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

第1篇: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程建设 供应链管理实训课程 沙盘开发 校企成果转化

供应链管理是集信息技术、企业管理、运筹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对于社会阅历浅,又缺乏企业经验的大学生具有一定难度。如何采用一种轻松、直观的方式让财经管理类学生具备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学会从供应链的角度思考企业的各种经营问题则成了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

1.现状分析与不足

目前,大多数院校供应链管理实训采用由教师演示讲解相关的业务流程与原理分析,练习重心依据事后发生的原始凭证进行事后的统计与核算,最终由教师命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主要表现为两点不足:

1)不符合供应链管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综合要求。供应链管理要求各企业必须同步、协调运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都获利,因此信息的及时交流和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供应链管理实训若只能提供根据事后凭证核算环节,那么无法体验核心业务流程、科学决策的过程,则供应链管理思想学生根本就无法体验,更无法累积相关的工作经验。

2)不符合现代教育职业教育理念。传统知识讲授的教学形式,始终将教师放在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收知识无法调动学习热情。命题考核或自评加他评考核评价,都体现为终结性的评价方式,重点强调学生知识的全面性,而无法凸显出过程中学生行动上的表现。

2.供应链管理实训模型分析

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手工沙盘和电子沙盘两种形式来展示整个供应链,让学生对供应链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沙盘运营的激烈对抗中感受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寻找供应链上企业共赢的平衡点,进而能够从整条供应链的角度来思考企业的运营策略,在链上企业共生共存前提下,如何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协同能力、决策判断能力、设计创意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1)实训模型在内容上要求真实地展现了供应链间信息、资金、物流的和谐统一。系统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理念。为学生塑造了一个了解企业、了解供应链的完整的学习环境;通过角色模拟,体验从市场需求、销售反馈、渠道运营、订货确认到研发生产,销售发货、物流配送、资金结算、广告策略、产品定位、促销选择、销售实现的管理应用;借助了直观的沙盘教具,分组在公开透明的市场上进行经营竞争模拟。如下图1所示:

2)行动模型体验完整的经营决策、过程控制、统计核算管理过程。每一端结合岗位实际提取典型工作流,可直观感受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切身体验供应链中各企业的不同岗位的角色和作业流程;在真实平台的决策中把握供应链管理要点;透明信息环境中掌握供应链管理知识和技能。如下图2所示:

图2 管理过程与“三流”传递关系

采用多年连续不同经营策略,达到每个期间“重复的是过程,而不是内容”。通过项目递进关系重构、序化,解决知识应用的逐步递进,培养学生知识全面应用变通能力。

3)教学组织模型采用“以赛以训”组织形式。评价模型采用学生组队分角色分岗位在虚拟环境中竞赛PK的组织形式,教学教师承担市场操控者兼任裁判、讲评专家的角色,集知识性、趣味性、竞争性一体。

4)教学评价模型采用“系统客观评价”考核形式。采用由系统采样数据进行决策分析,客观评价结果的方式。

5)采用B/S架构模式进行系统开发。为了解决数据集中管理、数据易备份与恢复、安装维护过程简单等问题,采用了B/S架构实现平台开发。

3.供应链管理实训系统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创新供应链管理实训模式,实现决策流程核算功能一体。供应链管理沙盘实训系统改变传统课程实训模式,系统设计基于业务流程的整体方案,借用“沙盘”概念,开发独特、直观的沙盘教具,全仿真业务流程,并融入市场变化,结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体会供应链经营管理过程。使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里,在沙盘对抗中体验完整的经营决策、过程控制、统计核算管理过程,感受供应链企业间协作与制约的关系,感悟科学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

2)采用“以赛代训”教学组织形式,实现“知识运用、素质培养”双元并重。供应链管理沙盘实训系统改变了传统知识讲授的教学形式,采用“以赛代训”PK教学组织形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关系,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主动输出与被动输入的关系,让学生分制造、渠道、终端角色分岗位经营,在经营活动中行动起来协作共赢,让教师成为导演、裁判、点评专家。沙盘综合运用了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一方面将抽象的管理理念和陌生的管理过程模型化、可视化,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对抗形式的教学组织有助于激励学生盘点经营结果,反思决策成败,梳理管理思路,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教学实施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改变实践教学中学生个体化单体模式,形成了全体学生同为一体,相互影响、相互激励,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自生的实践环境。学生经营中综合运用供应链知识,实现“智商”培养;通过团队协作组队参赛实现“情商”培养;通过市场淘汰训练抗压、抗挫实现“逆商”培养,弥补了传统课程重知识弱经历、经验,达到知识、素质并重。充分让学生发挥“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主人翁精神,享受理智分析、科学决策、完美控制过程,体验到知识运用的乐趣,获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增加了生活的阅历,增长了工作的资历。

3)搭建供应链管理实训平台,建设理实一体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创新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设计出在一个逼真的经营竞争环境中,进行各种业务操作,体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和竞争,以及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用友公司与学院携手开发此实训平台填补市场空白。系统配套开发的实训教材、规则、学生手册,以及完备操作手册、教学点评资料形成立体化资源丰富了教学资料。

4)改变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过程与成效考核。系统解决了教师命题学生答卷传统考核方式,也摒弃了出勤、同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主观性过强的考核参数选取。供应链管理实训考核评价依据由产品研发、资质、门店等指标反映经营成果;通过所有者权益、市场占有、资金周转等综合因素由系统生成客观考核评价,既评价了过程又评价了质量。

企业供应链涉及企业经营的流程与供应链上相关企业间的合作与博弈,通过供应链管理手工沙盘形象展示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与核心要素,利用电子沙盘简化了企业经营过程中复杂的财务核算过程,使学生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企业的经营决策。

4.成功探索教学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校企合作途径。

供应链管理沙盘实训教学系统(含软件、教材、手册、加密狗)是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与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校企深度合作产物,也是教学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为商品、附加值增加的典型应用。2010年以来已顺利组织全国、省市供应链管理电子沙盘大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高等院校强大的科研能力,而薄弱的市场转化能力,让许多有价值的教学科研项目因“信息孤岛”而被长久束之高阁。学院通过与用友公司合作共同开发系统并实现成果商业化,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辟出校企合作新途径。学院由项目合作获取企业对学院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各方面的高度信任,企业后续共建专业共建、人才订单培养、双主体学院建设等工作深化了校企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职业教育:模式与范式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年

[2]姚孟良 用供应链观点看技能实训与课程体系的互动 《集团经济研究》 2009年

第2篇: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形成更强的竞争优势,出现了“横向一体化”的新的管理理念,即产、供、销形成一条供应链,此供应链连接整个产供销的所有企业。目前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性力量。因此借鉴企业供应链构建人力资源供应链式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电子商务时代;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C9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08-02

    美国INTEL公司董事长格鲁夫说过的一句名言:“未来的企业都是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将‘消失’”。可见电子商务是未来企业发展必由之路。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时代适应网络市场发展的企业经营管理新模式,将突破传统的商务模式,打破传统的竞争规则。电子商务(E-Business)是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提供信息平台在网上进行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平台不仅能够实现新的商务模式,同样也能使人力资源供应链发生质的飞跃,为真正实现人才供应链管理提供可能与可行的平台。

    一、人力资源供应链的内涵及特征

    人力资源供应链是一条连接人才供应、培训、服务、使用的人才链,同时通过对人才的培训、使用、轮换而增加其价值,因而也是一条增值链。人力资源供应链具有纵向性与横向性两大特征:

    纵向性表现在人才的产生渠道可以由公司内部纵向产生。企业内部人才通过岗位的变化与提升,实现企业内部部人才价值效用最大化,人才纵向供应链的管理是通过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使用、轮换以及对员工潜力的发掘提升来实现的。

    人力资源供应链的横向性特征,“横向一体化”主要指选择人才外包来实现。人才外包以及外部人才引进,即空降兵式的人才聘用。

    二、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人力资源系统的构成

    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为人力资源是实现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平台和条件。电子商务的出现彻底地改变了人才招聘唯一的面对面的招聘模式,形成了通过网络来实施信息广告、网上报名、网上考核、网上答辩,甚至网上签约等招聘活动。大型人才供求平台也因为互联网而得以实施。供应链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并能够实现有效资源的充分利用。

    企业人力资源系统有两部分组成:动态人才储备系统及动态人才需求系统。人才储备系统是企业所需人员的来源。概括起来企业人才的来源系统由中介公司、猎头公司、学校、求职个人、外包业务组成。前四个部分为公司提供所需人才,外包业务是从整体业务的角度提供服务。人才的动态需求系统来源于上面的五个子系统。但是这五个子系统的信息需要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过企业内部人才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而形成。动态人才信息系统不仅时时更新,同时还会分为现在急需人才、未来需要的人、短线人才、长线人才以及按专业和能力水平划分的各类人才。企业人力资源部在形成人才信息库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信息生成,而是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过程。

    2、人力资源系统运行流程

    公司人力资源部是人力资源系统的枢纽。首先是人力资源部与中介公司的合作。中介公司主要为企业提供基础的劳动力。包括一般劳动力和临时岗位人员的来源。与猎头公司的合作需要长时间的维持信息互通,以确保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的聘用到位。与学校的合作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聘用应届毕业生和接收实习生到企业,还有一种就是订单培养或者参与到学校专业人才素质培养过程中。个人聘用尤其是对于企业相关的高端人士,应给予长期的动态关注,形成良好的关系,以备不时之需。

    三、人力资本价值链构成与驱动模式

    1、人力资本价值链构成

    人力资本价值链就是从人才招聘、培养、到任用、考核最终实现人才价值充分发挥的所有增加价值的步骤所组成的全部有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人力资本价值链是将人才的养成分解为战略相关的基本价值活动和辅助价值活动。价值链管理在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体现主要是如何运用虚拟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模型与评价系统设计,来满足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际人力资本价值链与虚拟人力资本价值链得以并行,两条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更  为模糊,达成链中成员的充分的无缝整合。价值链驱动的最终目标是向供应链节点上的合作者随时传递市场及消费者的动态数据流,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实现供应链管理。 2、人力资本价值链增值模式 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寻、? ⒂谩⒂⒘舻囊幌盗宵a href=//jihua.7139.com/881/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计划和控制职能狕嵯颍ü匀瞬判畔⒌幕?

