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域文化范文

地域文化精选(九篇)

地域文化

第1篇:地域文化范文

1地域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1.1国外地域文化旅游研究最早提到“文化旅游”这一概念的是1977年美国出版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书中指出“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通过对国外重要旅游刊物(<TourismManagement>~和《AnnalsofTourismResearch>近20年的论文进行检索,发现国外学者对地域文化旅游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遗产地旅游。集中在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遗产旅游的影响、遗产旅游的开发和遗产旅游的价值。。②文化旅游地景观及其形象研究。主要包括文化旅游地资源、特征、形象及社区居民等;③文化旅游者及市场研究。主要包括旅游者的决策行为、动机、感知、空间行为和市场分布、特征、吸引力等研究。④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游客和居民的访谈、问卷及社区参与等研究。⑤文化旅游环境与保护研究。⑥文化旅游管理研究。主要包括政府在文化旅游管理中的作用、管理权与经营权的关系、社区参与管理的必要性等方面。

1.2国内地域文化旅游研究国内关于地域文化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对文化旅游进行研究的是陈百刚,他在1988年对浙东古代文化旅游线路进行了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学者开始大量涉足文化旅游领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2.1对地域文化旅游差异性的研究。主要研究不同地域文化对各种物化的、精神化的、制度化的文化旅游形式和形成的影响。物化指通过人类创造的有形器物,如工具、建筑、服饰等而表现出的物质文化;精神化指通过、风俗习惯、人们的心理状态而表现出的精神文化;制度化指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是可以认识和遵守的制度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最表层的,而精神文化是最深层的…。

1.2.2对地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该类研究主要从2方面进行:①从理论上对地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探讨。如目前旅游业的开发导向已从“资源一市场”二元论转化为“资源一市场一文化”三元论。旅游文化开发策略需要解决文化导向确立、文化主题定位、文化内容策划、文化形象设计4个主要问题。②从实践上对地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进行对策分析。如广州文化旅游开发,以商都文化为主体,以史迹文化为切人点和重点,以节庆文化为最大优势;此外,还有研究对湖南西部土家族、苗族民族文化进行了问题诊断和对策分析。

1.2.3对专项文化旅游的研究。专项文化旅游研究多种多样,有宗教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武术文化旅游、戏曲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等。

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得原汁原味的文化旅游资源出现了商业化、趋同化的趋势,文化原有的吸引力逐渐衰退。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是旅游规划界今后在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中要思考和实践的重点。

2佛山三水地域旅游水文化体系构成及特征

2.1饮品水文化三水地处珠江三角洲源头,是广州、佛山2市第二水源地。丰富优质的水资源吸引了三水饮料产业的集聚,开创了三水水饮品文化发展的辉煌时代。三水之“水”先后吸引了广东健力宝、百威啤酒、可口可乐、伊利乳业、红牛饮料等企业落户。三水现有食品饮料企业共64家,配套企业52家,初步形成了以包装、制造、销售为主的饮料产业格局。品牌饮品的集聚进一步加强了西南街道“中国饮料名镇”的水文化内涵,也丰富了三水作为“中国饮料之乡”的水文化底蕴。

2.2长寿水文化西江、北江、绥江3江在三水境内汇流,另流经三水境内,长度在14.6km以上的河涌有10条,还有云东海、水库等内陆水面,形成了“三山二水五分田”的地貌格局,呈现出优美的山水交融的田园景致。从自然环境上看三水,呈现出山、水型城市(村、镇)的结构模式,以水为中心,形成独特的“水心生态型”结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特有的青山绿水养育出的三水人普遍长寿,使三水成为全国四个长寿之乡之一,成为全国唯一的“富裕型长寿之乡”。

2.3休闲水文化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休闲之源,涉水的休闲文化(如温泉、湖滨公园、沐浴沐足等)正是以水文化为根,循着水道、水智、水德、水缘、水赋的逻辑,孕育和发展了各自的休闲个性。三水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自然孕育,发展了独特的休闲水文化体系,如荷花世界、芦苞的养生温泉休闲馆、云东海的三江汇流及沿江的休闲带、森林公园、大南山等地的溪水和水库。

2.4娱乐水文化依托水开发亲水娱乐产品已成为三水水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方面,如设计水上滑道、水上冲浪、水上碰碰船、造浪池、死海漂浮等项目,让游玩者体验刺激的愉悦感。三水在娱乐水文化方面开发得较好的是九道谷漂流,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5饮食水文化三水有天然的生态,良好的水质,孕育出三水的特产之——三水河鲜。广东的“十大河鲜”里,产自三水的就占了6种。特色粤系菜式、河鲜、田基美食、荷花宴席等三水美食文化的传播,也使得三水具有“美味之乡”的称号。

3佛山三水地域文化旅游开发设想

水是佛山三水旅游开发的核心要素之一,优良的水文资源孕育了深厚的三水水文化,也必然要求三水在水方面做好做足文章,将水文化资源进行整合。

3.1目标定位

以“云东海北湖”为依托,以“水”为品牌,以“三水水文化”为核心,通过开发、传承、融合、发展三水的水文化,提炼三水水文化神韵,塑造一个以“水”为特色的有影响力的品牌——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打造三水旅游业的龙头项目。

3.2开发思路

3.2.1开发理念。在与三水区已有的世界知名饮料品牌功能互补的基础上,策划相关项目,提升整个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的功能及形象。以“大项目带动、大市场开发、大产业培育、大品牌塑造、大旅游振兴”的理念进行园区的建设和开发。

3.2.2战略路线。①造园。以三水区世界知名饮料品牌为依托,以饮品水文化、休闲水文化、娱乐水文化为核心,以长寿水文化、饮食水文化为补充,塑造一个以“水”为特色的、有影响力的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②造势。造园前期做好宣传工作,营造氛围、造出声势。造园后期借助“中国饮品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美味之乡”的品牌知名度进行旅游推广,唱响水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曲,使其和三水饮料品牌相得益彰。

3.2.3品牌特色提炼。以“水之乡,乐之海——三水梦幻水城”为特色品牌。“水之乡”体现了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在提炼三水饮品水文化、长寿水文化、休闲水文化、娱乐水文化和饮食水文化中的优势;“乐之海”突出了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能使前来游玩的游客产生无限乐趣;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之所以能达到目的,最珍贵的在于其深遂的水文化内涵。

3.3分区空间布局

根据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开发资源的类型和特征、公园开发条件和未来发展方向与主要功能,可以将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的空间布局归纳为“一心二馆二区,二珠一点”。“一心”指旅游服务中心;“二馆”指饮料博物馆和养生馆;“二区”指特色餐饮风情区和水上游乐体验区;“二珠”即“二馆”;“一点”即中心文化广场。

