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精选(九篇)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

第1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范文

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操作技术都是如此,都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认识。小学生们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与知识基础的限制,使得在消息阶段的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他们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时候信息技术上遇到的问题需要应用到数学的知识来进行解决。这就需要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来扫清这种障碍。而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比传统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的更加具有启发性的教训情景。能够让数学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变。通过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课之间的联系,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实去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与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同时培养学生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授“画笔”的时候,可以针对小学数学课中的“图形”内容,设计让学生画“矩形”、“画圆”等任务。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的形象生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时需要让学生们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正确的掌握他们的特点。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为了能够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互动,此时数学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互动游戏进行教学,那就是拼图游戏,通过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他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二、信息技术课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语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因此它既具备了工具性又具备了人文性这两个特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有着明确的指示。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不管是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还是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才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与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都能够进行很好的整合,并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语言优美的课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参考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将一些合适的放入到练习中去。例如在指法与打字练习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为了让这个过程可以变得更加有趣味,可以在适当的加入小游戏的同时,与语文学科相结合。从语文课本中选取那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故事等内容作为练习的内容,将这些内容录入电脑中,共同参阅欣赏相结合,再加以适当的引申。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们巩固了语文课文,同时还提升了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还达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现在很多英语教师都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还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应用在英语教学中。那么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融合英语呢?从计算机的诞生、成长的历史以及软件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计算机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外来品。虽然现在已经汉化,但是在很多时候仍然离不开英语会遇到英语。因此,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进行整合也是一种必然。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有很多地方可以渗透英语知识,特别是在英语阅读、词汇学习、以及听力练习方面。如上面所说,可以在枯燥的指法练习上加入一些有趣的简单的英语小故事、童话等。这样做可以增加学生们的英语阅读量,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还能够增加词汇量。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时候都会遇到一些用英语表述的专业术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尽量的解释清楚。例如在教学excel软件的时候,学生们肯定会想“excel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没有学过啊。”这个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机会为学生们解释相关的术语的意思。

第2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范文

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上课)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研修圈子*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吉林省赛区选拔赛中,我市有30名教师参加竞赛,有33人获一等奖,3人获优秀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市外国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第3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融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将它与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实施等等进行融合,让它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而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经过有效的整合,原来的语文学科教学将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来。也就是说,整合是一个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双向驱动的过程。

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文主要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有效整合的想法。

(一)有效整合加大了信息量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提供了最为有效的途径,它们蕴涵着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信息,视觉的触摸产生的效果绝对远胜于文字的表达,动态的信息让学生直观感受并记住了故事的内容,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量。这些媒体信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抽象的知识,对他们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七颗钻石》一课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将水罐五次不同的变化非常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充实了学生学习的各种思维,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点.让学生以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研读中。这样,就拓宽了学生视听渠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水平。

(二)有效整合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整合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凭借网络的优势,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上网络教学课件的应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收集资料、自主学习等等,在探究的实践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更深入地了解,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通过小组讨论、网上答疑等方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整合提高了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整合,帮助教师更好地解释重难点内容,较好地达成三维目标。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西沙群岛,对它的情况不了解,我出示了西沙群岛的相关视频,并让学生在网络上对西沙群岛的图片等信息进行简单搜索,使他们对丰富的特产和美丽的景色有了深入的了解,身临其境,再结合文章的自主研读与教师的引导分析,很容易地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和特点,让他们很快理解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有效整合提高了综合素质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应用能力、思维水平、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其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调整都有很大的帮助,更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整体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整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中的困难和误区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误区,根据我多年的从教经历,将整合的误区总结如下。

(一)对技术应用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很多教师排斥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农村的年龄较大的教师,对课件制作等信息技术技能掌握较少,或者学校的硬件设备无法支持多媒体教学,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或者无法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实,真正的整合是将教育理论、信息技术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相结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来选择我们所需要的资源,从而确定需要我们了解哪些技术。如果自己的技术无法完成,可以选择和其他有能力的教师合作进行。总之,不要让技术成为整合的障碍。

(二)教学方法和思想上的误区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有的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否应用信息技术,我们都应该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用教师的智慧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教学资源应用上的误区

部分教师对网络资源过于依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未使用网络等资源,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过分重视助教的资源建设,从而忽视了助学的资源建设。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一切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资源都应该是有效的教学资源,而不是仅仅限定一定是数字化资源,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适合教学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应用,让教学资源真正的为教学服务。

(四)对教育信息化理解上的误区

学校忽视校园网等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缺少平台的支撑;学校建设资源的比例严重失调,忽视了教师培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不高,导致整合无法有效实施;部分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只重视技术的培训,忽视了教育理论层面上的培训,导致整合缺少理论的支撑;更有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上信息技术课,纯粹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应该将信息技术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师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

第4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范文

钟老师,您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的信息科学。《信息科学原理》一书已经重印到第五版。您能否给读者们讲一讲,信息科学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钟义信:简要地说,信息科学就是研究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研究对象、以信息运动规律为研究内容、以信息科学方法为研究指南、以扩展人的智力能力(它是信息能力的有机整体)为研究目标”的一门新兴横断科学。

武健:从概念、定义来看,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并不完全一样。因为信息科学是以信息运动规律为研究内容的,研究内容既不专指计算,也不是专指计算机。从这个角度思考,信息科技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内容将有很大的区别。这对于一线信息技术教师来说,了解信息科学就更加重要了。您能否给我们讲一讲信息科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对于整个社会能发挥什么作用?

