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城镇规划范文

小城镇规划精选(九篇)

小城镇规划

第1篇:小城镇规划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管理;思路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对于广大的农村而言,小城镇是农村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它连接着大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可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对发展农村经济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日趋扩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小城镇的建设刻不容缓。笔者将对当前小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便提出好的建议。

1 小城镇规划的意义

小城镇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桥梁,实现农村的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步骤。小城镇在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发展小城镇是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实现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乡镇企业的集中,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促进农村劳动转移、防止盲目向城市流动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其次,小城镇的发展使农民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活,刺激农民的消费欲望,对于拉动农村内需而言非常重要。因此,小城镇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除了制定并完善相关的对策之外,更加需要重视小城镇的总体规划,重视环境保护、节约用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环节,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2 小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

在小城镇规划工作中存在着不少问题,直接影响到小城镇的建设。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2.1 环保意识欠缺

在进行规划设计时,一些设计人员不懂得保护环境,对资源不懂得进行合理利用,导致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超过一定限度,再加上生态设施和污水处理设备缺乏,城镇的生态环境受到很大影响。城镇中如果没有污水处理厂,居民生活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城镇工业产生的工业废水都会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使河水受到污染;如果没有垃圾处理厂,生活垃圾、工业废料随意丢弃,就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对于这样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处理,以免造成先破坏,后治理的恶性循环。

2.2 小城镇规划理论体系不完整

在进行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地方缺乏建设的重点,不够重视城镇的布局,对于城镇建设没有进行规划,只是生搬硬套其他地方的经验,因此,许多小城镇的建筑风格和平面布局类似,没有自身的特色。一些地方在建设小城镇时,对城镇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做的深度不够,建设工作缺乏具体的指导,一些强制性指标控制不严。除此之外,一些地方在编制总体规划后,没有根据实际建设水平进行必要的修编,这严重削弱了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效力。

管理力度不够

一些地方设有进行规划管理的机构,但是管理的人员比较少,管理的技术水平低。在一些地区甚至是由兼职的人员负责管理,这些兼职人员不具备专业能力,不能进行有效地管理。

2.4 缺乏基础设施

一些小城镇在进行规划建设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管理的水平比较低,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资金、产业结构和设备等方面。基础设施如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非常落后,有些城镇还出现建筑是新建的、道路却还是以前的土路,或者有道路却缺乏排水设施的现象。除此以外,一些地方依然缺乏集合式住宅模式的推广,这对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大为不利,居住区的基础设施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居民居住的环境以及生活质量得不到切实的改善。

3 小城镇进行科学规划的思路

3.1 协调发展

在进行小城镇规划时,要把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城镇长期的建设规划结合起来,注重区域性的发展。根据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宏观的分析,并且结合小城镇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合理分析小城镇的发展战略。在进行规划时,必须仔细分析小城镇发展产生的规模效益,要分清城镇发展的主次,注意发挥它的优势,实现城镇的协调发展。

3.2 对城镇的体系必须加强规划

城镇化的建设属于区域性的规划,它是国土规划的一部分,在制定规划时,要从区域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城镇的功能结构、等级规模、空间布局要合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城镇规划要和周边的城镇相协调。但是,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通常只是针对特定的区域进行设计规划,不能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小城镇之间的关系,城镇化的基础设施不协调,生态环境建设得不到优化,这种规划可能产生不好的影响,城镇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避免自身的劣势,反映城镇本身的特色,不利于重复建设问题的解决,对此,相关部门要给予极大地关注。

3.3 注重打造城镇的特色

小城镇属于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它把城市和农村连接起来,在我国的城镇体系中,它处在最基层,数量也比较大,附近的乡村活动都围绕它展开。所以,在进行小城镇建设规划时,要把城镇规划和城市规划分清楚,规划设计人员要仔细了解小城镇现在的产业结构,熟悉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深入分析城镇的性质以及区域城镇体系。这样,在制定建设规划时,就有科学的依据,制定出的规划也比较合理。此外,规划设计人员还要多了解小城镇的历史文化,注重小城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得城镇在建设之后能够保证自身的特色。

3.4 在进行小城镇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小城镇的建设以及发展都必须以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现阶段,我国的小城镇正在由农村形态转化成城市形态,它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呈现集聚的特点,和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有一定关系。在进行规划时,还要注意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注意加强小城镇居民居住环境的建设,要把握住规划的弹性,并且凸显规划的个性,以便实现小城镇的持续发展。要使小城镇的发展具有活力和后续效益,要建设优美的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不断完善,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投资,使城镇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对于转型期出现的一些变化,规划工作要和它结合在一起,按照弹性规划的原则进行。如果规划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要及时的调整规划方案,并且依法调整技术指标,使得规划更加科学。小城镇和城市之间存在着差距,主要在于小城镇的规模比较小,具有浓厚的田园气息,所以,在规划中一定要注意保留自身的特色,并体现它的特色。

3.5 规划工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

在进行规划时,对区域内的城镇要有建设的重点。一般来说,如果某一个城镇经济基础比较好、所处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就要加大对这个城镇的扶持。这样可以使城镇的建设工作更加完善,它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城镇周边的发展。如果一些城镇地理位置比较远,但是具备了规划建设的条件,相关部门要给予它一定的自,让它接收一部分的社会资金,在政策上给予它一定的优惠,鼓励它继续发展下去。

3.6 对设计市场进行规范

对于规划设计单位,相关管理部门要严格进行资质审查。如果设计单位存在不按规范进行操作的行为,要进行严厉处罚;如果设计单位没有营业许可证和规划的资质,就不能让他们进行设计规划的工作,这样能够在根本上保证设计规划的质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时要有全局的观点,按照科学的方法设定规划思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地方特色,促进城镇化的建设。就我国现在的情况来说,城市化的水平比较低,小城镇的建设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对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找出解决方法,力求把小城镇的建设工作做到最好。

参考文献:

[1]武凤春,郎朗,王权,鲁恒达,侯利军.关于我国东北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几点思考——以木兰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08(11)

[2]程俊虎,齐君.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城市设计[J].山西建筑,2008(05)

[3]陶希东.转型期我国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战略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9(04)

