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

企业信息化制度精选(九篇)

企业信息化制度

第1篇: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

一、概念界定与问题提出

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制度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规则,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可见,广义的会计制度就是用来规范会计事项的规则,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等,同时也应该包括企事业内部的会计规范。于是广义的“会计制度设计”可以区分成两层含义:宏观层次的会计制度设计与微观层次的会计制度设计。宏观层次的会计制度设计,集中体现为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实施,更一般的称谓是“会计准则建设”或“统一会计制度建设”;微观层次的会计制度设计,是指基层单位内部的会计制度设计,集中体现在会计本科教学“会计制度设计”课程中,为了与国家《企业会计制度》相区别,有学者采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来描述微观层次会计制度设计。本文所研究的就是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问题。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一般包括会计组织结构、会计核算基础制度(如会计资料、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政策选择等)和若干专题会计制度(如成本核算制度、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会计电算化制度和管理会计制度等)。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必须符合宏观会计制度,构成了宏观会计制度的执行机制之一,同时它也是企业经营者履行宏观会计制度所赋予的剩余会计规则制订权的体现。随着宏观会计制度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重要性也不断提高,其内容也处于不断变动和扩展之中。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冲击着会计理论和实践,企业信息化也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于是,企业会计工作也发生了变化,由会计电算化逐步向会计信息化转型。在该转型过程中,要求企业会计与业务紧密整合,关注流程再造和价值创造,以管理与决策支持为工作重心。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设计要适应、促进这种转型工作,使设计出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仅有助于有效地收集、加工、传递和报告会计信息,更能够配合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乃至企业整体信息化的进程,这构成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会计学者已经开始重视信息化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带来的冲击,认为有必要设计一个专题会计制度会计电算化制度,对企业实行电算化以后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规范。但是本文认为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会计组织结构、会计核算基础制度到专题会计信息化制度都面临着变革。

二、信息化影响企业内部会计组织机构设计

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着企业组织结构,由关注职能划分的金字塔层级结构向关注流程的扁平化、网络化结构发展。企业内部会计组织结构也不例外,组织结构精简与财务管理集中是比较明显的趋势。由于会计与业务的整合使原先集中的会计工作分散到业务处理过程,实现网络化、实时化和智能化,这就要求会计组织结构进行重新配置和精简,一个广为引用的案例是福特汽车北美货款支付处,通过信息化和流程再造,把原先由应付账款会计人员承担的核对职能在网络上重新配置,并借助电脑进行自动化采购结算和支票开具,从而实现把原先处理应付账款的500名员工精简为125名。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也能够实现财务管理的集中统一,这一点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借助网络环境实现集团财务统一核算制度、统一报告制度、统一管理制度和集中监控,达到企业集团成员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这种模式已经成为目前跨国企业集团普遍采用的财务管理模式。

按照信息系统组织模式改革会计组织结构,必然带来会计岗位划分的改变。会计信息系统主管、维护、审查、二次开发等新岗位应运而生,负责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和升级维护;数据操作、数据审核和数据分析岗位取代了原先按会计职能划分的传统岗位,取消了记账对账等岗位,弱化了编制凭证岗位,强化了数据的审核、分析和利用岗位。这些岗位的变革也要求会计人员的素质发生转变,更多地需求复合型人才、网络会计人才和软件开发服务人才。

三、信息化重构了会计核算基础制度设计

传统的会计核算基础制度按照会计职能和会计循环来设计,包括会计资料设计、会计核算程序设计和主要会计政策选择设计等内容。信息化改变了关注职能划分的会计循环模式,形成了关注流程的设计视角,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基础制度应该更多地从信息系统“输入——转换——输出”流程角度设计。在信息化条件下,关注流程的业务事件驱动会计程序可以用图1表示。

信息化下会计程序的特点是与业务过程整合、实时、动态和无纸化。会计信息处理程序的起点将分布在企业重组优化后的业务流程中,即业务事件触发会计信息事件。根据REAL模型,业务事件发生,计算机信息系统应该采集基础经济事件的多方面信息,包括资源、事件、参与者和地点的多方面信息,然后不需要经过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会计科目表、借贷记账法、日记账和分类账等过程,可以直接利用事件驱动的详细数据生成财务报告,并且允许用户自己确定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汇总程度如何以及以何种格式输出。

当然,上述REAL模式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目前的会计信息化处于转型期,已经与业务过程进行整合,但是还需要对已经存储的业务数据按照传统会计规则要求进行转变,使之符合会计科目表、借贷记账法、日记账和分类账等过程的要求,最终产生以三大报表为核心的传统会计信息(目前多数ERP软件均如此)。

转型期会计程序对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基础制度的重构性影响明显地表现为:第一,它取消了传统的以会计账簿为核心的会计核算程序(如科目汇总表式核算程序等),而代之以业务事件驱动的会计程序,输入和输出环节得到重视,转换环节被内化在计算机系统完成而不由企业控制;第二,弱化了记账凭证和账簿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地位,多数与业务过程有关的记账凭证将由计算机系统根据存储的业务数据和事先设定的会计规则实时自动实时产生,会计人员只需编制少数涉及资金、转账和估计判断的记账凭证,另一方面,由于原始业务数据已经存储在企业大型数据库中,账簿体系不过是把这些数据按照会计格式进行整理输出,所以在业务事件驱动的会计程序中,账簿体系不再是核心,只是一种数据的视图和查询;第三,为了实现从业务原始数据转换到会计数据,必须事先设定会计规则,这个设定传统会计规则的过程一般称为会计信息系统“初始化”过程,“初始化”成为会计信息化后新增工作程序,构成了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基础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包括会计信息转换规则(一般指企业业务活动触发会计信息事件时遵照何种会计处理方法转换成会计信息,如销售业务、存货业务和采购等各业务活动对应的会计科目、凭证样式、主要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会计控制规则(一般是根据企业管理和控制的要求、发挥会计的控制职能而制定的,如成本控制规则、物料控制规则、资金流控制规则和价格控制规则等)和会计报告规则(能够采集用户信息需求,依照用户需求生成指定会计信息报告的规则)。这种重构性影响具体可以用表1简要总结。

