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工之家建设方案范文

职工之家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职工之家建设方案

第1篇:职工之家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工作建设

[DOI]10.13939/ki.zgsc.2015.43.119

高校工会不仅是学校党委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也是落实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加强工会工作建设,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工会的凝聚力,维护好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是作为工会工作者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 明确职能定位,服务工作大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总则第二条“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工会的性质是群众组织,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参政议政而不执政。[1]《中国工会十六大报告》提出:“把握我国工运时代主题必须始终坚持工会工作正确政治方向,维护党和国家工作大局”,[2]因此高校工会应牢牢把握现阶段的时代主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高校工会要自觉坚持接受党的领导,围绕现阶段党和国家的要求来开展工作,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从学校层面,工会工作必须围绕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来开展,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来开展,以此助推学校在科研、教学、和谐校园的构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切实履行职责,依法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中国工会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法建会、依法管会、依法履职、依法维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协调劳动关系、参与各项改革,引领和依靠职工群众支持参与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2]《工会法》指出:“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因此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是高校工会的基本职责。从“十”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结合现阶段高校工会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工会维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背景下,如何运用法治思维来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教职工的利益,维护校园稳定。首先,高校工会要树立依法维权的观念,从工会自身出发,积极主动依法履行职责。高校工会作为维护教职工权益的第一线,必须全面了解高校教职工对学校的关注点以及教职工的现实需求点,依法通过正当渠道,反映职工的愿望,为职工排忧解难。其次,要促进建立健全适合高校特点的工会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推进以教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教代会运行机制。以制度机制来保障工会组织履行基本职责。有效的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好教职工的知情权、监督权。最后,创新维护模式。现阶段高校处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利益结构的重新调整分配,以往固有的维护模式无法有效满足学校的改革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工会必须创新维护模式,建立有效的渠道依法维护教职工的权益。建立健全部门分工协作机制,提高工会维护效率和效益,增强教职工对工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保障校园的和谐统一。创设利益表达渠道,如通过网络搭建“民生通道”工作平台,建立“民生通道”工作制度。让教职工的诉求更加快捷、直接、真实,进一步畅通了学校党政同教职工的纽带联系,同时提高了办结质量和效率。开展法律培训和宣传活动,增强教职工的法律维权意识,提高教职工的法律素质和参与能力。培育树立教职工的正确维权意识,兼顾学校整体与局部利益,长期与阶段利益,让学校的改革发展和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效的统一,推进共建共赢共享,努力促进学校的和谐稳定和科学发展。

3 落实提案工作,促进民主管理

提案工作是教代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教代会代表履行职责、行使民利、建言献策的重要平台,是调动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如何确保提案办理质量,提高提案办理效率,促进提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让提案不只是摆设,走形式,敷衍了事,真正体现教职工的民利。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让各位代表及各级领导在思想上充分认识提案的工作性质,提案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目的,也不是要难为哪个部门,而是解决学校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促进学校长远发展的问题和建议。各代表要有高度责任感、使命感,不辜负广大教职工的期望,积极撰写提案,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提案要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深入调研,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和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等提出,应有利于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不能将私事或偶然事件作为提案。提案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同时也要注意提案实施的可行性。对提案涉及的相关部门,学校领导及提案工作委员会要督促其认真办理。其次,完善提案办理相关制度。制度是做好提案工作的基本保证。要建立健全开展提案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和工作制度,促进提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使提案工作更加规范,更加有保障。如制定“教代会工作实施细则”、“教代会代表巡视制度”,[3]让提案做到案案有着落,件件有交代。最后,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对提案办理的监督和透明化。对提案涉及的部门要积极响应,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提案实施要有主要的负责人,明确相关责任,把提案办理情况作为相关考核的指标。提案工作委员会要对提案办理的相关部门进行跟踪,使提案工作透明化,并把办理情况及时反馈给教代表,如组织教代表对相关提案实施进行巡视和检查,召开座谈会了解提案办理存在的困难以及进展情况。对办理提案质量好的相关部门与个人给予表扬奖励,可设立“优秀提案奖”,提案工作委员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优,并在每届教代会上进行表彰。这样来促进提案办理质量的提高,推动学校民主管理进程。

4 创新工作方法,激发工会活力

基层工会是否有活力,关系到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对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要加强基层工会自身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会干部素质,加强基层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工会干部要选拔有能力、有激情和奉献精神的教职工担任。同时加强对基层工会干部的学习培训,提高基层工会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基层工会理论学习,以理论创新指导工作创新。加强学校二级工会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工会工作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制度来保障工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使工会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4]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注重及时解决教职工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办实事、解难题,真正把教职工反映的问题落到实处,从而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创新工会活动的形式。随着教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工会的组织和活动需要与时俱进和创新,使之更好地适应时代内容,就必须要紧扣时代主题,贴近教职工思想、工作和生活。基层工会组织要积极主动调研教职工的需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部门特色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以贴近教职工的需求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让教职工体会到组织的关怀和存在感,使工会活动更具有效性,从而提高基层工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比如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引导广大教职工学有榜样,追有目标,为实现中国梦汇集正能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师德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支持各基层工会开展学术交流、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引导教职工提高竞争力和创新力,增强团队意识,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球类比赛、趣味健身活动。最后,加强“职工之家”建设,彰显高校特色职工文化。“职工之家”是工会组织密切联系广大教职工的重要平台,是增强基层工会活动的有效措施,加强“职工之家”建设既是全国总工会的要求,又体现了广大教职工的愿望和要求,对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职工之家建设需要制度和财力的支持,因此学校党委行政要积极关心和支持职工之家的建设。其次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用制度来规范“职工之家”的建设投入,规范建设标准,制订“职工之家”基本建设目标,通过扎实有效地工作,把“职工之家”建设成为思想教育的阵地、文化活动的乐园、业务培训的课堂、民主管理的依托、维护权益的组织、团结互助的载体。[5]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形式,让“职工之家”建设的内容丰富多彩,更好地发挥“职工之家”的作用。

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工会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不断改变老的工作思想,适应新的变化,提高工会工作的创新能力。高校工会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和高校实际结合起来,将工会工作融入到高校管理当中,并且积极面对新形势下所带来的挑战,努力做好教职工的服务和引领工作,促进高校工会工作健康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玉明.新形势下的高校工会工作研究――以成都理工大学工会工作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4): 117-120.

[2]安建华.工会十六大报告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J].工会信息,2013(23): 4-7.

[3]王梦颖.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途径探索[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7(1):75-77.

第2篇:职工之家建设方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 职务犯罪 建设工程 预防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建设在各地如火如荼进行。在城市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建设领域职务犯罪也不断滋生蔓延,日益严重,不仅严重危害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制约国家建设进程的顺利进行,而且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已经成为社会反映最集中、最强烈的问题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发生的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成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的特点

(一)串案和窝案突出

随着工程建设各环节的监督体系逐步健全,某些奸商仅仅依靠腐蚀个别人员,已经不能达到他们的目的,于是他们通过行贿多人以达到目的。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呈现出一种“群体化”的特征,往往“拔出萝卜带出泥”。

(二)涉案对象多为建设单位领导及管理人员

工程建设领域涵盖广泛,包括立项、招标、招标、采购、监理、审计等各种环节。而各环节人员均有可能与不法商人发生权钱交易。

(三)权钱交易手段多样

主要有4种类型:有的直接送钱送物;有的利用节假日以“友谊”的名义收送“红包”等;有的以高卖低买的形式受贿,行交易之名,做贿赂之事;甚至有的受贿人在收受贿赂后,与行贿人合作牟利。

(四)从犯罪主体来看

涉案人员多为手握实权的一、二把手或掌握单位主要权力的人员,即有高级领导干部,也有小小的村官,既有政府机关的一把手,也有招投标领域的评标专家,发案单位既有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也有居委和高等院校。被查处人多为单位一、二把手或在要害部门任职。