钟义信:信息科学的概念(定义)也可以通过它的基本模型来表现(见下页图1)。

这个模型也可以简化为以下更直观一些的模型(见下页图2)。

考察信息科学的定义和它的基本模型(以及简化模型)可以知道:

信息科学最大的特点是研究“信息”(而不是物质和能量)。

它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信息运动规律,即信息-知识-智能转换的规律”。

世间一切物质的运动都会产生信息。人类正是通过研究信息,才能认识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因此,信息科学的研究目标,就是“扩展人类的智力能力,也就是扩展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就是信息科学对于整个社会的作用所在。

武健:我记得您曾经讲过信息分成主客体关系,那么我们理解基本模型与简化模型也是一步步地发展出来的。从简到繁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下页图3)

从信息定义的基本模型中,还可以看到信息科学在特别关注着策略,尤其是人的策略。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科技课程中会有着一批以前没有的教学内容。技术课中的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教学目标是学会操作。而信息科技框架下的课程则需要以应用技术,挖掘其中的问题解决策略,了解信息科学概念与原理为主要目标了。

每个学科都会有一批本学科的科学家,像牛顿对于物理,哈勃对于天文,欧姆对于电学……信息科学是一门新兴的横断科学,那么您认为这门学科中有代表性的信息科学家有哪些人?

钟义信:横断科学,是在概括和综合多门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类学科。它不是以客观世界的某种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而是从许多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中抽出某一特定的共同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对象横贯多个领域甚至一切领域。所以,信息科学家、信息技术专家会有自己的领域,但会在共同的信息方向有突出贡献。

如香农(Shannon)在1948年发表了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奠定了“通信信息论”;维纳(Wiener)在1948年出版了著作《控制论》,奠定了随机控制理论,贝塔朗菲(Bertalanffy)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一般系统论》,建立了系统论。西蒙(Simon)对功能模拟的人工智能理论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费根鲍姆(Feigenbaum)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开拓者,闵斯基(Minsky)对人工神经网络和认知理论有突出的贡献,查德(Zadeh)创建了支持信息科学研究的模糊集合和模糊逻辑, 柯尔莫戈洛夫(Kolmogorov)对信息理论和控制理论都有杰出贡献,等等。这些人都在信息科学领域有过不同方面的重要建树,都可以称之为信息科学家。

由于我国只有各种信息技术的学术机构而没有专门的信息科学的学术机构,很少纯粹信息科学方面的交流机会,因此很难确定谁是信息科学家。不过,由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确实出现了不少在信息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武健:信息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既然是“新兴”,那么它一定在发展,甚至是快速发展。您认为信息科学主要研究的方向与进展如何?现阶段出现了什么样的困难?

钟义信:相对而言,信息科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因此,它的主要研究方向应当是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信息的基本运动规律。其中包括信息理论、知识理论、智能理论,特别是信息、知识、智能之间的转换理论(一体化理论)。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在这些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具体表现在:建立了超越与拓展传统信息论的“全信息理论”,发现了“知识的生态学规律”,创建了“机制模拟的人工智能理论”,实现了“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人工智能理论”的统一,还创建了“基础意识―情感―理智三位一体的高等人工智能”,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发现了意义重大的“信息转换与智能创生定律”。

在取得这些进展的过程中,发现物质科学(代表性科学是物理科学)的科学观(还原论)和方法论(分而治之)不适用于信息科学(和智能科学)研究,总结并提出了适用于信息科学研究的新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由于信息科学和智能理论的研究对象多数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因此现有的数学工具不敷应用,特别是其中的逻辑理论还相当单薄,不足以支持这些复杂问题的创新研究。这是当前信息科学发展中的“瓶颈”。

武健:信息科学关系到的方法论可以分成信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论。根据这样的观点,在信息科技课程中,需要以完整的信息综合活动展开教学,而不适合片面地学习信息获取、信息处理某一个片段。因为信息科学方法论更强调从整体到局部,不建议从信息运动中的某一细节去理解典型的信息过程。

信息科技的方法论分成理论研究层级和技术应用层级。您认为在信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与手段有哪些?

