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范文

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精选(九篇)

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

第1篇: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范文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均取得长足发展成果丰硕。今年专利申请量已达255件,其中授权量为140件,授权同比增长38.61%;商标申请量161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1277枚。具体做法如下: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认知水平。

在管理人员方面,一是选派2名骨干参加省局业务培训,并已取得《知识产权执法资格证》;二是组织人员积极参加法制大讲堂;三是根据岗位需要调选精干参加网上培训并进行考核;四是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群,通过平台交流,提升监管能力。

在市场主体方面,一是围绕“知识产权与健康中国” 的主题,组织知识产权知识进企业活动。先后深入多家企业进行宣传指导,引导他们学习知识产权知识、树立创新理念,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升企业竞争力。二是积极组织各类企业参加线上专题讲座。分行业组织了包括旅游、特产销售、食品加工、酒类等多种类型的私营企业、个体户、专业合作社市场主体参加了线上专题讲座2期,使广大经营者充分了解什么是知识产权、怎样保护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有了清晰的认识。

——制定优惠政策培育成长土壤。

为激发民众创业企业创新,我县按照“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分级培育、动态管理”的原则,相继出台制定了《小微企业成长工程实施意见》、《企业家成长工程实施方案》和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办法等系列优惠措施,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扶持相结合,鼓励支持企业知识产权自主创新,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调整改造、转型升级,推动企业走创新驱动、集约高效、资源节约、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不断壮大规模,增强市场主体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

——优化服务提升知识产权转化。

一是组织开展主题为“知识产权服务助力复工复产、支持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从知识产权服务业吸纳人才就业创业、知识产权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知识产权运用促进精准扶贫、知识产权便利化服务惠企助企。按照时间进度正逐步推进,确保国家总局、国家药监局、国家知识产权局部署的支持复工复产10条措施、省市场监管局支持复工复产9条措施、省知识产权局支持复工复产7条措施和县优化营商环境27条措施落地生根。

二是架设对接桥梁,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供给侧和需求侧精准对接,协调专利、商标服务机构开展上门咨询和辅导活动,现场解答企业的疑难问题。目前专利、商标申请量连续五年增量超过10%。

三是跟踪服务指导,充分了解企业知识产权需求,利用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资源共享,及时精准的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先后接待专利保护、商标注册使用咨询服务100余人次,满意度达到100%,发放商标注册建议书11份、商标规范使用提示书15份、专利维权联系卡23份、工作提醒函2份,盘活城投公司闲置商标7枚。

四是深入推动实施商标、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培育,推进商标富农、地理标志兴农、专利技术强农。目前已完成地理标志商标贯标认证5件,地理标志产品贯标认证2件,证明商标许可备案2起。

——加大执法监管打击侵权行为。

一是开展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围绕防疫用品、日化洗涤用品、食品、农资、电子产品、汽车配件、服饰箱包等重点产品,依法查处商标侵权、假冒专利违法行为,加大对侵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二是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活动。目前正在组织实施上级职能部门发起的商标使用和商标行为 “双随机一公开”活动,对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将组织约谈、整改和后续处理;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将予以严厉打击,通过有效打击形成威慑,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基础条件薄弱,造成知识产权发展质量不高。此外,知识产权大数据共享不通畅,县级不能及时掌握本区域知识产权相关情况的问题。

第2篇: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范文

作者简介:许光清,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气候变化管理。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11XNI017)。

(1.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872;2.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

摘要 本文首先总结了气候变化意识的定义和内涵,认为气候变化意识包括对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等问题的认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两部分。其次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了企业管理人员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的各项问题的得分率。在气候变化的认知方面,受访者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对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的认知水平非常低,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的认知水平比较高,对于适应气候变化的各项措施的认知程度则有明显的差异;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方面,大多数受访者愿意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也有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企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利益相关方之一,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是强制性的标准和法令的执行以及经济激励政策的引导,中国企业已经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淘汰了落后产能、开展了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等。

关键词 企业;气候变化意识;认知;行为意愿

中图分类号 P46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7-0062-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7.011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工商业的重要议题,作为社会责任的履约者以及气候变化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国内外学者开始意识到气候变化背景下企业受到的影响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邓梁春认为气候变化本身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国内行动都将对企业产生影响,气候变化还将使得企业的原材料投入、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的价格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实现生产运营方式和产品服务市场战略转型的重大机遇[1]。潘家华等认为企业界之所以越来越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有其内在原因。第一,企业已经或者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措施的限制,提前行动可以规避因气候变化以及监管措施变动所可能带来的风险;第二,越来越多的公众也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因此,采取积极态度有利于企业迎合社会舆论,体现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商业形象,增加无形资产;第三,关注气候问题有利于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保持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第四,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2]。

国内也有研究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界在企业战略层面上的欠缺,如姜克隽等认为,中国企业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认识起步较晚,大多数中国企业还没有从战略角度来思考低碳发展问题,也没有以全球视野来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3]。碳信息披露项目中国报告发现,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多数还是将气候变化视为风险,尤其是将其视为政府的政策要求,被动应对,但也有部分行业的龙头企业采取了更积极主动的策略[4]。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有关公众气候变化意识的调查非常多[5-12],但这类调查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公众的研究,而对于作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主力军的企业,专门的调查研究非常少。

气候变化意识属于广义的环境意识的一部分,是伴随着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和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而产生的。气候变化意识也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水平,其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程度。企业管理人员的气候变化意识主要指企业管理人员做为企业决策、企业行为的主体时的气候变化意识,不完全等同于其做为普通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13]。

本文基于作者所做的一项针对企业管理人员气候变化意识的调查,认为气候变化意识包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两部分,其中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包括对气候变化原因的认知、对气候变化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的认知、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的认知、对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的认知和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的认知几个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主要包括愿意采取的减缓气候变化的个人行为、各利益相关方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分担、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推动力、企业已经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等。

1 被调查者的原始信息

本次调查采用访问调查的方式,时间从2010年1月至2010年8月,共发放问卷380份,收回366份,其中有效问卷358份;回收率为96%,有效回收率为94%。

1.1 性别比例、年龄及受教育程度

在所有的被调查者当中,有男性240人占67%,女性118人占33%。年龄在36岁到45岁之间的占到39%,26岁到35岁之间的占31%,46-55岁之间的占18%。本科及以下学历的占到了近八成,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近两成,而博士及以上学历的占3%。

