

二、教学方面

我是学校的信息技术专职教师,这学年担任了学校一、三、四年级共12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要求自己做到:做好教学工作计划,课前精心准备、课堂认真教学、课后细细反思,并结合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本期重点对一年级学生进行了计算机画图、三年级指法练习及文字录入内容的教学等,所教学生绝大多数都能利用计算机画图软件独立画出一幅完整的图,能在规定时间内录入一定数量的文字,同时注重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在本学年中,我校开展了平阳县小首届教学节暨平阳县小教育共同体“轻负高质”品质课堂团队赛课活动,我担任我们学校22支团队里其中一支信息技术组的组长, 我们组由我校四位信息技术老师及共同体麻步一小周飞仙,南雁镇小董文杰两位组成一个小团队。我带领我们团队教师一起讨论、一起探究我们组研究点应该确定什么,才能让我们信息技术课更轻负担,更高质量。通过为期一个月时间进行四维磨课。我们组提出了这样的研究点:“任务设计”对“轻负高质”品质课堂的教学影响。通过上网搜索资料,确定主题到定课题最后到备课,通过四维磨课我们组推出由周飞仙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让幻灯片变得更美》。通过我们组全体组员团结合作,还有专家的指导,最后我们取得不错的成绩,获得四星级奖项及优秀教学设计奖。

四.成绩方面

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中心,而如何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教师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一年来我重抓常规让教学保质保量,如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辅导。不断反思,这一年在教育科研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县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县二等奖。另外,在参加县第二届骨干教师评比中荣获县骨干教师称号。平阳县第十二届教师多媒体课件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四、本人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注意力。

第3篇:技校团课总结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233-02

当前,新疆正处在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中央新疆经济工作会议对推进兵团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为兵团经济社会建设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兵团要提升和把握这次机遇,实现兵团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必须有坚强的人才后盾作为基础。但是,兵团经济产业整体技术素质不高,中高级技术人才短缺,企业技术改造、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阻碍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客观上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因此,研究兵团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已经成为兵团区域经济实现飞速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完善的迫切要求。

一、兵团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1.新疆兵团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实力。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重要的统计指标首推国内生产总值,我国自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正式采用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重要统计指标之一,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采用GDP、人均GDP、GDP增长速度等指标来揭示兵团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从表1可以看出,自21世纪以来,兵团经济的总体实力一直保持持续增长,十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从176.4亿增长到770.6亿。尤其是2005年后,国内生产总值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兵团经济增长实现了近年来的新高,达到了770.6亿。新疆工工作会议的召开对兵团经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兵团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的势头。

2.兵团经济产业结构状况分析。21世纪以来,兵团的三次产业结构没有较大的变化,由2000年的40.6:27.5:31.9调整到2010年的36.2:34.1:29.7。兵团第一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39.4%下降到2010年的36.2%,仅下降了3.2%;第二产业由2005年的25.2上升到2010年的34.1%,上升了8.9%;第三产业由2005年的35.4降到2010年的29.7,下降了5.7%;从三次产业结构状况可以看出,兵团的三次产业结构没有得到较大的调整和优化,兵团仍处于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不符合全国经济发展的趋势,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优化。从2005年到2010年,兵团第一产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为9.3%,兵团第二产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为20.5%;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兵团第三产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为10.4%(表2)。

3.人均GDP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兵团人均GDP从2005年到2010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表3)。人均GDP是国际上划分工业化阶段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指标。根据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关于人均GDP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关系的研究,通过折算2005年到2010年兵团人均GDP后发现,目前,兵团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

4.兵团经济所有制结构分析。21世纪以来,兵团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及优化。“十一五”期间,兵团公有制经济、股份制经济、个体经济的比例从32.0:58.0:6.0调整为12.6:74.9:5.9。公有制经济下降了62.3%,股份制经济上升了30%,个体经济变化不大(表4)。公有制经济在兵团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减少,股份制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说明兵团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越来越强。

二、兵团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分析

从上述新疆兵团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今后兵团经济完全靠农业的屯恳戍边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只有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从传统的农业屯恳,走向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发挥城市产业科技文化集聚功能,与时俱进的丰富屯垦内涵转变屯垦方式。2009年,兵团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方式转变的发展方向,确定了发展农牧机械、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矿产开发、新型建材和氯碱化工等六大产业。兵团经济发展正由高投入,高耗能,低技能,底附加值转向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兵团30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调查和访谈,当前劳动力市场聘用技能型人才优先考虑的因素排前三位的依次为:“社会能力”、“岗位技能”和“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往往是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首要要求。此外,在访谈中还发现,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国有企业相对注重团队意识和工作态度,民营企业相对注重沟通能力和岗位技能,外资企业则相对注重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1.学历和文化基础。要求以中等文化水平为主。企业对一般技能型人才的学历要求总体不高,中等文化水平即可。对企业管理层技能人才的学历和文化基础要求在逐步提高,一般要求达到高职教育水平。

2.社会能力。要求具备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企业对沟通能力更为看重。现代制造业强调在劳动中促进员工个性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内在和外在的因素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这样,就需要其具有协同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3.专业技能。要求技能熟练。企业认为作为技能型人才,至少要达到专业技能可以应用的程度,最好能够达到熟练掌握和娴熟运用。当然,岗位技术含量不同,对专业技能熟练程度的要求也不一样。

4.职业道德要求。要求诚实、信守承诺,具备一定组织忠诚度和社会公德。企业对一般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道德比较看重,认为作为一线员工必须诚实,做到自己承诺做到的任务,不损害企业的利益,立足本职工作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

三、讨论与建议

1.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是根据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等要素的多样化组合。以下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几个关键环节加以分析。

(1)准确进行培养定位。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应用性、针对性、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方面以较为扎实、够用为度,技能方面达到熟练强化,紧贴企业需求,以岗位需要为原则。

(2)建立和完善由通识教育课、必修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训练课构成的全新课程体系。通过对课程的调整,将学生更大比例的时间用于实践和实习。

(3)加强实践教学。采取共建、改建、扩建的方式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建设的实习实训基地尽可能与生产、管理、服务一致,加强实践训练;逐步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强化实践考核;健全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确立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调动优秀的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2.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和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不同培养主体,在人才培养上各具优势,需要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单纯在职业院校的3年时间,很难真正培养出合格的技能人才,尤其难以真正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因此,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进行引导。

(1)建设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应充分发挥企业和职业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加快培养速度,扩大培养规模,逐步建立一支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入才队伍,建立一批示范性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2)培养预备技师。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广泛动员企业支持,促进校企结合、联合培养,共同评价技能人才。职业院校难以一步到位培养高技能人才,可以先培养预备技师,经过在企业真实岗位的磨练之后成长为技师。

(3)改革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企业参与技能人才的评价,将企业纳入职业技能评审委员会,在考题设计和考官组成上都给予企业参与权。