钟义信:与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最大的不同,是不再采用“分而治之,各个击破”这种流行了数百年之久而且一直行之有效的传统科学研究方法论,而是改为运用全新的“信息转换与智能创生”方法论。

原因是:“分而治之”方法论在把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的时候,必定会丢失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是复杂信息系统的生命线。就像研究人脑思维奥秘的时候,如果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把人脑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即使把每个部分都研究好了,也无法揭示人脑思维的奥秘,因为分解之后的这些人脑部分根本无法复原为活的人脑。

“信息转换与智能创生”方法认为,信息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由信息生成知识进而生成智能(策略),从而按照策略解决问题。它强调信息、知识、智能(策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强调信息、知识、智能(策略)之间的生态联系,根据外部世界客体的信息和认识主体的目的,可以通过学习创生解决问题的智能策略。

至于具体的研究工具,基本也是硬件试验和软件仿真(包括虚拟现实)。

武健:在信息科学体系中,您认为这个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是什么?

钟义信:信息科学最基本的概念包括信息、知识、智能。人们往往把信息科学技术仅仅局限在“信息”范畴,这其实是对信息科学技术严重的。经过这样的信息科学技术的作用,就大大被削弱了。

信息科学最基本的原理则是:信息―知识―智能转换原理。正确运用这个基本原理,人们就可以在具体的环境中求出解决问题、而且保证实现“主客双赢”的智能策略,从而满意地解决问题。

武健:一般人都知道,现代科学与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一方面,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是信息科学,另一方面,还不能想象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之间有什么关系。您认为两者有什么样的区别与联系?

钟义信: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是一对孪生的概念,信息科学是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是信息科学理论的具体实现。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武健: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加上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就是能够用计算机上网。这部分人觉得,信息技术就是信息技术,不是什么“关于信息的技术”。关于这些观点您是怎么看的?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应当包含什么内容?

钟义信:只要对照信息科学的简化模型,就可以很明确地回答:信息技术不等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因为这个说法很不全面,忽略了传感技术,忽略了控制技术,特别是忽略了人工智能技术。

实际上,在以往,关于“信息技术”的概念,确实曾经流行过很多各不相同的说法。其中比较出名的包括:

1C说――认为“信息技术就是Communication技术”,理由是:信息论就是通信论;也有一些人认为“信息技术就是Computer技术”,理由是:计算机就是用来处理信息的技术。

2C说――认为“信息技术就是Computer+ Communication技术”。

3C说――认为“信息技术就是Computer+ Communication + Control技术”。

但是,对照信息科学的简化模型就可以明白,这些说法都属于“以偏概全”的认识,都是不全面的认识。

从信息科学的简化模型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到具体的信息技术内容,包括实现信息获取功能的“传感技术”,实现信息传递和策略传递功能的“通信技术”,实现信息预处理功能的“计算机技术和存储技术”,实现信息认知功能和智能决策功能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策略执行功能的“控制技术”,以及实现反馈学习和策略优化的“信息系统自组织技术”等。

武健:您认为未来20~30年,信息科技最有意思的发展可能是什么?

钟义信:根据“科学技术拟人律”,未来20~30年,信息科学技术最有意义的发展将是人工智能技术。

对照信息科学简化模型就知道,扩展感觉器官功能的传感技术、扩展传导神经系统的通信技术、扩展思维器官预处理功能的计算机技术以及扩展效应器官功能的控制技术都是相对而言的技术,扩展思维器官认知功能和决策功能的人工智能技术才是核心技术。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未来当然还会继续发展),这就为核心信息技术的发展打好了基础,也产生了需求。因此,未来20~30年间,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必然成为发展的主导潮流。

武健:您认为学习信息科技的知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有何意义?有没有哪一部分内容需要在现阶段特别强调的?

钟义信:中小学生绝对应当学习基本的信息科学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不学习信息科学技术,就会成为落伍的一代,被淘汰的一代。这是非常危险的。

当然,中小学生学习信息科学技术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和“兴趣引导”的教学方法。事实上,信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就是循序渐进的,如图4所示。

武健:您对中小学的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不等同于计算机课程)有何期望与要求?

钟义信:根据“信息科学技术”的定义,“计算机科学技术”只是“信息科学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部分不等于全体,部分不能代替全体。所以,不能用“计算机”课程代替“信息科学技术”课程。

中小学的信息科学技术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能就事论事孤立地讨论中小学的信息科学技术课程,而应当把它作为“国家信息科学技术教育系统工程”来统筹考虑:小学阶段学什么?中学阶段学什么?大学阶段学什么?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什么?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什么?等等。

按照“信息科学技术教育系统工程”的思路,中小学生应当通过“学习最为基础的信息科学概念”和“掌握最为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形成“最浅层(然而又是准确的)的信息科学技术观念和浓厚的兴趣”。其中,“观念和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概念和能力”则是支撑这种“观念和兴趣”的支柱。

武健:钟老师,感谢您的指导。您认为2010年后,学科基本研究才逐步成熟起来。一门学科从成熟到走进基础教育往往需要十多年的工作,而信息科技课程的发展将是长期的。希望您以后能够经常关注基础教育中的信息科技课程发展,给我们更多指导。