3.4各区功能定位

主题公园前增设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实现导游、门票、旅游购物、信息咨询、卫生医疗等接待服务功能;饮料博物馆定位为“世界上最大最全的饮料博物馆”;养生馆开辟养生温泉、SPA水疗中心以实现三水休闲水文化体验功能;特色餐饮风情区是游客集中品尝三水美食,充分体会三水饮食水文化,感受三水“美味之乡”的场所;水上游乐体验区中的水上滑道、水上冲浪、水上碰碰船、造浪池、死海漂浮等项目,使于游客切身体验三水娱乐水文化;游客在吃、住、游、玩中综合体会到三水的长寿水文化;在主题公园中心建造中心文化广场,建造公园象征物、喷泉、雕塑等,不定期地举办大型推广活动和演出。

3.5重点项目设计

3.5.1饮料博物馆。①性质。作为三水经济社会发展的象征和文化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饮料博物馆既是展示饮品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传承和发展饮品文化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更是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的游客求知、游玩和休憩的重要场所之一。②展览内容。以饮料的历史发展为脉络主线,以彰显饮料文化的地域特性为体验要点,着重展示饮料悠久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辉煌的成就等。把饮料按不含酒精类和含酒精类两大类进行分类展览,可展出其各时期的产品、瓶、盖等;饮料流行文化长廊可分为广告行销区、广告明星代言区、媒体报道区、专题介绍区,分别展出各时期有代表性的实物、视听影像等;4D快乐工厂影院放映有关饮品的电影、广告等。

3.5.2养生馆。①性质。养生馆是游客体验三水休闲水文化的场所,游客在这里可以充分体验到以温泉和SPA水疗为主要内容的养生服务。②内容及设计。养生馆建筑面积约8000in,建筑形式采用中式简化风格,简洁明快,主要针对以商务休闲为主的中高档消费群体。室内通过多种亚热带绿植,营造出热带雨林气候环境,以温泉养生文化为主线,结合东西方温泉特色,通过软件、硬件相互配合,提出温泉健康的新理念。建筑主要分2层,一层湿区包括水中健身区、按摩击打区、保健水疗区、特殊疗效区、室外温泉区等;-一层干区有香熏、玉石床、休息大厅、技师按摩、SPA水疗室等。

3.5.3特色餐饮风情区。①性质。特色餐饮风情区是体现三水饮食水文化的主要平台,是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游客休闲和就餐的重要场所之一。②内容及设计。建造岭南特色的2层连排小楼和1条宽约2In的小溪,营造岭南水乡的感觉,并提供三水特色菜式。

第2篇:地域文化范文

1.地方文化资源的调查

地方文化资源是个广义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有针对性的调查活动,选择适宜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查。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古迹则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文化古迹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名片,也是古代文人足迹留存之地,许多诗词作品都和文化古迹分不开,有些诗词成就了一方名胜古迹,而文化古迹又孕育了诗词。考察这些文化古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境与氛围,不再停留于书本文字之间。此种实践教学一是可以集体活动的方式由老师组织学生去本地有名的文化古迹考察,二则可布置学生在寒暑假等节假日在自己家乡或者旅游地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的内容可以包含了解这些文化古迹的历史文化背景,搜集整理与其相关的诗词,探讨历朝历代往来文人足迹,分析积淀下来的文化蕴含,并进而结合考察的亲身感受来鉴赏与之相关的诗词,从而感受与文本分析不一样的诗词魅力。其次,地方特色文化也是调查不可或缺的内容。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积淀共同的孕育下每个地方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会显现在城市的各个方面。如湖南衡阳的大雁文化、南岳文化;广东肇庆的端砚文化、龙母文化,这些地域文化现在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宣传名片,成为特色旅游品牌文化,从而具有当代特色。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调查了解这些特色文化,查找相关资料,调查其在城市各处之运用,让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时,也了解和探寻了古代文学作品在今天之运用和古代文化在当今之显现。如可组织学生调查了解城市街道命名、楼盘命名、小学校名等等有什么地域特色,学生在调查研究中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当地地方文化,也可以接触到古代诗词在今天之运用。再次,地方民间传说、传统戏曲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地方民间传说有着浓厚的地域风情,与地方风物、特产、古迹联系在一起,往往成为传奇、小说的母题,折射当地民间信仰。对他们的搜集宜采取田野调查,故而在实践教学中多布置给学生在寒暑假以自由组织的形式对自己所在地方的民间传说进行搜集整理。地方戏曲是以艺术形式流传地方传统文化,现在面临发展传播的困境,让学生参与到地方戏曲的了解、传播中去,既培养了学生对家乡传统文艺的认同,又从表演层面让他们体会到古代戏曲的魅力,这是对书本戏曲文本的有力补充。并且也有利于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最后,地方节庆风俗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可以开展的内容。节庆风俗,有着显著的时间性特点,每到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佳节,则可布置学生搜集家乡相关节庆风俗,就不同地区的差异可探讨原因,同时查找有关节俗的民谣民歌,比较其与传统节庆诗词的异同。

2.地方文学文献整理

古代文学有着多元并存的地域性特色,古代文学的地域性特色研究也成为学界的热点,那么与之对应的地域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则是区域文学史的编写与研究之基础。而这自然也应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地域文学留存的方式有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以及碑刻文献,传世文献中的地域文学文献搜集,主要让学生到地方图书馆查阅地方志,找出相关地方文学资料,同时让学生利用文献查找知识,使用文学电子软件,用地方特色词汇搜索出地域文学作品。出土文献的地方特色文献搜集,主要是搜罗整理地方近年来出土文献以及文物古迹、碑刻等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主要的文体有楹联、诗歌、碑刻、墓志等。搜集工作可以与文化资源调查共同进行,如组织学生在考察文化古迹、调查地方特色文化与调查地方民间传说、戏曲等时同时进行搜集文学资料,把参观走访时看到的听到的随手记录下来。在搜集工作完成后,让学生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所搜集的文学作品汇总,分文体、分内容整理。这些搜集与整理锻炼了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发现的眼睛,让他们感觉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3.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

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也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就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中来,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学生在对地方文化进行课外考察和文献搜集整理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以此作一个选题,几位同学组成兴趣小组,把相关问题探讨清楚,弄清来龙去脉。如学生在调查某个古迹时发现在此题咏的古代文人有不少,教师据此鼓励学生探讨古代曾经到过此地的共有多少文人,因何而过此,在此题咏的诗词主题有哪些等等。这类学习研究无论选题大小,都为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也让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从学习深入到研究的领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选题是学生在课外实践中自己发生疑问而产生的,对学生而言有研究兴趣和动力,故而在完成一些研究后可鼓励学生将大家共同的研究成果汇总,继而可以向开发地方文化研究资料数据库等方向进一步深入。