(五)犯罪类型多为贿赂犯罪

是工程建设领域中发案最高的罪名。其次是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在工程领域的职务犯罪中仅占百分之十左右。本文以贿赂犯罪为重点,开展对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分析和对策研究。

(六)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行业性、关联性特点突出

发生在某一系统或同一部门的职务犯罪案件,发案部位、作案手法具有共性;一些不良商人将行贿作为获得市场份额的捷径,以行贿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工程承包权等等。他们频频得手,形成不好的示范效应。

(七)相当一部分的犯罪人所涉罪名不再是单位的某一种罪名,而是触犯多种罪名

如安徽国路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某、副总经理陈某、总会计师杜某三人、中国联通合肥分公司物资采购与管理部经理牛某、合肥某投资控股集团公司经理夏某等人均触犯了受贿罪和贪污罪。

(八)集体腐败比重大,群体性特征明显

从查处的案件来看,犯罪过程开始从个体单独作案逐步向团伙作案转化。在查处案件时,往往会出现查处一人带出多人的现象,窝串案现象较为突出,庐阳区院查处的某招投标中心专家受贿案,被查处的七名专家均有一个共同的行贿人,即安徽某电梯公司法人代表夏某某,并且该七名专家之间也存在互相介绍贿赂的现象;包河区院查处的安徽国路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某、副总经理陈某、总会计师陈某、办公室副主任杜某受贿贪污案也属该种情况。涉案人员具有连带性,大多是上下级、同事或朋友,彼此之间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有时交叉作案,有时互相勾结共同作案,也存在行贿人向多人行贿或受贿人因权力集中收受多人贿赂,呈现出群体性的特征。

(九)从犯罪手段和犯罪环节来看

呈现多样性,对发生在工程建设领域的职务犯罪案调查研究显示,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具有多环节易发、多发性,包括招投标环节、转分包环节、工程监理环节、财物管理环节、材料设备采购环节、工程款支付环节等,其中又以招投标环节、工程量变更环节、工程量决算环节、工程款拨付环节发案率最高。

(十)犯罪心理的侥幸性

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行为人都认为权钱交易是在一对一的情况进行的,无第三者在场,不容易被外人知晓,况且看到其他为官者、当权者几年时间不到,就暴富起来,且未受到查处。同时自以为上下左右关系不错,有靠山,案发的可能性极小,便心存侥幸,铤而走险。

二、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成因

(一)收入差距导致个别公务人员或国有单位工作人员心理失衡

近年来,房价快速攀升,房地产行业成为热门暴利行业,在一般人眼中,房地产公司老板、建筑公司老板和包工头属于高收入阶层,面有关单位从事基建工作的人员经常与这些人打交道,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抱着侥幸心理,造成违规、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

(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建设市场竞争激烈、权力寻租的现象日益加剧

当前工程建设市场的基本状况是项目少、企业多,建筑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企业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不被市场淘汰,便围绕着有限的工程项目,拼命争夺。一些权力意识和发财思想浓厚的领导干部便充分把握机会,进行权力开发和寻租,你给我好处,我就帮你办事,“有钱一起赚,有肉一起吃,有汤一起喝”,最终吃亏的是国家和人民。

(三)制度不够健全,监督过于乏力

许多单位在工程建设时,都会成立临时性的基建办或类似机构,这些部门的工作规程和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为不法商人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往往基建部门人员组成复杂,工作任务极其繁重,管理人员往往身兼多职,主要精力往往集中在外部关系协调和抓工程进度上,容易形成管理盲区,不法商人就会利用职务便利从事受贿等违法犯罪活动。甚至是单位的一、二把手直接领导基建或控制基建部门的所有重要权力,就更容易产生腐败了。

(四)暗箱操作,缺少透明

国家虽然对工程建设的管理监督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但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我行我素的状况依然存在。例如对本应该公开招投标的项目采取暗箱操作,直接发包;或者招标人与投标人暗中勾结,使招投标流于形式;或将工程建设项目违法分包,部分工程建设招投标,部分工程建设直接发包;甚至根本不走招投标的途径,直接由一把手决定将工程交给谁干,任意增加工程量,提高工程预算。

(五)因为对犯罪分子打击力度不够,导致违法犯罪现象恶性蔓延

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案件中,贿赂案件居多,但在实践中往往是举报、查处概率过低。由于打击力度不够,才使得行贿犯罪得不到和有遏制,最终的结果就是工程建设领域的职务犯罪出现了恶性蔓延的现象。

三、预防对策

为了有效预防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必须实行打击与预防相结合,才能彻底铲除产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从根本上遏制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发生。

(一)强化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

在办理工程建设领域中的职务犯罪案件中,不仅要严惩腐败分子,更要坚持“从严治官”的原则,对以权谋私和违法犯罪者,发现一个,查处一个;不断强化侦查手段和技能,提高案件的侦破率,使有罪者获刑,打消腐败份子的侥幸心理;严肃查处行贿犯罪分子,加大打击行贿犯罪的力度。对于行贿数额巨大、多次行贿或向多人行贿的犯罪份子,要依法重击,使以权谋私者和行贿者望而生畏。

(二)强化权力行使的监督制约

切实解决好当前存在的对领导干部监督不配套、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

(三)强化建设工程环节的规章制度

在工程招投标环节,凡按规定应该招投标的工程项目,必须实行招投标,有关职能部门实行全程监督,全程预防,对重要环节,重点监督,重点预防;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确需进行工程量变更或工程变更的,必须由甲方(建设方)、乙方(施工方)和监理方三方会审,并报送图纸原设计单位审查修改;在工程量决算阶段,必须由甲方(建设方)、乙方(施工方)和监理方三方共同决算并签字认可后,有条件的,报送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没有条件的,可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确保工程款与工程量相符;在工程款支付阶段,甲方必须严格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数额向乙方支付,并在合同中约定甲方不按期支付工程款的违约责任,提高甲方的违约成本,使得甲方不敢、不想拖欠工程款,避免甲方某些掌管工程款支付进度的人员利用工程款的拨付权向乙方索贿。

(四)强化工程建设市场的廉洁准入制度

第3篇:职工之家建设方案范文

一、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努力创建学习型之“家”

中支党委一贯把读书育人作为建“家”出发点和落脚点。成立了创建学习型单位领导小组,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列主义理论和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员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组织职工到革命圣地参加学习,请党校教员、总行司局领导和专家讲课,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培养员工敏锐的政治辩别力和观察力。通过四种方式、五种方法开展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种方式,即: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人,用先进的典型事迹引导人,用违规违纪等反面案例警示人,用职业道德教育、法规教育和文明方式塑造人。通过“以讲促学教育”、“百分竞赛教育”、“网上教育”、“答卷教育”、“典型教育”和“学历教育”等培养员工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和技能培训、岗位练兵,使员工不断掌握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到目前止,全辖大专以上学历达75%,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达44%,全辖出现了学风浓、正气旺的新气象。

二、坚持民主管理,突出维权职能,切实让员工“当家作主”

在坚持民主管理方面,首先是坚持“三个制度”。一是坚持每年召开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发挥主人翁作用。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均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广泛听取职工代表意见,充分利用这一制度开展征集提案、献计献策和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近两年共收到提案80多条,采纳合理化建议60余条,修订规章制度30多个,涵盖了中支建设的方方面面,扩大了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保证了职工民主政治权力,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强化了廉政建设。二是坚持开好监督例会制度,确保民主治行落到实处。中支成立了由行领导、工会、纪检、内审、办公室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监督领导小组,每季召开一次监督例会,对中支重要事项进行监督。如对中支大宗物品采购、基建和干职工的晋升晋级等重大事项实行监督。三是民主评议领导制度。中支工会每年在职工代表大会上组织对中支领导进行民主测评。民主测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等四个方面。其次,坚持“两个公开”。即:重大政策和事关全局性的工作公开。如竞聘方案、年度工作目标和工作执行情况,内部管理规定落实情况,财务收支,中支基本建设等重大决策,均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公示栏、行务会等形式向职工公开。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实行公开。