    取和更新,带动人才在企业中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把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中的不同功能联系起来,使整条供应链受益最大;纵向,它联结企业内部用人部门与外部人才供应商。通过先进的技术平台,实现整个供应链上的人才信息共享,从而达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选、用环节:是人力资源价值链形成的第一个环节。这一环节至关重要。由于有了前面的人力资源系统的构建,这一环节的完成具有了良好的基础。只有遴选到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培训环节: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不仅包括对人才的遴选,重视培训,挖掘潜能可塑性是人力资源价值链增值的第二个环节。被聘用的人才,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素质,许多成功的知名企业都将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它有一个经营开发研究所,公司每年向该研究所拨款不少于10亿美元,每年在此接受培训的人员多达1万人,占公司人数的3.3%。从高级干部到新任经理,人人都要接受培训。日本富士通公司、联想集团也是如此,将人力资源看作蓄电池,通过不断地充电、放电,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企业培训是人才的二次开发,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挖掘潜能,不仅促进个人价值的完全体现,同时将人才自身的潜能与企业需要结合起来,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统一。另外还要实施前瞻性培训。企业若想防患于未然,应变“有病求医”思路为“无病预防”策略,构建前瞻性培训体系,增强企业的战略柔性,形成长远发展的动力。   任用环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企业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关键。“适才适岗、适岗适酬”,实行人才柔性化管理,才能使人力资源价值链在这一环节中增值。柔性管理实质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的积极性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前提。人才只有感觉到被重视,有用武之地,才会将自己所拥有知识及能力转化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这些知识能力存在员工的头脑中,较难掌握和控制,这就要求企业以人为本,提供机会,尊重他们的个体价值,使其认识到自身对企业的重要性,从而对组织产生归属感。甚至要了解人才的内心活动。包括对岗位的适应情况满意情况,去留倾向等。人尽其才,适度竞争人力资源的使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用好人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尽其用,所谓适才适岗,岗位的性质不同,对人的专业要求不同,即使在同类岗位内部,也存在级别之分,与这相适应的是,人的能力同样有大小、强弱之分,如斯图尔特提出的人力资源价值矩阵所示,在创造价值和替代程度两个维度中,人力资源可分为容易替代、低附加值;难以替代、低附加值;容易替代、高附加值;难以替代、高附加值四类。因此在配置人力资源时,要从质和量两个维度入手,将人力资源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二是竞争上岗,让员工产生适度的危机感,从而能够自发地做出最大努力,发挥潜能,这正是“横山法则”所追求的目标。操作时,从常态的角度来说,可以将末位淘汰制度作为常态的管理规则,配合过程管理、预警机制等方法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结合鲶鱼效应来促进竞争。

    考核环节:没有监督和考核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人力资源价值链中的考核监督环节也是价值链中不容忽视的环节。这一环节不仅是对人才素质、绩效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也是评价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环节可以通过网络构建虚拟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系统,企业人才评价系统两个系统来完成。

    总之,每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人力资本价值链的功效。一个价值链驱动的各环节可以即时地与其他的环节传递数据,进行交流。从企业发出的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开始,需求的信息自动地传送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入人才管理系统,人才管理数据库便记录了该需求信息,系统通过软件程序自动进行筛选,如果人才储备系统低于库存下限,系统会链接人才信息库,寻找适合人才目标,人才库还实行动态搜索功能,围绕公司战略所需储备人才信息,从而完成人力资本价值链的活动,达到价值链驱动的全过程。

第3篇: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程现代化;团队训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057-03 课程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与必然要求。在传统教学中,教育者强调对学生提出统一的、标准化的要求,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此同时,迎合了独生子女时代所特有的“不合群或任性”心理,而忽视了学生成才必须具备的团队合作训练。尤其值得注意是,从古至今已有的课程范式都把学生与教育内容置于对立的位置上,即课程中出现了“主客二分”现象。课程现化化就是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改革,就是要努力实现课程范式从“主客二分”向“主客统一”的转型,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以及使课程结构与社会、个人的目标相协调,使课程适应学生个性培养基础上的团队合作训练要求。高校课程现代化涉及现代高等教育观、课程观、价值观和知识观、以及课程设计与编制、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监督与评估、师资与设备的现代化等。而这些内容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其中最艰巨的一点是如何把社会发展需求越来越迫切、现行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团队精神培育贯彻到高校课程现代化的目标与路径中。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所授的《供应链管理》进行一些教法方面的探讨。

一、重视面向团队合作训练的课程现代化探讨

在教学与考核中,西方发达国家比较重视团队训练及其效果。国外老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很注重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几乎每门课程都安排需要团队合作的大作业。从开始准备到最后完成的整个作业过程,都是一次团队精神的培养与历练,不但小组成员之间需要进行专长基础上的分工合作,还需要通过合作性的游说使评委和其他同学认可有关作业计划与成果,并寄希望有个好的团队作业成绩。与其说是完成一项作业,不如说这是通过一次团队、精神的训练、测试与提高。以表1中的美国伍斯特大学《供应链管理》课程来讲,则非常强调团队作业(100分,占总分的25%)以及需要较好团队协作才能得高分的案例分析(80分,占总分的20%)。

从我国的特殊情况来看,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显得尤为必要。众多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也缺少与其他伙伴游戏的集体活动机会,不易养成合作处事的习惯,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过强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差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成员自觉地以团队的利益和目标为重,在张扬自己个性的同时主动与其他成员团结协作、尽职尽责的意愿和作风。

一项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65%的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团队精神,但只有2%的大学生有这一意识(张金山等,2007)。目前大学生的求职愿望迫切,期望值也很高,同时,对于什么是“理想、合适”的工作,以及怎样适应社会等缺乏清晰的认识。通常当被问到“作为负责人,怎样组织策划公司某活动”时,很多学生仍旧只回答“我如何做”,而缺乏充分利用身边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协同合作的意识与相应对策方案。即他们往往强调个体价值、喜欢“单兵作战”,而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等方面有较多的欠缺,这表明现行教学、教育没有能够际解决他们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问题,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面向团队合作训练的课程现代化探讨。

二、充分挖掘所授课程的团队合作情景及要求

专业课在实际应用时都涉及到团队合作的问题。以我所讲授的供应链管理来讲,它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现代科技应用条件下众多企业之间的合作问题。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步履已经由各国内部科研转向国与国之间的联合攻关,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已转化为全球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以跨文化沟通和合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科研方面,以往是采用发现和观察的方法,而如今很多大型科研项目,单靠一国之力是远远不能成功的。比如发射卫星,在研究卫星零部件的过程中,需要各国的资料和资源;生产汽车,外体、闸、轮胎可能是由不同国家合作的结果。也就是说,随着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团队精神逐渐成为科技发展的核心要素,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在全球供应链竞争背景下团队精神的重要外化形式。

从课程所涉及到的实际应用来讲,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不仅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设计、方法、管理、库存策略、信息策略等,还要能够运用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念进行以团队运作为重要特征的问题解决。要求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尤其是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供应链管理作为一门日益重要的学科,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它不仅包括供应链系统的构建和优化,还涵盖库存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内容。且每一个内容或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应用领域,各自所要求的基础知识相关较大,所以要在短短的几十个课堂学时中,把这些内容都全面细致地进行讲解是非常困难,也是不足取的。教师通常只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重点讲清楚,把供应链管理模式对它们的“协作”要求讲清楚,紧接着要求学生组成一个团队进行专攻,进行取长补短的课堂讨论、课后学习与作业训练,即着眼于以团队的形式解决一些独自完成不了的问题,与此同时进行必要的团队精神培养与必要训练。

三、不失时机地选用一些富有团队训练效果的教学方法

团队训练的方法很多,且因每门课、每个人老师的特点而有些差别。笔者授课的体会是“授人以渔”以及团队形式的“渔鱼训练”。“授人以渔”是针对学生兴趣、爱好、现有水平等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它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即在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怎样改进教学等方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志。它具体包括:(1)通过访问、问卷等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2)选定有针对性的讲授内容,变我能教的、我想教的为同学们想学的和应该学的。由于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内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因此教材本身并不能告诉哪些是一定课时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点,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认真地取舍。作为重点的内容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强调按教授的对象来考虑教学的侧重点。(3)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治学方法的方式,法无一定,贵在灵活有效。供应链管理涉及的知识面宽,需要教师从理论到实际,从中国到外国,从过去到现在对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其应用情况进行系统的阐述,或者叫“灌”。没有这个灌,就可能启而不发,导而不学。只是针对目前灌得太多的实际情况,需要特别强调学生参与以及能力培养。