1.2 所在企业的基本情况

从被调查者所在企业来看,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居多,分别占到总体的50%和49%;第一产业仅占1%。国有企业占到被调查者的一半,其次是私营企业,占到27%。同时,来自大型企业的占34%,来自中型企业的占44%,来自小型企业的占22%。

1.3 所在工作部门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企业管理人员所属的工作部门的分布如下:董事和监事占17%、技术占22%、销售占21%、人事和财务占29%、其他占11%。

2 企业管理人员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

2.1 气候变化的原因

表1列出了有关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受访者的正确答题率。总体来说,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的认知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状况,平均正确率为44%。58%的受访者认识到全球平均温度上升有90%以上的可能性是人类活动造成的,36%的受访者认识到气候变化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造成的,32%的受访者认识到温室气体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59%的受访者认识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绝大部分是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排放的,37%的受访者认识到人类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也造成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

2.2 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

表2列出了有关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的基本问题以及受访者的正确答题率。总体来说,企业管理

表1 对气候变化原因相关知识的了解

Tab.1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and driving forces

of climate change

人员对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的认知水平相当低,平均正确率只有27%。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排放贸易、联合履约和清洁发展机制,有35%的企业管理人员选出了正确答案。在被问及《京都议定书》定义的人类活动排放的六种温室气体时,正确率只有25%,大多数受访者将氮气排除在温室气体之外,但很少有人能将二氧化硫排除在温室气体之外。

受访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欧盟提出的全球升温的安全幅度的答题正确率只有21%。2℃上限属于共同愿景的部分内容,是当前国际谈判的一项重要议题,共同愿景是《巴厘行动计划》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行动中列出的要素之一,是一个非常综合而复杂的问题,交织着科学、经济、政治、伦理等诸多因素,与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等议题都有联系。无论是欧盟推崇的2℃上限,还是450 ppmv或550 ppmv危险浓度水平,以及3 W/m2或4.5 W/m2辐射强迫的稳定情景,都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2]。由于该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受访企业管理人员的答题正确率偏低是可以理解的。

只有约1/4的受访者正确选出了中国2020年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目标。该40%到45%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并且广泛宣传。受访者对该问题的答题正确率依然很低。由此可见,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的知识有所欠缺,由于传统媒体、网络和看到或听到的环保宣传活动是企业管理人员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最主要的途径,企业

表2 对气候变化全球协议相关知识及中国政策的了解

Tab.2 Understanding of the climate-change related

global agreements and protocols and China’s policies

管理人员了解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被动的,自觉程度较低,其气候变化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应有的深度。

2.3 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的认知上,受访者的平均正确率达到了60%,远远超出了对气候变化原因的认识和对气候变化全球协议及中国政策的了解。75%的受访者认识到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增加是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65%的受访者认识到局部地区的洪涝、干旱加剧也是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64%的受访者认识到海平面上升也是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63%的受访者认识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受影响也是由于气候变化,55%的受访者认识到气候变化还会影响人类健康。由于这些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直观,也由于近年来中国国内气象、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媒体报道的力度也比较大,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使得受访者对这部分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水平比较高。但是仅仅有35%的受访者认识到气候变化会使粮食产量受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主要分布在第二、第三产业,缺乏对农业领域的直观认识。

2.4 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在对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的认知上,受访者的平均正确率也达到了60%,75%的受访者认识到改变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可以减缓气候变化,73%的受访者认识到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可以减缓气候变化,66%的受访者认识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可以减缓气候变化,52%的受访者认识到提高能效可以减缓气候变化。这些减缓措施的认知程度比较高,主要因为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主要分布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对上述减缓措施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得力于媒体的广泛宣传。但是,对减缓气候变化的具体技术,仅有约1/3(35%)的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推广使用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可以减缓气候变化,主要由于该技术的成本过高,很难在现阶段大规模推广,导致其在企业管理人员中的认知偏低。但是该技术做为一项重要的在未来有巨大潜力的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在国际社会上已经得到众多政府官员、研究人员、企业界人士的认可,由此可见,国内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对具体的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还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2.5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在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的认知上,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的平均正确率达到了46%,但是对各项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的认知程度有明显的差别,说明企业管理人员缺乏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系统知识,其知识呈现零散化的特点。强化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是受访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的最主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有88%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一项;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也是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的比较主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分别有58%和42%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两项;仅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受访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控制沿海地区地下水超采和保护红树林也是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分别有35%和27%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两项,可见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普遍对海岸带环境与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中的脆弱性和我国海岸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在农业领域,仅仅有23%的受访者认识到选育推广农业抗逆优良品种也是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这与前述仅有35%的受访者认识到气候变化会使粮食产量受影响相

呼应,再一次印证了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农业领域受气候变化影响及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

3 企业管理人员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

3.1 愿意采取的减缓气候变化的个人行为

企业管理人员也是社会公民的一分子,首先应当承担作为一个公民的环境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表3显示了受访者作为公民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愿意采取的个人行动。总体上看,分别有86%、84%、77%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非常愿意采取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购买节能产品等行动来减缓气候变化,分别有61%和60%受访的企业管理人员愿意采取低碳办公和减少奢侈品的购买和使用等行动来减缓气候变化。然而,在购买当地当季水果和蔬菜、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尽量减少坐飞机的次数等减缓气候变化的个人行为上,选择肯定会这么做的企业管理人员比例明显下降,分别为40%、39%和28%,这可能与企业管理人员普遍生活节奏紧张、公务繁忙有关,可见当

表3 愿意采取的减缓气候变化的个人行为

Tab.3 Intended individual behavioral changes

in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与工作效率发生矛盾时,大多数人的选择还是以工作效率为主。

3.2 各利益相关方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分担

表4是受访者选出的应对气候变化各利益相关方应当承担的责任,可见大部分企业管理人员认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利益相关方。

表4 应对气候变化各利益相关方应当承担的责任

Tab.4 Divided responsibilities of stakeholders

whe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3.3 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推动力

图4是调查中关于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推动力的结果。从图中可知,69%的受访者选择了强制性的标准和法令的执行、61%的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了经济激励政策的引导,这两项是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

同时,46%的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了新商机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驱动,有43%的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了树立良好的企业和品牌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有36%的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了企业管理观念和意识的转变,由此可见,已有少部分的企业管理人员主动将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有机结合,并能意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机遇。

另外,仅有24%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竞争和开辟国际市场的需要,这可能与此次调查的大多数的企业管理人员来自内向型企业有关,同时也说明大多数的企业管理人员无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还是在企业发展问题上还没有全球视野;仅有23%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是由于受到了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这说明了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氛围还比较弱,同时也说明在我国,对企业行为来说,社会公众的影响力很小。