在维权方面,正确处理好“建家与建行”的关系。一是“建家与党政”的关系。工会是在党委(党组)的领导下的群众团体,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是工会的主要职责。一方面,工会不定期向行长办公会汇报职工之家建设的情况,及时解决“建家”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工件思路,以取得党政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中支和支行领导班子把“职工之家”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召开建家领导小组会,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满足职工之家建设的合理要求。同时,工会立足现有条件,从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家庭等各方面全方位给予关怀。做到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搞花架子。二是处理好“建家与行政”的关系。“职工之家”建设的许多活动与行政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建家任务。形成党、政、工齐抓共建的机制。三是构筑以“四必谈”、“四上门”为主要内容的“民心工程”。即员工取得成绩必谈,员工受到挫折必谈,员工家庭不和必谈,员工之间闹矛盾必谈,员工生病上门慰问,员工生日上门送蛋糕和鲜花,员工遇到困难上门发放补助,逢年过节上门访问。多年来,中支机关和县支行工会注重突出维护职工利益,关心职工冷暖,中支对县支行在职工宿舍、食堂改造、办公楼装修等给予关照中,改善了县支行的办公、生活条件,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为各县支行工会配备了计算机,并为各县支行新建了阅览室、娱乐室、荣誉室、健身房和兰球场等职工活动场所。为阅览室新购置了图书,增订了刊物;娱乐室配置了棋、牌、麻将等娱乐用具;为室内健身房和户外运动场地购置了健身器材。为职工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业务活动场所,深受员工欢迎。

三、紧扣中心,创新思路,为央行履职提供不竭动力

“职工之家”建设也是中支建设的重要任务,只有围绕央行中心工作不断创新,才能提高“职工之家”建设水平。为进一步提高央行服务质量,树立央行良好社会形象。中支在全辖开展了一系列履行央行职责的举措;一是认真实施了“文明礼貌服务”、“服务承诺”、“限时办结”、“责任追究”和“行政不作为”等服务新举措。“文明礼貌服务”即坚持使用文明用语;做到“三声四心”,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接待客户热心,办理业务细心,解决查询耐心,接受批评虚心。并发挥举报电话、举报箱的作用,坚决查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及“行政不作为行为等违规行为”。“限时办结制”即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各项对外业务确定了办理时限,并将详细的承诺限时服务内容张贴公告,保证不拖不延并“一诺千金”。执行“零差错服务”要求,各科、室、股要严把工作质量关,张贴差错登记表,牢固树立减少差错,确保质量的意识,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二是认真做好跨系统资金汇转业务、辖内资金清算业务,实现联行无差错、无案件、无损失,统一结算业务收费标准,实行“三公开一监督”,为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防范案件隐患,中支还开展了用规章约束行为,以制度防范案件的业务竞赛活动,增强职工遵守纪意识。同时,要求职工在工作中要按制度操作,做到能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坚决杜绝隐患和案件的发生。

四、寓教于乐,活跃职工业余生活,增进职工友谊

为了丰富职工业余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开展整洁、优美、文明健康、活跃向上的职工文体活动,增进职工友谊。中支机关和各县支行根据各自的特点,成立了摄影兴趣小组、书法爱好小组,职工兰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等符合职工活动特点的寓教于乐形兴趣小组。每逢节日,中支工会和各县支行工会还坚持开展各项活动,寓教于乐,陶冶情操。如迎春晚会、妇女木兰拳比赛、知识竞赛、儿童节赠书、唱革命歌曲、诗歌朗诵,拔河、扑克牌、登山、跳绳、骑慢车等文体比赛活动,增进了职工的交往,沟通了职工之间的感情,体现了一个朝气勃勃,充满活力的集体。同时,中支还成立了劳动竞赛领导小组,每年组织全辖各县支行业务技术比赛,不断提高职工的综合业务水平和业务操作技能。通过一系列的劳动竞赛和文体活动的开展,活跃了员工业余生活,激发了员工的热情,增强了员工凝聚力。

关心女职工,做好女职工工作。在女职工中开展了“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五项素质达标活动。在达标活动中,按照个人达标和集体达标两个要求制订了实施方案,成立了五项素质达标领导小组,建立女职工个人档案。女职工个人根据自己素质立足发展,着眼未来,制订了近期和中长期目标计划。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女职工双文明示范岗”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在支行女职工中开展“双文明示范岗”竞赛活动。在创建女职工“双文明示范岗”竞赛活动中,把“五项素质”达标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女职工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争创一流积极性。

第4篇:职工之家建设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新公共管理、电子政务、知识管理角度,论证了公共档案馆的管理服务的基本职能,以及在这三种环境下,公共档案馆基本职能深化的具体内涵

“公共档案馆”这一概念是舶来品在世界范同内.公共档案馆的存在和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183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档案法》,成立了公共档案馆(public reeord 0ffiee).即英国的部级综合档案馆.负责保管中世纪以来英国中央政府各机关和法院的档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依法命名的公共档案馆。…公共档案馆的概念由此产生。l8世纪末的法国档案改革确立了国家档案馆向普通公众开放的原则.使国家档案馆摆脱了王权的枷锁.开始具有社会共有的性质在我国.“公共档案馆”相当于各级各类综合档案馆。《档案法》第二章第八条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同内的档案。”国家档案局颁布的《档案馆工作通则》明确指出:“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这两部法律法规明确了档案馆的性质与职能。概而言之.档案馆的基本职能是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在我国.对于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等方面的讨论和研究开始于2001年[2]同年出版的由冯惠玲、张辑哲教授主编的《档案学概论》中,我国理论界首次在高校教材中使用了“公共档案馆”的概念理论界对于公共档案馆职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档案馆职能的扩展和新时期档案馆角色定位等方面.主要是结合档案工作的外部环境变化论述公共档案馆的职能定位与拓展问题。下面,笔者将从新公共管理、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的背景下分析公共档案馆的职能以及职能深化的具体内涵

l从新公共管理角度来看

自20世纪8o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技术革新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公共行政因其规模庞大、反应迟缓、效率低下、制度僵化受到了质疑,新公共管理由此兴起虽然各国学者对新公共管理的思想持不同看法.但在以下方面却有共识:1.公共组织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2.公共组织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3.公共组织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4.公共组织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5.公共组织应重视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在这种大背景下,就政府机构而言,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责任所体现出来的公共性理念成为政府职能转型的方向从新公共管理角度看.公共档案馆的性质和职能如下:

1.1公共档案馆的性质:负责公共物品档案的管理并提供服务的非政府公共文化组织

所谓公共组织.从广义来说,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所谓公共物品,是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物品和服务公共物品主要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第一,非排他性。排他性是指个人消费被排除在某种物品的消费之外.在公共物品概念下.这种排他性是不存在的.合法公民皆可享用公共档案馆馆藏档案除尚未解密的外.只要是合法公民。理由正当。人人皆可利用。第二,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公共档案馆馆藏档案的主体是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各类政务活动中形成的原始的信息记录。政务活动具有公共性.是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因此其产生的记录也具有公共性。即这些档案属于公共物品从内容上来看.档案具有信息和知识属性.档案的利用对档案内容没有损耗。从载体上来看,档案的利用会造成一定损耗.但这可忽略不计.况且这种损耗可以通过档案的数字化来弥补。