4.地域文化的宣传与承继

培养学生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加强和提升其人文底蕴,这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目标之一。课外考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本身就是对地域文化的承继,青年学子必将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那么在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对地域文化进行宣传,一方面固然提升其人文知识底蕴,另外也在宣传活动中加强其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同时也将古典文学知识运用到宣传写作中。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课外考察的时候以地域文化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古文游记写作等。同时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础,参加一些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

二、地域文化与实践教学方式

1.课外考察

课外考察是了解、利用、开发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从多方面展开:一是组织参观地方文化古迹,这类考察可以事先做好相关知识准备,如布置学生查阅文物古迹的历史地理资料,检索与此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外出参观的时候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感受其历史人文环境,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故而可以在参观完后鼓励学生创作相关的诗词作品。二是调查搜集地方特色文化,这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当地地域特色,从建筑、街道、饮食各个方面留心其地方特色之所在,在观察与积累中让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当地特色文化。三是走访民间艺人、文化名人,搜集整理地方民间传说、传统戏曲,记录那些还存留在口头的故事、戏曲,对一些演出以图片、录像等形式拍摄记录下来。总之,课外考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开展的基本方式,是学生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基础,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掌握调查、走访的研究方法。

2.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

现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许多高校以学生项目申报、立项和完成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许多大一学生而言,在还没有形成系统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他们往往选择关注地方社会、地域文化做完选题,因此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调查了解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来实施,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笔者就曾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学生以三四人为一组,以当地文化的现状调查和历史考察为主题,选择一个具体的方面来做调查研究。学生通过从撰写申请书到实地调查项目内容及至完成结题报告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锻炼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积累和加深了他们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实践基地的平台建设

高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往往依托于当地社会资源,因此在学校周边地区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成为深化高校与地方合作的重要途径。而这样一个合作平台,也同样可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而地域文化则为合作奠定基础,让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联姻。一是可在地方图书馆建立文献整理实践基地,让学生搜集整理地域文人著作、地方楹联、地方戏曲文本、地方历史文献、地理方志、当地出土的碑志拓片等;二是可把地方文化馆等作为学生文化实践基地,调研地方谣谚、地方风俗、地域特色文化等,并在调研基础上分析探讨与古代文学之关系。笔者曾让学生以实践基地为依托,调研本地街、巷、路等名称由来,并由此分析与地方历史和古代诗词作品之关联。

4.社团活动的开展

学生社团也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而高校学生社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类别,就是地域文化类社团,这种地域文化类社团是以对地域文化共同的兴趣而集结在一起的不同专业、不同系别的学生,其活动形式也更为自由轻松。因此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与宣传。一方面是将地域文化引入校园生活,进行宣传介绍,这类介绍可以社团刊物为载体,刊载一些介绍地域文化的文章或相关诗词,或者开展地域文化的专题讨论,举办一些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古典诗词吟诵比赛,邀请当地艺人进入校园进行传统戏曲的表演。另外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加强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宣传,如以社团活动的方式组织社员搜集整理一些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制作一些地域文化的宣传资料,组织学生到市区一些地方进行宣讲、传发。或者撰写相关作品在校报、地方媒体、网络进行刊发宣传。这些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活动的同时,也让学生文学、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5.学生学术沙龙

今天的大学生已是自主独立、个性张扬的一代,学生学术沙龙已在高校普遍开展,这种把个人自学与集体讨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的交流方式让学生的探索和讨论更为自由、自主。学术沙龙大多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开展,而地域文学、地域文化易成为这种专题讨论的重要选题,故学术沙龙也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以地域性视角来探讨古代文学的选题,结合了古代文学的学习,同时又观照了本地特色,让讨论者更容易找到共同兴趣。因此以学生学术沙龙方式开展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在开放、轻松的学术交流氛围中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对有地域性特色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喜爱。

第3篇:地域文化范文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方式并不相同,受到地域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影响,建筑物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也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点。建筑物体现出的人文文化,主要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社会性质、风土人情、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体现;自然环境则主要为区域气候条件、地质特征、经纬度、季节差异等方面。在建设设计之初,必须深入了解项目所在地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两方面的知识,在建筑设计中将二者紧密联系,融会贯通,相互衬托得以体现。若建筑设计仅体现自然环境特征,则缺少文化底蕴,建筑设计方案较为肤浅,不能被当地人民所接收,不能体现地域特征;而仅体现人文特征的建设设计,则会与周围环境形成较大差异,显得格格不入,无法达到美化城市的目的。因此,在建设设计中需将人文和自然特征相互均衡考虑,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方。一个建筑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是通过建筑技术以及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人们将文化意识以不同的方式或者技术,比如采用不同的色调、不同的材料或者是不同的形式赋予到建筑当中,让建筑表现出这个时代或者区域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建筑设计在一定的情况会受到环境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又会反过来与自然环境进行磨合,最后达到一种人性化的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完美整合,不但推进了建筑的人性化发展,而且还加快了当地社会的进步。这种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建筑的社群文化变得相辅相成,进而让人们对建筑产生亲切感。

二、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的方式

1、综合区域自然环境、人文特色以及生活模式进行建筑设计

本文以锦里建筑为例,锦里地区具有古代三国文化背景,今有四川成都建筑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该地区文化发展和历史变更留下的印记。在现代城市建筑中依然保留古代时期的客栈、商铺和院落等建筑,充分体现了该地区古代时期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与周围自然景观相互衬托,共同体现出当地的区域特色。此外,现代建筑吸取了古代建筑设计精髓,并在现代元素和设计理念的帮助下进行升华,与当地人文特色朝相辉映,给人一种时空变化的感受。

2、要善于借鉴当地传统的建筑符号

装饰是一种传统文化,是利用各种装饰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具有一定的语言和符号,一定信息的载体和功能标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以各种存在方式为人们所感知和使用。我们可以通过装饰的形式就可以判断出哪些是东方的,哪些是西方的,甚至可以分辨出其所表现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比如清代建筑装饰中运用了大量的吉祥图案,取材广泛,各种人物、景物、动植物都有表现,利用其谐音和形象,寓意和象征特定的含义。

3、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地与特征和地方精神的差异,使文脉成为建筑及空间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由于各地气候及地理环境的不同,自然景观、植被和建筑材料也都呈现出巨大差异,而他们所形成的空间特征和风格也千差万别。有高原的粗犷豪迈,也有水乡的细腻柔情,有合院的保守儒雅,也有古镇的古朴清新。

4、充分利用项目所在地特有的建筑材料

不同地区受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的差异,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当地充足、优质的资源作为建筑材料。我们在设计建筑物时,必须在了解地域性质和出产建筑材料的类别进行划分,使建筑设计既凸显地域特色,也降低建筑物造价。

