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族调查报告范文

家族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家族调查报告

第1篇:家族调查报告范文

世界上最富裕的家族是如何打理手中的巨额财富的?现在,随着沃顿全球家族企业联盟在对138个家族企业进行调查以及对40个家族掌权者的专访之后,终于解开了这一既让业界感兴趣,又感到疑惑的问题,答案是: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在管理着他们的财富。

对于许多全球最富裕的家族而言,单一家族理财室在他们的投资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单一家族理财室管理着家族的金融资产配置,而且还经常提供其它服务,比如安排家族子弟的大学申请,聘请家庭工作人员,或者管理家族的车队或私人飞机。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000家正在运营的单一家族理财室,其服务对象是资产不少于1亿美元的富有家族。其中半数以上的单一家族理财室为财富超过10亿美元的家族提供理财服务。

但对于外界而言,这些威风八面的实体至今仍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沃顿商学院的最新调查显示,家族理财室在管理富可敌国的家族的重要投资组合,指引他们的重大慈善活动,以及延续几代相传的核心财产等方面,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拉菲-阿密特表示,一个家族至少拥有1亿美元的资产,才值得建立单一家族理财室,运营成本通常为每年300万美元左右。

代际相传的财富

家族投资理财室最早起源于古罗马时期的大“多摩士”(家族主管)以及中世纪时期的大“笃么”(domo,总管家)。今天的单一家族理财室出现于19世纪中叶,那是一些专门为在工业大革命时期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家族服务的私人银行和信托公司。

在所有参与沃顿全球家族企业联盟调查的人员中,有58%的人员仍然涉及业务运营,77%的人员表示他们是由其创建的股份公司大股东。但是,参与家族业务的程度则因地区不同而异。在调查中,仅有40%的美国家族涉足家族业务,而欧洲则为70%,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则为89%。

在调查中,单一家族理财室平均为同一个家族团体的13个家庭提供服务,包括40位家族成员以及两至三代家族成员。单一家族理财室平均为4个家庭以及8个家族成员提供服务。据57%的调查对象反映,单一家族理财室的头等目标是代际财富管理。

调查发现,建立单一家族理财室的其它常见原因还包括:家族成员的择业自由度、低成本高效的资金管理、稳定、可控及可扩展的资产管理、可信赖的及忠诚的员工的发展,以及经济实惠的文件管理等。

斯图亚特・J・拉宾是雅可布松家族投资的共同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他掌管着雅可布松家族的投资组合,该家族创建了长岛MSC工业机械公司,这是一家大型的工业机械设备经销公司。拉宾还经营着一家同类公司Nine Thirty Capi-tal,藉此为另一个家族集团管理投资组合。

拉宾称,家族运营投资公司可以避免发生利益冲突,并确保一切以家族利益为先。外部投资顾问可能会有别的利益。那可能是一个收费公司或大型机构,其兴趣在于售卖他们自己的产品。家族企业会担心“他们是不是真的把我的利益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如果家族建立自己的投资公司,家族就是公司的唯一客户。家族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最佳利益。

阿密特教授补充道,调查报告显示,单一家族理财室未必会直接管理家族资产,而是会设定战略目标,然后与银行和其他投资管理人合作,来保护并发展家族的投资组合。“单一家族理财室和银行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因为家族理财室的多数事务都外包给银行完成。银行是合伙人而不是竞争对手。”

在单一家族理财室中,与私人银行合作是一种积极的趋势。其最重要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加容易接触信息技术。杜顿说:“单打独斗的家族理财室很难对必需的IT基础设施进行持续投资,以求及时且全面地制定出进行最佳决策所需的投资、税务及预算报告。”

调查报告显示欧洲的家族理财室极少会将与理财有关的活动外包出去。在欧洲,63%的单一家族理财室采取的是内部资产配置,而美国的这个数字是41%。许多单一家族理财室还提供所谓的门房服务,比如管理住宅、船只和飞机,聘请员工、管理支出及指引慈善活动。阿密特教授指出,单一家族理财室还帮助家庭团结一致,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部分家族理财室还配有心理学家。

以治理规则确保责任

单一家族理财室通过其治理结构来服务投资他们的家族。调查报告称,家族理财室需要明确的治理行为来保持工作人员问责制,比如根据已定标准展开的定期评估,以及评估结果的透明报告体制。调查报告指出,“问责制同客观性一道,成为建立信任的基础,同时也是建立家族理财室的根本原因。”调查发现,数代同堂的大家族成员常常以某种方式参与家族理财室的治管活动,有时以非正式的形式,有时则通过公司治管委员会。

杜顿指出,治理最重要的趋势是使命宣言和经营合同。“这些趋势能让家族成员根据一个共同愿景,积极做出真正的管理承诺。家族希望让理财室做些什么,以及家族能够提供的财务和时间方面的承诺,以确保理财室的有效运作。”

将近半数(43%)的调查对象选择家族成员作为单一家族理财室的负责人,51%的调查对象选择外部专业人士来担当这一职位。在对调查报告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后发现,越富裕的家族就越有可能聘请外部人士来管理他们的资金。在百万富豪的单一家族理财室当中,有55%选择家族成员担任理财室的负责人,而在亿万富豪的单一家族理财室当中,仅有27%选择家族成员担任理财室负责人。

沃顿全球家族企业联盟研究小组在采访中了解到,选择外部专业人士来担当负责人的原因是,他们对家族业务及整个家族情况都很熟悉。其他家族明确不从家族企业中聘请人员,是因为他们想把家族资产同公司资产分开。“公司治理非常重要,”阿密特教授说道,“有趣的是,我们在对欧美及其他国家的家族理财室进行比较时发现,美国的家族理财室的治理最弱。”

研究还显示与单一家族理财室的运营信息。在美国,单一家族理财室的平均规模为8.7名员工,欧洲为13.2名员工,其他地区则为11.8人。研究人员提出,欧洲的家族理财室的规模相对较大,是因为欧洲家族财富的成熟度比较高,而且需要管理更多的家族世代和家族成员。

阿密特教授指出,根据调查报告,投资专业人士愿在单一家族理财室工作,哪怕他们的报酬比其它地方要低,但是他们可以获得比较宽松和灵活的工作环境。

需要判断力

在拉宾看来,对于管理家族财富的单一家族理财室的员工而言,家族的巨大财富将会让他们成为公众焦点,因此判断力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他的公司既没有网站,也不做广告宣传。“但这的确取决于业 务性质以及家族情况,有些高调的家族不太在意判断力,但是多数家族是很在意的。”杜顿说,“在家族理财室工作时,判断力头等重要。当某些特殊资产是由迥然不同的家族成员共同持有时,比如私人持有的运营业务或房地产,这就是比较大的挑战了。”

如何确保在管理家族企业的财富时不出问题?沃顿全球家族企业联盟调查报告在最后对运营单一家族理财室的家族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设有明确的目的可以提高单一家族理财室的业绩。报告指出,“在管理家族财富时,运作良好的单一家族理财室往往是那些目的性很强的家族。特别是因为家族投资的不仅仅是其资产,而且还包括他们在超越财富保值之外所反映出来的热情。这一点适用于企业活动和业务、有意义的事业、慈善活动、研究基金会、艺术活动赞助或承担公众责任”。

其次,调查报告建议,家族要在理财室的各个方面都力求卓越。家族理财室不要存在裙带关系,但是调查报告发现,有的家族出于家族政治或者省钱目的,对他们的单一家族理财室的专业性做出了让步。调查还发现,职能分离可以提高业绩。报告称,“薪水丰厚的对冲基金专家不应被家族车队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更不用说取回干洗衣物这样的琐事了。”

为资产管理和管家服务的不同专业领域建立各自的公司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模式,另外可以再建立一个慈善活动基金会。

第2篇:家族调查报告范文

2009年,××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县民族宗教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2009年民族宗教工作总结如下:

一、2009年民族宗教工作回顾

(一)调查研究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对我县××支系村民小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二是加强对我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调查研究。

今年我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县民族教育发展特殊政策的调研报告》、《××县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现状调研报告》、《××县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对策与思考》、《××县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调研报告》、《××县关于在××镇设立基督教堂点的调查报告》、《××县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制度的思考》、《××县民族工作热点难点分析报告》、《××县少数民族事业发展报告》、《浅议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自治与自治权的行使》等9篇调研报告上报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市民宗局,为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上级民族宗教工作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三是认真编撰《〈××彝族傣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实施办法》。

