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经媒体论文范文

财经媒体论文精选(九篇)

财经媒体论文

第1篇:财经媒体论文范文

为的敦促。关键词:问题企业;财务重述;负面报道;权威报道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媒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媒体在资本市场中的治理作用逐渐引起学界关注。周开国等(2016)发现媒体监督能显著降低公司违规的频率,李培功和沈艺峰(2010)研究了媒体曝光对上市公司纠正违规行为的影响,得出媒体曝光度与公司纠正违规行为呈正相关的结论。显然,媒体报道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更多在于监督与纠错的作用,故本文只关注媒体负面报道的作用。与财务舞弊行为密切关联的一种行为是财务重述,财务重述的本意就是对公司前期所公布的财务报告进行补充更正,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这一行为逐渐被烙印上了舞弊欺诈的痕迹,也得到了很多实证的支持。上市公司把财务重述作为自利性工具,肆意操纵会计信息,这不仅降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也反映了企业的道德水准,无疑会是投资人和财经媒体共同关注的焦点。

过去的研究者大多都从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财务特征等传统角度来入手研究影响财务重述的因素,且多基于全体上市公司。在各种开放式、互动式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本文的研究试图发现媒体负面报道与财务重述之间的关联。为了排除更多复杂因素的干扰,本文以注册会计师认定存在财务信息质量问题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即“问题企业”,同样是问题企业,为何有的企业会发生财务重述而有的企业却不会,该行为选择是否与媒体监督有关呢?理论上媒体的负面跟踪报道会给管理层带来持续的压力,加大其舞弊行为被关注和发现的风险,为了逃避责任,管理层更可能通过财务重述自我纠错。如果结论是肯定的,什么样的媒体对敦促其财务重述更加有效呢?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在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科技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媒体已经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在中外学术界的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在公司治理领域,媒体对企业信息进行搜集、确认、选择和加工,同时,它因覆盖范围广泛,运作过程专业,使得各种有关上市公司的信息高效低成本地传达给投资者、消费者等外部主体,市场透明度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在声誉机制下,媒体力量与民意表达结合形成的舆论压力,更迫使市场监管机构介入,调查企业不当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对被报道者的声誉构成影响,对企业形成了约束,进而阻止公司及其管理层为了企业利益和私人利益低质量的信息,信息不对称问题得以缓解。

当前,媒体治理作用的研究正向着更广更深的范围展开,单纯的媒体关注度研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媒体治理作用的探索。对媒体报道进行细分成为了媒体治理研究领域的一大新趋势。Tetlock(2007)第一次根据语言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华尔街报纸》上“每日一栏”内容的分析来判定其是积极还是消极信息,发现消极信息会造成向下的价格压力以及随后的反转,这表明不同的媒体报道方式和语言将导致不同的投资者情绪。正面报道有助于树立上市公司的良好形象,提高投资人的预期,进而引发较大的社会期望差距;非负面报道中相对无明显倾向性的报道一般不会影响上市公司的声誉;而表达批评抨击以及带有揭发性质的负面报道才会引起市场及监督者的关注,真正使企业形象受损,面临来自公众及监管机构的压力。被媒体负面报道的上市公司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会处于社会公众及监管机构的关注之下。因此,年报存在问题的上市公司本身就已经引起了投资者及相关机构的格外关注。这些企业利用财务重述对会计信息进行操纵时,相较于那些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更容易被发觉。媒体对企业进行负面报道后,企业的利益相干者通常认为,企业存在的问题状况比媒体所报道的更严

 

,等龙益姚(益利的身自护来此以法方取采极积而重,进

2011)。而负面报道的传播也往往最能引起社会的反响,而且大量来自媒体的批评报道也会给予上市公司管理层以巨大的压力,为避免社会形象受损,他们会努力正面积极回应媒体报道,即时纠正可能被发现的错误,正确对待财务重述,减少对投资者利益的损害。据此,提出假设 1。

假设 1:问题企业的媒体负面报道比例与其进行财务重述的可能性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机构—

中国证监会在政府居于强势主导地位的中国是整个证券市场最具权威性的机

构。而其指定的四大信息披露媒体《中国证券报》、《上海

证券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更是对市场的重大事

件和重要信息享有一手和独家报道权。具有权威性的媒

体因为覆盖的受众更多,也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因此,笔

者认为四家权威性媒体对财务重述行为产生的影响相较

于其他媒体更大。据此,提出假设 2。

假设 2:权威媒体报道数量与问题企业进行财务重

述的可能性呈正相关。

若假设 1与假设 2均成立,说明媒体负面报道比例

和权威媒体报道数量均会促使问题企业发生财务重述行

为。而权威媒体的负面报道显然能引起更广大的关注度,

给问题企业造成更大的压力。故本文将近一步探究权威

媒体对负面报道的调节作用,并提出假设 3。

假设 3:权威媒体有利于加强媒体负面报道比例与

问题企业进行财务重述可能性的正相关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所选样本的媒体报道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中国重要报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资讯行的《中国商业报告库》,该项数据的采集方式为手工检索。本文选择了《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

和《金融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济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等专业财经与其他综合媒体。本文以所有样本企业的名称或简称为检索条件进行了查询,确定报道为该企业的相关报道的标准是,该企业的名称或简

称在标题中出现。

本文认定的财务重述是指因年度财务报告中所披露

会计信息的质量存在问题而进行的财务重述。非标准无

保留的审计意见恰好可以证明财务报表存在一定程度的

问题,因此本文选取 2010到 2014年间被出具过一次及

以上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为“问题企业”,

同时对样本执行了以下的筛选程序:1.去除属于金融保

险行业的上市公司;2.剔除 ST和 *ST公司;3.剔除数据有

缺失的上市公司。问题企业样本共计 282例,其中重述样

本共计 102例。数据来源为巨潮资讯网(证监会指定信息

披露网站)。

(二)模型构建为验证本文假设 1、假设 2,构建模型一;为验证假设

 

CROSS=COV-(CROSS项乘加交增基础上一的模型,在3

ERAGE1×COVERAGE2),以此来表示权威媒体对负面报道的调节作用,由此构建模型二。模型一:

RESTATE=α0+α1 ×COVERAGE1+α2 ×COVER-AGE2+α3×LEV+α4×ROA+α5×SIZE+α6×SE+α7×

AD+ε

 

模型二:

RESTATE=α0+α1 ×COVERAGE1+α2 ×COVER-

19

 

 

 

AGE2+α3CROSS+α4×LEV+α5×ROA+α6×SIZE+

α7×SE+α8×AD+ε

 

(三)变量描述控制变量参考何威风、刘启亮( 2010)的做法,模型中所涉及的变量及相关定义见下表。表1变量定义表

 

三、实证结果

(一)样本分布分析表2财务重述分布表

 

表 2列示了财务重述的样本分布。可以看出, 2010-2014年,进行了财务重述的“问题”企业共计 102例,占样本总量的 36.17%。除 2014年达到了 46.5%,基本上每年都有 30%-40%的问题企业进行财务重述。从数量上看,2012年与 2013年进行财务重述的企业分别为 24例和 22例,而笔者在搜集数据时发现,这两年也是中国 A股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较为集中的年份。由于财务重述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各种类型财务重述的数量分布差异是较大的,因此笔者还按照动因以及样本上市地点对财务重述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在动因方面,非故意性重述是指上市公司的年报在编写时工作人员出现笔误、专业知识欠缺等问题造成年报出现错漏报而进行的财务重述。这类重述虽然数量较少,但仍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年报的编写不够严谨。故意性财务重述多是由会计问题、舞弊嫌疑、证监会压力引起的,进行这类重述的样本企业比例极高,一直在 80%以上。这说明问题企业进行财务重述通常都是故意性行为,比如以财务重述的名义进行盈余管理以此来掩饰糟糕的财务状况等财务造假行为。在上市地点方面,上交所与深交所的样本企业的财务重述行为在数量上没有太大差异。