其中,扩展的会计科目表是相对传统只包括会计科目序号、编号和名称的传统会计科目表而言,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科目表(以用友U8为例)应包括会计科目的编号、名称、助记码、外币、数量、账页格式、余额方向、辅助核算、受控系统、科目属性(指现金、银行等属性)等,通过对会计科目多属性的规定,实现与业务处理对接、收集非财务信息的要求。在会计凭证设计方面,原始凭证作为业务处理事件触发会计信息转换的触发点,体现了信息化下业务流程优化重组的结果,同时也已转向无纸化,原始凭证设计也成为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化制度设计的重要一环;在会计信息报告方面,由于对外报告受到越来越规范的管制,其披露变得更加程序化,可以由系统自动生成,而对内报告却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检索和分析功能变得更加丰富,这也成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一个新内容,利用软件的数据检索函数和“二次开发”功能根据用户需求来设计满足特殊需要的内部报告。

四、形成了会计信息化专题制度

第2篇: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

首先,集成性。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包括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同时还包括基本的会计运算系统,通过系统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集成,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次,开放性。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表现的淋漓尽致。数据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的相互交换,实现企业的开放性发展。再次,渐进性。会计信息化作为电算化的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时期,会计信息化具有不同的表现,在内容上也实现了内在的创新和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开放的网络环境侵蚀着内部控制壁垒

网络环境无疑给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注入的新的活力,但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其深远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表现的淋漓尽致,数据在自由交换的同时,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其内部控制壁垒受到了严峻挑战。例如: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有可能会被非法拦截、修改或者窃取,同时一些病毒也会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造成冲击。

2.原始数据操作的准确性失真

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数据是在程序控制下运行的,对数据源进行加工处理之后,存储在磁性介质上。通常情况下,电脑中的原始数据是通过人工实现录入的,一旦原始数据出现问题,那么整个企业会计核算环节中的数据都可以出现失真的情况,这样就很容易为企业内控制度的完善造成阻碍作用,不利于企业的健康运行。

3.会计核算的范围逐步扩大

会计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使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结构发生变化,由原来的财务、会计人员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人员和计算机操作员、网络系统维护员、网络系统管理员等组成。在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会计业务处理的范围逐步增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会计核算的整体难度,造成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和范围更为复杂。

三、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优化内部控制的对策

1.不断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加大处罚力度。就目前来看,我国还没有针对会计信息化舞弊的专门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个人或者公司进行舞弊的动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成长。所以,必须加大对舞弊的处罚力度,增加制造虚假问题的成本,为良好内控制度的建立奠定前提;其次,凸显内部审计的作用。不断提高审计的重要性,提高审计部门的权威,不断明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改进意见;再次,优化公司组织控制结构。为了避免多头领导、全责不清的问题,公司可以采用中立的组织结构,引入弹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2.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不断优化企业风险控制成本分析系统。通过对成本体系的分析,对各种预期成本进行核算,进而更好地评估和识别风险,积极采取行动管理风险,进而对管理的效果进行检查和监督;其次,不断创新企业会计控制,健全预算和责任控制。通过借助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及时对顾客信息、供求状况进行整理和收集,通过模型分析,进行敏感度分析,完善投资决策,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化运行。

3.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第3篇: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

【关键词】 循环水 污染物 信息化 控制

1 控制循环水污染物浓度的必要性

当前,大多数化工企业循环水污染物的监控仍然采用在循环水工段分析监测,当发现污染物浓度大幅升高时,再排查分析换热设备的方式。这种方式往往很滞后,无法及时发现污染物升高趋势,当发现循环水水质恶化时,整套循环水系统已经严重污染,再行处理已为时已晚,只能排掉大量循环水,造成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导致循环水处理成本升高,甚至导致生产系统停车和环境、安全事故发生。

建立信息化循环水污染物浓度控制流程,实现循环水污染物信息化管理和源头监控,科学操作,规范化管理,超前预防,完善了化工生产自动化管理程度,提升化工企业环保应急管理水平。具有如下意义:

(1)保证生产系统长周期运行的关键。项目的实施,能够有效控制监控循环水水质,及时发现污染状况和采取应急处理,消除了化工生产潜在隐患,确保了生产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

(2)公司减亏增盈的需要。当前煤化工行业不景气,化工产品生产成本高,利润率低,实施循环水污染物浓度的信息化控制,提高了循环水的综合利用率,减少了一次水和水处理剂的用量,杜绝因此带来的生产系统波动、减量和停车,间接降低了生产成本,达到了减亏增盈的目的。

(3)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的需要。循环水系统一旦被工业介质污染,最有效的办法是对整个系统进行大置换,循环水直接排放会造成外排污染物(如COD、氨氮等)浓度增加或超标,如处理不当可能导致环境安全问题,直接带来排污费的增加或违法罚款;如果送污水处理厂处理,也会增加污水处理厂的压力和污水处理运行费用的增加。因此,信息化监控循环水污染物浓度,从源头杜绝污染物进入循环水,是实现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的关键。

(4)保证安全生产的需要。化工生产多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循环水换热是保证换热设备安全使用的关键,当循环水受到污染,微生物大量滋生,换热设备和管道容易腐蚀或结垢,造成换热设备换热效果变差或发生新的泄漏,严重时会造成热量集聚,导致爆炸等事故的发生。因此信息化控制循环水污染物浓度,能够及时发现换热器泄漏情况,减少换热器腐蚀、结垢现象的发生,消除安全隐患,保证生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2 信息化控制循环水污染物浓度在煤化工生产中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信息化控制循环水污染物浓度立足于科学发展观和“十二五”环保规划,以“节能减排,减污增效”为原则,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保证循环水系统高效运行,规范化环保管理流程,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提升公司的创新管理水平,为公司长远发展提供保障。主要做法如下:

2.1 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关键监测点

大型煤化工企业,循环水用量大,我单位每月循环水用量约7000万立方,循环水每年的运行费用约1800万元,因此循环水系统稳定运行,是降低生产成本,保障生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在现有的生产状况下,部分换热设备陈旧,腐蚀严重,各生产界区经常出现换热器泄漏情况,换热器内工艺介质如甲醇、醋酸、NHD溶液等,很容易进入循环水系统,造成循环水水质恶化,微生物大量滋生,设备管道腐蚀、结垢等,降低了设备的换热性能,甚至引发新的泄漏,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化工生产中的原料、产品或半成品,进入循环水就是污染物,不仅造成生产波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如何科学合理控制循环水水质,是确保生产稳定的关键。

经过对供水车间调查发现,现有的循环水水质管理存在严重的弊端。循环水水质把关在循环水岗位,循环水从循环水池输送到各个生产界区,然后再从不同的换热设备热交换后返回到循环水池,循环水岗位每班对循环水监测两次,根据上水、回水情况判断换热设备是否运行正常。当换热设备存在漏点(漏点较小)时,少量的工艺介质进入循环水,对于一套循环量上万立方的系统来说,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时很细微的,此外还有误差的影响,因此这种监测很难发现细微的水质变化;当换热设备工艺介质大量泄漏,整个循环水系统污染物大幅升高时,分析人员才能发现水质的变化,而此时再行处理已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期,损失已无法挽回。