第2篇:小城镇规划范文

1.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市政设施差、水体污染严重,区域环境质量差

由于历史的原因小城镇基础设施原本就不完善,加上规模迅速扩大,使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更加突出,造成小城镇水资源和能源缺乏、整体环境质量差。一些小城镇是由于大中型工、矿企业的突然建立拔地而起,而这类小城镇原有的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由于只重视发展生产,完全忽视了基础设施尤其是环保设施的建设。大部分小城镇的排水管网简陋,排水系统极不完善,没有相应的污废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水体,导致了严重的水污染环境问题。

1.2原生环境遭到严重侵害、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普遍

不可避免的建设和开发活动使小城镇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小城镇主要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为主,由于环境规划工作不足,以及在思想观念上落后,从而导致自然资源不能有效充分的使用,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

1.3面临大城市环境污染转嫁的危险

一些大城市在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为减轻污染严重的企业导致的环境问题,将这些企业或者部分产品的生产迁移到小城镇。另外,很多小城镇为了发展本地经济积极引进外部投资,在没有系统城镇规划的情况下迅速发展城镇工业,以求尽早改变其贫穷落后的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加选择地引进投资。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观点打破了小城镇自然环境的平衡,使其环境质量迅速恶化。

1.4环境规划和管理工作落后

由于思想认识,经济与技术等原因,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工作展开不利,大部分小城镇还处于脱离环境规划之外的发展模式中,环境管理更是无从谈起。这从本质上导致了小城镇环境问题的突出性。

2小城镇环境规划

2.1概念

小城镇环境规划定义为: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共同规划、共同实施、共同发展的方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效益的有效统一,使小城镇社会经济与环境持续协调地发展。这一概念实际上就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城镇环境规划是以“环境—社会—经济”作为一个综合生态系统,依据科学理论,在对城镇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

2.2作用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编制、实施以及监督对促进区域内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必须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否则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严重的后果。小城镇环境规划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协调经济与社会、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关系、防范资源环境问题的发生,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保障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环境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它与经济、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并进行综合协调,才能保障其顺利实施。城镇环境规划就是环境保护的实施计划,为了使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必须对环保的概念、目标、指标体系、资金投入等方面都进行科学系统论证以及精心策划。3)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行为。根据自然环境的纳污能力以及“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定不同排污者的最大排污量和应消减量,为更加合理地约束排污者的排污行为,污染防治及治理提供科学依据。4)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环境效益。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物质要素,也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资金投入的条件下,特别是对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我国小城镇来讲,如何用最小的投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城镇发展的首要目标。5)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城镇环境规划为其本身提供了科学的环境保护的目标和要求,它对有效实现环境科学管理起着关键性作用,并可用于指导环境管理活动、环境建设等。城镇环境规划体现了国家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方针和发展战略,其所作的宏观战略规划,为其实行环境目标管理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是政府和环保部门开展环保工作的重要依据。

2.3小城镇环境规划中应重视的问题

1)必须注重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在收集了充足的真实的基础资料后,才能编制出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环境规划。但目前,由于小城镇本身缺乏环境规划方面的基础资料,加上城镇化速度过快,部分农民转入小城镇,使得小城镇人口的准确统计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另外,受到传统的影响,有些居民不愿透露真实情况等,使得掌握的资料有限并且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别。所以,只有对当地进行大量的走访调查,同时对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资料,使该环境规划既符合相关政策法规,又符合小城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2)注重环境规划的可行性。大多数人尤其是决策者们对规划的赞同,是关系到规划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现实中规划方案能否顺利通过、实施和取得成效,不仅取决于规划是否科学合理,还取决于规划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认可,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决策者,对规划的实施起重要作用。3)必须注重分析区域资源,确定符合实际的小城镇性质。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范围内的经济中心,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三农工作的载体。因此,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资源来说,由于相邻镇域和区域有其相似之处,但也有各自特点,这就要求在编制环境规划时,首先要仔细分析和掌握区域资源特征,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及小城镇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再以镇域中心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及发展方向,同时还应考虑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新技术应用。4)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可持续性的前提是注重可持续发展规划。小城镇的起源是农村和乡镇,它发展的基础是土地资源丰富的农村,受到农村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目前土地资源存在分配不均,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对于城镇发展而言它是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土地是否被合理开发利用关系到小城镇能否合理地、持续地以及全面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需强调两点:a.平等原则,在自然资源面前当代人和后代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当代人不能将过多消耗土地资源而引起的严重后果让后代人承担;b.协调性,要协调好土地资源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协调土地的供需平衡关系,首先应以集约化利用为原则严格控制和管理土地利用,加强对自然生态用地及环境敏感区域的环境保护;其次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引导乡镇工业企业用地和居民住宅用地的统一规划;再次通过健全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除此之外,随着小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城镇的经济发展和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之间矛盾日益突出,这个矛盾不加以重视和控制,势必制约小城镇的全面发展。面临挑战,这就要求在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时,以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最大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可持续发展,规范开发自然的度,确定发展方向,减少规划的盲目性,使自然既能为现代人服务,又不危及后代人需求。

2.4小城镇应从污水、固废、大气等方面开展环境规划

1)污水的收集与处理。根据地形图以及区域地貌特征规划镇区排水管网,收集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和雨水,生产废水的排放严格执行《污水综合排水标准》,污废水集中送往污水厂处理。污水处理厂的选址主要由管网走向、河流走向、夏季主导风方向等决定。由于小城镇污水日变化系数大,在选择污水厂处理工艺时要注意考虑水量和水质对工艺的冲击。一般来说,一个小城镇只需要一个污水处理厂,经污水厂处理后的水就近排入水体。2)固废的收集与处置。在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并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及时的分类和收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加强对垃圾处理过程的管理。对已经产生的垃圾,要积极做好回收利用和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产生二次污染。3)大气污染的防治。优化工业的能源结构,尽可能多的使用绿色、环保燃料,最大限度控制煤炭使用,并且改进煤炭的使用方式,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完善小城镇大气污染规划与防治措施。

3结语

第3篇:小城镇规划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总体规划;乡村;背景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for many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provide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hinking of the small town overall planning purposes only.Key words: small town; overall planning; village; background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小城镇担负着外联城市内接乡村、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重担,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发展一直备受关注〔1〕。但近年来,小城镇在自然、经济、历史、建设、区位等条件的接近造成诸多镇的同质发展,如何对这些城镇的特色进行深入挖掘、在强化经济建设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2〕,又如何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下,做好连接城乡的“桥梁”等是城乡规划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惠州市惠阳区永湖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实践,探索小城镇如何合理定位和发展,做自己的特色城镇,在众多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上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1规划背景

