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供应链贸易范文

供应链贸易全文(5篇)

供应链贸易

第1篇:供应链贸易范文

【关键词】钢铁贸易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供应链模式的关键是基于商品销售、综合商业服务运营、货运物流、信息流广告和现金流的自补偿贸易股权融资。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很重要。信誉好、现金流充裕、领域一般的公司在金融公司中的信用等级普遍较高。中小企业可以以贸易为依托,依托重点企业的产业链,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借贷的个人信用水平,降低借贷难度。

一、钢铁贸易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概述

由于钢铁行业是我国经济的重点产业链,我国钢铁供应链管理基本优良,整个产业链细化,钢铁贸易企业的特点是资产要求高、营运资金快、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危害相对敏感。将基于先人的基础科学研究,整合钢铁交易中的房地产行业问题,在确定性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逻辑模型,构建适合钢铁交易的风险评价实体模型公司[1]。通过模型计算,决定是否实施金融信息服务管理决策,改变该领域权威专家的管理权力,并进行实证研究。如果融资模式是由金融企业或贸易公司提供股权融资,可以得出结论,可以提高资产的个人信用水平,降低资产的门槛。针对供应链管理中经营风险管理模式不健全的问题,引入区块链技术基础理论,合理管理钢铁经销商经营风险。

二、风险分析

信用风险的关键在于记账公司的综合实力和对外部环境的分析,环境因素主要是宏观经济政策、自然环境和产业链发展前景。在信用评级方面,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银行业也进行了评估,其经营状况、资本充足率、经营能力和发展前景均符合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标准[2]。总的来说,大家发现,文章创建的风险评价实体模型整合了以往的科研成果,融合了钢铁融资模型的业务流程特点。股权融资协助金融机构和贸易公司完善公司估值系统软件和方法,降低业务流程风险。逻辑回归实体模型的特征之一是能够协调测量。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实体模型计量系统软件包括金融机构或供应链因素,以明确客户信用风险的计量,从而新的实体模型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供应链中项目的财务信息服务管理[3]。

三、我国钢贸企业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建议

供应链融资涉及广泛的贸易单位,与贸易相关的问题会产生风险。钢铁贸易企业的供应链财务管理,要引导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在权威监管和法律法规约束下,与多方利益相关者合作发展[4]。

(一)宏观层面。在我国,融资模式还处于活跃的发展趋势环节,没有相应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此类方式进行限制,领域内也没有相关的规范或类别。因此,金融行业在销售市场的供应链管理上不规范,融资难度系数高,监管要求高,贸易公司的资金成本非常高,高回报通常会导致高风险和许多违约,一些企业骗贷逃跑,限制了对外贸易信贷的发展[5]。金融公司通常以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和存货作为抵押品,但在交易过程中,抵押品和合同的所有权很容易发生争议。政府部门要运用国家标准颁布、产业链金融服务标准化程序、证券使用权等相关法律法规,从源头上减少融资模式的法律纠纷,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供应链培训能力机构和其他金融企业[6]。

(二)银行等金融机构层面。钢铁贸易公司普遍经营规模小,会计核算不稳定,很少披露经营状况,造成金融机构等金融企业信息不对称。借款人详细信息难以获取,风险评估成本增加[7]。为了更好地降低风险,他们一般不提前准备贷款给大、中、小型钢铁贸易公司。基于此,需要构建供应链管理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完善风险评估管理体系,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买卖风险。供应链管理中的金融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帮助金融机构等金融企业真正掌握金融企业的信息内容和经营状况,增强信息内容的清晰度,完成信息内容的沟通。银行可以根据与金融机构的商业联系提供贷款,金融公司可以减少融资短缺,降低贷款成本,银行等机构可以通过供应链金融体系降低违约风险,促进供应链融资有序发展[8]。

(三)融资企业层面。通过将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云技术的研发与区块链等技术手段相结合,金融企业将更深入地掌握重点企业和商品交易的个人信用状况。调研钢铁贸易企业,提高数据统计分析的准确性,促进实体产业链与金融信息服务的合理融合,正确引导实体企业产业链金融服务项目,对接实体线创投方式,助力实体产业发展难题。现阶段对产业链金融风险的评估依赖于环境分析、各领域的引导、发展趋势的规律性、金融投资公司衍生的信息内容等,但客观事实或数据信息难以确定,找不到问题所在。因此,区块链应用可以针对不同领域建立数据库,在数据库查询中可以指定一般的自然环境、具体的业务情况和市场扩张周期时间。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企业可以根据现场数据库查询信息内容,对行业进行评价。供应链金融模式有风险,可以获得价格反馈,建立管理机制[9]。钢铁贸易公司一般都是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不规范的小公司。要想获得金融公司的信任,就必须改进管理方法。钢铁行业拥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及时应对交易各个阶段的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将经营风险降低到一定水平。在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尤其是账户混乱和潜在的个人欺诈行为,企业必须组织业务流程,及时业务流程信息内容,获得财务公司的信任和应用,才能完成长期发展趋势[10]。产业链金融特别规定,相互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内容。一方面,它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公司准备与公开信息和操纵标准的公司合作,为了更好地长期发展趋势,钢铁贸易公司必须改善与供应链管理的联系并制定商业战略,他们从贷款银行获得相对较低的资本成本。钢铁贸易企业与上下游钢铁产品的联盟杯,不仅关乎稳定商机、降低运营成本,更关乎个人信用的流入、钢铁产品的业务流程和钢铁贸易供应链管理。如此才可以形成长期合作、共同发展趋势的体系,推动产业链金融服务项目的发展趋势[11]。