受县人民政府的委托,由我局起草《〈××彝族傣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实施办法》,成立了《〈云南省××彝族傣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实施办法》编撰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认真做好编撰工作。经多次征求意见和建议,走访调研了20多个相关部门,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改和完善,于12月4日召开听证会举行听证,已形成讨论稿将提交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讨论。

四是对全县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专项调研。

一是为促进宗教领域的团结和稳定,经常深入全县17个宗教活动场所帮助和指导宗教活动场所规范规章制度,起草了宗教研判报告;二是对××新设立基督教堂点的申请进行实地调查;三是配合市人大、市民宗局对扬武高梁冲清真寺实地调研。四是配合相关部门对全县除建兴、平掌外的10个乡镇进行宗教工作专项调研。

(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新举措

一是狠抓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 二是认真编制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民委和省民委、市民宗局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的一系列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和政策,着眼于“十二五”战略规划,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编制上报了《××县扶持特困民族发展规划》、《××县扶持散居少数民族发展规划》和《××县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规划》等三个规划报告。

三是做好人口较少民族(支系)免除新农合参保费用。 四是认真组织贫困少数民族聚居区村、组干部培训工作。 五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为少数民族地区“拾遗补缺”地解决“急、难、小”项目。族和民族贫困地区群众解决“急、难、小”项目23个。其中:(1)、中央民族发展资金项目1个,项目资金31万元;(2)、省级民族机动金项目7个,项目资金32万元;(3)、市级少数民族补助资金项目15个,项目资金53.25万元;

2、县局挤出12.5万元资金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解决“急、难、小”项目9个。

六是出台具体措施,严格执行民族成份更改规定。 七是稳步推进联合国undp项目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平寨undp项目的指导和帮助,稳步推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家民委在××平寨村平寨小组实施的“中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减贫项目”。组织项目管理员、联络员出省外培训3人,培训花腰傣手工艺品开发协会会员共6期104人,有序推进了undp项目的各项工作。

第3篇:家族调查报告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同姓的同学不少.他们常开玩笑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有一次,我翻阅《百家姓》发现许多有关姓氏的故事.于是,我们小组的成员开始了这次姓氏之旅.

二.调查方法

1.查阅《百家姓》等记载着古人姓氏的书籍,阅读有关报刊,上网查找浏览,了解本小组成员的姓氏来源和历史上的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本小组成员姓氏的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便捷的途径,搜集本小组成员姓氏的名人,了解名人的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 报刊

黄姓的来源

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

关于黄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书籍 报刊 教科书

历史上的黄姓名人

黄歇 黄霸 黄盖黄巢 黄庭坚 黄道婆 黄宗羲 黄遵宪 宋代状元黄定

上网

黄姓人口数量

黄姓的人口约为2876万,为全国第八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2%

爷爷的讲述

黄姓族谱

浙江杭州·武林黄氏宗谱:清光绪间礼耕堂钞本 一册 藏地:美国 浙江余杭·黄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藏地:浙江余杭县文化管理委员会

关于王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 报刊

王姓的来源

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王家",就延用成姓.

书籍 报刊 教科书

历史上的王姓名人

王陵 王昭君 王政君 王凤 王莽 王匡 王霸 王朗 王祥 王览 王导 王充 王献之 王羲之

上网

王姓人口数量

根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王姓目前仍是我国的第一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也就是说每1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姓王,这相当于四川省的总人口,比德国的总人口还高1000万人.

爷爷的讲述

王姓族谱

王姓家谱文献目录:《东沙王氏支谱·家规》《三槐堂王氏族谱》《绮山东沙王氏支谱》

关于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 报刊

刘姓的来源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书籍 报刊 教科书

历史上的刘姓名人

刘禹锡 刘邦 刘秀 刘备 刘裕 刘晏 刘禹锡 xx

上网

刘姓人口数量

刘姓是现代中国人口比较多的姓氏,当代中国大陆地区刘姓有约64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4%.

爷爷的讲述

刘姓族谱

唐代的刘姓谱牒,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种:刘知几的《刘氏家乘》(一作《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晏家谱》1卷,《刘沆家谱》,《刘舆家谱》1卷,都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

关于吴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 报刊

吴姓的来源

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着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书籍 报刊 教科书

历史上的吴姓名人

吴广 吴汉 吴道子 吴曦 吴承恩 吴伟 吴三桂 吴嘉纪 吴伟业 吴敬梓 吴熙载 吴历 吴大猷 吴清源

上网

吴姓人口数量

吴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2.05%=约2460万人

爷爷的讲述

吴姓族谱

吴氏族谱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存一册)清刻本 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 (清)吴鏊等纂修清钞本 孝义吴氏宗谱 四十二卷吴氏族谱十二卷 藏地:吉林大学 (民国)吴学潜等重纂 1913年活字

四.调查后的结论

关于姓氏研究报告的结论

1.从本次研究报告调查中我们知道了有关姓氏的故事等内容

第4篇:家族调查报告范文

主持新中国统一战线盛会

――“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李于1950年3月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统一战线工作会议。这是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定的方针,为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形势和任务而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

3月16日下午,李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各中央局、分局、省、市委负责同志参加的预备会议,研究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的中心议题。3月21日,李在统一战线工作会议上作《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的报告。他依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阐明了建国初期统一战线的形势和任务,说明了继续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各方面统战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报告明确阐述了建国初期统一战线的形势和任务以及各方面统战工作的基本政策。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统一战线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总任务,是要在实行《共同纲领》、巩固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密切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派,各人民团体,广大华侨,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爱国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人,为着稳步地实现新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奋斗。”这篇报告经中央批准,成为建国初期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根本指导性文件。

4月21日,李与徐冰向汇报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情况。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当时党内一部分同志中间存在一种关门主义倾向。这种倾向也反映到了这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某些代表的发言中。针对这种情况,发表了重要意见。他说:对派及非党人物不重视,是一种社会舆论。不仅党内有,党外也有。派是联系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政权中要有他们的代表。要实行民主,现在许多人有好多气没有机会出,要出的气不外是两种,一种是有理的,一种是无理的,对有理的应接受,对无理的给他们讲道理。我们要有气魄,不怕批评,我们连都不怕,还怕民主人士的批评?把统一战线提到解放全人类这个伟大目标的高度,把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彻底说清楚了。根据的指示精神,李进一步强调了设立统战部的问题,各省委及一些重要城市的市委都成立了统战部,形成了从上到下的统一战线工作系统。

1950年至1963年,在担任中央统战部长的十余年内,李先后主持召开了13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为贯彻党中央、的统一战线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为促进统一战线工作,为巩固全国人民大团结,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确处理党派关系

――“从长远和整体看,必须要派”

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搞好共产党员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是一个关系到执政党能不能牢固地掌握领导权,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加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大问题。但是,党内有些同志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针对这种状况,李在的直接领导下,正确地提出和解决了党同非党人士合作共事关系的原则,明确了包括党外人士在内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力,要求共产党员主动团结非党员,并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改善党同非党合作共事关系的基本方法。这对全国政权机关和政协机关中统战工作的开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后来回忆说:直到1954年我接替同志担任政务院秘书长后,还感受到他在政务院工作期间为政权机关工作制度的建设所奠定的基础和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关系方面所做的辛勤努力,也感受到他善于抓大事和善于做组织工作的卓越才能。

1950年12月,李出席九三学社召开的建社以来第一次全国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九三学社作为新民主主义的政党长期存在、巩固发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李就派的组织发展和巩固问题作了重要讲话,他“希望各派采取巩固发展的方针”,强调“各个党派,有各自的特点,不是重新创造的,而是从过去的历史发展中产生出来的”,并阐明了九三学社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1952年10月19日,李关于民主同盟的工作向、中央书记处写出请示报告,指出民盟目前的中心问题有两个:一是民盟今后的活动,要找出怎样参加和配合国家的文教建设工作的办法,以发挥其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二是在民盟内外条件已有新的变化的情况下,要使其领导机关中各派的关系得到必要的调整。这几项如果做得好,民盟是可以在团结上、发展上和工作上都获得更多进步的。对李的报告作了批示:“同意这个意见。据吴晗向我表示,民盟中央和北京支委各种会议,只谈人事,不谈工作,使他们感到极为苦闷。一个政治团体不谈工作,是无法维系成员的,也势必永远陷在人事纠纷中。”批语肯定李报告中所说“找出参加和配合文教工作的办法”是必要的,并指出,其他派恐亦须解决此问题。这个批示为派围绕国家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和活动明确了方向。