“授人以渔”固然重要,而渔人得鱼却在垂钓之中。就一般学校的教学条件来说,“渔鱼”训练,主要从读、写、议、用等能力的培养上反映出来。读,包括课堂读和课外读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针对那些浅显易懂的、面广量大的教材内容进行读的指导,培养学生会读、快读的能力;后者主要是针对学科与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开列一些选读的参考书,并通过专题辩论、知识与能力竞赛以及与学习成绩挂钩等办法,调动学生读参考书和做读书笔记的积极性。写,就是通过一定写作量的规定与落实,使学生在供应链管理立论、观点阐述和写作能力等方面得到系统的锻炼。它除了上面所说的做读书笔记外,还包括创造类作业和写文章等内容。创造类作业,例如让学生编写一个比较真实、分析起来比较棘手的供应链管理问题或案例参加有奖评选,又如供应链管理问题征答,供应链管理作品展示等;写文章,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特点,规定一定的思考范围,由学生自定题目,撰写内容简洁、观点鲜明的学期论文。议,就是通过案例讨论及与案例讨论相关的专题辩论以及采访和接受采访等竞赛性的角色模拟,使学生的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使学生对当前发生的供应链管理问题保持应有的敏感,并进行力所能及的分析说明。反映在课堂上,即是鼓励那些能够带动整个班级讨论的富有“个性魅力”的学生进行有一定深度的全面发言。万事开头难,如果对率先起来发言的人有所安排(要尽可能做得巧妙,而不要给学生以“厚此薄彼”的不良影响,当然,如果用不着担心开头冷场,就没必要这么做了),并进行类似于“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的语言激励、与供应链管理课成绩的挂钩等内容的实施,就能够有效地把案例讨论引向深入。

四、把每次教学与实践都当作是一种团队活动

只要从以下方面努力,团队训练可以也能够贯彻每次教学与实践中。

1.学会并懂得成员间的欣赏。很多时候,同处于一个团队中的工作伙伴常常会乱设“敌人”,尤其是大家因某事而分出了高低时,落在后面的人心里就会很容易酸溜溜的。这也是很多本该活跃的同学却在课堂备受压抑或消极的原因之所在。课堂团队训练的效率在于每个成员配合的默契,而这种默契来自于团队成员的互相熟悉和欣赏。因此,作为团队训练的设计师与组织者,应积极引导大家主动去寻找并学习团队成员的积极品质。这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第一步。

2.重视团队间的沟通合作。沟通能力在团队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当你有了好想法、好建议时,要尽快让别人了解、让上级采纳,为团队做贡献。否则,不论你有多么新奇的观点和重要的想法,如果不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没有。持续的沟通,是使团队成员能够更好地发扬团队精神的最重要的能力。必须掌握的团队沟通语言是:最重要的八个字:我承认我犯过错误!最重要的七个字:你干了一件好事!最重要的六个字:你的看法如何?最重要的五个字:咱们一起干!最重要的四个字:不妨试试!最重要的三个字:谢谢您!最重要的两个字: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字:您!笔者授课的具体做法是,围绕供应链管理或国际物流的某个现实问题组成一个个小组,然后要求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体完成有关英文课件的翻译、相关中英文文献与案例的优选、对策报告的撰写与课堂集体交流、评分等。

3.重视团队合作中的个性张扬。团队精神不是集体主义,不是泯灭个性、扼杀独立思考。一个好的团队,应该鼓励和正确引导个人能力的最大发挥或个人英雄主义的最佳体现,这将会为团队带来永不枯竭的创新能力!诚然,团队精神的核心在于协同合作,但追求趋同的结果必然导致团队成员的个性创造和个性发挥被扭曲和湮没,而没有个性,就意味着没有创造,这样的团队只有简单复制功能,而不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其基本要求是通过有关制度设计确保个性张扬基础上团队合作。笔者的体会是,在十分重视团队训练及相应分数的基础上,又十分重视个性化很强的有关观点、方法、措施或方案的征集及评分。

参考文献:

[1]张金山,等.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育[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第4篇: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韩 嵩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副总裁

林涵武 北京和君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

汪骏飞 信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

胡君宏 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

王玉霞 北京宏景世纪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人力资源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人口红利消耗殆尽,分配制度改革推动人工成本快速上涨,企业关键人才绝对短缺情况持续,人才开发投入高而效率低,企业诸多问题亟待破解。当业界踯躅于如何开辟人才管理新路之时,打造“人才供应链”这把金钥匙跃入人们视线。在宏景软件举办的“精e人才管理、提升组织绩效”信息化高峰论坛上,业内专家济济一堂,围绕着“人才供应链”的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主持人:很多企业越来越认同关键人才要依靠企业培养这一观点,但与此相悖的是人才培养投入多,但效率低下,这个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韩嵩:我认为,首当其冲的是培训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真正统一的支撑企业发展的前沿性规划,跟企业实际结合不够。比如说企业发展面临着产业转型,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等等诸多的问题,实际上培训还没有跟上企业发展步伐。

第二是培训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结合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因此要让培训更有效率,必须与薪酬和职业生涯规划充分结合,明确各个职业生涯阶段需要什么技能和素质,从而激发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培训只是人才培养一部分,企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仅是培训这么简单,它也是一个系统,包括整个人员批次规划、后备人才的建设、相关的晋升标准都是辅助的,只有形成一个体系,比如说最简单的导师管理能不能做好,有很多形成建立的导师管理,如果没有发挥出效果的话,那导师管理是名存实亡的。

最后,企业培训需要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进行思维,企业在大量的培训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内部知识,这必然涉及到知识管理。如果知识管理跟不上的话,培训也会大打折扣。

林涵武: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他把新的水稻品种培育出来,最关键的是什么?是选种。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比最高,但关键点是要找到能够快速成长的种子。因此,我认为企业人才管理的最前端就在选种上;当然我所谓的选种,不是说现在就具有怎样的技能,而是具有怎样的潜力。人力资源管理关键是找到最好的种子,然后是企业建立培养体系,通过培训系统、评价系统、任用系统等,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

主持人:人才供应链的内涵、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与传统的培训开发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林涵武:人才管理不是面向现在,而是要面向未来,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需加强对人才需求的预测,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到底在哪里、如何发现“种子”选手等等,这是前瞻性;人才都是有个性的,需要根据人才个性和发展阶段量身定制职业生涯计划、因材施教,这就是柔性。打造人才供应链必须围绕企业业务计划,与业务脱节的人力资源管理一定是不成功的,这就是客户化定制。

韩嵩:我们划分人力资源咨询,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一是叫人才开发;而人才供应链这个概念,我的理解是前两个概念的延伸和聚焦。各方对人才供应链都有不同的定义,有一种说法认为人才供应链包括四个主要方面含义,即动态的人力资源规划、灵活的人才盘点、及时的人才补给、投资回报最大化的人才培养。而我从中看到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

第一,实效性。未来的人才管理必须根据需要实现及时供给。比如一旦有岗位空缺,招聘能否随时有效供给,有些外资企业不用人也在招人,建立起人才库,需要用人时就可随时招进来。

第二,投资性。更加关注效率,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提高投资效率,把我有限的培训资金都用在刀刃上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第三,动态性。外部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前三年调整一次就够了,但现在调整十分频繁,

第四,团队性。以往讲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更是业务部门的事,未来这个概念会越来越深化,对业务部门负责人要求越来越高,他除了业务角色以外,还要承担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将所负责部门的人才资源供应链做好。

主持人:如果从信息化角度来谈一谈,如何构建企业的人才供应链?

汪骏飞:我从我们企业实际情况角度谈一谈这个问题。我们企业目前有数千人的规模,如果不进行实时盘点,就不知道各个业务单元人力资源配置的状态。我们现在每个月都动态地进行关键岗位的盘点,这些关键岗位上的人员发挥价值的大小、绩效状态怎样,只有通过及时盘点才能搞清楚,才能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靠手工去做,仅仅是对企业每个人的信息每月收集更新一次的一项工作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必须建设e-HR系统。信泰人寿与宏景软件合作五年了,所有人才信息采集都是通过系统完成的,并进一步通过系统输出各种的报表和分析,这样才能支撑我们对关键岗位、关键人才的分析需要。

人才供应链的关键是看企业发展需要,业务目标是什么,这样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有明确的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要发挥价值,一定要与公司业务发展紧密结合。我这里有一个企业内部经验跟大家分享。我们在做管培生工作,我们首先看财务序列上缺少哪些人才,运营序列缺少哪些人才,然后就在当年招收管培生进行培养;我们还有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轮岗,人才储备中往往需要把一些干部在不同岗位间轮岗进行塑造,在不同岗位上对他进行历练。我们前段时间刚开全系统人力资源会议,在会议上我跟大家说,我们现在提倡后方的干部去一线,一线的干部去后方,我们就是为了凸显以业务为中心的组织架构,所以我们做得很多HR工作就是围绕着我们公司主要的业务战略导向去做。

王玉霞:通过人才供应链保障企业有效的人才供给,有两个基本渠道,一是外部招聘,二是内部培养。对于外部招聘,企业从招聘网站获取了海量招聘简历,信息化系统可以自动筛选符合岗位任职资格要求的员工。那些具有较强潜质而企业却暂时没有合适岗位的应聘者,系统可以自动储存到人才库中,在出现人才需求时,按一定的任职资格条件查询即可快速获取人才信息。