(四)人力资源层面。特别是在钢铁贸易行业,要加强培训,这个行业的供应链交易量大,操作流程复杂,专业要求高,如果银行的员工不熟悉这门业务,通常会导致操作风险[12]。为了规范银行等内部业务流程,形成统一的业务,一般需要在审查金融公司时设置等效的准入门槛,并根据不同的贷款产品设置不同的内部业务流程,还需要制定相关程序和各种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措施,同时需要制定相关的估值机制,避免了追求银行利益的道德风险。业务单元与风险管理部门分离,经营者实行贷款项目责任制,如果贷款被赎回,其背后的动机可能是信任,如果贷款是不标准的,则由当时发放贷款的经营者负责还款,并从年度奖金中扣除部分风险资本,补偿和处罚评估机制,可以限制相关业务人员的道德风险。对钢铁贸易企业从业人员要做好相关培训,经常宣传贸易环节中的注意事项,以降低在生产贸易过程中的失误环节。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从业人员水平,从而有效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

四、结语

第2篇:供应链贸易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流通模式探讨

一、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

关于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国内外研究者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1997年,美国供应链协会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就是企业日常生产及销售最终产品或服务,包括供应商及其一切向前的关系,与用户及一切向后关系”。2001年,中国质量技术监督局把供应链定义为:实际生产或流通中,涉及相关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并由上、下游企业形成的网链结构。现代企业供应链作为非线形的虚拟价值链,是包括多种类型及不同层次的节点企业网络。在上述网链结构中,不同节点企业之间相互依赖,各个工序环环相扣,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此外,节点企业为完成相关工作,构筑相对应的分支供应链,组成多个层次、多维度及目标的立体网链,并呈现多层次、复杂性的特征。由此可知,供应链管理属于具有集成特征的管理理念及方法,其根据市场和顾客实际需求,以核心企业为盟主,以此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用率。同时,借助现代企业管理技术、网络及信息技术组成的运作模式,有效控制和规划整个供应链,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

二、供应链管理对国际贸易流通模式产生的影响

(一)有利于降低流通环节交易费用

传统国际贸易流通模式中,生产商、零售商及用户是一种交易关系,各成员之间的交易主体为商品或者服务,其做出选择的标准是商品价格。因此,极易出现部分成员为保障自身利益,损害或牺牲他人利益的情况。为购买理想产品,顾客需要深入市场,了解产品价格及质量,并对整个交易进行谈判或检验等操作。这种交易模式需当事人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并支持相应的信息费用和开支。企业与上游或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仅建立在每笔交易基础上,交易完成,关系也就此结束,下次交易还需再次商讨价格,如此重复产生的交易费用对企业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浪费。加之各成员之间受外部性因素的影响,促使交易信息出现双方或多方不对称的情况,这些成员均要花费大量时间或资源展开调查,以此达到早期预测和防范风险的目的。此外,交易谈判、争端等环节均要花费一定成本,这些成本对交易各方来说均无益处。虽然上述交易模式有时能增加某一方利益,但其无法同时增加整个供应链成员的利益。供应链管理状态下的国际贸易流通模式旨在达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各成员间属于战略协作关系,上游与下游企业创建长期、稳固的关系。这种新型交易模式根据设定的供应链合约,能有效减少谈判和履约费用,促使整个供应链交易成本最小化,实现收益最大化。同时,在知识、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各成员企业为不被其他成员淘汰,会积极主动改进和发展,以期适应供应链要求。由此可知,供应链管理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流通模式,不仅能减少各成员的频繁变动,也能促进成员企业不断改进自身生产技术和服务质量,真正意义上达到生产与销售均衡化的效果。

(二)有效提升流通效率

传统国际贸易流通模式是产品由生产企业、出口企业、零售商等逐级推进,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这种流通模式由于信息反馈比较滞后,会导致流通过程中各成员预测准确性较低,加之生产商对市场新需求反应迟钝,进而影响整个流通效率。而依据供应链管理理论建立的国际贸易流通模式,该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有效集成信息技术,通过上游和下游企业间的合作构建快速反应系统,达到实时配送、不间断补货的效果,进而缩短订货时间,快速反应市场及顾客需求。这种新型贸易模式不仅能简化流通渠道,也使信息流、资金流等以数字化形式在网络上瞬间完成,有效缩短流通时间,提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工作效率。

(三)有利于提升顾客满意度

顾客满意度是指消费者对自己浅显或隐含需求被满足的程度。满意度作为顾客对产品满意情况的真实反馈,其对产品及提供服务性能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顾客满意度属于变动性目标,能够使一个顾客获得满意的产品,但未必能使另一个顾客满意。因此,只有对不同顾客群体满意度展开分析,才能生产出能让多数顾客满意的产品。依托供应链模式对贸易流通进行管理,不仅能降低成本,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有利于为企业创造新价值,提升竞争优势。此外,顾客满意度提升不仅源于物流成本下降,顾客能够买到更实惠的产品,也源于物流服务水平和配送可靠性提升和送货速度加快等因素的影响,上述因素均能为顾客创造附加值。同时,供应链管理状态下的贸易流通模式,有助于企业依据消费者需求制造个性化产品并配备所需服务,从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提升消费者对企业提供产品及服务的满意度。

(四)有利于提高产品和企业竞争优势

在传统国际贸易流通模式下,各成员均以自身职能为中心,生产企业、出口企业、零售商会把多数注意力放在降低产品成本、减少库存及协调生产等方面,单一考虑企业资源利用情况,并未真正关注供应链整体流通效率,难以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根据供应链管理理论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流通模式,在全面、深入分析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该链条上各成员之间的选择,组建战略协作关系和系统。组建协作系统以后,为满足消费者需求并充分发挥各成员企业优势,要对各成员企业所承担职能实施优化处理,把流通中的功能转移至最合适的成员上,确保整个流通过程高效率运转。这种做法不仅能增加整个供应链流通价值,也能强化各企业竞争优势,并提升产品竞争力。