1954年3月20日至4月11日,李出席第五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专门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安排工作问题。他在《关于国家资本主义和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安排问题》的报告中讲了两个问题:(1)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还要不要统一战线。(2)在国家的权力机关和管理机关中,还需不需要安排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以及安排的原则和我们应采取的工作态度。各小组对会议文件和李的报告进行了讨论,取得了一致意见。4月11日,李作总结报告,强调指出,统战部门必须把熟悉人物为自己的工作职责。李回忆说,我们坚持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党内一部分同志中间存在的忽视以至取消统一战线的错误倾向。他们认为在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派和民主人士建立统一战线是个“包袱”,主张“干脆取消”,认为在国家权力机关和管理机关中再安排民主人士是不必要的。中央和同志听取会议的汇报时,及时批判了这种错误思想,指出丢包袱、干脆取消是不对的。

李一直十分关心家乡湖南的统战工作。湖南和平解放后,百废待兴,党的工作千头万绪。李指示要重视对湖南和平解放有贡献的人员的安排问题。他说:“各级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中,都有统一战线工作,认为只能在上层人员间或是在有党派关系的人员间才有统一战线工作,而对于中、下层人员和无党派人员的统战工作,不予应有的注意,那是不对的。”根据中央和李的指示,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时,在省政府49个委员中党外人士有24人,在省直20多个厅局中党外正、副厅长有22人。此后,他又进一步指示:“安排后要人尽其才,各得其所,要加以信任,使他们能放手工作,负担与其相称的责任。”这个时期,湖南中共党组织与非中共党组织的关系出现了非常融洽的好局面。

1956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的一些初步认识》,指出:中共中央提出共产党和各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不但使派的成员受到极大的鼓舞,也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和重视。李曾指出:“这是一个重大的方针”,要全面地认识这一方针的意义,必须在理论上进行研究,更需要从实践中去体会。“我们应当宣传长期共存和互相监督的方针。这既可以帮助人们澄清他们对于派的政治作用和历史地位的怀疑,又足以鼓励各派的成员更多地从事有益于人民的活动。”

开拓新中国民族工作

――“既要保证各民族繁荣、解放,又要保证国家统一”

李是受人爱戴的民族工作老前辈、老领导,被公认为民族工作者的光辉典范。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李为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民委组织起草《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民族工作的几个根本问题的讨论》,李在讨论中强调两点:一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应该区别中外(包括苏联)各种模式,严格地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制定政策;二是必须调查研究,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既要保证各民族繁荣、解放,又要保证国家统一,实事求是,制定全国性的民族政策。他的讲话,从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指导到政策阐释,从思想到实践,从原则到具体,既把中国民族问题提到理论高度,又脚踏实地结合实际,讲得十分透彻、清楚。

10月17日,李在民族问题报告会上作报告。面对来京参加国庆盛典的各民族代表、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及首都各机关团体干部1000余人,他历述过去反动统治阶级所加于各民族种种迫害与摧残的事实,指出:中国人民――包括汉民族及各民族人民,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几十年英勇奋斗的结果,终于把各民族人民公敌――美帝国主义走狗、代表匪帮打倒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样便使得我们国内民族关系起了一个根本的、划时代的变化,把几千年来反动统治者所造成的民族间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变成平等友爱的兄弟般的关系。他着重就如何巩固各民族间的团结与认真实行区域自治和大量培养民族干部等问题加以说明。

1951年,政务院建立政务院民族工作会议制度,由政务院秘书长兼中央民委主任李和29个部委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定期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协调处理民族工作的一些问题。这种委员会议制度从此一直保留下来。

1953年6月,中央民委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李在会议上指出民族工作的总的趋势,将从以政治工作为主逐渐转到政治工作和经济文化建设特别是改进和发展生产工作都应重视。这是一个新的任务。在目前,尤应注意那些地瘠民贫的地区,有步骤有计划地帮助兄弟民族改进农业、牧业和手工业生产,以便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获得物质生活的逐步改进。最后,他说:风俗习惯等的改革或不改革,应由本民族自己决定,如果强迫干涉,是违反政策和法令的。歧视兄弟民族和蔑视兄弟民族干部的职权,这是最严重的表现,必须揭发和纠正。会议最后通过《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及绥远、青海、新疆等地若干牧业区畜牧业生产的基本总结草案》及《关于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经验的基本总结草案》。由此,重视经济成为李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点内容,对于社会主义民族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1955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指示》,要求充分注意民族特点,采取慎重稳进的方针,逐步地把少数民族地区的互助合作运动健康地推向前进。当时,云南佤族地区在内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直接过渡的方式,先不进行民主改革,而是由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他们直接地但是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李形象地说:这是一步走和千百步走的关系,一步走就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跨越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三种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千百步走就是虽然是一步跨入社会主义,但是要让他们跟其他民族,能够大家真正达到一致的发展水平。

具体推进民族区域自治

――“建议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李就提出联邦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建议采取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得到党中央和的采纳。《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2年2月22日,政务院会议通过李主持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各级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试行组织通则》、《政务院关于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实施办法的决定》和《政务院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员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是中国第一部民族方面的立法,对推动民族区域自治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李在民族立法方面具有首创之功。8月14日,政务院《关于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实施办法的决定》,积极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既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愿望,又加强了各民族的团结,巩固了祖国的统一。

签订《关于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

――“为历史写了一个划时代的东西”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党和国家从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特点出发,制定了和平解放的方针、政策。

1951年5月2日,以李为首席代表的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和以阿沛・为首席代表的地方政府全权代表正式举行谈判。谈判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中央人民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第二,内部的团结问题,主要是达赖集团与班禅集团的关系。在发生分歧和争论时,指示李等中央代表认真听取方面的意见,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友好协商,耐心地进行解释,讲清道理。

5月23日下午4时,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首席代表李、代表张经武、张国华、孙志远,地方政府全权代表首席代表阿沛・、代表凯墨・索南旺堆、土丹旦达、土登列门、桑颇・登增顿珠,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签订关于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这是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经过协商制定的一个具有现实法律效力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文件,对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对的发展、进步,都有深远的意义。

5月28日,《人民日报》用藏汉两种文字公布了协议全文,发表了社论,并报道了谈判经过。许多地方的群众集会或游行,热烈欢庆祖国大陆全部解放。班禅大师也发表声明,表示拥护“十七条协议”。谈判正式结束后,作为中央人民政府首席全权代表,李向阿沛・等代表说:“在座的所有各位,为全国人民,为人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些文件的效果是愈来愈可以看得出来。民族从此以后就要发生不同的变化,你们诸位为历史写了一个划时代的东西。”

6月上旬,和接见张国华、张经武、谭冠三、李等人,研究进军的工作。握住李的手说:“你们办了一件大事,了不起哇!”李说:“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具体的事,协议的签订全靠中央决策得好。”

为对资改造作出重要贡献

――“找到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船’和‘桥’”

1953年,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基本上完成了各项民主改革的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实现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有步骤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李奉命对国家资本主义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明确建议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特别是它的高级形式――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及和平赎买,以逐步完成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杰出贡献。

1953年春,李带领调查组在上海、南京、武汉等地调查资本主义工业的公私关系问题。行前,他专门学习了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论述。调查组对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及加工订货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为制订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了准备。在调查中发现:建国3年来,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深刻的改组和改造,国家资本主义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呈现出从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形式。

5月27日,李把调查报告《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上报中央和。他向报告说:“总的说来,利用那些足供利用的资本主义工业为国民经济服务,对于我们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利多害少,以至有利无害的。”对私营工业,“需要逐步地将他们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使有利于向着社会主义过渡,这里由低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是我们已经找到了的一个主要环子。”换句话说,国家资本主义这个“主要环子”,实际上就是党内许多同志一直都在寻找的,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船”和“桥”。一旦把“船”和“桥”确定下来,中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自1952年9月提出“从现在起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之后,半年多来,中央领导层一直在探寻将私人资本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的方针和途径。李一行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3年来国家资本主义的实践作了系统总结和理论说明,在中央决策过程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高度重视这个报告,专门打电话给李,说要提交政治局会议讨论。在李调查报告的基础上,集中精力进一步解决国家资本主义的问题,把它作为关系社会主义改造成败的重大问题。

6月15日,全国财经会议第三天,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李所作《关于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报告。就在这次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总体构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讲话说:“我也在调查、寻找对私人资本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途径,李的报告解决了这个问题。”会议决定:(一)由李、胡乔木、陈伯达、李立三根据大会讨论意见加以修改,写成中共中央关于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问题的决议,下发各地征求意见,待将来提交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或其他适当的会议讨论决定。(二)由中央统战部管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李兼任中财委副主任。

李主持起草、在全国财经会议上作的《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文件。它把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清晰地勾画出来,把对资本主义工业的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方针同对资产阶级的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在马列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创造。

中央统战部和李完成的《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调查报告,受到中共中央和的高度重视,最终确立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指导思想,并进一步明确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方针,作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共产党注重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包括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成功范例。李因此形成了一句口头禅:“统战部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饭吃!”