(二)描述性统计

表 3列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结果显示,财务重述样本与非财务重述样本的自变量均值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财务重述样本的媒体负面报道比例 COVER-AGE1的均值大于非财务重述样本 COVERAGE1的均值,这也初步预期了假设 1的正确性。权威媒体报道次数在财务重述样本中为 2.8325,而在非财务重述样本中仅为 0.7696。说明权威媒体的高关注度使问题企业更有可能发生财务重述行为,初步预期了假设 2的正确性。财务重述样本中故意性重述样本 89例,而非故意性重述样本只有 13例,说明问题企业的财务重述动因主要为故意性动因。两种动因样本的各变量均值无明显差异,说明问题企业的财务重述动机与其他变量并无明显的关系。在公司的财务特征方面,问题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了 102%,这说明这些企业的负债较多,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较高的财务风险。总资产报酬率的平均水平只有 3%,表明样本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差。就公司规模而言,总样本企业的规模指数均值为 21.064,规模处于相对合理的状态。上交所与深交所的企业根据平均值的显示,在数量上是基本均衡的。从审计意见角度看,总样本企业平均审计意见为 0.63,这说明在控制年份的情况下,样本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企业较多。

表3主要变量描述统计

 

(三)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表 4列示了对模型一的回归分析结果。结果显示,财务重述模型回归后,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较好。媒体负面报道比例 COVERAGE1与权威媒体报道次数 COVERAGR2的 Sig值均为 0.000,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无论是媒体负面报道还是权威媒体报道次数,均与问题企业的财务重述行为呈现正相关关系,且关系显著,验证了假设 1和假设 2。媒体负面报道比例的系数为 3.136,说明媒体负面报道在督促上市公司纠正弥补年报问题方面起到的作用是极大的。这是由于“盯住效应”会促使被媒体负面报道过或被权威媒体报道过的问题企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监管机构对其进行调查,被发现错误而受到更大的处罚,为了给社会大众留下知错就改的正面形象,问题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财务重述积极纠正前期财报出现的错误。在各控制变量方面,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报酬率、公司规模等财务特征变量均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些变量与样本公司的财务重述行为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但是, 审计意见的 Sig值小于 0.05,说明问题企业财务重述行为还与审计意见呈负相关的关系。

 

 

四、进一步分析

根据上述结果显示,权威媒体报道占比与媒体负面报道对问题企业的财务重述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了验证权威媒体报道对负面报道的调节作用,从而产生的对问题企业财务重述行为的影响,对模型二进行

 

。4表如果分析,结归回

由回归结果可知,CROSS的 sig值为 0.000,小于 0. 05,通过了显著性检验。CROSS的系数为 2.069,说明权威媒体对媒体负面报道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权威媒体能增强媒体负面报道对问题企业的财务重述行为的敦促作用。由模型一回归结果可知,权威媒体报道与媒体负面报道比例均对问题企业的财务重述行为有促进作用,因此,权威媒体负面报道与问题企业财务重述行为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可看成加重影响。由此可见,权威媒体的质疑和批评不仅能够引发更多投资者的关注、造成更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而且更有可能导致监管机构的介入,从而促使上市公司管理者在声誉受损和监管调查的压力下,增加财务重述行为,及时纠错,以此尽可能地挽回负面影响。

表4模型回归结果

 

 

注:括号中数字为标准误,*、**、***分别表示在置信水平 10%、5%、1%时具有显著性。

五、稳健性检验

企业的财务重述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方向一致,均为正向影响,且媒体负面报道比例的影响力更强。这说明,媒体负面报道比例与权威媒体报道次数会形成对问题企业的有效督促,推动其主动解决年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表5稳健性检验

 

(二)对权威媒体报道次数与媒体负面报道比例进行进一步交乘分析发现,权威媒体对负面报道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权威媒体有利于加强媒体负面报道比例对问题企业财务重述行为的敦促作用。这说明,问题企业在关注度较高的情况下(即被权威媒体报道),当负面消息占主导地位时,企业会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及时纠正年报中的问题,从而做出财务重述。

本文的研究验证了媒体负面报道对财务重述的重要影响,这意味着媒体负面报道发挥了显著的公司治理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媒体报道对我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也启示着媒体负面报道尤其是权威媒体报道必将在保护投资者知情权、监督权及表达权方面发挥扮演难以替代的角色。本文的局限性在于选取的媒体报道仅为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可能会导致研究不够全面。此外,有关媒体报道的测度问题在本研究中可能会对结论产生一定影响。媒体报道的基调判定是一个较为主观的过程,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误。新闻报道中究竟哪些真正属于负面报道,仅通过某些词语很难将其归类。这可能也会影响本文的结论。

参考文献:

本文所选样本为问题企业,而问题企业的重述样本本

身大多进行的就是故意性财务重述,非故意性财务重述样本偏少,媒体负面报道比例与权威媒体报道的增加对问题企业发生何种类型的财务重述无显著影响。因此,以故意性财务重述替代财务重述进行上述研究,分别回归模型一和模型二。结果表明模型回归结果与前文相同,见表 5。

六、结论与启示

(一)媒体负面报道比例与权威媒体报道次数对问题

第2篇:财经媒体论文范文

【关键词】财经媒体 第一财经 品牌战略

目前,国内主要财经媒体有以下两大类型:第一,跨媒体财经资讯方阵。包括北京“联办系”媒体方阵、深圳证券时报跨媒体系列、上海文广集团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第二,单一财经资讯平台。包括纸质媒体,电视广播,网络,财经资讯公司。①

近几年国内财经媒体竞争愈发激烈,但尚未出一家独大的现象,财经媒体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而国外财经巨头正以各种形式进入我国财经媒体市场,国内财经媒体急需抢占竞争优势。欲在激烈的竞争中制胜,制定并执行完整规范可行的品牌策略是财经媒体的最优选择。而建立强大品牌的最终目标也是更快更好地实现企业盈利目的以及在领域竞争中获得优势,不至落入竞争背后的“鸿沟”。

一、跨媒体平台和资源整合构建品牌形象

国内明确提出“跨媒体平台+专业财经资讯提供商”概念的财经媒体商目前只有第一财经。②第一财经(全称为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作为一个提供专业财经新闻和资讯的专业财经媒体集团,目前已经形成拥有报纸、频道、频率、杂志、网站和研究院“六合财”(即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电视、第一财经广播、第一财经周刊、第一财经网站、第一财经研究院)的跨媒体传播平台(如图1),是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种最完整的财经媒体集团,并在积极探索数字媒体业务(如无线业务)和金融商业信息服务业务(如实时财经新闻业务和数据库业务)。

它的财经资讯产品(如第一财经指数、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数据库及金融资讯终端)和财经公关产品(如《第一财经》论坛、企业社会责任论文、会展及培训)等一系列媒体衍生品也在逐渐壮大并为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第一财经利用品牌辐射效应,兼顾发展财经衍生品,从而拓展其品牌价值,形成品牌的规模效益,使其运作有条不紊。