3.加强双证书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相契合。职业院校“双证书”教育模式是把企业对新员工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评测、业绩评价、操作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试的要求通过教学过程和考试环节来实现,促进职业院校培养与企业实际生产要求相结合,并且实现教学成本低、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的目的,其核心实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的需要为依据,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来组织课程,规范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开发、课程结构、教学师资、教学指导以及教学活动分析过程,形成一个以任务履行为主体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4.注重基本素养的塑造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成长潜力和发展后劲的技能型人才,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非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热爱本专业的思想,达成职业承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人格魅力;其次,要构建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其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竞争性职场的要求。

5.加强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意识主要是指学生的就业意识,它包括自信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体会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职业院校还必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服务。

6.加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强中高职的衔接,有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更是培养新型高技能人才的良好出路。从现有情况看,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分段贯通式。即将一所或几所中职学校与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联合办学,采取“3+3”方式,前3年在中职学习,后3年在高职学习,按阶段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但中高职院校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整合、重组中高职的课程和教学计划;二是提升式,即选择部分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按照《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举办5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三是下延式,即高职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区域内,三种形式可以结合运用,实现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

[基金项目:兵团软课题《兵团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基金编号(2011BB032)。]

参考文献:

陈佳贵,黄群慧等.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

第4篇:技校团课总结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程;运动技术;体育理论;体育社团;结构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2-0079-04

课程内容决定于课程目标,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称新《纲要》)中有完整的表述,它反映的是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意志和社会对人的需求。当今的人才培养注重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发展,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多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新《纲要》指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这意味着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有着广泛的外延性,因此,新《纲要》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值得人们重新审视。

1运动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知识的载体。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那么,身体练习所形成的运动技术是否属于知识?多年来,我国把“三基”作为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也就是把技术、技能和知识区分开来。其实,这是我们在认识上的误差。什么是知识?“知识就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1]黑格尔也说过:“所谓知识,不是别的,即是知道一个对象的特定的内容。”[2]因此,运动技术具有知识的特征,可称之为操作性知识。操作性知识,专指合就目的并实有功效的人体活动的特定程序[3]。运动技术是人在从事以运动项目为中心的身体练习过程中,在自体内部之间和自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中通过综合体验所获得的身体认知[4]。它是新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运动技术上升为知识的范畴,就可以解释运动项目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客观存在了。运动技能的学习一直是学校体育,特别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必须建立在其掌握适宜的体育锻炼方法与手段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这是十分重要的观点。运动技能是现代人一种必备的生活前提,它是人们掌握生活技能、生产劳动技能的一种训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体育运动国际》中把每一个青少年可以平等地参加运动,并在运动中“获得与其天赋相适应的运动成就”作为一种民利规定下来。参加运动并在运动中加速“社会化”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在上述《决定》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正是准确地把握和运用了学校体育的这种特殊的附加功能[5]。新《纲要》也明确提出课程的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方法与技能,才能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而且,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是跟运动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的。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新《纲要》的“两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应该一项为个体性的运动项目、一项为合作性的运动项目。个体性的运动项目指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参加的运动;合作性的运动项目指需要两人以上才能参与的运动。大学生应该至少在个体性和合作性运动项目中各掌握一项,这样更切合社会实际,更有利于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有学者提出高校应该多开设既有健身性、技能性又低的项目,笔者以为不可做得过头。大部分学生都喜欢选择考试容易通过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课,但我们要考虑他们的选择是否跟社会体育相衔接。当今社会,奥林匹克运动日益全球化,竞技性的运动项目还是主流,足球、篮球等传统项目在很长时间内还会是世界上最普及的运动。而这些运动也正是学生的兴趣之所在。姚本先[6]调查了3756名大学生,57%的学生运动爱好集中在球类,包括羽毛球、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所以,高校体育不可一味追求新兴运动项目。只要技能考核不过于强调运动技术的精尖,不用运动水平高低作为衡量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合格与否的主要依据,学生就不会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

2体育理论教育

一直以来,我们理解中的体育课程都是以运动技能为基本内容的,运动技术是体育课程的主要部分,体育理论教育居于次要的地位。1992年颁布的旧《纲要》规定:“各类体育课均包括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的学时不得少于教学时数的12%。”而体育课程理论教学的效果如何呢?1995年对辽宁省1200名在职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结果表明,有41.18%的人认为在大学时期所获得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对工作后的体育活动没什么影响[7]。不少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当前我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无论是教学课时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均亟待改进[8-9]。在这种形势下,新《纲要》对体育理论教育作出这样的规定:“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从12%到10%,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学究竟何去何从?

当前,很多高校都是把理论教学穿插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但是,能够说得上理论联系实践的多数是一些运动项目的规则等理论。那些健身原理等内容很难在运动实践中穿行,而且这样的讲授缺乏系统性,因而收效也不大。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10%的理论教学也似乎太低了:日本名古屋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体育课全部都是理论保健课;韩国各高校体育课程中体育理论的学时均占到总学时的20%-30%左右;美国的高校体育教学虽有较大自由度,但体育理论课却一直是必修课,并占了50%比重的学分[10]。张勇等[11]认为,当前试图通过片面地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与比例的做法,是不实际、不科学的,也不是解决学生体育意识不高的有效办法。他们建议,把传统体育实践课和体育理论课完全分离开来,把体育理论纳入公共必修课教学中,设立一定授课时数和学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较为彻底的体育课程理论教学改革措施。

考虑到健康教育学和体育课程从目标到内容都有相当的兼容性,可以把二者合而为一。当前,高校的教学计划里都把健康教育学列为公共必修课程(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也列入健康教育体系,课程名称为健康与心理教育),设18学时。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大差异。西北高校在推行健康教育初期,张生芳[12]调查了36所院校,有34所开设了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但不到6年时间,有21所院校先后取消了健康教育的内容。白莉[13]调查了我国372所高校,只有36.02%的高校开设了健康教育课程,有58.53%的高校只开设健康教育讲座。谢佩娜[14]对浙江省20所高校进行调查,没有一所学校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刘圣国[15]调查的黑龙江44所高校中仅有两所高校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湖南省51所高校有24所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必修课6所,选修课7所,讲座11所[16]。可以说,我国高校健康教育已经由系统的集中教育转向了零星的分散教育,这种状况是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

笔者认为,如果把新《纲要》里规定的16学时的必修理论教学课时(4学时/学期,体育课为2年共4学期的必修课)加上18学时的健康教育学必修课时,共计34学时。设立36学时(或32学时,因为有些学校公共课一学期上16周)的高校体育课程理论必修课,基本上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可以使体育课程理论教学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对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都有好处。

3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在我国学校体育界,体育课程一直跟体质和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体质是健康的物质基础,健康是体质的外在表现。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体质是一种“特质”,健康是一种“状态”。体质是人体维持良好健康状态的能力[17]。2002年7月,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的精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实施办法规定,学生达到《标准》良好等级及以上者,方可评为三好学生、获奖学金;达到优秀成绩者,方可获奖学分;学生毕业时《标准》成绩达到60分为及格,准予毕业;《标准》成绩不及格者,高等学校按肄业处理;对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无故缺勤,一年累计超过应出勤次数1/10或因病、事假缺勤,一学年累计超过 1/3者,其《标准》成绩应记为不及格,该学年《标准》成绩最高记为59分。新《纲要》又规定,体育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要“充分反映和体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内容和要求。”由此可见,高校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属于实施体育课程的范畴。