1955年11月,李出席中央政治局召集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草案)》,确定到1957年底把一切重要行业的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进到全部或大部分公私合营的新阶段,实行定息制度。李在会议发言中,系统地阐明了“双重改造”思想,提出要以企业为基地,结合企业改造,结合着新的工作(即劳动)和学习,有系统地对资产阶级分子进行教育改造工作。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是要逐步加以消灭的,而对于人则给予宽大的待遇,对他们实行赎买,并把他们包下来,使他们有工作、有政治权利、有经过教育改造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光明前途。“双重改造”思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不仅对变革资本主义所有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争取团结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绝大多数,使他们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贡献他们的才能、经验和智慧,从而正确地回答了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第5篇:家族调查报告范文

批准湘西“土家”为一个单一民族

中共湘西苗族自治州地委、抄送中央统战部、中央民委党组:

关于湘西“土家”问题,省委同意你们研究的结论、应确定“土家”为一个单一民族。在“土家”地区如何实现区域自治,希从速作出方案报来,以凭转中央核示。

中共湖南省委员会

1956年12月8日

这份电报表明湖南省委正式批准了湘西土家族为单一民族(实为土家族的一部分)。

土家族是分布在湘鄂川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汉语文。千百年来在封建统治者的歧视压迫下,土家人民艰苦创业,变荒山为良田沃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土家”作为民族称谓的出现,是和汉人迁入当地直接相关的。宋以后汉人陆续迁入土家族地区,特别是在清代改土归流后,汉人大量迁入。为了和汉人区别开来,“土家”人用汉语表达时自称“土家”,称迁入的汉人为“客家”。但长期以来,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一直没有得到认定。

在1951年国庆观礼期间,以湘西苗族代表身份参加观礼的田心桃女士,向中央有关领导汇报了自己的真正族属,说明自己并不是苗族而是土家族。当时,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为其语言录音并进行了语言系属的大致鉴定,指出土家族语言是一种独立的少数民族语言。

1952年,在中南局民委任职的湘西土家族人彭泊随同中南局民委主任张执一等人先后到广东、广西、河南等省调查民族情况,趁机反复给他们介绍了湘西北有土家族存在的事实,并建议中南局民委设置民族研究室对其进行研究。张执一采纳了他的建议。1953年5月,中南局、中南民委在汉口中山公园举办中南少数民族文物图片展览,在彭泊的建议下设立了土家族馆,由在中南民院学习的5位土家族学员身着民族服装当解说员,向数十万观众介绍了土家族的概况。

1953年9月,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派调查组会同湖南省有关部门到湘西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在湘西土家族等聚居区域,潘光旦、王静如等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语言调查,形成了在土家族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三篇调查报告。潘光旦充分利用实地调查和有关民族志资料,又在大量的历史文献中爬梳清理、上下求索,证明“土家”不是该地区的苗、瑶,也不是古代的“蛮”、“僚”。再从土家的自称“比滋卡”(“卡”意为人,古代的巴人也自称“比兹”)以及语言、经济、社会、习俗、信仰和文化生活等方面,与古代的巴人进行比较,结果证明这些特征,只是巴人与“土家”有。他以动态的观点,上溯“土家”与古代巴人的族源关系,无不环环相扣,从而弄清了土家族的源流,得出极具说服力的结论:“土家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同时,王静如的研究指出,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甚至可以说是彝语支内的一个独立语言。学者们开展的民族语言调查及其研究,为土家族民族识别与认定奠定了基础。

1954年1月,中央统战部致函湖南省委:根据语言、风俗习惯的情况,“我们认为土家在当地是汉族和苗族以外的另一个民族”。并就是否承认“土家”为一个民族单位及承认后如何处理等,要求湖南省委提出报告。但因当时省内在对土家族的族源、语言、习俗、信仰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分歧,一时难以认定。1956年,彭泊上书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要求将土家族的认定问题,请中央提交二届全国人大会议审议批准。直到1956年底,湘西“土家”才经省委和国务院批准,确认为一个单一民族。当时其湖南人口约31万。1957年1月,中央正式将其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成份认定以后,如何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成了摆在各级党政领导和土家族群众面前的又一件大事。根据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和政协湖南省委员会的决定,全省组织了一个大型的湘西土家族访问团,于1957年5月21日到7月21日对湘西土家族聚居的10县农村、城镇进行访问。访问中,淳朴的土家人用山歌表达了他们的意见:“苗族土家亲连亲,苗土本是一家人,娘是苗族爹是土,苗土儿女怎样分?”

第6篇:家族调查报告范文

《2014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后称年度婚恋报告)由百合网设计、实施和。与学术性报告不同,百合网的年度婚恋报告在坚持学术性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实用性和可读性,在选择调查题目、行文语言、表现形式上都更加贴近热点和轻松活泼。据透露,本次调查在内容上,不仅涵盖了经济条件、感情等爱情和婚姻的热点话题,也没有回避诸如非爱而婚、婚内出轨等敏感性话题。在形式上,除了纸质的报告以外,还相应推出新媒体版本,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尤其是80后和90后的阅读习惯。

与以往的年度婚恋报告不同,百合网2014年度婚恋报告的另一大看点是增加了百人推荐团的概念。百人推荐团由行业内的情感专家、社会舆论家、媒体人士,及对婚恋问题有所感有所想的普通人群组成,共邀约100人,为此次调研做内容补给和推荐,共同揭示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当代人的婚恋观,聚焦社会热点问题,为研究、探讨相关的政策提供依据。

本次调查的调研方式也进行了一定创新,一共采用四种方式。第一,线上问卷调研,将由百合网婚恋研究院出具问卷,并基于百合网这个平台进行调研,回收有效问卷7多万份;第二,深度访谈,由百合网婚恋研究院专家针对单身族群及已婚族群分别进行多次群体访谈,针对婚恋观及婚恋态度进行详细沟通;第三,联合AA租车、乐蜂网、爱奇艺、搜 狐新闻客户端、百程旅游网针对旅游、新闻、电商消费等不同领域做出单身调查,推出行业婚恋调查。第四,通过微博、微 信平台对单一问题进行广泛征集。

第7篇:家族调查报告范文

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省委学习实践活动第16检查指导组的有力指导下,省民委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稳步推进,圆满完成了学习实践活动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基本达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委现有2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201名,其中在职党员145名,离退休党员56名,除2名挂靠党员和个别年老体弱的离退休党员外,其余均按照要求参加了学习实践活动。

我委学习实践活动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于20xx年9月下旬开始,到20xx年2月底结束,历时近6个月。主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为准备工作,主要是传达学习文件、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搞好思想发动,于20xx年10月上旬结束。第二步是组织实施,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即:第一阶段为学习调研阶段,主要是组织学习活动、开展专题调研、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于20xx年11月中旬结束;第二阶段为分析检查阶段,主要是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于20xx年12月下旬结束;第三阶段为整改落实阶段,主要是制定整改方案、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于20xx年2月下旬结束。第三步是测评总结,主要是进行满意度测评和总结完善,于20xx年2月底结束。

二、主要做法

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按照省委的统一要求完成了规定的动作,同时也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更能为广大党员干部接受的其它活动形式,推动活动更加扎实地进行,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推进

一是成立机构,制定方案。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主任郝桂华同志为组长,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姚朝雄为副组长,党组成员为成员的省民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全委系统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结合实际制定了《中共**省民委党组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要求、主要原则、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也相应地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了责任,落实了措施。

二是搞好发动,提高认识。省委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召开之后,党组高度重视,先后采取召开党组会议、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和支部书记会议等形式,及时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委会议精神,在此基础上,于20xx年10月10日召开了委系统全体党员同志参加的省民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也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传达学习、召开动员会等形式进行思想发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为开展活动夯实思想基础。