3.4 企业已经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图5是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采取的具体措施。从图中可知,57%的企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53%的企业已经提高了能效;有49%的企业已经采取了淘汰落

后产能,39%的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另有38%的企业利用了可再生能源。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已经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主要是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提高了能效、淘汰了落后产能、开展了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利用了可再生能源。

仅有11%的企业申请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虽然CDM项目在我国发展迅速,截至2009年底,我国企业通过参与CDM项目,已获签发的减排量达2.2亿tCO2当量,但是,对大多数的企业来说,由于信息、能力等障碍,或者产业类型、主营业务的不同,并没有从CDM项目中受益,也没有通过CDM项目获得相关的气候变化知识,从而提升气候变化意识。

4 结论与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和总结,并综合多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的观点[14-17],本文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气候变化意识,从而使我国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1)与媒体宣传相结合,对企业管理人员加强气候变化方面的培训,使企业管理人员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更加具体化、系统化。

(2)积极实行促进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激励政策,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鼓励企业进行低碳产品认证、自愿碳减排协议、碳交易、碳中和等尝试,使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气候变化意识进一步提高,使中国企业从被动迎接气候变化的挑战转变为从企业战略的高度上主动出击。

(3)与节能减排政策相结合,重视强制性的标准和法规的作用,进一步实行可再生能源强制入网、提高能效标准、循环经济立法和试点、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并转、上大压小等一系列命令控制型手段,促进企业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行动。

(4)积极发挥学术团体和环保民间社团的作用,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创造全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氛围,充分发挥公众的作用,对企业行为加强监督,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气候变化意识。

(5)通过增加投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种形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新技术行业,创设公平的竞争环境,加强企业创新能力,使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和潜力主动应对气候变化。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邓梁春. 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低碳经济:企业的挑战与机遇[J]. 世界环境, 2008,(6):60-62. [Deng Liangchun. Climate Change and Low-carbon Economy: Business Risks and Opportunities[J].World Environment, 2008, (6):60-62.]

[2]潘家华,陈迎,庄贵阳,等. 2008-2009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分析与展望[M]// 王伟光,郑国光. 2009气候变化绿皮书.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38. [Pan Jiahua, Chen Ying, Zhuang Guiyang, et al. 2008-2009: The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in the World[M]//Wang Weiguang, Zheng Guoguang. Annual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Actions:2009.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9: 1-38.]

[3]姜克隽,苗韧,郑平,等. 气候变化与中国企业[R/OL].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 世界自然基金会, 2010 [2010-07-01]. 省略/wwfpress/publication/climate/ CCandCE.pdf. [Jiang Kejun, Miao Ren, Zheng Ping, et al. Climate Change and Chinese Enterprises [R/OL]. Beijing: China Entrepreneur Club, 2010 [2010-07-01]. 省略 /wwfpress/publication/climate/CCandCE.pdf.]

[4]商道纵横. 碳信息披露项目中国报告[R/OL]. 2010 [2010-12-01]. 省略 /new_theme4Detail.asp?ThemeID98&T4AR3&Page_ID13324. [SynTao-Sustainability Solutions.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2010 China Report[R/OL]. 2010 [2010-12-01]. 省略 /new_theme4Detail.asp?ThemeID98&T4AR3&Page_ID13324.]

[5]Bord R J, Fisher A, O’Connor R E. Public Perceptions of Global Warming: United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J]. Climate Research, 1998,11:75-84.

[6]Steven R B. Comparative Public Opinion and Knowledge on Global Climatic Change and the Kyoto Protocol: The U.S. Versus the Worl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2003, 23(10):106-131.

[7]Lorenzoni I, Nick E P. Public Views on Climate Change: European and USA Perspectives[J]. Climate Change, 2006,77(1-2):73-95.

[8]Lorenzoni I, Nicholson-Cole S, Whitmarsh L. Barriers Perceived to Engaging with Climate Change Among the UK Public and Their Policy Implication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7,17(1):445-459.

[9]Jan C S, David E H,et al. Public Perception of Climate Change[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8,35(5):479-487.

[10] Sampei Y, Aoyagi-Usui M. Mass-media Coverage, Its Influence on Public Awareness of Climate-change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Japan’s National Campaign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9, 19 (2):203-212.

[11]潘葳楠,余潇潇,潘根兴,等.大学生气候变化意识的一次调查: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 5(5): 304-307. [Pan Weinan. Yu Xiaoxiao. Pan Genxin,et al.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Consciousness Am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and Its Analysis: A Case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09, 5(5): 304-307.]

[12]Whitmarsh L, Seyfang G, O’Neill S. Public Engagement with Carbon and Climate Change: To What Extent Is the Public ‘Carbon Capable’?[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0,20(7):1-9.

[13]许光清,郭会珍,原阳阳,等.企业管理人员气候变化意识及影响因素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 7(1): 59-64.[Xu Guangqing. Guo Huizhen. Yuan Yangyang. Dong Zhiyong.Evalu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limate Change Awareness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Personnel[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1, 7(1): 59-64.]

[14]徐冠华. 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个重要问题[J]. 中国软科学,2006,(10):1-14.[Xu Guanhua. The Important Issues on Development of an Innovative Nation[J]. Chinese Soft Science, 2006,(10):1-14.]

[15]李俊峰. 发展好新能源产业,政府应该做什么?[J]. 绿叶, 2010,(8):9-14.[Li Junfeng. What Should the Government Do in Developing the New Energy Industry?[J]. Greenery, 2010, (8):9-14.]