图1:“第一财经”品牌运作构架图

媒体品牌定位是品牌建构的基础,是品牌建立的前提。创建强势品牌要首先进行品牌定位,品牌定位决定品牌特性和品牌发展动力。③第一财经在产品线、产业链不断延长的同时,各级产品又拥有各自的品牌战略和推广策略,特别是在品牌定位上具有明显差异性。在这种机构内部多元化的状态下,第一财经保持了各级产品品牌定位的独特性,并未将其高度一致地推到第一财经媒体唯一指定品牌定位下,而是将其融入到混合品牌战略中来。这无疑为第一财经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绿色通道”。

在产品多元化发展的同时,第一财经积极实现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品牌资源上的整合和共享以及相互贯通的优化组织结构。

品牌的创建离不开企业各个业务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努力和创造。无论是媒介产品生产部门还是经营性部门、行政监管部门,每一个工作人员及部门所展现出来的形象都代表着第一财经主打品牌形象,并集成第一财经的品牌价值。同时,优秀的记者、编辑、主持人、评论员等工作人员为第一财经扎扎实实地做好内容提供,充实第一财经自身内部,专注主营业务,为品牌的持续胜出提供可靠的基础,避免品牌贬值。

通过对自身价值的细分,第一财经在受众定位上逐渐明确,将其目标受众定位在“三最人群”:一、最具决策力;二、最具消费力;三、最具影响力。④主要是投资者、潜在投资者以及投资边缘人群等社会的主流精英阶层。针对这类群体,了解并把握他们的资讯需要模式,第一财经将信息资源定位为以提供高质量的财经资讯为主。在专注于主营业务的前提下,保证信息质量、“宁缺毋滥”、“以一当十”,在信息整合的过程中,第一财经打造了“专而精”的品牌运作战略。

如笔者在上文所述,第一财经作为拥有跨媒体传播平台的专业财经媒体,其各级产品的品牌定位各有特色。对于品牌多样化,第一财经采取混合品牌战略,整合品牌资源,全方位地打造其他媒体所无法轻易效仿和复制的“软实力”。其中,中国领先专业财经媒体第一财经在进入第七个年头之际,重磅推出全新数字媒体服务品牌――“ONE”。对整个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⑤体现出参与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的精神追求,着力打造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华语财经资讯平台。

二、第一财经品牌战略诉求对品牌的增值效果

实施品牌化战略的目的即利用品牌已有的声誉和影响,迅速将产品推向市场。第一财经的品牌经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品牌价值形成时期――定位确立,品牌身份认同;品牌价值拓展时期――信任感的适当拓展,品牌产业链展开;品牌价值高速膨胀时期――品牌无形资产形成并释放巨大的有形效益。目前,第一财经正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交接地带。跨地域、跨新旧的媒体平台在搭建,跨行业的产业链条在构建,第一财经正在探寻拓展、扩张之路。⑥

第一财经从诞生之际,就将品牌战略诉求确定为“专业权威的财经资讯服务代表”⑦,“为你创造价值”是整体品牌的定性。对受众有冲击力的诉求点才能真正引起市场号召力,实现品牌价值的提升。第一财经高起点地将自身定位为“专业化”、“权威性”的财经媒体,首先建立在其高度整合的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有底气什么都不怕,何况作为唯一一个结合跨媒体平台和专业财经资讯提供商双重身份的财经媒体,第一财经有这个资格。其次,第一财经所在地上海正加速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面对路透社、彭博社等境外金融与财经资讯供应商和国内其他具有较高实力的财经媒体的竞争,第一财经需要打造更专业更权威的财经媒体资讯平台,只有抢占财经媒体市场、扩大传播影响力,才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占一席之地,获得不断升级的地位。所以“专业化”和“权威性”是品牌战略的高端化起点,也是其无形品牌形象的塑造基点。

在第一财经品牌产业链的整体布局过程当中,贯穿始终的就是品牌价值。第一财经具有前瞻性地将产业链拓展到财经衍生产品,构建其整体性的宏观的媒体品牌,从而实现品牌价值的增值,获得多领域的附加价值,进一步放大品牌的无形资产。可以说,品牌增值才是最终意义上的品牌战略目标。

为包括商界领袖、企业管理精英、金融投资专业人士、经济工作管理者、创业者和相关需要经济资讯及知识的受众提供高质量的财经资讯,是第一财经品牌高端化的出发点和关键点。第一财经凭借其专业化的资源和财经产品,利用其跨媒体传播平台这一优势全方位地向其受众提品和资讯,提供专业的市场前景预测以及解决策略。第一财经定位起点较高,同时其受众群体高端化专业化,也无形间提高了其品牌形象,为延伸品牌效益提供了有力机会,促进整体品牌推广,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和品牌增值。

三、财经媒体品牌塑造的新出路

今年年初,宁夏电视台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合办宁夏电视台综合频道开播,上海广播电视台第一财经将与宁夏电视台综合频道结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媒体资源、内容产品、市场运营和人才技术等诸多方面,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形成资源共享、品牌共塑、业务共赢和事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跨地域合作新格局。第一财经正努力探索“制播分离”的改革新模式,为宁夏电视台综合频道制作高品质的专业财经节目,为投资者、商界人士和经济决策者创造价值。这是第一财经走向全国,服务全国电视观众的重要举措,将为中国广大投资者和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高质的财经新闻和深度评析,并将逐步实现覆盖全国、服务全国的发展目标,为中国未来经济贡献力量。

与受众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了解受众需求和市场发展状况、保证财经资讯的全面性和时新性、权威财经信息为受众群服务,财经媒体应充分发挥自身已形成的品牌优势,从单纯的媒体品牌产品竞争转到品牌理念所延伸到的各个领域的竞争上来,延伸品牌包括自身的内涵的提升和面向社会的外延的扩展⑧。利用财经产业价值链构建巨大的商业价值,努力提高其品牌市场占有能力,从“制播分离”的改革模式中走“跨媒体合作”的品牌战略是值得国内财经媒体品牌塑造借鉴的。■

参考文献

①②刘珍,《国内知名财经媒体及财经资讯公司分析》,中华传媒网学术网,academic.省略/article.php?id=1673

③汤伟清,《浅谈媒介品牌定位、形象建构与管理》,《法制与经济》,2009年4月总第201期

④孙佳,《从“第一财经”剖析媒体品牌》,中国知网,上海戏剧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⑤《第一财经进军数字媒体 推出全新服务品牌“ONE”》, 《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9月4日第A01版

⑥高韵斐,《第一财经跨媒体传播及其运作的实践与思考》,《理论前沿》,2009年第15期

⑦李岚,《第一财经产业价值链研究报告》,新浪财经finance.省略/hy/20071126/15414216836.shtml

⑧范以锦,《凭借多品牌战略 打造强势媒体集团》,《新闻战线》,2002年第12期

第3篇:财经媒体论文范文

摘 要 由于事业单位的本质特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容理论上应该是单一的和可操作的,就是把属于事业单位主体营运资金和非主体性收支严格区分,在运营上重点突出。电视媒体在财务上要听从于政府财政,所以在财务管理活动上,存在着一些需改进的问题。

关键词 电视媒体 财务管理 改革

当今社会的主题就是发展与变革。在新经济的发展前景下,正确财务管理方法的运用也深入到各个行业。各类新型的财务管理方式也出现在市场经济里,如电视媒体财务管理。电视媒体不像绿色财务管理和网络财务管理那样,是市场机制下的新产品,但对于电视媒体运营中的财务管理却也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式下,对于电视媒体的财务管理也需要确定新的应对措施。