(五)有利于展现消费者主权

在传统国际贸易流通模式下,各成员企业会把更多目光放在自身业务目标上,主要考虑自身资源利用情况,在销售环节则把商品推向顾客,并创建库存机制,方便存储货物。虽然上述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满足其个性化、动态变化的要求,但这种模式不能改变消费者拉动的滞后状态,整个流通没有真正达到快速供应,生产的产品及服务也无法展现消费者主权。在顾客供应链下使用的国际贸易流通模式,是以部分非线性、界限较差的组织组成不规则网状结构,使生产企业、零售商、顾客等成员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快速实现信息交流和沟通。这种新型模式能让生产企业清楚了解消费需求,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生产活动。除此以外,消费者也能及时、充分向生产企业表达自己的意愿及需求,进而体现消费者的主权地位。由此可知,基于消费者供应链开展的国际贸易流通模式,是生产企业、出口企业、零售商、物流企业、消费者共同决定的流通模式。 

三、供应链视角下我国国际贸易流通模式构建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

随着现代物流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合理协调政策、税收、人力资源等资源,大力扶持物流企业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商品流通体系,建立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快速建立以高速公路为主架的公路网建设,逐步完善铁路枢纽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物流企业运营能力。同时,做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管理工作,根据各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将市场需求与生产流通需求考虑其中,为连锁企业配置高效率的物流配送系统。同时,整合企业原有的物流资源,与批发企业、储运企业实施改造,提高企业物流配送效率和水平。此外,加强中心城市、口岸地区、交通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整合和配置企业原有资源,防止出现各级政府各自为政、物流设施不完善、投资不足等问题。

(二)提升外贸物流供应链人才质量

基于对外贸易的特点,其人才及配备的物流人才在企业发展和运营中产生重要影响。加之,对外贸易及物流对人才有较高且严格的要求,这些人才不仅要有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能力,也要精通多个国家的语言。对外贸易物流供应链作为外贸、物流及供应链相互融合的产物,其在外贸和物流基础上添加供应链,从而对人才提出更高层次、更严格的要求。因此,笔者建议企业、教育机关和政府多方努力,共同培养复合型外贸物流人才,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政府机构要重视企业和教育机构开展的人才培养项目,并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方法帮助企业或教育机构做好对外贸易供应链人才培养工作。第二,各地教育机构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通过引入行业领军企业进入学校建立实训基地或邀请业界知名人士讲授相关经验,从而培养外贸物流供应链专用人才。此外,各大高校可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模式,在学校引入物流龙头企业,建立校内生产实训室,为学生打造一种“干中学”的实战环境。同时,根据校企合作关系,企业为教育机构开放产品数据库和物流平台,使教育者在课堂上依托真实的产品流、资金流及物流开展教育工作,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第三,在企业与教育机构加强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企业内部人才培养体制,并不断引进国外相关行业优秀人才,以此提升国内人才综合素质。

(三)转变贸易流通方式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想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就应当重视社会服务内容的应用,同时综合考虑各方面服务内容,从而能够加强流通服务和国家建设要求的联系性,提高服务技术水平,并且实现快速发展。此外,还应当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成立一些跨国流通机构,综合各方面资源实现区域快速发展,同时还应当保障各要素流动的便利性。在此基础上,重点发展连锁经营模式,采用直营连锁、自由连锁等发展形式,将各项资本和资源进行集中,达到规模化经营、科学管理的效果。必须注意,物流体系不仅承担跨越地域或国家的贸易行为,还能够不断丰富流通模式的内容,加入一些人类的智力成果与资源成果,从而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保障。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各国家要想实现共同发展,就应当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从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配置资源、商务谈判等工作。此外,应不断优化各类信息资源,重视网络营销方式的实施。应当加强大型贸易流通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的联系性,同时二者可以成立网站,通过网络方式进行更为方便的交流与交易。此外,在商贸生产、流通过程中,企业应当加大对信息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创建上、下游客户网上订货、电子结算等系统,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四)打造公平的贸易环境

为了打造一个优秀的外贸发展处境,必须要打造公平的贸易环境,实现各个国家的共同发展。我国在出口贸易过程中,应当改变原有的将出口作为重点的发展策略。从以往重视贸易顺差,转变为关注贸易平衡。以往重视贸易额,开始转变为重视生产率、国际竞争力提升方面。我国企业在和美国、欧洲等贸易摩擦国家交易的时候,为了减少外部贸易摩擦,可以加大投资力度,从而减少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并且将贸易摩擦改变为跨国公司之间的交易。我国企业还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此更好面对新的贸易壁垒。对于我国有国际贸易业务的公司来说,就需要重视自身产品质量,同时加强产品创新能力,将国际标准作为重要参考,提供优质产品。

(五)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

在新时期,服务贸易的发展较为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贸易是一种有着明显增长前景的贸易方法。发展服务贸易能够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经济发展,还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减少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进而能够提高我国贸易国际竞争能力。现在,市政府要搞好政策优惠以及指导工作,加快推进服务贸易国际化发展进度。同时,要着重有能力的服务贸易出口,让其在更加高水平层面加入国际竞争中。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服务贸易的积极性,我国在发展服务贸易的时候要遵循经济发展情况,以此促进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可以从以下三点来进行:第一,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实现服务业的规范化发展。我国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有合理的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就需要正确应对影响商品和生产要素流通的因素,同时加强各机构之间的联系。第二,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比如对于新型服务业来说,发展的时候就需要重视信息基础设施,从而能够改变以往服务业发展方式,并且促进服务业发展。第三,有力发展对我国经济有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比如国际贸易、建筑教育等。对于中国内部市场来说,还需要加强市场开放程度,降低市场垄断程度,从而实现服务业良好发展。