公共档案馆属于非政府组织,所谓非政府组织,即组织本身并不具有行政权力的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相比较.非政府组织的最大特点是非强制性和服务性。公共档案馆属于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本身没有行政权力。其职能通过国家授权才能获得。我国档案行政权主要是由各级档案局行使。因此,公共档案馆的性质从新公共管理的角度可以界定为:负责作为公共物品档案的管理并提供服务的非政府公共文化组织。

1.2公共档案馆的主要职能:为公众最大限度提供档案利用服务

“职能”是“工作职责”、“工作范围”的浓缩用语。管理与服务是公共档案馆职能的两个车轮.管理是基础.服务是根本公共档案馆的档案服务包括以下两点基本内涵:

1.2.1公众为本。新公共理论理念下,公共组织产生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公共利益。所谓以公众为本.就是公共档案馆必须以满足社会公众的档案需求为本这是公共档案馆公共性本质特征最集中的反映.也是贯穿公共档案馆工作全过程的基本要求这一基本原则有以下规定:社会成员的档案需求是多元的这就需要公共档案馆以公众的档案基本需求为准绳.研究档案利用规律.并使公众需要的档案进入管理范畴.确立档案工作的管理目标来开展档案管理工作

1.2.2服务至上。目前.我国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市场经济的核心在于尊重行为主体基本权利尤其是自利权利.通过提供一定的环境或条件.让行为主体合乎规范的自利行为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增进整个社会利益.因而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必须顺应管理对象的意志和愿望来实施职能行为,为他们需求的满足提供充分的条件。公共档案馆服务的目的也就应由“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的档案信息需求”拓展为“实现和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根本利益”

基于此.公共档案馆不但要扩大服务对象.而且要主动服务:主动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政府部门、研究者.也包括普通公民:服务的内容不仅包括提供档案原件.也包括提供问题分析报告以及建设性解决方案等:服务方式不仅包括实地查阅,也包括远程查询、专题服务和咨询服务等。公共档案馆不仅提供单一的档案信息服务.还包括提供已公开现行文件在内的政府信息公开

2从电子政务角度来看

在一定程度上.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与政务管理的结合。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总体成熟度还比较低为推动公共服务改革.进一步扩大民主,我国制定了加大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决策电子政务的内容非常广泛.根据国家政府所规划的项目来看.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电子公文系统、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电子财政管理系统、电子培训系统、业绩评价系统等;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电子采购与招标、电子税务、电子证照办理、信息咨询服务、中小企业电子服务等;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公民电子税务、电子证件服务等。

由于公共档案馆不属于政务系统.因此其馆藏档案信息化不属于电子政务的概念范畴但是公共档案馆是政务系统档案的保管基地.而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信息化应是全面的信息化.如果发生联系的双方之间存在数字鸿沟.信息化的建设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公共档案馆也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究其实质,公共档案馆信息化主要由信息技术革命这一原动力推动

2.1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是其工作职能的扩展

公共档案馆信息化是其管理与提供利用服务的应有之义.其本质并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手段。有人把信息化作为档案馆职能的扩展或创新.这是值得商榷的。公共档案馆的职能是由其性质决定的.应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时代性的.新的技术发现与采用可能会使信息技术贬值甚至走向历史。

2.2公共档案馆要主动做好信息化建设.并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支持

公共档案馆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以及为配合其他部门而做的信息化相关工作。

2.2.1公共档案馆自身信息化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档案馆办公自动化系统、馆藏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 档案管理、档案目录数据库、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以及档案网站的建设以及数字档案安全等在信息化建设中一定要重视与档案数字化相关的标准化工作.特别是增量电子文件的标准。

2.2.2公共档案馆配合电子政务建设应做的支持性工作。在政府间电子政务方面.公共档案馆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提前介入电子公文流转系统的设计.从政务电子文件的归档以及长久保存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第二。提供馆藏档案信息.为政府决策服务

在政府对企业方面.公共档案馆主要应参与其所产生公务档案的接收.以及向企业提供经济政策、法律法规方面的档案.为企业服务

在政府对公民个人方面.公共档案馆主要应参与对公民的教育.为政府对公民的教育.特别是国情、省情、市情教育方面提供原始资料。

在政府对企业、政府对公民两个方面,公共档案馆所参与的内容都是在传统环境下公共档案馆的工作内容。考虑到系统性.笔者故在此述及。

3从知识管理角度来看

知识管理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一种管理范式.由于利益的驱动,首先应用于企业的知识保护、创新。知识管理是指综合运用组织、文化、战略、流程、技术等手段.通过建立基于组织业务内容和职能的知识挖掘和知识共享体系.以最大化对知识及有知识的人的尊重.最大化组织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保持并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变革知识管理的兴起给公共档案馆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档案馆的诸项工作内容都要深化

3.1加强档案数据库建设,建立档案知识库.深化公共档案馆管理职能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成功加入wto.对我国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政府掌握着全国80%左右的信息资源.其中绝大部分由公共档案馆管理。因此.公共档案馆馆藏档案信息资源对于我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很多公共档案馆建立了档案目录数据库.但仍存在不足:1.条块分割,缺乏宏观管理和协调。2.类型单一.品种不足。在我国已建成的档案数据库中,多以文字型数据库为主.而其中又多数是目录数据库,全文型、事实型、指南型、字典型数据库相对较少。单机、脱机使用的数据库多。联网使用的少,共享程度低。3.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由于各档案馆只满足于自建自用的应用要求.没有统一的规范.也没有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从而造成数据库的应用受到严重的限制.各种数据库软件的兼容性很差.转换困难.因而交流的范围与程度受到较大的制约数据库的这些缺点成为档案资源网上建设的不利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协调、控制、监督职能.而档案馆之间应加强档案数据库建设的沟通与合作

从信息资源建设和技术的角度来讲.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设知识库知识库(knowledgebase)是知识工程中结构化、易操作、易利用、全面有组织的知识集群,是针对某一(或某些)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采用某种(或若干)知识表示方式在存储器中存储、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互相关联的知识片集合对于公共档案馆来说即建设档案知识库.而档案数据库是建设档案知识库的基础档案知识库要求建设文件级档案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这对于文件的关联度、结构化要求更高。这样,知识管理系统对相关内容的档案才能够进行数据挖掘.提炼出对决策有利的结论

知识管理不但对档案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档案知识库内的档案数量也有更高的要求,因为丰富的档案信息才可以保证决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因此公共档案馆除采取网络实时归档以提高档案的数量外.还要向社会征集相关档案.以使公共档案馆馆藏档案反映政府职能中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全貌

3.2建立专家系统.提供档案咨询服务。深化公共档案馆服务职能

在服务职能方面.知识管理要求公共档案馆提供档案服务的产品化、智能化。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档案馆充当的是“仓库保管员”的角色.服务停留在“保存备查”的状态.提供的档案孤立性强,关联度及与问题的相关度不大知识与信息的区别在于.知识是与人的行动相关联的,即能够直接指导人的行动.这就要求公共档案馆档案服务能够提供定型的、综合的档案内容.争取做到“一站式”服务。为满足这一要求.在档案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要建立基于档案全文数据库的专家系统。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是一个具有智能特点的计算机程序.它的智能化主要表现为能够在特定的领域内模仿人类专家思维来求解复杂问题因此.专家系统必须包含领域专家的大量知识.拥有类似人类专家思维的推理能力,并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公共档案馆专家系统应具有以馆藏档案为基础.利用人类专家思维的推理能力,提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

知识管理还要求公共档案馆开展档案咨询服务。在我国档案学论著和教材中有“咨询”的概念,但仅限于“参考咨询”的范畴“档案馆(室)的参考咨询工作.是档案工作人员以根据档案解答问题的方式.向利用者提供档案信息及有关情报的一项服务工作”从定义可以看出,这种参考咨询工作.具有很强的被动性,且服务深度不够。档案咨询是指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档案咨询服务机构运用以档案专业知识、经验为主的知识、经验,根据委托者的要求.提出有关档案咨询项目的数据、资料、调研报告、建议方案等。供委托者参考。它应包含以下服务:

3.2.1档案专业基本知识咨询服务主要向社会提供档案专业基本知识,如有关档案、档案公布、档案信息资源布局等方面问题的咨询。

3.2.2档案信息咨询服务。根据委托者提供的专题,在充分研究该专题的基础上.向委托者提供以档案信息为主,并辅以建设性解决方案的信息服务。

3.2。3档案管理咨询服务主要向企、事业单位提供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编研、检索、利用等方面的咨询。也包括档案馆(室)选址、档案管理软件应用等方面的咨询

第5篇:职工之家建设方案范文

一、新旧方案的对比分析

1.从方案名称上看,新评估方案与旧评估方案有两处不同。一是新方案的名称,去掉“水平”二字,称为“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二是新方案不再称为“高职高专院校”,改称为“高等职业院校”。名称上的修改,明确了评估的目的,突出过程评估,加强评估的针对性。

2.从评估目的来看,旧方案的评估目的出现了重心偏移的不良现象――向鉴定偏移、向优秀偏移、向外延偏移。新方案的评估以分析诊断、促进改革与发展为主要目的,更加重视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引导高职院校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高职院校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

3.从评估方案指导思想来看,新方案更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由“二十字”方针、“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以及16号文件的精神构成的评估指导思想,保证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引导高职院校切实落实16号文件精神,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使得新的评估方案更加能够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具体要求。

4.从评估结论来看,新评估方案体现了评价与指导的共同作用。新评估方案中规定,评估等级分“通过”和“暂缓通过”两级,评估结论的重点是对关键要素的分析和对改进工作的建议,不再采用旧方案的“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的多级结论。这样就避免了以往评估中个别院校重评估结论等级,轻评估过程的不良思想。

5.从评估指标体系来看,新旧方案的指标变动较大。首先是指标中称谓的修改。旧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呈塔式结构,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主要观测点构成。在新评估方案中,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不再命名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而是改称为主要评估指标、关键评估要素、说明、建议重点观察内容、数据库相应编号。“主要评估指标”反映的是具体评估目的,“关键评估要素”是主要评估指标的分解与细化,“说明”指的是评估过程中的考察思路,“建议重点考察内容”是该项关键评估要素的主要反映内容。“数据库相应编号”则是建议重点考察内容在“人才培养数据采集平台”中的数据的反映。

其次是指标结构的修改。旧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是由三级指标构成的塔式结构,次级指标是上一级指标的分解。新评估方案改为由“主要评估指标”“关键评估要素”“说明”“建议重点考察内容”以及“数据库相应编号”等内容模块构成的指标体系形式。旧指标体系是由7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36个主要观测点构成,新方案中的指标体系由7个主要评估指标、22个关键评估要素构成,每个评估要素附有说明、建议考察内容和数据库证明,取消了主要观测点。

再次是指标内涵的修改。在主要评估指标中,去掉了旧方案的“办学指导思想”,增加了“领导作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独立为主要评估指标;增设“特色专业建设”,突出了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方面。关键评估要素也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如 “专职教师”“兼职教师”“顶岗实习”“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双证书获取”“就业”“社会服务”等突出的高职院校“职业性”的特色要素,都纳入了关键评估要素之中。

最后是参考权重的修改。旧评估方案中,针对每项主要观测点都附有相对应的参考权重,用于学校在自评和专家评审时计算分值。在新评估方案中,取消了评分制,随即也取消了参考权重,而是结合数据库提供的相应信息作出综合判断,给出“通过”或“暂缓通过”的结论。

6.增设人才培养工作数据库。新的评估方案增加了人才培养工作数据采集平台,自下而上形成基本数据,最大程度地提高数据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是评估中查阅信息的主要来源。通过采集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建立自我监控、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机制。

7.实施的程序与方法做了修改。新的评估方案,要求评估专家组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专任教师参与;专家进校前要认真审阅基本信息数据,并对各指标提出初步分析意见和考察重点建议;反馈意见重点为对关键要素的分析和改进意见;减少专家人数,缩短评估时间,简化了评估项目,侧重于研究探讨、特色专业剖析、教师说课以及深度访谈等。

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特点

经过上述新旧方案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新评估方案在旧评估方案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修改,它的设计思路是以16号文件的各项要求为出发点,以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而设计的,“硬件变软,软件变硬”,主要依靠“数据平台加重点考察”,许多观测点都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使之操作性更强,由“水平评估”向“达标评估”过渡,淡化等次,强化标准。

1.全面性与整体性。新评估方案是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全局为评估对象,以整体评估为主,方案包含评估指标体系与人才培养工作数据库两部分。评估指标体系涵盖了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以及社会评价等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人才培养工作数据库涵盖了学校发展的基本情况,且实行一年一报制度,两者相结合,既能全面诊断人才培养工作,又能掌握人才培养工作的进度和改进情况,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2.突出“职业性”。新评估方案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首先是名称改为“高等职业院校”,说明新的评估方案更加注重高职教育特色,方案适用于高职教育,不再如旧方案适用于高职高专;其次是评估指导思想除了二十字方针外,增加了以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和教高[2006]16号文件为指导思想,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职能和内涵发展的各项要求,突出“职业性”的特色;此外,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师资“双师”结构和素质的培养,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倡导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课程建设与改革,均集中反映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3.以内涵建设为核心。新评估方案重视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首先是评估方案名称中“水平”二字的删除,说明评估不再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鉴定,而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精湛情况进行全面地诊断与把握;评估指导思想全面反映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评估方案增加的人才培养工作数据库以及一年一报的制度,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常态控制的有效途径,掌握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反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具体要求。

4.评估从普查走向重点。新评估方案要求各专家进校前认真审阅学校提供的数据、信息,并对各“主要评估指标”提出初步分析意见和考察重点的建议。专家进校评估的工作目标明确,不再出现老方案实施时专家对进校评估的工作目标不清晰情况。专家组反馈时,一改过去花大量时间讨论等级、赋分的情况,重点反馈学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重在“诊断”和“开方”。

5.专家从裁判变为医生。旧方案的“水平”评估,要求专家对各项观测点进行评价、赋分、定等级,专家的职能主要是“裁判”,通过现场考察来发现问题,查找扣分依据,以便尽可能客观、公正地给出等级和分值。如此一来,评估主体和评估客体都过分地关注等级和分值,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更是偏离了16号文件精神。新方案淡化了结论,更注重实效,专家组的任务重在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扮演“医生”角色,尽可能客观、准确地指出问题,开出“处方”。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

[2]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2004]16号.

第6篇:职工之家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档案管理,是高校档案馆(室)直接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的各项业务工作的总称,也是国家档案事业最基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档案管理就其基本性质和主要作用来说,是高校整个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维护学校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1]所以,它具有高校管理的一般属性,故它隶属管理工作范畴。但是,因为国家高等教育在整个国家社会发展中所承担的特殊使命,从而使高校档案管理又有了很强的政治性。而从最终的目的意义上说,其最鲜明的特点还在于它的服务性上。目前国家确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档案及其管理服务于本校的人才培养、事业发展,乃至社会的创新事业都具有其他业务部门、机构难以企及的十分特殊的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在高校管理中突出档案管理的特点,从而让档案管理提质量、上水平、增效益,真正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高等教育各项事业的发展呢?笔者认为,首要的应该考虑分析掌握高校本身的一系列特点。本文仅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出发,试图分析其档案管理的若干特点。

一、新组建的高职院校所表现出的许多特点,决定了其档案管理的起点不同于一般普通的高等学校。

我国目前全大约有1100多所各类高等职业院校,这些院校大都建成于21世纪初的前几年,而且一般都是由原来的中等职业(专业)学校升格,或由多所此类学校联合组建而成。

这些学校由于原来各种条件所限,加之对于档案工作认识程度不同,管理水平各异,使其在档案室的建设、管理人员的安排、档案资料的收集与保管等方面都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