调度室根据在对三循系统涉及的气化、甲醇、一氧化碳、醋酸、醋酸乙酯等车间循环水换热设备全面摸底、排查、统计的基础上,根据换热设备材质、内部工艺介质、以往泄漏情况(泄漏次数、泄漏量及影响),确定重点监控对象,建立重点监控换热设备台账,设置监测点位,明确监测指标和监测频次,并据此制定了关键换热设备所在岗位循环水监控规定,对关键控制换热设备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及时通过网络、电话等传递给生产调度室,供水车间对每天的循环水水质数据进行汇总,每周画出水质变化曲线图,发现水质波动,重点换热器岗位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形成了以换热设备监测监控为主,循环水池监测监控为辅,应用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网络信息化和预警联动为手段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测监控管理系统。

2.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开展循环水水质流程改造

(1)科学设立监测点,源头控制污染物。通过前期对全公司循环水换热器进行排查,分级确定了公司级重点监控的换热设备和车间级重点监控的换热设备,包括甲醇精馏E8008换热器、醋酸反应釜换热器、一氧化碳E1504换热器等曾经发生过泄漏的关键设备,设立监测点,实施分级、分层次监控,不放过重点,及时掌握换热设备有无泄漏等状况。

(2)精心规划排放点,确保异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循环水一旦污染,最有效的处理措施是对系统进行大置换,但如果处置不当,被污染的循环水直接排放可能造成排放超标,甚至引发环境安全问题。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后,公司确定利用原造气至污水处理闲置管道,选取离污水处理站最近的循环水回水管线(甲醇硫回收循环水回水母管)上增加联通管,实现事故状态下利用循环水回水余压将被污染循环水送污水处理事故池(可贮存废水8000m3)暂存的目的,继而送净化水厂进行处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同时又能帮助循环水三循系统快速置换污染物,恢复循环水系统的正常运行,避免恶性循环。

(3)优化调配环境监测设备,确保监测及时准确。公司现有的水质监测设备少,只对循环水、污水处理等关键岗位配备监测设备,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购置新的监测设备难度较大,考虑到以上因素,公司充分利用现有水质监测设备,将污水处理停运闲置的COD等水质设备合理配备到一氧化碳、醋酸、甲醇等车间,保证关键换热设备的监测监控。

2.3 信息化实施

(1)建立循环水环保信息化流程。在公司内部网建立环境监测邮箱,循环水污物监测数据直接发送到专用邮箱,相关部门进行查阅,发现异常数据,生产调度室立即组织换热设备排查,加大跟踪监测;制定循环水污染物预警指标,超预警指标,生产调度室下达调度指令,把泄漏的换热设备从生产系统中隔离出来,或采取减量堵漏,或停车处理措施,消除工艺介质对循环水的污染,保证生产稳定运行。整个流程采用网络化管理,循环水污染物信息在生产岗位与控制岗位有效传递,实现循环水污染物浓度信息化控制,保证生产系统长周期稳定运行。

(2)收集、整理并分析循环水污染物数据,优化工艺运行。循环水污染物监测数据由所在车间进行整理统计,绘制污染物浓度曲线图,分析污染物与工艺操作的趋势,判断换热器泄漏的临界工艺条件,制定出优化工艺运行规程。

(3)循环水污染物应急处置。在关键换热设备监控点,当发现回水污染物浓度高于上水浓度30mg/l以上时,生产调度室启动《环境保护预警机制》,换热设备所在岗位立刻按照规定,再次分析监测确认,隔离泄漏的换热设备,切断污染源,并组织对换热设备漏点进行排查,立即组织抢修,避免循环水污染事故扩大,保障了循环水水质稳定。

2.4 严格监督管理,确保管理实效

(1)建立循环水污染物监测监控管理制度。供水车间制定循环水污染物监测监控管理办法,各循环水监控岗位认真按规定执行,定时开展循环水污染物分析监测,收集整理相关的工艺数据,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并连续分析确认,判定换热器泄漏时,按调度指令进行隔离换热器。

(2)制定循环水环保管理考核制度。为强化循环水信息化控制污染物管理力度,加强岗位人员的责任心,安监处制定《环保考核管理规定》和《环保红黄牌管理规定》,规范循环水污染物控制信息化管理,提高循环水的再利用,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在环保管理中的作用。

(3)开展监督检查,确保循环水污染物信息化常态运行。生产调度室对各循环水污染物监测岗位不定期进行环保专项检查,监督岗位和车间执行情况,对不按规定执行的车间和岗位按照《环保考核管理规定》进行奖惩。

3 信息化控制循环水污染物浓度在煤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1)信息化控制循环水污染物浓度效果显著,保证了系统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循环水全年优化运行,生产系统换热器运行稳定,消除换热设备泄漏事故3次,及时避免了循环水污染事故的发生,减少了3次因循环水污染造成的停车事故,保证了生产系统长周期安全运行。

(2)信息化控制循环水污染物浓度,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节约生产费用。循环水污染物信息化控制项目开展后,循环水监控力度大大加强,降低了循环水中污染物的含量,减少了水处理剂的使用量,同时减少了新鲜水的用量,循环水的再利用率大大提高,由项目实施前的75%提高到实施后的97%,大大降低了循环水的成本,同时循环水污染物监控的实施提高了换热设备漏点的处理效率,发现问题后隔离换热器,从小漏点处理,节约了大量的维修费用。该项目实施后,消除了因循环水污染造成的停车事故3次,每次按照节约停车费用200万元计算,节约了600万元费用。

第4篇: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

关键词 企业会计 会计信息化建设 问题与对策

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会计管理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管理体系优化调整的必要之举。针对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积极使用对应的方式予以改善,从而推动企业会计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是符合当前会计行业发展趋势,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进去起着积极作用的。具体来讲,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析:其一,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实现信息管理成本的降低,使得会计信息管理能够处于高效的运行状态。其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到最前沿的市场信息,这对于及时调整企业经营策略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其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实现企业组织机构的简化,在经营理念转变和业务流程改进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而这些对于提升企业实际竞争力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常出现的问题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不专业

制约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人才。企业在职的会计人员仅仅掌握单一的会计知识和技术,专业知识不全面,难以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做出对应的贡献;当前会计人员的协调沟通和决策能力不足,难以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尤其是部分在职的企业会计人员年龄较大,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比较迟缓,难以保证切实地将信息化技术融入会计管理工作中去。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不科学