到目前为止,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实施情况基本良好,近86%的高校按照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学生体质测试文件指示精神,全面实施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同时按《标准》规定和要求实施成绩评定。测试受众面现已覆盖60%的在校学生,学生普遍对体质测试标准持积极态度[18]。但是,很多研究都局限在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有关指标的探讨和相关测试指标的统计分析上,较少人研究如何通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学生掌握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方法和手段,而这项任务更应该是重中之重。我们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目的不是为了设置一个考试方式,不是为了要数据而测试。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只是一个手段,目的是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纳入体育课程的内容,并进行课程化管理是迫切需要。

4体育社团活动

体育社团是以体育运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体。它是社会社团的重要类别,也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体育社团是一种社会组织,它执行一定的体育职能,完成特定的体育目标,是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群体。而大学生体育社团是有共同运动爱好的大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众性团体,活动范围主要在大学校园,属于体育社团和社团的范畴,属于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大学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扶植”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是大学体育工作的新任务。

上世纪初,时任校长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对北京大学进行革新,使北京大学一改暮气沉沉的旧习气,成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的策源地。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扶植社团” ,包括体育社团[19]。1917年12月,北京大学学生发起成立体育会,以练习各种运动技术、强健身体为宗旨。时至今天,这种“扶植社团”的思想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北京大学相继成立了30余个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居各学科协会数量之冠。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高涨。课余体育锻炼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活动方式之一。据调查,我国大学约有77%以上的男生和60%以上的女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抱有兴趣。约有70%左右的大学生能够不同程度地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约有40%以上的大学生每周能坚持锻炼3次以上,锻炼时间也能持续30min以上[20]。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集中于本校的体育场馆,其参与锻炼的主要方式趋向于和同学一起锻炼为主,以个人锻炼为辅。球类等有较强趣味性项目是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首选内容。这些都为大学生体育社团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据1993年对北京市65所大学的调查,学生群众性的体育组织普及程度极低,平均每校只有1-2个,学生群众性体育社团仅仅覆盖3.8%的在校学生[21]。时至今天,这种状况已经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北京大学现有包括登山、自行车、网球、棒垒球、围棋等各种体育项目协会超过30个。2002年,清华大学共有体育类的协会19个,如绿茵协会、游泳协会、棒垒球协会等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十多个体育俱乐部,如武术、跆拳道、自行车、攀岩、健美、健美操、长跑等。上海交通大学1986年成立学生体育总会,到2002年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一室、六部、十九个单项体育协会,逾六千名会员的大型学生体育社团,全面构建起了大学生体育社团健身网络[22]。2003年,吴秋林等[23]调查了华东30所大学,学生总人数为21.1万人,其中参加了各种体育俱乐部的有10.86万人,占总人数的51.47%。可以说,我国的大学生体育社团已经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纳入体育课程体系是大势所趋。

5高校体育课程结构体系

笔者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高校体育课程基本结构,主要针对一、二年级的一般学生。大学一年级设置体育与健康理论必修课,采用多媒体或者网络教学。一、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初,进行体质测试(含心理健康测试),主要测试指标(特别是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达到国内常模的中上水平(或者达到《体质健康标准》的良好以上)者进入运动技能学习,否则进入运动处方式教学班,进行主要以提高身体素质为目的的练习。对经心理测试显示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对其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运动技能的学习以体育俱乐部式(即体育选项课)教学为主,学校体育部门统一制定各运动项目的考核标准,学生每学期可有多次考核机会,通过的可以免修此运动项目,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当学生在两年内体育与健康理论考试、体质健康测试通过,又有两项运动技能(必须为个体性和合作性运动各一项)考核通过,可以免修体育课,但仍需进行体质监控,保留其学习运动技能的权利,鼓励学生掌握第三项以上的运动技能。体育部门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体质健康档案,如实记录体质检测结果和运动技能学习状况,并为之保密。学校鼓励学生成立各种体育社团组织,主要由体育部门统一进行学分制管理。

图1 高校体育课程基本结构

图2 高校体育课程附属结构

新《纲要》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应把校运动队及部分确有运动特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中。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学生的全面关心。在此,本研究的体育课程附属结构主要针对这三类学生设计: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不适合上体育课的特殊群体、学校运动代表队(见图2)。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可以是运动项目,也可以是体育人文社会学之类的课程。对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体育保健康复课。除了体弱、残疾的学生可以参加学习外,对体育保健康复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选修。结合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和中医的有关理论,向学生传授“体医”结合的系统知识。还可以导入保健按摩师的技能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并学会科学进行养护,甚至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我国当前开展体育保健康复课的状况不甚理想。林建华等[24]调查了上海、北京等十个省市的27所高校,开设保健体育课程的学校为59.25%。虞荣娟等[25]调查了41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的占51.3%。吴燕丹等[26]调查了50所实施新《纲要》的高校,仅有68%的高校开设了保健课程。有的高校即使已开设体育保健课多年,但授课中只注重体育实践技术教学,传授一些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未能将保健体育课教学提高到应能使学生长远效益,乃至终生健身的高度;甚至有的高校保健体育课程形同虚设。因此,新《纲要》下,高校体育保健康复课程的设置与课程建设的完善势在必行。

高校开展竞技运动,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是当今形势发展的必然。当前,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学校体育作为战略重点。小学是基础,中学是关键,大学出人才,这是一些体育发达国家的一条共同经验。在美国,NBA球员中有60%来自大学篮球联盟,每年“选秀”的对象主要就是大学生。因此,新《纲要》把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纳入体育课程是时展的需要。我国50到60年代前期的实践已经证明了高等院校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一个重要基地。在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上,北京高校的十多名运动员获得了金牌,有的还是全国纪录保持者。现在,从实力雄厚的重点大学到一般院校都把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如上海交通大学,高水平运动项目主要有篮球、乒乓球、游泳和田径,该校己拥有国际健将23名,健将26名,一级运动员103名。各院校都以培养出全国冠军、世界冠军为荣。据了解,雅典奥运会冠军中至少有18人来自大学校园,包括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烟台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有许多有利条件:师资结构完善,文化素质高;有较好的运动场地和器材设备作保证;专家学者众多,科研条件优越,便于集中力量,协同作战;大学生文化素质高,易于领会和接受训练计划。高校办好高水平运动队,有利于促进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以提高带动普及,并为学校创出名声。可以预见,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事业还会随着我国体育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运动训练纳入课程化管理是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冯契. 哲学大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010.

[2]黑格尔. 小逻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28.

[3]张洪潭. 技术健身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3.

[4]邹玉玲,史曙生,顾渊彦. 体育课程导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6.

[5]卢元镇. 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14.

[6]姚本先. 当代大学生兴趣研究[J]. 心理科学,2000,23,(1):113-114.

[7]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体协. 中国高校体育改革回顾与展望[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8]吴明智,曾吉,李智伟.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 中国体育科技,2001,37(5):22-23.

[9]高军,郄捍烈. 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92-93.

[10]邓艳香,林少娜,周斌. 21世纪高校体育发展趋势的探讨[J]. 体育科技, 2002, 3(4) :75-78.