可以说“无论是管理机制、管理手段、还是开发利用、人员素质都仍然存在着与高校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2]这些都给新组建的职业院校规划建设专门的档案机构造成很大困难。再加上新院校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情况的差异,出现了学校组建至今已经十年左右时间,特别是国家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也已经过去了八年,仍有部分院校不能按要求建立符合规范要求的档案机构或管理部门。所以面对此类院校,最紧迫的首要工作是建设成立本院校独立的档案馆(室),这是开展档案管理的组织保障和工作前提。而且在上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档案管理的明确要求下,后建设本单位档案管理专门机构的院校应该按标准和规范,无论是用房、设施设备、人员配置都应该一步到位,千万不可再行凑合。

二、新组建的高职院校,大都没有合格的符合专业要求的档案工作管理人员,这对高职院校档案建设、管理和服务都造成极大困难。

任何组织的管理水平,都是由组织中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决定的。新组建的高职院校,其前身由于校舍条件、办学规模、经费使用,特别是囿于当时人员构成的局限,决定了其档案资料数量不足、种类不全,大部分学校不可能成立独立的档案管理部门,档案资料文件一般都由单位办公室代为保存,具体工作由办公室临时指定工作人员进行兼管。这些被指定的管理者,很少有专门的档案管理资质。这就造成了此类学校档案管理水平不高,难以实现档案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的目的。而新组建后的高职院校,在成立了专业部门的学校,其管理人员仍然是过去相关人员的简单拼凑,其中部分有档案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甚至是由其他如图书、财会、教师职称系列转换而来,同样难以达到档案管理的专业要求,无法承担合格有效的档案管理工作。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实现转型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特别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统一的发展战略中,尤其是在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时刻,承担着及其重要的新型人才培养使命。新形势对于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必须适应这种新发展,不断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改进服务方式,积极探索纸质档案电子化、档案信息网络化,以及开放式管理等新型模式,努力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做到档案资料信息数据库资源共享,极大提高档案资料数据信息利用、使用效率。但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必须具备一支合格的专业化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所以各高职院校务必把组建一支符合要求的档案管理队伍放以档案管理工作的首位。对于原有人员抓紧进行分流,有基础的通过培训使之能够达到基本要求,其他人员可安排更适合他们的另外岗位,万不可让没有资质的人员占了档案管理本来就不多的工作岗位。而因缺员需要新进人员则一定聘用具有档案资质的专业人才。同时也要重视管理队伍人员的梯队建设。为本单位档案管理事业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三、新组建高职院校档案资料归集工作比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的任务要繁重并困难要大得多。

高职院校新组建后,在档案工作方面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把大量的分散存放于不同学校的档案收集起来。困难在于:各校原来对于档案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同,档案建设方面的水平不同,资料收集的多少不同,资料整理分类的情况不同、资料保管的状况也不同等等。这些都为组建统一的档案机构造成困难。经过几年的努力,许多院校档案组织建设有了雏形,但新的要求不断增加着新的困难。

其一,国家为了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定期对所有高校开展全面深刻细致的评估工作。评估涉及高等院校基本建设、机构设置、教育教学运作、管理与规章制度、图书资料、实习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各个方面,由一整套复杂的指标体系所构成,而这些指标体系都需要大量的设施、设备特别是材料、资料、数据来支撑;

其二,高校教育年度报表,每年都必须在规定时间里按要求通过网络完成填报。填报过程要求严格,所有表格涉及到前后有关联的数字、数据必须高度一致,否则报表难以下行,从而导致报表最终无法完成。这不仅要求填报人员工作认真细致, 更重要的是要求平时资料、数据收集齐全、准确无误;

其三,新组建的高职院校,由于原来开展业务性质单一,导致档案资料收集分类不全。而现在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办学要求及职校本身开设专业的快速增加和不断变化,于是便会出现许多以前没有的新档案。国家教育部2015年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坚持国际合作、开放创新。在教学标准开发、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提升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还要求学校“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等。

以上这些都表明,在高职院校档案建设中,因为新要求和新业务所产生的大量新档案,才是最能体现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东西。但它们从生成到规范,从收集到归类,从组卷到入库,这一系列过程,对这些院校的档案管理者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他们不断学习档案管理业务知识,深刻领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的具体规定,指导各档案生成部门完整收集必要的资料、信息、数据,把新档案与“管理办法”的标准要求相结合,科学分类,及时组卷,坚决不再给以后档案管理留下后遗症。

四、新组建的高职院校,更多的将是面对不断新增的档案的管理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说,新组建的高职院校原有档案,其管理要相对容易一些。困难更大的是源源不断将要和必须新增的档案。档案管理的核心有三,其一是原有档案的保管,其二是新档案的归集,基三是档案的使用、利用。而档案事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能让档案的入口有一个源源不断的活水规范地流进。对于新单位,要突出做好档案管理的三大核心工作,最基础的便是制定完整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关键是抓好档案的开源工作。针对原有类别中的新增档案尤其是新要求下所生成的新型档案,一定要精心设计,认真谋化,制定有利于这方面档案规范、完整、及时的积累、收集和归整的制度和具体工作指导办法。并考虑在各档案产生的业务部门配备兼职档案管理员,经过专业培训,上岗开展工作,随时按要求收集,照规范归整,定时上交期内所生成的档案,确保新生档案及时统一归集到院校档案馆(室)。

五、新组建的高职院校,从一开始就应深刻认识学校档案管理的生命在于对学校中心工作的服务上。

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加强档案管理,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让档案更好地服务于院校的中心工作,即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评估总结、愿景规划、创新发展提供自己独特的服务,发挥自己独到的作用。也就是说,档案的生命就在于它的使用和利于。档案使用的越充分,利用的效率越高,档案事业的发展动力就越强。

总之,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当从自身档案管理的特点出发,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机构是前提,队伍是重点,管理是关键,制度是保障,服务是核心,创新是动力。只有六管齐下,方可取得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缪正宇. 浅谈高校档案管理工作〔J〕丽水学院学报. 2007(3) 132页:

[2]孙立霞. 如何加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J〕商业经济. 2010(7) 114页。

第7篇:职工之家建设方案范文

随着工商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职工之家”创建活动面临新环境和新条件,如何使这项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扬光大,是工会面临的新考验。工行**分行工会从2003年起,在充分听取基层工会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先后两次修订《**分行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实施细则》。经过三年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走出了一条深受基层工会欢迎,创建活动得以持之以恒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适应新形势,制订建家申报标准

2000年以前,工行**分行每两年组织一次“先进职工之家”验收。当时的验收标准是参照地方总工会制定的验收标准,项目繁多,重点不突出、行业特点不鲜明,给基层工会创建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工作量。2003年起,工行**分行以符合基层实际、可操作性强、能反映基层行工会工作全貌为准绳,对验收标准做了大幅度修改。2005年,再次完善,为了突出各行经营绩效考核的要件,验收工作由每两年进行一次验收改为每年进行一次验收。修改后的验收标准突出两大特点:

一是把支行经营效益纳入在验收标准。2001年的验收工作,工行**分行首次把支行经营效益纳入验收标准。在创建年度中,达不到赢利的支行,采取一票否决制。2004年,为鼓励扭亏为赢以及逐年减亏的基层行踊跃参加“职工之家”建设,把“赢利”的标准改为“当年经营绩效综合排名位于所在二级分行中等以上水平”。

二是职工活动场所不再做为创建单位的硬性条件。在实际情况中,尤其是在城市支行,大多数的网点分布广,员工居住分散,支行场所有限。在评选建家的条件中,如果要求创建单位要有职工活动场所,就不符合新形势下的具体情况。条件重新修改之后,一些支行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社会娱乐场地组织员工开展喜闻乐见的集体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标准的修改,大大鼓励创建单位的建家工作,员工成为了直接获益的一方。