5、建筑的地域性与当地的人文、历史的紧密联系

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要深入该建筑所在的区域进行了解,充分发掘周围的有用信息,通过与现代的科技技术相结合,才能让设计师们在继承历史建筑物风格的同时,还可以创造出与现今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创作理念。

6、建筑理念要与时代要求相匹配

现代化建筑设计也就说现代化传统设计,所谓传统设计,就是指继承历史时期的人文因素、历史事件以及建造材料等方面,而现代建筑设计也是以这些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虽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或多或少的改变,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因素会遗留下来与当地的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因此,一个现代的建筑设计如果能够充分的表现出这些细节问题,那么就可以完美的诠释该地区的特色。此外,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也要学习西方文化,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要大胆的去结合西方文化,正确对待西方文化问题。

7、参照当地其他建筑物特色

第4篇:地域文化范文

此前曾见有人在翻译中国的传统民居时,用了“Vemacular”一词,就随手翻阅词典,读到了该词的两个涵义:一是“乡土的”、“本地的”,二是“方言的”、“用方言写的”,颇感深受启发。的确,迄至今日,矗立于僻野荒郊的传统建筑,依然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为人们展示着日渐消逝的生活方式。同时,传统建筑因其浓厚的乡土色彩,如同方言一般,各地皆有独具的词汇、语法及音调。此种以视觉接受的“建筑方言”,凸显出中华地域文化千姿百态的丰富内容。

传统建筑最为直观地折射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其中不少佳构,目前已成为各地重要的文物遗存。当然,反映地域文化的载体可谓纷繁多样。以地处皖南低山丘陵的徽州为例,这里尽管经历了几百年的世事沧桑,但仍然保留着极为可观的地面人文景观——既有世人熟知的牌坊、宗祠和古民居,又有浩繁无数的传统历史文献。更为幸运的是,这里留存有目前所知国内为数最多的民间档案文书,这些反映传统徽州民事惯例的乡土史料,几乎涵盖了民众生活的各个侧面,对于重新建构数百年来中国民间的历史文化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对此,日本学者岸本美绪教授曾指出:“契约文书作为史料的魅力还不仅仅在于所记载的物价、租额等数据,纸质、字体、笔触以及其他通过文书可能察知的如登场人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等,都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气氛。这些文书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通的事物,但正是由于其普普通通、无意造作的性质,反而能够给研究者带来关于当时生活现实的实在感受。”学界普遍认为,作为明清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以徽州文书为代表的民间档案文书,具有不亚于故宫档案或地方衙门档案的数量和重要性。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徽州文书是当地造纸厂收购来作为纸浆的原料。郑振铎先生曾说过,当时皖南的炮仗铺通常是将明代白锦纸印刷的书籍撕成碎条,作为鞭炮的心子。据说,用这种好纸做成的鞭炮,燃放时会特别地响,许多珍稀文书亦因此而灰飞烟灭。历史时期,由于移民众多,商业往来频繁,徽州是保存珍贵信封最多的地区。在时下“集邮热”的背景下,许多值钱的信封被形形的人购买走,但其中极富史料价值的信纸,却因“不值钱”而往往被付之一炬!原本颇成系统的重要商业文书群被分割,以致历史学者面对的,往往是东鳞西爪式的零散文书。好在目前已被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收藏机构收藏的徽州文书,大概不下20余万件,民间收藏的数量更是相当可观。此前,安徽省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率先对部分徽州文书做了整理,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毋庸讳言,在现有条件下,原本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重要支持的不少收藏机构,事实上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文物收藏单位的不少珍稀文献,迄今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掘和利用。最近,我看到一些文博界的老前辈淳淳告诫私人收藏者,应将藏品面向社会,而绝不可秘不示人,那样将失去收藏的意义。由此我也想到,对于收藏单位而言,文物保护自然是他们的守土之责,但除了做好诸如防止文物被盗、被人破坏之外,是否也应该予学术研究以更多的支持?

其实,对地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同样可以为加强文物保护力度、促进旅游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或许,这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其潜移默化之功却绝不应被忽视。近数十年来,海内外历史学界、建筑学界对徽州文化的内涵作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徽州学”在中国史研究中异军突起,徽州文化也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安徽古村落——黟县的西递、宏村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无疑为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与此同时,大批徽州文书的发现和利用,使得历史学者深感此前对传统社会的理解乃至了解均远非全面。在徽州,我曾看到,一处颇为完整的文会遗址竟被锯木厂占据,而其不远处就是被列为文物重点保护和旅游开发单位的某姓宗祠。其实,文会原是族中缙绅、士人的会文之地,后亦成为调解民事纠纷的重要场所。作为明清徽州民间社会的基层组织,文会与宗祠、社屋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只是囿于史料,以往学术界在对徽州宗族、村落社区的研究中,仅仅注意到村落、宗祠和牌坊等,对文会则极少涉及。因此,一般人可能连文会是什么都不清楚,更遑论保护和开发了!这一例子,不知是否可以说明学术研究的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但不管怎样,我衷心希望文物收藏单位能够与历史学者通力合作,以共同推进中国的学术研究、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

第5篇:地域文化范文

关键字:全球化;现代建筑;地域建筑;建筑文化;民族性

一前言

从人类居住历史的发展来看,人们在本地区生活过程中,有意识地创造并美化居住环境,并通过总结经验并不断的创新,而慢慢形成了建筑科学,所以建筑反映的既是一门技术,同时也体现了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通观世界各地,建筑往往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而文化则成为这些建筑的灵魂。建筑是某个地区的文化产物,它的形体及功能布局是有当地明显的地域性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历史、地理气候条件、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所影响。

二全球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涉及到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全球化的现象,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是它也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又起了某种破坏作用。在全球化已然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今天,如何对待各地的传统文化,当然也包括传统建筑文化,已再一次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面对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关系,是我们必须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前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长帕金森认为:“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在趋向同一个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因为我们生活中许多乐趣来自多样化和地方特色。”

所谓建筑的“地域性”, 是着眼于特定的地点与文化,关心日常生活与真实且熟悉的生活轨迹,并致力将建筑和其所处的社会,维持一个紧密与持续性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地域主义试图从经验里学习,借此达到修补,细心琢磨、接纳、排斥、调整与响应当地特色,地方历史、地理、人性价值、经济、传统、科技以及文化生活等这些可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情况都是地域主义的来源”。地域性通常表现在建筑的外在形式上,但是同时应该更多地是反映在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内涵上,地方文化才是建筑的灵魂及精神,而对一个城市来说,这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就是这个城市建筑的灵魂。在这个地区的生活活动,必然是有着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及人文历史的,只有将这些地域文化反映在城市建筑之中,城市的建设才会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味道。