三是精心谋划,加强指导。重点抓好实施方案的分解落实,制定各阶段安排意见和工作进程表,明确目标要求、活动内容、工作时限、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同时督促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分别制定更加具体、易于操作的工作方案。建立专职联络员制度,保持信息畅通,保证上传下达,加强督导检查,形成党组统一领导、领导小组具体指导、活动办公室协调督查、联络员上传下达、各支部(党委、党总支)组织开展、全体党员积极参加的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四是宣传引导,营造氛围。搞好宣传引导,既是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活动开展的重要手段。我委始终把舆论宣传作为强有力的工作手段进行安排部署,制定详细具体的宣传工作方案,通过文件、简报、媒体、专栏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编印《活动简报》44期,刊出宣传专栏两期,从不同角度反映活动进展情况,用多样手法展示活动亮点,系统总结活动进程、成果和经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突出抓好学习教育,努力提高党员素质,夯实推动民族工作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始终把学习教育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推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一是突出理论武装,着力抓好集中教育。自上而下,分别制订不同层次的理论学习培训计划,组织、引导党员干部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专题辅导、先进事迹报告、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集中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在学习内容上,突出抓好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深入学习,重点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党员干部学习读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以及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学习层次上,坚持集中培训与分层次学习相结合,举办了1期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观专题培训班,委领导班子成员除参加所在支部集中学习外,主要以中心组集中学习方式进行七天的专题学 习;处级干部除参加所在支部学习外,重点以专题培训班的方式进行七天的专题学习;普通党员除参加听取辅导报告、观看dvd录像外,重点以支部学习方式进行3天的集中学习。在学习形式上,结合实际,突出实践特色,重点开展了“十个一”活动,即:邀请省委讲师团团长龚晓宽同志作了1次题为《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专题讲座,委领导作了1次题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的专题辅导,举办了1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报告会,分别开展了1次“民情体察”主题实践活动、1次“弘扬民族文化,科学发展在身边”主题实践活动、1次“送温暖、献爱心、走访慰问”活动、1次选读一本业务书籍活动、1次提一条促进科学发展的建议活动、1次“争先创优促发展,立足岗位创一流”评选表彰活动、1次学习研讨交流会。

二是突出实践特色,着力抓好课题调研。制定《省民委领导班子成员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题调研工作方案》,确定“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我省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情况”、“关于我省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的调查”、“关于我委党风廉政建设与机关党建工作情况的调查”等四个课题,分别由委领导领题,各有关处室牵头参与,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四个调研组,分赴民族地区和有关单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先后形成调研报告8篇,既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工作科学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也进一步深化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实践认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是突出思想解放,着力抓好大讨论活动。制定《省民委关于开展“更加解放思想、推动民族工作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的工作方案》,召开了“更加解放思想、推动民族工作科学发展”大讨论动员会,先后举办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报告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展览”,开展了“我为**民族工作科学发展献良策”征文活动、 “民族工作科学发展在身边”演讲活动、“**民族工作科学发展大家谈”活动,同时采取党组中心组集中讨论、处级干部集中讨论、各支部集中讨论、在《**民族报》和《**民族》杂志上开设专版等形式开展了不同层次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此基础上,委党组确定“如何强化调查研究职能,更好地当好参谋,力求党委和政府出台更多有利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如何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省政府民族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和省民委委员制度的作用,更好地协调社会各界对民族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等10个讨论专题,组织召开了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会。

(三)着力抓好分析检查,理顺工作思路,创新推动民族工作科学发展的工作手段

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函)、召开座谈会、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设置意见箱等形式,广泛征求民族自治地方、基层民族工作部门、省民委委员单位、民族学会及委系统在职和离退休干部职工对党组和民族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建言献策,广泛深入查找问题。经过认真梳理汇总,共收到意见和建议76条。

二是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查找分析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委党组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民族工作科学发展”为题,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委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各自分工,重点查找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深刻分析原因,开展了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委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邀请了离退休老同志、党外干部和群众的代表以及机关相关处室的负责同志列席,省委学习实践活动第十六检查指导组到会进行全过程指导。在此之前,机关和委属单位各支部(党委、总支)也先后召开处级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民主生活会,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找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三是认真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在广泛征求意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党组书记亲自主持撰写《中共**省民委党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并以印发有关单位、召开党组扩大会议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先后五易其稿,反复修改完善。《分析检查报告》在政协委员代表、专家代表、各支部负责人、干部职工代表和离退休职工代表参加的群众评议会上,满意和较满意率达97%。

(四)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推动民族工作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科学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要求。针对存在的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按照委党组《分析检查报告》确定的工作思路,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先后制定《中共**省民委党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整改方案》及其配套的《整改落实方案一览表》,明确了整改目标、整改措施、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整改规划。

二是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强化活动效果。一方面,始终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的原则,在学习调研、分析检查阶段中发现的或者群众反映强烈的能够立即解决的突出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先后为民族地区的困难群众解决了一批实际困难、举办了“两山”地区乡村干部培训班等。另一方面,在整改提高阶段,在研究制定整改方案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紧集中整改,特别是在涉及“民族工作的宣传、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的建设、民族地区的帮扶、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民族经费的监督检查、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等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及时落实了整改,完善了相关工作规则和管理制度,改进学风和工作作风。同时,对于需要创造条件,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时限;对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以适当方式向群众作了说明。

三是积极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建立长效机制。先后制定了《**省民委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工作方案》,下发了**省民委贯彻实施“一法两规定”的意见,建立了**省民委民族工作调查研究机制、民族工作督查和信息管理报送机制、民族学会联系制度和少数民族领导、专家、学者联系制度等。同时,各处室各单位也紧紧围绕推动全省民族工作科学发展的制度建设,开展相关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废除规章制度3项,修订完善规章制度10项,新建规章制度11项,初步形成了一套能推动民族工作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

三、主要成效

学习实践活动圆满完成了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得到增强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各个阶段的学习、调研和思考,我委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从理论到实践上都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思想武装得到进一步加强,思想观念有了进一步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增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动民族工作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是进一步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极端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大家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做好民族工作,服务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更加自觉地、坚定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统领工作,切实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我省民族工作新局面。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民族工作的基本要求。大家一致认为,实现民族工作科学发展,一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毫不动摇地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围绕改善民生这个核心问题,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三要坚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各项建设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和谐;四要坚持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认真处理好民族工作中的各种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是进一步明确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民族工作的具体措施。大家认为,推动民族工作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必须更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工作措施,优化工作思路和工作手段,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带动全局的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民族工作迈上新台阶;必须努力强化自身建设,当好党委和政府民族工作的参谋和助手,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对民族工作形势与任务的认识得到深化,推动民族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各个阶段的扎实工作,特别是通过课题调研过程中的实践认识、征求意见中的帮助认识、学习讨论中的思想碰撞以及整改落实中的自我反思,省民委从领导班子成员到一般党员同志都对全省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的认识更加系统、更加深刻,对民族工作及民委工作职责定位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所分管和从事的工作的认识更加深刻,所形成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和整改落实方案对推动各项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变得更加明确、清晰,为推动全省民族工作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在领题调研的过程中,领导班子成员及有关处室负责人紧紧围绕所分管的工作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批有较高价值的工作意见和建议,是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批调研成果。

(三)突出实践特色,着力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

在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和集中整改的过程中,始终立足于民族工作实际,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民族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干部群众切实享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成果,为推动和实现民族工作科学发展扫清道路。一是加大了民族工作宣传力度。20xx年第四季度经过认真筹备,省委、省政府召开了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大力宣传和表彰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举办了“改革开放30周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展”;打造并公演了一台**原生态民族歌舞诗《天边外》,该节目今后将择机到省外进行宣传演出;制作了中英文版《**最具特色的十个民族节日》宣传光盘和宣传册,集中向外推介;20xx年,将编写出版《**世居民族迁徙史》,扩大对**世居民族的宣传力度,该书已完成编写方案的制定。二是加大了调查研究工作力度。召开了少数民族专家学者座谈会,拟定了五年调研规划及今年调研工作要点。今年的调研工作将于三月底前完成。 三是加大了典型示范工作力度。在继续抓好委领导联系点、党建扶贫联系点、新农村建设联系点的基础上,决定集中资金重点打造12个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浓厚、旅游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形成示范带动效应。目前已完成了选点和规划工作。三是加大了民生问题解决力度。20xx年底在贵阳举办了“两山”地区乡村干部培训班,着力提高民族极贫地区乡村干部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历史性机遇改变贫困面貌的意识和能力;以“双万”结对等活动为载体,到民族极贫村寨开展了民情体察、走访慰问和帮扶活动,捐款15000元,捐物150件,帮助落实帮扶项目10个,帮扶资金近百万元。四是加大了监督检查工作力度。20xx年11月,组成检查组对近年来民族经费和民族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发展项目开展了评估验收工作。五是加大了干部教育培训力度。20xx年初在上海市经济党校举办了一期**省民委系统领导干部经济管理研修班,着力强化省民委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各州(市、地)民族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经济管理方面的能力,切实提高民委系统领导干部从事和服务经济工作的本领。