一、电视媒体营运的机构性质

电视媒体属于事业单位。作为事业性单位,电视媒体同样具有事业单位的定义与特征。事业单位是不以生产经营和创利为目的,而是保证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公益型和服务型机构。事业单位重要特征就是由政府投资兴办或社会投资创立,它的财务特性是消耗,然后以自己的技术和人力为公众服务。电视媒体就是这样的单位,财务运作主要靠财政拨款。

以重庆卫视为例:

重庆卫视从2011年3月1日开始停播所有商业广告,由城市形象宣传片、公益广告片等取而代之,这一变化让重庆卫视被称为“红色电视台”。这一变化也让重庆卫视造成广告3亿的广告收入损失。这个损失1.5亿元将由重庆市政府拿钱,另外1.5亿元重庆广电集团通过集团其他媒体运作补足。这样,重庆卫视可以照样运作,电视台也有了必要的资金保障。财政拨款保证了重庆卫视的基本运作。

二、电视媒体财务管理活动的问题

由于事业单位的本质特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容理论上应该是单一的和可操作的,就是把属于事业单位主体营运资金和非主体性收支严格区分,在运营上重点突出。电视媒体在财务上要听从于政府财政,所以在财务管理活动上,存在着一些需改进的问题。

为了对电视媒体的财务管理提出新的应对措施,需要对电视媒体经营中的以下几个方面制约因素进行认识。

1.电视媒体的经营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理论上的不一致。笔者认为,这也是电视媒体财务管理中的最大弊端。两者目的的冲突:电视媒体运营的传统理念就是要做到社会效益最大化,而追求利益最大化却是财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导致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协调。在实际运营中,电视台可能会为了听从政府指导,实现社会效益,从而损害经济效益。

2.电视媒体运营中,从财务活动理念来看,资金运动论占据了主导。媒体机构的经费支出主要来自三方面:全额财政拨款、差额财政拨款和自己收入用于的支出。在大多数电视媒体都是先把所有的收入上交政府,在需要的时候再向政府申请。这样的过程,电视机构根本没有自主的财务管理权力,收支过于依赖国家财政。

3.电视媒体的财务管理难以公开接受市场的监督。电视媒体是对上级政府部门负责的机构,受到国家制度的严格限制。资本也基本为国家资本,社会资本很难进入电视媒体。

三、现行电视媒体财务管理的改革

尽管在电视机构主管部门对电视媒体中的弊端做了许多的工作,但是在实际结果的显示下,电视媒体仍然需要更一步加强改革。

(一)财务在电视媒体中的目标明确化

如何能使财务管理在保证电视媒体营运中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提供有利的财力支持,这是财务管理在电视媒体中起作用的关键之处。人们都觉得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事业性单位的基本属性,但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使得事业单位的营利性和社会效益具有了共同性。所以,在电视媒体的发展中,需要将财务管理目标化,做到财务性和公益性共存,两者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财务管理具体目标应包括:

1.筹资管理目标――筹资渠道多元化。不能说电视媒体属于事业单位,只需单一靠财政拨款。为了保证电视运营的顺利进行,电视媒体也需要扩大财务来源。电视媒体可以面向市场筹资,将筹资渠道多扩大。

2.投资管理目标――投资领域多元化。提到电视媒体机构的投资,人们可以想到的就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购置。为了满足公益性和营利性发展的需求,电视媒体也可以进行其他方面的投资,如长期股权投资,转而增加收益。

3.成本预算管理目标――利用激励模式。电视媒体机构以往的预算管理仅限于收支管理,在市场环境的变化下,单位需要采取营利性企业的业绩激励模式。强化成本预算管理的同时也加强了人才的管理,以较低的预算成本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二)扩大电视媒体资金的运作范围

财务管理的目标化可以较好完成电视媒体机构事业的发展和电视媒体机构的生存这一双重目标,也可以改变电视媒体财务管理活动上单一的资金活动论。但电视媒体需要能够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再只是依赖财政拨款、收支单一。电视媒体机构需重视已有资金的时间价值,利用社会资源,走出电视媒体的小范围,在整个市场上运作。1.电视媒体掌握自主财务管理权。2.财政少拨款,增加财务压力,使电视媒体与市场规律融合。3.增加电视媒体财务管理的公开透明化。

(三)强化电视媒体的财务管理制度

基于前两个方面的改革,电视媒体的财务管理便可以较好的融入市场经济中,也能够更好的接受外部市场的监督。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明确管理内容,强化管理措施,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向着科学的道路,规范的前进。

第4篇:财经媒体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财金媒体;财金媒体报道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108-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并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财经媒体的支持。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全球化、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环境下,财经媒体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正确的舆论和宣传,化解风险,明确机遇,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舆论支持至关重要。那么面对挑战和机遇,财经媒体怎样才能唱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这台戏,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不竭动力呢?

一、以不变应万变,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财经媒体作为反映社会经济的晴雨表,要充分发挥自身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财经媒体的立足点和生命线。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财经媒体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不变应万变,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有力的舆论环境;要及时传递和共享新信息、新动向,新思路,尤其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使之融入国民教育、文化产业和政治思想建设的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推动全社会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理想信念和基本道德规范[2]。同时,我们应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建设文化强国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

作为财经媒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着重抓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行深入浅出的科学概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概括应体现全面、简约和通俗,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重在“内化”。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大力弘扬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通过鲜活的事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认同、所接受。同时要进一步激励和引导广大读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基础。通过多方面的宣传、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逐渐渗透到人民群众之中并上升为全社会的行为指南。

二、从小处着手,努力寻找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

财经媒体是读者全面地了解社会经济、金融政策和商业银行经营方针的重要窗口。挖掘读者对文化产业发展报道的需求,培养读者的“习惯性阅读”,寻找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是财经媒体报道文化产业的重点。

财金媒体报道文化产业,要克服“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情况。要发挥第一手信息资源优势,庖丁解牛,深入浅出,出观点,出见解,出措施,尤其在重大主题上,要为政府、金融系统、经济工作者、文化企业界人士提供决策依据。根据财金媒体的受众和自身优势,报道文化产业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在报道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上做足工夫。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文化企业普遍实力较弱、融资困难等矛盾和问题。2010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联合《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加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推动金融业与文化产业全面对接[3]。鉴于此,财经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做足“文章”。值得注意的是,在报道方式上不能主打新闻,而应多做深度报道,不仅要深入挖掘商业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对文化产业的支持,而且还要对证券和保险积极尝试支持文化产业进行重点报道。

对银行支持文化产业的报道,不要仅限于报道某银行给某大型文化企业多少贷款,而应重点报道银行的创新服务,尤其是对中小文化企业的支持。例如,针对影视剧制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国银行通过开发“影视通宝”,采取跨境联动的方式为文化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了较好的金融支持。像这样的创新服务,财金媒体不仅要在版面上重处理,而且还应对其产品的开发背景、功能和适宜企业等进行重点报道。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我国有50多家文化企业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涉及演艺、文化旅游、动漫游戏、影视制作发行等领域。同时,国内外私募基金也开始进入文化产业。从上可以看出,证券市场已成为文化产业融资的新平台。为此,财金媒体应重点对文化企业上市的一些经典案例,尤其是一些中小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经验进行深入剖析,以给更多的文化企业融资提供经验。

