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财经管理专业范文

财经管理专业全文(5篇)

财经管理专业

第1篇:财经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的交叉复合型学科,管理学、经济学是财经院校的主干学科,开设相关课程比理工院校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却处于劣势,尤其在实践教学方面。但是,对于未来从事工程管理的工程师,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不可或缺,除了理论教学,基本的技能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是培养具有实践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过程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将财经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办出特色,培养出色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1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重理论轻实践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使开设了实训(实验)课也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仅仅把实践教学当作理论教学的辅助验证。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以室内作业为主,任课教师工作量相对较小,因此实践课的课酬低于理论课,有的院校的实践课课酬甚至仅占理论课的三分之一,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又不同,如测量实训必须户外进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需要到施工现场,对任课老师有更高的要求,包括现场的管理、学生安全保障等,难度大责任重,如果一刀切和其他经管类专业一样课酬偏低,必然降低教师投入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实践教学中仍然沿用理论教学的方法,由教师主导教学,学生只是跟随老师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任务,是典型的被动学习,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参与性。

1.2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双师双能型”教师

财经类院校不是工程类专业背景高学历人才的首选,出于自身职业发展的考虑,理工科院校更受青睐,导致财经类院校在引进工程管理专业师资时面临困难,师资力量不足。据调查,财经类院校很少有或者没有专职的实验教学老师,实验课程教学多由缺少实践经历和经验的理论课老师兼任,教学质量无法保证。2015年10月,教育部提出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也重点强了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的重要性和路径。但是由于建筑企业待遇远高于高校,以及从业环境和高校截然不同等原因,从企业引进高学历人才的机会不多。而“从高校到高校”的青年教师面临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在学校未能形成制度的情况下,没有精力,也没有机会从事工程实践工作。因此,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不仅师资力量不足,“双师双能型”教师更是缺乏。

1.3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教学资源缺乏动态分配

学生将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灵活应用于未来的工作中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如上节所述,财经类院校缺乏“双师双能型”教师,相当一部分老师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因此对企业实际的能力需求缺乏了解,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之间存在差距。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内在联系不言而喻,如果两门课开在不同的学期,而且理论课的教学未能有效地联系实践,不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似乎懂了,到了第二个学期上实践课却一头雾水,无从下手,甚至有的同学还要回过头来复习理论知识。同一个班的同学进度有快有慢,给课堂的组织带来困难,老师指导起来也很辛苦。但是,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分别开设是大多数高校的做法,财经院校也不例外,这样做一是方便教学管理;二是有利于实验室资源的调配。只有打破僵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动态调整。

1.4实验室差强人意

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和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不同,需要大量仪器设备,实验室具有占地面积广、建设成本高的特点。大部分财经院校认为工程管理专业偏管理,对工程技术知识的掌握不需太精太深,而且财经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招生规模较小,实验室利用率并不高,综合考量之下一般不会单独建设实验室,而是利用软件实训,虽然解决了设备和场地的问题,但其实质功能与一般意义上的机房无差。没有政策上的支持,实验室建设经费有限,再加上没有足够的自主权,实验室缺乏自主运转能力,由于经费申请程序繁琐而常常重复上交材料,审批时间过长导致不能及时更新升级软件,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

1.5现场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

工程类现场实习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施工企业考虑到组织管理的难度和风险性,一般不愿意接收学生到现场实习。理工类院校依托强大的工程背景,建设先进的实验室,利用学科优势,联合施工企业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参与重大工程关键建造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研发,通过与施工企业的全方位合作,给学生提供长期稳定的工程实习岗位,这是财经类院校无法企及的。

2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2.1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以老师讲解或示范为主,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这种教学模式太过呆板,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事实上,实训项目往往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改变教育观念,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鼓励同组同学互相协作、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实训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另外,教学也不该局限于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科竞赛以促进自主学习,比起一味听老师的讲解,效果更好。教师在竞赛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答疑解惑,与学生“共同奋战”。赛后,教师可以以竞赛的案例作为授课的内容,结合当下工程管理动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