(四)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民族工作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得到加强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本部门体制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废、改、立”等清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初步建立了一套能够推动民族工作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集中清理原有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原有工作机制。先后对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机关作风建设、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省民委委员制度、省政府民族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党组工作规则、省民委工作规则、机关行政经费和业务经费管理制度、工作管理办法、内事接待管理规定、请示报告制度等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使之更加科学化,更加体现科学发展观理念。

二是按照科学发观要求,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作机制。先后下发省民委贯彻实施“一法两规定”的意见,建立了省民委推动“一法两规定”贯彻落实的工作机制;制定下发《民族工作调查研究机制》、《少数民族领导、专家、学者联系制度》、《民族学会联系制度》,建立了省民委协调工作机制;制定下发省民委《加强督查工作的意见》、《民族工作信息管理办法》、《信息报送考评表彰制度》,建立了民族工作信息交流与工作督查机制;制定下发《**省民族工作目标绩效管理实施办法》、《**省民委机关及直属系统目标绩效管理办法》,建立了全省民族工作考核激励机制。

三是积极创造条件,继续加大机制创新。目前,正在深入研究,着手建立促进我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工作机制、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机制等一批工作机制。

2月28日,省民委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暨群众满意度测评大会,会上发出测评表69份,其中,评价满意、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的68票,占98.6%。

回顾总结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半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加强理论武装,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实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首先用科学发展观这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干部群众的头脑,在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把大家的思想认识提高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上来,把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上来,才能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各行各业科学发展。

第二,坚持党的领导,充分走群众路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充分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群策群力,才能实现。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党来组织推动,凝聚力量,把握方向;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向群众问计,靠群众实践,受群众监督,由群众检验。只有这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不流于形式,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各项工作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第三,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注重解决突出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工作科学发展,既要把握、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善于探索、发现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确保方向正确,措施得当。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来看待、发现、研究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探索新规律和解决途径;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来破解工作中的各种难题,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探索科学的工作方法,形成科学的工作思路,确保科学发展。

第四,坚持集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经常性教育活动相结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来的实践证明,集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起到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解决突出问题、完善和创新工作体制机制的积极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本身也是一个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既需要在具体工作中落实,也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因此,既需要开展集中学习实践活动,更需要开展经常性教育活动,两者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推动科学发展观得到贯彻落实。

四、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我委学习实践活动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一是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转化工作有待进一步抓实;二是由于业务工作任务繁重,创新活动形式与载体的探索工作做得不够,特色还不够鲜明;三是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四是整改落实工作有待进一步细化。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不断加强学习,逐步抓好落实。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巩固和扩大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为契机,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推动民族工作实现科学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工作,在全委系统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进一步系统总结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经验,不断创新学习形式与载体,采取更加灵活、更为党员同志接受的措施,继续开展多层次的学习教育活动,推动党员同志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重要讲话、中央和省委有关重要会议及文件精神,及时用科学发展观的系统理论及其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提高省民委系统党员同志特别是党员领导同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二)进一步抓好整改落实工作,不断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一是按照整改方案的要求,及时细化措施,明确任务时限,落实责任人员,加强督促检查,集中精力抓好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的解决,推动各项整改任务得到落实,确保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得到圆满完成。二是认真做好巩固提高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完善工作措施,总结推广经验,努力扩大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三是以“回头看”与总结验收为契机,认真总结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积极探索新时期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推动民族工作创造性地开展。

(三)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努力推动民族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更加需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推动民族创造性地开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一是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千方百计地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努力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当前要以开展《**省少数民族地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发展规划项目总结验收为契机,以深入调研为省委省政府提建议为抓手,研究建立促进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综合评价监测体系,推动两个《规划》贯彻实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根据民委实际,着力抓好一批民族特困地区整村推进、电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产增收等建设项目的实施,帮助民族地区改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继续抓好“十一五”期间民贸民族用品生产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和定点企业的调整工作。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调查研究和沟通协调,将国家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形成。

二是始终坚持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任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实现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强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的宣传教育,努力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切实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建立健全贯彻落实“一法两规定”的长效机制,配合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清真食品管理办法》、《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修订工作,切实维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合法权益。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因民族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做好有关未定族称人们共同体遗留问题的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认真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社区)”等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努力开创各民族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三是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培养,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深入抓好全国第六次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推动落实加快民族教育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加强民族语文工作,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步伐,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软实力。加大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推荐工作;积极配合,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情况的调研,推动有关部门落实好民族干部政策。

四是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文化调查,摸清家底,把握特点,探索规律,找准突破口和结合点,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事业。突出工作重点,强化精品意识,实施“五个一”工程,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扩大**民族文化的对外宣传和影响。继续深化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发挥好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中的阵地作用。继续抓好民族古籍、民族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加快濒临灭绝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步伐。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和项目建设,全力以赴筹备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各项工作。加强民族文化宫等委属事业单位自身建设,使之充分发挥好民族文化的窗口作用。

第8篇:家族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苗学;百年;简溯

[作者]刘芳,女,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昆明,650111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8)01-0075-004

本文所谓人类学苗族研究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仅仅涵盖人文学科中的文化人类学学科范畴的苗族研究,它包括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内容,并以文化人类学内容为主。历史上有关苗族的汉文记载虽然对人类学学科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严格的说不应在其列。就现在所拥有的人类学苗族研究成果,还没有一个人做出精确或基于精确的统计。因此,笔者只能在其研究的历史阶段和学科研究重要成果上做一个粗浅的梳理,以飧读者。

关于苗族研究,我们可以追溯到西方民族学的初期阶段。十八世纪的殖民风暴逐渐席卷全球,西方列强觊觎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尤其以西方传教士为先导,他们不远万里到东方社会播化他们的基督文化。鉴于东方主流社会对外来文化的强烈抵触,他们首先将视角转向东方社会中那些受剥削受压迫最深的少数民族群体,苗族即为其关注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通过一系列宗教活动,使部分苗族群众觉得在基督的世界里可以找到安慰、理解和尊重。因此,苗族地区的一些传教士,实际上有着双重的身份,其一是传教士,其二是文化学者。他们以其特有的文化素养撰写出了早期的苗族民族学作品,尽管它们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和主观色彩,但对于一个东方古老民族,毕竟被人提起并为世人瞩目,客观上揭开了人类学苗族研究的序幕。在随之以后的一百多年里,不论西方民族学者还是本土学者,对苗族这样一个少数民族群体的人类学研究和考察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归结起来,百年苗族人类学研究大概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早期西方冒险家、传教士对苗地和苗族各支系的一般描述阶段

法国耶稣会士迪・,阿尔德(Du Halde)曾到过中国,但他引用别人的记述,于1736年撰写了著名的《和中国鞑靼人的概况》(Decription de I'empire de la Chine et la Tartarie Chinois),其中有不少关于苗族的记载。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西方最早的带有学科研究性质的涉及苗族的人类学作品是英国军人布勒契斯顿(Blakiston.Thomas.Wright)1860年代所著《长江上的五个月》。其书中部分内容记载了苗族体质容貌等并有附图,尽管书中错误颇多,但却是有关苗族体质人类学方面的早期纪录,如果以此为肇始计算的话,那么苗族的人类学研究至今已经有近150年的历史。在这一个半世纪里,苗族人类学研究可谓走过了一个由外(国外)到内(国内)、由浅及深、由分散到系统、由白描到深描的过程。今天的苗族人类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以本国和本民族学者组成的一个庞大的专业群体为基础,涉及人文、社会、自然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一些学者甚至将这日渐完备的研究体系称为“苗学人类学”。