[11]张勇,许传宝. 普通高校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反思[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4):33-35.

[12]张生芳. 西北高校健康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2):27-28.

[13]白莉.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体育科学,2003,23(3):23-28

[14]谢佩娜. 对我省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教育内容的改革与设计[D].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1.

[15]刘圣国. 黑龙江省大学生健康教育状况透视[J]. 黑龙江高教研究,1994,(6):62-64.

[16]盛祖龙. 湖南省高校健康教育现状和展望[J]. 中国健康教育,1996,12(1):5-9.

[17]何仲恺. 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1.

[18]陈小容.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2006年高校体育部主任培训班(东南大学)资料,2006.

[19]石新明. 论蔡元培先生的“扶植社团”思想[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2):31-34.

[20]王华倬,刘玫瑾,于秀. 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89-91.

[21]杨东东. 北京市65所高校学生群众性体育社团现状的调查分析[D].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1993.

[22]陈小蓉,顾渊彦.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52.

[23]吴秋林,茆飞霞. 华东地区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调查[J]. 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25-26.

[24]林建华,郭琼珠. 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及课程设置的若干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4):44-46.

第5篇:技校团课总结范文

年终工作总结的写作过程,既是对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过程,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社团活动工作个人总结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社团活动工作总结报告1三里岗中心学校社团活动以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创设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社团活动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性活动,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既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符合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学生通过活动,能获得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去年的基础上,本学期进一步细化社团活动。首先,本学期一开始就制定周密的活动计划,让活动有章可寻。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和学校师资力量,确定适宜的社团。本学期我校成立了书法,美术,武术,葫芦丝,篮球,科普,手工制作,摄影摄像,英语口语,乒乓球,花样跳绳,呼拉圈,健美操,腰鼓,棋类共15个社团.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离不开老师的精心组织和耐心指导,因此,我们选拔一些有特长,认真负责的老师来指导社团活动,并在开学之际召集指导老师开好社团活动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以便有效的开展活动。

其次,做好社团活动的常规管理工作。细化社团活动纪律,强化社团活动责任。在社团活动之初集中六七八年级学生宣讲社团活动纪律,并将活动纪律打印出来,在教室张贴。明确社团活动指导老师的责任,打印出来,分发给各个指导老师。每周三开展活动时,各指导老师必须上、下课时都清点学生人数,并由专人作好载。每周三开展社团活动都有专人督察。我和唐艳老师在社团活动开展的两节课时间在各个社团巡察,监督社团纪律,维护活动安全,并及时处理各种偶发事件。

社团活动工作总结报告2在过去的一年里,电子竞技社在研院团委,和研院学生会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在兄弟社团的积极配合下,在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下,取的了不菲的成绩,其成绩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1、内部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突破

(1)DOTA比赛的组织,调剂,报名,招人;

(2)社团邮箱、QQ群等信息交流系统的日常维护和不断的优化;(3)社员档案、活动策划书等社团活动资料的整理和管理;

(4)社员们在寝室文化节、女生节等活动中,加强了社员之间的交流沟通;这些活动的举行,都极大的提升了,社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增强了社团的凝聚力,和团结心。

2、电子竞技知识学习和实践,专业竞赛的积极参加,取到了突破性的进展

(1)“电子竞技”和“比赛”等培训,让全体社员对电子竞技等专业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2)11年23月初,在社长的带领下,组织了寝室文化节DOTA电子竞技大赛。

当然,在这一年中我们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需要加强:

1、社团活动创新还需加强

社团因为刚成立有些经验不足,仍然需要加强,社团品牌活动的创新性突破。

2、社团的人才培育机制还须进一步的完善

通过对电子竞技学习来加强对社员综合能力的锻炼,是我社的立社之本。然而,由于城市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社团本身的软件和硬件基础的限制,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加强科学化、人性化和差异化的建设,培养力度有待加强,培养方式有待创新。

3、社团活动的品牌宣传必须形成品牌化、系统化和立体化

社团活动只有通过网络、户外媒体和纸媒及口碑宣传,才能取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和大力支持,才能赢得全校师生和兄弟组织社团的积极配合,才能塑造和提升社团的品牌形象,扩大社团的品牌影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善于总结,才能长于学习,快于成长。最后,我代表电子竞技社全体成员向以后的全体社员提出以下期望:坚决要加强,和院团委、院学生会和指导老师及全体社员的交流,充分调动社员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大学路上,电子竞技社和我们一路同行!青春途中,我们与电子竞技社共同成长!我的工作总结报告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社团活动工作总结报告3校园中五彩缤纷的社团活动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也为我们带给了展示自我潜力与发挥创造力的舞台。不但能开阔眼界,增加人生阅历,还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度的社团活动还是我们大学生业余生活的“调味剂”与“润滑剂”。不但能够起到放松情绪舒缓压力的作用,

而且很多学生在加入社团后,明显的感觉到自我的沟通潜力、组织潜力、表达潜力、处事潜力等都有很大进步,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乐观了。

我院在9月中旬的时候,随着我们大一新生军训的结束,院里各大社团都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招生纳新工作,而加入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也成为我们大一新生生活的第一课。在进入大学以后,我们不少的大一新生都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参加了社团,同时也是想在这个环境中发挥个人特长,施展自我的才华,锻炼个人的潜力,拓展人际关系,更加能培养团队的协作精神。

我也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选取了自我喜爱的社团,有幸成为我院篮球俱乐部的一员。但是我加入社团的时光并不长,之前从未深入的了解社团的内部工作。在我心目中,社团是学院中不可缺少的组织机构,社团活动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它就是以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而创立的。但是,直到我真正的深入了社团内部,从一个单纯的社团活动的参与者逐步走向一个社团活动的举办者的时候,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了举办社团活动的真正好处。虽然在筹备活动的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大的小的困难。但是当我们大家齐心协力一一把困难解决了,再次回首的时候,我们收获的不仅仅仅是心中那一份单纯的喜悦,更多的是满足感与成就感。

前不久,我们篮球俱乐部举办了一场面向全院学生的“对”争霸赛,由于我进入社团的时光不长,也并未参加过什么大型活动,所以在起初筹备活动的工作中,我感到很茫然,不明白该从哪里入手,不知该从何处开始准备。好在社团中还有大二的学哥学姐们在一旁指导。记得我的首次任务便是为本次大赛的开幕式写一个流程,在此之前我从未接触过类似的工作,当我接到任务的时候,我感到一丝恐慌,我不明白流程中到底该有些什么程序,是什么样的精细程度,但是我也不想刚刚接手工作就被困难所打倒。于是,我开始向社团中大二的学哥学姐询问、学习,向班里的同学征求好的意见、推荐。最后,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最后成功的举办了一场开幕式,我参与了这一活动创办的过程,成功的吸引部分同学参与我感到很欣慰。但是我悬着的心并未落下,我从中发现了很多细节的问题并不是处理得很好,于是我吸取了这一次的经验教训。在举办闭幕式的过程中,我就已经能对工作得心应手了,能够独自完成工作并成功的举办了闭幕式。