1.1永湖镇概况

永湖镇位于惠州市域中部、惠阳区北部、深莞惠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东与良井、白花两镇相连,北面、西面与三栋、马安两镇相接,南接沙田镇及秋长、淡水两街道。永湖镇北距惠州市区约18公里,南距惠州港和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基地约27公里,是区域重要的交通走廊。境内有惠澳大道、惠南大道、省道357线穿过,与周边区域联系便捷,区位优势显著。

1.2优势和特色分析

1.2.1优越的资源优势

永湖镇具有丰富的农林资源。镇域辖区耕地、园地、林地面积广大。目前吊沥、凤咀的万亩花卉基地,麻溪村的番茄园、省级杨梅示范基地,稻园的水产养殖基地等特色农业产业区已初具规模。永湖镇境内客家围屋数目众多,各村基本都保留有宗祠,具有浓郁的客家民俗风情,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保护价值。麻溪、虎爪和老围下是东江纵队第七支队的活动地,是重要的革命老区。虎爪村还保留有东江纵队第七支队纪念碑。永湖镇凤咀古堡,有400多年历史,是目前惠州地区发现的保存较完好的明代客家民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

1.2.2环城绿带、都市休闲旅游基地:镇域内群山连绵,有尖峰山、观音山、鹞婆山、巢山、燕子岩等,并有淡水河、麻溪河等河涌和大坑水库、尖峰下水库、径子头水库等多座水库。《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围绕惠城、陈江-仲恺、惠阳-大亚湾三个城市主要发展片区分别形成绿环。其中,惠城区环城绿带南至永湖。随着惠州中心城区城市化加快推进,都市休闲旅游的需求与日俱增,永湖镇将以其优越的旅游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发展成为服务区域的都市休闲旅游基地。

1.2.3城乡协调发展区,辐射周边农村区域的中心

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发展的新要求,永湖镇作为惠州市中心镇,将承担辐射、带动农村的重要职能,扮演城乡协调发展试验田的角色,担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示范区的重任。

1.3存在问题剖析

1.3.1城市化进程缓慢,城乡统筹发展任务艰巨

永湖镇经济发展滞后,在惠阳区中排名落后,现状村镇建设标准与城市建设标准差距大,与未来片区的功能定位不相符。此外,村庄建设分散、规模较小,公共及市政设施建设落后,城乡统筹发展任务艰巨。

1.3.2生态环境脆弱,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冲突

永湖地处东江流域,境内有重要的水源水库,农林资源丰富,有大量的农保用地存在,生态敏感度较高。目前尚未形成生态利益补偿机制,城镇发展仍为典型的“工业带动城市化”发展模式,工业遍地开花,层次低、规模小、散点布置,使得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政策等的矛盾日益突出。

1.3.3建设标准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城镇的发展速度

永湖镇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标准相对较低,部分设施缺乏,有待整合提升。镇区内部路网混乱,等级不清、系统性差,亟需梳理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也较滞后。

2、规划思路

2.1规划原则

本次规划遵循区域协调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适度弹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2.2规划对策

2.2.1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策略:(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基地的建设;(3)加强都市休闲旅游业发展。

城市建设策略:(1)切实保障城镇安全;(2)积极协调发展空间协调远景核心区与镇区的空间发展关系,进行适当的空间分区,并制定相应的发展取向;(3)保障区域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策略:(1)以生态健康为目标,确保城镇生态安全 (2)加强生态林地的保护和建设;(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模式。

2.3城镇性质的定位

基于惠州市已形成电子信息和石化工业两大支柱产业的情况,永湖职能取向为现代农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随着珠三角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旅游行为的改变,惠州市旅游资源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同,永湖镇生态环境优越,非常有条件成为都市休闲旅游基地;从惠州市域城镇体系来看,永湖镇是惠州市的中心镇之一,由于其位于环城镇群绿带,应审慎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建设环境友好型的城镇。综上分析,永湖镇的城镇性质定位为:惠州市新兴的现代农业、技术密集型集聚镇;都市休闲旅游基地;环境友好型市级中心镇。

2.4城镇空间布局规划

基于“可生长的发展空间、集约型的城镇形态和高品质的生态环境”,规划提出“一带、三轴、三组团”的空间发展模式,统筹与周边三栋镇和良井镇的协作发展。“一带”指依附淡水河,承载滨河景观、滨水生活的滨河景观带,由南至北贯穿全镇,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三轴”产业发展轴、惠南大道城镇发展轴和省道357城镇发展轴。“三组团”指永湖镇区组团、金果湾组团和良湖工业区永湖组团,各组团通过快速交通走廊进行联系,并依托自然生态景观形成生态隔离带。

2.5村镇体系规划

2.5.1村镇体系布局原则

城乡统筹,以镇带乡:村镇体系建设是一个“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过程,在强化城镇建设组团职能的同时,要充分体现“以镇带乡、以商补农”的发展原则,依照自然、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城镇经济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旅游和生态农业引导的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与城镇经济中心、休闲旅游基地的高效对接。

节约资源,集约发展:在控制乡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逐步对其挖掘改造,加强各项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密切城乡联系,使农村社区逐步向镇区、中心村集中,最终实现集约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镇区及行政村应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制定建设对策,形成等级职能分明、规模布局合理的村镇结构体系。

2.5.2村庄发展分类

发展思路:依托良湖工业区建设,发展相应的配套服务业;加大特色农业发展力度,一方面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基地化发展,另一方面寻求比较优势产品,扩大特色农产品基本面;拓展农业产业链,开展农业精深加工,建设产品销售专业市场,打造优势农业品牌;充分利用村镇资源禀赋,开展生态观光、农业观光、农家乐等项目,合理布局旅游服务基地;加快原有村镇企业产业升级,发展绿色环保工业,提高工业效益。

建设类型及分类指引:结合各村庄的自身发展条件,制定差异化的村庄发展目标取向,分类指导村庄规划,将永湖镇村庄分为以下三种建设类型:

整体搬迁型村庄:地质条件恶劣、应控制发展的村庄,如稻园位于行洪区,大坑村位于大坑水库一级水源保护线范围内,基于公共安全考虑,远景旧村应整体搬迁。

局部改造型村庄是指部分用地被征,或其他原因需要改造,征用率或改造率超过30%的村庄。良湖工业区建设征用土地的15%作为村经济发展用地预留,经济返还用地可作为工业用地及第三产业用地,结合工业园区周边布置。

综合整治型村庄是指:改造率小于30%的村庄。综合整治型村庄位于城镇建成区的地区,现状人均用地面积大于150,按人均120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小城镇总规阶段城镇空间形态优化探索 ――以安徽六安市诸佛庵镇为例。汪坚强、于立,城市规划[J],2010,34(4):86-91.