英国最早关于苗族研究的专著的作者是伦敦教会的洛克哈特(Lockhart.William),他曾于1838年和1861年两次来华,前后长达二十多年,于1861年撰写了《关于中国的苗子或土著居民》一书(on the Miao-tsze or Aborigines of China)。美国传教士格雷姆(Graham.D.C,汉名葛)对四川苗族著有多篇研究论文,其中所搜集的传说与故事的数量很多,为苗族研究提供了资料。美国的另一位传教士布里奇曼(Bridgrnan.E.C,汉名裨治文)于1859年将《黔苗图说》译成英文,对国外研究苗族起了很大作用,在其创办的《澳门月报》中,也刊登过不少有关苗族研究的论文。英国传教士克拉克(Clarke.S.R)在中国传教三十多年,对苗族、仡佬族等进行过不少调查,在他的著述中对苗族的历史、语言、传说、宗教以及习俗都有详细叙述,其代表作是《中国西部的苗和其他部落》(The Miaotze and Other Tribes in Western China)(1894年)。在东南亚及我国云南苗族地区传教的法国传教士萨维那(Savina.F.M),他研究苗族的历史,详细地描述苗族的语言、习俗、传说和,撰有《苗族史》(Histoire des Miao),于1924年首次出版,1930年再版。1972年又再次印刷。英国传教士柏格理(Samuel Pollard)著有《苗族的故事》、《在中国难于进入的角落里》、《云南北部的碉堡》、《云南北部见闻录》、《未被踏查过的中国地方》、《柏格理在中国》等书,不同程度地对苗族进行了研究和描述。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W.R.Geddes)1976年所著《山地的移民》(Migrants of the Mountains),是他在泰国北部苗族山区调查的成果。书中对苗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习俗等都作了描述,其中的一句话,深刻地概括了苗族千百年来的悲惨命运和困苦的生活方式:“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人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

还有一些具有史料价值的著述:G.M.H.普莱费尔(Playfair)著《汉文史料中的贵州和云南的苗族》(The Miaotze 0f Kweichow and Yunan from Chinese Description) (1876年)、布罗姆汤(Brormton)著《对中国南部苗子部落的访问》(A Visit to the Miao-tsze Tribes of South China)(1881年)、C.贝伯(Baher)著《在中国西部旅行与调查》(Travels and Researches in Westen Chi-m)(1882年)等等,还有一些语言学方面的专著和字典。

二、二十世纪初期――中期,西方学者和早期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中国学者关注中国少数民族,对一些苗族地区进行的人类学调查和学术研究

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和他的苗族研究著作。他在1902年到我国西南各省调查,1903年著有《苗族调查报告》(1935年译成中文)。书中对苗族历史、语言、体质、风俗、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他的这本人类学专著,至今对我国苗族研究仍具有较大影响,它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以及对专业的运用程度在现在的苗族人类学研究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书中每一章都是一个研究专题,而且是抓住了苗族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最为重要的领域:如历史源流、服饰、政治制

度、工具(劳动和娱乐)、人体测量等等。

早在1889年日本东京大学成立史学会,并出版《史学杂志》,其中也有苗族研究的介绍;1941年成立东洋文化研究所,该所以中国为重点,对东方各国及考古学进行综合研究,1943年开始出版《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1965年成立于东京的中国研究所,其出版物有《中国研究月报》、《中国研究所纪要》、《新中国年鉴》等。1978年成立了东方学会。在这些杂志中涉及不少我国少数民族的研究,苗族的研究也在其中。1948年在美国成立的“亚洲研究协会”,出版《亚洲研究杂志》,是对中国研究的重要刊物,苗族的研究介绍也在其中;英国1963年以利兹大学建立汉学中心、1968年开办了现代中国研究所,其东方和非洲学院出版的通报以及《大亚细亚》、《皇家学会会刊》等杂志也常有关于中国历史等方面的论著。近二十年来,西方关于苗族的研究主要以日本、美国、英国等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以个人侧重的研究形式进行。前苏联时期研究的东方语言学及民族学对苗族也有涉及。(前)列宁格勒大学的伊茨(P.φ.HTc),对苗族的研究还有不少专著和论文,如1960年出版的《苗族》(Mro)。

上个世纪早期,随着我国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学科兴起,许多研究人员将社会文化研究深入到苗族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有:凌纯声、芮逸夫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梁聚五的《苗夷民族发展史》、盛襄子的《湖南之苗瑶》、《湘西苗疆之设治及其现状》等,吴泽霖、陈国钧、杨汉先等对贵州苗族的研究,如《贵州短裙苗的概况》、《苗族中祖先来历的传说》、《生苗的人祖神话》、《大花苗名称来源》、《贵阳苗族的跳花场》、《苗族吃牯脏的风俗》等,以及林名钩、笑岳、王兴瑞、阮镜清等对川、滇、黔、琼等地苗族的考察,如《川苗概况》、《海南岛苗人的来源》、《广西融县苗人的文化》、《滇边苗族杂谈》等。另外,上个世纪中期,我国史学家对于苗族历史研究也有独到的见解,如范文澜、王桐龄等等。

三、本民族的知识分子对本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早期调查研究活动

在此当推湘西苗族学者石启贵为先驱。1933年他随同凌纯声、芮逸夫等人对湘西苗族进行调查,并在后来担任了中央研究院湘西苗族补充调查员,1940年写成《湘西土著民族报告》,1951年写成《湘西兄弟民族介绍》,1986年由后人将其诸成果合并以《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一书面世,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8月再版。解放后,从事苗族本民族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更是不断增多,队伍不断壮大。

四、上个世纪中期――迄今,国内外苗族研究的广泛开展

国外进展状况。解放后,国外学者利用我国流传出去的若干史料和研究成果,以及到东南亚一些苗族居住的国家搜集一些材料等条件,继续他们的苗族研究。50年代到70年代以后,苗族开始分散到世界各个地方,尤其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学者对东方这个古老民族的研究兴趣一直没有减弱。改革开放后,来中国大陆的从事苗族研究的西方学者大增,香港和台湾学者对大陆苗族社区也情有独钟。但是由于意识形态和客观条件等原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多有局限,因此,他们对中国苗族的研究实际上还处在“门外、门槛”的阶段。就苗族分布广泛、人口众多、内部千差万别的子文化特色而言,他们对苗族社区文化研究犹如蜻蜓点水。尽管如此,海外人士的有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仍有着一定的影响,如,路易莎(Louisa Schein)(美)80年代到中国研究苗族,其专著《少数民族的准则:中国文化政治里的苗族和女性》(2000年由杜克大学出版社出版)就为国内外苗族研究学者所关注。客观地说,由于我们对国外苗族研究人员及其研究领域的了解程度十分有限,以上评价难免偏颇。

在国内,随着建国初期全国范围内的少数民族识别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的展开,对苗族的研究力度亦随之加大,苗族主要聚居的省份和地区(湖南、贵州、云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都撰写了苗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从五十年代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的少数民族“五种丛书”,更是全面汇集了有关苗族历史、源流、分布、社会、经济、文化、语言、习俗、宗教等方面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至今仍然是我们研究工作的重要蓝本。

改革开放以后,多学科、多视角相结合的苗族研究专著纷纷面世。目前我国学术界以及国外同行撰述的对我国国内有一定影响的苗族研究专著计有:《苗族史》(伍新福、龙伯亚)、《中国苗族通史》(伍新福)、《苗族文化史》、《苗族历史与文化》(李廷贵、张山、周光大)、《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再版)(石启贵)、《苗族女性文化》(王慧琴)、《百苗图校释》(刘锋)、《漂泊的家庭:苗族》(古文风)、《四川苗族社会与文化》(郎维伟)、《云南苗族传统文化的变迁》(颜恩泉)、《中国苗学》(石朝江)、《湖北苗族》(龙子建)、《苗族服饰文化》(杨正文)、《中国苗族服饰文化》(龙光茂)、《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杨著)、《苗族》(石莉芸、李云兵)、《苗族图腾与神话》(吴晓东)、《中国苗族巫术透视》(罗义群)、《西部苗族古歌(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译丛第33辑)》(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鼓魂:西江苗族鼓藏文化田野笔记》(杨德培)、《四川苗歌文化》(古玉林)、《百苗图疏证》(刘锋)、《百苗图汇考》(杜薇)、《百苗图校释》(李汉林)、《锉刀下的风景――湘西苗族剪纸的文化探寻》(田茂军)、《民间思想的村落――苗族巫文化的宗教透视》(陆群)、《中老泰越苗族・蒙人服饰制作传统技艺传承国际研习班文集》(云南大学人类学系)、《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曼译)、《苗族:金平铜厂乡大塘子村》(殷永林主编)、《红枫湖畔的苗家》(贵州清镇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清镇市苗学会)、《陶比・李峰传:老挝这片是非之地上一个苗族人经历实录》(Toby Lyfoung,An Authentic Account of the Life of a Hmong Man in the Trou-bled Land of Laos)(Dr.Touxa Lyfoung)、《凤凰之子・沈从文传》([美]金介甫,符家钦汉译)、《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吴一文)、《苗族银饰》(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博物馆)、《四川苗族古歌》(古玉林)、《贵州苗族教育研究》(罗廷华、余岛)、《生死之间――月亮山牯脏节》(徐新建)、《苗疆考察记》(徐新建)、《近代贵州苗族社会的变化》(游建西)、《唱“勒”苗族的巫辞――一个苗族社区的研究》(张晓松)、《苗语语法(川黔滇方言)》(罗有亮)、《梭嘎苗人文化研究》(吴秋林)、《百年高坡――黔中苗族的真实生活》(潘年英)、《跨国苗族研究:民族与国家的边界》(石茂明)、《越南苗族的文字:越南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个案研究》(Hmong Writing Systems inVietnam:A Case Study 0f Vietnam’s Minority Language Policy)(阎幽罄Joakim Enwall)、《乡土中