附录:

第5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84-01

下面,首先从信息技术的教育目的以及任务和内容进行阐述,然后逐步对教育方法进行总结,最后根据教学方法,来谈一谈如何开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门学科课程。

一、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教育目的和任务

长久以来,对于信息技术究竟是一种应用工具,还是一门基础学科,存在很大的争议。说它是工具,其实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侧重了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知识的传授,其教育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让学生掌握一种技能,强调了信息技术的实用性;而说它是学科,则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侧重了对计算机发展历程和计算机理论的知识体系构建。因此,教育目的或者说出发点不同,自然,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就有不同的侧重。而我们现在所探讨的小学阶段信息技术的教育,我认为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双方面的基础铺垫,即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论有认知又对技能有初步掌握。

因此,无论单从哪个方面来定义信息技术教育都是比较想狭隘的,因为它忽视了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人的综合素质。我们之所以要从小学阶段开始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就是为了普及这门学科知识和它的实用性,希望所有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技能,从而对发展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通过技能提高让工作和生活更加便捷顺利。当然,我们也更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普及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一部分学生成为潜在的信息产业精英。

二、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方法

1.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因为这门学科的实际操作性比较强,因此,对于课程的设计,也完全侧重于了解计算机硬件基础操作以及对操作系统的基本要素的认知,让学生被灵活有趣的课堂内容吸引,并完全融入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中。

2.注意教学内容的侧重。这门学科的最重要的操作就是键盘和鼠标的输入,而键盘的输入又更频繁和复杂一些。因此,如何能够让学生将最基本的指法和键盘位置记牢记清,便成了第二阶段(通常为3、4年级)的教学重点。

3.强调学科实用性。通过设置不同的教学课题和小组竞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并能够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结合,使学生理解,这门学科应该学有所用。

4.带领学生认清计算机的本质,摒除依赖性。信息技术的好处在于其快捷性和实用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和提高应用技能,还可以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计算机。可以说,信息技术相对于其他学科,侧重追求实用便捷。然而,这也正是它的弊端,如果引导不当,学生很容易极端依赖计算机技术,完全沉浸在他人的信息成果之中,而失去自我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因此必须要通过信息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白在简化获取信息途径的同时,必须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必须服务于社会。

三、在科学教学方法的指引下,开好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1.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动态,灵活使用教材。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教材有别于其他学科,因为它非常灵活开放,而且学科内的知识更新速度较其他学科也更快,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材版本多种多样,但是由于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往往教材的更新赶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常常出现教材教学内容滞后的现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教材为主线,发展多渠道的教学途径,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本身的灵活性,将教材的内容进行随时的补充和删减,让学生能够与时俱进地学好这门现代科学技术学科。

2.摒弃以“教”,代之以“学”。不论是哪门学科,在新型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思想就是自主。不仅是学习,在学生的未来发展道路上,自主都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只有在自主的意识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才能让小学阶段的学生培养起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为把它们培养成为有创造力的自主发展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分层教学。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让计算机进入了千千万万的普通家庭,因此,学生在接受正规的信息技术教育之前已经对计算机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甚至是实践经验,所以,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各不相同,这也对学校内的信息技术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的不同,设立分层教学模式,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有所收获。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认知,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体系有初步的构建,并在通过对其他基础学科的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性有更具体的了解,并能够对信息技术各项基础技能进行探究和应用。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应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信息技术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丽.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方式变革——“以学生为中心”[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01).

[2]陈国活.课程改革初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01).

[3]吴向东.质变与重构——信息时代的科学教育探索[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07).

第6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范文

为了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布的课程计划以及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关于课程计划的调整意见,落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有关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确保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研活动的开展,通过教学研究活动,提高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全镇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个人发展。

二、工作要点:

1、对全镇信息技术课程教研活动进行统筹安排。由于各校信息技术教师人数不多,难以真正地开展校本教研,因此,需要将全镇信息技术教师组织起来,开展教研活动。结合我镇实际,本学期小学教研活动将采取片、区结合的形式开展。组建片级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分片教研活动,在片级教研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开展镇级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全镇按区域分为四大片:西河、滑石、鹅塘、大石,相关区域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参加相关片的教研活动,时间定于每周五上午。全镇教研活动间周一次,主要内容是进行了信息技术学科教材教法培训、教学经验交流及先进教学理论的学习。初中信息技术老师以全镇教研活动为主,每两周一次,周五上午进行,主要内容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培训及主题教学研究活动。由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较少,因此,小学教师的教研活动与初中教师结合在一起开展。

2、坚持深入基层下校调研活动,到信息技术教学现场进行调研,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以便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使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更有针对性。本学期下校调研范围将由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扩大到全镇各级各类学校,以求全面了解全镇信息技术教育的状况,并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进行相应的指导,制定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常规规范。