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学队伍为实践教学的效果提供了保证,实验师资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实践教师的培训,组织骨干教师赴“双一流”高校、理工科院校参加培训,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参加学术会议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学习最新技术。例如,随着BIM技术在建筑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应充分认识到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实践老师参加BIM技术的相关培训并将最新的成果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更好地对接社会。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培训,壮大“双师型”师资的实践教学队伍,创造条件争取与社会认证机构合作,共同开展BIM等认证活动,有效激发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考试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按照教育部“双师素质”从业准则的要求,教师每五年考核期要有累计两年的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学校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待遇上给予保障,鼓励实践教师到企业挂职和顶岗工作,学习更多的实践技能,增加感性认识,搜集教学素材从而在课堂上更多地传授企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2.3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研究性学习在综合实践中的作用为了体现财经类院校的特色,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常常开设了比较多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如会计学、财政学和西方经济学等,在总学分不增加的情况下,实践课的学分相比理工类有所减少,可以在理论课的教学中穿插课程实践,如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应注重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开展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加强建设项目评估、工程估价、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施工组织与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课任课老师之间的合作,课程设计尽量采用同一工程案例,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系统化培养。毕业设计(论文)等综合性实践活动要求所有实践操作都由学生独自完成,具备研究性学习素养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优势,能够较好的完成。因此,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以自己的科研项目或企业横向课题为驱动,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参加“挑战杯”“ERP大赛”等创业计划竞赛,通过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

2.4运用网络及多媒体,创建现代实验教学平台

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仿真技术构建虚拟工程实验室既可以弥补财经类院校没有条件建立实体工程实验室的缺陷,同时可以拓宽传统实验教学的外延。一方面,虚拟仿真实验设置逼真的生产活动场景,使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增强感性认识,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培养职业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工程实验耗时长,有限的教学课时不能完成所有的实验,常常留有遗憾,如果利用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进行视频教学、远程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实验,完成更多的实验项目,实践教学内容就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延伸。

2.5加强实习的监控与管理

首先,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提前将本年度的实习安排包括时间、实习人数告知基地,与企业相关负责人沟通,了解实习基地在建的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和调整实习进度计划,有条件的话组织学生在不同的工地交叉观摩,让学生实习的内容更加全面,满足实纲的要求;其次,校内外指导老师发挥各自的作用,企业委派经验丰富的技术及管理人员现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校内指导老师及时批阅学生的实习日记,评价实习效果;最后,定期检查实习基地,对于安全措施不完善,不给学生安排具体工作、实习流于形式的基地采取摘牌的方式解除合作关系,在加强存量实习基地管理的基础上,努力开辟新的实习基地,丰富实习基地的类型。

3结语

本文就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财经类院校相较于理工科院校存在一定劣势,如师资力量的不足与企业的横向合作较少,因而实践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再加上经费不足、资源管理僵化等问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改变教育观念,从教学方式、资源配置、实践教师队伍等角度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互联网+”背景下创建现代实验教学平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弥补实验室的不足。

参考文献

[1]任宏.建设工程管理概论(第三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2]范姣莲.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探析———以北京地区22所高校为例[J]教育研究,2016,37(3):150-154.

[3]张素姣,张晶,阎俊爱.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17(4):34-38.

[4]潘鹏程,赵大海,王鼎.土木工程类大学生生产实习过程思想问题及应对策略[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2):94-97.

[5]罗映红.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19,(12):48-55.