对于企业内部人才,e-HR系统可以更加智能化,人力资源部可以通过系统自动完成人岗匹配,计算机可以根据能力素质要求与员工测评结果进行智能匹配,输出雷达图、计算匹配率,这样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快速弥补内部岗位空缺。

从人才培养角度,很多企业存在着中层干部领导力不足的问题。基于e-HR系统,可以大大加强中层领导力提升工作。比如,企业每年或每半年进行一次中层胜任力评估,评估可以以360度方式进行,更客观全面地发现人才优势和短板,也让员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身的差距。在明确了其能力短板之后,系统可以自动推行出针对性的课程,因为胜任力和课程之间是相关联的;课程推送到员工自助平台桌面上,点击即可进行自学,系统自动记录员工学习进度,方便检查和督促。总的来说就是缺什么、补什么、随时补随地补,针对自身短板针对性地学习。这是最关键的两个方面。

胡君宏:以我们企业自身为例,应用宏景e-HR系统9年以来,人力资源产生了两个比较明显的改变:一是基础信息的精确化,这一点在信息化建立的前几年已经完成;二是信息动态管理,有了这样一个数据库,我们能够随时获取当前最精确的人员数据。还有一个特殊情况,9年中我们企业有过两次组织机构变革,这个过程中必须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人员调整和重新匹配。我们通过宏景软件的招聘模块,构建了内部人才市场机制,两次都非常成功、高效地完成了内部人员再匹配,两次的人才的匹配数量都在3000人左右,在3天内得以完成,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随着企业的发展,要经常建立和撤销新设立的企业,地产项目建设也会产生多种人才需求,企业优先进行内部招聘,这也是在招聘平台上完成的,将招聘需求在网上公开,全集团员工都能够通过自助平台看到空缺岗位,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岗位,达到内部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匹配的目标。

我们对e-HR系统招聘模块的应用建立其集团内部的人才动态匹配机制,这也是目前我们在人才供应链的一个重要实践。

主持人:在人才供应链的打造过程中,存在哪些难点?

林涵武:我认为核心是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需要的人到底在哪里,我们如何获得这些信息?二是在大数据时代,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抓取、筛选出与企业匹配的人才。当然,从不同角度看人才数据,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通过信息化提高管理决策有效性是一致的,而且对数据的多维度分析和对数据库的深入利用,能够推动人才供应链的深度应用。

韩嵩:基于人才供应链这个概念,精细化必然提高了复杂性,需要各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因此不仅人力资源部门,其他的部门也必须理解人才供应链体系并参与其中。这一全公司跨部门深度协同和应用是一个关键点。

汪骏飞:从企业角度来说,第一是成本,你要搞供应链、搞人才培养,就得有人才储备,而老板要求一个萝卜一个坑,增加的成本怎么办?这是困扰我们很长时间的问题。外部储备当然是一种方式,建立了庞大的外部人才库,并不代表马上招就能招进来,如果把人储备到岗位上面去,接下来则是人进来以后,老板或者他的上级一定会要求发挥他其价值,不可能白白储备。这是我最近思考的问题。第二是怎么样防止流失。企业在人才培养、人才供应链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成本,但现在外部竞争环境很恶劣,不管哪个行业,人才竞争都非常激烈,每一家企业都面临着被挖角,面临着被别人高薪挖走你辛苦培养人才的风险。因此不设防的人力资源供应体系,会让企业成为一个培训学校。这两点是我认为很重要的难点。

王玉霞:对于汪总的两个问题,可以通过e-HR深度应用得到解决。人才储备应该在基层,企业应当逐层循环培养基层员工,企业在需要用人的时候,往往要在下一层次员工中选拔,但这就需要选拔评估机制与之配合。对于挖角,还是要加强内部人才培养,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忠诚度更高,对企业更了解,更有感情了;而外部引进,则可能存在空降以后的不适应、受排挤。这是我的一点理解。

第5篇: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十多年来,总部位于英国赫特福德郡(Cheshunt)的英国最大零售商Tesco(乐购)已成功经营食品送货上门的业务,但杂货类商品的销售却不尽如人意。由于成千上万的产品(SKU)都是单人交付式货物(即直接交付顾客,而非配送至Tesco门店),供应链的风险对于Tesco direct来说仍是面临的最大挑战。

“只有让顾客从下单到选择交货方式都全面了解供应链透视度,才能满足公司快速成长的需求”,这是的 IT总监JonHiggins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我们希望拥有一个具有发展空间的应用系统,与Tesco.省略下属的多渠道非食品销售部门,隶属于英国最大的超市Tesco Stores Ltd。顾客通过网络、电话或实体商店从Tesco Direct订购11,000多种商品。包括iPod、电视机到电动工具、高尔夫球杆,以及包括家具等新杂货商品。Tesco.省略 IT总监JonHiggins说。

Tesco.省略现有的IT基础设施很好的对接,Tesco.省略供应链总监Neil Ashworth亦认为,Tesco Direct最迫切的需要测评经营绩效,以识别供应链中正在或即将发生的关键事件。合适的供应链软件的必备条件,既要和 Tesco plc 操作系统相对接,也要与 Tesco.省略供应链总监Neil Ashworth说,“但我们的工作任务相当紧迫,需要简单的操作和培训,也需要出色的平台整合,更需要实际的经营绩效和紧凑的订单执行,迎面而来的压力排山倒海。”

“我们的仓储面积达到20多万平方英尺,从运作角度看,主要希望简化业务,我们希望获得一套解决方案,它能够在短时间内立竿见影。能够通过培训快速掌握,并且能够与Tesco原有系统相互协调、共同工作。” Martin Williams 道出了选择供应链软件商的最主要着力点。

Neil Ashworth继而解释,“简便是操作的关键要求。我们需要的系统是能够按照我们确定的时间表工作。安装一个新系统不只是将其嵌入那么简单。除了明显的整合要求外,在系统上线后,我们还需要及时培训员工,使他们知晓正在做些什么。”

第6篇: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 可靠性分配 业务流程重组 危机管理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是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供应链管理要获得高效率和效益,供应链必须要有高可靠性作保证。FedEx Freight公司CEO和总裁Douglas G Duncan先生认为,供应链可靠性就是向客户交付货物的可靠性。

有人说, 2 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当前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增强,如何有效而又可靠地保证最终用户的需求,增强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供应链可靠性保障策略进行探讨。

供应链可靠性分配

可靠性分配是保障工程技术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措施之一。供应链可靠性分配就是要借鉴工程技术领域的可靠性分配的做法,将规定的供应链系统可靠性指标, 按一定的方法分解细化到供应链的每一个成员企业,从而可以确定供应链每一个成员企业各自要达到的可靠性目标。可见,供应链可靠性分配实际上是一种目标管理的方式。

供应链可靠性分配考虑的因素包括供应链的每一个成员企业在供应链中地位的重要程度、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参加该供应链时间的长短等。

若有某个成员企业不能达到对其要求的可靠性目标,则可以采取如下的办法:限期达到,否则将其淘汰出供应链,并选择能达到可靠性目标的同类型的其它企业代替它;不将其淘汰,而是对其同类型的其它企业进行考察后,择优录取其它企业进入供应链,在该环节与其组成并联分系统,从而达到可靠性目标。

传统的企业供应链往往是单一的供应商机制,整个供应链缺乏可靠性和柔性。为确保产品供应稳定,重要产品应该由两个以上的供应商提供, 不能单单依靠某一个供应商, 否则一旦该供应商出现问题, 势必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 使整条供应链变成一条危机链。设计柔性的多头供应链是解决供应链瓶颈的重要措施, 多头的供应商机制不仅使供应链具有足够的柔性,而且还能在供应商之间形成竞争态势,保证产品的稳定供应。

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

在供应链环境下, 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的范围扩大到整条供应链。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是供应链成员企业间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的基础,应该先进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之后才能进行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因此,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企业职能内部的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许多企业各职能管理机构重叠、中间层次多,而这些中间管理层一般只执行一些非创造性的统计、汇总、填表等工作,通过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将大多数中间层取消,使每项职能从头至尾只有一个职能机构管理,做到机构不重叠、业务不重复。例如,宝钢实行的纵向结构集中管理就是企业职能内部的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的一种体现。按纵向划分,宝钢有总厂、二级厂、分厂、车间、作业区五个层次。在1990年底的深化改革中,宝钢将专业管理集中到总厂,二级厂及以下层级取消全部职能机构,使职能机构扁平化,做到集中决策、统一经营,增强了企业运营的可靠性和应变能力。

第二步,企业职能之间的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这是指在企业范围内,跨越多个职能部门边界的业务流程重组。例如,北京第一机床厂进行的新产品开发机构重组,以开发某一新产品为目标,组织集设计、工艺、生产、供应、检验人员为一体的承包组,打破部门的界限,实行团队管理,以及将设计、工艺、生产制造并行交叉的作业管理等。这种组织结构灵活机动,适应性强,将各部门人员组织在一起,使许多工作可平行处理,从而可大幅度地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提高了企业运营的可靠性。