3、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的研究。与教科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携手,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在镇小学语文中心教研组的基础上组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研究中心组(成员为原语文中心组成员),每月开展一次教学研究活动,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探索,并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逐步将学科整合研究范围推广到其他学科。

4、积极开展网上教研工作。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网上教研是一种非常有效教学研究新途径。本学期,我们将建成全新的站,该网站将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信息、教学理论、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成果展示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全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了教学资源共享和网上教学经验交流。

5、组织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及相关学科教师参加省、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竞赛;组织信息技术创新与初中活动。

6、逐步组建各校学生信息技术兴趣活动小组。学生信息技术兴趣活动小组,是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学生信息技术特长的重要阵地,各校要建立本校的学生信息技术兴趣活动小组,利用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信息技术兴趣活动小组课外活动,组织有信息技术特长的学生进行培训,使这些学生的特长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信息技术竞赛培养人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

1、组织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教材教法培训。

2、组织初中教师参加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竞赛。

3、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竞赛。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研究中心组成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讲座。

5、下校调研(中小学各4所)

十月:

1、组织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教材教法研讨。

2、组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教材教法研讨。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指导活动。

4、筹备组织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第7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范文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课程 有效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学校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家用电脑的普及,教育信息化之路已成为必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科学教材虽几经修改,但目前教材中有关科技的内容仍然偏少,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部分内容的场景距离现在非常遥远,如史前生物,书上的插图和文字根本不能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征、生活年代与生活环境;部分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空间,如沙漠中的动物,学生缺乏直观感受,仅靠书本难以达成课程目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新的学习环境,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进行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以其直观性、交互性、资源的丰富性与超时空性为小学科学教学开辟了一个新型的开放式的学习空间,可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获取信息,弥补科学教材信息量不足的缺陷,全面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信息素养,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然而我们调查后发现各学校的信息技术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课程”阶段,少数教师虽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但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大部分教师、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其教学手段依然墨守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动手操作为辅,至于上升至“课程文化”层面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尚无真正展开。因此切实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内涵,真正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开辟一个新型的更广阔学习空间,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摆在小学科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内涵

到底何谓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众说纷纭。南国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使之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吴焕庆认为真正的整合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习的过程和目标,摒弃了技术至上的观念,技术该用时就用,不该用时就不用,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在整合的过程中不一定非要用计算机、网络、课件,我们可以采用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结合的方式,可以采用视听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学习与接受式相结合的方式,等等。何克抗教授认为应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索、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比较认同南国农、何克抗教授的观点,认为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应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使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并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整合”的主要特征是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且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整合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所不同,在CAI中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在整合中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而且是学生的认知工具,更是一种重要的教材形态。

三、制约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因素

(一)硬件匮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以教育信息化作为物质前提。据统计,2003年我国中小学已经建立的校园网数量约26500所,但由于我国人多地广,教育资源还是存在着“僧多粥少”的现象,别说偏僻山区,就连一般的农村学校也很少能够达到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就海门地区而言,教学条件较好的城区小学的教室里也没有配备多媒体设备,只是配备了几个多功能教室和计算机教室。乡镇小学一般只有一个多功能教室和一个计算机教室。村小的教学设备更差,电脑很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与因特网相连接,只是在自己的局域网中,不能实现与其他地区资源的共享。所以教学设备的匮乏大大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

(二)软件欠缺。

1.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

一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缺乏教育理论的学习,不能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传统的学科中心论根植于思想深处,认为应用信息技术只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主义,不相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或者他们虽然相信整合存在着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传统的影响,还是倾向于选择自己所熟悉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整合的内涵不清

少数教师不理解整合的含义,无从下手整合;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停留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以为只要用了电脑、课件就是“整合”;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上网资料收集就行了,不理解整合的目标、内涵与有效整合的方法。

3.教师的能力瓶颈

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要求教师既具有课程的能力,又具有信息技术的能力。我国对教师没有课程能力方面的要求,所以很少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出“整合”教案。另外,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十分迅速的,而作为个体的教师认知是很有限的。在调查中发现,一般的学科教师很难熟练地运用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能力方面的不足也是一个实实在在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瓶颈。

4.时间的限制

一般的科学课的老师周课时数在16节左右,有的还要负责管理科学教室、科学实验室和教学仪器,这需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准备一节整合的课所花的时间可能是普通课的十倍,甚至更多。因此一般教师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整合”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三)评价体制陈旧

目前,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的评定手段仍是传统的笔试,而纸笔考试又很难体现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没有一个测量与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标准,教师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付出的努力得不到认可,因而一些教师不愿“自讨苦吃”。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策略

(一)整合多种资源,力争硬件达标。

1.争取政策扶持和民间资助

小学的教育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地方政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关键是要争取获得政府的重视。从而得到政策上的扶持,加大教育投入。还可以争取民间资助,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其他形式的赞助,添置或更新教学设备。