(六)扶持贸易企业发展

商贸企业是进行贸易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贸易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开展的对外贸易流通模式中,政府要大力支持贸易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贸易企业对整个国家经济产生的影响。过去一段时期,多数人受重视生产、轻视流通的理念影响,无法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所以,国家领导层和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上述问题,借助商贸流通相关资源,并制定相对应的优惠政策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发展。政府部门制定相应产业政策时,必须深入分析贸易产业战略性发展要求,通过服务业贸易打开国际市场,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为了促进贸易企业发展,对于一些产品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环保企业,相关政府组织可以采取相应鼓励措施,投入一定鼓励性资金,减少税收等,从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此外,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应当加强和国外市场之间的交流,认真分析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方式与技术,之后和自身当前情况进行对比,从而不断调整与完善自己的管理方式与技术,从而实现自身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海霓.国际贸易下的港口物流竞争力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6,14(5)

2.宋江燕.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创新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15(14)

3.黄晓洁.电子商务背景下创新国际贸易的策略[J].南北桥,2016,23(11)

4.何黎明.自贸区下物流与供应链发展新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5,16(5)

5.张若婷.基于国际贸易框架探讨我国流通经济发展途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6(9)

第3篇:供应链贸易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金融科技

一、供应链金融是中小企业融资的新途径

供应链金融是指以供应链交易为基础,通过向链条注入信用和资金来达到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2]供应链金融是实现银行和企业共赢的生态系统,对中小企业更具有包容性。从企业层面而言,供应链金融淡化了银行以往关注的企业规模和财务报表等传统项目,通过依托核心企业强化金融风险识别和防范,降低了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准入门槛,作为新型融资工具提升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对于银行而言,利用融资和风险缓释的措施和技术,通过与核心企业的资信捆绑来提供授信,降低了向中小企业放款的风险,业务渠道下沉能获得更大的定价溢价空间,有利于使小微金融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3]供应链金融具有普惠金融的融资功能,基于供应链事件驱动而非企业身份驱动,突破了中小企业信誉度不高的限制。在我国当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从产业中来、到金融中去”,具有深厚的行业根基和发展空间,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有利于资金“脱虚入实”,增强产业体系支撑,释放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动企业降本增效,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4]党的报告提出,要在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国务院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平台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商务部等十部门联合的《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也提出“鼓励流通企业采用投资基金、动产质押等多种方式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稳步推广供应链金融”。在现行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得益于市场和技术力量的共同推动,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正在逐渐得到开发,成为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新途径,也是银行业务转型的重要方向。

二、供应链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从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具体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影响了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

(一)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中的融资功能有待增强

目前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格局中,核心企业都在快速布局自身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但商业银行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专业的调研数据表明,现实的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开展的业务占比还不到5%①,专业性金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相对于供应链中的大量存货和应收账款资源的闲置,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和市场份额明显不足。供应链金融建立在真实的商品贸易基础上,从采购环节开始,购销合同、订单、仓储信息等都可以作为业务开展的凭证,但在现实场景中,产业链核心企业一般不愿意对商业银行开放相关财务和物流等信息,一些开放的复杂信息,例如因物品价格变化带来的货值波动等,也对业务审批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商业银行获取从核心企业到上下游众多中小企业信息数据的成本。

(二)供应链金融业务和产品整合有待提速

从供应链金融体系来看,多数商业银行都在“各自为战”,缺乏行业性的协同和联动,业务覆盖供应链金融上的一个节点或者一环,多集中在单一的行业或者产品领域,综合化、深度化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开发不足。从产业供应链的视角来看,其整合性也不强。虽然供应链金融发展较快,但企业总体的供应链管理意识并未相应跟上,链条上各企业主要关切的是自身经济利益,供应链之间协同关系并不紧密。尤其是核心企业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协同管理,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也缺乏对核心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感。这些都限制了对产业链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相对于供应链金融中的应收类和存货类资金业务,预付款资金业务发展相对缓慢。当前,供应链金融还处在行业摸索和资源整合阶段,行业性的大数据及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发展不完善,缺乏依据企业支付、税务、能耗、社保等方面数据加工而成的信用产品,多数情况下参与方各自维护各自的信息,不愿意将数据分享给其他机构,形成数据孤岛,无法有效满足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的可视化和动态监测的实时性要求。

(三)依托金融科技的线上化运营效率有待提高

当前,包含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在内的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更多的还是处于理论推演及初步尝试过程中,离市场期待还有一定距离。如果无法从大数据上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三流闭环,那么,所谓的供应链金融跟银行的的传统授信、流贷、抵押贷等没有区别,不仅效率不高,也容易产生风险。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频次快、额度小、业务量大,银行业务部门新研发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往往需要多个系统的复杂操作,依托于商业银行现有运营系统,还不能有效地满足管理供应链整体风险和跟踪交易过程的需求,不能实现线上化的高效风险审批。商业银行应当能有效判别差异性的行业发展情况,以及相应的产业链环节,如果不能借助金融科技实现大数据智能分析,业务准入和审批仍然高度依赖人工判断,会大大降低供应链金融的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并产生高成本投入。

(四)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机制有待优化

在实际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中,中小微企业端的诸多数据尚未打通,综合评定一家企业经营状况的相关数据零散分布,存在着风险控制的征信信息缺失和不健全、数据挖掘能力弱、缺乏定量化的模型评估能力等问题。[5]特别是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政策背景下,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具有关键角色,如果核心企业爆发信用风险,往往会引爆关联中小企业风险,涉及面广,对于商业银行有较强的冲击,也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出现实性要求。[6]供应链金融通过核心企业进行信用增级,强调对基础资产的控制力和风险变现能力,关注真实贸易中核心企业的购买和销售能力,其风险管理的核心也在于对物流和资金流的实际控制。供应链各环节的有效整合管理是供应链金融业务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一旦供应链条企业经营恶化,将造成商流、物流及信息流的脱节,触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连锁反应。在以核心企业为主的同时,供应链金融本质上还是信用贷款,在额度或担保方式上仍然有局限,需要防范通过提供虚假的业务单据和货物凭证来取得融资借款。