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不科学,是因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不明确导致的。例如,当前企业管理制度中存在与信息化建设不吻合的地方,长时间没有改善和调整,制约了会计信息化进程;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规范意识不强,很多信息化管理行为随意性强,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归根结底,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过程如果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是难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朝着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和进步的,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不协调

企业管理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之间的不协调,也是制约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例如,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指望了往往是以转账的方式实现与企业管理系统的联系,并且与企业生产运用的其他环节存在不能信息共享的问题,这对于企业会计信息化质量的提升来讲,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在实现信息共享和传输的过程中,信息安,性,完整性同样是个问题。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企业会计信息化不仅仅要求会计从业者懂得会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其具备信息技术和素养,这是保证切实做好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应该着手培养专业化的会计信息人才队伍:首先,积极将会计电算化能力考核纳入到会计从业资格认证体系中去,将计算机素养作为会计从业准入的基本内容,以引导会计从业者积极去培养自身的计算机技能。其次,严格控制当前企业会计人员的准入过程,从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者信息素养,会计从业者职业精神等角度综合考量,实现对于招聘的管理和控制。再者,为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提供良好的待遇和薪酬,使得优秀的会计从业人员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以便实现实际企业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形成健全的内部会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企业会计人员信息技能的提升,以保证切实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去实现会计工作。

(二)健全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涉及面广泛,牵涉内容众多,如果不依靠严格的规章制度去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话,势必会使得信息化建设处于混乱的状态。简单来讲,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其一,由企业领导,会计部门成员,会计管理专家构建成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小组,商议制定出符合企业特点的管理规范,为开展各项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打下制度基础。其二,明确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的权责和义务,以岗位责任制地融入,实现,体职工积极参与到实际的信息化工作中去。其三,定期对于自身的会计信息化管理规章进行调查,通过与同行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规范的对比,找到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积极进行改善和调整,使得会计信息化管理规章不断完善。

(三)营造良好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环境

要想顺利的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就应该具备良好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环境。一般情况下,良好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环境主要涉及以下的内容:其一,结合当前会计信息化建设目标,实现对于企业管理系统的调整和改善,将其中可能与会计信息化建设相互矛盾的规章该制度进行删除或者改进,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化有着良好的制度环境。其二,积极将企业会计信息化理念纳入到实际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去,使得,体员工意识到会计信息化给予企业带来的好处,从而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际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去。其三,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建设,保证会计信息在传输和共享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泄露,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处于安,的环境下进行。

四、结束语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从企业会计信息化理念树立,到企业管理制度的调整改善,再到企业会计信息化专业团队的构建,再到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立,都需要,体职员参与进去。针对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不应该是去忽视或者逃避,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分析和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采取与之对应的措施进行改善。相信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强化,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经验的积累,企业会计管理将会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作者单位为广西建工集团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乔雅辉.探讨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2011(8).

第5篇: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管理;实施措施;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引言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整个企业内部占有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同时,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管理技术也逐渐的渗透到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其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企业现代化财务信息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因此,全面的实现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及实施措施的分析有着较为重要的理论和财务管理工作实际意义。

一、现阶段国内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

1.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在企业内部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制度是保证整个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但是国内很多企业在进行具体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当中,几乎没有一个完善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尤其是在企业预控制度的建设、财务报表制度等方面缺失较为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非常容易引发企业内部出现私吞公家财产、贪污受贿等情况出现,对于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带来致命性的影响。此外,由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部分企业内部虽然建立有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同时,有些企业在近些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其内部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仍旧沿用先前的信息化管理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企业规模对于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的要求,在实际的信息化管理制度运行的过程当中出现较多的漏洞。

2.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复合型人才缺失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的渗入到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当中,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已经不单单是先前的财务统计,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必须的掌握其内部所涉及的信息化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单纯的财务管理技术人才在一定方面已经不能够胜任现代化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国内很多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人员仍就是为传统的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不能够将现代化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技术运用到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甚至出现一些年龄较大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拒绝使用现代化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相关软件,不执行相关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制度,给整个企业全面实现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带来较大的阻碍,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增强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相关实施措施分析

1.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实施制度

要想全面的在整个企业内部实施全面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必须首先制定出完善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将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提升到制度的水平上来,不断的推进整个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应当提升企业对于财务信息化的认识水平,逐步的改变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同时也应当让企业内部的相关领导及财务管理人员全面的认识到采用现代化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对于整个企业内部财务工作在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等方面相对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势所在,让大家全面的意识到全面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实行现代化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一件一本万利的工作,最终将大家引导到统一思想水平之上。等企业内部上下思想统一之后,企业内部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结合企业的财务管理实际情况,制度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同时在其实行的过程当中,增强对于其监管的工作,全面的保证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按照相关的制度有效的进行。此外,在实际的实行过程当中,相关的单位和个人对于该项制度在实行过程中表现出的漏洞进行全面的修正,保证整个制度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内部的财政信息化管理工作,而不是阻碍整个财政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2.提升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整体业务水平

随着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不断实施,很多旧式的财务管理方法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够使用到现代化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当中,这就要求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对现代化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所用的相关技术等进行全面的学习,以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现代化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业务能力。在具体的实行过程当中,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条件,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将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所需的相关技能讲授与财务管理人员,同时,制定出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技术的考核制度,对于参加培训而不能够通过的财务管理人员,实现不能够上岗的制度,全面的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全面的实现信息化的操作。同时将财务管理工作者的薪酬待遇与自身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直接挂钩,不断的提升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普及水平。

三、结束语

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的核心性工作之一,对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全面的认识到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许洪贵.我国企业(集团)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德国跨国企业财务信息化实践的启示[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08:33-34.

[2]胡尔纲,陈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基于中国邮政的案例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9:9-11.