[16]唐丁丁. 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引领可持续消费[J]. 环境保护,2010,(16):32-34.[Tang Dingding. Developing Low-carbon Products Certification to Guide Sustainable Consumption[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0, (16):32-34.]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Climate Change Awareness

of Enterprises’ Management Personnel

XU Guang-qing1 DONG Zhi-yong2 GUO Ying2

(1.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第3篇: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效益;成本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in our country and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s the main source of the economy, more and more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are rising. In the complicated construction of system management, cost management is a vital management, directly affect the enterprise economic benefit, management will bring great is the economic gai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in the cost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pertinence, strengthen building economic cost management is the key work of the measures.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Economic benefit; Cos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建筑企业经常成本管理,不仅关系着企业的日常运行,同时还关系着建筑企业今后的发展。由此可见,加强建筑成本管理措施是重中之重,全面实施管理,对细节问题要足够的重视,制定系统管理措施非常重要。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能够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少,所以应当重视管理方面的问题,加强管理措施是关键。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各个方面的管理都要在多个角度分析,以理论为基础,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快速发展。

一、分析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有实际意义的成本管理措施,首先深入探讨分析目前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根据经常出现的问题,指定相关解决措施,并且将其落到实处,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项目管理人员成本管理专业知识差

有些项目管理人员和建筑工人对成本控制意识淡薄,不能明确工作的目的,从根本上缺乏对工程的科学管理理念。成本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管理项目,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才能从中得到新的见解,对管理人员来说,管理理念非常重要,所谓管理理念就是专业知识水准。比如为了按时的完工,急于求成,不对原材料的价格进行市场的调查,不够重视项目成本预测,忽略建立风险监控体系,胡乱选择材料供应商和劳务队伍,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总投入资金。

2、成本管理目标缺失或不科学

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经济成本管理仍局限于狭义的成本降低本身,尚未形成良好科学的成本目标体系。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完整的成本管理系统,导致成本管理目标丧失,降低工作效率。不成熟的管理方案很多,一些措施没有按照科学理论来实施,有的企业甚至没有目标成本,是盈是亏只有等工程完工决算后才知道。但是,已经晚了。可见缺失成本管理目标和缺失科学管理措施,已经成为一种通病,必须阻止这种恶劣现象的产生。

3、缺乏监管体制

成本的管理体制制定存在严重问题,比如内容不完善,缺乏监管体制,导致很多不符合规章制度的行为产生。一个比如责任分工不明确,没有编制合理的采购制度和限额制度,容易造成各部门相互推卸责任,在实际管理中,例如对材料的采购、验收、保管制度不完善,原材料的成本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各个方面都应当加强,才能保证整体的成本管理加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整的监管体制,也是施工完整性的关键所在。

4、没有实施经济措施

主要从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质量管理、合同管理、进度管理五个方面人手。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开销管理是一项重要部分,是首要管理内容,首先入手此项管理非常必要的。掌管好各项开销,应当进行实地考察核实实际数据,人工费的控制要符合实际工作时间和劳务情况,材料费的控制要进行市场调查,机械费的控制要求对机械本身质量和使用价值有了解。工程质量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建筑工程核心,建立质量监督机制是关键。合同管理是约束相关政策的合法性,缺乏对合同的管理会影响工程进度。缺乏进度管理降低企业经济效益,影响经济收入。

二、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措施

实施有效的经济的经济管理措施,必须结合科学理论知识,制定相关政策必须符合该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不能盲目的执行效仿其他企业,这是非常重要的。

1、建立组织系统

没规矩不成方圆,建立系统的组织,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将一切复杂的问题有条理化,把建筑工程中关于成本管理的项目有序的结合在一起。建立有秩序的组织系统有利于实施全面管理,给企业经济带来效益,使工程能够顺利按时完工,为安全施工提供重要保障。由此看来,建立组织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素质。

2、建立监督机制

要想保证制定的方案落到实处,并且加强实际实施的原则,就要建立监督机制,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单位都需要建立监督机制。对于建筑工程中的成本管理的监督机制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各项行为按照严格规定执行的,对违规现象及时的阻止,避免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能够为企业节省资金开销和浪费,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3、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成本管理师一项复杂的工作,大多数建筑工程人员没有具备专业知识,不但影响工作效率,而且使工作准确率下降,无形中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定时定量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如果仅仅让员工自己学习相关内容,效率会很低,大部分员工在工作时间已经很累,下班之后,几乎没有时间主动学习建筑安全保护措施。所以,施工单位应当在基地进行培训工作,对容易出现的问题加以重要讲解。在日常行为中,会无形规范自身行为,避免由于疏忽带来的经济损失。

4、加强合同管理和进度管理

合同管理是约束各种行为的法律依据,只有按照合同办事,才能使一切策略有法可依。在合同的执行中,所有人员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操作,从根本上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运行,无形中带来经济效益。进度管理的有效性,和建筑工程经济效益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有效的进度管理能够增加经济效益。由此看来,加强合同管理和进度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案,必须全面进行改善,加强员工专业知识,建立监督机制,深入成本预测预控和经济合同的履行。只有各方面都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才能保证施工按时完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资金浪费。由此可见,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建筑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箐等.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07).

[2]张宝岭主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4).

[3]周静.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2009(2).

第4篇: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致力于从品牌的角度提升自身的影响力,逐步以现代营销方法进行企业管理,不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将客户满意度纳入到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中,真正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实际的客户关系管理措施。然而,由于现代营销意识认知的不足,我国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的客户关系管理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其具体体现在对客户关系的认知不足、企业品牌塑造与客户关系存在认知漏洞、客户关系管理与产品质量提升存在意见不一致、客户与企业互动存在信任危机等方面。

一、企业发展中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一)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客户关系管理主要分为管理理念、管理含义、驱动因素、分类管理等四个方面。首先,在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竞争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条件,很多企业为了寻求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致力于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第二种为企业与客户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进而企业通过提升管理效率,兼顾于对客户关系进行处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对客户关系管理体系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客户的分类问题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二)企业发展与客户关系管理的关系梳理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品牌塑造一直与客户关系管理互为相辅相成的依赖关系,良好的客户关系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得到提升。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克罗鲁斯认为:“如果仅仅从客户关系管理的角度分析而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客户的认可进而得到最终的形成与体现。”客观而言,以一种互动的研究角度看待客户关系管理问题有利于企业将产品与服务在市场中得以体现,有利于客户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进程中,将自身的诉求真切反映到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中,这同样也是本文对企业发展与客户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二、企业发展中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客户关系管理认知

近年来,虽然我国一些企业与国际大型企业在企业发展规模、产品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但在一些企业管理理论与方式上仍然存在一些认知误区。例如:对于客户关系管理而言,一些企业未能从管理的角度认知客户关系,仍然以传统的企业发展观念看待客户关系问题,认为客户关系不需要进行关系,只需要进行塑造。从短期效益分析而言,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在短期内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市场地位等达到一定的市场规模,但长期以往,通过前几种方法则会对客户对企业发展所可以做出的贡献达到很大的制约,进而既浪费了企业的发展资源,又失去了企业的独特优势。综合分析而言,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企业在客户关系管理上存在的认知误区。