三、完善供应链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推进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发展供应链金融顺应了商业银行转型方向,在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等领域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创新。

(一)商业银行要积极主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供应链金融具有典型的金融行业属性,需要专业化的运营和管理,商业银行借助于自身的资金优势和专业管理优势,通过发展供应链金融,能使金融资源更好地嵌入产业供应链条,增进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持,提升产业竞争力,为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提供基础。构建基于全产业链运营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商业银行需要借助核心企业深入上下游关联中小企业,合理地与外包服务提供方合作,实现更紧密的“横到边、竖到底”的产业链生态系统,更深入地融合到产业供应链,实现产业垂直整合,推进产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要通过行业分析、角色定位、需求发现、方案制定和行业推广,实现供应链金融的批量获客和客户拓展,加大对实体经济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依托区域产业优势,如果能从产融供需的共同价值出发,以资源整合和服务集成为主导,将实现对产业链条客户价值的深入挖掘,释放实体产业的金融需求空间。一方面通过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存货融资等切入到供应链交易过程,解决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和金融资源优化配置问题;[7]另一方面,通过与供应链企业的重复博弈与合作,增强商业信用,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不再单独考虑中小企业本身,而是基于整个产业链。

(二)大力应用金融科技,推动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业务运营

商业银行要积极应用金融科技,有效对接产业链条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企业等关联方,获取并整合涉及供应链条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和物资流等数据资源,实现一站式综合管理。从流程上制度上真正简化操作,将风险管理嵌入到线上融资系统中,打造线上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够实现信息共享,简化操作流程,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线上化供应链金融服务,为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提供整体性的系统解决方案,提升交易结算的便利性和效率。通过发展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降低运营成本,发挥规模效应,拓展原来难以覆盖的分散中小企业,依托成本优势有效管控原来线下难以控制的风险。构建线上供应链金融,管理供应链成员、贸易过程、企业融资服务、支付结算服务、企业账款、资金管理的综合业务,借助大数据有效实现供应链条的商品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挖掘和应用,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和买卖双方在线协同工作,提升供应链金融整体的运作水平和效率,增强对供应链条的风险监控和识别预警。

(三)加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资源整合与行业协同

要优化供应链企业的信用数据资源管理,推动信用信息共享交换系统和企业信息共享综合平台建设。在政府信用平台建设中,整合税务、海关、市场监管、社保、征信等部门所掌握的中小企业信息数据,综合反映企业的各方面情况。在信息识别过程中,需要通过多个渠道获取信息,交叉验证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政府要逐渐向社会开放企业信用产品数据,建立适用于供应链金融的企业信用评价标准和体系,以有效开展对供应链条上众多中小企业的全面综合评价,提高对供应链企业真实贸易关系的把握,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时风险管理和控制提供大数据资源支撑。[8]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上下游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更是产业当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管理部门、各类金融机构、信息服务商以及产业供应链参与者共同组成的一种供应链的结构形态。供应链的本质,就是基于供应链的各个主体之间的业务关系来融资,即依托于合理真实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供应链金融应当服务于某种供应链交易结构下面的适用产品组合。各种要素特别是金融科技推动的新型产业要素的结合,才是供应链金融的实质所在。范诗洋,钟培武供应链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路径分析【金融纵横】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需要加强与供应链内外部组织的协同合作,既包括与核心企业和第三方信息平台等内部合作,也包括商业银行之间以及与社会征信管理机构等外部合作,以强化供应链融资企业信息收集分析和相应的业务风险防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供应链系统的资源整合对于未来企业的竞争日益重要,特别是链条核心企业若想维持产业竞争优势,势必要梳理并优化供应链条企业资源,深化精细化管理,提升与关联中小企业的业务协同。

(四)完善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机制和运营机制

金融的本质是风险估值和信用,有效的风险管控已成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能力。应当从供应链结构管理、流程管理和要素管理等入手,运用信息技术提高风险管控能力,降低操作成本。供应链金融的贸易融资,与一般融资的不同之处在于锁定了还款来源,闭环操作,全流程覆盖,从而降低了风险。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够实现一站式综合管理,信息共享,简化操作流程,帮助银行高效处理供应链金融业务。线上供应链金融通过对接供应链核心企业及第三方信息系统,能够获得全面及时的企业交易数据,例如商品订单、运输物流信息、仓储信息、销售数据及资金流动信息等,并据此建立全面客观的风险预警管理,提高实际风险控制效果,形成供应链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9]要拓展风控数据来源,除关注和监测主要贸易客户的相关数据之外,还要将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周边产业以及相关的宏观经济数据纳入风险数据监控来源,以防止产业链客户信用状况的突然恶化。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应用现代金融科技建设和完善供应链金融的综合管理平台,将能够推动和集成关联中小企业贸易过程、企业融资服务、支付结算服务、企业账款、资金管理的综合业务管理。