2.实现“差校”的合并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目前生源正逐渐减少。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将一些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的小学合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尽量实现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满足“整合”的硬件要求。

(二)采取多种手段,强化软件建设。

1.更新教师观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整合”的实施。因此学校要经常组织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学习,如学习有关课程整合的理论,还可以请一些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渗透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教师的观念与时俱进;组织观摩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课(或研究课录像),分析他人整合成功的经验,发现他人在整合中的不足或值得思考的地方,深入探讨信息技术融入科学课堂教学的时机、环节和作用,提高教师进行课程整合的理论水平,从理论上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作好准备。

2.建议师范开设科学教育专业

由于“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必须逐步建设一支专职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

我们建议在师范教育中开设科学教育专业,该专业可同时开设科学教育和信息技术两大主干课程,以培养新型的科学教师。新型的小学科学教师应既有充分的科学知识基础,又有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到小学后可兼教信息技术课程和科学课程。这样既可为“整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又便于教学时间的灵活支配(因为有的“整合”课一课时不能完成,而兼任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就可统筹安排)。

3.加强在职培训

对现任小学科学教师,应制定专门的上岗培训计划。针对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高的现状,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音频、视频、图像处理,课件、动画、网页制作等,培训的方式可以是远程学习和校内培训。为督促培训的有效实施,还可举办“课件制作及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等的比赛(适合各科教师)。

4.创建内容丰富的资源库

内容丰富的资源库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保障,教师应有意识地创建并积累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为自己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准备一节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课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许多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找收集齐需要的信息资料。如果多数的信息资料或课件都需要教师自己去搜集和开发,不但耗时,而且耗费精力。因此,我们提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成果和搜集的信息存入本校的资源库中,并不断丰富和更新资源库的内容,通过区域网实现资源共享。科学教师也可创建自己的个人网页或Blog,通过网络实现资源的“大同”。

(三)改革评价体制,奖励有效“整合”。

目前的教育评价只关注教学的结果,不能体现教学过程,不利于进行教学改革。应该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教师进行课程整合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如科学课的测试,除笔试外,也可以“小课题”的形式以封闭的方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还可以课题的形式以开放的方式进行。另外对课程整合付出努力并获得一定效果的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促进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进一步研究,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五、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整合应避免的误区

(一)忽视课程目标。

在进行“整合”时,我们应避免偏离课程目标,侧重于使用信息技术,或只重视整合的形式,对搜索得的材料只是停留在浅表性的层面上,忽视整合的效果的现象。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主次颠倒,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整合的教学方式虽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探索性为主的,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并且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还不够完善,自制能力还比较低,在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如果教师的主导不力,就可能导致学生“玩的离谱”而影响教学实效。因此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仍然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三)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能过于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应该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与其它教学资源,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

(四)忽视交流与合作。

浩瀚的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功能强大和丰富的资源,学生在课堂上被网络中精彩的信息吸引,专注于个人的实践性操作和学习体验,易使交流合作与测试环节流于形式。同时,过多强调学生的个体学习,易导致学生偏离团队精神、协作解决问题这一重要的能力目标。教师在整合过程中必须予以注意。

(五)滥用整合。

教师要避免过于依赖“整合”,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的应用,甚至以为只有整合的课才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才是好课。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或者CAI能够达到目的,就不需要使用整合。总之,教师应该能选择达成课程目标的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进行教学。

(六)认为整合应有固定模式。

整合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将会经过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应该将信息素养的培养和科学课程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最适当的时候用最适当的方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现代教育网.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金美芳.推广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文化.物理教学探讨,2006,(1).

[4]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电化教育研究,2002,(1).

第8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范文

全面反思这些年的经验与教训,反思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将有助于我们讨论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应当是什么

讨论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意义之前,我们先来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语文课不会消亡?我们天天都在说中国话,那我们需要学语文吗?为什么数学课,尤其是中学的数学课不会消亡?在实际生活中,没几个人是利用函数来计算买东西的钱数的,也没几个人会用平面几何推导出居室面积中哪个墙角不太直,可是为什么还要开设数学课?听到这样的问题,马上会有人反驳说:语文与数学课当然应该存在,它们的意义并不在于会说中国话,会算出大白菜几块钱一斤……

可以想象,如果语文课仅仅是为教会学生认识汉字,会说中国话,那么到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就已经能够完成绝大多数任务了。如果数学课仅仅是让学生能够学会计算买菜的钱数,中学也就不必再有这门课程了。在教育体系中,这两门课程也应当会有存在的危机。可是,这两门课程绝对不会、也不应当消亡。因为除了认字、算数以外,这两门课程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那么,仅仅教会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技能、技巧或者编程,就可以算是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了吗?

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反思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体现最多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是不是少了些?对学生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方法与策略的培养是不是少了些?对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不是少了些?对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手段的培养是不是少了些?