第2篇:财经管理专业范文

创业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其要达到的结果标准,既是教学体系设计的依据,又是教育效果评价的导向。因此,对于在创业教育刚起步的财经类院校来说,创业管理教育目标应与发达国家的目标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可以更注重对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对创业生涯的正确理解。具体来说,财经类院校创业管理教育的目标可以考虑以下方面:

1.理解创业精神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应理解创业是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导向,带给受教育者不是简单的职业选择或规划,而是市场机遇的发现和开发,更是个人潜能的挖掘与人生品质的提升。

2.了解创业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创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对创业的认可,更能促进大学生在创业机会识别中有更好的宏观把握。

3.理解创业管理教育的核心内容。与传统管理教育不同,由于创业管理对企业成长的理解是整体性而非职能化的,因此,创业管理教育的核心内容应基于创业过程的整体管理来设计,提升的是系统管理思考和执行的能力。

4.资源整合能力。传统管理也需要整合资源,但创业管理在资源的整合上更具创新要求。创业管理对资源的理解更注重外部的网络一关系资源,这一资源的整合不仅具有无限潜力,同时也给创业者带来更大的想象和创新空间。创业管理教育要以此为出发点。

5.自我价值发现。创业的重要目的是实现机会的价值最大化,所以,创业管理教育的目标则是要让创业者首先能发现和科学开发自我的潜在价值。

6.掌握管理知识和技能。创业管理教育最后一个目标是传授创业者基本的创业管理知识和技能。创业需要热情,创业管理却需要冷静。这种冷静建立在对创业失败的正确思辨以及风险承担意识上,而管理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思辨的工具和风险承担的自信。

二、创业管理教育的内容体系

构建创业管理教育的内容体系核心在于建立起科学的创业管理教育教学体系。并且,创业管理教育教学体系应紧紧围绕着创业管理教育的目标体系来设置。目前,大多数财经类院校教学体系还是沿袭传统管理教育的设置体系。由于创业管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创业知识与技能传授、创业能力提升及创业综合素质的培育。所以,其教学内容应该围绕“培养成功的创业者或创新者”这个目标而设计,包括“创业精神与意识教育”、“创业知识教育(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以及“创业技能教育(实践行为)”三个维度的内容,以此实施财经类院校教育的战略转型。并根据创业管理教育培养的目标,建立起合理的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应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相结合、以专业能力特点为导向”的原则来设计。同时应优化创业管理相关教学方案和计划,真正将财经类院校创业管理教育的战略目标实现建立在每一门基本的创业管理相关课程上。

三、创业管理教育方法体系

创业管理教育方法的广泛探索能更有益于创业管理教育的推广,作为有别于传统的管理教育,创业管理教育方法的选择应注重创业活动的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创业过程的整体性。即基于创业整体过程来理解和学习相关的创业管理理念、知识和技能。其二,创业活动的实践性。我们认为,创业管理教育的方法要突破“课堂+课本+讲解”的模式,注重案例和考察,应该在培养问题思考方面下工夫,因此,其核心问题是教学体系的设计。创业管理教育的教学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板块,分别是理论灌输、实践知识、实践行为;而其中创业活动的实践性决定了创业管理教育很难借鉴传统管理教育的成熟方法,综合已有的一些创业教育实践和研究,创业管理的实践教育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创业实习企业基地。以各种性质的合作企业为基地,在企业人员和老师的联合指导下,促使潜在创业者把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把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实践创业的基本技能,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实战创业能力。

2.创业实习中心。由学校或社区提供固定的场所,作为校园“孵化器”,为有潜力的潜在创业者提供相应的创业硬件与软件环境;并由专家提供创业指导。

3.创业社团。由学生为主体组建的正式与非正式组织,这些组织可以有真实的活动场所,也可以是网上的虚拟世界,具有自主性、专业性、经常性、实效性、稳定性等特性。

4.创业实践岗位。指为潜在创业者个体创设的实践岗位。可以是勤工俭学岗位,还可以是企业兼职岗位。这种形式具有个体性、实际性、效益性等特性。通过岗位实践,可以开阔视野、发挥专业技能、提高创业自信能力。

5.大学科技创业园。专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的活动场所,又称“孵化器”。创业园通过提供硬件与软件创业环境,吸引具有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师生实施创业实战。

四、创业管理教育的保障体系

1.制度性保障。作为财经类院校创业管理教育实践,首先,应该建立起创业管理教育的相关机构和组织;其次,要制定相应的创业管理教育推进计划,特别是作为一种战略,在教育大纲中融人其内容;最后,把创业管理教育的重要性同大学的远景和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

