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财经类院校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

财经类院校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

1地方性财经类院校会计教育国际化动因

1.1教育政策国际化驱动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开放促发展的方针,多渠道、多领域地进行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这一改革发展纲要不仅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促使了高校提升办学水平。为促使改革发展纲要在会计教育领域的落实,财政部在《会计行业人才中长期人才规划发展十年规划(2010-2020年)》明确规定,“高等教育阶段的会计教育要培养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教育与经济关系理论认为,经济促使教育的改革发展,教育需要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人才保证才能维护经济的稳定繁荣[1]。地方性财经类院校作为国家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机构毋庸置疑地需要去落实国家政策,而且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柱,理应为地方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因此要培育地方性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这就迫使地方性财经类院校的会计教育走上国际化发展之路。

1.2会计内生性本质使然

会计是以货币作为衡量价值的单位,在按汇率作相应调整后,会计被作为世界商业通用语言,自产生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国际化的进程,具有国际商业语言本质属性。这种属性深刻地体现在解决跨国公司发展,资本市场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发展,预防、消除金融危机需要,解决国与国之间贸易纠纷需要等问题上,都要求有一个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国际统一的会计准则形成,实质上要求会计作为国际间沟通的商用语言,无论何时、何地其会计处理方式方法都应该相同,实现会计准则之间的等效认证,这也是通常意义上的会计准则趋同。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致力于会计准则趋同工作,逐步让会计教育国际化相互接轨,到21世纪欧美发达国家间已经采用了通用的会计准则。为与国际接轨,2006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深刻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在结构上与具体准则日渐趋同,标志着我国步入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2010年财政部又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进一步表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会计作为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的本质属性体现在会计准则趋同,国家间的会计准则趋同本质上就是推动会计国际化,促使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国际化,从而内生性地推动会计教育国际化。

1.3“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催化

“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投资发展的最强之音,也是各国合作交流的时代之音。2006-2016年,中国全球500强公司数量从23家增至110家;中国的对外投资额从161亿美元增至1701亿美元;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的对外投资更上新台阶,2014-2016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超过500亿元;在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3049亿美元。“一带一路”的海外投融资规模和海外并购交易量不断攀升,迫切需要会计行业以国际先进理念、标准和方法来服务国家建设。地方性财经类院校是“一带一路”的活跃因素,肩负着会计行业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任,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2016年教育部了《“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以鼓励高等院校立足自身特色和本地区积极参与与沿线各国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来华留学质量,优化境外合作办学。这一计划不仅被视为地方性财经类院校参与“一带一路”教育建设的金牌保障,而且大力加速了会计教育国际化进程。201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的首份“一带一路”调研报告显示,财经类院校的ACCA(国际会计)应该加速将焦点投向会计政策的融合、国际税收政策的协调,以及国际化的财会队伍的培养将如何促进商业合作与全球贸易。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平台,“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为地方性财经类院校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条件,国际会计(ACCA)的焦点投向也指明了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方向,这些现实的因素不断催化地方性财经类院校步入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浪潮。

2地方性财经类院校会计教育国际化现实境遇

2.1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立足社会现实,缺少国际视野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持有的一种倾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个人本位主义取向;二是社会本位取向。教育目的的取向具体体现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反映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目前我国地方性财经类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往往倾向于社会本位,以追求培养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人为根本目的,却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人国际视野的培养。两者都是因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设定培养目标,而就学生个人能力层面而言,地方性财经类院校只字不提“国际”二字,教育部直属财经类高校则要求培养学生成为知晓“国内外”惯例、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贯穿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具有重要导向功能,缺少国际视野与国际能力的培养,会从根本上导致师生降低走向国际交流的意愿,阻碍会计教育国际化进程。

2.2国际会计课程设置:基本流于形式,忽视会计国际化本质

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下会计专业教育的共识,国内许多高校为了与国际接轨相继开设了相关国际会计专业。据统计,我国80%的地方性财经类高校已经开设了单独国际会计课程,如湖北经济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广东财经大学的会计本科专业均设置了国际会计方向,天津财经大学的会计本科设置了ACCA方向,上海财经大学设有英国会计、CPA、ACCA和CGA四个国际会计本科专业,江西财经大学也设有ACCA本科专业[2]。然而一项调查发现,关于这些高校国际会计课程的实施存在三个明显的现象:一是大多数高校引入国外原版的英文教材或者以某项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资格证教材为主,简单地认为英语教学或者教材的使用便是会计国际化;二是大多数高校采用国内的英译本,真正触及会计国际化课程并不多,并且大多被置于专业选修课程;三是大多数高校课程设置存在遗漏,忽视了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转移价格、国际经济法、跨国公司业绩评价、国际会计信息披露等国际化课程内容[3]。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企业活动已经超越了国界,国际会计教育产出的会计人员,如果不能深入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信息披露、国际财务报表以及相关国际法律法规,就不能为国际经济商业活动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也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地方参与境外投资,及向境外企业提供会计服务,更不能与其他国家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国际会计课程采用外文授课,引入国外资格证书,运用国外教材都是会计教育课程实现国际化的基础条件,不应停滞于此、流于表面,而是需要从本质上去深入实施会计专业教育国际化课程,培养具有国际思维与国际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地方参与“一带一路”经济建设。

2.3国际会计师资力量:双面型师资短缺,外语与会计教学“两张皮”