保险业也在积极尝试对文化产业进行支持。2011年1月,我国保险支持文化产业试点正式启动,并公布了首批11个试点险种和3家试点保险公司。作为文化保险的先行者,人保财险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比如,2011年7月,人保财险北京分公司签署了文化产业保险艺术品专属保险第一单,为价值高达1.2亿元的艺术品提供从馆藏、展览到运输各个环节的艺术品综合保险保障。虽然保险公司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但是在全国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浙江东阳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截至2011年8月末,入区企业达420家却没有保险公司提供相关保险服务[4]。鉴于此,财金媒体在重点报道保险企业创新和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保险产品的同时,还要对保险公司对文化企业的支持现状进行专题报道,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小而分散;部分国有龙头文化企业经营机制滞后,市场竞争力较弱;文化企业核心资产无形化,存在“轻资产”的特性;知识产权评估、交易市场体系不健全,质押担保存在一定风险,是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财金媒体要通过高端访问、专题论坛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融资担保创新途径,落实物业抵押、版权质押、收费权质押、应收款质押等担保方式,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贷款风险分担机制,支持文化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鼓励各类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扩大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规模。

其次,要重点关注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状况。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观念已深入人心。文化的产业功能、经济属性得到普遍认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但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旧存在着不足,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还面临很多困境。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财金媒体应关注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对一些中小文化企业的创新要加大报道力度。同时,要加强对文化企业改制的报道,尤其是对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要进行提炼和整合,以专题和专刊的形式呈现出来。

第三,科技对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作用不可忽视。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引人注目。如今酝酿多年的“三网合一”,在第三代移动通信(3G)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的融合发展中即将变成现实。据预测,‘三网合一’将会带动上万亿的硬件投资以及1500亿到2000亿的数字内容的创新支持,这都是财金媒体在报道文化产业方面应抓住的热点和亮点。

三、加强交流互动,使报道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媒体宣传的效果和质量,关键是内容能否引起读者共鸣,而共鸣则要通过媒体与读者的交流互动来实现。为使文化产业报道达到最佳效果,财经媒体要注重与读者交流互动。

首先,要开辟《为文化产业发展建言》、《寄语“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专栏,让广大读者参与其中。《寄语“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要约请政府、金融、文化企业等专业人士撰写一些深度文章,以高质量的内容吸引读者。

其次,短信互动。要充分利用手机报形式,开通“帮你办”、“帮你问”等栏目,为读者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在手机报上预报有关文化产业的精彩内容,提醒读者查看。同时,可以推出读者短信评报栏目,让读者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参与评报(了解哪些报道是读者喜欢看的,哪些是不喜欢看的,需要改进)。

第三,网上互动。可以开通报社QQ,重点进行包装,号码要简单易记,让读者与记者即时互动,以吸引一大批年轻读者。同时,在报纸主办的网站上,可以开通读者信箱、微博等方式,以实现直接的网上互动。对时效性较强的新闻要首先上网,同时记者要改变报道手法,充分发挥财经媒体以深度见长的优势。

第四,视频互动。可以与政府部门、文化企业、金融企业等合作,推出直播栏目。例如,可以邀请政府官员、金融专家、文化企业负责人参与到“传媒-文化产业发展论坛”的视频互动中,讲解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化产业融资创新等,同时开通热线,接听读者的咨询,现场为他们答疑解惑。

总的来看,财经媒体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聚焦读者和文化产业关心的热点和焦点,积极捕捉生动鲜活的报道素材,进一步增强内容和形式的可读性、可行性,为文化产业提供“真金白银”,奉献真知灼见,名副其实地成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力推手。

参考文献:

[1] 张伯里.注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N].人民日报,2011-11-22.

[2] 张红.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N].福建日报,2011-10-27.

第5篇:财经媒体论文范文

解析力是媒体的内在能力,相对于竞争力、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品牌力等能力,解析力为不少媒体所忽视。随着媒介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将更多地关注受众需求,解析力成为媒体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提升财经媒体解析力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传媒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财经媒体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产生与时代特征相吻合的价值:

社会生态:在初富的中国,人人需要理财,人人需要信息,需求的旺盛和需求的多样性既给财经媒体提供了发展空间,又对媒体人的能力提高了要求。

经济生态:随着经济体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资本市场和商业世界每天都在产生海量信息。这些信息真假相伴、良莠不齐,媒体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仅需要道德支撑,还需要专业精神。

传媒生态:由于传媒业自身的发展和现代传播技术的飞速进步,媒介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已远远超过了受众的需求,进入了信息过剩时代。财经媒体的竞争也达到白热化状态,现在不仅要当好信息的提供者,还要成为受众的信息管家、投资顾问。

受众生态:受众对媒体由过去的“被迫接受”,变为现在的自主挑选;对新闻内容由过去的“了解经济形势”,变为关注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对财经信息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现在的从中寻找可投资领域和投资机会。受众普遍采用“有用、可读和时效”的选择标准,期望获得投资理财的直接或间接提示,厌恶散乱无关的信息。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开发和提升解析力对满足受众需求、增强财经媒体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财经媒体报道的客体为资本市场和商业世界,如果媒体的解析力不够,不仅损害自身的声誉,还影响受众的选择,甚至对社会造成破坏。2009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鲁炜在陆家嘴金融论坛演讲时指出:“信息传播的不对称,信息传播秩序的不客观、不公正、不全面,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又一重要原因。采集权被垄断,传播权又被控制,风险被隐瞒,真相被掩盖,在金融市场传播的信息只代表了部分集团的利益,一个错误的信息流蒙蔽着投资者,把资金带向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市场的信息能否被全面、客观、实时、准确地采集、加工、分析、传播,构成了一个金融市场的基础,决定了一个金融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的方向。”①世界众多媒体对此予以报道和评价。这并非危言耸听。在国内市场上,“信息迷雾”和“信息陷阱”造成受众损失惨重甚至血本无归的事件也不鲜见。解析力对于财经媒体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财经媒体解析力的内涵和特征

新闻学中尚无“媒体解析力”一说。由于财经报道领域的特殊性和专业性,笔者在新闻学中难以找到一个恰当词语来概括这一能力的内涵和特征,便引入物理学中“解析力”这一概念。物理学中的“解析力”为耳机芯片对声音信息的还原能力,它是分解力和分析力的合成:分解力是把声音信息分为若干互不交错的部分、分别加以识别的能力;分析力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每种声音的特征属性,将某种声音从复杂的音场中区分出来的能力。有足够的解析力,人们才能听到清晰逼真、原汁原味的声音。

笔者认为,财经媒体的解析力是财经媒体在信息采集、分析、加工、研发和传播的过程中,以受众需求为取向,提取价值要素、还原商业真相、及时作出机会和风险提示的知识和技能的总称。它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能力:

1.快速传播能力。财经新闻信息的市场价值往往是以日、时甚至分、秒来计算的,过后的价值快速递减。财经媒体要有快速采集、加工、传播信息的能力,在第一时间准确报道最新的重要信息,获得话语权。

2.分析提炼能力。根据受众需求和媒体特性精选整合财经信息,利用专业知识作出分析判断,使受众在满足基本信息需要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价值。

3.综合创新能力。对海量信息进行由表及里和由此及彼的梳理归纳,进行独到的商业解读,创造出新的内容。如《京华时报》财经版今年5月连续五天推出的“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调查”,这些报道的素材来自上市公司近年的公开信息,经过记者的分析综合,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4.观点引领能力。财经评论是思想高地、媒体高地,特别在资本市场波诡云谲时,媒体要能积极地体现独家见识及前瞻性观点。这也是媒体应对同质化竞争的利器。