第6篇: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多层次、多部门、多业务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具体的业务操作部门和人员,还包括各层管理者,同时还需要信息化部门负责正常运转。信息化能够正常实施需要各方面的部门和人员的支持。因此,要规范各部门职责和岗位,制定相关人员明确的角色分工和职责定位。彻底解决部门职责不清、工作时相互推诿等问题。只有这样,信息化系统所涉及的业务模块和工作流程才能找到正确的主要负责和具体操作部门和人员,信息化系统所依托的业务数据才能够正确无误的传递上来。没有及时、准确和一致的数据支撑的信息系统只能是空架子。此外,还要要求各业务部门、人员全员参与信息化建设,积极转变思想和工作方式,主动使用信息化系统完成工作。信息化原则中强调“应用为王”,系统重在使用。各级部门和人员要抛弃一些抵触情绪,将信息化系统的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主动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系统,并结合实际业务工作,提出改进意见,促进信息化的持续进步。在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人才匮乏现象,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懂技术、重规范、思路清晰、沟通能力强、事业心和责任心突出的人才比较缺乏。大部分企业针对信息化人才缺乏问题也在展开人才培养。据《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调研统计,大多数企业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信息化培训,占68.9%,其中85.7%的企业采用内部培训的方式,其余14.3%企业采用外部培训方式。通过调研发现,63.7%的企业信息化人员来自高校;50.0%的企业对信息化人员自行培训;13.7%的企业信息化人员来自中专;21.0%的企业信息化人员由其他单位引进。其中,特级资质企业的专职在岗人数最多,硕士学历职工占比,本科学历职工占比,配置信息化专职人员的项目占比均为最高。可见,企业实施信息系统对信息部门人员专业知识及能力具有一定要求。特级企业信息化进程较快,开展信息化时间较早,因此,人员配备情况也在企业中表现最好。这些数据表明,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大多数企业通过内部培训的方式普及信息化知识,有部分企业甚至聘请外部人员进行培训,这与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是分不开的。

2标准化支撑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需要企业管理标准化作为支撑,信息化系统也需要企业标准化的数据。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企业管理标准化和企业信息标准化。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基础是管理制度标准化和管理流程标准化。从管理制度标准化来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管理制度的标准化,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流程、岗位职责,做到有法可依。二是信息化制度标准化。信息化系统的运行和推广,也需要标准的制度和体系的保障,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的可靠、高效、持续、安全地运行。同时,为保证信息化系统的运维,建立信息化培训和考核制度,即要普及信息化知识,又要将各部门人员对系统的应用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关于管理流程标准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业务流程标准化,一个是工作流程标准化。业务流程表示企业一个完整业务过程,包括前后部门之间的协同,不同信息之间的流转。业务流程标准化是对企业管理层面的规范。而工作流程是具体工作的办理顺序,体现在系统中就是一些审批流程。信息化归根到底就是对数据的处理,信息化的意义就在于能将离散的数据通过采集、保存、传递、共享、分析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从而进一步转化为企业知识,而作为知识资源又可以指导和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为决策服务。而目前企业的信息标准化程度低,数据格式根本不统一,数据之间缺乏必要的勾稽核对关系,部分信息归口管理部门不明确,造成数据重复、冗余、不一致,严重时可能导出决策层做出错误的判断。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以制度化和标准化管理为保障,构筑信息化管理的牢固基础。据调研显示,66.3%的企业建立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62.3%的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建立了运行维护管理制度;59.5%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机房及设备管理制度;49.6%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组织管理制度;44.4%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采购管理制度;42.9%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38.1%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培训管理制度;33.7%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相关技术资料管理制度;30.2%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数据采集管理制度;29.0%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应用与绩效管理制度;1.6%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其他信息化管理制度。可见,绝大部分企业对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以及机房及设备管理制度比较重视,约半数企业对信息化组织管理制度、采购制度、建设制度比较完善,具备较好的信息化管理体制。数据采集管理以及应用与绩效管理制度被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在下一步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制度制定时应得到关注。在实际工作中,信息标准化需要首先建立信息标准体系,体系包含一系列的信息标准文件,例如:数据分类标准、数据定义字典、数据标准名称和数据编码标准等,这些数据标准首先统一了不同的业务数据模型,是信息管理的基石。信息标准体系内容涉及企业管理所有业务领域,包括组织机构、人员、工程、合同、客商、材料设备等。针对具体业务应用的数据元,标准体系要求统一分类、统一名称、统一定义、统一编码、统一属性、统一值域。规范企业信息标准化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第一是兼容性,信息的标准化工作要充分考虑企业业务中原有数据标准,保持信息化数据标准和业务标准的一致性。第二是标准性,保持编码唯一性和“无二义性”,符合数据元标准体系中数据定义和属性定义的原则。第三是扩展性,充分考虑未来业务发展和信息膨胀,在设计编码的时候给予充分扩展空间。第四是可操作性,数据编码与将来的系统实施紧密结合,充分考虑信息系统实施的需要,编码的具体工作可以提前于系统实施。第五是统一性,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按照统一的编码规则体系进行。第六就是建立信息标准化管理体系,包括技术人员配备,以及信息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标准、更新等制度建设。

3组织体系支撑

第7篇: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化

一、引言

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计算机以及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活动环境应运而生,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信息时代中,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断地完善。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企业管理带来一种新兴的模式,它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内控机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通过信息化系统,管理者可以利用企业内网或者互联网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从而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与效果。然而,信息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它为企业创造机遇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稽核难度增大;信息化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内部控制造成困难;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系统安全及数据库安全等问题都面临着新的考验。因此,在信息技术革命的进程中,我国企业要抓住机遇,更要在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中趋利避害,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制定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这将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内部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综述

现代信息技术的浪潮冲击着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智力解放的新纪元,是现代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不仅使企业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而且还有利于防范企业内部漏洞。因此,将信息化技术与企业内部控制相结合,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据优势的重要手段。

内部控制作为执行企业战略、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工具,深受企业内外部环境发展变化的影响。由于实施内部控制的企业经营环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此,企业必须保持动态的内部控制观念,将内部控制的设置与环境发展保持同步和协调一致,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之中,无论对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还是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都具有重大影响。信息化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在信息化时代中的必然选择,其主要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决策信息化和商务活动信息化等几方面内容。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是对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方法进行整合和优化,是一套适合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体系。信息化为企业带来新的契机,也给企业造成新的挑战,然而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脱离于信息化的企业已经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因此在新的趋势下,企业应该在抓住机遇的同时积极应对信息化环境下的风险。

三、信息化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力度的加剧,迫使许多企业加快了信息化的步伐,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对企业的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等内部控制要素以及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具有重大影响。

控制环境确定了一个组织的基调,影响着整个组织内员工的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结构中其他要素的基础。管理信息化系统引入了全面现代化管理技术,实现信息的高度集成,极大的拓展了管理幅度,使企业上层与基层之间可以更准确、更及时和更全面地实现信息沟通。信息化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它给企业带来了一套全新的经营、管理、销售和服务模式,突破了企业传统内部控制环境,通过增设必要的信息中心部门,负责信息化系统的数据管理,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加强信息采集、加工、控制的功能。