(二)忽视流失客户的管理与识别

客户关系管理中主要分为潜在客户、预期客户、现实客户、流失客户等四种客户类别。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潜在客户、预期客户以及现实客户在管理手段上差距较小,而在流失客户问题上不仅管理手段较为落后,在识别能力上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忽视流失客户的管理与识别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为企业流失客户管理体系存在诸多制约性因素,特别体现在流失客户群体划定上存在管理条件不足,管理上制约因素较多。第二方面为企业流失客户的识别条件不充分,具体表现在流失客户的表现因素、识别方法、健全条件等方面。第三方面为对企业流失客户的具体应对策略较为滞后,很多策略在实施上不仅认知落后,而且相应的实施阻力较大。

三、企业发展中客户关系管理主要完善措施

(一)正确认知客户关系管理问题

通过不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正确认知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问题,不断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的客户关系管理的认知区别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引导作用。首先,企业要明确服务客户的意识与认知标准,最为重要的是拥有“客户至上”的企业文化精神,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客户关系管理问题上采取独特的措施与方式。只有客户感受到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企业优质服务才是真正获得市场的认可,这一标准应当在客户关系管理体系中得到体现。

(二)重视流失客户的管理与识别

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中,任何企业的发展均需要以社会为基础,要不断改革创新,加强与顾客的沟通,避免过多的流失客户给企业与客户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以一些企业为例,如果企业的服务性标准较高,则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强调企业服务的重要作用,进而体现出企业对客户的重视与关注。并且,这些的流失客户群体会对企业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害,同时也会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重视流失客户的管理与识别主要措施为进一步总结企业的客户服务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要义,对企业的客户服务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标准提出更为具体的解决与应用措施,可以对流失客户群体从企业自身经营的角度进行概念上的定义。同时进一步健全客户关系管理制度。在制度的完善中加强对流失客户的关系管理和识别。

第5篇: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范文

当前商业秘密保护不力的主要原因

(一)企业经营者对商业秘密的认知不足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很多企业不知道自己企业的商业秘密是什么,不是将已经处于公知领域的、事实上无秘密的信息当作自己的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就是由于认识不清而将真正有价值的商业秘密公知于众,甚至还有些企业认为其没有商业秘密。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对商业秘密的认知不足。这种认知不足,一方面是基于对商业秘密的权利属性认识不足。据调查,虽然现在很多企业在管理上已十分重视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但其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往往局限于专利、商标、版权等传统法律概念,而将同属知识产权范畴的“商业秘密”予以忽视。事实上,虽然我国把保护商业秘密的内容主要规定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属于经济法范畴,但在国际上,我国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员国后应遵守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把“制止不正当竞争”规定在工业产权(知识产权的一个主要部分)范畴,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后应遵守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简称“TRIPS”)也规定了“未披露信息的保护”。这些都说明,商业秘密归属于知识产权范畴。因此,企业应当尽快认识到这一点,对商业秘密的保护给予进一步的重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缺少商业秘密保护的专门立法以及对这方面业务研究的忽视,也是导致这种认知不足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这种认知不足是源于对商业秘密的具体概念认识不足。很多企业经营者没有掌握商业秘密的基本要件和特征,或者将其与其他概念相混淆,从而造成对商业秘密视而不见或未能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护。(二)企业经营者的保密意识薄弱、保护措施不足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有些企业已经认识到保护商业秘密的重要性,逐步建立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从总体上看,国内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意识与外企相比仍然比较淡薄,保护措施也相对滞后。这种保密意识的薄弱和保护措施的不力,可能只表现在对某一细节的大意,但往往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A厂的工艺品因工艺精良在市场上获得口碑后,B厂派人前来考察学习,由于A厂没有及时采取保密措施,B厂在考察过程中对工艺品的设计方法、工艺流程等数个重要工序进行了拍照。在这之后,B厂也开始生产同类工艺品,并在市场上与A厂竞争,逐步取得垄断地位,最终导致A厂亏损倒闭。(三)人才流动日益频繁,保密环境日趋复杂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国内企业和团体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日益增多,国际公司、大集团在我国的投资力度日益加大,人才的流动也更加频繁。这种日趋复杂的环境使得泄密渠道明显增多,包括:员工跳槽时可能带走原单位的技术信息和科研成果,用于新单位或自主创业,与原单位形成竞争关系;在进行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的过程中,存在“商业间谍”窃取商业秘密等等,这些都给企业的商业秘密保护带来巨大的挑战。(四)立法的不甚完善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在商业秘密保护方面的立法也相对较晚。从现行立法来看,无论从体系和内容上都还不尽完善。首先,从体系上看,我国尚未制订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虽然多个法律、法规已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作出基本性规定,但其内容比较分散,缺乏完整性和统一性。其次,从内容上看,由于不同的法律法规在立法主旨和侧重点上各有不同,导致法条之间的协调性较差,而且存在一定漏洞,实践中可操作性和保护力度不足。这种立法上的不足使得近年来日益复杂的侵犯商业秘密案件难以很好地解决。为更好地服务当前市场经济,我国应当认识到当前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尽快根据实际保护需求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体系。