〔2〕挖掘特色预留可能―以山泉镇总体规划优化为例谈小城镇规划。曾 悦,四川建筑2010,30(6)15-19

第4篇:小城镇规划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设计问题

在我国,小城镇规划既是一个长久的专业工作,又是一个新形势下的崭新课题。现代化的小城镇在经济结构体系中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受重视,因此,对于设计工作人员,小城镇的城市规划设计要引起足够的认识,认真分析小城镇的城市设计内涵,积极开展从理论到实践的工作,以促使小城镇建设不断扩大。

一 小城镇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

小城镇的特定涵义也决定了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对象不仅仅是小城镇自身的整体空间或某一场所,还应包括小城镇区域范围及以外的城乡区域范围,涉及人们生活环境的内容。由于小城镇的规模较小,相应地段的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的范围往往难以准确界定,应该用“区域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来突出“城镇群体协调”的策略型城市设计目标。由于区域规划阶段的小城镇城市设计分量不是太重,内容也不太多。所以区域规划阶段的小城镇城市设计一般不必单独编制,可结合城镇体系规划同步进行。

详细规划阶段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是当前我国小城镇城市设计中进行较多的层次。主要是对总体规划阶段的小城镇城市设计进一步深化,以人作为设计主体,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从各类活动的视觉要求对小城镇的空间环境做出具体安排。这一阶段的小城镇城市设计对象是小城镇的局部空间。详细规划阶段的小城镇城市设计则以个人为主体、以步行的人为主体,即这个阶段的设计以在地面活动的人的生产、生活、交往、游憩、出行活动为设计的主体。小城镇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主要涉及:建筑群体形态设计、公共空间设计、道路交通设施设计、绿地与建筑小品设计、色彩和建筑风格设计、夜景设计和环境设施设计。

总体规划阶段的小城镇城市设计决定小城镇发展的大局,配合城镇总体规划,首先对城镇的空间组织具有根本性影响的内容,如小城镇的发展背景、功能、形态、结构、活力、景观、公共环境设施及其发展意向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策略型城市设计。确定空间形态格局、构造景观系统、布置人文活动体系、设计竖向轮廓、道路、步行街区系统设计和建筑风格标志物等的整体设计。

二小城镇城市规划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合理确定设计尺度

当前,小城镇正处于发展活跃期,其速度、规模的变化很快。随着小城镇规模的扩大、机动交通的介入,传统的步行尺度显然与小城镇的发展不相适应。但是,盲目地追求和倡导所谓的“做大做强”,开辟60 m宽甚至100m宽的大街,甚至更大的大广场,使得周边建筑物的体量、高度不能与之相称,常使人感到空旷与冷漠。而且,小城镇在发展中受到许多因素制约,因此,如何确定小城镇的合理尺度,建立怎样的空问尺度或空间尺度体系是值得重点研究的问题。所以在小城镇城市设计中应特别注意其动态应变力和近远期目标有机结合的问题,注意确定小城镇的环境容量,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资源条件与经济能力,科学客观地确定城镇人口与用地规模,既要防止城镇无限制蔓延,又要预留一定发展空间。

2、挖掘景观素材

小城镇的景观素材主要有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山体、水域、植被、地貌等构成了小城镇的自然景观,而人工景观则是由古时建造并遗留至今的文物古迹和现代建造的建筑物、艺术品、设施等构成。设计师应充分认识小城镇表象和潜在的城市设计素材。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提炼这些景观特色、塑造小城镇个性形象,恰到好处地反映小城镇的风貌特色。因此,融合在小城镇的空间形态中。因此,详细记录、分析和挖掘景观素材是小城镇规划设计基础资料收集阶段的重要工作。

3、建立绿色开放空间

小城镇规模较小,周围被农田等自然环境包围,农田、山野、水系是绝好的天然绿化防护用地和大环境绿化,这样的小城镇再搞大公园和大广场绿地是一种浪费。设计应完善小城镇绿化体系,使绿化系统化、网络化、保护自然生态中动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自然植被的连续性;并应有效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滑坡和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等,提高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自维持、抗干扰、进化演替能力。城市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要素构成小城镇开放空间的基体,陡坡、深谷、自然岸线、山头、湿地等应是永久性开放空间。结合小城镇自然山水格局和绿化体系,以生态原则确定土地形态上的差别以及各自的价值和限制,由此划定开放空间,构筑科学和谐的开放空间系统,使绿化体系处于一种生长的态势,并引导城镇空间的发育,成为小城镇空间持续、协调发展的良性生态骨架。

4、保留小城镇的特点

我国许多小城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在城市设计中突出其地方特色的可识别性,是营造小城镇风貌特色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一些历史传统古镇,它们具有较强的城镇形态、可感知性和城镇空间可识性,人们从镇外进入,或者行至边界时就清楚地知晓到了目的地。因此,这些小城镇历史文化风貌的建立可与旅游等第三产业结合起来。风貌是小城镇长期建设并与其特殊自然环境的融合的结晶,是社会文化与之相适应的过程,是具有鲜明的特点的。在设计中可以采取历史文化风貌景观游览线的设计方法,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文化设施的设置,把握每一个“文化节点”的表现主题、空间性质、艺术特点以及人的感受,营造富有特色的空间景观。以此形成小城镇独有的风格,避免“千镇一面”。本土文化也应该是小城镇城市设计思想之一,任何地域的社会地方文化,必须保持它的特色,立足于其历史根源,并将这些抽象性的特征转化成为被感知的城镇空间形态、景观环境。因此,在小城镇的城市设计中,应重点着眼于对城镇形态的可感知性研究,结合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等建构城镇整体空间设计意向,避免“贪大求洋”,最后变得不伦不类。