三地域建筑的再生

现代建筑第一代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在遵循现代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就创造出了属于芬兰的、独特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现代主义建筑,如沃尔夫斯堡文化中心、纽约国际博览会芬兰馆等,他的设计思想就是追求现代建筑的民族化和人情化。在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和史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就曾对地域建筑传统的消退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推荐了美国加州海湾与新英格兰地区的地域建筑。这个行为也带动了一些美国建筑师提出应根据美国当地的文化和自然条件发展自己的建筑文化。20世纪50年代,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设计了如香川县厅舍、东京代代木体育馆等这样一些属于日本地域文化的现代主义建筑。上世纪6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出现,人们对建筑的历史性、关联性方面的研究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在根据自己的经济社会条件,发掘自己的资源优势,也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他的思想、理论、著作、作品等都体现了他的探索与创造,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现代化过程开拓了新的道路。安藤忠雄的作品中,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单纯、抽象、简洁的空间及造型,总渗透出一股浓烈的日本民族气息,同样地,他反对单调乏味的国际式建筑,致力于现代主义和地方主义的融合。

四对地域建筑的分析

地域建筑的保护、发展、创新,是需要建筑师在融入全球文化发展的同时,积极汲取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精华,发掘地方文化特色,体现对当地人文的关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的生活元素,在现代生活的内容中,创造出令当地人觉得认同的生活情感空间。这要求建筑师有着既广泛又深厚的文化素质修养,也要了解当代建筑发展的情况,以及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方法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研究地域建筑空间的特色

地域概念依据现代地理学理论是一个得到历史认同的概念,并且它和行政区域划分相关。我国地缘辽阔,民族文化形式丰富,各地的气候特征差异较大,各地的建筑风格类型也各有特色,岭南地区的骑楼、陕西地区的窑洞、新疆地区的土生建筑、客家的土楼等等建筑类型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深度及文化特色。可以着力于如何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创造出具有各地特色的地域建筑作品。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应该是以区域经济和文化为基础,根据当地的地理和经济条件,对这些地区的地域传统建筑文化进行重点研究。

(2)尊重建筑所处的自然文化环境

建筑本身是需要在特定的地域环境、条件文化中,根据对建筑环境的深层本质与规律的理解,才能形成人-建筑-自然三者的有机结合。这个需要对本地自然文化环境进行深刻的理解,思考如何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如果不根据具体的环境进行创作,只能创造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怪物。

(3)建立生态可持续发展观

事实上,地域建筑就是一种朴素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的定义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则,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建筑师如何将这些因素加以提炼,并用新的材料及技术来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具有地域性而又有生态形式的建筑形式,而它也在当地是得到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

(4)更新地域性建筑语言

传统的处理建筑材质特性的表现方式是地域建筑文化的基本语汇。在当地人长久的历史生活中所积累的建筑处理手法,有其现实性和科学性。这个需要建筑师在虚心向民间建筑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充分利用建筑材质特性以及建筑因素,使建筑更加与地域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对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

五 发展我国地域性建筑

随着全球化对中国的各个领域的冲击,其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界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已不可避免。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进步,城市建设所出现的大规模快速发展是任何时代、任何其它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然而在取得了惊人的变化和成就同时,在创作实践过程中,“民族性”与“现代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建筑师。从香山饭店、北京西客站,到后来的仿欧风建筑、后现代主义、国家大剧院,中国建筑在急功近利而又迷惑的状态下一步步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近年来,更加随着国外建筑师在我国参与设计的项目越来越多,我国建筑风貌与国外建筑风格越来越接近,各地的城市风貌也越来越趋于雷同,这种现象也慢慢地让我们感到忧虑。

在规划和建筑领域,我们一方面需要学习国际建筑界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必须清楚认识到应该如何面对国际建筑文化的冲击,保护并发展中国的城市与建筑的特色。如何建立现代中国建筑的理论,设计出具有真正划时代意义的建筑,提高中国建筑、中国建筑师在世界建筑的地位,是摆在每一位中国建筑师和规划师面前的一项十分艰辛而又是十分迫切的任务。随着对目前的社会发展方式的反思和环境恶化所造成的代价的认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优秀传统建筑和地域建筑的保护的重要意义,尤其是随着当代地域建筑研究和创作活动的逐步深入,对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地域建筑文化的关系,是成为中国建筑“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的发展和延续。

中国建筑界一直重点关注的日本当代建筑在传统向现代转化问题上比较成功,但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却有着较大的差异。在日本,新的建筑造型总是和理论一起出现,在传统问题上,日本建筑师往往更多强调从文化、哲学的意义上进行思考。但是在我国关于建筑造型和形态构成的理论研究却严重地缺乏,认为有关理论或基本思维方法的研究没有必要,也没有价值,只热衷于认为是实用性的东西。

在我国多年的建筑实践创作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建筑师,他们在地域建筑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在建筑地域性创作实践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国建筑师王澍就凭借着他的地域建筑特色,在刚过去的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评选活动中获胜,这标志着中国建筑界在建筑实践的努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同时也说明了,地域建筑在日后的发展前景必定光明,然而如何在取得这个成就之后取得更大的成绩,这个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六结语

第6篇:地域文化范文

曹时生给我的印象是为人坦荡,言谈风趣又不失真诚。有着文人特有的素养和气质。他说自己是用文人的思维和洞察力来关注瓷都地域文化。他常说:“我生于斯,长于斯,我热爱瓷都这方热土……”他朴实真诚的话语透出浓浓的乡土情结。他从小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喜欢听说书、小曲、民谣、童话,喜欢看民俗文化演出……这些散发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淳朴“草根文化”,在他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为他的地域文化创作打下了基础。

拜读曹时生所写的瓷都地域文化的文章,如《古怪的窑名》《坯房旧事》《窑工情怀》等,我们感觉字字珠玑,清新隽永。“花轿”、“过年撑龙头”等民俗故事,在他的笔下,无不充满着无穷的魅力。《镇巴佬小曲》《民间革班》《瓷都说书人》中描写的民间艺人形象被他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欣赏他的有关地域文化方面的文章,总会使人感受到瓷都山水的美丽,似乎他将“母亲”留下的每一处历史宝藏都赋予了新的灵魂。

曹时生的地域文化篇章,不是消极地停留在怀旧中,而是积极地为当今时代服务。他把一些现代年轻人很少知道的旧事化为新说,存史育人,让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知道昨天,更珍惜幸福的今天,努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这也是他撰写瓷都地域文化文章的初衷。在他的文章中,文史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特征非常鲜明。既保持了文史作品的严肃性,又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生动性,备受读者喜爱。读他的作品一点也不吃力,像在“听”他拉家常。渐渐地,我们感觉到。这样既简明又绘声绘色的叙述,非深厚的文字功底莫能为之。就连景德镇市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和文史专家读了他的文章后,也是赞誉有加。