(五)探索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多样化产品和服务

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回归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一般来说,商业银行要大力开发创新性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内部支撑体系,整合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紧盯上下游中小企业实际金融需求,完善和丰富产品体系,推动动产抵押的场景化应用。除将自身已经比较完善的基础产品实现线上化,适应于不同的产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商业银行也应基于特定产业经营模式和特定需求开展组合类金融产品服务。供应链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强度和周期也不尽相同,进而催生出不同的供应链金融行业特征,整体上向着更注重垂直细分、更专业精准的方向发展,内在地要求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供应链金融产品。[10]商业银行作为综合化金融服务方,应当强化产融合作,深入实体产业链条,充分了解不同的产业行业属性和特征,提高自身的专业研究和分析能力,既注重综合化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建设,也要发展细分市场上中小企业多元化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根据不同企业信用、资金需求期限和产品服务需求开发适应性产品。对于城商行等中小银行来说,发展供应链金融要通过侧重于向某一个或者若干细分行业提供服务,通过在线的业内深耕细作,去掌握行业的交易习惯、竞争条件、市场规律等,凝聚客户资源,巩固进入壁垒,形成核心竞争力。通过相对有效的征信系统和风险防范措施,帮助客户挖掘长期积累的资源能力和产业禀赋,充分考虑企业客户的行业特点和自身属性,从采购环节、生产环节和流通销售环节优化融资、信用增级、结算和风险规避等综合解决方案。构建综合化业务平台,商业银行应当待续挖掘由供应链管理的财务需求,为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整个供应链链条提供涵盖结算、融资、应收账款管理和风险规避等多种产品的一揽子服务方案。

参考文献:

[1]杨斌,赵海英.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研究[J].南方金融,2017(10):46-53.

[2]姚良.供应链金融主要模式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银行家,2015(11):64-66.

[3]徐学锋.刍议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J]征信,2010(2):24-26.

[4]宋华,卢强.什么样的中小企业能够从供应链金融中获益:基于网络和能力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7(6):104-121.

第4篇:供应链贸易范文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钢铁物流;供应链管理

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形势良好,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一直保持稳步上升。201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98.0万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9%,与2018年相比增长速度下降0.5个百分点。2019年物流业总收入为10.3万亿元,与2018年相比同比增长9.0%。2019年社会物流总需求增速放缓,工业品物流总额高达269.6万亿元,根据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7%,增长速度与2018年相比下降0.5个百分点。2019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14.6万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与上年相比回落2.5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7%,与2018年相比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钢铁生产及贸易企业在物流供应链管理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变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钢铁企业物流的发展也带来了信息化的要求,信息化建设对于钢铁相关企业物流管理工作的进行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前社会,互联网和物流业的结合引发的物流革命,对于钢铁相关企业开展物流管理升级工作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同时也为钢铁相关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钢铁生产及贸易企业的物流业务服务细分下来包含很多项工作内容,具体包括原料、生产、仓储、运输等环节,这些不同的环节都有相应的物流系统相匹配,具体包括原料的采购系统、销售系统以及MES系统等。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很多钢铁公司的这些系统都是独立运行的,它们之间并没有经过协调、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便导致钢铁企业难以全面掌握企业在物流供应链方面存在的问题,管理人员的信息落后会导致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运输力量紧张时,物流运输难以得到保障,企业的物流成本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钢铁相关企业的总体运行应该以各个系统之间的互通、互联为基础,当下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并没有达到这一基本要求,所以目前钢铁相关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工作有很大的改进和升级空间。就目前的经济形势而言,建立囊括钢铁生产及贸易企业核心业务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是钢铁企业开展物流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有助于钢铁相关企业各项物流业务工作的开展,帮助钢铁相关企业实现物流发展目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立足于经济新形势下钢铁生产及贸易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的需求,并对新经济形势下钢铁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进行具体研究,以期对钢铁相关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开展给予一定建议。

1新经济形势下钢铁相关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需求分析

1.1新经济形势下钢铁物流供应链管理现状

顾名思义,钢铁物流供应链管理就是指用供应链管理的思路实现对企业供应链物流环节的规划、组织、实施以及控制。作为隶属于共生型物流管理模式的一种,物流供应链管理要求各供应链成员组织互相协调工作,不能再局限于自身的活动环节,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同时达到供应链各环节成员共赢的结果。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可以通过特定系统即时掌握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市场信息,实现供给信息、需求信息和共享信息三种信息在系统中的正常运行,不同环节的信息都可以实现透明化的分享,避免了信息失真现象的出现。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整个市场对于钢铁材料的需求量不断上升,钢铁的运输效率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在目前钢铁的运输过程中,由于生产钢铁材料的原材料大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采购运输过程比较繁琐复杂,当前的运输管理模式效率也比较低,这就导致了整个物流运输过程较高的成本,进而影响到钢铁生产及贸易企业的收益情况。近年来,为了促进钢铁行业的发展,我国在钢铁运输行业中投入了很多的资金、人力以及物力,想要健全钢铁物流运输体系。其中,提高钢铁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就是重中之重。

1.2新经济形势下钢铁物流供应链管理问题分析

对于目前新经济形势下钢铁生产及贸易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整个物流行业标准化程度较低,且没有统一化的标准。尤其是在生产物流方面没有统一化的物流标准,不同主体对于物流的认知、运转甚至是物流的管理方面都存在口径不一样的问题,如此一来就会影响整个行业的核算。此外,物流服务商尤其是一些港口、码头和车站在运输、仓储等业务方面的标准和操作过程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个物流行业统一标准的划分。其次,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划。一方面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并没有实现共享,导致一些物流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充分使用,较低的利用率影响到成本回收;另一方面,根据总体的规划标准,一些码头、仓库等物流服务商又存在不同类型的缺口。再次,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集约程度较低,信息收集难度较高。一般情况下钢铁相关企业的物流业务环节包括原料、生产、仓储和运输等环节,同时会使用相应的物流系统进行匹配。尽管不同环节有相应的系统匹配,但是由于各个环节较为分散,企业很难全面地掌握公司的物流信息。最后,运输力量不够时企业运输难以保障,企业的物流成本也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对于钢铁相关企业而言,其对港口、运输能力的控制力是非常有限的,一旦出现市场运输力量紧张的情况,就会进一步导致装卸能力和运输力量不够的现象,这样一来就很难保证原材料以及企业产品的正常运输。