5、重视空间轮廓设计

研究小城镇轮廓与区域背景、自然背景的关系,保护和加强小城镇的自然特征和历史文脉,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构筑新景观,提供良好的景观点、景观线、景观面,可以创造出优美的小城镇空间轮廓线。因而要加强对现有空间轮廓分析、规划的设计空间轮廓及其今后变化趋势,保护小城镇空间轮廓的完美,进行制高点的设计,做好视域平面和视域剖面的控制。小城镇的视觉空间品质取决于城镇的自然地形、空问形态和社会风貌等一系列景观要素的组织,以及城镇轮廓形态和景观视域、视廊、视点的建设。小城镇的空间形态绝不能平铺直叙,而应充分运用各种构景要素,形成变化丰富、极具特色的空问序列,从而使空间变化有序、层次清晰。因而,要重视小城镇的用地布局对空间景观轮廓构成有着重大影响。在总体规划阶段应同时研究城镇的整体空间轮廓设计,使其成为总体规划的内容之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时,要贯彻正确的方法和思想,着重改善小城镇的空间环境品质,提高小城镇整体环境质量,进一步加强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为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汪惠娟. 丹麦居住结构发展的趋势――居住组团[J]. 国外城市规划;

[2]、汪华. 小城镇规划管理的重点、难点与对策[J]. 规划师;

[3]、焦民顺. 对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J]. 山西建筑;

第5篇:小城镇规划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市政工程;标准规范;管线工程;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6-(页码)-页数

市政工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市政工程指的为城镇人民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管线、环保环卫、防灾减灾三大块,广义的市政工程还需加上交通、绿化等内容,本文中以下所指的市政工程均指狭义的市政工程。

1.小城镇市政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

小城镇市政工程规划主要包括三大块:管线工程规划、环境环卫规划、防灾减灾工程规划。其中管线工程规划包括:给水、排水、雨水、电力、电信、邮政、有线电视、燃气、供热工程规划;环境环卫规划包括:环境保护、环卫设施规划;防灾减灾规划则包括:防洪、抗震、消防、人防规划。

2.小城镇市政设施规划的现状

2.1现状资料严重缺失

在小城镇市政工程规划中,往往会发现现状资料极其匮乏,尤其是地下管线资料,这主要是由于早期政府对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随意、 缺少统一规划管理, 从而导致现状市政设施的基础资料混乱和缺失,尽管现在地探技术越来越先进, 但很多开发商或政府部门却不愿意投资采集现状资料,这也使得设计人员在后续的规划中不能依托现状的建设情况,而是当成一块空地来重新规划,因而导致规划与现状相脱节,造成资源浪费、重复投资。

2.2标准和规范尚不完善

因为小城镇的市政工程规划与城市的市政工程规划有着较大的区别,所以小城镇很难直接套用城市的标准规范,而目前针对小城镇规划的标准规范尚不完善,这就给小城镇市政规划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目前国家出台的市政工程规划规范大多是关于城市的,能针对小城镇的标准规范很少,目前已知的只有《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城镇燃气热力工程规范》等少数的几本规范,而其它的,例如给水工程只有《城市给水工程设计规范》、排水工程只有《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供电工程只有《城市电力规划规范》等。

2.3科学性有待于提高

早期由于对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的市政工程章节的不重视,这部分内容往往由一些规划专业的人员代做,由于缺乏专业基础,所以他们的规划往往是“依葫芦画瓢”,直接套用一两个范本来做,这样的规划成果必然存在很多规范和技术问题,根本无法指导下一步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其次由于甲方对于市政工程部分不重视,从基础资料的提供到市政规划成果的审核都未给予足够重视,这也直接挫伤市政规划人员的积极性,间接导致其缺乏足够的压力和动力去认真调研和设计,多数时候会选择马虎了事,从而无法保证规划质量。

2.4缺乏对小城镇差异性的关注

小城镇与城市差异很大,因此不能按照城市规划的那一套模式和技术策略来规划,而以往的小城镇市政工程规划往往是套用城市市政规划的模式,在其框架基础上做一些精减后来做小城镇市政工程规划,而对于小城镇自身人口少、基础薄弱、产业单一等特点缺乏缺乏相应的研究。

小城镇直接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不同的经济基础、不同的地理特征、不同的资源条件等这一切都会影响到规划的模式和技术策略,缺乏对差异性研究的规划必然针对性差、实施性差,最终沦为纸上谈兵。

2.5防灾减灾规划流于形式

首先是内容结构不完善。目前的小城镇的防灾减灾规划结构比较单一,主要包括防洪、消防、抗震和人防四个方面,但如果统一都套用这样的结构就非常不合适,因为防灾减灾的对象不仅仅包括上面的几个灾种,很多地方还应包括防风、地质灾害防护、防风沙等等灾种防护。

其次是规划深度不够。目前编制的的大多数防灾减灾规划中除了防洪部分内容相对比较详实外,其它的防灾部分更多的只是提出”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性控制条文,而对于现状防灾空间存在问题的分析、防灾工程如何在空间中落实的内容却涉及甚少。

3.小城镇市政工程规划的特点

3.1规划思路的地域差异性大

以我们江苏为例,苏南苏北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差距较大,其各种规划标准以及规划的方式差别也很大。以用水指标为例,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苏北的小城镇人均居住生活用水指标一般取80~120升/人.日,而苏南人均用水指标则普遍取到120~150升/人.日;以污水处理工艺为例,苏南乡镇的工业废水比重较大,城镇污水处理都采用生化处理的方式。而苏北仍以生活污水为主,可以结合当地的水文地质情况采用一定生态处理的方式。

即使同处同一个县市,由于不同的小城镇的地域分布不同、地理特征不同,其设计时的采用的思路、标准以及设计时采取的参数也不同。例如:泗阳县地处两种不同的地震动峰值分区上,所以在进行抗震工程设计时,临河镇及以东地区抗震设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临河镇以西地区抗震设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

3.2与上位规划联系紧密

相比较城市,小城镇的市政配套规划方式受其区域定位和地理位置影响更大。主城区邻近的城镇,倾向于与主城区市政公用设施共建共享;县市总规划分的组团片区内的几个城镇宜统一考虑市政设施配套;而距离较远或者地势复杂的乡镇则往往难以与周围乡镇市政设施共享,需要独立配置市政设施。