第3篇:财经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1引言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这就对旅游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得他们在校期间就具备从业的相关素质和能力,是摆在旅游类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2吉林省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2.1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需求还存在错位现象

从人才培养方案上看,部分财经类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存在“重理论、弱实践、重成绩、弱能力”的现象。由于旅游的快速发展,急需旅游人才,因此很多用人单位希望能通过短期培训就让学生直接上岗,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然而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出现了偏差,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很快的适应旅游相关的工作,造成供需错位的现象。

2.2课程体系不完整,专业特色明显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体系的构建关系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现在的旅游管理专业大致分为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3个专业方向,由于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个别专业发展还是很滞后,特色不明显,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

2.3部分财经类高校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内容单一

实践教学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部分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流于形式,为了实习而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不到应有的知识,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没有提高,使实践教学内容和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不吻合,不仅消耗了学生的宝贵时间,还影响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影响学生日后的就业选择。

2.4财经类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于加强

师资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队伍中有企业实战的经验的教师数量非常少,这样学生在实习或者工作时,会有书本知识无用这样的错觉,进而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科的发展。

3吉林省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

3.1制定符合旅游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吉林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黄金时期,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因此,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依托学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优势学科,同时也要考虑用人的需求,培养不统层次的适合不同需求的,并且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各级各类人才,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尽快的适应社会,同时还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3.2构建有专业的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符合本学校的专业特色,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最终的目标,课程的安排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设置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体系方面,可进行模块化教学,细分为学科基础、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可细分为专业认知实习、课程实践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模块。通过实践教学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尽早的接触和适应工作环境,并且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的学习,外语应用能力,管理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丰富理论,做到学以致用。

3.3借助优势学科,加大校企合作

继续依托学校的经济、管理等优势学科,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管理学和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同时,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另外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能力高、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改革当中的一种新诉求。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的学业和就业能很好的衔接起来,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能够在旅游行业各领域前沿独挡一面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只有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才能获得用实践验证和思辨所学的知识,进而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真正学有所用。

3.4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师资水平

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将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要将现代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手段并用,不断改革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另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校企合作、进修访问等途径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

4结论

当前,人才的培养已经一项重要的工作,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结合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借助财经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优势,制定符合旅游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有专业的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借助优势学科,加大校企合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师资水平,为培养既掌握旅游管理知识又通晓经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明菊,李金荣.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新思路和方法[J].企业文化,2013(7).

[2]赵黎光,刘明菊.财经高校生涯规划课对就业工作的影响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4).

[3]张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习模式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0(9).

[4]赵黎光,刘明菊.财经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7(10).

[5]邓雷.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

第4篇:财经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不匹配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了解和熟悉“三农”问题,具备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能在农牧行业企业从事数据分析与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完全考虑人才目标的实现,课程设置重复率较高,同时该专业设置有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其中专业实践课包括课内实验(实训)、集中实践课程、创新创业、素质拓展四个部分。转变应用型本科以后虽然在课程设置上做了修改,增加了实践环节,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重”专业基础课程,“轻”专业实践课程的情况。

(二)教学过程组织设计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

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虽然在培养方案中列出了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授课教师仍然依据传统的理论授课方法,而非“问题导入”式组织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在实际组织与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训练机会很少,学生仍然缺少“观察—体验—反思—改进”的课堂训练机会,而且很多实训课程只是在班级内部进行的,无法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实践,无法提高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地方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作为高校并没有及时调整相关的教学方式,也没有真正发挥应用型本科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应用型特点,学院层面应该加强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视,提高教师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等的认识。学生的学以致用,需要教师能够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授课,所以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之前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或者从事过相关行业或者领域的研究。然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职教师大多数都是青年教师,很多是直接毕业来到学校任教,缺少实践经验,在学生专业课程实践指导这个环节比较薄弱,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教师匮乏。同时高职称的人才比较缺乏,主要都是以讲师为主,导致教学科研缺乏开拓性成果,这些都不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一)抓好课程体系建设这一核心,实现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