做好商业秘密的管理和保护对策

1.(1)秘密性。商业秘密应当是一种不为公众所知悉的信息,它仅限于由权利人所掌握,其他不特定人不能从公开渠道知道这些信息。但这种保密不是绝对的保密,而是相对的保密,权利人也可以向特定人披露商业秘密,只要被告知商业秘密的特定人在特定范围内持续保密,商业秘密将始终保持其秘密性。正是由于商业秘密具有这种特性,才使得其权利人与那些没有掌握商业秘密的竞争者相比,拥有某种优势,赢得更多经济利益,因此,秘密性也是商业秘密的核心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商业秘密的秘密性这一特征,正是其别于其他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权的最显著特征。(2)价值性。商业秘密应当能为权利人带来现实或潜在的经济利益或竞争优势。不能创造价值的未公开信息,法律没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企业也不必对其采取保护措施,价值性正是保护商业秘密的根本原因。这种价值性,可以是实际应用中正在发挥作用创造价值的信息,比如工艺流程、改进方案等,也可以是预测可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信息,比如正在研发中的新产品、新配方等等。商业秘密的价值性并不以产生相关信息所花费的成本来衡量,而是以使用商业秘密是否会产生的竞争优势来衡量。因此,无论这种信息自身价值如何,只要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和竞争优势,就可能构成商业秘密。另外,商业秘密的价值性,还体现在权利人有权通过商业秘密的转让或使用许可获得利润之上。(3)保护性。一般认为,商业秘密应当体现权利人对其进行保护的意思,并通常表现为权利人已经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在符合秘密性和价值性两个特征的前提下,只有权利人采取了能够显示其主观保密意图的保密措施,相关信息才能成为法律认可的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对于保护性这一特征,各国的观点稍有不同,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都认为,权利人已经采取保密措施是构成商业秘密的必要条件,但德国和匈牙利则认为,保护性只需要权利人有主观保密意思即可,如果强调只有“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的商业信息才能成为商业秘密的话,那么有很多权利人有保密意思但因各种原因未来得及或没有采取保密措施的信息就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对此,笔者认为,在判定某个信息是否商业秘密时,如果仅以权利人的保护意思为条件,在司法过程中将较难举证,而采取保密措施作为权利人保护意思的一种表现形式更加便于作为认定的依据,应当成为判断是否构成商业秘密的必要条件。以上3个基本特征是构成商业秘密缺一不可的条件,企业经营者可据此来界定本企业是否有构成商业秘密的相关信息。另外,与其他知识产权相比,商业秘密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相对性。一般知识产权包括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其权利取向的对象是法律空间效率内的任何人,有对抗第三者的效力,具有排他性、专有性、独占性、绝对性,是所有权。而商业秘密是一项相对性的权利,它是在特定的某些人范围内靠“采取保密措施”产生的一种权利。这种前提条件决定了这种权利是在保密范围内相对特定人的一种权利,它不能对抗特定人之外的采用正当手段掌握该秘密的人,没有明显的排他性,不具有专有性和独占性,不是绝对权,是一种相对权。二是保护期限模糊。知识产权中的版权、商标、专利等的保护期都是法定的,而商业秘密的保护期不是法定的,取决于权利人的保密措施和其他人对此项秘密的公开。一项技术秘密可能由于权利人保密措施得力和技术本身的应用价值而延续很长时间,远远超过专利技术受保护的期限;相应地,也可能由于权利人采取的保密措施不够及时有效,使其遭到泄密而只享有短暂的保护期限。2.商业秘密的具体表现形式基于商业秘密的来源,各国的立法和学说普遍都把商业秘密的范围界定在工业领域和商业领域。我国把商业秘密分为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两大类。其中技术信息一般是指企业所掌握的使其具有竞争优势的非专利技术,如新产品、工艺程序、配方、图纸、技术改进、检验方法等;经营信息一般是指能在经营管理方面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信息,包括客户情报、管理诀窍、营销策略、货源信息等。为便于实际操作,有些国家、地区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还会对商业秘密的表现形式进行列举。但笔者认为,随着现代企业形式和业务内容的多样化,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商业秘密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增加,任何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商业信息都有可能成为商业秘密。因此,无论法律法规作出怎样的列举,都将无法穷尽商业秘密的表现形式。只有真正掌握商业秘密的基本属性,才能审时度势地对商业秘密进行判断,采取适当有效的保护措施。

第6篇: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经济利益;管理模式

Abstract: The economic interest is a beacon of enterprise is the eternal pursuit, and innovation is the inexhaustible motive force of the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if the profit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then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is the soul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herefore, for an enterprise, economic manage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is the new stage of human society after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industrial economy times, it will give an important pillar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ervice, change management mode of new enterprises.

Keywords: economic management; economic benefits; manage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F279.2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整体象征。在我国多年的企业发展中来看,中小型企业还未把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纳入综合管理的重点,还未认识到企业成本与经济利润的相互关系,甚至还在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减少长远的考虑,从而减缓了企业的发展。

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部门分工

经济管理主要还是要人为管理为主,构建良好的经济管理体系与健全的组织机构和明确的部门分工有着必然的联系。健全每个企业的组织机构,明确每个人的具体职能,就组成了他们共同的经济管理体系,在整个经济管理体系中,经营者是最高的领导者与管理者,他有着企业重大事物的决策权,掌握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但是并不能说企业经营者就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进行自己的行为,作为企业的最高领导者应负责企业的各项职责,对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只能进行协调,这样就确定了企业的经济管理路线和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相吻合,并要想员工传达企业制度的重要性,进行经济管理体系合理的评估。当今,一些有较强实力的企业实行股份制,那么董事会就是最高决策层,这并不能说明董事会中的所有人达成的共识就一定面面俱到,因此就要制定一至两人来负责经济管理体制的具体实施。

2、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加强设施管理

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是企业综合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高度上来说,一方面在于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内容,而企业中人力资源发展体系中又包括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人员补充计划、人员使用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薪酬与激励计划、劳动关系计划等等。这些确恰恰是企业经济管理难以从战略高度上来考虑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甚至很多管理层领导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无非是用于招聘,岗前培训,工资绩效考核这几部分,不能与战略发展扯上关系,在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规划时容易走进就事论事的怪圈中,各个部门也通常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关系,所以企业各部门的配合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企业应研究出符合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才能保证人才在企业中发挥其最大作用。从另一方面看企业成本的投入和成本核算的形成都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资源管理。因此,在加大人员投入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大在资源上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知识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要求

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有别于以往管理经营模式的最大异同之处,就是它的盛行、被各界极力推广不是直接取决于物资、资源、资金资本以及硬件技术含量与生产规模等,而是直接取决于现阶段产业技术盛行的现代化时代的信息积累到发挥的能动作用有效利用,即在企业竞争实力积蓄所更加看重的是知识积累再到释放这一过程。

1、管理目标

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主要依据扩大生产规模而改进管理模式,通过增加产品的生产量来获取高额收益。而作为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企业经营管理,应当更要注重提升产量的同时,强化自身所投项目的产品质量,以此来满足客户、需求者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同时要做好产品售后的受理服务,通过质量、服务、信誉来赢得市场业务渠道,在服务中不断总结创收利润过程中的科学管理方法与经验。

2、管理思想

由于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管理系统必然要有着对知识的应用管理这一环节,这一环节的想法要有良好的能动效能,就要靠劳动力来实现,而综合型人才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有效载体。因此,在管理方式的改进与转化阶段,企业务必要从原本农业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年代以“物”为重心的管理思想,向知识经济时代以“人才”为核心的思想观念迈进,逐步适应、转型、过渡。一方面,企业管理方式的改变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断提升管理意识、加强管理方式的创新与职能的发挥,能够加速这一进程的有效实现。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管理观念,在当前知识经济年代所发挥的能动作用更为强大,其最终目的,不但为企业创收了经济效益,还使得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增收的无形资产,丰富了企业的文化内涵。