5.个性定制能力。顺应财经媒体市场分众化趋势,将报道内容细分化、个性化,及时向自己的受众推出针对性强、量身定制的信息产品。

6.舆论监督能力。弘扬媒体的批判精神,深入调查剖析市场问题和受众反映的重大问题,揭露黑幕,拆穿“财经神话”,维护市场的公平和受众的合法权益。

7.深度突破能力。深度追踪新闻背后的新闻,挖掘潜在的商业投资价值,不仅告诉受众已经发生了什么,还要告诉受众可能发生什么。

8.市场预见能力。前瞻性和预测性是财经报道的一个基本属性,在重大事件发生或市场行情发生转折时,媒体要能准确研判,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如《第一财经》在“欧债危机”发生初期,就作出“这是一场不亚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灾难,将波及全球资本市场”的准确预测。敏感的受众据此决策,避免了重大损失。

媒体解析力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整体性:解析力是媒体内部的集体认识能力,是采、编、播等方面能力的总和,也是媒体立场、报道内容、专业人才等多方面共同作用形成的。

层次性:一般说来,财经媒体提供给受众的信息可分为基本信息报道、深度分析报道、独家重大报道、未来预测报道等四个层面,这也就构成了财经报道的四重解析力。在实践当中,从第一层面到第四层面,是以前者为基础渐次提升的。

有用性:解析力能够有效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并创造新的价值,帮助受众获得商业运作技能和投资机会,在交易中取得相对有利的位势,增加收益。

内化性、难以模仿性:解析力是该媒体在长期运作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具有深厚的底蕴,并且内化于采集、加工、研发、传播等各个环节;当某家媒体拥有较高解析力时,其他竞争者想模仿不仅十分困难,而且需要付出很大成本。

总之,媒体以报道内容立身,解析力是报道内容形成价值的重要基础,也是财经媒体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提升财经媒体解析力的方法

有多种原因导致了财经媒体缺乏解析力,比如:财经新闻实践尚短,理论建构更显薄弱;媒体内部文化不适应市场竞争;受众市场还不成熟;专业化采编人员严重短缺等。那么,怎样才能提升财经媒体的解析力呢?

笔者认为,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1.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媒体文化

我国的财经媒体大多为主办媒体的“子体”,内部文化承袭了“母体” 的文化。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它们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显得动力不足,在争取市场份额方面显得活力不够;它们的报道对象是新生的资本市场、新业态的商业世界,不仅专业性强,而且复杂多变,用原有的报道标准、规则、习惯和做法生产出的新闻信息产品,既难以得到专业市场认同,又丧失了部分大众市场。因此,媒体内部文化的不适应成为解析力提高的主要障碍。

财经媒体可以吸纳企业文化中较为成功、能充分适应发展的元素,如绩效理念、人本理念、团队精神等,形成自身特有的“媒体企业文化”。大力开展思想创新,树立科学的新闻价值观,强化效能观念、竞争观念和责任意识等,使人们的思想适应发展的需要;开展组织创新,引入一些市场化的管理办法,促进组织内部契约化、绩效导向、竞争氛围的强化,同时注意提高部门之间的合作效率;开展制度创新,科学制定绩效目标、绩效评估等制度,激励员工发挥最大的潜能,增强员工与媒体共同发展的动力。

2.从精准定位入手,深度把握受众的需求

报道内容同质化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不少财经媒体“定位不知找谁”,不清楚谁是自己的受众群体。随着大众传播由“大众”走向“分众”、由“广播”走向“窄播”,这样的媒体若不加快转型,找准自己的目标受众群,将会很快失去领地。

一家财经媒体在一个较大地区或行业里“通吃”,这样的案例过去没有,今后也很难有。所以,每家媒体应该顺应专业化细分趋势,在进行深入的市场细分后,选择确定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受众群。再说,财经媒体不管大小,只要深度把握目标受众群的需求,在同类媒体中做得最好、最专、最强,影响力就会最大,就会牢牢地占据这个市场空间。

把握受众需求是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的逻辑起点,也是破解报道内容同质化的利器。媒体要戴上“市场的眼镜”,善于发现受众需求及其变化,及时改进报道内容与方式,在服务受众的过程中赢得他们的“忠诚度”。

3.培育专家型的采编团队

优秀的财经采编人员对提高财经媒体解析力起到关键作用。他们是能从独到视角出发,解读产业链、资本运作链,用通俗化的语言完成独家报道和深度报道,最终向受众传播商业运作技巧的人。这样的人是财经媒体里的专家,但目前为数太少,造成媒体在新闻信息的采集、评论和分析方面缺少专业性和权威性。

“内育外引”是形成专家型采编团队的基本途径:媒体内部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奖优罚劣的“气场”,为优秀人才成长、优秀作品诞生提供制度保障;形成学习研究氛围,对采编人员进行系统的、长期的、有计划的职业化培训;引进懂新闻懂经济又熟悉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以快速形成“战斗力”。

4.采用“既专业,又易懂”的写作表达方式

受众看懂听懂财经新闻信息,才能获取其中的价值。财经报道在内容上要强调“实而透”;在写作和表达方式上,要做到既能深入(专业深度),又能浅出(大众易懂),力求用简洁的语言来说明复杂的问题,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叙述枯燥乏味的商业活动,把“专业语言”转变成口语化的“公众语言”。

注释:

第6篇:财经媒体论文范文

财政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知识点较多,同时与现实结合比较紧密,导致整个《财政学》课程体系比较庞杂,知识点多且散,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感到非常不便,而且教学效果较差。然而,通过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改善。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财政学;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14001

1引言

《财政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课程以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内容为基础,知识体系涉及财政与税收的基本原理,分为财政篇和税收篇。财政部分包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国债原理与制度、国家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等。税收部分包括税收原理、税收制度与税收管理制度、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与行为税、国际税收等。课程要注重反映财政与税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解读最新税收法律规章制度,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财政与税收知识体系,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技能。

然而,由于财政学涉及的领域较广,知识点较多,同时与现实结合比较紧密,为了能够顺利展开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等课程为知识准备,尤其与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的知识有许多相关和交叉的部分。以陈共的《财政学(第七版)》为例,其内容就包含了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社会福利以及定价原理等等,同时还包含了宏观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金融学中的国际金融和金融政策以及我国的财政发展史等内容。这些原因导致整个《财政学》课程体系比较庞杂,知识点多且散,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感到非常不便,而且教学效果较差。但是,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大改善。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通常指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多种媒体组合,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等特点,它只是多种媒体中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和方法,已广泛应用到高校的教学中,从而打破了“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讲”的传统教法,并发挥了积极作用。笔者通过长期的《财政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一些多媒体应用方面的心得,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进行研究探讨,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