写文史类著作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保证史料的真实性,作者要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这其中来不得半点虚假与马虎。曹时生为了论证文史的真实性,不厌其烦,四处求证,力求还历史本来面貌。他的文章短小精悍,大都是千字文,其宁简勿繁的洗练文风,颇为鲜明。他并非文史专业人员,之所以殚精竭虑撰写地域文化的文章,纯属对瓷都这片热土的热爱,更由于一种社会责任感所驱使。

第7篇:地域文化范文

关键词:批判的地域主义;现代空间;传统文化;文化建筑

1 引言

批判的地域主义在现代主义时期就已经出现,从芬兰的阿尔托到瑞士的卒母托,从墨西哥的巴拉甘到印度的科里亚,地域主义建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芒。如果说,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缺乏人性化,脱离文脉和人性的修正,那么,批判的地域主义就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在地方特色道路上渐行渐远的矫正与调整。同时,当代建筑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给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这也是批判的地域主义能够如溪流汇集成河、渐渐成为各国建筑师创作主流的主要原因。

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文化中心类型的建筑在城市中日宜增多,如何运用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将现代的建筑空间与功能与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相结合则成为文化中心类建筑设计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2 项目概况

闽南童谣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场址位于厦门市翔安区马巷镇内林商住片区B2地块,用地面积为12552.81m2(18.83亩)。基地北侧邻印斗西路、南侧邻五美西路、西侧邻舫山北路、东侧隔规划路与马巷中学相邻。基地内土方平整、市政配套设施齐全,建设条件优越。

本项目计划建设规模为18300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3712.20m2,包括艺术中心4300m2,行政中心9600m2;地下建筑面积4400m2。

3 设计指导思想

由于本案为厦门市翔安区闽南童谣文化中心项目,闽南童谣是厦门本地传统文化的瑰宝,与歌仔戏、拍胸舞等曲目一样,是闽南地区的民间特色的代表。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对更好地传承闽南童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其风格功能及综合关系直接影响整个区域的整体风格。为创造富有特色的区域环境,我们在该楼群设计指导思想有以下:

3.1 传承闽南文脉,突出时代精神:

在总体布局中,遵从传统建筑北高南低的布局趋势,同时考虑地域气候的通风采光要求。将12层办公建筑建筑放在基地北侧,剧院放在南侧,同时两者中轴线大致延续,形成强烈的序列感。高层的办公建筑俯瞰附属的剧院,以示呵护之意。以闽南坡顶和燕尾脊、当地红砖与石材等构成元素,传承闽南建筑文脉,同时立足时代,积极创新,使该楼群既有闽南传统建筑的认同感,又有时代感。

3.2 优化使用功能,营造宜人环境:

本楼群为办公、商业、文化综合建筑群,设计时尽量进行各种功能关系的协调,充分考虑地域特点,本着建造一流建筑的精神,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和丰富的室内外空间。

3.3 控制轴线关系,统领区域风格:

该楼群地处马翔镇中心,前后左右都有道路广场及学校,因此该楼群应从环境总体出发,协调控制道路、广场、水面、停车、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同时统一周边建筑风格。

4 总平面设计

总平面以北高南低趋势布局,两幢建筑之间既分区明确又互相联系,分别有消防道路穿过,满足消防和疏散要求。建筑物退道路及红线在满足规划要求的基础上,营造了两个不同的广场空间,以满足办公综合和剧院的人流集散及礼仪要求。

5 单体设计

办公楼以条式内廊建筑构成,大台阶直上二层,形成气派的办公气氛。一层及局部二层做商业以满足社会需求。楼电梯及卫生间等辅助空间安排在北侧,南侧布置主要办公空间。办公楼造型简洁干净,立面强调竖向线条,过长的形体分成三段处理,减弱了视觉冲击,顶部写意的闽南坡屋顶点明地域性。

剧院为350座观众厅,采用国际标准设计,舞台高度18m,休息厅由南向北高度为10m到8m递减,形成斜向的轮廓。同时西边外墙为弧形,以减弱对主干道枋山北路的压力,同时丰富整个建筑的沿街界面。

6 细节及材料

建筑的细节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将建筑比作一部完整的乐章,那么细节便是高潮中最华彩的部分,他可以游离于整体的逻辑之外,成为某个插曲,变调的音符,或者是某个与整个乐曲不相干的空白。”

建筑造型用简洁的现代手法设计,间隔的片状表皮透出玻璃,穿插竖向构件,具有很强的韵律感,条形的表皮肌理暗合钢琴的黑白琴键的穿插。整个弧形的形体及细部写意钢琴的形体,隐喻闽南童谣的主题。同时渲染出强烈的艺术氛围。在这里,闽南童谣的乐曲节奏得到了完美的诠释,韵律、音符用建筑构件和细节、材料和色彩默默地表达出来,尽量做到传统音乐文化和建筑的完美结合。

利用舞台的升起高度做成弧形的屋顶框架,顶部的写意燕尾脊具有浓厚的闽南气息,加上红砖和石材的使用更增加了闽南地域特色。项目于2010年设计,现已建成使用,使用效果良好。

第8篇:地域文化范文

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等非物质因素的总和。丰县是汉高祖刘邦和道教创始人的诞育地,白居易、杜牧、坡、文天祥等名家均在此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古老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分布在县内的人文景观主要有:汉皇祖陵园、文庙、古城河、厌气台、斩蛇沟、龙雾桥、周勃纪念馆、张道陵纪念馆、李卫纪念馆、李蟠状元碑园、凤鸣公园、凤鸣宝塔、大沙河百里农业观光带等,每年都有许多中外友人来丰县观光访古。两千多年的汉文化积淀,造就了有情有义、重情重义、乐善好施、重学尚武的文化传统。

有情有义丰县人精神是江苏“三创三先”精神在丰县的生动实践。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丰县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的艰苦创业的大沙河精神,在抗击“非典”中所形成的舍生忘我精神,都使有情有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得到充分彰显。特别是丰县人民群众敢于创新创造的首创精神,成为有情有义精神的时代特色,是江苏“三创三先”精神在丰县的生动实践。丰县人民敢于创新善于创造,以智慧汗水改善贫穷落后的面貌。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丰县农民率先在全国发展木线条生产,利用家乡丰富的梧桐木资源,生产木线条,10多万农民走出家门,木线条销售点遍布全国,为丰县农民致富积聚了第一桶金。2000年以来,丰县的企业,率先在全国研发出适合广大农村的电动三轮车。目前丰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动专用车生产基地,丰县生产的电动三轮车还出口到巴基斯坦、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

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开展“有情有义丰县人”活动,有利于干部群众在广泛参与中接受思想道德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时代精神的洗礼,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风气改善和人际关系和谐。