如果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不加强对信息素养的培养,不加强对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方法与策略的培养,不加强对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不加强使用计算机自主学习方法、策略的培养,其他学科一定会取代信息技术课的。

因此,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运用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使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初步打下基础。

仅为应用计算机而开设信息技术课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照样应该首先思考: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是仅为了语言与文字的应用而开设语文课吗?是仅为了数字与计算的应用而开设数学课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还要有高中的高难度数学问题?为什么还要在语文课中讲古文?毕竟那都是今天极少用到的内容。

信息技术学科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在基础教育中,我们是仅为了编程而开设程序设计课吗?我们是仅为计算机应用而开设信息技术课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门学科离消失的时间不会太远了。因为许多教学内容,像Windows 98、Word 2000甚至Windows XP在不久的将来都会落后、消亡,而VB、QB甚至C++,都有可能会被更好的语言代替。

除了技术的应用以外,信息技术课还有没有更加深层的东西?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PowerPoint教学中,学生对艺术字特别感兴趣,但一节课过后,许多学生的作品中只有设计好的艺术字标题,见不到完成的多媒体作品;在网络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学会了上网,却迷失在互联网中,忘记了自己学习的目的,“被信息的海洋淹死了”;在教学画图时,学生就对翻转与变形感兴趣,却得不到比原来更好的作品;在字处理教学中,学生只对剪贴画感兴趣,却忘记了学习任务本身……上述现象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比比皆是。

那么,信息技术课是不是应当在培养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手段、什么是工具、什么是目的,并且如何利用手段与工具达到自己的目标?

对作为工具的计算机应用固然是信息技术课的重要任务,而使用这些工具的方法,使用这些工具完成任务或者作品的策略,是不是也应当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更重要,还是信息更重要

其实,如果你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就会回答“当然信息更重要”。技术是为学生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和应用信息而服务的。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反思信息技术教学。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关于技术方面的内容多,还是关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内容多?不争的事实是,我们绝大多数的教材都在介绍:如何使用字处理软件的各项功能、如何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各项功能、如何使用网络的各种技巧、如何使用图形与图像处理软件……而不是利用字处理软件、多媒体软件、网络软件等完成图文并茂的作文或完成音乐与图文配合等,也不是在信息的海洋中更快、更好地搜寻到所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软件将信息加工成为各种成果。

遗憾的是,信息技术课现在还在纠缠于如何教好学生技术的这个层面,而不是教学生运用什么方法与策略来用好技术。当前,是不是到了深化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改革的时候了?

能不能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课

在学校中,尤其我接触最多的初中教学中,有许多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比如“写研究论文”,这项在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的教学,可以说是从学生对别人文章的复制、粘贴开始的,因为只有加工、反思别人的理论与成果,最终才会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与成果。而在中国,它究竟属于哪门学科呢?我曾经问过语文教师,得到的答复是,这种从“抄”开始的“文章”,绝对不是语文课的内容,应当是自然课的事情。我又问了许多自然学科的教师,得到的答复却是,写论文这件事绝对不是自然学科的任务,而是语文学科应当培养的。我不禁迷惑起来―― 这种研究型论文究竟是哪一门学科的任务呢?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完成研究论文的能力,而我们的学科本位观点却不能完善地解决这一问题。那信息技术教师能不能少一些学科本位论,多从教育的角度考虑一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呢?

信息技术学科会不会成为这样的一门学科:有着自己根本的任务,深化自己的教学内容,同时有着广阔的外延,与许多学科相结合,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正如美国学者比尔的“三层塔教学法”中讲到的那样,最终各门学科将通过共同的问题互相联系起来。信息技术学科在这种联系中重点体现出本学科的方法、手段与策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说,即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工具、学会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技能,在与各学科结合的过程中,学会使用计算机的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完成自己成果与任务的策略……

大模块是否符合学科的发展

信息技术学科的模块化很好地解决了以前信息技术课教学设备少与教学时间短的问题。但是,这符不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目前的发展要求呢?从成人认知的角度来看,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从孩子的角度呢?

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小学生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是大不一样的。仅从小学来说,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年级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高年级学生基本形成抽象思维。那么,原本为了照顾教学设备而编写的模块化教材还合适吗?仅从画图软件的教材来看,从易到难,希望在一个年级里完成就不合时宜了。经常有教师会问:某部分内容到底该如何处理呢?要放在中、低年级,学生实在难以理解,可是放到高年级,课时上又应该如何安排?其实,不仅画图,在文字处理、多媒体、图形处理等各个模块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现在的“大模块”是否还符合学科的发展,有没有解决的方法?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也在教学活动中做了一些试验。如按照难度将教材中的字处理、多媒体、网络等大模块分解成小模块,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程度在每个学期的教学中选择不同的小模块进行组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那从全国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能不能以“小模块”的形式出现呢?如果能够设计出一种每个年龄段的信息素养标准,会不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9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新一轮课改的深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日渐凸显。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践行者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灵魂人物——信息技术教师则面临着全新的挑战。笔者从社会及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自身两个因素分析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压力,然后就如何减压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职业压力是指由于工作问题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诸如紧张、挫折、沮丧)的负面情绪体验。适度的职业压力对维系职业活动、完成职业目标是必要的,而压力过大会有很多消极影响。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即不稳定的情绪,不健全的人格;心理疾病增多,损害身心健康;消极行为增多,易冲动;教学态度消极,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及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状态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减轻过度的职业压力,已经成为关系信息技术教师能否以健康的身心状态完成本职工作的迫切问题。