在别人看来,这或许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活动,但是当我们真正的参与到里面,从始至终的体会了这一举办的过程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是一种享受,一个能够体现自我潜力,增强自信心的过程。

社团本就是服务于我们学院同学的,加入社团让我感受到实践出真知,长才干,参与服务活动有利于激发我们追求进步、崇尚礼貌、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热情,有利于培养我们大学生的社会职责感,增强团队意识和群众荣誉感。社团服务活动的有效实施也能使我们服务主体的组织潜力、协调潜力、表达潜力,人格、心理等都得到不一样程度的锻炼和提高,从而更易于成为角全面发展的个体,自身也更加和谐。

社团活动工作总结报告4回顾一年的社团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为了今后社团活动搞得更好特对本学期的社团活动总结如下。

一、确立社团活动目标

围绕“把社团活动打造成为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新的增长点。”这一总目标提出了艺术体育类社团,力争在运动会、各球类棋类比赛;其他社团辅导老师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努力激发学生潜能,张扬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的具体目标,并为每一个社团拟定了合适的目标。

二、开发社团校本教材

在社团活动师生情况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社团活动持积极态度,参与的__较高,他们希望社团是一个民主、温暖的立体场,好玩、有趣的快乐园。社团的开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材。根据我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学校拟定开设文学类、艺术类、益智类等六个大类近20个社团,根据教师的辅导意向,初步安排各社团的辅导老师。

学校社团要求教师编制一本适合具有校本特色的社团教材,本学期开学后组织了社团教材专项评比。在社团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老中青教师各显才能,无论是体例编排,还是内容选择,都力求精益求精,一本本精美的社团教材的出炉,赢得了工作检查组的赞誉。

三、加强社团过程管理

为确保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我们逐步规范社团的管理。本学期开设的社团涉及文学类、艺术类、体育类、手工类、益智类等__个类别,共____个社团。由各社团指导老师根据学生自愿报名,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自主选择心仪的社团。在日常的社团教学管理中我们坚持实行备课审核制和行政巡课制,努力提高每一节社团课的效率。

社团活动工作总结报告5为调动师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展现良好的精神面貌,推动学校教育的良性发展,我们结合学校工作实际,长期成立了以文体活动为主的各类学生社团10多个,包括篮球、田径、音乐、舞蹈、信息技术、科技制作、书画等方面内容。通过参加课外社团活动,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一批批特长生不断涌现。社团活动,为许多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又一个平台,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来,我校社团活动始终坚持从学生兴趣出发,结合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因势利导,活动经常化、多样化,学校体育、艺术2+1活动蓬勃开展。如小歌手比赛、校园集体舞展示、田径运动会、科技节、书画比赛等,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自我展示的机会。而一年一度的庆六一“嘉年华”活动,涉及项目多达30来个,更是成了许多社团成员脱颖而出的舞台。在众多的社团中,篮球、制作、舞蹈社团是相对突出的3个。

一、玩转篮球,让学生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篮球是我校传统社团项目之一,苗子的选拔,梯队的建构,训练的落实,我们都有一系列专门的制度予以保障和实施。成熟的培养机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校多名体育教师地辛勤付出。特别是俞益军和郑伟飞老师这两名体育教师,为创建学校篮球强队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俞益军老师已经被借调到教体局工作,但他和郑伟飞老师一起多年的篮球执教经验已在我校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在历次嵊州市中小学篮球比赛中,我校篮球队,尤其是我校女篮队员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在每年的市中小学生篮球比赛中,多次挺进前三强,如在去年的联赛中,我校女子篮球队就取得了女子甲组第二名的好成绩。以篮球社团为龙头,我校其它体育活动也开展得红红火火,在全市体育工作条例检查和大课间活动检查中,我校的工作都被当作典型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20____年,我校被评为“绍兴市群体工作先进集体”。

二、科技制作,开启孩子智慧的又一扇门。

以小制作、小发明为主题的实践创新活动又是我校的科技特色社团活动之一。组建这一特色社团,主要基于我校有一个较为有利的师资条件,即我校的美术教师陈敏柯老

师,他不仅有这个方面的特长,而且具有广泛的兴趣,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有一股肯钻研会创新的韧劲,因此,在他的指导下,我校学生的创作才能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在比赛中,航模、海模,小制作、小创造、小发明,均在绍兴市一级获得了较好的名次。陈敏柯老师也曾被评为绍兴市科技制作优秀指导教师。学校获团体优胜奖。由于我校在科技、制作方面的诸多亮点,嵊州市电视台《教育在线》栏目还专门以“小制作中我成长”为主题来我校制作了一期节目。为鼓励师生多创新,多突破,学校方面也给予

了有力的经费保障。如在20____年的元宵节灯展中,陈敏柯老师设计了两盏大型彩灯《脸谱》和《化蝶》,构思巧妙,意蕴深刻,但制作这两盏灯的预算也大概需要五、六千元钱,学校二话没说,专门拨出专项资金支持该项活动。最终这两件作品都获得了市一等奖,学校也荣获团体优胜奖。

由于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的出色成绩,20____年,学校被嵊州市教育体育局、嵊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认定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特色网络学校。

三、群舞蹁跹,捕捉百花园中舞蹈的精灵。

第6篇:技校团课总结范文

按企业的标准和流程来实现高校软件工程实训课程的目标,让企业的要求、企业的模式、企业的技术走进软件工程实训课堂。在企业实际的需求和项目开发模式基础上,使学生建立软件工程意识、提高软件工程素质、增强软件项目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的合作精神,以培养能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IT技术人才为目标,引导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组织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充足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在企业化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企业实践的特色,实训指导老师要在软件企业开展调研,了解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的要求;了解企业不同项目开发的平台;了解企业项目团队的组织结构;收集企业允许公开的组织过程资产。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软件工程实训的课程大纲、课程章程、教师和学生的组织结构、平台和文档的定义、软件开发过程和工具的选择、项目管理的实施等。为达到实训课企业化的目的,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在调研的基础上,以企业的标准进行实验室软硬件平台的构建,包括应用软件企业的实际开发环境、项目管理环境、版本控制环境。

2)规范软件工程过程和项目管理过程。以PMBOK为指导,严格按照项目的启动、计划、执行、监控、收尾过程进行,规范学生在开发过程中的软件工程思想。

3)校企合作,团队合作。在指导教师层面,采用团队合作的模式,构建了由企业导师、项目管理人员、开发人员、有测试专长的老师组成的PMO,实时为各小组进行远程和现场技术支持;在学生层面,以学生的能力和性格为参考,任命各小组的项目经理,并且赋予项目经理一定的权限。

4)激励机制。将实训课程提升到项目的级别,定义实训课程的里程碑,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定期开展项目的绩效评估,公布绩效信息,公平公正地给予团队和成员奖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软件工程实训课程企业化实施方案的实施流程

实训课程在企业实施的内容上要具有可行性,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注重实训内容与理论的有机结合,避免成为单纯的技能培训。实训教师除了按企业项目的标准和流程要求指导学生,还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技术,不断进行分析和总结,制订一套适合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训课程企业化实施的最佳方案,将探索的中心定位在如下几点。