3、管理组织

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组织与资源结构的安排多是以分工合理、精细化管理与传统化管理模式并进结合的形式为主,但是受时代经济与技术等因素的客观限制,高端的生产技术与明确的投资决策等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重要的信息资源流动形式必然是采用垂直流动形式,即“金字塔”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安排,不仅起到的成效缓慢、缺乏灵活性,还使得经营生产管理方式与生产作业随着技术、市场需求的增加,出现脱节、偏离经营目标的现象。因此,在当今企业组织结构不再受时代生产技术与时代背景限制下情形下,企业应当建立一种紧凑、而富有活力的高效、有组织能力、灵活应变的管理团队,做好结构组织管理部署与安排,向精干化的组织模式发展。

4、管理策略

当前,信息已经成为物质、能源之外的又一有利战略资源。并且,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其产品的不断更新与完善,信息在经济增长因素的结构中的影响已经日益重要,在未来有很大潜质会成为取代传统经营生产的重要生产因素。因此,企业在管理策略中,除了做好管理系统中资源结构安排的其他对应工作,还应当重视信息手段的强化,合理运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信息资源,以完善的信息资源作为技术支撑,辅佐企业经营负责人员提供科学决策信息依据。

企业经济管理持续改进

企业应利用经济方针、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首先,纠正措施。企业应采取措施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应确定程序,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评审不符合,确定原因;评价措施需求,确定所需措施;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其次,预防措施。企业应确定措施,以消除潜在不符合的原因,防止不符合的发生,应确定程序,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确定潜在不符合及其原因,评价防止不符合发生的措施需求并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第7篇: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和谐社会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关系到建筑企业能否得到健康长远发展,因此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那么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建筑企业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水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深思和警醒,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安全管理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很多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把过多的精力投放在施工进度、质量及效益的管理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安全生产管理,由于在思想观念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安全技术措施专用资金不足,有的甚至连一些基本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都不愿意购买,这一点在私营企业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只顾追求经济利益,而置安全问题于不顾,殊不知这种做法为建筑工程施工埋下了多大的安全隐患。

2、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及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大,大批农民工开始加入到建筑行业中来,这些农民工大多文化水平较低,虽然大部分具备一定的建筑施工经验,但是却匮乏基本的建筑理论知识,更别提上岗资格证,这种状况本身就为建筑工程施工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但是很多施工企业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对农民工进行规范和管理,没有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只有出事了才想办法进行弥补,这种不重视事前控制,事后才想办法控制的做法,不仅延缓了工程进度,增加了工程成本,还是对从业人员不负责任的表现,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

3、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当前参与建筑工程施工的大多是进程务工的农民,这些农民工一般都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识和知识,不懂得在劳动中合理保护自己,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工安全意识极其淡薄,根本没有意识到现场施工潜在的巨大的危险性;二是农民工普遍文化素质较低,维权意识较差,一旦出现了安全事故,根本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能眼睁睁的吃哑巴亏。农民工的这些特征给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再加之大多数企业在招收农民工的时候没有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科学知识培训,更加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

4、匮乏有效的施工安全应对举措

很多施工企业领导人员在开展现场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习惯把注意力投放在施工进度、施工效益等方面,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安全管理问题,有的管理人员甚至对施工安全条款和规范都不熟悉、不了解,更谈不上贯彻和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致使施工现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脚手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搭设,往往习惯凭经验或是主观愿望;二是施工安全材料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施工相关企业没有进行严格把关,没有遵照标准规范建挡;三是施工现场存在用电违规的现象,不安全用电的行为也给工程的顺利施工埋下了极大的隐患;总之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诸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这都是施工企业不重视安全问题,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施工安全举措导致的。

二、提高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应该采取的有效举措

1、积极构建一套健全完善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和机构

一套健全完善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和机构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也使得施工企业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因此设计一个合理、灵活适用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建议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展开,首先施工企业在制定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使企业的第一负责人承担起安全作业的重担和职责,发挥好领头羊作用,做好各项安全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促使企业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顺利施工;其次还要积极构建一个专门的安全管理职能部门,之所以要建立这样一个部门,是由施工企业本身的特点和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安全管理职能部门的负责范围主要包括企业各项安全生产和操作等相关工作的管理、监督和落实,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充分发挥安全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在构建安全管理部门组成队伍时,要切实体现队伍的高效精干和责任心,同时对于安全生产操作又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与此相关的组织、分析能力等,只有这样真正取得安全管理工作的成效。

2、加强对施工操作人员的管理和教育

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管理和教育是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举措之一,具体可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首先企业对于刚进入施工场地的工作人员,要先进行相关的安全培训,传授基本的安全生产科学知识,使之对安全管理问题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尤其是对项目经理、检验员、技术人员等中层管理人员,更要加强系统化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对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及特种作业操作人员,要进行额外的技术培训及与其专业相关的安全管理工作教育,切实降低特殊工种的安全隐患。

3、实行明确的安全管理责任制

建立以安全为中心的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不但可使安全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还有效增强了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其中具体包括的规章制度有以下几方面,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等,在这些规章制度构建完毕之后,施工企业要严格认真执行,切实按照安全规章制度的相关要求开展工作,同时还要实行明确的奖惩制,对于表现优秀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适当的奖励,当然对于违反规章的集体和个人也要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以示警示。

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要做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做出积极努力,就一定可以有效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徐俊. 论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J]. 经营管理者, 2010(12)

[2] 邓佳佳. 关于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探讨[J]. 科技风, 2010(19)

第8篇: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范文

【论文摘要】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国家基本建设重要的实施者之一,其会计信息是否真实有效,同样至关重要。可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令人担忧。这不但弱化了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而且给建筑施工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影响建筑施工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就结合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阐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些治理措施,力图保证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维护建筑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行。

一、前言

施工行业的特殊性促使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只有充分了解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然后从实际出发,找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采取有力的措施,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这也是摆在建筑施工企业经营者及管理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造成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三方面:企业会计信息不对称及外部性问题、会计监督机制不合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及素质偏低。

(一)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及外部性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经营者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无疑与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生成于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是有很大关联的,使得控制和掌握会计信息主动权者利用这种不对称性愚弄公众,甚至弄虚作假,伪造会计数字,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另外,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十分突出,这种外部性,使得会计信息负责人、报表编制者等会计信息行为人利用这为自己谋利益,这可以说是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监督机制不合理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机构是自行设置的,会计机构相关人员也由项目负责人任命。项目负责人能掌握和控制项目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同时外部缺乏一定的压力。尤其对项目经理人员而言,会计舞弊及会计失真所带来的好处由其享有,企业会计舞弊、会计信息失真就不可避免了。可以说,当前施工企业的会计监督机制十分不合理。在这方面,应切实负起责任,加强企业外部的监督力度。