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信息传递的方式和速度也发生变化,而这一变化对内部控制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本质的影响,企业由于追求效率而摒弃了过时陈旧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方式,因此而突破了旧有的模式。信息化的发展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和沟通产生了有利的影响,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能够建立完善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并在该系统的支持下,企业员工能够更好地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并使员工顺利履行其职责。为了识别、评估和回应风险而有效地管理组织并实现其目标,组织的各个层次都需要信息,因此管理层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建立信息化系统来获取、捕捉、处理、分析和报告有关的信息,将它们转变为行动指南,满足各个层次的信息需求,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实现组织的目标。

海尔集团于1992年制定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同年建设了电冰箱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1996年建设了海尔Web网站及网络通信系统,1997年建设了企业内联网和外联网,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与企业内部ERP紧密集成的B2B采购平台,实现了供应商之间的协同商务,企业供应商之间形成以采购订单为中心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信息互动沟通,达到双赢的目标。由于海尔集团通过信息化系统能够与供应商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加强了采购控制,从而提高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和降低库存资金,实现了有效地信息化管理。

监督是对企业风险管理要素的存在、运行和结果进行适时评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部控制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监督的重要手段。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使一部分的监督过程自动完成,并且可能实现实时监督,从而提高监督的效果和效率。但是,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企业信息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美特斯邦威集团公司于1995年成立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作为一家休闲服装连锁集团,美特斯邦威在信息化的潮流中成为了成功的典范。1997年,美特斯邦威开始了完全的“虚拟化经营”,在美特斯邦威的信息管理系统里,每个特许加盟的专卖店的日常经营数据都能投射在这一包括电子商务系统、门店管理系统、销售时点系统在内的系统中,因此总部可以从容地控制着1000余家专卖店。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总部可以及时并有效地监督专卖店的经营状况,所以总部可以考核每个专卖店的销售业绩,然后对整条供应链的进、销、存数据进行经营分析,以便及时做出促销、配货、调货的经营决策。管理平台的信息化是美特斯邦威实现迅速成长的主要因素和重要保证,因此企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审时度势,适应信息化的发展。

四、完善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信息化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一体化处理和实时控制的优越性,但是信息化的发展也加大了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风险。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就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同时还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规避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

(一)改进企业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采用纸质介质保存企业的档案资料,尤其是会计资料,包括会计凭证、账簿以及财务报表等都采用纸质介质,并通过签名、盖章明确各自的职责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然而纸质资料也有其自身的缺陷,翻阅、查询和修改档案资料比较困难,同时纸质资料容易收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在潮湿的环境容易发霉等。但是档案管理信息化适应了信息化的发展,它给企业的档案管理带来便利,由于企业的档案资料存储在磁性介质中,通过信息化系统,企业人员可以快速的查询资料和管理资料。在信息化环境下,网络给企业档案管理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风险和问题。由于档案资料实现了数字化和电子化,以数字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上,这种无纸凭证由于缺乏交易处理痕迹,易被篡改或伪造,进而失去了追溯责任的依据。因此建立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具有重大作用,企业通过制定合理的档案管理流程,设置信息管理口令密码和身份验证,并且将纸质介质和磁性介质相结合,不仅有利于避免信息化的风险,而且还便于加强企业档案资料的管理。

(二)强化财务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

财务信息系统是企业借助计算机软件完成内部控制。为了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企业要对对财务信息系统进行调整和维护,对每一环节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强化财务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还要完善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根据有关会计法律法规和企业总体目标,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使企业在财务约束上有章可循,并帮助企业经营活动合理化。企业是以资金活动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投入、产出、消费和所得等四个方面比较全面反映出来,这些内容都需要通过财务管理来体现,尤其在信息化环境下,一个企业能够积极利用财务管理系统,企业就能够健康发展,否则就会面临经营萎缩与倒闭的风险。总之,建立和完善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资产安全、保障制度执行的有效措施,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三)加强企业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更加了解本单位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因此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更有利于强化内部控制的作用。在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内部审计就要评价电子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分析信息系统的薄弱环节以及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是否规范。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发现信息系统存在的漏洞与不足,并且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传统控制活动下的企业业务已经逐渐嵌入了信息化系统,企业业务控制的有效性依赖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而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又取决于信息系统的控制及其监督是否健全有效,因此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具有重要作用。

(四)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第8篇: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化环境;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6-0117-03

1.引言

信息化环境主要是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的一种环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发展,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构筑起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活动环境。企业信息化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在企业经济活动中被广泛采用,在技术层面的高度发展,在知识层面资源化。企业在生产、经营及其管理各项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辅以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以及自动控制技术和现代化通讯系统等手段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和安全的改造,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1]。

信息化改变了企业数据存取、保存、传递的方式和生产经营模式,提高了业务运转与管理的效率、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以及信息的价值化。这也给在人类漫长历史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内部控制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的内部控制重点和模式随之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何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试图从信息化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着手,分析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构建和实施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2.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内部控制效率,增强了内部控制效果

信息流程和业务流程的有效整合,给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增强内部控制效果,带来了新的机会。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与手工系统下的内部控制相比较,是范围扩大、控制程序灵活多样的综合性控制;是控制的重点职能部门和计算数据处理部门并重的全面控制;是人工控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相结合的多方位控制。

2.1.1 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是基于一种人机结合的控制模式,许多控制程序,控制指标、控制方法被设置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大量的人工控制被信息系统的自动控制所取代,原先由多人分工协作的工作被信息技术重组后,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这种变化导致企业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内部控制层次明显减少,岗位更加精简,责任更加明确,效率更加提高[2]。

2.1.2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有关经营决策的信息可以实现对经营决策过程及其影响的实时、充分、同步的反映,大大降低企业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与沟通已不再成为内部控制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此时,传统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可能依然存在但有所减少。

实施同步的信息反映,决定了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对经营决策过程的控制活动必然是一个实施同步的过程,这种同步控制活动在经营决策活动发生时就能有效地发现并纠正任何可能存在的问题。从控制角度看,事后定期的监督过程已经与控制活动融为一体,内部控制由单一控制变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控制系统,从单纯的控制活动到控制的诸多要素(活动、环境、程序、风险、制度)的综合控制,从控制财务到企业整个资源的控制,从单纯硬性控制到硬性控制与软控制相结合,从控制现在到全过程控制[3]。

2.2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将面临许多新的特殊风险,诸如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的治理风险即IT治理风险、软件中内控机制的漏洞风险、系统运转的不稳定性风险、操作的人为风险等[4]。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具有人工控制与程序控制相结合的特点,这些程序化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如果程序发生差错或不起作用,由于人们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依赖性、麻痹大意以及程序运行的重复性,使得失效控制长期不被发现,从而使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的可能性较大。另外任何信息系统都存在着由于操作失误,硬件、软件、网络本身出现故障导致系统数据丢失甚至瘫痪的风险。同时应该看到,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有所增加,这也增加了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难度与复杂性[5]。