第三步,供应链成员企业间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大增加,企业之间必须保持业务过程的一致性,这就要求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必须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对各企业采购、制造、营销和物流等过程采取跨企业的平行管理,消除多余的交接工作等弊病,加强企业间业务流程的紧密性,将不可靠性和延误降到最低。目前,供应链合作企业间可以通过Internet 方便的获得需求方生产进度的实时信息,从而可以主动的做好供应或出货工作。通用汽车公司(GM)与SATURN轿车配件供应商之间的购销协作关系就是供应链成员企业间业务流程重组与改进的典型例子。通用公司采用共享数据库等信息技术,将公司的经营活动与配件供应商的经营活动连接起来。配件供应商通过通用公司的数据库了解其生产进度,拟定自己的生产计划、采购计划和发货计划,同时通过计算机将发货信息传给通用公司。通用公司的收货员在扫描条形码确认收到货物的同时,自动向供应商付款。这样,使通用公司与其零部件供应商的运转像一个公司,实现了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简化了业务流程,缩短了订货周期、生产周期和销售周期,减少了非生产性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可靠性。

引入供应链危机管理机制

供应链危机管理是保障供应链正常运行,提高供应链可靠性的重要措施之一。供应链同时连接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用户,结构非常复杂,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给整条供应链造成严重的影响。

供应链危机管理是指供应链在陷入危机时, 为摆脱危机维持供应链正常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处理危机的行动与对策。供应链危机管理有如下的特点: 一是协作性。供应链作为一种“扩展”企业,它强调每一个成员企业都要去和其他成员企业进行合作。二是紧迫性。供应链的很大一部分危机都是突发的, 如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流动资金周转不灵、产品受到大规模的投诉等等,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 可能导致供应链部分或整体停止运行、甚至解体。三是普遍性。过去,供应链一直是拥有强大资金实力的少数大型企业才能采用的运作模式。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互联网规模日益扩大,众多的中小企业甚至也可利用网络参加跨国供应链,供应链愈来愈普遍。四是灵活性。由于供应链是多环节、多通道的一种复杂的系统,导致各种供应链危机的原因不同, 很难找到处理危机的统一方法与固定模式, 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应对供应链危机。五是预防性。设计供应链危机管理系统时, 必须认识到供应链危机管理的关键在于危机预防。

首先,要建立供应链危机管理组织机构。为应付或更好地进行危机管理,供应链应设置危机管理组织机构。供应链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可以危机管理委员会的形式存在,由核心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担当委员会主席,其它各个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担当委员会的委员,定期召开会议。供应链各个成员企业可视需要设立企业级的专门或兼职的危机管理机构。供应链危机管理组织机构要建立包括危机管理委员会管理体系、危机管理会议制度、危机管理信息管理制度、危机管理培训制度、危机管理应急方案与评审、危机管理的评价与改善制度、委员会委员的职责与权力、危机管理手册、危机公关宣传、危机公关调查、危机公关效应评审等规范的制度和程序。

第7篇: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链结构;运动链;运动弱链;运动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1-0100-04

训练认识的偏差经常导致理论与实践的方向性错误,对训练实践本质的再认识有助于匡正训练实践的理论基础。发展人体运动能力的方法与手段,往往只考虑与这一能力高度相关的局部机能系统,必然会导致此强彼弱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失调。尽管长期的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但运动弱链的存在及其功能危机一旦凸显就很难重建功能的平衡与协调,将会导致运动成绩停滞不前、下滑甚至是运动生涯结束。因此,需要系统地认识人体的链结构与功能,唤起人们对功能性训练的重视。机体链结构是人体机能能力协调发展的生物学基础,有必要对运动链本质与功能进行多视角研究,探索链结构现象、运动链、运动弱链及其功能在训练实践中的作用与价值。

1 人体链结构的客观存在与运动链概念的提出

1.1 对人体链结构的多视角理解

人体链结构的直观认识始于人体解剖学研究,基本上是对人体存在的多种运动性与非运动性连接结构的现象解释,伴随着新学科的不断产生与交叉研究的日益增多,对人体链结构的理解与认识越来越全面。人体解剖学认为“环节”是指人体身上可以活动的每一段肢体、节段或者绕关节转动的骨;也认为运动环节可以是单一的骨环节,也可以是几个肢体、节段的骨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某一关节运动[1]。Phlipp Richter (2008)认为,人体肌肉链的观点最初是由Herman Kabat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他起初为了治疗脊髓灰质炎病人首创了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术(proprioce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即PNF)[2]。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术实际是一种运动疗法,通过把功能较弱的肌肉融合进一个肌肉链,利用由听觉、视觉、触觉组成的专门刺激作用于肌肉链,并充分利用了神经与肌肉系统的特有功能,使弱肌肉很好地融入肌肉链的运动形式最终达到重建、恢复及发展弱肌肉部位的功能。此后,比利时的物理治疗师Godelieve Struyff-Denys在Kabatd的理论基础之上第一次提出“肌肉链”的概念,并建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肌肉链模型[2]。Phil Page(2010)指出,捷克神经生理学家Vladimir Janda(1923-2002)综合了肌肉骨骼医学上结构学派与功能学派的观点后,提出自己的肌肉骨骼病理学概念“chain reaction”(即链反应),反应中包括三大链结构即关节链、肌肉链、神经链,且三个链在功能决不是相互孤立的[3]。熊绮华从机构学的角度提出:“人体可视为与机构相当的生物运动链,人体所有可活动的关节的节段都是该运动链的环节,即构件,而每一对邻接的环节的关节都叫做运动副。这样我们就可以将由非刚硬环节并通过关节连接而成的人体,处理为由若干刚体用铰链相互连接起来的运动链。”[4]

前述只是列举了人体各种链结构研究的一部分,证明了人体内在的链结构是客观存在的,术语称谓的差异反映了研究视角的不同,也表明人体运动链的多元异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对运动人体的科学研究开展较早,已形成较为系统的人体链结构理论,并为一些先进的训练理论研究热点问题提供理论解释,如核心稳定性训练、悬吊训练、开闭链运动康复训练等功能性训练。

运动链的本质与结构

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人体的链结构与功能的理论研究重视不够,训练认识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些项目训练水平的提高,这也可能是我国运动训练学领域理论与实践落后的原因之一。

虽然运动训练领域的学术文章时常提到动力链的概念,仔细分析发现动力链的认识视角多集中在肌肉关节的动力学功能,其内涵与外延难以概括运动条件下的人体链结构系统。笔者借用机械运动学领域的术语“运动链”来描述训练学视角的人体链结构现象与本质, 并试图整合人体各种链结构的多语义解释,认为运动链即“人体为了实现运动条件下的各种外部表现,由若干个功能与结构单元组成的机体系统”。如系统理论所讲,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不存在没有结构的功能,也不存在没有功能的结构,所以,运动链是链结构与链功能的统一。笔者把运动链看作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见表1),其包括骨骼关节链、肌肉链、神经链、内分泌链、能量链等子系统,相互间在功能上是无法分割的统一体。但有必要强调一点,即运动链与其他子链并不是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分界,而是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区别。

1.2.1 运动链的构成

对人体运动链系统结构的研究还很少,因此,不同的划分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但不妨依据运动链的功能进行划分。

1.2.2 动力链

动力链由关节链与肌肉链两部分组成,是人体的动力系统和日常训练实践中最为强调和重视的一类链结构,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运动技术的完成、负荷效果、运动效率以及训练质量等。肌肉链是由若干肌肉单位和肌肉群组成,是人体运动的发动机。Phil Page等人把肌肉链分成协同肌、肌肉环带、肌筋膜链三类,认为三种肌肉链彼此相互作用于骨骼与神经系统[3]。构成肌肉链的肌肉包括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单关节肌及多关节肌等不同功能的肌肉单元组成,构成肌肉链的肌肉形态大到肌群小到肌肉超微结构的肌丝,在神经系统的指挥下共同完成精确的单个与连续动作。肌肉环带是肌肉链的存在形式之一,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往往是对称分布(见图1)。肌肉链内部机能的合理发展有利于肌肉内外的系统协调,有利于肌肉高效率做功,最终表现较好的机能状态。

关节链可以理解为由骨连接组成,不是机械地拼装而成,是通过神经肌肉系统支配不断调整姿态与动力的装置。关节链的基础性骨连接包括脊柱、骨盆、肩胛骨,因为它们一是连接人体的关键骨连接,二是多群组肌肉的共同附着点,可以说是连动全身的装置。关节构件处于合乎机体运动的解剖学、生理学与生物力学条件下,可为肌肉收缩提供理想的支点,能够使肌力更好地上传下达。运动训练实践一向非常重视动力链系统的做功效率,经典的举重拉铃、高翻、挺举等抗阻式力量练习就是开发人体动力链功能的重要训练手段。RA Palmitier等人[5]也认为,动力链练习方式可以产生理想的效果,因为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协调运动并组成下肢的动力链,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肌肉的同步收缩与负荷作用的轴向一致。

1.2.3 神经链

人体运动中不同器官系统间的协调都是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下实现完成的,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就是反射,反射的链式结构即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本质上讲,神经链就是神经系统的信息通道和调节路径,由刺激信息、传递路径、处理与反馈装置等组成的环路。Paavo V. Komi(2003)依据接受反馈信息的类型, 将感受器又分为外感受器、内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其中外感受器主要是传递来自视觉、听觉、触觉等外界信息;内感受器主要是精确表述要处理的信息量;本体感受器则是感觉肢体的运动与位置[6]。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已经证实本体感受器存在可训练性,运动训练能够提高本体感受器的机能,反过来又能促进肌肉组织的工作能力,牵伸训练就是利用这一原理的训练创新。高水平运动员的本体感觉训练能够提高专项力量、平衡能力、姿态控制等素质能力,用于低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实践也有助于运动感觉的培养。因此,神经链的适应性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实践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