修改后的验收标准还得到基层行的肯定和拥护,基层行创建“职工之家”的热情大幅度提高。

二、结合基层实际,创新建家档案管理模式

前几年,工行**分行在验收工作中发现,由于缺乏统一的档案创建管理模式,基层行“职工之家”创建活动存在着无档案记载或者记载不完整的现象,以致未能很好反映创建活动的全貌,给验收、命名工作带来了困难。为了帮助基层行工会做好日常创建档案收集工作,避免验收时因突击补材料增加工作压力,区分行工会按照修改后的《**分行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实施细则》,统一“先进职工之家”档案建立的标准和格式,使各支行的创建档案做到标准化、格式化,确保创建过程原貌的真实性。

三、根据工作实情,创新建家验收方式

在过去的验收工作中,由区分行、各二级分行工会的工作人员组成验收组到全辖开展验收,每次验收,少则一周时间,多则十多天。随着机构的扁平化,各级专职工会干部配备越来越少,而基层创建单位的不断增加,每年都组织到现场验收,显然增加了工作难度,不符合我行人员配置的实情。为此,工行**分行推行现场验收和非现场验收相结合的方法。现场验收实行抽查式,由验收组随机抽查;非现场验收方式按照“建家活动以会员为主体,强调会员群众建家、评家、认家”的要求,通过组织申报单位60%以上员工参加《**分行“先进职工之家”验收网上调查问卷》进行评定。

同时,为防止申报单位弄虚作假,每个单位在申报前,需本行党组织签章同意,并在本行进行申报公示。在通过区分行验收组的验收后,区分行将通过验收的单位达标条件在**网讯“工会之窗”栏目公示7个工作日,无异议后,才下发命名通报。

四、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基层建家活动

一是下拨专项经费,支持支行创建“先进职工之家”。

鉴于支行工会经费有限的,“职工之家”建设经费不足的现状,区分行工会在2004年的经费预算中,专门设立专项经费12万元,用于支行创建“先进职工之家”的补助,使一些创建热情高,却因创建环境或硬件条件稍为欠缺的“合格职工之家”支行,通过补助,达到“先进职工之家”的条件。同时帮助一些创建环境好的“先进职工之家”支行,努力争当总行“模范职工之家”。

二是加大对新获得“先进职工之家”支行的奖励力度。

第8篇:职工之家建设方案范文

高校档案是伴随着高校产生而逐渐积累形成的,高校档案也有悠久的历史。但在我国古代,档案主要是用作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高等学府所产生的档案记录统一归作国家档案的形式进行保存,所以并不存在单独的高校档案记录。自近代以来,才形成了不少面向社会大众的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这些高校的发展产生了很多珍贵的档案材料。但是当时无论是北洋政府时期还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并没有建立管理高校档案的制度,都是由高校自身进行档案管理,此时国内局势不稳,战争多发,抗日战争时期很多高校又相继内迁,严重影响档案工作的开展,高校档案损坏严重。

高校档案建设真正走上正轨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后,着手对包括高校档案在内的国家档案建设事业进行了统一部署,于1954年建立了国家档案局,1956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在这里规定了国家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集中统一管理国家档案。自此之后各高校相继加强了对高校档案工作的领导,成立了文书档案室或科技档案室,增加了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形成了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局面。在之后的文革时期,高校档案工作又收到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不少档案材料的损失和破坏,高校档案工作停滞发展。为扭转这一局面,重新规范高校档案工作,1989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校档案管理办法》,第一次对高校档案工作制定了单独的管理办法,同时这一文件的和实施标志着我国高校档案统一管理的内部管理体制初步确立。在此之后我国高校档案建设迎来大发展时期,各高校按照要求合并了文书档案时和科技档案室,建立了档案馆、档案室,加强了学校对档案工作的领导,规范了档案工作的流程,加快了我国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200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对高校档案工作进行了新的规定,明确了高校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延伸了高校档案的管理范围,指明了高校档案服务的方向,促进高校档案工作更快的发展。

根据《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目前我国高校档案工作形成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国家档案行政部门和地方档案行政部门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的体制。依此规定,全国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统一管理的高校档案工作体制,即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主管全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各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同时接受国家和地方档案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在每所高校内部,建立以高校校长为领导的高校档案工作机制,通过设置档案馆、档案室来开展全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我国高校档案工作机制和我国档案工作规定的统一领导,分级集中的总体要求是一致的。

高校档案工作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7年底教育部对直属72所高校的档案工作情况进行调查,情况如下:“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馆(室)共有72个,其中档案馆61个,档案室11个;共有档案工作人员1129人,其中,专职人员750人,兼职人员379人;共藏有档案4841129卷,其中,建国前档案案卷为66761卷。调查还显示,随着直属高校的跨越式发展,招生规模逐步扩大,高校的重要活动、重要会议、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科研项目、重大改革工程、重要工作内容与日俱增,直属高校档案馆(室)的馆藏量以平均每年9.49%的速度递增”。

二、上海A高校档案管理现状

上海A高校是上海市属公办本科普通高校,其前身是1950年建校的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经过多年发展,学校从过去的干部培训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并于2004年获批升格为二本院校。现已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1000多名,就读于23个本科专业和24个专科专业。该校成立了综合档案室对全校党群、行政、教学、科研、学生、基建、财会、外事、出版、设备、声像、实物等各类档案及相关资料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建设有档案库房、办公室、阅览室各一间,面积共计400平方米,存有自1956年产生的档案一万多卷,同时还成立了校史馆。在学校校长的领导下,以校长办公室主任为直接负责人,按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开展全校档案管理工作,目前已形成一支包括2名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和28名兼职档案管理人员构成的档案管理队伍。

(一)形成校长领导的档案管理体制

上海A高校是从历史上的干部培训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直到现在的本科高校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在学校成立开始并没有定位为高等院校,所以在档案管理方面长期以来和一般的高校档案管理建设是不一样的。从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开始,该校逐步按照高校档案工作要求开始规范档案管理。尤其是自2004年升格为二本院校以来,该校迎来大发展时期,档案工作量也成倍增加。为了更好地开展全校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为全校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根据《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该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领导,校长办公室主任为负责人,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的档案管理体制。通过这一领导体制,确保了档案工作在全校工作的重要性,有力地促进了档案工作的开展。

(二)制定和实施了学校的档案管理相关文件

上海A高校综合档案室未成立之前,在档案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一直是以国家颁布的《档案法》和《普通高校档案管理办法》等法规为操作依据。但是在面对学校日常档案管理工作时,又有着针对性不强、落实不完善等问题,遇到具体问题时会面临无从下手无据可依的情况,对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综合档案室成立之后,通过整理档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按照国家档案方面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参考兄弟高校制定的高校档案工作办法,并经过学校领导、各相关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的讨论,相继制定了本校一系列的档案工作办法。这里面包括有对全校档案工作总体要求的《上海A高校档案管理办法》,涉及档案和工作中产生文件的《上海A高校文件处理办法》,《上海A高校重大活动、重要项目档案管理规定》,《上海A高校档案室档案库房管理规定》,《上海A高校档案借阅利用规定》等涉及档案管理方面的操作方法规定共计13条。这些操作方法覆盖了档案管理中收集、整理、归档、鉴定、服务、利用等方面,涉及到党群、行政、教学、科研、学生、基建、财会等方向,形成了一套档案工作实施方法,为该校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做好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