1)探索如何在实际的软件项目中应用软件工程方法论。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实训课程的先行课,学生对软件工程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止步于感性的认识,在不同类型的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如何灵活应用软件工程的方法论是值得探索的。

2)探索如何在学校实验室构建软件企业项目开发的平台。学校实验室的软硬件环境是以教学和科研为出发点构建的,如何在实验室的环境下,搭建可以同时支持不同规模和类型项目开发的平台,保证学生在实训中掌握软件企业项目开发的平台,也是值得探索的。

3)探索如何在实际的软件项目中应用项目管理方法。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规范的项目管理是软件项目成功的保障,因此,国内外的软件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每学期都有实践课程,由于课程类型和时间等多方面的限制,学生很少在实践课程中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软件工程实训有不少于四周的时间,教师如何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意识和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是值得探索的。

4)探索软件工程实训教师队伍及学生的组织结构。任何的项目开发都是建立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为了达到实训按企业化的模式进行,不能简单的靠一个校内指导教师全程负责,学生也不能简单的分几个小组。因此,如何构建企业指导和校内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如何根据学生的类型成立团队是值得探索的。

5)探索软件工程实训期间需要的项目文档,构建团队的组织过程资产。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项目文档,软件项目的国家标准就对软件项目开发所需要的文档进行了定义。如何在实际的项目中进行对国标规定文档的裁剪是值得探索的。

基于以上五个探索要点,实训指导老师可制订如下的项目实施流程。

1)启动过程:制订实训章程,至少包括制订基本准则和确定实训项目。其中,基本准则包括如下几点:

(1)遵守实训基地的规章制度;

(2)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各项目组组长负责该组成员的出勤管理,组长每周五将汇总情况上报指导教师;

(3)各项目组必须保证每天有半个小时的项目例会时间(可以采用网络的方式),组长指定相关人员做好例会记录,因特殊情况而缺席的人员,必须有辅导员签字的请假条;

(4)每天课程结束之前,项目组组长将团队版本库上传给指导教师。实训项目指在深入软件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和企业指导教师互相配合,将企业实际项目裁剪到120人/天的规模,根据实训人数确定可选项目的数量。

2)规划过程:制订实训的管理计划、人员计划、进度计划、质量计划、验收计划等。管理计划指实训指导教师对实训过程中项目范围的变更处理、人员变更、时间管理、风险管理等作详细的管理计划。人员计划指为了有效地进行资源共享、团队合作以及公平的绩效和考评,我们给所有参与实训的企业指导老师、学校指导老师、学生分配不同的权限和责任,形成由PMO项目管理办公室(学校和企业老师)、指导老师、团队经理、团队成员构成的四级项目人员结构。进度计划指将四周的实训时间,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验收五个过程制定里程碑,各里程碑要进行评审验收。质量计划指确定要验收的项目文档和评审的节点等。项目文档指确定各团队要提交的项目文档,至少包含项目合同、项目的需求管理计划、需求文件和需求跟踪矩阵;项目范围基准;项目进度管理计划、项目进度基准;项目质量计划;项目配置计划;项目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应对计划、风险清单;项目沟通计划、设计报告、变更记录、例会记录、用户手册、项目总结报告。评审节点指结合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验收五个过程制订相应的评审节点,给出评审结果和相应的调整措施。验收计划指给出实训考核的标准和方法流程。总的原则是面向过程的考核,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绩效考核,根据每个同学在团队中的角色进行任务的分配和考核。

3)执行与监控过程:按照规划阶段制订的计划,指导各团队的项目执行,在质量评审基础上给出各团队的调整措施,确保各团队所做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4)收尾过程:完成各团队的考核工作,进行实训组织过程资产的归档及实训总结。按照上面的实施流程,不断总结和优化软件工程实训企业化实施的最佳方案。

结语

第7篇:技校团课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学团队;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物流管理专业

一、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描述

所谓教学团队,是指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远景目标、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或工作方法而分工合作、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职教学团队的合作,有全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团队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另一方面,高职教学团队的教学研究与改革,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行业要求和标准而展开。现代物流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建设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对于提高现代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确保物流专业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培养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物流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近三年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引进、进修、企业顶岗实习等培养途经,建设了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爱岗敬业、数量充足、年龄结构(45岁以下13人,占专任教师86.67%)、学历结构(硕士及以上学位11人,占专任教师73.33%)、职称结构(高级职称教师7人,占专任教师46.67%)合理的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

1.以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核心。建设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不能仅依靠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提高技能或一味增加兼职教师的数量,而应以校企双方工学结合为合作平台,构成学校专职和企业兼职的两支力量,共享教学资源,人才双向互动,以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完成开放式的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整体效应,达到教学团队师资结构的重构。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专业骨干教师6人(占40%);另外,宝马公司聘用2位教师为零件类培训师;具有双师素质教师12人,占专任教师80%;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教师7人,占专任教师46.67%;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践。团队结构的合理性是专业教学改革取得好的成效及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物流管理专业从行业企业聘请技术专家5人、能工巧匠15人,共计20人担任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比例为1∶1.33。对于兼职教师,参照其职称与工程实践资历,把兼职教师分为兼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实行分类管理。校外兼职教师参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学生校内外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指导及毕业论文指导及答辩工作、开展物流运营管理专题讲座。学院实行弹性灵活的教学时间安排制度,在晚上和双休日安排课程,为兼职教师来校授课和指导实习实训提供了便利。校外兼职专业教师已经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为加强企业兼职教师建设,制定了《外聘教师招聘与管理办法》等制度。

此外,物流管理专业还实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双教师制”,为每位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配备一名企业兼职教师。学校教师承担通用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实际运作经验和特殊技能内容的教学,保证校内教学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2.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作为教学团队的目标指向。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目标应是针对市场需求、针对学生来源、针对高职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灵活多变的专业设置;以应用为主旨,推动突出人才定位的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必须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为基本任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了解职业岗位群,组织适用于就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课程体系。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是广东省最早开办此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之一。2008年物流管理专业被确定为首批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经过近3年的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完善,并建立了《物流业务基础》、《仓储管理实务》、《配送组织与管理》等13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课程标准重修后,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物流管理专业紧紧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的理论和方法,校企合作建立了《物流运输管理实务》、《供应链管理》、《物流业务基础》、《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管理实务》5门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有1门拟参加院级精品课程的评审),每门优质核心课程均有配套的教材、课件、案例集、网络课程、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源。此外,《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国际货运实务》网络课程建设工作已经启动。

为了使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能尽快使用适合于高职高专的教材,学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材建设规划工作。近3年来,专业专任教师主编或副主编高职高专教材13本,参编教材4本。学院鼓励专业教师与企(行)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和体现“工学结合”的自编教材,物流管理专业与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4本和体现“工学结合”的自编教材1本。

3.选好教学团队带头人。教学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具有教学改革实践者和团队领导者的双重角色,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娴熟的教学技巧、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创新能力,还应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学术成就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把握专业发展的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团结人、凝聚人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近三年,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占13.33%)。专业带头人理论水平高、行业知名度广、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熟练。均是高级物流师,有的被评为广东省第六批“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现被聘为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和国家物流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等。有的担任全国现代管理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业教师、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职业教育分会港航物流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4.借助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促进校企合作,扩大社会服务,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师资资源,积极为社会和行业、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近3年物流管理实训基地为兄弟院校和企业提供培训人数达711人次,年平均培训237人次;接受兄弟院校参观和交流57人次。