1.2.4 内分泌链

我国的《运动生理学》教材(体育院校2002版)提出了内分泌功能轴的概念,即内分泌腺并不是单独起调节作用,而是以“一条线”发挥作用,内分泌这种以“一条线”发挥作用的方式被称作“内分泌功能轴”[7]。认为下位内分泌腺支配靶器官,中位内分泌腺支配下位内分泌腺,而上位内分泌腺支配中位内分泌腺,最后上位内分泌腺受控于大脑皮质。同时,人体又包括三大内分泌功能轴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这些内分泌功能轴内部与功能轴之间并不是独立发挥作用,是相互协调与相互拮抗的功能系统。这种轴内与轴外的功能与结构特征类似于前述的链结构本质,只是定义的语词不同而已,这也是我国运动生理学学者提出的比较接近人体链结构特征的概念描述。总之,这种功能与结构链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人体机能系统运转的物质基础,需要进一步认识、了解及加以合理应用,有助于运动员的机能监控与疲劳恢复。

1.2.5 能量链

能量链是由磷酸原供能链、糖酵解供能链与有氧氧化功能链组成。尽管三个能量供给链都有各自独立作用的方式与特点,但仔细分析发现有氧氧化反应是三个供能链的基础,因此笔者把以能源物质的氧化与还原为主线的“呼吸链”作为讨论的切入点。呼吸链[8]即线粒体内膜上存在多种酶与辅酶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可使还原当量中的氢传递到氧生成水,此过程伴有能量的转移与释放。无论是无氧供能还是有氧氧化供能都不能没有氧的参与,因为,既使是从事大强度的无氧供能运动,ATP的再合成与乳酸的消除仍需要氧化反应来实现。呼吸链的研究结果认为,如果呼吸链传递电子不通畅,就会有部分电子从呼吸链的底物端漏出即形成电子漏,漏出电子的积聚会导致线粒体内氧自由基生成增多,达到一定限度时细胞必须凋亡[9-10]。从运动训练实践出发,如何提高机体有氧供能能力与保障三大能量供给链的工作效率,同时尽量降低呼吸链的电子漏程度是一个新课题。随着呼吸链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为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原因提供新思路,也为运动补剂的研制提供新突破。

2 运动弱链及其消极作用分析

2.1 运动弱链内涵的辨析

吕中凡(2010)认为:“从生物力学的角度看,弱链是指生物力学链上的薄弱环节,肢体的运动可以看作由一个个关节构成的运动链上的传递。”[11]这种理解是最为朴实的解释,允许人们直观地认识弱链的一些基本特征。如果从运动链的概念来讲,弱链应该理解为人体运动链系统中功能弱化的结构单元,功能的弱化可能是因为本应得到发展(强化)而没有得到发展(强化)或者得到不充分发展(强化)的结果,也可能是其他相邻或者相对的结构功能被过度发展(强化)的结果。在日常训练中,会有许多主客观因素导致功能与结构链薄弱环节的存在,如刻意追求局部肢体动作或者局部细节的练习、训练实践过程与竞赛需求的竞技能力发展错位、过度训练或训练内容安排不当引起局部机能系统得不到及时恢复等等,均会产生机体组织结构或功能性失衡即运动弱链。

2.2 运动弱链的消极作用

2.2.1 机体功能障碍

运动弱链是许多机体功能障碍发生的诱因,在症状诊断时往往会归结为机体系统的表面原因。运动弱链本质表现是功能弱化或者结构的异化,无论是什么样的弱链形式都总表现为机能上不足或者低下。如上体长时间保持前屈,使髋关节一直处于屈曲的状态,虽然是髋关节这一个环节的异常现象,但是背部肌肉、臀部肌肉以及腿部后侧肌肉都会处于持续牵张状态;同时腹部肌肉、髋关节部位肌肉以及臀部前面的肌肉会相对地处于紧张状态,而此时颈部前后肌肉的收缩状态则相反,结果会感到腰背与颈部的疼痛,甚至有时上体不能直立。因此,疼痛的诱因往往会被疼痛部位的表象所掩盖,实质却是机体局部机能障碍所致,可以通过加强弱部位肌群的功能性训练或者放松持续紧张的肌肉群组重建运动链的功能系统。

2.2.2 做功效率降低

机体的关节肌肉、神经系统、能量供应以及内分泌激素的释放与调节绝等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绝不是孤立的,所以任一弱链的副作用不仅仅是局部的,会产生放大效应而影响其他功能系统间的协调。陈小平教授指出:“人体的大多数运动都是多关节和多肌群(肌肉)参与的全身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如何将不同关节的运动和肌肉的收缩整合起来,形成符合专项力学规律的肌肉‘运动链’,为四肢末端发力创造理想的条件,是所有运动项目共同面对的问题”[12]。近年来,运动训练学专家学者与教练员对核心稳定性训练异常重视,原因在于以往的训练实践忽视了人体运动链的结构与功能统一,使协调上肢与下肢运动的腰髋部位成为关节链与肌肉链的弱链环节,难以发挥承上启下的功能作用,不能实现上下肢力量的有效传递与整合,这对所有的竞技运动项目而言无疑是致命性的。因此,尽管局部肌肉力量与动作技术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却不能使整体机能发挥达到相应的水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弱链制约了机体系统效率的最大化。

2.2.3 导致机体损伤

对于一个功能完整且协调有力的动力链,不同肌肉组织或者肌群能够持续、有序、协同地用力,保证肌肉能量在肌间合理传递。当一个环节薄弱时,就会给身体其他部位施加更大的压力,很快就会导致受伤[13]。此外,肌肉链内的肌肉组织与肌腱组织在组织特性、血管分布、神经支配等方面存在着质性差异,肌腱具有弹性差、强度大、血管与神经末梢少的特点,导致肌腱对负荷刺激敏感性较肌肉组织要弱。肌-腱接点与腱-骨接点本身就是先天的弱链结构单元,长期反复牵拉与损伤易造成组织变性、炎症、钙化等,甚至是导致肌肉链在最薄弱的连接处断裂。同样,神经链、内分泌链、呼吸链等中的任何弱链只要在功能性与结构性失衡达到一定程度时,危险性后果就有可能发生。

3 结束语

人体链结构是机体功能外显与优化的物质基础,运动链是对肌肉链、关节链、神经链、内分泌链以及能量链等具体链结构的宏观、抽象概括。虽然运动弱链只是链结构内单元环节的相对弱化,但足以打破机体功能的协调统一,应引起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特别重视。本研究并没有提出解决弱链的具体方法,因为弱链理论的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况且不同专项的训练实践会伴有不同的运动弱链特征。

总之,人体的链结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加强运动链与运动弱链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发现运动训练实践症结性问题的解决之道。本研究内“运动链”与“运动弱链”的概念未必准确,只是笔者的浅见与不成熟论断,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就足以达到本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解剖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5-46.

[2]Phlipp Richter, Eric Hebgen. Trigger Points and Muscle Chains in Osteopathy[M].New York:Thieme Stuttgart,2008.

[3]Phil Page, Clare Frank, Robert Lardner.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Muscle Imbalance: the Janda Approach[M]. Sheridan Books, 2010:1-42.

[4]熊绮华.机构学在人体运动研究中的应用[J].陕西机械学院学报,1990,6(2):82-86.

[5]RA Palmitier, KN An, SG Scott, EY Chao. Kinetic chain exercise in knee rehabilitation[J].Sports Medicine,1991, 11(6): 402-413.

[6]Paavo V. Komi. Strength and power in sport (second edition)[M]. Blackwell Science Ltd, 2003:332.

[7]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03.

[8]百度百科.呼吸链[EB/OL].http:///view/207593.

[9]赵云罡,徐建兴.线粒体、活性氧和细胞凋亡[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1,28 ( 2):167-171.

[10]徐建兴. 呼吸链电子漏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3,30 (4):655-657.

[11]吕中凡.运动“弱链接”及其训练学应对路径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3):112-115.