一、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分析

造成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压力过度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社会及学校、教师个人。

(一)社会及学校因素

1.知识更新加快。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更新速度加快,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得到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WWw.133229.COM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时刻走在教育的前沿,不断学习各种技术手段和教育理念,更好地优化教学。

2.分配任务多,多重角色冲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www.nrcce.com)中的一个帖子形象地刻画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状况:“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有时真有一种疲于奔命的感觉。我总在满课的同时还要经常熬夜为同事制作课件,如果电教员忙不过来也要承担录像的任务;老师们的计算机出了毛病,会风风火火地找我来修;机房的卫生要常打扫;学生的竞赛活动要加班辅导;老师们做课,有时要不厌其烦地讲解多媒体教室设备的使用方法;有时还要充当打字员……”

3.上级检查,达标评比多。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信息化水平为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每次检查,信息技术教师就开始更忙碌起来:检查教学设备,拟定、完善学校信息化方案,帮助公开课教师制作课件。所有这些都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极大的压力。

4.考评标准模糊,业绩难以量化。

其他教师的考评都有明确的标准,但信息技术教师的考评标准并未完善,加之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本身就不明确,人们对哪些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本职工作并未搞清楚。信息技术教师的业绩难以量化,是困惑他们的主要问题之一。

5.课堂混乱。

信息技术课堂中常存在下列现象:学生玩游戏、聊qq,却不喜欢听课;机器数目少于学生人数,且配置低、故障率高,影响使用;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引起“混乱”——辩论变成了“吵”论、小组讨论变成了小组“聊天”;小组协作学习中部分学生完成所有任务,其他人无事可做或惹是生非;学生对互评、自评敷衍了事。这仅是信息技术教师经常抱怨的一部分“问题”,还有一些始料未及的突发情况。

(二)个人因素

1.专业职能不过关。

专业职能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就信息技术教师来说,专业知识包括普通文化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实践知识;专业能力包括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研究能力、课程整合能力、驾驭信息能力、资源开发能力、交际协调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如此多的知识能力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掌握,使他们常处在紧张的状态,知识能力不能面面俱到。

2.自我并不认同该学科,感到课程前景暗淡。

由于来自社会学校的外在影响,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对本学科产生怀疑,感到课程前景暗淡,似乎自己并不认同该学科,这样在工作中自然没有积极性,不会取得某些成就,进而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

3.对工作本身缺乏兴趣。

兴趣是做好工作的内在驱动力。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甚至对教书缺乏兴趣。考评的时候不能有很好的成绩,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很多时候心情沮丧。

二、减轻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压力的建议

导致信息技术教师产生压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压力的缓解也需要社会、学校及个人共同努力解决。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身素质。

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期望做一些调整,从多渠道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其限制性,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建立合理适度的专业化期望;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知能,完善自己素质。

(二)人际关系良好,并促成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与其他学科教师和睦相处的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应与本学科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并未建立,各信息技术教师要多交流,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并从有经验的同行那里得到支持和鼓励。

(三)有所为有所不为,对自身的定位明确。

信息技术教师首先是教师,本职工作就是把课教好,此外还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动者。但推进信息化绝不能仅靠信息技术教师,还有赖于所有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可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挖掘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独立完成课件。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应集中精力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做出些成绩,赢得认可。

(四)建立完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考评标准。

由于信息技术纳入高考,信息技术教师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学人员,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出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规范及考评标准,使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得到公平的量化。

(五)在欠发达地区,学校家长对信息技术教师应多加理解认同和支持。

经常听到一些欠发达地区家长的抱怨:“没开信息技术课,孩子就不会上网、聊天、打游戏。”好像是信息技术课的错,所以会对信息技术教师“深恶痛绝之”。凡事过犹不及。上网聊天是交流获取信息的手段,初识电脑学生很容易对这些新鲜玩意感兴趣,如不加以引导,学生很容易沉迷于网络聊天、游戏等的虚幻世界。信息技术教师应多向学生强调计算机的实用方便性,引导学生关注游戏背后的技术,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明白与其沉迷于别人的游戏,不如自己开发更有乐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压力还有进一步增大的可能。信息技术教师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力。只有心理健康的信息技术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信息素养高的学生,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在素质教育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3]陈红,黄宇星.小议信息技术课堂纪律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5).

[4]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金向丽,林刚.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定位[j].江西教育,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