1.3新经济形势下钢铁供应链管理综合分析

钢铁生产及贸易企业的物流业务应该以服务创造价值为核心理念,以这一理念为出发点,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整合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努力控制物流的各个环节,提高物流管理水平。运用Kano模型对钢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进行需求分析有以下发现。第一,从客户角度进行需求分析。就当前的形势而言,第三方物流服务早就不再拥有大规模市场,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的趋势下,服务应该被企业放在第一位。满足客户不同类型的需求,为客户提供精准、快速、高质的服务是服务商的重中之重。钢铁贸易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尽全力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加强与客户之间的即时沟通,为客户提供公开透明的信息。第二,从物流供应链业务环节中使用的平台角度进行分析。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钢铁相关企业改善物流管理带来了机会,钢铁相关企业应该高效利用相应的互联网技术提高供应链物流管理效率和自动化水平。此外,整个物流环节的运转不能局限在照搬现有模式的情形,要充分学习和利用比较新颖的物流管理模式。第三,从物流供应链环节管理成本角度进行分析。降低管理成本也是钢铁相关企业提高收益率的关键措施,目前重复劳动、工作效率低等现象存在部门单位的物流供应链业务流程中,钢铁相关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降低物流管理成本,努力提高企业的收益和竞争力。

2新经济形势下钢铁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研究

2.1基于信息化的物流供应链管理的设计和布局

钢铁生产及贸易企业想要改善物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方式,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对物流供应链管理进行设计和布局要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从企业现有的物流原点出发,认真评价链条环节上不同节点的价值贡献,整个再造过程必须将信息技术作为实现手段,改变原有的组织架构,将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企业物流管理的职能有机结合,通过两者的协同工作,实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服务效率的目标。钢铁生产及贸易企业原有的物流业务流程几乎全程都是使用纸质单据传递信息,使用纸质单据中间容易发生错误,也会造成统计工作的繁琐。此外,使用纸质单据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相关作业单元的工作人员之间保持紧密联系,还要详细了解仓储、运输、铁路以及码头等各个接口之间的最新情况并进行清理和统计,上报领导审批也是必经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非常繁琐。因此,钢铁相关企业在再造物流业务流程时,要着重关注信息同步工作,协调各部门之间的高效运转,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

2.2基于信息模型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

对于物流信息的集成工作而言,信息模型是至关重要的基石,信息模型可以准确记录企业在物流各业务环节中产生的数据,以供企业整合物流信息,有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首先,建立仓储的信息模型。在建立仓储的子平台信息模型时要注意对客户信息、员工信息、品种代码、产地代码等基础信息的维护。其次,建立配送的信息模型。配送子平台的功能主要包括基础支撑、运输挂、结算管理、车队成本管理、库管手持客户端、系统管理、配送手持客户端以及GIS车辆监控平台等内容,其功能阶层如表1所示。

2.3物流供应链管理的计划和控制

计划和控制物流供应链管理。对于钢铁贸易企业而言,整个物流过程业务繁多复杂、信息量也非常大,企业如果想要快速、高效地获取整个物流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必须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中。钢铁物流企业可以将RFID技术融入货物的入库、出库、仓储以及配送工作中。专业的钢铁物流企业在接收到货物之后,首要任务就是编制RFID标签,将其贴在货物上,根据系统上的货物品类对货物进行登记。仓库验货后,不仅要记录入库量的信息,还要记录入库位置、相关人员等信息。尽管入库之后的整个物流业务流程都是由存货仓库负责的,但是RFID技术运用于整个物流业务流程中,包括入库、出库、盘库以及加工等活动中。采用RFID技术后,管理系统可以直接通过扫描得到货物信息,不再需要人工进行验货,系统中直接记录了货物的各项信息,大大提高了整个业务流程的时间和工作效率。

3总结

钢铁生产及贸易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是新经济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在供应链背景下钢铁相关企业物流管理应该向科技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本文从新经济形势下钢铁相关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需求出发,对新经济形势下钢铁物流供应链管理现状、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对新经济形势下钢铁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进行研究,基于信息化对物流供应链管理的设计和布局、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物流供应链管理的计划和控制提出相应建议,希望对钢铁生产及贸易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樊鹏.钢铁物流发展新形势与策略分析[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8,(03):12-13.

[2]倪雯静.钢铁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与系统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6.

[3]邱鹏.探讨供应链管理下的钢铁物流[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41(03):113-114.

[4]潘新源.钢铁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创新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03):42-43.

[5]张先玲,孙小东,张大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钢铁企业智慧新物流[J].工业加热,2020,49(06):50-52.

第5篇:供应链贸易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创新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作为国际贸易形式下金融机构及企业创新的一种产物。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及核心企业合作,为有效协调供应链资金运营,降低供应链整体财务提供的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创新可保障各个企业的健康稳定运行,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1]。

二、供应链金融及风险管理的内涵及理论分析

1.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分析

供应链金融将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企业看为一个整体,将核心企业的主体业务作为依托,在真实商品贸易的条件下,实现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一种模式进而实现资金流的封闭或物品所有权的控制,最终实现对供应链各个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及产品[2]。对于供应链金融来说,在世界范围内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内外有关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2.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来说,国外依然沿用着多模型针对贷款风险,关于信用风险涵盖了现代方法及传统方法两大部分。其中传统方法涵盖了信用评分法、合谋用评级法及专家方法等。现代信用风险模型主要涵盖了KMV模型等方法。无论是现代方法还是传统方法其计量数据都来源于市场数据及企业财务,造成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对于供应链风险来说国外文献的观点是主要因为其脆弱性,其涵盖了外部脆弱及内部脆弱两大部分。