3.3各类负荷波动较大

小城镇相对城市而言,人口较小、产业单纯,用水、用电、用气等各类负荷高峰时与低峰时的差别更大。以用水为例,根据调研,小城镇日用水变化系数达到1.75~1.95,时变化系数达到2.0~2.4,用水高峰值与最低值之间的振幅也随小城镇规模减小而增大,这远远高于城市的日变化系数取值的1.1~1.5和时变化系数取值的1.2~1.6。

3.4规范和标准相对独立

由于小城镇的不同于城市的特点,小城镇所用的标准规范应与城市的标准规范有所区分。目前针对小城镇规划国家出台的标准规范还很少,只有《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城镇燃气热力工程规范》等少数的几本规范,国家也正在抓紧这块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同时还要注意到,各部门、各省也出台了一些针对小城镇规划的规划文件,例如建设部1996年的《小城镇建设策略》、江苏1996年的《江苏省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要点》等等。

4.小城镇市政工程规划的编制的要点

4.1研究区域关系,宏观把握规划原则

大中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郊区小城镇,市政设施的配置应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一并考虑;集中分布或连绵分布的小城镇,市政设施应在城镇区域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实行主要市政设施的联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相对独立、分散分布的小城镇,市政设施应在县(市)域城镇体系市政设施规划指导下,结合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安排。

4.2确定合理的规划指标

指标的取值直接决定了后面的设施规模和管网计算,可以说是市政工程规划的基础,因此我们对于小城镇的指标体系,必须在参照国家相应的标准的同时结合小城镇的现实情况和专业发展动向来综合考虑。

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低碳生态等理念在市政工程规划中的贯彻,很多市政规划的指标也应作出一些调整。例如“低冲击开发模式”在雨水工程中的应用,使得在雨水工程设计时,径流系数的取值也发生了改变;节水要求的提高需要我们采用节水设施和运用新技术,这也使得我们在计算管网漏损时的取值相应降低。

4.3近远期统筹考虑

小城镇经济发展弹性大,因此其用水量、用电量等各类市政负荷变数也大,所以市政设施的位置、数量、容量一定要近远期统筹考虑。污水厂、垃圾中转站、变电站等重要的市政公用设施千万不能出现三五年就需要迁址重建的情况,同时它们的建设规模一定要在满足近期需求的同时,为将来的升级扩容预留足够的备用空间;高压走廊、输水管、高中压燃气管等重要的市政设施走廊必须在规划时选择好合理的位置,尽量减少远期改线的可能性。

4.4因地制宜,探寻适合自身特点的规划体系

市政工程规划切忌模式化,由于每个小城镇有着各自不同的地理特征、资源条件、规划背景,因此其市政规划的思路和模式也各自不同。

例如在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小城镇,要特别注重节水规划,必要的话需要设置再生水系统规划;在太阳能比较丰富的城镇,则需要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并且在相应的指标体系中加以约束;沿海小城镇由于台风威胁较大,则需要在防灾规划体系中加入防风规划章节;山区的小城镇则需要加入地质灾害防护的重要章节等等。

4.5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坚持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服从区域、流域的环境保护规划的原则。注意环境保护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充分发挥环境保护规划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

在环境保护章节编制中,要根据小城镇的土地、水域、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和使用功能,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不同区域的功能要求,结合小城镇总体规划和其它专项规划,对具有条件分区的小城镇进行不同类型功能区(如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混合区等)的划分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

各功能区应合理布局,对在各功能区内的开发、建设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要求。严格控制在城镇的上风向和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内建设有污染的项目(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4.6加强综合防灾规划

小城镇防灾减灾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执行国家现行有关地震、火、风、洪水、地质灾害等不同灾种设防标准。

较集中分布或连绵分布的小城镇的防灾减灾规划可统筹考虑,资源共享;分散小城镇的防灾减灾规划可以结合小城镇及周围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小城镇选址定点要避开洪水淹没及行洪滞洪区,并应尽量避开低劣的地基岩土(如冻土、膨胀性岩土、流塑性淤泥、地下采空堆填土等)分布区、活动断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多发的高危地区等地段。小城镇布局要考虑防灾减灾的避难空间、人员疏散地和疏散通道。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小城镇建设技术政策.建设部,2006.

[2]吉芳英.小城镇规模与用水量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第5期

[3]刘兴昌.市政工程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第6篇:小城镇规划范文

1.1小城镇规划理念较为落后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建设的时候,由于对小城镇的规划定位以及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且欠缺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产业支撑,以至于小城镇规划建设一直无法取得更好地效果。同时,因为小城镇规划建设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研究不够详细、深入,从而导致小城镇规划建设中一直缺少比较有民族特色且能够起到品牌效应的民族文化。

1.2小城镇规划建设缺乏特色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塑造是灵魂,这可以更好地体现小城镇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小城镇规划中,由于规划人员太过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且忽略了文化塑造,以至于小城镇建设不仅缺少一定的文化气息和内涵,也没有体现出该城镇所处地域的特色风貌,并导致小城镇在规划建设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独特魅力,而这也是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贵州惠水县好花红镇有着悠久的历史,该镇居住的少数民族以布依族和苗族为主,曾获得“中国金钱桔之乡”、“中华布依第一堂屋”等称号。好花红镇每年举办的“四月八”、“六月六”等祭祀活动已经逐渐成为了该镇的文化品牌。然而,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好花红镇的规划建设一直缺乏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这主要体现在街道缺少特色,建筑造型较为普通,缺少具有布依族或苗族特色的建筑符合;同时,该镇的旅游设施建设与其他地区的设施建设相同,缺乏强烈的民族气息,从而导致好花红镇规划建设中的文化塑造一直无法实施。

1.3小城镇规划建设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由于受到人员编制、体制机制的约束,导致规划工作的开展一直缺少专业人才参与。而且,现阶段规划建设者的业务素质偏低,也缺少真正掌握民族文化知识的人才,从而导致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落实不到位,规划工作的开展也受到了制约,这也使得小城镇规划一会无法获得最好的成效。

2.小城镇规划建设中文化塑造的有效方法

小城镇规划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只有小城镇规划建设取得更好地效果,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而且,小城镇规划建设方案是否合理,对城镇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特色民族文化,必须要重视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文化塑造,并且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特色文化塑造,以便确保小城镇规划建设能够充分体现传统民族文化。