2009年6月26-27日学院成功承办“首届全国高职高院校物流技能竞赛广东赛区选拔赛暨广东省首届高职高专院校物流技能竞赛”,全省32所高职高专院校派出了代表队参赛。学院代表队获得团体、“现代物流理论应用技能奖”和“现代物流设备操作能手奖”3项冠军。

2010年6月24-25日学院成功承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0年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广东赛区比赛并荣获大赛优秀组织奖。全省36所高职高专院校70个代表队共117名指导教师、280名参赛选手参加了比赛。学院代表队分别获得企管沙盘二等奖、物流沙盘优胜奖。

物流管理专业重视教师科技开发服务能力的培养,引导教师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实际需要的应用技术研究与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3年来,物流管理专业承担各类应用技术研究与服务项目6项(其中广东省交通厅项目3项、香港新创建公司项目3项),项目总经费达87万元。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物流运营管理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充分体现高职特色,物流管理专业依托广东交通行业,近3年新增9家校外紧密合作型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运行良好,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毕业顶岗实习机会,实现学生在校期间有不少于8个月的企业实习时间。

2010年10月20日学院成功承办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第六届校企高层对接会”。搭建了学院与企业会员之间的资源共享平台,对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开拓了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推荐就业的渠道。

5.提高教学能力,培养人格魅力,加强团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学的成功不仅需要团队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准,还需要他们研究专业教学论,并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对职业教育师资来说,其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还必须符合职业教育及相应专业的特点,有特定的指向和独特的视角。

近三年,物流管理专业教师40多次参加校内外组织的业务培训活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技术培训、专业技能训练等),专业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技能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物流管理教学团队有7人共18人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或教学质量进步奖,有1人被评为教学能手,有1人被评为教学名师。

近3年以来,物流管理专业依托行业和企业,从专业实际出发,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专业教师主持和参与了教研教改课题13项,其中,省部级(含)以上7项,院级6项,项目总经费46.9万元。通过主持的教科研课题及教改工程项目的开展,打造了一支整体素质在省内领先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三、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管理策略

1.建立健全教学团队管理及运行机制,教学团队管理及运行机制分外部和内部。在教学团队的内部管理制度上确立学术权力的地位,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当分离,扩大教学团队的管理自。教学团队负责人在改革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制定团队工作计划,决定团队成员的组成,调控内部经费,考核与评价成员,实施分配办法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力。而学校管理层则从发号令者变换成团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与机制来为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同时,积极整合教师资源,为教学团队的组建和发展构建平台。为此,学校要改革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淡化教师的系部所属关系,在全校范围内整合教师资源,从行业和企业中挖掘教师资源,鼓励组建跨系部(部门)、跨行业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近年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团队建设,积极探索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专门制订了《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办法》、《“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意见》、《“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的暂行办法》等文件。根据原人事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广东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和《关于印发《广东省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做好我院“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形式有工作激励、机会激励、文化激励、薪酬激励。从物质上的激励可以在专门的津补贴和奖金、职称评聘、外出培训、人才选拔、科研立项、年度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精神上的激励,可以通过树立典型,加大宣传,全力营造团队建设的浓厚氛围,给团队以精神的优越感。在物质激励方面,要注意分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不要让团队成员背着包袱开展团队工作,否则可能会起到相反的导向作用。对从行业和企业中聘入的团队成员,可考虑纳入学院兼职教师队伍管理,享受兼职教师的相关权利。

另外,应有专项经费保障,把教学团队建设与现有的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把教学团队优秀标准与衡量这些项目建设的成效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学团队的成果给予必要的物质激励。学院制定了《关于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学质量进步奖评选办法》、《教师教学质量等级评定办法》等文件,对教学涉及到的各环节都制定了相应标准,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制度。

3.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学院根据教学团队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以业绩为核心,以同行认可为重要指标,建立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使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切身地感受到学校对自己贡献的认可和客观、公平的评价,保证教学团队的高效运转。例如,教师的薪酬分配实行“岗位实绩管理”,将教师在教学团队中承担的岗位和创造的业绩与岗位绩效直接挂钩;在教学团队内部,实现教师竞聘上岗和末位淘汰制,促进专业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优用劣汰;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教制度,考评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劣,为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

四、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成效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物流管理专业已形成了“报考率高、录取分数高、报到率高、专业对口就业率高、用人单位满意率高”的良性发展态势。2008~2010年间:专业招生第一志愿上线率分别为1104%、730%、657.61%;录取新生报到率分别为88.24%、95.21%、87.72%;当年年底总体就业率分别为100%、99.45%、100%。近两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称职率为94.5%,优良率为55.9%。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带动了报关与国际货运、连锁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整体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以物流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现代流通类专业集群优势。

参考文献:

[1] 陈建孟.基于创新团队建设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思考[J].高教与经济,2008,(4):18.

[2] 张光春.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职教与成教,2008,(3):491.

[3] 金南冬.把握关键建设高职院校教学团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2):56-57.

[4] 段圣贤,陈建华,李艺.基于集团化办学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创新研究――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消费导刊,2009,(9):167-169.

[5] 马宁.高职院校部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7):29-31.

[6] 常忠武,钮立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应重视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6):70-71.

[7] 骆志勇.高职学院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育教学团队建设[J].内江科技,2008,(1):104.

[8] 易飚,陶亦亦,胡清.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5):70.

第8篇:技校团课总结范文

目标一: 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团支部青年教师中,大多是新上任的年轻教师。经过一学期的实际锻炼和大家的勤奋学习,老师们进步很快。加强青年教师的互相学习,争取更大的提高依然是团支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本学期团支部的青年教师在继续开展上学期随堂听课活动的同时,结合学校计划,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通过严格评审,进行表扬与奖励。结果固然重要,过程必然精彩。“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项活动,有利于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容易激发青年教师学习的兴趣,鼓足了青年教师的干劲,力争培养出我校初任教师中的教坛新秀。

目标二:提升青年教师的科学理论水平

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青年教师更要掀起学课标、研课标、用课标的热潮。青年教师除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始终贯彻精神外,还要加强老师之间的互学、促学。结合学校计划,团支部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此外,为扩大青年教师的知识面,接受现代化科技的教育与熏陶,团支部计划在 “五四”青年节前后,带领全体青年教师前往南京科技展览馆进行参观学习。让青年教师亲身体会科技的发展历程,接受前沿科技的教育,给自身充电。

目标三:关注身边的留守儿童

2011年2月11日出版的《皖东晨刊》中刊登了电影《妈妈的手套》将在滁拍摄的相关内容。这是一部反映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情感为题材的电影。看了触动人心的故事梗概后,我们不由自主的把电影中的人物和身边的孩子相联系!我们的学生中,是否有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怎样?……一系列的问题萦绕在脑海中。心动不如行动,关注留守儿童不仅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我们青年教师。现在该是我们拿出热情,奉献爱心的时候了,就向学校计划中说的:帮助身边的留守儿童,多深入他们的家庭,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体会师爱的温暖。