三、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种类的风险。风险是一种预期发生,会对企业造成经济影响的各种可能。供应链金融企业因其为多个企业的共同体,相互间具有显著的依赖性,风险也会随之相互的传递及扩展[4]。一旦无可预料的因素出现,就会造成整个供应链出现问题,甚至有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1.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风险来说,其主要来源于不确定性,对于供应链金融来说,其不确定性分为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供应链的信用风险、流程风险及供应链结构风险等。外部因素是指宏观经济环境、经济周期及产业政策等[5]。供应链金融风险涵盖了交易风险、交易各方信息的不对称性、道德风险及委托关系等。中小企业与其关联的核心企业信用有着直接的联系,这有助于提升其信用,且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无抵押担保及经济实力不足而不能获取融资的问题。对于信贷市场来说,存在着贷款方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方只能借助贷款方财务报表等信息对其抗风险及对偿还能力进行简单评估,后续将依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给其信贷,这种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提升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与此同时,信息的不对称性,也会致使中小企业出现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的问题。

2.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风险识别

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来说,按照运营主体划分可分为财务公司模型风险、商业银行模式风险、资金市场模式风险及物流公司模式风险等。其中财务公司模型风险可具体划分为货币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及市场风险等。财务公司作为集团中的一部分,其为集团提供相关的财务服务,是一种基于市场而创建的独立承担风险实体。财务公司不仅承担自身风险,还需关注集团公司的连带性风险,是一个共享利益及共担风险的共同体。资本市场模式风险主要可划分为系统及非系统风险两大类。对于供应链模式下商业银行需承担核心企业及受贷企业的贷款服务,有效的将风险转移给核心企业。与此同时,借助供应链融资,对应的银行可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借助核心企业将风险实现了有效转移。物流公司模式风险涵盖了质押物风险、融资企业资信风险、法律风险及监管风险等。

四、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1.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更加完善,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需深化供应链金融的立法及相关监督机制[6]。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了金融监督系统、多方信息平台建设及社会信用体系等,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强化商业银行的法律及社会责任意识,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与此同时,需创建多方参与的深层次网络服务平台,在服务平台内可进行信息的共享及相关监督投诉,进而提升供应链金融信息的透明性及公开性。通过提升各方参与者的风险意识,可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进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2.创建多重动态监督,做好风险防范

对于金融监督部门来说,其应与企业及银行共同创建多重动态监管机制,进而最大限度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7]。首先,需创建一套标准的评估体系,进一步规范动态监管,通过远程及现场监控两种措施实现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控。其次,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应急处理程序,根据供应链的不同节点特点,建立健全风险应急处理程序及方案。第三,进一步完善供应链绩效考核及评估,通过自律及他律的有机结合,降低发生规避操作的风险[8]。最后,需充分发挥信息流、物流及资金流的相互协同,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实现操作的便捷化,进而减少融资的风险性。

3.强化供应链金融人才的培养及引进

对于供应链金融来说,需进一步强化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不断丰富自身人才梯队建设。供应链金融的不同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在供应链上中下游的各级企业、第三方物流及银行来说,都需重视金融服务的团队建设。通过专业人才及专业队伍的建设,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模式,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把控。通过引进风险控制专业人才,提升从业人员业务质量及水平,进而提升对风险的防范、识别及处理能力[9]。与此同时,不断强化供应链金融的文化建设,创建供应链金融文化氛围,进而提升整个团队的自豪感及凝聚力,减少金融风险的产生。通过将产业链各参与主体不断融合的方式,提升各个企业间的协作能力,进而在精神上形成统一的标准,实现业务认知及操作的统一,保障供应链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4.进一步推动业务流程的再造

对于银行及企业来说,需强化硬件的投入力度,不断优化业务流程,进而实现业务处理整体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借助硬件的升级投入,需进一步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完善制度流程的建设。首先,需进一步强化功能、表现特色,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自身的独特流程。其次,借助科学技术,提升自动化操作整体水平。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资源的有机整合,进而实现供应链资金的利用率提升,增强物流的监管。第三,借助创新流程及方式,进一步简化现有的业务流程。实现相互间信息系统的实时性及准确性。第四,进一步强化信息化保障机制,保障企业资金的安全。借助信息技术支撑系统,创建适合供应链模式的动态监控及评估体系,实现信息的安全性。

5.不断发掘业务创新潜力

对于供应链金融来说,为了实现其更好的发展需不断发掘全新的业务潜力。供应链激烈竞争的过程中也是考验专业能力的重要过程中,同时也是开拓创新培养专业能力的过程中。企业性质的不断变更,也会促使着全新的业务模式出现,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并发掘。不同类型业务模式的融合及互补是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发展的特色。与此同时,在开拓创新及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也是培养专业能力的过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促使我们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业务能力的提升。全新的企业也促使着新的业务模式涌现,其相互之间的融合及借鉴是供应链金融的一大特色。在融合的过程中会衍生出更广阔的经济效益及全新的业务机会,保障供应链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6.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到实践中来

对于供应链金融来说,可以通过宣传及合作,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在共同学习中发展并不断壮大。为了保障供应链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需将供应链中各个企业融入其中并共同配合。在此过程中核心企业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一方面,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要进一步学习供应链相关理论知识,不断树立借助业务创新及金融模式为企业营收的思想,带动企业不同阶层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对于供应链来说,需要合作,企业需要依照自身的优势,不断带动其他上下游企业加入其中,不断创新供应链业务模式。最后,对于供应链金融中的中基层企业来说需不断借助企业创造平台,确保业务的顺利完成,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业务模式,在实践中发现新的商机。

五、结论

本文对供应链金融及风险管理的内涵及理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获知了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创新研究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分别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及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风险识别进行了展开性说明。最后,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创新模式进行了详述的分析,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创建多重动态监督,做好风险防范、强化供应链金融人才的培养及引进、进一步推动业务流程的再造、不断发掘业务创新潜力及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到实践中等多个方面,可有效提升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有助于供应链金融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谭舟洋.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创新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8.

[2]董国龙.N电网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8.

[3]陈茹怡.钢铁贸易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8.

[4]穆瑞.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8.

[5]熊玮婷.Z银行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