2.1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了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更好的塑造民族特色文化,必须要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用以对小城镇规划建设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对规划建设施工进行严格把关,以便突出小城镇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另外,对于缺乏民族文化特色或不符合民族建设要求的小城镇规划建设项目,不仅不能予以审批,且必须要进行严格处理。比如,好花红镇作为布依族和苗族的重要聚居地,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对建筑物的建设应以布依族或苗族的民族风格为主,以便在展示好花红镇经济文化发展所取得成就的同时,将该镇建设成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镇。

2.2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融入文化元素我国小城镇所具有的历史、文化、民族都有独特的特点,这也是城镇特色的内涵所在。而在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融入传统民族文化元素,可以使城镇建设蕴含更加强烈的文化气息。因此,在小城镇规划中,规划人员应遵循突出民族特色文化这一原则,根据小城镇的建筑、历史、区域等特点,深度挖掘城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便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塑造具有独特特色的民族文化。比如,在好花红镇规划建设中,规划人员需要对该镇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并对该镇的规划、建设、施工等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以便在好花红镇规划建设中融入具有传统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为保护民族文化营造一个更好地环境,从而确保传统民族文化能够在好花红镇的规划建设中重新散发活力。

3.结束语

第7篇:小城镇规划范文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原则;问题;改善措施

小城镇是指区别于大、中城市和农村村庄的具有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生产活动的人口所居住的社区,包括国家已批准的建制镇和尚未设镇建制的相对发达的农村集镇。在新形势下,小城镇规划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小城镇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要注重特色性,明确规划原则;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要认真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小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关系;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发展。

一、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原则

1.生态性原则:“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强调了社会及生态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社会发展要从单一追求“GDP”增长转向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全面协调。

2.协调性原则:在规划中,必须重点强调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资源、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1)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首先要确立一个地区的城镇体系发展目标,即要合理发展核心城市,积极发展地区中心城市,改善提高小城镇,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2)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资源与城镇发展相协调包括土地、水、旅游等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城镇规划时需考虑各省市自身情况,根据不同特点和实际,使资源与城镇发展相互协调。(3)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区域基础设施的重点在交通,交通是联系各地经济发展的枢纽。通过便捷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联系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3.整合性原则:(1)空间的整合。一方面要合理发展核心城市,另一方面要改善提高小城镇,大力扶持中心城镇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镇;(2)小城镇整合。需对小城镇加强科学整合,并加快中心城镇的发展,对中心城镇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将小城镇按照地域或交通特征分类指导。

二、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主要问题

1.环境污染严重。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许多地方还不能充分认识环境的重要性,许多小城镇几乎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有的因单方面谋求发展,而忽视了环境建设投入,甚至将大中城市淘汰的污染企业引入到城镇和农村。总体上看,我国部分小城镇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控制。

2.大多数小城镇职能构成落后。我国大多数小城镇的职能构成还停留在为周围农村提品交换、物资集散的初级阶段。农村与城市的二元结构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型城镇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作为城镇集聚所需求的二、三产业仍处在次要地位。城镇的市场发育处于低层次的阶段,长期得不到改善。

3.城镇规划工作思路落后于城镇发展。一些地方在编制城镇体系规划过程中,没有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对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影响,忽视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和真正应解决的问题,不顾区域城镇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就区域论区域,片面追求区域城镇体系的完整。新形势下,部分城镇受益于邻近大城市或外来投资的影响,发展速度很快,然而,城镇规划却没有能及时把握这种快速发展趋势,规划得不到及时调整,使得城镇建设缺乏应有的指导,致使城镇建设无序发展。

4.城镇规划的难度增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因为城镇、区域之间相互联系更为紧密、竞争更加激烈,人口、资本、技术等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不确定因素增多,小城镇的发展规模(用地和人口)在区域中的地位很难确定,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加上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流动性增强。城镇住宅除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民的需求,还要满足大量外来投资者、外地人士生活、工作、商务活动的要求,传统城镇规划方式受到挑战。

三、改善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措施

1.从生态视角下进行规划。(1)全新思考道路体系,构建生态的城镇结构。首先,从生态视角考虑小城镇的规划,采用“窄路密网”的道路构架是合适的。小城镇没有大中城市的规模,不需要宽阔的快速路进行远距离沟通。缩小道路宽度,增加路网密度是解决镇区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2)重视乡土景观环境。保护和利用好乡土景观环境,就要破除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一些误区。在小城镇的绿地规划中,不能只重视绿地率指标,而忽视对现状植被的保护利用。(3)小城镇规划充分尊重历史,注重特色保护。在小城镇的发展建设中应该至少保留一些能够说明这个过程的重要建筑物或环境,让它们成为小城镇发展历史的记录。

2.构架城镇联盟协调机构。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促使城镇协调有序地发展。从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角度出发,突出强调不同行政区划之间在产业结构分工、基础设施共享、生态环境保护、城镇空间延续等方面的衔接和协调。建议建立由省级机关和市、县政府组成的城市联盟协调机构负责跨行政区域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发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协商解决发生的重大问题,确保小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

3.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小城镇规划必须纳入市场运作的轨道,在实践中接受各方面利益主体的评判,定期对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做出评价,并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小城镇的规划应该服从城镇体系规划,不应只考虑城镇自身的“点”,应从一个大的区域范围来分析研究,根据资源的合理配置来确定符合区内大多数城镇的发展方向,尽可能达到一种利益最大化的状态。

第8篇:小城镇规划范文

各地要按照“政府负责,落实规划,不欠新帐,快补旧帐,健全设施,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遵循“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重点中心镇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推进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工作,夯实小城镇消防安全基础,努力提高小城镇的消防安全保障功能。要通过编制消防专业规划或调整、完善总体规划等方式,抓紧完成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工作。

全市10个重点中心镇的消防规划编制或调整工作,必须于年6月15日前完成。对已制定城镇总体规划的其它乡镇要确保在年年底前完成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任务,其它暂无总体规划的小城镇要根据城镇总体规划进度编制消防规划,力求小城镇公共消防设施与总体规划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确保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质量