2多媒体教学的积极作用

2.1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形象

多媒体素材主要包括图像、文字、声音、影像和动画,这些素材的结合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声形并茂的表现出来,非常直观形象,明显提高信息传授的效率和品质,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容易理解。例如,在讲授“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时,笔者在介绍完基本的知识点之后,播放了一段我国某省年度财政总结的新闻,新闻中详细介绍了该省分某年度的各项财政支出,给学生留下了较深刻的影响。再如,在介绍“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时,如果仅仅是对理论进行介绍,学生的印象并不会太深刻,教学效果一般,但是通过选择一些案例,再配上一些相关图片,就能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相关原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突出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教学并不是对教材的简单加工和处理,在过媒体文件制作过程中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和难点。例如,在介绍“财政投资性支出”时,教材上用大量的篇幅介绍我国财政投资性支出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以及现状,如果详细介绍以上内容,教学过程会非常枯燥,教学效果较差。此时,对该部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用红字进行标注,再重点讲解,然后用多媒体案例教学加强学生的印象,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扩展知识面,加大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同时,由于多媒体教学往往能够传递大量的信息,因此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介绍“中国分税制改革”时,课本上内容主要是中国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基本上是对当时政策文件的解读,如果仅仅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过程非常枯燥,教学效果较差,但是,笔者在简要介绍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播放一段反映当时历史的视频,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现状,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基础理论的展示方面差强人意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以上诸多优点,在案例教学方面也有着天然的优势,然而,在基础理论的演示方面,多媒体教学显得差强人意。原因是对基础理论的理解需要大量的思考以及思辨过程,多媒体教学由于包含的大量的信息,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多媒体本身,往往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例如,在介绍“开放经济下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时,里面涉及大量的数学推演和逻辑思辨过程,使用多媒体教学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此时,较好的选择是板书教学,通过在黑板上进行一步步地推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能够加深他们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2教学节奏快、信息量大,学生不愿做笔记

一般而言,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是传统教学的5倍,虽然较大的信息含量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其负面作用是使教学节奏加快,导致某些情况下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同时,也会导致学生做笔记的速度跟不上,有的学生干脆就不做了,就等着下课来拷贝教师的课件。这样的结果是,学生虽然接收了大量的信息,但是印象都不深刻,教学效果一般。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掌控教学节奏,将重点和难点突出,上课时可适当停顿一会,让学生有时间做简要的笔记,从而加深印象。

3.3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忽略其他教学手段

由于多媒体教学有着很多优点,因此是年轻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往往也导致教师忽视其他的教学手段。在《财政学》的教学过程中,板书教学和课堂讨论其实也是不可或缺的。板书教学在基础理论的推演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而课堂讨论有时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国债和国债市场”内容时,笔者就以“欧债危机”为例,让学生们首先在课下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让他们将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加深了他们对该部分内容的认识,并扩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4结语

笔者通过切身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一些《财政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心得。正如硬币有两面一样,多媒体教学有利也有弊。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把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与传统教学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才能使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秦福利.谈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5,(10).

第7篇:财经媒体论文范文

“重财经而不唯财经”

财新传媒旗下核心杂志《新世纪》周刊,是一份纯粹的财经杂志,但在这一份纯粹的财经杂志中,却有很多非财经类的报道。

在我们学习期间,从去年10月中旬至今年1月底,《新世纪》周刊共出17期杂志。在这17期杂志各封面文章中,共有5期封面偏重于社会类报道,与经济并无太大直接联系。另有5期是资本金融类报道,3期产经类报道,政经类报道和公司类报道各2期。

资本金融类报道是《新世纪》周刊最为核心和最具竞争力的板块。但与经济并无太大关系的社会类报道在封面的体现居然与资本金融类平起平坐(见下页表)。

《新世纪》周刊所关注的社会类事件可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突发性重大事件、涉及到公共利益的事件、能深刻体现体制问题的个案等等。

此外,在《新世纪》周刊编辑部中,还有一个“环境科技”小组,在每期杂志中也都有环境科技板块。

无论是社会类报道,还是环境科技类报道,在表面上看与财经并无太大关系,《新世纪》周刊为何将它们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理由很简单,表面上没有关系的社会类报道、环境科技类报道,实际上却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重大社会事件体现并影响着整个社会进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环境直接影响到人类未来的生存,这些哪个不是经济的命根子?

因此,财经媒体(包括区域性财经媒体)虽然有“财经”两个字,但不能局限于“财经”,要以宽广的视野观察整个社会的动态,并在涉及人类进步和未来生存的领域保持高度敏感。

“重财经而不唯财经”,这也是《经济导报》长期坚持的办报思路。而《新世纪》周刊对社会类、科技环保类新闻的重视,也印证了“重财经而不唯财经”的合理性。

立足区域,放眼全球

在财新传媒的办公室,有很多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外,他们是财新传媒聘请的编辑记者。

目前,财新传媒不仅在编辑部设有英文组、国际组,还在华盛顿、伦敦、香港、澳门、台北设有常驻记者站;不仅每期杂志都保持了相当数量的国际性报道,还创办了一个针对国外读者的英文网站,向世界传播中国的财经信息。

财新传媒的这种国际视野体现了财经报道的一个特征: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是连为一体的,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的区域性正在日渐微小,这就决定了财经类报道必须有整体概念,而不能完全局限于区域。

山东有近1亿人口,近4万亿元的GDP,这是《经济导报》丰富的营养来源,是《经济导报》生存和成长的基础。但随着统一的全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日渐成熟,经济的区域特点日益淡化,山东的读者也需要大量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财经信息。

正因为如此,《经济导报》一直鼓励记者走出山东,关注、报道全国性的新闻事件。此外,《经济导报》还拥有多名国际型人才,并在2011年专门设立了国际新闻版,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多全球报道,已经获得一批稳定的受众和良好的口碑。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最好的财经媒体,在行政管理上绝大部分都是区域性的。

以财新传媒为例,虽然其总部位于北京,但它的大股东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核心媒体《新世纪》周刊的刊号是海南省的。《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所用刊号也都属于地方。

这些媒体之所以能摆脱行政上的区域束缚,与所属地方的经济优势密不可分――如果没有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就不可能有《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如果没有广东发达的民营经济和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就不可能有《21世纪经济报道》。

山东庞大的经济总量给《经济导报》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力,未来能否依托山东走向全国也未可知。从这种意义上讲,《经济导报》对全国乃至全球新闻的关注显得更加必要。

呼唤全能型记者

宽视野的媒体,需要宽视野的记者。区域性财经媒体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全能型记者。

财新传媒非常重视员工的英语学习,时常为员工进行英语方面的小培训,并为优秀员工提供在国外学习的机会。这使财新传媒的英语人才储备非常充沛,很多员工都能用英语直接与老外交流。熟练掌握英语,一方面方便了采访,另一方面也为查阅国外资料提供了极大便利,而后者在国际金融报道方面是必需的。

财新传媒也要求记者掌握多种传媒技术,如互联网、摄影录像等等,这被认为是全媒体时代记者的必备素质。

第8篇:财经媒体论文范文

【关键词】 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财务管理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理财价值观,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适应经济生活的能力。因此,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较为重要的课程之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企业财务管理内外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这势必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出挑战。在教学中专业教师不能仅满足教科书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将财务基本理论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紧密结合,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这门课程对他(她)的意义,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任课教师偏好理论教学,轻视实验课程教学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在部分院校中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一些任课教师已习惯于《财务管理学》课程理论教学,不愿意在理论教学中插入实验教学,特别在个人职称和科研双重压力下不愿意改变现有教学模式,把实验教学工作看作是额外负担。因为在一些高校,教师职务评聘机制仍不能很好地鼓励教师全心投入理论教学,更不要说是实验教学。在教师职务评聘机制中科研权重仍高于教学业绩和教学责任权重,“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并不能在基层教学单位严格执行,教学质量考核并不能制约教师职务晋升。因此,在一些教师中存在安于现状思想就不足为奇,若没有外在的制度约束,财务管理教学要上升层次是很困难的。