教师劳动社会价值论认为,“教师是社会发展的‘中介’‘纽带’,是过去和未来之间一个活的环节。”教师的工作,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推动着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迫使地方性财经类院校加速会计教育国际化,推动国际会计人才的培养。教师不仅在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充当着纽带作用,在未来国际型会计人才培养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是推动会计教育国际化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必不可少双面型会计教师。所谓双面型会计教师是指既精通一门外语,又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且能够使用一门外语或者多门外语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具有外语与会计双层专业知识结果与能力的教师[4]。目前国内地方性财经类高校承担国际会计教学课程的师资力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外籍教师;二是本土外语教师;三是会计教师。外籍教师主要是由合作高校或者项目引入的其他国籍的教师,这类教师往往具有西方思维逻辑,同时能够娴熟使用英语或者其他语言进行会计教学,能够很好地推动会计教育国际化,但是由于引入一名既有外语能力又有高水平、高学历的会计专业外籍教师手续繁杂,费用昂贵,导致引入的外籍教师数量较少,或者就短期聘用个别外籍教师上课而已。本土外语教师通常能够用外语从事教学,但是由于学科结构问题不一定能够从事会计专业知识教学,往往语言与会计专业授课就相互分离,自成体系。会计专业的教师具有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但是不能准确用外语讲授会计专业知识,能够用外语讲授会计专业知识的只有极为少数的年轻教师,甚至没有。例如,李春华[5]教授在他的研究中就明确提到他所在的学院会计专业拥有一支开拓进取、团队精神良好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7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5人,博士1人,硕士6人;但是没有一人能够熟练地使用外语教授会计专业知识。因此在他的研究中也提出要加强双语会计教师的培育,防止外语教学与会计专业授课各成体系。早在2013、2014年的中国会计教育年会中,众多学者关于国际会计师资也达成共识:“双面型会计师资成为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地方性财经类院校会计教育国际化进程,限制着其会计教育国际化水平。”因此,地方性财经类院校需要真正意义上步入会计教育化进程,深化发展国际会计,那么培育和引进双面型会计教师已是势在必行的举措。

3地方性财经院校会计教育国际化策略选择

3.1构建明确国际化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领域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具有方向导向的作用。基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培养目标,必须依据社会现实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构建。基于人本主义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构建则是从个人能力的发展需求进行专业教育。明确完整的专业培养的目标不仅要基于社会本位论,也需要基于人本主义两者的融合进行构建目标。地方性财经类院校国际化的会计专业的目标构建,应该从地方经济发展现实需要和学生国际视野与能力的需求出发,进行构建专业培养目标。因此,地方性财经类院校构建会计专业明确的国际化培养目标,一方面要根据地方参与“一带一路”国际经济投资建设的需要,以《会计行业人才中长期人才规划发展十年规划(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作为基准点;另一方面从会计师能力培养层面,结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成为胜任的执业会计师》(IEP2)的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两个层面综合制定突出培养适应“一带一路”经济建设跨国化,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国际竞争力以及较高的会计行业水准和政策理论水平,不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了解世界他国文化,同时能够突破文化差异的障碍,吸取人类文明成果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3.2革新国际会计专业培养课程体系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用语言的本质属性要求各国在经济商业交往中需要实现会计准则的趋同,会计教育中的课程也要实现国际化的接轨。会计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国际化不仅是会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指标和内容,也是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内生性的要求,那么在课程体系中必须真正触及深入革新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以及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等内生性会计国家化课程。外国学者卡拉曼(Karreman)也指出,发展中国家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亟须改进的领域有:第一,强化关于最新国际准则发展的内容的国际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核心课程;第二,加强一般的商业课程,如公司治理、国际贸易、战略规划、组织发展、市场、信息与沟通技术等。此外一项针对地方性高校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的调查也显示,90%参与调查的人认为,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跨国公司业绩评价、比较会计制度、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均为会计国际化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6]。因此,地方性财经类院校革新国际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首先参照IAESB的《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第二号—职业会计教育计划的内容》(IES2)围绕其会计教育国际化标准革新课程体系;其次强化推进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国际财务报表分析、国际转移价格、比较会计、区域协调等国际化内生性本质课程的实施;最后增设国际会计实践课程,定期派送学生进入跨国企业、合资公司、跨国集团进行国际会计操练与实践,在课程中形成国际视野与会计实操能力。

3.3优化国际会计师资结构

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是实现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任何一所大学只有具备了能够教授国际水平的专业课程的师资队伍,才能谈得上教育的国际化。调查研究显示[7],双面型专业师资短缺已经成为地方性高校推进会计国际化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阻碍因素。由于双面型会计师资队伍的短缺,导致外语教学与会计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已经成为会计教育国际化研究领域有目共睹的现实。为解决双面型师资队伍短缺,推进外语教学与会计专业教学相互融合,地方性财经类院校应该坚持“外引内培”的原则进行师资结构的优化。“外引”是指引入具有外语思维逻辑,同时能够娴熟使用英语或者其他语言进行会计教学的外籍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师。“内培”是指内部培养在职教师,一是不定期组织年轻教师前往英美澳大学参加外语和会计专业教学培训;二是定期选送会计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教师到国外企业接受实践训练;三是开展会计授课教师外语口语培训班,强化外语口语训练;四是选送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到国外进行会计专业课程培训;五是组织双语教学竞赛、双语教学观摩以及国际化学术研讨会议。

4结束语

当前地方性财经类院校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会计国际课程以及会计师资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致使陷入发展的困局。为了促使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不断前进,地方性财经类院校应该极力破除困局,构建明确国际化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革新国际会计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优化国际会计师资结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陈春华.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研究——基于国内10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2013(16):31-34.

[3]黄俊霖.东盟国际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对策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商业会计,2017(12):128-129.

[4]唐亚娟,左志刚,陈文彬.高校专业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与协调——基于会计专业国际班的调查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6(8):90-95.

[5]李春华.国际化教育中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探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4,28(2):104-107.

作者:黄俊霖 韦鑫 许少千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