各地在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时,要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严格按照省公安厅、建设厅《关于加强小城镇消防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及《省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要点》的要求进行,并与总体规划一致。规划要遵循安全实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要综合考虑小城镇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给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内容,要兼顾城区与农村、生产与生活、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同时要处理好消防安全布局与城镇功能分区、消防车通道与城镇道路、消防供水与生活用水等方面的关系,确保城镇消防规划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各县(区)公安、建设、规划、消防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小城镇消防规划的组织论证,保证规划质量。

第9篇:小城镇规划范文

关键词:山地小城镇;总体规划;大鹏镇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规划背景

随着全国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山地小城镇迎来了建设发展的契机,新区规划、旧城改造、用地扩建等频频出现于集镇重点建设的项目清单中,城镇面貌也焕然一新。但大多数山地小城镇建设不注重地域特色及建设条件,采取平原城镇式的建设,大挖大填,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与此同时,决策者过分追求形式,地域文化、民俗特色被现代风格所取代,城市风貌变得支离破碎,甚至消亡。山地城镇的特点是地域特色突出、生态资源丰富、地域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为了延续这些特点,面对形势日益严峻的山地小城镇建设,作为具有指导作用的总体规划,应充分挖掘并利用其地域资源,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把城镇建设引向以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凸显地域特色、促进经济增长为重点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本文以大鹏镇为实例,探讨山地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对山地小城镇的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大鹏镇作为典型的山地城镇,地处大瑶山南麓,位于平南县最北端,与金秀县、桂平市相接,四面环山。其建设条件有着典型的山地城镇特性:①耕地、林地较多,生态资源丰富,景观条件好,具有营造生态景观的良好条件;②平坦的可建设用地较少,且分布较为分散,人地矛盾突出;③集镇被山水阻隔,各集镇之间缺乏区域协作、经济交流和交通联系;④地域特色明显,建筑依山而建;⑤地质条件敏感,易发生地质灾害,使集镇总体用地布局受到限制。为了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方针,满足城镇建设的更高要求,大鹏镇在充分考虑以上建设现状和山地城镇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总体规划编制(规划年限为2012年~2030年),明确了发展方向,力求实现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生态景观健康的目标。

2.规划理念

通过综合分析大鹏镇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等现状基础资料,总体规划修编提出了以下理念。

(1) 生态理念。山地小城镇总体规划首要遵循的原则便是生态保护优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城镇生态和城镇环境,实现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 人文理念。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区域文化、历史文脉及民俗风情。规划应充分尊重地域特色,遵循原建筑布局形式,对于民俗住宅需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风格,在立面改造中适当加入民俗元素。

(3)个性构建理念。在山地小城镇总体规划中,个性的体现尤为重要。大鹏镇可谓背山面水,集镇的建设、人们的生活已与山、水完美融合,这一个性在总体规划编制中得到继承与发扬。

3 规划重点内容

规划针对大鹏镇典型的山地城镇特征,综合分析其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趋势、交通等情况,对大鹏镇空间结构布局、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公用工程、防灾减灾、环境工程等方面作了统一、协调、合理地安排。

3.1 空间结构布局

根据用地布局现状分析,结合影响镇区空间发展制约因素分析,针对空间的近期发展,综合近远期的发展布局,确定镇区的总体规划结构采用“一心一轴三片区”的形式。“一心”:即镇区综合服务中心;“一轴”:即沿大鹏河形成的城镇发展轴;“三片区”:城北居住片区,城西工业片区、城南居住片区。

3.2 土地利用

规划居住用地72.41公顷,占建设用地的42.39%;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9.63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7.34%;规划生产设施用地6.46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3.78%;规划仓储用地面积2.36公顷,占建设用地1.38%。至规划期末,镇区绿地总面积达到24.19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14.16%(见附图1)。

图1用地布局图 图2 道路系统规划图

3.3 道路交通

平容二级公路镇区段作为镇区内部交通干线,沿线建筑控制后退距离,保证道路畅通。镇区接周边村庄公路按9米水泥路面规划。规划结合该镇现状建成区的路网结构及地形的特点,主要道路骨架为六横二纵。规划道路用地29.45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17.24%。镇区的道路分为二个等级:干路红线宽度24米;支路红线宽度12米(见图2)。

3.4 公共工程

目前大鹏镇供水工程能保证全镇居民的生活用水,规划在镇区北部建设大鹏水厂,使镇区供水能力达到0.5万m³/d,满足远期镇区居民用水需求(图3)。根据大鹏镇规划布局及地形情况,结合城镇的发展进程,为了保护大鹏河水环境,规划考虑将大鹏镇的污水通过污水管网收集输送到镇区南部的污水处理用地集中处理,处理达标后用于农业灌溉或市政用水(图4)。规划汇水分区内雨水管道根据道路、地形坡向设置,就近排入水体。

图3给水工程规划图 图4道路系统规划图

3.5 防灾减灾

在城镇建设及建筑设计中,要严格控制防火间距,保持消防通道畅通。在改造老镇区时,要拆除耐火等级低的破旧房屋。新建建筑耐火等级要达到一级或二级,加强旧城区消防通道整治,完善新建镇区消防通道建设。要加强建筑设计防火审核工作,对建筑电器线路加强维护管理,消除火险隐患,提高自防自救能力。大鹏镇镇区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设防,同时按照贵港市及平南县相关防洪规划的要求,做好镇域沿大鹏河和各行政村防洪堤建设。

3.6 环境工程

规划期末镇区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0.41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绿地总面积24.19公顷。控制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以保证镇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控制各类水污染物排放,以保证周边主要地表水体的水环境质量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3838-2002)Ⅲ类标准。控制噪声的排放,以保证镇区的声环境质量可以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BG3096-93)》所规定的相应标准要求。

4.结语

通过大鹏镇总体规划编制的实践,个人认为加强山地小镇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通过土地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引导产业转移、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增加小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更多地吸引农村非农产业以及农业人口向小城镇转移,是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另外山地小城镇总体规划的重点在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打破交通瓶颈,利用好小城镇独有的生态资源,创造舒适、安全、可持续的人居环境。从整体思维考虑总体规划,将能真正实现以保护为主、以人为核心的规划目标,同时也将推动小城镇建设向着民俗和文化特色凸显、环境与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相铎,许倩英,胡志良.从小城镇的发展现实探讨其规划思路―由天津市中心镇规划引发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