3.建立和实施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针对上述分析,企业在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系统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要利用信息系统进行控制,将传统环境下成熟的内部控制方法、思想融入系统中,并利用信息技术实施一些在传统环境中无法实施的控制手段和方法;另一方面,针对信息化环境下企业面临的新风险,实施对信息系统的控制。因此,建立和实施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应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建立和实施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信息系统,这必须是一个事件驱动型的系统,将传统内部控制手段和方法嵌入其中;二是为信息系统安全有效的运作,必须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三是为了确保和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必须开展对信息系统及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以最终建立和实施安全、可靠、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

3.1 建立和实施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信息系统

在信息化环境下,以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不仅仅是计算机、通讯、网络及相关软件等技术部件的集成,它是数据、应用系统、技术、设施和人员的总和。它涉及到系统工程、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复杂性使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遇到巨大挑战。对企业而言,由于信息系统的建设涉及大量的投资,而且信息系统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成为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当中,应保证信息系统开发质量,避免信息系统建设风险。

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必须建立一个事件驱动型的信息系统,并且业务控制的内嵌是关键和核心,因为信息系统既是内部控制的对象更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由于信息技术使企业业务流程与信息流程融合在一起,业务流程控制与信息流程控制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设计的重要内容。在企业流程控制的设计中,专业人员的首要任务是熟悉企业业务过程和信息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针对组织内部控制目标的要求,对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重要程度;其次为业务过程和信息过程制定规则和程序,作为控制策略的一部分,具体的规则依赖于企业的各种因素,如环境、组织规模、使用技术、员工素质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作业的预算制度、作业操作制度、业绩评价制度、供应链绩效评价制度;最后依据风险的重要程度确定业务流程与信息流程的关键控制点、建立控制模型,设定控制参数与控制程序,并将其嵌入到信息系统中,形成人机结合,业务活动与信息处理集合的内部控制系统。这样,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信息系统就能动态跟踪业务活动的信息,自动监控这些活动所产生的数据是否在控制范围内,预测发展趋势,实施输出预警信号[2]。

3.2 建立有效、健全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共生和融合的,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所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心应是关注信息系统的内控机制的建设。

3.2.1 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已有信息系统管理控制标准与规范,建立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

欧美发达国家对信息系统控制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早,这些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走过了“技术管理时期”、“多样化管理时期”和“专业管理时期”,所谓专业管理,即使除技术管理外,信息系统的功能管理和应用管理要以按照符合要求的标准或规范运行,这些标准与规范包括COBIT、ISO9000、CMM、ISO/IECI7799和ITIL等。

COBIT(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译为“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是由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出版,最早在1996年,现已第3版,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最权威的信息技术控制标准。COBIT将IT过程、IT资源及信息与组织的策略与目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三维的体系结构。其中,IT准则维集中反映了企业的战略目标,主要从质量、成本、时间、资源利用率、系统效率、保密性、有效性、可用性等方面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IT资源维主要包括人、应用系统、技术、设施及数据在内的信息相关的资源;IT过程维则在IT准则的指导下,对信息及相关资源进行规划与处理,从信息技术的规划与组织、采集与实施、交付与支持、监控等四个方面确定了34个信息技术处理过程[6]。COBIT覆盖整个信息系统的全部生命周期,涵盖了战略、战术与操作的所有层次,处于各个阶段的信息系统都可以参照应用,它所带来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它使IT战略与组织战略紧密联系,在事业目标、信息系统、业务绩效目标之间维持平衡。它为IT过程提供管理控制结构化、模式化,为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效用与效率达到预定目标提供了保障,并为信息系统的审计提供了指导和基础,使审计工作切实可行,审计结论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实践证明,企业应用这些标准与规范能极大地提高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水平,在我国尚未出台相应的信息系统控制标准与规范之前,COBIT对于我们建设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3.2.2 加强管理层对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控制制度的重视

信息系统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管理层的重视程度,许多人认为信息系统控制是一个技术问题,应该由技术人员负责。事实上,信息系统控制以手工控制为主,需要企业的上下各级组织机构和各类员工的参与,需要制定并实施严格的规章制度。如果企业管理层不能够充分地认识信息技术的风险,不能给信息系统控制以足够的重视,那企业对信息系统控制的投资可能不足,而且不能动员所有员工来重视和参与信息系统控制,各种关于信息系统控制的规章制度的实行将会遇到极大的困难,进而影响信息系统控制的有效性。所以,进行有效的信息系统控制的首要前提是企业管理层的重视[7]。

3.3 对信息系统及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

在企业对业务的传统控制活动逐渐被嵌入到信息系统后,业务控制的有效性依赖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而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取决于信息系统的控制及其执行是否健全有效。另外,在信息化环境下,许多控制程序、控制指标被设置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这就要求及时了解原来设置在信息系统内部的控制程序、控制参数是否过时,并针对企业经营环境变化情况,及时评估业务流程控制点的运行状态,重新调整或更改设置在信息系统的控制参数或程序。因此,信息化环境下企业除了需要建立健全信息系统控制之外,通过审计活动审查与评价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建设及其执行情况并提出审计建议也是确保信息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重要措施。

根据审计主体的不同,信息系统审计可以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两类。内部审计是企业信息系统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执行的信息系统审计,是确保信息系统安全、可靠、有效的基本保证。外部审计是由独立的外部信息系统审计人员执行的信息系统审计。在企业建设信息系统的初期,外部审计可以帮助企业迅速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而在企业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期,外部审计也可以及时发现一些看起来十分普通但实际上非常危险的问题。

在实施内部审计时,有必要引入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领域被广泛运用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这一新兴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简单来说就是公司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8]。它是一种自发的自我评估运营程序,把传统的只由内部审计人员从事的内控评价转移由公司各部门参与作业的人员亲自评估,帮助他们认识到内部控制不只是内部审计工作的责任,也不仅是高级管理层应关心的问题,相反,应该把它看做是组织所有成员的事。研究表明,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法对于一个企业改进内部控制程序、业务经营程序以及控制风险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4.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就如何构建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信息化环境是知识经济社会企业所共处的环境,这种环境已经形成而且影响会越来越显著,如何完善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控机制应是内部控制研究和法规建设在新时期的重要使命。目前正值我国建立内部控制标准、完善内部控制法律法规之际,趁此大好时机,加强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促使我国内控法规和指南的建设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标准,促使在我国尽快建设和完善与信息化环境相适应的内部控制规范框架,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杨琦.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影响分析与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

[3]姚友胜.基于网络的企业内部控制及其要素特征[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1).