国:摆贝――一个西南边的苗族村寨》(彭兆荣文)、《印在老照片上的文化――鸟居龙藏博士的贵州人类学研究》(黄才贵)、《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台江苗族卷》(卢勋等)、《西江苗族妇女口述史研究》(张晓)等等……。在全国主要的民族研究、社会学、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类学术刊物上有关苗族研究的学术论文更是不胜枚举。近几十年来,苗族研究可以说是硕果累累,许多研究成果颇有见地,甚至是填补各种研究领域的空白之作。

最近,朱群惠和东曼正领衔主编“21世纪中国百部苗学文库”,其中已有十余部研究专著和作品面世,堪称进入新世纪以来苗学研究的集大成和典型代表。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兴起,国内专门从事苗族文化研究的网站在最近五年里发展很快,经粗略统计,迄至今日,国内有六个有相当水准的苗族研究专业网站,至于内容上涉及苗族文化研究的网站则为数众多,多数为中国民族文化类网站。

第9篇:家族调查报告范文

2010年12月15目,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联合百合婚恋网,在北京权威了《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后简称《婚恋报告》)。

据了解,此次婚恋调查报告共收集调查资料32676份,其中新疆占1.2%,约为400份。

在《婚恋报告》公布后的一周内,“非房勿扰”“非公务员不嫁”成为了一周众多媒体批判的头条,而“是谁逼走了中国人的爱情”、“中国人的爱情怎么了”也成为了许多网站的头条,但也有人站出来表示,一份婚恋报告并不能代表中国人的爱情观。连日来,记者采访多位读者和专家,试图对这份报告进行解读。

“非房勿扰”是误读,“感情投入”最重要

此次《婚恋报告》流传最广的结论是,七成女性认为“非房勿扰”。但在记者的调查中,很多受访者都表示是否有房是一个要考虑的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该数据来自《婚恋调查报告》中“您认为男性具备哪些经济条件后才能结婚”的选项,其中该选只有6个选项,即“有房,有车,有稳定收入,有一定积蓄,父母有经济实力,无所谓”。其中有92.8%的女性选择了有稳定收入,接下来是70.8%的女性选择了有房。与此同时,有80.9%的男性将“有稳定收入”作为择偶首要条件。

记者在新疆“一站路”交友网上看到,过半的女性征婚者的自我介绍上都有这样的表述:没有婚房,希望另一半能够提供婚房。该网站的负责人范晓华表示,其实“非房勿扰”是误读,“是在非常窄的经济范围内进行选择,然后又进行了无限的放大,被妖魔化了,只要认真读过《婚恋报告》的人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

在该网站登记的征婚者陆晓敏认为媒体误读了《婚恋报告》,“给了6个选项,都是经济类的,我感觉先是挖了一个坑让我们跳,然后就得出了‘非房勿扰’的结论,很冤枉。”采访中,众多女性受访者也表示,“非房勿扰”是在目前国内高房价的环境下放大了的一个噱头而已。

在容貌外表、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工作能力、感情投入、兴趣爱好等其他选项中,65.6%的女性和70.7%的男性都选择了感情投入,均占所有选项的第一位。

针对这一数据,乌鲁木齐婚恋指导师石桂敏认为,在选择另一半时,新疆人认为感情仍是第一位的。而在经济条件中选择有房也是无可厚非,毕竟没有面包的爱情是十分危险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更何况在如今高房价大环境下,有房也是一种经济实力的体现。

嫁公务员非幸福生活的保证

关于“您理想伴侣的职业”中,有41%的受访女性希望伴侣的职业是公务员,以下依次是企事业管理人员、警察/军人、企业主、医务工作者等。38,3%的受访男性则希望理想伴侣的职业为教师。而新闻工作者是两者都不喜欢的伴侣。

针对这种情况,婚姻指导师石桂敏给出的结论是公务员热催生了“嫁碗族”。

2010年12月14日,国内人力资源服务商智联招聘《2010年铁饭碗特别调查》,占总数85%的受访者说自己或身边的人曾想过当公务员,如果将公务员与自己目前从事的职业作对比,54.2%的人认为公务员更好。同时调查也显示,人们对公务员的青睐更多的是出于现实生活的考虑,并不是基于自身兴趣。而同样,要嫁公务员也是对于家庭稳定的考虑。但同时石桂敏也提出,公务员并不是幸福生活的保证,两个人要想得到幸福,首要前提和基础应该是感情。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公务员”这个光环带给个人和家庭的好处,那么,到底幸不幸福也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而对于“男选教师”,是因为在大家看来,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照顾好家庭和教育子女。今年36岁的首府市民已经结婚5年,妻子是一位老师。说,妻子是老师的好处确实不小:每年有寒暑3个月的假期,有正常的作息时间,不但能将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孩子的教育也不用自己太费心。

现在说“剩”,为时过早

此次报告还给剩男剩女划分了一个年龄坎:男30岁,女27岁。得出该结论是因为92.2%的男性认为女性应该在27岁前结婚,其中59.9%的男性认为女性最佳的结婚年龄在25至27岁,32.3%的男性认为女性最佳的结婚年龄在20至24岁。59.9%的男性和62.4%的女性均认为女性最佳的结婚年龄在25至27岁。但在采访中很多新疆人对此却并不认同。

32岁的范先生也不认为自己是剩男,他认为自己的事业刚进入稳定期,才刚到成家的时候,设置具体数字只会给人们无端增加恐慌感。婚姻是自己穿的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不应由别人来无端加顶帽子。也不应自己已到了“被剩下”的年龄就随便找一个凑合。

记者从乌鲁木齐市民政局了解到,2009年首府共有2.47万对新人登记结婚,其中汉族男性初婚年龄平均32岁,女性29.5岁;少数民族男性初婚年龄平均30.5岁,女性28.5岁。再往前推5年,2005年这个数据则是:汉族男性初婚年龄平均29岁,女性27岁;少数民族男性初婚年龄平均27岁,女性25岁。这表明,如果说27岁是剩女,那是在5年前。

“社交圈窄”是单身主因

报告显示,有59.9%的人认为自己单身的主要原因是社交圈子太窄,42.6%的人单身是因不够积极主动,24.6%的人是因感情受过伤害,6.7%的人是受周围人不幸婚恋的影响,19.6%的人是不知道如何与异性相处。在被调查者中,23.8%的单身人士的父母在到处帮他们找对象。

正是这一条,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新疆“一站路”交友网的范晓华表示,在网站上登记征婚交友的大部分网友都表示在工作和生活中交际的圈子太小了,除了同事就是客户,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办公室恋情。除此之外,几乎就再找不到合适的人。

石桂敏认为,这部分人需要接受婚姻家庭咨询师的婚恋咨询与指导,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恋爱培训班、相亲活动、婚恋咨询等,帮助他们扩大社交圈子,学会如何积极主动地择偶、如何与异性相处及如何面对以前的感情伤害和周围人的不幸婚恋。

80后对婚姻更隐忍?

针对《婚恋报告》最后一项调查,“没有感情的婚姻应该离婚,80后更能忍受无爱婚姻”的观点,大多数80后并不认同。

在调查中,认为没有感情应该离婚比例随年龄增长呈现出线性发展趋势,随着年龄的降低而减少,其中70前为70.9%,70后为62.2%,80后为50.7%,85后为46.7%。从数据中来看,80、85后对待婚姻似乎更加隐忍。

针对这一问题,“缘在乌鲁木齐”交友群中,25岁的小夏表示,85后结婚的还没有几个呢,怎么会考虑离婚的问题?80后追求个性与精神独立,他认为,“既然没有感情了,没有必要非要在一起”。

而已经结婚一年的小李则认为,针对这个问题,众多的80后可能才刚刚踏人婚姻,还在爱情的甜美期,一般不会探讨此类问题,“当你还没遇到这类问题时,你可能会很冷静地做出选择,但是真的遇到这种情况,就不会是这样选择了。”

“郎才女貌”仍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