第8篇: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实践

目前众多国外大型公司与企业都将某种形式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就我国企业整体来讲,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情况不理想。本文通过对美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实践现状,提出了在我国企业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几点建议。

一、美国领先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分析

美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早于我们国家,且出现了不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先驱,他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引入全新的设计思想,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和供应、生产、最终消费直到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供应链上各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基于该种思想它们开展了各种绿色供应链管理计划并获取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以及相关组织的大力支持

美国政府在绿色供应链的政策性引导上,制订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灵活的以科学为依据的法律法规,诸如控制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防止食品污染、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4]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并建立了相应的有效的监管体系,如在食品安全方面建立了全面的有效的机构协同监管体系,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安全的食物供应者,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实行了机构联合监管制度,在地方、州、联邦政府各个层面建立食物生产和流通的一种互相制约的监管体系。不仅如此,政府还从供应链业发展的合理布局上为供应链的绿色化铺平了道路[1]。

为了建立国际形象,美国越来越多的领先企业致力于推行全球统一的环境标准,如要求世界各地的分部都通过ISO14001认证;许多企业将获得环境声誉作为环境管理的主要动力,如3M公司早期就强调建立环境优势的声誉(尤其是在他们的客户中),Eli Lilly公司为了创立正面形象也将开发正面环境声誉作为主要动机之一;一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标兵企业也都把自己定位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领导者,如美国宏达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环境问题上成为“世界级”的领先企业,并已经得到成功实施。它们不仅制定了自身标准高于有关法律规定的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绿色设计等目标,而且还积极提高整条供应链乃至整个行业的环保水平。另外,一些相关组织在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为了促进供应链向绿色化方面发展,美国环保局(US—EPA)做了大量的工作,而确认并支持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标兵”企业(如GM公司就是被US—EPA认定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标兵企业之一)则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US --EPA要求被确认为“标兵”的企业不仅要制定本企业所在供应链的环境标准,同时要与其他供应链合作,建立起行业性绿色供应链。

(二)慎重选择并与其建立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整个供应链上所有企业间的合作,而对于供应商来说,它位于整条供应链的上游,他们的行动将传递到整条供应链的每一个节点,如在成本上的节约能够通过供应链传递到下游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整体效率。所以美国领先企业非常重视并且极为慎重选择供应商。它们通常的做法是把环境能力作为评估供应商的一个显著标准,根据环境法规要求以及自身要求设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获得供应商这些方面的数据,并加以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此作为选择供应商的科学依据。在选择好供应商之后,不是通过监督和评估与供应商进行合作,而是通过指导、支持和帮助供应商等途径与其建立起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比如:

1.组织供应商会议或环境论坛

1998年1月,GM邀请8个供应商组成了一个供应商环境咨询小组,该小组将如何把环境因素融入到设计、制造等过程作为开拓GM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途径,旨在提高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原材料选择、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等方面的环境效率。与此同时GM也就确定了与供应商合作的短期和长期计划。另外,GM还与供应商环境咨询小组一起拟定了一个GM供应链的环境声明。目前,GM供应商环境咨询小组就如何实施GM供应链的环保规定以及鼓励各种形式的以环保为目的的合作等内容正在开展一系列的讨论。

为了促进整个供应链环保水平,NIKE成功的在五个亚洲国家举行了环境论坛。该论坛通过与供应商交流,表达了他们对环保的期望,并且拟定了环境改善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订立了更进一步的目标:所有鞋类包装合同制造商必须在2001年6月以前设立一个“环境卫生、安全”管理系统(EH&S)。为了帮助供应商实现这一目标,NIKE公司组织了一系列的讨论会:在四个亚洲国家组织了9次、每次为期两天的专题讨论会。

2.供应商培训和技术支持

1996年,GM开始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内容列入供应商培训计划,并且对世界范围内的140多个供应商进行了培训。为了促进整个供应链环保水平,寻求与本企业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企业进行合作,NIKE通过培训和技术支持来帮助供应商提高管理环境的能力,从而协助NIKE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目标。福特汽车公司要求其所有供应商在2001年之前,最迟在2003年之前,必须获得环境管理系统的第三方认证。不仅如此,福特汽车还为其供应商建立环境管理系统、提供人员培训及相关研讨会。

(三)重视整条供应链上的生态设计

迫于环境法规的压力,许多制造商都非常重视生态设计问题。为了普及生态设计,制造商要求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都必须具备生态设计意识和达到有能力的合作水平。从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NIKE等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在供应链中每个环节的各个成员必须实行环境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有破坏作用的供应链管理活动。

(四)进行职能整合

由于环境管理方面的某些工作需要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所以一些绿色供应链管理领先企业通常会成立一个跨企业、跨部门的合作小组[2],例如Eli Lilly将质量保证、环境事务和采购等部门组成一个质量保证小组对供应商进行环境审计,同时集成所有卫生保健中的参与者,包括医师、药剂师、病人、病人单位和保险公司等,开发可以承担成本下最好的潜在卫生保健措施。不仅如此,一些领先企业还把对环境问题的考虑整合到已有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之中[7]。

(五)与主要利益相关者形成联盟

在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中,一些领先企业获得了优秀的环境绩效,其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与一些主要利益相关者(如环保组织、学术界、供应商和客户等)形成了联盟。例如1999年,Saturn公司及其供应商与Tennessee大学的清洁产品和清洁技术中心以及美国环保局(EPA)组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合作伙伴,旨在减少Saturn 汽车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在同一时期,美国一个非营利机构—为社会负责的商业组(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BSR)与通用汽车公司(GM)联合组成了一个有12 家企业参加的供应链工作组,该工作组作为BSR 的一个分支机构,负责探讨提高供应链管理中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途径[6]。  (六)将生命周期管理和环境绩效测试等环境工具作为最重要的环境实践

美国一些领先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主题有许多种,而生命周期管理则是最重要的环境实践,如3M公司、EliLill公司、密歇根Denso制造商、惠而浦、美国宏达等都使用了该种工具。3M公司产品和过程领域的显著进步主要就是通过使用生命周期评估技术实现的,该公司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从开发到制造、使用和处置都评估了产品的环境、安全和健康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都发现这个工具对产品和过程规划非常有用[4]。

环境绩效测试也是另外一个受欢迎的主题[4]。EliLill公司、密歇根Denso制造商、惠而浦、美国宏达等也都使用了该种工具。为了建立国际形象,一些公司根据需要开发出了合适的环境绩效测试系统,其中包括统一标准,如ISO14000系列等。

二、国内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关闭污染严重、能耗高的小企业等,为绿色供应链管理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我国一些大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已经意识到了环境、资源在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并且也已经开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如开发环保型双动力汽车等。少数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已初见成效。如广西贵糖股份有限公司集成绿色供应链建设生态工业园,其效益非常明显: “九五”期间企业的“三废”综合利用产值达13.35亿元,占公司总产值的53%;创税利1.9668亿元。

然而,据有关研究:中国大多数企业在绿色供应链实践中更为注重的是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如制造业累计贡献率为45.5%[3]);对供应商的选择及与供应商在环境方面的合作虽有所关注,但关注不够;在废料、废物的回收和闲置的利用上虽有所行动,但力度还很不够(如制造业贡献率为8.9%[3]);对生态设计和建立企业绿色形象的重视程度不够等[3]。一些企业仍处于发展绿色供应链的初级阶段,缺乏技术、管理、经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刚开始就遇到了强大的阻碍。

三、美国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根据目前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现状以及美国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推动绿色供应链在我国企业的发展。

(一)政府为绿色供应链的运行提供法制规范、监督惩罚措施和政策保障

1.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相应的监督惩罚措施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环保法规方面明显滞后,尽管制定了一些相关“绿色”政策,但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监督,惩罚力度不够,实施效果很不理想。在这一点上,我国政府可以在借鉴美国环保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保政策,严格控制企业违约成本,将环保审查与质量监督结合起来,提高对污染源的惩罚标准与打击力度,比如对污染企业征以高税,对不达标的企业加以惩罚。总之在法规与制度上降低传统供应链模式的报酬率。

2.给予政策保护

政府应从政策上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企业所承担的环境风险,可由政府来投资,或者在确认取得一定成效后,由政府发给补助金,取得成功后采取有力措施在企业全面推广。比如,针对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不仅要严格贯彻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法,保护好创新专利,而且要给予创新的企业一定的补贴作为支持奖励。

(二)增强企业对绿色环保的认识,树立环境可持续发展观

企业高层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解和支持关系到这种战略性管理的成败。所以,首先企业领导要树立环境意识,将环境纳入到成本控制,着眼于长远利益,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引导企业员工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并通过学习、培训和激励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员工的环保意识,使本企业的活动符合整体环境价值最大化要求。

(三)通过培训、技术支持、信息共享等手段与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形成战略联盟

一个供应链经常是又长又复杂,包括几级和几十级。环境问题经常出现在二级供应商和三级供应商层次。所以在建立绿色供应链时,供应商的筛选体制以及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非常关键。但我国目前大多数供应商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其环保的要求[5],因而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不能盲目地将那些未满足环保要求的供应商排斥在外,应积极与供应商建立新型的战略联盟关系。而为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以及信息共享是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与供应链上各个成员进行长期合作、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必要手段。

(四)实施供应链系统各环节的生态设计

由于采用绿色材料可以严格控制源头的污染,实施绿色营销可以培养和强化整个社会的绿色消费观念,实现绿色物流可以减少运输废物的产生等,整个过程包括了供应链上所有的成员,所以在供应链各个成员之间充分沟通、信息共享、协作的基础上共同进行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生态设计是改善和保护社会生态环境,提高企业的声誉和产品的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戴尔的供应链运作之所以实现成功,秘诀就在于用绿色的材料,通过绿色的业务模式,最终实现绿色运营。

(五) 将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

企业不管是设计新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还是完善原有的绿色供应链系统,都是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改造或改进,而这种改造或改进不仅仅限于核心企业的内部,还包含了供应链上的各个供需合作伙伴,所以这就要求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将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把业务流程再造的全局性和系统性的观点作为实施绿色供应管理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帮助企业不断优化整个供应链系统的业务流、信息流和内部组织机构。

(六) 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与主要利益相关者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合作伙伴关系

理论(1995年Sarkis就已经提出)与实践皆已证明:与主要利益相关者形成联盟是影响优秀环境绩效的重要实践。所以企业不仅要与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同时应努力与其它主要利益相关者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合作伙伴关系,要充分调动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努力促进产、学、研的合作,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外领先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经验,将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比如将一些国外大型企业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上升到理论,以指导我国企业的实践。同时,理论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应通过调研和统计分析等,解决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撑。

(七)重视并探索适合中国的环境工具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中国的企业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的采购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企业的供应商开发计划应当包括一些诸如生命周期评估、供应商环境审计和全面环境成本计算等培训模块,采购经理应当熟悉和使用诸如生命周期管理和环境审计(这可能影响材料和系统的采购)等环境工具。美国一些领先企业已经使用了这些环境工具并且取得了有益的经验。但这些经验不一定适合中国的企业,所以我们应当在借鉴这些领先企业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的环境工具。

参考文献

[1] 刘辉.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状况及其路径初探[J].现代物流,2005,28(6):25-27.