丰县采取多种方式做好“有情有义”地域文化对外宣传,让人们亲身感受“有情有义”精神文化的魅力和突出的实践效应。

树立重大典型标杆。渠立强是丰县农委土肥站站长,2006年在切除一个半肾的情况下,仍坚持工作在农技推广的第一线。从2012年3月初到4月中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刊发播出渠立强同志先进事迹稿件、报道120多篇。同时,以渠立强为原型,创作了现代戏《渠立强》、电影《渠立强》。徐州市委、江苏省农委、丰县县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向渠立强同志学习的通知》,号召全社会掀起学习渠立强同志的高潮。渠立强同志被誉为“丰县焦裕禄”,当选为2012年中同好人、2012感动江苏十大人物,入选2012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被誉为全国基层农技人员的先进典型标杆。宣传渠立强同志的先进事迹对于弘扬“三创三先”江苏精神、加快丰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加强宣传推介。2011年以来丰县在中央电视台大力推介“刘邦故里、道教之源、情义丰县、中华果都”的丰县城市形象。2011年以来,中央电视台10多次报道丰县,借助中央电视台这一国内最高端的宣传平台,较好地宣传了“有情有义”的地域文化精神。“新闻联播”栏目报道的《渠立强:用生命丈量土地》、《李影和她的花园公厕》,“聚焦三农”栏目报道的《基层农技干部的榜样渠立强》,“道德观察”栏目报道的《王满喜回家》,这些节目通过人物专题访谈,集中报道一大批有情有义的丰县人,在全国宣传弘扬了丰县人有情有义的优秀精神品质;“乡土”栏目报道的《丰县梨花开》,“乡约”栏目报道的《江苏丰县》;“消费主张”栏目报道的《帝乡家宴,农家美味》,通过这些节目充分宣传了丰县作为汉高祖刘邦故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物产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风饮食文化。

开展实践活动。从2011年开始,我们县电视台、电台、报纸开办了《有情有义丰县人》栏目,已播出、报道先进典型100多个,成为弘扬“有情有义”丰县地域文化精神的品牌栏目和主阵地。通过不懈的宣传、推介活动,促进了一系列项目实施、城市拆迁、文明城市创建等县委、县政府各项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有情有义”丰县地域文化精神宣传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有效提升了全县人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一些不文明的陈规陋习明显改观,丰县四次蝉联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江苏省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探索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创建文明城市的新路子。通过“有情有义丰县人”各项宣传工作的实施开展,丰县有情有义的城市特质被挖掘、被丰富、被拓展,许多普普通通的丰县人以凡人善举谱写着新时代的篇章,打造了“情义丰县”品牌,而且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加快了“经济强县、和谐丰县”建设步伐。

我们从搭载体、建制度促使“有情有义”的地域文化精神汇集成丰县经济发展的力量,为丰县“全面达小康,冲刺百强县,开启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人力保障。

汉皇祖陵是刘邦曾祖父刘清的墓地,已成为海内外全天下刘姓寻根问祖的圣地。今年,我们聘请西北大学对汉皇祖陵景区进行规划设计,在汉皇祖陵扩建的基础上,修复、移植周勃庙、周亚夫墓、萧何宅、斩蛇处、高祖庙、分榆社、龙雾桥等10余处两汉文化景点,丰富汉文化内涵,承袭民族历史风韵。目前,一期工程已经着手动工。委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做好丰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对天师故里、二坝湿地、丰邑古城、渊子湖等12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文化规划设计,做好梁寨渊子湖生态文化观光旅游开发项目、大沙河二坝湿地开发、丰县温泉度假中心项目、凤凰湖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及招商工作,打出我县“一陵一城一故里”历史文化游品牌及“一园一带一湿地”的生态文化游品牌。

第9篇:地域文化范文

建设单位 井冈山市政府设计单位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筑师 黄朝捷、郭满良、何庆伟、吕佳音、陈运天 用地面积 119 756m2总建筑面积 80 344.73m2项目状态 施工中预计竣工时间 2012年中

井冈山市位于江西省西部的罗霄山脉中段、湘赣两省的交界部位,以山地为主,集革命圣地与旅游胜地于一身,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按照“国际水准、国内一流,花园式生态旅游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形成了依山傍水、“山水园林在城中,城在山水园林中”的优美格局 [1]。

因主要受到庐陵文化和赣南客家文化的影响,井冈山建筑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本文主要结合井冈山市民中心的设计过程阐述对建筑地域文化的理解。

1项目概况

井冈山市民中心位于井冈山新城区行政办公区北部,交通便利,自然景观优势突出。总用地面积约179.6亩,总建筑面积约8万m 2。总体规划遵循新城区的整体规划思路,设计兼具创造力与经济性,在现有空间格局下寻求合理创新。基地内以行政中心为主轴的“Y”轴所形成的空间景观视廊将得以延续与强调,共同营造建筑与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舒适宜人、和谐共生的城市空间,为市民提供高效、便捷、优越的综合服务环境。建成后的井冈山市民中心将集会展、办证交易、文化演出、休闲康乐、后勤服务等功能为一体,是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地域新名片、发展旅游事业、开辟市民文化休闲场所的综合载体。

2地域文化

井冈山的地域文化主要受到庐陵文化的影响,具有崇尚文化、刚正坚毅的特点,同时因为地处赣西南,亦受到赣南客家文化坚忍不拔、勇于开拓、朴实团结精神的影响,并且经历革命的战火洗礼,当地优质文化品质

井冈山大井故居井冈山市民中心内庭院设计

吉安钓源古民居马头墙及屋顶井冈山市民中心立面、坡屋顶设计

更加升华成为井冈山革命精神。

井冈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呈现冬长、夏短、秋早、春来晚的特点 [2]。井冈山地区的古代民居亦受到庐陵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共同影响。庐陵古民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质朴而简单。它不仅具备采光、通风等实用功能,更有“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建筑多采用坡顶灰瓦,青砖风火墙,呈现出青灰色的建筑基调,而墙头的粉线高低起落勾画出明显的轮廓。室内厅高楼低,天井小型多样,窗棂隔窗多施雕刻,大户置藻井、彩画和影壁,可称为赣民居的代表。而井冈山地区的客家建筑的主要特征,一是建筑选地因地制宜,多为因山就势、依山傍水而建;二是建筑体量是依血缘氏族的群体化居住需要而由小到大,开始多为“一字形”三行,即中间是厅堂,两边为卧室厢房,然后成对称式,依地势的可能向两边扩展为五行、七行等 [3]。