(三)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失范、素质偏低

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素质偏低说的是会计职业规范的缺失甚至丧失,业务素质跟不上。近几年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出现大面积、持续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折射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严重滑坡。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许多施工企业会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专业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而对现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不少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对有关的法律法规、财经制度等不仅不熟悉,在工作过程上还不依法办事;甚至有的人员遵纪守法的意识十分淡薄,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个人利益膨胀,根本无原则可言,故意伪造、毁损会计资料。

三、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

为了治理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使得会计信息真正起到参与管理和决策支持作用,这涉及到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的诸多方面,应当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再根据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来采取相应的的治理措施,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真实性。

(一)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的会计法规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的指导思想不端正,可以说是造成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必须组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学习会计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使他们提高自身的会计法规意识,端正自己的指导思想,从而明确自己对会计资料和会计工作的完整性、真实性的责任。

(二)构建规范化的治理结构

建筑施工企业经营者应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以保证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这就要求按照现代施工企业制度要求,对企业产权进行明确。可以说,只有产权明确,才能财务清晰,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才能解决。同时,可以将施工企业会计人员以及会计行为人全面推向市场,实行社会化管理,使会计人员及行为人不仅在如实反映情况方面真正履行职能,还能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从而提供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

(三)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外部的监督力度

这就要求首先在审计、财政、税务三方面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督,其次由于当前面对各种会计监管形式,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期间,政府的会计监督就显得更为重要,可以说,政府的会计监督和管理就起着主导作用。政府监督应当以其合法性、真实性作为政府对会计信息监督和管理的核心,始终围绕施工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合法、是否真实来进行。此外,还要不断完善注册施工企业会计师管理体制,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会计行为的监督,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任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直接提供者就是会计人员,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对保证会计信息真实至关重要。会计工作涉及面广,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财务会计知识,还需要他们必须懂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所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要达到标准要求,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人员队伍,建立施工企业会计专家库,以适应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或会计工作的需要。此外,也可以通过加强业务培训使会计人员熟悉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法规及行业规章制度,促使他们更好的全面掌握施工行业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从而减少因会计技术失误和会计人员的素质低下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四、结束语

要切实解决好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以说,是一项长期而又繁杂的系统工作。必须针对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的措施,着眼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的会计法规意识、构建规范化的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外部的监督力度、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等,从而有效抵制建筑

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建筑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易永旭.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J].山西建筑,2003,(5).

第9篇: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范文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活动的施工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实施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管理的,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指对本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有生产经营决策权的人员,包括企业法定代表人、经理、企业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副经理等。

施工企业项目负责人,是指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授权,负责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负责人。

施工企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指在企业专职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人员,包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和施工现场专职安全员。

第四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必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生产考核,考核合格取得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后,方可担任相应职务。具体考核办法另行通知。

第五条水利部负责全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考核工作的统一管理,并负责组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含一级)以上资质、专业承包一级资质施工企业以及直属施工企业的施工企业管理人员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知识和能力考核。考核合格证书加盖水利部印章及“水利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专用章”钢印。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负责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含二级)以下资质以及专业承包二级(含二级)以下资质施工企业的施工企业管理人员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知识和能力考核。考核合格证书加盖发证机关公章及专用钢印。

考核合格证书采用建设部规定样式并统一印制的证书。

第六条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内容包括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管理能力两方面。《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考核要点》(简称《考核要点》)见附件。水利部负责根据《考核要点》统一制定考核命题。

第七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施工活动相应的文化程度、专业知识和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工作经历,并经企业年度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合格后,方可参加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安全生产考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相关资料。

第八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考核,不得收取考核费用,不得组织强制培训。

第九条安全生产考核合格的,经公示后无异议的,由相应水行政主管部门在20日内核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对不合格的,应通知本人并说明理由,限期重新考核。

第十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变更姓名、所在法人单位等,应在一个月内到原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发证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一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员遗失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应在公共媒体上声明作废,并在一个月内到原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发证机关办理补证手续。

第十二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满需要延期的,应当于期满前3个月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延期手续。

第十三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在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有效期内,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职责,按规定接受企业年度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所管辖职责范围内未发生死亡事故的,其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有效期届满时,经原考核发证机关同意,不再考核,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有效期延期3年。

第十四条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档案管理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取得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的情况。

第十五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取得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后,应当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履行安全生产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其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未履行安全生产职责、不按规定接受企业年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发生死亡事故,情节严重的,应当收回其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限期改正,重新考核。

第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转让、冒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

第十八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考核、发证、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中,不得索取或者接受企业和个人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第十九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有权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等有关部门举报。

第二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一条本规定由水利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要点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

(一)安全生产知识考核要点

1.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2.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3.水利水电工程重、特大事故防范、应急救援措施、报告制度及调查处理方法;

4.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内容和制定方法;

5.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6.水利水电工程典型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二)安全生产管理能力考核要点

1.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2.能够有效组织和督促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3.能够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4.能够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所需资金的投入;

5.能够有效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6.能够组织制定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度汛措施;

7.能够组织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正确组织、指挥本单位事故救援;

8.能够及时、如实报告水利水电工程生产安全事故;

9.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业绩。

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项目负责人

(一)安全生产知识考核要点

1.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2.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3.水利水电工程重大事故防范、应急救援措施、报告制度及调查处理方法;

4.企业和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内容和制定方法;

5.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6.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7.水利水电工程典型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二)安全生产管理能力考核要点

1.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2.能够有效组织和督促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工作,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3.能够保证安全生产费用的有效使用;

4.能够根据工程的特点组织制定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施工措施;

5.能够有效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消除水利水电工程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6.能够及时、如实报告水利水电工程生产安全事故;

7.能够组织制定并有效实施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度汛措施;

8.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业绩。

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一)安全生产知识考核要点

1.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2.水利水电工程重大事故防范、应急救援措施、报告制度、调查处理方法及防护救护措施;

3.企业和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内容;

4.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5.水利水电工程典型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二)安全生产管理能力考核要点

1.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2.能有效对安全生产进行现场监督检查;

3.能够发现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并及时向项目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报告;

4.能够及时制止现场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行为;

5.能够有效对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度汛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