[2] 郑迎飞,周欣华,赵旭.国外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23(12):33-34.

[3] 朱庆华,曲英.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统计分析[J].管理科学,2005,18(2):3-6.

[4] 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70-287.

[5] 王能民,孙林岩,王应洛.绿色供应链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59-165.

第9篇: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CDIO 高等教育 物流管理 ERP实训教学体系

1.研究背景

CDIO 是国际工程教育的一种先进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为主要目标,倡导在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 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整个过程中,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与学、实践场所、教师能力提升、学生能力评估和改革质量评估等全方位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链路。

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以ERP为代表的先进管理思想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在供应链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企业日益强调对以ERP为载体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对ERP系统的熟练应用。为与之相适应,当前各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中更加强调集专业管理理论知识传授与专业实践工程能力培养于一体,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目标与CDIO 工程教育有着一致的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建立ERP实训教学体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已取得相应成果。但仍存在诸如相关实训项目局限于ERP沙盘和ERP系统的操作,尚未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训项目间的前后续关系不够清晰,各项目目标定位不够明确;未能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没有形成有效的提升阶梯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为此,本文在已有教学实践探索成果的基础上,从CDIO的一体化教学思想和企业物流管理活动中对人才信息化素养的要求出发,构建一个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融合多门课程,经“认知――应用――提升”三个能力跃升层面共五个渐进等级的多阶段ERP一体化综合实训体系,并对保障这一体系有效运行的条件进行分析。

2.物流管理专业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构建目标

2.1总体设计思路

落实CDIO教育理念,针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ERP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入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并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将传统上隶属于不同课程的、分散的理论与实验、实训教学项目,围绕专业背景下ERP应用技能的培养与提升进行整合。并且,从知识体系和项目操作难易程度上形成由包含于三个上升阶段的五个基本环节组成的渐进阶梯,使各环节和阶段不同课程的理论及实验、实训教学目标具有明确一致的指向性。

2.2目标内涵分析

2.2.1与ERP教学目标相匹配

从相关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中普遍开设的ERP理论与实训课程来看,在课程的教学目标上具有明确的共同点,即:一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ERP中所蕴涵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体系;二是培养学生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意识;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专业知识融入其中,使学生从供应链层面上对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运营管理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四是掌握ERP系统在本专业领域应用中的基本操作。为此,ERP一体化实训体系在教学目标上必须涵盖上述的四个方面,并且在实施中得以很好体现。

2.2.2多课程、多项目融合衔接

针对ERP对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高度融合的特点,结合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以及教学运行的要求,在构建ERP一体化实训体系时,需要打破传统狭义的围绕ERP课程组织实训的理念,而将与信息技术应用和物流业务运营管理有关的课程与实验、实训项目都经过重新组织后,融入到多阶段ERP综合实训平台之中。并且这种重组不只是简单的组合,而是建立于渐进式一体化教学思想基础上,对相关课程与实验、实训项目根据内容与目标层次的不同进行重新梳理和组合后的结果。

2.2.3符合学习过程中的进阶规律

由前述分析可知,所构建的ERP一体化实训体系建立在对多课程、多项目融合的基础之上,因而在实施中需要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由点到面,逐步深入提高的进阶规律相符合。即,该体系应是从简单的、单项技能的信息化应用切入,在对企业信息化和物流业务运营管理建立起充分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再向相对复杂的、综合性的ERP应用技能培养与提升进行深入。

3.物流管理专业ERP一体化实训体系“五级三层”进阶模型

针对上述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构建目标所包含的四方面明确要求,结合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普遍规律和课程开设的共性,提出该体系的逻辑架构,如图1所示:

3.1项目集中实训

为更好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在教学运行安排中,每学年单独设置一个专门用于集中开展专业项目实训教学的阶段,即项目集中实训阶段,时间为一个月左右。并且根据集中实训的目的和支撑项目的不同,项目集中实训按实施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为“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技能性项目集中实训”和“综合性项目集中实训”三个阶段,并存在以下逻辑关系:

3.1.1 “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是基础阶段的实训,其目的在于通过相对简单的物流仓储管理系统开发,使学生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立概念性的认知;

3.1.2“技能性项目集中实训”建立在“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的基础之上,其目的在于通过企业级ERP系统中供应链模块的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真实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操作技能;

3.1.3“综合性项目集中实训”是对以上两个阶段实训技能的综合应用,其目的在于当学生完成主要专业知识学习后,通过以企业ERP项目实施为背景的综合性实训项目,对学生在物流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性的演练与检测,使学生对ERP的理解从操作上升到实施层面。

3.2五个渐进等级

在该体系中,围绕ERP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将相关课程与实验、实训项目从知识体系和项目操作难易程度上分解为五个逐次渐进的等级进行教学,其中每一级都以前一级的有效完成为基础,并且实现逐次提升。

第一级,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阶段的《基于EXCEL的中小物流企业仓储管理系统开发》项目实训。使学生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二级,《ERP原理与应用》课程学习与实验操作。使学生全面地学习ERP基本思想,认识ERP系统,了解ERP的基本操作。

第三级,《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训》项目教学。锻炼学习应用ERP管理思想解决企业物流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级,技能性项目集中实训阶段的《ERP系统操作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熟练操作ERP系统的能力。

第五级,综合性项目实训阶段的《ERP系统实施实训》项目。在完成前四个环节教学与实训的基础上,开展“ERP系统供应链模块实施实训”,使学生能初步接触更高层面的ERP实施领域,了解ERP实施的基本步骤和主要工作,学习ERP实施中的基本方法。

3.3三个跃升层面

由上述五个渐进等级串接而成的能力培养链,分属于三个由低向高的能力跃升层面,即“认知层面”―“应用层面”―“提升层面”。

3.3.1认知层面。包含“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ERP基础课程及配套实验”、“企业运营管理体验”三个环节。其目标使学生建立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3.3.2应用层面。由“技能性项目集中实训”环节构成。其目的在于在前一阶段认知ERP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结合具体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物流管理业务,对ERP系统进行独立操作的能力,并深化对ERP思想体系的理解与掌握。

3.3.3提升层面。由“综合性项目集中实训”环节构成。在熟练掌握ERP系统供应链模块操作的基础上,拓展其就业领域,提升信息化应用的综合素质。

4.物流管理专业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运行保障

根据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运行要求及“五级三层”的架构特点,为保障该模式得以有效实施,在运行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方面:

4.1打造符合CDIO要求的一体化教学团队

CDIO高度重视一体化教学团队的作用。基于ERP一体化实训体系贯穿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及多课程、多项目融合,逐次递进的特点,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必须依赖于一支具有深厚的物流专业造诣并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组织开展相关实验、实训教学的高水平、复合型的一体化教学团队。

4.2按逐次递进的原则组织教学内容

根据该体系的“五级三层”架构,ERP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培养需要逐次递进。因此,在教学运行实施中,需要首先从课程体系设置上充分体现这一思想。具体到“五个渐进等级、三个跃升层面”而言,“三个跃升层面” 在ERP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升上都存在明显的递进关系,因此前后逐次递进的顺序必须遵循;而在“五个渐进等级”中,同处于“认知层面”的前三个环节既可以按逻辑架构模型所示关系逐步实施,也可以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并行开展。

4.3以项目学习小组的形式展开教学

CDIO倡导学生以团队方式开展学习,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实际应用技能,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学习项目从准备到实施再到总结的整个过程,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职业综合素质。因此,以项目学习小组的形式组织教学实施是必然选择。

4.4实施全程一体化的项目考核

在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教学效果考核中,除需坚持目前普遍实施的实验、实训环节项目考核外,在整体和阶段性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考核实施的方式以及考核成绩的评定等方面,还必须充分融入和体现出与该体系相适应的知识与能力逐次递进和一体化教学的思想,开展全程一体化的项目考核。在考核成绩的评定方面,在对各子项目的考核设定成绩标准的同时,还需要在最后对各子项目的成绩进行加权汇总,最终形成反映整体综合教学成果的总成绩。

参考文献:

[1]刘荣佩,史庆南等.CDIO工程教育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11(5)

[2]傅永华.基于CDIO 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改革[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5)

[3]刘广斌,景永平.ERP沙盘实训教学在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4]王其中.ERP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5]魏玲.基于ERP的综合实训体系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基金项目:2010年度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基于一体化平台的高校经管类专业渐进式ERP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0ZA179),主持人:余真翰;2010年度四川省教育厅社会科学专项研究课题“高校ERP多阶段综合项目实训平台的构建与运行研究”(项目编号:GZY1011),主持人:余真翰。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