3设计构思

结合用地条件,井冈山市民中心的整体布局坐北朝南,沿基地中轴以建筑单体为基本单位,周回布置,呈现格局严整的院落式对称布局。在寻求功能合理、流线便捷的前提下,井冈山市民中心分为会展中心区和市民服务区两大功能区。会展中心区主要包括会展区、影剧院、规划展示馆和市民活动区;市民服务区位于会展中心区后方,安排了较多的市民服务功能空间。而从建筑体量上而言,井冈山市民中心主体建筑部分由主楼、影剧院、东楼和西楼组成。每个建筑单体相对独立,但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平面功能清晰实用,各项繁杂的功能有序展开。

市民中心主楼占据基地中主轴线上重要位置,其他建筑与主轴线呈平行或者垂直布置,建筑与院落所构成的空间组合起伏变化、层次分明。在强调基地内轴线的同时,交通流线亦清晰明朗。整体布局强化了空间的次序感,建筑的体量感也得以放大。空间位置上的对称性设计和轴线所形成的空间次序,造就了大气、整齐、稳定的格局,与空间自己所属的庄重宏伟的精神相吻合,而序列感更是强调次序的精神主旨。

4环境格局

井冈山市民中心设计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巧妙利用流经基地南面的傍江河,顺水而行设计了大面积的景观水域及亲水木栈步道。水景与市民广场、建筑群体紧密联系,烘托出大气而不张扬、闲适而庄重的环境效果。同时强调开放空间的灵动穿插,园林式设计增添了环境的趣味性,创造出丰富的空间环境层次,充分满足了城市会展服务以及市民游览、休闲、娱乐等功能需求。在室内外空间关系中重视视觉景观的营造,借鉴中式园林中框景、对景、借景等设计手法,实现内部功能空间与庭院空间以及城市环境大空间的有机结合。中国自古就有“智者乐水”与“上善若水”的说法,井冈山市民中心的园林设计也从中得到启发,一方面追求冰清玉洁的气质,另一方面源于自然顺应环境条件的园林设计,亦折射出 “道法自然”的韵味,体现了对自然的向往。

主楼与东、西楼对影剧院形成环抱围合布局,围合所营造的空间与古民居中的天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代,很多民居为了安全的考虑,往往是很封闭的,高墙、深院、重门、窄窗。但在高墙的围合和屋顶的覆盖之间往往空出一个与地相接、与天相通的天井。天井的设计打破了室内空间的封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吉州窑遗址井冈山市民中心影剧院设计吉安市钓源村欧阳氏祠堂吉安市吉水县燕坊村古民居

吉州窑木叶天目瓷碗

井冈山市民中心总平面图

影剧院大堂透视图

影剧院剖面图

影剧院室内透视图

以及古人对大自然的崇敬与向往 [4]。

5立面设计

井冈山是竹的世界,八百里井冈,山山岭岭,无竹不成林。竹不仅是文人笔下高雅谦虚的象征,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更有重要意义:竹笋当过红军的菜肴;竹子做成的扁担挑过军粮,被总司令写上自己的名字,与战友一齐劳作;竹梢挂过红军的战旗,更被制作成火把、长矛和竹钉,成为与敌斗争的武器。竹成为井冈山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井冈山市民中心的立面设计由此获得启发,从竹的意向中提炼出主楼部分建筑立面的肌理表现。经过对立面构图的反复推敲,确定了立面门窗与墙面之间虚实对比的微妙比例。采用石材与玻璃作为立面的主要材料,以石材与玻璃的原色作为立面的主体配色。根据井冈山冬季虽冷但少严寒、盛夏虽热而无酷暑的气候特点,在以脉冲式人流为主且对空间采光要求较高的会展公共空间采取细分隔的玻璃幕墙。而针对主楼东西部分实用性办公以及展览等多样复杂功能空间,主要采用石材以及标准化的窗体元件等,在保证室内采光通风和私密性不扰的同时,控制窗墙比,利于建筑节能和成本控制。

立面整体构图凝练简洁,通过材料自身的虚实对比强调建筑的整体性,立面自身也对建筑内部功能空间进行了阐述,格局一目了然。弧形的玻璃面以窄长条的檩条紧密排列进行分隔,竖向紧密排列的檩条是由翠竹林立的场景抽象而来,与立面左右两边大面积的石质墙面以及前广场园林水景形成对话,抽象地还原了井冈山竹林、山石、水流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建筑既有现代风格,又突出地域风情。

6细部处理

在井冈山市民中心的设计中,青砖亦被局部用作地面装饰的材料,在兼顾环保的同时承载地域文化的返璞归真。古徽州人将建筑之间封火山墙的角部设计成类似马头的造型,形成了马头墙,达到了隔绝火焰、避免火灾蔓延的作用。深入追溯,庐陵民居中的马头墙源自徽州民居,只是建筑材料由徽派建筑中的黑瓦白墙变成了就地取材的青砖。庐陵民居中坡顶灰瓦、青砖马头墙已成为重要的建筑符号。

在市民中心的主楼坡屋顶挑檐之下,于主楼主入口的两边分别设置了5根石柱,在解决结构支撑问题的同时加强了建筑的仪式感。在许多具有纪念性意义的建筑中,数字往往被赋予深刻的寓意。而井冈山本身也与“十”和“五”有不解之缘,如保护区内有十大美景,其中就包括笔架山“十里索道”、“十里杜鹃”,也有脍炙人口的红歌《十送红军》;井冈山亦有“五大哨口”,还有被誉为“中国最值钱的山”的五指峰。巍然耸立的石柱就是对环境的印证,对历史的铭记。

而据井冈山不到100km的吉安县,于唐代晚期诞生了极富盛名的吉州窑。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著称,其“木叶天目”和“剪纸贴花天目”享誉中外。位于井冈山市民中心建筑群中心的影剧院就采取了瓷碗状造型,以通体透明的玻璃饰面还原瓷器的质薄光润、雅致悦目。

井冈山市民中心主楼墙身做法井冈山市民中心主楼侧立面、剖面图

影剧院大堂

7结语

吴良镛先生曾经说过:“地域建筑是中国各地区城市体系中城市文化、乡土、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综合组成部分,特别是民居文化,扎根乡土、新陈代谢、有机更新,多属于‘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我称之为有生命的建筑 [6]”。而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各地城市建设事业高歌猛进,但也由此造成千城一面,失去应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灵性。本文尝试在井冈山市民中心的设计中使用原创的建筑语言,通过对井冈山及周边地区文化的理解,在营造现代、凝练、宏伟的城市建筑意向的同时融入地域文化,体现地域特点。

参考文献

[1] 井冈山市规划局.井冈山市城市总体规划情况.

[2] 井冈山学院,江西省城市环境设计事务所.井冈山新城区规划和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3] 陈新民.江西的历史文化村镇.江西月报.

[4] 周晓燕.安徽现代建筑地域性文化初探.山西建筑[J],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