目标四:加强青年教师的体育锻练

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全面推动第三套广播体操。作为青年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其中,和孩子们共同进行体育锻练。每天坚持与学生一起做操,与学生一起开展大课间活动。不仅自身得到了锻练,更融洽了和学生的关系,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另外,团支部定期举行集体锻炼活动,搞好“革命的本钱”。

活动安排:

2月 召开团支部会议,布置一学期活动计划,吸收团员教师的意见,开展好本学期的团支部活动。

3月 开展随堂听课、学习课件制作和帮扶留守儿童活动,实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计划。

4月 组织好青年教师外出学习活动,交流学习体验,总结学习收获。

5月 交流课标互学、促学情况,安排好第三届少儿艺术节及学校庆“六一”活动。

第9篇:技校团课总结范文

关键词:TBL教学模式;高校体育;教学团队

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高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其目的是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智力及身体素质的共同提升,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完成的重要历史使命。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基于TBL教学模式的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团队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TBL教育模式

TBL是一种以团队为基础,激发学习者的团队协作精神,关注人的创造性与实践性的新型教育模式,该教学模式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得到了有效应用[1]。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TBL模式的步骤一般为:1.1采取合理的分配方式,将学习者组织成若干固定团队;1.2学习者需要体现了解教学内容,以便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1.3对学习者的体育水平进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来判断个人或者团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辅导;1.4针对性的开展多次联系,发挥团队写作,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共同的目标;1.5进行实践结果的评价与总结。TBL教学模式中,有组织及有步骤的互动,能够使团队中的具有基础知识及不同技能的学习者在合作学习过程通过共同探讨、共同进步以及共同提升,以不断提升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思维的能力。

2.高校进行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推进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不但是个人成长的需求,同时也是时展的需求。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长期存在知识教育以体育教学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实际教学中过于重视专业理论与技能教学,忽略了体育教学这一重要内容,同时体育教学团队建设滞后,教学模式落后,这也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方式进行改进与提升[3]。借鉴TBL教学模式与理念,打造一支高质量的体育教学团队,是助推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

3.TBL教学模式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团队建设

3.1教学团队构建。合理分配、组织及管理相对比较固定的团队是TBL教学模式应用的重要前提。高校体育教学团队的建设,为提高团队建设质量,首先需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建立不同的体育教学团队,建设试点,试点取得一些成效后再以点带面进行推广,以逐渐壮大教学队伍[4]。同时体育教师还应充分认识到构建教学团队的重要性,深刻的体会到教学团队建设内涵。其次是要构建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良好氛围,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中,需要给予团队成员良好的待遇、帮助以及支持,尤其是成员地位、待遇、职称等方面的倾斜能够让教师体会到更高的重视度,这对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巨大帮助,进而使教师能够全身心的参与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此外,在高校体育教学团队构建上,还需要明确目标定位的重要性,目标定位需要立足于实际的体育教学改革,建立短期以及长期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通过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来确定合适的目标。目标确定后,需要科学合理的构建体育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负责人的遴选非常重要,一般由事业心强、责任感高以及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因为此类负责人往往能够发挥自身的管理与专业能力,带领整个团队向着高校体育发展的前沿进步,同时使团队成员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实现教学团队共同的目标。在团队的配置上,绝非简单的将人员进行拼凑,而是应遵循优化组合的原则,吸收一些肯钻研、有能力且干预奉献的教师,促使教师教学目标的一致性[5]。团队成员的人数应控制合理,注意团队规模,因为人数过多往往会造成一些负面效果,比如使管理更加困难,整个队伍也容易变得散漫。成员能力上,需要注意知识与技能的合理搭配,以便在职称、学历、年龄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同时整个团队成员在负责人的引导下,进行相互协作,统一思想与行动,以便营造出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规划出团队共同的发展愿景,以提升教学团队的凝聚力。3.2学习应用。在教学团队构建完成后,团队成员学习、准备以及应用是TBL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中团队学习是助推教学团队得以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对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够不断增强体育教师的认识能力,使体育教师能够不断加强学习,逐渐更新原有的知识,形成适合体育教学发展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达到补充、拓展以及提升的目的,进而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以及实际教学效率。团队成员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往往影响目标实现时间与实现质量,因此在教学团队中营造出一个积极、和谐、坦诚的合作氛围及成员关系就非常重要[6]。教学团队成员在愉悦及良好互动沟通的教学环境中,往往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及潜能,相互之间合作紧密,共同探讨体育教学相关问题,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共同提升。此外,在教学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承担着实现团队目标的责任,这也是保证高校体育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关键,也是作为团队成员应该有的自觉性,对于团队内部的分工,团队负责人应充分了解团队成员的特长,通过合理的分工以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能力,通过取长补短与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以提升团队的吸引力。3.3个人及团队的认定。TBL教学模式中,流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个人以及团队的认定。对高校体育教学团队建设而言,个人及团队的认定就是对教师个人及教学团队的评价。个人及团队评价上,首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与评价方法,对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建设、教学研究以及学科发展等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同时还需要对教学团队中教师的精品课程、教学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成果等进行评价。其次是评价的具体内容以及评价的实际标准,需要根据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体育教师现状制定,决不能松散,同时评价标准也不能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再次是要不断完善以及创新评价手段,在实际的个人及团队评价上,可以采取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专家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得评价即能够对体育教师的自身发展作出合理评价,又能够对团队建设情况进行合理评价,以便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保证教学团队始终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助推教学团队的健康及稳定发展。3.4综合能力应用与实践。TBL教学模式中,综合能力应用与实践是教学模式的核心[7]。体育教学团队建设中,需要依照团队目标以及阶段性的任务要求,在团队负责人的领导下,通过教学活动评价、现场指导以及教学案例分析等过程来增强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知识技能培训、专业教学讲座以及学术研究报告等活动来不断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此外开展体育教学研究还应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提示教师的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并做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进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3.5评价与总结。TBL教学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环节还是教学评价与总结。这主要是因为高校体育教学团队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经验积累。所以对高校体育教学团队建设而言,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价与教学经验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在评价与总结过程中,需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习者成绩、团队成绩、团队贡献成绩。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团队建设中的评价与总结,可实现成员绩效、团队绩效及团队贡献成绩的量化,此外还可以借助学生测评、同行测评以及专家测评等多种手段来总结教学团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对于量化的信息内容进行处理,即对于量化成绩优秀的教学个人及团队给予绩效奖励,这样能够调动团队以及团队成员的教学积极性,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团队建设质量。

4.结语

总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基予TBL模式的高校体育教学团队建设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TBL模式下的教学团队,在团队负责人的领导下,建立起团结、信任的团队协作氛围,能够促进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实现团队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姜玉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第六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综述本刊记者姜玉莲[J].中国远程教育,2013,23(05):8-15.

[2]魏勇.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14(02):75-78.

[3]程利群.对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3(04):90-93.

[4]苏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J/OL].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12(02).

[5]李加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3(02):29-31.

[6]李壮.普通高校新办高职专业中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23(07):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