上海A高校在制定了适合本校自身的档案规定之后,档案管理工作开始步入正轨。首先做到的就是根据高校档案工作的规律,严格落实高校档案的收集制度,确定每年5月底是全校这一学年产生的档案向学校综合档案室移交归档的时间。第二,对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开展档案工作指导,包括归档范围、档案整理方法,案卷编写规范等,使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兼职档案人员掌握基本的档案工作方法。第三,开展了档案统计工作,将过去该校历史上形成的档案材料进行分类、清点、统计,对这部分档案的清理核对工作为该校校史馆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四,对该校的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监督,通过日常档案工作的深入进行和监督,保证了重要文件的及时归档,保护了档案资源。第五,开展学校档案编研工作,根据学校活动产生的各项成果,先后编制了《教学成果汇编》、《科研成果汇编》、《规章制度汇编》等,并为年鉴工作提供档案材料支撑依据。

(四)积极开展档案利用服务工作

档案具备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档案的价值只有在利用的时候才会更好的体现出来。上海A高校综合档案室自成立开始,便将档案的利用和服务工作作为重心之一,提供如学籍学历证明、学位鉴定、档案查阅、档案借阅、档案证明等服务,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本校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工作需要、教职工及学生个人需要以及社会上其他需要等。据统计,该校综合档案室在2001~2011年期间,共接待查档人员4630人次,查阅档案11670卷次。其中,校内人员查档3115人次,占查档人员总人次的67.27%,查阅档案8793卷次,占总查阅档案的75.3%;提供社会查档服务1515人次,占查档人员总人次的32.73%,查阅档案2877卷次,占总查阅档案的24.7%。

第9篇:职工之家建设方案范文

新的郑州大学是由三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办学地点分散、融合任务较重。针对这种情况,郑大工会利用新校区功能基本完善、办学主体顺利转移的有利时机,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中心工作,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的原则,从2008年起,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了大规模、高水平的基层工会“教工之家”建设工作。

在建设“教工之家”的过程中,学校工会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和支持下,统一部署,科学筹划,重点突出,大胆创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全面推进。使得建设工作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飞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了全校教职员工的高度评价。

一、建设“教工之家”的主要做法

1.统一思想,准确把握“教工之家”建设的内涵

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郑州大学工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关于建设“教工之家”的相关文件,引导广大工会干部深刻理解建设“教工之家”的内涵和意义,纠正一些片面认识,使大家认识到,建设工作绝不是开辟一块活动场地、购买一堆运动器材,而是规范工作流程、健全工作制度、提升工作水平、创新工作思路、增强工会活力。必须软硬件建设同步进行,以此推进工会的工作全面开展。

2.定位明确,以基层工会为重点建设“教工之家”

“教工之家”是全校教职工的“家”,“家”的建设涉及全校教职员的切身利益,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服务教职工、方便教职工、归属教职工的原则。为把这个“家”建得温馨、舒适,让教职工满意,校工会成立了4个调研小组,分赴全校各基层工会展开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广泛征求基层工会教职工、党政领导的意见和建议。之后,专题研究具体方案,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根据学校基层工会数量较多(57个)、地点分散(四个校区)、不易集中的实际情况,决定将建设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单位。

3.制定方案,科学指导“教工之家”建设工作

2008年建设工作启动伊始,校工会便制定下发了《郑州大学基层工会建设“教工之家”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保障有力、落实到位、特色鲜明等“十项内容”,并对建设方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基层工会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在建设进程中,校工会还不断通过编印辅导材料、开办专家讲座、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和党政工协调会加强引导,使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从根本上保证了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4.强力支持,切实保障“教工之家”建设资金落实到位

郑州大学每年投入专项建设经费100多万元用于基层工会的建设工作,累计投入资金已达600万元。其力度之大在学校历史上前所未有,甚至在河南省高校也不多见。与此同时,校工会还提出“学校资助、基层单位配套”方案,要求各基层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拨付专项配套资金。全校各基层单位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他们纷纷把“教工之家”建设工作列入年度重要议事日程,许多单位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行政积极支持、工会具体实施、教职工热情参与的合力工作格局。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校、院两级专项建设经费超过1000万元。

5.身先士卒,基层工会干部无私奉献

基层工会干部是建设“教工之家”的主力军,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广大工会干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其中,无私奉献、身先士卒、任劳任怨。按照学校工会的要求,积极向单位领导汇报,广泛征求职工意见,不断完善建设方案,全程组织落实施工,为建设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大部分院的工会主席亲手设计方案,经常加班加点,甚至先行垫付建设资金,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工会干部的思想境界和责任意识。

6.持之以恒,“教工之家”建设工作常建常新

“教工之家”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校工会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党对工会工作的要求和教职工群众的需要,结合学校的中心任务,不断提出新课题,使“教工之家”建设工作与时俱进,常建常新。5年来,学校的“教工之家”建设工作重点依次是:2008年阵地(硬件)建设,2009年内涵(制度)建设,2010年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2011年创新(特色)建设,2012年文化内涵建设。一年一个目标,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飞跃。

二、建设“教工之家”工作的主要成效

“教工之家”建设活动的开展,切实加强了基层工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和阵地建设,夯实了学校工会工作的基础,改善了基层工会工作的环境,增强了基层工会工作的活力,提高了基层工会工作的水平。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成效。

1.改善了基层工会的工作条件,提升了基层工会组织的地位

目前,全校各基层工会拥有了自己固定的活动阵地和必要的活动设施,改变了以往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开展活动、不能满足教职工需要的被动局面。如外语学院在用房十分紧缺的情况下,调整出约300平方米的地方建立了教工的健身房、休闲娱乐室、餐厅、淋浴房、卡拉OK音乐厅和教师午休室,使“教工之家”成为集吃、住、健身、休闲、娱乐、感情交流为一体的真正意义上的“家”,不仅改善了基层工会的工作环境,而且提升了基层工会的地位和影响,保障了基层工会干部的政治、工作待遇,使工会组织从源头上代表和维护了教职工的切身利益。

2.完善规范了基层工会的工作制度,提高了基层工会的工作水平

通过“教工之家”建设工作,各基层工会在理论学习、思想工作、组织建设、会员管理、会费使用、活动开展、职工档案、送温暖活动等方面建章立制,使工作有章可循、规范管理、科学高效。如教育学院工会在“教工之家”建设活动中,把制度建设作为极其重要的内容来抓,既重视“硬件”建设,更重视“软件”建设,详细制定并完善了《教育学院工会主席及委员职责》《教育学院工会女工工作条例》《教育学院工会会费管理和使用办法》《教育学院工会教职员工慰问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工会工作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调动了基层工会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工会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神圣感,工作更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3.基层工会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得以提升

“教工之家”建设工作既改善了基层工会的工作条件,完善了基层工会工作制度,提升了基层工会的工作水平,增强了服务教职工的能力,促进了基层单位的和谐发展,又推动了基层单位的民主管理与监督进程,使工会组织不仅成为党政的好帮手,更成为教职工的贴心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得以提升。

三、建设“教工之家”工作的观察思考

1.必须坚持党委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工会组织一定要把广大教职工紧密团结在党委的周围,建设工作也必须在党委的领导下,形成党政工合力建设的格局,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坚持服从、服务于学校工作大局,才能把握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2.必须坚持以教职工为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教工之家”建设工作要把服务教职工、方便教职工作为首要前提,使工会组织真正成为广大教职工自己的“家”。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得到教职工的支持。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改革创新,根据学校和院系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和教职工的实际需求,不断确定建设工作的新内容、新目标,才能更好地服务教职工,才能凸显各单位的工作特色。

3.注重“教工之家”建设工作的常态性、持续性,不断调整工作重点

“教工之家”建设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要不断提出新课题,不断深化内涵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每个阶段的重点任务和目标要明确,指导要具体,措施要得力,这样才能推动“教工之家”建设工作持续进行,达到常建常新、不断发展的目的。

4.把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与“教工之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把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与“教工之家”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基层单位民主制度建设推动基层单位健康和谐发展,保证教职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决策的权利。