[4]陈志斌.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07,(1).

[5]刘志远,刘洁.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J].会计研究,2001,(12).

[6]章铁生.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内部控制规范:国际实践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7,(7).

[7]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J].会计研究,2003,(10).

[8]张谏忠,吴轶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在宝钢的运用[J].会计研究,2005,(2).

[作者简介]张涛(1962-),男,江苏省无锡市人。 研究方向:财务决策与系统分析。

第9篇: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管理体制 创新

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所著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讲到,信息化浪潮是上帝送给中国的礼物,这是中国和世界同步的难得机会,可中国的企业现在大多还缺乏和国际企业竞争的实力。的确,中国国内的许多企业目前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还有不少差距。随着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环境进程的加快,国内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竞争的无情,尤其对于信息化管理方面落后的企业,如何以信息化管理来替代原有的传统管理,尽快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成了企业决策层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一、我国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国外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促进企业信息化、实现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国外企业相比,我们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技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管理体制方面的差距更为突出,尤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1、信息技术在多数企业的应用普及程度低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前提是企业参与,然而目前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却参与和重视不够。据有关部门对国家重点企业的调查分析,即便是在生产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重点企业中,也普遍存在着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建设成本过高、信息管理水平低、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经营管理的企业少等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国企业上网率不到50%。大多数传统企业对信息技术还处于不涉足、不认识、不了解、不掌握、不实施等状态,虽然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已经接通互联网或建了自己的网站,实现了所谓的信息化,但多数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目前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包括银行、电讯等电子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也没能很好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和管理信息资源,也没有充分地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目前企业内部没有实现信息集成,仍然是一个个信息孤岛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企业仅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E-mail地址,有的企业虽然上了网,但由于企业内联网与外联网发展的参差不齐,以及企业网站长时间不更新信息等原因,已成为有名无实的空网站。

2、企业管理模式还不适应信息化的要求

企业信息化,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也不是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中,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不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管理模式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我国的企业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国有企业,多年来所采用的管理模式,一直是按计划经济的需求构建的。这样的管理模式偏重于生产、人员、后勤的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管理模式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但并没有按信息经济的要求做彻底的改造。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缺乏及时准确性。如生产部门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准确的生产进度资料和自制半成品的库存资料;财务部门无法进行及时的经济效益分析信息;市场部缺乏原材料成本变化及供应情况的信息,也没有设置客户跟踪、用户需求信息系统,生产作业的统计信息与质量反馈信息依然不能及时反映到管理层,再加上生产与管理部门分处两地,使得信息传递、交流的迟缓性更加严重。

3、管理层的知识结构与信息化不相适应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本质是通过运用现代管理技术、研发技术、制造技术和IT技术,对企业现行管理模式、研发模式和制造模式及其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渐进式的重组,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然而,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中很少有懂信息技术的人员参与到企业的决策管理层。企业管理层中大多是由搞企业管理出身的干部加少数与企业生产产品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也有少数由懂生产的技术人员、财务人员等其他人员组成。他们虽都很关心企业信息化建设,但是对信息化的理解程度不高,信息化工作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到达我们的目标?不少管理者只是“有些了解”。这样的人员所具备的知识结构要适应信息经济的需求,显然是有困难的。

二、企业在实现信息化过程中的管理体制创新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最现实的生产力。以信息化管理来替代原有的传统管理,是“一场没有流血的革命”,它带来了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思想,它影响着所有的管理者,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是要不要,也不是愿不愿意,而是历史的必然,是企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生存之路”。否则,企业将在竞争中被历史淘汰。为此,要实现企业信息化,首先就必须实现企业管理体制创新,这既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成长活力所必需的,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

1、要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

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又集中体现在管理思想和理念上。比如,推行现代物流管理方式,以订单流带动物流、资金流,实施流程再造,建立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供应链,大幅度减少中间管理层,弱化行政色彩等等,都是管理思想上的重大突破。一些企业的实践表明,企业信息化的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管理思想的转变和理念的更新。为此,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中的许多先进成熟的软件系统,如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程序和手段,实际上也体现了当代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许许多多优秀企业管理经验的结晶。企业管理体制要创新,就必须确立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思想提供了有效途径。当然,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有一个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企业实际出发的问题,不能照搬照抄,要在“结合”上做文章。

2、要把实施企业信息化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结合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企业信息化是实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的技术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接受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建立现代管理体系,信息化起到技术支撑的作用,没有这个技术支撑,就达不到好的管理。实施企业信息化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来代替现行的人工管理过程,而是一个由表及里的、涉及到改善和优化企业管理的管理创新过程,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完全沿用原来已有的管理方法,由于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具有涉及面广、技术难度高、综合协调工作复杂、投资较大、效益难以直接计算及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等特点,因此,必须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以取得实效为目标,采用创新的管理办法来进行严而有序、新而有效的管理。

3、必须建立新的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信息化工作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

信息化不是赶时髦,看见别人在做什么我们就赶快跟什么,而是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推动企业的发展为目标。首先要做好调研,弄清企业的真正需求,找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做好整体规划,制定企业信息规范,以科学的态度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信息的正常交流打下基础。其次,要加强对所有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者的信息技术培训,培养一支过硬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现代化管理队伍,适时动员和鼓励有关领导和员工积极学习、使用信息技术,以消除部分人对信息化的抵触情绪。实践表明,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建立新的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网络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数据信息采集录入制度、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各类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奖惩考核制度等。由于实施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因此新建立的管理制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便于操作执行,逐渐地完善配套,使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制度化顺利开展。

4、必须创建新的管理标准,确保企业信息化工作沿着规范化的道路向前发展

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离不开标准化的支持和引导。由于信息化固有的性质,决定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坚持“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企业的管理标准,通常是指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标准,除执行国家规定的一系列标准外,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新制定统一的各类信息的编码标准。企业信息化的工作标准,主要是根据信息集成应用和适应业务流程重组的需要,在组织机构作相应改革前提下,重新制定企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既明确一定的分工,更要注重信息集成应用的职责整合。制定管理标准是企业的重要的基础工作,每一个企业都要“量体裁衣”地开发他们自己的信息化管理标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做什么与先做什么,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也不是花钱越多越好。一定要统筹规划、严细工作、量力而行、协调一致,以保证企业信息流顺畅地、规范化地运行,达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