(二)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理解有偏差

使用多媒体教学主要有两个优点:一是使用多媒体能较快地弥补有关非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相关知识欠缺的缺陷。二是提供的信息直接、更多样化,因为多媒体可以提供声音、图像和文字三个方面的信息,教学中同时利用这三种信息,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财务管理课程涉及概念性的内容多,理论性强,前后内容联系较密切。因此,教学中添加反映生活中鲜活事例多媒体教学不失为理解财务管理内容的一条重要途径,不仅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还使学生体会到财务管理这门课程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财务管理课程所有内容都需要图文、声像来展示的。如何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需要任课教师尽心考虑的问题。但在现实中,大部分多媒体教学变成减轻备课的压力、减少黑板板书的手段,其教学课件几年不变,重使用而轻开发。

(三)注入式教学方式仍占较大的比重

目前,注入式、填鸭式课堂教学并不受大学生的欢迎。受财务管理内容多,课堂时间有限等因素的影响,为了完成每一时段教学任务,课堂上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互动时段少。问题同样也存在使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的课堂。由于个别教师对多媒体课件开发投入不够,课件缺乏图像、声音、动画等,难以体现教师讲解更形象、更生动、学生更易理解的特色。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讲得时间多,与学生互动、讨论的时间少,这样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实质是一种变相的注入式教学方式。

(四 )案例教学对训练学生综合能力有限

为了提高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被当作学生提高财务管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许多专任教师在理论教学中穿插一些案例分析,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不可否认,案例分析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且案例分析不需要单独开课。但由于案例是事先组织和规划好的事例,相关条件和问题不需要学生去确定,要求学生按照约定的条件去解决问题;如果案例篇幅大,学生缺乏案例背景的现实感性认识,其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案例教学对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还是有限的。

课后作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作业体现的是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学习他人好的想法,不能分享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可见,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有必要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开展相应综合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出努力。

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一)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增设综合教学实践时间

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应用型高级人才。应用型人才特点不仅有系统性理论知识,还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因此,财务管理教学应增设实践教学时间,尤其是增设综合性实践教学时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那么,如何有效地运行呢?最关键的是在人才培养计划制订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也才能促使专任教师关注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以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在2006年版人才培养计划修订之前,《财务管理》课程一直采取理论教学。重新修订了的2006年版、2008年版人才培养计划,增设了财务管理课内实验、财务管理课程设计或财务管理综合实验。其中财务管理课程设计是利用模拟数据进行实验,让学生运用财务管理各种模型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模式,以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大力推进引导式教学方式

引导性的教学方式主要特点是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充分发挥主动精神的场所。引导性的教学方式做法是:首先,要讲清“为什么”?教学不能只满足学生“会做”,而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因而,本人认为对每一堂课的内容,教师应注重讲清财务管理所处的内外环境、财务管理目的、管理依据等内容,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说明“怎样做”?其包括的内容是财务管理条件、法律规定,实施程序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要与学生探讨“如何做得更好”,其包括内容是探讨财务管理方法未来创新与发展、管理内容变化、理论发展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可见,引导式教学方式是对教师执教水平的一种考验。因此,推进引导式教学方式的关键是保持教师执教水平的良性循环,大力培养、调动年轻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做得更好呢?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渴望被注意、渴望被理解、渴望自身价值被肯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教学方面要继续发扬“传帮带”文化。“传帮带”一直是培养年轻教师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是教学经验不断累积的结果以及学识不断提高的体现,每一个人的经历、品质不可复制,但教学经验是可以传授、模仿的,因此“传帮带文化”对高校师资队伍培养尤为重要和可行。

(三)坚持、定期地开展多媒体教学示范性活动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各个高校提高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效果的现代教育手段之一。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手段相比,主要突出了“现代”二字,其目的是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特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在高校有一批很敬业的教师,其课堂多媒体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肯定。如何让更多教师学习、吸收,坚持、定期开展多媒体教学示范性活动很重要。首先,课程所属单位的教学主管要将多媒体教学建设、发展列入每学期工作日程当中,使多媒体教学质量工作常态化;其次,利用每学期课程结束后的空余时间将本学期被学生称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软件予以展示,并开展多媒体教学质量评比活动;第三,加强示范性活动后续培训工作,传授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处理,如声音、图像的制作及其使用,与课程内容如何紧密关联;多媒体信息量大,如何使学生的思维能跟上幻灯片切换速度;补充适当的板书。板书的好处在于过程清晰,节奏与学生的思维基本同步,因此,在关键内容或关键过程上,辅之与板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永立,李素英,等.对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6,(5).

[2] 李凤莲.关于高校初任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技能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2008,(3):152-154.

[3] 王广谦.创新教育需贯穿教育全过程[N].中国教育报,2008-05-16.

[4] 于玉林.开设《高级会计》实验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9).

[5] 王春英.财会案例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解决方法[J]. 商业经济,2008,(10).

第9篇:财经媒体论文范文

既然如此,那些约束公权力的规范就不能适用于媒体,正如不能适用于私人一样,因为公私有别乃法治社会之圭臬,尽管这一区别在某些领域出现了些许松动。

然而,在葛宏一案中,其被看成“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准国家工作人员”,被诉“卖头条”等事,一审背上受贿、贪污、毁坏账簿之罪名。媒体的编辑,如何成为“(准)国家工作人员”,并犯下贪污受贿之罪?

熟悉中国媒体的人士都知道,大多数媒体隶属于行政机关或者事业单位,自身也往往被界定为“事业单位”,媒体的负责人大都有行政级别,经费全部或者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在这种情况下,将媒体人士视为“(准)国家工作人员”似乎没什么不妥。

因而,如果证据充分确凿的话,葛宏被指构成贪污,不能说不合乎法理。

根据中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之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此外,该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三百八十七条也同样规定了“国家工作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犯的情形。

毋庸置疑,如果将《南阳日报》视为“(经营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将葛宏视为“(准)国家工作人员”,他可以构成贪污的主体。问题在于,《南阳日报》是否依然是一个依赖财政拨款运作的事业单位?或者说,它所经营管理的财产是不是“国有财产”?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葛宏的贪污名恐怕就值得商榷。

尽管《南阳日报》在名义上是一家机关报,但从案件披露的信息来看,其运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广告收入,这一点,可以从葛宏获得该报广告部分发的47.8万元“奖金”中看出。

目前此类“机关报”不少生存维艰,发行量日渐萎缩,甚至靠“摊派”度日,不得不想方设法搞创收,尤其是在“断奶”――财政支持减少或者终止――之后。

实际上,包括一些“机关报”在内的很多媒体早已自负盈亏,实行企业化经营和管理,并不从政府手里拿钱或者得到的拨款极为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媒体更类似“戴着红帽子的企业”。如果它们的经营运作不再依赖财政拨款,也就谈不上管理经营国有财产。如果不涉及国有财产,如何分配使用其经营性收入就成为单位内部之事,给当事人扣上贪污受贿的罪名恐怕就不那么妥当了。

无疑,在媒体身份尚未明晰的大背景下,轻易对自负盈亏的媒体挥舞起刑罚的大棒,恐怕对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对媒体身份的理解和界定不能只看表象,还要看其实质,看其实际运作方式和经营管理财产的来源。更别让贪污受贿之类的罪名成为阻碍媒体和新闻人披露信息、揭露真相的一道屏障。

问题的症结在于,能否让媒体不再是机关或者事业单位,成为真正的私法人。从性质上讲,媒体和其他私营行业并无根本区别,而言论自由亦有宪法之保障。

也许有人担心,媒体企业化和放开之后,再出现“卖头条”之类的情形怎么办?

其实,开放后的媒体至少面临两方面的约束:一是竞争的压力,二是行业自律。经验表明,竞争的力量会导致优胜劣汰,会把那些行为不端的媒体淘汰出局。如果媒体触犯法律,秉公处罚自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