首先,课程体系方面应充分考虑精准扶贫这一政策对专业领域人才规格需求及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具备一定弹性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本科高校培养什么样人的价值诉求和具体规定,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是否规范的衡量标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最关键、最核心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新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应以服务农村发展为导向,助力乡村振兴,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区域脱贫。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相一致。针对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模块构建中的系统问题,高校应尽快建立与当前形势相匹配的应用型课程,更新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相吻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在核心课程的安排上给予倾斜,不仅是学时方面,更要结合甚至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重点基础课程、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成。实践课程的设置兼顾实践性、创新性,更要突出与时俱进。

(二)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相结合,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深度融合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要发挥好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离不开高校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而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存在的实践能力欠缺现象确实普遍存在。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高校应多给青年教师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如进修、访学、有目的性的培训。其次高校应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或校外基地进行实习,在实践中操作,保证在校教师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接轨,有利于服务学生。也可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引进地方企业尤其是农牧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进行实践授课。或者也可聘请相应行业的企业人才或专家,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座或者进课堂,传递农牧业最新领域的相关情况,解决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就业的困惑,不仅能激发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潜能,也提高了他们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三)深入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

1.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依托“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研究院这个平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主导的社会实践活动,可由专职教师带队,也可结合本院教师的科研情况,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社会调研,进一步加强高校与贫困地方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并通过这种形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2.深化校企合作,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发挥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使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为企业定制与时俱进的人才。第一,抓好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这个时期是学生把学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关键时期,是学生专业能力、职业技能培养及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要加强校企合作,将实习放在和学校有深度合作的企业当中。第二,在校企合作单位中建立一些实训基地,可以直接到企业演练,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的企业运作过程中得到提高,摆脱课堂实训的弊端,充分发挥基地的优质资源优势。第三,与校企合作单位签订协议,开展订单式培养,学校和企业联合办班,向农牧企业输送精准人才,为地方产业扶贫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蒋宗珍.应用型本科院校"三三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69-72.

[2]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65-70.

[3]方婷,于亚辉,曾绍校,梁鹏,庞杰,郑宝东.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食品工业,2019,40(1):298-300.

第5篇:财经管理专业范文

(一)自卑心较强,缺少自信

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有很一大部分是由于高考失利,没能如愿以偿地考上自己向往的本科院校的学生。这种现状与自己设定的理想目标相差甚远,在心理上有强烈的挫败感,逐渐便会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学生不能正视自己,开始怀疑自己,消极地对待人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很难适应大学生活。

(二)家庭环境优越,自我个性鲜明

现如今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绝大多数都是“90后”,并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优越,导致一些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娱乐消费上,加上许多学生从小娇生惯养,渐渐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在学习生活中,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对待学习没有积极性、对同学漠不关心等。这种鲜明的性格特点导致他们很难融入到集体中。

(三)学习基础薄弱,缺乏上进心

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情绪化,对于内容枯燥的学习没有主动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就放松自己,没有了积极学习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事物都比较消极,失去了进取心和自律性。甚至有的学生对学校的管理不屑一顾,我行我素。

(四)爱好广泛,实践能力强

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也有自己的性格特点。这些学生爱好广泛,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思维比较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并且能积极参加学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竞选活动。

二、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管理制度研究

学生管理制度和学生思想及学生自身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一切从学生需要出发,深入分析学生管理制度研究的现状,结合学校发展要求,可以有效掌握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管理模式。

(一)深入了解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

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应该从实际出发了解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充分体谅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辅导员应该及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提高自信心。

(二)发现学生优点,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做自己的管理者,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在学习上,辅导员应该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律性。同时,学校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竞争中提高学习效率。

(三)提高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在思想上,高职财经类专业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积极地关心国家大事要事,关注社会上的新鲜新奇事物,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辨能力。

(四)完善管理制度,做好学生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